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农业经济增长;协调路径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DOI:10.19754/j.nyyjs.20200815064
收稿日期:2020-07-02
作者简介:王菲(198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生产运作。
引言
农业与生活息息相关,从五谷杂粮到棉麻丝线,均是农业的一部分。农产品物流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经济快速增长,本文以此为背景,对农产品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协调路径进行探究。
1农产品物流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1.1农业经济影响农产品物流的规模、结构
农产品物流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行业,受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全国各地农产品的种类、数量不同,各地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地域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不同,导致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物流行业存在差异性。不同地域农产品行业结构不同,农业经济发展快的地域,农产品物流行业的规模更大,体系也较为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产品物流相互影响,在我国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1]。
1.2农业经济影响农产品物流方式
农业经济发展对于农产品的物流方式有直接影响,农产品的种类是否耐受,贮存方法和配送方式都直接影响农产品的物流方式。如何能够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减少损耗,提高农产品的保险能力,是农产品物流行业的当务之急。农产品运输设计到大宗农产品运输,水运、陆运、空运都是当前较为常见的输运方法,根据农产品的种类、经济价值等不同条件,选择最为适当的运输方法,可以有效节约成本、减少损耗,扩大农产品物流的利润。同时,针对于无法长期保鲜的农产品,应积极发展运输需求的公路、铁路以及航线,并积极研究惰性气体保鲜、冷库存储等技术。
1.3农产品物流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农产品物流与农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相倚重,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产品物流。实际需求决定经济需求,尤其是对于农业经济来说,更是如此。我国农作物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不同[2]。而本地农作物的需求量较低,无法完成自产自销的运营模式,反观,异地农作物需求量较大,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产品物流行业的本职工作就是将农作物输送到需求量的地区。因此,农产品物流行业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农产品物流行业和农业经济共同发展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2农业发展现状和改良意见
2.1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和小镇,部分地区缺少相应的运输条件,导致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迟缓,农业经济止步不前。俗语有云:“要想富,先修路。”落后的道路状况是制约二者协调进步的关键。当前,农业发展具有两极化现象,发达区域越加发达,落后区域越落后,发达的农业地区,经济发展逐渐加快,如同滚雪球一般[3]。可以迅速发展,聚集越来越多的经济财富。而落后地区生产效率跟不上,配套设备落后,运输环境恶劣,农作物贮存技术欠缺。这4点均属于基础设施问题,“打铁还得自身硬”落后的地区无法有效招商引资,为农业发展造成了阻碍。我国的农业发展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还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输、农产品制造以及农产品服务多个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颠覆了以前“量大、实惠、管饱”等农产品的认知,逐渐要求农产品有新的标签,如绿色、有机、营养、精致、服务等。
2.2改良意见
为积极吸引外来资金,带动本地经济建设,道路交通势在必行,政府相关部门近年来一直都在给予资金扶持,大力建设落后地区的民生环境,帮助带动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是中央政府扶持,当地县、镇政府也应该组织相应的造路工程,资金可向上级申请,人力资源可以在区域内招聘,齐心协力共同克服道路交通的难点。积极吸收先进技术,改进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的质和量,建立农作物贮存区域,加強区域内的管理手段,减少不必要的贮存损耗。如,发展农田水利设施,铺设农田道路,学习先进贮存技术等[4]。只有自身农产品质量过硬,才能吸引更多发展机遇,在网络上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知识保障。优秀的农产品配套行业是农业发展的基石。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强化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同时注重农产品加工行业。加工行业利润可观,原材料造价成本低廉,经加工后可以取得相当的利润,是当前我国农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同时配套的运输服务和配套的售后服务都是农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3农产品运输行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营业金额稳定升高,至2017年,全年物流总额近253万亿元。并且以每年6%的速度在持续增长,其中2016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为2.8万亿元,仅占其中1.58%。虽然近年来依旧持续走高,但是市场份额比例却不断降低,意味着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行业虽然在不断进步发展,但是依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农业经济发展依旧存在较大限制。
我国2017年物流行业已经占据全国GDP的14.6%,同2016年相比,下降了0.3%[5],同时物流成本比重也逐渐降低,标志着物流行业整体利润提高,但是农产品物流成本却居高不下,甚至还有上升趋势。农产品生产比例已经接近40%。据调查统计,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中普遍运输的大米,仅是从生产区运送到销售区便占据了总成本的40%以上,而对于保鲜度要求较高的其它农作物更是达到了物流成本的60%。主要原因包括物流环节复杂、效率低下、资源出现浪费,同时冷链等技术仍有不足,运输过程中出现过多损耗,造成成本增加。
4农产品物流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协调路径
4.1改进制度,加强基础设备完善
改善当前的管理政策,完善现代化管理模式,精简物流运输不必要的环节,降低运输成本,加强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加強学习先进管理理念。配备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农田道路、农产品加工、存储空间、贮存技术、通畅交通运输网络。结合现有的物流需要,搭建物联网系统,配合相应的管理模式以及软件支持,使农业经济和农产品物流完成快速发展。
贮存保鲜技术是当前物流运输的重要核心技术,加大冷库建设以及低温运输环境,冷链车辆、冷链柜等冷链技术基础设施。可以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是当前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4.2人才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不足,对于农业发展造成制约,积极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对农业人才进行积极培养,完善我国农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培养在校农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做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大力发展信息化农业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优化物流服务流程、模式,实现物流供需信息的集成化和实时共享[6],为农产品物流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策略;信息化
信息化手段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能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同时有利于不断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概述
主要内容: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已获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渠道广泛,一是应用于农业教育和科研方面。产业的革新和进步最终需依靠人力实现,因此行业研究和一线实施人员需具备一定的理论底蕴和技术能力,才有可能对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以科技化方式增加农业方面的教育和科研力量,可对产业的总体变革提供有效的助推力。二是将科技手段实施于与农业相关的各类要素方面,通过对生产相关客观因素的科学衡量和分析,来系统把握各类因素的变化情况,从而精确把握种植工作的各环节要素,实现科学管理。三是可借助技术手段合理预测市场的走势和阶段性需求,从而更为精准地实施农业生产,使生产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保持较高的契合度。重要作用: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与传统以经验为主要指导依据的模式相比,科技理论能够给农业产业的实施提供更为先进的指导和帮助。此种状态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农业进步的必然趋势,因此行业从业者也越来越重视并倾向于使用信息技术来研究和指导农业实践,从而有效减少付出成本,同时提高工作者实际获得的经济效益。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农业便可以向更为先进的发展模式继续迈进,最终完成由经验模式到科技模式的转变。增加农民收入:要想使农业相关参与者都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收益,便需切实采取更为有效的扶贫措施,引入信息化手段参与产业的实施。对于信息获取途径不畅的部分乡村,技术人员可根据地域条件尽量拓展科技手段在实际生产中的渗透力度,让一线种植者能够尽量增加技术的应用力度和范围,在实现增产获益的同时,提高其投入劳动力的热情,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整个地区的均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信息化手段不但能为农业的参与者与管理者提供更广泛的信息来源,有效将视角和发展范围拓展到国际领域,还能在商贸互通的状态下逐步推动企业竞争实力的增长。此外,行业相关企业各自发挥优势开展合作,也能进一步促进行业企业的经营能力,同时大力发挥信息手段的优势,有效开拓网络销售渠道,构建完整、多元的产销链条,最终实现行业国际化发展。
2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为了提升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应在每个重要环节安排专人负责落实具体工作,将权责划分清晰,需要注意的是,农业项目的建立和实施过程,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应给予有发展潜力的农业项目必要的资金投入,并持续跟踪资金的去向,做到用途合理,管理有序。最后,还应广泛拓展产业信息化经营的参与范围,将各类有潜能的人群纳入到产业发展规划中,使资源和信息效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实现产业建设水平的逐步提升。构建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了切实增强产业信息化实施水平,可在信息获取相对滞后的区域建立系统的信息获取服务模式,使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员能通过各类方式获取行业的前沿信息,并将其结合实际生产条件加以应用,从而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信息获取方式。此外,信息滞后区域还可与地方媒体建立一定的联系,一方面可减少网络铺设的经济成本投入,另一方面能有效丰富信息获取渠道,从而优化信息获取的质量和效果。建立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当前,因此大部分乡村地区对信息的获取和科技手段的应用重视程度不足。且少数实施科技管理手段的地区也未发挥理想的示范作用,因此还未实现全面普及。对此,管理部门可重点将部分地区作为信息化治理的试点,统一由管理部门协调治理,建立更为标准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效果,从而带动更多的周边地区效仿实施。强化农民群众的培训和教育:相关部门可根据生产需要开展适当内容的再教育活动,鼓励一线生产人员积极利用各渠道参与学习,并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平。培训实施的方式可以是面授,也可以是远程,根据具体条件实施开展。此外,管理机构还可着重引进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全面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渗透。将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有效结合起来:在信息传播手段的应用方面,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需注意有效利用传统信息传播手段,例如有效的应用电视、纸质媒介进行农业经济以及相关技术传播与推广,综合发挥各类途径的应用特征,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
3结语
为了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建设水平,本文以信息化应用为研究,总结了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对策。作为相关研究人员,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不断加强信息化技术水平,才能进一步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兆军.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0):226-227.
[2]任强.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0):85-86.
[3]蔡绍益.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湖北农机化,2019(18):43-44.
篇3
(一)农业经济政策研究仍占主导地位
在目前和以后可预料的时期里,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模式变化不大,然而农业经济的外部环境却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例如上述的市场供需变化、加入WTO、知识经济等,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农业经济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我国农业经济的应用和政策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改变。
(二)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1.随着传统农业部门的逐渐缩小和农业涉及问题的逐渐增多,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促进性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开始渗透到农产品产前和产后等各个环节。尤其是诸如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深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产后环节,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注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由于农业本身就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农业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渗入,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方式也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3.现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农业也不例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各国对于农产品的国际化自由贸易都持谨慎的态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大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缺乏,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4.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而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知识资本不仅不会在使用中减少,而且会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知识资本遵循的是递增规律,这无疑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提出挑战。因此,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概念和方法将会被更多地引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当中,并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递减规律造成严重的冲击。
二、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建设的发展建议
(一)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特色
当今的农业经济正面临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挑战,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难题,三农的问题互相交错并且非常复杂,除此之外,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来研究农村工业化、农业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认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才能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才能够正确地处理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够正确地建立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农户经营的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和经营模式,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团队的建设并提高其科研水平
深化教学改革要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整个学科的队伍水平,拥有一支强大而有质的学术团队和人才队伍。因为建设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学术团队的支撑。目前这样一个知识结构的学术团队首先有一个知识相互借鉴、中西融合、前后贯通的问题,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对这个学术团队进行培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向上发展。
(三)培育农业经济管理的学科融合的新增长点
篇4
农业经济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显示,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与否的标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人口还是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面对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只有对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才能有目的的改善和提高影响农业经济的积极因素,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快更好更健康发展。
1.投资
1.1投资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投资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市场化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到了90年代,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幅度的缓慢和市场过剩等影响,农业投资逐渐减少,这说明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效投资可以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效率。
1.2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
据统计局的相关资料显示,在1999年的农业投资有56.49亿元,这些投资包括国家预算、银行贷款、外资、融资和自筹等,这些资金的投入也提高了农村集体的基本建设水平。近年来,政府对农业投资的主要手段是通过银行贷款,但随着银行商业化推进,农业不能享受之前的贷款优先性和利率折扣性。加之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政策性贷款取消,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基本只有农产品收购资金。银行的风险意识使银行降低了对回报率低的农业的投资,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农业经营困难。
2.出口
2.1出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经济面临的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出口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是许多发达国家常用的手段,我国是农业大国,如果大量的农产品可以出口国外,那么农业经济自然增长幅度自然会变大,农民的收入也自然会增加。
2.2出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物产比较丰富,但是农产品出口比重一直不高。所以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增加一些特色农产品,会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比重增加。我国的劳动资源的优势可以扩大农产品加工数量,也能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提高竞争力。
3.消费
3.1消费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消费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消费可以刺激农业经济发展。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可以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增大,形成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农产品的价值就会上涨,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各行业就会对农业投资增加,使农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农产品属于社会必需品,我国的众多人口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了条件。
3.2消费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
据相关资料显示,1994年,中国的畜类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明显,但由于消费增长快,使供求比较稳定;1994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也比之前有增长,但是总体还是低于当年的粮食总量;1994年的棉花产量低,纺织品的需求量明显增大,但实际情况是供大于求。这种供大于求的根本原因是9亿农民的实际消费能力没有挖掘出来,农民消费水平低,想要提高消费水平,但实际经济能力不行。目前,我国的农业面临这样的困境,比如玉米在北方过剩,在南方却紧缺;一些农民自种的橘子、桃子等卖不出,但一些洋水果却畅销等。对于这样的困境,我们要做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的经济能力跟得上消费水平的需求。
4.制度
4.1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体制改革也在推进,农业体制对农业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是比较适合中国当时农业发展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农业发展现状发生变化。实际出现的一些问题证明,之前的农业相关政策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4.2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
想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让中国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更有实力,就要促进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是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去适应市场,服务市场,并实现企业化和股份化,可以降低农业的风险,提高农业的适应程度。
5.科学技术
5.1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农业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科学技术可以推动农业经济不断增长。我们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起的关键作用。
5.2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
我国农业一直在发展,但是与农业相关的科研体系却不是十分健全的,一些科学技术无法转变成生产力。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扶持农业科学研究所,鼓励农业技术创新,让农业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农业服务。
结束语
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只有认真分析,并找出积极的作用,才能够有的放矢,出台相关政策,有针对地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节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成为现代社会和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也标志着全球经济正在向低碳节能的时代迈进。在节能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革,随着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与现代节能环保要求之间矛盾的日益凸显,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农业经济也开启了节能低碳的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了对节能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研究成果,文章在借鉴和学习了前辈大量研究成果和文献的基础上,对节能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研究和探讨。
1节能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日益频繁、资源的破坏、过度的开发、环境的污染,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大自然已经不堪重负,自然资源正在不断减少,人类发展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峻,人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资源的匮乏所带来的危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全球各国的广泛共识,为世界人民所关注和接受,各个经济领域都开始向节能低碳的发展方向转变,农业经济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农业产量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国家对农业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更是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向前发展。然而,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水土流失、土体破坏、湿地污染、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落后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制约作用。要使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走低碳节能的环保之路,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农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粗放型经济加重了资源浪费。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量增加,这给原本就短缺的资源供给加重了负担,现今,全球都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而我国资源短缺的情况更加严重。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工业化脚步的加快,人类生存生产与资源之间越发不平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草原、森林面积减小,绿化质量不断降低,土壤沙化严重,水资源的恶化,水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都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资源短缺的情况加剧,更是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2)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了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多种生物遭到了灭顶之灾,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正在不断地退化。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3)土地和水资源污染严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工厂所排出的“三废”的量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土地和水资源因此受到严重的破坏,重金属含量超标,固体废弃物的堆积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也使土壤的成分和结构发生了破坏。农作物因此受到污染,加上化肥、农业以及各种食物、动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土壤和水质都遭到破坏。农作物安全性受到威胁,农产品和动物产品的质量不达标,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举步维艰。(4)农业综合生产力不高。多年来,我国侧重于工业化的发展,而对于农业发展重视度不够,使得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于工业进程要滞后得多。农业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土地产出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使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处于窘境。农业综合生产力低,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节能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和建议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也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在节能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走绿色、低碳、节能的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对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建议如下:(1)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走低碳节能的发展道路。在节能时代,农业经济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来寻求发展之路。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重视度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经济资金和政策扶持的力度。我国农业应该抓住发展机遇,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在农产品安全上减少污染,提高质量,发展低碳经济。同时,重视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积极开发新产品,研究新能源,本着绿色环保的原则,促进农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实施节能环保成本内在化。低碳环保成本的内在化是节能时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加上市场机制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对环境资源合理整合、优化配置,本着节能环保的原则,促进农业经济走绿色、节能的发展道路。政府可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农业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整治和约束,将环保成本纳入到农产品成本中。这是市场经济模式下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环境资源浪费或者滥用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抵制和约束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3)鼓励农业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任何一个行业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农业经济的发展亦如此。政府应该给予农业科技创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促进新农产品和农用设备的开发,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实现高新农业产业服务。新技术的开发可以使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使很多能源的重复利用成为可能,不仅降低了环境的污染,还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更赋予农产品更多的科技价值,从而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提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的运用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得到进步,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更使农产品实现质的飞跃。(4)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我国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在环境标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地建立和完善。随着新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也暴露出我国农业与环境相关标准、法规中存在的漏洞。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完善国家和政府的相关环境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使其与现代农业发展关于节能、低碳、环保等方面的需求相适应,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国应该依托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根据我国农业发展走节能低碳道路的要求来制定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环境标准和管理体系,为我国节能型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3结论
在大力提倡节能、低碳、环保的今天,要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绿色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整合资源,使农业经济发展沿着友好型、节约型的方向发展。虽然现今我国农业经济还面临诸多问题,但是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农业必将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大步向前。
作者:何永家 单位: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参考文献:
[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3(4).
篇6
一、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由于我国农业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与农业相关的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时时刻刻都存在着。而传统的农村金融理论是把农村金融分成了两个部分,分别是农村信贷补贴与农村金融市场。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地发现上述的理论划分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通过对市场的分析和多方面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套全新的不完全竞争理论。传统的农村信贷补贴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城市化进程较慢,农村金融市场在整个金融系统中占据主导,因此政府是主要的推崇者,是通过政府干预来强化信贷政策的补贴理论。然而,这项理论是有缺陷的,它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发展较快的地区,也跟不上城市化发展的时代节奏,无法促进所有农村的金融发展。相对而言,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将信贷补贴完全取代,否认了传统意义上的信贷形式,强化金融市场的机制建设,避免因利率变动而引起的金融环境恶化、市场资源紧缺或通货膨胀等问题。不完全竞争理论是基于当前落后山区的环境弊端而产生的,它支持政府的干预,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翻阅我国的经济发展史,真正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行系统性分析和研究的内容并不多,往往只有极少的成果记录。这足以证明农业经济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这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延缓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着眼全球,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史,许多发达国家都以工业和科技行业等为发展重点,这直接导致了从事农业人员的流失,虽然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已取代了传统的劳作方式,但是仍然不能弥补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只能以完善的社会福利和高额的农业补贴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我们不能忽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在合理发挥它对社会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努力提升农业经济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平衡发展发挥它该有的作用。面对全球经济的工业化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均衡发展各产业,不能一味的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工业、科技等其他行业,要在加大发展其他行业的同时,稳步发展农业经济,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稳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业经济和社会各行业经济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综合以上的观点,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是不能忽视的,虽然会遇到重重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它们的关系,来解决发展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三、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一)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所谓的静态角度分析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指的是以传统的方法用图表和模型方式对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在获得相关的总结性数据之后,得出科学化的经济结论。再以统计出的科学数据和经济结论为基础,从各方面解析农业经济增长对于社会金融发展的相关作用。
1.通过明确指标的途径要想在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时,保证它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就必须有不同的标准尺度来评测和评估,而且这还是最基本的。我国重要的农业组织成员有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我国在农业上的生产价值情况可以通过它们的总产值得到最基本的反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好的看到农村居民最基本的收支情况和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对这些指标分析做好后,还要指望金融指标,最重要的就是农村的金融指标,这样一来,就可以清楚明白的看出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动情况以及它对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和有哪些阻碍。在这里,农村金融指标主要选择农村信贷金融业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金融业这两种,主要原因在于这两种指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很了解,能在广泛的范围内适用,正因为它们的要求很低,所以很多的农民会选择使用它们,并利用它们来维护经济生活,这样也有利于研究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2.通过数据知识和建立模型的途径数据主要是来源于《中国农村金融统计年鉴》,它是一本权威性的著作,这本资料里的数据是比较真实可靠的,因为数据都来源于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通过权威性的数据提供,很容易得出几大支柱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只有在各种数据证实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比值。然后建立一个数据模型,通过数据的走势和流程图,预判未来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二)从动态角度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动态角度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指的是以时间为分析方式,通过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在每个时间段的关系变化,得出相应的一些数据,在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每个时间段的经济结论。这些以动态角度来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每个时间段的经济结论,可以得出相关的一些基本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用这些基本的发展规律来研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基本走势。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研析过程中,我们要从静、动态两方面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加准确、更加系统的为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供正确的引导路线,才能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可以利用函数原理来对其进行分析。在上述的静态分析过程中,是有提出使用模型来对其进行分析,在这里把模型运用到函数分析材料里面,这样就能很好的看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就目前而言,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处在农村最基本的时期时,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处在农村的时候,其在生产过程中,它们的生产总值已经远远高于所预期的人均贷款水平,既然是在动态的角度上,那么自然知道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以前所知道的农业信贷水平和预期的目标跟实际存在的信贷水平是一样的。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现代化农村金融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的弊端日益显露,传统的金融政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形势,因此,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刻不容缓。当然,现代化金融体系依然不能脱离农村金融的建设基础而独立存在,需要强化体系建设,结合城市化发展以及城乡结合部的现状加以完善并实施,只有从农村抓起,让农村金融体系有了一个稳固的政策保障,整个金融市场才会取得明显的改善。所以,政策的支持对于体系的发展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所发挥的是引导者和扶持者的作用,让政策更好地应用到机构的规划发展中,适应国有资本的发展,并鼓励国有资本与民有资本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此外,还要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等,不断丰富农村金融工具,扩大民众运用金融工具的范围,如信息系统与信贷系统相结合、加强网络系统体系建设等,彻底废除传统的小额贷款,达到政策现代化、效益现代化以及区域发展现代化的综合效果。
(二)合理化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
在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基础上,合理调节当前的金融结构。由于市场发展趋势不可预测,市场所追求的是短期效益,而金融系统要确保长期效益最大化,因此要想适应市场经济的进程,要通过不断完善金融结构、扩大金融体系的影响来达到对政策的合理化契合。首先是区域合作,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合作、经济合作以及产业合作,让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共同作用,发挥出最大价值。其次也要重视非农村的金融结构建设,尤其是非正规系统中的小规模经济,一旦影响力与生命力受到影响,很容易影响到国有资源的主体地位。当然,合理化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最主要的还要看制度体系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也需要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共同监督,共同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完善多层面的政策支持体系
首先要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农村金融机构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使之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农副产品的资金投入,因为农副产品的资金周转较慢,同时利润也不是很大,在投资的过程中风险很大,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在政策上向涉农的金融机构倾斜,可以适当的减免营业税,或是调整所得税,通过政策的支持使农村金融机构主动支持农业的建设,服务于我国的三农事业。三是要重视农村的信用社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切实的落实好国家对农村信用社财政和税收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对相关的部门做好扶持工作。最后一点就是要对我国的消费信贷政策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消费信贷的发展予以支持,让农村消费市场尤其是农副产品的消费市场更有活力,从而也就进一步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五、结语
篇7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业经济影响作用
过去的经济发展中,为了实现社会工业化,对于工业的财政支出远远大于农业方面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基础得到强化,而农业相对发展比较落后。农业的生产积极性较低,工农业发展的明显不协调。因此国家以及地方财政需要加大对于支农的支出,对于促进工农业的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的意义
财政支农支出的资金是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财政支农可以弥补农业经济发展弱势。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限制因素。而财政支农支出可以用于建设农业基础设施,降低气候、土壤等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二是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基础,发展滞后,也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生不利影响。而农业的发展,不能单纯靠农业自身的发展,而更需要财政支农支出的资金支持,实现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
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可以促进农业的增长,有关学者对财政支农对农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35%的农业经济的增长,依靠国家有关的财政支农政策的推动,财政支出对于农业的增长的影响不是短期性的,而是长期性的。其次,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改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财政支出用于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建设大型的农业灌溉和收获等基础设施,给农民提供农作物种植、管理和收获的资金支持,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支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清除农业经济发展的障碍,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重要作用。最后,是加大财政支农支出还可以帮助农业发展实现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经济扩大规模,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很不平衡,技术含量低,现代化程度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加大财政支农的支出,改进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三、强化财政支农支出的措施
(一)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是加强财政支农支出的重要措施。我国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要了解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建立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的监督
农业资金是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对支农资金的支出监督,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构,加强对资金的支出和核查,切实把握资金的去向。其次,要提升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体现监督人员的价值。
(三)建立多元化资金融资机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行业的发展都需要财政的支持,而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一直处在相对较弱的局面。资金不足,给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而通过建立相应的多元化的财政支农资金融资机制,实现支农资金的充裕。
(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对财政支出进行强化改革,还需要优化支农结构。支农结构的繁琐或者不完善,会影响整个资金的到位效率,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优化支农结构,实现发挥支农作用的最优化,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完成。第一是建设完善的支农结构环节,保证结构顺畅运行;第二是加强结构环节的紧密性建设,强化各环节的衔接工作,弥补在运行中的支缺陷,促进整个机构体系的运行效率。
篇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然而相较于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我国改革改变逐步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十足的进步,特别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极大地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农业经济不断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依旧面临一系列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构成一定制约,且以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不足为主要表现[1]。由此可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依旧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始终秉承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不同所有制经济一并发展的理念,其中各式各样的所有制经济涵盖了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以及信息产业经济等。在我国全面所有制经济一并发展期间,相关配套制度尚无法全面匹配,就我国经济核心内容农业经济而言同样如此。基于此,在农业经济逐步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有序发展受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大程度影响,这一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会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再加上农业经济在民国经济中的地位因素,势必会使得我国全面经济发展情况遭受一定的影响。
(二)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发展中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所以各地政府为了强化农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然而,伴随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抢占了农业发展的人才资源,致使从事农业的人才资源进一步面临紧缺的局面,农业发展人力资源不足。再加上一些农业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对农业管理未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农业管理人员队伍存在专业素质不足、工作态度不端正等问题,从而造成农业经济管理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全球经济一体化、经常经济逐步深化背景下,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就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而言,管理意识应当与市场发展规律相连接,革新过去落后管理理念,早强调农业生产质量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对生产速度关注度,切忌单方面的从数量效果角度出发,对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开展追求;引入一系列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农业经济效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不断促进着我国全面产业信息模式的发展。就农业来说,信息技术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生产危害、生态环境危害等展开科学合理的信息采集分析,从而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制定提供有利的信息数据支持,信息技术将有效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模式势必会发生转变,农业经济将不断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势必会不断得到完善,实现体制全面创新[2]。
(二)农业经济管理意识更加先进
农业管理人员应当得到进一步科学培养,确保管理人员清楚认识到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构筑科学规范的农业管理理念,强化对先进农业管理理念的学习汲取,有效提升农业管理人员自身管理水平。要想引入农业工作人员和社会共同获取发展、利益,应当对经济结构展开优化调整,提升农业工作人员收入,改善农业工作人员生活质量。
伴随农业科研新成果的不断获取,期间可发现科研研究不可或缺经济成本、科研设施设备的重要支持。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科研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经由农业经济管理意识更加先进,科研管理制度的不断革新,农业经济管理势必不断朝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四、农业经济管理建议――以现代烟草农业为例
烟叶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烟草产业链上最为薄弱的环节,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是烟草行业战略性的目标[3]。全面现代烟草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如何进一步强化现代烟草业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相关建议展开:
(一)建立风险保障机制降低种烟风险
1、方法创新,开展好烟草农业保险工作。长时间以来,烟草农业保险一直面临着理赔困难、烟农投保缺乏主动性、保险公司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使得诸多地区烟草农业保险发展效果不尽如人意。鉴于此,应当强化对烟草保险业务的创新发展,推行捆绑式保险,通过将企业不同险种与烟叶种植险进行捆绑招投标,烟草机构为烟农统一投保,从而有效调动起保险部门工作积极性、烟叶保险赔付额度[4]。
2、完善种烟风险基金制度。切实保护烟农利益,构建种烟风险基金。资金可由政府、烟草商业企业、烟草工业企业等共同出资,由特定部门统一管理,对人力不可抗拒灾害引发巨大损失的烟农予以相应补助,尽可能降低烟农损失,强化烟农种烟主观能动性。
(二)强化政府与企业的参与度
1、促进规模化烟草种植有序进行。政府、烟草工商企业、烟农各方紧密联合,提升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相互沟通交流,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发展提到集约化、规模化,形成与工业企业互通的基地单元,强化烟农对土地流转信心,确保有序规模化种植[5]。
2、缓解资金问题。政府采取信用贷款等形式、工业企业设立互通原料基地等形式,对烟农予以有效资金援助,让烟农种植有序开展。
(三)继续探索完善烟草农业合作社有效运行机制
1、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是在烟草公司主导下,由烟农自发形成的烟叶生产自治合作组织,烟草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是现代烟草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其运行成功与否,利益分配是关键,烟草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完善管理机制、把握政策方向、指导经营管理,使之良性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2、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扶持发展专业化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队伍,释放烟叶生产力,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实现烟农增收。
3、烟叶生产集约化经营还可以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现代农业技术有效植入,科学生产。
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31
在科学进步发展的今天,农业科技已经完全的渗透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业生产环境压力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现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有着决定性的因素。
1 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过去的几十年到现在,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很让人震惊的,我国从最初的温饱难以维持慢慢发展到人工杂交的技术研究成功,干旱地区的人工降雨,大区域的飞机喷洒农药,这些耕作方式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耕种方式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最初的人力和利用牲畜来劳作,发展到半机械化农业,发展到现在部分区域实现全机械化农业,这些进步全部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研究发展,可以说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劳动农民的生活水平。
2 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
其实在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F在,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因为我国的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农业科技的进步不够了解,受我国农业传统文化和传统种植经验的限制,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农民不愿意接受新的农业技术改革。在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着进城务工的潮流,这样农民就几乎没有时间来研究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我国农业科技上研究的人员现在越来越少,现在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发展需要,年轻一代的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金融、管理等方向来定位自己以后的目标,加上农村的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家人不能正确的理解农业科技的这一专业,往往不会选择。
3 农业科技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其实农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发展行业,国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受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水平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以政府一定要非常重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需要挖掘农业科学界的有用人才,在大学开设农业科技相关专业课程,提高农业科技相关职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同时更要重视农业科技人员研发出来的成果,可以设立相关的可研证书和一些物质上的奖励,给一些优秀的科研项目给予支持,让其可以成功的实践应用到我国农民的农作中。相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一定会日益精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一定会迅速的发展起来,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提高一个档次。在我们的区域农业发展中一定要深化农民的创新意识,才能推进农村体制的创新,要不断创新才会有新的发展方向,才可以更有利的发现新的领域,农业科技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农业发展中不仅仅是对自然作物耕种和管理上的一个改变,也包括对农业耕种体制上的一个改革。我国自古以来都偏向于传统的“小农模式”,这种模式随着现在时代的进步是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的,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可以让专业的人士测试土质来确定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来进行大批量的种植,这样既方便后期的管理又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样农民的收入也会增加,区域农业水平也就会上升,新的体制有很多,需要勇于面临创新改变,为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 结语
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已经极大的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早我国历史发展的农业潮流中,区域农业的经济发展必须由农业科技的进步来促进。再看农业科技的发展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时,应该看到如何利用农业科技的进步来带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道路,这不仅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我国农业产值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农业科技的知识普及上,可以为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分析方法
一、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现状
从现实状况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稳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变化,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因素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这些新因素的出现影响了农业生产,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风险。比如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农业市场信息滞后等问题。首先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下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直接影响便是生产能力的下降,长久以往,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所以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其次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价持续走高,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在大幅的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直接导致了农民收益的下降,这将进一步加重之前提到的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是极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后是农业市场信息滞后,就是农业市场的发展不健全,信息传递滞后。如果农民能提前知道当年的市场情况,那么他们可以有效规避风险,防止损失的发生。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到位,这便导致了一些农民跟风种植,最终对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二、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际调查并取得大量客观事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种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决研究对象中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方面,首先是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取得最新资料,运用抽象思维法对取得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或者从中找出新的规律并形成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定量分析是说明事物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形成的结果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方法,是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将经济现象的有关数据和其变化程度实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现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过程,。
(二)综合系统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综合,主要从各部分结构如何经过相互组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和具体演变过程,综合考察分析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整个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体作为目标,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实现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统的观点,根据多层次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利用综合方法,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总体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针对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在国民经济中局部小范围或个别农户为对象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指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一种状态分析,其特点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变动过程,只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是过程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引入时间因素,同时涉及因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变量变动情况。动态分析研究的是过程分析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而静态分析研究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
三、以上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运用的探讨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过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例如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回顾目前最前沿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推广增长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增长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运用ArcGIS的测算地理影响因素;运用OLS、SpatialLag、SpatialError、SpatialDurbinModel等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效应分析,着重分析空间溢出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研究空间效应是加强还是减弱。就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以定量和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在实证中运用ArcGIS插值方法获取气温和降雨量的数值,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稳定性的邹氏检验,残差值得Moran’sI检验,估计空间面板数据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LagModel)、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DurbinModel),具体估计方法涉及固定效应(FixedEffects)和随机效应(RandomEffects),模型选择的检验方法主要有Wald检验和LR检验,空间Hausman检验等。在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综合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运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一个最显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同时又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步式的研究,这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体现。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则是运用了综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论和述评的形式来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系统分步研究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运用,章节内部各段落之间,独立的章节之间,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宏观与微观分析的运用
在农业经济学中,整体上来分析农业经济这个大系统,就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就是大和整体的意思;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微观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大和整体范畴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小和部分范畴属于微观方面。因为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要受宏观的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约束,所以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又需要从局部来分析。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运用
影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会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实现新的均衡,引起均衡点的移动这就需要利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例如在《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文章从结构建模静态分析与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相结合,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结构建模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长期动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且乡镇企业贷款有助于农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表明在发挥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