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需求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1 17:3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需求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才需求报告

篇1

计算机人才

需求每年增加100万

据介绍,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但我国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中,目前的软件营业收入是十年前的25倍,预计到2005年软件产业的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软件从业人员近6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34万人(其中高级人才4万人,中级人才20万人,初级人才10万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根据国际经验,软件人才高、[!]中、初之比为1∶4∶7。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行业,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人左右。

数控人才

蓝领灰领需求都明显增加

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工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部分企业已经大规模引进了高职毕业生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可以预见,企业对蓝领层的数控技术工人有很大的需求,而对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其中,数控编程技术工艺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2.4%,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灰领层数控人才需求明显增加。

汽车维修人员

两年将新增80万从业人员

当前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技术素质不高,这已经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发展的瓶颈。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汽车维修业从事技术管理的有26.2%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一线工人中,有38.5%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接受过管理培训的只有9.3%,接受过新技术培训的为11.7%,接受过维修基础培训的有38.7%。汽车维修人员高等级技能人才比例偏低,高、初、中的比例为26.6%、43.1%、30.4%,而发达国家为35%、50%、15%。工人文化程度偏低,初中、高中、专科比例分别为38.5%、51.5%、10%,而发达国家为20%、40%、40%。目前,我国汽车数量每年以13%的速度递增,据此,预计汽车维修业两年将新增80万从业人员,大部分从业人员需要接受职业教育。

护士

篇2

[关键词]物流企业;人才需求;职业素质;大学生就业

[DOI]10.13939/ki.zgsc.2015.41.017

1 引 言

物流是一个新的经济热点,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极快,前景广阔,业内人士将其称为“第三利润源泉”和“未经开发的处女地”。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能否适应和赶超国际物流,直接取决于有没有专业化和高素质的物流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然而,随着逐年的沉淀,“毕业即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越来越多。除了高校扩招等客观原因,大学生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是其就业难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文对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和就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

2 调查目的与对象

2.1 调查目的

①了解当前物流企业及相关企业物流部门的发展现状;②调查物流企业及相关企业物流部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2.2 调查对象

本文的调查对象主要选取长沙市生产和制造型物流企业以及具有物流部门的企业,在选择样本的人员时尽量选取代表性强的作为调查目标,选择的样本范围主要包括物流企业的人事主管,如果没有专门的人事部门,则选择经理和主管作为调查目标,之所以选择以上人员作为调查目标,是因为他们对物流人才的状况和需求更清楚。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共访问27家企业,企业的性质、发展状况及物流方向具有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的数据。每家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对物流人才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从性别、学历、岗位、能力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3.1 公司物流模式的类型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物流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长沙市大型物流公司的类型多为第三方物流和仓储物流。而与我们生活联系更紧密的快递和配送等物流类型所占比例较小,当然这样也说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它们都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3.2 现代物流企业招聘方式

招聘是当代大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第一道坎,同时也是企业吸纳和筛选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清楚的看得到,网络招聘已经成为企业吸纳人才的重要途径,也给急于求职的人们提供了另一条路。除此之外,较为传统的校园招聘也占据了企业招聘人才的前三甲,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只有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才有机会从人才招聘中脱颖而出。

3.3 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

物流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三个利润源,而且保持相对高速的增长态势,因此专业的物流人才也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受到相关企业的青睐。事实上,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各大企业都对物流人才都保有一定的需求量,大量需要物流人才的比例更是达到了35%。

3.4 企业对从事物流工作人员的性别趋向

对于“对物流人才性别需求”这一问题,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偏向于招收男性物流人才。目前来说,调查的这些企业虽不具有100%的代表性,但还是有一定的典型性。从事物流行业,必须掌握物流的所有环节,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是要从操作层干起,而操作层往往都需要一些体力劳动,企业难免会考虑到女性的工作能力受天生因素的限制。但同时我们也认为,既然女性工作者在从事物流工作时有一定的限制,就更应该从各方面学习专业的物流知识,全面掌握真正的物流层面,从而从事一些指导类、评析类、策划类等工作。物流在我国本就是个还有待完善的朝阳产业,想成为未来的物流人才,就应该更全面地学习、实践,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改善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状况。

3.5 企业在招聘中对学历的要求趋向

成功地进入一家企业,最先面临的就是学历问题。在当今强调个人能力的时代,学历的高低对企业人才的选拔还是有部分参考价值的。与之前估计不同,本科及其以上的学历者并未在企业物流管理类员工占太大比例,甚至有很多在物流领域有所建树的都不是物流专业的。经过分析认为,这些现状其实归根结底和当前中国物流行业的混乱和体制的不健全有很大关系。据其他相关资料和在网上搜索的数据,以及日常中所见到的,我国物流企业对物流概念认识不足,他们对物流的认识仅限于仓库的管理和收发货,企业往往都只把重心放在销售上,而忽略引进专门的物流管理人才。

同时,物流管理人才的缺乏也是物流企业不得不降低标准的原因之一。虽然现在高校的物流本科毕业生较多,但是在学校学习都只是理论,而对于中国这个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的国家的复杂环境来说,他们还略显稚嫩。而目前企业里主要从事物流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是在实践中摸索,但是还是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知识,对物流的理解并不是非常深刻。

3.6 企业给物流毕业生提供最初薪金待遇

由表1可知,现今多数公司给物流毕业生的最初薪金待遇在1500~2000元。物流行业被评估得前景灿烂、潜力无限,但国内物流行业的员工工资却并不是很高。当然,个体的工资与公司的业绩、个人的表现、个人的学历和职业技能等因素有关。

3.7 应届毕业生在实习岗位上突出的问题

由表2可知,应届毕业生在实习岗位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践能力薄弱。应届毕业生在学校基本上就是纯粹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缺少工作实践。为了实习时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在校大学生应该在学习的闲暇时间多找点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以增长工作经验。同时,高校要把实践育人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

3.8 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根据图6可知,各公司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很全面的,其中对沟通协作能力尤为看重,而对管理实践的能力要求也很高。由此可知,物流这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甚是全面。因此,物流从业者应该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物流领域成长为真正的人才,并在这个行业走得更远。

4 总结与建议

4.1 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建议

应从自身的特点、思想实际出发,根据实习工作的要求和学院实习工作的统一部署,充分尊重自己的主体选择性,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将理论、书本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并在实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工作单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上课时认真听讲,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特别是与成本控制、质量控制、信息控制相关的知识。在生活中,同学们也可以经常进行一些与物流相关的讨论,不但实现了知识的互补,还可以发现更多的角度和方法看待同样的事物,这样既提高了交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乐于奉献的决心、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升华自己的思想。

4.2 对大学院校的建议

学校应该多与企业沟通,努力满足不断变化的动态需求。大学院校应该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与成本控制、质量控制、信息控制相关的知识,做到教学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另外,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交流活动和实践活动。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们才能真正地学懂书本知识,而不是仅仅学了知识。大学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还是一个育人的圣地。因此,大学院校还应该教大学生们做一个合法的公民,并且应该多提供一些平台,帮助学生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英语水平和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

4.3 对物流企业的建议

首先,培养员工的专业素质。积极树立员工的高效物流配送意识,如保证产品质量的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等。定期对员工进行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培训,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设备和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在思想上和操作能力上同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

其次,引进专业物流人才。可从高等院校聘请与物流专业相关的人才对配送中心的配送流程、配送方法等加以规划和设计,指导先进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使用。

最后,建立一套有效的配送中心员工绩效考评体系。对现有人才考核可以分层次进行,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和方案,可结合使用时间定性和定量考核法同时对员工进行考评。

企业应该注重企业文化和员工培训,培养或采用高素质人才,企业内部要求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避免进行重复作业,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加效益。

4.4 对国家和政府机关的建议

国家和政府应该建设相关院校,专门培养物流企业人才,并且设立专业的物流规划咨询和研究人才的机构,以培养物流人才的物流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应培养一批具有过硬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师资。

政府也应加强物流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实习与合作,进行更深层次的人才培养。制定符合现代物流要求的发展规划,坚持立法先行;实施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培育社会化的物流市场;抓好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构建发展现代物流的产业结构;加强物流理论的研究和人才培养,适应我国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晶.武汉市物流人才分类需求分析[J].中国商贸,2015(4):56-57.

篇3

关键词:车辆监控;导航;人才需求;调查报告;人才培养

一、 调查目的及实施

(一)背景介绍

根据调查在未来的2-3年内『1,车辆监控与导航行业所需要的人数是逐步增长的。中国今后还会加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会给导航和交通控制带来革命性变革,也会给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向带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调查数据显示07年的行业需要人数是985-1082人,08年的行业需求人数达到1605-2420同比是增长的。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会什么技能,学校应该开设什么课程,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二)调查研究的目的『2

为了准确定位在当前行业发展形式下,如何培养适合车辆监控与导航行业发展的人才,如何切实的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制定未来3-5年的车辆监控与导航行业人才的发展规划,急需全面的对这个新兴的行业进行用人需求调查。使学校能与之配合设置合理的专业,培养高能力的学生,为广东省车辆监控与导航行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

(三) 调查的方法

本次调查,分为07年,08年,09年,三年进行调查。面向智能交通行业,主要针对车辆监控与导航企业如赛格导航、华强GPS、航盛视讯、招商迪辰和航盛电子等,这些公司的注册资金大多在1000万以上,总年产值过亿元。

其中07年,08年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设计了问题20个,其中了解未来人员数量需求的问题7个,了解各岗位需具备的技能的问题5个,了解能力需求的问题有2个,学历需求的问题6个。共发出了218份问卷收回97份问卷。其中,07年共发出108份问卷进行调查,对108个企业进行调查。收回45份问卷,08年共发出110份问卷进行调查,共收回52份。

09年为网络数据调查数据,共收集了62家相关企业的网络招聘信息。之后对07,08,09三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07,08年的调查数据为主要调查数据,09年网络调查数据为辅助调查数据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 07、08两年企业在未来3-5年人员需求数量『3

调查问卷中,将岗位分成了营销人员、客服人员、研发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地图采集人员和产品生产人员六类。

07年营销人员占到了需求的20.3%-21.98%,客服人员占到了16.48%-20.3%,研发人员占到了需求的16.48%-19.29%,技术支持人员占到了需求的16.75%-17.58%,地图采集人员占到了需求的9.9%-12.18%,产品生产人员11.17%-17.58%。营销人员占到了需求的20.3%-21.98%,客服人员占到了16.48%-20.3%,研发人员占到了需求的16.48%-19.29%,技术支持人员占到了需求的16.75%-17.58%,地图采集人员占到了需求的9.9%-12.18%,产品生产人员11.17%-17.58%。岗位需求人数达到985-1820人。营销人员是行业需求最大的,其次为客服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和研发人员,需求较少的是地图采集人员。

08年营销人员占到了需求的20.56%-20.87%,客服人员占到了15.58%-16.11%,研发人员占到了需求的17.76%-18.18%,技术支持人员占到了需求的15.89%-16.73%,地图采集人员占到了需求的11.36%-12.77%,产品生产人员16. 73%-17. 45%。岗位需求人数达到1605-2420人。营销人员是行业需求最大的,其次为研发人员、客服人员、技术支持人员,需求较少的是地图采集人员。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相比07、08两年,08年所需人数远远大于07年。企业对营销人员的需求量最大。

图表 1 07、08两年企业在未来3-5年人员需求数量

(二) 对人才的相关知识要求

1. 对研发人员的知识要求

从表中可以看出07年对研发人员最重要的分别是电工电子,数据库,单片机,GPS的知识;其次为通讯原理,编程语言,ITS,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最后为电子地图,汽车原理,汽车电子的相关知识。

08年对研发人员最重要的分别GPS原理,编程语言,电子电工,单片机,数据库,智能交通,通讯原理,图像处理,工控机,汽车原理,电子地图,最后是汽车电子。

由此可以看出经过一年的时间,对研发人员的要求更倾向于GPS原理,电子电工知识依然很重要。

09年数据同样表明对于研发人员来说GPS原理越来越重要。对编程语言的知识要求更有所提高。电子电工知识的要求较前两年更具重要地位。这表明车辆监控与导航行业,对研发人员的交通专业知识要求更高。

图表 2 07,08年企业对研发人员的知识要求

图表 3 09年企业对研发人员的知识要求

2. 对销售人员的知识要求

篇4

一、目前人才需求现状

尽管东北三省在中国国民经济整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大批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目前一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很大部分的文化程度偏低,还有一部分并不是从事的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很多岗位都需要高学历有技术的人才,主要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办公室文秘管理人员、财会专业、会外语商务营销专业、技工学校毕业生。三是用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择业大学生两头凉的状况.东北老工业基地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也有用人愿望,却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取排斥态度,不愿招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虽然就业困难,但也不愿意到非公企业去工作,双方形成了隔岸互望,两头凉的尴尬状况。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专业的建设滞后

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所需的专业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有针对性。而这些人才的在学校的教育并没有足够的针对性,特别是一些从旧专业延伸出来的专业。对于这些新的专业来说,高校教育课程开发的速度较慢,对于专业方面的改造和设置也都不尽跟得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步伐。

(二)大学生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头凉现象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待遇比较低,条件也比较艰苦,和机关事业单位等比起来缺乏吸引力。而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讲,他们认为大学生吃苦能力不足,办起事来随心所欲,再加上一些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进入工作状态的速度较慢。

三、优化学科建设的思路

(一)优化、盘活内部高层次人才

(1)坚持科学调控以及总体筹划的原则

以能力的建设作为总体核心,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目标的调控以及总体要求的建设和顶层设计,以最快速度组建并形成一支具有优良的素质,且数量充足,种类和结构科学合理,能够动态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2)坚持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

以科学的指标来统筹各个种类高层次人才所需的具体要求,如年龄区间、素质结构,以及岗位、职级和专业等要求。以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和职级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调整。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具有科学合理的整体结构,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个体的素质较高、整体的结构优化、进出更替井然有序、作用发挥得突出明显,实现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总体的建设水平和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互协调。

(3)坚持合理的配置并盘活存量的原则

要在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基础上,通过井然有序的流动,科学合理的配置、优化的组合现有的高层次人才,盘活已有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保证效益的最大化,继而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同时要谨慎而且科学合理的处理广揽人才同量才使用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发挥好已有人才的创造活力,保护他们对于创新的热情,鼓励其创新和实践,同时重视对那些本身具有发展潜质但当前尚未脱颖而出的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帮助和扶持。

(4)坚持搭建平台和统筹选拔的原则

为了避免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过程当中会出现以偏盖全、标准单一和不能统筹选拔的这些现象,所以在实际的人才挑选和招聘过程当中就要求组办组织能干哦扩大民主,统一选聘标准,在综合考量的前提下,竭力的为那些想干实事、能干实事和能干成事的人,创造能够成就自身和社会事业的条件环境,为这些人搭建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

(二)与地方高校合作,明确专业建设要求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专业建设滞后的情况,东北要和地方高校进行密切合作,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协助地方院校科的教育课程的创新、研究、和开发,做好对其新专业的设置和已有专业的改造,紧紧跟随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步伐。务必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从而进行对课程的设置。加强人才在其职业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并从事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安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高技术岗位群体和一般技术岗位群体之间不同的要求,学校也要明确专业建设的要求,要确保专业能够处在社会职业的需求和学科的体系的交叉点,一方面是为教育培养与社会职业紧紧相关的人才而设置的,另一方面又是为培养相应的学科承担人才从而设置的。所以,地方高校应该以学科的建设为基础进行各个专业的分析和建设,以与老工业基地紧紧相关的职业需求为目标,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所需,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篇5

1 样本情况   

为了调查扬州地区企业人才岗位需求,笔者设计了扬州地区企业用人情况调查,调查主要涉及企业岗位设置、人才需求,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等方面。   

此次调查主要是针对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主要工作单位,以走访的形式请相关单位协助调研,同时还以电子邮件形式请用人单位的招聘主管、人事或业务代表如实,填写问卷。此次被调查的有扬州会议中心、西园饭店、新世纪国际大酒店、中石化。

2 企业人才需求情况   

被调查的企业人才需求岗位以营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生产线工人为主,占比83%(见图1),这要求职业学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在被问到“你认为本企业什么学历的人才最好用”时,65%的企业选择了大专(见图2),其原因主要是大专学历的人才相比野心勃勃的本科生和心浮气躁的中专生更加务实肯干,最适合企业的办事作风。55%的企业在招聘时主要看重的是25岁以下的毕业生(见图3),70%的企业在招聘时需要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见图4)

3 企业人才满意度情况   

从不同的岗位和企业单位来看,扬州商校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其中企业比较满意的占40%,满意的占”%,不满意的占3%,可见,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技能基本功是扎实的。企业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员工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其次是员工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用人单位也相当重视团队合作精神,重视程度几乎与技能持平。而至于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不满意的仅占1.5%左右,说明大多数企业对这两方面的能力比较肯定。(见表1)产生从众心理,便盲目地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不仅给自己的前途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对企业造成了困扰。第四,学校的部分专业设置过时、教育教学模式陈旧、实习实训场地有限、设备落后,这些都是造成学校毕业生与企业人才岗位相脱节的主要原因。

4 企业人才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被调查的企业岗位所需求的学历构成一般以大专为主,工作类型则以一线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等为主。部分企业则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这说明了企业在需要大量的生产一线操作工人的同时,也非常需要一些既有技术又能沟通和管理的全能型人才,以满足技术生产与管理的双重要求。这样的调查结果与王学戏(2012年)在《太仓地区高职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报告—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为例》中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在调研过程中,企业对于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表现出很大兴趣。更多的企业进而表达希望能够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企业人才的意愿,使培养的人才更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到企业上岗后能够快速地胜任工作。   

笔者在调研中还发现,技能型人才的缺乏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因而在未来的几年内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需求应该会日益增加,这一点必须引起学校的重视,可以加强在专业设置、实习实训方面的建设投入。此外,目前大多数企业认为,毕业生由于对薪金待遇期望值偏高,影响了对工作的积极性,不仅不安心在一线工作,甚至频繁换工作,这些行为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职校毕业生操作能力较强,但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也都应该在未来的教改工作上得到进一步解决。   

调查中反映出来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学过专业知识,手中也有一两本技能证书,自己只要想工作就能顺利找到工作,而忽略了企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实。第二,学生期望值过高。部分毕业生在面临岗位选择时,往往偏向选择工作稳定且收入较高的岗位,而那些需要吃苦耐劳的工作岗位几乎无人问津。第三,学生过于浮躁,容易盲从。学生参加工作大多20岁,刚从学校毕业,看见有人辞职,容易

5 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挑战   

第一,技术型工人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一方面,一些技术工获得专业证书的数量严重不足,无证上岗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新进员工缺乏必备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二,学校开设的专业和企业需求的工种不吻合。当下学校为企业提供的优质教学服务并不被企业认可,主要是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造成招生与就业的两难。而企业却因缺少优秀的员工,影响了自身发展,同时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篇6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护理专业 人才需求

一、调研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临床新知识、新技能的涌现,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对护理人员的数量、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毕业的护生难以满足临床发展的新要求,以致人才市场提供的中职毕业生岗位日益减少。无论是中职护生还是家长都希望继续接受教育。虽然当今中职护生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多,如参加技能高考,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但名额有限,真正能升入高职的人数较少。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3+2”中高职分段培养)即初中毕业生在中职学校学习 3 年,然后经考核部分或全部转入挂靠的高职院校深造两年,毕业以后享受与三年制普通高职毕业生同等待遇的一种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其实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湖北省教育厅于2014年9月湖北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通知[1]。为深入贯彻《湖北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本着深入行业,紧紧把握用人单位及学生需求的原则进行此次调研,为高职院校开设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3+2”中高职分段培养)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二、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内容

1.明确襄阳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临床护理领域人才结构现状、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及能力等方面要求。

2.了解襄阳市中职护生及家长对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的认知与需求。

(二)调研方式与对象

走访:走访襄阳市各级医院,了解其发展现状。

问卷: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及护理行业专家指导下,设计调研问卷,通过医院各科室护士长,人力资源负责人填写问卷,了解襄阳市各级医院护理人才结构现状;通过对襄阳市中职护生及家长发放问卷、座谈等,了解其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座谈:通过与各级医院科室护士长、护理骨干进行深入座谈,了解当今护理行业发展现状及对本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学历、资格证书等的要求,并征求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或建议。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护理行业人才结构现状与需求分析

根据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情况,分别抽取襄阳市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5家,一级医院4家,围绕医院的规模与人员结构、人才需求及规格等进行调研。

(1)各级医院床位数与床护比

以上数据显示,襄阳市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床位数与护士比分别在1:0.5以上和1:0.4以上,比“十一五期间”有所提高,而一级医院仍未达到1:0.4的最低配置标准。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到2015年,全国100%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床位与护士比分别不低于1:0.8、1:0.6。通过与医院领导及人事部门的访谈,预计未来三年,三级医院招聘大专毕业护理人员平均每张床0.08人,二级医院平均每张床0.16人,一级医院平均每张床0.12人。所以襄阳市各级医院对护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仍很大。

(2)医院护士年龄与学历结构

调研显示,三级、二级医院中20~30岁护士所占比例最高,一级医院中,41~50岁护士所占比例最高。在与医院的访谈中了解到,在过去的10年中,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新招聘护理人员数目较多,且招聘护士的起点学历为大专,而一级医院近年来新招护士较少甚至难以招到新护士。

(3)人才需求规格

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医疗背景下,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护理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通过与行业专家的交流总结如下:

知识规格:具备专业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知识和理论;掌握常用护理和各专科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护理理论与技术的新进展。

能力规格: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规范完成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能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初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具有专科护理方向发展基础。

素质规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4)医院护理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各级医院对护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特别是一级医院床护比例不达标和护士岗位缺编的问题严重。但二、三级医院招聘护士的起点学历均为大专,尤其是三级医院会逐渐增加本科、硕士学历护士的招聘比例。这就造成中职护生的就业空间很小。有必要对护理教育布局作出相应调整,大力发展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以满足目前各级医院需要,保证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2.中职护生及家长对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认知及需求

选取湖北省襄阳市的襄阳市护士学校,南漳县职业教育中心,谷城职教中心的2012-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及家长为调研对象,各发放问卷200份,回收学生问卷186份,回收率93%,回收家长问卷180份,回收率90% 。

(1)中职护生调研结果及分析

近几年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压力较大。通过对中职护生的调查,60.22%的中职护生表示愿意接受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并表明希望通过继续学习提高学历,争取较好的就业机会。有调查显示,中职生的内心学习期望并不低,其实他们渴望成才,渴盼有成就,有时只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少部分学生因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认识不全面或厌学心理而处于拒绝或犹豫状态。

(2)中职护生家长调研结果及分析

调查中80%的学生家长表示愿意让孩子接受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因中职护生大多来自于农村或城市贫困家庭,父母学历低,加之当前家庭中子女较少的现状,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强烈。且五年制高职护理不用参加高考就有“直升”大学拿专科文凭的机会,因而父母希望子女通过继续学习,提升学历,为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综合上述调研结果,在当前中职护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环境下,无论是中职护生还是家长对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都有较高期望与需求。同时开设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加快建设湖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三、关于开设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一)做好培养目标的衔接

为有效地做好“3+2”阶段的衔接,分清阶段目标至关重要。中、高职培养目标上,中职教育是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的学生要具有高职业性和高层次性,突出“中高职一体、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因而应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和检验标准。

(二)确保课程衔接

课程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有效对接的核心和落脚点,应达到二者课程相对独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和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在护理专业课程结构衔接的设计上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课程内容的制定,首先根据岗位需求和学生发展确定课程,制定从政府、行业、学校等多个角度,多层面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其次组织中、高职院校一起编写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五年制高职护理(“3+2”中高职分段培养)教材。

教育教学的执行结合学生的专业经验和认知发展规律。定期开展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研讨会,统筹课程设置,合理统一安排各门课程教学计划与内容。中、高职相同部分之间采取立体式联通方式进行融合,即中职阶段学习掌握的内容在高职阶段以复习为主。高职阶段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临床实践经历的特点,采取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解决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叠、技能训练重复的问题。

(三)建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成立中高职一体的教学督导,全面监控中职和高职阶段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管理。构建“334”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卫生行业院校合作工作委员会、护理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三级指导,学院、医学院、护理研究室三级管理,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监控与评价。

篇7

关键词: 九华山风景区 旅游市场 外语人才

1.引言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全球的热点产业之一,同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与持续发展,也在促进着旅游市场全球一体化。随着我国现代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境外游客逐年增加,因此,外语专业与旅游相互涉及、交叉应用。我国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特别是合格的旅游外语人才需求比较迫切。当前的整体经济形势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高校急需为其毕业生开拓多元化的就业领域与就业空间。基于外语人才在世界多极化的今天体现出相对较大的优势,我们需要发挥优势,以开拓更广阔的就业与实习空间。

1.1调研目的。

1.1.1在新形势下,在旅游业面临可持续发展之际,希望通过本次调研,藉以点带面的方式,了解外语人才在皖南旅游市场,尤其是九华山风景区的需求状况,进而分析推断外语人才在旅游市场的需求状况。从调研结果中获得借鉴与帮助,调整今后学院的外语教学与专业课程设置,使专业设置与课程改革更具适应性、时代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就业更具广泛性、选择性与复合性。

1.1.2了解皖南地区旅游市场外语人才的现状和需求情况,为当地的发展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为学院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社会岗位实际需要的优秀毕业生建言献策。

1.1.3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全院广大青年学生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

1.2调研过程与调研方法。

带着上述目的,我们于2009年9月7―9日前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的九华山风景区,对该景区的旅游市场现状及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集中的实地调研。调研的对象主要包括九华山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高层领导,部分旅行社和酒店的管理人员、导游和游客。本次调研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文献检索法:充分利用图书馆及互联网上的资源,将所取得的资料作为我们理论依据及参考资料,为实地调研做前期准备;(2)实地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随机访谈);(3)抽样方法:调查问卷,对个别人员的访谈采取抽样的方法。

2.调研项目与现状分析

2.1九华山风景区概况。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王菩萨道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为皖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千米,保护范围174平方千米。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现为国家五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九华山风景区对人文景观的开发远重于对其自然景观的开发。据相关部门领导介绍,现在的九华山风景区理念在于建设大九华,重点就是发扬其佛教文化,把九华山风景区继续作为一个佛教圣地来扩大其影响力。正因为是这样一个发展方向,九华山风景区秀丽的风景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说明九华山风景区在景区资源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很好地开发其自然景观,使得奇秀的风景与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谐并存,这样对于景区的整体发展可能会更有利,也能够扩大景区在旅游市场中的影响力。

2.2九华山风景区旅游市场。

2.2.1游客。九华山作为一个佛教圣地,有其独特的人文背景。据有关人员介绍,景区的主要游客为香客,他们都是上山朝拜祈愿还愿的,另一部分就是一些主要为观赏自然风景的游客。在外国游客方面,由于其历史渊源,九华山风景区主要接待的是来自韩国的游客,其次是东南亚,再次是欧美。但是外国游客在整体上所占比重并不是很大。

2.2.2导游。我们在景区采访了部分导游和多个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对导游这一职业状况进行了调查。我们发现,在九华山风景区,涉外导游人数相对较少,而这一小部分导游的英语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提高。基于这样的现状,旅行社对专业的旅游英语人才极为需要。

2.2.3服务业。景区上有酒店、饭店和商店等。但是商店里主要经营的都是主供参观的游客在寺庙参拜使用的香烛鞭炮,也有一些与佛教文化相关的手工纪念品。景区内也有些销售当地土特产的商店,但规模都不是很大,也没有形成大的较为成熟的品牌与产业链。就整体而言,九华山风景区主要是围绕着佛教文化而产生的相关服务业,在商业及娱乐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与提升。

3.相关座谈和调查问卷分析

2009年7月7日,我们与九华山风景区旅游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的九华山中国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的领导进行了座谈,并在座谈之后作了问卷调查。2009年7月8-9日,我们与景区内部分旅行社和酒店的管理人员、导游座谈,并对部分工作人员与游客作了随机访谈。

3.1行政机关代表、公司高层领导座谈及问卷分析。

九华山风景区旅游管理委员会的柯烈荣书记指出,作为全国文明风景区的九华山,现在以“二次开发、二次创业”为主线,把最大的空间留给游客。实行人才发展战略,地方的经济建设也为景区引进人才和大学生来此地就业提供了平台。

于2000年底设立的安徽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安徽省旅游龙头骨干企业,经过十年发展,公司下辖十几家分子公司,上市工作顺利推进,近几年净利润增长率速度迅猛,业绩斐然。公司奋力开拓进取,以建设九华山旅游世界级旅游胜地为目标,建设省内一流企业,努力将公司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业集团。在旅游人才需求方面,对人才的层次要求提高,并且紧迫性增强。计划在三至五年内培养十个分公司经理。另外,公司自己拥有九华山旅游管理学院,聘请国内一流专业院校专家授课,因此与我们此次调研的目的与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座谈之后,我们对九华股份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了随机问卷调查。根据对问卷情况的分析,我们得到以下信息:

(1)九华山旅游游客年接待量为200万左右人次。

(2)九华山旅游外国游客所占比例较小。

(3)九华山旅游对外语人才需求适中。

(4)九华山旅游中,当地设有专门的涉外单位(主要为旅行社)。

(5)专业的涉外导游在整体导游中所占比重较小。

(6)九华山旅游游客中,外国游客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

(7)对涉外导游的学历要求为专科、本科以上。

(8)认为涉外导游最需要提高的素质是:英语水平、沟通交际能力和对景区的熟悉水平等。

(9)认为专业旅游英语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有:较强的口语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岗敬业等。

(10)认为专业旅游英语人才在学校应该侧重的能力培养包括:综合素质能力、广泛的知识面、对职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3.2旅行社中层调查问卷、座谈。

(1)从业务特点来看,游客接待方式多样,接待量相对较大。

境外游客年接待量:国际旅行社达8万左右人次,中国旅行社达6万左右人次,东崖宾馆旅行社达1.5万左右人次;其中国际旅行社外游客年接待量比重达50%。但英语国家境外游客所占比重小。

(2)九华山旅游分为淡季和旺季。

(3)英语人才在旅行社人员中所占比例为10%左右。

(4)旅行社中英语人才主要用于外语导游。

(5)旅行社招聘外语人才的方式有:到人才市场、各大高校及网上招聘。

(6)除英语之外,旅行社中外语人才还缺少韩语人才和日语人才。

(7)旅行社招聘导游时对导游的年龄限制为20―25岁。

(8)旅行社在招聘外语人才时对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没有特殊要求。

3.3基层导游调查问卷、座谈。

(1)英语专业人员从事导游工作最重要的是具备较强的口语能力。

(2)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旅游工作的劣势是:缺乏实践经验,需要涉猎旅游专业知识。

(3)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旅游工作需要加强解说、沟通以及实践能力。

(4)全职导游收入:中文导游工资1000―2000元/月,英文导游工资2000―4000元/月,优秀者可达4000元/月以上。

(5)导游反映外国游客比例为1%。

(6)九华山境外游客主要来自东亚地区,韩国居多。

(7)英语专业人才在本地区总体比较受欢迎。

(8)在游览淡季或空余时间,公司会对英语导游进行针对性英语培训和佛教知识培训。

3.4酒店管理层座谈(东崖宾馆市场部姜经理)。

姜经理跟我们详细介绍了酒店人员的情况,我们了解到外语人才还是相当缺乏的。他重点指出外语人才首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不断锻炼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在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3.5基层工作人员访谈(东崖宾馆大堂领班小马、索道处工作人员小唐)。

通过对这些基层景区工作人员的随机访谈,我们了解到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广阔,而英语人才不仅要有相应的外语能力,而且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中必须不怕辛苦,努力奋斗。

3.6外国游客访谈(德国游客)。

在用餐期间,我们随机采访了两位德国游客。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我们了解到,外国游客对九华山地区的服务和接待工作非常满意,而且外国游客在中国也能和当地导游完成基本的沟通。同时,他们也对当地导游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发挥自身文化优势的同时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九华山风景区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还有相当大的提升与拓展的空间。综合以上的数据和相关资料,我们把九华山地区的旅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4.1九华山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佛教文化、历史渊源(地藏王的前身新罗国王子金桥觉)决定了九华山风景区面对的旅游市场主要是周边地区、韩国、东南亚地区佛教信徒及前来烧香许愿的游客,尤其是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传说是地藏王菩萨的诞辰之日,大批的韩国游客前来朝拜;欧美地区比较持久的一个客源是法国气功团,每年会有固定的时期来山上“采气”。相比之下,由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欧美地区的游客量很小。

周末或者节假日时,会有游轮在池州港停靠,但外国旅游团一般都是在早上下船来山上作短暂的观光,对较深入的人文或佛教方面的介绍一般需求不大,所以专业外语人才为其服务的机会不多。此外,外国旅游团或散客来旅行时一般都会自带翻译,对当地导游的外语能力要求相对不高。还有些旅行社会为游客安排好行程,所以大部分游客不会与景区服务人员直接沟通。这些都直接决定了景区对当地外语导游需求量不大。

4.2对境外市场宣传力度不够,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开发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4.3旅游景观构成主要以佛教文化为主,结构相对单一,多样性不强。景区重在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的开发。相形之下,对景区及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观开发的力度不够。例如,九华山后山仍未得到充分开发,使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4.4华山风景区已经提出了一个“食、住、行、娱、购、游”一条龙服务的景区开发思路,但是在有些方面目前开发的力度不够。比如,行方面,交通不够便捷,尤其是冬天道路霜冻严重,车辆行驶困难、危险;购方面,以佛教为核心的旅游产品的销售缺乏统一、规范的市场引导,也没有发掘成熟的品牌性特产,相关产业链不完整,无法形成产品群或一定的体系。到目前为止,一个“食、住、行、娱、购、游”的产业化旅游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

4.5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再加上现代酒店的“不见面”的服务模式,都使旅游市场的宾馆服务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较小。在此情况下,比较专业的外语人才仍然比较缺乏,尤其是涉外导游,层次不一、语种比较单一。

5.景区潜力与优势

根据九华山风景区旅游市场及相关产业的现状,其在发展方面仍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和优势。

5.1境外市场拓展空间很大。

九华山地区的游客群主要来自是周边地区,其数量有限。如果将旅游市场的覆盖面扩大,打开国外市场,尽可能吸引境外游客到此参观游览,不仅可以增加景区门票的收入,而且可以促进旅游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例如餐饮、购物、娱乐等方面,大批外国游客涌入后,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5.2除人文景观之外,景区自然景观拥有很大开发潜力和提升空间。

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其人文景观堪称一流,自然景观也非常秀丽。应保护好自然景观,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开发和维护,使游客在感受浓厚人文气息的同时,又可欣赏美妙的风景。

5.3培养高素质涉外导游,与国外旅行社直接沟通,建立合作关系。

在与外国游客交往的过程中,涉外导游的作用极其重要。而如果可以与国外旅行社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建立合作关系,互利互惠,则可进一步拓宽市场。以每年有固定数量的客流量为保证,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景区的经营自会蒸蒸日上。这样,也可以达到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目的。

5.4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整体水平。

在对游客的服务过程中,员工与游客的交流必不可少。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情况需要员工进行适当的处理,解决矛盾。因此,应提高员工的素质,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的提高,会对游客产生直接的影响。员工素质的提升,对企业文化来说,也是十分有益而且必要的。

5.5结合山区优势,开发特色产品,拓宽产业链,以增加旅游附加值。

九华山地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其地处山区,在景色与人文方面都有不同于其他景点的独特之处。而开发特色产品,拓宽产业链,则可以进一步增加本地区旅游行业的产值,提高收益,并为地方发展作贡献。旅游附加值的增加,必然使九华山地区的整体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5.6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

原生态的旅游项目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九华山的自然资源优势尤为突出,结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游客所追求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然而,在开发旅游产业的同时,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破坏。在开发的同时进行保护,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利用资源,使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6.对策及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几点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景区开发方面拥有的潜力与优势,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6.1继续大力宣传和推广九华山地区的佛教文化特色,并开拓创新,深度挖掘九华山旅游风景区的文化和人文题材,形成一个以佛教文化为核心,多种旅游题材并行的多样化旅游景点。

6.2针对目前九华山风景区外国游客不多的情况,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九华山地区的旅游工作者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外语水平,到国外去开拓市场;可以与国外比较有声誉的旅行社建立长期友好的关系和业务往来;可以在国外设立办事处,负责九华山风景区的宣传工作,并接受国外旅行社的旅游订单;其次,应该加快九华山机场的建设工作,利用机场这个交通窗口,让外国游客走进九华山,让九华山风景区走向世界。

6.3九华山风景区的旅游纪念品品种众多,样式多样,层次不一。建议相关部门建立一个有效的平台,将目前分散经营的小商贩统一到一个大型商场里。有了统一的管理和销售,就能避免漫天要价和恶性竞争,同时有助于打造具有九华山品牌价值的纪念品,形成强有力的九华山品牌效应。

6.4很多人提到九华山就会想到佛教文化,但是九华山地区的自然风景同样迷人。因此,我们在大力开放文化景观的同时,也要挖掘自然景观的潜力,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九华山旅游品牌。

6.5由于目前九华山地区的外国游客不是很多,此地区的专业的英语导游人才很少。不过在大量的外国游客涌入之前,我们还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要提高业务素质和外语水平,着重学习佛教释义通过外国语言的传达。

6.6加大对九华山后山的开发力度,可以采用地方政府牵头、风景区和地方经济单位合作的方式,投资对后山的利用和潜在值开发,以促进前后山的旅游资源协调发展,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7.结语

这次短暂而又宝贵的九华山风景区的调研活动给我们带来的感触和收获颇多。我们针对所获得的资料,得出以下启示。

7.1通过本次调研活动,我们对九华山风景区的相关情况有了大致了解,也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我们认为,九华山无论是在资源还是市场方面都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只要抓准方向进行发展,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7.2现今我国旅游业乃至世界旅游业发展迅速,在与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旅游业更多地需要涉外的人才。因此,开设有关于旅游英语方向的专业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而且,从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还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态度、端正的心态等素质。这也是以后我们在培养人才时需要注意的。

7.3对当代大学在校生及毕业生要求。通过本次对诸多旅游单位和相关行政单位的调研,我们充分了解到,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在校生及毕业生的期望和要求。

有了金刚钻才能揽得下瓷器活儿,因此大学生要形成学习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使得工作之时有的放矢;拓展知识面,广泛涉猎多领域信息;关注时事,了解国际、国家形势,活在信息时代;深入实践,着重培养自身的社交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摆正位置,端正心态,培养自己人文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使自己成为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

会用金刚钻才能干得好瓷器活儿,因此大学生要培养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运用能力。大学生要具备对新环境、新组织与新成员的适应能力;对新工作、新事物与新知识的学习,对已掌握知识的再创造和运用能力;上岗之后形成强烈的责任心、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爱岗精神。

还需要加强对口专业知识的修炼:着重打好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的基础;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文学、宗教、历史、地理,关注国际时事、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学好第二外语,如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给自己增加含金量,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和服务社会的机会。

7.4对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的启发。通过对旅游英语的调研我们得出,学校培养旅游英语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优秀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了解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如导游、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旅游英语、饭店英语、社交礼仪、公关、营销等产业集群链,而且要将学生就业面广泛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在设置课程时涉及与旅游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知识,比如旅游文化、旅游景观的分支,宗教文化等的教育。

由此观之,在设置旅游英语课程方面,我们要从宏观上把握旅游语英语的结合,从微观上统筹旅游文化、旅游景观与旅游传播的结合。设置英语专业旅游英语方向,在学习英语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辅以旅游食住行娱购游等环节的基础知识,并设立世界文化、宗教、景观等学习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交流沟通。说到底,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只有应用与交流,语言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避开单纯性的解说,教师与学生形成互动交流沟通的教学关系。

本次调研活动是在我院领导的安排与带领和九华山管理委员会相关领导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下进行的,由我院老师带队,五位学生参加(包括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组成的调研小组,主要是通过对九华山风景区的实地调研,为景区发展提供些许建议,为我院意愿设立旅游英语方向专业提供有效资料,此次调研持续三天。在这三天中,我们对相关人员和地点进行了座谈、问卷、采访等,搜集了大量宝贵信息。这是一次成功的调研,有意义的调研。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相关领导,九华股份的领导及景区内工作人员给予我们的热情的招待与真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美]威廉G.齐克芒德William G.Zikmund著.杜学孔等译.商务调研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

[2]教育部《旅游英语》教材编写组.旅游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实用人才;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04-2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农村劳动者。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广大农村,植根于农业生产第一线,是学习、应用、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对13个乡(镇)100余个村的农村实用人才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与系统研究。

1 繁峙县农村实用人才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繁峙县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措施来抓,不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教育、管理力度,特别是近年来繁峙县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的实施,不断整合全县培训资源,统筹全县涉农培训工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培训农民掌握一技之长结合起来,切实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力度,六年多来开展农民培训45期,培训了4000多人次,通过引导性培训间接培训农民2万人次,逐步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培育了一批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据统计,全县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2230名,占全县总人口的0.85%。其中,种植能手820名,占实用人才总数的36.8%,养殖能手669名,占30.4%,加工能手70名,占3.1%,管理能手178名,占8.1%,经营能手144名,占6.5%,技能型人才325名,占14.6%,文艺类人才11名,其他人才13名;男性2118名,女性实用人才112名,分别占实用人才总数95%、5%;35岁以下的年轻农村实用人才289名,占总数的13%,35岁至55岁的1717名,占77%,55岁以上的223名,占10%;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2名,占0.6%,高中(中专)学历的446名,占20%,初中学历的1607名,占72%,小学及以下学历的165名,占7.4%。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1 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1.1 总量不足 据农业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实用人才的总数是579万,占全国农村人口的0.6%。而繁峙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虽然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加快,相当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但从事农业生产的仍有17万多人,农村实用人才仅占村民总数的0.85%,比例偏低,总量不足。

2.1.2 分布不均 从此次统计的数字看,繁峙县农村实用人才大多集中在种养方面,种养殖能手合计1489名,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67.1%,而加工、管理、经营、技能型等其他类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行业分布极不平衡。如,繁峙县今后要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农业,每年发展日光节能温室都在2000亩以上,设施农业人才需求较多,但从事设施农业的人才、蔬菜营销的农村实用人才严重缺乏,同时,农机服务人员、农村会计、农村经济人也较为缺乏。

2.1.3 结构不够合理 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年、中年、老年农村实用人才比例为7:40:5,青年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年纪在40岁以上,队伍普遍年纪较大,有进一步老化现象。从文化知识结构来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两成,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且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紧缺。从性别结构方来看,女性农村实用人才仅占5%,所占比例太低。

2.1.4 思想观念比较保守 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传统理念、小农思想仍然较为浓厚,习惯于沿用传统的种植技术从事农业生产,不注重学习应用新技术,不善于接纳新品种,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品种结构比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产品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导致生产效率和效益不高。如,杏园乡古家庄村早在前几年就已发展大棚蔬菜生产,也有一些实用人才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术,赚到了钱,但由于生产成本及栽培技术较高,不少农户怕麻烦、怕风险,不愿也不敢尝试,一些从事多年的花卉种植户不愿做大,致使多年来该村种植形不成规模。同时,一些农村实用人才存在怕露富、怕别人超越的思想,不愿与同行交流切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

2.1.5 作用发挥不明显 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虽然在生产经营方面效益高于普通农户,在农村中也具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力,但在“传、帮、带”方面做的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

2.2 产生问题的原因

2.2.1 科技致富意识不强,学习、应用科技能力弱 一些群众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不够。同时,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学习能力不强,限制了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2.2 管理体制不健全,引导、培育、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农村实用人才没有明确的组织管理机构,处于自然无序发展状况。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县直各涉农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各自为战,没有一个长期的整体培育规划;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条件简陋,技术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显得有心无力;村一级农技机构基本消失,队伍空白,因而农技服务网络在村级形成断层。对农民缺乏规范、科学、系统化的培训规划,培养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同时,政府在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方面投入资金不足,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生产力度不够,导致目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成长处于一种自然成长状态,影响了繁峙县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速度和质量,队伍壮大缓慢,开发利用不够。

2.2.3 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导致实用人才流失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三农”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但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迅猛,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造成农业效益低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农民宁愿出租或丢荒弃耕,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不少农村实用人才虽有生产技术但无生产效益,赚不到钱,致使不少农村实用人才转移从事其他行业,造成人才流失。

2.2.4 农村青年流失严重,实用人才后继乏人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农村青年不满足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离开农村到城市谋求发展,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低、能力较弱的人,这些人受自身条件的局限,难于成长为实用人才,而那些靠经验积累成长起来的农村实用人才年龄逐渐老化,造成农村实用人才后继乏人。

2.2.5 受意识及能力的局限,制约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 一方面,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技能是主要靠自己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一般不愿轻易把过硬的技术传授别人。另一方面,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都是些经验型的人才,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总结提升,理论指导性不强,限制了他们技术的交流传授。

3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久发展之计,对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当前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开发利用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3.1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利用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宏观指导。要组织组织、人事、宣传、农业、科技、教育、畜牧等部门,成立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和各级各部门的职责,统筹协调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和培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领导。要科学制订切合实际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利用及培育规划,明确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指导。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利用和培育工作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培育步伐。

3.2 完善服务农村实用人才服务网络,强化镇村农技员队伍建设

乡镇农技服务推广中心及农技员是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完善镇农技服务中心建设,配强镇级农技员队伍,配齐所需的仪器设备,建设好试验示范基地和培训场所,加强对农技员的教育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三农”水平,为正常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保障。在村一级要设立农技推广服务站,抓紧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村级农技员队伍,真正发挥他们科技指导、信息传递、技术示范推广的作用,带动农户提高种养技能。在各镇要设立实用人才服务工作站,落实工作人员,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档案,及时了解掌握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状况、农村实用人才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及技术需求,加强上级有关部门与农村实用人才的沟通联系,把实用人才有效组织起来,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才的重视与关怀。

3.3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使农村实用人才健康成长

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是促使农村实用人才快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大学这一平台,切实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一要制定培训规划。要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划,统筹安排好各类培训,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二要突出实用技能培训。要围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尤其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让农民都能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三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深入开展培训需求调研,摸清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3.4 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壮大农村技能型人才队伍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着眼点不能局限于新型农民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以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加大对青年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向城市转移就业需要。要切实加强本县现有的各类职业技工学校、就业培训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发展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的培训专业和基地。要大力发展订单、定向、委托培训,鼓励和支持企业、用人单位自主定向培训农民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办培训,今后,繁峙县“阳光工程”培训的重点应放在蔬菜园艺工、病虫害专业防治员、农机服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员、农村经济人员、农村会计等方面。

3.5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性

篇9

本次调查的数据来源于对目前在上海地区营业的25家中外资银行人力资源部门的问卷调查。其中外资银行13家,分别是花旗银行,渣打银行,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德国德累斯顿银行,比利时富通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意大利西雅那银行,日本住友信托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星展银行,华侨银行和东亚银行:中资银行12家,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上海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杭州银行和厦门国际银行。 本次调查是上海市银行业自身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人才状况调查,其研究数据和结论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上海市银行业人员基本状况

25家中外资银行员工总数为57800人。截至2008年6月底,本次调查涉及的25家中外资银行,在上海共拥有从业员工数量达到57800人,其中劳动合同制员工总数为49554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5.73%,劳务派遣制员工总数为8246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4.27%。

女性员工逾六成。在这57800名银行从业人员中,女性员工超过六成,占61.78%,数量达到35709人;而男性员工数量为22091人,占总数的38.22%。

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近半数。本次调查的25家中外资银行的从业人员中,本科学历的员工占比为42.08%,硕士学历及博士学历员工占比分别为5.78%和0.16%。本科以下学历的员工比例略高于本科以上,为51.98%。

外资银行具有海外留学和工作背景的员工远远高于中资银行。从海外经历来看,25家参与调查的银行中,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员工数量为2046人,而有海外工作背景的员工数量为649人。其中13家外资银行中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和有海外工作背景的员工数量分别为1842人和616人,在总调查样本中占比分别为90.03%和94.92%。可见,目前中资银行中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员工数量还非常少。

26~45岁年龄段是员工的主体。从年龄分布看,在25家参与调查的银行中,26~35岁及36~45岁员工的数量较多,占比分别为36.76%和30.81%;而55岁以上员工数量最少,占比只有2.26%。

上海市银行业人才引进状况

社会招聘占六成。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上海市银行业目前引进人才的方式总体上比较多地选择社会招聘有经验的人才,这种方式在现有员工录用中达到的比例为61.30%,其次为校园招聘应届大学(研究生)毕业生,这种方式在现有员工录用中达到的比例为23.46%:通过上级派遣和其他方式招聘(主要是劳务派遣制员工)的比例不高,分别为6.28%和8.96%。

申资银行更倾向于社会招聘。从不同银行看,外资银行和一些中资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人才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社会招聘有经验的人才;上海本地的一些商业银行引进人才时同时使用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两种形式,其中校园招聘的比重更大一些,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则主要通过校园招聘的方式引进人才。

人才引进数量逐年上升。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上海市银行业人才引进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6年为4394人,2007年为6461人,2008年为7716人。

国内6所名校最受青昧。目前上海市银行业在引进人才时更喜欢从以下6所国内高校中招募: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财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国外16所大学也颇受欢迎。沃顿商学院、哈佛商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国Insead,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荷兰方堤斯学院,瑞士库特博什学院、英国牛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庆应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

引进人才最关注12项能力素质。目前上海市银行业在引进人才时除了相关工作经验外,最关注的12项能力素质是:团队合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沟通及表达能力,抗压能力,领导潜力、责任感、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情绪稳定性,工作主动性和应变能力。

上海市银行业人才流动状况

2007年银行离职率最高。截至本次调查,2007年度由于上海市场新进银行的增多和金融市场的大好形势,人才离职率较2006年有较大幅度提高。被调查的25家银行的平均离职率为12%~13%,而2008年又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期,从可统计的数据来看,人才离职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中外资银行对离职率的承受程度差异较大。从可接受的离职率来看,外资银行的承受范围在年15%左右,中资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承受范围在年5%~8%,而中资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承受范围在1%左右。

主要离职人员不是核心人才。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上海市各中外资银行离职率最高的岗位集中在客户经理,后台支持人员(以IT及财务人员为主),以及有经验的柜员三类。

外资银行是离职人员的主要去向。从离职去向看,目前上海市银行业离职人员的主要去向是外资银行,其次是其他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

职业发展和工资待遇是人才离职的两大主要原因。其他离职原因依次为:工作压力过大,个人及家庭原因(如健康原因,住家离上班工作地点太远、出国留学等),工作绩效不能符合银行的期望,不能适应企业文化或人际关系。

上海银行业人才流动中存在的需规范的问题。参加调查的25家中外资银行反映的目前上海市银行业人才流动中存在的需规范的问题主要包括:岗位从业资格认证有待规范和发展;缺乏实质有效的竞业限制手段;某些国有商业银行过度限制人才流动;个别银行存在不正当竞争现象,如召开针对他行的专场招聘会等:银行员工离职成本过低,同时由于缺乏银行员工业务保密方面的规范性条例,导致员工在离职的同时将客户等资源带走;缺乏统一的银行业从业人员工作诚信记录档案供银行招募人才时使用;银行人才市场竞争过度,经常出现违反正常市场成本的高薪招聘。

76%的被调查银行认为有必要建立上海银行业(金融业)人才交流中心。76%的调查样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类似上海银行业(金融业)人才交流中心的机构,为规范上海银行业人才的合理有序规范流动提供专业化服务;只有24%的调查银行认为好像不太必要,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群体全部为外资银行。

职业发展和工资福利是留住人才的两大关键因素。参加调查的银行表示,银行业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设计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提供合理的晋升激励机制,完善的培训系统,良好的工作环境,有竞争力的企业(银行)品牌,提高员工的企业文化认同感。

上海市银行业人才培训状况

外资银行人均年培训费用约是中资银行的5倍。25家银行员工年度人均培训费用约为1616元,其中13家外资银行年度培训1费用为每个员工人均3400元,12家中资银行年度培训费用为每个员工人均1190元。可见,外资银行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远远超过中资银行。

银行最重视8项培训。调查显示,上海银行业最重视的8项培训依次分别是:产品培训,业务培训,规章制度培训,操作流程培训,风险管理培训,销售能力培训,通用能力培训以及各类相关职业(执业)资格培训。

行内师资进行培训和参加总行培训是银行使用频度最高的培训途径。从培训途径来看,由行内师资进行内训及参加总行组织的培训项目是银行最经常使用的培训途径。其他使用频度较高的培训途径还包括委托咨询机构承办培训项目,请国内师资来行内进行培训(讲课),以及参加咨询机构举办的公开课项目等。

多数银行组织开展在职人员学历学位培训。在参加调查的25家银行中,有20家银行组织开展在职人员学历学位培训,其中55%为业余为主,适当利用一点工作时间,另45%为全业余。

这些银行基本使用送国内高校培养的形式进行在职人员学历学位培训,选择的学校集中在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财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中欧工商管理学院7所。至于在职人员学历学位培训的费用,一般没有固定的规定,会视情况而定。一般来说,高层员工较多采用全部由单位出资的形式,而普通员工较多采用单位不出资但取得学历学位后给予适当奖励的形式。

篇10

关键词:半导体;照明产业;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一、总体情况

(一)半导体照明产业人力资源总量及分布

目前国内半导体照明规模企业约5000家,其中上游(LED芯片、衬底材料、外延材料)企业近70家;中游(LED封装)企业约1000家;下游(指示、显示、汽车、背光、景观、功能性照明等)企业约4000家。在这近5000家企业中,人员数量在2000人以上企业约占2%;人员数量300-2000人的企业占28%;人员数量在300人以下的企业约占70%。

整个产业链上从业人员约200万人,其中研发和技术人才约10万人、销售人才约20万人、管理人才约30万人、一般类操作员工约140万人;从结构布局上看,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中游的封装领域和下游的应用领域,其中外延/芯片企业占10%,封装企业占32%,下游应用企业占58%。

(二)国内半导体照明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半导体照明企业本科以下学历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65%,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25%,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仅占6%。一方面,由于我国半导体照明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下游;另一方面,截止到目前我国高校中与半导体照明相关的专业数量有限,因此在半导体照明专业人才供给方面严重不足。

(三)半导体照明产业人才的缺口

据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半导体照明行业人力资源报告》显示,生产人员缺口最大,占紧缺总人数45%;由于产业发展较快,对专业半导体照明的研发及市场人员需求量不断增加,成为仅次于科技研发人员的第二、三类紧缺人才,分别占紧缺人数的28%、17%。行政、管理人员缺口较小,为10%。

二、半导体照明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一)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内上、中、下游人才需求状况

1 半导体照明上游企业人才需求状况

上游企业的衬底、外延材料与芯片制造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行业。未来几年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规划增加的外延设备 MOCVD 超过1000台,其中今年规划增加 MOCVD 数量超过300台。这势必引发人才缺口,上游企业招聘目标除作业员外,具有实际运作MOCVD设备经验的人才成为各家厂商的引进重点。业内人士指出,除业界具有经验的工程师外,国内在校期间具有外延/芯片制程经验的人才供给无法满足各企业的扩产速度。

2 半导体照明中游企业人才需求状况

中游企业器件与模块封装属于技术和劳动密集行业。我国LED封装人才是建立在消化吸收台、港、美资半导体照明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基础上培养和成长起来的。行业的中、高层技术及管理人才满足不了现有半导体照明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行业内经验型人才偏多,技术型、学术型人才偏少。可喜的是,随着产业的发展,部分高校已设置相关光电专业进行培养人才,产学研的合作深入正在逐渐为封装企业输送和培养专业人才。

3 半导体照明下游企业人才需求状况

下游企业属于技术和劳动密集行业。随着近年LED技术的进步,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大量传统照明企业开始进军和布局半导体照明领域。LED应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下游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集中在以下方面:研发工程师、品质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生产经理、销售人员。除外,下游应用企业对工业设计方面的人才需求也较为迫切。

(二)半导体照明产业相关区域内的人才需求分析

从地域分布上看,85%以上的从业人员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北方地区、闽赣地区等四大区域,每一区域都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国家科技部首批批准的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为上海、厦门、大连、南昌、深圳、扬州和石家庄,基本反映了这种产业格局和人力资源布局。每个区域半导体照明产业各具特色,并形成了鲜明的人才特点。

1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才需求状况

珠江三角洲半导体照明产业主要集中于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等地,应用市场较大,产业链中、下游环节的人力资源总量最多。但随着该地区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加上该地区大量传统照明企业的加速转型升级(转向半导体照明),人才紧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并且由于其他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人才外流的情况,也进一步加剧了珠三角地区的人才紧缺状况。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才需求状况

长江三角洲半导体照明产业主要集中于上海、杭州、宁波、扬州等地。总体上,虽然长三角区域的半导体照明产业人才结构较为完整,但半导体照明专业化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不足将限制企业的发展速度和传统照明产业的转型效率。

3 北方地区的人才需求状况

以北京、天津、大连、石家庄为代表的北方地区研发机构较为集中,研发力量较强,尤其是在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上游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人才储备。但上游的产业化高端人才依然紧缺,并且随着产业链中、下游的快速崛起,人才紧缺呈现出结构性短缺特点。

(三)半导体照明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

1 半导体照明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总体状况

由于半导体照明行业的产业链条长,专业细分的精细化程度高,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缺口。从产业链来看,LED分为芯片制造、器件封装应用、LED应用(室内照明、室外照明、背光、显示屏、汽车、景观以及其他特种照明)等。而专业的划分则更为精细,半导体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艺、光学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通信工程、工业设计等等。组合计算一下,每种特定岗位的专业人才就更加稀缺。就人才供给而言,我国汇聚着大量基础性人才,而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供给却并不充分。

2 半导体照明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

“十二五”期间,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人力资源需求总量新增将超过200万人。其中,复合型高端产业领军人才需求约5000人,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约5万人,专业技术和研发人才需求约2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从业人员将超400万人。半导体照明产业的人才结构性缺失的问题日益凸显,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