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责范文
时间:2023-04-08 02:5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的职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师的职责其实人人皆知,我们广大的教师尤为清楚,我在这里只是想谈一点:如何真正履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基础的必须的职责:那就是要从内心热爱教育,从思想上忧心教育,从行动上真正做教育!那如何做呢?我想谈谈我个人的感受!请广大同仁予以指正!
一、低层次、多起点,激发学生求知欲
我们知道,在同一个班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致。这就要求我们低起点、多层次地进行教学,既能使优生在听课过程中不等待,又能使差生得到辅导,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的喜悦。很多教师深知这一点,但是课没有这样上,(我指的是并没有真正多层次有节奏的上好这一节课)真正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更没有让学生获得小成功带来的大喜悦的感觉! 我们的职责是保护学生已有的兴趣,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和能量!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否则,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学习兴趣与老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对兴趣培养都具有极大的意义。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花心思要通过各种教法找到学生兴趣的源泉。充满乐趣的课堂,师生都会感觉上课是一种享受。
二、教书先育人,高分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我们不能一错再错,不能在教育的前线一直打着明知是败仗的战役!
教书先育人,世人皆知.让我们来看看前人是如何理解教育的。鲁迅认为对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要培养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其原则是“展个性,尚自然”。陶行知主张“依据生活而教育”,要培养“活生生的人,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依据他们对教育功能的论述,不难得出教育的目的是健全体魄、完善人格、发展能力、学会生存,而这些都必须以把孩子培养成“活生生的人”为前提。前人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是十分现代和科学的,而“唯成绩是举”、不遗余力地把孩子打造成“考试机器”的教育理念就其精神实质而言,离现代教育理念又何其遥远!让每一个孩子都先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的人,让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慢慢喜欢上学习,我想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看重的。我们不能一错再错,不能在教育的前线一直打着明知是败仗的战役!
三、教师的教育行为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和学生身上,爱学生就要走近他们
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用爱帮助学生改变!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其次,教师的教育行为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和学生身上.爱学生就要走近他们.走近他们的父母和生活.教育本来就是社会家庭学校一起来完成的事业,不能单靠学校尤其是教师.我们应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学校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教师应当做家长的教育顾问。做家长的朋友!让短信或电子邮件成为我们家校最经常的沟通方式。使家庭和学校的互动更为有效,很好的解决了学生思想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四、赏识教育不是教师的法宝
在许多县市,不乏有这样一些学校高中,学生基础差,素质低,成绩不好,更关键的是这些学生入校前得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相当糟糕!如何管教好学生,把握不好尺度,则“宽严皆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此言甚善。这很容易令人想起家长和老师纷纷效仿的“赏识教育”。其实,赏识教育并不能包治百病,它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过分“赏识”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实际上,“惩罚”教育也好,赏识教育也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还要与严格教育、挫折教育等并行,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
五、教师应学会成长
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让学生喜欢自己,崇拜自己!我想这样的教师会不断感染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而不是浅尝辄止,对学生的提问不关心或不重视!我们应让学生成为教师的老师,让学生的问题成为教师不断向专研型教师方向发展的动力!袁隆平的一个经历应该让我们教师予以重视:”我读书时的特点是太随意,感兴趣的就读,不感兴趣的就不读。我喜欢外语、地理、化学,最不喜欢的是数学。因为小学在学正负数的时候,我搞不懂为什么负负相乘就得正,就去问老师,老师说,“你记着就是”;学几何对一个定理有异议,去问,还是一样回答。我因此得出结论,数学不讲道理,于是不再理会,学数学兴趣一直不大,成绩不好。可见教师的一句话有多重要!”
教育其实是很难的一项大工程.作为一名小小的普普通通的教师我们要想把教育工作做到实处做到自己最好,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力越高做的也会越好!当然这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个人觉得周国平老师的哲学观点对我们的教育会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他认为: 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经验证明,一个人最终是否成才,往往不取决于学历的高低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所以我们尽可能的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一个合理的教学方案应该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不太吃力地完成功课,尽可能给他们留出自由支配的时间,那正是他们发展个性的天地。再谈教师的职责,希望能引起同仁的思考。
篇2
一、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接受高职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得一种资格,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实用的能力、更高的素质。在人才培养的观念上,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第一,要转变以往的学历教育思想,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使学生知道学习是人生发展、事业进步的第一需要。第二,坚持培养创新能力,要把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的人才培养观转变为培养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观,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适应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需要。第三,坚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的培养,树立做事与做人相结合的教育观念。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经验,能正确处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善于与人合作。第四,要树立以注重创造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方法观。崇尚个性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教育随之从“传授-存储”型向“启发-意会”型转变。能够对知识进行再生产、再创造的创新型人才必将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二、教师要注重个体素质的优化
就目前而言,在高职教育中存在教师学历不高,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却无丰富的实践经验,或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却难以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高素质队伍的建设和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职业技能的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开展高职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1.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教师自立自强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是,也有一些不良因素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阻碍其发展。高职教师必须全面加强职业素养,具有健康的心理与科学人文素养、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素养、基本技能和专业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
2.提高学历层次和强化技能培训,做一个具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强调的是职业、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高职教师除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以外,还需要掌握相关行业的知识、技能,并能有效运用到教学中。面对全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始终处于科学前沿,才能担负起高职的教学任务。
(1)提高学历层次教师应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学习为辅的原则,尽可能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师资培训,并在相应的时间内取得各种证件,以提高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
(2)强化技能培训目前,学校的专业教师与社会需要的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教师要用岗位培训的方式,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科技信息,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利用寒暑假多深入工厂企业、广告公司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技术与工艺,以便在后续的艺术教育教学中及时更新教学重点、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一些项目开发,打破单一的教学形态,使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双师型”教师高素质的表现,这为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关键性的保障。
三、教师要更新教学模式
以往的艺术职业教育常常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与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实践经验,造成了学生长期处在封闭的训练中,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现代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要摆脱以往教学机制与教学观念的制约,更新教学模式。
1.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要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
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场地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设计能力。其一,带领学生在实践场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如学校的画室、工艺室、电脑房等。其二,带领学生经常参与企业的方案设计、点评。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保持学生与社会、企业的接触,使其获得合理的信息,掌握最新的设计潮流动态,确定学习方向。其三,带领学生下企业学习也是实践教学的体现。学生到企业可以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生产的基本技能,可以参与企业的工作,学生毕业以后就不至于因不适应企业现状而被淘汰。
2.要逐步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
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还要参与大量的社会设计活动,及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教学知识结构,为学生尽快走上社会摸索一套与市场接轨、与社会融合的教学模式,打通一条教学与实践、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渠道。
四、教师要“科研兴校”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身份;职责;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01042012年1月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这标志着中国一直以来进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的“立宪”阶段。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因此作为章程规定的主体之一,大学教师的社会身份、法定权利与义务、社会责任等诸多问题需要明晰。其中,大学教师身份的明确是各类权利义务、责任权责界定、维护和实现的基础。
一、大学教师的多重身份
社会生活中,大学教师的身份究竟是什么?是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员、研究者、学者、教员等职业性界定,还是灵魂工程师、园丁、传道授业解惑者等比喻性、经验性描述。这些称谓在某种意义上是高校教师身份的一种表述,但又不能将其身份属性完全概括。因为大学教师不仅是《教师法》规定的“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同时也是知识的创造者、社会文化的批判者。后两者应该是大学教师区别于中小学教师的显著特点。大学教师不仅承担教育、教学传播的任务,更肩负着知识创造的科研任务和反思现实、在哲学层面探讨人与社会关系的任务。在科研和哲学层面,大学教师不再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员,还应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社会、文化的批判者。
(一)第一重身份——知识传授者
高校教师的第一重身份是教育工作者,即知识传授者。“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员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他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1]。向完成中等基础教育的学生传授专业且高深的学问是大学存在的首要职责与其文化原性的必然体现,因此作为高校主体之一的大学教师,其知识传授者、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则是实现上述要求与文化原性的具体行为者。同样,在中国古代对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身份亦有诸多表述:“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周礼·地官司传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而在现代社会,“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释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2]。
(二)第二重身份——知识创新者
高校教师的另一重身份是知识的创新者。大学教育的专业性属性要求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大学教师不但要培养人才还应研究学术,创新知识。高校教师长期工作在学科前沿,具有系统的知识储备和前瞻意识,这就使之具备了知识的研究者和探索者应有的基本条件,而且其从事的学术研究就是对知识的创新和拓展。大学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大学教师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的显著区别。因此,高校教师除了知识传授者外的另一重身份是学科专业分工意义上的科研工作者,是某个学术或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他们承担着知识传授和知识创新的双重使命。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吕屏,等大学教师身份职责的认识与思考
(三)第三重身份——社会文化的批判者(知识分子)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文化批判者的身份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的,这种说法来源于欧洲中世纪活跃在大学之中的以传授知识和思想为业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社会中具有特定公共角色的个人,不能只化约为面孔模糊的专业人士,只能从事他那一行的能干成员”[3]。在现代西方语境中,知识分子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懂得使用象征符号来解释宇宙人生;第二,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形成一个与社会中其他阶层不充分整合的、不依附于现存体制的、自由飘游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三,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公共责任意识,对现状一般不满并采取理性批判态度,以图良善社会实现”①。知识分子是“以思想和传授其思想为职业的人,把个人的思想天地同在教学中传播这种思想结合起来”[4]。从此,知识分子便与大学教师有了天然的联系,而这一点从知识分子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大学,并活跃于大学之中的历史与现实中得以佐证http:// /view/22129.htm。 ,但是知识分子一直又以独立、游离于其他阶层的社会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领导社会文化的变革与思想革新,因此作为判定大学教师是否能够扮演知识分子角色,最为重要的条件是:是否对社会具有强烈关怀与公共责任;是否对社会文化怀有批判精神,因为“自由独立精神、是超然与介入的统一,代表社会的公共关怀和社会的良心,秉承批判反思性文化人格”[5]。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与创新者的身份已得到国家法律和社会认可,人们期盼着拥有高文化水平、受过专业训练、具有科技创造能力、依靠知识谋生的高校教师能够担当起“天下安危,社会进步”的责任,为国家、社会发挥其独有的知识优势和创造力优势,希望他们能够成为通过对社会文化的批判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分子。但是,是否愿意成为社会文化的批判者,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只能是大学教师的自由选择。国家、社会无法通过法律、法规对高校教师做出明确要求,因此对于三种身份背景下的职责义务界定,亦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阐述应尽的法定义务与需尽的社会责任。
二、高校教师的义务与职责
通过对大学教师知识传授者、知识创造者、社会文化批判者(知识分子)三种角色身份的界定得知,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比较,存在明显的特殊属性,而正是这些特殊属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所肩负的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同样具有鲜明特色。
(一)应尽的法定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条文的相关条款对教师的义务有着明确而具体的界定,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思想教育义务、尊重学生人格义务、保护学生权益义务、提高自身水平义务等。对高校教师而言,《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七条还明确规定: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是获得高校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与工作实绩被《高等教育法》纳入高校教师考核内容,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中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曾指出:“道之未间,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解,则非师也。”这恰是对大学教师必须不断提升专业、科研能力以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精辟注释。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将这一观点阐释为:“要求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另外,《大学章程》第5卷英国剑桥大学章程中明确规定:“大学教职员有义务致力于推动所在学科知识的进步……同时,有义务推动大学教育、宗教、学术、研究等各方面的发展”。美国《密西根大学董事会章程》指出,设立各学院的目的是为州和国家政府提供如下三方面服务:第一,提供民众教育;第二,在构成现代文化、专业实践以及工商社会领导力的各个知识分支领域,开展学术研究;第三,将这些知识用于解决社会问题。
(二)需尽的社会职责
高校教师,作为被期待的知识分子群体,较之教育与科研双重义务与职责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构建与社会改造的责任亦同样重要。这样的身份要求他们不仅是潜心学术的专家,还应该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文化批判者、推动者、构建者。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中指出:“大学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既取决于学生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更取决于大学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的指向。”[6]对于学生来说,大学教师是他们接触、了解、传承人类历史与文化最直接、最主要的媒介。这要求大学教师必须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正如真正知识分子一样为了社会公平和道德正义而存在,是一种精神样板。
遗憾的是,这样的存在却正在浮躁的现实中淡化与消解,追名逐利之风不断侵蚀着知识分子群体,讲坛成为教授专家一夜暴富成名的名利场,公共知识分子蜕变成了利益知识分子。虽然“市场残酷的竞争将会令穷人和弱势者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维持,自由人的理念成了天方夜谭……而愈发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和威权式的社会经济组织,将对人带来种种压迫,经济不平等导致政治不平等,使得民主制度徒具虚名,最终催生拥占性的个人主义,个体变得贪婪疏离,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从此消失”[7]。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并没有为大学教师带来更多的尊敬和爱戴,相反,公众对大学好感度和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呈现出走低的态势。同时,高校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倾向令大学教师社会责任者和道德批判者的角色被逐渐掩盖,知识的传授被简化为谋生手段,让学生获得“以何为生”的知识和技能,却没有教会学生承担“为生”背后的的责任与思考。大学教师“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教学中没有真理的创生,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课堂不是寻求真理、发现真理、分享真理的首要地方,那么,教学难以称为生活”[8]。
鉴于上述现象,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应尽的社会责任正成为迫切关注的话题,如何重建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的身份认知,挽回失落的信任成为中国大学章程制定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重点。
古语有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描述,也是对为人师表的智者的期盼。中国现代思想精英王小波亦认为“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利益之上的”[9]。具有“自由独立精神是超然与介入的统一,代表社会的公共关怀和社会的良心,秉承批判反思性文化人格”[10],作为大学教师不仅需要自己具有鲜明、独立的批判精神,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应该将关怀,自由、独立之批判精神张扬、传递,将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的批判精神通过教育的放大作用、扩散作用,产生裂变,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失落已久的自由、独立之批判精神。正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前校长R·霍钦斯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只有一个理由,即他们必须是批判的中心。”而批判源于关怀,大学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对高校教师身份与职责的思考
在高校教师的多重身份中,知识传授者、创造者身份体现其基本的职业属性,这两个身份所承担和拥有的义务、职责与权利,亦是国家法律、法规的明确界定和保护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但是,高校教师的知识分子身份,则来自其社会文化属性。对于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责范畴也只是作为文化、道德层面上的社会期盼而存在。与教师的所有基本法定义务受国家法律的约束不同,高校教师法定义务之外的社会职责的实现则需要高校教师主观意愿才能达到。具有知识分子的独立批判精神和学术自由意识,无论是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还是对于教师教育、学术生活来说都是崇高的境界。因此,大学教师是否履行知识分子的这份崇高职责,具有极强的个人主观性,作为规范社会客观存在的国家法律、法规无法作出强制要求。
作为上承国家法治精神,下启校内制度设计与管理的高校治理“宪法”——大学章程,是在保障和界定高校教师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前提下,在尊重上位法的规定原则基础上,对高校教师的义务职责实现、权益保护、学术自由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办法。
根据2012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要求,国内各高校正在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章程制定作为重要任务,中国高校新一轮管理改革、制度建设拉开了大幕。其中包括了对高校教师身份认定、权益保护、应尽职责和义务履行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与机制保障。例如:教师身份界定、权利义务、聘任、考核、监督激励以及申诉仲裁等一系列制度设计。内容应该考虑帮助、鼓励高校教师实现律法之外的社会职责与道德担当。《大学章程》第5卷英国剑桥大学章程中规定:“确保学术员工在法律范围内有质疑和检验多数人意见、提出新观点和意见的自由,即使其观点或意见有争议或不受欢迎,且应确保学术员工不会因此面临失业或丧失权利。”类似的条款对于高校教师权利权益的保护和义务职责的履行无疑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激励高校教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他们就能“让青少年真正理解,人类世界乃是一种叙述性建构,大家能够创造性地进入其中并参与其活动;让青少年真正懂得,大家所接受的理解是能够被解释和再解释的,且人类的责任正在于担负起这项工作”[1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怀疑精神、创造能力,是高校教师学术创新,秉怀知识分子服务公共社会、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适宜途径。
另外,在中国现行大学制度下,高校教师多重身份延伸出来的各项权责的实现,除了需要其个人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独立人格与学术追求,高校确立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要整个社会解放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形成宽松的政治环境,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及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12]。这也是大学章程制定和大学教师实现社会职责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2]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2.
[4]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卫茂平,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 周保松.左右为难的乔姆斯基[N].南方周末,2010-09-09.
[8]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
[9]王小波.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10]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4
教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它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传播给一代又一代,使我们能够延续社会的发展;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为社会主义的文明大厦铸造栋梁,为四个现代化建设造就人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回忆往昔,放眼现代,无论哪一位有理想、有智慧、品德高尚、富于创造、勇于开拓的人才的成长,哪一位仁人志士、名族精英的出现,哪些为真理、正义、光明而斗争的勇于献身的历史伟人,不是教师用自己丰富的思想和智慧教育和训练的结果?不是教师用炽热的感情、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感染和熏陶的结果!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广大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表现在教室里、实验室里、训练房里,还表现在课外大量的育人工作中,他们对学生的衣食住行、体育锻炼、卫生教育、社交活动等等都要关心和帮助。教师的智慧像春雨,无私地滋润着祖国的鲜花、小树。教师用自己顽强拼搏的汗水浇灌着流芳千古的智慧之花,文明之果。每一个学生都沐浴着教师的光和热,充满着教师的一份爱心。每个学生的微小的进步,都渗透着教师的心血。古今中外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都经过了教师辛勤的培育、教导。“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才,更需要教师用汗水、用智慧、用思想、用感情来浇灌、培育、感染、熏陶,使他们早日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是一支燃烧着的蜡烛,烛光红火,绚丽、炽热。她照亮了崎岖的科学山路,指引着人们不懈地攀登科学高峰;她熏陶着无数稚嫩的心灵,使迷途者重归正道;使气馁者鼓起勇气,扬起风帆;使落伍者急起直追,勇往直前;使怯懦者直视人生;使勇士们更加奋进、拼搏。教师用自己的光和热把知识的智慧无保留地、毫无代价地教给学生,用自己优秀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学生,并期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教育学生,她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精力以及生命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像红烛那样默默无闻的燃烧着,照亮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在人生和事业的大道上奋进。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培植之地。教师不仅在学生面前为人师表,以身示范,言传身教,她还是社会成员的表率。在学校她向学生传道授业,在社会通过宣传媒体,著书立说,向整个社会传播知识,传播文明。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高尚德行已成为一面面警策人们正人正己的高悬明镜。当今社会的教师应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积极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开拓前进,不断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师德是教育的光环。如果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那么师德是教育的光辉;如果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人梯,给求学的攀登者以无穷帮助;师德是绿叶,衬托着千万朵桃李之花尽情开放;师德是渡船,搭送着求知者驶向成功的彼岸;师德是彩虹,是驿站,是理想之火,生命之光,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的全部生命。
在我们这个祥和的年代,平凡,构成了社会的主色调,我们多数人都是平凡的,教师不握威严的权利,没有闪烁的光环,默默无语、辛勤耕耘,更是这群平凡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贡献是任何行业所不能比拟的
是的,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教书又教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新一代,是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 把教书和教人结合在一起,并把教人放在领先的地位,这并不是我们无产阶级的发明创造。资产阶级教育家曾经宣扬学校教育、教学可以脱离政治,列宁尖锐地指出这是“资产阶级的虚伪表现之一”,认为“提出这个原理的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资产阶级政治放在学校事业的第一位”。同志曾经指出:“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我们社会主义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既教书又教人是学校一教育工作中的一条基本规律。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主体―人民教师,应当增强国家主人翁感和责任感,勇于担负起这两方面的责任。
篇5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师职责;沟通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17-02
古往今来,教师这一职业被无数仁人志士所推崇。“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园丁”、“蜡烛”等,众多的美誉都表达了对教师的崇敬,同时也体现了教师职责的重要和神圣。早在1200多年前,我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就在《师说》一文中对教师的职责做了明确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当今的教育理论中,也写到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1]。高校逐年的扩招、“严进宽出”的松散性管理、求知渠道拓宽、新思潮冲击加上就业困难等原因,导致当代大学生身上很多被国人看重的优良传统已经逐渐丢失,尊师重道的意识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求程度逐渐下降。高校师资力量的匮乏、部分教师师德修养不高以及高校对教师的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方式,使得大学师生关系日趋淡漠,也在进一步影响和恶化当今大学里的文化氛围。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构建和谐的新型高校师生关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文化传承和教育创新。
教师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师生关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从教师做起。对于教师来说,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学生有一定的“向师性”,教师良好的师德、渊博的知识、端正的态度以及合理的举止,皆为学生所关注、所模仿。可以说,教师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养对于学生来说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2]。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牢记教师的职责,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与时俱进主动调节自己,建立既民主、轻松,又生动、严谨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保持年轻心态,消除隔阂和代沟
传统观念认为“师者”、“长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和学生由于存在年龄、阅历、知识和思维水平上的差异,会产生观念、意识、行为上的不同。为师者,应该及时认识和应对这些差异,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动机,在新型师生关系构建中取得主动地位。针对年轻、富有朝气和思想活跃的学生,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不以长者自居、倚老卖老,克服因年龄等差异与学生产生的隔阂或代沟,要经常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知心人。情绪直接影响行为,作为教师尤其不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带进课堂或者以自己的情绪变化对待学生[3]。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师应保持积极向上、快乐活泼的健康心态,克服一切因情绪变化而带来的对教育教学和师生交往不利的因素,身正力行,严谨对待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才能从内心贴近学生,也才能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和牢固。
二、转变观念,调整角色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一直扮演着“知识的占有者”,居高临下“绝对权威”的角色[4]。但是今天的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可以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已经摆脱了以前单纯依赖学校、课堂和教师获取知识的状况。信息渠道的多样化、知识面的拓宽不仅使现代的学生变得复杂、独立,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对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从过去“知识传授者”这种单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在当前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主要扮演着三种角色。一是导师角色。主要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学会做人和做事。作为导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使其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还要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转变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和催化剂,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避免走弯路或者误入歧途。二是朋友角色。朋友间是一种平等、互信和互爱的关系,师生间成了良师益友才能够完全融入,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三是学生角色。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也不必不如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精辟的语言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学相长”[4]。信息时代使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获取知识的手段更为便捷,某些方面学生可能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比教师跑得还快。因此,有时教师要做学生的学生,和学生一同成长。
三、利用网络优势,构建良好的师生教学和交流平台
目前网络文化的壮大和蔓延正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产生巨大的作用,构建网络平台拓展了师生教学和交流活动的物理时空,网络的无限性使师生都可以最广泛地参与到教学和交流中去,师生间的学习和交流通过网络变得瞬时化[5]。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采用现实课堂与网络虚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线与非在线相结合的方法、同步与非同步相结合的方法、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方法等完成教学任务。生活中可通过设置教师博客、电子信箱、QQ、飞信等构建师生对话平台,随时进行师生对话,使师生的思想与观点形成互动,及时、真实地实现师生交流。
四、强化实践教学,增进师生友谊
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谋职就业的必备条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技术专业,如种植业和养殖业,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专业课教师中很多承担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或长期服务于地方经济,有着深厚的实践功底和丰富的社会关系。发掘专业教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劳动课以及社会实践场所或基地,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接触和参与生产一线工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自身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学生,改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不认识学生的教学环境,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技术交流,并在交流中增进师生友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琪,杨秀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6);41-43.
[2]迟运德,周文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达到素质教育要求[J].高职高教研究,2010,(23):188-189.
[3]王艺.构建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J].中学教学参考,2010,(12):99.
篇6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与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34-02
一、引言
在科技迅猛发展、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的今天,探讨大学教师怎样适应教育教学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刚刚入职的大学教师,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如何更好的履行教师的职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教育教学的技能是我们每名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何提高、怎样提高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要求
21世纪,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校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教师职业能力中,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尤为重要。大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21世纪的大学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对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必须有选择的继承,同时必须添加适应时代的新内容。以笔者所教授的《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为例,随着科技的发展,工科类新知识和新课程不断涌现,而在总学时数不变的大前提下,传统课程总学时数不断被压缩,作为工科学生的主干课和基础课《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也存在被压缩学时的现象,但同时图学课程中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知识及新的绘图手段,例如授课模式原来是教师上课板图讲授+纸质挂图展示+教学模型展示,而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PPT幻灯辅助教学;学生实践绘图环节原来是纯手工图板绘图,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绘图已经成为必备技能;在工程教育得到全球普遍重视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图学教学的项目教学、CDIO模式教学改革,在新形势下如何制定顺应时代要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每名图学教师应考虑的迫切问题。笔者认为在图学教学中,应削减与时代不符的内容、弱化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强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内容,例如弱化画法几何的内容、增强机械制图中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内容。在教学理念与教学要求中必须改变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关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只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产品”。
三、教学设计
在正确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下,必须有好的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和谐融洽。好的教学设计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只有在认真学习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基本模式及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教材选择是龙头,可以参考其他教师和其他高校使用的教材,力争选用得心应手的精品教材;精心备课是基础,备课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自身要将授课内容吃透,不仅进行宽而广的准备,还要研究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最好做到理论练习实际,准备适当的习题和作业;生动教学是关键,教师要研究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准备好的知识讲授给学生,不仅要讲解清楚,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住绝大部分知识;严格考试是保障,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过程,通过集体考试,教师应该总结学生、总结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精心安排教学步骤,例如要考虑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知识体系的逻辑衔接;巧妙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如何能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深入浅出的讲授出来,并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例如图学教学中要考虑什么内容适合板图讲授、什么内容应该使用多媒体课件等等;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讲授过程中要分清主次,重点难点要着重强调,同时要设计一定的课堂练习和讨论环节,使学生能够主动去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在工程教育的背景下,必须使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可用之才。
四、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龙骨,而课堂教学是使骨架丰满的血肉。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是检验一名教师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一对矛盾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全新的知识、全新的领域,例如对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讲,《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课程中的理念和方法对他们来讲是一个新的世界,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带领学生迅速适应新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共同来完成课程的入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注意教学内容的关联系、逻辑性和条理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课件展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当堂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再通过一定的练习和讨论来加深印象,将知识融入到学生自己的思维中去,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教学内容不仅要信息量大,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能够与社会实际联系在一起,并能深入浅出的阐述问题,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五、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这里既包括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也包括同一门课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组织教学活动。不同的课程和知识有其各自的特点,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根据各自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同一门课程也必须要有所区别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自于很多方面,主要有地区差异、智力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学习动机差异、身体素质差异以及生活状况差异等。因材施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办法,例如对于大学英语和计算机,由于学生入学时前期基础水平的差异,统一授课显然是不尽合理的,近年来燕山大学在大一学生开学初组织计算机和英语的摸底考试,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进行区别授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不能分级授课的课程,例如《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设置有层次的练习,将不同难度的习题布置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得到差异化的锻炼,最终逐步缩小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六、教学与科研
“教师即研究者”,这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一位大学教师的起码要求。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而且必须要搞好科研工作。教学和科研,二者既矛盾又统一。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是互相矛盾的;但是良好的科研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教学工作也会对科研工作带来强有力的支撑,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能够互相促进。例如,在图学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科研工作中涉及到图学的部分巧妙的安排到课堂教学中,既理论联系实际又能够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图学知识的使用过程和使用方式方法;而图学教学过程,能够使教师自身的图学知识不断的得到提高,尤其是对国标中新规定和标准的运用,对自身的科研工作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教学中学生一些新思路和新想法也能促进和启发教师进行机械结构设计。对于每一名教师而言,必须根据自身特点以及所讲授的课程特点,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能顾此失彼。只有教师自己本身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带给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并最终影响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
七、总结
教师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职业,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讲,教师不应是教书的机器,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更是要为社会服务。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具有创新精神,要具有创造性、事业心和责任心。在教学中要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讲授知识,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并塑造学生,给社会提供全面和谐发展的特殊“产品”。
参考文献:
[1]顾志勇.大学新教师职业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教育评论,2014,(11).
[2]郭冠华,李瑞风,胡安霞,等.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44).
篇7
关键词:网络视频;职责定位;教学模式;教学反馈
中图分类号:TP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016-02
网络教程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很大程度上基于该技术的简单快捷,使用计算机可以解决教学中课程任务繁重,不利于学生吸收等相关问题,下面我们就网络计算在教学中的使用进行分析。在很多的中小学教育设施中,使用计算机设备多为多媒体的教学,在课堂中老师以板书和多媒体幻灯片交换使用的方式进行讲课。其中多媒体幻灯片就是事先在电脑中将课程内容做成文件的形式,然后通过投影仪器映射在出来,大屏幕的展示可以很直观的介绍相关课程的内容,改变了以往单一靠老师口述出来的场景,学生可以通过幻灯片直观认识到事物的存在,增强了教学的质量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记忆能力。但是在此之中就衍生出了一个很大的教学问题,在使用多媒体幻灯片时,学生的注意力大多放在了多新奇事物上,对于课本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一定能够很好的掌握,完全起不到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效果,老师在使用仪器的时候也较为难的了解学生的了解程度,这样的教学方法时间长了,会直接导致老师和学生对于投影仪器的依赖,而轻视了课本内容的学习。
1 网络教育模式的实施
如果上课中,老师一味的只是对照ppt上的内容讲解,师生之间对于知识的认知上就缺少了很多交流的机会,老师、学生和幻灯片三者就形成了独立的个体,很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最终的反应就是老师在使用计算机辅助器材的同时,加快了教学任务完成的时间,老师自己觉得课程内容完成的很好,但是往往会出现学生对于知识的不理解,大多对于幻灯片的认识都是走马观花,很难有更加深刻的记忆。相比于现有的一些计算机辅助教材的使用,很多计算机基础的教育课程存在很多漏洞,对于知识点的梳理上没有很好的脉络,学生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对新学的知识进行掌握,教育部也没有设置一些规定,市面上销售的教材也是好坏不一,甚至作为学生很难辨识课程的好坏,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还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不但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物力,还起不到任何的效果。在一些基础计算机教材中还出现了很多的知识点的错误,以及在印刷中出现的错误和损坏,有些盗版商为了获得利润,还在电子信息教材中相互拼凑,为的就是完成一套可以售卖的教材。除此之外,现有的相关计算机技术在不断的发生进步,一些旧有的计算已经很难符合现阶段的教学需要,在计算机教材中,内容上可能会有很多错误和概念模糊的情况发生,对于一些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没有进行重点强调,在注释中的解释也是一带而过,甚至一些网络教材在讲解课程的过程中只是出现题目的答案,完全没有答案解析。鉴于此类事情的发生,必须严格的控制网络视频的来源,不断的对于教材的质量进行监控,经常性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目的就是最大程度上结合中小学学生在掌握好本课程内的重点知识,完成网络辅助教材应有的作用,杜绝因网络辅助教材的使用妨碍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在一些学校,也需要老师在选择教材上多下心思,切不可敷衍了事,也不能为一些经济利益选择质量较差的教学材料。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多数是将单一个体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教育,完全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就是单一的传输课本知识,将提升考试成绩最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完全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也不能谈到对于知识的自我理解和创新意识,将本该是主动学习的模式变为了学生被动学习,在机械化的大容量的教学体制之下,逐渐丧失了自我单独思考的能力,不再会有去不断钻研用于创新的精神,这种教育方式的最大的反映就是在教学后期,学生与老师之间都存在很大的交流障碍,鉴于这种教学弊端,我们就应该分析其原因所在,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使学生有更好的思维能力,下面我们就高中物理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思路的改进进行简要的分析。
培养现在学生对于本课程学习的兴趣,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在师生之间建立很好的交流平台,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行为思想。通过交流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借助新型媒介平台,有针对性的安排课程教学,切切实实的提高课堂上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45分钟时间。在此之前,对于课堂教学的思路改进之时,必须明确几点学生的想法。第一:学生在每天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想要学习什么知识,对于哪些方面的知识较为感兴趣;第二:通过每天教学之后掌握学生对于当天课程的内容的消化程度,在学习到了新的知识的同时,自己会加入怎么样的思考。这些都是老师在课程开始和结束需要了解的问题。只用在这两个问题上下足了功夫,老师才可以在之后的课程准备上有一定的侧重点,对于计算机课件的改变,更能提起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
在一些中学生的课堂中,不能像要求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模式进行教学,充分的认识到该层次学生的领悟能力,最主要的是在整套课程知识的学习上有一定清晰明确的主线,整套知识结构必须合理,通过在课堂中,老师对于新知识的不断梳理,在计算机课件中显示出来,使用ppt在课程中给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好,不再是以往教学中学生单一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完全没有系统大纲可以遵循。在教学课堂中,老师制定的教学任务必须严格的按照课本的内容,不可天马行空,也不能照本宣科。但在遵照事实的基础上增加老师自己对于知识点的认识的介绍,这样可以有效的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对于知识的记忆也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还需要科学、符合教学实际,不能低估学生的领悟能力,也不能再过追求教学的速度和效率,通过简单的方法将一些复杂的问题传授给学生,合理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2 网络教学模式的细则
在新形势下的视频教学课堂教育体系中,需要对于老师的要求变得更为具体。首先,老师在了解课本知识,对于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要熟悉之外,还有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脉络。老师必须结合本课程学习的学生制定定点的问题,在网络视频中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设置与课本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融入在教学中。每完成一节重要课程后,老师都需要根据视频教学的内容提出相关的课后问题,问题大体围绕课本中的知识点,适当的可以增加一些课外扩展思维练习。这些问题的提出原则上都要紧扣课本。使学生在一节课后对于学习本节课程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的要求,循序渐进的进入相关课程的学习状态中去。
其次,在课程进行当中,老师在视频课堂意外还需要和学生有相关的互动环节,这就是一些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引导和督促学生在课堂学习之时对于相关课程知识的现场运用和讨论,更加加深对新学知识的记忆。要求教师围绕课题设计一定的课堂设计和认识性作业,用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和认识活动,了解某些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而概括出其规律,达到在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再就是在老师总结一堂网络视频课学生收获之前,对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一定数量课程结束后,定期的完成课程的总结报告,对于课上每个环节的学习都需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以及相关的动手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对于新学校课题的整个学习理解过程有个全方位的回顾梳理,细心总结每节课上遇到相应的问题后的解决思路以及随后的解决方法还有一些独特的解决策略。总结随学的知识,强化学习内容,老师在根据学生的学生成果报告中,总结出教学指标,并为下一阶段指导学生在学习上作出一定的安排,充分的改善计算机网络视频的辅助方式,不断的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方法。
3 网络教育教师职责定位
1)在新技术中老师的职责多用于解答学习者的专业课程中遇到的有疑问的题目,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就必须在解答之前做好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点的梳理,充分的了解课程的具体内,这一能力要求与传统的教师没有区别,甚至在老师对业务熟悉程度的要求更高。
2)网络辅导教师在对学习者进行网上指导的过程中,具有启发性的话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如果能够感受到指导的启迪性,往往能使其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持续不断地激发学习者自主性学习,是教师本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
3)研究专业问题及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是网络辅导教师与传统教师的区别之一,由于网络新型环境下的教育是一种探索的过程,没有太多现成的理论可以借鉴,这需要网络辅导教师在此环境下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并反馈和解决问题,以提高服务的有效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
4 结束语
要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我评价和对教师在不同教学环节的不同作用因素的研究,构建出现阶段我国课堂教学的模式。这样就就能把这套网络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广到更多的班级中进行。基于网络教学模式教学思路的创新与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各项学习水平,通过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模式里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也对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改变了以往教师的职责范围,彻底的改变中国以往教学中的弊端和不足之处。这套课堂教学系统还在不断的试验和完善之中,我们也会对教学研究不断的深入,制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乔晓琳.现代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和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09,12(10):34-36.
[2] 罗建洲.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报,2009,23(29).1465-1466.
篇8
教师点燃教育的光芒和民族的希望,点亮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之光。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截至2013年,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476.82万人,工作在全国52万所学校,支撑起2.57亿在校学生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广大教师作为办好中国特色教育的主体,要对自身所处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有明确认同,对自身承担的价值塑造的责任有着自觉的追求。指出,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这就是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这些特质既有价值观层面上的总体要求,也有真善美层面的具体要求,还是对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刻阐述。
每位教师都要勇担“传道、授业、解惑”的现代职责,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教师要为学生把好人生“总开关”,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成长树立标杆,以德施教、以德立身,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躬身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以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感染学生、教化学生。要以扎实学识为学生提供鲜活滋养,站在知识发展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研究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要以仁爱之心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爱是教育的灵魂,育人是爱心的传递。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离不开仁爱之心。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和信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教会学生自爱与爱人。
每位教师都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良好的教师人格不仅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还代表着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作为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教师肩负着弘扬德性伦理文化精髓、化育年轻一代的社会使命,应怀有稳定的政治信念和热情、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必须在授业的过程中续延传统社会中对政治与社会的关切和责任,在人们的思想开化和社会整体的道德进步方面做出努力。我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中充分强调了培养“士”的社会责任的基本理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对学习者“弘毅”的培养,就是要教育学生担当起国家和社会的重任,这也是当代教师应有的社会担当。教师要不仅着意于校园以内,更当关注社会,不但做学校的教师,更当做社会的教师,把正确的道德认识、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高尚的道德行为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教师还要把法律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当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
篇9
“责任”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多义的,它是指分内应做的事,要尽责任;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要承担责任。即责任就是承担应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担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有责任心的人一定会努力工作,热情主动,坚持不懈,说到做到,不断充实和学习,不断实践和思考。责任心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学生,需要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为学生提供示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既影响学生成长,又影响自己的工作成效。没有责任心,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责任心呢?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对工作负责。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恪尽职守,把教师这个职业作为自己追求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二对学生负责。既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关心学生的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既关心学生的学习成长,还关心学生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形成;三对学校负责。热情投入工作,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一个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风采;四对自己负责。精益求精,不懈追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始终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做学生成才报国的引领者,做学生的示范和榜样。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心的重要性
(1)责任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应具有的素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感,学习上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情感上随意、放纵,家庭责任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让学生成才,首先要引导他们成人,使他们能够承担起振兴中华的伟业,在贯彻这一根本宗旨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是“人师”,要用自己的责任行为去影响学生,熏陶和教育学生。言传不如身教。若教师自己都表现为缺乏责任意识,那学生的责任意识更无从谈起。教师积极负责的态度,会像接力棒一样被学生接过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责任心是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素质。
(2)责任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部分学生存在着知识层次偏低,学习能力欠缺,进取意识淡薄,自信心不强,价值观和道德观多样化等缺陷,是否能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来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学生在上课时愿意来、坐得住、喜欢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
(3)责任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练就过硬综合素质的必要前提。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严峻挑战,如现实形势发展变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科技快速发展及改革深入发展带来的变化等使学生的思想出现新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调整、创新教育的要求等,这一系列的挑战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全面而过硬的综合素质,都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有了强烈的责任心,才能有不断进步的动力,才能有勤奋工作的热情,才能有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
3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是“正人”,是对学生人性的培养,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求教师“正人”必先“正己”,不断强化责任心,因为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
(1)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做负责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重任,应当充分认识在价值多元和多样化的全球时代背景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心中长存教育的使命感,把培养“四有”新人视为己任,既教书更育人,要用自己的责任行为去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根本,做学生的榜样,做负责任的教师: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论他是否优秀;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既要让他们学好理论知识,练就过硬的就业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品格,更要培养他们坚定的信念和信仰,全面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对给学生传授的知识负责,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通达的学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面广,实效性强,政治要求高,认真备课很重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长流水,总是“复制”老观念,“粘贴”老方法,“链接”老资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2)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做脚踏实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师工作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备课、上课、改作业、查资料等,无非这样一些小事,但要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必须有坚持不懈的责任心。
社会在向前,国家在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站在时展的高度,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时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面向社会现实,面向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没有精深的学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很难成为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高度的责任心不仅是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更能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作风榜样,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切身体会中理解什么是负责任的态度,从而自觉培养自身的责任感。
(3)超越平庸、挑战自我,做永不放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就选择了平淡,但平淡不等于平庸,要认清并克服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利影响,立志做一名学生喜欢的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篇10
关键词: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自身素质;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19-02
一百年前,英国剑桥大学创建了卡文迪许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开始,从这个实验室走出的科学家有30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这说明高校实验室的工作水平是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教学评价“三大”实力(教师、图书、实验室)的体现。实验室工作人员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已成为实验室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起着多重作用,包括日常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准备实验、协调联系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实验、处理实验废物等。实验课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的责任也非常重要。
一、实验员要明确的岗位职责
1.积极主动与实验实训课任课教师沟通,做好服务工作。了解教师对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器具、药品及准备工作的具体要求,努力学习教材和仪器使用方法,熟悉各类设备的规格、性能、用途和管理知识,掌握仪器维护的基本技能,能消除仪器的一般故障,积极配合任课教师的课堂,确保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协助任课教师编制新开实验的大纲和实验指导书。此外,应不断总结实验教学的经验,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和实验教学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改进管理方法,努力提高实验工作水平。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协助任课教师对新开实验进行预实验,对新内容进行实验条件的摸索,找出最适合的实验条件,保证新开实验的顺利完成。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2.配合任课教师制订实验执行计划,做好教学辅导。每次实验课前,实验员及时将实验所需仪器、药品等配备在实验台上。上课时,至少应提前五分钟到达实验室,并自始至终在实验室值班,以便及时解决各种突发状况,如调换仪器、补充药品用具等,协助任课教师完成实验课的教学辅导工作。实验完毕,应清点仪器、药品,并在值日学生的协助下,收回实验台的仪器和药品,及时刷洗玻璃器皿,检查仪器有无损坏,如有损坏、丢失要查明原因,按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做好废液的回收与处理,并认真打扫好实验室卫生。每学期结束,应清点一次仪器、药品及材料,编制下学期购置计划。负责仪器室、实验室钥匙管理,做好实验前开门、实验后关门的落锁工作。
3.做好仪器室的建账工作。各种仪器要按《实验器材目录》分类、编号、入账,做到帐、卡、标签、实物的统一,教师、学生做实验使用仪器要及时按要求登记,用完后及时督促归还。仪器报损、报废要办审批手续,一般不得外借,如遇特殊情况需外借,要按时收回。对新到的仪器进行验收,立卡登账。负责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要精心管理,科学存放,及时维护,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按规定程序对出现故障的仪器设备进行报修,每学期对仪器设备的损耗情况做出统计上报。
4.做好实验实训室安全防范和财产保护工作。熟悉防火器材的使用和维护,对剧毒和易燃、易爆的药品、气体,严格执行双人双锁,要严格按规定妥善保管和使用,积极排查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与整改处理。
二、实验员的基本素质
从实验室整体建设、实验实训教学水平来看,物力投入固然重要,但要靠有效地管理和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因此,建立一个实验室技术队伍是关键,是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
1.品德要高。在高校中,实验技术人员同样起到教书育人的模范作用,其行为也会被学生效仿。比如说演示实验时浪费药品,不爱惜实验器材,学生们纷纷效仿,就会造成学校财产的极大损失。再者,若不注重实验作风,做实验不认真、不严谨,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和重视实验细节的习惯。
2.技能要全。实验技能除了包括仪器设备的调试、操作、维修和保养以外,还包括实验的改进,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甚至是新实验的设计等能力。对于每一项实验的理论知识、关键环节、分析方法应该了如指掌。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技能才能指导学生正确地完成实验课程。当学生做实验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地帮助解决,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仪器的使用是否正确、药品用量和反应时间是否准确、影响因素是否逐项排除等。管理技能包括实验室的布置,实验设备的摆放,用具、药品、量具等的保存,安全的通风、消毒、防火措施,等等。这些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小则浪费财物,大则引发爆炸、火灾、触电、中毒等重大事故。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地安排实验时间,尽量保证学生能够及时、高效地完成实验课程。
3.工作要勤。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大学实验室同样如此。实验室的日常管理是很辛苦的,指导大学生实验是工作量大、琐碎、重复性非常高的工作,要有足够的耐心。实验前调试好实验装置,准备齐所需药品器材,等等;实验时要耐心指导每个学生,使其达到实验目的;实验后还要监督值日的学生打扫卫生,归类存放仪器用品,等等。实验室除了做到物品存放有序、环境整洁之外,还有许多规章制度,这些都需要实验技术人员具备不辞辛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4.热情投入。只有对实验感兴趣的人,才会热情地投入工作,同时享受实验过程或管理实验的乐趣。而实际上“热情”往往不是完全由个人主观所决定的,经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学校给予实验教学更高的关注,彻底打破“教辅”地位,给予实验员与理论课教师同等的发展空间。希望学校鼓励实验教学创新,提高实验在科研项目中的地位,激励实验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同时,提供更多的个人学习和提高业务水平的途径。
5.鼓励创新。近年来,国内高校在实验资源采购和建设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购买了大量的大型高端设备,但在实验室资源的优化、改进和提高效率方面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实验技术人员利用先进的设备对原有实验进行改造,或者是重新设计实验。实验技术人员通过自行设计,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出更有意义的实验,有利于教学且便于推广,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创新项目。当实验技术人员的创新具备有利于节约经费、学生实践、安全可靠、简单易行等优点时,学校就应该给予必要的激励,不论方式如何、奖金多少,但应该及时到位,这样有利于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
6.加强学习。实验员是实践教学的主力军,不是普通的教辅人员,而是具有某种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他们不仅要有较强的业务知识,还要具备实验室管理的能力。实验员在实验教学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实验室人员的培养,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实验技术水平。根据其具体情况,应采取相应的学习方法。(1)实验员跟班听课。实验课是理论课的一部分,是理论课的延伸和延伸。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统一、相互配合,能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实验员每学期有目的地跟班听课,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理解、掌握教学目标,配合教师安排实验内容,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2)实验室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实验室技术人员可通过在职培训、脱产进修、派出学习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好加强知识基础工作。实验员通过参加短期培训课程,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行一些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3)实验室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实验员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是必要的。实验员参与学术研讨会、论文答辩能够了解理论前沿和学术趋势,掌握最新的实验技术。此外,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参观、实习、调研,可以拓宽视野,使其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
随着高校教学实践中实践教学的不断增加,实验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实验工作的复杂性和创新性也在不断提高,除了完成日常教学管理和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外,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等方面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无疑需要技术人员具有更扎实的实验技能、仪器操作能力,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对新知识、新技能的研究能力,实验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技能素养,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大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跃林.浅谈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时代特征[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2):121-122.
[2]韩冰.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及科研水平[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2):76-77.
[3]付广云.试谈高校实验员的素质结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18(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