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年级语文教学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四年级语文教学的困惑

篇1

在学生并非“从零开始”的母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准确地判断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呢?毋庸置疑,语文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基础。可是,对于经验不甚丰富的教师而言,该如何准确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呢?学情调研可谓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相较于自身经验的模糊性和局限性,通过学情调研来把握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点将更加科学、客观。

本文以《欲速则不达》一课为例,详细阐述我们应如何突破教学经验的局限,逐步探索科学合理的学情调研工具的设计。

一、基于教学经验的学情初步判断

《欲速则不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快与慢”中的第3篇主体课文。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于主观努力错误想快反慢的故事。在《欲速则不达》的集体备课会上,经历“深度阅读文本”“课文教学价值的发掘与界定”“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规范表述”三个环节后,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基于教学目标的学情分析”。

最初谈到“学情分析”时,我们的表述基本都是一种经验化的主观判断:

A组老师: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能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可以借助课外资料理解文本。凭借传统经典古诗词的背诵积累,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理解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从主观上已经建立了时间概念,但是还未明确建立快与慢对立统一的认识,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明白只强调时间上的快有可能会适得其反的道理。

B组老师: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科学习能力,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大多数能够通过预习,借助各种教辅资料,自己认识、理解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大意,具备了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但是这篇文章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在字词方面上,他们主要困惑在“霍地”“心急如焚”,还有“驿使”“缰绳”“驭”等词语。还有,学生对人物“晏婴”“驺子”“韩枢”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借助大量的课外资料理解这些内容。在阅读感悟方面,学生对于“欲速则不达”的含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根据这些问题,来设计我们的教学。

从上面的发言实录中,不难发现,我们第一次呈现的“学情分析”完全是教师们基于自己教学经验的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它比较笼统、模糊。基于教学经验的学情初步判断,并不能相对客观、准确地告诉我们学生自主预习《欲速则不达》后究竟已知什么,有哪些困惑,更不能告诉我们班上每一位学生已知到什么程度,学生已知和困惑中的共性问题是什么,个性问题有哪些……因此,我们须设计专门的学情调研工具,通过实证的方式,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认知困惑。

二、囿于教学经验的调研工具初稿

认识到需要设计调研工具来了解学情后,教师们积极投入到了调研工具的设计中。然而,我们对“调研什么”“怎么去调研”是一片茫然。经过热烈的讨论,我们凭经验设计了第一份学情调研工具(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们设计的学情调研工具I至少呈现出两个优点:其一,具有可操作性;其二,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但是,这份得来不易的学情调研工具很快又被否定了。否定的理由如下:

1.提问视角单一,语言生硬

这份调研工具中,所有的提问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比如,给出教师认为课文中难认、难写、难理解的字词,让学生被动选择。事实上,四年级学生的识字差异是很大的,教师选择的这些字词未必能够涵盖学生的差异。只关注“教”的提问视角,也决定了这份调研工具在语言的表述上,有些生硬、模式化。看似婉转的语言“你知道……”,实际仍然是教师高高在上的提问。这种显而易见的“不平等”显然不符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课标理念。

2.提问层次不清,问得不准

比如“你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学生仅回答“知道”或“不知道”。作为执教者,我们并不知道学生所谓的“知道”是不是“真的知道”,更不知道学生所谓的“知道”是不是准确的。这种选择“知道”或“不知道”的问题,其实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并不大。提问层次不清,问题问得不准,严重影响学情调研对教学的指导价值。

3.提问内容随意,经不起推敲

比如前两道题目中字词的选择是很随意的,并未考虑教材中区分的一、二类字。如,“缰绳”既不是会认字,也不是会写字,我们只是想当然地觉得这两个字笔画多,学生认写可能有困难就作为调研内容了。又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要求学生以书面表达的形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为学前调研的内容,似乎难度有些大。

总而言之,《欲速则不达》学情调研工具I虽然有基本的调研内容,但是为什么是这些内容,还需要哪些内容,我们心里并不清楚,而且,整体设计完全是从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真问题。

三、学情调研工具的修改:理念与维度

反复研讨后,我们达成了共识:学情调研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真问题;学情调研还必须依“标”(课标)靠“本”(课本),契合学段目标的规定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有了这样的理念引领,我们大刀阔斧地修改了学情调研工具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学情调研工具Ⅱ:

表2所呈现的学情调研工具Ⅱ是历经多次修订的定稿。这是我们目前比较满意的调研工具。它具有如下特点:

篇2

一、I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促使学生与课文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的基础与条件。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情感教育的需求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情感转移到文本中去,使他们能主观能动地去思考文本内涵与情感,为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深度解析文本内容,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思想、个性特点等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地教学情境中深度感知作者渗透到教材字里行间的情感。

一般来讲营造教学情境的有效形式主要有:多媒体展示、幻灯片播放、音乐烘托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需求灵活选用恰当的情境创设方式。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义,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积极情感,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山、水美景图片及外国游人如织的图片。学生在直观欣赏景色的过程中便能深刻理解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从而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自豪感。

二、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为有限,要想让他们透彻体会蕴含在教材文本中作者丰富的情感,仅仅依靠一两次简单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他们用有感情的方式反复朗读,从而逐渐读出并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情感思想,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与主旨,最终获得情感上的提升与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告知学生朗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朗读活动中,让学生可精准品味出作者的情感思想,并可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进行交流与碰撞,最终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就可用朗读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以显著提高情感教学实效。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经典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接着为学生介绍雷锋叔叔的生平,然后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情感与思想有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激励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使他们在反复朗读中读出作者对雷锋的思念与赞扬之情,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与可贵之处,最终主动向榜样学习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在实践教学中丰富学生情感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与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能获得大量的语文知识,还能丰富自己的情感经历,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形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情感教育目标需求,努力为学生组织一些积极的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使他们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情感升华。比如,在每年的“重阳节”来临之际,教师就可为学生组织一个以“尊老爱心行”活动,让学生深入到敬老院中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听取老人们讲自己的故事,使他们真切地感知到老人生活中的困惑与不易,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同情感,并自愿帮助老人、尊敬老人,最终扎实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应依据教学需求,组织学生到自然界、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等地方观察与参观,使他们都能在真实的实践中获得情感上的震撼与共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课时,教师就可用实践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以有效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思想与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到化工厂周边观察环境污染问题,分析环境污染对人类及动植物的危害性,使学生在鲜活的实例中深刻了解破坏环境的不良后果,从而推动学生以更坚决的态度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篇3

关于课文类型问题,20年前的人教社“统编教材”将课文分为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和独立课文三种类型。新课改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了叶圣陶先生早年提出的“精读”和“略读”两类课文来编排。叶圣陶在《略读指导举隅》的序言中早有论述:“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章,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由此可见,两类课文的价值取向不同,在教学中承担的功能和任务也不同。笔者认为,对于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2)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3)积累语言,加大语言训练的力度。(4)加强朗读的训练和默读的指导。而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表现在:(1)内容上,理解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求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2)方法上,教师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他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读懂课文。翻开小学语文教材粗略统计一下,三年级以上两种类型课文各占据半壁江山。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对上述区别很模糊,也很困惑,尤其是对于略读课文的功能定位不准,不知略读课文该教什么,怎么教。在2008年10月的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会上,来自浙江的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略读课《猴王出世》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在此,笔者不敢妄加评判,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在这样全国性的展示课中,略读教学尚且呈现出失位、越位的问题,更何况教师的日常略读教学课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与浏览。在第二学段: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第三学段: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关于略读教学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三为主”法,即“以了解课文内容为主,以学生自学为主,以默读为主”。②“自读交流拓展”法。③“三读法”,即略读课文教学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程序:一读,读准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积累语言。如果说精读教学的特点是“条分缕析、纤屑不遗、面面俱到”的话,那么略读教学的特点就是“提纲挈领、不求甚解、观其大要”。这是人教社版崔峦老师在教材培训会上提出的,笔者较赞同这种观点。

抓住文本言意特点

文本言意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一般而言,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关注言语内容而忽略言语形式,正如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时所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语文教学只要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那语文课就一定是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别的什么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许多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把握不准,理解出现偏差,不清楚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凭借文本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提高审美的乐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解读,准确把握文本的特点,从“写什么”“如何写”两个方面,对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作一番细致的解读,不能一味注重内容的理解、人文感悟、思想分析,要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如捕捉统领全文的文眼、把握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指向易被忽略的标点符号、对比同一主题不同课文的表达等。尤其要找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切入点,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训练。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9课《秦兵马俑》一课的第8自然段,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先自由读这一段,划出段中的关联词语,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了解兵马俑的神态各异并理解了省略号的作用之后,引导学生想象兵马俑还有哪些神态,再让他们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句式说一说并写下来。如此教学设计,可谓一举两得,既达到了句式训练的目的,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了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有机统一。

巧用课文导学系统

篇4

一、单元整体感知

1.以单元开头的“导语”为切入点。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初步了解本单元所有的学习内容,感知单元主题的情感意识,增强求知欲。教师趁机指导搜集相关资料并制成资料卡,为单篇课文的学习做好准备。如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走遍千山万水”,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可以是自己旅游或搜集到的名山大川的门票、地图、照片等,唤起回忆并加深景物印象。学生再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和自己的兴趣制定单元学习目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把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介绍给大家,让学生产生读其他课文的欲望,引导学生说出读书的收获。

3.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加强课堂内外的衔接。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主题是“大自然的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发现大自然的美,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打好基础。

二、单元部分感悟

在单元部分感悟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自己感受、领悟事物与文章的个性。让学生在赏析与研读、整合与比较中积累个性语言,领悟表达规律,并能灵活运用。

1.体悟个性化语言,透视个性化事物。

体悟个性化语言,是让学生在读文中深层地叩击词句,体悟作者心境,鉴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例如:“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草原》一课的点题之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直点主题:“蒙汉情深”的“深”体现在哪里?“天涯碧草话斜阳”又是怎样的景象?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深化文意,体会到作者写作意图所在。

2.“整合—对比”式阅读,感悟表达规律。

单元整组教学是在单元整体的高度上,删繁就简,把一单元读薄,体悟最精妙的语言,体悟最有价值的语言规律,以求达到教学的简单化、艺术化、精良化与高效化。教师要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见微知著。在学生的体验与感知、课内与课外的文章间,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学会比较、鉴赏、积累与运用。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就编排了《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在学习课文时,可以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中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环境的各异,在比较中感悟,在感悟中吟诵,领会到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巧妙处理精、略读课文。

对于精读课文,我们要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凸显语言文字的学习,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表达上。课堂上要留时间让学生读课文,以学生感知时的兴趣点与疑惑点为切入口,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略读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阅读提示”自行阅读,也可以依学生的个性组织交流,让学生就自己最感兴趣、感受最深或是最有困惑的一点进行交流。在相对宽松、自由的交流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读疑点、再品品趣点等。

三、单元整体回顾

“整体回顾”为学生展示学习整单元后的成果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环节主要以语文园地为依托,探求学习规律,提升表达水平,丰厚学生积累,综合展现学习成果,同时对整单元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

1.整体探求学习规律。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是关于阅读、写作方法的对话,教师要充分运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入对话。让学生在主题汇谈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归纳“发现要点”,先个体概括,再小组筛选,最后全班讨论。

2.整体提升表达水平。

单元整组教学旨在打通生活、阅读和习作的通道,“单元整体感知”的第一个环节当师生围绕单元主题聊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习作训练也在悄然酝酿了。学生从回忆体验开始,经历吸纳、感悟的过程,又与有意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并用文字记录下美好人生的足迹。学生经历了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就等于经历了一段弥足珍贵的生命历程。

3.感悟语言文化。

如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读读背背等栏目中系统地编排了古诗中的名句、成语、名言警句、农谚等内容。可以边学习课文,边引导学生搜集此类资料。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读读背背是描写田园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可以让学生边学边搜集摘录此类古诗,在学完整单元后,开展经典古诗词诵读会,这样既丰厚了学生的积累,又激励了学生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

4.综合展现学习成果。

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30

群文阅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阅读多篇在主题、写法、作者、年代等方面相关的文章,以拓展学生视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背景下,群文阅读立足于作品本位、学生主体,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受到广大教师、学生的肯定与赞誉。下面,笔者就自己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点滴做法、体会与诸位分享一二,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单元比较

早在20世纪,法国教育家丹・考斯特就积极倡导单元比较的教学方法,主张在单元教学中采取“整体阅读”的教学策略:布置几个比较性的问题让学生们阅读、思考、比较,还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到教室做出汇报。这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开头都编排了一则“单元导语”,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群文阅读”的意识,为积极开展教改活动提供了便利。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依照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个性化认知,让单元比较这股“风”吹得和煦撩人。

如,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笔者先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单元导语,让他们意识到本单元学习的是“大自然的景物”这一主题。课文里描写的是高大巍峨的山峦呢,还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学生们带着十足的好奇翻开课本,为进行单元比较教学活动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接着,我组织学生阅读《燕子》《古诗两首》《荷花》这三篇课文,小组合作,比较它们在描写内容、写作手法方面的异同。经过激烈地讨论,学生们在课堂展示环节阐述自己单元比较学习的成果。

(一)课文内容

生1:我觉得《燕子》描写的是鸟类,而《荷花》《咏柳》描写的都是春天的植物,至于朱熹的《春日》则是对田野春景的一个概括性画面。

生2:我最喜欢的段落是《燕子》一文中的第二、第三段,还有《荷花》中的第二、第三段,因为这几段文字的描写生动、传神,似乎燕子就在我的眼前飞来飞去,似乎我能亲手触摸到荷花一般。(说完,这个学生就开始声情并茂地诵读这几个段落)

(二)写作手法

生1:《燕子》一课主要以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了燕子的飞行姿态,《咏柳》与《荷花》则更多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从柳树、荷花的细节入手,生动地再现它们的勃勃生机。

生2:《咏柳》一诗后两句,《荷花》一文的第四、第五段都是作者的想象,是对春日美景进行了侧面烘托。这一点在《春日》一诗的后两句也有体现。

……

这节单元比较课,学生们不仅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尽享饕餮阅读的乐趣,更在充分自主的环境中发现了大自然的美丽、语文学习的魅力。这不,课堂即将结束之际,一个学生主动举手提问:“老师,我们这节课为什么没有一起阅读《珍珠泉》啊?”话音未落,学生们便纷纷地给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材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课堂阅读质量。在初尝单元整体阅读的甜头之后,笔者更大胆地尝试着将整本教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阅读之前,我准备了丰富的课堂资料,包括古诗词的背景解读、作者简介,现代文的字词解读、拓展链接等,以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撷取。另外,学生们也需要进行准备。如,摘抄本,随时记下自己最喜欢的篇章段落;记录卡,写下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合作交流,但不再机械地编制学习小组。别说,在课程改革大潮中,教材整合群文阅读这股“风”催人奋进,给了我极大的安慰与鼓励,鞭策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步子迈得更大、更扎实。

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时,笔者就组织了教材整合群文阅读,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周,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第二周,要求学生整理自己阅读过程中碰到的字词障碍、精彩段落、理解困惑,并分门别类地记录在本子上;

第三周是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时间;

第四周是学生们展示教材整合阅读成果的阶段。

在第二周“理解困惑”环节,一个学生的问题很有深度:第一组、第三组的课文写的都是关于“自然”的主题,为什么不把它们整合成一组呢?在第三周的小组交流时间,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组的《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以桂林、双龙洞、天山为代表,向我们展示了祖国山水的多姿多彩;第三组的《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则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破坏生态平衡,给这个地球带来无穷的灾难;《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表明,观察、思考大自然,你会从中获得无穷的创意,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第一组和第三组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分开编排这几篇文章更是合情合理、水到渠成。

面对学生们的精彩表现,我不禁感慨,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达到这一高度似乎是件永远都不可能的事,但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却变成了现实,真可谓“变则通”啊!

教材整合群文阅读,不仅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而且使学生的各方面的素养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如,一些平时重视不足的“日积月累”“口语交际”等内容,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中显得兴致盎然,并将之与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对比,从而触类旁通。这样促进了他们实践、阅读、写作、交际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内外衔接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其实就是他的阅读史。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这个阅读记忆的黄金年龄,仅咀嚼薄薄的12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指导他们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以充盈一个个天真活泼的生命。在人教版课标本语文实验教材中,渗透了不少课外阅读的因素,如资料袋、综合性实践活动等。但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需求。一些教师课堂上隔靴搔痒般的一句“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阅读一下课外书啊”也起不到一丁点儿作用。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中,笔者内外衔接,有效地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让这股“风”吹得摇曳多姿。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时,笔者就链接了《水浒传》中的许多精彩章节,供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并要求学生说说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好汉形象。

生1:我最喜欢武松了,因为“打虎”太精彩了,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这“三板斧”已经够厉害了,还是敌不过武松“抡”“劈”“揪”“按”“踢”的矫健身手。这些传神的动作描写在我的眼前像演电影似的一一闪过。

生2:我最喜欢《水浒传》中“没羽箭”张清了,他英俊潇洒、武艺高强,用一块普通的石头连伤梁山十五员大将。我非常钦佩这项“飞石打人”的绝技。

生3:我最喜欢的是鲁智深了,因为我们多数人都活得特别拘谨,小心翼翼,而鲁智深则是那么的豁达、无拘无束,用当前最流行的一个词就是“任性”。尤其是小说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故事,每一次读都有新的发现与感受,让人爱不释手。

……

除了这种名著节选的课文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整合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抑或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相关的文章开展课内外衔接的群文阅读教学活动,这对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扩大语文视野无疑大有裨益。

总之,群文阅读有效地避免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肢解过细、过碎、过于牵强的弊端,让学生尽情吮吸文章的甘霖,汲取人生的营养,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积极进步。我们唯有以博大的胸襟、创新的心态、兼容并蓄的视角,把课堂时间、文本解读的主动性权交给学生,才能让语文教学之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摇曳多姿。

[ 参 考 文 献 ]

[1] 付跃红.单元整合新课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模式研究[J].河北教育,2012(Z2).

[2] 英小环.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

篇6

“玩转”花样一:课堂游戏当道

孩子不愿意上复习课,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机械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复习课也是智力活动的过程,兴趣也是复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而学生兴趣的激发在复习课中往往被我们忽视,因此要想强化复习环节,起到最佳复习效果,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为此,我特意为自己的学生设计了几个很有意思的语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复习、巩固和提高。

1.生字词:游戏――字词大通关

我所带的班级是三年级,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他们这个学段要掌握并熟练应用2000个左右的汉字。可以说他们的识字任务一点儿也不比第一学段的学生轻松,而且三、四年级恰好又是错别字的“重灾区”,可见老师和学生在这个方面的负担有多重。在传统意义上的复习课里,老师通常都会让学生在容易混淆的生字处画上重点号,或者是出一大张的“看拼音写词语”“形近字组词”之类的练习给学生,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在紧张的复习期间,收到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我考虑到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借鉴他们喜欢的儿童节目“智勇大通关”,将生字词的复习融入游戏中,设计了“字词大通关”的教学环节。

2.句式练习:游戏――川剧变脸

第二学段对于学生在句子方面的能力要求提高了,学生要掌握的句式类型多了。我为孩子们设计的“川剧变脸”游戏恰好解决了这一知识重点。在课堂上,老师先利用多媒体给孩子展示“川剧变脸”的绝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话锋一转,告诉孩子们我们也能玩“变脸”游戏,接着在黑板上出示例句“百灵鸟的叫声吸引住了全班的同学。”让学生们尝试给这个句子变换“脸谱”。话音刚落,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分小组热烈地讨论,不到两分钟,几乎所有的小组都能变换出5种以上的句型“脸谱”。我请学生把变换出的句型说给大家听听,听的同学认真辨析,看看变得对还是不对,发现不对的马上分析原因。结果,他们的答案涵盖了比喻句、拟人句、“把、被”句、反问句、扩句、缩句等所有已经学过的句式,效果真是出奇的好。这样的课堂游戏不仅使孩子们系统地复习了已学句型的转换知识,让孩子们对不同句型的改法特点有了细致的辨别和鲜明的比较,更主要的是利用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复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名篇佳句、成语古诗、俗语谚语积累:游戏――无敌好搭档

纵观人教版的教材,老师们不难发现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读读认认”“读读背背”都是比重比较大的一块内容,集体背诵或是单纯默写在较短的复习时间内效果都不太好。根据这些词句具有对偶、照应的特点,我采取让学生两两配对的游戏复习方式来进行,即:学生自由搭档,一个出上句,另一个就对下句;或是双方配合,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合作背诵表演。这样一来,课堂上既让学生有了自主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又让全班反馈的环节充满了乐趣。

“玩转”花样二:我的练习我做主

传统意义上的复习课,总是老师给孩子们找资料、找练习,有时难免缺乏针对性和多样性,再加上课堂上尽是老师“满堂灌”,难怪学生上复习课时昏昏欲睡。在我看来,复习课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自还给学生。

1.让孩子自由选择练习

不同层次的孩子,先摸清自己的学习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从进修校出的练习卷中选择自己最薄弱的环节加强巩固。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节约了学生复习的时间,还能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学生因为“炒冷饭”而产生厌烦情绪。

2.有效合作,自主命题

这个环节是对之前环节的延伸。我让学生分不同层次进行组合,根据自己目前的情况,互相帮助,人人都要出一份力。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变得高度有效。”当我翻开学生完成的一份份试卷,且不说卷面上五彩斑斓的颜色,单是试卷上丰富的想象与个性的表达就让人赞不绝口。仔细看看试卷的内容,既有优等生独特的见解和还不能解决的困惑,也有适合低差生的基础知识题,虽然他们的思路还略显稚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份份试卷得来的过程正体现了他们认真复习的成果。

“玩转”花样三:独门秘笈人人有

之前我谈到了让学生自己出练习、做练习,可是练习结束后怎样处置其中的错误又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孩子们对一些做错的题目往往置之不理,到头来,练归练,考起来照错不误。这样“吃力不讨好”的做法应得到改善。

我想到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独门秘笈人人有”。学生听到“独门秘笈”四个字就来了兴趣,这时,我告诉学生所谓的“独门秘笈”就是纠错本。其实纠错记录是很多老师平时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完成的,这个本子到了期末复习可就能派上大用场啦!以我们班上的学生为例,孩子们的练习里出现错误后我要求他们把错的题目用红色笔抄在本子的左边,用蓝色笔把正确答案抄在右边。这样两两相对,一目了然,引起警戒。紧接着我会将他们的练习统统收回,只留下纠错本让他们复习。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其一,允许孩子在复习中通过纠错本弥补知识的缺漏,并获得高分,既加深了印象,也保护了低差生的自信心。其二,回收大量练习以后,量的减少缓解了复习的压力。让学生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和知识遗漏点,复习变得有针对性。其三,学生从多次的实践中总结出经验,慢慢地学会了抓住重点复习。

“玩转”花样四:巧设“激励箱”

篇7

(1)习作能力要素不明晰,缺乏针对性,效能低

教师在实施习作教学时,往往在教学目标上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失彼。例如,习作能力的内涵丰富,有立意、选材等方面的要求,有些教师并不明晰每堂习作课的能力目标,以及各个学段之间的序列,导致低、中、高各个学段的习作能力要求特点不明显、内容重复、方式单一,总体效能低下。

(2)课标学段目标笼统,实际教学指导不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习作目标中有三个学段的要求,但是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学年和学期目标,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要教的内容和方式比较模糊,评价标准也不清晰。

(3)教材编排序列模糊,要求不明确,内容宽泛

纵观人教版教材的习作内容编排,我们会看到由于它主要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罗列,同一或相近的内容多次出现,抑或是对于习作的内容并未明确表述,写作内容自由发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这对教师的课堂习作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落实面临很大的挑战。

(4)目标笼统不明晰,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但对各学段习作的具体目标表述笼统,不少教师对各学段作文教学目标序列不清、定位不准。各个学段习作教学界限模糊,使得习作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经验化和形式化的居多,无法精确地对习作能力做出科学的评价。

基于上述分析,教师要积极构建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导向的习作教学目标序列,把笼统的学段目标逐步细化,分解到各个学期,梳理出既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实际教学的习作教学目标体系,从而进行有效教学。

一、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习作目标体系

1.年级习作目标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按照学段设定“目标与内容”,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便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把习作能力的诸要素划分为三大维度,即内容表述、结构组织与语言表达,对学段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梳理补充,构建以习作能力为核心的年级习作教学目标序列,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发展有据可循(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习作年级目标是培养观察、立意、选材、构思及语言表达等习作能力。例如,内容表述能力从第一学段的学习写简单句式和段式,到第二学段尝试使用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较熟练地运用不同句式和段式把内容写完整、写清楚,到第三学段熟练地运用句型和段式,能对自己的独特感受做细节描写,将学生的学习内容细化与具体化。这三个学段的习作能力目标是从低到高、循序渐近的,不仅关注在习作活动中的智力技能,还对写作活动中总体语言技能的纵向发展给予连续性关注,如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运用、标点符号的使用、习作的修改等,这又构成写作活动序列的另一线索。

2.单元习作目标体系

根据以习作能力为核心的年段习作教学目标序列,结合教材,教师可以制定出具体的分册习作教学目标序列,在年级目标的指导下分层细化目标,构建以习作能力为导向的习作目标体系。

在目标设定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段特点各有侧重,把必须达成的目标定位为单元习作教学目标的核心目标,但核心目标和习作目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螺旋上升的整体。教师在运用这套习作能力目标体系时,可以清楚地明了每个单元习作训练的重难点,在备课过程中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突破难点,为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实施以能力为导向的习作目标教学策略

1.整体解读,心中有序

同一主题的习作在不同年级多次呈现,是简单的重复还是各有侧重、螺旋上升?教师能够发现在人教版教材中同一主题的习作内容众多,如写人类、写景类、写物类等,这是我们最感困惑的地方,常常因为没有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导致教学目标缺位或越位。其实,小学阶段习作教学虽然在不同的学段会出现相近的主题,但其目标是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如果教师把同一主题的习作能力目标进行对比,能使原先隐性的习作能力目标显性化,便于教师日常教学操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例如,写景类主题的习作在人教版教材单元习作中大约出现8次(见表2)。

由表2可知,同一主题的习作能力目标有一定的序列,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而设定,在不同的学段与年级各有侧重,并不是单一的固定目标,而是有相对明确的引领方向。例如,同是写景类主题,第一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侧重观察和发现,让学生有序观察、细心观察、观察并发现,真正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侧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运用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尝试模仿不同的段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初步实现写清楚的目标。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侧重语言的个性表达,在景物描述中加入学生自身独特的感受,寄托情感,最终实现具体写作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形象的感知、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与情绪的感染过程中,体察、玩味和领悟描绘场景形象、述说故事的语言形式,积累语文经验,学习表达技巧,掌握语文规律。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度组织和开发,在领略、模仿与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学会“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说话、写作。

2.全面落实,各有侧重

在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应习作教学目标的序列进行有效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习作目标要求从学生的年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等特点出发,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侧重学生词语的运用,说清基本句型,增强表达自信,储备基本的词汇和句式,逐步过渡。二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从句入手,侧重各种句式训练,逐渐向段过渡,鼓励多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教学则侧重于观察与发现,学习基本段式的写法,能够运用不同的句子表达相同意思。到六年级时,习作教学目标则侧重修改能力的指导,强调能对文章的细节和整体布局做出润色修改,关注个体的独特感受,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下面以第二、三学段的三、五年级为例,具体介绍序列培养的侧重点和方法。

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始阶段,从习作教学目标的序列来看,教师关键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有内容可写。那么在习作能力培养中,教师要根据习作教学目标的序列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乐于观察,留心周围的事物,学会一定的观察方法,从身边的具体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多感官的观察体验,这是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方式。之后,教师要让学生保持一定的观察时间,专注地观察,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和感悟。

例如,人教版小学三(上)第三单元习作“秋天的画”,在进行习作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完成以“寻找身边的秋天”为主题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记录它们的变化(见表3)。

对三年级刚开始学习习作的学生而言,这种主题式的观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成为观察的有心人,学会用观察的方法从生活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有效地点评与反馈,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能力的有序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加以有效整理和归纳,将其变成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习作素材的资源共享,为中高年级的习作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的习作教学就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即如何让学生正确使用一定的表达方式来刻画细节。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吸收积累大量优秀的语言文字和表达形式,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运用阅读积累的优美语句和具有新鲜感的语句,尤其要增强文章的细节描写,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教学,把习作目标分解到阅读教学中,利用读写结合这一零存整取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在进行单元习作之前就有充分的准备,进行自然而有效的表达(见表4)。

本单元的习作核心目标是怎样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四要素把细节写具体。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整组单元的阅读教学中要进行有机渗透,利用仿写、朗读、阅读、体会等方式逐步实现单元习作的核心目标,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积累习作的技巧与方法,在读写结合的片段仿写、扩写、续写中迁移和实践,最终达成习作的核心目标,提升整体习作能力。等到了正式单元习作时,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习作经验和方法,加以正确的选材引导,习作的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3.循序渐进,形成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人文专题为主线安排单元教学,教材多为阅读教材,没有真正的作文教材。但习作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教师要树立全程关注的意识,根据梳理序列,让听、说、读、写形成统一的、开放的训练体系,不仅在作文教学中,更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技术”,全面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引导学生真正地从阅读的体验表达走向习作的实践表达与习得言语,从而经历习作的全过程。

教师会发现在每个单元的习作教学中,它们的目标设定之间是互为相关、螺旋上升的。按照写作题材划分,如童话,它的习作教学目标序列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三(上)和四(上)中都有写童话内容的习作,但习作目标的要求却不相同。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正在干什么,对故事经过的完整性并不做过多要求。而四年级的习作目标则更进一步要求学生能用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尝试把故事经过说完整,对内容表述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到了五、六年级,习作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可以是科幻类的童话,这个要求就更高了,学生不仅要关注完整性,也要能深入地刻画具体的情节。

由表5可知,按照习作的内容和能力维度划分,习作目标也是遵循习作能力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因此,任何习作技能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目标中的序列,清楚地把握年级特点,落实基础目标,对其他目标留出的空间不设上限,让学生始终保持习作的兴趣,逐渐形成习作技能,提高习作能力。

通过不断的实践运用,教师就会发现在习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影响习作能力的因素众多,如何体现习作目标体系的延续性和增量性,明确各年级习作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要求,探索习作能力评价方案,让这一体系更具实际指导意义,便于教师使用和操作,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朱作仁,李志强.论学生写作能力的结构要素及其发展阶段[J].教育评论,1987(4).

[2]孙素英,肖丽萍.认知心理学视域中的写作过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1).

[3]吴忠豪.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余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24位名师的小学作文教学经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 惧厌作文 学生 应对策略

学生害怕、讨厌作文,是当前语文教育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文难,难在作文是写作主体综合能力的体现,难在作文过程中写作主体的内部心理由“物”到“意”到“物”(指文章成品)转化机制的复杂性……换句话说,制约作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因为它本身不是孤立的状态,综合性、复杂性导致它的多变性和神秘性,从而让人觉得作文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

针对学生害怕作文、讨厌作文的现象,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发现,人们多是对作文教学进行各种方法的探索,如快乐作文法、感悟作文法、快速作文法、合作作文法等,往往过于微观,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缺乏整体的把握,这对解决作文教学中某些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想求彻底解决当下学生作文现状,无疑是一厢情愿。正因为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着从更广泛、更深入、系统的层面,多角度去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面对作文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文可写,最终爱写作文,并能乐此不疲,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完善人、发展人为写作的旨归

21世纪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体成为他自己,使个体日臻完善,同时善于表达自己,而语文素养是基础。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倾听和表达是语文素养两大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语文课程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写作,它有自身的特点,即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情感和见解,同时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从儿童到青少年到成年,人的生理将发生巨大变化,伴随着生理的成熟,个性心理也在风风雨雨中逐渐成熟。个体在与外界的接触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写作,抒写自我成长的历程,能慢慢指引着个体走向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之路。可以说,作文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从学生的文字历史记录中能够清晰可辨个体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轨迹。

1.为了学生的明天

有人说,我们的学校正变得:“只有生活,没有生命;只有内容,没有外容(指只有教科书);只有今天,没有明天。”这其中也包括作文教学。中小学生写作文,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应付考试――中考与高考。笔者曾对高中段学生进行了调查,416人中,有125人明确表示写作文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占到调查总人数的30.05%。高校、用人单位的反馈则表明学生作文能力低下,中看不中用,或行之无文,或文理不通。是应试教育使学生变成为了社会工作的低能儿。同时,也扼杀了学生作文的主体意识,即学生自觉的写作意识、作文行为、强烈的写作欲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期待心理。学生对作文变得麻木不仁,无所谓爱,也无所谓怕,或是写作欲望低下,自我价值实现的期望心理低下。调查卷中显示,好多学生对作文没有任何感觉。

开展作文教学,应该本着为了学生的明天的成功教育作为教育目的。成功的教育是:“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的教育。作文教学侧重于激发学生写作倾吐的欲望,抒写自己心灵成长的历程,与社会接轨,多写实用文,促进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事。

2.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作文本身规律,制定作文教学序列,编写作文教材

学生各个年龄段生理、心理(尤其是思维)发展是不同的,作文本身也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过程。这就要求作文教学在遵循写作本身规律的同时,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难易适中的有序的作文训练。目前,中小学作文缺乏一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又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独立的、系统的教材。一直以来,作文依附于阅读教学,依附于语文文字教学,教师无凭可依,学生无据可查,只能是东一拳,西一脚,凑个“热闹”而已。

近几年,中小学语文课本有所改变,但量实在太少,而且自成体系的作文教材还没看到过。申继亮等人在《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写作能力培养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口述阶段(准备阶段)――过渡阶段――独立写作阶段。小学生低年级是口述阶段,三年级开始进入过渡阶段,中学生是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并逐步独立时期。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是两个转折点,高中二年级初趋定型。这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思维能力发展是一致、同步的。故在制定作文训练计划或序列、编写教材时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与他们的思维发展同步。

3.创造开放、自由的写作环境,放飞学生的心灵、思维和想象力

德国教学理论研究者克赖夫特(kreft)认为:“个体在他的发展中能否达到某种阶段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结构,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个体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就是说取决于他的阶级和阶层属性,与此相关联,取决于社会文化传统。”

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文章一直担负着重要的社会重任“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或是通过自我批评以完善个体人格,如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鲁迅的《一件小事》、杨朔的《荔枝蜜》等是最好的代表。但学生的个体心灵发展却隐藏在冠冕堂皇的文字的背后,学生的真情实感不见了。假如说,小学生还能从作文中看出其怒喜哀乐的淡淡的痕迹外,初高中学生的作文则是作文归作文,思想归思想了。而实际上,13~18岁的学生,本该是最为关注自身发展的时期,学生的思想中多的是问号或是感叹号,在他们看来,感叹号就好像是一个人提高嗓子在说话,借以引起人注意。但常常因为老师说:“标点符号不能这样用。年纪轻轻,怎么能有这种想法呢?应胸怀大志。”“是”,学生在回答中,下次作文就学乖了。其实,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心中怎么可能没有困惑,没有忧愁呢?所以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尽情抒写自己的思想、困惑和烦恼。只有真实的表现,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并与之对话,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尽情地说,尽情地写,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说中思考,在写中成长。让学生从“我想说”“让我说”“我高兴说”“我高兴写”,从而破除怕作文的心理,激活思维和想象。

二、提高学生作文素质,强“魄”破“怕”

总地来说,喜欢作文的学生,一般不害怕写作文,而害怕写作文的学生,则往往对作文是既喜欢又不喜欢。在笔者看来,只有破“怕”,才能让学生乐写作文,一旦产生兴趣,就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破“怕”,首先,得找到学生“怕”的根源,同时重在学生作文素质的提高上,着手强“魄”破“怕”。作文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的立德、阅读、技法、阅历四个方面。

1.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社会的进步,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事物倍感兴趣,而对于传统文化十分冷淡。“社会环境的熏染,应试教育的惯性,道德教育的弱化,致使学生作文远离真诚,迷失自我,文品和人品严重背离,已成为作文教学的一大痼疾。”加上受外来文化及社会功利主义驱使,学生把本国文化中优秀传统思想遗忘甚至抛弃,攀比、享乐、自私、功利等不良思想则表现得淋漓尽致。助人为乐、吃苦耐劳被视为“大傻”,谦让、克己奉公被当作是“做表面文章”。

另外,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观点不一致,导致教育失效或使学生的思想发生混乱。学校教育学生要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讲奉献,而学生在家里,父母的教育观却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人叹为这是“5+2=0”或是“6+1=0”,学生道德意识越来越弱。思想对作文很重要,宋朝李希声在《李希声诗话》指出:“有道之士胸中过人,落笔便选妙处。彼浅陋之人,雕琢肺肝,不过仅然嘲风弄月而已。”立德是写好文章的根本,思想境界不高,就不可能写出耐看雅趣高境界的好文章来。

2.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走学科综合化的道路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看书的,其中最为喜欢的是心理学方面的书,文学排在第二位。作文是自然生活、社会生活、日常生活、写作知识等方面的合力,缺少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都会让文章失衡、失重。打开古今外文学家的传记,发现很少是属于纯粹的文学家,大多数是在其它领域都有涉足的,如屈原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鲁迅是学医的,后来弃医从文;又如,丰子恺是国画大师,但在文学领域也占着一席之地;徐志摩,原来是学经济的,却成为诗人;朱光潜先生是搞美学的……其实,他们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作文不能就文论文,它必须是语文与其它学科相交融,作文也不应该仅仅是语文课的事。作文中有自然,有历史,有地理,有数学,有物理,有化学,同样地,物理课中有作文(观察日记、实验报告等),化学课里有作文(实验计划、总结等),自然课里有作文(如蚂蚁是怎样搬家,小蜜蜂是如何辨别方向等)……阅读其它学科的书,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知识的最高境界是无界限,即知识是相通的。作文课的内容只有涵盖其它学科的知识,内容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有血有肉。

另外,随着学生阅读量增多,接触面增广,知识易产生交互作用,触动也多,有感有想必有所发,此时就不需要强迫学生去写,而是学生主动要写了。此时的写作是完完全全的主动写作,有感而发。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给学生开个书单,不要只局限于文学范围,什么都要有,就像吃菜,菜的道数多了,学生选择的机会就多,每道菜都吃一点,肚子容易饱,营养也全面。对于小学生,可以让他们看些自然科学和童话故事、传奇等方面的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到了初中,增加些让人思考的书,如有关社会学、名人传记等方面的书,到高中,则以学科课程研究或介绍或评论为主。当学生阅读量一大,可写、能写、会写的东西一多,自然就会“情动而辞发”。

3.感悟技法――文中体会,写中提升

如何审题,如何选材、组材,如何表现,还有哪一种用法最会让文章生色等等都属于写作技法(或者说是技巧)范畴。写作技法,是很难传授的。许多学生都会有一种感觉:老师讲了很多遍的写作技巧,自己对它也烂熟于心,可一到写时却又早已抛之于九天云霄之外,照样不会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或是表达。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多,技法自然明之于胸。真的是“写作的根本不在于章句,而在于明理,修养到家了,水到渠成,原积薄发,自然会写文章;如刻意于词章,则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是绝不可能写好文章的。”而要达到巧妙的地步,则不能只靠技巧,非自己努力锻炼不可。就像学游泳的人,不是只读几本书就能成为游泳健将,学习演讲的人,不是只听别人讲几次便会,作文更是如此,只知道作文法是不能写出好文章的。总之,一切技术大体都是相同的,缺乏必要的习练,是绝不可能达到纯熟而巧妙的境地。只有揣摩优秀作品,才能悟技法,也只有自己动笔去写,才能使写作技巧得以实现。

4.行万里路――体验生活,增广阅历

好文章必须来自生活,写文章必须要有真切的感受。生活是创作源泉,离开了生活,创作就无从谈起。叶老说:“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空虚的生活是个干涸的泉源,也可说不成泉源,哪里会流出诗的泉来?因为它虽名为生活,而顺着它的消极的倾向,几乎退入于不生活了。惟有充实的生活是汩汩无尽的泉源。有了源,就有泉水了。所有充实的生活就是诗……生活充实,除非不写,写出来没有不真切的,决没有虚伪浮浅的弊病。丰盈澄澈的泉源自然流出来清泉。”学生因为整天被关在“笼子”里,没有了充实的生活,写作的泉源变得干涸,所以就写不出来东西来。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有一言志联:“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认为要把大自然和社会作为学生的世界,空间扩大了,才能各学所需,同时扩大了空间,才能各教所知;扩大了空间,才能各尽所能。由于应试,学生的生活空间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写作文时只能关起门来生编硬造,结果只会像作家丁玲风趣地批评的那样,“像一个连对象也没有的姑娘,在凭空‘生孩子’。”自古到今,很少发现有整天坐在家里而成为文学大家的。

“行万里路”开启了学生的慧眼,观察世界,关心人生,关注社会,同时,更能有所体悟,一景一事的触发,都可为写作积累材料。看得多,感受也多,情感自然会丰盈起来,一方面,易于理解或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也更容易使学生思如泉涌,情动而辞发,写作就成为自然之事,就谈不上“怕”作文了。

三、挖渠清源,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作文殿堂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古人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但教师首先得有“领”的本事,就如“导游”,要做导游,须知旅游景点各异的风景特色,时令的影响,除了熟悉各处风景外,还需了解游客心理,因年龄、职业、性别等差异带来游客的不同旅游目的,不同游客有不同的要求和爱好。导游要能抓住游客心理,让游客既能玩得尽兴,又能配合好自己的工作。所以,作文教学中的教师就如导游,需要有娴熟、灵活的“导”的本领和艺术。如何“导”,主要做到三点:

1.清源――提高阅读量,力求提高自身的作文教学素养,消除社会偏见,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2.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使学生敢写、会写、乐写。

3.师生对话,个别辅导,促使学生作文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害怕、讨厌作文的学生,要卸下其心理包袱,从基础入手,在立德、读书、技法、阅历等方面抓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回归生活,回归大自然,让他们自己观察、自己体验、自己感受、自己作文,走学科综合的道路,在作文教学中有学科的题材,在学科教学中有写作训练。最终达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让学生爱上作文,乐于作文。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教育学原理[Z].2003.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8.

[3]冯亚琳.关于个体的自我经验一中德学生作文价值取向比较之一[J].四川外语学院报,1995,(3).

[4]何克抗.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1998.

[5]宋影萍.写作教学,找回你的诚信[J].写作,2001, (12).

[6]潘新和.中国现作教育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4.

篇9

  教师下乡支教工作总结1

  时光荏苒,转眼间,在三斗坪镇高家小学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一年的支教经历,特总结如下:

  一、融入其中,品味平凡促自省。

  我所支教的三斗坪镇高家小学,规模上只相当于实验小学的一个年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规范的学校管理使人难以懈怠,特别是这一批长期扎根农村小学的教师的精神令人佩服。

  由于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缺位,同城区教师相比,这里教师的隐性工作量增加了许多。人力有限,无法实现城区教师任课专职化。高负荷、满载的工作量,使每位教师身兼数职。常常是才迈出语文课堂,又走进音乐课堂,转身又在品社、体育课上出现。连老师生病都只能等到学生放学后才能去看。高度的责任心,使不少教师在校吃完午饭就走进教室培优辅差。在极其简陋的工作环境中,老教师拿汗水拼质量的劲头,是城区青年教师难以想象的。

  正是在他们习以为常的平凡中,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感受到了崇高,使自己的心灵得以涵咏,使灵魂得以荡涤。

  二、克服困难,从容走好支教路。

  在我前来支教时,我儿子还不足九个月,没有断奶。为免后顾之忧,我只有带着儿子,带着他的婆婆、爷爷,举家一起来到三斗坪,在高家农行租了一层楼,祖孙三代才安顿下来。由于我儿子上水土不服,不是重感冒就是拉肚子。高家卫生院、岱市卫生院、市中心医院成了我们每月必到之处。每次一看完病,或拿着药或带着处方急急忙忙往回赶。

  困难毕竟是暂时的,这些与高家小学的老师们长年坚持所克服的困难相比,又算得了什么了?随着困难一个一个被克服,使我更坚定了从容不迫继续走好支教路的信心。

  三、沉心静气,磨砺自我促成长。

  虽说已有十年教龄的我,曾有6节课于省市获一二等奖,12篇论文于省市区发表或获奖,有五年的办公室工作经历,但我在高家小学从不炫耀这些,也不把这次支教当作身心放长假。在支教中,我摒弃浮躁,沉心静气地为自己定位:服务学校、充实自我、带动教师、教好学生。

  1、利用优势,做学校的服务者

  作为一名来自实验小学的支教教师,我要充分利用实验小学得天独厚的教育教学资源为高家小学所用。

  为充实备课资料,我将网站推荐给语文老师,并手把手教她们如何在网上下载课件、编辑教案、合成课件。又通过网络与实验小学数学教师联系后,让他们从网上发送老师们所需资料,真正实现两校资源共享。为让老师们观摩到更多的优秀课例,我在实验小学借了四盘在省里获奖的竞赛课录像带,又向教导处推荐了几堂优秀的课例,播放给教师们观看。

  针对高家小学教师“如何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的困惑,我带领高家小学6名中青年教师前往实验小学听课学习。面对苦心钻研教学技艺的农村教师,实验小学准备了与听课教师对应年级对应学科的10节课。听课途中,恰逢前来调研的湖北省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邓治青老师。在共同观赏后,邓老师结合这堂成果展示课,以大量生动、详实的事例专门为高家小学教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以及如何常态实施。通过看课、座谈、与专家零距离接触,高小教师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既开阔了眼界又更新了观念,意识到教师大量的课前准备和激情投入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上好上实上活每一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借鉴实验小学教学管理经验,多次向教导处建议强化学生常规管理,协助制订、和。

  作为青年人,我发挥自己在电脑使用方面的特长。指导学校教师学会网上收文、传文。指导45岁以下教师进行word文档编排、网上查找下载备课资料,实现电子备课。为学校打印、、、等文稿。打印学校总课表、复习课表。牺牲双休日完成全校学生学籍电子注册的录入、修改、复核工作,确保零差错。协助完成学校普九迎国检配套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在网上查找资料,为学校完成试卷。自做课件为全体语文教师上示范课。

  作为爱好文艺的青年人,利用课余时间为二年级学生编排舞蹈,学生的舞台表演效果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六一”前夕,高家小学少先队辅导员、文艺节目主持等3名教师前往城区学电脑,我会同音乐老师组织全校文艺节目彩排,制定节目单。通过网络联系在外学习的教师,在校内当好传令兵,将活动仪式、入队名单、学生发言等环节一一落实。确保3名教师返校当天,“六一”文艺演出如期正常举行。

  因为学校办公室工作的经历,使我较多地接触教育宣传写作。我及时捕捉新闻点宣传报道,又指导老师们写新闻稿。从未接触过教育宣传的朱发宪老师也陆陆续续地有几篇新闻稿被网络采用,并带动了其它的老师,让他们也有动笔写的冲动。一年来,我所采写的、等7篇稿件被夷陵网、夷陵信息港、教育局网选用,有力地宣传了高家小学。

  作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在三斗坪中心学校谢总干事的邀请下,我充当三斗坪镇教师师德演讲评委,并结合五名参赛选手的特点及不足,从演讲技巧的角度做了题为的现场点评。三斗坪中学的张思顺书记对我的点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要求自己的女儿按我讲的有关演讲技巧多练一练。为指导张卉芳参加区师德演讲比赛获得好成绩,我不仅从演讲情感、手势等技巧上加以指导,还熬夜为她撰写的演讲稿。

  坚决服从学校安排,多次为请假教师代课,参加各教研组教学研讨活动,并于上学期中途接班承担二年级语文教学。为迎“双基”国检,和全体老师清扫办公室及卫生死角,利用双休日在校园围墙上刷油漆,为二年级办黑板报。

  2、不断学习,做心灵的充盈者。

  由于远离了实验小学琐碎的办公室工作,课余我有了较多个人可支配时间。我给自己定下了学习目标:多读书,丰富文化底蕴,让我的课堂有书卷气,有翰墨香。

  我就像一块干海绵,抓紧一切可利用的课余时间不断丰富自己。重新拜读了,浏览了肖川的、窦桂梅的、薛瑞萍的、程然的、崔利。吉姆斯的、约翰。洛克的、金正昆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大仲马的、张文质的和等17本书。每周定期上“教育在线”上饱享精神大餐,在读帖、跟帖中接触李镇西、朱永新等“大家”,在肖川、王文丽、窦桂梅的博客中,不断撷取智慧的火花。

  这种不带功利性的阅读,广泛地涉猎,使我浮躁的心变得平和,心灵更加充盈,不知不觉两学期摘抄的学习笔记已达四万字。我静静地读书,默默地思考,也待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3、毫无保留,做教师的知心者。

  作为一名支教教师,在充分利用资源服务学校的同时,要像一粒火种,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知奉献给高家小学的教师,做他们的知心者。

  当老师们有教学方面的问题与我商讨时,我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向语文老师介绍如何指导学生积累词句,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避免以考试代替复习,如何对学生的作业实行双级、三级评价。

  每当自己语文课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下课后我总是将过程设计、点睛之笔以及个人感悟毫无保留地与其它语文教师分享。并将个人心得或教学故事写成教学随笔。仅第二学期,就写了、、等19篇教学随笔。在我的影响下,张卉芳老师也偶尔动笔写写教学随笔。教导主任朱发宪老师告诉我,是我那篇的教学随笔,使他决定改变对待不做家庭作业的后进生的态度。在三斗坪镇教学工作检查中,我这些原生态的教学随笔受到谢庆平总干事、燕代春干事的好评。所写的教学随笔中,被选用。

  当老师们参加教学竞赛请我帮忙或指导时,我毫不推辞。张卉芳老师参加区品社优质课竞赛,我和她一起确定上课内容,共同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为她设计教学环节,斟字酌句地推敲教学语言,设计教案,制作课件。陪同她参赛后,我又毫不忌讳地直言其注意事项。园艺小学的蔡玉梅老师参加区语文优质课教学竞赛,针对她试教中存在的问题,我从教学语言、课堂组织结构、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等方面对她所执教的一课进行了指导。

  作为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改组指导成员,我以自己为蓝本,向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实施过程及对学生的影响。向她们建议,可充分挖掘学校位于三峡大坝旁、学生大多为移民子女的有利条件,自行开发课程资源,构建资源包,开展生动、有特色、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我结合三年级未成功完成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反思了活动失败的原因及在农村小学正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对策。

  在支教期间,我发现老师们除订阅外,很少阅读其它书籍。我将看过的书推荐给他们,将肖川、李镇西、朱永新、窦桂梅这些名师介绍给他们。一旦发现精彩的句段后,总用小纸片抄下来给他们看。他们也由最初看了笑笑,到随手翻翻目录,再到摘抄我笔记本上的内容。20xx年春,又利用教师每日必经之地的黑板,开展“走近大师,品味经典”的读书推介活动。向教师们系统推介苏联著名教育家、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经典著作。通过摘录书中内容,促使教师读原文、记笔记,在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熏陶下,夯实业务理论基础,自觉提高师德修养。

  令人可喜的是,如今45岁以下的语文老师已能和我一起借书、换书互看。在办公室内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工作之余捧书阅读的情景。

  4、春风化雨,做学生的领跑者。

  作为教师,最大的任务是点燃、唤醒学生的思维,把每个学生当做不可复制的“艺术品”。教学是慢的艺术,所以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尤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朗读能力、复习归纳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我选拔识字小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强化语感,在课堂上我低要求,亲自示范,一词一句一段反反复复地读,磨出语文味。又设置朗读三级台阶指标,引入游戏机制,让学生想读、乐读、爱读。为培养学生的复习归纳能力,我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每单元拟订复习提纲。如今学生已能结合平时练习中存在的错误,围绕板块自我确定复习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于缺少书香氛围,学生不愿大声诵读,不爱读课外书。我深知大量的、广泛的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必经之路。为实现语文与经典同行,为学生生命奠基的目的。我充分发挥黑板的边角功能,开辟出诵读角。将古诗、名言、谚语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每日的诵读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语言之根、道德之根、情感之根。同时邀请三、四年级也加入到到我们每日一诵的行列中来。

  为使学生与更多的经典读物为伴,我向学生推荐了、、、、等13本经典儿童读物。利用每天晨读时间,和学生一起放声诵读课外书。我也抽空为学生朗读古诗、现代散文诗。让学生在经典的熏陶下,打好生命的厚重底色。在我的带领下,学生已养成每天早上诵读课外书的习惯。如今,班上学生已人手3-4本课外书,已形成课余翻翻课外书的习惯。

  为充分发挥作业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我对学生的作业评价采取两级评分和三级评分相结合、图形评价与文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每月一汇总,每月一评比,充分调动学生认真学习、认真书写的积极性。在三斗坪镇教学工作大检查中,燕代春干事详细地询问了我班语文作业的类型及评价批改方式,表示要在三斗坪推广“内容+书写”的两级分评价形式,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三斗坪镇语文作业批改的范式。

  对待学生,我坚持用“耐心、爱心、宽容之心”善待每一个孩子。对待“待优生”,我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营造展示些许成功的舞台,将以他们为主人公的教学随笔念给他们听,帮他们找到做一个“好学生”的感觉。

  二年级上学期从松滋转来的李钢,已连续读了两个一年级。我刚接手教他们时,他语文只考了37分。对他我没有丝毫歧视,区别对待中帮孩子找回自信。等到上学期期末检测时,语文已能考到72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王诗毅、张钰、高吉祥、胡一森、杨浩等几个孩子。二年级上学期语文全区统测,我班成了全校唯一一个无不及格学生的班。

  回顾一年的支教生活,艰苦的环境磨练了我的意志,广阔的舞台施展了我的才能,这是我人生中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此为起点,不断磨砺自我,更好地成长。

  教师下乡支教工作总结2

  自10月份赴谷岗支教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系和帮忙下,支教工作已顺利地走过一个学期的时间,现我将这半年的支教工作总结如下:

  一、快速融入,主动转换主角

  来到登仙桥小学后,学校分配我主教三年级数学和班主任工作,附带上社会、自然、音乐等一些副课。因为自己是教书的门外汉,所以为了快些进入主角,我努力学习如何安排课时、如何备课、布置作业等技巧。在逐步熟悉教学的基础上,我的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针对班级学生基础较差,成绩参差不齐的现状,我在日常教学中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对分层教学,趣味课堂,用心鼓励,重点关注等等。经过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孩子们的成绩稳中有升。成绩提高了,同学们逐渐变得自信,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学习也更加用心主动了。

  二、以身作则,做教师发展的领路人

  支教期间,使我了解到农村小学除了在教学设备、教育经费、师资条件等方面相对不足之外,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育教学的信息相对匮乏,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在这种状况下,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我的肩上,为了不负众望,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报到第一天,在获知所教班级后,我就依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参,多方参阅各种资料,深入细致备课。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构成自己的风格,不强求一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透过创设问题情境、分组合作、自行探究、用心引导和热情鼓励等各种教学手段,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用心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在丰富、宽容、简单的课堂气氛的感染下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树立主人公的意识

  凡是涉及到学校利益的事,我总是从“登仙桥小学”这个角度去思考,凡是关系到学校声誉时,我总是以一个“登仙桥小学”的身份去争取……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们就不自觉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个人比较随和,没有架子,容易接近!”听教师们说出这样的话,每次我都是会心地微笑着,打心眼里我为自己能够被教师们理解、理解而高兴,为自己能够融入登仙桥小学这个群众而高兴。

  我很多同学他们都在不同的城市工作着,他们很富有,买一件衣服能够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当然我是羡慕他们的,可我富有吗不,我很穷。老师这个职业就让我不可能挣很多钱,我常常想跳槽吧。可我又有那么些自卑,一个朋友说我,这几年我的工作已经让我丧失了在外面工作的潜力。算了吧,我心态也是比较好的人,还是好好把学生教好吧。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精彩!不要去羡慕别人,为我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远目标快乐起来吧。

  时间转眼既逝,立刻又要开始开展第二期工作,但是我始终抱着认真学习、努力提高的心态,我不因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而变得作风懒散,更不因在那里工作时间较短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支教,让我走进了农村教育的一线,支教对我来说,是一次磨练,更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历。我要用心总结这半年支教工作的得失,在总结的基础上发现不足,努力提高自己,在下半年的支教工作中争取更加优异的成绩。

  教师下乡支教工作总结3

  一个学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自己的工作和表现,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受到同事的好评,得到受援学校的肯定,对于我真是莫大的安慰。而我自己在支教的同时也得到了升华,无论在思想上、业务上也可以说获益非浅!我敬佩江边中学老师们忘我的奉献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她们——才是我真正学习的榜样。在江边中学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同事们的无私关怀下,我顺利完成了这期的支教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降低重心,做教学一线的普通人

  我并没有因为支教就有了“光环”。自从我踏进江边中学校园那一刻起,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流水的兵”,而是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支教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首先,服从领导工作安排;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做到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旷课,有事先请假,坚持集体办公,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其次、与师生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在学校食堂里就餐,并利用茶余饭后或工作之余与老师们聊聊天,叙叙家常,谈论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生活上从不向学校领导提出过多的要求,一律按学校的要求去办事;第三,树立主人公的意识。凡是涉及到学校利益的事,我总是从“江边中学”这个角度去考虑,凡是关系到学校声誉时,我总是以一个“江边中学教师”的身份去争取……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打心眼里高兴,为她们能够接受、理解我而高兴,为我能够融入江边中学这个集体而高兴。

  二、精心准备并做好示范课

  我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还承担了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指导江边中学的青年教师的数学教学。听了青年教师多节随堂课后,我提出了许多的意见和建议,并悉心指导授课教师,我与江边中学的教师们共勉。

  (一)是“听”,按照学校的安排,我把所有数学教师的课,全部认真地听了一遍,摸清了教师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找到了教师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二)是“讲”,我对教师课堂上暴露出的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归类,

  并利用间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举行集体备课。

  (三)是“跟”,学校为我安排了几位青年教师,我深入课堂,随堂听课,进行跟踪指导。一期来,我随堂听课达14节,评课、指导课6节。

  三、关心学生,奉献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篇10

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对外汉语专业开设15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11门,两个专业相同的必修课有7门,都由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任课。相同课程之外,对外汉语的专业必修课还有中国文化概论、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高级英语阅读、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外语等8门课。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还有文学理论、语文教学论、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再看专业必修实践课:对外汉语开设7门,实际施行的有4门,汉语言文学开设8门,实际施行的有8门。根据《目录和介绍》的要求,对外汉语专业最注重语言、教学法及在此基础上中外文学和文化的修养和外语的学习。因此,下面再从语言学及教学法、文学与文化、外语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来观察相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我校对外汉语课程是否符合要求。首先看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及教学法类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汉字教学专题、汉语词汇教学专题、汉语语法教学专题、言语交际学、学术论文写作9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汉语修辞、汉语教育改革研究2门。中外文学和文化类开设的专业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化与礼仪、古代文学作品欣赏、汉语写作8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现当代文学作品欣赏、当代西方小说研究、欧美文学专题、东方文学专题、海外华文文学专题、民俗学、岭南文化、东南亚文化与习俗9门。外语类必修和选修课程,有大学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高级英语阅读、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6门课,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英语口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专业英语3门。再看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及教学法类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语文教学论、学术论文写作、形式逻辑、语文教育实习指导、中学语文教材研究、训诂学、教学案例研究、语文现代文研究、朗读学、修辞学13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词汇学、音韵学、社会语言学3门。中外文学和文化类,开设的专业课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台港文学、儿童文学、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女性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庄子散文研究、文学理论、西方现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19门,本校方案中设置而未开设的课程有诗经研究、楚辞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东方文学、宗教文化研究、俄罗斯文学研究7门。

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一)对外汉语课程结构不合理

李铁范指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汉语语言学是主体和核心,教育类和文化类是重要的“两翼”[1]。综合《目录和介绍》的要求及李铁范的观点,对外汉语专业合理的课程结构应为:语言学及教学法为主体课程,文学与文化和外语类是两翼(一体两翼)。表一显示,我校对外汉语的15门必修课中有7门与汉语言文学相同,比例近1/2,其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门主体课的课时也少于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为两翼课程,课时远远低于汉语言文学。表3更清晰的显示出对外汉语的“一体两翼”比例失调:汉语语言学及教学法课程门数比24.3%、课时比20.2%,都低于汉语言文学同类课程的30.2%和25.1%,未能体现出语言和教学法类课程在对外汉语专业中的主体地位。而文学文化类课程门数比21.6%、课时比21.8%,远远低于汉语言文学同类课程44.2%和47.8%,使作为两翼的文学文化类课程比例过于单薄。再从对外汉语自身看,课程门数上,“一体”比例为24.3%,“两翼”为21.6%、16.2%;从课时比上看,“一体”比例为20.2%,“两翼”为21.8%、31.8%。“一体”远不丰满,“两翼”课时超过“一体”。再看我校方案中对外汉语专业开设而实际未实施的课程中,语言学及教学法有2门,而文学和文化类有9门,外语类有3门。如果加上这些课程,两翼的课程必然太臃肿,超过“一体”。而两翼中外语类开课门数远低于文学文化类,两翼之间的比例也失衡。因此,我校的对外汉语课程未能体现“一体两翼”的框架。

(二)专业实践课程单薄

在培养方案中,对外汉语的专业实践课规定7门,而实际实施的只有4门,为书法、教师口语、专业技能和毕业论文,而专业技能实际上开展的只是对学生普通话的训练,而重要的教学技能、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与对外汉语密切相关的实践课实际上没有开展。学校和学院没有创建相关实践场所、场地,没有统一安排学生进行校内外实践和毕业实习。对外汉语专业大四年级全年没有开设课程,在没有统一组织和安排的情况下,学生很难自行联系到实践资源。目前我校对外汉语专业仅有的实践是越南班学伴,从对外汉语专业中选出部分学生担任越南留学生学友。但是这种部分性参与毕竟不能顾及全部学生,没有普遍意义。表2可见,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实践全部实施,学院专门组织学生到各个单位毕业实习,教学专业技能上则有完备的微格教学等设施和教师配备。

(三)课程设置未体现渐进性和丰富性

对外汉语是汉语和外语的双结合,课程安排应按年级体现出循序渐进性,突出由浅入深的过程。一年级应以开设基础课程为主,如语音、语法、文学史、文化史、普通话口语、写作、英语口语、听力等课程。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后,在二三年级的课程中加入具有深度和对比性、跨越性的课程,如中西文化比较、国外汉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教育、英汉口译、商务英语等课程,并注意将基础知识和社会实际需要联系起来,辅以种类丰富的实习训练,如授课实操、授课观摩等,而我校的对外汉语基础和实践课的结合未能凸显。学校每年也招录了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留学生,可以开设日语、越语、韩语等第二外语选修课,丰富英语之外的第二语言,而目前对外汉语专业二外只开设了日语,且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少,且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海外华文专题、民俗学、东南亚文化与习俗等文化类课程更是形同虚设。整体上看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出循序渐进和丰富性。

(四)师资缺乏

学校目前对外汉语专业的任课教师都是中文专业教师,没有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师,给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授课模式和方法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没有明显区别,语言文学类课程的教材与汉语言专业也几乎一样,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较大的依附性。而外语类课程的教师则全部来自外语系,外语系的老师只强调外语教授,没有站在对外教学视角,缺乏对外教学视野,如不能教给学生使用外语授课技能,用外语来解释一些中外文学文化现象,表述对外汉语专业词汇和术语,使学生很难达到使用外语进行教学的水平,对专业的发展产生限制,造成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比不上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处境,自然产生身份的困惑和对未来出路的迷惘。

三、对外汉语专业身份定位和方向发展的途径

(一)突出本专业特点,辨清自身身份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历史、师资、课程等方面都比较成熟,而对外汉语专业只开设三年,各方面都不成熟,师资、教材、课程同汉语言专业多有雷同,有的课程只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法、语言学等课程,有的课程则是汉语加外语的简单叠加,造成了对外汉语学生的身份模糊感。要辨清自身的专业身份,必须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课程比例应凸显“一体两翼”结构,授课内容应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针对对外汉语学生的需求。对外汉语受众对象是外国人,如在同样讲授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时,应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易出现的语法问题讲授,如外国人多数对虚词的使用易于出现错误,授课就应该多举实例,总结规律,对外国学生在语法、语言学习方面的错误进行归类研究,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语法障碍,以便日后教学能有的放矢,使教学理论更好与实践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本专业的独特性和专业实力,明晰专业身份。

(二)培养实践型和社会型人才

我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课程并未实施,没有固定的见习、实习基地,学生得不到实践技能的锻炼。应该加大力度建立一批实习基地,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与外企、公司的联系。扩展学生与留学生接触,给留学生授课的机会,尽量并选派学生到海外实习、交流。结合我校教学方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的目标,应在社会型和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上下功夫,构建学生汉语、外语、文化、文学、教育等综合学科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的整体性,整合优势资源,让学生既能走向社会实地教学和开展交流,又能承担研究工作,有创新意识。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对外汉语还应突出国际化和对外性视域,增强外向性联系,向着“教学语言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师资源国际化,服务对象国际化来形成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竞争力。[2]”这样培养出来的对外汉语人才才能真正成为实践性、社会性、创新型人才。

(三)引进优秀师资

我校对外汉语师资的引进迫在眉睫,师资决定了课程的质量和特色。应该引进和聘请对外汉语专业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以及有实际跨文化交流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学者,开发国内国际资源,增强与国内同类院校的交流,并聘请优秀外教授课。招收更多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授留学生的授课实践中,与留学生多交流。另外,还应结合我校人文和地理历史特征,发掘地方高校特色文化,作为选修课程,如砚文化,潮汕文化,旅游文化,龙母文化,聘请这方面的教师、学者担任对外汉语学生的课外文化指导教师。还应适应世界上汉学热的潮流,开设一些国学、国际汉语学等语言文化类选修课,聘请知名的客座教授来讲座,组织本校的教授博士讲坛,以优秀的师资从语言、文化、教学各方面促进学生的培养。

(四)努力建设双语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