健康教育活动形式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活动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具有强烈的暗示、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产生心理强化效应,如正面案例促成学生“见贤思齐”,反面案例则能“以儆效尤”。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客观性、针对性,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要着重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揭示导致结果的心理和行为逻辑,不能简单化为讲故事,总结经验教训。例如教师可以收集本校一些学生的优秀案例或反面案例,让学生切身感受,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心理意识,反省自己的行为。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好角色扮演组织工作,应注意表演的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反映教学目的。例如,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举行一次模拟招聘会,让学生提前体会到就业的压力,也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完善自己。
3.团体游戏
人是社会中的人,一个人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团体,只有成为团体的一分子,个人的需要和期望才能得以满足。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建立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而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扰往往来源于不良的人际关系,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更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团体游戏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领悟一定心理知识,获得一定心理技能。如“体验责任”游戏,可以让同学们亲身体会到责任的重要性,明白团体的力量。
4.技能训练
当前,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承受挫折能力差等不良心理现象。因而,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既要有自信心、有参与竞争的勇气,又要做好参与竞争的准备,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拥有竞争的实力。因此,在职业心理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个性特点,结合社会需要和有关职业信息,通过职业心理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在职业选择时,尽量要考虑所选职业和岗位与气质特点的适应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理调节的能力。如帮助学生消除考试焦虑症的“呼吸守点法”和“呼吸松弛法”,有助于树立正确自我意识的“角色转换法”和“自我暗示调节法”,可以调节情绪的“倾吐宣泄法”和“情感转移法”,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摆脱恐惧心理的“系统脱敏法”等等,都可以采用边指导边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此外,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调节情绪的基本技巧等,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辅助作用。
5.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每节心理健康课几乎都能用到的活动形式,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平等、宽松的交流、沟通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观点和论据不能随意加以点评而导致倾向性。讨论不必得出一致意见,辩论更不必非要分出胜负优劣。只要学生真诚参与、开拓思路、获得知识与技能、增进了解与合作,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6.自我报告
自我报告是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状态作出反思、陈述和评价的一种方法。报告的方式很多,大都采用口头报告的形式,需经过认真思考或者后续教学环节中还要运用以及需要保密的内容,可以用书面报告。必要时可以用量表进行测评,但也不能把它作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可以作为帮助学生发现、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或者存在问题的手段。在组织自我报告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不要强逼学生公开进行自我评述。
心理健康课中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培养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但是,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掌握一些教学技巧,遵循基本的原则,否则就不会起到预想的效果,甚至事倍功半。
二、心理健康课应掌握的基本教学技巧
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要引起重视。
1.提问的技巧
我们都要求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讲真话、讲心里话,但学生往往由于害羞、怕受到指责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讲套话、假话。比如,甲学生与乙学生出现矛盾,教师想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和做法,提问:“如果你是某学生,你会怎么做?”学生的回答肯定使教师满意,但很可能不是学生的真话,教师难以从回答中了解学生的心态,课堂教学陷入僵局。但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投射的方法,将问题改为:“你认为某学生会怎么做?”答案必将更丰富,学生的真实心理也能够在他们的回答中不知不觉地投射出来。
2.评价的技巧
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往往是对发言的内容和质量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心”的交流、“心”的沟通,它强调的是学生的“真心投入,真情流露”。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发言内容,并就发言的内容表示理解、认同和欣赏,评价的艺术性也就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心里话表示理解、认同和欣赏,给学生一种信任感。
3.设计的技巧
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有多方面的原因,抓住最本质、最关键的问题进行疏导是教学产生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隔靴搔痒”。常言道“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是否能够把握问题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4.要强调尊重
篇2
看了《指南》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清晰详细,《指南》把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中一开始都为我们进行了一个概括,让我们大致了解其中的内容。每个领域中还包括大目标和细化的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中又分三个年龄段来讲述,让读者一目了然,明确每个年龄段所要达到的要求。如健康领域中的第一个大目标身心状况中分三个小目标:具有健康的体态、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内容非常全面。在每条目标的最后还为我们提出了教育建议,让教师和家长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2.领悟《指南》要领,明确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依据《指南》精髓,把握教学活动方向
一直以来,都以《纲要》为自己的思想,但是作为有多年教龄教师的我来说,仍然缺乏一些详尽参照的理论依据,对于《纲要》中提出的目标有些模糊,不知道如何具体划分到每个年龄段。而《指南》中把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让我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依照。如健康领域中提到的幼儿要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指南》中对每个年龄段都有所划分,3-4岁能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向前跳。4-5岁能助跑跨过一定距离,或助跑跨过一定高度的物体。5-6岁能连续跳绳。这无疑对我来说,是对我工作细化的一个指导、是一个参照,能帮助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以前,在中班时,曾经盲目要求孩子完成学习跳绳的教学目标,虽然孩子们经常练习,很努力,仅有一两个孩子能做到,绝大多数孩子不能完成教学目标,效果不尽人意。依照《指南》要求,我对大班孩子提出学习跳绳的教学目标,没想到,孩子们经过努力,大部分孩子能够容易的掌握跳绳的技能技巧,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
3.指导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
《指南》对3-6岁儿童的方方面面都有详细的指导,这是所有的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共同参考的指导手册,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家长对于幼儿的教育方式会深深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现在的幼儿大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很多的家长都非常宠爱幼儿,所以什么事情都包办好,而这样会阻碍幼儿的发展,特别是在幼儿的生活自理方面。其实现在大部分家长并不知道每个年龄段幼儿需要掌握怎么样技能,而《指南》中对于每个阶段幼儿的生活自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手的动作灵活协调方面,《指南》提出,3-4岁能熟练的用勺子吃饭,4-5岁会用筷子吃饭,,5-6岁能熟练的使用筷子。如大班时,我班的尚子豪不会使用筷子,作为老师的我就鼓励孩子学习使用筷子,以便促进孩子手的灵活协调发展,而家长就埋怨老师,不该让孩子过早使用筷子,以致影响孩子的进餐等。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尚子豪已能熟练拿起筷子进餐了。所以《指南》不仅是给教师看的,它也能帮助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
4.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我收获最大的就是:爱孩子就不能拔苗助长,做一些看似正确,其实错误的事情;爱孩子就要明白,怎样帮助孩子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达到目标的方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作为一名母亲,我有深深的感悟,反思自己以前,曾经好大喜功,做过拔苗助长的事情,如五年前我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拼命让孩子"超前学习",让儿子小小年纪就参加他不喜欢的兴趣班-英语辅导课。每次上辅导课之前,孩子是不情愿的,总要苦口婆心地进行劝导教育一番,孩子才勉强的去上课,一学期下来,孩子的英语水平并没有长进。因此,合理的目标设定,才能有助于孩子健康发展。《指南》的出台,帮助我们科学育儿具有指导性作用,满足了幼儿生活、学习、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它更符合现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5.《指南》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篇3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依托特定的心理学理论,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发展健全人格的一种辅导形式。它被公认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正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
我校参加了贵阳市教科所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贵阳实验区子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的研究。作为实验校,学校以课题为载体,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为重点,开始了为期四年的探索与实践。
一、得其法
对于多数实验教师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非常陌生的。理论缺乏是课题研究起步阶段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做到有始有终,理论学习是起步的关键。为此,学校邀请专家进校园引领课题研究。如邀请了贵阳实验区课题负责人雷颖善老师对我校实验教师进行开题培训;选派数十名骨干教师听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专家申继亮教授的“心理教育与教师素质”专题讲座;利用暑假组织实验教师在教科所听取中央教科所心理学博士张彩云的“如何评价一节心理活动课”“心理活动课的特点、操作、评价”等讲座。暑假,我校又组织部,分实验教师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培训,听取了华东师大特聘资深心理咨询师陈默教授及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范亦铮老师的主题报告“走过春夏秋冬――教师职业生涯心理”,培训结束后老师们还与专家进行了深度交流。
在一线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交流、沟通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在互动、专题讨论和参观考察中,实验教师初步了解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学校班团队会的区别,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环节有了初步的认知,树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式――强调“活动”,重视“体验”效果的新理念。不少实验教师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当即表示很想回学校一试身手,上一节这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有效探索活动课模式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力学笃行
实验教师集体学习吴增强老师的《初中生心理辅导指南》,拟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要点的二级评价体系,并由学校的两名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冯建波、张家静老师率先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研讨课。教师通过观课一议课后,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了全新的感悟,实验教师开始上“翻版课”“教研课”“展示课”。
学校将全体实验教师分组,分为四人或五人一组,首先上“一课多上多研”翻版课。第一轮结束后问题很多,尤其是教师容易把心理活动课上成德育活动课、心理健康课,不清楚德育课、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区别;还有教师生搬硬套别人的课,设定的主题不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等等。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又组织实验教师研讨,反思自己上的课,讨论下一步如何改进,由此开展了第二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践。
由于时间冲突,我们根据教学地点把实验教师分成中北和瑞北两个校区,按校区分小组上课,互相听课、评课。改进后的活动课要求主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困难或困惑,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活动观察等方法发现学生的需求,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分析、选择适合学生的活动主题,从而找到最适合本年级、本班实际的活动目标和贴近学生生活、立意新、有吸引力的活动主题。第二轮“一课一人上,多人研”研究课由此拉开序幕。通过“学习一研究一实践一反思一总结”螺旋上升的循环研究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方案得到逐步修改和完善。教师们通过集体探讨得出了如下一些心得体会: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否成功,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关键,在方案设计和活动实施中要倡导体验式学习,倡导活动化、生活化,倡导学生学习与分享。第二轮实践结束后,教师感言收获颇丰,提高很大。我们的教师做到了力学笃行,这些研究实践对他们的蜕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三省吾身
参加实验区的抽签,接受“评好课”检查。“评好课”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校课题研究情况,反思学校的研究过程。活动以现场抽签的方式进行,目的在于促进所有实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中不做旁观者、教练员,积极做探索者、研究者,整体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尽管以点带面的抽查不能代表学校课题研究的全貌,但我们对专家的意见仍然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针对部分教师出现的问题,学校通过教师座谈,广泛征求意见,重新修订了管理方案,加强了对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实施、学生参与程度、积极性、效果等方面的学术指导和督促检查,促使教师在“一课多上多研”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多次反省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是我们破茧而出必不可少的一步。
四、完美蜕变
为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情况、形成性评价体系及“一课多上多研”情况进行总结,我校组织全校实验教师举行了课题研究现场报告会,要求每一位教师制作课件,回顾和陈述自己的研究历程,重点讲述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思考、做法、感悟及团队给予自己的帮助,为教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让研究团队在“学习、实践、交流、反思”中不断成长。事实证明教师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从最初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茫然、青涩发展到了现在的深人理解、运用自如。其间采用的“一人一课多上多研”“多人同课异构”均是值得推广的实践研究方法;配合课题研究开展的“与书为伴,与书对话,与书同行”评比活动则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师理论素养;“翻版课”“教研课”“展示课”“评好课”等途径和手段使课题的研究更加注重实效性、研究性、本土性,使每一位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得到提升。我们付出并快乐地收获着!我们在得其法,力学笃行,三省吾身之后完美地蜕变了!
篇4
20世纪90年代开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我国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悄然兴起,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成为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发展性和预防的重要形式。广大教师一方面大胆实践、勇于尝试,对活动课的实质与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活动课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试阶段,对于其评价原则百花齐放,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要遵循学生心理需求发展规律,在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采用契合学生心理需求的理论与技术,引导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即“以需定辅,以辅导需”。
一、转化社会要求,发展学生积极心理需求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开始就寻求与学校教育目标的融合,活动课常会与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混淆,显现出社会本位的倾向。这样的理论假设个体一切心理活动和发展都依赖于社会,教育作为促进个体身心有目的变化的手段,主要是反映社会的观点和意志,传递社会的经验和价值。这样的倾向在活动课中体现为用社会要求代替个体心理需求。
比如题为《管好你的小手》的小学低段活动课,一个“管”字充分反映了教师用遵循集体纪律的要求,代替个体发展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心理需求。依此目标设计的活动集中于讨论不遵守课堂纪律给自己、同学和老师带来的不良后果,而未考虑小学低段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动手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最好方式,更没有顾及个体心理发展无法达到社会要求时内心承受的焦虑与压力。
从世界心理卫生运动发展史来看,人们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认识主要经历了治疗、预防和发展的过程。一段时间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单纯地关注了少数学生心理发展表现出的问题,忽视了全体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该目标充分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有学者根据积极心理学原理,列举了十四项优先列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增进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而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实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以遵循个体心理需求发展规律为前提条件。实现社会要求向个体心理需求的转化,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为目标,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的根本依据。
二、转向伦理道德,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果说用社会要求替代个体需求反映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本位倾向,那么单纯强调价值中立则显现出个体本位的倾向。价值中立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核心原则,强调咨询者对来访者的价值观念要无条件积极接纳,坚持不判断、不指导和不主动的态度。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对价值中立原则要历史地辨证地看待。
首先,源自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中立原则扎根于强调个体独立与自主的西方文化,移植于强调集体一致与人际关系的中国文化,其普适性仍需考证。其次,价值中立原则往往针对社会情境中具有一定自省自治能力,价值观与社会要求基本一致的成年人;学校教育情境中面对的主要是社会化尚未完成,价值观正在形成的未成年人。采用价值中立原则无疑意味着学校退出了伦理道德教育的舞台。第三,且不说咨询者价值中立无法做到,“即使你认识到把自己的价值观加于当事人是不适合的或者不道德的,你仍然会以某些微妙的方式影响他们赞同你的看法”;就是倡导多元文化共存的当今社会也存在普遍认同的伦理道德标准。美国价值澄清学派的衰落并向传统品格教育的回归就是最好的事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提出了“道德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伦理道德教育的转向。缺失伦理道德的心理健康是更严重的疾病。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心理需求健康发展是活动课的义务与本职。
三、分析发展规律,采用最优理论技术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个体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爱和尊重等缺失需求,以及求知与理解、审美、自我实现等成长需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的积极心理需求在发展阶段和构成成分上也存在不同的层次关系和子需求。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掌握需求发展规律,探明需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需求发展过程和条件,才可能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比如形成积极情绪包括认识、感受、表达和调控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积极的自我意象包括过去与未来的我、他人眼中与自我眼中的我、现实与理想的我等不同需求。需求分析是沟通心理发展规律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桥梁。
20世纪90年代约有250种心理疗法得到承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术是个重要的问题。从教学设计角度讲,活动课目标确定并完成需求分析后,结合文化和学生的特点,适合需求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术就应该比较具体了。比如学习积极应对技能可能适合采用行为理论和技术,树立自尊自信可能适合采用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和技术,增进主观幸福感可能适合采用合理情绪行为理论技术等。当然,多种理论与技术的整合应用已经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重要的是心理需求、发展规律与辅导理论技术的匹配性。
篇5
今天,*街道办事处与市健康教育所在这里举办社区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这对进一步促进*街道的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搞好20*年*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和提高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这次培训班得到了市疾控中心、市健康教育所、仁济医院及*成校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此,我谨代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向光临今天培训班的各位同仁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先讲三方面的意见,与同志们共勉。
一、充分认识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社区健康教育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乃至在整个和谐社区建设中,我们要以提高全民整体健康素质为宗旨,继续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宜城社区健康行”活动,建立起街道相关部门和各居(村)委负责以及全社会参与的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做到健康教育与常规工作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全社会通力配合的健康教育新格局。健康教育是帮助居民掌握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社区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领域,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为社区和谐目标服务,是宜城街道卫生保健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健康教育培训班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居(村)委健康教育专(兼)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旨在建立起一支精干高效、扎根基层的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我们要充分认识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促进社区水健康教育平的不断提高。
二、扎实推进和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各项工作
要扎实推进和做好20*年的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各居(村)委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人员,在充分认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还要充分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做到热爱本职工作、钻研业务技能、研究工作思路、探索活动载体、增强工作责任,切实把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好、做优,要结合社区自身条件和特点,创造性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二是工作目标、计划要到位。通过这次培训班,各居(村)委要根据街道办事处20*年健康教育工作意见、任务,认真制订好居(村)委健康教育工作长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并按计划有序开展好各项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工作措施、效果要到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职责,加强工作检查考核。要结合社区“两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学校、画廊、专栏、黑板报、电化教育、照相机、活动场所等硬件配套设施建设。要形式多样地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健康教育载体,提高健康教育效果。首先,要强化健康教育宣传,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宣传阵地作用,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出刊专栏板报、开展电化教育和发放资料、手册、社区简报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其次,要定期组织开展健康咨询、专题讲座、专项培训及健康教育进校区、进单位、进家庭等形式的主题活动;第三,要把健康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组建“健康俱乐部”、“社区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社区卫生义诊服务队”等民间组织,创特色、树品牌。
四是软件台帐要到位。各居(村)委要指定专人及时收集、整理好各种健康教育工作资料(特别是照片等原始资料),要按照规范要求认真记载好健康教育工作台帐,确保各类创建工作复查和年终考核时有详实的软件台帐可看、可查,要坚决杜绝弄虚作假,临时补做假台帐的行为发生。
三、切实提高培训效果和强化工作考核
一是希望同志们要集中思想,遵守纪律,认真听讲,以这次培训班为契机,认真学习,掌握技能,提高水平,确保培训效果。
二是通过今天的培训,务请同志们回去后将这次培训班的精神及时向书记、主任认真汇报,特别要按照街道办事处20*年健康教育工作意见,认真研究制订好本单位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今后,各居(村)委财务上要设立健康教育科目,筹措专项健康教育经费,确保各项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展开。
篇6
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笔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何有效选题一直比较关注。2010年4月份,青岛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曾经研讨过这一问题,笔者仅就此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要是根据有关心理学原理,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状况,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主要途径,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它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的内容、方式及对效果的评价都与一般的学科课程有很大区别。特别是活动课的选题是否科学和合理,将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际效用。
如何选题,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选题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实际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生活周围的事往往十分关心,教师在选题时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和关心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题应有所不同。例如,初一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是以学习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为核心的新环境适应问题;初二学生面对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学习策略问题;到了初三变为升学压力和就业问题;高一学生又一次面临更为迥异的新环境适应问题;高二学生要面对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交往问题;高三学生面临考试焦虑和职业选择问题。
2.选题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其行为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同样是在中学阶段,随着年级的上升,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高中课堂氛围表象活跃程度明显不如初中,造成这种原因并不单单是学生上课不专心或其他原因,而更多的是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了那种表现自我的心理,多了些独立思考、静心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小学初中的课堂氛围更多体现在显像层面,高中课堂氛围更多体现在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感受等隐形层面。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在选题和设计时都应做充分准备。
初中以简单的心理剧、情景表演等活动的形式为主,内容不宜复杂,主题思想的深度以浅度和中等为合适,以强调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认识为目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应该适度减少活动,增加思辨等抽象思维理性内容,以震撼学生情感体验和改变学生旧有观念为目标。
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形式和设计,也同时决定了课题的选择和设计,因此,题目的设计要新颖,要能吸引学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题目确定,比之小学和初中,应该更多悬念和深层思考,更富有哲理和精神内涵。比如关于男女同学交往问题的“栀子花开”“青春风景线”、关于思维训练的“思维训练营”“思维的秘密”、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我是谁”“爱的表达”等,都是很好的题目表述。
二、课题的选择应该考虑班级和学校管理的需要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整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班级与学校整体管理的终极目标也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即时性目标和方式方法上的差异。
其次,班级和学校日常学生管理经常遇到的各种学生问题,有许多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到的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比如学生的厌学情绪、学习态度偏颇、学习动力不足、同学人际交往、各种问题行为等,这些本身都是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过程密不可分。或者也可以说是班级和学校日常管理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体的表面上的行为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现象背后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过程倾向。但这并不影响两者所指向共同的问题。
三、课题的选择应该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的需要
教育部2002年8月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是途径之一,并强调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篇7
本文对德州市城区各中学的学生进行了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学校健康教育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很低;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完善教材;面向全体中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对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科学管理。推动中学健康教育深入发展。
【关键词】
中学生;健康教育;现状;对策;德州市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的实施,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学校体育界的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应如何深化改革、树立以健康教育为宗旨,使全体学生达到育体、育心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我们所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德州市实验高中、德州一中、德州二中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德州实验高中、德州一中、德州二中高一至高三的学生450人,发放问卷。各高中高一55人(男生28人,女生27人);高二52人(男生20人,女生32人);高三43人(男生15人,女生28人)。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91%。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学生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资料,了解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并对资料进行整理、概括和提炼,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3)专家访谈法。对德州各中学部分领导、老师进行访谈、咨询,内容包括学校健康教育开设情况,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相关访谈、咨询等。
(4)实验数据归纳及资料统计。在Excel软件上对数据库进行统计整理。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1)身高与体重。身高作为身体形态的一项基本指标,不仅反映了学生骨骼生长发育的基本特点,而且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学生身体纵向生长发育水平。由表1看出,高中三个年级的男女生身高体重基本符合正常标准。
2、学校健康教育开设情况
德州实验高中、德州一中、德州二中三个年级均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并且一周开设两节,任课老师基本都为体育教师,上课形式以班级为单位。
(1)上课形式与满意度。德州城区高中健康教育上课形式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与学生希望的上课形式基本相符。94.27%的学生希望以班级为单位上课,只有5.73%的学生希望男女分开上课。学生对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每个年级不尽相同,整体情况较为满意者居多。
(2)学生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只通过上健康教育课是远远不够的,德州城区三所高中除了进行健康教育课之外,还都通过卫生墙报、宣传画、标语、卫生录像片、健康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
如表3所示,虽然大部分学生的健康知识主要来自学校的健康教育,但是多数同学最希望得到健康知识的途径是互联网,而不是学校。由此看出学校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使学生对健康教育课产生兴趣,可能是由于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与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3、学生的健康行为
通常,学生健康行为的正确率要高于或等同于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而调查显示,健康行为形成率从高一到高三分别为68%、57.3%、61.02%,随着年级的增长健康行为形成率却呈下降趋势。因此,学校虽然开设了健康教育,但是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却没有形成统一,说明了学校健康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单一,对课后的评价工作仍然不够。健康教育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的一种有效策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影响学校健康教育开展的因素
一是对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表现在: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有些教师的健康教育课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健康教育课时常被“主科”和一些其他活动占据,课时不够;宣传不到位。
二是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态度和实践还处于较低水平。
三是学生压力过大,由于受“应试选材”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但没减反而有上升的趋势,由此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四是学校没有做好监督,有些学校虽然开了健康教育课,但监督工作没有落实,导致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很低。
四、结论与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如果没有一支业务精良、责任心强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健康教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2、充实完善教材
要从学生的健康现状和生活实际出发,逐步充实和完善教材,使健康教育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3、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中学生
一方面学校有义务对全体中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中学生都应该从思想上接受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在组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时必须广泛宣传,充分动员,把全体中学生都组织到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4、加强对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科学管理
学校要有专门领导负责健康教育工作,体育教研室、校卫生所是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领导和工作人员要齐抓共管,为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标而共同努力,在主管领导的组织下,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机构,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拟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体育教研室、校卫生所等各个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使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5、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学校卫生检查,健康行为抽查,利用学校墙报、黑板报、电化教学设施等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健康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要注重行为和习惯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良好卫生行为和习惯的培养,避免健康教育的学科化、理论化。
【参考文献】
叶松梅.浅谈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关系.科技创新导报,2007.33.
孟峰年.甘肃省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4.
魏汉贤.国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现状及对我国中学教育的启示.科技信息,2006.9.
梁玉.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8.
杨熙康.对体育课程标准的新认识.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6).
胡志坚.观念的改变: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楚天教论,2004.12.
篇8
为提高我市大学生乙肝疫苗的接种率,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流行,卫生部与国家扶轮组织、香港择善基金会合作,决定在我市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人群中实施乙肝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防治项目,为了在我市大学生中有效开展乙肝防治知识的项目健康教育活动,特制定《市大学生项目乙肝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目标
总目标:
开展广泛宣传,提高在校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的认知。
具体目标:
目标人群乙肝相关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
二、目标人群:
市职业技术学院9月---7月期间在校大专、本科生。(不包括中专、研究生)
三、实施内容
(一)人员培训
由市疾控中心负责学校校医、辅导老师的培训工作,由校医、辅导老师对学生骨干进行培训。具体培训内容包括大学生项目实施方案、乙肝防控知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等。
(二)健康教育
由市疾控中心、校医、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共同参与开展广泛、深入的校园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师生预防保健知识水平和主动参与预防乙肝的意识。
主要内容:乙肝传播途径、乙肝防治常识等
(三)主要形式、方法及时间安排:
1、在校园内悬挂横幅、张贴宣传画,制作乙肝防治知识展板和板报等,营造浓厚的乙肝健康教育氛围。(5月18日—6月20日)
2、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等媒体对乙肝防治知识进行宣传。(5月18日—6月20日)
3、由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到校园举办乙肝知识专题讲座。(6月7日—6月11日)
4、印制乙肝相关知识的各类宣传品在校园内散发,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5月18日—6月20日)
5、组织开展乙肝知识问答活动,以便了解目标人群知识的知晓率。(5月18日—5月31日)
四、督导检查
为了确保宣传教育活动的有效组织实施,市级卫生、教育部门联合拟对宣传教育活动进行督导。通过现场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详细了解项目组织实施及进展情况。
篇9
(1)宣导。宣导即宣传辅导,关键是澄清辅导与学生的心理需要。在活动的基础上,以宣传讲述为主,通过故事引入、问题辨析,采用图片、视频等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这部分学习内容可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以小报、板报、网站等形式进行活动,激发学生的心理需要,澄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
(2)引导。引导即引出困境,关键是自我探索和发现问题。“引导”一词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中是关键词,我认为引导恰恰是一开始引出问题所在,给学生自我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发现自己和环境互动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在《认识自我》的活动课中,通过比较自己描述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的差异,引出学生对自我探寻的需要,让学生真正去思考“自我”。这正是矛盾的开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关注的中心点。
(3)疏导。疏导即开导和通畅,关键是疏通学生的情绪和焦点问题。在学生的种种问题中间,找到焦点问题,结合活动课的主题开展疏导,是重要的一个活动环节。在《自信心训练》的活动中,让同学相互在纸上写上对方的优缺点,有不少学生由于体验游戏容易出现情绪情感的问题,教师作为参与者和组织者,势必需要及时处置学生的困扰,需要走到小组中参与他们的交流和经验的分享。不少同学看到优点很高兴,但很多同学看到了缺点,感觉很纠结,教师必须在下一环节中及时疏导这样的情绪,让学生看到自信的自己。
(4)传导。传导即信息和情感的传递,关键是相关的信息和情感体验。传导需要载体,成长经验是最有效的载体,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在问题的指引下开展信息的交换,在游戏中体验情感的变化,教师通过点拨,把自己的成长经验以“温馨贴士”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把正向的情感传导给学生。比如,在开展《记忆良方》的活动课中,如果仅仅提供记忆方法,学生倍感无聊枯燥。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有意义的记忆比赛、谐音比赛等方式,请成功晋级的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传递正向的情感,学生印象深刻,就会积极投入到活动中。
(5)指导。指导即指点和引导,关键是提供相关主流的导向和建议。不少老师会在课堂教学的环节小结中进行指导,指点迷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提供社会主流的价值参考,并适当给予建议。因而这一环节是提升,也是在课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少心理教育老师反对提供指导,而恰恰因为部分同学缺乏有效的指导,他们的思路只到了困境,却失去了走出困境的“台阶”。教师的指导和辅导,正是教师的角色所在,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班级为单位的教育形式的重要标志。比如,开展《我的情绪我做主》的心理活动,可以在课堂的最后介绍理性情绪的创始人埃利斯博士,顺带介绍ABC的理性情绪和行为改变的策略,这对认知水平较高的中学生来说,完全可以理解,也找到了一个改变情绪的较好技术。
(6)辅导。辅导即协助和导向,关键是协助学生走出困境,引向行动。辅导贯穿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是一种教师角色,也是一种价值导向。教师在活动课上,保持了价值判断的中立,但教师在引导和点拨中往往有意无意带入了个人或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因此辅导正是对引导这一环节的重要补充,协助部分发现问题走入思考困境的学生走出问题中心。
篇10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数量上的优势抵不过质量上的贫乏。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数量有限,大部分高校采用“三级网络”工作模式。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第一级网络,由专业教师开展工作;各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或心理辅导员组成的二级工作网络,负责本院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一般缺乏心理学背景以及相关的连续的业务培训,导致开展的活动不够深入;第三级工作网络为学生社团,包括大学生心理协会和各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心理工作队伍的选拔、管理与培训一直是困扰各个高校的难题,他们由于缺乏深入连续的培训,也很难开展出细致有效的活动,使活动流于形式,浮在表面。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几点思考
2.1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目前,和广大国人相比,高校学生是能享受到便捷心理服务的人群,但是高校同样存在心理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往往是1个专职教师面对5000名在校生。提高师生比,可以缓解高校心理教师职业压力。心理教师的身份具有两重性,他们不仅要做咨询师,还肩负教师角色,平时除了咨询,还有教学、科研、组织活动、负责队伍培训、管理心理中心等多重工作任务,增加师生比,可以让专职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来设计与组织精品化的教育活动。同时,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建立督导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专兼职教师的学习与进修,提高其心理服务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加大对二级院系心理工作的指导,学校要保障心理辅导员的连续培训,心理辅导员自身也要加强学习,确定自身专业化发展方向。
2.2加强朋辈团体的建设
所谓朋辈团体即指高校中的学生心理工作队伍。他们和广大同学有着共同的成长背景、生活方式,年龄相近,关注问题相同,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愿意求助于他们。目前,高校中的心理委员队伍一般是大一时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便开始独立开展工作,工作过程缺乏指导与监督;大学生心理协会或社团,往往也因为培训不足导致专业能力不够。所以,学生队伍在开展工作时受到广大同学的质疑。只有加强培训与指导、加强监督与激励,特别是培训与激励机制,让朋辈辅导员能够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成长,获得精神或物质奖励,才能管理好这支队伍,才能提高他们的助人能力[3]。朋辈团体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创新工作形式,除咨询工作外,应努力拓展实践活动的途径。
2.3因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不能只集中在每年的“3.20心理健康教育周”与“5.25心理健康教育月”,还要注意可以利用的节日、纪念日等,如三八妇女节,可针对女生群体谈谈女性心理学;父、母亲节,可充分宣传感恩的积极心态;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宣传心理保健的好时机。
2.4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成长需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叩开“90后”大学生心门,还需要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与价值观念。90后大学生不仅存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多方面问题,他们还有一些新的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特点,比如他们更加善于利用网络,无论生活学习与人际沟通都愿意在网上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该抢占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传播优势,在网上发起活动,完成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其需求,才能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层次性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成长。
2.5营造全员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 上一篇:物流公司的业务
-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