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航空航天制造业;板块股票;政府扶持政策

航空航天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对国防产业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能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研究其板块变化也有着实际的经济意义和预测价值。但是,我国航空航天制造还存在技术限制、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因素限制,上市规模还相对较小,加之我同证券股票市场尚不成熟和稳定,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运营理论和管理模式,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一、航空航天板块的发展前景

航天航空制造业是我国的军事保障,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其稳定健康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政府也必会对其发展做出扶持政策,对其进行监管和调控,保持其板块价格波动幅度不会太大,从航空板块的见涨,和各大相关股票价格良好发展趋势,利润总额不断增长可以看出我国政策扶持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而同时航空航天上升到国家利益层次方面,不会产生垄断寡头市场,所以不管股市如何产生巨大波动,该板块也不会因股市影响产生较大不稳定、无规律的变化。

二、政府扶持对航空航天板块的影响

从国家政策层面,通航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13年12月10日,国务院《关于消息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日的决定》,民航局取消了国内通航企业承担境外通航业务的审批。2013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总参谋部和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了《通用航空飞行任务审批与管理规定》,指出军方将国防、领土不相关的通用航空飞行任务的审批权让渡了出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的优化了对通航飞行的流程。

此外,工信部已经完成高端装备制造业五个重点发展方向,包括《航空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同时,《民用飞机行业发展条例》也以法律形式明确的表面了对航空制造业的支持政策。在政策的实施下,航空航天制造业出现一片良好的局势。据行业报道:航天科技集团前10个月收入增长近20%,利润总额增长11%,航天科技大股东航天科工三院前10月利润同比增长29.2%。从板块上来看,军工板块继续明显跑赢大盘。兴业竣工板块加权涨跌幅6.7%.平均涨跌幅90/e,上证指数涨跌幅1.1%。航天科工集团和民参军板块明显跑赢其他板块,预示着投资者对其前景的看好。

三、政府扶持对航空航天板块的启示

1.健全股票市场

适合航天航空制造业发展的股市才是促进产业最快发展的道路,航空航天制造业属于一个国家战略性的发展工业,其必会在政策的引导下按预期的道路发展。由于我国股票价格传导的渠道发挥效应前提条件缺失制约了资本市场有效传导政策的效应,因此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健全股票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具体可以分为,(1)扩大股票市场规模,调整优化市场结构。发达国家航空航天股票市值占GDP比重较高,而我国日前比例尚且较低,造成了航天航空制造业不能最优质适合我国国情发展。另外,也可逐渐取消国有股,法人股,公众股不能互相流通的限制,鼓励利社会公民持股,这些建议也可提高该制造业股票的高效流通性,同时,政策适当凋控将减少股价大幅波动情况的产生。(2)提高该制造业龙头公司质量,健全股票发行于续。(3)规范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透明度。(4)减少军业及其相关制造业的资源浪费,保持最优质的资源利用率。

2.壮大航空航天产业

从航空航天产业的分布来看,北有沈阳、哈尔滨、石家庄,南有南昌,东有上海,西有西安、成都。产业分度在全国都有完善的发展和制度。同国外的军工巨头相比,国内的上市市场规模较小。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发展:(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健康发展。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系列化发展和良好规模生产,才能使其健康发展。(2)建立配套的政策扶持,将政策进一步优化和系统化,为其发展营造有力的政策环境。

总之,我国已经率先在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有了技术突破和创新产业升级。该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在未来10年里,证券市场的成熟稳定,为航空航天板块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航空航天产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只要我国政策的继续实施,不断的总结经验和在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的对航空航天扶持产生正向效应,我国的航空航天将会走在世界航空航天的最前列。

参考文献:

[1]秦锋.ST板块现状与出路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0(5)

[2]陈瑜.对我国证券市场ST公司预测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7(06)

[3]袁振兴,高志谦ST板块涨跌与大盘指数涨跌关系之实证研究[D]经济管理,2007(04)

[4]董合平.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股市价格行为影响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5]冯德刚.中国股市波动与政策调控实证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2

[6]吕继宏,赵振全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政策干预与市场效应[A]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刘炳茹.宏观经济调控与股市波动的相关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3)

[8]汪亚卫.世界航空工业发展趋势[J]嘹望新闻周刊,2005(5)

[9]徐勇,张志鹏航空工业企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R]中国科协,2005

[10]庞皎明.中国航天“虎口夺食”商用市场[J]商务周刊,2006(03)

[11]胡金焱.中国股市“政策市”实证考察与评析[J]财贸经济,2002(9)

[12]何诚颍,中国股市“板块现象”分析[J]经济研究,2001(12)

[13]Holmstrom B,Tirolej LAPM:A liquidity-Bated Assetpricing MdoelU]TheJournal of Finance,2001.(56):1837-1867

[14] DolleyJ,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dure of Common Stock Split. Upa[J] Harvard Business Reviexv,1933,(11)

[15]Fama E.F,Stock return, expecfed returns, and real activityU]JoumlofFinance, 1990,(7):1089-11()8

篇2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发明专利 灰色关联度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科技革命和新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领域,成为世界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而自1989年江苏省开始实施“科技兴省”战略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确立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针,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江苏省经济的新增长点。

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和高技术产业的的快速发展,自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专利法开始,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也已经二十多年,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江苏和全国一样,特别在“十五”以来,知识产权事业步入快速发展期,截止2006年底,江苏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累计已达214873件和106062件,均居全国第三位;全省注册商标累计达 14.75万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6件,省“著名商标”817件,列全国第二位和第三位;各类作品自愿登记量累计达47740件,位居全国第二位。

二、江苏省专利申请及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总体来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同知识产权工作的迅速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能够体现高技术特色的专利产出水平较低。综合来看,目前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专利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缺乏自主创新

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而创新能力弱也正是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进程中的隐患。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总体上技术引进多、消化吸收少,跟踪模仿多、原始创新少,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使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强竞争实力。比如数码相机,江苏数码相机产量占全国的90%,但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对研究与开发(R&D)重视不够是制约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江苏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从1996年的0.41%上升到了2003年的1.21%,但也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1.6%的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2.2%的平均水平相比,更是差距明显。

2.与高技术产业相关的专利产出量较少

制造一般是指把原材料制造成为机械装备或社会需求产品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工艺、新技术、新配方、新产品,而专利是反映发明创造产出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依靠计算机、通讯、航空航天、医药等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拉动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专利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制造工业的技术储备和竞争能力,江苏制造业经济总量和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二位。2002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经济总量仅次于广东(3721.12亿元),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二位;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3.44%,仅次于广东(15.42%)。而当年江苏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为4937件,占全国7.16%,列全国第3名,仅占第1名上海的34.50%,第2名广东的42%,专利授权量为3240件,占全国8.75%,列全国第3,仅占第1名广东的37.62%,占第2名上海的81.9%。由此可见,江苏制造业尽管有经济总量和市场份额的优势。但没有知识产权的优势。

3.研发人才缺乏

江苏科教文化发达,是人才大省,但是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人才并不占优势,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3年,全国平均每个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 22.56人,江苏只有19.94人,全国每个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有科学家和工程师 14.80 人,而江苏只有11.30人,比广东(17.56 人)、上海(17.00人)低得多。

作为一个东部地区的科研人才大省,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人才缺乏确实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但是仔细考察江苏省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学科结构等方面之后我们也确实发现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突出表现在:江苏省的科研历史悠久,但是也造成了当前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的局面;同时,尽管江苏省内聚集了11所包括综合性、理工科、师范类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建设大学,但是这些学校及科研院所往往在学科设置方面也较为保守,造成了省内传统学科的专业人才多,而新兴学科而专业人才少,以及理论型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再者,在某一单一领域、行业、学科的专一性人才多,而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少。研发人才缺乏和人才结构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江苏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削弱了专利产出的水平。

三、数据采集及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江苏省统计年鉴中搜集了自2002年至2005年江苏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各个高技术产业产值,并运用灰色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具体数据见表1:

灰色关联分析作为一种技术方法,是分析系统中各因素关联程度的方法。作为一种数学理论,这种方法实质上是将无限收敛问题转化为近似收敛问题来研究;将无限空间的问题转化为有限数列的问题来解决;将连续的概念用离散的数据而取代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一种用来分析系统中主因素与子因素的关系密切程度,从而判断引起该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计量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与数理统计方法相比,由于对样本量的大小没有特殊要求,分析时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因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灰色关联分析的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给出原始数据序列,主因素数据序列为:

M个比较序列为:

第二步:求绝对关联度,令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的差序列为且

则绝对关联度为:

第三步:求相对关联度,令

再假设:

则相对关联度为: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的适用性,本文将选取相对关联度作为分析的依据。

在数据的具体计算过程中,本文借助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思峰教授、党耀国教授及刘斌博士开发的《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3版的配套建模软件,对东部各地区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以及东部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四、结论及对策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以2002年~2005年的数据为例,在江苏省的几个高科技产业当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与本省发明专利申请量之间的关联度较强,均已经超过了0.90,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江苏省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对于上述三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发展动力;同时,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与江苏省发明专利申请量之间的关联度也达到了0.80以上,相对来说,在六个高技术产业当中,只有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发明专利申请量之间的关联度较低,仅仅有0.5374,这说明了由于历史及国家的产业布局等多方面的原因,江苏省在航空航天制造业方面的发展显得有些滞后。因此,为加快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专利产出的发展,并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需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增加政府投入,对发展相对的滞后的高技术产业如航空航天产业进行扶持,促进风险投资和在法律允许范围的民营资金的准入。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是相伴而生的,没有足够的风险投资基金作保障,就不会有高新技术发展与繁荣。同时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和金融机构资金投向风险投资或高新技术产业。使科技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克服资金的瓶颈,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的产出和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其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建立技术入股制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技术开发奖励制,促进专利成果的快速转化。由于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仅依靠市场力量来自发地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是不够的,政府应该采取必要的政策支持以促进发明专利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再次,强化行业优势,重点发展医药设备及仪器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等具有明显发展潜力但目前总量还不够大的行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高新技术园区和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协作分工,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江苏高技术产业经济和知识产权工作的良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陶用之戴晶路高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专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0―34

[3]马海燕马颜青:产业集群与江苏高新技术产业[J].市场周刊,2006(12):43~45

[4]马晓国李宗植胡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江苏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6(8):153~155

[5]熊建国: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J]. 现代管理科学,2007(4):33~35

篇3

关键词:数控机床; 技术路线; 路线图

机床行业建国后一直是重点发展行业之一。2008年,我国机床产值列世界第三位,数控化率达20%。然而放眼世界,我们与国际先进技术差距仍然很大。我国机床行业产量世界第一,而产值才达到第三,实是大而不强,技术上仅居世界二流水平。2008年,我国机床进口75.8亿美元,居世界各国首位,而出口仅为21亿美元,国产机床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61%。

1 我国数控机床技术水平的现状分析

我国机床质量大致上列于瑞士、德、日、意、法、美、英、西班牙之后。上世纪60年代末,在精密机床专案的推动下,我国生产的坐标镗床、齿轮磨床还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80年代,有的机床厂为德、日企业来图制造质量较为严格的机床,并且做得很好,还出口了相当数量。在那时的基础之上,如今我国的齿轮磨床产品在国际上属上流水平。品种数似居德、日之后,近年来有长足的进步,如发展了多坐标联动、数控复合加工机床等高档数控产品。但仍难满足军工、汽车等行业的需要。机床行业要发展,就得增强竞争力,努力提高质量,大力发展品种,提升技术水平,以替代进口,扩大出口。多年前机床行经济情况不大好时,有的企业曾提出"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来发展"我们以此作为行业的长期发展方针。

2 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的瓶颈

长久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大多都存在着“重设计、重管理、轻工艺”的状况,企业在设计部门投入的资金往往是工艺领域的很多倍。企业的各种资源都在向设计研发、生产管理部门倾斜。但是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我们可以花大价钱购买国外的产品设计图纸而买不来他们的制造工艺方案。因为如何生产和制造是企业最核心的价值点所在。所以,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工艺部门的水平和效率的低下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现实瓶颈。很多的制造企业在具备大量的3D设计分析工具与现场自动化生产设备(PLC、现场总线、工业机器人等)的同时依然在用很传统的手段(AutoCAD、Project等)处理诸如:工艺计划排定、资源设备的整合、工厂生产线布局设计和各种各样的工艺文档。各种来自上有产品设计的3D信息和制造车间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如5轴机床)所需要的数字指令都由于中间工艺设计阶段的低效率和低集成性而失去它们的本来的价值;另外一方面,传统的工艺设计阶段的低下率使得工艺准备阶段变得十分漫长而充满不确定因素,很多的工艺问题需要到车间进行物理试生产来验证工艺的质量。让昂贵的制造工厂成为企业低效率工艺设计环境下的实验室;更为头痛的是:所有的试生产必须是物理样机和制造设备(主、辅设备)就绪后才能开始进行,如果发现设备在配合或者加工上存在问题(如干涉、超差等)则需要进行设备制造的返工,无论是在时间还是资金成本上都是巨大的毫无意义的浪费。

为了解决工艺数字化的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很多的制造企业尝试着引入CAPP系统(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来解决工艺环节的低效率和落后手段的挑战。但是,由于国内CAPP系统天生的制约和限制,所有国内商业CAPP系统都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辅助工艺设计”,而是更多的起到将传统手写编辑工艺文档在电脑中格式化处理和录入和归档管理。CAPP 系统的确帮助企业提高了工艺编制的效率,减少了重复劳动。但是,CAPP 解决的主要是工艺文件的编制和工艺汇总等问题,而没有解决如何提高企业的工艺设计水平,如何验证编制的工艺是否合理,如何对加工和装配工艺进行优化、如何提炼典型工艺、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工艺资源、如何有效传承工艺经验等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带来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信息化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工艺知识的积累和重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这一切的期望都使得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更为专业的数字化制造系统,学术上称为MPM(制造过程管理)的工艺设计、分析优化和数据管理IT平台。

3 数控机床领域技术路线图范式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领域主机产品根据其加工特点可以分为冷加工和热加工。其中冷加工包括高速精密复合数控金切机床、重型数控金切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等,热加工包括重型锻压设备、清洁高效铸造设备、新型焊接设备与自动化生产设备、大型清洁热处理与表面处理设备、数控系统等,此外还包括功能部件、刀具、测量仪器等,设备的加工技术差别较大,关联性不强。如果把所有种类的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技术路线图画在一张图表里重点不突出。也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本课题分别针对冷加工和热加工涉及的九个领域编制技术路线图。“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明确指出针对重点研究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制造四大用户需要的高档数控机床。国内外技术路线图的研究中还没有类似满足定向的用户需求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领域的技术路线图研究。

研究需要对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明确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并根据发展目标,确定不同时期本产业需要开发的重大产品和关键要素指标:对关键技术进行评价。包括研发基础、技术路径、实现时间等。主要针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的四个主要用户。即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和发电设备需求出发。重点考虑未来5-10年主要用户对工艺与装备的重大需求。结合国内外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发展趋势。以及重点领域的需求,提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例如精密化、复合化、智能化、绿色化等。主要指围绕四大领域重点工艺与装备的需要。提出能支持本产业发展的重点关键技术,对选择的重点从研发基础、研发方式、产业应用时间等方向进行分析。

4 结束语

应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反映数控机床制造水平的重要技术指标,如主轴最高转速、快速移动速度、换刀速度、切削能力等参数正在向国际水平接近,一批关键技术获得重大突破,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3D打印技术;3D打印材料;发展趋势与现状

中图分类号:TP3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101-01

前言:3D打印,又称作增材制造,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3D打印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相结合,以柔性化的生产方式来满足不断增强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制造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其方便快捷、能够提高材料利用率等优势不断显现,与传统制造的结合也更加紧密,不断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材料是3D打印的物质基础,也是当前制约3D打印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的3D打印技术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产业化应用方面与国外的差距较大,除了产学研用相脱节等问题,上游原材料制约也是阻碍3D打印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原因。文章综述了3D打印材料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用于3D打印的几类主要材料,并指出了当前3D打印材料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1.3D技术的概述和3D打印材料的介绍

1.1 3D技术的概述

3D打印技术最早起源于19纪末的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得到实现与发展。随着智能制造的进一步发展成熟,3D打印技术在打印材料、精度、速度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新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材料技术等不断被广泛应用于制造领域。与传统的去除材料加工技术不同,3D打印技术是指通过连续的物理层叠加,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三维实体的技术,又称为快速成型技术或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制作效率和精密程度,可使用的材料种类非常丰富,以生物细胞为材料可打印出器官、骨骼;以沙子为材料可打印建筑;以玻璃为材料可打印玻璃制品;以金属为材料可打印机械零件等。目前,3D打印技术主要应用于产品模型、模具制造、文化创意、航空航天、生物医疗、艺术创作以及个性化定制等领域,为创新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1.2 3D打印材料的介绍

3D打印材料是3D打印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材料的发展决定着3D打印能否有更广泛的应用。目前,3D打印材料主要包括工程塑料、光敏树脂、橡胶类材料、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等。除此之外,彩色石膏材料、人造骨粉、细胞生物原料以及砂糖等食品材料也在3D打印领域得到了应用。3D打印所用的这些原材料都是专门针对3D打印设备和工艺而研发的,与普通的塑料、石膏、树脂等有所区别,其形态一般有粉末状、丝状、层片状、液体状等。通常,根据打印设备的类型及操作条件的不同,所使用的粉末状3D打印材料的粒径为1-100μm不等,而为了使粉末保持良好的流动性,一般要求粉末要具有高球形度。工程塑料工程塑料指被用做工业零件或外壳材料的工业用塑料,是强度、耐冲击性、耐热性、硬度及抗老化性均优的塑料。工程塑料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3D打印材料。

2.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1 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

相形之下,我国3D打印材料发展起步晚、底子薄,需要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以适应国内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追本溯源,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3D打印技术的自主研发,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在3D打印设备制造技术和材料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部分技术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2 3D打印技术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具备生产3D打印材料能力的企业较少,大部分3D打印材料依赖进口,特别是金属粉末材料严重受制于他国。这是因为3D打印对金属材料的要求较高,而我国制造满足这些要求的金属材料技术还不过关。此外,与美国、德国等3D打印材料技术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3D打印材料质量不稳定、品种较为单一,部分研发的实验材料也依赖进口。除此之外,材料成本高昂。3D打印材料制造成本高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3D打印材料种类有限、材料专用性较强、下游应用市场还没有完全培育起来,所以现阶段3D打印材料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2.3 解决3D打印技术问题的相应措施

3D打印技术的核心在于材料。如果突破材料对3D打印技术的限制,那么3D打印产业成功实现快速发展将前景可期。目前,我国3D打印材料产业虽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材料研发和应用水平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是,加大对3D打印用材料的投入和研发,走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对我国抢占新一轮制造业发展制高点意义重大。加强我国3D打印材料的供给保障。多样化的材料来源和稳定的材料供给是3D打印产业发展的根本。加大材料的深度研发和产学研合作。3D打印产品的质量和特性取决于材料,不仅材料本身种类、成分、特性对3D打印产品的特性有影响,材料的制造工艺也对3D打印产品的强度、模量、弹性等功能特性起到决定性作用。推动3D打印产业上下游领域全方位的合作。3D打印材料的产业化应用必须与3D打印设备、下游3D打印产品同步进行,即加强上下游各个环节的研发生产合作,带动3D打印材料的产业化应用,方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建立完善3D打印材料支持政策和标准。对于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的3D打印材料产业,加强政府支持和规范行业标准是必要的。加大政府对3D打印配套的材料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对研发生产3D打印材料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鼓励企业积极进行材料研发,最终形成3D打印产业领域标准全面覆盖的局面。

3.结语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实际应用领域逐渐增多。但3D打印材料的供给形势却并不乐观,成为制约3D打印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3D打印原材料缺乏相关标准,国内有能力生产3D打印材料的企业很少,特别是金属材料主要依赖进口,价格高。这就造成了3D打印产品成本较高,影响了其产业化的进程。因此,当前的迫切任务之一是建立3D打印材料的相关标准,加大对3D打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提高国内3D打印用材料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3D打印产业的发展。可以预计,3D打印技术的进步一定会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跨越发展,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成为制造业强国。

参考文献

[1] 李丽,王成国,李同生,等.聚碳酸酯及聚碳酸酯合金导热绝缘高分子材料的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7,28(4):51-54.

[2] 李晓燕,,余灯广.三维打印成形粉末配方的优化设计[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6,25(11):1343-1346.

[3] 黄秋实,李良琦,高彬彬.国外金属零部件增材制造技术发展概述[J].国防制造技术,2012(5):26-29.

篇5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政策;经验借鉴

一、 引言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新兴产业都会成为各国经济复苏与繁荣的主要推动力。如1857年生产过剩危机使资本主义各国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以钢铁工业、汽车工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大萧条、7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各国迎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以电子和互联网为主的信息产业、原子能、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储量日渐枯竭、碳排量迅速增加、2008年经济危机的广泛影响下,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为突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了发展的聚焦点,各国纷纷出台各种规划和配套政策,在产业选择、投资金融、技术创新以及人才培育和引进等方面提供支持,使得各主要国家在产业发展重点和技术研发方面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突破。

二、 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突破为基础,根源上反映了技术创新和整合能力,但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和目的不同、技术积累不一致,因此各国产业发展重点存在差异性。例如,目前,美国以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制药与医疗保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为支持重点;欧盟将低碳产业、智能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医疗与护理等新兴行业;韩国则重点发展绿色能源、信息技术等特定产业。

1. 美国。美国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产业基础。目前,美国拥有世界约一半的生物医药公司和一半的生物医药专利,生物医药产品销售额占全球市场的90%,全球生物医学工程前十强公司大部分来自美国,医疗保健支出占GDP的比例由60年代的5%增长到2011年的17%,位居全球前列,生物技术研发经费仅次于军事科学。

金融危机后,政府将重点转移到实体经济,发展航天、信息产业、生物及纳米技术等产业,更是将新能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依靠输电网络的智能化调度技术开辟能源新路径,利用补贴金融杠杆撬动外商资本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探索公私合营的商业化模式,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带动一批新兴产业成长,借助优势产业改变国际资源分配体制。例如,美国页岩气储备居世界第二,据普华永道预测,到2025年页岩气革命将为美国制造业新增一百万个就业岗位,让制造业年总成本下降1 160亿美元;核能方面,2012年财政预算提出360亿美元贷款担保来兴建核电站;新能源汽车方面,通过国家战略以及强制性的“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间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时,以大学为中心兴办科技工业园区,与大学、企业签订科研与订货合同,使新知识、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 欧盟。与美国推广新能源有些不同,欧盟希望通过提高绿色能源利用效率,开展低碳环保技术研发,与本国优势产业相结合,强调“绿化”的创新和投资,将低碳产业、智能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在低碳产业发展上,投入大量科研经费、制定排放指标、提出碳排放机制等。例如,欧盟要求成员国救助汽车业的资金必须用于节能型汽车的研制和生产;借助区域优质风力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预计未来8年欧盟风电产值将增长两倍,到2020年提供52万个就业机会。在智能产业发展上,将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作为重中之重。过去10年,欧盟各国建设了约300个智能电网项目,投资额超过55亿欧元,预计到2022年,将完成全部智能计量网络的建设,2010年~2018年预计投资额为20亿欧元,2014年预计云计算服务总收入将达350亿欧元。

在整合科研力量方面,欧盟制定了名为“框架项目”的基础性研究支持计划,到2013年欧盟FP7(第七届框架项目)研究经费超过100亿欧元。同时,欧盟也很重视研究工作中建立公私伙伴关系,2009年首先在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三大领域展开,由欧盟和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资助,鼓励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研发。目前,公私合作项目也被整合至FP7中,其中企业参与者的比例为55%,大批研究成果申请了专利。

3. 日本。日本通过低成本贷款、信贷分配、研发补贴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强研究资金来源,提高产业吸引资金的能力。基于能源安全和减少能源进口的依赖,日本历来重视核能发展,目前是世界第三大核能大国。在福岛核事故之后,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计划在2020年将太阳能发电提高至2009年的20倍,2030年提高至2009年的30倍。海上风能是近几年日本风电产业的一大亮点,其技术水平在全球名列前茅。

20世纪90年代日本就提出“IT立国”战略,当前,日本信息通讯产业产值约占全球该行业总产值的11%,位居世界第二位,同时,将云计算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制定“霞云关计划”。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日本长期致力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其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系统,丰田、本田等混合动力汽车热销全球,同时锂电池方面也有较强竞争力,据中投顾问研究显示,全球汽车锂电池的生产企业主要有二十几家,日本企业就有十几家。

4. 韩国。韩国作为后起发达国家,在有机发光半导体(AMOLED)、平板显示、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已迎头赶上,其中,LED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23%,名列全球第二,成为韩国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危机后,政府将低碳和绿色经济作为发展主题。2009年7月制定三大推进战略,指出未来5年间累计投资107万亿韩元发展绿色经济,2030年前投资1 030亿美元开发新能源,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到11%,改变严重依赖进口能源的局面。

强大的资金扶持与人才引进对韩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必不可少。2000年~2004年4万多亿韩元用于互联网、光通信等6个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同时投资5 000多亿韩元开发光因特网技术的基础核心设备及配件。2007年《外国人投资促进法》和2014年“促进外国人投资方案”,旨在进一步扩大外资规模,吸引跨国公司在韩设立研发总部。2014年“吸引和利用海外人才的方案”,提出放宽签证签发限制,力争到2017年引进海外人才3.6万名,比2012年增加50%。

三、 “金砖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新兴国家一直期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实现产业和科技上的追赶甚至超越。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带来全球创新要素的转移,为相关国家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纷纷加大了对高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报告指出,金砖国家研发投入占全球的比例从2002年的10%增加到2007年的15%,另据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的报告指出,2009年全球1 000强企业总研发投入下降1.9%,而其中的中国和印度公司研发投入却分别增长了40%和18%,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新兴产业的全球竞争格局。

1. 巴西。巴西利用适宜种植甘蔗和油料作物的农业优势,率先提出能源农业战略,开发提炼以纤维乙醇为中心的新兴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推进风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前,全球生物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平均比重为13.6%,其中发达国家6%,而巴西已达44%,生物乙醇燃料生产量全球第二,出口量第一,是当前世界上唯一不供应纯汽油的国家。巴西政府通过对可替代资源发电项目的鼓励计划,制定管理风电场发展政策,同时,2007年拨款7.4亿美元用于铀浓缩和核潜艇开发,目前,巴西核电发电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4%左右,是南美最大的核电拥有国。

在投资金融以及人才引进方面,巴西政府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支持,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目前,巴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银行已经安排了600亿雷亚尔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创新活动,降低贷款利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境外投资。同时,2013年出台引进海外尖端人才的措施,其无须出示同巴西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即可获得入境工作签证,进一步简化入境流程。

2. 俄罗斯。俄罗斯曾是传统制造业强国,在立足本国比较优势上,通过开拓细分市场等策略在新兴产业创新方面,走出差异化发展的追赶道路。利用重工业领域的基础优势,提出传统优势部门与创新部门共同发展,在宇航、船舶、核能工业实现产业复苏,在信息通信、纳米、生物、空间技术等实现重要进展。

早在2008金融危机前俄罗斯就将纳米产业作为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已建成国际上先进的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纳米技术网络,同时还建成与纳米相关的15个专业化数据库,2009年6月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能源、造船等领域。生物技术领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计划在2020年前投资1万多亿卢布,到2020年使生物技术产品增加值占俄罗斯GDP的比重达到1%左右,目前,从事生物技术研发、生产的研究所、科研生产联合体在俄罗斯超过100多家。

3. 印度。由于印度的生物基因资源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在全球约占2%的土地上拥有7%的野生物种,这就为生物工程研发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要素。目前,印度在生物工程领域有800多家公司、50多个研发实验室、2万余名专业人员。2008年政府提出5年内补贴10亿美元支持新能源,总太阳能发电装机已从2009年的17.8兆瓦升至2012年的10亿瓦,预期2020年将达到200亿瓦,同时,2009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废除了针对印度的核贸易制裁,为印度耗资1 000亿美元的大规模核能开发铺平了道路。

信息技术产业是印度最成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世界银行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印度软件出口的规模、质量和成本等综合指数名列世界第一。印度也是跨国公司软件及其他信息服务外包的首选地,2010年软件业增加值占印度GDP的比重高达7%,在全球按客户要求设计的软件开发市场中占据20%左右的份额,占据世界离岸信息服务业份额的65%和外包业的46%。

4. 南非。南非日照充足、生物燃料丰富,具有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的要素优势。预计未来10年~20年内,南非在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将达数万亿兰特。同时,把新材料、空间技术等高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提出新建一个钛和天然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为空客和波音提供航空级钛材料、航空配件和系统集成。2013年前将投资40亿兰特新建一个2万吨的钛加工厂。

四、 各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启示

综上可见,各国已充分认识到新兴产业在创造经济财富、创造就业岗位方面的巨大潜力,并将其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总结各国经验特征,对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重要启示。

(1)立足自身要素禀赋优势,科学选择重点产业和优先领域。从国际上看,各国发展的新兴产业侧重点和扶持力度有所不同,但都充分利用了本国的自然资源优势。例如,美国充分利用页岩气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日本充分利用绵长海岸线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南非充分利用日照和生物燃料的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印度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工程产业。当然,在产业选择中还要瞄准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宽带信息技术、基因工程技术、肝细胞技术、高效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的崛起。各国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社会公共利益,节能环保、低碳能源成为主要国家在发展领域上的集中选择。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吸引外资促进产业集聚。资本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当前各国主要通过政府专项基金、财税补贴、债券、信贷等融资体系来确保资本要素的增长。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新兴产业的萌芽阶段难以获利,存在较高技术风险,需要长期高额投资。例如,德国政府批准了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在内的3家研发伙伴,计划在2011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仅靠政府的投资支持还不够,还应围绕产业和技术瓶颈,强化招商引资,积极引导外商资本投入新兴产业,以直接投入的方式为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加大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招商网络体系,以引进龙头企业和项目为带动,促进产业聚集,提高产业关联度。

(3)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完善产业创新体系。相比于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和应用对新兴产业的影响更为突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是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通过国际并购,实现关键技术的转移运用,不断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全社会的创新驱动机制,同时,有意识地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全面拓展企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例如,2010年英国与印度承诺共同出资6 000万英镑用于气候变化、水及食物安全和疾病预防研究,启动“携手创新”计划以促进两国在信息通讯技术领域的合作。2007年巴西和美国签署了关于促进生物燃料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共同推动新一代生物燃料的研究和开发。同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及核心企业的协同创新研发。例如,美国的硅谷是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和新能源技术研发的高地,其持续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全球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宽容失败的商业环境、高度聚集的风险资本和充满活力的创业企业家。

(4)优化劳动力要素条件,培养和吸引高素质劳动者。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吸引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全球优秀人才,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切实解决企业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例如,印度将生物工程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在国内各大学、国家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开始大量生物工程研究生教育课程;俄罗斯利用新一代多媒体教学系统培育高端纳米技术人才;美国在2013年科技工作预算中提出,将提供30亿美元用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教育;德国降低了国外技术工人移民的收入门槛,在一些特别缺乏劳动力的部门,国外年薪达到35 000欧元的工人就可以移民到德国,并且在工作21个月之后就可以申请保障住房。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201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4-68.

2.薛澜,林泽梁等.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软科学,2013,(5):18-26.

3.姜江.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中国科技产业,2010,(7):54-59.

4.吴伟光,仇焕广,黄季.全球生物乙醇发展现状、可能影响与我国的对策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3):23-29.

5.彭金荣,李春红.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启示.改革与战略,2011,(2):167-171.

6.余燕春.能源农业发展战略的国际比较与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7,(7):76-80.

7.梁茹,凌江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145-160.

8.陈秀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条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8):116.

9. 董树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培育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3-4.

10.于新东,牛少凤.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异同点与未来趋势.国际经贸探索,2011,(10):4-11.

11.董树功.协同与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有效路径.现代经济探讨,2013,(2).

12.杨帅.产业政策研究进展与争论评述.现代经济探讨,2013,(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国公司、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项目号:2009JJD790026)。

篇6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地位;出口复杂度

一、引言

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高技术产业继续成为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我国高技术产业将面临国际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兴起。Ferrantinoetal(2007)研究发现,中国出口美国的高技术产品中加工贸易占95,5%,中国高技术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日、美、欧这些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多的差距。黄永明(2011)通过测算1996-2006年中国出口复杂度,分析出了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不均衡,从产业层面而言是逐步改善与提升的。但加工贸易类出口产品的出口复杂度高于非加工贸易类出口产品的出口复杂度。王直(2010)通过对贸易结构的分析发现,中国的贸易结构和比较优势与某些发达国家较为接近,从而意味着中国在高技术产品生产中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在本文中,豪斯曼(2007年)通过估算基于产品层面的出口复杂度指数来得出高科技工业产品出口的复杂性。豪斯曼的研究表明,每个国家的产品出口复杂性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才是正常的发展规律。对于一个特定的产品,但较高的加权平均收入水平,较高的产品的出口的复杂性。这也就是说,高收入国家的出口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而低收入国家出口低技术初级产品。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生产销售在工业经济增长整体放缓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2013年,我国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6894家,是2000年9758家的2.76倍,年均增长率为10.6%,比2010年28189家下降4.59%。高技术产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的同比增长分别为13.46%和16.93%,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放缓。出口方面,201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产业出货值仍保持增长势头,但并未保持2012年的增长速度,2013年高技术产业出货值同比增速比2012年放缓10个百分点。我国以航天、机械、通信、电子、高铁等为标志的高端制造已经具有了全球影响力,尤其是我国工程机械、港口机械、高铁和核电已经成为我国高端制造竞争力的质量品牌。

三、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今体现出以下四个主要特征:(1)我国高技术产业呈现持续上升发展趋势,但金融危机以后增速下降较快。(2)医药制造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均高于全国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我国从事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终端产品的简单组装劳动只能分得微薄的加工费,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被低端锁定。(3)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构成日趋合理,但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制造业的构成比例相比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仍然偏低,还有待于提高。(4)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但近几年来我国东西部技术差距有所缩小。

四、全球价值链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地位测度

我们可以采用出口复杂度来衡量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出口复杂度测算又可以用产品贸易数据来分析一国或地区贸易的出口结构,同时,反映一国或地区的出口技术含量与国际分工地位。本文中的高技术产品主要指集中在(S编码制度下4分位统计目录中的第16类~18类商品。

(一)出口复杂度构建方法

因为Hausman(2007)模型可以保证小国出口被赋予足够的权重,所以选用Hausman(2007)公式为本文的计算方法。因此,对于商品i,测算产品层面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公式为:

(二)测算结果分析

从图一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整体呈现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逐步追赶上世界平均出口复杂的水平。从2001年的17503.8上升到2011年的26936.37,在2011年达到最大值。2001年到2011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年均增长率4.03%,其中年增长率最高的是2006年,之后整体处于下滑趋势。这可能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投资减少,资金投入相应减少,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受到冲击,高技术产品出口复杂度也因此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从2001年到2011年间,我国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医药产品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产业的技术复杂度基本处于平稳上升趋势,而电子及通讯设备产业除了在2001至2003年有一点小波动之外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航天航空器产业在2008年之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之后有所下降。总体来说,各行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整体处于平稳增加趋势,随着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必将会带动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的整体提高,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从表一可以看出,第一,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其EXPY指数都高于中国,许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严格限制与保护,他们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是低于本国的高科技水平的,所以出口并没有推动高技术产业的流通和发展,更多的是造成了浪费。第二,在发展中国家中,如韩国、巴西、土耳其和印度等国家,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复杂度仅高于南非、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虽然我国是世界出口大国,但高技术产品出口仍以加工组装的最终产品出口为主,技术含量较低。可见,由于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上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占据产业链的中间环节,这种分工模式对技术的要求较低,因此,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相应较低。第三,我国医药产品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出口复杂度均低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医药产品仅高于韩国与墨西哥;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仅高于韩国,排名倒数第二处于较低水平。中国航空航天器产品的出口复杂度在国际上排名靠后,处于较低水平,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中国的航空航天器产品出口量并不多,而且整个行业几乎是由少数几个国家垄断的,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相反,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品的出口复杂度排名处于前5,在14个样本国家中处于中上水平。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出口复杂度排名第一,所以中国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产品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是有强大的竞争力的。通过国际的许多国家比较,特别是根据排名,不难发现,其实所有种类的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复杂程度在国际竞争力也不是看到的那么强,只有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产品出口上的复杂性,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通过出口复杂度指数(EXPY)来衡量中国高技术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通过对我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技术含量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首先,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复杂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各行业来看,其出口复杂度在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出口复杂度也出现了回升现象。所以,笔者认为稳步发展的经济是有助于推动产品的出口复杂度的提升。而且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各类高技术产品出口复杂度,其实在国际上的竟争力是很弱的。排名比较靠后。其中只有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产品的出口复杂度处于靠前的位置具有国际竞争力比较强。最后,虽然中国的高技术产业的电子计算机以及办公设备产品等的复杂程度,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且属于比较靠前的位置。但是从整体而言,目前,中国的高技术行业现在仍然是处于一个比较低的落后水平,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我们在国际上,其实已经落后了许多国家。尤其是在国际分工中是处于一个低附加值,低技术劳动力的地位的。并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中国大量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基本上都是依赖于加工贸易的方式完成的,从整个行业来说,存在结构性问题,中国面临着如何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严峻现实。因此,也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生产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同时在国际竞争中,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依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高技术产品的复杂性出口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Lall,S.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1985-1998[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00,28(3):337-368

[2]Hausmann,R.Hwang,J.& Rodrik,D.What You Export Matter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7,12(1):1-25

[3]江小涓.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7(5):4-16

[4]郭晶,杨艳.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与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复杂度研究[T].国际贸易问题,2010(12):91-96

[5]祝树金,戢璇,傅晓岚.出口品技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0(4):28-46

[6]黄永明张文洁,2011:《中国出口复杂度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世界经济研究》第12期

[7]傅朝阳,陈煜.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J].经济学,2006(2):579-590

篇7

研究如何打造产生产业集群衍生及吸聚效应,在这里我们需要进一步来探讨一个新的话题-----关于临空产业的话题。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临空经济区发展的特殊规律,大部分认为临空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布局应以机场运输服务业、物流产业、临空型高科技制造业、航空制造业、总部经济、科技研发、会展业、客户服务中心(呼叫中心)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

一、临空产业包括哪些内容?

(1)航空核心产业(即临空指向性最强的产业):是直接利用机场提供的设施和服务等资源开展生产活动的产业。包括航空运输业、航空物流快递业、机场服务业。其中机场服务业包括航空食品业、航空器维修业、航油航材总部和航空培训业等。这些产业的最大特点在于紧密依赖于空港。

(2)航空关联产业:第一类是依赖于航空运输、产品具有临空区位偏好的高时效性、高附加值的产业,主要有高新技术制造业、轻型产品制造业、现代农业等。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通常由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品制造业等构成。第二类是知识、信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比如总部经济、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

(3)航空引致产业。是为航空核心产业和航空关联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产业,大多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指依托机场及上述两类产业引发的客流、货流资源,满足各类人员的居住、教育、消费、购物、娱乐等生活需求,以及产业发展所必需的研发、培训、金融、中介、广告等服务需求,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由各航空核心产业和关联产业引发和吸引各类辅助、配套和支持产业。

二、我国临空产业发展的现状?

(1)由于国内机场大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现阶段各机场周边大部分临空经济区都存在着一定的农田和村庄,产业以第二产业居多,且类型相对单一。从国内各临空经济区发展现状看,以机场为依托,结合地方发展比较优势,发展航空运输及其配套或延伸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如商务办公、商业金融、会展中心、居住等)是各地的一种普遍选择。

(2)在我国经济基础比较雄厚、航空运输业蓬勃发展的发达地区,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临空经济产业区。如北京首都临空经济区、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区、成都双流机场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广州花都空港经济区等。

篇8

关键词: 数控车床; 技术发展; 现状

中图分类号: TG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37-02

从20世纪中叶数控技术出现以来,数控机床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制造业对数控机床的大量需求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现代设计技术的飞速进步,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并且不断发展以更适应生产加工的需要。今后如何加强机床工业实力、加速数控机床产业发展,实是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现状及问题

1.发展现状

我国的数控技术经过“六五”、“七五”、“八五”到现在“九五”的近20年的发展,基本上掌握了关键技术,建立了数控开发、生产基地,培养了一批数控人才,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数控产业。“八五”攻关开发的成果:华中Ⅰ号、中华Ⅰ号、航天Ⅰ号和蓝天Ⅰ号4种基本系统建立了具有中国自主版权的数控技术平台。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型数控系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有了较大的改观。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它们逐渐被用户认可,在市场上站住了脚。如上海开通数控有限公司的KT系列数控系统和步进驱动系统、广州数控设备厂的GSK系列数控系统等。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数控功能较齐全,价格低,可靠性较好。中国若大的经济型数控机床的市场,吸引了国外厂商。近几年,Siemens公司推出802S数控系统,大连大森公司用OEM方式引进了日本OHM公司的ONC 2102数控系统。尽管这些系统的技术性能一般,但由于其产品质量可靠加上品牌和庞大的宣传销售网络,打开了销路,赢得了市场。

在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研发方面,重型龙门五轴联动复合机床、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数控机床的研制成功,满足了航空航天、发电设备、汽车等重点领域对于超大零件的重点加工需求;高速精密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子、军工等多个行业领域,并带动了众多中小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和产业升级。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压力机类产品已全面进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被国外客户誉为“世界三大冲压装备制造商”之一;北京第一机床厂的龙门镗铣等产品已出口到韩国;武汉重型机床有限公司的重型机床类产品已出口到英国、日本、法国、韩国等。

2.存在问题

纵观这些年来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尽管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国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相比,差距还是很大。主要表现在产品水平低、品种少、质量不稳定。随着国外经济型数控系统的进入,国产经济型数控系统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国产系统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逐渐减小。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总干事长吴柏林曾经说到:“我国数控机床大部分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近年来机床零部件进口持续增长,显示出国产机床零部件还不能满足主机行业的要求。尽管目前国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但高档数控机床、核心功能部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还很低,国外公司大约占有我国高档机床85%的市场份额。”如果这些深层次的技术问题如果不解决,国产数控机床的成本、价格就下不来,而且产品的精度、可靠性和技术先进性就上不去。至今许多重要功能部件、自动化刀具、数控系统依靠国外技术支撑,不能独立发展,基本上处於从仿制走向自行开发阶段,与国外数控机床的水平差距很大。

二、借鉴外国经验,实现我国机床技术的又快又好发展

我们应看清形势,充分认识国产数控机床的不足,努力发展先进技术,加大技术创新与培训服务力度,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里笔者对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加强技术创新是提高国产数控机床水平的关键

国产数控机床缺乏核心技术,从高性能数控系统到关键功能部件基本都依赖进口,即使近几年有些国内制造商艰难地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对此,数控机床企业的重点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推进产品结构调整,避免盲目扩大低档、普通产品生产,加快经济型数控机床升级换代步伐,着力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及生产线。企业要加快研发速度,掌握若干个高档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的核心技术。企业要提高产业化水平,不仅要形成足够先进的生产水平,还要有一定批量的制造能力。

2.加大数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必须狠抓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加速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各种专家人才,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低效、落后的状态。人是一切事业成败的根本,层层都要重视“培才、选才、用才”,建立学习型企业,树立企业文化,加速培育新人,培训在职人员,建立师徒相传制度,举办各种技术讲座、训练班和专题讨论会,甚至聘请外国专家、顾问等,尽力提高数控。从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形式来看需要三种层次的数控技术人才:第一种是熟悉数控机床的操作及加工工艺、懂得简单的机床维护、能够进行手工或自动编程的车间技术操作人员;第二种是熟悉数控机床机械结构及数控系统软硬件知识的中级人才,要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知识,能够熟练应用UG、PRO/E等CAD/CAM软件,同时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第三种是精通数控机床结构设计以及数控系统电气设计、能够进行数控机床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的数控技术高级人才。我国应根据需要有目标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的数控机床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人才支撑。

3.走联合的道路,优化组合,资源共享

目前应该重点发展普及型数控系统,开发高性能低价位的PC型数控系统和交流伺服驱动系统,参与市场竞争。目前国内已有华中Ⅰ型、航天Ⅰ型等PC型数控系统,但这些系统进入主机厂的还是很少,大多数用于机床改造和特殊专用机床,因而生产批量小,加上各自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力量分散,这样无法与国外名牌产品竞争。如果能挑选几个好的产品,创造“国产名牌”,在开发、生产、配套、销售上进行联合,就可把力量集中起来,从而达到扩大生产批量,降低成本,扩大市场的目的。

4.学习美、德、日经验,政府高度重视、正确决策、大力扶植

篇9

举 措

科学预测滨海新区未来产业发展对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自2008年起,学校历时两年开展了12轮次、6个产业领域、3个层次的滨海新区产业项目与专业组群对接专项调研。2010年,学校通过对工业行业投入、产出和用人规律的分析调研,对截至2010年滨海新区已经推出的120项重大工业项目技能人才的需求趋势进行深入分析预测。通过对调研情况、经验数据和不同产业用人规律的综合分析对比,并充分考虑由于科技进步和劳动力正常流动等因素使不同时期的同一产业用人情况不同等情况,提出了对滨海新区120项重大工业项目的用人需求预测,同时类推至200个重大工业项目,以此作为学校在制定“十二五”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的重要依据。

学校对120项重大工业项目到2015 年技能人才总需求、新增总需求及行业分布做出了预计,同时,根据专业对接情况,对学校关联需求做出了预计。到2015 年,120项重大工业项目技能人才总需求将达到88.1 万人,新增技能人才总需求39.3 万人,分别占届时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的69%和30.8%。其中,与学校专业关联较强的共133 个子项,主要涉及机械制造与维修、汽车(其他车辆)制造与维修、其他装备制造与维修、装备制造零部件配套生产等,相应涉及的技能人才总需求将达到21.3 万人,新增总需求11.3 万人,分别占全部项目总需求和新增需求的24.1%和28.8%。

从技能人才新增需求行业汇总情况看,需求在1 万人以上的有7 个行业,分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这7 个行业合计新增需求32.3 万人,占全部新增需求的82.1%。这7 个行业也是与学校关联较大的行业,每个行业与学校的关联需求都在5000 人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高达3.7 万人。

依据上述分析,学校制定了“十二五”事业发展以及专业建设规划,对各个专业方向及其办学规模形成了系统和科学决策,使学校更好地为滨海新区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服务。

围绕滨海新区的未来发展进行专业建设

整合校内现有专业资源。为有效解决滨海新区现代产业项目急需的高端技能人才不能从区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获得有效支撑的问题,学校主动对接滨海新区重大项目需求,通过整合校内现有专业资源,教师深度了解并参与项目建设,引入企业标准,通过直接为企业开展短期技术培训,增加现代产业要素,丰富专业内容,针对性调整专业方向,为企业提供高水平服务。在服务中集聚校企资源,累积孵化新专业,及时开展系统化专业培养,通过短期培训、订单培养和专业系统培养及时为重大项目提供高端技能人才支撑。学校新建专业如飞机制造、风能与动力、新能源、数控维修等专业多为天津市乃至全国首个高职办学专业,及时满足了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解决与企业不同步的问题。为妥善解决课程内容和企业岗位要求不对接,毕业生职业能力距离企业需求差距较大的问题,学校通过行企校密切联动、校企深度合作,引进跨国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和培训资源,消化、吸收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教学资源;聘请国外高端智力资源,组建国际化“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开发职业资源包,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强化教学资源应用,培养适应企业技术升级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

解决实践教学装备与企业真实生产设备脱节的问题。为解决职业院校存在的实践教学装备普遍真实性或仿真性不强,通用性和先进性不高的问题,学校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依据工业现场情境,融入国际化企业工艺要求和文化要素,建设高仿真虚拟技术教学环境,引进国际通用的新技术装备,共建符合现代职教组织形式、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升级的实验实训场所。

匹配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专业群建设路径

以课题研究为引导,对接滨海新区重大项目需求,优化调整专业组群布局。联动滨海新区政府部门,依托行业企业,组织十多场企业专家、人力资源和技术人员对接会,对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学校专业建设现状及重大项目对接情况、技能人才需求等进行调研分析、问卷调查、归纳统计,形成调研分析报告,支撑了学校“十一五”、“十二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积极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宜的专业群。利用天津作为首个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和创新示范区优势,深度探索专业群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建设模式。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产业调研和课题研究为引导,对接滨海新区重大项目,优化调整专业群布局;以行业企业和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整合现有专业资源,实施企业项目服务,提升专业和产业、课程和岗位的匹配度;以项目服务集聚校企资源,推动现有专业改造,孵化新专业;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变化,专业建设适应产业发展,产教、校企资源在技术服务、教学团队、装备仪器、培训资源、标准模式方面高度融合聚集。构建新专业群方面,着眼滨海新区紧缺高端技能人才,整合现有资源,配备国外高端智力和培训资源,引进企业典型装备,主动服务龙头企业,进行专业群内的首个专业布点,实施校企联动的重点建设,提升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并衍生相关配套专业。完善现有专业群方面,从产业匹配度高的专业入手,借助资源优势开展技术服务,在服务中累积新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内容,打造组群龙头专业,并构建专业平台,带动相关专业调整优化。自2007年以来围绕滨海新区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17个新专业,改造整合16个原有专业,构建了服务产业发展的5个优势专业组群,形成了对接产业发展的“服务-累积-孕育-优化”专业群建设新模式。

探索国际智力资源、跨国企业资源有效支撑专业内涵建设。借助为产业服务的优势,以贡献求支持促发展,引进德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家高端智力专家配备9大专业组群,强化教学团队国际化视野和能力水平,外国专家团队形成工作专业化、任务项目化、长短期结合的优化遴选模式,学校被评为国家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与国际跨国企业合作,引入岗位技能要求,引进国际通用职业标准,开发国际化优质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搭建配套专业群课程体系。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按照专业群类别分类,形成机电类、信息类、语言类、艺术类等公共基础课大类;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三大版块中,相关相近专业形成一个共同的“专业基础平台”,该“平台”中课程一样,课时相同;各专业核心课程在第四和第五学期开设;鼓励相关相近专业选择《楼宇安调》《数维安调》《自动线安调》《机器人综合实训》《企业管理模拟沙盘》等多门目前学校较为成熟的综合实训课程,作为各专业的职业拓展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或职业能力课程。

成 效

服务了滨海新区技能人才的需求

自2006年以来,学校累计为滨海新区企业进行新员工考核测评2543人,订单式培养588人,毕业生推荐就业累计4362人。平均每年为滨海新区企业在职员工进行技能和管理培训近万人次。

服务了滨海新区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研发服务

篇10

【关键词】政府规制,综合运输,竞争

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续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综合运输体系大致由三个系统构成:有一定技术装备的综合运输网及其结合部系统;其二是各种运输方式联合运输系统;其三是综合运输管理、组织和协调系统。目前,国内的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主要从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入手。从货运来看,三种运输方式各自为营,甚至希望通过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来实现规制。然而,各种运输方式有存在这样或者那样问题,对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在构综合运输体系中,货运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道路运输

1.企业数量巨大,车辆保量少,实载率整体低

“十一五”期间,货运车辆发展快速,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公路载货车辆数为25.7万辆,全省货运企业在15万家左右,平均每家企业车辆保有量不足2辆。运输过程当中,很多车辆返程是空驶,运输的整体实载率甚至不足50%。这样不仅对运输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还增加了运输的成本。

2.管理落后,市场集中度小,过度竞争,无规模

在原有企业的改制的基础之上,原有车队形成了货运场站的组成部分,货运场主要提供场地租赁,成为了货真价实的“货运产品出售市场”,所有需要运输服务的企业都需要到这里来“购买运输”。运输企业80%注册资金不足100万,固定资产不足200万,企业的规模非常小,并且各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竞争,货运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所调查企业有90%以上试图构建区域或者全国网络,然而其不存在规模经济。部分货运试图采用公铁联运方式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由于这些企业实力较小,未能对跨区域配送进行有效的配送,这直导致了这些企业的信誉下降。

(二)铁路运输

1.政府过度规制

铁路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运力大、成本低、占地少、节能环保、安全性好等特点,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铁道部并入交通运输部,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为铁路进入市场经济做了进一步的准备。当下我国的铁路网基本已经形成,然而目前铁路的市场化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也没有对综合运输发展提供合适的平台。

2.铁路运输优势乍现,却未能突出各运输方式优势

铁路能够进行差距里的连续运输,加之运量较大,并且可以与旅客列车进行同时运输,这势必将为铁路的快运带来巨大的优势。然而,铁路快运却未能与公路运输,航空运输进行有效的结合,导致其受众面下降。例如,2014年中旬,中铁快运可以以1元/kg的价格将货物由西安运至石家庄,中通、申通、EMS等企业的平均价格在2元/kg以上。然而,如果进行门到门配送,中铁快运要额外加收25元的配送费送。

(三)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依托于稳定的航班,可以进行快件运输。然而由于航空运输的技术经济特性,航空运输只能进行小批量、长距离的运输活动。目前的的航空货物运输与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各自为政,很少进行综合的运输。

二、实行恰当的政府规制

政府规制的执行主体是政府,其被规制的客体是企业及消费者等微观经济活动主体,而不是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进行的宏观调控行为。政府规制是政府与企业围绕市场而发生的关系,是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和规范,用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一)壁垒设立,促进综合运输企业的发展

不同的资源禀赋自然导致地区间货物的流动量不同,甚至有可能出现单项流通,逆向零流的可能。那么,这两个区域间的流通费用就会变大,但是流量是由具有资源禀赋流向无禀赋地,流量的起点是由具有资源禀赋地区,流量起点区域运输业得到发展。例如义乌作为小商品的聚集地,能够聚集较高的资源禀赋位势能,因此会有大量的货物流出,当地的物流行业肯定也是得到了极大推动。发展综合运输其实并不一定能够是所有地区每个环节的都是最有,但是一定可以从整体对我国的运输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道路运输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行业,由于当下货运企业“多小散乱”现象,需要进行市场壁垒的设立。第一,要限制小企业的进入;第二,要设立综合运输导向的运输市场机制,通过政策限制已经经济诱导,引领我国综合运输的发展。

(二)采取合理的政策对铁路进行规制

我国对铁路实行了交严格的规制,这导致国内的铁路行业的垄断。然而我们又必须认识到铁路产业因为其具有网络型自然垄断特征,自由竞争必然破坏规模经济,有损铁路产业发展,导致社会福利受损,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严格的产业规制,则会窒息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导致铁路产业的衰落和企业的亏损,因此,必须根据自然垄断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变化,寻求规模经济和竞争机制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反映在铁路产业规制上,就是要放松经济性规制,引入竞争机制的作用,同时放松价格规制,保证铁路企业财务健康,促进铁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社会性规制,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

(三)统一标准

我国公、铁、水、航空等运输之所形成综合的运输体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运输的各个环节的衔接。然而这些指标又不是一个企业所能规定的,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职能规制制定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指标体系。例如货物运输企业可以采用统一的集装箱运输,进行货物的中转、换装、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使得车辆得到有效的配置。

参考文献:

[1]徐天柱.中国铁路产业经济法规制问题研究.中国知网,2014.4

[2]靳丽娜.陕西省道路货运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经贸导刊,2012.8

[3]马晓燕.公路零担货运发展方式分析.长安大学,2011.5

[4]刘哲.公路货运业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企业导报,2014.6

[5]陈学云.中国航空运输服务业规制与竞争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