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材料范文

时间:2023-07-27 17:0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材料

篇1

【关键词】小学教师 有效性 培训对象 培训内容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15-02

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解决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质与量的矛盾是当前小学语文老师培训的关键。结合我参与学校的广东省两个省级课题《山区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山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四念一体”策略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分层培训,整体推进”策略与方法,所谓“分层培训”就是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划分培训对象的层次,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所谓“整体推进”就是培训对象所在学校、镇中心校、县教师进修学校三位一体进行培训,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素质。

一、确立培训对象,以促进不同层级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训对象的确立是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有创造、有效性开展的前提。我们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以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教育教学经验为主要依据,新教师为起点,并依对象确定前后接的层次和层递的对象。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师划分为三个层次:“新手型”教师、熟练型教师、骨干型教师。“新手型”教师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刚刚参加工作或参加工作二、三年的教师,另一种是虽然参加工作时间长,但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直接从高中、初中毕业的小学教师或民办、代课教师。熟练型教师是指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四年以上并且接受过一定的职业培训教育的教师。骨干型教师是指有比较高的学历、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经验较丰富、教育教学成绩较突出且有一定教研科研能力的教师。

二、设计培训内容,以满足不同层级教师的需求

我们在课题实验中发现,不同层级的教师,对培训内容有不同需求,对以前的院本培训比较反感,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的特点,从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和促进教师发展的需求出发,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新手型”教师

对于刚刚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他们处于角色的转变时期,缺乏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经验,不了解当地的文化环境和民风民俗。他们最需要的是了解当地的文化,了解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一些情况和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境,因此对他们而言,教育教学经验的传授和积累是最重要的。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新教材分析;小学语文典型课例分析;小学语文课例现场分析;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操作;当地文化介绍等。对于已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民办或代课教师,他们已有了一些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知识结构存在不健全,教研科研能力较弱。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新教材分析;小学语文典型课例分析;小学语文课例现场分析;教育学;心理学;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及口语纠正;疑难解答等。我们提倡“边培训、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旨在迅速提高教育教学技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熟练型教师

他们已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能处理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能对自已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他们渴望向骨干教师转变,提高自已的教学、教研能力,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作出理性的思考。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论;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研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信息收集;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小学语文典型课例分析;小学语文课例现场分析;疑难解答等。我们旨在为教师解读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及提供理论依据,又能提高他们在实践、理论、再实践过程中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教研能力和科研意识。

(三)骨干型教师

骨干型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能,知识结构较为合理,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教学目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较强。他们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已的教学能力,能够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昨天、今天,反思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更高的层次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教育信念,向优秀教师甚至向教育专家转变。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研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信息收集;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疑难解答;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等。我们原则上采用讲座和学员自修自研相结合,布置一定的任务,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培训的实效。

三、选择培训模式,以适应不同层级教师的特点

(一)“新手型”教师

⑴集中讲授式。集中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与考核,使教师尽快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集中讲授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使教师尽快了解、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⑵集中讨论式。既可以把“新手型”教师集中到县教师进修学校,也可以以镇为单位集中到镇中心小学,在进修学校指导教师和县、镇学科带头人的组织下,以一定周数为周期,主要讨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这些资料同时可以做为熟练型教师和骨干型教师课题材料或教研专题。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70-01

小学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必要。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需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落实德育教育,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分析

所谓的德育教育,指的就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其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德育教学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道德观念存在的不足,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其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于:一是受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二是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面对诸多的教育问题,只有不断地使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而有效的德育渗透,能完善德育内容,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1、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渗透

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由于现代经济浪潮的冲击,很多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抑扭曲,不热爱自己的生命更不热爱生活。小学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把握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有效的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渗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语文的热情。

2、联系实际,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渗透

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针对当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更新教学观念,有机地将德育引入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创新。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积极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实践,有效选择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习得德育知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促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例如:小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这样,通过有效的课外活动,在有效的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3、联系课外,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渗透

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渠道外,我们教师还应积极的联系课外,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或是通过演讲比赛、读书交流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渗透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如《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之类的读物,以培养学生自我献身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坚忍的意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有的模式,我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认真总结,不断吸取教学经验,不断拓宽教学途径,德育教育就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论;案例教学法;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81-02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也在发生变化。小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以及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教学论》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论而言,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对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础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确保学生能够具备实践能力,有效地实现教学理论的构建。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必须对课程教学目标加以明确,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合理选择,保证其含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与教学目标一致,有效地突出教学的原则与理论,合理安排和设计教学流程,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而言,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辅导和引导作用,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进行探究。当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必须要具备判断能力,可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对案例进行讨论和评析。这样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分析案例,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二)合理选择教学案例

案例的选择和搜集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对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其可以选择原生态案例、音像案例以及文字案例等,但是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课程的整体内容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讲解字词句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搜集字、词、句,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类课文时,教师可以一边感受课文中描述的美景,一边学习作者在字、词、句方面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对“是……也是……”“既……又……”“因为……所以……”等词句进行仿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句的内涵,增加学生的词汇储备,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美景,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有效研读评析教学案例

研读和评析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重要环节。教师向学生展示教学案例时,应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和研究案例材料,并对其具体内容和有价值的命题进行深入分析。1.对对案例中揭示的情况和事实进行了解和掌握,并对案例中教师的地位加以明确,考虑教师的对策和行为是否合理。2.要案例的因果关系加以重视,全面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3.对案例中即时性问题和基本性问题加以区分,有效掌握问题与事实背后的规则和原理加以了解,并归纳、总结、推理、演绎以及解释案例中的信息。同时利用已学知识和经验综合评判案例中的内外部因素和背景材料,并提供有效的方案和解决对策。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和研究案例,并将相关的问题加以综合,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样能够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案例的背景、观点以及事实等加以熟悉,并对案例蕴涵的规则和原理等加以明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归纳和总结。

(四)创设有效的案例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结合这个时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用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反映出来,为他们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案例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逐步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些常识性文章的教学,案例教学情境的创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完全可以带学生实地观察生活中的常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能够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亲身体验,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和积极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重视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对实践的重要性加以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法加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换位思考正确地看待问题,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有效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般案例教学多是由师生共同合作加以完善,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并与学生相互协商和尊重,促使学生积极发表见解,从而加强师生的交流,增强合作能力,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重点就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能够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在深入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思考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体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够促使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教学案例,通过丰富的教训和经验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优化知识结构,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巧文.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王本火.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4,(4).

[3]林江彩.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

篇4

关键词:人文教育;小学语文;以人为本;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此,人文性指的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它涵盖了对思想性和情感性的塑造和肯定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它不仅包括人的文化性,而且还包括了文化人性。其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意志、情感、性格和心理品质等等。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一线的工作经验,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查阅相关文献,就如何使小学语文教学沐浴在人文光芒下健康发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仅供同仁参考借鉴。

一、重视情感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我们从文章的表面上是无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就要求学生遵循一定的方法才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师,我们在对名篇内涵进行挖掘、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还要对文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进行挖掘,让学生体会到文中所饱含的审美情趣,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再者,由于情感教育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将情感因素融于情感与教学之中,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情感教育,同时启发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迁移,并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染,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我们在教学《我为你骄傲》一课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站在文中“我”的角度,亲身体验“我”砸碎玻璃时的愧疚和我把7美元与一个便条投入老奶奶家信箱里时的轻松,再引导学生感受老奶奶看到信时的欣慰和喜悦,通过转换角色,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色彩,使学生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

二、注重语文文化建设,提升人文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利用教材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而现实生活中最直接影响学生的是校园。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注重墙壁文化的展示。我们可以在校园的走廊、楼梯拐角以及教室墙壁上展示文化作品。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在墙壁文化中展示学生的作品,例如,手抄报、诗文作品、绘画等。使得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学生徜徉在墙壁文化中,感受到人性美、四季美和艺术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2.注重课堂传播。课堂教学是人文性沉淀的不可或缺的工具。课本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讲述人文精神的材料,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教材中人文精神的传输,真正落实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力求使常规课堂教学与人文性教学两者达到统一,共同构建完美的语文课堂。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落实新课标要求,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个性得到优化,激发出激情,真正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使得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闪烁着人文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吴见明.浅谈让语文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J].剑南文学,2010(5):121-122.

篇5

[关键词]教学理念 媒介 教育技术

大家都知道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教育和互联网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改变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作为一名乡村小学的教师如何运用信息社会的先进资源使我们的教育跟上经济时代的脚步尤显重要,我十几年乡村教师的经历深刻的体会到了使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优化,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所以我们必须优化乡村语文教学技术,让科学的手段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血液。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媒体是中介,这三种要素缺一不可。所以我认为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技术应该包括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优化我们的教学媒介和优化教育者的教育技术。

一、优化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

我认为当前教育领域尤其是乡村教学存在着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以教师为中心论,忽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学设计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忽视对学生进行认知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指导等主要问题。结合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优化教学理念有以下基本几点①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建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生正是好奇心最强烈的时期,如果能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的新东西很好玩,对他们形成吸引力,那将大大的提升教学质量。例如我以前在教《跳水》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一个很活泼的学生上来表演猴子惹得大家哈哈笑,学生们很快就被吸引进来了,还有《乌鸦喝水》学完了我就跟他们说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喝到水?谁能想到比乌鸦更好的喝水方法?学生们就很感兴趣围绕故事情节、不局限于课文内容漫无边际的“讨论”“发散”开去了。②重视发展性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应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在开始学习《自选商场》时,我了解到孩子对这个商店这个事物很熟悉,所以我就给孩子先看了自选商场的课件图片,并问:“这是什么地方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商店。”接着,我让小孩和我一起表演“妈妈和孩子”一起去商店买东西的情景,并让他们说出自己在商店买东西的感受。表演一开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表演着,通过模拟对话,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顿时课堂的学习气氛高涨起来了,对话让孩子把课堂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他们的学习劲头就更高了这对他们的智力和素质的提高就是很有用的③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除了传统的看和听还有很多认知的途径,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

二、优化我们的教学媒介。

传统教学媒体包括教学语言、板书、模型、标本、挂图、演示、实验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显然传统的教学媒介已经满足不了现在教学的需要了。所以我们必须优化我们的教学媒介把可以应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不断的发掘出来运用于到我们教学中去。而现代化的电化教学媒体有很多比如录音、幻灯、投影、录象、电视、电影、计算机等,电教媒体以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便于观察宏观和微观的运动现象等优点,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化教学经其声、像、色彩等特有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不同感官,以刺激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记忆,激发学生思维。比如说:视听结合的电教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起到烘托气氛、调动情感、开拓思路、启迪思维、深化认识的作用。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颜色、动作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识字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心理,运用一些电教媒体创设新奇有趣的识字情景,就能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同时由于电化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因而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使课堂教学节奏快,省时间,效率高。总之,运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当然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地区在这方面可以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地利用好有限的设备做出最好的效果。

三、优化教育者的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包含教育中懂得技术和教育的技术两个方面的问题,教育中的技术是指物化了的技术,是教育媒体本身所反映的技术,可分为硬件和软件技术。如教育信息的传播与发散的技术;存贮与检索技术;加工与处理技术;显示与拷贝技术。它是利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成果,籍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育的技术是指非物化的技术。指如何选用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活动计划,教学过程的控制、评价、管理方法等问题,它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教育技术问题。包括教育系统技术;教育心理技术;教育计划技术等。教育的技术是利用心理科学关于学习理论的成果,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籍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我认为这是优化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技术的重点也是最难的一点,这需要我们老师自己结合教学经验和生活的体验不断的改变和创新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和学习形成自己的风格,针对不同的对象灵活运用。

篇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借鉴与学习小学教师通过唱歌、游戏、模仿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实现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笔者结合10多年教学经验,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学习兴趣的衔接

初中语文教师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小学语文多是以提高学生识字、朗读等基础能力为主的课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延续也有分化,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实现中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衔接。例如:初一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紫藤萝花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儿时的记忆,启发他们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萝、认识紫藤萝,引导他们用心领悟藤萝花的生命力,以及分析紫藤萝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情趣与想象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开始训练学生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情景表演,模拟皇帝穿着新装游街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增添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作文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学习方法的衔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作者是怎样使情景交融的?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对学生评价的衔接

篇7

论文摘要: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历程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搞好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育的事情,也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1 以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对待语文教学

1.1从大学生的语文修养反思小学语文教育

从《一家长质疑大学语文教育》及《错字连篇·语文教育为之蒙羞》两篇文章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令人忧虑。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没有解决好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企望在大学阶段补课,其效果是事倍功半的。

1.2语文素养是基础素养

作为母语及国文,学生最起码要写一手好字,会写文章,能够鉴赏,能够清晰地表达。南京某高校日前对2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希望了解用人单位最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并列举了三四十种能力备选。结果大出所料,这20家单位最看重的并非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而是毕业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恰恰是语文课所能给予学生的。专家们认为,尽管是一所高校的调查,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1.3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源

语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语文教材其实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和根基的。我们的汉字,历经几千年不衰。它何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优势是明显的:汉字组词能力强,能跟上时代和语言的变化;汉字信息量大字形与字音相辅,使每个汉字都携带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汉字富于联想,如日月为明,大小为尖,人言为信,就很有代表性;汉字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走遍天涯海角也能亲如一家等等。

2 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2.1传统的“三中心”体系

传统教学理论的体系,其核心是“三中心”,即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三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对中国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的资源要开发拓展,教科书的局限性;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贯彻、执行新的课程理念时,要提倡辩证思维。

2.2关于语文教师的选择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更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因此选择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科目不同,最重要有三点:第一,培养人最基本、最常用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二,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的载体;第三,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基于此,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注重学历、普通话等条件,更要注重教师的中华文化修养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师会影响成千上万的孩子.决不能忽视。

2.3关于语文修养的训练

多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比如。熟读精思、质疑问难、整体阅读、整体感悟、诵读品味、以读代讲、背诵积累、边读边想等。在积极实践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应把目标由知识、能力到修养的整体观。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没有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而是组织了“人物评论会”。评论会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很爱国;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很可敬;有的说喜欢赵王,因为他知人善用在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还给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不仅锻炼了思维,而且深刻把握了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思索中,作到了情感的迁移。语文修养是渗到骨髓中的东西,偏离语文修养去搞改革,无疑是逐本求末的。

3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树立的理念

3.1由知识、能力到语文素养

如今,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沿袭的一直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即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因此,形成了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提问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原本灵动、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仅考虑认知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情感体验、思维发展、文化品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目标的共同实现。

3.2由灌输知识到知识的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对教师课堂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学习理论上讲,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是学生对老师的全面模仿,一般在形体的训练上。认知主义是教师对学生全面灌输,就是我们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个体学习转化为小组学习,在讨论中。通过激发思考,形成新的理解和知识。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将其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爱好、能力、潜力以及经验世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摄取的信息和选择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化。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必然是自主建构和个性化的过程。所以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倡导语文学习有效合作。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 自学能力 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科学知识。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较为严重的传教式教学模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被忽视就是被教学任务所束缚。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为许多小学教师探索的重要点问题。以下就是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的几点体会。

1.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汇报中思维之间出现碰撞,在碰撞中发现问题,在碰撞中解决问题,在碰撞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2.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应打破以往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应将语文学习看做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工具”,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引导,提示学习过程中的规律,辅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

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教学误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学习的主动权。通常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拼音能力和专门的识字、词能力理论课,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独立的学习,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进行查询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其看书、写作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3.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使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来激发火花,把课堂推向理想的平台,调动大部分的学生提供说,以此来带动全部学生说。

4.激感,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在教学新的语文知识时,如果教师用传统的、呆板的、缺乏新意或脱离显示生活的教学引入方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就很难被激发出来。而精心设计的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则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而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诸方面应获得和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情感化。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5.质疑问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体现,它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

教师还要从思想上更新观念。把“你今天学到什么知识?”转变为“对于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力,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力。其次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学习问题的地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出问题。课结束前,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出“最佳提问人”和“最佳问题”,以调动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问题意识”。

6.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篇9

关键词:传承;民族文化;语文素养;文化修养

从《一家长质疑大学语文教育》及《错字连篇•语文教育为之蒙羞》两篇文章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令人忧虑。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没有解决好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企望在大学阶段补课,其效果是事倍功半的。

一、语文素养是基础素养

作为母语及国文,学生最起码要写一手好字,会写文章,能够鉴赏,能够清晰地表达。南京某高校日前对2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希望了解用人单位最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并列举了三四十种能力备选。结果大出所料,这20家单位最看重的并非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而是毕业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恰恰是语文课所能给予学生的。专家们认为,尽管是一所高校的调查,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二、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源

语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语文教材其实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和根基的。我们的汉字,历经几千年不衰。它何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优势是明显的:汉字组词能力强,能跟上时代和语言的变化;汉字信息量大字形与字音相辅,使每个汉字都携带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汉字富于联想,如日月为明,大小为尖,人言为信,就很有代表性;汉字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走遍天涯海角也能亲如一家等等。

三、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传统的“三中心”体系。

传统教学理论的体系,其核心是“三中心”,即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三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对中国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的资源要开发拓展,教科书的局限性;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贯彻、执行新的课程理念时,要提倡辩证思维。

(二)关于语文教师的选择。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更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因此选择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科目不同,最重要有三点:第一,培养人最基本、最常用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二,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的载体;第三,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基于此,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注重学历、普通话等条件,更要注重教师的中华文化修养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师会影响成千上万的孩子.决不能忽视。

(三)关于语文修养的训练。

多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比如。熟读精思、质疑问难、整体阅读、整体感悟、诵读品味、以读代讲、背诵积累、边读边想等。在积极实践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应把目标由知识、能力到修养的整体观。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没有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而是组织了“人物评论会”。评论会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很爱国;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很可敬;有的说喜欢赵王,因为他知人善用在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还给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不仅锻炼了思维,而且深刻把握了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思索中,作到了情感的迁移。语文修养是渗到骨髓中的东西,偏离语文修养去搞改革,无疑是逐本求末的。

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树立的理念

(一)由知识、能力到语文素养。

如今,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沿袭的一直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即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因此,形成了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提问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原本灵动、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仅考虑认知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情感体验、思维发展、文化品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目标的共同实现。

(二)由灌输知识到知识的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对教师课堂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学习理论上讲,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是学生对老师的全面模仿,一般在形体的训练上。认知主义是教师对学生全面灌输,就是我们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个体学习转化为小组学习,在讨论中。通过激发思考,形成新的理解和知识。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将其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爱好、能力、潜力以及经验世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摄取的信息和选择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化。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必然是自主建构和个性化的过程。所以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倡导语文学习有效合作。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词语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81-01

阅读能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语感,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从而更好地学好语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阅读中的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在平时词语教学时,首先是让学生了解词语的本意,我认为这是词语理解的基础。此时,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通过查字典的方式,了解词语的意义,特别是了解该词语中重要语素的意义。然后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更多词语的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而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是口头运用。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富饶",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富饶"让学生查词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富饶"和"富丽"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富饶"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祖国幅员辽阔,美丽富饶"。有的说:"富饶的台湾岛,是我们祖国的领土。"等等。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在语文考试中,词语的理解往往是要求放到文中,联系文章内容来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在教学课文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体会词语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老师平时在讲课文时,不妨让学生多花点力气去研读,去挖掘词语的深层内涵。然后试着为孩子的心灵插上翅膀 ,让他们大胆发挥想象。引领他们借那一枝出墙红杏来想象满园春色。把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弄懂词语深层的意思,这样词语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要培养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变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问题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个词语、某句话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读课文时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讲解。学生一经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浓了。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让学生主动学习,是培养学生词语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理解阅读中的词语,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把句放到段中,把段放到篇中,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只有这样,词语的理解才是最正确的。总之,学生语文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需要语文老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小学生的阅读中词语理解能力才能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