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浅析;人教版;小学语文;认字技巧

一、小学语文认字教学的技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游戏识字,激发兴趣

小学生认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兴趣,只有对文字有一定的兴趣之后才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记忆知识是短暂的,但不得不承认他们记住汉字是很快的与此同时自然忘得也快,针对这个特点,就要想出一些k法来帮助这些小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字。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爱玩,所以我们便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认识汉字,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欢腾,这样他们才会对小学语文认字环节产生兴趣。接下来,便要举例子进行详细说明:

(1)电脑版动画认字。电脑的应用,能把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十分生动、形象,如果加以声音配合会更加吸引这些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在学习“采”这个字的时候,可以配上这样一幅插图,一个树上长了一堆果子,一个大手活灵活现的采摘着果子,然后配上甜美的声音:“采”树上的果子。这样的认字方式,画面鲜亮、声音甜美,这一定会吸引许多小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们记忆汉字。再比如说,学习“走”这个字的时候,搭配这样一幅动画A:以一条宽广的大道为背景,一个疾跑的人闪现在屏幕。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进行语言训练:①这是一个( )的人。这个人( )。②他跑得( )。画面B:出现“走”的字理,加以解说:古人说“走”就是跑的意思。“儿童疾走追黄蝶”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才单指步行。孩子们,你们能记住这两个字了吗?你们能记得这两个字的意义了吗?你们除了在这里还在哪里看到过这两个字呢?这样的方式,才能使孩子们真正的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汉字,生动形象的表达才是培养学习兴趣的良好开始。

(2)编儿歌、编字诀。在开始学习认字的时候,老师要编写一些儿歌或者是字诀之类的文字来帮孩子们进行识字,在这些孩子们学习一写字之后就让这些学生尝试着进行编写。例如:“一点一横,两眼一瞪(六)”。“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十人打架八人拉,三人报告一人抓(李)”。“一个小日本,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滴了四滴血(照)”。“远看峨眉山不在(我),西下美女谁不爱(要),口中有口难开口(回),法字三点水不在(去)。”这种娱乐的方式,不仅仅增强了学生识字的趣味性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还能是孩子们记这些字记得又快又好又持久。

(3)拾贝壳。孩子们在学完许多字之后,可以让这些孩子们在黑板上画上形状各异、色彩各异的大贝壳,并且每个贝壳中间都写上所学的汉字,每一个上台拾贝壳的孩子都要大声朗读并带动下面的小朋友进行跟读,如果读对了、孩子们就鼓掌;如果读错了、就可以求助同班同学。这个游戏,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也会踊跃参与、争先恐过上台拾贝壳,态度认真、开心愉快,这个游戏巩固了所学知识还能融洽班级氛围。

这些实验都显示了,在认字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实还可以开展各种有关认字的比赛,比如说让他们识记路标、辨认广告牌等,孩子们会异常兴奋和开心。一句话来说就是,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做游戏、喜欢竞技、喜欢课外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那么小学语文教学认字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让学生会自主学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对汉字、语言的教学,所以孩子们的学习资源也就无处不在,所以要培养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努力让他们爱学习、乐学习、自主学习,做学习上的主动者。新的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认字,在阅读中认字,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汉语、文字的知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汉字识写能力。

1.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生活中认字

学习汉字、认识汉字,就要培养孩子们留意周边、留意生活、留意细节的良好习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认字,毕竟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是少数的,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家庭认字。例如说,在上课时,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室内的桌椅、电器等那些我们身边常见的事物,鼓励、支持、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事物的名称,然后再在纸写下来并贴在相应的事物上;回到家,这些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认识室内的一些生活用品,如“衣柜”、“沙发”等;走上街道可留意店铺名称、灯箱广告、海报等。这就是所谓的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汉字、认识汉字就要处处留心。

2.加强课外阅读,巩固识字成果

小学生想学习汉字是非常困难的,他们还有许多字不认识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所以就应该让这些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积累一定量的汉字,虽然不是能记得很牢靠,但必须让他们时常运用,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记住。正如古人所言:“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现在每个学生手里都应该有几本书,学校图书室也有一定量的藏书,而且经常对学生们开放,作为教师和家长应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这方面的资源。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在校时教师要及时作跟踪调查,了解其阅读效果,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念书教他们认字、记字。老师应该对那些读书认真、效果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对于那些读书欠认真的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调动这部分孩子阅读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

3.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天分资质各异,所以不能用同一套方式来教育他们,然而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优秀获得老师和同学肯定,所以就必须让他们意识到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认识汉字的方法?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识记汉字的时候,往往会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并会用饱满的热情来迎接一批又一批新的汉字的到来,他们会更积极的去探索、发现。作为老师,一定不能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积极性一旦遭受打击就会对这个孩子造成极大的压力和困惑,他们会变得不自信、不开心,老师们不应该要求他们都一模一样,他们需要个性。比如说:孩子们在认识“司”字时,有的学生用“同”字去掉一笔“丨”就变成了“司”,有的学生用“词”去掉“讠”旁就变成了“司”。学习“李”字时,有的学生说“李”就是“十、八、子”这三个字组成的,有的学生说“李”就是“木、子”这两个字组成的。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孩子的性格、资质造成的,所以必须加以鼓励、支持,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兴趣。

二、总结

总而言之,人教版小学语文识字量大、难度也大,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的压力也大,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只有有趣、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才能够真正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张春明等编写,有效备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绎,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篇2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与发展。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关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乡下人家》)以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实现有意义的阅读。“我知道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前面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夜莺的歌声》)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小英雄当时的心情,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中三次提到‘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万年牢》)提示语引导着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通过文字读明白作者的思想。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进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我的发现”体会编者列出的方法,更可以有自己的发现,可以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人教版语文教材,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重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篇3

关键词 人教版 小学语文 古典诗词

人教版教材在古典诗词内容的选择上,唐代篇目最多,其次是宋代,元代以后和唐以前的篇目最少。这是由于唐宋时代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通俗易懂的作品,其中不少充满童趣。总体来讲,教材所选篇目的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包含古典诗词的主要形式。诗词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小学生学习。但是在个别诗词的选择以及插图的使用上,是否完全符合小学生接受能力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则有待商榷。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的特点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在内容上的特点

选取一些体现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诗词,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大多是名家名篇,且文质兼美。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这篇诗歌虽然难度较大,但作为杜甫生平唯一一首“快诗”,音调铿锵,感情激越,有助于学生通过其声调节奏体会杜甫当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在五六年级教材中选的一些篇目,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白朴的《天净沙》、《诗经・采薇》节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词曲的加入对于学生学习诗歌节奏也有很好的作用。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在生字量上的特点

新课标中对小学生的识字量要求比较高,而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的篇数并不少于中、高年级。人教版教材所选的古典诗词一般都是浅显易懂的作品,但每首诗词都有大约2个生字。古典诗词本身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就有一定难度,如果里面生字过多,学生会把精力过多放在学习生字上,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诗意的把握,而且也会降低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如果教材中古典诗词的数量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就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的其它问题

人教版教材“暗”含的知识较多,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学生对对于教师的依赖程度高。《望庐山瀑布》中的“香炉”没有注释,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虽然教师用书里有解释说香炉指庐山香炉峰,但不排除老师一时马虎没讲,可能学生就把“香炉”理解成烧香用的物品了,从而对于诗歌的理解出现偏差。这对于学生理解诗歌和今后的学习不利,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在讲课中提到。

另外,人教版教材在教材呈现方式上有模式化的问题,古典诗词课文的标题多数是《古诗X首》,比较单调。课文的插图色彩、风格单一,出现的儿童形象呆板,缺乏童趣,成人形象更是毫无生气。教材所选的很多古典诗词描绘的景色十分优美,但所配的插图却不能让人满意,很难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目的。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建议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人教版教材中暗含知识较多,因此,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可以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对诗歌的理解,“师生双向互动”。有些课文中的失误,如上文提到的《望庐山瀑布》没有注解,学生可能对“香炉”的理解有误,需要教师予以纠正。一些节选的诗歌也应由教师向学生介绍。

(二)教师指导学生多背诵多朗读

每日的诵读既培养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记忆能力,也能让他们积累一定数量的名篇。唐宋名篇精美又大器,朗朗上口又冶人性情。小学生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多背诵诗词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人教版的教材选取了不少唐宋名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去朗读背诵这些诗词。诵读古典诗文就是语文教育的良好方法。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能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汉语独特的魅力。

在朗读背诵过程中,教师用适当的启发,适时的点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创设美妙的情境,娓娓动听地描绘诗词中的景象,学生便不知不觉地体验到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美妙意境中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关心。

(三)进行创造性和主动性学习

人教版的教材存在古典诗词课文的课后练习要求较单调、插图的色彩、风格单一等缺点,教师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的乐趣。可以要求学生采取诗配画的方式,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画面,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歌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

教师可以组织诗歌朗诵会。例如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举行两次诗歌朗诵会。可以从教材中的古诗词精选出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参赛的代表们有的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编成小品进行表演。这将极大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也让学生在娱乐中提高了自身能力和素质。

另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首古典诗文将之改为小作文,将浓浓的诗情变为生动可感的文章。指导学生们可以通过电脑软件设计出想象出来的画面,也可以同学之间互读互改等等。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们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魅力,也能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作文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总结: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特点,指导学生多背诵,进行创造性、主动性的学习,启迪学生们的思维,最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戴丽琴.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调查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篇4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情境创设

在小学课程的改革中,非常强调情境创设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将小学生的真实生活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提高小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巧用多媒体

当前很多小学课堂中都配备了多媒体,通过多媒体能够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创设活泼自由的课堂情境。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通过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能够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真实、有趣的课堂情境创设出来,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帮助。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长城》《颐和园》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中,由于绝大部分的小学生并没有亲自见过长城和颐和园,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用多媒体来播放长城和颐和园的图片和剪辑视频,通过多角度的画面来对课文内容和教师的解说进行补充。使小学生从内心油然生发出对长城和颐和园的向往之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善用课堂游戏

小学生活泼爱动、喜好游戏,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会使小学生的注意力涣散。如果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一些课堂游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一年级小学生喜爱游戏的天性,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出现的小蝌蚪、青蛙、鸭子、大鱼、乌龟、白鹅等角色。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个组的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改编和排练,并评选出表现最优异的一组。

通过课堂游戏能够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气氛更加活泼,创设出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情境,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课堂参与程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选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中进行学习,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一些诗歌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朗诵会,鼓励学生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歌。还可以使用角色扮演、话剧表演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

三、巧用小故事

很多小学生仍然保留着睡前听故事的习惯,如果教师能够创设故事化的课堂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小故事,可以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师可以对很多篇课文进行改编,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通过故事的方式来将课文内容传递给小学生,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故事教学法来创设课堂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合上书本,用一个小故事的方式来演绎这篇课文,通过生动活泼、娓娓道来的语言将这篇课文讲述出来,从而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小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情境教学是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来创设课堂情境能够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中,小学生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只有创设了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才能避免对小学生的身心造成压迫,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身心,使小学生热爱语文,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篇5

一、情景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教学时创设相对真实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与传统教学相比,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创设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相似的情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一课时,考虑到实际情况,肯定很少有学生亲眼见过烟台的海上景观,没有亲身经历过也就不能对烟台的海有直观的认识,对文章中所描绘的烟台的海的种种美景也不会产生很多共鸣。于是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烟台的海景的情境(播放了几个烟台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海景的视频),学生仿佛和作者一起,在声色具备的视频中欣赏着烟台春天的波光粼粼、夏日的波涛汹涌、秋季的波澜不惊、冬天的寒风逐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丽的景色中去感受、去欣赏、去讨论烟台的海景,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有效性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二、探索生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流,如上文所述,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越是新鲜的事物小学生的探索热情越高,脑细胞运转得越快,注意力越集中,感知力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发展,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时,可以紧紧抓住小学生这一学习规律,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就好比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让学生在疑问中主动探索、研究,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月球之谜》一课中,由于上节课的学习是关于太阳的相关知识,学生对太阳和地球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在笔者点明了本节课的主题,“月亮”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一位学生便问:“老师,你说太阳太热不能像地球一样住人,那么月亮都在晚上出现,温度不高,是不是能住人啊?”在这位学生的启发下,其他同学的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那月球上有水吗?”“月球有多大啊,能住下我们这么多人吗?”“老师,嫦娥姐姐是不是还住在月球上啊?”学生的各种疑问让笔者大悦,于是笔者趁机说:“月球是一个很神秘的星球,老师也不知道嫦娥姐姐是不是还住在月球上,让我们大家一起到月球上去探个究竟吧。”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迅速进入文章学习,学生也在旺盛的求知欲中不断的探索,探究能力大大提高。

三、游戏固趣,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除了好奇心,好动爱玩也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小学教师都知道,让小学生正正经经地坐好听完一节课是件难事,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被别的事物分散,维持的时间也很短,所以,要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就要在适当时间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如,表演、竞赛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6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以小学语文人教版为例,查阅相关文献,就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探究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以期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给广大同仁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将本领传授给学生,而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是新授课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以及文字信息,向学生巧妙展示课堂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知识背景进行补充,适时提出新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例如:我们在学习五年级《嫦娥奔月》这课时,我在上新课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嫦娥奔月的视频,学生看到这个视频,立即有了兴趣,我顺势而入,将新课导入,让学生打开课本进行本次课的教学,实践证明,这节课学生听得格外认真,对课文内容兴趣盎然,对课文内容理解把握得也很到位。

二.从教学重难点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只有在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基础上,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才算是完成了课程的认知目标。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解决教学重难点,只能用语言叙述,动手操作,或者让学生共同参与等途径来实现,仅仅靠老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弥补老师授课的不足,在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和突破方面有着传统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使课程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在学习《变色龙》这课时,很多学生对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以及怎么变色不是特别理解,这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我课前查找好变色龙变色的原因资料以及变色龙变色的视频资料,在课上,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变色龙的变色原因,播放了变色龙变色过程的视频,学生通过这些信息资料的学习,这些教学难点很快迎刃而解,学生们很轻松地掌握了这篇课文。

三.从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语文学习能力的一项基本功就是朗读能力。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训练小学生朗读,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现在,很多教材中都会配有相配套的教学光盘、教学软件、教学素材等辅教学资料。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光盘,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正确理解,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用信息技术,很好地为老师解决了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难题。例如:在《七律・》这首诗朗读的过程中,首先要表现的就是诗的气势,但是很多老师由于发音不准确,朗读的方式特别枯燥乏味,很多都是老师带着学生一遍遍地进行朗读,让学生心生厌烦。如果利用多媒体,通过播放光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让学生采用自读、跟读等方式进行朗读,学生不仅可以很容易地注意到朗读的节奏与速度,还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感受整个诗的气势,体会到在过程中不惧危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篇7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古诗课堂 美育途径

新课改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都是千古传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都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佳素材。尤其对小学生来讲,小学阶段是美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可显著提高学生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认识美的能力。如何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育,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在朗读中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故事的典型特点是韵律感很强,这是因为大多数古诗都是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依据“平仄、对称、押韵”等规则创作出来的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的作品,所以古诗课堂将通过朗读体会诗文的韵律美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其实与流行歌曲一样,古诗也具有动听、委婉的歌词及流畅、和谐的旋律,需要被读者恰当地朗读才能真切感知其中的语言美与韵律美。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古诗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古诗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参与古诗朗读活动,从而体会出蕴含在诗句中的韵律美。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年级上册《静夜思》一首古诗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文的形式,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确保学生对诗文意思有一定了解之后,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感知诗文语言,发现诗文中有三个字十分押韵:光、霜与乡,体会到诗文句内核句间有非常强的平仄交错。只要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押韵点具平仄交错点,朗读起来就会更加上口,并且易于理解与背诵,并且可明显感觉到诗文的语言美。

二、在想象中感知诗文的形象美

笔者研究发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古诗都是对某一个或一个以上形象的描绘,这些形象大多生动、丰满,而且和人们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知古诗描绘的形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一形象的特点,从而使得他们在深切感知诗文中的形象美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回乡偶书》这一首诗,借助简练的语言,把一个远离家乡多年的游子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用词洗练、精准的程度十分高深。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一边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找出描写游子想象的句子,一边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其更清晰地印刻在脑海里,甚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将古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更直观地画出来,以突出其“鬓毛衰”的样子,与文中的“少小离家”相对应,从而更彰显作者离家时间之久。借助想象的方式学习诗文的形式,与教师直白的讲解与灌输知识相比,显得更生动与有趣,极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语言与内容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形象美的全面感知。

三、在视听中欣赏诗文的意境美

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字里行间蕴含着优美的意境,但是小学生的抽象认知能力还较低下,要让他们通过单一的诵读形式较准确地体味与欣赏诗文中的意境美,还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实际古诗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感知能力,大胆摒弃传统的将古诗文中蕴含的意境美的具体内容直白地以文字形式传递给学生,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在全面而精准地理解故事字、词、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主动探究与思考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诗文意境,从而使得学生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进而更深刻地体会诗文的意境美。视听联动就是一种高效的辅助学生自主感知与欣赏诗文意境美的有效方法,其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恰当地播放音乐、视频、文字、图片等信息,使得学生对诗文有更多层次、更深刻的理解与感知,从而可借助多种感官体会诗文的内外意思,最终真切感知到作者描绘的诗文意境,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望洞庭》这首古诗,就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优美意境的风景诗。为了在故事课堂教学中高效渗透美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诗文凝练的语言,清晰体会古诗意象蕴含的意境美,使得学生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并在“欣赏”诗文景色美的过程中感悟出自然风光的和谐美。在具体课堂中,由于小学生感知能力有限,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度感知古诗意境美,就可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诗文意思比较应景的音乐,并播放洞庭山相关图片,从而使得学生脑海中呈现出天水一色、造型精致、淡雅和谐的洞庭山景色,最终体会到缥缈、空灵的意境美。

总之,古诗作为一种蕴含有语言美、形象美及意境美的文学作品,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诗文文学价值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切实提高学生感知美、评价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推动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显著提升,最终显著优化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曹建芳.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文的美育内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闫雪敏.小学语文课堂美育教学的有效实践分析[J].教师,2013,27:35.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教材;使用策略

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语文学习的核心人物,学生也是通过阅读获得各种知识信息,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教学者要重视在教学中穿插阅读,鼓励和提倡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辅助学生同步阅读自读课本,协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阅读效果。

一、同步阅读教材必须具有选择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同步阅读教材是为了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让学生逐步在这些阅读中建立自己理性认识和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对自然的规律,并对社会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形成自己在阅读中逐渐构建的自我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学者要对学生阅读内容的价值观方面的取向选择进行把关,其阅读内容不能完全脱离语文教材,并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对同步阅读教材的内容取舍,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的方向和价值观的引导。

二、阅读要培养勤思考的能力

教师要对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保持较为正确的态度,要让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具有一定的信奉和确认,并把国家所编制的教材内容的精髓和语文学习的精髓传达给学生,体现这种语文阅读的科学性,并在教育教学中承担了载体的作用,这是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传达的阅读态度,同时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思考的习惯,从各种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吸收更好的营养,不断建立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

三、有目的地多读各种阅读教材

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中所具有的拓展课文数量相对于其他版本的教材来讲,是较为广泛的,所以能够充分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和丰富的阅读内容,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为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腾出一定较为宽松的教学空间,这部分空间能够促进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来更好地调整课文教学安排,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主旨和作者目的。

综上所述,小学生所成长的阶段正是价值观、人生观刚刚建立和培养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做好语文的同步阅读的引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并逐步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篇9

语文课程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学生的语文交流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倡导在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论》里面描述到,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情境,从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情境中探索语文学习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价值观。我国著名的《三字经》中也说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种说法也强调了情境教学的优势。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引进情境教学模式很有必要。在本文中,我将分析三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情境教学,从而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提供新的指导。

一、在进行手工创作中设置情境

在小学语文n堂教学环境中,由于某些特定的教学篇目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在这种情况中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关本课教学的手工艺术制作或者创意绘画练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创设出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从而帮助语文课文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梅花魂》这一课的时候,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拼写本课中的基本生字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分析具体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手工制作体会梅花那种高洁坚韧的精神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关“梅花”的课堂手工制作和绘画,指导学生用自己提前准备好的画板、彩笔、胶带等进行“自己心目中的梅花”创作,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同伴之间进行互相分享,并交流心得。梅花手工创作进行之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所以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带进课堂的学习,理清文章中的线索“以外祖父的五件事情贯穿梅花魂的描述”,从而使学生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即“外祖父对祖国的深切眷恋,而梅花魂代表着一种民族魂”,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在小组合作中创设情境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要强调在小组合作中融进具体的语文教学情境,从而提升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比如,在讲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桥》这一课的过程中,因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熟悉本课中的基本生字词,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中故事的内容,分析主人公在关键时期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从而体会“老汉”在生死关头的那种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即“课文为什么要以‘桥’来命名?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老汉的舍己救人体现在什么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各自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并指导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所经历过的舍己救人的故事”,同时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讨论交流,创设出一个具体语文学习交流的情境,从而给学生的思想以启发,提升学生对语文课中“舍己救人”的理解,从而为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做指导。

三、在追求“真实”中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追求一些“真实”的事物,即针对相关的教学主题先给学生在课堂中播放一些趣味性的图片、启发性的音乐和指导性的视频,从而让学生提前对本课的内容有所熟悉,并在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在对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圆明园的毁灭》进行讲述的过程中,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了解我国圆明园过去辉煌的历史和被毁坏的经过,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现出一系列的圆明园被毁之前的图片,接着给学生播放圆明园的纪录片《圆明园》,使学生对圆明园被毁之前的原貌、被毁的过程、被毁后的样子进行了解,从而在这种真实的情境再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课教学主题的认知能力,对学生进行启发。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内容,了解圆明园被毁之前的基本分布状况和园中景观的特色,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的魅力之处,并对侵略者的行为进行谴责,培养学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爱国情感,升华本课的主题。

语文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以新的启发和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能力和语文表达技能,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儿童诗 教学

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更是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儿童诗篇幅短小,诗中有优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是最适合低段儿童的文学样式,也是训练儿童语言最好的启蒙教材。儿童能从儿童诗歌里获得精神的力量,获得内心对于美的体验和享受。儿童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肯定可以成为儿童内心的容器,可以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儿童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带来一种节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年(1~2年级)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可见,儿童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小学低段中发展儿童语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让儿童多学习诗歌,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

在儿童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诵读的作用,让儿童在诵读中去感悟。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儿童诗更是如此。反复诵读能让儿童理解语言,欣赏语言,品味诗歌语言的优美,促进语言积累和语感积淀,并能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体验。儿童诗的教学,就要注重让儿童在诵读中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一、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不仅生动、凝练,而且具有极强的张力。儿童诗的语言优美、简洁、流畅、口语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儿童最易于模仿。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166~167页中《四季的脚步》,这是一首歌颂四季的儿童诗,整首诗语言优美,节奏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极适合儿童诵读的诗作。诗分四节,分别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来临时的变化,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四季气候的特征,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中“丁冬、知了、刷刷、呼呼”等几个拟声词的运用,叠词“悄悄”的反复使用,以及每节末尾的押韵,使整首诗处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之中,诗的语言也具有了音乐美。一般而言,儿童诗比较符合古诗押韵的要求,用韵也比较严格,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中拟声词、叠词的运用,也能直接将客观世界的声音和节奏传达给儿童,拉近与儿童的距离,使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二、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

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他们把握对象、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欣赏诗歌的时候,他们总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诗,总是致力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让孩子们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46~47页中《听听,秋的声音》为例,对儿童而言,“秋”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体化为“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代表秋天典型特点的具体事物,就使抽象之物具体化了,从而吸引儿童往下读。当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以触摸的形象时,儿童诗歌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拉住了小读者。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几个具体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秋天来临时世间万物的变化,流露出孩子们对秋的季节的独特感触。诗中通过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意象,化无形为有形,通过浅白的文字,像图书一样描绘出来,使本来抽象的“意”变成了具体的“象”。由此可见,一首好的儿童诗,总是要借助于具体的意象来诠释抽象的概念,使儿童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

去领会诗中的意境。换言之,意象是儿童诗歌不可或缺的成分。

三、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

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融主客观于浑然一体,创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读者引进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论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儿童诗正是符合儿童心理,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漫步诗境中,借助具体意象去领悟丰富的诗意胜境,欣赏诗歌的独特魅力。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139~140页中《山城的雾》,这是一首意境优美奇幻的儿童诗,借助于多个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把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美丽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对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学习这首诗,关键是要体会它的意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大自然的奇幻美。抓住了意境,就抓住了诗作的灵魂,儿童阅读这样的儿童诗,不仅能够获得一种知识,而且能透过这种知识性的描述,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并能感悟到另外一种深意。

四、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生命力的美感表现。因此,情感体验在诗歌的教学中是第一位的,在儿童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各种感观,引导他们积极体验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第23~25页中《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儿童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孩子们对雷锋叔叔的深切热爱。在孩子眼里,雷锋叔叔是爱心的源泉,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我们不禁为诗中流露出的朴素而亲切的情感所打动,爱心就像泉水一样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惬意,愉悦,幸福……儿童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爱的情感氛围之中。儿童诗因为有了情感,自然也就有了生命。由此可见,“情”是诗的根本,儿童诗必须缘情而发。

总而言之,儿童诗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为初入学堂的儿童提供了学习语言的范例,它承载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通过儿童诗歌的教学,儿童的发音会更加准确,语汇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在儿童诗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撞击出学生的睿智火花。

参考文献:

[1]夏登高.试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赏析.小学语文教学,2006,(4).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