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控制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27 16:5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风险控制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upply chain finance developed rapidly in our country as an innovative financial business, which has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for commercial banks and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to expand their business space, enhance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tarting from the cor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make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risks existed in supply chain finance, and point out the corresponding risk control options, according to several major financing model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fiance proces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financing model; risk management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围绕某一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为供应链上单个企业或者上下游多家企业提供全面而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促进整条生产供应链“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力经济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从整个产业链条的角度出发,在掌握供应链管理程度与核心企业信用实力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授信,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化为整条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在推进整条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为众多中小型企业谋求了一条有别于旧的融资模式的融资新途径。
1 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的有序运作依靠于这条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物料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链接。商业银行针对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缺口弥补困难的问题,从核心企业出发,将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模式大致分为三类:核心企业在采购环节的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模式,核心企业在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以及配套企业运营过程的存货质押业务。
1.1 采购阶段的供应链融资――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模式
在采购阶段,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从上游大型企业获得的货款付款期往往很短,有时还需向上游企业预付账款以获得所需产成品、原材料等维持经营运作。这个阶段的融资难问题可通过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服务来有效解决。
1.1.1 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又称买方信贷业务,是指在供货商即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银行控制货权,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控制包括货物监管、回购担保等作为保障措施,而开展的即缴保证金、即提货物的一种特定票据业务服务模式。该项业务牵涉到供应商、核心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四方,参与主体之间通过签署《保兑仓协议书》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保兑仓业务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与供应商的批量销售,不仅降低了银行的融资风险,增加了客户资源,也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非核心企业和处于节点上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便利,有效解决了其全额购货的资金困难。另外,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保兑仓融资业务以供应链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作为前提条件,由核心企业为供应链上的中小型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并以金融机构制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为其获得不小的收益。
1.1.2 订单融资模式
核心企业由于在供应链上占据优势的主导地位,往往会通过不平等条约挤压中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不会提前支付全额的订单货款,相反却会在中小型企业完成订单后延期付款。由此一来,就要求中小型企业自身具备大量流动资金购买原材料,支付生产和人工费用,而此时的中小型企业又往往面临着向银行获取贷款难的问题,所以其流动资金缺口就越来越大。订单融资模式,是指金融机构以企业所签订的有效销售订单为依据,实行“一单一贷、回款结算”的风险控制办法,发放针对该订单的全封闭式贷款业务。该业务模式下,供应商企业可以凭借拥有的核心企业订单资源向银行进行融资,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周转问题。此外,核心企业对物流企业和整个运作流程全程监控,较高的支付信用又可以很好地保证银行资金安全。
1.2 销售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当核心企业向供应链上的下游企业分销产品时,下游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周转问题很难将货款一次性支付给核心企业,此时核心企业便会有无法收回货款的担忧。银行为核心企业提供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有效地完成了核心企业的分销行为,保证了其应收账款的安全。供应链上,第三方企业为核心企业承运货物时需事先预付一定比例的货款,并取得货物的运输权收取货款,下游企业在提货时将货款分期支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取货物。因此,该模式下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和供应链运作情况得到银行更多的关注,借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为中小型企业和供应链整体运作提供融资途径,同时使银行的授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1.3 运营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存货质押业务
所谓存货质押业务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接收动产作为质押,并借助核心企业的担保和物流企业的监管,向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的融资业务模式。该模式下,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之间会签订担保合同或质物回购协议,协定在中小型企业违约时,由核心企业负责偿还或者回购质押动产。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资金周转问题,但本身拥有的可质押的固定资产较少,而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往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通过协议担保的方式,有效地为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并与融资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和稳定的供货来源或分销渠道。在此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充当着银行和企业间的桥梁,为其提供着质押物的保管、价值评估和去向监督等服务。
以上几种融资模式虽然在适用条件和具体运作方面存在差异,但都集中体现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和特点。一方面,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中小型企业短期资金周转难的问题,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打破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往只评估单个企业的局限,并通过大型核心企业作为信用担保,从而降低了金融风险,从静态关注企业财务数据转变为对企业经营的动态跟踪,实现了模式上的根本转变,还极大地发挥和体现了第三方物流的中间纽带作用。
2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
在审视供应链金融这个方兴未艾的企业金融服务领域时,供应链金融虽然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我们在调控资金流时,往往将流动性的优先性排序置于安全性之前,加之过程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供应链金融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
2.1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类
2.1.1 政策和法律风险
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或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出台政策限制一个产业发展,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末端的零售商都会受到影响,或生产规模缩小,或价格被迫上抬。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那么相关信贷业务都会被波及。同时,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出台都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供应链金融相关法律的许多环节上存在着种种漏洞和相互矛盾之处,如物权法规定质权人不仅限于金融机构,而银行法却规定企业间不许从事融资业务,核心企业作为信用担保开展金融业务就无法受到法律保护。
2.1.2 市场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动产多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其划分由于供应链所属的行业领域不同所产生的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着市场供需变化在不断波动,而贷款回收时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一旦资产价格正处于低谷,就给银行经营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因此,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所具有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相对较高。
2.1.3 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供应链融资凭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以及操作模式上的自偿性结构化设计,构筑起用于隔离中小型企业信用风险的强大“防火墙”。而制度流程的严密性和操作运行的执行力直接关系到“防火墙”的效力,并决定信用风险最终是否被有效屏蔽。此种模式在解决供应链上中小型企业融资困境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贷后操作环节,在实质上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转移,对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以及严密性对贷款能否收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远大于传统业务。
2.1.4 监管风险
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未签订协议的、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也趋于复杂,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科学监管来保障供应链金融过程中的各方利益。同时,结构复杂化将导致信息传递延迟使上下游企业间沟通不充分,对客户需求理解产生分歧。就目前的情况看,供应链中的运输和仓储等环节缺乏标准和规范,流通过程中物权也很难得到保证,银行和核心企业在流程的监管和控制上存在很大难度。
2.2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流程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必须与商业银行原有的风险管理目标保持一致,即在银行资本实力、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能力等银行自身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开展银行业务,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其风险管理可依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信息反馈的操作流程层层推进。
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指对供应链金融过程中不同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预判和系统化分类。风险识别时,关键在于找到风险的成因以便从源头处予以杜绝。现有的风险类型可分为:法律风险,供应链金融广泛采用的各种授信服务,因而我们在确保授信资产与授信主体间实现有效的隔离,担保过程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上应投入较大关注;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虽然有着核心企业信用作为强大依托,但其金融服务主要还是面向中小型企业展开,因而信用风险就成为了首要的风险关注类型;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需要经过大量的审核、监管和控制工作,这就给风险管理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和后台操作,如何保证每一笔操作都能够做到准确无误,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风险评估,就是通过对识别后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和数据描述,判断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而得出所需采取风险控制的最优应对措施。但由于供应链金融还是一个新兴金融服务,能够提供的数据积累尚不完备,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企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的量化处理有一定难度。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风险控制要求银行注重数据的积累,不断提高定量分析的能力和系统优化的水平。
风险控制,就是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参照依据,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允许的波动范围内。风险防范、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抑制、风险保险和风险补偿等方法都可作为银行风险控制的有效选择,例如: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货押融资引入第三方监管就是一种风险分散方式。
信息反馈,指的是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从供应链金融牵涉的多方那里实时获取信息和评价,并注意信用评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积累,以便将遇到的新生风险纳入风险防范体系,并对已有风险控制措施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实现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系统优化,这也将有利于实现各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交换与互通。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数量化和模型化,动态的、实时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更是不可或缺,加大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开发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可提高其业务风险管理效率并使其成本大幅减少。
2.3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措施
2.3.1 完善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法律制度
法律是社会经济生活规律的滞后反映,但是有秩序的经济活动却需要完善的系统的法律制度作为强大支撑。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新生业务,发展时间尚短,相关法律还需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国家的立法部门应尽快完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动产抵押物和动产抵押查询制度;此外,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押物所有权也在主体间流动,需订立各项契约,维系平等有序的主体间合作关系,为供应链经营提供强制性规则。
2.3.2 推动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
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牵头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平台,包括工商、税务等政府相关机构,以及银行同业、保险、投行、担保等机构的参与,并借助此平台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线上化,为供应链企业提供包括授信、结算、理财、资金管理在内的全面综合服务。加速推进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引导充裕的流动性从单一的资本市场回流到有真正融资需求的实体经济中。政府应打破原有市场垄断,不断鼓励和刺激民间投资,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多渠道促进国内充裕流动性输出,以缓解现阶段资产价格膨胀的巨大压力。
2.3.3 严把授信群体市场准入
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以供应链群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信用风险管理基础,优势行业与畅销产品是维护供应链金融良好运作的保证,也是银行有效控制供应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重要前提。银行应事先严格筛选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将贷前的市场准入作为抵御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2.3.4 建立流动市场评估体系
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销售和变现价值。中小型企业从供应链融资主要依靠存货和应收款等流动资产作为抵押,而存货易受目标市场的供需情况、需求变动和市场价格稳定性,以及时间、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因而对企业资产的评估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应适时定期地进行信息搜集和价值评估,以确保信息的价值性。
2.3.5 强化内部操作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的时效往往成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的后续操作环节致使供应链金融面临着高出传统业务很多的操作风险,这就要求银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贷后跟踪与对质押物的管理。质押物管理环节多由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负责,银行需加强与合作方的联系,注意其资格审查和质量抽查。即督促物流企业不断提高仓库监管能力和仓管信息化水平,制定完善的办理质押物入库、发货的风险控制方案,加强对质押物的监管能力,避免因管理疏漏和操作不规范而产生的内部风险。
篇2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控制
1引言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进行着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尝试,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一系列难点性因素影响下,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压力不断增加。在不得不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往来时,相关风险爆发的可能性不断增加,这也倒逼企业做出更为系统的金融会计风险应对。当前,很多企业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能力较低,在进行相应风险的防范及控制中更是存在很多不足。正因如此,探寻出企业更好进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的策略十分必要。
2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概述
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很多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积极进行着相应风险的防范及控制尝试[1]。但也要看到,动态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进程中,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相应风险及控制层面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以预见的是,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压力会不断增加,且动态进程中风险防范及控制层面具体问题产生的可能性会大幅增加。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在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中处于被动状态,已存在的相关问题也并未得到有效应对和解决,金融会计风险系数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度提升。因此,如何有效应对金融会计风险也是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性问题。
3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中存在的不足
3.1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缺乏侧重
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中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金融会计风险及控制缺乏侧重的问题最为显著。从具体的风险形式上,操作风险、核算风险与结算风险等都是具体的风险类型。但不同企业的财会工作开展状况并不相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中的侧重也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企业自身业务开展与管理活动开展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会计的风险性,以及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都不相同。在这一情形下,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中往往要对多个层面的事宜予以兼顾,但大多数企业并未对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事宜进行有效规划,这也导致相应风险防范及控制中带有很强的盲目性,相应风险防范及控制效果也相对较差。
3.2金融会计人员综合素养相对较低
金融会计人员作为相应财会工作开展的主体,其自身综合素养高低与否,特别是具体风险的研判、分析、应对能力强弱与否会成为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的直接影响因素[2]。现阶段,大多数企业的金融会计人员综合素养相对较低,即便是在较为大型的集团企业内,金融会计部门的管理状况也并不良好,一些不确定因素也更加容易转化为具体的金融会计风险。金融会计人员综合素养相对较低会导致实际工作开展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很容易成为相应风险的诱发因素,从而加剧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压力。从这一层面看,金融会计人员综合素养相对较低也会成为相应风险防范及控制中的难点性因素,弱化企业在相应风险防范及控制中的主动性优势。
3.3金融会计风险预警及应急机制缺位
金融会计风险预警及应急机制缺位的现象十分显著,这也是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中的具体问题。风险本身具有无法被完全消除的具体特征,因此,对相应风险进行有效预警是一个基本选择。一旦缺乏了相应风险预警及应急机制,具体风险因素的风险诱发性大小无法得到较好分析,企业在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上必然会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之中。通过综合分析部分企业的金融会计风险案例可以发现,金融会计风险的爆发,特别是风险影响性的扩大化往往与相应风险预警及应急机制的缺位有关。部分金融会计风险在初期可以得到较好化解,但应急机制缺位下,相关风险在化解上的难度会不断增加,这也表明,相应预警及应急机制缺位是较为显著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问题。
4企业更好地进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的策略
4.1科学规划下明确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重点
企业更好地进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应将科学规划作为基本前提,换言之,企业需要结合自身财会工作开展状况,进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工作开展的规划,除明确基本的风险防范及控制权责关系外,更加要明确出相应风险防范及控制中的重点。例如,某大型民营建筑企业内,项目建设往往要进行频繁融资,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压力较大。该民营企业为了更为主动地进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将核算风险作为了主要的金融会计风险形式。核算本身具有较高的复杂性,该企业则在会计电算化视角下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了金融会计核算,金融会计核算工作较好地开展,企业在相应风险防范及控制上也掌握了很大主动权。其他企业也要科学进行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分析、规划,在明确重点的基础上,更具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风险防范及控制。
4.2持续进行金融会计人员在职培训
金融会计人员综合素养高低与否会对企业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事宜产生直接影响[3]。现阶段,金融会计人员综合素养较低已经导致企业在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应对中处于“劣势”。为了更好地进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企业也应当持续进行金融会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其综合素养,特别是相应风险的研判与分析能力。例如,企业可以结合金融风险防范及控制需要,开展主题性的培训教育活动,讲解常见的金融会计风险及其成因与危害。不仅如此,培训中也可以结合具体的金融会计风险案例对金融会计人员的风险解读以及风险应对能力进行培养。这一情形下,企业在相应风险防范及控制中的主动性优势也能不断增强。
4.3构建金融会计风险预警及应急机制
为了更好地进行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企业应当构建相应风险预警及应急机制,依托这一稳定机制更好地进行风险的防范及控制。在风险预警机制较好运转下,企业可以对不同风险诱发因素的风险诱发作用大小进行分析,应急机制较好运转下,即便产生具体的金融会计风险,企业也能对具体风险进行有效破解,相应风险的制约性影响也可以得到有效遏制。在金融会计风险预警及应急机制的构建中,中小型企业可以效仿大型企业的风险预警及应急机制构建经验。由于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预警及应急机制在运转中也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这要求企业更好地进行相应机制运转状况的审视与分析,并对相应机制进行跟进式调整与优化。
5结语
企业要重视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事宜,在思想意识层面给予足够重视的基础上,更加要积极进行相应风险的防范及控制尝试。需要注意的是,具体风险的诱发因素较为多样且难以被精准预测,因此,与之相对应的风险防范及控制需要成为常态化工作坚持下去。不仅如此,在解决相关问题的进程中,企业核心管理层、金融会计人员也要不断进行相应风险防范及控制经验的总结,借此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与控制,巩固企业在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上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金满.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10):257.
篇3
[关键词] 收益权;信托产品;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7-0076-03
[作者简介] 范 钧,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周永亮,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经理,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宋丽娟,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监审管理部副经理,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1)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信托产品可分为三大类:资金信托、财产信托和复合型信托,收益权信托是其中一种具有很强代表性的财产信托。根据我国著名信托专家邢成(2004)的定义,财产信托是指委托人将自己的动产、不动产(房产、地产)以及版权、知识产权等非货币形式的财产、财产权,委托给信托投资公司,按照约定的条件和目的进行管理或处置的行为。收益权信托则是在对相关财产的未来收益进行评估和信用增级的基础上,通过信托关系将收益权转移给信托公司,发起人将因信托关系所拥有的受益权(一般是受益权中的优先部分)向社会公众进行出售的过程。目前的信托产品一般采用外部信用增级方式进行风险控制,其虽在保障措施上具有较好效果,但往往受到发起人自身资源的限制。因此,近年来,资产证券化中的优先/劣后结构、金融工程中的远期合约、实物期权等工具也开始逐渐引入到信托产品的风险控制之中,以实现通过资产自身现金流的重组来达到信托产品的信用增级,并改变目前信托产品设计中,对发起人和作为担保人的第三方信用过于依赖的现状。
二、收益权信托产品风险控制的理论视角及在我国的实践
1.收益权信托产品风险控制的三大理论视角。目前,对收益权信托风险的控制主要从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工具和项目管理三个理论视角进行。其中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视角着重于风险控制工具的具体运用;项目管理视角则着重于风险管理的流程。
(1)资产证券化视角的风险控制。资产证券化视角的风险控制可分为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两大类。其中风险隔离主要将拟证券化的资产同发起人和特设机构(SPV)的破产风险相隔离,避免前两个主体的破产风险转移到基础资产;信用增级则通过提升证券化资产的信用级别,使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流在预期时间内达到目标金额,以降低投资者承担的流动性风险。资产证券化视角采用的风险隔离技术主要是“真实销售”,即原始权益人将基础资产出售给具有破产隔离功能的SPV,将基础资产从原始权益人的资产负债表中完全剔除,这样即使原始权益人出现破产也不影响基础资产的独立性。
(2)金融衍生工具视角的风险控制。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为管理环境风险创造了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约翰・马歇尔和维普尔・班塞尔(Marshall, J.F. & Bansal,V.K.,1988)将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分为购买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和套期保值三种。其中购买保险仅适用于可保风险,即很多企业或个人都面临的风险状况非强相关、风险概率高确定的风险;资产负债管理则通过资产和负债的恰当组合,以达到减少风险之目的;套期保值是构筑一项头寸来保护现有某项资产(负债)头寸的价值,直到现有头寸可变现时而将构筑头寸抛空的一种策略,套期保值经常采用的工具是期货、远期、期权和互惠调换。洛伦兹・格利兹(Glitz,L.,1998)将金融工程控制风险的工具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确定性来替代风险,如远期、远期利率合约、期货和互换;另一类是仅替代掉于己不利的风险,而将对己有利的风险留下,如期权等。
(3)项目管理视角的风险控制。项目管理视角主要着眼于风险控制的管理流程。毕星、翟丽(2000)将风险管理划分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督四个阶段。其中风险识别指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常见方法有询问法、财务报表法、流程图法、现场视察法、索赔统计记录法和环境分析法等。风险评估包括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两个内容,风险估计主要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后果,其方法主要有历史资料法、理论分布法和外推法;风险评价则确定风险的社会、经济意义等,其方法有Delphi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和PERT法等。风险处理是对项目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常用的风险处理策略有减轻、预防、转移、回避、接受和后备措施六种,每一种都有其侧重点,具体采用何种或几种取决于项目的风险形势。风险监督是风险管理的最后阶段,即在采取风险处理措施后,对风险继续监视,根据风险和风险因素的变化而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常用的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项目风险报告和费用偏差分析法等。
2.我国信托产品的主要风险控制措施。目前我国信托产品采用的主要风险控制措施有财政支持、第三者担保、贷款保险、银行信誉、优先/次级结构和发行公司自身信誉等。财政支持即由地方财政资金确保项目预期现金流的实现),资产抵(质)押(即由被投资方用相关的资产进行超值抵(质)押,确保项目预期现金流的实现;第三者担保即由被投资方的相关关联方承诺在被投资方不能偿还本金和收益时,确保预期收益实现和本金安全;贷款保险即保险公司承担可能的信用风险,保证到期贷款的本金安全和预定收益率;银行信誉即银行承诺到期支付本金和收益,或承诺到期回购资产;优先/次级结构即按照项目受偿先后顺序不同,使优先受益权人的本息得到优先保障。目前我国90%以上的信托产品使用外部信用增级的方式,极少使用优先/次级结构等内部信用增级方式,而使用实物期权方式的几乎没有。
三、浙江永康步行街收益权信托中的风险控制
1.项目基本背景。本信托融资项目由浙江永康千足集团发起,该集团将其向永康城建公司承租的永康步行街20年经营权所对应的收益权为信托标的物进行信托融资。并由星月集团提供信托融资担保,募集资金3000万元用于步行街的建设经营,期限6年。根据前期市场调研、项目基本收益分析、发起人融资能力评估和担保人财务状况评估,得出该步行街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现金流量和投资收益,但在某些时点上项目自有现金流不足以支持自身发展;发起人永康千足集团信用良好,具有较强偿债和盈利能力,发展后劲充足,但该公司不具对永康步行街的所有权,因而对信托融资的信用保障程度将会产生一定影响;拟担保公司星月集团有限公司具有较大的资产规模和净资产,具备3000万融资规模的担保能力。
2.永康步行街收益权信托的风险分析。(1)风险识别。根据SWOT分析法和流程图法,得出永康步行街项目的风险主要有商业政策风险、经济风险、城市规划风险、信托资金募集风险、信托资金运用风险、永康城建公司违约风险、步行街建设风险、步行街招商风险和经营风险、信托投资收益支付和信托资金退出的违约风险(参见表1)。
(2)风险的估计。在估计永康步行街项目各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危害程度时,主要采用了德尔菲法,即抽取信托、经营户、永康市政府部门、投资者等相关专家共60名,进行了三轮匿名调查。各风险发生的主观概率、权重及其影响后果参见表2。
(3)风险评价。永康步行街收益权信托的风险因素可以分为收益权信托操作风险和项目自身运作风险两大类。收益权信托操作风险为敏感性风险,其特点是发生概率较高且后果严重,主要包括信托资金募集风险、运用风险、永康城建公司违约风险和永康千足集团违约风险;项目自身运作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商业政策风险、经济风险、城市规划风险和步行街建设风险,其中经营风险为敏感性风险,对项目收益产生严重影响。
(4)整体风险水平确定。整体风险水平由各单项风险的概率及权重共同决定。永康步行街项目的整体风险水平计算过程参见表2。其计算结果为22.27%,远小于常用的40%风险评价标准,因此该项目可以接受。
3.永康步行街收益权信托的风险控制策略
风险控制即在项目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发生概率、损失程度及其他因素,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我们着重于收益权信托操作风险和项目自身经营风险两大敏感性风险的分析,并综合运用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工具和项目管理三个视角,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参见表1、表2)。
(1)信托资金募集风险的控制策略。信托资金募集风险的发生对项目内部收益率IRR影响较小,其后果主要为增加信托产品的推介费用,因此可以预留费用为主要预防措施。此外,由于信托产品发行受到不得公开进行广告宣传、资金信托合同不得超过200份等法规限制。因而可采用一个委托人加多个受益人方式以扩大客户规模,并通过机构推介、银行、公共场所路演、媒体普及信托知识和短信等多种渠道进行整合营销传播。
(2)信托资金运用风险的控制策略。信托资金运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信托项目经理、监管银行监管不严,或由于存在其他收益更高投资机会而出现套利行为。其控制策略为通过加强监管强度、在用款协议中增加相关违约条款等手段,以降低运用风险出现的概率。同时,可与相关银行签订三方监管协议,由银行对信托账户用款计划进行监管,以便将资金运用风险的发生概率降到最小限度。
(3)永康城建公司违约风险的控制策略。由于如永康城建公司违反合同约定终止租赁合同或者缩短租赁期限,将直接影响信托资金的安全和按期退出。因此必须对永康城建公司的违约风险进行事先预防,一般可通过永康城建公司出具承诺函方式来预防违约风险。
(4)永康千足集团违约风险的控制策略。该风险主要体现在支付信托投资收益和信托资金退出违约风险两方面,因其后果十分严重而须加以重点防范。其防范措施主要为要求星月集团提供相应的连带责任保证,同时对信托资金实行伞型结构以降低违约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即对信托资金进行分期退出,以减少一次性退出所带来的沉重财务压力,从而降低违约风险发生的概率并降低风险损失。
(5)项目自身经营风险的控制策略。该风险的防范方法有第三方信用和运用资产自身信用进行信用增级两大类。其中第三方信用包括第三者担保、第三方现金流补充和银行监管三种具体风险控制措施。第三方担保即由星月集团为永康千足集团的信托融资行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第三方现金补充即由星月集团为该项目提供周期性(主要由固定资产的定期更新引起)的现金流补充;银行监管即委托中国农业银行永康支行对永康千足集团的用款预算进行管理,以减少因永康千足集团恶意挪用销售收入或管理不善而导致经营风险发生的概率。运用资产自身信用进行信用增级的主要手段为优先次级结构、远期租赁和租赁期权。优先次级结构即由永康千足集团将永康步行街的经营权(收益权)以财产信托方式委托给浙江国信,浙江国信将其中的优先受益权出售给社会公众,永康千足集团持有次级受益权;远期租赁即由永康千足集团设计期限和现金流量与信托资金退出相匹配的远期租赁合约;租赁期权即在永康步行街经营过程中,利用出售商铺的租赁期权来降低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邢成.信托经理人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约翰・马歇尔,维普尔・班塞尔.金融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篇4
金融风险管理通常指的是通过金融管理策略与科学的管理措施,减少企业资金运作的金融风险,避免企业金融操作带来的经济损失。从微观角度分析,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是指的可以降低企业金融操作风险,避免企业经济损失的管理方式。例如企业在风险投资中,进入股票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管理人员通过科学、有效的策略正确投资,正确管理,准确的预测金融风险环境,采取最佳的方式适当规避金融损失,让企业在投资中获利。另外从宏观角度分析,金融风险管理可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降低国内金融投资出错的概率,确保经济活动中资金的高效运用,确保经济整体的稳定发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金融活动与金融投资的方式在不断改变,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也需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要考虑到金融投资的风险,还要考虑到金融管理方式与过程中的控制力的变化,财务控制与分析是帮助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可以最快的辨别金融风险,通过金融风险判断科学管理金融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一)金融风险的特点
第一,金融风险本身是根据市场变动所产生的,因此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其产生的因素和根源也是客观的,金融活动本身因为贯穿整个经济投资整体,为了保证经济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和资金有效的运营,因此金融投资的管理者与负责人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处理股市萧条与暴跌的情况。金融风险会对经济市场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收入状况、国家税收、企业生存年限都会成为受影响的目标。金融危机的到来会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国家造成不同的影响。第二,金融风险是可以叠加和重复积累的,金融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还具有重复叠加的特性,很多金融风险可以一层一层的叠加,积累直到一个市场和经济秩序的崩溃。金融风险本身是可以通过统计学预测的,一旦有对市场和企业具备不利因素的金融风险被判断时,需要采取措施保证企业尽量降低损失,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第三,金融风险还表现出了一定的消极性与积极性,企业对待金融风险的管理措施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清晰、客观的判断金融风险,清晰的认识不同的发生原因,这样才能在动态的经济环境中掌握金融活动的风险,求得稳步发展、获得利润。
(二)金融风险的防范
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中,首先,应加大对金融活动的风险评估。比如对客户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行评估,确保资金投向的安全性。其次,做好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对其经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金融风险的最小化。再次,加强金融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在逐步完善金融监管的同时,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涉和控制,促进金融活动市场化、法制化不断完善和健全。总之,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谨慎的管理原则,增强业务能力,最大可能的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和对策
(一)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
首先,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及财务控制的认识还不足,企业财务控制的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还不够健全,方法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后,大部分企业财务控制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企业深刻认识到“资金链”的重要性,企业金融市场中资金投资与运作的能力还需要逐步增强,通过资金运作提升企业经营实力,改善企业经营活动能力,提高企业经营业绩,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另一个方面,企业需要在财务控制上稳步提升管理与控制能力,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通过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方式去应对金融风险的潜在发生几率。其次,金融危机环境日渐复杂,对我国金融市场与经济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财务控制水平通过应对复杂金融市场与经济环境的方式得到了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细节问题:第一、财务控制的环境尚不理想,企业内部组织框架尚不完善,一些财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足,无法深刻体会财务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金融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致财务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财务控制的内部信息交流体制不健全,企业缺少统一的、能有效操作的财务管理交流系统和制度,对于市场风险、业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第三、我国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预防金融风险管理的政策性建议无法得到企业的重视,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状态,财务部门的监管体系也尚需完善,导致了企业财务控制能力的降低。
(二)完善财务控制的措施
为提高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必须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遵从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减少企业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首先,完善财务控制环境。企业高管应认识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以及财务评估在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一方面确保企业各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他部门高管对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工作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实施恰当的授权、问责制度,确保制度的执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风险防范意识。其次,企业上下应充分认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一方面不断提高财务部门评估风险的能力,加强其对金融风险评估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鼓励和培养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风险评估中,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
再次,需要加强企业金融投资整体方案的完整性,通过完善企业财务控制制度与财务管理方式,保障各部门对不同环境下经济投资方式与风险投资方式的应对策略,通过对本岗位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些认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分析,确保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预防能力不断提高,在金融风险中可以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企业会拥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在投资中可以让企业获利。第四、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资源的联系和交流,保证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充分性,增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全面性,提高信息分析的准确性,改善企业预防金融投资风险的能力,降低企业投资带来的损失。第五、企业要培养专业性的财务管理与控制人才,提升企业管理队伍的素质,让这些管理人员专门负责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方向,保障金融风险的科学经营与发展,提升金融管理的效果,帮助企业获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而且要保证财务信息的独立性,防止财务信息的泄露,提高财务部门的管理能力,加强财务部门对突况的应急能力,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在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择方面也要慎重,要选择财务管理控制专业性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的人员,还要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所有人员的财务管理与分析知识,可以最快速度的分析出存在的金融投资风险,最快的判断金融风险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同时,专业的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稳定企业资金流,确保企业在金融波动前能有效的预知和防范。第六,增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的执行力度。再好的政策没有执行就是空谈,再好的方式、方法,没有执行就看不到效果。因此在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中必须增强其执行力度,才能确保其管理效果。
篇5
1995年,巴林银行事件为全世界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警示了操作风险时代的来临。自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操作风险已迅速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起并立为银行业所面临的三大风险。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产品的增多、以及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深化,操作风险的危害性日渐增大,逐渐变为国际银行业所面临的首要风险。
操作风险同样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处于操作风险的多发期,风险事件频率上升,风险损失额加剧,风险波及面不断拓展,从而引起了相关金融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2005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有效地促进了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实施与开展。
流程操作风险是操作风险的重要类型之一,是由银行流程因素所引起,与人员操作风险、系统操作风险、外部操作风险一起构成操作风险体系。流程操作风险是西方商业银行的首要操作风险,危害程度最大,损失金额最高,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与西方商业银行金融环境的差异性,流程操作风险在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体系中的危害程度居于第二位,次于人员操作风险。然而,由于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是国有商业风险管理的一项长期性目标,因此,流程操作风险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内部流程不健全、流程执行失败、监控和报告失败、文件或合同缺陷、担保品管理失败、产品缺陷、违约与泄密、客户纠纷等形式,因此,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机制存在着高度复杂性。由于受到我国经济环境地域差异性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及运营绩效在不同的经济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别,必然导致不同地域之间银行机构的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策略与水平有所不同。
因此,基于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性,流程操作风险防范机制的研究可以为不同地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信息共享、技能交流与经验借鉴,从而缩小不同地区银行机构之间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绩效的差距,进而全面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水平。
二、研究模型构建
根据Basel银行监管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做法》(2003)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中关于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的规定,并结合于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的经验,可以发现,银行业务规模、银行产品类型、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程度、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制度执行的力度、以及内部监督的深度与广度等均对流程操作风险控制存在着影响。
第一,业务规模。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与业务流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业务规模越大,业务流程的运作频率就越高。一般而言,在业务流程实施的初级阶段,随着业务规模的增长,业务流程失败的频率越高,而随着业务流程的逐步完善,流程失败的频率将出现下降趋势。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逐渐扩大,业务流程也逐渐增多,从而导致业务规模与流程操作风险之间的影响机制存在着较高的不确定性。
第二,产品类型。银行产品的类型越多,业务流程将越加复杂,从而导致流程操作风险事件的频率越高。长期以来,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较少,产品类型也较少,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金融规模的扩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重视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而使中间业务量在绝对数和相对数上逐步提高。但是,相对于进入稳定状态的传统产品而言,新产品运用的初级阶段往往也是各种流程操作风险的多发阶段。
第三,流程再造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以流程为中心构建银行产品的业务环节,打破传统业务产品的条块分割的状态,最终建立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流程型银行。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实施了业务流程再造战略,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业务流程再造战略在地区之间、不同的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同一商业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之间都存在着一定差异, 即存在着整体上的不平衡性。业务流程再造战略的实施程度对流程风险事件的概率存在着直接影响。
第四,流程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防范的基础,同样,操作风险的识别也是操作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尽管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产品创新、机构整合和机制改革,许多业务流程并未进入稳定状态,但是,流程操作风险的风险识别仍然是必要的,可以使国有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进行突出性风险的控制。同一类型的风险事件在同一银行机构内部频繁发生,是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一个典型特征,已引起国内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
第五,制度执行。制度执行就是对现有制度进行实施,从而提高现有制度的约束功能。无论在西方商业银行,还是在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80%的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均源于制度执行功能的弱化。目前,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但是,制度缺陷所导致的风险影响远小于制度执行不力的危害。制度执行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要素之一,是内部控制的一个薄弱环节,一直是国有商业银行重点加强的管理领域。
第六,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体系的要素之一,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最高层次,能够全面促进内部控制其它要素功能的发挥,因而提高流程操作风险的控制绩效。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机制还处于不完善阶段,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监督人员缺乏权威性,监督对象仅局限于中下层机构与人员,对管理层监督乏力,导致许多恶性案件与管理层行为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基于区域性差异的视角,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的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process=?茁0+?酌1middle+?酌1east+?茁1lnsize+?茁2type+?茁3ERP+?茁4iden+?茁5
exec+?茁6qudi+?滋
其中,?茁0是常数项,?滋是随机误差项,西部地区是基变量。变量符号的含义、类型、系数、以及系数预期符号如表1所示:
三、实证检验
其一,数据收集及说明。本研究根据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进行测度题项的设计,包括流程操作风险控制水平在内共设计出7个测度题项,然后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进行数据收集。样本单位为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市级分行),样本总体在地域分布上保持均匀分布的特征,即东部地区样本、中部地区样本和西部地区样本各占1/3的比例。同时,为了能够揭示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性特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样本比例均占样本总体的1/4。本次数据收集全部采用纸质问卷调查的形式,历时59天,获取有效样本81份。
其二,变量相关性检验。变量相关性检验可以判断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从而判断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并判别是否存在共线性的影响。一般而言,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应小于0.7,否则将降低模型的有效性。利用SPSS11.5软件,得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因而,研究模型符合多元统计检验的基本要求。
其三,模型检验。模型检验分两步进行,首先进行虚拟变量的回归分析,然后进行包括虚拟变量和定量变量在内的解释变量的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分析工具是SPSS11.5。
四、研究结论
对于流程操作风险控制而言,从地区差异的视角来分析,东部地区控制绩效最高,西部地区控制绩效次之,而中部地区的控制绩效最低。因此,若仅从地区因素影响的角度来考虑,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的控制水平在地域上呈现出高度的不平衡性。
我国幅员广阔,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上显著失衡,金融业的发展规模在地域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般而言,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较快,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最为落后。然而,根据国有商业银行的现实性数据检验,从区域性影响的因素来分析,流程操作风险控制的发展却与主流金融规律相比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特征,需要引起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
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规模较大、产品类型较多,流程操作风险事件的概率也必然较大,但是,流程操作风险防范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地抑制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降低了流程操作风险的危害。中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规模和产品类型上低于东部地区,但是,其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能力却存在悬殊性的差异,从而使其操作风险控制绩效最低。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较小,产品类型较少,新兴的流程操作风险事件类型不多,因此,传统的风险控制策略在流程操作风险防范上仍然能够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在流程操作风险控制过程中,要基于本地区的现实性优势与不足之处,遵循地区差异性所导致的客观风险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防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ethell-Jones,R. Basel Committee tries to come to terms with operational risk[J].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aw Review,2005(5):10-22.
[2]张同健:《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测度模型实证研究》,《贵阳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Hurlimann,W. Measuring Operational Risk Using a Mean Scaled Indivigual Risk Model[J].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2004,152(3):425-447.
[4]张成虎、李育林:《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第三方电子支付产生机制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张同健、张成虎:《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战略体系实证研究――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角度的检验》,《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
[6]Andrew J.Leone. Factors related to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 A discussuion of A shbaugh[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224-237.
[7]Doyle J,W. Ge and S Mcvay. 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4:193-223.
[8]张同健、李迅、孔胜:《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影响因素分析及启示》,《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9]张成虎、吴发灿、陈宏伟:《银行与政府职能冲突的解决对策》,《经济纵横》2009年第11期。
篇6
【关键词】综合经营;业务风险;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现状
(一)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现状
1.美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业综合经营的趋势在西方国家普遍兴起,美国的商业银行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并购,抢占投资银行等金融业务,形成了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业务综合化的全能型银行巨头。美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模式,是纯粹型、管理型的控股公司模式,即作为母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不从事具体的金融业务,只从事对附属机构的股权运作和股权管理等。
2.德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现状
德国一直实行的都是全能银行制。德国全能银行除了与其自身股东相互交叉持股之外,还能直接或间接地持有非银行公司的股份,并作为股东机构,参与各种公司的股东大会,行使股东的权利。20世纪70年代后,德国全能银行逐渐形成了以大银行为中心的垄断财团,如德意志银行财团、德累斯顿银行、德国商业银行等。这些机构包揽了包括企业融资、投资银行、发行证券、买卖证券等在内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业务。
(二)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现状
1.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现状概括
2005年,人民银行、证监会及银监会联合公布《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允许中国商业银行直接出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并于2006年起草了《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风险管理指引(只求意见稿)》;2007年,银监会修订《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资质要求的商业银行设立或参股金融租赁公司。在此背景下,国内大型银行业悄然搭建起了囊括投资银行、基金、资产管理、保险等多种业务领域且横跨海内外的国际化综合平台。
2.各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情况实证分析
根据13家上市商业银行2011年年报机构官方网站的资料,系统地对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情况作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在13家样本银行中,除了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深证发展银行之外,10家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综合经营,但整体而言,综合经营参与度较低。就资产规模而言,样本银行综合经营的资产达到了3143.9亿元。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资产规模的排序来看,工商银行领先的优势较为明显,达到了680.5亿元;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规模都突破了500亿元,位列第二梯队;民生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规模突破了400亿元,出于第三梯队。从各项业务的层面分析,金融租赁业务的资产规模最大,达到了2346.3亿元,其后为保险(320.3亿元)、投资银行(279.7亿元)、基金(129.7亿元)和信托(67.9亿元)业务。
二、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风险及其成因
(一)业务综合化风险
1.业务综合化风险成因
首先,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支持的社会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金利美和房地美开始采用“发起——分销”模式的经营模式,这样它们可以以宽松的条件对那些没有抵押的客户发放贷款,然后把贷款出售给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其次,商业银行把资产证券化作为它们信贷风险转移的工具。通过贷款证券化,作为间接融资中介的商业银行推出市场,这样银行原来承担的融资风险也相应地转移给了资本市场中的证券投资者。
2.业务综合化风险表现
首先,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增加。贷款发起银行没有足够的激励去关注其贷款对象及贷款总额,而风险的最终承担者——终端客户处在投资链条末端亦很难有效监管贷款质量。因此,“发起——分销”模式激励了非审慎的放贷行为,从而导致严重的信用风险。其次,证券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商业银行纷纷转型综合化,商业银行内部的投资部门大量投资于高度衍生的证券化产品,成为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的主要来源。
(二)外部监管风险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趋势不仅仅是对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挑战,同时也是对金融监管体制的挑战,本文将从监管框架、监管模式和监管法规三个角度分析外部监管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的关系。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综合经营风险:
作为全球银行业的监管准则,《巴塞尔新自本协议》主要通过资本约束机制引导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但从次贷危机的情况来看,现有监管框架尚不能全面监管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风险,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漏洞。
(1)无法有效应对商业银行“发放——分销”经营模式产生的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信用风险——资产证券化”框架,但并未对由于经营模式转变而导致的风险意识下降以及由交易账户引起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增加做出充分的考虑。
(2)监管范围仍存在风险空白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风险管理的涵盖面扩充到了以银行业务为主的银行控股公司,而且在有效银行监管原则中加入了“考虑到可构成银行大规模风险暴露的表外业务”这一条款,但在实践中仍留有监管空白。一是对商业银行控股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机构的监管缺失;二是对表外业务的监管不足为商业银行的高杠杆经营提供了可能。
三、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风险控制的公司治理策略
1.构建商业银行集团整体治理模式
通过构建商业银行集团整体治理模式,以保持对子公司的控制力是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系统效应充分发挥的关键。商业银行集团应实行“政策一致化”,统一经营策略,统一业务标准,统一企业文化,避免子公司盲目经营。
2.完善薪酬治理
对于薪酬管理应秉承适当激励、避免短视冒险行为的理念。具体来说,首先,一般情况下,除了用于吸引并保留员工的最低现金工资外,不允许预定保证收入;其次签署现金工资以外的收入必须与业绩挂钩,所有员工的大部分收入将以股票形式发放;再次只有在完成薪酬委员会制定的客观业绩指标的情况下,才能发放激励性薪酬;最后员工不得从事任何对冲、衍生品等交易活动。
(二)健全综合经营风险的外部监管框架
完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管框架:
(1)实行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指标的监管
资本在抵御意外损失方面起到中亚的防御作用,要避免银行体系出现系统性的危机,就要确保商业银行有足够的资本作为缓冲。针对当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资本要求的亲周期性,监管当局应未雨绸缪,明确8%的资本金要求只是监管的基本底线,有条件的大型银行应保留12%的资本金,并且对不良贷款计提尽可能高的拨备覆盖,以防止市场突然下滑时,银行陷入无法满足最低资本要求的困境中。
(2)加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的监管
从理论上讲,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有助于降低信贷风险,但由于打破了间带着之间的直接联系,助长了房贷标准的降低,造成信贷市场失灵。为此,监管当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的监管。一是应要求信贷资产支持的发行者执行严格的报告制度,降低投资者和监管者对品级机构的依赖性;二是要求证券化发起人、保证人和经纪人保持与证券化产品业绩相关的财务利益。
参考文献:
[1][美]艾伦.加特.管制、放松与重新监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陈岗.论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时间安排与模式选择[J].经济评论,2000(6).
[3]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风险;经营
一、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内在联系
房地产金融是指在房地产开发、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所进行的筹资、融资以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的总称。
房地产业的发展之后,因为房地产资金量大,对于扩大金融业的业务量有利。支持房地产发展,增强了金融业的范围,促进了金融业向多元化发展,是金融业支持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一般来说,房地产就是金融,离开金融,房地产寸步难行;但不能说金融就是房地产,金融的内涵要比房地产丰富得多。房地产是目前国内的支柱产业,但不能说国内产业唯有房地产、房地产就是整个中国经济。完全依赖房地产的经济格局随时都会面临巨大的风险。本书作者从金融角度来思考房地产的问题,来理解房地产的发展,来规避房地产的风险。市场永远是正确的,但要理解市场,必须掌握理解市场的工具,在本书中,这种工具可信手获得。愿有意者前往寻觅。
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无论是房地产商土地的征购、住房的开发与建筑,还是住房建筑完成后的销售,无论哪一个环节都由资金来决定。房地产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国内房地产泡沫与金融预警机制、内地房地产市场泡沫之争、金融政治经济学的新理论、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与反思。
二、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对金融业的影响
(一)房地产业的发展将为金融业的进一步扩展提供经济条件
随着住房商品化逐渐打开,结合现有的公共住房近100亿美元的年度价值成屋都变成了商品。在商品住房的总流量增加了巨大的商品流通量将不可避免地需要增加流通货币。
(二)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金融机构向多元化、金融业务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中国房地产过去几年的发展导致了房地产开发,许多城市都建立了住房合作社、专业银行、综合银行等机构,也促使各种金融服务的出现和发展,如各种房地产抵押贷款、房地产投资业务、住房贷款业务、房地产委托租赁业务、房地产保险业务,有的甚至通过引进外商投资的房地产开发和管理。
(三)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完善银行业务结构,增强其调节经济能力
随着房屋商品化的逐步推开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住房商品必定将出现大量增加的局面,客观上要求银行住房信贷业务有一个长足发展,以推动公有住房的出售,即可改变我国银行目前消费信贷业务极为薄弱的状况,使信贷业务结构趋于完善。
三、房地产金融风险概述及产生原因
房地产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房地产金融,是与房地产活动有关的一切金融活动。狭义的房地产金融表现为一些具体的金融形式,如对房地产银行发行债券,成立住房储蓄机构,安排房地产企业和基金上市,成立按揭类的证券公司,抵押贷款证券化等等
房地产金融风险,指经营房地产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或客观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其资产、收益或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首先,当较多的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面临较大风险尤其是已经受到较大损失时,社会就可能对金融体系的可靠性、稳定性、资产流动性产生怀疑,因恐慌而挤兑,这就可能波及整个金融体系而导致金融动荡乃至金融危机。其次,金融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变化,也使整个房地产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从而有更大的损失。
房地产金融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房地产对银行金融业的依赖程度过大
目前我国房地产投资主要还是靠银行贷款。房地产项目中60%的资金来自于银行。这些数字显示了房地产行业对房产金融的依赖程度。现实中,国家也是借助调节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政策来达到宏观调节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
(二)政策风险
正因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头产业,经济发展过热,首先便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过旺,因此,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时,某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便被吊销资格或倒闭、破产,项目被停工或整顿,房地产业也就相应出现回落,导致房地产金融风险。
(三)经济周期的风险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或不景气都会直接对房地产业产生巨大影响。根据经济发展周期理论,经济总是以周期循环发展的。从长远看房地产价格是上升的,但在一个周期内,房地产价格肯定会有升有降。在房地产业处于高涨的时期,那么房地产金融获利的机会也就较多,反之房地产金融业就会少获利或亏损,出现风险。
(四)房产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
1.房地产开发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导致的银行信贷风险
房地产开发从获得投资、前期开发、土地、项目投标、施工、验收到销售,涉及部门环节多,周期长,期间的风险可来自地段选择、项目组织、施工质量、材料及总体估算、设计定位、筹资方式、行政干预等各个环节,而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风险,则整个项目的风险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2.房产企业进行房地产信贷时决策失误而导致的风险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对金融业务尚没有形成比较规范的决策程序,特别是在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上仍然存在不够严密和全面、对项目的潜在风险识别和准备不足的现象。以至于在房产开发经营过程中出现资金流的断裂,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由于无力还贷而陷入困境。
四、房地产企业对金融主要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重视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危害性,增强意识
房地产企业要密切注意政府有关房产金融业政策的发展动态,加强金融市场分析与调研,把握房地产市场发展规律,适时调整房地产业务的经营方向与策略,促进自身业务的稳定有序发展。要认真仔细对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方面的评估,对市场需求有准确细致的了解,对几类风险较大的开发项目要谨慎进入。
(二)打破单一融资渠道,广泛拓展融资渠道
目前国内房地产开发和个人购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融资方式,应大力拓宽房地产间接融资渠道,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以分散日趋严重的房地产信贷风险。
(1)通过大力推进股本证券投资的房地产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向社会公开募集发展资金,拓展融资渠道,培育和发展二级市场的抵押贷款。
(2)建立房地产投资基金,在住宅产业的吸收,长期资本投资,投资本来是一个富裕的房地产不仅成为受欢迎的投资工具。
(3)引导外资进入房地产融资市场,更大的努力,以吸引外国投资,以改善国内房地产投资。
(4)鼓励发行企业债券,吸引社会剩余资金投资于房地产。这种债券可以由房地产公司,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但也通过类似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资金将被分发到集中的房地产建设。
(三)控制好企业经营融资中贷款的比例,不断调整\优化房地产贷款结构
对于开发项目的投入资金总量、分期投入量、销售情况预测、潜在开发风险认真分析研究。积极拓展各种融资渠道和合作伙伴,降低自身的资金运作风险。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房地产贷款区域结构和客户结构,开发要重点投向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管理规范的大中城市及部分县级市。在潜在客户的选择上要认真分析,充分利用市政建设等有利条件创造客户群;在开发策划期间就要对销售情况进行预测,对资金回收流量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
(四)依法严格资金管理,规范金融业务操作,推进企业资金良性发展
一要把好项目审批关。严格房产项目的收益评价和可行性评估,利润明显较低及售房压力较大的项目的坚决否定。二要严把项目设计论证关。在设计阶段,结合设计单位对项目进行综合规划设计。尤其针对滚动式开发的大盘,更需把持好节奏。三要加项目的风险管理,对项目的运行实行全过程动态监控。要视工程开发进度控制,不断于计划比较,调整偏差,防止资金链出现问题。在与供货商、项目合作者合作时,重视合同和法律管理,预防法律风险。
(五)加强银行业务的关注,建立业务监管机制
业务监管机制以风险控制为中心。首先,要建立起比较系统的房地产行业风险监控、评价、分析机制及报告制度。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走势,重点区域房价、地价变化的跟踪研究,防范和规避产品性及区域性风险。其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及时了解与行业相关的信息。
(六)建立健全与房地产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建议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确定房地产经营的法律意识,积极学习《商业银行法》、《建筑法》、《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条文中新增有关开办房地产金融业务的法律条例,用法规的方式约束规范企业自身与银行的金融行为。对于提供假资料、假资信、骗取贷款的个人,应立停止合作,并配合银行通过法律手段,尽量挽回损失,并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更要重视政府的监督职能,主动配合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宏观调控职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以维护企业自身和国家的利益。
总之,政府在不断地调整房地产政策,借助房地产业来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这必将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法制建设和政府决策体制产生质的飞跃。它体现了当代房产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加快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房产业和金融业的不断合作和共同发展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体现着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它为中华民族的倔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房地产企业应该在大好形势下,抓住难得的机遇,同时正视其中的风险因素,认真对待,以期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弼时.房地产金融风险与经营政策[J].会计之友,2007(31).
[2] 张雪娇.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33).
[3] 吴侠,张慧明.试述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联系[J].统计与咨询,2003(6).
[4] 黄晓颖.新时期商业银行房地产融资风险控制策略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18).
[5] 黄道平.浅谈房地产金融风险及防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
篇8
论文摘要:重点探讨了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在大量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今后的应对策略,为银行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提供切实可行风险防范及发展策略。
1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随着危机的蔓延,将考验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新华财经报告指出,目前银行贷款增速开始下降,贷款质量有恶化的趋势,贷款组合中占比较大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资产质量下滑尤其令人担忧,零售业务也出现放缓的迹象。
1.1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币债券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尽管中国银行业持有与危机相关的各类资产总量是有限的且提取了一定的拨备,但是现在这些产品的潜在风险,仍可能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显露,商业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和汇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比较剧烈。同时全球也进入了低利率时期,银行外币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控制面临新的压力。
1.2合作伙伴风险
在银行业的改革与开放进程中,我国引入了30多家外资战略投资者,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瑞士联合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银行业巨头。它们的参与对于中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外资战略投资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其中部分外资战略投资者因自身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开始减持或出售其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
1.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投资资产价值下降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破产的负面影响正蔓延至中国金融机构。如招商银行率先披露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第二,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
1.4信用风险
目前国内出现的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回调,开发投资资金紧张及房地产销售面积不断下滑的情况,未来房地产市场大幅回调甚至出现崩盘,断供将更加严重,这会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乃至金融危机此外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低。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信用风险逐年加大,公司的违约风险将迅速上升。
2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依然稳健,防范风险的各项指标处于较好水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除去国际金融危机的潜在威胁,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所带来的风险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2.1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重心在于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新协议提出维持资本金8%的比率不变,对信用风险的衡量方法提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选择方案、对操作风险提出多层次衡量方法和市场风险衡量方法。委员会要求监管机构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并对每一家银行的资本变动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同时要求银行根据风险变动状况相应调整资本充足率标准,并依据其承担风险的大小。新巴塞尔协议首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要求银行必须及时、可靠、完整地披露关于资本水平、资本结构、风险状况等信息,接受市场监督,以便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
2.2针对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建立预警机制
针对此次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防范:一是坚持有效隔离风险的跨市场传递,加强对大型银行的并表监管,加强跨业、跨境风险监管;二是严格实施二套房政策,积极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三是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估计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大计提拨备力度;四是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开展资产证券化;五是加强理财产品监管,严格防范创新业务风险和误导性销售。同时对此次由于次贷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银行应关注以下方面并及时预警:一是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管理问题;二是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对海外投资构成的影响,包括全面评估次贷危机、“两房”危机及雷曼兄弟破产造成的损失;三是密切关注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及时评估有关风险,审慎计提相应减值准备,择机出售相关的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等,最大限度维护资产安全;四是关注国际游资对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冲击,主动防范信贷风险,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
2.3完善银行自身经营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
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加以完善:其一是加快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公司治理是在既定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构建,因此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权制度的优化;其二是转换经营机制,应从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两方面人手。在风险控制方面,应建立集中控制、独立评审的贷款发放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数据信息中心,提高信用评级能力,掌握先进的信用风险衡量和管理方法。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结构使委托双方利益相容。
2.4推进配套改革.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形成真正市场化的银企关系,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为国有企业提供有效地融资渠道。企业可以借助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降低企业的负债比例及信贷资金需求压力,优化财务结构。最后为逐步推进国际金融自由化。在脆弱性没有得到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应当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强以后,实施金融的对外开放。
2.5加强法制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
我国应针对在金融制度、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业务以及金融技术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起前瞻性的法规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在进行宽泛性总体框架设计的前提下,重点对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法律约束.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我国政府必须对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和经营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及监管,同时应对国内商业银行进行适度保护,以避免金融业开放对国内金融体系造成过度冲击。
篇9
关键词:财资管理 风险识别 管理策略
一、引言
2007年以来,始于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金融风暴笼罩下的各国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实际上,金融危机源于趋利的动机,次贷危机的爆发,实际上是美国政府、房地产商、各种金融按揭机构导演的一场风险大戏。从次贷危机的后果堪,其影响非常广,危害也较大。金融危机过程中,大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给社会各界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从企业的角度看,如何提高自身的财资管理水准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理论上说,企业财资管理的首要和关键环节是对企业的财资风险源进行识别,然后形成较为清晰的投融资逻辑分析思路。后危机时代,在世界经济刚步入复苏之期时,通胀与贸易保护实际上构成了企业财资管理的主要风险,也使得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资管理策略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因此,本文将尝试基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背景,结合企业财资管理理论的进展,提出改进企业财资管理的思路。
二、对企业财资管理中的风险进行识别
作为现代企业,其经营活动中充满各种风险。从会计的角度看,财资管理的重点就是要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这些风险涉及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及较高的杠杆资本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造成的各种财务损失。从企业的角度看,要充分降低这些风险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般而言,企业的财资风险管理步骤分五步:一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确立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这是进行财资管理的起点。二是充分识别企业进行财资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来源,对利率、汇率、商品价格波动的行业差异性进行考察。三是度量风险,涉及企业的风险损失、风险概率和风险价值三部分。四是根据对风险诱因的识别,对重大风险水平进行评价,实施一定的风险控制策略。五是要对风险敞口进行监控,并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和调险管理策略。从一般的财资管理经验出发,上述五个步骤中,财资风险源的识别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对财资风险的来源有深刻认识,才可能对症下药、提出适合的策略。以下就先对后危机时代企业财资风险的来源与特征进行说明。
三、当前经济趋势分析及超常规救市政策潜在风险的防范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先于世界经济复苏。不过,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加速性、扩散性等特点在这次金融危机过程中也越来越明显。时间不到一年,美国的各种投资银行和按揭机构就大量倒闭或者濒临破产,并迅速蔓延至世界其他主要国家,迫使各国大量实施了超常规的救市政策,比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际上,这些政策的本质是扩张政府信用,各国在治理金融危机中的超常规救市政策潜藏着各种风险。
比如,当前庞大的经济刺激政策,使得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急剧上升。同时,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大都从自身出发,着重衡量自身利益而非从全球共赢和全球化的角度考虑后果。因此,从自身成本和效益出发,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与全球经济复苏并不完全协调。
四、后危机时代的企业财资管理策略
企业的财资管理主要从三大要素进行考察:管理目标、经济发展环境、财资管理工具。作为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运用一定的财资管理工具制定出适合自身的财资管理策略。
首先,企业财资管理的核心是要建立清晰的投融资逻辑分析思路。企业的发展,首要的问题是投融资,财资管理也要从这一首要问题开始。一方面,企业要以风险的视角对投融资项目进行分析,结合企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竞争情况对项目进行风险评判。净现值法(NPV)是项目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方法,但项目实施收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遵循谨慎性的财资管理原则。本轮金融危机中,中国轮胎行业与钢铁行业就面临了较大的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风险,使得财务成本加大,给企业造成了较大损失。同时,要进行收益分析,要按照风险、收益、成本的逻辑分析思路锁定收益,避免对投融资项目盲目乐观。
其次,要认清后危机时代两大潜在风险,即通货膨胀与贸易保护。尤其对中国企业而言,对出口型企业,变相的贸易保护将提升经营成本。在投融资分析中,要关注变相的贸易保护政策,注意把握央行调息的节拍,对未来政策的变化保持敏感。
再次,具体的财资管理工具。一是首选抗通胀理财产品,对企业进行资产配置。这类资产可以是央票、同业存款利率等资产,既保持流动性又能把握利率变化。二是选择高息货币配置。后危机时代可以选择率先进入加息周期的货币,例如盛产矿石、农产品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货币。同时,在证券投资方面,企业也可以采取较多的措施。比如,面临通胀预期过程中,企业的证券投资可以更加关注金融类、资源类、地产类等企业的上市公司,资源类企业涵盖了石油、有色金属、黄金、煤炭等,这一类企业由于处于产业链顶端,将是通胀环境下受益最大的群体;金融类企业通常是早周期行业,通胀来临时,央行必然要加息以抑制通胀,此时银行的利息收入就会相应增加;地产类企业方面,由于通胀预期、低利率借贷成本和宽松的信贷环境等因素的存在,投资性需求会被大大释放,尤其地产储备量大的个股品种将是其中的优选。通过这些具体的财资管理工具,企业也能进行良好的财资管理。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化;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高科技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3-0113-04
一、引言
面向客户需求,以“协作R&D、知识产权许可、技术标准合作”为核心的技术标准化战略为纽带,由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创新体系,具有类似自然系统一般生态关系特征,可视为一种“创新生态系统”。该系统以界面技术的标准化、核心技术的构件/模块化、合作共生的必然性、合作关系的锁定性、集群的高度虚拟性、合作创新的跨国性等显著特征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集群、虚拟企业、企业动态联盟、集群式供应链、地域性工业园区等研究对象。
早在20世纪90年代,飞利浦、索尼、汤姆森等公司投入数十亿美元开发出了高清晰视频技术,但由于影像制作技术、信号压缩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标准等关键性配套技术未被及时开发,致使这些公司迄今未能获得R&D投资回报。因缺乏配套的汽车电路操控技术开发,世界轮胎大王米其林公司1997年开发出PAX防爆轮胎至今未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为避免国际上3C/6C DVD联盟收取高昂专利费,我国开发出了EVD、HVD、HDV,但终因缺乏好莱坞等影视制作商产品技术开发配合而失败。近年来,跨国技术创新网络迅速扩张,席卷了各国高科技行业,推动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个企业之争”演变成为“供应链之争”,进而升级为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争。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成功往往依赖于他人,依赖于众多与之兼容的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从而引发了传统R&D项目管理以外的风险。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技术的系统集成与模块整合引导企业竞争不再囿于产品与市场的竞争,技术标准领先已成为崭新的竞争制高点,掌握技术标准意味着在竞争中掌握了控制权。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强力效应,掌握技术标准的企业榨取了行业中绝大部分利润,从而达到“赢家通吃”。国际上DVD3C/6C、MPEG-x、3G等技术标准联盟盈利模式清楚表明,技术标准已成为高科技产业化进程中制定市场游戏规则的重要手段,这要求企业在塑造核心竞争力时,必须从传统视角下的生产和市场向R&D和技术标准领域转移,表现出从R&D到技术标准的全方位合作。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因其独特竞争力内涵,成为大企业融入创新生态系统的首选战略模式。
二、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分析
近五年来,随着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与重组的提速,跨国公司正在改变在本土从事R&D活动的方式,加速向海外转移R&D基地的进程。在全球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寻求的是最适合于产品/市场竞争的技术合作伙伴。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有赖于企业内外部科技资源的互动频率、密度和质量。企业海外R&D基地间的密集互动不仅为各基地彼此快速进入对方的知识场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知识和资源池”的价值。基于构件与开放源代码(OSS)的合作开发推动了中国软件业迅速融入国际主流软件开发分工,其产值于2003年首次赶超印度;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专利数已经从2004年的2400多件增长到了3000多件,3G专利总数已达到数万项,任何企业都难以独揽全部前沿技术,技术开发分工合作进一步细化,形成企业之间超越国界的R&D网络;高科技产业技术特性及创新要求使企业集聚呈现出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虚拟化趋势,企业参与跨国创新网络可得到一些不参与就得不到的科技资源。技术创新是一种交互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生态过程。创新过程根植于生产群落的制度环境中。软件与通信行业、高精密汽车零部件、集成电路、电气与智能控制等高科技行业技术创新全球一体化极大地推动了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运用生态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高科技企业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协作创新体系形成机理与基本规律是当今国际上学术研究的崭新领域之一。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将生态学基本研究方法引入到经济学中增加资源和环境约束,研究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机理,初步形成了生态经济学、工业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交叉学科。也有少数学者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互惠共生、协同竞争、领域共占、结网群居等特征,研究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关系生态系统、金融生态圈、知识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系统、企业生态位与竞争战略等。
在技术创新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各个高科技企业通过模块/构件分工、技术标准合作等手段形成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依赖关系,如何将生态学中研究生物体之间及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理论方法引入到创新生态系统中,专门研究各个创新合作伙伴之间复杂的协作关系及风险管理问题的文献资料却极其少见。相对来说,较为相关的观点是,技术的进化与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整个生态环境,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作为一种协同整合机制,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协调一致的、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要素。刘友金等(2004)引入行为生态学理论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为;傅羿芳等(2004)提出了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黄鲁成(2003)提出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等等。这些成果目前还未更多地深入探讨协作R&D、知识产权许可、技术标准合作过程中各个合作伙伴之间的生态关系及合作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问题。
三、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机制
(一)区域/产业集群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机制
Tichy(1997)在佛农“产品生命周期”基础上提出区域产品周期理论,并论述了企业集群生命周期由此产生的结构性风险。Dalum et a1.(2005)研究了技术生命周期如何使区域集群发展面临崩溃危险。Fritz&Mahringer(1998)分析了经济周期对企业集群的冲击――周期性风险。蔡宁等(2003)从企业集群网络变量关系视角,率先提出了企业集群网络性风险。朱瑞博(2004)根据企业集群内外部不同风险诱发因素,将产业集群风险分为内生性风险与外生性风险,外生性风险包含结构
性风险与周期性风险,是集群走向衰退的诱发性因素;内生性风险是产业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风险。吴晓波等(2003)借鉴植物学术语将产业集群内生性风险定义为“自稔性”风险,包括:资产专用性风险、战略趋同风险、封闭自守风险与创新惰性风险。朱方伟等(2004)依据高科技产业集群不同成长阶段,将风险划分为同构化风险、本地化风险、政策风险、金融风险、锁定风险、退出与转型风险。创新生态系统除传统的项目本身风险之外还存在依赖性风险和整合性风险。技术标准化不但增加研发环节风险,而且导致产品缺乏多样性,从而诱发产业体系的内生性风险。
(二)联盟、网络与虚拟企业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机制
Das&Teng(1998)将战略联盟风险划分为关系风险与运行风险。战略联盟中的核心风险是关系风险,而并购中的核心风险是整合风险。张青山等(2005)将虚拟企业风险分为协作风险、人员不匹配风险、价值观差异风险、系统性风险等。反应不灵、财务风险、道德风险、融合风险是造成联盟共享核心能力失败的主要原因。供应链合作伙伴信息不对称、能力不匹配、联盟决策、资源和知识交换等不确定性因素引发集群式供应链风险。协作R&D不可避免会造成企业技术流失、壮大竞争对手力量、加速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生产者向现实竞争者转变、合作方可能将本企业排挤出局、带来关键技术人才流失。技术资产专用性、利益目标差异、成员道德风险是企业技术联盟关系风险的主要来源。汪忠等(2005)专门深入研究了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转移的知识产权风险;骆品亮等(2005)研究了虚拟研发组织的道德风险。
通过更多的文献综述发现,如何从企业这一微观视角,紧密围绕企业之间共存共生的合作创新依赖关系,探讨跨地域国界的、具有高度虚拟特征的、以技术标准化战略为主导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机制是当今学术界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进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包括:
(1)创新生态系统风险产生机理:通过网络外部性条件下市场进入与网络生态结构分析、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生命周期演进过程的价值创造与价值网络分析、不同阶段技术专利差异化与许可关系模型分析,探讨创新生态系统成员相互依存的生态风险来源、类型、结构、互为衍生的机理关系。
(2)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指标体系:从企业这一微观视角,着重探讨创新生态系统内生性自稔风险诱发的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的不确定性,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用于识别和量化由共存共生、共同进化所产生的依赖性风险、整合风险、关系风险、结构风险等。
(3)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模型:引入模式识别、函数逼近、遗传算法构建动态的风险识别模型体系,探讨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方法、指标体系、识别频率与识别目的、权变因子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变量之间一致性匹配的指导方法。
四、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控制机制
技术标准联盟是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自主知识产权是参与技术标准联盟最重要的谈判力量,也是降低技术标准采用风险的有效手段。将标准制定与知识产权结合,运用专利交叉许可或联盟制,实施隐性知识产权战略,是入主联盟的有效途径。技术标准联盟通过“正式的或隐含契约”把各种知识产权组合起来,以缓解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冲突。“以产权为基础的资源”成为联盟租金的核心源泉,中国企业须向3C/6CDVD标准联盟缴纳专利费近2亿美元、向MPEG-LA缴纳专利费近10亿美元、向3G标准联盟缴纳专利费近100亿美金等等。技术标准是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最高体现,知识产权政策成为私有协议和标准化竞争成功的关键工具。
从联盟、网络与虚拟企业视角,模块化集群具有信息异化、共同进化的系统结构及“背对背”竞争特征,通过集群模块化设计,可从制度安排上内生地化解吴晓波等(2003)提出的“自稔性”风险与产业标准化体系的内生性风险。汪忠等(2005)针对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从伙伴选择、契约设计角度构建了内生防范系统;从信任评审体系设计及国家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完善角度构建了外生防范系统。蔡宁等(2003)从集群生命周期视角提出了集群网络性风险控制策略。合作创新双方在关系探索阶段,应采用契约控制风险,随着关系建立应逐步采用关系规范来减低风险。在R&D购并中,购并企业应在目标筛选和组织整合两个阶段控制和化解R&D购并存在的巨大风险。联盟要长期合作,必须建立完善的声誉激励机制、理性的盟友选择机制,利用合同及增加敏捷信任以规避风险。颜士梅(2005)针对联盟关系风险与并购整合风险提出了控制策略,建立信任机制、实施自治控制和非正式控制可有效降低联盟中的关系风险。王凤彬等(2005)引入了组织资源变量提出了六象限风险分析控制模型。动态联盟可通过目标机制、信任机制与群体协商机制降低风险。
通过更多的文献综述发现,如何围绕技术标准“专利池”这一新产权契约关系构筑创新生态系统治理结构与机制,进而从产权配置高度降低我国高科技企业融入跨国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是当今学术界崭新的研究领域之一,进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包括:
(1)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控制的基本机理:研究风险控制与风险类型、风险结构及衍生方式、权变因子的函数关系,风险识别反馈变量与风险控制动态变化的互动机理,探讨创新生态系统风险动态控制体系的设计模型、方法与指导原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