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随笔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随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随笔

篇1

关键词: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教学;随文练笔

一、什么是随文练笔

阅读教学中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有着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感人的形象,还有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独运,都给学生提供了习作模仿的范本。在教育部2016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简称“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中,每个单元的专题写作指导和阅读课文,都设置了随文练笔的教学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随文练笔缺乏规范指导,影响了教学效果。探究如何使用语文教材进行随文练笔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材中随文练笔的内容安排与编排特点

(一)随文练笔的内容安排

在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中,随文练笔的内容安排如表1所示。

(二)编排特点

11.出现频率高整册教材共有24篇课文,课后有随文练笔写作训练的课文有10篇(如表1)。由此可知,部编教材非常重视随文练笔。22.形式多样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的形式有:模仿句式或课文写法,写句子或片段;通过想象、补充,改写或补写课文;挖掘内容,由此及彼,学习写法等。33.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随文练笔是写作教学的一种形式,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有什么关联呢?叶圣陶先生说:“教好阅读课,就是引导学生逐课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意思。跟着作者走一遍,到自己写作时,也就熟门熟路了。”从表1可见,教材中随文练笔和阅读教学相互配合、呼应,为共同完成单元学习目标服务,构成一个完整的写作系统。在写作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课文中寻找写作的指引,把随文练笔有机融合到阅读教学中,就可以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方便学生迁移运用,举一反三。

三、随文练笔的教学处理

部编教材对随文练笔的重视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把随文练笔当作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

(一)教学前练笔教学前练笔,在比较理解中学习写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课文特点,安排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练笔,是课堂教学导入的一种好方法。如在教学《植树的牧羊人》时,笔者先用课件出示绘本《植树的男人》原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后描述图中内容。笔者给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然后再与文本对话,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写法值得自己学习,并展开交流。这样,学生通过比较不仅能尽情地领略牧羊人如何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而且能学到文章独特的写法。又如为了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描写的方法,笔者在阅读教学之前,常常布置学生写写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然后与课文对照,比比高下。在教学课文《猫》和《鸟》时,因为这两种动物都是学生熟悉并且喜欢的小动物,所以笔者布置了“在课外观察猫和鸟的外形、动作、声音,然后写下来”的预习任务。学习课文后,笔者再让学生把之前的习作和课文相比较。这样的随文练笔,可以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的独具匠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阅读教学之前练笔,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能在与课文的对话中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练笔教学过程中练笔,在感同身受中学习写作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练笔的恰当时机,使课堂练笔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针对课文内容的可挖掘性,抓准训练点设计随文练笔。11.读写迁移读写迁移,学会仿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文本特色(结构、语言等)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如教学《金色花》一文,笔者这样安排随文练笔训练: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某个事物表达你对母亲的赞美之情。有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以“云”为题,这样写道:假如我变成了一朵白云,为了好玩,我要浮在树梢上,笑嘻嘻地在树梢上摇摆、跳舞……当你洗衣服时,我便浮在你的上方为你遮挡阳光,当你纳闷怎么这样阴凉时,却不知道这阴凉是从我身上来的;当你采茶时,我又会浮在你头上,我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正在采摘的茶叶上,和着你的手指跳动;当你黄昏回家做饭时,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给我好吃的。笔者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从小阅读较为匮乏,特别不善于抒情和描写,这种在教学过程中的仿写,是他们感同身受的有感而发,使他们在读写结合中提高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22.丰富内涵丰富内涵,学会补写教材中的很多文本都留有空白处,利用这些空白处进行随文练笔,有助于学生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表现人物形象可以从描写人物的外表及内心两方面入手”,接着让学生“找找课文是怎么描写母亲的”。文中没有描写母亲的内心活动,她在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对此,笔者让学生把母亲还没有说完的话补写出来,以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三)教学后练笔教学后练笔,在反思体验中学习写作

篇2

1.开讲激趣,引人入胜

开讲也叫“课引子”、“导入新课”,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对学生讲述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席话。它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文而异地精心设计开讲,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以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运用以下几种开讲方法。

1.1由揭示题旨开讲。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文题,可以窥探文章的主旨。“名不正,言不顺”,作者选题总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因而标题常是文章的精义所在。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为揭示文章的“主脑”,弄清题意就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按“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步骤来板书,从形状、材料、空间地域上对所要写的桥进行了限定,规定了明确的选材范围。简洁、明了的开讲语,为学生学习课文把关定向,起到了学习的引路作用。

1.2由作者、时代背景开讲。

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在理解上才较为准确。所有诗、文大都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大都因事因时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1.3由故事、趣事开讲。

学生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实际,从听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等方面开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2.培养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2.1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要加强朗读示范,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以满怀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从而带领学生观赏春天的景色。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雅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2注重朗读技巧。

把握了朗读技巧,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第一,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第二,要留意停顿。如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读完这句后要停顿。第三,要留意语气。如朗读《故乡》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要有所不同:读少年闰土时应该是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这样使人仿佛看到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读中年闰土时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第四,要留意语速适当。语速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第五,要留意语调抑扬。“激情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避免“千文一腔”。

3.合理利用多媒体

3.1多媒体应用要能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

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向学生传输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应尽可能地增加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3.2多媒体的运用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发散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语言。但教授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能更好地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既可陶冶情操,又可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引入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

4.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接受式和储备式学习。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性、被动性和机械性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语文学习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主动式学习、互助式学习、创新式学习等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训练。

主动式学习就是学生主体自主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不断地自我调控,对学习效果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反馈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认识基础。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的习惯是主动式学习得以形成的关键,自主阅读、个性化表达则是主动式学习的重点。

篇3

素质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教师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成为教师评职称的依据。在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对课外的知识只是轻轻点水,忽略不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的标准,缺少新颖的观点,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培养。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落实。当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完全为了中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做好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育相结合,改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二是改变落后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能力,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和敢质疑的求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教师可以进行详细地解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发扬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专业修养。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各种教学研讨,同时,农村初级中学对语文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不够重视,也缺少资金的支持,这些都制约了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克服困难,利用现有的资源,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网络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

(三)语文课程改革,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修养,将文化的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一些优秀的课文作为课外学习材料,更多地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哲理。

(四)建立新型的语文教与学观念

教师要建立以听、说、读、写立体化的语文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的阅读教学观主要包括:一是改变过去平面的教学结构,建立师生同参与的立体化网络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做事、合作及生存;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实践中存在的事物,从实践中感受教学内容的内涵。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能够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农村教师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读书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故事会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让学生们懂得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的道理。同时,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日记,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衔接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96-02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但目前小学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和倾向于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明显薄弱,导致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不强。而中学的语文教学则更关注其工具性。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取得平衡,如何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就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我校充分发挥十二年一贯制教育优势,开展了"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图破解这一难题。

一、树立衔接意识,转变各自为政的教育观念

小学尤其高段的教师要有衔接意识,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为重点,为初中语文教学打基础,促使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持续提高;初中尤其是七年级的教师更要有强烈的衔接意识,经常想到与小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关注学生的原有基础,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首先,我们深入小学语文课堂,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内容,亲身体验小学生的学习情境。通过听课交流发现,小学老师很有方法,他们的教学形式多样,更重要的是小学生的学习内容简单,老师的教学节奏也较慢,学生学的轻松愉快。相较于他们的课程,初中的语文课稍显沉闷,而且理解分析的内容相对多一些。为此,我们在初一的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课堂。

其次,在六年级新生刚升入中学时,我们利用一周时间进行初中语文起始教育,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习惯与小学的不同特点等;并且初中和小学教师都建立了学科知识树和语文知识图等方式,以便直观的把握各学段的学习要求。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就会注意到相关学科知识和和学科方法的衔接。让学生语文学习有了努力的方向,学习也就有了奔头。

二、立足课堂,实施学段衔接策略

由于教材内容比较简单,侧重于识记和浅层次的理解,因此,小学的语文教师教学节奏偏慢。学生只要课堂上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就能较为轻松地取得好成绩。所以我们建议小学高年级的课堂加快教学节奏,适当增加教学容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为升入初中打下基础。而当学生进入中学后,为更好的做好衔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放慢速度,扶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语文特有的丰富的情感因素,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力与影响力。采用朗诵比赛、辩论赛、课本剧等方式,逐步培养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采用"帮、扶、放"的教学过程,使学生逐步适应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过渡。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相信学生,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不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

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们设计了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主学习、明确目标;整体感知、复述课文;精读赏析,品味发现;感悟思考,体验反思五个环节。在整节课堂中,始终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也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真正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

三、学法衔接指导是关键

我校作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方便了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的研究。在联研中,我们明确了在小学阶段要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认真落实好教学中"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五个环节,掌握多说、多读、多思、多写四个法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进入中学,我们要求学生增强课堂意识。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并把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落实大语文的观念,加大课外阅读指导的力度,增加学生阅读量,班级建立图书阅览角,学校开放阅览室,加强学生阅读及心得的交流。通过写随笔、观察日记、强化快速作文等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这样也为今后的高中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衔接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如在教学《在山的那边》时,课前我先在黑板上画了数座大小不一的山,山下画了一个孩子,在相对遥远的地方画了一片海。课一开始,我播放了一段轻音乐,充满遐想的图画、动听的音乐,一下子讲学生的心牵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2、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让孩子在全方位的参与中学习

如在执教《散步》时,先让孩子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然后让孩子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次仔细预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的答案,用横线标出,并写下注解,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自学时,让学生动嘴读、动脑想、动手画,通过这样动口、动手、动脑训练孩子,能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我校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将"中小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这就为衔接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崔一心.《教育概论》 .《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略论》

[2]刘国正.《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语文教育论集》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发;积极;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19-03

一、问题的提出

七年级学生刚刚踏入新的校园,面对新的集体、新的老师同学,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难免会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再加上学习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经常受到失败的打击,会导致学生身心疲惫,产生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情绪,还会形成闭锁、恐惧、情绪化等心理倾向。这样一来,学生的身心就得不到和谐的发展,学生个体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依靠心理专家和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更要重视依靠广大教师。任何学科的教师每天都会面对学生活生生的心理表现,教育的每时每刻都会涉及到学生的心理现象。因而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教材是让学生进行积极情感体验的很好的素材,语文教师可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教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让积极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进而升华其道德价值取向。而且语文教育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把学生的许多抽象的心理问题变为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景或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鲜活的生活情境和活动中逐步获得能理智地观照现实和应对生活的健康情感,培养学生控制、调节和疏导消极心理的能力,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通过整合语文教材,挖掘出珍贵的人文价值,并通过语文课堂学习来激发七年级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以健康的情绪面对遇到的各种挑战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尝试。

二、概念界定

积极情感体验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积极的情感因素,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象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行体验、感悟,以此对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理性化梳理,从而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情感体验。具体如何开展呢?

三、实践探究

1、整合七年级教材,挖掘积极情感教育素材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意蕴深远,情感丰富,有着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积极健康的因素,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认识前人的人生经验的同时也观照自己的生活、心理。面对生活的细节学会客观地分析、冷静地思考,全面地看待每一件事,认识消极情绪产生的危害,一步步地进行理解、疏导,进而自觉摒弃消极的情绪,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利用教学实践,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七年级语文教材进行了整合,挖掘出了其中可用于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教育的素材。

(1)分析人物思想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为学生塑造了高大的人物形象。如誓死追求真理、临死还不忘弃杖成林造福后人的夸父,面对苦难,变得独立和坚强的英子;在挫折面前乐观和达观的普希金;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保持自己个性与风格的闻一多……古今中外的这些优秀人物,在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时,如此坚强执着的生活着,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能让学生在这样健康的文学熏陶中明辨是非、美丑,培养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体味生命的伟大,感悟生存的意义。

(2)挖掘作品积极的主题,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这些作品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积极情感教育

(1)利用教材资源,转移学生的情感体验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针对学生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如同学交往、个性适应、学业困难、情感挫折、亲子矛盾等问题展开作文教学,让学生在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的同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表达,自我剖析,梳理自己的情绪,并进行体悟,发现合理的因素,改变偏执的态度,将思想引向深入。如在进行七下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成长的烦恼”教学时,我让学生尽情地述说内心的苦恼、烦闷,学生各抒己见:感觉父母或老师对自己不公平,或者感觉自己受到冷落;与伙伴发生矛盾;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做错了事情而被父母或老师责骂;被别人冤枉……

学生将自己的情况分析得十分深入,让我更了解了他们的内心。这是一次学生内心情绪的宣泄,有助于学生缓解内心的压抑,释放自己的情绪。但还不足以真正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教育,改变学生的认知,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因而我又与九上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微笑地面对生活”进行整合,组织了一次作文练习课,让学生学会将各种生活矛盾当作一种幸福体验,在心灵的家园里构建一个和谐而充满阳光的美好世界和具体的生活情境,以调适心情,调节和疏导消极心理。

师:一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再春风得意,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永远都阳光灿烂。风霜雨雪,总是陪伴在我们身边。重要的是,我们能寻找快乐,感受快乐,创造快乐,微笑地面对生活,让生命焕发出最美的色彩。哲学家伊壁力橹说:“人活着就要追求快乐。”“快乐是生活的起点和目标。”快乐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认为快乐是什么?你有什么样的快乐?

生1: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去参加市里的演讲比赛,我每天认真的练习,喉咙都练哑了,但我坚持努力的练习,最后得了二等奖,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来祝贺我,我很开心,因为这是我努力的结果。

师:奋斗的过程比结果更快乐,因为我们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帮助。

生2:双休日,我做完作业后,整理了自己的房间,还帮妈妈做了家务。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很快乐。

师:是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忙碌中充实的过每一天,也是一种快乐的生活。

生3:人活在世上,难免会经历各种痛苦、磨难,但我认为这些痛苦也是一种快乐。比如小时候,我因为不懂事,一次次“摔跤”,受到爸爸的一次次责骂,虽然当时很难受,现在想想这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师:是啊,痛苦,何尝不是一笔财富,一种快乐呢?白岩松还写了一本书,名字叫《痛并快乐着》,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

师:(课堂寄语)快乐让生活更美好,让日子更轻松/快乐的生活得益于快乐的感觉/快乐的感觉需要自己寻找/在每一寸阳光里,在每一个细节里/当生活对我们吝啬的时候/用乐观的情绪驱除痛苦的阴霾/这就是强者对生活的选择/让我们微笑地面对生活吧

这样的课堂作文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描述了所见所闻,而且说出了内心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活动,得到了心灵上的一次洗礼,同时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恰当地进行肯定,正确地加以引导与鼓励,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情感渗透。

(2)利用文本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体验,文学文本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爱与憎。教师要因势利导,主动以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思想,通过情感调节等各种手段升华情感。七年级学生的人格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引申出一些有关能促进积极情感体验的问题,认识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流程,让学生由己及人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本潜移默化的渗透和感染,能让那些情绪冲动、性格浮躁、脆弱、自暴自弃的学生受到感染,向稳重、坚强、振奋等优良品质转化。如学习《丑小鸭》这一课,学生了解了丑小鸭在经历磨难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丑小鸭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勇敢的面对,不怕艰难顽强的生活,这些行为没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一课正好是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的好材料,也能对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于是我便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学了这一课后想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丑小鸭真了不起,受了这么大的委屈依然不放弃,而我呢?在学习中遇到了一点点的困难就轻言放弃。

生2:我要向丑小鸭学习,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怕,而想想我自己,刚进中学时,觉得住校生活太苦了,经常跟爸爸闹别扭,这样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

生3:丑小鸭受了委屈一点也不怕,以后我受了委屈也要坚强,不能哭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当遇到困难时是积极面对、努力承受,还是消极躲避,自暴自弃呢?

这一周的随笔,学生的感悟特别深刻,其中一位学生写道:张海迪姐姐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在人生道路上,幸福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往往是联袂而行的,只要你坚信希望在明天;用小草的精神给自己灌注新的力量,即使生命卑贱如蝼蚁,也能活出自己的色彩和潇洒。

看了这样的随笔,可以肯定学生在对文本进行理性化的体悟后,心灵受到了震撼,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积极情感的教育。而且这一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相融。也是学生内心情感的抒发,引发他们对自身存在问题的思考,受到乐观向上、正确对待挫折的教育,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可利用随笔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抚平学生的伤痛,澄清是非,在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自信心和交往能力。

(3)利用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十分的重,他们渴望亲情、友情的眷顾,但是对如何正确对待亲情、友情,学会与人相处上十分欠缺。如学生表演的情景剧之一:学习已经很努力了,但成绩一直不理想。每次考完试,母亲都要打电话问班主任。放学回到家经常问:“怎么这么晚?”有时“我”的电话响了,她就一把抓住话筒,无论男女就一句:“她不在!”啪的挂了。早晨去上学,不停的唠叨:“好好学习,别和男生来往。”想到母亲的一切种种,让我十分反感,有时甚至十分恐惧,我有时都不愿意回家了,内心十分痛苦。

表演完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师:当我们面对消极情绪时,要认识生活,认识自我来缓解自己的压力,不能一味地抱怨,这样会走进情绪的死胡同的。刚才表演的情景剧,相信会引起很多同学的共鸣。但母亲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举动呢,同学们想过吗?

生1:因为母亲对我不信任,怕我早恋,怕我在外面干什么坏事,错交了坏朋友,所以她才会干涉我的自由。

生2:母亲对我过于保护,她怕我受到伤害,才时时刻刻的关注我的学习、生活。

生3:母亲与我之间有代沟了,她把正常的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当成谈恋爱,所以她才会很着急,才会这么做的,说到底母亲还是爱我的,只是方法上可能有欠缺。

师:那你如何评价剧中的我呢?

生1:我认为我本身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比如肯定经常晚回家,母亲才会唠叨“怎么又晚了”,可能在男女生交往上也有让母亲担心的地方。

生2:我觉得他缺乏与母亲沟通,比如他学习已经很努力了,但成绩不好,就应该与母亲、老师交流,找出“病因”所在,及时治疗。

师:那你认为这件事该如何解决呢?

生1:我觉得他应该与母亲好好沟通,把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多对母亲讲讲,母亲了解了实际情况,相信就不会这么紧张我了。

生2:也可以借助老师的帮助,请老师找母亲谈谈。

生3:我觉得“我”已经有心理问题了,该找心理辅导老师了。

师:但我们不可能随时都找心理老师解决的,我们该如何进行自我的心理疏导呢?

生1:我认为遇事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生活会不断地给我们这样那样的压力。

生2:我们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跟朋友聊聊天,唱唱歌,或去运动一下。

生3:我认为一有问题就应该及时解决,不要堆积起来,像剧中的我就是一点点小事不断积聚,最后成了一件大事了。

依托文本的情景剧表演,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发现和思考的情境。同时,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活情境,更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对自己的行为、心理上的思考。通过对这些情境的再现、思考、讨论、分析、争辩,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重新进行审视,对自己的心理压抑进行释放,学会应对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消极情绪,用积极的做法去对待日常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学会悦纳自己,时刻保持快乐的心情。

四、几点反思

1、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效地渗透学生的积极情感,以宣泄学生的消极情绪,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这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知识,不但要善于矫正、调整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情绪的形成、健康发展。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现象,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形象化的语文活动,使学生获得控制、调节和疏导消极心理以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能力。但必须时刻警惕,不要因为我们自身的教育教学导致学生产生新的心理问题。

2、学生的情感情绪是十分复杂的,不要指望上几节语文课就能解决。作为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适时地、适当地、顺势地进行学生的心理疏导,不要机械地灌输,导致像利用教科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说教,引起学生反感,而要把握恰当的度,让心理疏导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中丰富的人文资源的挖掘,形象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积极情感的体验,能让七年级学生享受到精神境界提升的喜悦,能激发七年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品质,获得积极的情绪和行为改变,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使心育之花在语文的园圃中开放得得更缤纷绚丽。

参考文献:

[1] 杰弗里斯・麦克沃特等.危机中的青少年(第3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4.

[2] 洪 敏,杨曙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