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规划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的关注较少,因此也忽略了对它的研究,所以至今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还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由于生态旅游的基础概念十分模糊,从而导致生态旅游的规范化研究难以进行,同时也造成其实践具有误导性,很有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目前,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基本有这样三种:
第一种,从旅游需求方来讲,生态旅游自然是一种旅游活动。在旅游的过程中,旅者可以游览一些自然景色优美又具有历史文化的古迹,这些地区不仅环境优美,而且尚未受到人类的干扰,依旧是最原始的状态。
第二种,从旅游供给方来讲,生态旅游则是一种旅游销售品。游客在观赏自然风光和感受特色风土人情时,当地人民可以通过向他们出售旅游纪念品来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种,从旅游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共同来看,生态旅游则是一种旅游经典的开发方式。
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生态旅游的综合定义无疑是:一种体验异质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和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思想观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生态旅游的观念的理解我们必须严格,这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限定条件上:
1.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保护自然景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对于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则是通过目的地来体现。因此,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对生态旅游的理解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
2.关于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通常为天然的自然环境,尚未受到人为干扰的区域,例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等。大部分生态旅游的目的地都具有人文景观与历史意义。
3.关于生态旅游的内涵意义。实际上,生态保护是生态旅游的核心也是前提。人们不仅强调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而且还注重对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一方面,这能够充分体现人们生态旅游的高品位,鼓励人们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生态保护是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重要前提与客观要求,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也体现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一致性。
(一)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关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它与其它景观空间的研究不同。景观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繁多,主要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的原因等等,是一门将自然科学与人类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其主要特色便是以研究空间为主,其理论核心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表现:一是空间的异质性,二是生态的整体性。
从生态景观学的空间范围来看,其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包括自然风景区、风景名胜区等,其景观生态类型主要有山地、森林以及草地等等。就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来说,以上的旅游目的地就是构成其景观的主要内容。
从生态景观学的内涵来看,其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其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在合理的情况下进行旅游开发。由此可见,景观生态学的空间范围与生态旅游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因此,景观生态学成为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理论。
(二)景观生态学的结构功能
对于景观结构,我们通常用这样几个专有名词进行描述: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和缘(edge)。
1.斑块。斑块的原意是聚集地。景观生态学中,我们具体指自然景观。
2.廊道。廊道是一种线状要素类型,这里主要是指林带、交通以及两侧的带状树林、河流等。
3.基质。基质一种生态系统,它存在于斑块内,它的各种特征是对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基础,也是划分各种功能区的前提。
4.缘。具体指边缘地带,作用是边缘效应进行集中的
表现。
景观生态学的功能主要包括廊道、基质和斑块的功能特征分析,将旅游活动解释成各种生态流。这些生态流主要来源于游客的客流、物流、货币流以及信息流等等。由于我国大部分生态旅游目的地长期发展,并通过人类的有效保护,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促使生态旅游景观表现出一定的人文性。
(三)景观生态学的整体性与异质性
在景观生态学中,主要包含着这样两种性质:一个是整体性,另一个就是异质性。下面,我们对于这两种性质进行相关解释。
整体性:景观生态学主要由景观要素组成,其结构具有等级性,功能独立且视觉特征明显,其各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的组成功能,这便是生态整体性原理的基本思想最为直观的陈述。
异质性:空间的异质性主要是指各种单元变化的异常性状。通常,异质性与系统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息息相关,是景观功能的基础保障,决定着空间的多元化。
在外形结构上,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塑造和控制着生态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而在内部结构上,景观生态的整体与异质性对生态旅游目的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为我们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提供了切入点与新思路。而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质也就是不断构建起空间,维持其生态的整体性。
(四)景观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景观的多样性主要是研究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斑块的具体情况,对其大小、数量以及形状进行描述与分类;第二个部分是景观的类型、分布;第三部分主要是研究斑块的连接性和连通性以及功能的多样性等等。经过长期的研究与观察,我们发现景观的多样性影响着景观的稳定性。
由于生态旅游中的景观生态系统具有非独立性,因此景观的异质性格局大多由多种生态系统对其进行构成,其旅游功能和旅游景观也各不一样,从而保证了旅游景观的稳定性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相反也实现了景观旅游的各种功能。生态旅游的稳定性不仅能够反映人为对于自然的干扰程度,同时也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性发展的检验标准之一。
(五)景观生态的变化
所谓景观变化主要是指随着时间的积累,景观系统在结构以及功能方面发生的变化。景观的变化通常由两方面的因素产生。一是人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然而,相对于自然因素而言,人为因素对于自然景观的影响要大得多。
例如旅游开发者为了便于旅游者行走,铺设道路,又或者建设房屋,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原始性,同时也导致植被稀少,使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减少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大量的旅游者会对土壤产生影响,由于土地频繁的遭受践踏,导致土壤面积增加,加剧了水土流失,其次一些旅游者随意丢弃垃圾,让原始的自然环境正在快速地退化。加上当地居民一些不合理的开采,则更为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一旦人为因素的干扰幅度超出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则会导致生态失衡,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变化,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景观化生态学应用
由于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内涵完全统一,因此,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基础。为了能够有效地为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提供一条明晰的思路,我们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运用在生态旅游的固化管理之中,希望通过长期的发展,能够有效改善生态旅游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加强旅游者的生态保护意识
由于景观生态学十分注重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的相互影响,同时强调其整体性与异质性,可以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进行详尽的解释,同时也能够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这能够促使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进一步、全面的认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要求具有双重任务,一来是实现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来是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生态旅游开发者想要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而旅游者希望在花费中获得心理上的最大愉悦,而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也想从中获益。而生态旅游能够完全满足这三个方面的需求。
生态旅游虽然是一种能够满足旅游者各种需求的旅游形式,但同时生态旅游业对旅游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一方面,旅游者可以充分的感知旅游目的地,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另一方面,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景观的结构和变化,受到生态旅游环境的教育。因此,生态旅游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对旅游者进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明白一些无意的行为有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性,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由于一些旅游者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会将一些不良行为展露出来,因此,旅游开发者和监管者应当加强监控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制度。
(二)合理开发,科学规划生态旅游
景观的边界都十分明显,其次视觉特征也十分显著。因此,整个生态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其稳定性是包含在稳定性之中的,这同时也是一个适宜的尺度。景观的生态学、经济学以及美学,这些多重性价值的判断不仅是景观的规划基础,同时也是生态景观的管理基础。
在生态旅游的规划中,关于生态景观学的集中表现主要为两点:1.根据实践者提供的相关依据,结构与过程互为关联原理;2.规划设计者应当具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技术以及相关经验。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在生态旅游的规划过程中,人们应当遵从景观生态的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的结构与发展特征进行设计,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促使景观多样性和个性化,提高综合效益。优化其结构、完善其功能,并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产品。
2.将功能与生态进行区分
为了能够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有序地进行旅游活动,促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与配置的优化,我们必须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功能以及生态旅游的区域进行划分。
3.结构规划
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实际上是功能实现的基础和保障。在对旅游景观生态进行规划时,我们应当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解与探究,选择和控制其利用方式和利用方向,使个体单元形成整体的景观生态系统。一方面方便了旅游者,另一方面也保留了景观的美感。
在设计廊道时,设计者应当注重其合理性。景区的廊道应当以小路为主,相互交叉,从而形成网状,网眼越大,生态效益越好;越小则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美学质量也就越高。对于廊道的设计,我们必须重视,但不能太过强调。设计者不仅要对于廊道的形状进行思考,同时还要考虑到廊道的长短,廊道太长就会降低景观的精彩程度,廊道过于短小,则会导致生态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廊道的长度十分重要,对于其长短我们要进行合理的设计。除此之外,廊道还要具有送输功能,以便增加游客的游览时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生态旅游中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我们应当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充分认识生态旅游,并且不断探究其内部结构,从而建立合理的规划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李长健,刘函.论生态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例[J].求实,2012(5)
篇2
1.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够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凭借和依据。宁夏县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仍较为落后,除一些中心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好外,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偏低,有的甚至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宁夏县域旅游资源整体上存在着分散性、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简陋、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薄弱、品位较低等主要问题。
2.资金投入不足,旅游设施建设落后
宁夏大多数县域由于经济不发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如吴忠市旅游局一年经费不足3万元,其他县可想而知),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些经济效益可观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及时开发,即使是已经开发的景点,由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档次低,接待能力有限,服务质量差,也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质量的提高。
3.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旅游景点的文化科技品位重视不够,不能深入加以挖掘其文化科技内涵;在政策保障体系上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资、财政、金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能到位;对旅游促销的宣传力度不大等等。二是发展旅游业的意识还不强,导致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缺乏新思维、新观念和创新精神。
二、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特点
宁夏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中游,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沙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湖面、沙丘、芦苇、珍鱼、候鸟,是生态旅游的“黄金宝地”;沙坡头景区是黄河和沙漠的交汇的地方,也是4A级景区,开展了骑骆驼穿越沙漠、乘羊皮伐子漂流黄河等特色旅游项目;六盘山旅游区山势雄伟,景区内有被称为黄土高原“绿岛”的泾河苑,有纪念和主席创作《清平乐·六盘山》的将台堡,有以丹霞地貌著称的西吉火石寨,有海原大地震遗址公园;首府银川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都市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目前宁夏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级4个,自治区级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有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比如:水洞沟遗址是中华史前文明的见证;西夏王陵规模宏大,造型奇特,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宁夏还是长城和黄河唯一交汇的地方,自治区境内有秦、汉、隋、明等朝代的古长城遗址,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有文化类旅游资源,比如:宁夏镇北堡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和金水旅游区曾拍摄了《红高粱》、《贺兰雪》等一批优秀获奖影视作品。有民俗类旅游资源,宁夏回族风情浓郁,清真寺建筑别具一格回族风味小吃美味可口,风俗歌舞优美动人,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
三、加快县域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县域旅游资源
(1)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培育世界级、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旅游精品
吸取和借鉴国内外经验,选择一批旅游景点、景区重点扶持和培育,使之成为世界级、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景区景点。要聘请旅游业专家加以规划设计,促使宁夏县域的旅游景点能普遍上一个档次,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2)努力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宁夏县域旅游结构比较单一,要进一步增强当地旅游的竞争力,就必须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发挥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多方筹集资金,改善旅游设施,加快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1)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以及西部旅游开发专项资金等办法争取资金
推行“东联西出”计划,促进欠发达地区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提高西部地区整体开放的程度;还可以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旅游扶贫开发,帮助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尽快走上富裕之路。积极开展旅游信贷业务,支持县域旅游业发展。
(2)努力拓展民间筹资渠道,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投向旅游饭店、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旅游信息咨询公司以及游乐园、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具有高盈利、服务性强的项目。各级政府只要充分调动起各种所有制企业及个人投资于旅游业的积极性,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渠道就会拓宽,宁夏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就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3.树立开发县域旅游业的创新意识
(1)树立环境意识
宁夏特别是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环境遭到破坏后自然恢复的难度很大。因此,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环境效益应该重于经济效益,应在旅游开发中做好并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
(2)树立市场意识
各县(市)在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树立市场意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业效益比较,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切不可盲目发展,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3)树立特色意识,这是保持旅游业生命力的关键
注意发挥宁夏地处西部,自然景观粗犷、荒凉、壮丽,人文资源奇特而神秘的特色,围绕西夏古都、回族风情、黄河文化、塞上江南、红色革命根据地、途经地等特色,开发县域旅游资源,促进县域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树立民族意识
宁夏是回族聚居的地区,在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千万不可忽略民族意识,应该特别重视民族和宗教政策,旅游开发必须要顾及当地的民族信仰,要防止因开发不当而引起民族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4]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旅游规划;法规
从2000年开始,中央有关部委陆续出台了多部规范旅游规划的法规,我国旅游规划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在当前我国旅游规划成果良莠不齐的情况下,这些法规把规范旅游规划的编制,而不是旅游规划的实施作为重点,希望借此提高旅游规划成果质量。因此,它们的制订和实施可以纳入质量管理的范畴。现代质量管理学崇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然而,分析表明,我国旅游规划法规体系尚未实现对旅游规划质量的全面管理,因而有必要补充完善。
一、我国旅游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我国现行的旅游规划相关法规有四部,分别是《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2003年)、《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2005年)。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是国家旅游局的部门规章。前者对旅游发展规划的概念、类型、内容、地位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原则,并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的行政管理程序进行了粗略的规定。后者提出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的认定标准、申报与审批程序,并建立起对具有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管理制度。
《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是由国家旅游局起草,国家质检总局的技术法令。前者较为详细地规定了各类旅游规划的内容,系统地提出编制、评审旅游规划的技术要求与程序,并对编制、评审旅游规划人员的个人素质、团队构成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后者在对旅游资源进行界定、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详尽的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价的工作方法。
二、tqm的概念与内涵
tqm是英文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缩写,意为全面质量管理。它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于1961年最先提出的一种质量管理思想。菲根堡姆认为,质量控制应该由企业所有人员共同承担,解决质量问题不能仅着眼于产品制造过程,质量管理应贯穿于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且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在制造业的成功应用使得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很多国家结合本国的实践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并对其应用范围进行了拓展。
如今,全面质量管理已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全球企业界和其他各类组织的管理活动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大力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在此过程中,我国专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了“三全一多样”的观点,即认为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达到全过程、全员、全面、多方法四个基本要求。“全过程”是指对质量产生、形成、实现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全员”是指组织的全体成员都投入到质量管理活动中去;“全面”是指质量的概念是广义的,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等方面;“多方法”意为综合采用管理技术、科学方法、专业知识进行质量管理。
三、完善我国旅游规划法规体系的建议把我国旅游规划相关法规的内容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对比发现,现行旅游规划法规体系还需从四个方面进行完善:1、对旅游规划编制过程进行更科学、更严格的控制。旅游规划编制、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规划成果的质量。然而,在当前我国旅游规划成果整体上质量较低的情况下,现阶段不宜通过立法强行干预旅游规划的实施,尽管规划实施对规划成果质量有检验、反馈作用。法规应致力于对旅游规划编制过程进行更有效的控制。在此提两点建议:其一,对旅游规划编制程序进行更科学的设计。近年来,学者们就如何编制旅游规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不乏有关创新旅游规划编制程序的理论成果。建议立法者分析、评估这些研究成果,并据此修订旅游规划编制程序。比如,有的学者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规划编制的步骤与方法;其二,法规对旅游规划编制程序的表述应体现充分的强制性,以实现对旅游规划编制过程的严格控制。现行法规的强制性明显不够。比如,关于委托方确定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方式,“通则”只是概括了实践中有哪几种方式,而不是要求委托方必须采用相对公正、透明的竞标方式。 2、加强对参与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人员的管理。参与旅游规划编制的工作人员主要有四类:规划团队、委托方的官员或管理者、规划评审专家、委托方办事员。要做到全员管理,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明确每位工作人员的质量责任;二是设法保证他们具有优良的业务素质,既有控制旅游规划质量的能力,又有高度的质量责任感。
明确工作人员的质量责任比较容易,而要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则相对困难。我国已建立旅游规划单位资质认定制度,试图控制规划团队的业务素质。然而,单位和个人毕竟是两码事,所以还应建立旅游规划师资质等级认定制度。建议旅游规划师不但要分级,也要分成旅游地学、景观设计、旅游历史文化等多个专业类别。这既符合一个人很难精通旅游规划所需全部知识的客观规律,又方便委托方识别规划团队的学科构成。参与评审的专家也应具有旅游规划师资质。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旅游规划,评审专家小组的资质等级结构、资质专业类别结构应有所差别。旅游规划的委托方既有政府,也有企事业单位。委托方参与规划编制的人员构成复杂。受权力范围的限制,旅游主管部门无法确保他们每个人具有优良的业务素质,但完全可以做到提高旅游系统人员的业务素质。
3、对旅游规划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精确的控制。法规对旅游规划质量的控制应该是宽泛的,不仅是规划成果的质量,也包括规划编制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规划成果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划的内容是否符合委托方需求;二是规划的技术方法是否科学。
现行法规规定了各类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但比较粗略,无法对规划内容进行精确的控制。因此,建议颁布详细的旅游规划内容纲目,进一步明确旅游规划的内容体系。当然,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旅游规划应执行不同的内容纲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具体规定了旅游资源调查分析的技术方法,而其他旅游规划相关法规中关于规划技术方法的条款比较原则化,执行起来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论。因此,建议颁布更多详解规划技术方法的法令。旅游规划实践也表明,旅游市场调查、旅游产业规模预测等工作亟须规范。因为技术方法有因时、因地、因情况而变的问题,而且有的工作有多种较为可靠的技术方法,所以关于技术方法的法令应留有一定的弹性,并根据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订。
在我国旅游规划编制实践中,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比较普遍地存在或轻或重、这样那样的问题。规划团队调查研究敷衍了事、委托方主要领导重大决策独断专行、评审专家顾及熟人面子口下留情、委托方办事员不能按时提供数据资料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类质量问题会对规划成果质量、规划完成时间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现行法规中有关工作质量的条款很少,需要补充完善。
4、丰富旅游规划质量管理手段。现行的旅游规划相关法规对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资格准入制度。其实,还有必要采取教育手段、业务检查手段。教育能使工作人员被动地提高业务素质,而业务检查可促使工作人员主动提高业务素质。现行法规控制旅游规划成果质量的主要手段是规划评审,但规划评审属于事后控制,而不是全程控制,它能检验规划成果的质量,却无法控制规划工作的质量,当然也就无法预防规划成果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创造更多的质量管理手段,以实现对规划编制过程的全程控制,对相关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控制。比如,可以引入标准合同制度,统一旅游规划编制合同的内容、格式,合同中把委托方、规划团队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工作质量问题列为违反合同的行为,从而通过双方的相互监督提升双方的工作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全面质量管理(第3版)[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篇4
关键词: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教学;通化师范学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其中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单独设立了旅游管理学科大类,该学科大类下又设立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四大专业。从此,旅游管理成为与工商管理平级的一级学科。这充分说明旅游业在我国国民产业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同时也表明了教育部加强旅游业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旅游专业相关人才的决心。这对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培养新形势下适应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和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旅游规划人才是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为旅游专业培养规划人才的重点课程。通化师范学院于2004年成立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成立之初就将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设立为专业核心课。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变,导致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应用,被动接受,本应成为学生就业的一把利器,却只成为个别学生考研的一份助力。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严重阻碍了本课程的健康发展,实践教学的优化势在必行。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的思路
1.理论为引,实践为主
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大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通化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学生在学习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之前,就已经学习了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饭店管理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线路设计等课程,这为学习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本课程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时会有选择地重点讲授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总之,理论教学只是个引子,引导学生进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世界,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则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
2.依托地方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进入真实的情境中。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这门课程来说,实践教学意味着学生必须进入真实的或模拟的规划环境中,也即依托真实的旅游区域开展教学。考虑到教学的成本、学生和教师的文化环境,依托地方旅游资源进行教学是最佳选择。
通化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价值较高,距离通化师范学院的路程都不是太远,具备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
本课程拟选取通化市较著名的几处旅游景区建立实践基地,分别为:靖宇陵园、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区、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罗通山风景区,并依托这几个“点”进行所在旅游区域的考察工作。
3.课程组负责制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践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任务繁重,单纯依靠任课教师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成立一个课程组,由相关研究的教师组成,每个教师负责一个实践基地的教学工作,并轮流滚动,以集体的力量去完成教学。
4.争取学院的支持
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和众多旅游相关部门的合作。在教学工作开展之初,就要争取学院相关部门在财务和行政方面的支持,并争取得到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行业专业人员的支持,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的设计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旅游市场营销模块、旅游产品开发模块、旅游保障体系模块和图件制作模块。
1.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平时成绩的考核、理论教学的考核和实践教学的考核。其中平时成绩以出勤和课堂表现的方式考核,占10%;理论教学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成绩占40%;实践教学依据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规划文本的制作进行综合考核,成绩占50%。该考核方式突破了传统以学生单纯记忆为主的考核模式,考核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内容与程序,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进行旅游规划的能力,培育真正的实践型人才。具体实现以下目标:学生对通化市的旅游资源形成明确而清晰的认知体系;学生对通化市各区域的旅游资源特色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地完成相关的市场调研工作;学生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市场策划和旅游产品设计;学生能够学会制作相对完整的旅游规划文本;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环节的设计
设计安排本课程的总教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的学时为28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
实践教学的时数设计为3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
4.各知识模块的实践教学设计
每个模块所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需要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安排如下:
(1)基础知识模块采用理论教学。除了要向学生讲授常规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结合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态势不断扩充新的知识。
(2)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关于旅游资源认定的国家标准,学会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样表,掌握旅游资源评价的几种方法并学会运用国家标准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实践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实践基地的材料向其他学生进行介绍,展示自己所填写的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课堂讨论,进行旅游资源评价。
(3)旅游市场营销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调研的程序和方法、学会进行目标市场的定位、学会采用不同的营销渠道进行营销策划。实践要求:每个小组针对自己所考察的旅游地进行市场调查,了解该旅游地目前的市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完成一定量的市场调查问卷;对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访谈并完成访谈记录。
(4)旅游产品开发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的体系和方法;了解旅游功能分区的模式、意义和方法;掌握旅游项目和线路设计的理念。实践要求:首先进行全班大讨论,使学生对通化市旅游资源的整体形象形成统一认知;然后分组讨论,针对每个小组所考察的旅游地进行分区旅游形象的定位,并针对各个旅游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功能分区、项目设计和线路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入头脑风暴法,其中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作用至关重要。
(5)旅游保障体系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了解旅游保障体系的构成,掌握各保障构成的意义和规划内容。由于这一部分涉及到很多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和建筑工程学等的专业知识,规划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只需要学生掌握相关规划的思路即可。实践要求:要求各小组的学生针对所考察的旅游区的特征写出简单的规划文本。
(6)图件制作。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件两大类。规划图件的制作涉及到Auto、CAD、Photoshop、CorelDraw等计算机专业画图软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较有难度。本模块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所需要的制图技术、向学生展示规划图件的成果,请专业教师向学生展示制图技术的过程,把学生引入到图件制作中去,至于学生今后能不能学成这些技术则取决于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然,在教学的最后会要求学生将每个模块的成果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规划文本。
5.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学生的安全问题。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好奇心较重、个性较强,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在组织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实践之前做好各方面工作,尽量为学生的身心提供较好的环境。
(2)教师的能力问题。旅游规划与开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求专业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规划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开展之前需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如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学、安排教师到旅游区进行实地考察或者参加专业的规划团队等,增强教师教学的能力。
(3)教学环节的不断优化。旅游业是一个发展变化非常快的行业,今天发展很好的旅游区可能明天就会被其他旅游区赶超,五年、十年以后通化市的旅游业发展也已经是另一番模样。这就要求本课程在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实践环节的设计上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2013《旅游法》的出台将把我国的旅游业带入更加正规和有序的发展轨道,未来的旅游规划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各个旅游区必然的选择。这对规划人员既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要求。依托通化市旅游资源开展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实践教学,不仅为培养优质的旅游规划专业人员提供了便利,也为通化市培养了更多优秀的本土化规划人才,从而促进通化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管理升格为一级学科[N].中国旅游报(数字报),2012-12
篇5
第二条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须遵循“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体现特色、科学保护”的原则,以规划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三条 鼓励国有、集体、个体、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旅游业。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促进“吃、住、行、游、购、娱”的协调发展。
第四条 旅游开发项目须符合以下规划(办法)的要求:
(一)《xx县县域总体规划》;
(二)《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XX-2020)》;
(四)《xx县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规划(XX-2015)》;
(五)《xx县风景与旅游管理办法》;
(六)其他应符合的有关规划。
第五条 旅游资源开发由县政府统一管理。县发改委负责对全县旅游资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县旅游局负责全县旅游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开发建设和经营的监督检查工作,并对全县旅游业实行行业管理。
第六条 严格旅游项目开发报批程序。旅游项目报批按资金来源性质和规模实行备案制、核准制和审批制。
(一)内资旅游项目实行备案制。项目经县发改委备案后,由业主到旅游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二)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的旅游项目实行核准制。业主须先行办理规划选址意见、土地预审意见、旅游规划意见、环评批复等,并编制项目核准报告报县发改委核准。涉及风景名胜区、文保单位、自然保护区的项目开发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形成项目核准报告后,报县发改委核准。
(三)政府资金投入的旅游开发项目实行审批制。具体按《xx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内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设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内总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项目,按照有关规定,应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第七条 强化旅游项目招商管理。旅游对外招商项目必须符合《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xx县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规划》,并经县旅游局审核同意后,方可向外推出。其他部门及乡镇不得擅自对外招商项目。各部门、乡镇(开发区)签定旅游招商意向,须符合旅游开发的各项规划与办法,并征求县风景与旅游主管部门意见。
第八条 加强旅游项目的建设管理。由县发改委牵头组织旅游、建设、安全、消防等相关部门对竣工的旅游开发项目实施综合验收。经验收,符合要求的,准予营业;对验收中存在问题的,发出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通过整改符合要求后,方可营业。
第九条 旅游景区(点)门票的申报或调整,报县物价部门审批,价格主管部门在确定或调整景区(点)门票价格时,应征求县风景与旅游主管部门意见。未经综合验收合格的景区(点)不得发放《收费许可证》。
第十条 旅游资源开发实行有偿使用。风景名胜区实行“以景养景、以旅促旅”的办法,按照《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征收风景名胜区维护管理费,收费标准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核准后确定,具体征收办法另行制定。 1
篇6
一个旅游规划项目包括:资源调查与评价、市场分析与预测、主题形象设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产品设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市场营销、图件制作等多方面内容。因此,要想完全掌握旅游规划学知识体系,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实现各知识领域的融会贯通,这无疑是对该门课的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旅游管理系现有教师20人,学缘结构科学、学科互补。专业背景涉及旅游学、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生态学、统计学、市场学、规划学、文化学、心理学、信息系统应用及数学模型构建等学科。毕业院校包括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师资可以胜任“旅游规划学”课程的理论教学。然而,教师们参与的规划实践项目较少,旅游规划实务经验匮乏,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践教学不足,教学方法陈旧“旅游规划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将教学重点着眼于实践教学。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实践教学往往仅停留在表面。近年来,很多“985”、“211”高校配备了3D乃至4D的虚拟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或旅游规划与景观实验室等。而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实验室建设目前尚属于空白,校内的实践教学工作尚未展开。同时,学院还缺少制图实验室,再加上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多为文科生,要求能够熟练操作软件制图较为困难。毕业生大多仅了解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只能做一些撰写文本初稿的基础工作,不能画图甚至不识图。
由于承担的规划项目少,学生全程跟随教师参与规划的机会更少,即便能够参与,也只是做一些前期市场调研、资源调查或文本初稿撰写等基本工作。真正能够让学生提高能力的景区规划和产品设计,往往也只能以校园或附近公园作为实例进行项目设计和空间布局,可操作性差。目前,实践教学仅仅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市内,主要是学校周边的景区进行参观学习,由于经费限制,在景区参观学习的时间也仅有一天,学生走马观花,收获很小。规划专业软件及原理课程开设较少旅游规划除了理论与方法的讲解外,图件制作也占有了较大的比重,尤其是在总规基础上进行的控详规及专项规划等均需要进行包括建筑风格、材质用料、色彩样式、高度、竖向、容积率、建筑密度、红紫线宽度等一系列规划,需要开设多门专业制图软件及相关课程。旅游管理系的艺术设计专业已开设AutoCAD、Coreldraw、Photoshop、环境艺术设计原理、公共空间设计等课程。旅游专业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编制时可以考虑为本专业的学生开设以上课程。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周边的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应涵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形象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分区与布局、旅游产品创意与规划、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及规划图制作等。经过实际考察验证教师所讲授的专业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同学们巩固所学内容。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加强与大连市各知名旅游景区的合作,包括:老虎滩海洋公园、金石滩景区、圣亚海洋世界、森林动物园、东鸡冠山景区、世界和平公园、白玉山景区等等,力争将这些景区建设成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旅游规划调研的实习基地。此外,还可以开展野外教学,将课堂搬到野外,在大自然中进行实践教学。通过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但增长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利于大家对旅游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进一步领悟,同时增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增长学生的成就感,实现课堂与社会的完美结合。实际上,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规划项目当中去,这对其专业能力的增长是最为有效的。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近些年才逐步崭露头角的新兴院校,其旅游管理系的教师们能够主持或参与高档次、大手笔的规划项目的机会还比较少。鉴于此,教师们尚需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积极争取各级规划项目,以期为学生提供珍贵的参与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地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直接参与一次旅游规划的实践。创建规划实验室,丰富教学手段目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旅游规划实验室建设尚属空白。学院亟需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凭借4D技术完成旅游区的虚拟现实化。通过实验室教学,让学生学习到国内外各级别规划的经典案例;对虚拟的待开发旅游区进行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形象策划,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辅助设施规划等规划实务训练;并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学习制作旅游规划的相关图件,以达到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规划图件绘制能力这一目标。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利用目前的多媒体教室及未来拟建的旅游规划实验室,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以视频、动画、图片等直观形式运用于教学之中,同时适当配以音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旅游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可结合旅游项目策划的几种方法相应地引入国内外经典策划案例。
篇7
第二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独立法人,均可申请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
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是指:编制各级旅游发展规划,包括全国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地方各级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各类旅游专项规划,包括旅游景区规划、景观设计、活动策划、营销策划、资源开发方案等;提供与旅游规划设计相关的其他服务。
第三条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
第四条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的认定,遵循自愿申报、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旅游局负责制定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负责对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国家旅游局组织设立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负责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各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设立省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并报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备案。省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根据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的委托,负责本辖区内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第七条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负责甲级和乙级资质的认定和复核;根据资质等级认定需要,对甲级和乙级资质单位的旅游规划设计成果进行评价。
各省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负责本地区丙级资质单位的认定和复核;负责向全国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推荐本地区符合条件的甲级和乙级资质单位,并协助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对本地区甲级和乙级资质单位进行成果评价。
第八条申请甲级、乙级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须向所在地省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提出申请,由该委员会初审通过后,向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推荐申报。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由省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委员会直接认定,并报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备案。
第九条甲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获得乙级资质一年以上,且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三年以上;
(二)规划设计机构为企业法人的,其注册资金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规划设计机构为非企业法人的,其开办资金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
(三)具备旅游经济、市场营销、文化历史、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专职规划设计人员,其中至少有五名从业经历不低于三年;
(四)完成过省级以上(含省级)旅游发展规划,或至少完成过五个具有影响的其他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五)项目委托方对其成果和信誉普遍评价优秀。
第十条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一年以上;
(二)规划设计机构为企业法人的,其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规划设计机构为非企业法人的,其开办资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
(三)具备旅游经济、市场营销、文化历史、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专职规划设计人员,其中至少有三名从业经历不低于三年;
(四)至少完成过三个具有影响的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五)项目委托方对其成果和信誉普遍评价良好。
第十一条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一年以上;
(二)规划设计机构为企业法人的,其注册资金不少于10万元人民币;规划设计机构为非企业法人的,其开办资金不少于10万元人民币;
(三)具备旅游经济、市场营销、文化历史、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专职规划设计人员,其中至少有一名从业经历不少于三年;
(四)至少完成过一个具有影响的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五)项目委托方对其成果和信誉普遍评价好。
第十二条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每两年复核一次。复核通过的,换发新的资质等级证书;复核未通过的,由具有相应权限的资质等级认定机构作出撤消或降低资质等级的决定。被撤消资质等级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一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资质认定。
第十三条取得资质等级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具有相应权限的资质等级认定机构撤消其资质等级:
(一)违反法律法规被追究法律责任的;
(二)违反旅游行业管理规定造成恶劣影响的;
(三)转让资质等级证书的;
(四)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变更名称,未报原认定单位备案的。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等级单位,降低其资质等级:
(一)违反旅游行业管理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项目委托方评价普遍较差的;
(三)资质条件发生变化达不到原等级要求的。
第十五条各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证书由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统一印制,由认定单位颁发。
第十六条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等级单位变更名称,应报原认定单位备案,并换发新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证书。
第十七条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的规划设计文本和图件,须注明资质等级和批准证书编号。
篇8
[作者简介]李正欢(1979―),女,福建三明宁化人,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200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郑向敏(1954―),男,福建泉州永春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本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外旅游领域研究的缘起、研究概况、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国外旅游领域时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大多沿袭了传统利益相关者理论已有的研究基础,集中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利益和关系等几个方面;研究涉及范围广泛,无论是具体案例的分析,还是对基础理论的探讨,研究开始深化和细化,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同时,本文对目前研究中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局限性进行了归纳分析。
[关键词]旅游;利益相关者;国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1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0―0085―07
1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领域研究的缘起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一个管理学概念。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研究的真正起步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极大地挑战了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理念”,随后得到管理学、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关注,但企业一直是该理论的绝对研究主体,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其研究主体开始从企业扩展到政府、社区、城市、社会团体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
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Freeman,1984)。这一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旅游研究领域。其实,在旅游研究领域正式引入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之前,部分学者便开始从大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协作旅游(collaborarivetourism)、伙伴关系(partnership)等角度研究旅游。如洛斯劳等(Rosenow et al.,1979)便强调在旅游目的地管理与发展中有必要引入公众参与。许多早期的旅游研究文献也开始研究单个的利益群体,如居民和游客。杨(Young,1973,转引自墨菲,1985)认为,每个既定的旅游区域都存在一个饱和水平,一旦超过这个水平,旅游的成本将超过收益。道克斯(Doxey,1976)根据杨(Young)的饱和水平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愤怒指数模型”。墨菲(Murphy,1985)提出在未来的旅游业发展中,要尽力让社区参与到规划中。从此,社区作为一个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得到了较大的关注,尤其是对社区参与旅游规划与管理决策、公平分享旅游利益与公平分担旅游负面影响等问题特别关注,而这些与社会责任、公平伦理有关的问题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管理的社会责任和伦理是相呼应的(周玲,2004)。
利益相关者在旅游领域研究的缘起,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早在1984年,《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WCED,1987)便指出在可持续旅游的过程中有必要理解利益相关者,可持续旅游发展是个困难的过程,在让部分人受益的同时,势必影响到部分群体的利益,因此,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1987)明确指出,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求之一。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至少强调:①在保护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②旅游业带来的效益要广泛渗透到社会之中,尤其应当对当地居民带来裨益。③强调发展机会的公平性,强调本代人之间、各代人之间应公平分配有限的旅游资源,一部分人旅游需要的满足不能以旅游区环境的恶化为代价,当代人不应以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而损害后代公平利用旅游资源的权利。而这些内涵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强调的伦理、公平也是相呼应的。
2 研究概况
以Elsivier文献库的sciencedirect为引擎,在期刊名含“tourism”的期刊中,以“stakeholder”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其中包含了旅游研究中权威的两种杂志《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AOTR)和《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TM)。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2.1 早期研究文献
在期刊名含“tourism”的期刊中,全文中最早出现“stakeholder”的时间是1988年,是发表在AOTR1988年第2期的《社区中负责任和响应灵敏的旅游规划》(Responsible and Responsive Tourism Planning inthe Community),主要研究旅游规划中的社区参与。
关键词中最早出现“stakeholder'’的时间是1995年,是发表于AOTR 1995年第1期的《协作理论与社区旅游规划》(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Tourism Planning),主要探讨社区旅游规划中利益相关者的协作问题。
篇名中最早出现“stakeholder”是1996年,是发表于TM第7期的《从股东到利益相关者:旅游营销者的关键问题》(From Shareholders to Stakeholders:Critical Issues for Tourism Marketers),主要探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旅游营销观念转变的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益相关者引入旅游领域研究的时间大概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但是旅游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明确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左右。
2.2 文献的年份数量分析
由表2可知,对摘要、篇名、关键词3种方式联合检索得到的文献是40篇,这40篇文献的年份分布数量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篇名含“利益相关者”的文献共9篇,1999年以后的文献就占了8篇。从联合检索来看,1999年后的文献数量是30篇,占总篇数的66.67%,表明从1999年开始,研究者在旅游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较多。与此相关的是,1999年“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正式列入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世界旅游组织,2000),表明这一概念得到旅游官方文献的正式认可,这也推动了研究者对利益相关者概念在旅游领域的研究。
2.3 利益相关者在旅游领域涉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兴趣
对摘要、篇名、关键词3种方式联合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其应用研究对象涉及社区旅游、校园 旅游、生态旅游、国家旅游、高尔夫旅游、区域旅游、野外旅游、遗产旅游、山地旅游、乡村旅游、自然旅游、酒店、旅游商、旅游目的地管理部门、旅游营销者、旅游政策制定、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环境伦理、可持续旅游等众多方面。从研究关注的兴趣来看,“community(社区)”、“collaboration”(合作)、“sustainable(可持续)”、“destination(目的地)、“equity(公平)”、“ethic(伦理)”相伴出现的概率较高,反映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领域的研究兴趣所在(见表3)。
3 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对旅游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大类: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与目的地(或旅游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与目的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3.1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研究
综观旅游领域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已有的研究出现了两种明显的研究思路。第一种思路是借鉴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传统理念,首先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然后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和实践过程中应该根据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影响来考虑其利益,而且,拥有更多权力的利益相关者应该得到更多的考虑(Rosenow,1979;Markwick,2000)。第二种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思路出现于近几年,涵盖了合作思考(collaborative thinking)等内容。这种研究思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规范方法,它暗示应该考虑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某一个利益相关者不应该比其他利益相关者拥有优先权(Sautter& Leisen et a1.,1999)。
无论采取何种研究思路,旅游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权力(power)、利益(interest)和关系(relationship)等几个方面,在关系的研究上包括了利益相关者的协作与冲突问题。
3.1.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是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旅游领域的基础,而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比其他大部分行业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都要多,因此在利益相关者界定方面显得复杂而困难得多。不同类型的旅游组织或旅游地,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不尽相同,而且以不同的行为主体为中心会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例如,简・罗伯森等(Jane Robsonet al.,1996)以旅游经营商为中心列举出12个利益相关者,以当地政府旅游市场营销者为中心列举出18个利益相关者。桑特和雷森(Sautter & leisen,1999)根据弗里曼(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图谱,勾勒出一幅以旅游规划者为中心的8个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图谱;布兰威尔和夏蒙(Bramwell&Sharman,1999)提出目的地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时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及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评判目的地旅游发展规划是否合理的“利益相关者系统分析框架”;瑞恩(Ryan,2002)则给出了旅游经营者在旅游开发经营活动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彭斯等(Bums et a1.,2003)则针对野生动物旅游,以澳洲野狗为中心列举了10个利益相关者。
希翰等(sheehan et a1.,2005)认为,大多文献中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只是指出了应该关注哪些利益相关者,但对于如何从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中界定重要的或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并没有提供出一个具体的方法。因此,该文运用问卷调查,以实证方式对北美在旅游目的地的CEO进行了调查,从32个列举出的利益相关者中选出了目的管理组织(DMO)的12个核心或重要利益相关者,并发现酒店协会似乎是目的地管理组织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3.1.2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利益
很多研究文献都阐述了权力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Jamal et a1.,1995;Reed,1997;Bramwell et a1.,1999;Taylor,1999)。里德(Reed,1997)引入组织理论论证了权力关系对社区旅游规划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社区旅游中,权力关系是了解社区旅游规划特点和因果关系不可或缺的因子,权力关系会改变协作行动的结果,是协作成功或失败的一个变量。但是对于权力关系的具体表达,少有文献涉及。
“利益”是联结利益相关者的核心纽带,旅游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众多,而且利益之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因此,对利益的具体表达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是少有文献涉及。大多文献定性地分析了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主张(Reed,1997;Bramwell eta1.,999)。
马克温克(Markwiek,2000)对马耳他一高尔夫球场建设项目中出现的发展派和保护派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构成两派的利益相关者在对待成本和收益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张,于是借鉴孟德鲁(Mendelow)的利益相关者权力一利益矩阵(stakeholder mapping)来分析其利益相关者问题(如图1所示)。
3.1.3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协作
由于各自追求的利益不同,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于是利益冲突问题便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旅游发展中,如何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有效协作以减少冲突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经常会借鉴社会学与管理学中的组织理论、沟通方法、公众参与等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和提出利益相关者管理对策与建议(周玲,2004)。
其实,“协作”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说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弗里曼(Freeman,1984)曾指出,有效管理利益相关者需要理解3个主要焦点,即有效识别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管理。
在利益相关者协作问题的研究上,部分研究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协作有助于制定旅游目的地规划、政策和管理,或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Santter等,1999;Fisun,1999;Ritchie,1999;Markwick,2000;Ryan,2002)。费森等(Fisun et a1.,1999)指出,尽管协作规划是费时和困难的,但它可以证明是能够“长期内可以避免冲突成本,政治上更合理,并能够建立利益相关者的知识库和能力”。此领域涉及到的研究有关系与协作的组织形式(Jamal et a1.,1995;Reed,1997;Lindermberg,2002)、协作的方法(Ritchie,1999;Markwick,2000)、利益相关者协作中的权力关 系(Reed,1997)、协作关系(Lindermberg,2002)等。
里德(Reed,1997)引入组织理论论证了权力关系对社区旅游规划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在社区旅游中,权力关系是了解社区旅游规划特点和因果关系不可缺少的因子,权力关系会改变协作行动取得的结果,甚至是阻止协作行动,因而协作理论应将权力关系融合为一解释协作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变量,研究权力关系是如何影响基于社区的旅游,而不是如何寻找消除权力的机制。
里奇(Ritchie,1999)对加拿大班芙博峡谷(Banff-Bow Valley)国家公园价值驱动远景(value-drivenvision)设计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该文探讨了多个利益相关者合作参与的“基于利益的谈判”和“共同决策”的圆桌会议程序和方法,研究认为共同决策过程虽然缓慢而艰难,但这一过程能够考虑到某决策影响到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而具有社会历史性意义。
马克温克(Markwick,2000)则建议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与管理者根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与各种环境的、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利益联系来了解旅游开发中的冲突,并可借助权力一利益矩阵这一成熟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来识别和解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特定利益来实现占主导地位的途径。
林德伯格等(Lindermberg et a1.,2002)研究了巴西Costa Dourada项目中的合作关系对欠发达国家中区域旅游协作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规划中力图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但由于经济、政治和行政等方面存在困难,规划仍采用了传统的政府决策模式,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而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商业部门和当地居民的参与非常有限。因此,该文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提出了旅游发展中合作关系进程的分析框架。
桑特和雷森(Santter&Leisen,1999)探讨了如何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一个规范规划模型(normative planning),来促进旅游规划中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由于旅游规划中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而且存在很多的两两关系分析(dyad),如政府――居民之间关系、居民――旅游者、旅游者――企业、居民――旅游企业等等,于是借助市场营销中基于过程的关系型取向战略和基于结果的交易型取向战略的理念,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取向矩阵。任何两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都可用这个矩阵来解释。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开发的价值取向一致性可以增加合作的可能性,即图2中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不一致则意味着冲突,所以规划者的任务是找出和维持共同战略取向的利益相关者关系以实现协作。而且,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战略取向是动态变化的,如可能从图2中第一象限变化到第二象限。
3.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与目的地(或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旅游规划与目的地或旅游企业管理的作用
大多文献认为,让利益相关者参与是一个地区旅游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理解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让核心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到旅游发展的过程中(Jamal et a1.,1995;Jane Robson et a1.,1996;Reed,1997;Bramwell et a1.,1999;Sautter et a1.,1999;Fisun,1999;Lindermberg et a1.,2002)。费森等(1999)强调目的地尤其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规划时特别需要考虑、兼顾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广泛征求、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监督。
部分文献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旅游规划的重要性(Jamal et a1.,1995;Reed,1997;Bramwell eta1.,1999;Sautter et a1.,1999;Fisun,1999;Lindermberget a1.,2002),一些文献则探讨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旅游企业,可以有效地促进与当地社区的互动(JaBe Robson et a1.,1996)。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旅游规划与目的地管理的作用可以减少冲突,增强合作,以及促进旅游规划的更好实施。但同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运用到旅游领域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增加了规划和管理成本、合法利益相关者难以界定(Reed,1997;Bramwellet a1.,1999)、利益相关者参与能力(Reed,1997;Lindermberg et a1.,2002)、权力大多被控制在当地的精英(elite)和经常发出“声音”的人的手中,沉默的大多数和当地少数民族的利益会被忽视(Taylor,1995;Tosun,2000;Christina et a1.,2005)。大多数研究者都强调利益平衡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具备参与所必备的能力(Reed,1997),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国家,专家就可能无法有效地参与到旅游中(Brohman,1996)。而且,对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最大的批评在于协作旅游存在于一个假设,即简单地理解为让所有的利益集团参与到旅游中,就可以解决利益分配和权力平衡问题。但这忽视了权力和资金分配的基础约束(Reed,1997;Fisunet a1.,1999)。另外,在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如在发展中国家,对社区参与有操作上、结构上和文化上的限制(Tosun,2000)。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研究者主要采用访谈(interview)(Fisun et a1.,1999;Burns et a1.,2003;Sheehan et a1.,2005;Christinaet a1.,2005)、问卷调查(survey questionnaire)(Christinaet a1.,2005:Sheehan et a1.,2005)、利益相关者图谱(stakeholder mapping)――权力―利益矩阵(Markwick,2000)、圆桌会议(round table)(Ritchie,1999)等方法,来了解利益相关者对旅游规划与管理政策或措施的态度和看法。
3.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施效果评价
此领域的研究主要考察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领域运用的效果(Williams et a1.,1998;Bramwell eta1.,1999;Andrew,2003;Christina et a1.,2005),部分研究对多个利益相关者协作制定政策或参与旅游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Williams et a1.,1998; Christina et a1.,2005)。
威廉恩斯等(Williams et a1.,1998)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旅游利益相关者参与土地利用战略规划中的共同决策的情况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一些代表缺少共同决策的责任感,政府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微弱支持,以及缺少进行谈判的资源等,阻挠了旅游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决策的过程。该研究对于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利益相关者共同决策的程序设计、组织和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布兰威尔和夏蒙(Bramwell & Sharman,1999)则综合运用组织间协作理论、规划中的沟通模式理论、公民参与理论,构建了“地方协作政策制定程序(local collaborative policy-making process)的有效性”的评估框架,并结合案例对此评估框架进行了检验。
安德鲁(Andrew,2003)评估了环境伦理背景下利益相关者对自然界的行为,结果发现当前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环境保护伦理观仍然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思想,环境只是人类实现人类自身利益的工具性存在,而很少有进一步走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
克里斯蒂娜等(Christina et a1.,2005)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挪威政府在世界遗产地老挝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Laos)实施的一个利益相关者合作项目的效果进行了评价,以检验利益相关者合作是否实现了项目设立的4个目的:是否促进遗产保护与旅游之间的协作、是否实现遗产与旅游组织之间的沟通渠道、是否为遗产保护管理创收、是否让当地社区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研究结果发现,本项目并没有实现当初设项的目的,当地居民在此项目中并没有获得多大的利益,真正获利的是那些政府官员或代表当地居民利益的所谓“精英”,大多数居民是“沉默的”或“无权力的”。
4 结论与展望
总结国外对利益相关者在旅游领域研究的历程、兴趣点、内容和方法,可以发现此领域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4.1 国外旅游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大多沿袭了传统利益相关者理论已有的研究基础,集中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权力(power)、利益(interest)和关系(relationship)等几个方面。
4.2 研究范围广泛,涉及社区旅游、校园旅游、生态旅游、国家旅游、高尔夫旅游、区域旅游、野外旅游、遗产旅游、山地旅游、乡村旅游、自然旅游、酒店、旅游商、旅游目的地管理部门、旅游营销者、旅游政策制定、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环境伦理、可持续旅游等众多方面。
4.3 研究兴趣主要与旅游协作、社区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伦理、旅游公平等研究主题相关,尤以利益相关者协作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为关注焦点。
4.4 研究从前期理论引进探讨到以案例的描述和分析为主,无论是具体案例的分析,还是对基础理论的探讨,研究开始深化和细化,研究方法更加多样。
4.5 研究中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局限性也是未来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利益相关者作为一种理念和分析方法,理论上对于解决旅游规划与目的地管理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成效,但实践中是否真正有效、如何保证有效是该领域研究的挑战,如利益相关者的划分依据、利益与权力的明确表达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方式、协作程序、影响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变量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实施效果的实证评价等等,都是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内容。
篇9
关键词:江西省;森林旅游;现状;对策;发展方向
1 江西省森林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江西省森林旅游发展开发层次不高
当前,江西省森林旅游开发的层次不高,大多停留在旅游观光的层面,休闲和度假以及会议等景区的开发不足,这就导致了森林旅游开发的不均衡性,开发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江西省森林旅游开发过于单一,由此降低了开发潜在旅游客户的可能性,旅游附加值低,难以形成稳定的竞争力。这就导致江西省森林旅游发展的不协调性,难以挖掘潜在旅游客户,阻碍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1.2 江西省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意识缺乏
江西省森林旅游开发规划意识缺乏,一些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粗放,由此导致了旅游开发的无序性。江西省森林旅游开发要设计自己的发展模式,而当前,一些规划设计套用其他园林规划的模式,导致特色的缺失,除此之外,一些森林旅游区域不按照总体规划实施,由此破坏了规划的理念,造成了生态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一些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缺乏沟通,由此导致森林旅游开发项目的无序性,导致布局不合理,造成旅游区和生活区的混乱,影响开发的效果。
1.3 江西省森林旅游发展管理体制紊乱
江西省森林旅游发展管理体制紊乱,大部分归林业部门管辖,与旅游部分管理的协调不够,导致各个部门的管理分裂,由此较易产生各种纠纷。除此之外,一些旅游区域的经营单位不照章接受管理,管理不统一,导致管理效果的低下,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的有序性和协调性。
1.4 江西省森林旅游发展宣传力度不够
江西省的森林旅游开发缺乏足够的宣传力度,虽然江西省范围内的森林和湿地公园资源优势较为突出,但是知名度不高,由此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旅游宣传力度的不足。当前,作为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广告宣传占据了绝大比重,而江西省在广告宣传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难以引起人们对江西省森林旅游的认识。由此,宣传力度的不足是百害无一利的,在宣传中,管理当局过于重视了前期投入和成本,没有正确对待成本收益的对比性,由此使得江西省森林旅游错失了发展机会和投资引入,制约了江西省森林旅游的发展。
2 江西省森林旅游发展对策
2.1 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
针对江西省森林旅游发展,要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要根据江西省森林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导,推动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对环境保护、交通枢纽以及风景名胜做好专项规划,从而保证森林旅游发展的一体化。各个旅游区域,要根据总规划的精神,委托设计规划单位进行规划的制定和项目可行性研究,从而保证规划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严格杜绝不按规划执行的现象,充分保证森林旅游发展的有序性。
2.2 树立因地制宜、统筹发展的意识
在江西省森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树立因地制宜、统筹发展的意识,要根据江西省林业的特色和自然环境的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目标,从而保证最大限度的保证原有自然优势,保证文化底蕴的流传。除此之外,要充分尊重江西省森林自然结构,加大植物和动物保护,对发展前景做好统筹管理,从而防止开发的过度,加强保护促进森林旅游资源品质的提升,做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
2.3 创新多方参与的管理模式
在江西省森林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协调各方参与,从而调动各级政府部分的积极性。要强化各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模式,从而保证管理有章可循,防止管理的混乱。要深化旅游管理的改革,探索政企分开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模式,从而提高森林管理的效率。要协调各管理部门的关系,防止职权分化、自成一家的管理模式,加强各部门的联系,秉承促进森林旅游健康发展的理念协调一致。
2.4 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是为了提高江西省森林旅游的知名度,当前,生态自然区域是一大亮点,环境保护与人协调是社会发展的主题,由此,江西省具有先天的发展优势,自然和生态成为宣传的切入点,由此就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挖掘潜在旅游客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江西省森林旅游项目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偏爱,增加经济效益。所以,江西省应正确评估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切实加强在广告方面的投入力度,精选广告宣传模式和主题,从而保证投入和产出的经济学原理,争取为江西省森林旅游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3 结语
江西省森林旅游发展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发展项目,那么作为江西省的一个支柱产业,如何保证森林旅游的健康发展就成为江西省普遍关注的问题。江西省就应该结合自身环境优势,按照生态建设的具体要求,树立森林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理念,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持发展环境的原生态。只有这样才能突出特色旅游、保护森林资源,逐步形成江西省的森林产业,促进江西省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水利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6-0151-03
1 概述
根据《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SL 300-2004)》,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自我国发展水利旅游事业以来,水利部先后制定了《水利旅游区管理办法(1997年)》、《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2004年)》、《水利旅游项目管理办法(2006年)》、《水利旅游项目综合影响评价标准(2008年)》、《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2010年)》等相关标准及规范,对促进我国水利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为适应水利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部分标准规范需进一步细化、一些新标准规范需被制定,以形成服务与管理的依据和
抓手。
2 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体系现状
如表1所示,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体系应涵盖水利风景区评价、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开发、水利风景区运营、水利风景区管理、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等各个方面和环节。
2.1 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
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水利风景资源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开发利用条件评价、运营管理现状评价这四个方面的内容。2004年,水利部即了《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SL 300-2004)》,在水利旅游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及支撑性作用。但若对相关评价角度及评价内容进一步完善和扩充,可进一步增强标准的实用
价值。
2.2 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规范
《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SL 471-2010)》从规划编制程序、规划任务、规划调研、规划期限与目标、规划原则和范围、规划布局、专项规划、风景区容量、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成果及要求等诸方面对水利风景区规划提出相应要求,内容较为全面和细致。为适应水利旅游发展变化形势,需适当完善补充一些新的内容,如表1所示。
2.3 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
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应包括“景区绿色运营导则、旅游设施质量标准、旅游服务质量标准、特殊人群服务办法、景区层面投诉受理与处理办法、员工培训要求、景区标识系统标准、景区卫生环境标准、安全运营规范、社区参与硬性要求”等诸多方面。如表1,目前该方面规范尚处于缺失状态。
2.4 水利风景区管理规范标准
水利风景区管理规范标准应包括审批管理、经营管理、市场管理、违规管理、投诉管理、淘汰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水利风景区管理规范标准是为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的管理实践提供抓手,同时规范管理者的管理行为,通过有效管理推动水利旅游事业的发展。
水利部综合事业管理局2006年了《水利旅游管理办法》,对旅游项目的申请、审批变更、监督检查、奖惩进行了规定。目前除具有上述“审批管理”的相关规范标准之外,其他管理规范基本上仍处于空白状态。
2.5 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
在民生水利战略指引下,水利风景区应积极发挥其社会责任和义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水利风景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包括:水生态保护及修复责任、水文明及水知识传播责任、促进地方社会社会经济发展责任、为相关个体创造幸福感及身心健康的责任等。目前尚未有专门对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相关规定。
3 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体系补充完善建议
3.1 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的补充完善
第一,进一步丰富水利风景资源的评价角度。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旅游形式已在旅游消费中占据相当份额,游览观光旅游所占的比重在下降,所以除了从“游览观赏价值”角度对水利风景资源进行评价之外,还应从“舒适度”、“功能性”等角度对水利风景资源进行评价,以判断特定水利风景区“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旅游业态的开发潜力。
表1 水利风景区规范标准体系及现状
规范标准名称 具体内容 存在现状
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 水利风景资源评价标准 已存在、可进一步完善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已存在、可进一步充实
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标准 已存在、可进一步完善
运营管理现状评价标准 已存在、需进一步完善
水利风景区规划
设计规范标准 规划编制程序 已存在
规划任务 已存在
规划调研 已存在
规划期限与目标 已存在
规划原则和范围 已存在
规划布局 已存在
风景区容量 已存在
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价 已存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已存在
规划成果及要求 已存在
规划编制者资格要求 需制定
规划的增值作用 需制定
规划强制性条款 需制定
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 景区绿色运营导则 需制定
旅游设施质量标准 需制定
旅游服务质量标准 需制定
特殊人群服务办法 需制定
景区层面投诉受理与
处理办法 需制定
员工培训要求 需制定
景区标识系统标准 需制定
景区卫生环境标准 需制定
安全运营规范 需制定
社区参与硬性要求 需制定
水利风景区管理规范标准 审批管理 已存在
经营管理 需制定
市场管理 需制定
违规管理 需制定
投诉管理 需制定
淘汰管理 需制定
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 水生态保护及修复责任 尚不存在、可被制定
水文明及水知识传播责任 尚不存在、可被制定
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责任 尚不存在、可被制定
为相关个体创造幸福感及身心健康的责任 尚不存在、可被制定
第二,水体虽是水利风景区最核心的生态资源,但景区的生态环境由水体、空气、土壤、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共同决定。因此在对景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时,应对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因素给予考虑。另外还需考虑景区的生态功能,如固碳功能、除尘功能、制氧功能等。
第三,市场条件是水利风景区开发利用条件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评价时应考虑当地及周边区域的旅游市场需求及其他潜在客源市场的旅游需求潜力,设置当地及周边区域人口数量、消费潜力等旅游市场条件评价指标。
第四,水利风景资源状况、旅游开发条件、景区经营管理水平共同决定水利风景区的发展潜力,因此对水利风景区运营管理现状进行评价时,须考虑旅游经营状况、游客满意度、环保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3.2 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补充完善
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规范除当前已有内容之外,还可增加规划编制者资格要求、水利风景资源吸引力提升规划、规划强制性条款等方面的内容。
规划对水利风景区开发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及约束作用,但由于规划编制者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部分规划内容空洞、项目设计夸张并脱离实际,甚至部分规划有导向性错误。因此为提高水利风景区旅游规划水平,需首先对规划编制者的资格及规划组的人员组成提出严格要求。
在休闲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水利风景区规划的职能不仅仅是设定发展目标、布局生产要素等,还应通过对景观、旅游活动内容、旅游运营方式、市场营销推广等的规划设计,提升水利风景资源的市场吸引力,达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价值的目的,即规划要产生一定的增值作用,水利风景区规划规范可在此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就当前情况来看,各类规划的执行落实情况不甚理想,其原因包括水利风景区开发运营管理人员的随意性太强,不能较好地遵循景区发展规划,规划自身缺乏可操作性等。可要求在水利风景区旅游规划中设强制性条款,为规划的落实创造抓手,避免无视规划的无序、低水平开发建设行为的发生。
3.3 制定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
虽然不同水利风景区的具体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水利风景区管理部门仍可出于规范引导之目的,编制较宏观的通用型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并作为景区提升运营质量的抓手,为水利风景区的具体运营提供依据。目前宏观层面的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尚处于缺失状态,可优先考虑制定“旅游设施质量标准、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景区卫生环境标准”等对景区运营影响作用较突出的相应规范,然后对其他各项运营规范逐步完善。
制定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对提升运营标准、确保服务质量有重要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景区运营规范应考虑“绿色运营导则”等新的内容。但若规范过于具体细致,则可能会使各具体水利风景区的服务丧失特色,因此在制定运营规范标准的过程中,需处理好规范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规范应着重描述景区软硬设施、服务效果、环境卫生所应达到的标准,并使经营者在具体经营过程中有发挥创意的空间。
3.4 水利风景区管理规范标准的补充完善
除相关已有规范标准之外,根据当前我国水利风景区旅游经营效果总体欠佳、景区发展水平差距悬殊、部分运营管理者积极主动性不够等发展现状,亟需建立景区经营管理、淘汰管理的相关规范标准,以规范标准为依据、以管理为手段促进景区旅游运营水平的提升,并淘汰不合格的水利风景区。市场管理、违规管理、投诉管理等相关规范标准有助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及景区运营者的旅游开发运营行为,也需要伴随水利事业的发展被逐步完善。
3.5 制定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相关规定
设立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相应规定有助于凸显水利风景区的存在意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更好发挥水利风景区的社会服务价值等。在规定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时,可规定水利风景区必须将景区内水体质量提高至或维持在怎样的标准,或植被覆盖率必须被提高至或维持在怎样的比例,每年至少向多少青少年儿童进行水科普教育,每年免费接待多少老人或残障人士,景区经营收入中须被用于社区建设的比例等。
4 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制定及执行的相关建议
4.1 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的制定
(1)以严谨、科学、务实的态度制定或提升完善水利风景区各类标准规范。(2)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制定的参与者应包括政府官员、水利专业学者、旅游专业学者、景区规划实践经验较丰富者、景区开发建设操作经验较丰富者、水利风景区实际运营者、水利风景区一线服务人员、游客代表等,并根据标准规范的具体内容要求相关人员参与标准规范制定。(3)在标准规范制定过程中,就初稿应至少咨询论证两次,然后形成评定稿。(4)就标准规范的评定稿举行评定会,评定人员组成应与标准规范制定人员大致相同,但具体参评人员中不包括规范的制定者。评定人员需提出书面修改意见。(5)根据评定意见,对标准规范进行修改形成试行稿。(6)就标准规范试行稿,选择合适的试点进行试用,广泛收集反馈意见,尤其应关注市场反馈状况。(7)根据试行反馈意见对标准规范内容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标准规范定稿。
4.2 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的执行
(1)设立标准规范落实的专门机构,负责对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解读、培训等,重点应让景区运营管理者、一线员工认识到标准规范存在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提高标准规范被落实的自觉性主动性。(2)将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管理作为水利风景区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让标准规范成为景区管理的抓手。(3)制定标准规范执行状况奖惩措施,提高景区运营管理者落实规范的积极性。(4)将来条件成熟时可考虑设水利风景区执法机构,并将标准规范分为强制性、指导性两大类,对于强制性标准规划,由水利风景区执法人员予以监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