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27 16:5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初中语文教学教育改革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主题是学生发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这种新局面,教师不仅应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应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身文化修养,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来适应新教学。
一、对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是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主,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也不例外。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有哪些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初中语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岗位责任不明确
语文是学校教学课程的主要科目之一,其对学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们应该严格把守对语文教师的征集条件。然而,在一些贫穷落后地区的中学,由于师资匮乏。一名语文教师可以同时兼任数学教师、历史教师,甚至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这样一个多重身份的职位,会使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和责任表现出混乱与不明确的现象。
2.初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评估、自我检讨、自我改进
对于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很少主动进行教学的反思、检讨、评估和改进,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教学效果考评以及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比如,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面对教学课堂上学生反映少,课堂提问不积极,作业上效率低,遇到学生迟到旷课或是考试成绩下降等问题的时候,没有去反思教学模式是否出现问题或是学生是否适应,也没有去找出改善出现状况的方式方法,而是任之发展。同时,由于部分语文教师不善于自我反思,很难准确掌握学生的动向及进行自我提升,这导致语文教学质量较低。
二、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反思等方面着手,从而推进初中语文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为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
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2.转换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对许多初中生来说是一种束缚。而作为教师,应该发现问题同时转换教学模式,通过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角色性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运用现代教学媒介及高科技产品与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拉近师生关系。通过以上努力,除了可以使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外,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提升。
3.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有时候都没把握准方向和重点,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咏。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讲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三、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适应改革
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分析;构建主义;文本性质
对话型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交流的动态过程。新课程提倡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方式。这一理念是以对话理论为教学基础,构建动态过程,确立一种交流与对话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深度和质量,阅读的过程,是发现文学作品的构建和意义的过程,应鼓励学生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中的人物、情节和文章结构做出正确反应。目前对话型阅读式教学方法笼统,有必要从本质上对对话型阅读式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梳理和反思。在对话型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进行互动对话交流。
一、有效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策略
当前,对话型阅读教学方法过于笼统,存在着一哄而上的对话现象。有一部分教师不分青红皂白,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往往一味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质疑、发表见解,却忽略了作品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而丧失了评判立场和评判标准,给予学生似是而非的表扬和肯定。区别对待文本的不同性质,说明事实,阐明道理,才能有效的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策略。在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重点在于不要被以往的经验蒙蔽,要放开固有思维,大胆的进行思考、分析和理解,用理性思维去思考文本的原意,以此来确保对文本理解的客观性。
学生要利用已有的经验,突出理解文本的个性色彩和作品真意。无论阅读哪一类文本,都需要与文本进一步进行对话,各类文本的对话方法、目的、过程和结果都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更加要合理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教师必须要熟读文本,充分理解文本的特殊性,为学生的质疑和提问做好充分准备。例如:有些文学作品,学生仅仅凭借自己的理解很难理解文本的真意和作者的意图,甚至连文本的基本意思都很难搞懂。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讲解了。当然,讲解应该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不要将直接将标准答案告知学生,强求学生死记硬背。
九年义务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为今后奠定基础,接受前人的文化遗产是初中生的主要任务。阅读文本,首先要读懂文本的意思,然而千万不要把读懂文本当成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胡乱质疑、信口开河,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育行为。文本具有唯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理解文本就是为了进一步发现作者的意图,我们不断进行对文本的理解,就是不断向作者的意图趋近。学生理解文本的真实意思,领会文本所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文本的性质和意图,充分考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对问题的领悟能力。否则,就无法构成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就无法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策略。
二、营造气氛,设置话题,激起学生兴致
激起学生的兴致,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想学好语文关键问题就是兴趣。有了浓郁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对话激情和对话欲望。学生的爱好、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以往的学习经验,在对话型阅读教学中要放在首要位置。教师应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对话激情,表达欲和表现欲积极制定各种相应的策略。
在对话体验中,学生对文本会有更进一步的感悟,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学生会不断的向文本提问,向教师和自己提问。而教师则应该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们深入发现文本的真实意义,体会文本之中每一句充满魅力的语言,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自我提升和发展。
教师应抛弃传统理念,营造和学生之间真诚、信任、平等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性,学生很难对自己惧怕的教师或者专制的教师自由的表达见解。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构建一个和谐的情境,真诚的取得学生的信任,真诚的沟通和交流,彼此敞开心扉,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对话氛围。
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应当围绕话题展开。话题能否深入展开,取决于话题的优劣,好的话题会提高学生的对话积极性,坏的话题同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对话积极性。话题的设置不应过于驳杂,应少而精。注意语文知识及语文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融合,培养学生利用创造性和综合性思维来解决问题。话题需要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使学生在对话和思考中闪现灵感,从而通过多层思考有所发现得出答案。话题应尽量设置为贴近学生生活,从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去感悟文本。设置这样的话题,能使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对话当中,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对话欲望,从而通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来提高学生自己。
总结: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目前来说研究的还不够深刻,在教学中如何正确进行对话,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所有的分析和探索都是力求促进其完善,如何结合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更应引起重视。区分文本性质,确立对话过程、策略和目的,重视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联系,理清对话阅读和对话阅读教学的关系,实施有效可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教师不应该忽略以上要素,应正确认识、提高思考,进一步对对话型阅读式教学进行完善,以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沈晓霞.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8).
[2]颜敏.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反思[J].文教资料-2009,(12).
[3]代卫红.构建对话型阅读教学,让课堂神思飞扬现代语文[J].理论研究,2005,(5).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情感意志
德育教育是新课改的灵魂,关系到未来社会发展良性的基础,为有效达到学生的情商智商培养及创新技能的培养,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德育动态,努力开展德育教育空间,落实德育教育工作,有效增强工作力度,达到具有时代意义的教育,得以保障创新人才的发展。在新课改中,以九年义务教育制的安排方式,合理设置了分课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架构,提出了课程内容的全面性,消除学科之间明显的界限性,并强调了要全面覆盖德育教育的渗透性。作为中学语文教育者,把德育思想渗透进语文教学的理念,在对学生进行教材教育的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特性,利用教育心理学合理处理好学生当前的心理问题,指导出正解的人生导向,全面保障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合理发展。现以教学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进教材中的经验,浅谈体会。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
教育者自己就要把教材中的各类人物的优秀品质进行吃透,再把这些优秀品质通过多模式的教学手段渗透到学生的教育中去,让学生学会锻炼意志。比如七年级第九课《我的信念》中描写了玛丽•居里对科学研究坚持不放弃精神;又如《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中描写徐霞客有自己的思想理念,不畏艰险,勇于实践,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的游旅中,得到了大量丰富的素材,从而创作了《徐霞客游记》。
二、陶冶积极的情感
人类的情感是突现出人类掌握地球的主宰因素,有良性的情感思维的人,必定会走向人生的成功,中学生的情感思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时期,具备相当大的可塑性,教师应通过材料,以教育的手段来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到体验和产生共鸣,让其在学习中受到影响。比如课文《生命•生命》中的三个事例就作出了对生命这个问题的探讨:一是对生命的尊重,利用仅有的生命让人生得到真实的意义;二是生命的时间性,无法预料性,让学生懂得抓住时间,发挥人生的意义;三是珍惜时间,无常的命运要学会承担。
三、练就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思想渗透不光是学生受到教育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结合教材,把教学中的思想,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进行自我调节。如有效控制情绪,塑造良好性格,增强承受压力的能力等等。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开展多模式的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有效的进行互动,让学生和教育者之间产生一种朋友模式发展,并且还能让教育在活动的环节中积极的发现问题所在,并且能很好有效的解决问题。比如,可以针对一部份学生比较突出的不良因素,集中在一起来开展针对性活动,比如“快乐学习,精彩人生”,“梅花香自古寒来”等主题表达作文竞赛,通过各项有竞技性的活动,让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的主动都得到增强。又比如,可以以学生冷漠自私等心理特点,进行“班级故事”的创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班级中寻找故事,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以此活动让学生达到热情,友爱,团结,互助,让整个班级有一种团队精神的凝聚力。
五、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古代著名思想家韩愈曾经提出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加强阅读教育,是让学生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懂世界,才能更好的融入到当今社会大环境中去,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还未完全形成,还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真实含义,比如像庄子的《秋水》《两小儿辩日》这类古文,都需要教育者来给予正确的解释和引导,并让学生进行良性的思想扩展,要使学生明白文章的真实表达意图,让学生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能通过学无止境,为达到人生最高山峰而努力。
六、开辟“三点一线”心理沟通渠道
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1
我国当前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就是素质教育。能否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主要是由学科教学落实情况决定的。语文学科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甚至其它素质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学好语文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最为核心的内容,但提高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知识基础。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其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最终目的。但是,要想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就必须要认真打好语文素质基础,也就是认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所以,老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着重抓好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为学生语文素质的不断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采取分步骤、分点、分类、分阶段进行。在七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并且和单元教学相结合,讲解和介绍语文知识都有哪些知识点和哪些类别;八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训练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时归纳和分类相关的语文知识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各类语言知识;在九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个示范,让学生单独进行整理和分类。通过这些练习,不仅能够让学生熟练准确的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够对各个知识点所存在的区别和联系有所了解,这对于加强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想使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不断优化,就需要有正确的思维能力和思想观念。所谓思维就是指人的大脑对于万物内在本质和现实情况的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自发的反应,能够将每个人的内心活动展现出来。也就是说,人们的智力水平可以通过思维能力来衡量。这种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形成,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也就是通过实施素质教育,能够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1.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之间关系所进行的有关探索。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主要内容有发散思维、变向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以及新向思维等。
如果要培养发散思维,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常识,再根据不同思路去探索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这就要求人具备很高的变通能力以及大量的知识储备,绝对不能够被现实当中存在的一些简单现象所牵绊,需要从各种途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角度进行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素材或者抽象的概念,让每个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进行大胆的陈述。例如,在进行写作时,如果要对一个人的性格进行描述,就有非常多的方法和方式。
逆向思维指的是要站在对立方进行问题和现象的思考。也可以说是把问题反过来进行思考。要想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固定思维模式,不受自己固有观念的羁绊,放宽思路,反方向来探索事物本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也具有非常多的方式,可以提出一个有争议或者矛盾的选题,采取辩论赛的方式,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全面的看问题。还可以提出一个相对矛盾的命题或者观点,让学生通过议论文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2.加强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想象思维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象力,就是指通过原有材料尽情发挥自己想象的一种能力。纵观古今,很多的制度创新和发明创造都需要想象力,假如没有自由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很多未知事物和规律都不能够被我们所利用。因此,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语文教材中所提到的那些多姿多彩的描绘以及丰富华丽的辞藻,都能够让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从而使他们的想象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语文老师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多种教学方式,例如拟想、联想、补想、续想、扩想、反想以及推想等方式。当老师在讲述某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与众不同的结局,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将其当作一种重要资源彼此欣赏和分享。
三、加强语文教学具有的德育功能
学生素质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实施素质教育非常关键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从而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初中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初步形成期,利用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等进行德育教育及渗透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其主要渠道和阵地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因此,加强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实现为初中语文教学所带来的考验。德育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爱国主义是其基本内容,应该落实和贯彻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初中语文老师应该将语文本身作为对学生实施爱国教育的载体。
四、结语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就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在各个学科中渗透素质教育能够激活教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学生必须要学好的一门学科,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审美能力以及情感因素等。为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老师应该将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所具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能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贵贤.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1(1)
[2]李茹.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刍议[J].读写算(教师版),2012(3)
篇5
关键词:实践;语文学习;关键策略
一、现实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方式
1.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
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初中阶段教学模式主要是存在于对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全面把握上,而忽视了对于语文实践拓展的加强和训练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模式,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学习语文知识并不是为了应付基本的语文测试,而是为了加强自身对中文的灵活运用能力,而中文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来逐渐体现的,比如,基本的表达能力以及面对大众交流的随机应变能力都是语文知识在社交场合上的基本体现。然而教师的教学侧重点却是在对语文的词语掌握和文字记忆上,如果在掌握了基本的语言学习基础之后还没有得到及时的运用,那么语文的教学也就谈不上实践了。
2.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语文的教学应该是面向今后的社会需求的,因此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也应该是将语文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实践运用上特别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认识,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作为自己的母语学习学生还需要力争在对其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试着去研究语言构成以及言语表达的内在规律,这就是结构主义在语言研究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二、语文学习中的几个板块构成
1.阅读版块是最基本的内容
语言的掌握是离不开基本的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对于阅读这一方面来说,其实在某一种语言是其母语的状态上来分析,阅读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前面讲到的实践教学也可以在阅读上找到吻合度,因为阅读的过程包含了对文字的重新认识以及相应的联想过程,甚至能够很好地提升学习者的写作能力,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尤为需要重视这一板块,只有将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体现出来,语文学习也就变得轻松许多。
2.写作板块是语言综合运用的阶段
假如对于语文的学习已经是达到了可以很好地组词,甚至是在人际交流中可以达到很好的状态,但是语文的写作却出现了书面表达的障碍,这其实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主要有这样几点,首先造成写作出现障碍无非就是对事物的状态观察不仔细造成的,还有是对语言的组成词语还没有能够灵活地运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写作的障碍自然就会得到一定的缓解,因为写作能力的加强需要在语文学习中具有较好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最基本的要求
对于一门语言的掌握,词组是最为重要也是比较难掌握的一点,特别是汉语多音字以及生僻字不在少数,因此要想学好语文知识是需要花费一定功夫的,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是不可能将所有的语文知识都讲解完毕的,因此在其他的实践中,语文的学习就需要学生去查找学习语文知识了,这是基本的学习态度的体现。
结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实践教学不单单是简单的课外拓展,也不是掌握更多的陌生词语,而是在课堂教学之余能够具有全面掌握一门语言内在发展规律的意识形态,这种关键策略的拥有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够有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对语文学习的几个基本点的掌握后才去领悟的,因为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课堂上的学习就已经将语文知识学到一部分,如果是教师需要学生在对于语文的基本面掌握得更加细致或者是能够延伸到更深层次,可能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层面,所以实践教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叶继生.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10.
篇6
一、注重情景的模拟
口语交际的目标中明确说明,学生要形成根据场合组织语言的能力。其中“场合”包含了说话的时机环境、说话人的身份、听众的身份以及交际信息接受者的身份。然而,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认识往往是单一的。需要教师模拟出一些情境让学生想象用他人的口气说话,用他人的方式思维。
例如:在学习如何有条理地组织语言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新闻评点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当新闻评论员,向全班同学播报两条消息,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从播报消息到评论,需要有自己的组织顺序,自己支持或反对,再说明理由。此外,两条消息的切换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过渡语言,是对学生口语表达顺序和流畅程度的训练。
再比如:社会开展禁烟活动,请帮助小区委员会写一条禁烟标语,并配上相关说明;面对家里吸烟很多年身体不好的奶奶,请劝说她参加小区的禁烟活动;在公共场合的禁烟区看到一名中年男子在吸烟,请劝说他停止。
这三种场景的模拟分别代表了三种身份:第一种是公开的、官方的,语言正规化;第二种是亲人之间的,要注意情理交融;第三种是社会上陌生人之间的交际,要讲究分寸礼貌。
利用这种场景的模拟,有意识地教导学生体会不同场合的不同,从而学会换位思考。不同身份的人在提倡禁烟时是从什么立场出发,禁烟对什么有好处等等。同时,根据不同的身份,不仅要使用不同的措辞,还要注意语调和语气的变换。
二、从借鉴到原创
口语交际学习的初始阶段,许多学生往往还没能够掌握方法和诀窍,他们模拟思维的能力也尚未完全成熟,就会出现表达不得体、不知道该怎么说的现状。此时,教师不妨换个思路,让学生从模仿开始。
从婴儿咿呀学语开始,人类就是在模仿中逐步形成语言能力。笔者认为,这一方法同样可以适用于口语交际的学习。教材或是实际生活当中,存在无数成熟的精妙的交际范例,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例如:在学习课文《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物品、风景,那么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事件。按照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后果进行口头表述,然后说明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演讲视频,摘录一些著名演讲的原文。跟学生一起讨论演讲的内在逻辑,有号召力的话语应该怎么说,语气是什么样的。
然后设置一个演讲题目,让学生运用自己总结的演讲方式去表现自己。比如,在一场“青春感悟”的演讲中,有的学生利用排比句增强演讲的文采性;有的人利用手势等身体语言加强感染性。
除了利用课堂上展示范例的形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表达亮点。如,广告语:“人类没有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些著名的课文、演讲、宣传语是经过社会认可的表达范本,它们无论是从语言的文明得体程度上,还是从文采和创新上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地方。因此,学生借鉴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体会语言逻辑、语言思维的过程。通过借鉴摸索出语言的组织思路,了解不同场合的语言特性,从而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开拓训练机会
教师在传授学生口语方法的同时,也要提供不同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表达实践。在人教版教材之中,口语交际与写作一起被放在综合性学习的板块。教师在讲课时,也会开辟专门的课时进行讲解,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进行专门训练。
除了专门的口语课训练外,笔者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设计更多的口语表达环节,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运用自己在口语课上学到的交际方式方法,使自己的交际能力经过实践的磨练走向成熟。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三分钟演讲活动。每天的语文课开始,全班同学轮流上讲台做一个小演讲。每堂课一个学生,每次演讲不少于一分钟,不得超过三分钟。演讲的内容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或者上一节语文课的内容,或者结合课文的发散思维等等。
在笔者的实践过程中,有人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观点提出质疑,有的人结合课文描述社会现象。学生对这一活动都表现得十分积极,很多人甚至提前准备,对演讲进行预先排练。活动结束后,不少同学认为自己得到了锻炼,表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现代教育手段,是教学依赖于现代科技技术,将教学信息传输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使用板书和实物模型的手段不同,现代教育手段是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并进行信息的传播。现代教育手段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技术、幻灯片和影视资料等。在语文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手段的使用,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现代教育手段应用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是时展的需要。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板书或是图片等向学生讲授语文知识。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信息的了解途径也越来越广,对信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足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来源。为了能使教学的知识信息满足学生的需求,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迫切地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这不仅增加了知识的直观性,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学校教育是为社会输送和培养优秀的人才,现代的科学技术理应为教育服务,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社会也正需要这样在素质教育下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将现代教育手段应用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是时展背景下的需要。
一、现代教育手段对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影响
现代教育手段不仅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还能让教材以丰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将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突破了教材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教材更直观、生动地表现给学生,增加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这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讲,是一种巨大的革新和突破,对语文教育教学有着深远影响。
(一)促进学生对语文的认知
现代教育手段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丰富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在教学实践上的应用。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及的。有科学研究显示:人从视觉所获得的知识,能通过大脑记忆的有1/4,而通过听觉所获得的知识,能记忆的不足1/4,但如果通过视听同步而获取知识,能够通过大脑记忆的竟然能达到3/4左右。所以,现代教育手段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
(二)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教材的内容有声有形地表现给学生,不仅直观,而且生动,为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向学生所传递的知识信息,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还是从知识的传递速度上都起到了推动作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语言的音、形和义统一,以丰富的感彩完整地将语言表现出来,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理解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供有效途径
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学生语言的学习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还为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现代化教育手段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解开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使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进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的情境再现,可以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对课文讲解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课文的情境表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语文学习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与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更加贴近,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对《苏州园林》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学习情境的打造。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到学生面前,还可以结合历史,让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历史有所了解,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交融的学习情境下,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会让学生对每一堂语文课都有所期待。因为对学生来讲,每一堂课都会有精彩的内容呈现在他们面前,每一堂课都会在知识的学习中获得审美的享受,这正符合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所以,教师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熟练应用,使每一深堂课都能为学生表现出新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们越来越热爱语文学习。
(三)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利用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上的浪费。由于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对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设计,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并省去了用粉笔传递信息的环节,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结束语
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适合的现代教育手段,从而使其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重视语文教学的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可利用的教学手段,这样不仅能促进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对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也有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朱清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1).
[2] 姜馨.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之我见[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篇8
一、词汇教学,彰显文化特色
词汇是初中英语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才能向更高层次的语言学习迈进,如句子、篇章等。词汇中往往含有诸多文化因素,教师要从跨文化角度看待词汇教学,以充分彰显文化教学特色,让枯燥的词汇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带动学生的词汇学习兴趣,打好英语学习基础。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B中的Unit 8 Pets这一单元时,教师在教授词汇时,挖掘出文化因素,进行渗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有关宠物的词汇,在讲述到dog, cat时,教师融合文化学习为一体,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如:dog,西方人将其视为人类的朋友,因而有lucky dog, clever dog, love me love my dog等词组;而在中国,与狗相关的基本都是带有侮辱性的,如猪狗不如,狗眼看人低等。也就是说,不同国家对dog的看法也不一样,蕴含的文化因素有巨大的差异。紧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cat。通过挖掘词汇中的文化因素,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词汇学习也变得鲜活起来。
二、挖掘教材,顺势拓展文化
词汇中含有文化元素,教材中的句型、内容等也蕴含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尽力挖掘教材中的内容,顺势拓展文化内容,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学习更多的跨文化内容,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理解差异而造成交际失败。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8B中的Unit 5 Good manners这一单元时,教师以教材为本,拓展文化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主要讲述的是“中西礼仪”问题,以The UK为代表,因此,在学习时,教师引出更多有关这个国家的文化礼仪内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方式逐层引导。师:What’s the proper way to greet people in the UK? 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请一名学生与自己亲自示范,增强理解。紧接着,教师继续带领学生深入学习:Do they greet people with a kiss? How do people start a conversation? 学习完这些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人、美国人见面时的礼仪,延伸出更多、更广的文化礼仪学习,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互动讨论,增强文化理解
在文化学习中,教师不能一味以灌输方式进行,要注意与学生间的互动。为此,教师可以围绕某一文化话题,引导学生互动讨论,从而增强学生对文化内容的理解与吸收。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 5 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时,教师引导各小组学生选择本小组感兴趣的西方节日,然后进行互动讨论,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呈现出西方的节日,如:Saint Valentine’s Day(情人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Christmas Day (圣诞节)、Halloween(万圣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等。每一个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节日进行讨论,学生需要互动讨论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习俗等。在互动讨论时,学生可以借助身边有限的学习资源辅助讨论,以便在讨论时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最后,每一个小组再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整体汇报。如此一来,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文化知识,形成互动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如果有必要,教师也可以提前布置互动讨论任务,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书籍、报告等,丰富有关西方节日的学习。
四、实际模拟,体验异国文化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 社会教学 人文性分析
初中历史社会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同学们通过学习,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更是期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来有能力去判断各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丰富自己的人性与情感,通过对历史社会学科的人文感悟而建立起对历史的理性思考,为自己自身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历史和社会学科中人文性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的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期望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在发挥作用。”这个定义中所说的教育不仅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更是指整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学校教育的弊端在于极度的重视学生学到知识才是王道,总是以社会的需求和主流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为主,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人人文精神的养成。学校教育的这种弊端就导致学生现在受到的教育都是中规中矩的,缺乏个性的伸展和人文性精神。
历史学科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文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根据课本泛泛而谈,而是要真正的让学生理解历史真实事件中蕴含的人文性和华夏儿女的优良品质。历史和社会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已发生性,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充满了神秘感和厚重感,而由于这样长的时间间隔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学生对于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理解自然有所不同,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人去研究这一学科,提出了很多褒贬不一,带有很多偏见和针对性的观点,让中学生很难去真正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这时就需要历史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起一种人文性的精神,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历史事件背后蕴含怎样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精神,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辩证的看待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发掘人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和人追求尘世幸福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精神品格。
二、历史和社会教学人文性的作用
首先,历史社会教学中的人文性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社会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指对历史的记忆以及描述,并且能够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史实来汲取经验教训,从而能够把这种经验和智慧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来期望未来。还有人把历史观点看做是一种从当代时空以当代的视角来审视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习者通过运用自己的知识来分析复杂的离职材料,综合不同的史料来进行整合和概括,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把一切的事物都看做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包括现在和未来。我们需要根据历史的启示和历史长河中的长时间发展规律来理解发生过的历史,并且展望未来。从任何一种观点来讲,都把历史意识看做是一种能力,即能够通过已发生的事情的经验教训去将现在的生活和学习任务完成的更好,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中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中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他们既对新鲜事物和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同时也因为分析能力和判断辨别能力有限而容易产生不正确的思想,这时教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举个例子,学生学习过日本侵华史之后,很容易会对日本侵略者产生强烈的仇恨心理,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有正确的社会历史意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会把这种仇恨心理扩散到所有的日本人身上,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清侵略者和日本普通人民群众的区别,并且告诉学生日本普通民众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要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只有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更强大,从而永远避免战争历史的重演。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最终使学生有了正确的历史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思想境界。
第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很多历史中优秀的华夏儿女的伟大事迹,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历史的同时要向学生展示我们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历史社会作为一门综合型的社会学科,不仅讲述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而且还讲述了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不断发展和脚踏实地进步的,我们华夏儿女长期与自然抗争,与外来民族抗争,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并且形成勤奋坚韧,自强不息等等伟大的民族精神,最终世代相传。很多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处于一个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在这样的阶段中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因此很容易会遭受不良学习风气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变化,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这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让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的继承和不断发扬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能够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并且自觉地维护民族利益。
第三,培养学生先进的国际意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清朝末期,我们国家由于固步自封,导致不能和国际接轨,因此一味的将自身看做最强大的国家,拒绝接受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知识,在中得到了惨痛的教训。要培养学生先进的国际意识,让学生能够欣然并且有选择性的去接受和学习西方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能不断的进步。
三、通过历史和社会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历史学科人文性十足,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能只做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授者,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不拿自己的思想左右学生。教材只是一个半成品,教师应对其进行加工和建设,注重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力求在教学中把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传达给学生。教什么,学什么,二者其实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了解历史的同时能够真正的意识到历史能够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通过了解历史上的一些名人轶事培养学生相同或者相似的品质。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展现一种艺术性,要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受到历史人文性的熏陶。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应采取多种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注重学生的思想活跃,态度积极,从而使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例如通过阅读、演示、辩论、竞赛、用第一人称介绍历史人物事迹等方式,使学生投入其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与教师配合与呼应,通过师生的互动和生生的互动,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生的参与,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而不是只有个别学得好的学生参与。要改变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活跃而和谐的气氛,体现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中的人文性,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第二,教师在讲授历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对于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我们不应该以一种观念去解读。比如秦桧和岳飞大家都很熟悉,岳飞一直被尊称为民族英雄,相应的秦桧被称为卖国贼。但鲜有人知道,秦桧其实早期也是一个宁折不屈的汉子。靖康之变后,金国想要扶持一个傀儡皇帝,以便控制宋朝。秦桧坚决反对,因此才会被金国抓去。后来由于某些原因被放回宋国。之后岳飞坚决抗金,收复北宋失地,但赵构和秦桧反对。赵构反对是怕徽钦二宗回来夺了他的王位,秦桧反对一是附和赵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秦桧对宋金两国的实力比较清楚,知道就算支持岳飞抗金,结果也不一定会好,甚至有可能会被灭国。因此,虽说秦桧联合赵构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但至少使南宋又存在了若干年。再比如秦始皇,他的功劳是消灭六国,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广修道路,让全国四通八达;派遣赵佗开发南部,是我国南部第一步的开发;蒙恬在河套击败匈奴,匈奴在十年内不敢南下;首创皇帝,打造玉玺。然而他也有很多过失,如焚书坑儒,让中国文化书籍更退一步,百家勃勃向上的精神从此泯灭;徵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军队开销、自己的奢侈生活不惜对百姓施以重税,导致民不聊生;严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这两个历史人物就告诉我们看待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一面。
第三,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还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这就是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历史和社会学科中各种不同知识的综合考量,在讲述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事时,教师应该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联系到一起,针对两个或多个事件的异同点帮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辩证分析,而不是孤立的去评价单一的特定时期的一个事件。这会让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全面思维模式。
四、结语
为了更好的定位中学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强化中学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师应该注重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向学生展现历史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同学们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支建国.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
[2]顾云.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成功(教育).2012.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误区;分析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因为对课改理念掌握不够准确,或是自身教学方向出现了偏差,导致教学工作陷入误区。这些现象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必须要以有力措施帮助语文教学走出误区,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点误区
绝大多数教师的语文教学都能够在新课改理念指引下顺利进行,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理念不清、思路不明、措施不实,教学步入了误区,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将放任自流误认为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倡导初中语文教学推动自主教学模式的开展,而有些教师在这一环节完全没有充分领悟这一内涵,认为放弃教师的灌输就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思考题之后,其余环节都是学生在进行,教师没有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互动,这种放羊式的教学实际上效率低下,尤其是在重点难点突破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目标。
2.将机械演示误认为现代教学。走进有些教师的课堂,发现信息化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些教师使用中矫枉过正,将成品课件作为教学的线索,甚至有的课堂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流程进行,完全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突况,教师的教学机智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3.将形式主义误认为优质高效。师生互动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显著特色,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组织中存在着明显的形式主义,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只要学生全部回答出来,就代表着这节课的任务完成非常好。为了达到这样轰轰烈烈的效果,有些教师在设置思考探究题时偏少偏浅,没有真正体现难点和重点,这样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看似全面完成了所提出的思考题,实际上一些教学难点重点还是处于空白,最后以教师讲解灌输草草了事。
4.将无序活动误认为课外拓展。课外拓展是初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有些教师对如何开展什么样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凡是课外活动都当做对教学有用的拓展活动,实际上在有些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过于娱乐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紧密,与重点难点知识巩固没有密切结合,在课外拓展活动与对语文教学支撑功能方面明显弱化。
二、坚持新课改理念引导和推进语文高效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正确面对教学中的各种误区,要坚持新课改理念为指引,扎实有效推动教学工作开展,重点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准确把握自主教学精髓有效组织。自主教学其核心要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认真思考、相互合作,依靠自己和同学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设置科学的载体进行有序引导,同时更要体现和学生的互动,不能完全放任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教学秩序上要有效控制,教学节奏上全面掌控,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还要进行思维启发点拨,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扎实有序开展学习活动,方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因此,既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这才是自主教学的最佳路径。
2.科学合理体现现代教学手段作用。现代教学手段具有演示形象、信息量大等优势,但是教师要始终牢记现代教学手段只是促进教学目标任务完成的辅助手段,决不可代替教师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方面教师要掌握三条原则,首先对多媒体手段的定位要准确,在补充信息、营造情境等方面可以发挥多媒体手段作用,但是决不可滥用,更不可一节课从前到后都是以设计好的课件代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其次,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控制好频率,过多过滥不仅会让课堂秩序受到影响,而且也不会达到预期效果,要在最需要的环节使用才能体现其作用。另外,在多媒体手段运用中要提倡教师自主设计,使其更具针对性效果,这一点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3.紧扣要点组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重点要点,才能提高教学成效。每一位教师都应当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教学思考题设计时尽可能将重点难点与问题设计融为一体,充分彰显思考题对学生的引领作用,要体现重难点突破的集聚效果。针对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效发挥思考题的启发作用,不能贪图省事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题目,要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设计出内在连贯、体现难点的思考题,和学生开展互动,增强教学重难点突破效果。
4.紧密结合教学需求组织课外活动。初中语文教学拓展活动是巩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在课外活动组织中,教师必须掌握两条原则,一是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难点、需要巩固的要点,因为课堂时间限制可以放在课外拓展活动中进行。课外活动的内容要与语文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内外联动、有效促进。其次,语文教学拓展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要求,学生有着哪些方面浓厚兴趣,就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有效拓展。如学生爱好文学,可以组织文学社团活动,他们喜爱书法,也可以组织相应的书法兴趣小组。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课外拓展活动进行巩固,帮助他们迅速弥补自身在能力发展方面的短板。例如有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低,教师可以组织专门的口头作文训练、口语模拟训练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