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下面谈谈几种常用导入方法的艺术处理。
一、设置疑点引发思考的导入
孔子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 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激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提问的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运用情感共鸣创造情感氛围的导入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在课的起始时,教师能用情意盎然的语言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境,则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的情绪,达到渲染气氛的目的,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有时,我们的语文老师认为创设情境,既浪费时间,又使课堂秩序零乱,殊不知,教师匠心独运的构思,情境的巧妙设计,可使教学内容在和学生“零距离”的交流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升华。因而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内容在文中的景、感知的情里得到升华。
而能有效地营造课堂气氛的手段,莫过于影视片段、经典音乐、流行歌曲、精美图片了。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和普遍应用的今天,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创设特定情境,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当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除运用幻灯、音响、录像表演等教育手段,还可通过讲述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情中悟理、情景交融,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当然,教师生动、形象、鲜明、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动作、神态,也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不可缺少的剂。
三、利用成语、故事、诗词名句激发学习兴趣的导入
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成语、故事、诗词名句,进行导入,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之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转入新知识的学习。
在课堂上提到课外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课堂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这一特点,以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授《古代寓言二则》时,让学生讲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这样一来,学生的精神儿来了,读起书来声音异常响亮。
中国是诗的国度,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诗歌。由于长期受诗歌的熏陶,读诗背诗成为一些中学生兴趣的集聚点。用诗歌导入,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让学生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眠不觉晓”,“春色满园关不住”等诗句。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诗句,又让学生进入了五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春天意境,真是一举两得。
四、新旧对比,以旧带新的导入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这种以以旧引新的导入方法,引导孩子从已知扩充到未知,从旧知进入新知,顺理成章,贴近自然,无疑是最有效的。
五、切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表情和语调的导入
语文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导语的口头表达上要采用与本节教学内容相适应匹配的表情和语调。表情或庄重严肃,或笑容满面,或沉郁悲伤,或轻松愉悦。语调或诙谐幽默,或抑扬顿挫,或徐缓低沉,或慷慨激昂。这些不同的表情和语调会感染学生的情感,吸引其注意并调整自己的感情基调,达到与老师和教学内容在情感上的和谐共振。如教诗歌散文,导语就要富有诗情画意,文采斐然,以情动人,易于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进入诗文的意境中,身临其境。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衔接;初中一年级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概念
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首先要分析与语文课程衔接有关的概念。“衔接”就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连接。而在教育领域更多地是用在课程组织的定义中,在教育界并无统一的界定。按照Tyler的观点,课程组织有两个重要原则:连续性及顺序性。连续性是在学习者经验中反复强调的要素;顺序性是学习者的发展不断增加广度和深度。课程组织中的“衔接”体现了教学过程中连续性及顺序性的结合。笔者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指在小学高年级与初中一年级这两个学段中有效建立连接点。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现状
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每当新学年开始,从事多年的初一语文教师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以后对语文学习感到不适应。例如在课堂上对教师教法的不适应;教材难度的增加,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科目增多,任务繁重,语文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个问题一直不能被教师重视,有的初一语文教师认为衔接是可以自然完成的,没有什么过渡不过渡、衔接不衔接的问题,认为没有什么研究意义。或者有的初一语文教师虽然也肯定中小学之间需要衔接,但由于自己的能力和精力有限,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最终未能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
三、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意义
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旨在提高初一语文教师的衔接意识,给初一语文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希望能对初一语文教师的教学有预警、提醒的作用。提高初一语文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初一语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关注了学生语文能力衔接中的问题,实施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教学行为,并能付出更多的关心和耐心来及时的帮助学生,就能使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得到缓解,进而帮助学生顺利的渡过衔接期。学生若在初中起始阶段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能很快地适应节奏快速和任务繁重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进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因素
1. 教材未贯通。
中小学教材的内容,在语文知识上难易跨度较大。小学语文教材后面附有生字表,利于学生检索。生字、生词的难度相对较小,每课的平均生字词数量不超过10个。初中语文教材里有些新课的生字词能多达30多个,并且不太常用的字词以及难写的字也有很多。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也不一样。小学教材每单元的篇目不多,而且每篇文章的篇幅不超过四版。小学的文章大部分浅显易懂,趣味性较强,学生喜欢学习这些文章。而初一语文教材文章较长而且阅读难度增大。
2.教法未贯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涉及到的是生字词等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的较少,所以教学时偏重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而且小学科目少,相对语文课时较多,教师讲课的速度一般较慢,可以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讲课的内容而言,小学语文教师上课更注重形式,存在信息量不大的问题。可是进入初中以后,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较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而且由于课时紧,语文教师讲课的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由于信息量增多,消化不良,跟不上初中的语文学习。
3.学习方法未贯通。
在小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一般都是教师安排好时间,被动的学习。可是进入初中以后,科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也少了,教学时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要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而且中学学习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要求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主动学习。于是,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学生出现了问题。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进入中学以后,绝大多数仍在沿袭着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并没有及早地认识到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的差异性。
五、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对策
1. 教材衔接的对策。
作为初一语文教师,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要认真了解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目标和要求,找出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异同,从宏观上对初一衔接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有整体的认识,课程标准对教学起指导性作用,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才能更好的找到帮助学生适应这个过渡阶段的方法。
2. 教法衔接的对策。
作为初一的语文教师, 在学生刚升入中学这个过渡时期, 语文教学应适当降低难度, 放慢教学进度, 采取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 帮助他们接受新的教师以及新的教学方式。初一语文教师要延续小学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根据小学毕业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次的教学,选择一些生动、趣味性强、学生喜欢的语言材料,在课堂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
篇3
一、 从《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握“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研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其中反复传递着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讯息。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标”精神,并加以贯彻落实。
1. 时代变革的需求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向语文教学提出了“开放性”的要求。
2. 语文教育的特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3. 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与确认,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对学生思维的桎梏、对学生个性的压抑,使得教学过程由封闭走向开放。
4. 语文课程的建设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站在课程的高度,只有开放性语文教学,才能更加适切学生发展的根本需求。
二、 在语文课程建设中落实“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课程是有目标有计划的,但又是有生成有变化的;它是有组织有指导的,但更是有体验有发现的,过程性、开放性是它的基本特征。基于这样的课程理念,我热心倡导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即语文教学向不同的学科开放,向儿童的生活开放,向儿童的心灵开放……
1. 注重课程统整,向不同学科开放。注重课程统整,向不同学科开放,实现科际互动,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可以为语文教学营造一个丰富而立体的学习场域,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
(1) 兴趣融合,扩张语文亲和力。语文教学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触摸得到,可以沉浸其中,并享受无限乐趣的大众曲调。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向学生的兴趣爱好开放,把他们对兴趣爱好的热情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比如,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不必硬性规定学生的阅读书目,而是让不同兴趣阅读书籍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利用差异性资源,拓宽每一个学生的视野。喜欢历史的,不妨介绍一位历史人物;喜欢艺术的,不妨介绍一位艺术人物;……这样的兴趣融合,有利于扩张语文的亲和力,使她和学生贴得更近。
篇4
【关键字】教育观念 能力培养 教育功能 培养自学能力
“语文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学科”,教学大纲这样要求,那么我们语文教学中又应该如何做到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体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呢?在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教育模式的更新,但始终改变不了的一点就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目标。
一、更新教育观念,侧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我们教学实践中,要走出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其实,教育不只是为了学生的升学,教学观念要从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能力转变,从教给学生到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历史实践证明,单纯的应试教育是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的。我们语文教学要侧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教给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如每篇课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会这样写。”使学生掌握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规律与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教给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生活,发挥联想和想象,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训练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学习。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只注重对学生传授知识,却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叶老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主张教师少讲,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启发和引导上,就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增强其自学能力。学生如果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对他们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及未来的工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教育功能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首先是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中常用的语文知识,注重应用性,把语文当成工具进行讲解。遗憾的是,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无形中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功能。由于教学的误导,使得现在的初中学生几乎把语文当成了文学,而不屑于去学习那些诸如消息、总结、通知、计划等社会常用的应用文体。他们的特长就是凭空杜撰、编造情节,因此,他们的作文几乎是空话、假话大全,过分强调了文学的虚构性和创造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严重脱离社会实际不无关系。为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鸿岑指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文学教育当然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中学阶段的文学教育不同于大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绝对不能搞成大学阶段的文学,不能超越阶段,不能要求过高。”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教育功能,要求教师要以课本为凭借,以课堂为阵地,切实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
四、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吕淑湘先生指出:“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大纲中对初中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有明确的规定,即:“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养成礼貌说话的习惯”,这些习惯怎样养成呢?首先要让学生思想上重视,明白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其次,要在不断地听、说、读、写各项训练中,随时警觉,认真对待。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切实落实语文的这一教学任务,让学生把养成良好习惯当做语文学习的根本目标。
五、教学中要重视美育渗透
徐中玉教授指出:“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没有取得应有的显著效果,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彻审美教育不够颇有关系。”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美育渗透。
语文作为一门最具人文性的学科,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列为教学目的之一,提到了语文教学的日程上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选择适当的审美观,以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生活趣味,并让美感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得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提高和美化其精神世界,从而实现“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有以下几种形式:1.教态仪表传达美:课堂上教师要举止大方,端庄文雅,用自身的教态仪表传达美。2.板书设计美:板书工整规范,字迹秀美,排列疏密相间,给学生以美感。3.导之以读感受美 :教师在范读课文时,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律等会更直观地再现祖国语言的优美。4.引之以折欣赏美:在课文分析中,教师作为审美中介,导向审美因素,使学生在美的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的审美乐趣。5.欣赏优美的画面,从而达到寓教于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中职生 语文教学现状 应对策略
当前,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尤其现代企业更加看重人才的内在素养和潜力,这无疑给中职学生就业增添了压力,而语文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职生的竞争劣势。通过对学生读、写、听、说和思维等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其能力,提高其内在素养。然而,当前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热情不高、语文素养缺乏等问题比较突出,中职语文教育值得深入研究。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受扩招影响,中职生源素质逐渐降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无所适从。就语文学习而言,学生课外阅读量少,教师在课堂上很难扩展开来;学生语文素养较低,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普遍不高,写作能力尤其薄弱。另外,很多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认为语文等公共基础课学不好也无伤大雅。
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未转变,中职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教师在讲台的“孤岛”上挥汗如雨、口吐白沫,而学生或呼呼大睡、或窃窃私语、或聆听音乐、或偷看闲书,教与学之间成为分裂对立的两面。不少教师习惯把篇、章、句等知识嚼碎,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从而教师教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索然寡味。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将语文教学与相应的专业培训相结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针对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可以说中职语文教育已经到了改革的关键时刻,如何进行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关系到中职语文教学前途的大事。
二、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策略
(一)紧贴中职培养目标,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都以坚持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应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有所区别,它是培养中职生人文修养的课程,更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实用性强的基础课程。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实现“三化”上,即“人文化”,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工具化”,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为专业学习和人际交往服务;“专业化”,结合专业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地迁移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意识地加强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调整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为了适应中职学生的基础、培养方向及就业方向,我们应该科学调整教学内容,课文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可以试具体情况而定。例如,要顾及中职阶段时间短、课程多、实践活动占用教与学双方大量精力的实际,合理设置语文学科课文总量,精简必学篇目,以现代文、实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主,适当配给自读内容,较长的文学作品和较深奥的文言著作可安排在这一部分。这样,既能减轻语文教学负担,为培养职业技能让路,又能激发部分学生钻研文学艺术、提高人文素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朝不同方向发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做法。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懦,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建立自信心,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2.培养快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制订学生的阅读计划,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如中职语文教材外的经典范文,以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辅以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方面的书籍。并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美化他们的自我形象。
3.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利用课堂教学,讲解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加强写作训练。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进行日常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篇6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在小学阶段,学生都有着独特的特点,教师根据这一特点提出了情境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愉快。
一、创设表演情境,加深学生体会
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认真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扮演故事当中的主人公来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故事主人公的心理特点。这种方法尤其体现在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往往能够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举个例子来说,《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故事加以改编,写成剧本,再将课文讲述的故事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对人物的个性和特征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不仅能够将这种体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能够更加容易看懂这个故事的发展线索。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现阶段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多媒体教学,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能够通过图文声像这种形象的方式将语文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一种动态的感官效果。除此之外,这种方式还不会被时空条件所束缚,让学生直观感受故事发生的各个片段,给学生一种动静结合的感受,而不是以前枯燥乏味、静止的文字。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求知欲更强,让学生尽快融入语文课本内容的情境中去。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学生在学习《春晓》这一首诗时,对古诗的真正含义并不容易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者是照片的方式来理解其中的意义,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也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小学阶段就需要重视价值观的培养,教师也要认识到这一事实,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情境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表演来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理特征以及故事的发展线索,让学生能够更加愉快、更加轻松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多媒体情境教学也是目前常用的措施,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有效性 语文教学工作者 举足轻重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6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便逐渐备受关注。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质非常强的综合学科,因此它对学生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强的。要想真正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打好基础,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最基础阶段,是真个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教学质量,那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首要关注的教育问题。然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却让人不惊诧异,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为严重,致使自身的教学观念、方法等都过于陈旧、单调,久而久之让学生们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了厌恶、抵制心理,不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展开。小学生生玩,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创造舒适、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然后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活跃整个课堂,重新赋予语文课堂一个鲜活的生命力。无论如何,在现在这种新式的教育理念下,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学工作者都要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将新理念和新模式共同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此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经验,在此对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1 精心导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记得某位名家曾经说过:如果教师进入课堂教学之后急于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而不精心设计开场白,那么这样的老师就成为了不懂感情、不动感情的单一脑力劳动者,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意,学生没有高昂的情绪和活跃的思维就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只会将学习当成是无止境的负担,那又谈何来的高效教学效率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兴趣又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兴趣能让学生心情愉悦,主动的去探知知识,将学习当做一种快乐的游戏,每个学生都乐意参与进来,课堂自然而然就会活跃起来。而在此过程之上,课程的精心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对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也就意味着离成功更进一步,教师应该牢牢抓住新课的导入环节,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过来,激发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导入环节的设定,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问题导入和情境导入结合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求知心理,利用问题和相关情境为学生们设置悬念,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还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延伸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扮演者传道授业者的角色,而且还承担着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学生们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探究情境中,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教师不仅要为他们创设问题情境,还要让他们主动的为自己创设问题情境,长此以往,学生们的注意力、自我欣赏和愉悦感都会得到很大提升。那么,在此笔者列举了几个常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供大家参考:①与实际生活相连接;②与童话、寓言、小说故事等相连接;③与教学设备相辅相成,例如:多媒体教学,借助屏幕图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唤醒学生们的问题意识;④借助类比、推理手段进行问题情境创设;⑤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引导学生自主创设问题情境;⑥重视问题的筛选,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而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运用的过程,当学生解决发现的问题之后,就会提出相应的自己的问题,此时教师就应该是学生问题的引导者,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放手去自己解决,这样不仅启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3 变换授课实践形式、激发高效语文课堂教学
教育既生活,生活既教育。教育和生活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也是我国教育理念的新导向。大家都知道语文的涵盖点是很广的,单一的四面课堂已掩盖不住语文带给学生们的快乐,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改变以前单一的教学环境和方法,让学生们回归自然,让他们从大自然中提升自我。当然回归自然不是漫无目的的肆意忘形,而是由教师确定教学场景,在一定的区域内和视野之内,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们主动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和生活中的美,充分锻炼学生的捕捉素材、捕捉美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素材去感悟语文素材的别样美,拓宽自身的眼界。这样课内课外的别样授课方式还有一个功效就是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帮助他们更好的投入学习中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创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总之,在不断进步的现今社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让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努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我们的学生永远保持一个轻松、愉悦、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成长。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语文教师去尊重每位学生、发现学生的美,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课独有的魅力和乐趣,相信我们一定能创建一个更好更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让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实用性;观念突破;灵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06-02
中职学校中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能力相对较差,他们进入中职学校读书,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为了顺利就业。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基础课教学的态度也不是很明确,由于基础课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少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上基础课,同时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学生、社会的变化,不能改革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造成师生间的矛盾,使得语文教学更是举步维艰。针对以上现象,本人在教学过程当中,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变化的尝试,现把这些变化总结如下。
一、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色适当改变讲解内容,突出实用性与专业性
中职学校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全国通用教材,是兼顾各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对于个别学校的特定专业学生并非完全适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下功夫去研究学生、研究专业,然后根据本专业、本年级学生的特点来决定讲解的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变化、社会的需求。中职语文教学应提前为学生进入职业状态、适应社会做好准备,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适当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通过讲授课文,教师可分析邹忌讽谏齐王的说话艺术,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教师可以模拟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如航空动车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如何与乘客进行沟通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沟通与合作。这种技巧包括: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为对方打算、婉言相劝、先对方之忧而忧等。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与“能力、就业”紧密联系,使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去学。
二、把文科基础课内容融入语文教学
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在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政治、礼仪、道德等是不分家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没有中学升学的压力,这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在中职学校的语文学习,不仅要注重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要注重知识面的扩大。目前,一般的中职学校开设的文科基础课有语文、德育、礼仪等。这种分类是自然科学主义思想观念在教育中的深刻体现,它的优点是学科化,方便教学。缺点是把内容相近、功能互通的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把教学内容客观化。其实,语文、德育、礼仪、政治教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主观情感因素,要求学生学会感悟与想象。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只能学会书本中的条条框框,只会在试卷中写出好成绩,能否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还得通过学生在生活中耳濡目染,通过学习教师、同学的行为,感同身受,通过阅读感悟。礼仪教学中人文性的学习更是不容忽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把礼仪教学穿插于语文教学中间,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语文课堂会更感兴趣,教师的教学也会更加生动,更有活力,而不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点的学习。当然,历史、政治、地理也可以融人语文课的教学当中,学生可以从教师“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文化的伟大、知识的浩瀚,从而对读书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唯有新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使其永远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旺盛的求知欲。下面介绍几种中职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
1.对话教学法。对话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课堂宽松气氛的营造,否则就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学《项链》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了总结,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愉快教学法。一些有情节的文章,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这种方法在小说、戏剧的教学中十分有效。例如,我在教《项链》时,让学生课下排练,课堂演出,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人物的性格、课文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学习《阿Q正传》一文时,让学生观看《阿Q正传》电影,并讨论其中的情节,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3.自主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法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等方面的兴趣、特长,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体验价值,从而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论语七则》一文时,我让学生在课下收集儒家思想的资料,并让学生体会儒家思想对我们现在生活的深刻影响。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知道了儒家思想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发展脉络,而且对我们现在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热爱生活。
中职语文课教学,不但要考虑到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为人处世和人际交往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专业课学习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语文教所具有的双重职能――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中职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往往忽略公共文化课,因此语文教师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学习同学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
参考文献:
[1]岳曼.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J].陕西教育,2009,(3).
[2]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教育,2008,(8).
篇9
一、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正视现状,和专业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
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
和学生结合,教法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突出实用性
我们应把中职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现行教材中某些名家杂文或议论文,由于学生远离写作的时代背景,其吸引力已大打折扣,在教学中不妨大胆地“忍痛割爱”。 中职学生毕业后就将进入就业岗位,竞争也就随即而来。试想如果作为维修工人看不懂设备说明书,将如何“对症下药”?如果在工作中不擅于与同事沟通,将如何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如果求职者捧着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中职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二)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教学方法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尊重职业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语文教学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一)学生的手动起来
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针对职专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在教学中我采用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三)学生的脑动起来
在语文课堂,必须首先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角度、学生。
前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受众往往是教学思想的受众,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力求将知识传授到位,长此以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逐渐变得生硬死板,并未对语文教学中所传授的真正内涵产生共鸣,从而使语文教学事倍功半。本文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新的角度,从而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能够换个角度学语文。
1、情境模拟演绎――让“穿越”进入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相对较为生硬,由于时代久远和词句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往往不够透彻,更难以主动思考,以千年以前的时代背景为考量去探索本中真正的思想意义。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某些文言文的教学中,不妨采用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在课文的翻译结束后,在课堂上开展情景模拟演绎的活动,让学生也能够“穿越”一次,从而加深对课文背景的深刻理解。以《伤仲永》为例进行情境简要设计:
背景介绍(老师):交代伤仲永的历史背景,重点介绍北宋年间重文的时代特征,从而让学生理解方仲永少年时所表现的才能是多么宝贵。
场地:学校多媒体教室
方仲永:由学生扮演,演绎可适当夸张,着重表现童年时的才华横溢,少年时的疏懒学习和成年时的迟钝平庸
方父:由学生扮演,表现出其短视、贪婪等小农特征
邻居、群众等:由学生扮演
批语:由学生共同朗诵
通过对文言文事件进行情境演绎,并且引入现今的流行词汇“穿越”,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使互动环节更加投入,从而对文章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2、内心唤醒游戏――唤起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
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课文的设置多是一些名著的节选,而文中往往也融入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学生内心的洗涤至关重要,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也可以尝试插入“内心唤醒游戏”,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引起共鸣。例如在文章《生命的意义》的学习中,当学习到保尔柯察金抒发对于生命的意义的感受后,可以利用10分钟的时间,做一个“内心唤醒游戏”,让学生思考加入自己的生命只有最后的24小时,那么他会做什么事情,将他们的24小时做成计划记录在纸条上,10分钟后将纸条回收,抽取几个为大家朗诵,从而引起大家对于生命的思考。根据授课的经验表明,学生在游戏结束后,往往有了一番新的感受,从而更加珍惜时间和珍惜和身边朋友、亲人的相处,从而能够对教学的完成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
3、对标应用文练习法――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与其他的文体相比,应用文具有着实用性强、规范性高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广泛,因此能够对当前社会中较为常用的应用文加深了解、熟练掌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应用文的练习,例如通知、总结等文本的格式,但是由于应用文在考试中出现的相对较少,因此在语文学习上往往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只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应用文练习并不会占用很多的教学时间,却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对标应用文练习法是将所有常用的应用文体罗列出来,让学生能够从宏观上去了解应用文的总体特点,在对于应用文的统一格式上详讲,涉及每个应用文时略讲,只需要将特点讲到即可,这样学生能够通过对应用文的统一模式加深了解,涉及到具体的应用文体时只需要查找其特点即可,节省了时间,从而也使应用文的学习框架更加的明晰。在练习中建议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在和长辈们的接触中观察文体的实际运用,有条件的话可以成为家长的小助手,让语文课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
结束语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引入新的角度,让语文课的学习更加的丰富和充满活力,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值得我们探索和实践。与以往的应试教育不同,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导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为积淀,综合使用富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语文学习的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让学生能够换一个角度学语文,会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功连.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03.01
[2]王立娟.写作策略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状况的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03.0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