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阅读计划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师阅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师阅读计划

篇1

一、提问要合乎学生实际情况

如果我们所在班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良好,那么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忌直贵曲”。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因为问题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如果我们所在班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好,那么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该简单直接。学生不需过多地思考就能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提升学习的兴趣。对此本课可作如下问题设计:

① Is Ben Lambert a famous French singer?

② Has Ben Lambert been to Europe?

③ What are Ben Lambert’s vacation plans?

很明显,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一般地说比较浅。学生答题时几乎可以不加思考地直接回答,相比而言,这种提问设计有利于提高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普通班学生好强的心理。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我们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如教学《Ben Lambert’s Vacation Plans》一课的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在提问设计时,我们可以抓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理,逐层展开,步步深入。对此,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①Who was Ben Lambert?

②What are Ben Lambert’s Vacation plans?

③Why did Ben Lambert take vacation in Canana this time?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基本包括了这篇文章涉及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学生掌握知识,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使思维能力达到理想境界,使学生在定势范围内连续思维。这种提问设计的程序是非常合理的。

三、提问设计应有“度”

我们认为这个“度”必须是广义的,它应该包括提问设计的难度、深度、亮度、跨度等,尤其是提问设计中的难易度的把握。提问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要求我们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我们不能凭借主观想象,想当然、推己及人、胸中无数,而是要通过摸底调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如果提问太易,学生就会不以为然,这样就失去了提问价值,教师也会失去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浪费教学时间;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不能答,就会降低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提问设计要“巧”

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对题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从纵向看,它必须考虑因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看,则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所区别。如此纵横交织,只有用多种提问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才能适应提问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教师匠心独运,在“巧”字上下工夫。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巧”,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作用,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此法必须持之以恒。

五、提问时,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篇2

摘要: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整合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整合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阅读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阅读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使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

1、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参与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

3、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渠道地充实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主意义建构,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4、促进了课外名著研读,深化巩固阅读效果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二、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作文教学

1、创设情境,为写作教学创建理想的环境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

2、观察训练,激发想象能力

学生的观察往往是无目标、无序、出于好奇,看热闹,或是走马观花。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是学生学会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3、评议批改,全面提高作文效率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持续的写作实践基础上,而且重在修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

三、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口语交际教学

1、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观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人们进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某一内容进行交流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为根据,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各种交际的情景,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热烈、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交际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

单独的个人是不能构成交际活动的,交际往来必须由双方或多方才能构成。因此,口语交际课必须呈现多个的交际方面和多种交际往来的形式,具有活动的互动性。口语交际课堂上一般是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个体交往、学生三人以上的集体交往、小组与小组的交往等,如果我们的背景仅仅是一间教室,学生的思维、想象受到一定限制,在各种交流中就不能充分发挥。

四、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综合性学习教学

课改的亮点之一是“综合性学习”,其要求语文阅读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等。在教学研究中,有意识地注重语文阅读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既充分展示了现信息技术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又给语文阅读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阅读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让语文阅读课堂更优质,更高效。

1、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过程研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结果创新化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自主发展;教育阅读;

作者简介:韦芳(1969-),女,广西河池人,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一、问题提出

在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机构、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这种培训结束学习即结束的现状仍较普遍,效果不尽如人意。叶澜教授认为,教师如何‘育已’这一通常被人忽视,然而却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1]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2]423。据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和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求”路径———教育阅读,教师的发展才能由“被发展”真正走向自主发展。

2014年上半年,上海教育工会等相关单位发起面向上海17个区县48所中小学、幼儿园的3411名教师的阅读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受访教师1年阅读不足4本[3]。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群体的阅读现状不乐观,那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如何?基于教师自主发展的视角,我们对此展开调查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样本来自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长美、明伦等9乡镇)、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四把镇等4乡镇)、南丹县(里湖、八圩瑶族乡)部分乡镇的小学语文教师以及河池学院2014年“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学科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学员100人(东兰县、凤山县各50人)、“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小学语文教师28人。样本学校中有城区小学、乡镇小学、村完小3种类型。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问卷从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情况、阅读时间、阅读积累、阅读方式、阅读环境、影响阅读因素5个维度以及开放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32份,回收率为92.2%。同时选择不同年龄段的10余名教师进行访谈,深度剖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现状,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相互印证,以期为提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的策略提供支持。

三、结果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表1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332人中,城区、乡镇、村完小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19.0%、59.3%、21.7%(乡镇、村小教师占81%);女教师、男教师分别占73.2%、26.8%;壮族、仫佬族、毛南族、瑶族教师占89.5%;汉族教师占10.5%。10年以下教龄教师占21.7%;11~25年教龄教师占55.4%;26年及以上教龄教师占22.9%。

(二)教师工作任务重

表2数据显示,教授3门和3门以上课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6%;教师每周课时数(课表安排)在16~20节的教师占31.0%;21节以上的教师占11.5%。访谈中得知,教师们普遍感到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压力来自教授课程门数多,兼任班主任、内宿生管理工作等,以及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

(三)教师教育阅读常态情况

1.阅读时间少,阅读积累少

表3数据显示,每天零阅读的教师占9.3%。阅读时间在半小时内的教师占50.6%;阅读时间在半小时至1小时之间的教师占35.3%;阅读时间1小时以上教师占4.8%。

在开放题“写出近两年您阅读的印象最深的教育教学类、人文类书籍”的调查中,写不出1本书的教师有227人,占教师总数的68.4%;能写出《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13人次;能写出《赏识你的学生》《做最好的老师》各有12人次;能写出《爱的教育》有10人次;能写出《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班主任工作漫谈》《用心灵赢得心灵》各有6人次;能写出《给教师的建议》《跟窦桂梅学朗读》《窗边的小豆豆》《文化苦旅》《不跪着教书》等49本书籍的各有1人次。

在开放题“写出近两年您自费订阅或经常阅读的教育教学类期刊”的调查中,写不出1份教育教学类期刊的教师有141人,占教师总数的42.5%。能写出《广西教育》《河池教育》分别有130人次、175人次;能写出《小学语文教师》有13人次;能写出《班主任》《创新作文》《小学教学参考》《基础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各有5人次;能写出《语文建设》《小学语文教学》《小学作文周刊》等14种期刊各有1人次。令人感慨的是,16人次的教师写经常阅读《河池教研》,殊不知《河池教研》已于2004年第1期升级改版为《河池教育》。

与上海中小学、幼儿园六成受访教师1年阅读不足4本相比,受访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逾六成两年时间阅读不足1本书;逾四成教师两年时间没读过1本教育教学类期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要求小学生“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3]。而担当小学生课外阅读引领者与培养者的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积累令人堪忧。

访谈得知,教师主要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阅读面窄,阅读具有功利性。读书与不读书,学校不考核,缺乏阅读氛围,因而阅读兴趣、阅读愿望不强。一些教师评上了职称,四五年都没聘任,得不到相应待遇,阅读动机不足。访谈的十余位教师中,只有1位小学中的中学高级教师有阅读计划。可见,有明确阅读目的、阅读计划的教师太少了。

2.阅读方法单一,阅读习惯没有养成

数据显示,在阅读方法方面,阅读后有时做摘记与评注、偶尔做、从不做的教师分别占40.4%、41.0%、11.1%。只有7.5%的教师养成阅读后做摘记和评注的良好习惯。经常阅读、偶尔阅读、从不阅读的教师分别占28.3%、68.4%、3.3%。在“教师不读书现象观察”中,认为教师不读书现象非常严重、比较严重、一般严重的分别占27.4%、43.4%、13.0%。可见教师不读书的现象严重。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数据分析与阅读现象的观察中,可看出大多数教师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工作任务重,图书资源匮乏

数据显示,影响教师教育阅读的两大因素是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图书资源匮乏,分别占41.0%、36.2%。访谈得知,教师对《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王崧舟与诗意语文》《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我的作文教学课例》《教师教学写作360°》等最新的教学书籍,都没听说过书名。教育部门下发的图书,多是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书籍较少,教师想买书也不知道有哪些好书。图书资讯、阅读引导成为影响教师教育阅读的因素之一。

四、研究结论

结合数据分析与访谈,我们发现了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的主客观原因。主观上,教师自身缺乏阅读动机与自觉阅读意识,表现在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每天阅读时间偏少,阅读积累少,阅读方法单一,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客观上,教师工作任务较重,没时间、精力读书;供教师阅读的专业书籍、专业期刊匮乏,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育阅读是教师内涵发展重要途径”没有形成共识,没有相应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引领,因而在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的阅读动机、阅读情感与兴趣。

五、讨论与建议

教师教育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与教师所处工作环境———学校的读书制度、教研制度、激励措施等这些外部支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要以教育阅读为最主要的切入点,引领、激励、支持教师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一)以优秀教师案例引领小学语文教师践行教育阅读理念

近年来,学界在探索“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建立在教师自主、主动地寻求专业发展基础上,其本质力量来源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激励”[4]。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让教师爱上书籍,终生与书籍为伴,是教师专业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2]7。为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中,笔者通过以下两方面引领教师从内心深处认同并践行教育阅读。首先,以窦桂梅、王崧舟、闫学等小学语文名师持之以恒读书践行自主发展的案例,以及自身教育阅读的现身说法,让教师们深刻体会到,“教的是底蕴[5]30,底蕴是书堆起来的”[5]39。领悟到“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底蕴,换言之,就在于是否读书,读些什么书,读的方法怎样,读的效果如何”[6]220。教育阅读只有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教师才可能自觉静下心来阅读,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其次,引领教师制定个人读书计划。借助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三味书社”[7]的“书坛动态”及“爱书吧、书香舍、心灵书屋”等网上教师读书资源引领、推动教师读书。小学语文名师专业成长经历、“三味书社”教师的个人读书计划、好书推荐、读书故事的鲜活案例,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教育阅读是可行的、有效的。优秀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与高超的教学艺术正是得益于他们的阅读生活,教师只有坚持读书才能实现持续有效地发展从而在内心深处认同并践行教育阅读理念。

(二)定期开展学校读书会推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交流

教育阅读是教师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因为如此,许多优秀学校管理者都倡导教师的教育阅读。清华大学附小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说:“我告诉自己也告诉教师,教师不读书,是一种工作的渎职;教学领导不带领老师读书,也是一种失职”[8]。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我到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当校长,给老师的见面礼就是送给大家人手一本书,书名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们读了一个学期”[5]41。杭州市建新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闫学,成立了“渐渐”教师读书会。在“‘渐渐’教师读书会成立仪式上,我给每一位老师发了新书,有帕尔默、钱理群的书,也有我自己写的书。我相信,只要先读起来,我们就走上了一条'渐渐'成长之路”[9]。他们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据此,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应通过开展学校读书会形式,创设良好阅读氛围,鼓励教师读书与交流。

相比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学校读书会“以教师的自愿、自主为基础,运用各种资源以阅读、讨论、思考、分享以及深度对话等团体学习方式,以定期或不定期聚集为形式开展活动,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师教育活动’”[10]。学校读书会由于学习内容自定、时间安排自主、学习场所灵活,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经济性与终身性的特点,既符合成人学习理论,又缓解工学矛盾,可提高教师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笔者为此与两所小学校长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推动学校读书会。首先,推荐专业期刊与教育阅读书目,校长引领建设“教师书屋”,为学校读书会的开展提供阅读资源。专业期刊方面推荐征订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小学语文教师》《人民教育》等十余种期刊;教育经典著作方面推荐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等十余本书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专著方面推荐阅读周一贯、于永正、孙双金、窦桂梅等十多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60多本专著;名师博客则推荐阅读王崧舟名师工作室、吴勇童化作文工作室、薛法根博客等;至于师生共读书目,第一学段推荐《我爸爸》(绘本)《神奇校车》等10本书,第二学段推荐《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等12本书,第三学段推荐《草房子》《小王子》《不老泉》《地心游记》等14本书。

其次,组建学校读书会,形成教师阅读共同体。根据小学语文教师任教学段,将其分为低、中、高年级3个读书会。采用会长管理制度,每组6~15人,每月聚会1次,每次聚会2小时左右。聚会场所灵活,可以是教师办公室、学校会议室、图书室或户外草地。每个读书会在组织过程中可以集思广益,根据实际需要共同规划章程和各项活动。设会长、副会长各1名,负责制定读书会实施计划,如主题书籍阅读的选定、讨论方案的设计、时间地点设置等。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会长、副会长可由读书会成员轮流担任。一般采用导读、分享、讨论的组织流程。

第三,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创设交流平台。具体运作流程为:聚会前,会长推荐导读,成员进行主题书籍或相关主题文章的阅读,激发成员阅读兴趣。阅读聚会时,会长组织成员依据讨论提纲进行阅读经验、阅读成果的分享、讨论,最后会长做总结,提出下次读书会阅读主题。聚会后,鼓励成员将阅读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撰写读书随笔或读后摘抄。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对我而言,《人民教育》也已陪伴了我近30年,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杂志中的思想、策略和方法融入到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改变着我的实践样态”[11]。笔者认为,读书会成员在主题阅读、对话分享的小团体学习中,彼此也会成为他人专业成长的“重要他人”,这种工作嵌入式的读书活动,深度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教师在愉悦的读书交流活动中获得了教育教学知识、经验与技巧以及人文科学知识,实现了教师的自主发展。

(三)以反思性教学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成果运用

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12]。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和策略,教师的教育阅读不仅仅是增加学科知识储备,领悟先进教学理念,还应该将阅读成果运用于审视、反思、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教师只有在新观念与新行为形成关联,并能自我设计、践行、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育实践,创造新的经验与阐述这些经验时,才能称得上是自主、自觉的教育实践者”[13]。学者周坤亮认为,“跟进和反馈促使着教师实践的持续改变;专业发展也需要同事和学校管理者的支持,给予教师理解和应用新知识的机会”[14]。据此,学校管理者应引领小学语文教师围绕自己的研究问题开展反思性教学,将阅读成果转化运用于实践。例如,宜州市第一小学语文教研组引领教师阅读了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以及张祖庆的《“一个有魅力的人”习作赏评课教学实录》等书籍与文章,像叶澜教授所说的“学习的目的不是搬现成经验到自己的学校做,而是要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这个经验适合我的学校吗?”[15]学习后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小学中段习作赏评课教学样式”开展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优化一节课而展开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研修活动,研究成果主要以‘文本教案和案例式课堂教学样式’呈现”[16]。具体操作如下:研读管建刚、张祖庆名课教学实录与视频,确立《人物对话描写训练———提示语的妙用》课例,教师集体备课,一名教师执教,其他教师课堂观察,根据实践效果反思评价,再修订教学方案,反复调整改进教学行为,探索出“精彩句段品一品(展示厅)———火眼金睛改一改(诊疗室)———改文句段赏一赏(进步榜)”的习作赏评课教学样式。在整个课例研究中,学校管理者参与其中,既了解教师知识经验转化情况,又进行点拨与引领,有效促进教师新的教学实践形态的诞生,同时更有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教师能将阅读所得新理念与具体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结合,借助反思、研究、体验,理解与认同先进教学理念的效用,使之真正内化为具有个体意义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践理论,从而拓展与提升教师的专业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以激励评价机制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习惯养成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影响

一、引言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事实表明,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培养其语文素养的基础。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说明阅读对于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其阅读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较之前有明显提升,而且教学工具越来越丰富,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追求形式化、教学方法固定呆板、教师个人文学素养不高等实际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分析,找出了部分影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二、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跃性和教学质量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现针对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教师阅读素养不高

由于基层教师工作强度较大,教师抱怨工作量过多,负担过重,导致没有时间读书。其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定位低,认为凭自己的知识面和能力足以应付小学生水平,根本没有必要再去钻研,读书价值观扭曲,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此外,当今的中小学老师业余生活丰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丰富化,尤其是电视、网络的普及,很多教师无心思钻研书本,而是投身于网络娱乐世界,去尽情的享受网络世界带来的,或者是去参加各种聚会活动,很少有教师下班之后还可以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品茶阅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娱乐大餐。加之现在社会风气日益浮躁,很多人缺乏积极进取之心,整天无所事事,教师队伍也不例外,繁琐的工作让老师感到身心疲惫,课余闲暇之际,根本不想再去钻研书本,而是进行一些娱乐性的放松活动,阅读的书籍无非是一些娱乐性知识。最后,大部分教师阅读的书仅限于教学参考书,很少阅读教材以外的书籍。另外,很多人不喜欢阅读人文书籍,我们知道人文阅读是提升一个人阅读素养的基础,人文素养的欠缺制约着教师素养的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作为教师,首先就要非常熟悉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与学生一起读书,只有教师参与学生的读,才能做到有效的指导,带动学生阅读,以身作则,从阅读实践中与学生产生阅读共鸣,用自身的阅读情怀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怀。

2.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望,尤其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来说,其阅读兴趣的培养对今后学习语文非常重要[1]。然而当今有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忽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坚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硬是给学生灌输知识性的东西,却不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导向,使学生与文章无法产生共鸣。因此,小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丝毫兴趣可言。同时,部分教师由于对文章理解不透彻,对文章中某些重点词句不加以引导和理解,学生在阅读时也就不能表达出对文章的情感,读起来平铺直叙,毫无感情的投入,极大地降低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有一些教师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完全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自主阅读,但这样的缺乏教师指导的阅读却是事倍功半,花了大功夫但却没得到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不愿意读也不想去读,失去对阅读的兴趣,使得课后阅读变成了空谈。久而久之,低段的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日益淡化。

3.教师指导阅读功利化,阅读目的产生偏差

由于小学语文一直作为重要考试科目,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把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确保学生在考试中能在阅读部分取得高分,从而把阅读作为日常阅读训练的根本出发点,并针对阅读内容,提前设置大量刁钻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极强的目的性快速的阅读,这样一来,学生与阅读课文之间的交流时间减少,学生自我控制阅读进程、自我领悟课文内容的时间也少[2]。大量的没有意义的问题消耗了学生阅读课上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时刻准备回答教师可能提出的问题,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进行领悟交流。这种被动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只是简单的做题机器,学生其实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课文阅读中去,也不能真正领悟到文章的精华和内涵,久而久之,形成了考试阅读问题能回答对,但阅读后收获很小且对文章理解不充分的怪现象。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建议

阅读教学的教学规律不单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更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活泼的修养身心的过程。现笔者针对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现在社会中很多人内心浮躁,但是经典的书籍却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就更应该淡泊名利,潜心读书。教师首先要合理规划自己的阅读人生,设计自己的读书计划,并一步步实践自己设定的阅读计划。同时,要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浮躁之心平静下来,将所需做的事情分门别类进行归纳,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给自己腾出一片心灵空间来熏陶文化、提升个人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书籍。

2.读书万卷,下笔有神。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意识,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自己出发,热爱阅读。学生喜欢阅读与否跟其老师是否热爱阅读关系很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涉猎群书能丰富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尤其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饱读诗书,用丰富的语言艺术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一定会爱上阅读。

3.科学选择,广读经典。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读哪些类型的书呢?直面经典。经典书籍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褪去其应有的光环,一部经典的作品往往能激发和满足几代人的阅读诉求。经典书籍应该包括中外经典,古今经典。阅读经典书籍是提升一个人审美趣味的必要途径。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积极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心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真正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语文教师着力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把握复习的方向,这是语文复习教学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语文教学的组织,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同时,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提供了依据,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立足于课标,弄清楚每一个知识点或每一个单元,教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应该达到何种程度,着给教师组织学生的语文复习活动提供了一个依据。

语文教师要认真去解读《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命题制卷的依据,它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出台的,新课程下的语文试卷着力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到底如何,以及语文能力的情况,比如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作为今后语文考试的重要方向。同时,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乃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情况。在语文知识点方面,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所考查的分值占百分之二十;在阅读方面,分值占百分之四十,其中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约占全卷的百分之三十、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占全卷的百分之十。考查学生习作能力,占分值百分之四十。语文试卷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包括含答案开放的表述题)、图表题、写作题等。在语文试卷的难易度上,也明确指出百分之六十的较容易题,百分之三十的中难题,百分之十的较难题。语文教师认真解读了考试说明,才能抓住语文复习的要点,较好突破难点,立足于语文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这就是语文复习教学的方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语文教师要精心制定复习计划,落实好具体的复习目标。做任何事情,预先都得设计好过程,否则,毫无头绪,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预先几个方面去思考:

1.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的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学生具备了哪些语文方面 的基本技能。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有所不同,比如学生对生字、生词的积累情况,以及它们的读音、字的形状、字的本义等方面的理解与掌握,语文教师将全班学生具有同等层次的划为一类,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才能去制定学生的复习目标。

2.语文教师要依据实情把握复习的重点与难点。首先,语文教师要结合课标与考试说明认真分析课本,帮助学生归纳本期学生在生字与词语,以及这些字词的音、形、义;各种类型文体课文的作者,名字是谁,在什么样的年代,是何许人士,作者的思想以及对当时形状的认识与观点,其作品有何历史意义;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模仿,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等等,教师较好地梳理出语文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链,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起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目的。其次,语文教师要抓住复习的重点与复习的难点。语文教师要结合课标明确单元教学的重点,特别是要求学生训练的,结合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情况,去落实好复习的重点,凡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就可以不再组织学生去复习,凡是学生尚未掌握,或者掌握得不太好的语文知识,作为重点复习;如果有些语文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学生难于掌握的语文知识,列为复习的难点。同时,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目标,分层复习教学”的原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3.语文教师要制定好具体的复习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夯实基础,摸准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在这个阶段的复习,相对来讲用的时间要长些,教要引导学生查漏补缺,进行系统性复习,对语文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学生掌握,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第二阶段,专题复习,重点演练,举一反三。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历年来考试的特点,列出专题,引导并督促学生去复习。在这个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该知识点的掌握下,有效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融合,向着深层次方向发展,让学生的能力得到综合提升。第三阶段,模拟考试,心理适应。各校或者班级要精心组织学生的模拟考试,组织教师按照中考的要求命题制卷,通过学生的模拟考试,让学生心理得到适应,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卷。同时,语文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由于学生通过这次考试,一部分学生将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读书,一部分学生将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工作,以体验学生自身的人生价值。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升学与就业,以平稳的心态去参加考试,以获取到满意的效果。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兴趣 写作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结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经验和借鉴国外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把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的总目标定位在"能具体明确、文从句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上。然而,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此目标,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模块只是单纯地应付式教学,甚至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根本不把作文教学纳入语文教学的计划中,所以当前的作文教学的"老难题"仍没得到真正地解决。因此,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水平进行探索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笔者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谈下个人的看法。

1.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1.1 小学生对语文作文的写作兴趣不浓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而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带有下意识的心理驱动力量。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只有提高学生对语文作文写作的兴趣,才能较快的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可见,学生对语文作文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在以后其他阶段学习语文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笔者在对当前的小学生的语文作文写作的兴趣方面调查中的结果却显示:大部分小学生对语文作文写作的兴趣处于"一般"水平。也就是说,小学生对语文作文的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甚至有些小学生还对它产生恐惧感。他们的作文大部分都是凑字数,很少有学生的作文是有感而发的。

1.2 学生作文的语句欠通顺,用词单调

当前很多小学生的作文语言十分平淡干瘪,口语化现象严重,在遣词造句方面很欠缺水平;能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到作文写作中的基本很少,更别说把名人名言、成语典故、民间故事等运用到作文中;在记叙故事情节时一般都过于庸俗简单,很多是捏造的。总的来说,当前的小学生的作文流水账现象十分严重,很少能写出文采。错别字、病句多,语句不通顺,在上交的学生作文中,真正做到不写错别字、语句通顺流畅的少之又少,很多学生往往是错别字、病句连篇,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读起来艰涩难懂,不知所云。

1.3 作文的内容不够充实

当前很多小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够充实,记叙的事件一般都比较平淡,内容匮乏,留给读者的印象不深。他们一般都只是运用一些口语化的词语来串联起整件事件,他们所写的文章所抒情达意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人物形象欠丰满。小学阶段,他们所接触一般是记叙文,然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所了解到的是,他们所写的记叙文,要么没有明确的人物事件,要么记叙的人物事件不够详细、具体、生动、实在。

2.存在该现状的原因

2.1 学生生活单一,题材缺乏

对作文而言,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怎么会有"流"呢?阅读不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的阅读积累还会在语言、内容、构思方面对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当前的小学生在阅读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原因很多。首先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注重此模块的训练,他们更多的是把重心放在字词抄写和背诵上。其次是很多小学生把时间花在看电视或上网上,他们上网也纯粹是为了聊天、玩游戏,根本不会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平时也很少读书看报,读文学名著就更是奢谈。再次是,当前的小学生活比较单调,生活范围不是学校就是家里,课外实践内容不多,对生活的感悟也就不深。

因此,小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没有实质内容,写来写去都是那几件事,而且白话连篇,写出来的作文跟流水账一样,读起来寡然无味,如同嚼蜡。

2.2 课外阅读量少,缺少素材积累

生活是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这是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真理。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造成什么文章。"但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单一,基本就是吃饭、学习、睡觉,再加上他们本身很少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就不能积极地了解社会、感受生活,缺少生活积累,所以他们的题材库里没有什么素材,写起作文来无话可说,所选素材枯燥呆板、千题一面。

2.3 写作量少,训练不够

据笔者调查,小学生每学期写作文的数量平均在5-6篇(不包括考试作文),大多是每学完一个单元的课文,就根据每单元的作文训练要求来写,老师布置的时候就写,否则就不写,很少有主动进行作文训练的。在写日记方面,大多数学生没有写日记和周记的习惯,大多数教师也没有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周记。因此,学生的作文训练非常有限,训练量上不去,作文水平自然无法提高。

2.4 作文指导不到位

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在对学生的作文指导上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不注意方法。备课计划中很少有备作文课的,给学生的写作题目很多都是随意性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并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指导。

3.相应的对策

3.1 注重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内容充实问题是小学作文考试必须解决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是基础性问题。通过"添加聚合尽可能多的必要材料,加大作文信息密度"的写作技巧,是充实考场作文内容,有操作性又简单易懂的途径方法。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写作才能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离不开平时对广阔素材的勤勉积累,胸藏万汇,才可凭吞吐。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在学校中,每周尽量给一节课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后应推荐一些有质量的书籍给学生进行阅读。比如中国的名著、一些优秀的作文书等课外书。单纯地去阅读收益并不是很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多摘抄一些名言名句,在阅读中积累,进而培养学生良好地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3.2 加强写作训练,养成良好的作文修改习惯

要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仅要加大阅读量,还要引导学生多写、多练。"读是吸收,写是输出,是对阅读效果的检验,阅读和写作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必须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阅读后必须让学生动笔去写,吸取别人的精华并力图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养成多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鲁迅现实曾说过:"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可见阅读与写作结合、多读多练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可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布置学生写日记、周记,把有价值的东西如好词佳句、对生活的感悟等写下来;二是要求学生每周练笔一至两次,教师不做任何限制,让学生自由发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形式、篇幅不限,可写文章的一个片段,或是开头,或是结尾,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人物心理描写等等。然后定期收齐检查,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日积累月,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3.3 制定完整有序的作文教学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出符合教学规律的计划,小至周计划、月计划,大至学期计划、学年计划,都要细致、明确,懂得哪个阶段要掌握哪些写作要领,达到怎样的写作目标。计划还要及时检查、调整,适时查漏补缺,不断完善,防止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3.4 多管齐下,激发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7

【关键词】聋校语文 教材 使用

教材即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计划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课程资源。聋校语文教师要将聋校语文教材进行最大化利用,需要从教材出发,突破教材限制,灵活运用教材,使聋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益得到有效提高。

一、以聋校Z文教材为出发点

聋校语文教材使老一辈特殊教育专家辛勤劳动的结晶,聋校语文教师要顺利开展聋校语文教学,使用好聋校语文教材,应该先对教材的编写目的进行了解,以教材为出发点,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

1.进行语文教材通读,掌握教材编写体制。聋校语文教师通过对全套教材进行通读,对各年级阶段的教学重难点有基本把握,以此处理好教学衔接和教学传承。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有所认识,才能对聋校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进行充分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进行体现。另外,教师应该对教材思想和教材意图进行扬弃,应该在宏观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体系进行研读,将教学实际与时展潮流相结合,根据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和革新教材。

2.在语文教材的细读中,对教材选文内涵进行微观解析。聋校语文教师在对教材解读的深度,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深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聋校语文教师应该将聋校语文教材中潜藏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将聋校语文教材的效益最大化发挥。教师也只有对教材进行细读,才能吃透教材,将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进行呈现,并且找准教学切入点,对教材进行更合理的使用和拓展。

二、灵活运用聋校语文教材

在进行聋校语文教材应用的过程中,聋校语文教师应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相结合,在掌握聋生实际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外部环境的过程中,站在微观意义角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减,以此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活动。

1.根据时展,进行教材革新。在聋校教育改革过程中,聋校语文教材的使用也出现了各种各样需要改进的陈旧内容,教师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对待,才能正确引导认知能力相对欠缺的学生正确进行语文学习。比如,在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九册第一课《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中,教材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我爸爸妈妈是林中之王,凭着他们的本领,我会生活的很好。”要知道,狮子并不是生活在森林中的,是生活在草原上的。这是教材编写中的常识性错误。

2.注重教材知识迁移。聋校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范本即是聋校语文教材,需要通过语文学习来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对生活内容进行正确的表述。聋校学生是一群特殊群体,在听觉上存在一定障碍,语言的学习也不能通过常规渠道进行,而语文课堂也就成了他们的语言学习重要场所,因此应该为聋校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让他们能进行实际语言训练。比如,在教学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十一册第三课《我的“小花鹿”》时,教师应该课前准备相关玩具或文具,让学生学习作者怎样有顺序地观察并描写“小花鹿”,然后教师将物品拿出来让学生进行有顺序地观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以此进行语言能力的巩固和提高,这是一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对聋校语文教材进行拓展

聋校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意识,要明白高效率的语文教学,不仅是教教材,还需要对教材的使用进行合理拓展,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让学生能探索到更有趣的课外生活。合理有效的语文教材拓展,能使语文教学外延得到扩大,并使语文教学内涵得到扩充,以此丰富语文课程,提高聋校语文教学效益。

1.以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扩展阅读。聋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欲望得到增强,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采用语文知识迁移规律,对聋校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教材拓展新阅读,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阅读平台。

2.以聋校语文教材单元为主体,组织专题阅读。聋校语文教材课文的编排,是按照单元形式进行编排的,聋校语文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单元主题所提供的阅读材料,让聋校学生以单元为主体,从语文教学逐渐转变为自主阅读,以此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比如,在聋校语文教材中有涉及到写景的课文单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写景的优美句子进行摘编,然后提供给学生阅读,以此将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运用,使语文教学得到有效拓展。

总结

总的说来,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确立,让教师明白课程资源并非就只有教材,教师应该指导如何应用教材,而不是如何教教材。聋校语文教师更是要树立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应该对聋校语文教材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应用,将聋校语文教材的优势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林婷婷. 活用普校教材,打造有效课堂――试谈聋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 学园,2014(2):140-141.

[2] 赵晓驰. 从二语教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聋校语文教学――试以语义背景教学为例[J]. 中州大学学报,2014,27(1):76-79.

[3] 梁好.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用好聋校语文教材[J]. 绥化学院学报,2015,31(1):12-13.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 语文教学 课堂气氛

引言:中职学校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机构,但文化课也是中职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语文教学不仅起着增加学生知识积累的作用,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帮助,但是,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如何发展语文课堂,成为中职语文教师的工作难点。

1. 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概述

1.1 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沉闷”的问题

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沉闷”,语文课堂是学生走进文学世界,抒发个人情感的天地,本应活跃而充满情绪感的课堂在实际教学中却显得十分干燥和四班;除了课堂气氛沉闷之外,学生的学习也显得没有动力,教师在沉闷的课堂气氛和沉闷的学习态度的影响下,想要进行积极的教学是难上加难的。

1.2 造成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的原因

造成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的原因有很多,但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直接参与者,使得教与学成为导致课堂沉闷的直接原因。在学习方面,中职学生因为集体素质偏低,学习心理培养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学习很难保持兴趣;在教学方面,中职教师在课堂控制和教学方法使用方面都不够成熟,使得教学本身的吸引力较小,很容易造成课堂的“沉闷”。

由此可见,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状态,成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工作中必须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将介绍三种能够帮助中职语文教师打破课堂教学沉闷的状态、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重建的方法。

2. 打破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2.1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以打破师生交流的“沉闷”

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气氛的建设,以此作为打破课堂教学沉闷的基础。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把学生和教师置于平等的位置,真正尊重和热爱学生,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发出噪音,教师不能嘲讽和责备学生,以免使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焦虑情绪,而是应该采用平和的态度,对学生扰乱课堂的行为加以引导,以“老师相信你们不是故意的,希望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这样的言语规劝学生;对于学生在阅读中取得的成绩,不管这个成绩有多微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速度有多慢,教师都应该给与及时的鼓励,教师应该将“你真棒”、“老师对你刮目相看”这样的表达应该常常挂在嘴边,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2.2 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学的“沉闷”

很多中职语文教师都力图通过情景教学法的使用来达到建设有凝聚力的课堂的目的,但情境教学法使用不当,会使语文课堂形成一个空洞的“导入”,并不对学生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采用任务教学法,使课堂的整体性和能动性更强。例如,语言运用复习课上,教师将同义、近义、反义成语和各种句式的运用及相互间的转化都综合到一起,对学生提出一个“找错误、寻不同”的任务,请学生在日常行走和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人们对语言运用的失误之处,并将这些发现逐条收集起来,形成一个“日常语言运用合集”。这个任务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均质的小组,并请每组学生对任务完成步骤进行时间和呈现报告方面的具体计划,教师将按照每组递交的计划监督学生对任务完成的情况。

2.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以打破学习的“沉闷”

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在初中时期就没有良好的学习心理,单纯的营造课堂气氛和改变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在学习心理方面有所变化。因此,要打破学生学习的“沉闷”还需要从学习心理的培养入手,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学习心理养成的主要方式。语文教师可以以“语文自习”为主要的内容去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语文自习课上选定一个学习内容,请学生自行准备学习材料进行学习,或者将一学期的语文自习制定成一个完整的计划,帮助并监督学生执行。

3. 语文教师在打破教学中的“沉闷”时应注意的问题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要打破“沉闷”,就必须要从营造课堂气氛入手,轻松的课堂气氛固然是打破沉闷的直接方法,但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注意对语文课堂整体的掌控,使这种轻松、愉悦的情绪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而不是使“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成为学生嬉笑的机会;另外,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时候,要重视从学生需要和中职教育需要的角度入手,而不是单纯以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蓝本,语文教师只有灵活运用教材,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心理。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处在“沉闷”的状态之中,这阻碍了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达成。中职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状态,从而打破这种沉闷,使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活泼的、能够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黄惠玲.提高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职业,2010(02):84-86.

篇9

关键词:小学生 写作能力 途径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而作为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成为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实现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鼓励小学生进行阅读,不断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

杜甫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展教学活动,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激发小学生的写作热情。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多种多样的知识和信息,掌握大量的写作素材,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熟读、背诵教材中的名篇佳句,以扩大小学生的知识面,为小学生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1]。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难点字词,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精彩语段,引导学生借鉴《桂林山水》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式,尝试叙述一下自己的家乡,以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适当推荐一下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以丰富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看《安徒生童话》《昆虫记》《西游记》《格列弗游记》等书籍。

二.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

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小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让小学生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点名的方式,让小学生站起来朗读课文,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2]。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拟定一个题目,让小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以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了。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小学生进行成语接龙、即兴演讲等活动, 以训练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的写作习惯,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良好的写作习惯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写作习惯,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以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写日记,并且定期进行检查,以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3]。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布置写作任务,以锻炼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编一个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续写故事或者书写读后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四.合理评价小学生的作文,增强小学生的写作信心

由于语文知识基础薄弱,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经常胡出现书写错误、语序颠倒、用词不当的情况,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借鉴其他同学的写作技巧、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了解自己作文中的缺陷,促使学生自觉做到扬长避短,以激发小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部分,是制约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需求,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⒖嘉南

[1]樊爱霞.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探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02:58-59.

[2]赞关杰.浅谈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篇10

然而,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忽视、弱化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实行“放羊式”管理;学生很少有进行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和兴趣,不少学生甚至从不读书看报。在新课程背景下,面对语文课外阅读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必须自觉承载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呢?

一、语文教师自身首先要加强阅读。以提高指导的效度。

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语文教师自身没有阅读习惯,阅读面狭窄,解读文本的能力差,如何能高屋建瓴地去指导学生阅读,如何去与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和成果,如何回答学生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又何谈以丰富的学养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爱读书的老师才会带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热爱读书,会对学生的读书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共读,有利于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增强指导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所以教师应广泛阅读经典名著,关注当代作家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读的书自己一定要先看。教师经常跟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结合课内阅读有意延伸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课内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首先,应在课内训练精读、细读和跳读等阅读方法。其次,教师应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对作者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上。如教完《我与地坛》后,在学生被课文思想内容深深感动和震撼的时候,教师可相机诱导:史铁生是一位很特殊的作家,如若想进一步了解他,可以读他的《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病隙碎笔》。这样学生就自然产生了继续关注史铁生作品的兴趣,课外就会主动地阅读他的作品。

三、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阅读的抓手。

这是解决怎么读的问题。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方法大体一样,也要采用精读、略读、浏览、默读、朗读等方法,但由于课外阅读的对象大都是经典名著,是整本书而非节选,相比较而言,课外阅读更强调略读、扫读、速读和本色阅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略读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正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精读中明规律,在略读中练本领,得法于精读,得力于略读。”教师可安排时间着重对略读、浏览、速读和扫读进行训练指导,以提高阅读的效率。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倡略读、速读,并不意味着忽略精读。在阅读实践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快和慢的关系。正如《速读时代我们需要“慢阅读”》(《青年文摘》2010年23期)的作者所说:“阅读时浏览代替了精读,我们彻底进入了‘。陕读时代’。这样,具有回味、沉思、回忆、咀嚼的属性和品质的阅读生活,变成了快阅读、浅阅读……快读的追求,是只求片面、实用、功利,根本不会触动生命感动、心灵深刻、灵魂震撼、思想升华。”宋代学者陆九渊也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所谓“涵泳”就是沉浸于文本之中,慢慢地、反复地去体味感受文本的微言大义、优美的意境和悠长的韵味。所以读书不能心浮气躁,要善于沉潜到作品中去。

其次,对经典名著中大部头的书的阅读可从细微处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是这种阅读方法的倡导者。他举例说,对《红楼梦》的阅读,很多人只关注大的方面,“或者读四大家族的兴亡,或者读几个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或者读‘青楼文化’等等……问题是我们中学生这样读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文化积累不够,生活积累不够,所以,我认为中学生阅读经典,可以从细处读,从一个很小的地方打开突破口,这样阅读可能更有效果。第一我们能够读得明白,第二我们能够读得深入,第三我们说不定还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精妙之处……我们读《红楼梦》,不妨注意几个小人物,如焦大、茗烟……”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我们也应倡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第三,指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对精彩处圈点勾画写批注;写摘录笔记,做好积累工作;写读书心得。这是使学生读就要有感悟,有收获的好办法,能启发学生读书认真思考,用心感悟。

第四,指导学生端正阅读目的,反对消遣性阅读。所谓消遣性阅读就是没有目的,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浏览,把阅读作为学习之余的消除疲劳、调节情绪的娱乐休闲方式的阅读形式。这种阅读是一种低效和无效阅读,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反对,倡导学生进行审美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第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做到读思结合。朱熹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课外阅读指导时,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再进一步深入研讨,把课外阅读引向深入。

四、适时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和时文。给学生输送源头活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为我们语文教师解决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什么的问题。应把那些最需要、最有价值的书列为首选。一个人一生最怕读错书,应选那些时代和社会需要的知识,阅读那些能打下一生精神文化的底子,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的书籍。读那些课标推荐的中外经典名著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同时读些诸如《青年文摘》《美文》《读者》《散文选刊》等杂志上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时文也是必要的。笔者要求学生每人每学期拥有五本以上的好书,然后互相交换阅读。自己也定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或由学生之间相互推荐佳作。让他们与大师对话,与智者对话,远离庸俗和肤浅。

五、制定计划定期检查。促进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加强管理,常抓不懈。首先,要求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阅读的书籍、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数量。教师要舍得从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寒暑假适当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其次,要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如检查书上是否有圈点勾画,是否写了读书笔记,是否能说出书籍的大致内容等等。通过检查来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