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经济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目前的经济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儿童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模式;成就;未来走势
一、前言
从目前经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儿童数量的增多,围绕儿童群体形成的消费模式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儿童经济也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儿童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后可知,儿童经济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都在显著提高。为此,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应对儿童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了解,并结合儿童经济的发展现状,总结儿童经济取得的成就,并对儿童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正确预测,保证儿童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效果。
二、我国儿童经济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统计: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80后逐步进入生育高峰期,2007年至2011年年末,我国迎接了一波婴儿潮,每年出生新生儿1600万人左右。2016年前人口增长将保持每年1600万人至2000万人的水平。2011年年末,我国共有0~12岁的儿童19526.53万人。中国婴儿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16年,人口峰值为2028年,到时中国将迎来第五轮“婴儿潮”。新的消费意识、育儿理念带来的消费提升,注定了孕婴童行业的未来将是20年的牛市。
正是基于这一有力基础,我国儿童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持续的动力。目前来看,我国儿童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总人数呈现快速增长状态。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儿童总人数在未来十年内将会呈现快速增长状态,这无疑给儿童经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保证了儿童经济有强大的发展后劲。(2)四二一家庭持续增多。随着80后逐渐开始组建家庭并生儿育女,四二一家庭将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模式,四二一家庭的增多,也给儿童经济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障。(3)家长对儿童消费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增加。由于目前独生女较多,家长有条件也有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儿童消费在数量上呈现了快速增长的状态。
三、我国儿童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婴童产业创造了9000多亿元的产值,2011年中国0~12岁的儿童市场总规模约为11500亿元,且未来几年儿童市场将保持15%左右的高速增长,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儿童市场可能会达到20000亿元,远景规模则可达30000亿元。
从我国儿童经济总量来看,儿童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的状态在今后几年内不会发生改变。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增长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儿童经济规模逐渐增长。从我国儿童经济现有规模来看,已经成为实体经济中的重要经济形式。其增速常年保持在15%左右,整体增长率显著,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经济拉动作用突出。(2)我国儿童经济市场已经趋于成熟。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市场已经定型化,并逐渐衍生出特色的儿童经济形式及儿童产品,儿童经济市场得以细化,儿童经济市场已经呈现出较为成熟的状态,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3)我国儿童经济所占比重逐年提高。从我国总体经济总量来看,儿童经济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儿童经济俨然成了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我国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取得了积极效果
在我国儿童经济发展中,基于儿童需要而衍生出的特殊发展模式在商业实践中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儿童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从儿童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更加注重儿童的实际体验,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儿童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取得的积极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儿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特色儿童产业,典型的代表就是“儿童职业体验馆”。 所谓儿童职业体验馆,简单说就是“专业过家家”游戏。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设立儿童职业体验是一种由3~13岁的儿童扮演各种职业角色的寓教于乐的游戏。通过体验成年人的职业角色,帮助儿童了解大人的世界,增强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理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心等。(2)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抓住了儿童消费心理。在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中,对儿童消费心理的把握成了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通过对儿童消费心理的研究,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找到了发展方向。(3)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推动了儿童经济的全面增长。通过采取必要的发展模式创新,儿童经济实现了全面增长,不但提高了儿童经济的整体规模,还提升了儿童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对儿童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五、我国儿童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所占比重将持续增加
从我国儿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儿童经济的增长对实体经济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我国儿童数量的持续增加,儿童经济在未来几年内将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儿童经济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将会持续增加。基于这一认识,我国儿童经济的未来走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儿童经济发展规模将进一步增大。从现有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儿童经济的发展规模将会进一步增大,儿童经济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良性的促进,保证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2)我国儿童经济发展速度将全面提升。由于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已经找准了定位,并在发展模式创新上取得了积极效果。因此,我国儿童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其发展速度将会得到全面提升,呈现快速发展状态。(3)我国儿童经济所占比重将持续扩大。考虑到儿童经济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发展,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儿童经济所占比重将持续扩大。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儿童经济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式,其增长速度、发展规模和产业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儿童经济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我们要认清儿童经济的作用,做好儿童经济的研究工作,为儿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参考文献:
[1] 杨柳.沙岗村儿童经济发展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 简福平.儿童经济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 黄新.儿童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湘潭大学,2010.
[4] 李玉波.儿童经济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篇2
关键词: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 融合
我国近年来经济趋势正在经历着不断的变化与革新,伴随着经济趋势改革的同时,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职能的重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满足不了目前的企业需求,这就意味着要重新审视现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工作。将目前所运用及掌握的新观念、新方法、新策略带入到现代企业的会计体系中去,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现代企业会计体系的作用。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目标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管理会计是通过提供有用信息,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职能,支撑相关决策,强化和完善管理控制,促进业务协同,以实现单位战略。但与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管理会计一般作用于企业内部管理。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必要性
当下现代企业的生产连贯性与生产环节是密不可分的,以往的部门规划以及责任划分得十分模糊,所以,职能与业务之间的交叉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形成了必然的趋势。例如,企业现在需要管理会计对当下进行成本控制,但如果仅仅依靠管理会计所掌握的基本情况,不可能做出合理的企业成本控制,必须由财务会计提供企业日常的业务核算数据作为基本依托。
(一)会计融合对企业的信息控制
从会计的发展角度来看,财务会计的工作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其主要工作形式是对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提供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实际信息,且信息需要满足连续性、综合性、准确与合法的原则及标准。并且在对外公开信息时需要遵循统一格式即以规范的财务报表的形式出现,同时按固定的时间对外报送。财务会计的工作更多地是反映过去的经济业务和事项。而管理会计的信息特征跨越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态,由管理会计对管理部门提供定量信息,根据部分单位要求,可提供具有选择性、满足特定的管理需要的信息报告。
根据以上所述,财务会计的实际工作中缺乏管理会计的灵活性,对目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数据量,没有办法从容的面对。而管理会计可运用自身的灵活性对其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处理,但是又必须依托财务会计的日常核算与财务报表,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包括所使用和生成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充分的证明了两者融合的实际必要性。
(二)会计融合的策略性与认识
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实际融合,需建立在对会计的明确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国内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认为会计只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计量、记录以及报告的阶段。在这种传统的会计体系当中会计的作用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真正工作重点更无法得到体现。因此,企业管理层必须改变对会计工作的理解,重新定义会计的实际工作及意义所在,并建立现代化的会计管理体系,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可促进企业更早一步达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实际目的。
三、实现会计融合的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制度与规范
企业若想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就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会计管理体系及准则。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建立起了自己的财务会计制度,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以及各方面财务指标取得上都是有章可循的,但在管理会计上还依然有很大的欠缺。因此,企业要重点加强管理会计工作,要明确责任划分、专管,对相关管理人员的授权清晰,从而使企业管理会计能够明确工作方向并合理调用企业的各项资源,选择合适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开展管理会计活动,为企业提供可靠的信息与决策建议。
(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加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根本取决于人才的专业素养以及实际运用。需要拓展职业边界,充分借鉴国内外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成功案例,如:“京东集团价值链的全方位成本管理”案例等。通过外部招聘以及内部培养两个渠道同步进行,为企业管理会计以及财务会计的融合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与此同时要积极大力提高内部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学习,不断的增强会计人员本身对企业会计融合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以及自身职业竞争力。
(三)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
我国目前已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各大企业逐步实现自动化办公,会计人员也会经常使用到计算机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帮助会计人员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本身工作技能水平,弥补工作缺陷和不足。做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资源信息共享工作。例如,财务会计对企业财务报表以及数据的填写与整理,管理会计对财务会计所整理出来的数据进行全面完善加工,两者之间相互协作,可快速促进企业财务报表和内部管理报表的生成。充分使用计算机为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搭建信息桥梁,实现信息共享,有效的提升两者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不断量化的电子时代,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可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升信息透明化水平。两者之间的融合是企业的管理核心,对企业的信息收集,信息质量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社会经济趋势变化角度,实际分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必要性,能够帮助企业提升行业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伟.浅析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商场现代化,2015
篇3
电缆的全球市场规模有1700亿美元,其应用之广泛足以让它成为判断经济趋势的指标之一。在中国,电缆行业的整合度却很低。近日,美国通用电缆公司首席执行官gregory b. kenny与《第一财经周刊》记者郜艺分享了他对于该行业发展的看法。
c=cbnweekly k=gregory b. kenny
c: 随着电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个行业的发展也非常快。是否可以分享一下这个行业发生的变化?
k: 电缆是个很老很有趣的行业。它本文由收集整理最早是从1740年代和1750年代纺织行业衍生出来的。之后,煤矿公司为了解决运输问题开始做这个生意,同时一些像西门子和通用电气这些为基础设施提供机电的公司也参与了进来,为煤矿公司提供服务。大概从1980年代末开始,我见证了这个行业如何从一个煤矿的附属行业逐渐变成一个独立的行业,包括一些东欧、俄罗斯和中国原本是隶属于国有企业的电缆业务也逐渐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公司。再之后,这个行业出现了跨国企业,比如韩国的ls、法国的阿尔卡特、英国的倍耐力和尼克森,还有我们通用电缆。可能人们很少会去想电缆的重要性,直到因为传输线或者电缆发生问题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危机才会考虑到。还有非常有趣的是,每天早晨看到的很多新闻都会影响到这个行业,比如当在彭博终端上看铜和铝的价格波动时,要知道我们是这两种金属的主要买家。这个行业其实也可以作为判断整个经济走势的一个指标,因为电缆大量使用于建筑行业、各类原始设备制造商(oem),还有风电、太阳能、石油、天然气等行业,运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c: 电缆的应用以及电缆行业的发展机会在不同市场是否也有很大的不同?
k: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我看到它们第一次建设基础设施,第一次建电网。在建立基础设施以及工业化的过程中,这些市场的需求从相对简易的电缆过渡到更复杂的电缆产品。中国的工业化速度非常快,在信息技术方面现在已经达到了领先的地位,所以这个市场几乎需要所有种类的电缆,在电缆的需求方面中国其实
已经是个成熟的发达市场了。对于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基础设施大概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建成,所以现在也在面临一个从修复到重新建设的转变。当美国前几年经历房地产危机时,在新建这块的需求几乎停滞。2009年,在一些发达市场,电缆需求也下降了一半,不过现在已经开始恢复了。总的来说,在欧洲和美国市场,电缆的应用中有50%用于修建,50%用于新建设。而在发展中国家,70%到80%都用于新建。
篇4
樊纲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最紧的货币政策应该在1994年~1996年那几年,当时在1992年和1993年出现一次经济过热,也是因为经济过热,然后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时隔十年之后,政府重新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樊纲认为,第一确实增长速度较快,而且仍然具有可能变成过热的这种情况,第二就是我们现在确实货币比较多,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客观存在,然后就是通货膨胀率2007年比2006年提高了一定幅度。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选择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实行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那就等于雪上加霜,或者叫推波助澜。政策永远应该是逆向的政策,经济热的时候政策要紧一紧,经济冷的时候政策要热一热,否则就叫做雪上加霜的政策或者叫做政策火上浇油,没有起到政策应该起的作用。
2007年以来,人民银行几乎以每月一次的频率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先后共上调十次,目前准备金率已达14.5%,创20年最高。除此之外,人民银行在2007年还累计加息5次,频率呈现出逐渐加快趋势,下半年7、8,9三个月连续加息。发行特别国债也是2007年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一大特点,1.5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预计年内将全部发完。
在货币政策适度从紧的2007年,就有如此高强度和高频率的货币紧缩调控,那么落实2008年的从紧货币政策,究竟还有多少空间,又将通过怎样的调控手段来落实?
从目前经济运行特点来说,我们已经在一年之内多次加息,提了十次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永远是有空间的,只要经济趋势在那里,政策永远有调控的空间,而且它随着经济情况变化不断调整。
樊纲表示,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就是调整经济的总供求关系,它解决不了经济结构的问题,也解决不了经济制度的问题,而且它是一个短期政策,它解决不了很多其他的问题。
篇5
今年的东北亚世博会规模大、亮点多、布展精、品位高,盛况空前将进一步展示出我国东北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展示出辽阔的黑土地对外开放的广博胸襟。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土地、电力、人才等因素在东北地区都不存在严重问题,甚至是这里的突出劣势。然而造成东北目前相对落后的症结就在于其被市场边缘化。
没有任何一个区域是天生被边缘的,关键是如何发挥区位优势和特色。由于长期处于计划体系下,东北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市场要素很少流动,即使流动也仅仅是向外输出。由于人力资本等重要资源的输出未得到相应补充,东北地区在被抛向市场后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末端”,东北人也变得无所适从,而深圳这个曾经的边缘地区的小渔村就是在成为市场要素流动的中心后才得以快速发展的。
东北振兴要改变现在的“末端”状态,必须促进区域市场要素流动,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市场要素流动的中心。国家必须对东北地区实施“特区政策”,吸引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积极进入,通过和周边国家共同建设“东北亚经济圈”,将东北置身于通道位置和要素流动中心,才能彻底实现东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6
中国民营企业总体悲观与乐观的经济复苏形成鲜明对比。
6月22日,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国美宣布,已与国际私募基金贝恩资本达成入股协议,整个融资方案将为国美带来不少于32.36亿港元的资金。这一注资有助于国美运营,也是国美股权逐步转移的一个序幕。国美创始人黄光裕接受警方调查至今,牵扯大案要案不断,黄光裕家族想重振旗鼓,建立中国商业帝国,几乎是个梦想。
另一起案例是,被监视居住的民营企业东星航空的掌门人兰世立也在引入股权投资者,避免破产清算的命运。2009年3月前,中航集团坚持要“零代价”收购东星航空,武汉地方政府希望引入国企航空巨头,强化武汉航空枢纽地位。几乎与此同时,同样资不抵债的国有航空企业东航、上航、南航等公司,获得政府注资,前者进行了并购重组。民营航空公司除了春秋航空一家航空公司还在勉强支撑外,几乎全军尽墨。
这两起案例反映了民企生存的普遍困境,并非孤证难求,几年来民营企业的相似案例,以及中国工商联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困境的呼吁不绝于耳。在2008年经济衰退之后,这种呼声更加刺耳。
当前,让民营企业家感到最难受的并非经济衰退,而是国进民退过程中的不公平待遇,中央国有企业收编地方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收编民营企业方兴未艾。民企生存空间收窄已有数年,而金融危机形成的并购重组与产业升组,使民营企业生存更加艰难。
从表面上看,这两年垄断型的央企数量在减少,但央企的实力却因此增强。根据2007年国资委制定的《中央企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组思路,央企主要从事的产业从21个板块缩减为18个;而目前央企的数量也降至138家,最终会下降到80家至100家左右。截止2007年的三年中,央企共有73家企业参与了38次重组,企业户数从196家减少至目前159家,按每年10家左右的速度整合。在此过程中,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势地位非但没有丧失,一位国资委的官员在私下表示,产业升级计划给央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
民营企业一开始将希望寄托在200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场简称为“非公经济三十六条”,而后寄托于2008年实施的《反垄断法》,但他们最终发现,这些努力无助于改变现实。
至此,一些务实的民企开始转向与央企合作,让央企获得利润大头,自己甘愿获得小利,这样既可以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批评,也可以搭上央企的资源便车。合作之风开始蔓延,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想通了经济趋势不可逆转,纷纷投向央企的怀抱。
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企业并购重组之风盛行,得到并购贷款、得到资本市场融资的大型国有企业,先拔头筹,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的优势更趋减少。
篇7
产业资产重估和市场价值重构与中长线主力控盘将是未来牛股的基本内涵。七月份银行新增贷款出现大幅回落被市场视为流动性收紧的重要信号。上半年新增信贷规模超过7万亿元,大盘指数也上涨了60%。前期股价的所有涨幅都与信贷有关,价值还是之后再论吧。
对于中线投资者而言,应顺应市场且保持一定的接触。接触重点是资金趋势、价格趋势、筹码聚散程度等。
三季度“微调”加快了投资者进入股市的步伐,靠趋势或利用投资者的情绪波动而获取收益的投资态度出现了退缩。但这些最多算是短线投资范畴,因为A+H指数还处于三年来的底部区域。
从宏观经济指数与大盘指数看,学院派经济者中宽松政策是一派,关注泡沫和流动性泛滥则是另一派。央行只能先饿一顿,把惨状给“预防泡沫”的经济学家们看。之后,央行就能获得发票的权力。但这都需要时间来过渡,这也是所谓面和水的效应关系。作为中线,即使没有国庆,大盘指数上的调整也不会造成癫狂式下趺。股市调整仍属交易范畴,而非系统外因所致。但千万不要高估自己对市场的预测能力,一切要顺市场而为。
就近期走势,不妨关注宏观趋势或基本面上的变化。目前为止,八月底“大小非”刚好解禁一半。已解禁未减持,即仍控制在上市公司大股东手中的可随时变现的筹码是2081.7亿股,占全市场筹码的20%还要多。在同比解禁的股数下,8月减持的股数至少要比7月多两倍。这刚好和基金机构的操作逻辑相反,八月份是基金机构半年来抛售最多的一个月份。由此可见,“大小非”已成为市场价值投资者的香饽饽,而基金则是趋势推动者。那些业绩优良、回报稳定、进入门槛高的绩优股,减持量很少。由此想象,占据国家经济重要地位的国有大公司,国家愿意放弃控股权吗?
“大小非”减持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产业资本借助股改已开始重返市场了。全流通后,产业资本将在市场直接面对自己的股价,产业资本将与市场原有金融资本进行博弈,所以产业资本将直接参与并导致市场价值重构。掌握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市场的绝对核心命题。数据模型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解禁和未解禁基本掌握“大非”和“小非”在不同估值下的抛出概率数据。就市场成本而论,这将有利于对未来顶部和底部的判断。
曾经一度被放大的减持悲观效应,在2009年的8月却被市场价值投资者所认同。正因为投资目标和目的的不同,才使不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方法出现差异(博弈),而投资者的偏好也在它的立足点上不同。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市场“大小非”的动态。
从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两年半多的时间货币供应量基本稳定增长。投资者暂时不用担心9月的宏观流动性。“微调”之说不了了之,且完全被市场有效化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总体是健康的,但还需要资金压力上的缓解,小心通胀上的反弹及不良信息过度放大等因素。预计宏观经济趋势将会引导市场进入一个“筑底”过程。
股市有时候是领先于基本面的,但有时候也会落后于基本面,两者的差别往往取决于投资者的信心。如果现在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就会发现,减持而未解禁的“大小非”背后的产业资本正借助全流通的契机返回证券市场,与金融资本―道重构证券市场的合理价值中枢。“大小非”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他们在“筑底”过程中又在提前收敛价值筹码,等待充分博弈的全流通时代。当中国资本市场真正进入更高层次的价值投资时代,才能真正迈入“股权文化”时代。经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充分博弈,那时投资者面对的将是一个基础更为坚实的市场。
篇8
我们认为对个人理财影响最大的经济金融方面的指标,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经济景气指标、通货膨胀指标、税务制度、汇率水平和利率水平。其中利率水平可能是对个人理财影响最为直接的一个指标。因此要做好理财,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的变动趋势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和分析就格外重要。
利率反映的是使用货币的成本。在理财过程中,我们分析利率主要应当从利率水平的绝对高低以及利率未来走势的角度来分析。其中对利率走势的分析和判断尤其重要。很多理财的策略选择直接取决于对利率变动趋势的判断。
比如,去年多家银行推出固定利率贷款,各方面专家纷纷叫好,认为是非常不错的金融创新,对贷款人的现金流的安排和风险的控制非常有利,在加息的预期下,甚至还很“划算”。笔者也在媒体上建议购房者应当首先考虑选择该类贷款方式。但结果该类产品最初的市场反应却非常冷淡,选择该类贷款方式的人寥寥无几。事实上从今天来看,当初如果选择固定利率贷款方式的贷款人就已经“赚了”,更不要说以后还有进一步的升息可能,从而使该类贷款方式更加的划算。普通消费者之所以不选择该类贷款方式,就是只考虑了眼前情况而忽视了未来的变动趋势。老百姓往往只是在利息升了以后才想到要改变,而这时常常就已经迟了。住房按揭贷款是一个长期的财务安排,在安排设置的时候当然要有一个长期的考虑,包括未来利率的可能变化。
还有,在数年前,一年期存款利率还在1.98%的水平上的时候,利率将进入上升通道就已经非常明显。许多金融机构利用普通金融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事实,推出一些比当时利率水平稍高但需要长期锁定的投资理财产品,结果当时购买该类产品的消费者现在看来明显是“吃亏”了。如果当时他们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财技巧和对经济趋势的基本判断就可以规避该类损失。
因此普通百姓在理财的时候要学习以长期的眼光看待金融市场和各种经济指标的变动,对未来的走势有一个科学的判断才能够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上把握好大方向。
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我国的利率水平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经过5次调升。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达到了3.06%。3.06%意味着什么?这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今后还会继续上升吗?如果升会升到多少?
最近在资本市场上有一件被市场普遍忽视的事情是:时隔5年之后,财政部再次发行30年期国债。而30年国债的中标利率反映的恰是市场对长期利率水平的判断。最终4.27%的中标利率,超过了2006年10月底发行的06国开24的票面利率47个基点。我们可以将4.27%的中标利率认为是市场对未来长期利率走势的一个预期。如果以这个数据为参考基准,目前最新的3.06%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今后的趋势就比较明朗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利率上升的通道还没有结束。
篇9
思维误区之一:国际金融危机根源探索的体内自我论证
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在个别宏观经济指标向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经济正在复苏”的观点―度占据主流,然而,由于一阵不和谐的声音――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再度变得扑朔迷离,形成“不确定性”状态。根据“不确定性”结论,“我国出口形势无法做出研判”的观点开始盛行,进而,国内宏观经济趋势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
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是否真的“不确定”?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从探求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开始。当前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根源的探索是一种体内自我论证过程,即完全在金融系统内部寻求危机爆发的机理,这种思维误区的缺陷在于,它扭曲了“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的基本经济原理,而实际上内含了完全相反的理论逻辑――“虚拟经济决定实体经济”。当忽略实体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时,就不可能对世界经济走势得出确定性的结论。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考察较长的历史期间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重大演进的周期性规律,来挖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任何国家出现产业结构重大调整(演进)的初期,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引领的信息产业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东南亚国家开始承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21世纪初期我国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等,产业资本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比较高,而随着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入,平均利润率开始发挥作用,投资预期利润率出现递减趋势,当该轮产业结构重大调整进入尾声时,投资预期利润率落入低谷。资本是逐利的,在实体经济领域不同性质的产业结构重大演进周期之间,为追逐利润最大化,大量资本往往涌入虚拟经济领域,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各类衍生工具的刺激一虚拟经济泡沫往往迅速膨胀。当积累到社会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在某些导火索的刺激下,如国际资本投机资本的冲击,巨大的虚拟经济泡沫必然进裂,并反过来通过消费下滑等途径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由此,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逻辑链条就是在2001年信息产业结构演进周期结束之后,资本大规模进入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同时在大量过度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推动下和金融监管滞后的影响下,近年来虚拟经济泡沫急剧膨胀,并最终破裂。
可见,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周期性重大演进过程中的内生现象。发达国家经济能否摆脱萧条,取决于它们能不能再次在实体经济领域成功地找到新一轮产业结构重大演进的路径。事实上,美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重大探索,其目的就是如此。
从目前的状况看,受核心技术突破、既有产业格局等多种因素影响,新能源产业难以在短期内承担其重振发达国家经济的重任,尽管在新能源产业的带动下,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表现尚可。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基本明朗化,即已经落入长期低增长的陷阱。对此,我国应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思维误区之二: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简单化或抽象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有两个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要件。前者是上世纪末期以信息心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的最终成果形态;后者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迫于巨大的能源资源环境压力而实施的一种战略性经济模式。
毋庸置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促进其向知识主导型转化,推动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改善,应该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的主基调。但是,现阶段,一个巨大的思维误区,即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过度简单化或抽象化,正在影响着经济长期增长的进程。过度简单化表现在,人们往往非常随意地把具体经济活动中,一点点知识与技术的增加,一点点能源资源环境的改善,都冠以已经实现知识经济或生态经济目标的美称,从而导致经济活动的继续低知识化和低技术化,增加了防止生态继续恶化的舆论障碍。过度抽象化表现在,人们经常漠视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阶段,预先描绘一幅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宏伟蓝图,为实现该蓝图,跳跃式、大规模地推动发展那些当前并不具备人才、技术、资本等实力的产业,或者过度强调发展那些尽管具有一定资源禀赋优势,但当前并不适宜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产业,造成短期内难以看到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前景。
应该看到,知识和技术比重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义和基本趋势。由于该过程具有“从量变到质变,再从质变到量变”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同时人们很难非常精准地预测到未来长期内的重大科技革命和地球环境的变化趋势,所以,十分明晰化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内涵和边界是不现实的。而从较短时期看,提高经济活动的知识和技术比重,改善生态环境又是非常紧迫的。因此,立足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紧迫需求,在可行的范围与程度上加大经济活动的知识化和生态化步伐,是一种比较务实的选择,而不是简单地宣称已经实现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目标,或者过度拔高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目标而最终难以实现。
思维误区之三:工业化特征把握的“传统化”
我国重化工业化进程刚刚走过了不足十年的历程。根据国际经验,该进程仍将保持十年以上的发展时期。这就意味着,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工业化仍将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重化工业化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历史环境,尤其是能源资源环境对工业化的限制性急剧增加。对此,无论怎样指责发达国家忽视历史,要求其承担能源资源环境的历史责任,也无论在能源资源环境的残酷现实中,发达国家如何,极力逃避自身责任,而把发展中国家置于责任的漩涡,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改良’都势在必行,即对传统的工业化路径赋之以时代新特征。
时至今日,我国的工业化实际上已经具有多重复合性特征,即以较高的工业信息化水平,探索符合新型能源资源经济规则和社会规则的重化工业化发展路径。然而,从总体来看,目前不同利益群体、组织之间对于工业化特征的把握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例如,对于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仍然以“传统化”视角把握区域内工业化的特征,即不受信息化和能源资源规则约束的传统重化工业发展模式。实际上,在各种利益驱动了他们也不愿意适应工业化特征的改良趋势;即使对于忧患意识更为强烈的中央政府和学术界,往往只有那些国际交流较多的部门或学者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认识深刻并有动力推进重化工业化模式的转型。
上述分歧所体现出的思维误区,为“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制造了巨大的思想障碍,为我国承受更大的国际压力、投资挤压消费与传统产业挤压新产业增长点培育空间、削弱现有模式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等提供了思想支持力。
篇10
三句话描述了当前市场状态:(1)政策措施,我们看到的都是“好的”,没有其它;(2)经济数据,我们看到的都是“坏的”,没有其它;(3)未来趋势,政策维持“好的”或“更好”,经济数据“更坏”或“变好”。简而言之,“政策底”必定发生在“经济底”之前。
回过头再看股市,2132点是不是“市场底”?大多数人会说,“不一定”。但“市场底”大概率发生在“经济底”之前,这几乎没有悬念。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这样描述,熊牛转换的过程一般是按下列步骤展开的:1、政策底;2、市场底;3、经济底;4、盈利底。我非常认同这一总结――持异议者,可以自己去翻开A股历史回顾回顾。所以,如果当前我们的命题是A股牛熊“拐点”有没有出现?对不起,做A股趋势预测的我一点都不关心眼前的经济数据和企业盈利现状(更不会据此凭着逻辑推导去想象)。
什么时候看呢?经济数据此类“滞后”指标是用来确认牛市趋势的最终形成。逻辑顺序很要命。我们可以用经济数据的低迷来“解释”金融市场的颓势,但不可以用经济数据的低迷来“预测”金融市场继续颓势。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你是对的,那么,为什么市场上会有那么多依据经济趋势来判断市场趋势的投资人呢?这是不是意味着,你才是错的?巴菲特有句话,我觉得很中听,他坦言“世人认为我在价值投资,其实我是在投资价值。”闻者惊诧“投资价值和价值投资有什么区别吗?”老头子继续,“它们的区别在于价值投资被演绎为教条和崇拜,投资价值是独立的判断和行动,这才是投资的精髓,希望报道中使用投资价值这个词,投资,动词;价值,名词。”
当然,这句话仍然可能被诠释成各种版本。在我这里,解释很简单,“结果正确是第一重要,否则都是在扯淡。如何判断是否在扯淡,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由价值观所决定”。因此,每个有完整价值观的投资人都可以认为自己在“价值投资”,但他们不一定都在“投资价值”。最终,市场会判决,是在扯淡还是真的明白了投资的精髓。
接下来,我们谈一些更务实的话题――5月接下来的时间,A股会怎么走?
各项技术分析表明进入头肩底尾声
首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清晰了解A股目前所处的位置在哪里?用技术分析来描述会非常简单明了,见图一。
这是一位技术分析高手所绘制的趋势图,借过来省去了我绘制图表的时间。由技术分析角度,此图可以得出三个观点:其一,(趋势)如果突破周线级别的趋势线,周K线形态将完成“头肩底”。请注意,这是周线级别的分析。其二,(时间)本周是6124以来的第233周(斐波那契数列)。其三,(量能)上涨与回调,成交量很正常。简而言之,本周市场的运行态势,对于A股中期上升形态的构筑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美元指数当前所处的位置在哪里?最近一周多的时间里海外市场非常热闹,那么海外市场风起云涌是否会对A股市场传导不利影响呢?不拍脑袋,看图二。这也是一位技术高手所绘制的趋势图,主要分析美元趋势形态。
由技术分析角度,图二也可以得出两个观点:其一,(趋势)如果突破下降趋势线,美元形态将完成收敛三角形的向上突破。请注意,如果这次突破失败,则向下突破上升趋势线的概率就大幅上升。其二,(时间)按照收敛三角形的角度推算,本周没有完成突破,那么下次时间窗口会大概率发生在6月。简而言之,本周美元指数也运行到关键节点(至少对5月份而言)。
接下来再看一张上证指数与美元镜像的趋势对比图。由技术分析角度,图三也可以得出一个观点:(关联性)美元指数镜像与上证指数本周将处于共振时区。
综上所述,A股目前所处的位置在头肩底形态的尾声阶段,且与美元指数镜像发生共振。按照时间推算,本周前后将会有所动作。一旦成功构筑,那么技术目标位理应在2800点左右。
历史经济数据表明流动性已见底
最后,我们还是谈一下经济。基于前文观点,经济数据在当前我判断A股熊牛转换的时候并不重要。不过,“经济底”何时出现?这一命题我还是很乐于做出判断。无论基于何种依据来判断经济走向,首先毋庸置疑,我们需要知道现在究竟经济处于何种位置?我用两张图表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手头没有足够数据,只能用一些以前研报中绘制的旧图。不过,好在我们目前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并不拘泥于现在一些琐碎的细分数据,而是一个大的经济周期循环。所以,历史数据所描绘的趋势更为重要。
第一个焦点:固定资产投资。
由图四可见,以20%增速为分水岭,最近一次投资潮起始于2003年。2003年开始,也就是“十五”规划中段开始,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速从未低过20%。增速最低发生在2006年,其后2007、2008、2009年递增,2009年达到近30%。固定资产投资始终在高位(25%-30%)盘整,从未跌落云端,并且正在冲击新的高度。现在,2012年4月份我们又回到了20%。
回顾2010年年末,我曾经这样描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30%,属于过热,GDP趋势看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过20%,属于过冷,GDP趋势看低。这里不考虑出口、消费,因为一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30%或低于20%,那么GDP趋势的决定因素只会是固定资产投资,十二五开局最可能主动发生波动的要素只会是固定资产投资。我相信,当初的定性,今天看来依然有效。
第二个焦点:M1-M2。
M1-M2与A股的相关性,很多市场人士都非常关注。原因是,从历史数据来看,二者相关性的确能够求证出A股指数的中长期底部,虽然不是同步指标。不过,相对于其他宏观数据而言,能“近乎同步”已是不易。图五很清晰的显示出了这一相关性。
从历史数据推演来看,即便现在不是A股底部,那么A股底部出现的时间也不大会跨越7月份。这已经是最悲观的评估,从历史来看,A股底部会早于M1-M2底部两三个月左右时间出现。换句话说,2132点作为“市场底”,最终成立的概率也是很大的。有趣的是,历史似乎想要再次重演。上周末调降存准率,毫无疑问封杀了M1-M2继续探底的空间。
当然,必须要指出的是“M1-M2与A股的相关性”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A股本身内在要素没有出现根本问题,能够随着流动性周期起舞。2003-2005年就是反例。998点之前,A股与经济基本面完全脱节。目前来看,再度重演998之前一幕的可能性不大。其一,股市的无风险收益比较高;其二,随着2003年以后宏观派主导股市话语权后,投资人预期受经济预期影响上升;其三,流动性缺失是当前股市供求失衡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