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采购质量管理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采购质量管理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采购质量;管理机制;管理理念;质量意识
Abstract: Engineering EPC project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procurement costs account for about 60% of the cost of the overall project, procurement quality,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roduction projects,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but also to reduce the product cost, timely, safe organization of material supply, all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o guarantee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duction smoothl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es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terial purchase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put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purchasing quality management of EPC project.
Key words: procur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management; quality awareness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工程企业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内外工程类EPC项目逐渐增多,设备材料的国际化采购工作量不断地增大,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工作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就是为使采购物资的质量达到规定要求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活动的总称。物资产品是构成工程产品的一部分,物资产品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工程质量。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物资采购质量管理体系,加强采购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在采购过程中全过程进行监控管理,以实现物资“安全、及时、经济”供应,保障工程工作顺利进行。
当前EPC项目物资采购质量管理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
1、质量管理理念跟不上国际化工程项目的要求
随着中国工程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地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但在管理理念上和世界上知名的工程公司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缺乏物资采购质量管理的前瞻性,管理内容以偏盖全,往往以物资产品检验为中心替代物资采购质量管理,主要工作停留在工程物资的过程和最终验收的具体事务上,缺少整体的物资质量管理策略,经常会在工程物资过程检验或最终验收中出现不合格品,给EPC项目的整体工期造成延误,效益造成很大的损失。
2、质量管理体制不完善,执行力不足
很多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重量不重质”, “摸着石头过河”,依然引用国内的管理模式,造成EPC项目物资采购质量管理体制不完善;在项目迅速膨胀的情况下,物资质量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跟不上项目的发展,良莠不齐,部分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制度很难对管理人员形成激励和约束力,造成EPC项目物资采购质量管理部分职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履行,整体管理执行力不足。
3、对供应商考核审查不到位,选择不当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是EPC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物资采购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中国企业往往以价格为导向选择供应商,没有对供应商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没有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忽略了对供应商整体基本情况作充分了解和掌握,导致部分产品因为供应商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足而延期交货,甚至无法完成产品的交付。
4、采购合同质量约束条款不够明确,合同约束力差
物资采购合同是约束买卖双方履约的基本保证。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由于设计技术文件准备不够充分或技术澄清工作不彻底,合同中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够明确,有些合同缺少质量保证金条款,合同约束力差,导致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不能满足EPC项目的实际需求,从而影响到项目整体质量,导致项目延期交付,给项目造成重大的损失。
5、对工程分承包商的主要材料采购质量监控不到位
在EPC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部分工程主材是由分承包商按照分包合同的规定进行采购的,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控,为了节约采购费用,降低成本,分承包商所采购的物资往往会以次充好,使用低劣的产品,这会直接影响到EPC项目工程的整体质量,延误项目的整体交付。
EPC项目物资采购质量管理的应对措施
EPC项目工程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地体现在该工程所采购的物资产品质量上,物资采购质量在EPC项目的质量管理和物资采购管理中具有特殊的位置,如何加强对采购质量风险的管控,规避采购质量风险,对EPC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1、树立物资采购质量管理的新理念
EPC项目物资采购质量管理要树立“质量预防为主、全过程监控、事后反馈”的管理理念,针对项目的特殊性以及国际化采购的特点,物资采购的质量管理工作要从内部质量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供应源头抓起,在实施过程中全过程监控,并建立一套完整的物资采购质量反馈机制。也就是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对合同签订前的技术准备工作、供应商的选择、质量检/试验措施以及合同文本的质量条款等前期工作进行精细的管理控制,确保合同标的物在生产制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加工制造,确保产品符合EPC项目的需求。物资采购质量管理融汇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执行中。
2、完善管理体制,细化考核
完善和健全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制度,制定物资采购质量管理策略及标准,把质量管理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实现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常态化。把物资采购质量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确保每一个管理者工作到位、尽职尽责。细化考核,强化各岗位人员的质量责任意识,使质量管理工作贯穿物资采购工作实施的全过程,确实可行地做到分工有序,职责分明,总体协调,齐抓共管,形成物资采购质量管理的一体化的良好格局,全面提升物资采购质量管理水平,实现采购质量的有效管理和对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
3、加强对供应商的考核管理,正确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建立定期的供应商质量认证考核制度,从供应商的资质文件入手,实地考察供应商的生产能力,近阶段的生产任务的饱满度,历年来的供货记录,以及售后服务的情况,和考核优质的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在不停的质量考核审计中,帮助、推动和提升供应商的质量管理,已达到长期合作共赢的目的。
4、加强合同管理,实现对供应商的有效控制
细化采购合同文本,根据项目技术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编制合同的技术文件,积极地做好技术澄清工作,把所有的技术文件和澄清附录作为合同的一部分,并在合同中进行严格的约束,并严格建立和执行“合同质保金”制度。严格根据采购合同进行一系列的监造、催交、验收等活动,实现对供应商的有效控制。
5、抓好过程检验和到货验收工作,形成完善的反馈机制
物资采购质量反馈管理机制是以工程物资的到货验收、追溯、质量跟踪为主的一种管理机制。在物资出厂前和到货后,通过质量抽检、验收、产品使用中反馈的质量问题,及时传递到供应商,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实现物资质量的可追溯性管理。建立物资质量管理记录台帐,并根据物资采购质量情况对供应商进行考核评价,作为合格供应商的评审、考核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对相关的业务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 促使业务人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采购质量。
6、规范分承包商采购行为,确保所采购的物资质量安全可靠
在EPC项目分包合同中明确规定分承包商的供货范围及其所采购的工程材料的质量管理程序,坚持做到分承包所使用的供应商在EPC项目所选择的合格供应商名单中或经过项目审核批准后的供应商,确保分承包商所采购的物资来源质量可靠。严格执行EPC项目物资到货联合验收制度,确保分承包商所采购的物资质量可靠。
搭建和规范管理平台,提升物资采购质量管理水平
1、构建质量管理平台, 做好管理策略规划
EPC项目伊始,项目部就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所采购的物资内容,从物质采购质量管理体制入手,搭建和完善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平台,完善物资采购质量的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规范化、程序化。制定本项目的物资采购质量管理策略,就项目物资采购质量管理提出管理目标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实施计划,针对设计、采购价格、采购合同、供应商技术水平和能力等可能造成物资采购质量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对设备材料大小、制造周期、重要性等因素制定不同的质量实施计划,在质量实施计划中,对关键性的物资设立多点监控检测的办法,并对不同阶段的物资采购的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预防、监控。
2、坚持科学理性的采购原则,细化供应商动态的量化考核
EPC项目的物资采购要始终坚持科学理性的采购原则,要把物资采购质量放在第一位,在采购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物资采购的价格,更要关注物资采购的质量和使用生命周期,坚持做到总成本最低,性价比最优的科学理性采购。加强对供应商的动态量化考核是实现有序竞争秩序,整合供应商资源,从源头抓质量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动态量化考核就是对供应商资质、质保体系、生产能力、供货记录、价格、交货期,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进行备案。通过细化供应商的动态量化考核内容,并根据考核结果不断优化供应商的结构,逐步形成以业绩引导的订货机制,达到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的源头风险控制。
3、增强项目全体采购人员的质量责任意识,加强队伍建设
EPC项目设备材料采购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建立一只强有力的采购质量管理团队。通过加强采购人员的质量培训工作,通过学习和自我学习的方式,学习掌握本岗位物资采购流程,熟悉本专业的技术标准文件以及业主的技术要求,确保全体人员“懂专业、精业务”。用质量岗位职责和激励机制来约束、引导采购人员的质量行为,通过考核的方式来强化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
4、和设计、施工相结合,实现项目质量管理的有机融合
物资采购质量管理是EPC项目质量管理的一部分,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工作和设计、施工的质量管理是相辅相成的,设计图纸技术的缺陷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物资采购质量问题,采购的物资如果忽视了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求也会造成物资进场无法使用的情况。所以物资采购质量在很多方面和设计、施工是息息相关的,和设计、施工实现有机的融合,促使EPC项目的质量管理再上一个台阶。
物资采购质量管理是EPC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构成工程产品质量的重要部分。提高物资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一定要用创新的管理理念,健全的管理体制来规范物资采购质量管理行为,对物资采购的每个环节进行严密的监控,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管理的执行力,全面提升EPC项目物资质量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张爽,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2010,(15)
金锡万,物资采购质量风险防范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1,(8)
赵道致、王振强, 采购与供应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谢家平, 2011MBA讲义-供应链管理,上海财经大学,2011
篇2
关键词:EPC总承包;工程;质量管理
Abstract: EPC general contract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represents the mainstream of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domestic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Under the mode of EPC general contract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he conventional mode of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is not the same,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EPC project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as an example, probes into the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 and control measures adopted in the EPC general contract project.
Key words: EPC general contract;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F253.3
引言
工程EPC 总承包(Engineering Procuremerit Construction),就是结合设计、采购、施工为一体的承包制度。建筑工程的EPC 总承包模式目前已成为行业内广泛采用的工程建设模式,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工程总承包单位必须对工程质量全面负责。
质量目标是贯彻工程建设过程始终的核心任务,项目质量管理必须考虑项目管理和项目产品两方面。项目质量管理是通过一定的体系制度和管理措施,按照确定的程序和步骤,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来保证工程建设达到质量目标的过程。EPC总承包模式下的工程质量管理与常规的工程质量管理不同,有其内在的特点。以下做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一、工程EPC 总承包质量管理的现存问题
1.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总承包企业在质量管理工作中都建立了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ISO9000标准管理体系的认证,对工程实施各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程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程序流于形式,质量记录文件、表格缺失,施工方案或验收文件签字不完善,质保监察不能监督到位,程序文件升版滞后等等方面的问题。
2.对设计质量的控制力度差
设计部门往往受工程进度的影响,在设计输入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开展施工图纸设计,造成设计深度不够、专业间提资偏差、物资采购技术条件偏差、现场设计变更多等问题;同时,不良的制图习惯、专业间缺乏沟通、套图以及设计接口不清晰,往往对工程的质量造成潜在重大影响。
3.设备监造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到位
总承包企业对重要设备的监造一般委托专业监造公司实施。但过程缺少对监造公司工作监督和管理,对制造厂家的质量信息了解不充分,对设备的制造过程和分包采购缺少检查、监督,对出厂验收监督不到位等等。
4.对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仍有很多问题
工程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可变性、多发性和严重性的特点,总承包单位虽然会采取各种质量控制措施,但仍然会因为监督和验收不到位、技术交底不明确、质量通病防御措施不到位、材料控制不严格、工序错误、隐蔽验收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各种工程质量问题。
5.低价中标项目往往从开始就是“低质”项目
总承包企业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往往采用低价或超低价报价策略,中标后为平衡工程的成本,采取所谓“优化”设计、控制采购成本、压缩施工费用等措施,造成项目的性能指标不达标,设备质量差,施工缺陷多等问题。
二、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因素分析
1.人的因素
人是工程项目建设的主体,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最关键因素。参与项目建设过程的人的文化专业水平、决策能力、管理组织能力、操作水平、身体素质及职业道德素质等,决定着工程规划是否合理、决策是否正确、设计是否符合性能要求、施工质量是否满足合同、规范、技术标准要求等各方面,从而对项目规划、决策、勘察、设计、采购和施工的各阶段、各方面工作质量产生影响。
2.“机”的因素
“机”是指确保项目实施的工具和机械设备。它包括用于工程勘察设计的软件、计算工具、分析及勘探设备等;用于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机具设备等等。“公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精良、可靠的工具和机械设备,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必要条件。
3.“物”的因素
“物”主要是指用于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建筑材料、构件以及组成工程实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机具,它是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工程材料和设备型号选用是否合理、设备及材质检验是否合格,都将直接影响建设工程质量。
4.“法”的因素
“法”是指工艺方法,包括设计图纸、技术方案以及施工管理措施和施工方案等。设计方案是否先进、合理,施工管理措施是否到位,施工方案是否合理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加强EPC总承包工程的质量管理措施
1.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设计是龙头、是灵魂,工程质量的60%是由设计来决定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工艺技术要求和业主的操作要求等,避免由此造成设计返工,特别是对引进国外工艺技术、工艺包类的项目,要加大对引进工艺包的理解,使设计符合工艺要求。在设计过程中,业主方的设计负责人应定期去检查设计进度与设计质量,并不断与EPC总承包商的设计人员进行交流,明确业主对设计的具体要求。在基础设计、详细设计完成后,分别组织审查会,确保干净利落地转移到下一阶段,为后续工程建设奠定基础。
EPC总承包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设计、采购、施工三者之间深度交叉,往往在基础设计完成后,即开始进行采购、施工等各项招标工作,可以大大缩短工程建设工期,这也是EPC总承包模式的突出优势之一。EPC总承包商必须发挥其优势,加强内部各专业的综合协调力度,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后续的采购和施工因素。EPC总承包商要切实解决设计专业之间的接口与界面,以及与外部专利商、供货
商之间的接口问题,以减少设计变更。同时,对设计变更应严格审批程序,通过严格管理设计变更,减少由于变更带来的设计质量问题。
2.采购阶段的质量管理
(1)采购招标过程的质量控制
严格把住供货源头,实行供货商资格预审制和长短名单审批制。首先由EPC总承包商组织各方技术人员对双方确定的长名单上的供货商进行资格预审,合格后再按程序报业主审批确定最终的供货商短名单,这样就从采购入口上杜绝了不合格供货商的参与。严格执行货比三家的原则,确保采购到性价比高的产品。一般情况下,应坚持三家以上的合格供货商参加投标才能生效的原则,通过竞争有效地保证采购质量。同时,为确保选择到合格的供货商,对关键设备的潜在供货商可以进行实地考察。
(2)产品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设备和材料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委托合格的监造单位来负责,业主必须大力支持EPC总承包商对设备的监造力度。监造首先可以规范制造商的原材料进货渠道,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同时对产品的制造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这样,使发现的质量问题在制造厂得到及时解决,有效保证了设备材料的到货质量。通常在采购合同中注明该设备或材料是否需要监造,一般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设备材料的重要性提前决定。监造单位要定期书面报告其监造情况,EPC总承包商和业主代表则不定期到实施监造的工厂实际检查其工作情况,确保监造工作处于受控状态。
严格控制产品出厂质量,最大限度地把不合格产品挡在项目外面。所有实施监造的产品必须由监造单位出据监造合格同意出厂证明后,EPC总承包商才同意接收。如果条件具备,关键设备在出厂前可以组织联合检验,把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在制造厂解决掉。
(3)入厂前检验
设备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前,可委托第三方检验单位进行复验,确保进入现场的设备全部合格、用于工程的材料全部符合相应的标准规范。
3.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EPC总承包工程质量管理中最为重要环节即为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这个阶段将直接体现设计阶段和采购阶段的工作成功。有效的质量管理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还可以控制工程的质量并达到预期目标,也有利于降低成本。施工质量计划管理包括检验试验计划(ITP)、培训阶段、相关监督工作以及项目竣工移交等众多内容。样板工程ITP
内容中很特别的一部分,它为确保ITP 中质量控制的方式,对重要项目的开工前先做一个样本工程,经验证之后,全部同类项目按该样板的质量标准执行,这种方法可以很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
在施工阶段中,质量管理涉及到设计图纸、原材料、部分项施工等等,范围非常广。相关人员必须掌握施工中质量管理的范围和重点,这样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受控制的状态。质量管理的范
围及重点为:会审设计的图纸;对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监控;抓分部、分项工程;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质量监控。质量管理对施工现场来说一般涉及到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相关管理。对于施工中容易发生的质量隐患,应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起点。
结语
EPC 总承包工程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全员,涉及的专业知识多、持续时间长、工作流程复杂,这些特点无疑增加了工程质量的控制风险。因此,国内的建筑企业和施工企业应该灌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加强自身建设,为参与国际竞争并占有更大市场份额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力EPC总承包工程质量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质量形成过程的设计、采购、施工三个阶段,对质量控制要点进行阐述,提出了如何加强工程总承包工程的过程质量管理工作,减少并尽量消除总承包工程中的质量风险的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工程EPC总承包(Engineering Procuremerit Construction),就是结合设计、采购、施工为一体的承包制度。电力工程的EPC总承包模式目前已成为行业内广泛采用的工程建设模式,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工程总承包单位并对电厂的工程质量全面负责。
1 目前电力工程EPC总承包质量管理的现存问题
1.1 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总承包企业在质量管理工作中都建立了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ISO9000族标准管理体系的认证,对工程实施各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程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程序流于形式,质量记录文件、表格缺失,施工方案或验收文件签字不完善,质保监察不能监督到位,程序文件升版滞后等等方面的问题。
1.2 对设计质量的控制力度差
设计部门往往受工程进度的影响,在设计输入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开展施工图纸设计,造成设计深度不够、专业间提资偏差、物资采购技术条件偏差、现场设计变更多等问题;同时,不良的制图习惯、专业间缺乏沟通、套图以及设计接口不清晰,往往对工程的质量造成潜在重大影响。
1.3 设备监造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到位
总承包企业对重要设备的监造一般委托专业监造公司实施。但过程缺少对监造公司工作监督和管理,对制造厂家的质量信息了解不充分,对设备的制造过程和分包采购缺少检查、监督,对出厂验收监督不到位等等。
1.4 对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仍有很多问题
工程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可变性、多发性和严重性的特点,总承包单位虽然会采取各种质量控制措施,但仍然会因为监督和验收不到位、技术交底不明确、质量通病防御措施不到位、材料控制不严格、工序错误、隐蔽验收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各种工程质量问题。
1.5 低价中标项目往往从开始就是“低质”项目
总承包企业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往往采用低价或超低价报价策略,中标后为平衡工程的成本,采取所谓“优化”设计、控制采购成本、压缩施工费用等措施,造成项目的性能指标不达标,设备质量差,施工缺陷多等问题。
2 影响工程质量因素分析
简单来说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方面为:人、机、物、法、环等五个方面。
2.1 人的因素
人是工程项目建设的主体,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最关键因素。参与项目建设过程的人的文化专业水平、决策能力、管理组织能力、操作水平、身体素质及职业道德素质等,决定着工程规划是否合理、决策是否正确、设计是否符合性能要求、施工质量是否满足合同、规范、技术标准要求等各方面,从而对项目规划、决策、勘察、设计、采购和施工的各阶段、各方面工作质量产生影响。
2.2 “机”的因素
“机”是指确保项目实施的工具和机械设备。它包括用于工程勘察设计的软件、计算工具、分析及勘探设备等;用于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机具设备等等。“公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精良、可靠的工具和机械设备,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必要条件。
2.3 “物”的因素
“物”主要是指用于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建筑材料、构件以及组成工程实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机具,它是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工程材料和设备型号选用是否合理、设备及材质检验是否合格,都将直接影响建设工程质量。
2.4 “法”的因素
“法”是指工艺方法,包括设计图纸、技术方案以及施工管理措施和施工方案等。设计方案是否先进、合理,施工管理措施是否到位,施工方案是否合理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2.5 “环”的因素
“环”是指工程的技术条件和施工、管理环境条件,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施工作业环境、安全措施、照明通风、管理体系及组织制度等等。环境条件往往对工程质量产生特定的影响。加强“环”的管理,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
转贴于
3 EPC工程的质量计划
针对质量计划,许多国外较为大型的工程公司的做法是在合同正式开始生效的30天内,由项目的质量工程师分阶段对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制定出整体的项目质量计划,上报给项目经理和项目质量经理批准后准予以实施。项目质量计划不仅对项目的整体质量策划进行了明确,而且对项目的设计审查进行了详细说明,而且还包括了设备供应商的监检、相关施工的监督等工作。项目质量计划包括文件控制、计算审核、设计评审、现场施工、项目交流等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保障EPC总承包项目的相关工作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从而进一步降低项目的隐性质量风险。另外,设备的供应商和EPC工程的分包商也应该制定一个分包工程质量计划SQP,其形式、内容与总承包商的计划大致相同,只是供应商的质量计划更加具体。当然,项目的供应商和分包商的质量计划也必须满足EPC工程总承包商的质量计划。
4 设计、采购、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
4.1 设计中的质量管理
电力EPC项目总承包是非常系统化的工程,它包括市场分析、市场销售、项目评估、项目投标、工程设计、设备采购、施工阶段等一系列环节。我们国家当前大部分的EPC总承包商都是由各地方的勘察设计企业转变而成的。针对这个特殊情况,在认识上一定要清楚:EPC总承包项目与先前的纯设计工作有着较大的差别。EPC总承包项目中的设计工作并不是项目的全部,它仅是整个项目链条中相对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准备好项目启动中的各项工作,而且还要为之后的设备采购和施工阶段提供具体要求和数据参数。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的重点如下:基础文件的管理、计算书的管理、设计变更的管理、供应商图纸评、设计的审查、项目结束评审等内容。
对于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应该着重注意对于“设计假设”的处理。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约束,需要进行一些设计方面的假设。这些根据假设而得出的假设结果,在验证通过之前,很可能被应用到之后的设备采购阶段和施工建设阶段当中去。进行相关记录并保证记录随时可以拿到,从而使相关人员直观的看到设计假设的状态和存在风险,从而力争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这也是设计阶段质量管理的有效保证。另外,由于设备供应商的图纸众多,国外许多公司都是通过自己公司的图纸软件对供应商图纸及数据进行审核,进一步保证EPC总承包工程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
EPC总承包商的设计工程师在进行质量审核时应注意:首先,对供应商图纸和数据进行核实,看其是否符合采购合同之中技术附件一栏里的相关要求。其次,对各个供应商的图纸和数据进行核实,保证各供应商的图纸和数据的接口是合适的。第三,确定供应商图纸和数据是否与电厂实际BOP设计存在矛盾。在审核结束之后,要安排专人汇总各审核意见,然后落实设备供应商图纸和数据的更改工作,保证最后符合EPC总承包商各项设计的要求。
4.2 采购中的质量管理
电力设备及材料的采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不但和工程造价、施工进度有关,而且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采购中的质量管理包括供应商资格评定、实施检验试验计划等工作。大多数电力设备都是非标产品,所以各方面俱佳的设备供应商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国外大型工程公司都已建立设备分包商数据库,原则上只有数据库中已有的厂商才具备供应资格。通过数据库,工作人员可以很快捷的获取曾经合作过的所有设备供应商的资料。
从质量角度来讲,对设备的供应商进行预审时应该注意:设备供应商是否具有相应质管程序;检验试验计划是否运转正常;设备制造工序是否规范;运输跟踪记录是否齐全;如何对分包商产品质量进行控制等等。另外,还应注意对设备供应商特殊工序(如焊接、油漆、无损检测、热处理)的控制。在制定质量计划时,还应该制定检验试验计划。检验试验计划对供应商制造过程中的监督审核、设备性能、出厂验证检验等进行了详细说明。根据设备供应商的综合实力、操作经验及合同中的特殊要求等,在检验试验计划的具体操作上主要包括:组织生产制作前会议、监检整个生产过程、见证设备试验过程、审查文件记录、监测特殊工序(焊接、热处理、无损检验以及油漆过程)、最终检验等。
4.3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EPC总承包工程质量管理中最为重要环节即为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这个阶段将直接体现设计阶段和采购阶段的工作成功。有效的质量管理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还可以控制工程的质量并达到预期目标,也有利于降低成本。施工质量计划管理包括检验试验计划(ITP)、培训阶段、相关监督工作以及项目竣工移交等众多内容。样板工程ITP内容中很特别的一部分,它为确保ITP中质量控制的方式,对重要项目的开工前先做一个样本工程,经验证之后,全部同类项目按该样板的质量标准执行,这种方法可以很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
在施工阶段中,质量管理涉及到设计图纸、原材料、部分项施工等等,范围非常广。相关人员必须掌握施工中质量管理的范围和重点,这样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受控制的状态。质量管理的范围及重点为:会审设计的图纸;对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监控;抓分部、分项工程;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质量监控。质量管理对施工现场来说一般涉及到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相关管理。对于施工中容易发生的质量隐患,应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起点。
5 结语
电力EPC总承包工程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全员,涉及的专业知识多、持续时间长、工作流程复杂,这些特点无疑增加了工程质量的控制风险。因此,国内的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应该灌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加强自身建设,为参与国际竞争并占有更大市场份额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杨立强.充分发挥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总承包的优势努力打造精品工程.2006(5).
篇4
当前,中国移动4G网络商用,“和”品牌已唱响神州大地。移动通信网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广大用户体验的好坏,关系到企业品牌整体形象的塑造和发展,影响着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效率。重视和紧抓通信产品的质量管理工作,既是对用户、企业以及国家的高度负责,更是中国移动“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的企业理念的具体体现。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通过紧密部署,在全国各省市公司的共同协助下不断在摸索中总结,在实践中创新。面对近年集采招标等新的质量管理发展形势,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逐步构建了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架构,丰富了集团、省、市等多级质量管理的措施和手段。同时,将经过国家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协助质量管理的资源,并加强了对供应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管控力度,使供应商管理、集采管理、质量监督等各方面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信息化的良性循环轨道。为此,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全体采购和质量管理条线的工作人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展现出丰富的智慧和创新力。
鉴于此,我们在《移动通信》杂志社、凯尔实验室的大力支持下从本期起开办为期一年的“移动通信产品质量管理专栏”(以下简称专栏),以专栏为平台,分享日常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沉淀质量管理工作中的研究成果,反馈创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以期促进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通信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进步。
专栏于《移动通信》每月上半期与读者见面,内容将主要涵盖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的架构解析与具体实践,各省市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举措和解决方案,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制度探讨和技术解析,各国或其他优质企业质量管理的借鉴比较,以及先进成果的和先进人物的访谈。
专栏欢迎业界专家学者和从业者的批评指正,期待更深更广的交流与沟通。
首期栏目,我们精心遴选了3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文章,其中既有广东公司就供应商供应链管理的流程和要点提出的极具操作性的见解,也有湖南公司结合本公司情况对质量管控中到货检测环节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分析,还有湖北公司针对服务类产品的质量管理总结出的丰富经验。
【摘 要】运营商采购工作正在向供应链管理转型,运营商供应链运作体系具有自身特点,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也面临变革。通过对运营商供应链特点的分析,借鉴制造业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介绍了广东移动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框架,展示了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内容、数据和案例,对运营商在现有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客户感知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运营商供应链 全面质量管理 管理审核 驻厂检测 到货检测 客户感知质量
中图分类号:F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4)-13-0049-07
1 引言
20世纪50年代,美国GE公司的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概念,将质量管理描述为全员、全程、全面的管理活动,但质量管理仍局限于企业内部。随着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模型”(Value Chain Model)以及后续发展的行业价值链概念,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理论。进入21世纪,质量管理融合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形成了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成为管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在供应链全局视角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涉及供应链全体成员企业,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突破了单个企业的内部管理边界,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也因此更加注重质量标准的制定权、合作单位的选择权,由此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以达成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供应链具有“牛鞭效应”的传导机制能够更有利于实现客户感知质量的提升。
2 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探索
2.1 供应链质量管理
英国著名供应链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认为,“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将没有企业而只有供应链”。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其特点是:
(1)供应链质量管理立足于供应链全局的高度来考虑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重点研究“供应链上质量活动与质量信息的集成”。
(2)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同时也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也是构建“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
(3)成员企业本身都具有相对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但是在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质量职能。
(4)为了保持持续竞争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供应链需要淘汰不合格成员,吸纳新成员,供应链质量管理与单个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协同性。
供应链质量管理更加关注下列领域:
(1)质量标准与协同改进。卓越的质量表现始于严格的质量标准,并为供应链成员企业所共同遵守。供应链质量管理范围广,动态性、多参数、多源头现象突出,因此协同研发、协同创新活动层出不穷,越来越强调双赢竞合关系。
(2)有效选择与管理供应商。由于产品质量的形成经过许多上下游企业和组织,供应商和外协厂家提供的零部件、半成品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所以必然要求加强对供应商包括外协厂家的选择和质量协同管理。
(3)重视客户需求与质量感知。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目的是要使整条供应链适应和实现客户需求,顾客需求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要输入,是新一轮质量改进的起点,要持续提升客户感知质量,更好地实现客户满意。
2.2 运营商供应链
根据电信运营企业业务流程框架(enhanced Telecom Operations Map,eTOM),运营商供应链处于“企业管理(Enterprise Management,EM)”支撑层之上,“战略基础设施与产品(Strategy,Infrastructure & Product,SIP)”和“运营(Operations,OPS)”层的底部,SIP和OPS 两个模块均明确了供应链开发与管理、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的内容。因此在微观上,运营商供应链管理是从设备、原材料阶段,到形成通信服务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阶段的全过程端到端的物资流通和供应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管理过程。
根据eTOM模型,结合移动运营商组织架构与职能分工状况,可以构建运营商供应链主体形态如图1所示。
与国际供应链协会(Supply-Chain Council,SCC)开发支持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SCOR)进行对比,该模型主要是基于制造业的框架体系,与运营商供应链结构相比存在很大差异。详细比较如图2所示。
运营商供应链具有如下特点:
(1)主导性:在运营商供应链中,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技术演进路径、产品功能需求、工艺指标要求、供应时效和服务承诺等内容主要是由运营商决定的,运营商居于供应链的主导地位。
(2)复杂性:运营商供应链不仅涉及通信主设备、网络配套设备与材料、市场营销物资、办公劳保用品等有形产品,还包括工程服务、开发集成服务、运维支撑服务等各种劳务,种类繁多,商业模式、管理方式、交付形式多样,是一个跨专业、多层次、泛接口的复杂运作体系。
2.3 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模型
(1)总体原则
质量基于标准。质量标准是指将组织内部或最终客户需求转化为一组针对实体特性的定量(包括公称值、额定值、极限偏差和允差)或定性(明确的和隐含的倾向性)的规定要求,质量标准是衡量质量水平的依据。
质量源于选择。供应链质量是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实现的,供应商的选择是质量管理的源头,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高低决定了实际质量表现。选择了什么样的供应商,就决定了什么样的质量表现。
质量重在管控。在现阶段商业伦理和商业诚信体系还不够完善的环境下,质量管控应贯穿合同的全过程,前期重能力、中期重验证、后期重奖惩,用契约说话、按规则办事。
质量根在感知。多一分了解,多一分理解,畅通质量反馈的通道,及时收集质量问题的信息,透明通报质量改进的进程和结果,这样即使某些受制于结构性矛盾的质量问题未能完全解决,仍可以有效改善客户感知质量水平。
(2)模型构建
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包括4个层面,它是一个双向的闭环管理过程,整体体系如图3所示。
提出质量要求:质量需求根源于客户(包括个人、家庭、集团客户)需求,经过专业需求部门(包括市场运营、网络运维、综合支撑部门)的转化并提出采购需求,经过采购实施活动选择供应商并履行合同,予以需求满足。
建立质量标准:采购需求应当具有明确、细化的产品技术规范、服务需求说明书,质量标准应当适当(符合可实施可衡量原则、经济效率原则、持续优化原则),重要产品纳入质量检测计划的则需提前编制质量检测作业指导书,服务则要制定服务考核表并与考核付款挂钩。
实施质量管理:对新入围的供应商实施管理审核,包括供应商整体质量管理体系和关键工序审核;投标阶段的样品检测能提供承诺质量与实际质量的比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可以在定标前进行履约能力审查;交付阶段的驻厂检测、到货检测将不合格产品进行出厂拦截、入库拦截;建设阶段和维护阶段面向内部需求部门实施信息收集与进展反馈,面向供应商进行质量通报与质量改进。
提供质量支撑:质量管理要有资源投入,需要向组织人员、制度流程、系统建设等方面提供全面支撑。
3 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实践
3.1 标准化的内部需求管理
当前质量问题的很大部分来源于盲目追求过高的质量目标,忽视投入产出比。没有准确的技术标准定位,就没有合适的质量目标。广东移动在内部需求管理上,目标是标准化,重点做好3件事:
(1)由谁要:质量标准的把关,质量管理分工标准化。由于采购集中没有配套的管理集中,需求管理缺乏明确的归口部门,导致集中采购工作屡屡面临尴尬和困境。为此,广东移动推动建立需求归口管理制,以“不相容职责分离”为基本原则,以各职能部门职责分工为基础,以采购全目录为依托,明确了所有集采产品的需求归口部门及其管理职责。
(2)要什么:质量标准的确定,质量管理等级标准化。在集中采购过程中,经常出现集采产品的标准配置不能满足建设需要的情况。为此,广东移动开展了集中采购产品技术规范和配置模型标准化工作,逐步建立了集中采购产品标准化“武器库”。同时,为合理反映不同质量缺陷等级差异,广东移动设定了质量等级制度,根据出现CRI/MAJ/MIN缺陷的数量情况,将每个检测批次分为“优、良、中、劣”4个质量等级,具体判断标准如表1所示。
(3)要多少:需求数量的确定,质量表现结构标准化。在集中采购环境下,存在需求不准确、突发需求多的情况,造成质量管理被动。为此,广东移动以“无申报不分配”为原则,明确了计划外需求管理流程,严格审批计划外需求。
3.2 闭环化的供应商选择与退出管理
(1)供应商怎么来:探索供应商认证。探索建立既与国际通行供应商认证标准模型接轨、又有广东移动特色的供应商认证要素体系,整体架构形成E-TDS(Evaluating评估、Technology技术、Delivery交付、Servise服务)体系,全面考查供应商持续经营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稳定供应能力、服务支撑能力,并将供应商的认证结果与招标资格审查、综合评分项在一定程度关联。
(2)供应商怎么选:优化供应商选择。调整固化技术和商务分比例,分新业务与新技术类、一般服务类和一般货物类3类进行规范,不惟价格论。同时,商务分采用二次平均值法,低于二次平均值点均扣分,追求合理低价;技术分加大客观化力度,设置3级功能指导性指标,防止人为调控。
(3)供应商怎么管:强化供应商淘汰。分供应商黑名单、供应商产品黑名单2类情形,加强失信供应商的淘汰。
1)存在下列情形的纳入供应商黑名单:
在与广东移动的业务合作中存在行贿或提供不正当利益等违法行为的;
参加投标采购时提供虚假业绩证明材料、虚假资质证明材料、与检测单位串通的伪造检测结果或者其他虚假材料等;
采用串通投标等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或者具有采取不正当手段诋毁、排挤其他供应商的行为;
放弃中标(中选)项目或者中标(中选)后不按照投标(参选)文件承诺与我方签订合同,或者与我方签订合同时附加其他额外条件的;
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延迟履行合同义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或合同履行质量不合格造成严重损失的。
2)存在下列情形的纳入供应商产品黑名单:
供应商履约绩效评价(包括质量、价格、交付、服务)成绩低于60分;
3次违规发货行为,或框架产品执行中出现2个批次到货检测不合格。
3.3 前置化的质量监控管理
(1)管理审核
能力决定出品,关注供应商过程保证能力,可以防患于未然。2013年度广东移动共完成58家供应商的管理审核,其中有37家为复审。详细情况如图4所示。
(2)标前检测
在批量采购前,应实施必要的质量管理以降低批量采购的质量风险。
样品检测。对供应商样品进行质量检测,如果不合格,则暂缓或取消批量采购。这适用于新产品、新供应商或质量较差的产品的采购,可以较好地控制供应商随意更换产品的材质、工艺、外观及结构配置,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关于样品使用、样品保存、借用、更新及有效期管理、样品检测和封样等方案如图5所示。
履约能力审查:在供应商投标后或样品封存后,供应商履约能力存在问题的,依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56条规定可以展开“履约能力审查”,经查证存在虚假质量检测指标、虚假承诺的,取消中标资格直至纳入黑名单。
(3)驻厂检测
重要的集中采购产品在产品发货前委托第三方检测单位在供应商现场实施检测,检测合格予以出货。广东移动完善了驻厂检测的初次检测、高频检测和飞行检测的动态转换机制,根据质量水平动态调整检测频次,在不降低质量保证能力的情况下,减少检测成本投入,实施精细化管理。自2011年实施驻厂检测后,一次检测通过合格率从第1个月的16.3%提升至93.08%,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
(4)到货检测
《移动通信》2014年第11期《浅论通信运营商集中采购产品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一文“到货检测”部分已经对此有详细描述[1],此处不再重复赘述。
(5)质量分析与反馈
①质量分析
以驻厂检测为例,按缺陷等级分析可以掌握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按缺陷类别分析可以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详见图7、图8)。
②质量反馈
1)质量改进:
供应商预防纠正措施:对于重大检验不合格的,向供应商发出并跟进供应商预防纠正措施报告;
同类供应商横向推广质量预警:对于某类重大质量问题,主动向其他供应商展开横向预警;
质量改进专项稽核:对于某类重大质量问题,对供应商发起质量改进专项稽核活动。
2)质量处罚:
质量成本转移。高频检测的质量成本由供应商承担。
质量缺陷处罚。按照管理审核、驻厂检测、到货检测、在网监测不同阶段的质量缺陷情况,制订供应商质量问题处罚条款,包括警告、供应商评价扣分、扣减份额、冻结份额、暂停合同付款、终止合同、纳入黑名单等。
3.4 系统化的质量支撑管理
(1)组织建设
与制造业成熟的质量管理业务相比较,运营商在组织架构、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储备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广东移动通过在省公司采购部门设立专岗、市公司指定专人的方式,使质量管理更加专业和专注。同时,建立质量管理跨部门组织,每月召开月度质量联席会议,减少部门壁垒,增进组织协同,实现质量管理全流程一体化运作。
(2)制度建设
广东移动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编制了公司级《集中采购产品质量管理办法(试行版)》、《采购产品质量管控实施细则》。在制度基础上,形成了完备的运作机制:每月市公司质量问题上报,每季度省公司质量问题汇总和分析,定期开展现网质量专项整改活动。同时,制订了详细的质量目标,包括整体产品检测合格率、分类产品检测合格率、分类产品供应商检测合格率等。
(3)系统建设
按照3层架构,在规划供应链系统的产品库层,专门设计了产品的技术规范、检测方法等内容,通过系统方式实现数据更新、固化流程、记录保存。
4 结束语
单一的、局部的质量管理手段有局限性,需要从供应链全局进行质量规划和管理。建立运营商供应链层面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要更加重视质量标准、质量选择、质量监控、质量反馈问题。没有质量标准,质量问题可能只是主观臆断,合适的质量标准带来最优的性价比,清晰的质量标准才能衡量实际质量表现。质量选择决定供应链质量水平,因为运营商在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质量水平是由所选择的供应商决定的,供应商选择的公开性、公正性、有效性决定了实际质量表现。质量监控应当从源头抓起、关口前移,从供应商质量管理能力审核出发,加强标前检测防患于未然、加强驻厂检测“不合格不出厂”、加强到货检测“不合格不收货”、加强质量分析与反馈,实现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上述工作,均需要在组织、制度、系统上具有良好的支撑。由此构建的具有全局高度的、全面完整的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客户感知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余力. 浅论通信运营商集中采购产品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J]. 移动通信, 2014,38(11): 14-21.
[2] 黄逸,舒华英. 电信运营商的供应链管理[EB/OL]. (2005.06.22). http:///advanced_search/resultQuickSearch?type=0&judge=0&filename=电信运营商的供应链管理.
[3] 刘宝红.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4] 鲍尔. 质量改进手册[M]. 克劳士比中国学院,译.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
[5] S・托马斯・福斯特. 质量管理:集成的方法[M]. 2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6] 吉特洛. 质量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7] Roberta S.Russell, BernardW.Taylor. Operations Management Focusing on Quality and Competitiveness[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8] 杨钢. 零缺无陷: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杨钢省思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9] 董成红. 质量管理原则[M]. 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
禄杰: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电信系统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内控协会副会长,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从事企业经营、财务、内审、采购、物流等管理工作。
陈怀达:硕士毕业于暨南大学,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理事,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采购管理中心总经理,主要从事企业经营、采购、财务管理工作。
篇5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策略
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提升,建筑技术得到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要求我国建筑企业需要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切实完成,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建筑质量水平,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一、施工质量管理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是保证建筑安全的基础,建筑质量安全关系到施工单位的信誉,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是建筑单位获得市场地位的根本保障,施工质量管理对房屋建筑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今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建筑技术也在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为了使房屋建筑更具个性,设计师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上往往会加入多项技术,追求房屋建筑外形的差异化。对于这些应用了多项施工技术且工序复杂的建筑工程来说,安全质量最为重要,在保障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追求房屋建筑结构或外观的个性化。因此,施工质量管理是实现建筑特殊性的基础。当今我国房产竞争激烈,建筑企业所建造的建筑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满意度。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质量管理能够在工程建设实施前、实施中和完工后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提升建筑企业的信誉和社会影响力[1]。另外,新技术、新材料等不断应用在建筑工程中,这使得建筑工程在结构设计和实际施工过程中更为复杂,为了提高生产技术的提高和适应能力,实施施工管理对建筑企业来说十分必要。
二、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
(一)设立管理制度
进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制定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应对施工过程进行全局把握,以我国工程施工质量相关规范作为管理制度的建立基础。在确立制度基础后,要将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与施工管理制度相结合,对各个施工部门的职责任务进行明确划分。为了确保各个部门在施工能够遵循管理制度,施工单位要保证管理制度深入到实际施工中,建立完善的质量考核和奖惩制度,对施工质量设立不同的评判等级。建立工程质量检查制度,定期对工程施工进行实时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后要立即进行汇报,并迅速处理。在质量问题的处理上,施工单位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尽快制定质量问题处理方案,防止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的进一步扩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只能对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要真正的使工程质量管理得到实施,还需要施工管理人员将制度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二)保证施工材料质量安全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物质基础保障是施工材料的安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急功近利的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部分产品质量差的原料供应企业会使用违法销售手段,一些采购员在原料采购工作中无法抵御物质的诱惑,使用质量低劣的材料对建筑质量安全造成威胁[2]。作为建筑单位,要选择诚实可靠,富有正义感的人员担任采购员的职位,并对采购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采购员购置成本低、质量合格的材料不但能够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还能够为建筑企业节约成本。另外,企业要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保障材料质量安全,在施工过程中不达标的材料或是损坏的材料严格禁止其进入施工现场。企业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合理使用材料能够避免成本浪费。在施工后,要对剩余材料进行回收,这不但利于建设成本的节约,还起到了保护周边环境的作用。
(三)提升施工人员能力素养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工程施工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都较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由于施工人员缺乏相关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在施工的过程中不但建筑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了威胁。因此,企业一定要定期对基层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另外企业在技术人员的招聘方面要进行严格的选拔,技术要求高的施工岗位对员工技术要求高,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3]。
(四)施工方式的选择
施工方式对建筑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企业要选用科学、实用、成本较低的施工模式。施工方案的选择不但要从成本角度进行考虑,还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特点,确立最佳施工方案。建筑企业要对施工方式进行优化,选取科学的施工方案,建立严格专业的质量标准和施工规程。施工方案的选择应以质量安全为第一准则,不能为了节约企业成本而使用影响安全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合理选择能够保证建筑质量安全,提升企业影响力。
结论:
为了适应当今建筑工程的发展,建筑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使用科学的施工质量管理手段。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采购合格安全的施工材料、提升施工人员的能力素养并使用科学的施工方式。将施工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成败的关键,重视施工质量管理是提升建筑单位市场竞争能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施招宏.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研究[J].江西建材,2014,08:59.
[2] 唐峰.控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策略解析[J].江西建材,2014,18:296.
篇6
【关键词】 质量成本 质量控制 精细化管理 企业管理
一、质量成本与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关系
质量成本是经营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经济表现,是将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在合格的水平上所需耗费的成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在维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控制质量成本来实现质量的经济效益。现代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以最佳的质量成本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和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如上所述,从质量成本的角度来寻找提高产品质量、控制质量成本的途径,需要企业管理者实施精细化管理,将产品质量成本控制与企业精细化管理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控制产品质量成本的技术、方法和措施。
质量成本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精细化管理是实施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突出体现了产品质量的“严”、“实”、“精”的基本原则。我国标准质量体系中明确规定,质量成本控制能够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效果和效率,对组织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加强质量成本控制,进而全面实现提高产品质量、控制质量成本的目的。
二、精细化管理对于推进质量成本控制的具体表现
1、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
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永恒话题,以最低的成本提供让顾客满意的服务或产品,是企业所长期追求的发展目标。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能有效帮助企业控制产品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并将成本控制到最优。成本控制的精细化,能够通过优化产品生产流程、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品质、降低不必要的损耗,进而达到节约质量成本的目的。正确处理好产品质量成本与长期发展利益的关系,避免为了降低成本而不增加技术改进投入等现象;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优化成本结构,改进技术、方法,提高产品附件价值和质量,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优化。
2、对成本类别进行精细化调整,细化成本控制
按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是否可控,可将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固定成本。一方面,对水电气费、设备维护费、原材料消耗等可控成本,实施精细化管理,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对可控部分进行优化设计,全面了解和把握生产流程各环节中的成本费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设施设备效能。另一方面,对不可控成本加强相对控制。例如,原材料采购价格随着市场因素发生变动,采购部门需要根据市场波动预测及时调整原材料库存,在保证正常的生产供应及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地降价采购成本。
3、维持生产流程中设备、材料高效运作,提升产品质量
精细化管理是维持产品生产质量的坚实保障,特别是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设备维护、保养及维修,设备工艺改进、设备效能挖掘等都需要进行精细控制。设备工艺先进化、备件选择细分化等措施,都将提高企业对设施设备的使用效能发挥。同时,在备件选择方面,品种较高的设备初期投入较高,但减少了设备检修而停机的概率,需要综合衡量备件价格和质量成本的关系来选择,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最大发挥设备效能。
三、企业质量成本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1、以成本核算精细化为根本
成本核算控制是生产企业控制经营成本的关键,特别是生产制造企业,其生产所涉及的原材料种类较多,辅料形式多样化,成本控制空间和难度较大。企业应在生产成本核算管理模式上进行细化,对产品组成的各种配件、辅料的消耗、工艺过程的加工费等进行定额核算管理机制。对单一品种的产品,实行全过程的成本核算;而对于再加工的辅料,则进行单项成本核算办法,逐步形成具有针对性,科学的生产成本核算体系,提高生产流程中的成本控制准确性。
2、以财务管理精细化为中心
财务管理的精细化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成本控制和创造收入。财务管理精细化的目标是追求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监督和控制,提高企业长期整体运营绩效。精细化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大贡献就是控制成本最优,同时,在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品质等方面精细化管理模式也卓有成效。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增收,以全面预算管理和目标管理为基础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强化财务管理的动态监控职能。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控制,细化财务控制指标,界定各项经营业务活动的资金使用用途和限额,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将财务管理控制延伸到采购供应、生产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当中。
3、以质量控制精细化为重点
质量是企业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产品质量为企业赢得市场地位和客户,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应围绕着产品质量来展开。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应是一套全面、完整、科学、详实的质量管理体系和配套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控制程序和方法;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为目标;将产品质量控制深入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相应的岗位及负责人;优化生产流程以适用质量管理的需求。
篇7
关键词:企业 质量管理 体制 缺陷
一、前言
质量管理活动涉及到产品的运输、包装、调试、设计、安装、制造、采购等多个环节,如采购生产环节创新加工工艺、完善供应商管理、提高设计人员的标准化水平和模块化水平。本文就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其完善进行探讨。
二、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体制的缺陷
1.质量改进活动体系不健全
众所周知,质量改进活动体系是企业质量管理最为丰富和最为鲜活的领域,也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着质量改进活动体系不健全、质量业绩管理体系残缺的问题。
2.质量管理的内驱力不足,质量业绩管理体系残缺,
很大一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只有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例如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所对应的文件是质量管理操作手册、质量管理程序文件、质量管理大纲,仅仅只是在质量认证体系文件中反映,而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这些内容包括了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质量管理操作细则、质量管理流程体系、权责分工体系。但是还没有配套制定相应系统化的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标准、业绩类型。这样一来,就存在着没有足够的内驱力,缺乏质量业绩管理体系的驱动,这样就使得很难有效地运行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不是很重视质量业绩管理体系,而只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建设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上,这样就使得“硬件”与“软件”不配套,这样一来,往往就会造成很难有效发挥出企业质量管理组织体系的功能。
3.业务体系和质量管理缺乏紧密融合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应该紧密地融入到企业实际生产工作中,应该与业务管理体系紧密融合。但是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在很大一部分企业中,质量管理体系都是脱离了业务管理体系,这样就容易出现企业质量管理是一套,而企业的采购制度和采购流程又是一套。同时,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在于,很多企业都采用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模板和程序,而没有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改进,以便将本企业的业务特点充分体现出来,久而久之,企业也觉得这些质量管理体系没有实用性。
三、如何有效完善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体制
1.全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其策划、建立覆盖了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调试检验、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并在运行过程中予以制度化、标准化,不断加以完善,使之既能满足组织内部质量管理的要求,又能满足用户的合同要求,还能满足第二、三方认证的要求。各部门的职责、接口在体系文件中均进行了明确和理顺,各项职能得到充分展开。同时,应该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积极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围绕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等重点核心环节,严格按照卓越绩效管理的要求,科学规范,落实改进,实现与标准对接、措施落地,逐步提高卓越绩效模式的成熟度,促进公司管理水平持续升级,综合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2.企业质量管理重效果
企业应该努力将质量管理思想延展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追求用户和企业都满意的质量,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追求产品性能价格比和产出投入比的最优化。使精益质量管理从质量领域延伸至生产、价值、浪费、成本等领域,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有效性、预防性、动态性和持续受控性。全员灌输市场意识增强了持续改进的动力,影响了改进标杆的高低;总经理亲自挂率的领导作用影响了改进持续性的组织力度和资源配置;号召全员参与赋予改进持续性以群众基础和团队力量;验收评价让改进持续性焕发生机和活力;奖惩措施将改进持续性纳入管理和激励体系中,促进改进真正实现持续性。例如中国重汽集团特种车公司改善提案评审小组对前期员工提出的精益生产改善提案进行了统计整理,并依据《全员改善提案管理办法》,从2012年5-7月份提出的80条改善提案中筛选出28条有效提案,汇总核定了提案奖励额,经公司领导审批后,对有关人员实施了奖励,共计13800元,使员工持续改善意识和动力倍增。实践证明,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带动了特种车公司各项工作取得了不程度的提升。减小了业务流程的变异,提高了生产经营过程的能力和稳定性,提高了过程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减少了在制品数量、减少了库存,缩短了生产节拍、生产准备时间;能够快速准确理解和响应用户需求;改善了设施布置、减小了生产占用空间,现有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
3.健全质量改进活动体系
企业是通过业务流程来达到产品质量管理的,而业务流程又包括了运输环节、包装环节、安装调试环节、设计环节、生产制造环节、采购环节等一系列过程。为了实现产品质量的“标准化”,这些环节都应该按照相应的质量管理标准来运行。而质量改进活动是创新、改进这些工作来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实现水平,将企业现有的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打破。由于我国体制的约束,质量改进活动体系还不健全,质量改进活动只是呈现出随机、零星地发生,还没有成为全民、系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温德成.产品质量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06):112-115.
篇8
一、培植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强化釆购质量意识
随着IS09000族标准的普遍采用,质量管理领域发生了观念上的变革,一些新的质量管理理念不断涌现,而这些新的理念极大地促进了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此,企业在采购管理中应培植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强化采购质量意识,要做到这点,就要求企业领导在组织商品生产经营活动时,企业采购人员、质量管理人员、质量检验人员在从事采购商品质量管理与控制活动中,必须树立和强化“质量第一”、“预防为主”、“持续改进”、“协作精神”、“注重质量效益”、“顾客至上”等理念,增强关心采购质量和保护质量的自觉性。质量意识的形成和提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可通过以下方法强化质量意识的形成:
(一)通过学习、宣传,提高采购人員的质量意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使采购人员提高对采购商品质量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提髙业务水平和操作技术,提髙学法守法的自觉性,严格按质量法规、质量标准做好有关工作,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明确没有采购质量,就没有产品质量,就没有企业效益,就没有个人利益,不断增强质量意识。
(二)提高领导质量意识
提高采购质量意识,关键在于企业领导层质量意识,只有领导决策层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髙度重视采购质量工作,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中心工作真抓实干,才能提高质量意识,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不断提高采购质量。同时,企业领导应善于聆听采购人员的心声,通过沟通,使采购人员认同企业采购质量目标,贯彻执行企业采购质量策略。
二、选择优秀的供应商,构建全新的采购质量管理模式
采购是企业与一个或多个供应商之间的交易活动,采购商品质量与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经验表明,一个企业要是能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质量管理精力花在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上,那么企业过程质量和成品质量起码可以提高50%以上。所以,选择优秀的供应商,构建全新的采购质量管理模式,加强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是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提出明确的采购质量要求,选择优秀的供应商
选择合格的供应商是采购的首要工作,是进行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合格的供应商应具备完全满足规范、图纸和订单等质量要求的能力。为此,企业亩根据供应商的信誉,对比类似产品的历史情况,对比其他用户的使用情况,供应商提供的样品,供应商能力,是否取得有关质量认证机构的质量体系认证等来评价供应商是否具有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要做好评价工作,应做好如下工作:
1. 对供应商进行调査。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派出一组有资格的调研员对供应商进行访问调查,对供应商是否有可能交付优质产品作出科学预测。要使调査结果反映实际情况,企业就需要对调查的方法和内容做认真细致的考虑。调查方法切忌形式主义,调查内容力求全面,调点应侧重于工序能力、工序控制、员工培训和资历考核等方面,同时,调查要避免重复劳动,善于利用社会性质量数据库。
2. 对供应商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保证能力评估。要采购到优质商品,企业必须充分掌握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为此,企业可选派有经验的审核员或委托有资格的第三方审核机构对供应商设计资格、制造资格、供货质量、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质量控制能力等进行审核。此外,在审核过程中,还应对被审核方的顾客满意度、职工素质、技术装备、过程能力、服务水平、财务关系等进行调查。审核和调查应形成明确详细的审核报告和调查报告。通过审核,对供应商的合作经验、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质量保证能力、履约能力、服务与技术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
3.做好样品小批量试用的鉴定与审核。企业应按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对新开发供应商的:样品进行鉴定与审核,并在样品合格后,进行小批量试用,试用合格后再批量供货或芷式使用。这样,不但可验证供应商产品与样品同技术要求的一致性,还可验证供应商产品满足企业工艺要求的能力以及供应商供应质量的稳定性程度。
经过质量调查、论证、开发样品、小批量试用等过程的选择,符合企业质量-求的即为备选的供应商。但是,供应商的选择除了考虑质量要求以外,还要考虑价格、信用、管理水平等因素。另外,同一商品的供应商数目应根据商品的重要性程:度和供应商的可靠程度而定。一般:可以保持2~3个,以保证供应的可靠性和形成竞争,有利于商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二)加强质量合作,与供应商:建立和保持互利共赢的关系
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己成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IS09000:2000标准中把“互惠的供应商关系”作为质量管理的8项基本原则之一,其目的就是要求企业与供应商建立和保持互利共贏的关系。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加强与供应商的质量合作。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之所以创造出我国汽车工业的奇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与供应商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合作中,上海通用和供应商一起研究如何在小批量、多品种、快节奏的生存环境里一'起成长发展,双方建立了联合发展委员会,上海通用公司用企业的一部分利润为供应商提供培训和服务,帮助供应商改善和实施他们的供应系统,提髙产品质量,并帮助其争取出口项目,扩大出口规模,从而获得了双贏的局面。上海通用公司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为使供应商提供的商品持续地满足企业的需要,与供应商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应做好如下工作:
1. 制定联合质量计划。采购现代商品,需要把供应商与企业双方的能力对等协调起来,协调的最佳办法就是制定联合质量计划。通过制定联合计划,确立共同遵循的质量方针和质量要求,明确质量职能,建立起迅速、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使各方获得最大的价值,以保证双方沟通渠道畅通,持续保持和提高产品质量。
2. 掌握供应商质量状况,对供应商进行监督检查。根据需要,企业可派代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供应商商品质量进行全程、全面地监督检査。通过监督检查,有利于全面把握供应商的综合能力,及时发现其薄弱环节并要求其改善,从而从体系上保证供货质量,满足企业的质量要求。
3. 帮助供应商引入新的体系和方法。为有效地控制采购商品的质量,企业应对供应商引入自己多年总结出的先进质量管理手段和技术方法,主动帮助、指导供应商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增强质量保证能力。对供应商的帮助应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帮助供应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和质量培训,进行设备的技术改造,实现检验和试验的标准化、规范化,贯彻IS09000族标准,争取质量体系认证,帮助供应商引入新的管理方法,如6Sigma系统等。对供应商的帮助重点是加强商品质量的薄弱环节,解决影响商品质量的关键问题,从中获得长期、稳定的优质商品。
(三)加强对供应商的动态管理
要提高采购商品质量,应保证在合格的供应商名单范围内采购,同时,应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为此,企业应按照采购质量要求,对不同采购商品进行定期质量缺陷分级评定,据此对供应商进行等级评定。另外,也可定期对供应商的质量稳定性、售后服务水平、供货及时性和供货量的保证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对优秀的供应商继续保留或提高等级,对不好的供应商进行降级处理或从供应商名单中剔除,实现供应商管理的良性循环。
三、层层把关,加强釆购全过程质量管理
采购过程涉及到供应商的选择、与供应商谈判及成交、对供应商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对供应商商品质量进行验证、进货运输、进货检验与验收等活动。可见,采购商品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控制,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严格把好每一个环节质量关。
(一)明确各部门的质量职责,建立相应的盾量控制程序
采购质量并不仅仅是采购部门的事,还与设计技术、质量管理、检验以及企业上层管理等部门有关。因此,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商讨、分析、明确质量职责,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加强配合和协作,保证质量职责的落实。同时,应对采购质量形成的各环节进行分析,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做到采购质量管理程序化。
(二)建立健全采购质量管理制度
为保证采购商品质量,必须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与采购有关的人员行为,防止暗箱操作。对做出突出成绩的部门和人员应给予奖励;对个别有章不循、损公肥私、定人情货、采购质次价高甚至假冒伪劣商品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人,应坚决处理,情节严重的应送司法机关处理,以保障采购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树立质量监督的权威性。
1.建立起较完善的供应商质量管理制度。对供应商的选择、评定、审核、验证,都应建立完善的程序,严格按要求和标准执行。
2. 建立采购商品质量档案制度。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重点有选择地对大宗、关键、技术性强的采购商品建立相应的质量档案。质量档案的内容要全面,主要包括商品的合格证、试验报告、化验单、使用说明书、验收记录、保管保养记录、出库检验记录、使用中发现问题的处理意见等。企业应建立质量档案的管理制度,设置专人对质量档案进行管理,以供选择、优化供应商时参考。
3. 建立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管制度。全过程质量监管是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核算等所有环节都有监督,重点是采购计划制定、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质量控制、质量验收4个环节的监管,以保证对供应商选择和验收不降低标准,不弄虚作假。全方位监管是指行政检察、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
(三)严把采购商品检验关,加强不合格品的控制
企业应根据采购批量、采购商品种类与性质、价值以及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科学合理地制定检验方案,并严格按要求实施。检验应在双方认可的条件、方式和环境下进行,发现不合格品,应及时记录,以满足可追溯性要求,并对不合格品进行质量分析,做到查明原因、分清责任、防范措施落实。
四、夯实基础,全面提高采购商品质量的管理水平
为保证采购商品质量,企业应做好采购商品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一)做好采购商品质量信息的收集、加工、存贮和传递工作
采购商品质量信息是进行采购质量决策的依据,是改进采购商品质量、改善采购各环节工作质量的最直接的原始数据。要使质量信息在采购质量管理中发挥作用,应使质量信息满足及时、准确、全面、系统的要求。为此,企业应加强采购质量信息的收集工作,建立一个髙效、灵敏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对质量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编写好采购质量文件
为了保证采购商品符合质量要求,企业采购部门在采购商品时,常根据申购部门提出的具体质量要求和规格,编制采购质量文件,向供应商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让供应商充分地理解这些要求,如所购商品的规格、图样、等级、质量标准、验收检验规则、质量保证要求等等。作为企业采购部门,应制定采购质量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使用和管理等一整套程序,特别应做好采购质量文件的编制工作。
1. 编制的采购质量文件所规定的内容应齐全。采购质量文件至少应包括:采购商品的准确标识,采购商品的技术和质量要求,对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和保证能力提出的要求。
2. 确保采购质量文件的有效性。编制采购质量文件所引用的标准要保证是当前的最新版本,确保所编制的采购质量文件的现行有效性,同时,还要尽量地与ISO等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相接轨。
3. 要有一定的审批程序。为了做到有章可依,有法可依,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防止购回不合格商品,每一企业应根据组织机构设置,明确质量职责,合理确定采购质量文件的审批程序,采购质量文件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才能生效。
4. 编写采购质量文件所用语言要简明、通俗、准确。采购质量文件是为指导采购人员正确使用而编写的。因此,采购质量文件必须对采购人员和企业生产高度负责。要求采购质量文件措辞准确、逻辑严谨,用词禁忌模棱两可,以防止不同采购人员从不同角度产生不同的理解。此外,还要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不要使用生僻词语或深奥难懂的术语及地方俗语,在保证技术条款无误、准确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充分考虑采购人员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使不同层次的采购人员都能正确理解,一看就懂,以便按要求进行采购。
篇9
一、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中内部控制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药品市场混乱,药品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重大药品安全事件频发。如:2008年11月据新浪网报道,完达山药业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部分药品在流通环节被雨水浸泡,受潮,后又被更换标签并销售,致使3名使用药品的患者死亡。2012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2015年11月22日,据南京晨报报道,南京市玄武警方捣毁了一个非法倒卖药品的团伙,该团伙从底层收药人手上将药收来,然后重新包装转卖销售,其中一部分伪造批文卖给正规医药公司,最终销售给普通消费者等等。
随着医药市场放开后,医药流通领域大发展,也带来了无序竞争。过票现象严重,一些个人挂靠在正规的医药公司下,以医药公司的经营资质采购药品,药品销售后,再到挂靠医药公司开具发票,这种挂靠经营药品的方法,为假药劣药的销售提供了条件。还有在内部控制中企业文化缺失,一些药品流通企业经营者质量管理意识淡薄,只重视经营管理,片面追求企业经济利益,轻视质量控制,哪里药品进货成本低,就从哪里进货。质量管理部门不能对药品质量和来源有效控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未能受到医药管理部门有效监管,因此易发生药品质量安全事件。
药品流通企业经营从业人员素质不过关,非药学专业人员上岗,不懂得药品验收,养护的相关知识,导致药品发生质量问题。培训制度又不完善,企业员工不熟悉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药品质量控制要求。企业内部控制不严,药品流通企业盘点不认真,盘点工作走形式,造成账面记载药品数量,有效期与实际不符,过期,破损,不合格药品长期挂账不作处理。因此,药品流通企业应当在进货,仓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上采取严格的,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措施,才能保证所经营药品质量。
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内部控制的相关原则分析
内部控制是企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程序,来保证经营活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是保障资产安全,财务数据及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提高药品经营质量管理水平,是落实国家药品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最有效的途径。
(一)主体明确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中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的主体,应是药品流通企业的经营者,而企业每位相关员工又都要对药品质量控制负责。
(二)全过程管理
药品流通企业必须制定,执行与其自身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必须在药品采购,储存运输,销售等各环节全面覆盖,对进货,仓储运输,销售重要环节采取有效的,严格的控制措施才能确保所经营药品的质量。
(三)加强监督
内部控制要求药品流通企业在机构设置中成立专职药品质量管理部门,并保持其独立性,以便对各部门进行监督,使各部门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内部控制落到实处。
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内部控制的相关措施分析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负责人是药品质量管理的主要负责人, 要在人,财,物上保证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内部控制实施。在机构设立上,药品流通企业应设立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部,采购部,销售部,仓储物流部门以及财务部等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从组织上保证内部控制的开展。质量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负责制定药品质量管理内部控制条例,通过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条例,为药品安全提供制度保障,并监督各部门执行。企业也要充分保证质量管理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在人力资源政策上,对于从事质量管理相关工作的岗位,要招聘,选用具有药学相关专业学历和职称人员。对企业员工要进行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确保其熟悉国家药品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等,使其能有效履行质量管理工作。
(二)采购环节控制
采购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内部控制的源头。药品流通企业采购药品时,必须审核供应商的的合法资格,采购药品的合法性,以及供应商业务员的合法资格,并与供货单位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供应商必须向药品流通企业提供发票,在发票上列明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等,并加盖供应商发票专用章,发票上写明买卖单位名称,金额,品名与所付药品款流向,金额,品名相符,并与会计帐薄记载内容一致。企业要定期进行药品质量评审,考核供应商所供应药品质量的稳定性,有效性,以评价其供应药品的质量可靠性。根据以销定购,择优选购的原则,采购药品,保障销售需要。
(三)收货和验收环节控制
药品流通企业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对采购的药品进行收货,验收,防止假药,劣药,破损等不合格药品入库。验收完成,做好所验收药品品名,规格,批号,供应商,验收数量,批号等详细的记录,发现不合格药品交由质量管理部门来处理。
(四)仓储运输环节控制
药品储存的仓库要通风,避光,防潮,防鼠等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药品要根据国家药品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存储。仓库要定期对药品进行盘点,如发现账面数量,规格,批号,效期等与实际不符的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在药品运输过程中,严格执行运输操作规程,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运输的药品质量。
(五)销售环节控制
药品流通企业应将药品销售给有合法资质的购货单位,确保药品销售流向真实合法,销售的药品应如实开具销售发票,做到票,帐,货,款相符,防范走票,过票,挂靠经营违法行为的发生。企业对所销售药品要进行真实,完整的记录,确保能及时查找药品流向。加强药品销售退回的管理,对退回药品进行审核,防范混入假药。
(六)财务控制
会计人员不仅要做好日常的财务工作,还要关注企业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工作。审核药品采购,销售业务是否有合法单据,发票记载内容与出入库记录,实物是否相符。药品货款要按照供货商的合法户名,账号通过银行转账支付,不得进行现金支付。定期对库存药品帐货核查是否相符。督促质量管理部门处理有质量问题药品,对过期,失效的不合格药品及时报损处理。深入了解积压的品种,根据企业销售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采购量,仓储量,以防药品积压变质。
(七)信息技术控制
利用信息技术与内部控制有效结合,实现药品质量管理的自动控制,减少人为干涉的因素。药品流通企业经营的药品品种多,数量大,日常管理工作任务重,通过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可以有效,及时,准确处理大量经营业务数据,便于对药品的采购,存储,销售等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控,确保药品的经营质量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在计算机软件中通过对采购,收货,验收,付款,质量管理等不同岗位规定不同职责权限,实现对药品质量管理有效的内部牵制。
(八)绩效考核控制
篇10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对策
建筑工程质量是指建筑工程应该具有经济、适用、美观、安全等特点的综合体现。在对房屋建筑的施工进行质量管理时,管理人员应具备足够的管理水平和技能,从而保障房屋建筑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房屋建筑质量管理工作属于管理学领域,它包含着材料管理、技术管理和人员管理。尽管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的高速发展,但是,对房屋建筑施工的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些许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将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一、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对于房屋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在对各个工作项目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企业进行施工管理的关键,同时这也是建筑企业持久不变的课题。通过对施工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制定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房屋建筑施工进行质量管理,从而保障项目产品能够具有优良的品质,提升企业对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
近几年,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因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作用,房屋的质量经常达不到标准,频繁的出现了房屋倒塌,造成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通过对工程的安全性进行检查时发现,房屋建筑存在着许多的质量问题,这都是由于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低下、责任不明确、不法行为猖獗等产生的。在对施工现场实施管理时,无法按照严格的秩序进行监督管理。没有按照建设要求实施有效的安全防护,直接导致房屋建筑项目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及时加强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
二、加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针对目前这种形势,我国的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提高房屋的建筑质量,企业必须实施有力的培训方案,对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别制定培训计划,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水平,使企业长期发展下去。下面,笔者就目前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问题提出几点处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企业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水平,促进施工现场的管理模式更加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健全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应当对房屋建筑定期的进行检查,提高对事故报告的重视程度,明确质量管理责任,对相应的统计报表必须进行有效的整理、汇总、装订成册,以便于以后查阅,作为质量问题处理的依据。企业管理者必须严格按照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来实施管理工作,制定有关的制度。在建筑房屋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有关环境标准,而且还应当考虑安全标准,从而促进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二)加强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
在质量管理行为中,施工管理者强烈的质量管理意识将引导管理工作有效的实施。施工管理人员质量意识的高低影响者房屋建筑的质量水平。为了提升企业建筑房屋的质量,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企业应当对有关管理人员实施有力的培训计划,加强他们的质量管理意识,使其能够具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正确的管理观念,创造出有氛围的质量管理环境。此外,施工企业还应当对施工人员组织培训,提高施工者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三)加强施工材料以及技术管理
重视采购工作,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工程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房屋建筑的质量,没有高品质的原材料,那么很难建设出优质的房屋。企业应当对材料计划的编制、采购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严格的控制。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企业在采购材料时,应当在合格的供应商那里采购,做好有关的采购记录,以便于以后查阅。
施工材料质量是房屋建筑质量的关键,提高施工材料的质量,才能够建筑出高质量水平的建筑房屋,才能够有效的控制房屋建筑质量问题所引发的安全事故,降低不必要的人员伤害。所以,企业的有关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加大对施工材料质量的检查,制定出检验报告,利用科学技术方法检验施工材料质量,并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另外,还要检查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的质量,加强对其的管理力度,明确施工工程的目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对相应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材料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对设备和材料的科学管理,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加强施工现场监管控制力度
工程质量的现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依赖于良好的工作环境。施工管理者应加强对施工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管理技术手段,以满足于质量管理的需要。在施工进行之前,应对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做好相应的工作准备,以利于工作顺利完成。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行为进行控制,并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管理。在施工后,要对有关的建筑房屋的质量进行检验,及时找出不标准的建筑房屋,从而保障居住人员的安全。为了提高建筑房屋的质量水平,企业必须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制定健全的监管机制。对施工人员实施技术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建立出优质的房屋。对施工过程中的一些不合法的行为,应当及时的指出来,并要求迅速改正。这样,企业才能提高建筑房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建设出符合质量标准的建筑房屋,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稳定的发展下去。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建筑行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企业必须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建立出优质的、高质量的建筑房屋,加强建筑房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在工程施工管理中,质量管理是最关键的一部分,要想创造出优质的产品,建立符合质量标准的建筑房屋,企业就必须建立完善、健全、规范的质量管理机制,从而保障企业建筑房屋工程有效的实施,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长期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彭燕莉,曹胜中.浅谈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J].建筑设计管理,2008,01:35-36.
[2]蔡修鹏,张风华.加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08,28:35.
[3]周宗涛.加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J].门窗,2013,02:285+28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