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篇1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语文;利弊;辅助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如今,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势头良好,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也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影片、配乐朗诵等材料丰富了课堂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是也有不少语文教师对多媒体运用掌握不够,导致出现师生情感互动不够、禁锢学生思维等问题。

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存在的弊端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在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时,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利用音像等材料丰富了教学内容,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是因教学课件的限制,也容易存在课堂上师生情感互动少、制约学生学习想象思维的弊端。

1.1不利于师生间课堂情感互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在科学方法指导下让学生接受了新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到语文艺术的魅力,产生情感共鸣和思辨火花,这堂语文课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学课件通常贯穿整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调整教学思路时,容易被课件束缚,只能将学生带入预先制作好的课件思路中。师生间的课堂情感互动将会从人性化变得机械化,就如同机械运作般按照课件流程一步步向下走,这时多媒体的运用将会妨碍着语文教学,不利于教师接受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

1.2 制约学生对语文学习想象思维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直观,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语文之美,更应该教学生通过文字的描述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文章独特的意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仅仅是直观的图像,容易将学生想象思维禁锢在屏幕画面中,虽然在一段时间里能够吸引学生,但是缺乏主动的思考联想,这将极大限制学生对语文艺术的感受,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得到的好处

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像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使得课堂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课堂气氛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而变得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2.1 生动的呈现课文情境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灵活地运用声音、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学生能积极地学习,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靠语言描述,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声像互补,动静结合,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更加全面地使学生感受语文之美。《桃花源记》短短三百多字描述了一个和平恬静的世外桃源,如果辅以悠扬的音乐、优美的图像,将会比单纯地语言描述更能营造平淡和谐的气氛,再通过故事形式将文章创作背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对比中深入理解文章所想表达的情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信息量

抽象的文字信息通过多媒体的转化,可以变为容易理解的图像,分散的基础知识也能通过多媒体进行编辑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教授给学生,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容易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也可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网络等资源查找更多教学相关背景资料,再通过多媒体以图像、声音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帮助理解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变大,将会使初中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2.3 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是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好处之一。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板书、课文朗读和分段讲解的形式对文章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情感,而这往往受到教师各自教学风格的影响,单一的形式也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习小说名著时播放一段精彩视频、在感受古诗词时有悠扬的音乐应景、在学习散文时提供更多背景故事,将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大大提升。

3 结语

总而言之,多媒体的迅速发展给教育事业带来勃勃生机。实践中,用多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强大的活力,但是由此产生的弊端也是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更好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单纯地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代替其他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扬长避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多总结,使得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结合得更完美,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作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克成.多媒体,想说爱你不容易――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5):193.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学习诗歌,是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各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册书都有不少诗歌出现,这充分体现了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新课标》指出,学习诗歌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欣赏优美的诗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多背多感悟。怎样依据教学大纲开展好诗歌教学呢?以下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想法。

一、了解背景,填补空白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了解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而且,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的距离,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与诗的写作背景,就能缩短学生与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如在讲授《春望》时,先介绍诗人杜甫及其背景是有必要的,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安史之乱开始,他流氓颠沛,竟为叛军所俘,在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乡情切,不免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诗。学生了解完诗人与这些写作背景后,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这为学生理解诗歌就有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解读诗题,理解内容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情境。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如:在讲授《春望》一诗时,向学生抛出问题“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得出“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都城”的结论。

三、抓住“诗眼”,理解诗情

“诗眼”,也就是诗歌当中集中流露和具w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所在。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诗的“诗眼”就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抓住这句诗作具体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就不难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了;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全诗从多个角度铺写战地气氛和战争场面,但只要抓住“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就不难理解诗人赞颂戍边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了。

四、欣赏诗句,引思

初中所选的诗歌都是一些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理解这些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在全篇中又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

1.杜甫的《春望》,其千古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国家时局,热泪飞溅花瓣,悲恨亲人离散,鸟啼令人心乱。这是诗人望后所思,用“花”“鸟”反衬诗人沉痛的心情,更显得“感”之深,“恨”之切。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名句“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不仅写景逼真,而且还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五、联想再现,想象意境

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开拓学生想象,培养和发展创造意识,提高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引导学生步入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例如在教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人的形象,融入自我的情感,勾勒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天色黄昏,夕阳下的枯藤附在老树上,树上站立着几只无精打采的乌鸦,作者独在荒凉古道中,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进,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长的夜晚,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这些联想与想象,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苍凉的意境。

六、反复吟诵,体味提高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吟咏是鉴赏诗歌美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吟诵中可以深情的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诗歌篇幅相对较小,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于学生背诵。因此,在教学诗歌时,我也一直强调学生背诵。对于初中生来说,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地、有感情地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背诵时还要注意,读到稍微熟悉时,就着手背诵,这样可适当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正所谓“教学有法,又教无定法”,诗歌教学亦是如此。可供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而且这些方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因材施教、因人而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挖掘诗歌内涵。而一切方法的选定,都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学生的基础与教师的情况来进行。选取一个有利于开展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更好地融入作品里面,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更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我们就可以真正达到叶圣陶老前辈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本文中对诗歌教学策略的探析只是一个方面,诗歌的教学策略还应有广阔的天地,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下去,使诗歌教学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郝朝良.培养初中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黄星.初中生记叙文写作中的叙事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人文教育 实施 策略

一、引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要导向,它顺应了时代前进的脚步,是发展我国教育之根本。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具有综合素质就意味着学生学习英语不再单纯地为了应试,而是为了培养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具有综合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英语教学从只注重单调地传授和技能的枯燥训练转变为对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的重视。

二、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英语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育人,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己任。英语作为大学科,授课的次数相对频繁,这就为英语教师与学生频繁接触,从而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人文教育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达到教学成绩卓有成效与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双赢局面。

三、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旨在培养人文精神,通过知识的传播、文化的熏陶等途径将人类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做人的品质和素养。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培养完善的人格修养,升华自身的精神世界。

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

1.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根本。

人文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在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上大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而素质教育下的人文教育力求学生的德育、智育与美育的全面发展。另外,应试教育强调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而人文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育观念对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理念的巨大转变都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要树立与现代教育观念相适应的教育观、师生观、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在英语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式教学。其次,要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意识,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典范,要活到老,学到老,无论是在文化知识上还是在内在道德情操上都要始终坚持自我完善提高,具备高尚的师德和丰厚的人文底蕴,达到对学生意志道德的引领作用。

2.优化学习目标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一个好的学习目标的设立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因为学习目标直接关系到本节课要“将学生带到哪里?”学习的目的是否明确、具体等方面。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目标的设定做了明确的规定,包括“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个方面,在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再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列为学习目标,并对目标进行等级划分使之更加科学化、人文化、具体化,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新目标的提出不仅为英语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为基础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与依托。英语教师要以新学习目标为理论依据,合理地设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以情感为核心,把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对外国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力和鉴别能力等因素列为学习目标并使之具体化,从而达到提高其人文素养的最终目标。

3.优化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础。

英语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种语言,更是信息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建的一整套文化世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因此,一方面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逐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同时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人文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语言教学规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情感等人文因素,优化升华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人文教育。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可根据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合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挖掘并拓展教材中体现的人文知识,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让学生了解或掌握英语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人文性的教学评价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英语学科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价值和精神,表现为对学生的尊严,价值的追求和关切,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时,应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做出的评价起到反馈教学信息、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作用。评价要有利于学生不断体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彰显英语教育教学的人文精神。

五、结语

英语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即学生通过学习一门外语达到既发展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促进其人文素养提高的双重目的。这就决定了初中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的实施既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又顺应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意义深远重大。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篇4

关键词: 情感教学 初中语文 教学 古诗词

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些新要求正是情感教育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而作为语言艺术集大成者的古诗词,一方面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养分,另一方面通过精美又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如何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巩固情感教育,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真正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反复吟诵,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朱自清说:“吟诵是欣赏的必然步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诵读等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渐渐理解整篇诗词的大意,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为进一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诗词中富有情感和艺术性的语言,在真情实感的朗读中体会和升华学生的情感。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朗读形式的有效采用中,体会和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意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中的叠词现象,如文章最后的两组叠词“盈盈”、“脉脉”,从叠词声音与节奏的角度,朗读起来本身就有一种隐秘的哀痛之感,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可以初步体会出织女的相思之愁。而“盈盈”指水波清澈透明,“脉脉”又从人物描写角度将织女凝视河水思念牛郎的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学生在朗读中,不自觉地就进入织女的形象世界,感受她的哀伤与思念,最终升华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推敲字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本质上讲,古诗词是对文字和语言的高度凝练,以表现出最为深邃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环节中对诗词中的句子或者字词的推敲,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深入诗词丰富的意蕴中。

有人说,古诗词常因为一字使用精妙而神采顿现。在抓住某个字或词进行推敲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替换法,通过换一个意思相近的字词,让学生体会原字词的传神之处,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如在学习辛弃疾《破阵子》一词时,学生对词人渴望重返战场、杀敌报国的情感是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如何更深入地体会“可怜白发生”的悲壮情绪,这种情绪才是词人更深沉与真实的情感表达。在“醉里挑灯看剑”一句中“挑”字就很需要推敲。首先在字音上它是一个多音字,这里应该是第一声还是第三声?结合意思这里应是把蜡挑一下,使其更明亮,而非用肩膀挑着烛灯。在学生理解“挑”字的意思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替换字词的方法,体会“挑”字与“拿”、“举”等意思相近的字的比较。在这句词中,抒情主人公喝得酩酊大醉,但是他并没有休息,深夜来到书房小心翼翼地挑拨着烛火,为的是再看一眼曾陪他征战沙场的宝剑。“挑”这个字结合“醉”、“看剑”这一系列的动作,更生动、贴切地表现主人公郁郁寡欢、壮志未酬的形象。而如果换成“拿”、“举”等字,虽然从意思上是相近的,但是从情感上讲,远没有“挑”字来得生动形象和情真意切。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提高其审美能力已经成为新的教学理念。而情感教育正是旨在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发挥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基于两者的共通与联系,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所谓情境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学生从古诗词表面描绘的景物进行观赏,继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寄情于景,对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更有深度和内涵的感受。

以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为例,诗中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经典的写景诗句。洞庭湖水把东南两地分裂成吴国与楚国,天地万物都随着波涛起伏飘荡。这一句诗在描写湖水这个客观景物时,极言其波澜壮阔的气势。如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杜甫所感受到的画面?这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大意,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将这幅景色描写出来,使其丰富、充实。学生在想象中,仿佛化身为诗人,在贴近诗中意象的同时,渐渐感受到作者隐藏在景物之中的更深的情愫。而要真切地感受寓于景物之中的深情,就必须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境地。为了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可结合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时“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漂泊”。学生在了解作者处境的同时,也能更全面、真切地进入诗人的内心感受。浩瀚的洞庭水此时有了更深的含义,世界如此广阔,诗人却在一叶扁舟上漂泊无依,大与小的对照,更凸显诗人的凄凉落寞。这是对于自身处境的一种私情,而此诗更想言说的是对国家与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的哀痛与不甘。李渔在《窥词管见》写道:“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说情。”通过对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进行欣赏,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诗词中的意境之美,实现诗歌感情的深层次鉴赏,也就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

参考文献:

[1]吕运理.初中语文古诗词浅析.学周刊,2015,01.

[2]沈建红.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学术研究(教学动态),2015,05.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应用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不能失去情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初中语文教学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以往的教学模式得到了相应的改变。通过情感教育的应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能够更有兴趣和活力,对教师教学的目标实现也有积极作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应用现状

1.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教育的应用有着积极的作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思维活跃。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主观经验及生活体会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有效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的语文认知程度得到有效加深。通过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促使主体感情世界丰富多样性的生成,使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得到良好保持。

2.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应用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来看,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工具性以及思想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中能产生道德情感及社会情感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在课堂上还是争分夺秒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本来比较精彩的语文课堂氛围得不到有效呈现,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策略探究

1.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需要从多方面考虑,要实现情感教育,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育的效果上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呈现

例如,《背影》《我的母亲》这种类型的课文,就是比较好的道德欣赏教材,能够通过实际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细细体会父亲、母亲对子女的爱,促使学生能够进行情感思考。老师在具体讲述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程度,采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画面,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情感上的震撼,将课本中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

2.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结合自身情感来引导学生的情感,在老师的情感激发下学生也会产生共鸣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全身心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基础,让情感作为教学和学习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当中。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主要是通过情感来感染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加强情感的体验。例如,在讲《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以通过问题设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作者将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在积极的争论过程中能够活跃其情感活动,从而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老师也可以讲述自己如何面对艰难,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3.语文阅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需要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这些文章都饱含深刻的情感以及哲理,在这些优秀的作品阅读过程中,老师要能对学生进行鼓励来激发学生情感流露。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和场景的不同等采取不同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心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应用多媒体技术也能对情感教学的效果进一步优化呈现,通过动态的场景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在《沁园春・雪》的课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情感,这样才能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有效体会,在朗读上阕时要有豪情万丈的情感,而在朗读下阕时要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尤其是在朗读最后三句时要保持气宇轩昂,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那种坚定的信心以及伟大的胸襟。通过情感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气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才能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才将情感教育的作用充分展现

出来。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音乐;多媒体;生活;表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97-01

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入情入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共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的同时,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塑造健全的人格。初中语文的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生活气息、人物性格,有利于创设出生动而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感受与领悟语文知识。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情感体验、美感等方面摆放在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相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课堂中的各种教学积极因素,高效地、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利用优美的音乐渲染情境

实际上,文学与音乐同作为情感的艺术,实有其相通之处,若能在导入新课或朗读时,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作为背景,无疑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静态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体会文本。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吻合文本情感基调的音乐情境,让音乐抒情,渲染情境,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触动学生的想象,让文本的意境在音乐中得到升华。如《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其难点就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寥寥数语中,体味游子的孤苦离情。由于中国的传统音乐与古典诗词尤为契合,因此,我就给学生播放古筝选曲中的《秋日情思》,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我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去想象作者伫立在清澈的溪水之畔,残阳如血,满目秋色,一股人生命运的苍凉之感不禁涌上心头……从学生沉醉而凝重的表情可知,音乐已凭其独特的感染力使课堂盈满了悲思愁绪的气氛,使学生自然体会诗句的妙处,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情境

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便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视频展示创设形象情境,不但课文内容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具有较强的可调控性、可复现性和可重复利用性。如学习有关自然景物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具体景观,这样可让学生更易理解其具体特征。如学习《三峡》时,我们用多媒体播放《三峡风光》,再现山峰的高峻,碧水的清澈,江流的汹涌湍急,等等。这样的情境便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结合背景资料,反复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让学生创造性地描述三峡四季的景象,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水之情。

三、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

语文大多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尽显人生百态,可谓语文处处含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以学生的生活认知为出发点,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以启发学生的自我情感认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情境,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根据语文知识思考生活,并学会将语文知识应用于生活。如在《最苦与最乐》的教学中,若以文论文,学生仅会单纯地记住负责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却不懂得反思生活中的责任问题。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与责任相关的生活体验,我就先举例讲述生活中的责任,如借同学钱后还钱的责任、受人恩惠后感恩的责任、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完成父母托付的责任等,然后再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生活中的负责之苦、尽责之乐,而学生也在不断的诉说与回味中,自觉地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文中所传达的“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的主题,从而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现实理解,又树立了正确的“责任观”。

四、利用角色表演体会情境

篇7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加快,教育一直都在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变化。而对于语文这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建立较为高效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很重要的。根据目前的现状,初中语文课堂较为枯燥,还在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课学生思考,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学子,找到一种新模式可以说是很重要,但现阶段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没有被有效地利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说是这种新式模式之一,它可以改变语文课堂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它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不忽略每一个学生。

二、初中语文建立互动式教学的原因

(一) 传统教学方式出现弊端

针对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状况,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现在的初中生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课本上的知识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如果还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免会让他们感到无趣,即使教师用再多的人文熏陶,也无济于事。如果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变换一种方法教学,建立互动式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那么我们将会解决这一现状。

(二) 受语文学科特征限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语文学科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语文是一门以教会学生运用为基础,熏陶学生情感为目的的学科。其二,语文学习的过程是课程的重要环节。其三,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这三个重要特点将决定初中语文运用何种教学模式。我们不是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错误的,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根据语文课程的特征,我们必须要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亲身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这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三、如何建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是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情感与情感的碰撞是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碰撞,学生与语文人物的情感碰撞,教师与语文人物的情感碰撞。这种碰撞将擦出知识的火花,火花的绽放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美妙。

(一) 学生自主学习是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说是很薄弱的。而互动式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将变得更少,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的思考将变得更多,在产生了问题之后还要以自己解决为主。

(二)教师创设情境是关键

互动式教学,顾名思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才是关键。这一点可以说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恰当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比如说,苏教版初中语文中的《社戏》一课,这是鲁迅的名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类似的视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自主探索是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而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从各方面抓起,不能一味地空喊口号。现代的教学模式已经将参考答案变成了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许多学生明明有想法却不敢说出口。而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语文课堂开始。如何开展自主探索呢? 由于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素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把握大的方向。

四、经典教学案例

好的论述需要实际案例的支撑,下面就以初中语文教学中互动教学的运用为经典案例。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中的《十三岁的际遇》为实例。这篇文章并没有那些名家的著作出名,但表达的情感却是初中生的实际心理。这篇课文运用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很正确的选择。首先,教师在上这篇文章之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由于这篇文章内容较为丰富,并且贴近生活,学生很愿意自己课前阅读,因此,就要求学生要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接下来,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与梦想有关,让学生积极地发言,叙述自己心中的梦想,这样很有利于理解文章。接下来,学生探讨分析才是语文课程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分组的形式,探讨大家都出现的问题,讨论解决文中的精辟语句,充分体会作者田晓菲对北大的眷恋及对梦想的追随之情。这篇文章采用互动教学的模式可以说将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8

关键词:学生;诗歌学习;兴趣;思考

诗歌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和艺术魅力。在诗歌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博大的情怀,以及当时历史的背景。所以,诗歌的鉴赏主要是对其意境、艺术进行感悟,从而提高人们的感性思维,启迪人们的心灵与人格。现在中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能力较弱,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兴趣对于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想提高诗歌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通过这几年的诗歌教学,笔者对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点出了诗歌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这里的朗读并不是指学生毫无目的地去读,教师只有在诗歌教学中教会学生怎样读准、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卜迦丘说过:“诗人们在他们的作品里都运用最深刻的思想,这种思想就好比果壳里隐藏着果肉,而他们所用的美妙的语言就好比果皮和树叶。”也就是说,只有反复朗读诗歌,才能领会诗中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训练方式。

1.教师或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时,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可以想象到时期国土沦丧,山河破碎,到处弥漫着战争硝烟的画面,感受到诗人艾青对祖国的一片赤胆之心。又如,朗读《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想象前几句的景物描写,感受诗歌意境,这样学生通过诵读就能领略诗人的思乡悲苦之情。

2.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朗读中的停顿、重音等。例如,教学九年级下册余光中《乡愁》一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熟读,然后让学生思考该怎样停顿和重音。教师可让学生朗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句,然后让学生回答停顿和重音,并要求学生指出“浅浅的”为何要重音。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正确朗读,而且也体会到了诗中所蕴含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采用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个人读、学生齐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加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九年级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第一节诗可采取学生齐读形式,二、三节诗采用个人读形式,最后一节诗又采用齐读形式。这样的读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精心设计导语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能很快将学生带入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中。例如《天上的街市》一诗,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星空以其无比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同学们,面对星空,你们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是最丰富的,那么,我们伟大的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导语不仅能吸引学生,还能使学生对太空产生无限的遐想。总之,只要教师导语设计恰当、引导巧妙,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高级的事物可以由低级的事物去代表,不在眼前的可以由处在眼前的去代表,看不见的可以由看得见的去代表。”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例如,教学《天净沙・秋思》一诗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将诗歌前四句描绘的画面表现出来,然后让学生结合画面,说出画面所表现的诗句。又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星空》,让学生配乐诵读,使学生沉浸在诗人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中。再如,在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放几张陆游“僵卧孤村不自衰”的图画,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让学生发挥想象,口头或书面表达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俗话说:“读写不分家。”在教学诗歌时,教师可以采取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在写中表达诗人的志向。初中生的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望强烈,所以大部分学生十分希望在课堂上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在教学诗歌时更应如此。例如,在教《天净沙・秋思》一诗时,在学生反复诵读全诗后,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口头形式表达诗的前四句所描绘的画面。有些学生可能会将它直译,教师不妨先让学生合上书本闭眼想象,然后表达自己想象出来的内容,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又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时,教师可以当堂布置口头作文《我有一个梦想》,让学生模仿诗歌进行创作。《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时就有学生口头创作:“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成了太阳,要将光和热献给祖国。”

篇9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夫斯提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探索欲强,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求知欲,只有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这种意识与动力才能充分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书本,挑战教师,大胆想象,敢于发问。对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首先要鼓励他们对文本进行积极思考,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加以肯定,这样可以促进更多的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提问。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并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展开思考,或者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来解决;对学生提出的错误问题或是较为肤浅的问题,也不要批评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指明方向,促进学生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学生会消除紧张和畏惧的心理,在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会问

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学生所接触的学习内容与现有知识水平与结构发生冲突时,不知如何解决的心理困惑。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依赖于问题情境提供的信息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出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产生认知需要,产生探索的意愿,使学生的认知过程置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如在教学《七根火柴》时,围绕课题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火柴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通得不再普通了,可是在当时进行二万五千里时,你们能想象出火柴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它能挽救多少革命战士的生命吗?当无名战士生命极度虚弱时,对火的渴望是多么的迫切,但他身上虽有七根火柴,却舍不得点燃其中一根,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这体现了什么样的革命精神?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促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阅读文本,积极动脑思考,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爱问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强调要改变师生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学会提出问题,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爱问,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学生现有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背景,这样便于学生展开思考,使他们产生主动提出问题的主观意愿。第二,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第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 。

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善问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上主动求知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加强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指导,如在空白处进行深入思考,以提出问题。留白是一种艺术,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文本中有许多具有思考价值的留白,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留白展开充分想象,提出问题,挖掘文本深层次的内涵。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10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生命的感情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初中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又因为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朋友,生活圈子受到限制,容易产生孤僻、不太合群的个性,精神世界十分贫乏,容易失去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产生自我摧毁的倾向。因此,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开导,让学生重新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文中有一句话特别值得品味,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由此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乐观地去面对一切挫折,在挫折中奋勇前进。

2.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是一种爱国、爱家乡的表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章内容中的具体人物形象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形象鲜明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中受到感染,它与一般的政治课上的说教是不可比拟的。只要教师能适当引导,很自然地就能激起学生对祖国和家乡强烈的热爱之情,产生自强不息地奋斗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可以通过祖国深厚的文化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岳阳楼记》,可以通过作者所描写的黄山和岳阳楼的绮丽风光,来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和欣欣向荣的面貌,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对学生进行美德方面的培养

1.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虽然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还是不能忘记优良的传统美德,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更要懂得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学会节约,要懂得不断奋斗,在奋斗中成为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的内容是反映传统美德的。例如教学《多收了三五斗》,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教学《俭以养德》,让学生明白节俭的重要,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