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法模式运用
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越来越成为当前小学语文关注的重点内容,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同时更加强调一些其他内容的教学,比如说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态度的培养、学习意识的锻炼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以外,同时要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强化自己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现代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努力做好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的培养学生的一种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1.强化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
语文教学最核心的其实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熏陶,要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在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外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人文底蕴,帮助学生树立起真正科学的精神。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尝试和理解,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够单纯的依靠理论讲解来帮助学生去理解文化,同时更加需要通过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去感受人文,感受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让学生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锻炼自己的相关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让学生对自身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2.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自主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让学生自主发展,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有勇气为个人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规范自己的学习成绩。只有让小学生勤于思考,愿意学习,努力工作,才能建立必要的独立学习技能。其次,要引导学生用语文来影响个人生活,达到身心发展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与文章的互动,与作者的互动,更好地理解自我,个体身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规划未来生活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健康人格,学会自我管理,帮助学生自主发展足够的权力。如在文章《珍珠鸟》的解读中,教师从文章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通过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课堂介绍的方式,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在导入环节课上,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鸟类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并且喜欢的鸟类,并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积极学习,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获取信息。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教学反思自己,并思考他们是否在生命中保护了小动物,以及是否像作者一样爱鸟和保护鸟类。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尊重自然观,有利于初级核心素养内涵丰富,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拥有更健康积极的生活。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对策;
作者:胡晓荣
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是教师教育中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教师教书育人,一方面,需内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进行指导;另一方面,需有外在的良好个人形象和个人的社会交流能力。“育人者,必先受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核心素养培养一时成为焦点。在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育人的能力素质、个人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等素质中,有必要突出培养与课程育人密切联系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整体实施工程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基础性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是有效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条件。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工作的开展,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师高弟子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指导作用强,具有较深的语文教育作用的认识,对语文教学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等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能让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好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界说
“核心素养”指人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人的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学组织与评价中体现出来的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学会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学会新课标、新技术、新评价的三新教学设计,学会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学会课程改革的成果表达和学会文学活动的审美”六个方面学会中形成与完善的个人教育教学修养,其中的文学修养,也就是对文学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素养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几点对策
(一)积极开展学习与研究
学习是人生基本的需要。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天性中有一种发展的欲望或需要,其生理的发展离不开各种食物;其心理的发展离不开学习。人的学习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了解和掌握社会经验,形成自己独立的行为活动方式的过程。有人称21世纪是学习化的世纪,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所以,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应当把研究性学习或组织性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来认识,确定好学习目标并提出创新与继承的方法加以实践。
(二)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课程、课堂、课题)活动是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新的研、修、培一体化活动。在网络“三课”研究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运用,能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的“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创新方法实践新课程的新教学标准、新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组织指导。当前网络化的环境为教师参与新“三课”研究活动创造了新的平台和提供了新的活动内容与交流的形式,使教师“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目标的群体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成为教师基本功训练和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不断形成与改善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行动意识、发展意识”五种自我发展的意识。
(三)开展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关键是有自我的创新教学。所谓创新教学,是教师有创见的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思考教学。研究表明:有创见的教学应是“生动的教学、期待的教学、问题的教学、反思的教学、思维策略”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创新教学,一是要把握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如目标导向策略、创新思维策略、学生想象激励策略、教学管理开放性策略、学习资源优化策略等;二是要重视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展现的方式,如教师的“三课”教研活动方式,教师的课题研究方式,教师的学术交流方式等;三是要有对创新教学设计与创造思维习惯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如“不先入为主的区分学生的学习,对教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多余学习刺激的自我意识,对学生问题思考中可能出现的思维固着采取变式”等。
(四)认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需要完成。语文审美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不能发现文章中的美,就不能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只停留在关注课本中的文章上。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文学修养,将其作为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的核心素养进行提高,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的核心素养内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一是教师需要学习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如诗歌的思维方式、散文的形散而神在的知识等;二是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如不同的文体表现技巧、不同的文学作品欣赏的入口等;三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如主题文学创作的能力等;四是要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和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五)强化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整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学科的教学加以有机的整合,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的特性。根据目前学校计算机的配备情况:多媒体电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和互联网,我们力图在其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上作一些整合途径的探索。
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下面仅从小学语文的角度来谈谈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
1.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机整合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
记忆字形的音、形、义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学生将来步入文学殿堂的基石,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记忆汉字的字形既是识字的重点也是识字的难点。传统的识字教学往往是老师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学的无味,且记不住或记不牢字形,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学情绪,低效率的识字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阅读水平,甚至于学习语文的兴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识字教学有机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我们知道多媒体教学课件是集色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身,具有较强的整体性、集成性、交互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观察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创造、指导”的课堂中学会学习、学会自主,提高识字效益。如在教学语文古诗《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我首先在屏幕上配以图画景色,然后赋以诵读古诗声音的同时再配以不同景色动态图画,如:山上小亭中香炉中缕缕轻烟,诗人站在亭边抬头仰望瀑布飞流之景。教师把教学过程这样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真正做到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而且很快就理解诗中美景。同时通过多媒体直观图的演示和突出的“闪烁”,激起了学生对学习新知的渴求和思考,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有机整合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詹天佑》一文虽然感人,能激起民族自豪感,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加上一些专用性词语,学生理解有难度。为此,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先出示一张“京张铁路图”,引导学生理解“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进而认识这条铁路的重要性;同时出示课文中外国人嘲笑中国人的话,让学生理解詹天佑毫不犹豫接受任务的执著、豪迈、无畏;再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詹天佑为了缩短工期而想出的不同施工方法。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调动他们学习兴趣,而且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其方法的精妙,使学生从内心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杰出、爱国、伟大、智慧、敬业。
3.信息技术与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机整合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小学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朗读很重要。利用信息技术练习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
3.1 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
3.2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找出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
4.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机整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在一个“用”字上。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要点。
篇4
一、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使学生积极思维
知识的传授在传统教育中尤为重视,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反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教师对高分的追求,导致教学时一味地讲授知识,强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并迫使学生踏上读死书,死读书的错误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创造性被束缚起来和压制下去。
新课标理念下,我们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一切要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领路人。
二、教师要建设民主氛围,时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一核心,创设一个生动、轻松、活泼、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师生之间具有民主的、平等的、良好的伙伴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灵活地设计教案,课堂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积极评价,即使有缺点,也不要全盘否定,而要通过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其修改、完善。同时,要给学生思维上较多的空间,容许学生提出质疑以及对他人乃至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自由探索,自由讨论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为学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全部,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力对于科学研究,探索发现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尽量安排一些便于启发学生想象能力的教学过程,对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1.要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进行丰富,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欣赏,使他们受到感染;通过充分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自身情感体验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才可以让创造想象能力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2.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其产生不一样的结局。当然,创新成果能否通过创造性想象实现,还取决于其结果的合理性,在教学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引领学生对自己想象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告诉学生要在不违背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想象,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
3.培养学生直觉思维是课堂上重要的环节。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创新的先导是直觉思维,许多科学家就是靠直觉思维对研究做出粗略预测、把握大致方向的。直觉思维是对创新思维的一种弥补,是创新的高级思维形式。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对未知知识进行大胆猜测。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而不是由老师直接指出,这不仅让学生形成了知识体系,又使学生找到了自信,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通过问题提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直接说出答案,学生根本用不着去思考,没有思考也就无法进行创新。所以,只有让学生参与讨论,给学生阐述观点的机会,发散每个人的思维。对问题不断提出质疑,才会得到不同的见解,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苦柚》一文时,让学生讨论:老华侨给小姑娘一百元崭新的钞票,小姑娘该不该要。有的同学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赤的金钱关系去讨论,而有的同学是从老华侨被小姑娘诚实的心灵所感动,看到祖国的花朵,奖励小姑娘的方面去讨论。但小姑娘收了没有呢,为什么?学生再通过讨论加深对小姑娘美好心灵的认识。再如,教学《捞铁牛》一文,怀丙在科学不发达的时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是今天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自主讨论,发表自己见解,并且设计出许多不同的方案,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实践活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合理安排了一些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展示自我,并在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感受,来积累直接经验,体会科学的精神,学习方法,做人的道理。较好的意识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比如自己办黑板报,教师把计划告知学生,其余事项均由学生完成。这样学生能全身心投入整个活动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给自己的板报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这也是一种创新意识。评报也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还应适当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如在表演自编自导小品或课本剧,朗读自己的作文等等,使学生在自我表现中不断创新。
六、改变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当学生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就需要要求所有学生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看法束缚到教师的思维上,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认为好的,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认为好。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能互相启发帮助,实现共同进步。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每个学生发三面牌子,分别是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牌。红牌代表反对;黄牌代表基本赞同,但有补充;绿牌代表同意无意见。让学生用举牌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看法,而后再阐述理由。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这样做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篇5
一、活用拓展点,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当前环境下,语文课程具备综合性特质,教师应将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如:阅读实践、字词理解等,在不断完善教案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多低年级学生缺乏较强的自律意识,在学习不感兴趣的课程中,常常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一旦产生厌学心理后,会给小学生未来的学习课程造成负面影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理念,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落实到语文课堂中。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主要开展字词教学活动,包括:汉语拼音、笔画等,使低年级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构建语言框架系统。语文教师不应直接将答案告诉小学生,而是应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的概念。如在课文《葡萄沟》中,其教学目标是:灵活运用生词组词;理解课文中的成语意义;模仿文章句式造句。在正式授课前,语文教师应提前布置课文预习任务,使学生们将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标注,以便在“课堂提问”环节中询问教师。上课期间语文教师应重视互动环节,提出与《葡萄沟》有关的问题,不断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对问题的思考,如:葡萄沟产地在哪儿?那个地方还会生产其它水果吗?在“新词教授”期间,语文教师应让小学生勾画不理解的词语,并以小组的形式为单位讨论问题,随后统一解答小学生们的疑惑点,在与同学们沟通交流的环节中,提高了小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该模式不仅能提高思维逻辑性,而且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使学生在今后的课程学习里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当《葡萄沟》课文讲授结束后,为了培养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热情,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们感受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符合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教?W,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
语文教学依据文章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教师应重视“文本阅读”环节,小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记叙的文字中想象这一情景。传统的“文本阅读”教学环节过于重视背诵目标,忽视了小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师应教授小学生阅读文本的方式,使小学生运用教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这一视角,语言教师担任“传道受业解惑”的角色,通过不断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分析,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的观点。
如:在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语文教师应要求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为了使学生具备字词搭配的能力,应让小学生背诵个人喜爱的段落。另外,为了使小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丽,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前准备与大兴安岭有关的图片视频,运用课堂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在增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小学生构建一个内容丰富的课程。语文教师通过文章中的几个词语开展组词造句活动,能使学生理解用词准确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今后运用语文文字的过程中,更注重语句之间的逻辑性。阅读文本有效培养了小学生的想象力,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优势。
三、培植学生文本阅读兴趣,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教学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应依据语文教材中的文字图片,引导同学们感受语言图像的魅力,从而达到陶冶小学生性情的目的。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中,该课文是诗歌题材,语文教师可以使小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诗歌比赛。为了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教师应提前教授诗歌在排版布置中应遵守的规范,使小学生们运用日常积累的语言词汇进行诗歌写作,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培养了小学生观察能力,使小学生能够运用多个意象创作诗歌,在文字意境中感受语文课程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新课程要求小学生熟练运用文字,具备表达意境美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应要求小学生收集成语。《雪地里的小画家》描述了一群小动物在雪地里留下脚印的画面,教师可以在班上设置成语比赛活动,只要成语中含有动物的字即可,例如:龙飞凤舞、闻鸡起舞等等,小学生了解比赛规则后,将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中。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想象 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材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具个性、极富情感、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从某种意义上讲,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如果学生喜欢某个老师,他们就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就会认真地学好这门课程,在遇到困难时也会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要把爱心、微笑和信任带入课堂,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棒?”“谁最聪明?”“谁能把老师问倒了” “你真了不起”“你真勇敢”“你的创意太好了”“老师很佩服你” ……来鼓励学生,把-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把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错了可以重答,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清楚的问题可以质疑,对老师的教学可以提意见。有了这样民主的气氛,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敢说敢想,这样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萌发出创造的新芽。
二、引导学生在主动质疑问难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有思考,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从质疑开始,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我在讲读课文时,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教《飞夺泸定桥》时,我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开始审视题目,纷纷举手。有学生说课文为什么要用《飞夺泸定桥》做题目,而不用占领泸定桥或攻打泸定桥?有的说“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飞夺呢?也有人问,泸定桥什么样子?飞夺泸定桥有什么用……提出的问题大多很有针对性。我首先对同学们的爱动脑筋、认真思考的好习惯给予了肯定,接着问:同学们能否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解决刚才的疑问呢?这时学生跃跃欲试,立刻进入了阅读状态,学生纷纷从课文中找答案,最后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又如教《凡卡》这篇课文时,一生看到文中写着“乡下爷爷收”就产生疑问:“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我就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鼓励他们进行阅读,找出依据,组织小组讨论,最后了解爷爷有没有收到。这样,学生能逐渐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习惯。质疑成为学生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地诱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意识
有资料表明,国外学生虽然学习不太用功,但经常有独特的见解,而我们的学生虽然成绩优异,可遇到问题时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传统教育束缚所致。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真理的化身,是绝对的评判,学生只有被动接受老师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思想,因而毫无创造力可言。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教师问:“雪花融化成什么?”大家都说化成了水,只有一个学生说:“雪化成了春天。”当时就成了错例。当然,以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雪化了,冬天即将过去了,春天还远吗?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有创意,有诗意,应该得到赞同、表扬才对,而当时这个答案却得了零分,可见,传统教育对学生思想的羁绊有多深!象这样的回答,若能得到我们的肯定,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加强。
另外有这样一位教师,他的做法和之前的教师做法截然不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位老师在寒假里给学生留了这样一个作业:“绘制五幅表现寒假活动的画面”。开学时收上来了, 当然大部分学生都是按常规的生活去描绘,有一位学生却是这样完成的:他在第一页纸上画了一个小孩,手执一条线,这条细线穿过三页纸,一直通到第五页纸的边缘,在那里他画了一个风筝。按说,这位同学是把五张纸绘成了一幅画,应该不算完成作业才对,然而位教师就非常高明,给他如下评价:“当我看到第一张的时候,不知绳子的那一端绑的是什么,猜想是一只狗或一只猫,我看到最后一页才知道,原来是风筝!创意很新颖!”这是啊!那长长的线是什么?不是寒假吗?不是学生放飞的快乐心情吗?多好的创意呀!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会让学生在以后就会有更多更新的创意。所以我们应改变观念,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答案去捆绑学生。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创造的根源,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在教《狼和小羊》时,我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续个结尾。”学生们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脑子里诞生了。大多数学生都想象小羊象《喜羊羊灰太狼》中的小羊一样急中生智,想出种种逃脱的办法:或者把狼打死;或者设想小羊太善良,想博得狼的同情,跪地求饶,结果被吃掉……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学完《狐狸和乌鸦》一文后,我问学生:"如果乌鸦又找到一片肉,再次被狐狸看见,事情会怎么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讨好乌鸦,乌鸦差点再次上当,但它最终接受上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无计可施,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走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破口大骂,诬陷乌鸦偷小猪家的东西,造小花猫的谣言,迫害小麻雀……’这时乌鸦沉不住气了,立即还击:‘你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更有创意。我接过这个同学的话题,问:"狐狸再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太可恨,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既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中伤,受不得一点委屈。”丰富的想象加深了知识理解,学生的思想和思维也可以从中得到升华。
五、开启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抓住能撞击出学生智慧火花的环节,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胆设想。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天气没有如诸葛亮所料,他的草船借箭计划落空了,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先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各抒已见,我给予了鼓励。我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途径,有效地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我们要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如《乌鸦喝水》一课,乌鸦能喝到水,主要原因是 “乌鸦把石子丢进瓶子里,使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这是这篇课文的关键点,我就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我引导学生:“如果周围没有小石子,乌鸦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呢?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给乌鸦想想办法”,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乌鸦可以把瓶子倾斜,用石头架住就可以喝到水;有的说:乌鸦找一根麦管瓶子就能吸到水;有的说:乌鸦找来一根布条,把一端放入水里,另一端搭在瓶口就能喝到水了…….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虽然学生想出的有些办法值得商榷,但却能使学生的思维从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在教学《称象》一课时,学生也有这样精彩的表现。我问学生: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泥土比石头好搬好运,可以代替石头;有学生认为水更好,就地取材,往船里舀水就行了;更有学生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效果更好,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语文课上,只要坚持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会一步步地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积极诱导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尽力为学生铺垫创新的土壤,播撒创新的种子,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们要改变观念,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使创新教育与创新学习在我们的教学中结出丰硕的果实。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的火花才能迸发、闪烁。
参考文献:
篇7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显示,教师把讲授作为课堂的重点,不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的时间,这让学生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和课堂的乐趣,学习积极性得不到调动,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而合作学习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小组的交流讨论中,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承担着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因此一种自主性、合作性以及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就此诞生,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的定义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就是教师按照一定原则为学生分配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间的交流讨论中分工合作,最终解决一些学术问题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学生整个教育阶段的起步时期,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小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都有关键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中体会学习的乐趣,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培养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而对于语文教育而言,通过合作学习,不仅仅能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句子等语文知识,而且在培养小学生在逻辑思维、想象力、文学修养以及综合能力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方法
为了能够让小学语文中的合作学习起到尽可能大的成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教学理念、分组方式、学习方式等多个角度出发。具体方法如下。
(一)更新观念
新课标中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把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就不重要了,更不代表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应该少说为妙。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这一观念。小学生无论在学习能力,还是学习自觉性上都是比较欠缺的,合作学习虽然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互促学习,但是这个合作学习需要教师从中“穿针引线”,才能真正达到其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是必要且重要的,这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的一个新观念。
(二)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即把学生分成为若干的学习小组,然后完成一些教学任务。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行分组是每个教师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也是直接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分组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性,从而进行合理的分组。如每个小组男女生比例应该为1∶1,小组是一半是男的,一半是女的;或者是小组之间的男女比例相当,第一个小组女生3个,那么另外的小组也是尽量安排3个女生。又如每个小组里面既有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也有学习能力暂时落后的;有活泼好动的,也有安静的。总之,要让每个小组的综合水平基本相当,这样才便于开展教学任务。
除此之外,在各个合作小组中还要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小组成员都能实实在在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不能为了分组而分组,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变成了小组之间闲谈的借口
(三)多种方式结合
问题式、表演式以及讨论式是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三种方式。
1.问题式。就是教师通过问题的形式将教学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小组之间、小组之内或者是教师与各个小组之间都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进行互动。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也可以是师生间互相提问,相互解答。可以是疑难解答,也可以是抢答竞赛,打破传统教师一味讲授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表演式。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角色扮演的方式。如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故事改编,进而“自导自演”,让学生在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进而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3.讨论式。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某一内容开展讨论,再把小组讨论的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分享。这一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铀伎嫉南肮撸?提高其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各个学生集思广益,往往会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运用于多方面
合作学习可以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
课前的主要任务是预习,为新一门的教学做好“热身”。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课文的默读,默读完后讨论新课中要学习的生字有哪些,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萌发学习兴趣。要明确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应用于生活的交流工具。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角色朗读、轮流朗读,这样既能够起到互相敦促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多开口,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
在课后,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相互批改作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生词的记忆。
篇8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促进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和变革。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地享受着这一成果带来的喜悦。它的声、情、图、文的深度融合,为课堂营造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极大地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它不但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手段,还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巧妙结合。以往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是极其乏味的,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课堂当中来,一下子激活了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春天。
一、课堂导入新颖,深深地抓住孩子的心
我这学期上了节语文公开课,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七颗钻石”,教学目标是: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人世间的爱心所带来的奇迹。教学重点及难点是通过一次次反复朗读重点句子,体会是小女孩对别人给予无私的爱使水罐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让大家懂得只要给予爱,世间就会发生奇迹。
进入课堂我首先问大家爱看动画片吗?他们异口同声:“爱”。于是孩子们一起观看了童话故事:丑小鸭。孩子们眼睛直直地盯住频幕,当丑小鸭被命运折磨时,看得出孩子们也很难过,当结局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时,大家又为它激动不已。3分钟的视频看完后,孩子们好像还沉浸在动画剧情中。我说:刚才的动画片结果很神奇吧,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童话故事更神奇,他们眼睛睁得大大的,我说那就赶快读一读课文吧,孩子们异常兴奋,美美地读了起来。谁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谁就抓住了课堂,正是由于一段好看的视频使得我的学生们心甘情愿地随我一起去欣赏那神奇美丽的童话故事。
二、突出重点,分化难点,让知识潜移默化的融入孩子们的心中
孩子们怎么去体会当时水的重要性呢?又怎么能从心灵深处去钦佩小姑娘在自己艰难的处境中却一次次让水的伟大与高尚呢?我想到了PPT,我先用PPT出示一组图片,把当时世界极度缺水,动物、植物以及人类因为缺水面临死亡的威胁,世界一片萧条。孩子们内心深受触动,深深地感受到谁拥有水,谁就能生存,不然只能焦渴而死。在分析文本感悟小姑娘的爱心时,我通过PPT选择展示了这样几个图文片段:小姑娘醒来后水罐里充满了清澈的水;小狗舔了几口水顿时汪汪地叫了起来,水罐变成了银水罐;母女俩让水时变成了金水罐;最后让水给一位过路人时,水罐涌出巨大水流,跳出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这样直奔文本主体段落,通过孩子们的读书,思考,讨论,感悟,老师的点拨,反复的朗读,孩子们一步步感受到了由爱心而产生的神奇力量。之后我配以温馨的音乐朗读出现巨大水流的那段话,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跟读起来。把他们内心那股爱的力量彻底点燃了,我知道这是唯美的幻灯展现了它的魔幻力量,让孩子们内心产生了共鸣,从而很好的把握了文章主旨。
三、升华文章主旨,感受世界重获新生
篇9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通过动画、色彩等表现手段使语文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形象,还具有较好的立体感,尤其是图像、声音更是令学生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更为充实,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做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其积极主动性。逼真、形象的屏幕动画或者图像可将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拥有丰富教学资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刺激,不仅能促进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还能培养其创新思维。
以《山雨》为例,在教授这篇课文前,教师可播放下雨前后山林景色的相关视频或者图片供学生观赏,让学生通过图像感受到“雨前”“雨中”和“雨后”山林的美丽景象。视频以及图片的播放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对雨景都能有更为真实的体验,令其心灵产生震撼,就能激发其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进入一个求学的状态。
另外,还可根据需要在播放图像的同时再配上背景音乐,使学生的视觉、听觉都获得享受,令教学效果生动、活泼,提高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为缓和课堂中紧张的学习气氛,教师可于上课前播放一段舒缓、优美的音乐进行调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以发挥其视觉作用。学生通过观察所播放的图像进行自由讨论或者自主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一个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民主环境。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应抓住他们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利用教科书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发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中体现出来。
例如,在学习《伯牙绝弦》这一文章时,教师可先播放《高山流水》供学生欣赏,这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创建了一个愉悦、生动、轻松的教学环境。然后教师可将文章的主人公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相关资料向学生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先自学,看看课文说了两位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以后再让学生听《高山流水》,就可使其更清楚地感受到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友情,这对他们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适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将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这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局限性,所以常常会在某些文章的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能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准确的把握。而教学重难点如果仅靠教师的口语讲解,学生是不能得到充分理解的,这时候就需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示,打破小学生抽象思维的局限性,将文章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突破重难点。
篇10
关键词:赏识教育;自信心;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54-02
一、赏识教育的定义
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尊重学生个性人格的基础上,用爱心去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儿童树立自信心,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促进儿童主动积极、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教育者和儿童在赏识教育过程中同是赏识和发展的主体,二者双向互动,相互赏识,共同发展。
二、融入集体、自我激励是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内在原因
一个人只有融入身边集体,自我激励体现自身价值,才能得到很好的心理承受与调节能力锻炼,才能不断完善提高心理素质。在小学语文课中教师通过竞争与合作、胜利与失败、求胜欲望与规则限制、复杂的互动关系给予学生赏识、期待和暗示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的提高促使学生调整人生目标并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积极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促进儿童潜力的开发,最终带来学习和生活中自身的进步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教、学、练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频繁的身心接触,不断地变换角色,心理承受与调节能力得到提高。
三、赏识教育与自信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结合
我们只有充分利用赏识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各种环节、情景和表象,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也就是说要找到赏识教育与自信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连点。
1.随机赏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对我们的启发很深。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儿童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由于孩子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的不同,他们参与学习的程度、能力、机会也会有所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学生学习的动态水平,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不同角度的赏识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以获得最佳的学习动机。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我们应该运用多把激励性评价的尺子衡量学生,潜移默化地缩小学生的差距。以往教学,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教师手中的评价尺度往往是给他们设置的,在这种尺度面前,学习好的学生总是脱颖而出。而拿相同的尺度去评价学习差的学生,总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格格不入的。教师应该时刻去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只要有进步,都应该给予鼓励与表扬。有的学生从不肯说到肯说会说,要给予表扬;有的学生从小声说到大声说,要给予表扬;有的学生从回答不规范到规范,要给予表扬;当学生及时发现并指出教师或同学的错误时,要给予表扬;当学生朗读时注意到了抑扬顿挫,也要给予表扬。时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调整教师手中评价的尺度,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会使学生信心倍增,积极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争取更大的进步。
2.运用赏识语言点燃学生的主体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美,而这种赞美常常是通过教师的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和诚挚的情感来传递的。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学生只有在富有人情味儿的教学氛围中,才愿意真正地和教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某些学生把不喜欢语文学习的原因归咎于不喜欢语文老师。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上存在的比例不小,究其原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因此,教师要多用鼓励性的话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语气、语言来评价,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老师说:“读得很好,真棒!”或者说:“你读得很棒,但如能用心和感情读出来就会更加完美!”试想,肯定是后面的语言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增强学生的信心。用鼓励性语言可以激活语文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活动必然充满活力,学生能积极参与,主动去学习,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自信心得以加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3.赏识有度。凡事都应该有个“度”。应用赏识教育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因人因事而异,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样做不仅起不到真正的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是一种虚伪,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过度会导致学生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若稍遇坎坷便会一撅不振。若赏识不够,对学生不屑一顾或训斥指责,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儒弱或破罐破摔。同时,教育者应适当把握赏识力度,不同学生赏识的程度不同。如胆小呆板的学生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学生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扬长避短;好学生、任性的学生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多鼓励他们克服任性的行为。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融入到集体中,进行适度赏识教育,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健康的个性得到张扬。赏识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怎样赏识对学生最有益,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白媛媛.赏识教育及其时代价值解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
[2]兰利.赏识教育的功能及实施办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