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医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医学的认识

篇1

在中国社会当中,老年人一直是被看作一个特殊的群体,从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关于提到老年人的。从近几年来各个领域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年人的问题已经成为热点。如空巢老人问题研究,老年人福利政策研究以及体育领域的老年人体育需求研究、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等。事实上不仅仅只是在中国社会中老年人被看作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纵观世界各国,老年人都是被全社会关注的对象。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引起劳动力总数减少,劳动生产率下降,社会保障费用上升。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也在迅速增长,引起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西方人口学家称这种现象为“银潮”。[1]目前这一现象已经不单单只是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们的生育观念的转变,老龄化现象在我国已经相当的严重。人口老龄化最常用的判断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6.96%。到2002年,该比重达到7.2%,即已超过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标准(7%),未来预测结果表明: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到2010年约为8.8%;到2020年约为11.3%;到2030年约为14.5%,到2050年约为24.5%。

2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副作用分析

人口老年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诸多的影响:经济生产中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一个国家老年人口比例很重,必将影响经济生产活动,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注定其不能从事繁重的社会生产活动。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将这一现象延伸至每一个家庭中,随着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由于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很有限,对家庭中年轻成员的依赖将会越来越重,作为推动社会发展主力军的年轻人群来说的负担就会变得日益沉重,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处理不好将会演变成家庭纠纷,这种状况的出现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道德的玷污更是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人口老龄化社会现象的加剧所引发负面的影响在我国更是能够得到体现,正如李岚清同志指出的,在中国,“老年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解决得如何,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3我国老年人社会问题概述

3.1老年人数量众多,社会、政府压力巨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尊老爱幼”的国度,对待老龄人的态度可以用“感恩”两个字来概括。这众多的老年人为我们国家的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尊重赡养他们应该是全社会的义务。国家在老年人福利政策这一块投入巨大,如在政策上提出了加快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建立贫困老年救济制度等。光从退休金这个方面来看,据一项数据表明1978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为17.3亿元,到1997年增加为2068.3亿元,19年间增长119倍。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这一费用将要达到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到182195.2亿元。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其他医疗保障投入,社会福利保险投入都是十分巨大的。

3.2农村老年人数量多,权益得不到切实维护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相当的一部分老年人群生活在农村。因为历史原因,“户籍制度”这一特有的制度拉大了农村与城市间的发展距离,相当一部分农业老年人口的权益得不到切实的维护。就以医疗硬件为例,农村医院不仅数量少而且医疗水平及硬件设施与城镇相比差距巨大,很多老年人就是因为这类问题而耽误了治疗。在有些福利政策上,农村与城市老年人也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3.3空巢老人多,关爱老人生活程度不足

如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的信息时代,生活节奏快,青年人为了缓解生存压力日夜奔波,对老人的忽视不可避免,我国已经进入“3+2+2”家庭性社会。很多家庭没有人去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这类情况我们在相关的报道当中屡见不鲜。人进入老年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是巨大的,不仅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疾病更是要忍受着心理上的寂寞与空虚。很多老年人正是因为承受不了内心空虚和寂寞的煎熬,本来幸福的晚年生活到最后演变成了一场悲剧。一个个鲜明的事实表明,在这样的社会,老人最需要的并不是生活费、医药费,而是需要子女的关怀、社会的关爱,需要人间的“人情味”。

4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分析

4.1促进身体健康

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个体的各项机体能力都在下降,而体育锻炼对身体各器官健康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衰老的延缓作用已经经过了科学的论证。老年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有效避免各类损伤的发生。国家每年在老年人医疗保障当中投入十分巨大,正是体育运动对老年人健康具备着有效促进作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医疗手段,若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使全社会的老年人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将会为国家及社会节约一大笔支出,有效地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4.2对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明显

通过体育锻炼,老年人可以宣泄自己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体验到运动的乐趣。目前老年社会中许多问题就是由于老年人的不良情绪没有得到有效处理而产生的,如离家出走、自杀等行为,通过体育锻炼将会有效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概率,对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3参与的体育活动大多以低强度、小负荷群体性锻炼形式为主

当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大多数以“核心家庭”为主,即子女成年后都会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庭,大多是与老人分开生活的,这就必然导致了老年人的失落与寂寞感。寂寞是导致人产生身心疾病的主要的一种消极情感,老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到群体当中,可以使其相互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喜悦与不快,在人际交往之中消除内心的寂寞感和失落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同样的,在老年人锻炼群体中,每个人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参与和决策权利。

5结论

篇2

文/曾丽雄

夏季一到,大大小小的餐馆纷纷打出药膳招牌,推出各种菜品、滋补汤、靓汤。妹妹说要带爸妈去尝试尝试,好好尽尽孝心,给父母补一补。到餐馆一看,我就发现,虽说外面的餐馆高级,可不懂养生之道的商家大有人在。养生保健辅助食疗,药膳的确有好处,但是,进补可不能乱补。夏季本来是要以清补为主打,可是有一些菜馆却偏偏要推荐乌鸡汤、老母鸡汤这样一类温补的靓汤,这对许多人来说就适得其反。跟着那些不懂行的人去,还真可能吃出问题。

其实,夏季的正确选择,应是鸭汤或鸽子汤。

老年人、体弱多病者,或处于恢复期的病人,都习惯于用老母鸡来炖鸡汤喝,并以此进“补”,甚至还认为鸡汤的营养价值比鸡肉好。其实,鸡汤的营养价值与鸡肉比起来大为逊色。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肾脏功能较差者、胃酸过多者、胆道疾病患者等就不宜多喝鸡汤。如果盲目以鸡汤进补,只会进一步加重病情,有害无益。

鸡汤中含有一定的脂肪,患有高血脂症的病人多喝鸡汤会促使胆固醇进一步升高,还会引起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而高血压患者如果经常喝鸡汤,除了会引起动脉硬化外,还会使血压持续升高,很难降下来。患有消化道溃疡的老人也不宜多喝鸡汤,因为鸡汤有较明显的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会加重病情。另外,肾脏功能较差的病人也不宜多喝鸡汤,因为鸡汤会增加肾脏负担。因此,老人喝鸡汤时一次最好不要超过200毫升,一周也不要超过两次。

饭后养生事半功倍

文/瞿晟

早餐后:吃点水果,按摩膝盖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认为,国人的早餐都存在营养单一的问题。早餐后吃一点水果是对营养单一很好的补充,可以提神醒脑,保证一上午的工作效率。最佳的选择是猕猴桃和草莓,因为这两种水果维生素的含量非常丰富。

吃完早饭,可以按摩一下膝盖或者敲打小腿外侧。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吴大真解释说,中医理论认为,早晨7~9点主胃经,胃经经过膝关节,在中医经络里被称作“长寿经”。早饭后,用手反复摩擦膝关节,可以使胃经通畅,在寒冷的冬天还能驱除寒气、保护关节,是很好的养生方法。还可以敲打小腿外侧5分钟,这里有足三里穴,饭后拍打有助延年益寿。

篇3

增龄使得机体内环境改变,肝肾功能下降,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药物的反应发生一系列变化,容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

同时,由于老年人常有多种慢性疾病共存,往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且用药时间长、剂量大,药物相互作用复杂,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老年医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多重用药,如何合理用药、制定科学的多重用药方案,已经成为临床医师和药师研究的热点。

老年人多重用药需重视

目前,对多重用药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欧洲和美国研究分别根据药物种类、药物应用是否属于临床需要来定义多重用药。多重用药通常是指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时使用了潜在的不适当药物或者同时服用了6种及以上的药物。

多重用药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很多老年病人由于多病共存,一方面需要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另一方面,多重用药存在着过度或不适当用药风险,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极可能引起在常规药物治疗初期时不易发现的药源性疾病。

据研究表明,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其相互作用发生的风险为6%;5种药物联合使用,其相互作用发生的风险为50%;同时接受6种以上药物者,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60%;8种以上药物联用,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为100%。另外,多重用药也大大增加了服药错误的几率。因此,不适当的多重用药,严重危害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了社会的医疗资源。

如何应对老年人多重用药

由于老年人个体差异大,很难制定统一的用药标准,老年患者合理用药应关注多方面的因素。临床工作中,老年患者的用药管理要考虑老年人独特的生理、病理和药理因素,遵循下列原则:

1.详细评估老年人的病史及基本资料,了解其既往病历及用药史,包括疾病诊断、病况评估、目前是否用药、药物反应及不良反应等。

2.明确诊断前,应避免用药(感染除外),充分重视非药物疗法。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及适当运动等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替代药物治疗的。

3.开处新药前,应仔细评估是否有潜在的影响疗效的疾病,如肝肾功能异常,或会受治疗药物影响的疾病;同时,应常规核查患者的现有用药,尽可能减少用药种数。有多种临床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根据临床情况调整治疗用药。

4.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应选用相对安全且适合老年人服用的药物。药物种类及每日服用次数,尽量减至最低,服药的时程尽量简单,尽量避免不同用法,以使老年人容易遵循及家属容易协助用药。

5.要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关注新开的药物与现用药物之间的潜在相互作用,如协同叠加作用,避免用一种药物去治疗另一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而致用药越来越多,产生“处方瀑布”。对于一些治疗窗较窄,危险系数较高的药品,合并用药时更应谨慎,注意监测血药浓度。

6.定期或常规的检查病人用药的规则性、疗效及不良反应。

7.完整保留患者的用药记录和管理记录。这利于其他医生、患者及其家属全面了解患者的用药史,也利于定期核查用药。

篇4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血脂;高龄老人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2.022

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 世界卫生组织将80岁以上老人称为高龄老人,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 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AC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在老年人当中发病率较高, 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累及微小动脉引起血管闭塞所致脑组织缺血坏死, 其梗死的直径在2~20 mm左右。目前, 关于脂代谢异常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响报道意见不一, 特别在高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脂代谢异常的影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 为进一步探讨高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与脂代谢异常的关系, 本文对照分析本院≥80岁和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老年医学科病房和神经内科住院的≥60岁腔隙性脑梗死老年患者160例, 其中≥80岁组71例, 男40例, 女31例, 年龄 80~100岁, 平均年龄 (89.4±3.1)岁; 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血脂(TG、TC、HDL-C、LDL-C)的测定: 所有患者均取空腹静脉血, 分离血清后进行测定。血TG、TC采用酶法测定, 试剂盒由罗氏公司提供。HDL-C、LDL-C 采用直接法测定, 试剂盒由罗氏公司提供。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80岁组血清中TC、TG、LDL-C与0.05);≥80岁组HDL-C水平较

3 讨论

目前, 腔隙性脑梗死在高龄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 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疾病之一, 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等, 在20世纪60年代一般认为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穿支动脉的小动脉病变所导致的, 但是, 这种认识被随后的研究所否定, 近年来, 国内外研究已经发现颅内动脉分支的动脉粥样硬化是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 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微小的局部动脉粥样硬化沉积[1]。很多原因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而血脂代谢紊乱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2]。顾复生[3]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随着血脂代谢紊乱时间的延长而加快, 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提前发生并加快进展。循证医学中已经发现有多项临床试验提到血脂代谢紊乱与脑梗死发病具有相关性[4], 可是, 腔隙性脑梗死与血脂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尚未找到循证医学的证据。此外, 有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 慢性炎症反应参与其中,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能是这种慢性炎症反应的基本要素。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通常认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通过抗氧化、抗炎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国内学者陈芳[5]研究认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血脂增高与年龄相关, 但是, 70 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患者其血脂并不高。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似, 作者发现≥80岁组血清中TG、TC、LDL-C与0.05), 而≥80岁组HDL-C水平较

综上所述, 高龄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同低龄老年人相比较还是有所不同, 所以, 监测高龄老人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预防腔隙性脑梗死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Fisher CM. Lacunar strokes and infarcts. Neurology, 1982, 32(10): 871-873.

[2] 方圻.现代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3547-3557.

[3] 顾复生.血脂异常-心血管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 25(3):163-164.

[4]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5):390-419.

[5] 陈芳. 高龄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血脂特点.医药杂志, 2011, 32(3):18-20.

[6] 徐桂芳. 老年男女脑血管病400例血脂分析比较. 实用老年医学, 2000, 14(5):268-269.

[7] 田维舟, 姚声涛. 狭窄与脑梗塞发病关系的探讨. 贵州医药, 2003, 27(5):393-395.

篇5

    老年人是一组易患多种慢性疾病、多种器官同时损害,活动能力减退,生活难以自理,以及对社会健康服务、生活照料、医疗需求较多的人群。人口老龄化使慢性病呈上升趋势将成为21世纪老年人的主要死因和导致残疾的主要根源。中风、心血管病、癌症是老人的主要灾难。在美国引起老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为跌倒骨折、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因此,积极的防治这些不仅影响寿命而且影响到晚年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应看作是对抗衰老求得长生,提高生命质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本世纪随着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各种新科技的应用使不少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方面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如对老年性痴呆发病机制的分子医学认识;帕金森病的内外科治疗方法;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预防;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和介入疗法;如应用溶栓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使病死率下降,应用抗血小板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也收到一定效果;美国科学家对中风发生在三小时内的病人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治疗,使病人得到完全康复;等等,都显示出了新的希望,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以发达国家美国为例,其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已达80岁)。

    国际老年学会主席GaryR.Andrews教授在总结第16届国际老年医学会(LAG)会议时指出:“许多慢性疾病的预防已成为可能,要延长健康的寿命而不仅仅是增加寿命也是能切实做到的。”以及“要使老年人能得到健康有价值感的生活”。上海市华东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的多年研究结果及文献资料均证实:“老年认识障碍及老年阿尔茨海默病(AD)尚与其他非遗传因素,包括动脉硬化、自由基、氧损伤、微循环障碍、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脑血管病、I型疱疹病毒及精神抑制药等因素有关。”“提出对老年认知障碍及AD的防治亦须采取综合措施(如防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改善自由基代谢与微循环障碍等)。”日本亦有学者通过对8000多例健康人在长达28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最一致的老龄健康预报因子是:血压不高,低血清葡萄糖,不吸烟和不过度肥胖。同时还指出:除老龄生物学影响外,与老年人病残最有关的危险因素出现在中年。以及老年人的多数伤残和长期医护需要是由临床疾病引起的,包括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关节炎、视力损伤和髋骨骨折。”

    同样据大量研究发现,中风发生的危险因子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和吸烟等,其发病机制与血管因素、血液成分的改变和血液动力学因素有关。根据上述这些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报导都充分揭示了对于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及时阻止慢性病的进程,提高慢性病的诊治效果和逆转由慢性病导致的功能残疾和生活能力的下降。使老年人尽管存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而能保持生活自理能力功能的时间——即提高健康期望寿命。

    二、老年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与检验医学的关系

    在老年性常见慢性疾病中,心血管系统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在神经系统疾病有:脑动脉硬化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震颤麻痹、老年性痴呆;在代谢性内分泌疾病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脂血症、痛风等;在呼吸系统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血管栓塞等;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有: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癌等。其中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病死原因的第一位,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呈增加趋势,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是造成老年人病残的主要原因。我们在对上述相关疾病的发展与恶化以及发病机制病理过程综合分析研究后发现,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尤以心脑血管病的发展与恶化均与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医学新科技的应用以及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尤其血液学中血栓与止血研究的发展,促进了对血栓性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和诊断方法的进步。同时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循证医学”学说的建立,使实验室的检查数据和结果成为临床在对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过程中,提供科学依据的必不可少手段,限于篇幅,下面将有关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与标志物的检测浅述如下:

    (一)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的实验诊断参考指标

    血栓前状态(PTS.Prethromoticstate)是指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化学和流变学发生某些变化。同样地在这一病理状态下,既有利于发生但又不一定发生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如此时进行预防性应用药物干预(或治疗)将可阻止或逆转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恶化,故在临床预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其发病机制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小板的激活、白细胞的激活、高凝状态、纤溶活性降低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有关。PTS的实验诊断指标可分为二大部分:1.综合性筛选指标:(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2)血小板聚集试验(PAG)。(3)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g)测定。(4)血液粘度测定。2.特异性实验诊断指标:(1)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化验指标,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测定。(2)反映血小板被激活的化验指标,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测定。(3)反映凝血酶生成增多的化验指标,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测定、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测定。(4)反映生理性抗凝物减弱的化验指标,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测定。(5)反映纤溶系统活性的化验指标,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活化剂的抑制物(PAI)测定,等。

    (二)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当今医学界把治疗骨质疏松症预防骨折和治疗高血压预防中风,治疗高脂血症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性等同起来。据估计,美国每年65岁以上人群有25万人发生髋骨骨折。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医疗费每年高达100亿美元之多,并呈增长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有研究证明,60岁以上老年人约1/3都有跌倒史,80岁以上的老年人近九成患有骨质疏松症,是引起严重残疾或致死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症是单位体积内的骨量明显减少,骨微小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病。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老化有关的过程,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造骨功能减退,越是高龄骨流失得越多,越会出现骨质疏松症,同时老年人的生理代谢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如合成VitD的功能减退,肾功能减退,使VitD活化能力降低以及糖尿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都会使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实验室检查:1.骨密度仪的应用:用于四肢骨骼骨密度的检查。2.骨吸收和骨形成的生化标志物检测可用于判断骨丢失的速率和骨代谢的情况,以及治疗的监测。(1)反映骨形成的指标有:血清总碱性磷酸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I型胶原C端肽。(2)反映骨吸收的指标有: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γ-羧基谷氨酸、尿羟辅氨酸、尿胶原分解产物。

    (三)老年人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

    前列腺疾病是男性特别是中老年人泌尿生殖系统的多发病。其实验室诊断目前主要应用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检测。PSA产生于前列腺管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的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特性,正常血清含量恒定且微量。前列腺癌细胞株保持其合成PSA的特性,并可释放该抗原于血循环中,因而前列腺癌患者由于其前列腺恶性病理性增生,而使血清PSA浓度显着升高。PSA已被公认为检测前列腺癌最具临床价值的瘤标。但并非前列腺癌的专一特异性物质。由于前列腺良性病理性增生,使得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硬结及可疑癌的患者血清PSA也显着升高,而前列腺癌患者的PSA水平又较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硬结及可疑癌患者升高更明显,因此在临床上为中老年人前列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篇6

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起步较晚、水平低、缺少经验。因此,结合实际、综合考虑、科学安排、不断实践、逐步完善是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原则,使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体系尽快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1•1培训计划。

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计划取决于教育培训所采取的模式。国外全科医生教育培养模式有3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以及继续医学教育[1]。从美国、英国全科医生培养情况来看,主要是毕业后教育,即学生经过5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再经过2~3年左右的全科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经考试合格后,再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全科医生工作。北欧芬兰对全科医生的教育培养,除了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外,还有一部分是研究生的学历教育[2]。我国的情况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医疗制度的改革,社区和基层卫生组织急需大量合格的全科医生。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以及管理体制、培训经费、职称和待遇等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主要开展的是全科医师规范化教育和岗位培训。而岗位培训是现阶段的重点[3]。由于在岗培训的时间短,这给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计划的安排带来一定难度。本文认为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计划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一定的总学时数,以保证教育培训的质量。(2)开设的培训课目应避免与医学院校原有的课程相重复。应包括一些新的课程如社会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心理咨询、行为医学、临终关怀学、医患沟通学和相关的人文学科等。(3)根据我国社区居民的实际健康需求,适当增加部分课程的学时数。从近日上海市对某社区居民的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就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看中医(含中西医结合)的占68•8%;居民了解中医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占58•5%;认为中医药有必要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占人口总数的2•9%。因此,为了使医务人员受训后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中医学为社区的居民诊病治病,中医学应适当增加教学时数。此外还应增加老年医学、心理咨询、康复医学、生物全息诊疗学及临终关怀学等课程学时数。(4)应安排社区实习,时间为8~10周。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我国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走学校专业的规范教育、毕业后教育以及在职继续教育的三结合培训道路,以满足全科医学多层次的人才需要。

1•2培训教材。

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最基本要素。全科医学的教育培训教材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全科医学培训教材,除了预防医学、社区保健和康复医学教材外,还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及各地的社区居民的具体健康需求,增设一系列相关课程如社区卫生管理学、社区卫生经济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咨询、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根据这样的课程编写合适的教材。(2)实用性原则。教学是为实践服务的,教学的内容应该贴近实际,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要。因此,教材编写时一定要注意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3)发展的原则。随着社会不断丰富,教材编写应及时反应这些最新研究成果。(4)容量适当的原则。由于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内容要精选,字数不易太多。(5)综合平衡原则。全科医学的培训教材要考虑到综合平衡,不能重临床而轻预防、保健、康复,反之,也不能重预防、保健、康复而轻临床。(6)注重培养能力的原则。全科医学的培训教材不仅要使受训的医务人员掌握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其一定的临床技能以及与病人沟通、协调的技巧,使其培训后尽快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已出版了几套全科医学培训教材,如卫生部组织编写的“全科医师培训规划系列教材”、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持编写的“全科医学系列教材”,但这些教材的系统性和实用性还有待改进。

1•3培训基地。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刚起步,由于人员、资金及政策配套等问题,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目前,全国有178个城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4],但存在数量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功能单一的问题,满足不了社区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要。这不仅给全科医学培训实习带来了困难,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实践,而且会影响受训医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加快全科医学的培训基地建设是各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当务之急。目前,从我省已申报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医学院校情况看,大多都没有建立自己稳定、规范的见习点和实习点。本文认为可分两步去解决: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选择一些较为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见习和实习基地。与此同时,学校可与所在地方政府共同投资新建或改建几个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保证见习与实习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应规定一些硬性指标。如人员素质要求及配比、营业面积(工作环境)、硬件设施(如计算机、机器设备等)、服务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等。

1•4师资培养。

全科医学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影响教学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开展较晚,全科医学的教师队伍严重缺乏,而且理论和临床实践水平偏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科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系统的全科医学理论知识。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的专业教师,大多数来自预防医学专业或临床医学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数既没有受过全科医学的理论培训,又缺乏社区卫生的实践经验。这样就很难保证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去年,我省卫生厅对省内全科医学培训院校进行了考核,并对承担《全科医学总论》的教师进行了资格认定,这对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

(2)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实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迟缓以及全科医学教师“半路出家”的经历所限,使得全科医学教师的临床经验先天不足。

(3)缺乏必要的现代电脑网络化教学知识。因此,就目前的状况本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全科医学的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帮助其建立全面、正确的全科医学观。其次,组织、安排全科医学教师定期参加社区的卫生服务实践。全科医学主干课的教师必须深入社区,不能纸上谈兵,否则就很难向学生传达全面准确的全科医学思想。加强全科医学培训教师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三是经常开展学术交流。四是加快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五是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对从事全科医学主干课的培训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考核及职称评定。

篇7

在高职教育护理专业所有的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它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临床操作技能,是现代医学无法替代的一门学科。

关键词:

中医护理;临床研究;临床护理

笔者从事西医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学已有数年,现简要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思维方式的转变

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和独特中医护理技术的一门实践性、理论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中医药基本理论内容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对初学者来说,尤其是对于已有一定基础的西医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时学生已经学完西医基础课程和部分临床课程,形成了固定的医学思维模式。当学生们首次接触中医学的时候,由于中医的思维方式和辨证原则与西医截然不同,对中医这种源于生活实践的直观并在此基础上带有形而上学抽象归纳推演的整体思维特征不能理解,不同的理论体系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学习尤其不易,尤其是初学者。在教学中强调思维方式的转变尤其重要,在中医教学中,尤其是基础理论的教学环节,需善于引领学生走出形而下的思维,从生活中、实践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形而上的思维方法,这样才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日常实践中体会到中国古代哲学中最为朴素而又生动的思维方式,从而接受中医的理念。

2搁置争议,区别对待

中医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中医理论中的某些命题,不但抽象玄奥,而且从现在的观点看来,部分观点已不符合现代科学。对于这些观点,笔者认为需区分对待。第一,对于阴阳五行这类中医基本理论构建框架这类已被证实行之有效的基本理论,在讲述中需告诉学生,古人在最初认识事物时朴素而简洁,采用的也是形而上的思维方式。第二,对于中医中与哲学紧密结合的观点,如天人合一、运气学说,哲学性强,但具体到某些细节上过于机械和理想化,甚至脱离了实践,有臆测的成分。第三,诸如“格物致知”的方法在中医学中多有体现,牛膝似膝骨,因此补益关节;豆似腰子,所以益肾,诸如此类的推理在中药药理中随处可见,很显然,这是由药物表象到药物疗效的直接跳跃,中间加以毫无根据的意会,这种分析方法只能用于对已知药性、药效的药物自圆其说,不能用于新药物的临床疗效探索。

3理论联系实际

高职护理专业招收的学生年龄大多在20~24岁。大部分学生由于多年现代科学的教育,基本具有推理演绎能力,但还不能熟练地使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及科学的方法判断和解决问题。中医药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与西医有很大不同。中医学以形而上学的方法,从最原始的形象思维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导,重视辨证思维和归纳演绎,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难免感到内容抽象、枯燥乏味,理解、记忆困难,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普遍感到吃力,产生畏惧情绪[1]。

4重视直观教学

中医中的部分理论讲解时虽然较为艰难晦涩,但在教学中,若是重视直观教学的应用,有时可事半功倍,例如经络部分,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将经络的走行及其循环规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

5加强临床实践

中医护理学的课程设置是30个课时,但在课程分配中,主要的课程安排集中在基础理论的教授,临床课程不足50%,临床实践课程更少,主要集中在针灸、穴位的教学安排上,对于基础用药等部分内容,基本上属于了解的对象,对于学生日后临床实践帮助不大,除了个别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在考试过后,就将抽象枯燥的中医基础理论置于脑后,在临床实践中根本应用不上。

6强调具体病症的教学

通过几千年的积累,中医在某些病证中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和丰富且简单易行的治疗手段,有着良好的群众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应侧重于此类病证的教授与实践。就笔者的临床经验而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及成人的脾胃功能调理、女性月经疾病的调理、孕产前后的中医调理、冬病夏治、脑血管意外后期的康复,中医都有独特的优势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因此,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者临床经验,对于这类疾病重点教授,不但有助于学生日后的临床工作,还有助于学生从实践中真正理解和认识中医,从而引导其对中医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7加强中西医结合

由于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中医学与西医学有明显的差异,对疾病的论述有固有的特点。西医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日后大多数会从事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因此讲授中医护理学时要注意授课时紧密结合西医知识,让学生能体会到临床治疗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更深刻地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这有利于学生将来在临床更好地应用、推广和发展中医。同时注意在教学时客观地评价中西医学各自的优缺点,如对脑血管意外的治疗,在疾病初期,中医没有明显优势,但对于后期的恢复,中医能起到主导作用。教学时实事求是,不妄自菲薄,不妄自尊大,才能使人信服[3]。

8总结

总之,在目前以西医为主的医学教育中,中医作为辅助和从属的教学地位已基本不可改变,但对于临床工作者而言,终身教育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因此,作为一个中医教学者,笔者认为教授的重点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和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课时中引领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奥妙,掌握中医的思维方式,领略中医临床疗效和治疗方法。

作者:徐一慧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昆山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慢性病;现状;原因;危害;建议

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往往需要长期治疗、护理及特殊康复训练。

我所现健在老干部59名,年龄为82~94岁,平均年龄86.9岁,依照年代年龄划分,他们都属于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及心理因素的长期积累最终形成疾病形态的损害,他们成了慢性病的高发人群。

1 现状

联合用药在某些疾病是可取的甚至是必须的,《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就强调[2]老年人降压治疗应为多种药物联合、逐步使血压达标;但对于冠心病、脑梗塞后遗症等慢性病,辅的活血类用重复用药现象严重。

我所现有遗孀81户,合计共138户(其中有2户为双军人),其中购买并且正在使用无药准字标志的保健品的有98户,比例达到71.01%;每次购买金额最多达到2万元。大多数商品成份不清、作用不明,功效被片面夸大。我所曾发生过1例老干部因自行服用该类商品后,出现意识丧失的严重低血糖反应。保健品逐渐占据了治疗的主导地位,与正规治疗的必须药物主次不分。

1.3依从性差:用药依从性(drug compliance,medication compliance)是指"患者遵从医嘱或治疗建议的程度"。老干部的疾病复杂、合并症多,联合用药普遍,且他们的认知、辨别、记忆能力均有所下降,治疗方案的复杂是影响依从性的主要因素。

我所实行的是每月送药上门服务,除了住院之外的口服药物过程都是在家中完成的,大多数老人是独居,子女疏于照顾,不能很好的辅助老人完成服药,这就极易发生用药不当问题,容易造成悲观、消极情绪,不利于他们坚定治疗信心。

2原因

2.1心理期望值高:离休干部属于老年人群中的特殊群体,上级对"两高期"老干部保健要求的不断提高,军地可利用的优越的医疗资源不断丰富,这就增强了老干部医疗优越感、治愈疾病的信心,对延长寿命的心理期待也随之增强。

2.2追求新、贵药:新药的推出代表了医学的发展进步,但对个体疾病而言没有必然的联系,许多价廉的经典药物是经受了临床检验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格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与药效并不成正比关系。

2.3药物调整不规范:市场上同类型的药物选择面很广,同一种药物,厂家、商品名、剂量、剂型、包装、是否进口都可能有差异。同样是高血压药,对每个人的敏感程度有差异,服药后短期内不见效或未达到心理标准,就急于换药,完全违背用药调整原则。根据药效动力学,药量的增加达到最大效能后,再增加剂量,药物效应也不会增加,增加的只是副作用。

2.4监管不到位:现在医院对于疾病的诊疗十分注重专科专病,由于病情需要,老干部常需多方会诊,医疗的连续性得不到保障,诊疗意见不完全统一。我们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一些不合理的用药,不能恰当的取舍并及时调整,就必然导致用药情况人为的复杂化。

3危害

3.1导致医疗副作用 年龄的增长导致生理条件发生变化,这会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多重用药加重肝脏负担,肾功能不全导致药物及其代谢物清除率下降。据报道约1/3使用5种以上药物的老年患者每年都会发生药物间不良反应。

3.2浪费了医疗资源,增加了医疗费用根据我所2011~2013年逐日药品消耗统计,有1种慢性疾病的老干部药费支出为4156.8元/年,患2种的为5724.90元/年,而≥3种的达17962.55元/年。单纯根据患病的数量合计计算,患有≥3种慢性病的老干部花掉了整个药费开支用的91.37%。

4建议

4.1加强用药知识宣传 用药的乱象很多来源于对用药的安全性认识不够。通过教育提高老干部的认知水平,调整用药心态,指导他们正确区分保健品、药品,明确主次关系,不轻信广告宣传,不滥用偏方、秘方,合理使用保健滋补品。用药知识的宣传要以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力求能让各年龄段的老年患者理解,并要建立定期随访制度。

医生可以参照《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Beers标准》,重点对一些药物的禁忌症、药物搭配等方面讲透;及时纠正服药方式、时间上的错误:如阿卡波糖在吃第一口饭时嚼服,这样才能最好抑制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很多人迷信中药、中成药没有副作用,文献中也有大剂量吃中药后出现高钾血症,引起严重心脏不良反应。

4.2提高用药依从性 研究表明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是提高老年慢性患者治疗率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的有效方法。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少并发症,从而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医药资源,减少药物浪费。提高依从性是除了传统的医疗保健服务和随访干预措施以外探讨完善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慢性病干预体系的新要求。比如可以用排药法帮助服药[3]:这主要是针病情稳定,我们为老干部发放了专用的排药盒,标记清楚服用时间早、中、晚,将需要服用的药物摆放在站立的小格中,服用完毕后,将小药格推到,表示已经服用了。

4.3丰富保健内容 根据澳大利亚药学会(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PSA)的老年人用药指南[4],若遵循以下步骤用药,将会提高老年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风险。在使用一种新的药物前,健康护理人员需要提出的基本问题依次是:用药是否必需?正在接受治疗的病症是不是正常老化的一种表现或某药的不良反应?如果合适,是否有非药物治疗手段供考虑或尝试?药物治疗的益处是否大于风险?

4.3.1建议建立慢性病人药历[5]药历类似病历,是专门用来客观记录患者用药史的,这就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慢性病治疗过程中可根据病情转归及时调整,药历书写可防止药物相互作用,还可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对药物安全性、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

4.3.2建议建立个人家庭服药卡式样

建立个人服药卡用并教会老干部正确填写、使用。将他们所服的全部药物连同卡片一起放在一个固定容器内,容器置于醒目位置,便于提醒服用,并指导每次服用后在卡片上填写上服药时间。

4.3.3建议使用ADE(药物不良事件)记分卡提高用药安全性2013年9月,在线发表在《Br J Clin Pharmacol》的一项研究表明,应用ADE记分卡可以有效提高用药的安全性。虽然该评估表未明其未显著减少ADE发生率,但ADE记分卡可以改善专业人员对ADE相关问题的认知,参与的医生、护士和药师均认为它有助于改善患者安全并减少ADE发生率。

4.4加强医务人员管理 基层干休所大多缺少专业药师,临床医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合理减少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急症或器质性病变之外一般都应尽量少用药物,一般合用药物应控制在3~4种;非药物治疗,可减少混合用药的机会:如物理疗法或身体锻炼对肌肉骨骼疾病是有效的,并且没有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毒性;放松疗法和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地控制焦虑症,并且能够替代抗焦虑药;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助于患者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而且可能不再需要抗高血压药和降脂药[6]。

多数老年慢性病人都联合用药治疗,除西药外还会有中成药、中药饮片等,药理药效机制复杂、各不相同。应用时要遵循的是避免配伍禁忌,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用药效果。

总体来说,老年人所需的药物剂量较小,特别是一些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尤其需要重视,生理的多样性要求按个体反应调整给药方案,并及时重新评估。

5结论

干休所离休老干部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如何让他们安度晚年,身心健康最重要。随着全社会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针对慢性病的发生规律,卫生部等部门已经着手"上海长风研究"等较大规模的慢性病规律的跟踪调查。作为干休所的保健医生,我们任重道远,一方面立足自我,通过完善丰富自身的保健内容,使老干部从中受益;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关注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借鉴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政府决策依据,为老干部提供更加充实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小鹰主编.老年医学进展201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3,23-27.

[2]李小鹰主编.老年医学进展201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3,384.

[3]刘玉芬.社区老年慢性病服药的护理.中国社区意识・医学专业半月刊,2010,12(13):201.

[4]彭晓晔.社区老年慢性病人用药特点与对策[J].中国执业药师,2010,10:13-16.

篇9

1 医学生有其特殊性

第一,医学是救人生命之科学,救死扶伤,专业型极强,必须有高度专业知识,所以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时间和周期[2]。如,其它理工科本科生需就读4年,医学本科生至少需要5年的学习时间。其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年,而医学硕士3年。现在的医学毕业生就业后,必须有执业医师的资格证和执业证,而且必须经过3年在培训基地的住院医师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所以,要成为一名大夫或医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

2 医学生的毕业去向仍不尽人意

医学本科毕业生想成为医师并不容易。因为由于医学院校的扩招,医科毕业生的人数远远超出市场需求,特别是三甲医院等大医院,本科生想成为医师几乎不可能,充其量只能当技师,甚至有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为留在或到大医院工作,也只能当技师。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三级医院工作,也必须是985、211等级别的重点大学毕业才行,有的还要求第一学历必须是985、211重点院校的本科毕业。上述情况会不同程度的造成人才的浪费。本科毕业生去县级医院当医师也比较困难,县医院一般也只招收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做医生。本科生比较有把握的只能是去乡镇卫生所做医生了。

3 医学生的就业难点

医学生的就业难点:①在于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过多,从而加剧了就业竞争。有的省级普通医学院校每年招收和毕业的医学本科生上千人,而医学的专业性使得这些人只能去医院临床科室工作。且由于这些医学院校的级别不高,高层的医院不愿接收,低层的医院毕业生不愿去,必然会造成某些大医院的一个岗位几十个人争的局面。②是大医院的无限制的扩张已遭到遏制,国家卫生管理部门早已注意到并已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禁止公立医院如大型的三甲医院不断建立分院或不断增加床位和扩大规模建立的超大型的医院[3]。过去医院招聘动辄六七百人,而现在每年招聘的认识也就是几十人。就业岗位的相对较少,必然会造成近年及将来医学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就业难。③医学生对就业的期望过高,也是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往往毕业生都想挤进大医院,三甲以上的医院,宁可去大医院当没有编制的合同制职工。而区级和县级医院即使能提供事业编制,也不愿意去。

4 改变医学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于,减少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特别是低级别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从源头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再就是将医学大学本科生的就业标准化,及全部标准化为临床医疗专业或全科医师,以利于本科生毕业去向选择的多样性,既可以就业于医院的任一临床科室包括医疗与医技科室,也可以继续深造任一临床专业读取硕士研究生学位。第三种解决的方法就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疏导学生在读期间树立去基层工作的理念,多学临床实践技能,本科毕业后转向基层医疗机构,去边远地区工作,去缺医少药的地区工作,工作3~5年后,优先安排较大医院的就业工作或考学深造。或者出台规定,考取临床专业的研究生(除非是科研型的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单纯的科研工作),必须有两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对于要去三甲以上医院工作的毕业生,必须在基层县级以下医院工作3年以上。去基层医院工作的毕业生考研优先考虑或加分。这样解决或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又解决了基础医疗单位人员缺乏的问题。

5 医学大学生教育改革

5.1将本科生培养计划实用化,增加本科生在读期间的临床培训,保证本科毕业后就能从事和单独承担基本的医疗工作。目前,医学本科5年,只是最后一年是临床实习接触患者并学习临床实践,而这有限的宝贵的临床技能学习的时间都被用来看书背书做题准备硕士研究生的考试。而就业的压力迫使面临毕业的医学大学生人人考研,也就是说没有人将精力投入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从而使医学本科生几乎不具备任何的临床技能,也难怪医院包括基层医院也不愿意接受医学本科生来做医生。所以,应该将实习时间提前,安排在5年学制的第4年。在这个时间段,复习考研为时过早,即使在这个时间背书,2年后考研也会将背过的东西忘掉了,再说2年后的考研政策会有变化,从而在心理上和时间上都有利于本科生专心临床实习和实践。学制的最后1年用来巩固理论知识,反而会学的更扎实,因为经过临床实践,带着疑问去学临床理论知识会收获更大,也记得更牢固[4]。

5.2在考研的题目中增加基础的临床实践技能的考试,如生命支持,心肺复苏的操作。对于内科增加模拟患者病情用药的考试,对于影像专业研究生的考试增加阅片诊断的考试等,并将临床技能考试的分数至少占据50%以上。

对于研究生的教育,着重两个方面。①是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培训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诊断方面,除了传统的望扪叩听之外,也应下力气学会现代化的仪器诊断,如影像诊断,心电图诊断,因为很多急症的诊断依赖于这两种诊断方法。如很多年轻医生因为在值急诊班时,不认识蛛网膜下腔的CT表现,而误认为是正常的CT片子,而延误治疗导致患者死亡。还有不认识胃肠道穿孔的腹腔游离气体的CT表现,因误诊而导致患者死亡。再还有因为不认识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误诊误治导致患者死亡。②应注重基础生命支持(心肺复苏)知识的学习,普及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的知识,在第一时间抢救患者生命。

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责任心的培养。大多数的医疗事故,究其根源,不是技术的原因,而是责任心的问题。个人的性格大有不同,但在工作中都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严格遵守三查七对的规章制度。这些常规的工作态度从学校里就应该开始培养。

5.3对于研究生教育,应采用分类教育的方法。对于科研型的研究生,应注重科研方法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训。包括动物实验的方法,科研数据的获取,文章的撰写,SCI论文的投稿,自然基金标书的撰写,科研鉴定与获奖程序,专利的申请等的培训等。

对于专业型的研究生应着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相关专业的临床知识,临床技能的培训,医上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技能,医学心理的学习。当然包括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医疗差错的避免和处理方法,医疗工作责任心的培养等。

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应着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撰写高分SCI论文的能力,基础研究的能力培养。当然,前提是必须有很强的临床能力。因为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到医院工作之后,承受的期望是医技精湛,科研能力强。如果只会写文章和申请课题,不会做手术,不会治疗患者,不会诊断疾病,会造成医疗事故频发,对患者、对个人和医院都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和不可挽回的损失,即使到了高级别的医院,也会呆不长久,而被迫离开。

当然,对于创新,不单是写几篇文章,做几个课题,而是更多的提出和实践更新更有用的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法。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形成就在于老师和导师的教导培养及个人的积极努力。

提高医学大学毕业生的质量,是提高其就业率的根本。在日常的教学与临床工作中,还发现,由于临床工作的繁重,本院的医生忙于应付日常的医疗工作,业余忙于科研和撰写论文,无暇顾及大学本科实习生和研究生的临床带教,且由于其本身就工作态度不严谨,言传身教,学习类人员也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错误频出。建立严格的检查与奖罚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样是培养大学毕业医学生良好工作习惯的最简单实用的方法。

为提高就业率和满足社会对医生数量的要求,应实时调整招生人数与招生类别。如,现在放开生育二胎政策,就应增加小儿科包括小儿内科与小儿外科研究生的招生人数。现在我国的人口逐渐老年化,就应增加老年医学专业的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以适应社会对医学的要求。由于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疾病的增加,对心理专业医生的需求增加,也应增加相应专业的培养人数。

对于人才招聘和大学生就业,包括医学生的就业,应以人为本,任人唯贤,建立合理的选拨招聘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人情和腐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以做到真正的公平公开公正。只有医院的人才需求明显大于医学毕业生的数量,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公平的因素。

创新型大学生是医院的希望。只有培养出刻苦肯学,性格坚韧,认真严谨,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才是增加就业的实际办法。对于那些漂浮于表面,性格马虎,没有责任心的医学毕业生,将来会成为医生中的害群之马。

总之,社会在进步,人类的寿命在延长,对医疗的要求也在增加,对医生的需求也在增加。只有注重医学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将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的指导方向,医学大学生的就业才不会困难,将来面临的可能会是医学人才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1]郝明扬,李良,宋茂银.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1):27-28.

[2]颜亮.地方医学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6):805-806.

篇10

【关键词】离退休干部;老年疗养;整体护理;构建;实践

【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meet the new demand of elderly retired cadres for restorative care, holistic nursing model was constructed and implemented.Methods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retired cadres , a brand new holistic nursing model was formulated on the basis of taking prevention and cure of all kinds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health edu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regarding humanistic care and psychological need as center of effort.ResultsAfter the holistic nursing model was implemented,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services increased from 91.5% to above 98%.Conclusion Actively constructing holistic nursing model for elderly retired cadres and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practise can improve their convalescent effects ,increase thei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for nursing service and obtain expectant purpose.

【Key words】 Elderly retired cadres;Recuperation;Holistic nursing;Construction;Practice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的追求也日益增长。同时,中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老年人健康问题已成为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通过合理的疗养模式的实施,结合临床疾病护理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功能状态,提高晚年生活质量,保持完整的人格尊严,是老年疗养护理的最高目标。近年来,各级各类疗养院就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如何为老年疗养员,尤其是老年离退休干部提供更加优质的疗养保健服务而不断地转变疗养观念,积极创新疗养模式,借鉴医疗卫生体系中较为成熟的方法和举措,不断改进和完善疗养护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疗养院开展疗养整体护理模式也是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疗养护理必将一改单调、机械的护理,实施以疗养员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的身心整体疗养护理[1]。我院于1996年开展了整体疗养护理的工作模式,通过几年来的疗养护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就老年离退休干部疗养整体护理模式构建与实施做初步探讨。

1整体疗养护理模式的概念

疗养院的整体护理,是为适应疗养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转变,确立以“疗养员为中心”而提出的新型疗效观念,其主旨是把疗养员作为一个整体,为整体的人提供预防、保健、心理、康复、健康教育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护理服务[2]。据此,对整体疗养护理可定义为:整体疗养护理是以疗养员为中心,以疗养服务流程为构架,为疗养员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全过程、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2老年离退休干部疗养员的特点

2.1进入疗养院疗养的离退休老干部是老年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参加革命几十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由于健康状况、生活环境和地位、角色的改变,使他们性格、心理也随之有一定的变化,在心理或躯体方面出现异常和障碍现象,即离退休综合征[3]。入院疗养的离退休老干部,一般不存在物质生活匮乏问题和医疗水平低下的忧虑,基本没有其他老年患者因物质需求不能满足或医疗保健不利而常有的无保障感和不安全感[4]。

2.2进入疗养院疗养的离退休老干部一般都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老年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其功能异常往往引起其他器官发生障碍,因此,老年人具有多种疾病同时并存的特点[5]。从2007年1月~2008年12月对来我院疗养的762名老干部的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患有高血压病220人,糖尿病88人,冠心病168人。他们一般处于疾病的慢性过程中,是典型的“三高”人群,且病程较长,往往需要通过药物维持平稳状态,有一定的药物依赖或抗药心理[6]。

2.3进入疗养院疗养的离退休老干部具有特殊的心理需求离退休干部从岗位上下来,脱离了熟悉的工作环境,部分人员会对新环境不适应,易产生社会角色转变困难。一方面因生活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及家庭等变化,有孤独、与世隔绝之忧,引起生理、心理上一系列变化。孤独性表现为自疑有病,固执怪僻,易激动发牢骚,抑郁、孤独、情绪压抑。另一方面老干部脱离了原来的交际范围,特别是刚离退休人员新的交际未建立,或不善于交际而寂寞,从而造成心理冲突或心理矛盾,表现为长期心理失衡,心理过度紧张,精神压抑,过度激动或悲恐。另外有情绪反应激烈、急躁不安的表现,从而引起焦虑、抑郁、躯体化和强迫症状[7]。

3针对老年离退休干部疗养整体护理模式的构建

3.1规范优质整体护理制度为确保疗养护理服务质量,我院把多年实践经验中形成的优质服务体系形成制度并于每一具体细节贯彻执行,科室形成各自的优质服务公约,使优质服务在我院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下去,真正落到实处。优质的整体护理服务从接到老干部疗养任务通知开始,到入院前准备、入院阶段、疗养阶段和出院阶段的整个过程,做到全程优质服务。

3.2塑造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素质通过定期组织护士礼仪学习、礼仪表演和比赛,规范了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使护士做到了举止文雅,端庄大方,动作轻巧,着装整洁。同时,护士在进行日常疗养整体护理时与老干部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并尽量满足他们,使老干部们保持乐观情绪。

3.3提升护理人员精湛的业务水平注重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求护士有良好的外在形象,还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针对老干部的疾病特点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精炼技术操作,坚持护理练兵不松懈,技术考核和比赛年年开展。通过专家讲座、业务讲课、自学自练等各种方式掌握老年病医疗护理发展新动向、新观念、新方法,在掌握疗养学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辅以老年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知识,从而能有效地给予老干部疗养员各种健康指导。2001年我院开展了景观疗养护理,在护士们细致的护理下,最大限度利用了杭州丰富景观资源,让老干部们得到了充分的休养。

4老年离退休干部疗养整体护理模式的实践

整体疗养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疗养工作要以“疗养员为中心”,紧紧围绕疗养员开展各项护理工作,老年离退休干部疗养整体护理通过以下几方面得以具体实施。

4.1进行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老干部疗养期间,针对老年群体多发慢性病的特点,经常组织保健知识、专项疾病防治知识讲座。内容形式多样,力求生动活泼,以提高老干部对卫生保健知识的认识和坚持卫生保健措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深入沟通和交流,指导和协助疗养员纠正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

4.2进行全面细致的健康体检老干部入院后,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健康体检,包括系统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或特殊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疾病,尤其注重隐性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对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控制病情至关重要[8],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指导。

4.3进行合理的饮食营养搭配老干部疗养员应给予均衡饮食,一般以清淡饮食为主,做到低脂、低盐、低糖,富含蛋白质,多吃蔬菜,保证营养充足。同时要帮助老干部调整饮食节律,纠正偏食和嗜酒等不良行为,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卫生习惯。

4.4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引导体育锻炼是保健疗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老干部增强体质以对抗慢性疾病侵袭的有效手段。每天应安排一定时间组织老干部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练太极拳、游泳等。按照老干部群体特定的年龄、体力和兴趣等合理安排体育项目,以轻松、慢节奏、舒缓的项目为主,避免激烈的、对抗性较强的项目。同时,在实施体育锻炼时严密监控老干部的各项生理指标,避免突发性疾病和运动不当导致的老干部受伤。

4.5自然疗养因子疗养自然疗养因子疗养可分为矿泉、气候、海水、治疗泥、森林、景观等多种,其对健康的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对疾病康复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要根据病情,结合疗养资源的不同特点选择最为适当的自然疗养因子。

5老年离退休干部疗养整体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

在针对老年离退休干部全面实施疗养整体护理模式后,通过调查,老干部疗养员对疗养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之前的91.5%提升到98%以上,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和信任度也比以前大幅增加,对疗养护理的实施能主动配合,积极参与,促进疗养护理任务高效完成。转变护理模式后,全体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得到调动,激发了护士对科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个人价值也在工作中得到了体现,促使她们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勤于思考,追求进步,礼仪服务和职业形象意识增强,工作效率提高,提升了个人综合素质。

6讨论

6.1推行离退休老干部疗养整体护理模式应注重对传统护理质量的把握制定疗养整体护理模式标准,应严格在传统护理质量标准的范围内加以建设和完善,在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终末质量上均应参照相应的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将航空化礼仪、人文化关怀和家庭化温馨同传统护理质量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终末护理质量的提升,避免强化礼仪服务而弱化护理质量的情况发生[9]。

6.2注重发挥随员作用多数离退休干部疗养员都有随员陪同入院疗养,他们是化解我们工作中矛盾的最有力的同盟军。要注意与随员的沟通,获取他们的信任,利用适当时机与他们探讨老干部的健康状况,使其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更要特别强调心理调适和情志致病的重要性,与之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矫正他们的不良心态和错误理念[10]。最大限度地争取到随员的合作,对疗养整体护理的实施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白菁.整体疗养护理模式初探[J].中国心血管病康复医学杂志,1997,6(4):38-39.

[2]向月应,王庆林,朱世和,等.整体医疗初探[J].医院管理杂志,2000,7(3):180-181.

[3]樊爱珍.老年人心身问题的社区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72.

[4]陆晓芳,黄莉莉.优质服务在老干部疗养期间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3):231.

[5]梅树荣.老年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04,3(4):50-51.

[6]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199.

[7]王金道,刘勇,郭念峰.临床疾病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40.

[8]王敏霞.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杂志,2008,25(8):36-37.

[9]李艳平,李娜.“3H”护理模式在飞行员疗养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