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育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育前景

篇1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一、关于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认知误区

(一)大学语文只是一种工具,与职业教育无任何相关

多数人认为大学语文仅是一种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觉得它仅是对于中学语文知识量的补充,未曾关注到大学语文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所有文明瑰宝,而大学语文教育实际上是教授学生懂得文明的延续历程与真善美的真正含义。可见,大学语文教育所教授的文明与培养的品格无疑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课程,无法在职业生涯中解决实际问题

多数人过分强调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属性相当强的课程,过于强调其理论价值,即便在职业生涯中遇到某些问题,也并不从实际出发,而是引用大学语文中的某些理论泛泛而谈,使得理论与实际脱离,最终解决方法也仅是纸上谈兵,未能得到实效。长此以往,导致多数人都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并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实际上,使用大学语文所教授的理论去联系具体实际,是能够处理职业生涯中所出现的那些问题的。

(三)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学课程,对职业生涯不具实际效用

许多人都觉得大学语文是专注于文学的课程,而在真正的职业生涯中很难遇到文学中那些“伤春悲秋”的事情,而且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对文学予以深入研究,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即便是学习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对于自身职业的发展也并无多大帮助,反而还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甚至还有人认为倒不如将学学语文的时间去多记几个英语单词或是多学门技术。但事实上,大学语文并不专注于研究文学,它旨在于通过文学理论,教授给学生为人处事的品格以及自己动手的能力,而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大有助力。

(四)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无作何关系

当前,由于职场上过于关注技能的培养,多数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只要自己具备一技之长, 就能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但事实上,职业教育并非只是指技能教育,真正的职业教育除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包括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品格的培养,而素养与品格的培养与大学语文教育是完全分不开的。可见,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二者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之间关系认知误区的分析,尽管由于大学语文具备着人文属性,其相较于一般的自然科学或是应用科学,对于职业的影响并不那么直接,但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学语文教育,而大学语言教育的革新又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相结合不仅具备着重要性而且还具备着必要性。那么,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又具备着怎么样的发展前景呢?

(一)职业至上说在高职院校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由原来的普通教育理念与精英教育理念逐步转变为专业教育理念,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教学科目开始大都以职业准备为导向,职业至上说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高职院校的教学开始更多地趋向于职业化。由于工业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级技术人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技能的提升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的步伐开始迈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就业市场与职业结构来说,一旦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真品格、技能水平强的人才。换而言之,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能促使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加以革新,以便既保有其原有魅力,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职位升迁离不开知识基础

新世纪又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需要具备知识基础,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既是最最基础的资源,同时又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由于知识在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日益升高,导致经济已逐步从传统的物质投入转变为知识投入,知识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如果只是单纯地培养技能而忽视知识的累积,那么将很难在职场中找到立足之地,因此,一旦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便能顺应时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三)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所培养的人才

对于中国当前的国情来说,如果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仍旧困锁在象牙塔之中,那么就会与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脱节,而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地保有竞争力,那么具备一批高级地知识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只有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为社会与国家培养更多的专职人才,才能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中国一直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迈进。换而言之,只有国家富强了,经济腾飞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对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职业品格所进行的培养,尽管专业课程可以提升职业能力,但是如果只专注于专业课程而忽略人文课程的学习,那么这样的职业教育势必是不成功的,所以要想对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品格加以培养,那么大学语文教育的学习就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只有将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相结合,才能给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江灏主编.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篇2

本文作者:肖巧慧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目前,许多地方院校的英语教师群体呈现的主要特征是:学历层次总体偏低、研究能力整体较弱、高级职称比例极小、女性教师数量过多等。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繁重的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发表纯学术性论文、申请课题的人数少[2]。这些现象背后体现的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1.承受提高学历和晋升职称的压力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其发展非常迅速。自1990年以来的大学扩招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的需求数量迅速增加。但是,由于扩招之初在研究生层次以上培养英语师资的规模没有提前扩大,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未能同步跟上,伴随着扩招引进的教师和原有的大学英语教师一样,以本科毕业生为主。2000年以后,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大学英语教师人数逐渐增加,根据教育部的调查结果,“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5%和60.1%”[2]。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许多地方院校特别是远离省会城市的学校的英语教师在学历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与此同时,大批教育部直属院校的目标定位动辄为研究型大学、世界高水平大学,省(市)属地方院校则普遍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国内知名大学等,不仅对教师的学历,更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大学英语教师群体的学历和科研压力,而这种学历和科研压力又间接地转化为职称压力。在当前的教师评价体制中,学历、科研和职称具有很大的关联性,高校教师职称晋升需靠和科研项目作为支撑。论著数量和成果层次达不到一定水平,职称晋升希望渺茫。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学历和职称方面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2.背负繁重的课时和单调的重复长期以来,由于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四年制本科教学中课程开设时间长达两学年四个学期,其教学任务量非常庞大。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学平均周课时为10.4,教师平均周课时达13.5[2]。课时繁重的结果是大学英语教师成果难出,起步困难。不少中青年教师执教之初就满负荷乃至超负荷工作,时间和精力难以分散出来投放到科研上面。前述教育部的调查还表明,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中女教师总数为16893名,占大学英语教师总数的80.1%。从性别分工角度而言,女性在家庭事务和子女抚养方面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男性要多。整个以女教师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师群体要在科研方面拔得头筹显得尤其困难。除此之外,教学单位也难以安排教师进行专业进修,教师的教学知识和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大学英语教学繁重的课时量主要是简单的重复。尽管平行班级教学重复可以适度减轻教师的备课量,增加教师的自信心,但也会导致教师的教学兴趣和热情的衰退,教师身心受到严峻的考验。大学英语教学通常是两年一个轮回的重复,一套教材重复使用多届的情况也比较普遍。从教师发展角度看,这种重复减少了教学内容对教师自身的挑战性,使得教师自身专业知识难以长进。3.身处改革漩涡和应对过剩危机早在本世纪之初,就有专家指出:“我国面临外语教学转型期,即基础外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到中学”,“中学培养基本外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进行提高。”[3]“我国外语教育要作战略性的调整,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4]较长时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在“改革———上台阶———再改革———再上台阶”的呼声中进行,但是还是忽视了战略方面的问题。猛然回头才发现,今天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身处两难境地:前要应对高中英语教改之后的衔接问题,后要应对学科英语兴起后的自身定位问题。今天,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程的地位正在受到动摇。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压缩大学英语(CollegeEnglish)教学课时,增加专业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课时。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师过剩将不可避免。虽然专业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长期从事单调的重复课程教学,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师难以直接胜任。目前,“大学英语教师过剩”成为许多专家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蔡基刚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出路是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转移。”[5]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空间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我们不仅要为大学英语教师寻找出路,更要思考大学英语教师过剩可能带来的相关问题。

1.以专业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目标大学英语教师要想突破上述困境,需要认清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自身条件,准确定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走专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在三个层面进行努力:第一,大学英语教师作为社会中的知识阶层,需要考虑个体和群体的价值实现和目标追求。既要考虑其物质生活是否能通过从事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得到保障,也要考虑其精神生活能否通过传播和创造知识得到满足。第二,大学英语教师作为语言教师,其基本语言技能、中外文化知识及教学素养必须得到提高。这需要考虑如何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获得外国文化体验、参加国外语言进修和教学交流培训的机会,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自信心。第三,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大学教师,需要考虑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个人职业生涯,培养在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既满足职业需要,还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2.以多元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蔡基刚认为,随着我国基础英语的重心下移和大学基础英语教师的过剩,今后会出现一种趋势即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充实到中小学,其中包括刚毕业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硕士,也包括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5]。所以,解决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师相对过剩问题,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重要环节。在如何对待过剩的大学英语教师问题上,我们需要警惕两种极端观点:一种是搞简单的“一刀切”,搞简单化的“优胜劣汰”;另一种是彻底的“去外语化”,即大学英语教师从外语语言或外语文学学科转向外语语言文学学科之外某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专门研究和课程教学上[6]。实事求是地讲,在大多数地方院校,正是这些目前陷入困境的大学英语教师的坚守,才使学校在“引不来,留不住”的年代走出困境。我们“对教师自身的关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师质量,更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7]。所以,需要考虑更好的解决途径。而彻底的“去外语化”,则会使多年来凝结着大学英语教师身上的智力资本出现隐性流失。笔者认为,应该以多元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鼓励大学英语教师立足英语学科并结合个人志趣和教学需要获得发展。一是鼓励部分教师依托内容教学(Content-basedIn-struction,CBI)。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的要求是:“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80这部分教师有望通过实施专项内容教学、坚守阵地成为专家型教师。二是鼓励部分教师配合双语教学开展专门英语教学(ESP)或学术英语教学(EAP),成为复合型教师。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更高要求”是: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篇幅较长、有一定语言难度的文本或讲话,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阅读国外英语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因此,鼓励有条件的教师配合双语教学开展专门英语教学或面向研究生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既可以更好地落实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也可以使教师自身获得专业化发展。三是鼓励部分教师以开展教学研究为主,成为教学研究并重型教师。周燕等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发现,创建以项目为基础、由不同经历的教师构成的教师实践集体,是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实现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8]。大学英语教师基于课堂并用于课堂的教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研究功底扎实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基于教学的研究是最熟悉也是最可能取得成果的领域,以此作为专业化发展方向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篇3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境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美情境,强化感悟能力

现在许多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对作品中作者所阐发的深层情感更是难以把握。针对这一现象,要使学生领悟到美,就要“刺激起神经”,增强他们的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中,强化感悟能力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渗透到文章的解读中,从而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如初中课本中的《紫藤萝瀑布》、《荷塘月色》、《绿》、《安塞腰鼓》、《社戏》、《风筝》、《背影》等许多篇什,就是景、情、事、理交融的好作品。可按读、思、品、悟来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情境教育中的定向性和目的性。

二、揭示审美情趣,领悟各种情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人文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涵,蕴涵着大量的现象美、道德美、语言美、色彩美、情愫美和文化美等因素。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更是欣赏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列举几例以便证之:

(一)形象美

文学作品必须要有生动的形象,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语文教材所选的许多文章,大多具有这一特点,它不仅包含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一群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春》中春天的形象,鲁迅笔下的闰土的形象、阿Q的形象、祥林嫂的形象、孔乙己的形象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橘灯》里沉沉暗夜中始终保持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她手制的小橘灯亦如她幼小的心灵,以微弱的光亮对抗着黑暗,这是一个温暖人心、坚强善良的美感形象。《社戏》一文中,清幽朦胧的月色里呈现的是一群无忧无虑、率真质朴的活泼少年的动人形象。《桃花源记》中的令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的形象,《荷塘月色》中荷叶、荷花的形象,都是极富美感的形象。通过分析这些形象为学生的审美活动铺设一条道路,让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道德美

《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舍弃生命来保存七根给大家带来生之希望的火柴的形象;狄更斯的《勇气》中深明大义、牺牲家人、忘我无私救助美国士兵的法国妇女的高尚品德;《蜡烛》一文中南斯拉夫育乞西老母亲点燃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守侯在一位苏联的坟头的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他们的精神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力量。

(三)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的语言都是极其优美的,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有的如百鸟合鸣,婉转悠扬;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有的若拉叙家常,娓娓道来。叶圣陶称之为“美言”。例如,《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未跑去了。”《安塞腰鼓》中“好一幅清幽隽美的水墨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好一个热烈火爆的竞技场面。”这些语言,都能给人一种美的鼓舞,美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四)情素美

任何客体美的产生都是与主体情感分不开的,正所谓美不在物而在感。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的高洁,陶渊明却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刘禹锡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陋室体现志行,李白则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白居易竟以“芙蓉芍药皆嫫母”来突出杜鹃之美,范仲淹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广阔的情怀和抱负,贾平凹则爱弱不禁风的小桃树,以寄托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幸福之梦。诸如此类的表达,在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认真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怀。

三、开辟审美渠道,用心创造生活

“美是生活。”老诗人曾卓写到:“美的追求者是热爱生活的人,是智慧的人,是创造的人,他理解悲哀的价值和爱的欢欣;他能在平淡中发现奇迹;在黑暗中发现光明;在荆棘中搞取玫瑰;在沙漠中挖掏真金。更重要的是,在美的发现和创造中他得到了一个更美好、更纯洁的灵魂!”

要顺利地进行情境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审美心理规律,即先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色、形、声、味等外在形式,实现最初的印象,然后要通过对作品的情节、意境、神韵、主题的感受认知,上升到中层的审美感受,最后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感受上升到审美的最高层次,即言外之音,像外之意,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地,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塑造灵魂的功效。

篇4

通常人们所说的人文,都是由后天的活动(包括知识、能力、习惯和修养等)所形成的一种素养,大体上包括个人能力与个人精神两大部分。而人文精神,不仅把人作为中心,而且从人文科学(包括文学、道德政治和经济学等)的角度进行研究,从中体现出来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以人为中心的一种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中心和重心的精神,对人类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进行关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让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不是直接将教育转化成实际的效益,而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成效。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能够让学生均衡而健康的发展。

初中生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让学生无论在身体健康方面,还是在智力发展方面,都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也说明人文精神对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才能够促进人文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二、初中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来源于学校方面,因为学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因而出现了许多与学校办学宗旨出现偏差的现象,比如说以传统教学模式中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思想。这就使得整个教学都以考试为教学中心和重心,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却被严重的忽略了。长此已久,这种偏重于成绩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得学生的人文精神降低,学习效果降低,而且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

第二,来源于老师方面,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老师依旧以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这就使得传授的专业技能知识有所限制,不能够拓宽知识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会使得老师的综合素养降低。因为老师自身没有渊博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老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将人文精神和语文知识相互融合,在教学中体现不出人文精神的教学,使得教学中缺乏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不能够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相符合。

第三,来源于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人文知识与人生经验都比较薄弱,基础不够多,很多学生还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流畅的问题,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出现自卑的心理,制约和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除此之外,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精神要求不够严格、不够高,自身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三、培养初中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奠定雄厚的基础

初中语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知识与人文上有一个协调而稳定的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人文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人文精神和教育目标联系在一起,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档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标准,通过相应的活动或者比赛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与自信心,让学生从提高自身开始,最后达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2.通过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只有不断地加强与提高老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保证初中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显著的效果,那么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老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老师队伍建设的教学能力,从而保证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正常进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其中的教书是指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而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因此,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才能够提高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在学前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深入的去探讨和了解人文精神,从而对人文精神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树立好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好人文精神培养的课程。老师在强化自身人文精神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意识,通过开展有效的培训措施,不断地提高老师的人文精神,还可以专门给学生开设人文精神课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3.只有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人文精神的内容与知识作为标准,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而将人文精神体现在课程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当中,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人文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人文思想作为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深入人文思想教育。除此之外,在教学目标中也把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高。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教学的方法与方式,通过多样化教学,将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好初中生的人文精神。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景教学;课前导入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运用情景教学,意在让学生通过声音、图像以及肢体表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语文知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注意力很难集中,对于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凭着自己的兴趣进行。而情景教学的一个极大优势就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本文将提供几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来营造适当的语文情景氛围。

一、形式多样的课前导入

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兴趣是要在一开始就培养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新知识的教授之前,运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也就是设疑导入,也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图像联想导入,以及使用一些谜语、谚语的方式进行导入。语文教师要紧扣课文内容,选择一种或结合几种方式方法来进行导入,每节课的导入方式要有所不同,才不会让学生对课前导入失去兴趣。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梦想的力量》为例,运用设疑的方式,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前提问学生,有什么梦想。在学生回答完毕以后,教师接着就要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将要看看,一个名叫瑞恩的加拿大男孩子会有什么梦想,他为了梦想又是如何做的。学生就会想知道瑞恩的故事,自然会主动跟随教师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二、声音图文相结合创设教学情景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讲解课文,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会马上没了继续学习的兴趣。而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广泛地进入教学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声音图文相结合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同时巩固所学内容。例如,学习一些关于景物描写的课文,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多媒体影像进行呈现,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课文的语言描写。此外,对于一些历史故事的学习,教师又可以运用另外一种方法。以《晏子使楚》为例,教师对课文讲解完毕之后,可以请几名学生分角色来表演一下故事情节。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表演也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情景教学,使课本知识中情感与环境氛围相结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抓住了小学生的兴趣所在,使小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走进语文知识,与语文教师一同达到教学目标。

篇6

关键词:人文精神;初中体育教学;途径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自2001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成就与挑战共存,梦想与危机交织。这期间的经验和成就固然令人欣慰,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继续改进。如今“体”与“育”的工作,在“体”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在“育”方面,突出问题是人文精神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初中阶段,是学生整个生命过程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这个年龄段是其初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阶段。应加以积极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引导。因此,以人文精神教育观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视为应有的教育。

二、人文精神教育观视域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途径探索

1.人文精神教育观要求在体育教学内容层面上注重专业与文化的结合

人文精神教育观将整个文化分为专业文化与整个人类文化。在人文精神教育观的倡导下,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不再死板地停留在仅仅教授专业知识的层面上,而是应当拓展至整个文化。不但要学习技术,更要感受到作为教育内核的人文精神。另外,除了要有文化教育之外,还需要有广义的通识教育,这个立足点就不再是这个文化分支,而是整个人类文化。

2.在方法层面上侧重“知识论、认识论同本体论和价值论”相结合

从人文精神教育观方法层面上审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可以发现学校体育在这一层面存在着若干问题,目前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虽然在技术传授层面上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较好地完成课时任务,很多优秀体育教师在对技术动作的讲解过程中也十分精彩和到位,生动地传授有关技术,但是在对这些传承下来的知识、技术和人有何关联,学生为何要学,学了有什么意义等关乎本体论、价值论的问题上,还是显得较为单薄。如果认为这与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参差不齐的素质有关也不无道理,但是更应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法层面上提出明确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应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知识论、认识论同本体论、价值论”分离、脱节的局面,要使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并也建立在“以人为本”和“终极关怀”的基础之上。

3.体育教学改革应注重“知识、技术、体质”与“全面发展”的联系紧密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好习惯。”这意味着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养成个人良好习惯的过程。学校体育在做好其本职工作,即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并且将前者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之上这是顺其自然的改革方向所在。如果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那么最终也将不利于人对体育技术的掌握和体质的增强。这是因为体质的增强与知识的理解、技术的掌握本应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应该是同一个过程,也就是体育教学可以在技术掌握的同时,理解知识,同时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三、结语

人文精神教育观并非独立存在,它并不是孤立的、空洞的说教,而是教育的灵魂。其在方法论中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必定是通过扎实的知识传授才能潜移默化地得以实现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应是将广博的体育知识作为通向完美人性的桥梁,为到达人文精神的彼岸而奋斗不止。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但应注重宏观把握,更要注重案例研究,防止“空对空”现象出现,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案例,将各种案例抽象出客观规律,进行因地制宜的推广,一步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切实、有效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建伟.教育与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2008.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 实践 途径

一、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的实践

心理学理论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撑。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促进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巧主要表现为教师语言的艺术技巧,既包括运用话语策略的技巧,也包括语用的技巧。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诱导学生用逆向思维,独辟蹊径。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语文教学是动态活动的互动过程,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是一种复合交叉的互动,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对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将课文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3、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

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人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篇8

关键词:圣经文化;英语教学;典故词汇;教义

200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可见,大学英语课不仅是语言基础知识课程,更是拓宽视野、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本文从圣经文化切入,并以全国大部分高校公共外语采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课本为例,讨论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圣经文化,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圣经》简介

圣经版本众多,有犹太教圣经、基督宗教圣经等,他们在内容和篇数上有所不同。本论文所讲的《圣经》为基督宗教圣经,包括《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旧约》记录了天地起源、犹太人的来源和历史遗迹、古代犹太人的文学作品等,《新约》则记录耶稣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

据统计,这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本书籍,影响已经大大超出了单纯的宗教意义。从文学角度来看,《圣经》被认为是世界广为流传的众多文化典故之源。其丰富的文学类型、琳琅满目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学意象,为西方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了最基本的素材宝库。在英语中,圣经被称为“Book of Books”(万书之书),由此可以看出《圣经》在西方文化中的超然地位。

因此,作为英语语言学习者,我们不能把圣经当作一本宗教典籍而敬而远之,反之应该将其作为了解西方文化的必经之门来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

二、《圣经》典故词汇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体现

从词汇和短语角度考虑,英语文章吸收了很多圣经故事中的词语并将其沿用。了解这些词汇所产生的根源可以使单词记忆降低难度并增添乐趣。

第一册Unit 7“Face to Face with Guns”中有这样一句话:“Lord,have mercy on me,a sinner.”有的学生不明白“sinner”一词隐含的宗教色彩,把它等同于“criminal”。认为文章自述者是有某种过错的人,这是一种误读。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亚当和夏娃被造出之后,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被蟒蛇诱惑,吃下禁果,被逐出伊甸园。这种“罪”与“罪感”是基督教对人之本性最基本的认识,由此形成基督教的原罪观,发展为西方文化主流中的罪感文化。所以自述者用“sinner”一词,并不一定是他犯了某种罪,而是指作为人类在上帝面前的自称。同样在第四册Unit 5“Choose to be alone on purpose”中,指出独居是“more embarrasing for us to admit than any other sin”。此处sin的使用,是作者用调侃的语气,把独居这个新的社会问题与《圣经》中规定的七宗罪齐名,道出独居者的恐慌。但是如果对“罪”没有深刻的了解,读者会很难体会文字深层体现的无奈。

在讲解新单词的时候,同样也可以结合《圣经》,学习由宗教意义派生出的词。如第三册Unit 4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 ”中用到inspire一词,spire指的是呼气,in前缀指的是向内。向内吹一口气,意思是赋予灵感、激励。这个词同样来源于《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完亚当的时候,将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便成了有灵的活人,“Breathed into his nostrils the breath of life;and the man became a living being”。由此延展出expire (死亡、终止)、perspire(流汗)、respire(呼吸系统)等,都跟最初的那一口气(spire)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此外,西方人普遍信仰《创世纪》中体现的神创论(creationism),这就不难理解“人人生而平等”应该写作“Every one is created equal”,而非中国学生常用的“Every one is born equal”。

三、《圣经》教义和思想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体现

除了典故和词汇,英文文章作者所信奉的宗教理念甚至一些教义都会在全文中心思想中得到体现。圣经别强调爱他人的重要性。《圣经・哥林多前书》13中写道:“Love is patient;love is kind;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but rejoice on the truth. It bears all things,believes all things,hopes all things,endures all things.”

如果能在这些篇章中读出圣经中所宣扬的爱的精神,那么英语学习者对第一册Unit 3“A good heart to lean on”, 第二册Unit 4 “A test of true of”以及第三册Unit 1“Love without limitations”等这些篇章的支撑思想也就有更深刻的思考、体会和洞见。

总的来说,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效不能只是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为唯一标准,因为“会英语”不等于“会用英语”。因此,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教授学生《圣经》的典故和故事,不失为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层理解的一种有效手段。

篇9

一、创造没的氛围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校园、教室的环境自然应该美化,但这只是静态的美,也非语文学科所独有。氛围,简而言之,就是气氛和情调。它具有动态的特点,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最有价值、最活跃的是人的活动和人的情感。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在教学活动中,语言美则是中介。语言美取决于教师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取决于对教材透辟的理解,这样放能做到“辞以情发”,而不故作姿态。教学中,教师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应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此外,教学活动中,人的活动。人的情感又是主要表现在学习主体――学生身上。他们活动的主体性、情感的活跃性,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此外,工整、漂亮的板书等也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美的氛围能够使学生接受语文教育成为一种自觉活动,这对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极为有利。总之,美的氛围是师生合作共同创造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情境,也是美的呼唤,是语文学科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二、加强朗读,诱发通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像,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起群体效应。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解析,能以声音增强原作的力量,诱发通感,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听别人读,可以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教育。

三、披文入情,发现“自我”

像照镜子一样,人总是在别人那里发现自己。在语文学科美育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审美作用;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心理反应,这种反应表现为诱导效应、认同效应、启迪效应感染效应等。人的思维之所以能够凭借语音符号再造审美观照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力。然而,如果没有对语言符号的直观感受力,那么想象就难以发生。正是在这一点上,语文学科美育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保持了完全的一致性。因此,语文课堂美育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就是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语词。只有被感奋起来,方能产生美感效应。

四、直观效应,激感

语文学科美育在一般情况下凭借情感性语言进行,这一类语言不只包括形象描绘语言,而且也包括议论抒情语言。“寡情即无鉴赏力”,激感便是美育的重要中介。

篇10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高职英语;教学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文化背景下学习英语,可以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语境有更好地理解。高职英语教师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以运用,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氛围,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知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这一环节存在的不足,以及文化背景知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探讨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结合文化背景知识来提高教学效果。

1 高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现状

随着英语在我国学校课堂的普及和英语教师的辛勤教育,学生的英语成绩明显提高,但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仍然停留在语言层面上,只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应付式地去学习英语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盲目地去练习听力、口语、答题技巧及翻译技巧等知识,对老师教授的知识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缺乏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容易造成英语理解上的错误,形成文化上的脱节。一些高职学生由于受英语基础的限制,对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人文、生活常识等方面不甚了解,知识面相对较窄,容易形成理解上的错误和表达上的错误,比如在我国,对老人表示尊重习惯用“老”来尊称,但在国外,“老”则意味着老朽、没用,是对人的轻视,如果不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则容易产生误解。

此外,高职英语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引导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一些老师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加入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他们依然保持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英语教学主要向学生讲授语言知识,认为语法、句子结构、词汇比文化背景知识更重要,对学生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对学习英语提不起兴趣,对学习的知识一知半解。总之,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缺乏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仍需要进一步努力。

2 文化背景知识对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高职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向学生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生活习惯、社会文化、各国历史、习俗礼仪等,这些知识的讲解比较有趣和丰富多彩,比单纯地传授枯燥的语言知识更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驱使他们自己去更多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去感受各国不同的习俗、文化、礼仪,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开阔学习视野,提升学习的信心。

2.2 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英语词汇、语法、句子结构,学生在英语阅读时往往只看词汇是什么意思,看看句子是什么结构,然后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虽然有些英语词汇比较简单,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有时一句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境里表现的意思不同。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生活习俗、宗教礼仪、社会价值观念都有着天壤之别,如果学生在英语阅读时,对国外的文化背景不够了解,而是从国内的文化背景去理解,有时候可能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出现理解上的错误。英语阅读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涵盖许多文化内涵,是一项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不仅要对英语词汇、语法、句子结构有着较好的把握,还需要对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高职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掌握较多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无疑有着很大的帮助。

3 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高职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渗透、课外拓展等方法向学生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1 课堂渗透

高职英语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根据教材中涉及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适当拓展,将涉及到文化内涵的部分做好标注,并进行深层次挖掘,对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课堂展示,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把握。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对涉及到的风俗、宗教、婚恋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进行专题介绍,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此外,在教授词汇或者语法的同时,对词汇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寓言故事、典故等)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3.2 课外拓展

由于课堂时间的局限性,如果仅靠课堂时间让学生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举办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沙龙、英语角等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积累文化背景知识,拓展知识面,鼓励他们多看有关的外文书籍,外文电影,以加深对国外文化背景的了解。这样,促使学生多渠道地积累文化背景知识,日积月累,学生的学习热情、阅读理解能力、交际能力都会有所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和老师的教学效果都会大大提高。

3.3 增加外籍教师授课

外籍教师本身拥有的文化背景、文化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笔财富,增加外籍教师授课,让学生多接触外籍教师,会提高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加深对国外文化知识的理解,修正自己的错误理解,掌握全面的外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含、杨元元.浅析英语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07(41).

[2]崔江涛.文化背景知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传播,2010(05).

[3]任萍.基于文化背景知识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