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现状分析 改进策略
伴随新课改的深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在小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识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识字学得好,语文的后续学习――阅读、写作才会有可能学得更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教好学生识字,当做是自己的教学职责,努力培养他们学习写字的兴趣,促进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动力。下面笔者分析小学生的识字教学的现状,并提出改进的策略,望同行批评指正。
一、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语文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识字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一)教学方法缺少新意。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主要就是按照课文后面的生字教学,很少将汉字放到课文情境中,只是单调地讲解汉字的读音、笔顺,这种教学方法缺少新意,对学生的吸引度不够,不能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不能实现识字教学目标。
(二)课堂的规划不科学,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汉字教学涉及汉字的音、形、义,如果教师对每个汉字都给予同样的讲解,不分轻重,就不能突出某些汉字的重要性,使得整个课堂没有重点。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不长,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疲劳感,不能有效学习。
(三)学生的学习负担重。
为增强课上新学习汉字的识记效果,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复习的作业任务,让学生重复、机械地抄写汉字,这样简单枯燥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甚至会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持应付的态度。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感受不到识字学习的乐趣,相反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是在机械地记忆所学,根本谈不上对汉字的理解。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改进策略
面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必须使教师引起重视,继续按旧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但达不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还会使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识字教学。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学习必然受到影响。所以,为改善教学现状,我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设计游戏引入识字教学。
由于识字教学本身是比较枯燥的,而小学生正好处于喜欢游戏的年龄段,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将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使学生喜欢上识字教学。游戏可以使沉闷的课堂氛围变得活跃,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识字,这对高效课堂的建立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教师可以采取猜谜语的形式,将汉字的书写变成简单的谜语,让学生在课堂上猜,猜出后再讲解汉字的具体书写等问题。
(二)在课文的情境中教学汉字。
识字是为了未来的写作和阅读打基础的,学生并不是单纯为学习识字而识字,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汉字放到课文情境中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一个汉字时学到的不仅是这一个字的读和写,还包括汉字所在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不但更有乐趣,而且更有效率。除了将汉字放回课本上的语言情境中学习外,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课外文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识字数量,降低他们的遗忘速度。
(三)引入多媒体技术,让课堂内容更丰富。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多个科目的教学中,同样,我们也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声像俱全的特点,将汉字的读音和表示意思的图像一同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遗忘,还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同一偏旁部首的汉字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共同记忆,不仅效果好,还帮助学生记忆更多的字。同时,教师在多媒体上讲解完毕后可以挑选学生代表来黑板上书写,让大家监督看他写得是否正确。小学生都争强好胜,都会在讲解时认真地学习和书写,这对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一定要重视小学识字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与游戏、多媒体等媒介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识字教学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打造高效的课堂,是一举多得的事。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摸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作为检验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建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法创新[J].求知导刊,2013(4).
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和谐;有效处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速度快慢,讲究抑扬顿挫,有其特有的节奏。教学节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和充分展示所体现的变化规律。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才能使教学节奏和谐。教师通过张弛有度的策略来调控教学环节,能够使教学产生一种动态之美,学生的思维在张弛起伏的氛围中遨游,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消除疲劳,化枯燥无味的学习为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要想使课堂教学具有节奏和谐之美,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巧妙的开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做好导入新课,课堂之初,就好比戏剧开场的锣鼓声,说书人的惟妙惟肖的开场语,教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用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简练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的开头是讲好课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采用激情导入的方式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如果没有去过,但听说过的也行。那滚滚黄河、长江,冲破险阻,艰难曲折而又一往无前地一泻千里,那宏伟壮丽、气势雄伟的群山俊岭,它们都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这一导入,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了教学的一个小高峰。
二、传神的结尾
课堂教学的结尾,就像是高考时的最后一秒,教师不仅要用精练的语言总结全课的内容,使之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还要讲求艺术技巧,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回味无穷。例如,在讲诗歌《》这一课时,快要结束了,教师可以总结性地说,“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让我们在《》的乐曲声中,齐声背诵这首诗。”乐曲声起,全体起立,背诵全诗,结束全课。这样愉快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充满快乐,不感到乏味、单调、压抑、枯燥,还能使学生进行一次美的体验,形成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三、此起彼伏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节奏的安排中,除开头的先语制人与结束时惟妙惟肖传神话语技巧外,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的合理调节、短暂的休息也是十分必要,这样才能安排好教学重点及难点。在30多分钟内,教师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完成好教学任务,并自然而然地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阶段一般都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教学阶段,也是他们思想感情最强烈的时刻。这时教师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想方设法给他们的大脑以强烈刺激,让他们的智慧之花不断地喷射出来,使情感的浪潮此起彼伏,在教学之后,要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调节学生的思绪,缓解一下学生课堂情绪,把教学节奏稍微放慢,从而放松他们高度紧张的大脑神经。
例如《桂林山水》这一课,我们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我改用游者的心态,放慢语速,说:“桂林山水比你们刚才说过的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独特的美,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这么美,你们想去游览一番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假想旅行,我们坐上飞机,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水光山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你们看――漓江的水怎么这样的美?用什么词形容的,怎样形容的?”学生静静地思索,又用极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从而找出了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形成了第一个波峰。在此之后学生们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用精巧的话语描绘出第一场情景,就形成了第二个波峰。在学生对漓江的水作了简要介绍后,教师要立即巧妙过渡一下:“我们被漓江的水深深地吸引了,让我们顺流而下,看一看漓江的山吧,沿途还会有哪些奇景仙境呢?”这两个环节自然而然地衔接在一起,从而学生们都被美景深深吸引住了。教师再利用简笔画创设情境,用语言及时地、恰当地引导理解词语,加快了教学课堂节奏。
篇3
[论文摘要]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可分割。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就必须了解语言,所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彼此不能孤立存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任何一种语言教学中必然涉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中始终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多年来的英语教学的一个误区就是只注重了应试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却很少重视文化背景资料的理解,致使三四年级的学生还不知“John Bull”为何物。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语言并不是唯一的困难,缺乏背景知识倒是一大障碍。学习外语的学生应该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社会习俗及该国人民的思想,态度和生活方式。于是,探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借助文化理解为教学提供新的途径,是教学的急需,是教学深层次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英语文化的概念
英语文化是基于人类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即"耕种出来的东西"、"人造自然"。文化的含义是很广的,不同人给文化下的定义不同。布朗说:"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科尔兹下的定义是:"文化指的是某些集团的人们整个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所创造的一切"。康顿说:"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模式体系。虽然这些模式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但他们全然控制着人的行为......"从以上几种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的辐射范围包罗万象,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关于教学中英语文化的理解,张奎武著《英美概况》中介绍:“在编写过程中,参照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概况教学大纲》,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分五篇: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和政党”。借鉴其对英语文化的划分与归类,主要根据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将英语各种教材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归纳与划分后,可将英语教学中文化分为生态文化(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教育文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国内外高等院校概况等),民俗文化(人文学,哲学,民俗学)。内容紧密相连的相关内容,作为主体内容的铺垫与衬托,建立一种教学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将这些与教学主体内容匹配的背景文化称为英语教学的文化理解。
二、文化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般说来,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获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使他们不仅能够阅读英文报刊、学术书籍,而且能够用英语写文章、论文和学术报告;二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去除他们的语言障碍,逐渐了解另一种文化,提高交际能力,增加英语知识,并且使他们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母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之处。也就是说,培养他们有效的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交流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要传播本国的文化,而且要引进和学习国外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因为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哪怕是你造出来的句子,说出来的话意思正确,没有语法错误,外国人还是听不明白。过去几十年里大学外语教学一直比较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说出的话和句子在语法上讲得通,而往往忽视运用得体,语言地道。这或许是造成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了近十年的外语之后仍然一开口就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原则
文化教学的内容通常可分为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不了解其中的任何一项内容都会导致学习者对英语语言产生误解,从而导致语用失误。一般说来,文化知识能够直接通过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而文化交际则要逐渐通过非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对那些出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的人来说,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避免产生误解是很容易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英语国家的人,尽管对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学、艺术、语法等等知道得很少,却不影响他们的日常交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长大,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恰当地表达自己。但是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尽管已经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学知识,运用他们的英语知识来进行交流仍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即使学习者已经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还是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和限制。
从长远来看,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会大大有益于英语学习者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提高交际能力方面,学习者应该更注重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不是过多地重视文化知识的获得。
文化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真实。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实用的语言材料和创造真实的文化语境,使学生理解英语和英语国家的文化。(2)指导原则。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文化知识的增加,英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和英语的价值观、信仰和宗教有关的知识。因此,首先要要求他们正确地理解英语国家文化中的政治和社会。英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持合理健康的看法和观点。(3)实用可行。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文化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总之,文化教学要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标。文化教学的内容应该以文化交际为主。文化教学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尝试
究竟怎样实现借助文化理解提高英语教学方法的成效,充分发挥促进教学的功能,目前,尚未见到可以参考与借鉴的模式,能够见到的是关于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所以,作为本篇的重点内容是究竟怎样借助文化理解来提高英语教学,力求以文化理解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途径。
1.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和习语、成语等)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
例如汉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几年中国养狗人数在增加,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植于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影响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相反,中国人喜爱猫,常用"馋猫"形容一个人贪嘴,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即使有一些英文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这方面词汇时应特别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
2.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汉语中人们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土"变成了"水"(water)。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十分发达;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正确的翻译应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3.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二单元A课文为例,文章从事业和情感两方面简述Charlie Chaplin的生平。单纯从语言角度看,文章没有太难的语法知识,但要充分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内涵,学生就必须了解Charlie Chaplin的一些生活经历和英国作家Dickens的相关著作。比如课文第一段提到"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3](狄更斯或许会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这句话的翻译不难,但是学生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狄更斯在卓别林出生时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此时教师在讲解时应加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卓别林一岁时父母分居,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发疯,很小就和同母异父的兄弟流落街头,生活凄惨,这些卓别林早年的生活经历与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的Oliver Twist很相似,因此才有了文章中的那句话。
4.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本国文化对比相结合。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进一步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B课文为例,课文主要讲述一个中国女孩带美国男朋友回家吃晚饭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As is the Chinese cook’s custom, my mother always made negative remarks about her own cooking. That night she chose to direct it toward her famous steamed pork and preserved vegetable dish, which she always served with special pride.
"Ai! This dish is not salty enough, no flavor," she complained, after tasting a small bite. "It is too bad to eat."
This was our family’s cue to eat some and proclaim it the best she had ever made. But before we could be so diplomatic, Rich said, "You know, all it needs is a little soy sauceAnd he proceeded a riverful of the salty black stuff on the china plate, right before my mother’s shocked eyes.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母亲批评自己的拿手好菜味道偏淡不好吃,"我"的美国男友信以为真,在菜里添加了不少酱油提升味道,结果却令母亲异常吃惊。这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是教师用来进行文化对比教学的优秀素材。众所周知,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对于自己拿手的事情习惯采用"抑"的态度,给予否定评价,其真实含义往往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或认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接,不会刻意贬低自己认为值得称赞的东西。
在讲解类似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选取文化冲突比较明显的部分做特别说明,对比两者异同,从而引出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比较与对比中让学生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张奎武.英美概况[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
[2] 布鲁纳 教育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12.
[3] 关世杰译.世界文化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韩红《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主办2002.1
篇4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学校教育
1999年8月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领导、校长、教师、家长充分认识到加强中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市及农村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河南大学33名心理咨询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在各小学的实习反馈结果显示,开封市各小学都已建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与过去实施条件普遍偏差,时效性不高,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大改善。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开封市迎宾小学为例对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阶段是学生思维品质、行为习惯发展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对其以后人生的工作学习有极大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归因方式、情绪表达方式、人格类型、个体素质等都是在小学阶段逐渐发展确立的,一旦该阶段学生遭遇到重大变故或长期处于不良成长环境(如:父母离异、亲人去世、长期留守、家庭贫困、过分骄纵、隔代抚养等),心理未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教育,就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以理性、积极的态度看待压力性生活事件,在经历挫折后调节行动策略、坚持自己的目标,发展心理弹性,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全体学生参与
大多数小学只对3-5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认为低年级学生的意识发展还不健全,思维层次较低,课程起不到作用;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应该把重点放在知识教育,心理教育可以缓一缓。小学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须知识和技能的必备阶段,是学生勤奋感的获得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连贯,都会阻碍心理品质的逐步改善,甚至会造成已获得的良好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2.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我们观察到学生有压力、烦恼时更多选择与同学交流,很少主动向老师反应,没有学生主动要求进行心理咨询。学生往往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是有问题的学生,被咨询者也会担心被其他同学嘲笑,甚至会有羞耻感。而小学阶段由于上课时间固定,班级人数少,学生好奇心重等因素,保密性工作不能得到保证,这可能会造成被咨询学生更大的心理负担,也可能引起其他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恐惧和排斥。
3.心理问题干预的延迟与不足
小学阶段对学生学业、情绪、人际交往各方面了解比较多的是班主任,他们能及时发现学生状态的改变,非常重视学生心理状况的发展,并在教育过程中提供帮助。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和系统的心理辅导方案,同时担任多个班级的课程教学,使得班主任提供心理援助延迟或不能提供心理援助。其次,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能快速发现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心理干预的实施,第三,学校领导、各科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面都很重视,但定位不分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加上学校制度的不合理也会造成心理问题干预大延迟。
三、关于以上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小学儿童的必修课程
我们观察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受小学生欢迎,在课程设置中主要以心理小游戏、心灵活动为主,家庭作业多是通过采取行动、言语形式完成(如:拥抱爸妈,赞美他人等),不仅不会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反而通过课程获得的心灵愉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形成良性循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小学儿童的必须课程是十分有利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根据班级特点设计课堂内容,不能硬板教材,事倍功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学习适应、学校人际、亲子关系、自我概念、生活适应五个维度,仅仅靠老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2.建立完善小学三级教育系统
第一级由学校及相关部门组成,负责制定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从教育管理方面支持、协助和督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第二级由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组成,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和技能培训,提高学校老师心理辅导技能,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开展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第三级由班主任、学科教师及家长组成,学科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密切配合,并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构建完整的家庭与学校链接。完善的教育结构对促进心理
3.实行导师制,密切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学校所有老师(包括校领导)都要带一定数量的学生,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组建心理互助小组,老师不随学生年级增高而变动,学生随机分配也不随班级变动更换导师。依据学生特点灵活设计小组成长方案,商定小组协议(小组成员互相保密,按时参加等),每周固定交流时间,总结一周情绪状况,首先能了解到不同时期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反馈给心理健康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次小组内学生互相协助解决学习、人际、生活适应等问题,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发挥学生能动性,挖掘学生自身潜力,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第三小组内部互相保密,营造安全感和彼此的信任,促使学生敞开心扉与老师同学交流,并能逐渐转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于将教育者的科学辅导建立在小学生的主动要求和参与的基础上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展望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普及,教育部门、教师、家长、社会各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愈加重视。截至目前,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以上问题,但相比过去已经有了极大改善,相信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善的教育体系、规律的心理援助对将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全明,黄希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9,02:274-277.
[2]汪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心理科学,2001,01:87-89.
[3]傅亚强,魏旋.心理弹性、压力认知和应对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5:735-738.
篇5
一、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中蕴含着许多礼仪文化。品德课所体现的端午节的由来、七一的诞生、清明的祭扫等孩子们知之甚少,从而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蕴含的文化更是了解不多。而在当下对西方的一些节日,非常热衷,更多地关注,如狂欢节、圣诞日。这是教育的缺失,也是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现在有的父母缺少责任意识,做事不注意中国传统美德,对孩子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孩子们依赖感强、自理能力差、不懂合作、无冒险意识,甚至有的唯我独尊、不知感恩等不良习惯,好的习惯需要在他所生长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形成自觉的行为,为此,在德育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结合课本中的各大传统节日,加强对学生的“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大自然、爱班集体、爱劳动、爱学习”,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如开展“英雄铭记心中”读书演讲活动,让孩子们学英雄、展未来、铭历史、爱中国,初步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对学生的教育抓住每一个环节,在课外让孩子们查找资料,通过查找的过程,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在课堂上开展资料收集汇报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三八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等,对学生进行铭记历史、热爱祖国教育,使孩子们在节日的气氛中知礼、懂礼、守礼。
二、针对小学生普遍现象,进行课堂延伸,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他告诉我们后人,文明礼仪不可少,小学的品德课堂是让孩子们知礼,懂礼,守礼,有礼的重要环节,所以作为品德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大力开展德育,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观察学生的礼仪现状,采取课内外延伸的手段。向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以此为基础,进行个别学生,个别问题,个别现象的教育辅导;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实践活动,走出去实践,请进来体验,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融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状况有机结合,采取适宜的德育方法,使教育有的放矢,以收实效。
结合教育寓纪念传统节日的具体活动中。面向社会、家长,拓宽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空间,让礼仪文明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让礼仪文明的教育渠道遍地开花。
三、通过活动,利用环境,影响和熏陶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
确立传统节日专题活动。“六一”“三八”“清明”“端午”“国庆”“春节”“劳动节”等七个重大节日,开展“做文明守礼的少年儿童”系列主题活动。如“春节”在辞旧迎新的欢乐声中,感受家庭、亲朋、邻里间互敬互爱的情怀。八月十五月儿圆,吃月饼,感受亲人的团聚,家人的温暖,更爱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通过“端午节”包粽子民间风俗活动,联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的经典诗歌,感受爱国爱乡的思想感情等等,引领了学生的品德行为,在学生的一日行为习惯训练中与学校的值周值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展演,影响家长的思想行为。如,在“十一”国庆节庆祝活动中,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颂祖国教育互动,学生与家长同台演出,同台领奖,共同参与颂歌献祖国会场布置的全过程,让学生表演,在品德课堂上所学到的礼仪知识展示给家长,在家长中起到宣传、教育、引领的作用,从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们充分彰显良好的个性品质,有一颗感恩的心,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感谢我们的党,感谢我们的祖国,生活在中国感到幸福,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活动的开展,使礼仪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根植于他们幼小的心灵。
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此才能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这项工作仅仅依靠品德课堂教学、学校德育是不够的,还要家庭、社会这一大环境的有力配合,在社会这个大的环境氛围中,学生的礼仪文明才能逐渐形成规范,以至于养成一种习惯。因而家长的素质、家庭的文明、社会的和谐、与学校教育共同联手,形成一种教育合力,是影响和熏陶学生礼仪文明的关键,是品德课教学对学生进行礼仪文明教育之余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篇6
基础。
一、教学环境
1.问题
无法提供实战的真实教学环境,只好模拟实战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的创设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十分重要,大学课堂的教室、大学的同班同学、大学的班级管理及教学管理、大学的知识水平等,这一切都使模拟说课、备课、上课、评课的同学感到无形的心理压力和不适应,特别是互动提问时的问题对回答者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还要“装模作样”去回答,去“懂装不懂”,双方都觉得有点滑稽,无形中影响到学生讲课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问题,问题回答,完善内容,导入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比较受同学欢迎的讲故事、猜谜语以及分角色表演等,课堂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时,课前我剪辑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并播放,想把学生带入那个时代,接着出示曹操画像,问:“历史上的曹操真是一个阴险奸诈的小人吗?”由于听课学生对曹操的了解要比中学生全面具体得多,所以激发不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影响教学效果。
2.对策
应对的办法就是模拟,并且要坚持多模拟锻炼。在模拟时最大限度地彻底转变角色,换位思考,转变身份。但是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和提问问题的有效性仍然难以把握。学生经常说假设下面坐的是中学生而不是大学生,假设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中学生的阶段,那么就会自信倍增、潇洒许多。告知学生如果这样的课堂你都能够驾驭并且挥洒自如,那么面对中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式观摩教学,通过网络观摩优秀教师的视频课例,如纪连海的《通过清明上河图看宋朝人的生活》,被称为“史上最牛的中学历史教师”袁腾飞老师的上课录像,看完以后也可以组织学生模仿,比较一下效果,认识一下模拟和模仿的区别。教师仍然需要在现有条件下耐心组织学生模拟试讲。
二、教学时间
1.问题
课程教学的实践课时时间过少,根本满足不了学生锻炼的需要。由于以上限制,模拟教学的时间长短不好控制,既想充分检验学生的真实教学水平,又不能让每一个同学都自由发挥。实践中看到最长的一节课用了70多分钟,最短的用时十几分钟,差别巨大。中学课堂一节课通常为45分钟,既不能满堂灌,又不能放任自流,怎样游刃有余又收放自如?超时又不好意思中途打断,不够又不能让学生一直站到下课,说课(教学设计)的时间也不好控制,出现过讲课时间少于说课时间的现象,往往是用时过短,无话可说或抓不住中心,怎样尽量多说又抓住中心?因为按照计划的时间内有说课、讲课、评课几个必备环节,不少同学为了赶时间匆匆忙忙结课,不能真正反映真实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水平,评课时也就比较空洞,往往无具体内容可评。抓不住新课程的要求和重点,如对新课程的课程资源观把握就不到位。
2.对策
希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课时的课时量,不是通过大幅度减少本已捉襟见肘的理论课的课时来相对增加课时。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语速快慢微调时间,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语速适中,使学生听起来舒适又清晰,也可以通过内容灵活调整、互动调整,要有耐心,最好在讲课前预审查,说课练习由易到难、由少到多,一步一个台阶地循序渐进。内容应宽备窄用,不管是超时还是时间不足,都应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对说课、讲课、评课时间上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分配,最好的方法是增加实践课时,现有教学时间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达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因为我觉得说课、备课、讲课、评课四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轻视。一般建议说课15分钟左右,讲课30分钟左右,这样当堂评价说课和讲课效果的目标就实现不了,只好拖到下节课。虽然课间休息时学生有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但是激情不在的现象较常
遇见。
三、教学内容
1.问题
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宽窄程度不好控制,想要深入浅出,有时却适得其反。常把初中和高中的课讲得介于两者之间,让初中生感到有点难,让高中生感到有点简单和重复。甚至有同学把高中的课讲得像大学的课,因为自己就是大学生。课程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不能有效落实,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好具体落实,对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把握不到位,评课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胡子眉毛一把抓,让同学自由选课还是指定一节课大家共同来讲,共同来评?主要是时间问题。面对一标多本的教材现状,不少学生常常困惑,不知道究竟选择哪本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
2.对策
熟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各种版本的教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各种版本的教材,更要熟悉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过渡、衔接,不能讲初中课程时越俎代庖,把高中内容基本上讲解到位,更不能讲高中课程时简单重复,想当然地认为某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或没有掌握,要调查了解,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自由选课与指定一课要兼顾。说课时既要面面俱到又要抓注重点,同时还要有自己的特点和亮点,强调一定要注意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做出科学的分析。评课时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值得学习的、建议改进的、如何改进,并且前后尽量不重复,前期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侧重于发现值得学习的内容,然后过渡到侧重于建议改进的,并且一定要说出自己的改进建议。重点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情况,如:激动、骄傲、自豪、高谈阔论等等。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方法要灵活多样。内容可以重新整合,条理也可以再梳理。照搬照抄书上的内容是最没有创意的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双导师制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术共同体的真正建立,必将为师范生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帮助,也必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专业指导,使高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尽量减少甚至避免“纸上谈兵”和“闭门造车”,使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篇7
关键词:语感;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71-01
一、语感的概念
什么是语感?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解释为“对语言的感觉”,详细点的解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感受及体会。狭义上认为,语感就是指人们在长时间的培养下,对语言文字养成了一套独有的审美体系以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广义上认为,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语感的特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特点:
1、自觉性
所谓的自觉性,就是指主题对语言有着直接的感受,从接收的语言内容之后,没有经过常规的思维方式思考,直接过渡到感受,省略了中间的逻辑分析。
2、整体性
在某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下,能将语言文字较为完整地表示出来,并且理解语言文字当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全方位地把握语言文字,这就是语言的整体性特征。
3、个体性
语感的个体性是指不同的主体或者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于同一段语言文字具有不同感受。就如同莎士比亚所说的:“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情感性
情感性指主体对语言文字说表达的内容产生的情感波动。
正确认识及掌握语感的这四种特性对于语文的教学工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只有以认识及掌握语感的特性为前提,才能在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语感的作用。
二、语感的重要性
语感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使得愈来愈多的老师开始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而在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地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语言在教育界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1、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是语感的核心内容,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达到会听能说,读得懂能容,写得出文字,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与语感的核心不谋而合。有很多的实例都证明了一点:语感能力好的,一般较轻松地深透理解句子、文章的内容。并且能领悟到其中的思想主旨。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由于语文的特殊性,生硬地教学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只有令学生充分理解才是提高成绩的关键。所以说,单单是教授知识是无法学好语文的,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培养语感就是学生学习的有力武器。无数实践证明,语感是影响学生听说读写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听说读写的实际效率,语感也是进行听说读写时主要使用工具。总的来说,我们要重视语感对语文学习的作用,认识到语感对语文教学的深刻影响,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同时寻求更优质的预感教学手段。
2.语感的功能
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诵读训练来学习语文,在大量的联系当中积累语文知识,也正是这大量的训练,才使得学生对语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只有这样,所学的语文知识才能转变为学生的语言能力。专门教授语文知识,学生只会成为学习的机器,他们将会失去他们当初的学习目的,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也就是语感。
(1)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免不了的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所谓的情感教育与语感之间又有着复杂的关系,使得情感教育无法独立于语言之外。语感对人的思想活动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每个人的思想活动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正是因为不同的思想活动才会使得人们对于同一内容的文字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正因为如此,对思想活动有着影响的语感,也影响着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想要塑造学生的思想活动,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审美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而语感就是审美教育的根基。通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受,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兴趣,然后再鼓励学生对其进行鉴赏审美。这一系列的引导,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也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强弱。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
(2)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感对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发挥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按照语感的结构来分,语感可以细分为语气感、语义感、语法感还有语音感。语气感就是指对特定的语句所表达的内容产生的语气感受,语义感是指对语言意思的理解能力,语法感是指对语句当中的语法正误的感觉,语音感是指对语音的感知能力。听、说是语言交际的主要内容,而听、说又属于语感的基本内容,可以这么认为,语感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
语感具有自觉性、整体性、个体性、情感性,而语感的这些特性也使得语感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更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平常的教学当中,老师应该重视语感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感的作用,使语感在语文教育上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迎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新课程学习(上),2011,01:175.
篇8
[关键词]语文学科 有效教学 概念把握
当前,“有效教学”是新课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但作为一名从事多年语文教育工作的教师,我不禁反思:现在的语文教学做到“有效”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体现还不如人意,甚至与课改的要求相差甚远,比如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指导者、促进者还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由被灌输对象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由被培养成统一规格的人变为差异受到尊重、个性特长得以发展的人,目前还停留在憧憬的层面;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融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尺度把持不够,如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理解的模糊,相关评价制度的不完善等。笔者以为,要让当前受到语文教学更“有效”些,必须:
一、从概念定义上把握有效
当前,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术语漫天飞,配套措施落实却很少。以语文的有效教学为例,可以举出大量的有关概念的解读,却很少看到能够让人茅塞顿开、操作性强的成功范例。而且,在有关“有效”概念的解读中,笔者也时常能发现一些让人不易理解、可能影响到操作的专家的“权威定义”。作为一种前沿的教育理念,正确的定义,能够积极地倡导、引领人们前行,反之会令广大教师愈加困顿。
当前对包括语文教学在内的“有效”性理解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两个方面:(1)“有效”泛化。大而不当。什么都纳入“有效”,极易误导公众,让人误以为先前的教学都是“无效”的,误以为“有效”教学是根治教育百病的良方。(2)将“有效教学”形式化。将“有效教学”搞成形式,成为“作秀”,容易成为一阵风。
因此,对“有效教学”的定位和解读不宜泛化或给它披上玄学的外衣。所谓的“有效”是相较“无效”而言的,它并不是断裂先前的教学,而是在传承原有教学理念、方式的基础上,更加强化科学的特质;它不是对以往教学的简单否定,而是作为一种理念的变革、创新,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行的自觉追求。
以语文的“有效教学”而言,应将语文教学的“有效”定位在下列诸因素:(1)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正确把握,对学生信息反馈能够正确把握;(2)对师生互动能作有效性的把握;(3)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能作有效性的把握,如摒弃垃圾语言,重视备课,真实做人和思维表达习惯的质量提高等;(4)能够引领学生对所传播的知识作及时有效的消化,能够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有效把握;(5)对自己的教学能够作客观有效的评价;(6)管理者能够给予执教者以科学、客观和有效的评价等。这样的定位可操作性强,适合语文教学实际,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评价制度上促进有效
在考试指挥棒作用不易取代的情况下,要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下列几个因素至关重要:
(1)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转变的主动权在管理者。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有紧密关系,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管理者的教育观念首先必须转变。
(2)评价体系。自上而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建立。一是要尽快推出一种有效衡量语文教学是否有效的评价标准,不能“人人嘴上喊有效,人人不知到底什么算有效”。二是必须改变语文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将那种简单地鉴定分等、奖优罚劣,只着眼于语文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的业绩考核转变为肯定语文教师的成绩进步,能够发现并发挥语文教师特长,激发他们的成就欲望的激励机制。应该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尊重并且张扬教师个体的语文“个性”,且要好好地培植、发展、利用,不仅能够使得语文老师的这种个性特质与学校的事业发展和谐起来,而且能够高质量地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最大化。学校的管理要摒弃那种漠视语文教师的个性发展,通过简单的奖惩和经济手段将教师的个人需要纳入学校需要轨道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尊重语文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心理诸因素关心语文教师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语文的“有效教学”也应体现在对语文学科考试评价的科学管理上。命题的导向性对语文教学能否真正有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从素质能力上提升有效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习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让语文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使得语文教师能够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但现实中,语文教师的师资质量状况与新课改所需的语文教师的那种教学个性显得不协调。这已成为制约语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篇9
1.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颁布,国内教育水平获得明显提高,而当前高校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国际化教育中所关注的问题,它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显示出文化的多元性。同时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地位获得明显提升,致使各个高校留学生数量持续上涨,这使高校教育与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文章就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提高高校教育与管理提供解决对策,这对加强、提高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具备显著意义。
2.当前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目前高校教育与管理不符合留学生教育的需求
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日渐激烈,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学生进行培养主要面向激烈的竞争市场,难以与国际市场、教育进行衔接,不能满足当前高校留学生的需求,同时还会影响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发展。教育期间,先要对各个学科与专业进行着手,而当前学校将各个学科与专业划分太过明细,与国际学校进行比对后存在明显区别。同时在设立课程方面,主修课程较多,选修科目较少,导致学生科目选择较少,较多课程不能和国际课程进行连接[1]。而在教中,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致使整个教学课堂显得枯燥、乏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部分学校是以教师为整个教学中心,忽略学生,未能充分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中,致使整个教学课程无法吸引留学生,尤其是欧美学生。与此同时,教师授课语言基本以汉语为主,而学校多数教师不能使用多种语言进行授课,并且还缺少与留学生相符的外国教材,严重制约高校教育与管理工作。
2.2高校对留学生教育不给予重视,缺乏科学性规划
我国刚开始引入学生时期,只将留学生当成一项政治工作,着重于其教育对我国社会、政治所造成的影响,并忽视了留学生对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的作用,对其教育工作不给予重视[2]。改革开放后,这一想法虽然获得明显改善,但还是只将留学生教育问题当成高校学校自身问题,并为未把提高其教育问题给予重视,缺乏科学性规划,忽略高校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性。
2.3教育管理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
高校实施教育管理是结合相应原理,通过一些合理方式、方法,对高校中事物、空间、人、信息、财等事项实行组织,对其进行控制、调节一项过程,主要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好的达到目的。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教育管理方式都可以在相应的资源管理中运行。但凡离开了管理资源,不管哪一种管理方式、方法也无法独自开展,两者是相互并存的,最终目的也无法实现。
目前我国正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对国内教育的使用以及投入造成了直接影响。当前我国对非重点学校以及重点学校的资金投入极不平衡,从而出现了“211”等各个高校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资金的支撑,而对普通学校所实施的政策与资金明显比重点高校所投入的较少,从而导致高校内部留学生住宿环境较差、实验设备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图书资源缺乏、辅助设备过于陈旧等等[3]。并且由于国内西部、东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地区经济存在明显偏差,更加突显出高校与高校之间资源、资金发展极其不平衡的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多数高校任然实施扩招政策,导致校内教师、学生比例严重失衡,严重影响高校教育质量。
2.4生活习惯与语言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阻碍
①留学生远离他乡来到陌生地区学习,难免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大部分学生是首次远离自己的人际关系、国家,来到陌生、不同语言的国家,会使其在生活过程中碰到较多问题,如未能及时获得解决会影响留学生的生活质量,并且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等。②高校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而其信仰的宗教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会阻碍高校教育管理。高校进行日常管理期间,难免会遇到留学生因庆祝宗教节日出现旷课的现象,在不做违法事情的情况下,高校要怎样进行科学管理,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难题。③我国教育模式差异带来的难题,留学生来自各个不同地区、国家,并且各个国家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存在较大区别,教学风格各有不同,而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以及认知水平也存在不同区别。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还在沿用传统教学方式,依照不同专业、科目实施统一的教学方式,多数留学生会不适应我国教学方式,影响教学质量。
3.完善高校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解决措施
3.1重视留学生教育问题
高校要对留学生教育问题给予重视,并加强校内教育工作,结合学校、留学生的特点制定留学生教育体制以及发展策略,要将学生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确定高校教育教学目的,全面提高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质量。将留学生教育发展工作当成国家与各国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加强、完善高校留学生教育机构,为提高教育管理力度制定相关管理方案,并重视对留学生教育管理进行检查。同时还应构建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完善留学生招生制度,提高学生整体质量,保证留学生身心、体质等获得健康、快速、有效的发展,为构建我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3.2合理调节教育资源,完善资源机制各个高校要对教育资料进行合理调节期间,应从资源机制着手,首先要构建、完善资源管理机制,此外,在构建资源机制过程中,要明确内部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利于帮助学校体节约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以及提高学校处理事情的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应为各种有效资源进入高校构建一个良好平台,利于吸引更多科学、有效资源。如:根据校内饭堂环境问题,学校可根据这一特点,把校内饮食、饭堂经营权转让给企业去经营,然后在使用年限满后,再由企业将学校饭堂经营权转回学校手中,此时按校内饭堂环境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企业为从学生获得较好收益会不断完善饮食环境、改善学生饮食,这样不仅可以改企业增加收益,还可以改善学生饮食以及饮食环境。除此之外,资源获得合理分配后还需构建资源机制,加强校内资源管理,对学生、教师等进行合理监督,避免部分权力过于膨胀。
3.3提高高校教育管理人才队伍
随着我国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当前社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高校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国对高校教育管理人才的要求逐渐增多,主要为培养高素质、高涵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而就目前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现状来看,高等学校急切需要利于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人才。但与发达国家教育管理进行对比,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经验尚浅,因此需参考发达国家在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以及相关的管理措施,同时还应对其新的教育模式、方式、科学技术、理论进行探讨,并结合我国实际特点,树立符合目前高校发展的教育管理理论,为提高管理质量、加强管理机制提供科学理论。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可根据校内实际情况邀请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人员对校内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向其传授教育管理经验,并结合留学生自身特点、当代经济变化形式等设置培训内容,利于提高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
3.4构建“学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注入人性化管理
高校教育管理构建“学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注入人性化管理,教育管理工作本身是围绕学生开展的,而不是让留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应在心理、学习、生活给予学生更多关心与支持,让学生认识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首先要在教育管理中注入人性化管理,构建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教育与管理只有加强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在教育管理中注入人性化管理,并结合留学生自身特点以及当代社会发展形式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才能提高高校留学生整体教育管理质量,才能有效发展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冒大卫.浅析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机制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1(01):120-135.
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资源 开发运用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是指可融入语文课堂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心理特性,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不同种类的支撑资源。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实行条件是课堂教学资源要丰富多彩,这也是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1]。在新课改实行的十几年中,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对语文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利用课堂教学现有资源推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成效并不高。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资源挖掘及意义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大多都是老师的偶然发现或者是不经意间总结出来的,只是扮演补充的角色,语文老师并没有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完全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将这一教学方式变成课堂的一部分。
新课标提出了几种语文教学的实施基础形式,其中包括教学资源的利用,这既展现社会对中学义务教学环节的价值追求,又是义务教育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和第一出发点[2]。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资源,不但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还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施创造了重要条件。
(一)为实现“双全”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新课标在开篇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语文素养的培养,必须面向所有学生,使其形成最基本的语文素养。首次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面向学生,全方面去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这一教学理念,要面对所有学生,并利用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配合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我国所谓“班级教学”和英国教学制中的“班级授课制”其实是同一种概念,它与“个体教学”相对,是指把年龄和文化水平相近的学生汇聚到一起,形成一个班集体,按照各学科的相关规定的教学内容选用最佳的授课方式,并且依据一定的时间表向所有学生进行讲课的组织形式。
例如:教学经典诗歌《诗经》的创作手法时,《诗经》中提到的“赋”和“兴”的手法是大多数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点,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那么不但会让学生无法理解,还会使学生对此感到枯燥和厌烦,老师要引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历史故事,或者是图片文字等促进学生突破难点。
(二)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日后发展打下基础
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初中语文的首要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语文的基本素养应该具有更高的地位,视野更广阔。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必须针对全体学生,使其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理解方法理解国语文学,通过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语言,培养对语文阅读的语感,开拓思维,使学生具备适应实际运用过程中的识字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述能力及各方面的阅读能力[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观念,使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还强化自身的道德品质,使其达到德、智、体全方位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资源挖掘、运用的基本准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资源概念的划定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语文课堂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这并不是说任何资源都可以被应用到语文课堂中,需要挖掘和开发。在资源没有被利用的时候,只能算是一则有待处理的材料,只有在真正进入教学时,才能将其转化成实质的课堂教学资源。通常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实际应用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语文性
为了区别语文课程在层面上所提出的“语文课堂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提出了语文性原则这一理念。语文性原则要求语文教师在开发和运用课堂教学资源实施具体教学时,首先必须掌握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性,展现语文这一学科的特色,充分运用语文的内容和特性选取教学内容。
(二)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包括:第一,在选取语文课堂资源进行教学时要针对各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语文教学资源对教师来说就是一种教学的辅佐,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将是重要的语文学习资源。
(三)开放性
课堂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单一教学方式,没有了传统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放性是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根本目的。开发和运用语文教学资源就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应用人们创造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资源是指真正融入语文课堂,针对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心理特性,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不同种类的支撑来源。只有在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语文教学资源开发和运用的意义,才能在开发和探究课堂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8)15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