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27 16:5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经济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资源十分丰富的能源大省。其中以煤炭、水能和森林资源最为突出,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据相关统计,贵州省煤炭资源储存总量高达2400多亿吨,高居全国第5位;贵州作为新能源煤层气的主产区,其蕴藏量高达3.15万亿立方米,仅次于山西省位列全国第二位。贵州省经济仍处于欠发达和开发时期,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而第一产业受自然环境以及落后的科技限制,农业仍以传统耕作为主,产业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工业发展起步晚,且数量和规模均不大。能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压力将极大制约着贵州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贵州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贵州省产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第一产业不断下降,到2013年低至12.9%。第二产业有小幅波动,但占比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波动性较大,且在近几年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开始下降。从一二三产业结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贵州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由于贵州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引领下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济有了大幅度的发展,但是贵州经济受第二产业带动较大,第一二产业的支持很有限,这种不合理的发展结构最终会导致贵州经济结构单一化,后期发展动力不足。同时在现行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这样的经济结构也限制低碳经济的发展,从而约束贵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居高不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贵州省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大幅度增加,通过对比,2007年贵州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为7468.85万吨、3670元/吨,而到2014年我国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1024.63万吨、8392元/吨,从这些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贵州经济发展的同时,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也在增加,增速甚至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这就大大限制了贵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从绿色GDP角度上看,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来治理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压力,这就使得贵州低碳经济发展受到限制。3、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贵州省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原煤作为经济的动能,其中从2007年到2013年变化不大,占比最高达48.8%,而天然气所占比重很小,且从2007年到2011年占比不断下降,直到2013突增至2007年的水平。电力消费也是贵州能源消费的主力,约为33%。从贵州能源消费结构中可以看出,贵州作为煤炭生产大省,煤炭消费也很高,同时也看以看出,贵州经济发展由于起步较晚,技术条件落后,经济发展主要靠第二产业的支撑,经济结构单一,对能源需求较大,特别是对自己独有的煤炭资源需求很大。同时贵州水力资源丰富,也得到广泛的利用,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比总的三分之一,表明贵州注重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就要保证能源消费的低碳化,清洁化,只有把传统化石燃料的消费量降低才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贵州省从能源消费结构入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二、贵州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随着贵州省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开始凸显,并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贵州省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较大比例,而且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低,发展速度缓慢。而第二产业中多以重化工业为主导,这些企业具有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大。同时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原料加工生产,结构单一,经济产值不高。这就迫切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升级。首先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贵州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条件。其次,整合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对三产业之间以及内部关系的整合与升级,第一产业作为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一产业的地位需要继续巩固,同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其发展,升级第二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走节能减排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第三产业行业内部的调整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最后,推行相关政策,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大行业的过快增长。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能源。首先,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断降低能源结构中煤的比重。化石能源作为传统工业发展的能源基础,高碳化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当全球气候不断恶化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人类对工业文明所依赖化石能源基础的反思和改造也是顺理成章的。高碳产业的发展难以为继,不仅仅是化石能源资源短缺的危机,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将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发展低碳工业已迫在眉睫。其次,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传统能源的高能耗、高污染、附加值低的特点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型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被广泛利用。新能源具有成本低廉,可再生或者重复使用等多种特点,最重要的是对环境污染小。新能源的研发使用,低碳燃料的研发,传统化石燃料的清洁技术以及先进的发电技术是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同时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领域。3、强化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做好节能减排。贵州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也是企业推行节能减排的起点。应从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入手,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研发出新型能源,或是直接研发出对传统能源清洁处理的技术,大大降低能源消耗的低碳化,同时达到能源的持续利用。4、制定相应政策保障机制,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一系列相关法律的出台,但是仍然缺乏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且由于立法在内容上原则性较强,加之地方实施力度不够,导致法规约束性较差,无法达到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效果。这就急需政府从贵州实际情况入手,结合国家低碳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一部有助于保障和促进贵州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同时,低碳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佳选择。贵州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响应国家号召,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国家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规划”,“能源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作为基础,制定出贵州相对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同时,把低碳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抛弃传统仅注重GDP总量来衡量经济的发展,还应看到单位GDP能耗的变化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成果,并以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先导,低碳技术的发展纳入技术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低碳发展规划从重点行业和领域出发,最终达到低碳转型的目的。5、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提倡低碳消费。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不仅仅是政府指导实施,还需要全民积极的参与其中。贵州省较全国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也是较全国偏低,而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还未正式成型,所以人民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足,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全省广泛开展各种低碳经济和节能宣传的活动,进一步推进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使低碳经济走进居民现实生活中去。而贵州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也离不开每一个人,这就需要政府做好对民众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宣传讲解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甚至影响到我们的生命安全。同时低碳消费也是宣传的重点,低碳消费不是我们少消费或不消费,而是注重绿色消费,是在生产生活中低碳环保消费,实现较低的碳排放。
三、结语
在2005年,贵州省便开始着手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工作,到2006年,在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下,由11家部门合作建立了低碳经济建设和发展会议制度,贵州省政府直接领导和监督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事宜。贵州省当下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高耗能、环境污染的高发时期。怎么做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好生态环境,将会是贵州省近几年一个重要的任务。贵州发展低碳应着眼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刘丽萍、何燕: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主要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
[2]李国志、李宗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4(1).
[3]戴海龙:低碳产业及我国高碳产业低碳化途径[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8).
篇2
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现有的文献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无统一规定,我国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说明。周生贤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付允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将低碳发展作为其发展方向,将节能减排作为其发展方式,将碳中和技术作为其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样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气候变暖所造成的全球性气候灾难让世界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模式所产生的碳排放及其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己经危机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的总体福利,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逐步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选择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成为全球的共识。
(二)国外研究现状
“低碳经济”产生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作为一种应对气候变暖工具,其一诞生便背负着明确的历史使命,其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升华,对其研究也首先立足于各国的具体实践,然后进入学术研究领域。“低碳经济”概念产生于英国2003年的《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该白皮书目的是实现《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确保本国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受到国际社会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视。2007年3月英国《气候变化法》草案,从法律角度明确低碳经济社会建立,为本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法制依据。通过政策与法制措施,低碳经济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其内涵也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其理论研究也逐渐得到学者们重视,其影响也扩展到了其他国家。如美国尽管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但在低碳经济理念影响下,其意识到高碳经济的不可持续,人类必将迈向低碳经济,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全球制高点,美国从实践层面加大低碳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此外,日本、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等国都从实践角度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欧盟委员会于2007年通过了立法动议,要求修订欧盟现行的《燃料质量指令》,为生产和运输燃料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以有效减少碳排放,使空气质量能够达到欧盟2005年制定的《空气污染主题战略》标准等,可见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低碳经济。
二、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为了实现低碳,停止发展与低速发展都不可取,惟有加速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在低碳经济与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不仅仅是需要去郑重承担起来的一份责任,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机会,必须在转型、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第一个规模达50亿元的杭州市“低碳产业基金”就是政府主导的典型的低碳产业,其投资方向是三大类:即为“高碳改造、低碳升级和无碳替代”。高碳改造包括节能减排;低碳升级包括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升级原有设备;无碳替代包括新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等。
(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工业部门对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工业的发展必须由能源的密集使用作为支持,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因此需要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和出口的前提下,避免重工业迅速发展带来的物耗高、能耗高、碳排放高的问题,发展低排放高效能的低碳产业。对诸如钢铁、电力、化工、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优先制定碳排放标准和标识制度,增加行业准入门槛,对高排放行业,尤其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化工制品制造业的能耗和排放水平进行限制。
(三)缩小区域差距,全面发展低碳经济
对于我国不同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特点,针对不同区域应有不同的政策。对于东部沿海以及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应该改变过度重视经济发展的目标,将经济发展、温室气体减排和人类发展三方面共同发展作为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将三者结合的总体表现作为考量发达区域发展的基础。
(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参与低碳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但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造成生活能源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随之能源消耗产生的 CO2排放呈上升趋势,因此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和创造低碳消费的环境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在社会生活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加大低碳生活的教育宣传力度,开展关于低碳生活的公益活动,从意识上自觉地建立起低碳消费和生活理念。政府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来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并举行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讲座,使公众学习到在生活中如何进行低碳生活,学会如何进行节能减排。
三、结论
低碳经济是一种时尚,也是以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从政府的政策和全民的意识来有效提高低碳经济的实施,使我国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以此来提高全民节约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郑永红,梁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J].环境保护,2009(11).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编.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4 文献标识码:A
1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又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各国纷纷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全球低碳经济争霸已经全面展开,一场绿色投资的战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展开。
2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形态上讲,简单来说,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3 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3.1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全球实施“碳预算”的国家,也是首个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的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就在其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到2005年英国能源战略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8年公布的《气候变化法案》在以往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计划之上,明确地规定了全新的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排放目标,其核心条款就是2009年4月实施的碳预算体系,该预算中确定,在1990年的基础之上,2050年英国碳排放至少要减少80%。同年7月,英国政府又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以及3个配套的计划―《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此外,英国还通过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英国政府在2010年3月18日了在碳预算体制下的首份碳排放报告,报告称英国2008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约相当于6亿吨二氧化碳,碳预算目标正稳步实现。
3.2 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主要通过资金支持、法律支持和出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等几个方面来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型。早在2005年8月8日,美国布什政府就颁布了涉及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等11个方面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美国众议院提出了“绿色能源”法案,以确保美国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绿色就业和劳动者转型,并出口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化,这些政策法案的实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宣布了以发展新能源为重点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计划在3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使得美国新能源产量与现在的能源产量相比增加1倍。同年2月,美国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2012年起将对排污、排放收费,到2050年将减排83%;以每台补贴7000美元的刺激政策,来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等,再度增加用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投资,投资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以及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和太阳能等)。
3.3 日本
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从1991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自2002年以来,日本的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占据了世界总体产量的半壁江山。2004年,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全球环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同年,日本出台了以燃料电池为重点的“新产业创造战略”,降低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定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提出“建设国际循环型社会”的战略方针。200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福田蓝图”,其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将日本打造成为世界首个“低碳社会”。 2008年提出《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争取到2020年使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实用化。
3.4 中国
自2007年中国首次明确要发展低碳经济以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截止2010年9月底,共批准2685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2010年减排量近5亿吨CO2当量,其中有953个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占全球注册项目的40%。我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9%。国家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清单中,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达2100亿。2010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在1500万~1700万千瓦之间,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约55%,跃居世界第一。低碳技术投资呈增长趋势。中国最近几年用于“绿色行业”风险投资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占总投资的19%。据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根据政府规划,到2011年,中国将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高度重视和发展低碳技术,把低碳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预测中国的风能发电能力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的目标将会提前实现。我国低碳发展将朝四个方向努力,即形成合理的消费模式;选择高效节能的生产消费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低碳高效的能源工业,将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改变为煤炭、油气、新能源三分天下的格局,减排的重点也要从目前工业部门为主转变为工业、建筑和交通并举。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环境会计;对策
一、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
1.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文中确立了英国 CO2减排目标: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削减相对于1990年的60%,并在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文中提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指出低碳经济是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减少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碳排放世界第一。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必须要承担社会环境责任。
2.环境会计。环境会计定义由西方学者比蒙斯和马林首先提出,将环境会计定义为:“将组织的经济活动的社会与环境影响传递给社会中的特定利益关系集团和社会整体的过程”,从此掀起了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热潮。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会计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首要任务,而环境所带来的经济问题更值得关注,推行环境会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低碳经济视角下推行环境会计的重要意义。随着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生存发展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产业结构制度创新和节能减排技术为核心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经济模式逐渐得到了普及。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需要。环境会计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环境会计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民众的低碳环保意识,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构建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体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问题逐渐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实施环境会计核算的具体法律法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极不完善,大多数企业出于短期经济利益的需要,不愿意公布企业和环境信息数据,环境会计管理和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实践运行没有直接的理论指导依据,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环境会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严重脱节。目前,对环境会计的研究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实践操作。由于环境会计的构成要素具有多元化特点,导致目前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严重脱节,影响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客观性。而企业必须建立真实有效的环境信息系统和计量基础,使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才能系统化、数据化、科学化,从而正确反映环境业绩和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那么如何科学合理的确认环境资产、负债、成本、收益,一直是实务工作中的难点。由于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依据,企业环境会计实践操作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2.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目前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但企业建立和推行环境会计仍然缺乏相应完备的法律约束与政府的政策支持,客观上造成了企业在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的滞后,加之公众、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淡漠及责任的不明确,使得我国在环境会计发展方面相当缓慢。
3.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制度与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高,即便是对高污染的行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其所公布的环境信息资料定量分析少,可比性差;定性信息披露不附时期,可信度差。在环境绩效信息方面,对于不能用货币量化披露企业与环境因素有关的会计信息,则无法在财务报表内作为正式项目反映。在环境会计信息要素方面,不能满足使用者信息对环境资产、负债、资本、费用、收益和利润的需求。同时,会计监督机制功能的严重弱化,致使企业会计造假现象越来越严重,作为发展中的环境会计信息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四、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环境会计推行策略
1.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融合的系统研究。应在现行会计基本理论体系基础上,融合多学科领域知识,正确识别影响环境会计核算的关键要素,从环境会计的概念、对象、目标、假设、基本原则等几个方面研究建立环境会计的理论框架体系,以此为依据,进而针对环境成本核算、环境业绩评价、环境信息披露三个主要应用领域进行详细探讨,仔细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成本核算问题,提出具体的环境成本分配的方法,将环境外部成本内在化:制定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提出构建我国环境会计报告的基本框架从而对环境信息披露主要方式提供借鉴。
2.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现有环境和会计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健全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及更为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准则,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一是要完善《会计法》。将环境会计核算、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有关制度。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扩充报表体系,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防止有关部门和企业的短期行为。三是建立一套反映企业绿色经营活动的生态考核指标,定期对企业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四是建立环境会计监督制度,加强环境审计,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
3.提高环境会计研究与从业人员的低碳意识。低碳会计的内容是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的契合点,也是环境会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社会公众对环境会计和低碳经济的认识不深,尤其是会计研究与从业人员的低碳意识与会计核算水平还不够高,影响了环境会计的实施与推行进程,因此,必须加大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提高环境会计研究与从业人员的低碳意识,使他们在具体工作中自觉遵守环境会计准则,科学界定核算范围和核算内容,适时掌握环境会计发展最新动态,进而加大环境会计实施力度。
参考文献:
[1]王月欣.企业绿色经营需要环境管理会计[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8).
[2]肖序,郑玲.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8).
[3]张凤元.低碳经济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国农业会计,2012(3).
[4]龚蕾.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篇5
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低碳经济,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进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然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市是能源输入型城市,能源需求严重依赖外部,能源结构主要包括:原煤、洗精煤、焦炭、天然气和电力等。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市各项资源开发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开工,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能源需求总量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能源自给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年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量1300万吨标准煤,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3.58吨/万元;污染物排放强度工业废水20.44吨/万元低于全国平均值,COD0.0066吨/万元是全国平均值的0.92倍,,SO20.0357吨/万元是全国平均值的1.28倍和烟尘0.0114吨/万元是全国平均值的0.95倍。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低碳经济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快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重视民生,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城市建设,结合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活动,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对城市环境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整治活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和档次明显提升,经济社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等一系列荣誉。年,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到95.13%,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82.43%,医疗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93.7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3%。年,11个国控、省控监测断面中8个达标,小峡口出境水质由过去的重度污染改善为轻度污染,水质得到较大改善。截止9月30日,市空气优良率为90.5%,较上年同期上升6.1个百分点。其中:今年6、7、8、9月连续4个月空气优良率达到100%。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自加压力,启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和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低碳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最有力的突破口,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生态破坏,减轻环境污染,改变市民消费模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升城市生态文明的水平。
(三)推进低碳经济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主要依靠燃烧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经济发展方式而言的。低碳经济主张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为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建立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挑战。当前我市的经济建设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时并进的阶段,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如果我们不推进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绿色产业已成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作为一次产业革命,对经济的发展必然是开创性的,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目前,我市正在积极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打造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这就要求必须抓住这轮发展机遇,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赢得更大的主动,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市“十二五”期发展的重点。
二、我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市市情看,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由于低碳经济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广大市民对低碳经济还比较陌生,阻碍低碳理念的推广;我市一些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初步进入到低碳经济领域,但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前景认识不足。这说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协同推进,共同努力。
二是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得以改变。当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会对以煤、电、天然气等为代表的能源产品产生巨大的需求。此外,从能源消费结构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维持较高的比重,从而进一步拉高CO2的排放强度,我市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形势将十分严峻。
三是历史形成的产业结构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地调整和改变。是全省的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很高,环境监管压力大。三川一河的河谷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脆弱、空气稀薄,环境容量小。同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培育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继续推进“工业强市”,城市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近年来,我市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较为突出。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冶炼、建材、铝业的发展,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
四是市承担着全省68%的二氧化硫和44%的化学需氧量削减量。总量控制与污染减排工作后劲不足,完成“”总量控制与污染减排指标任务艰巨。同时,“十二五”污染减排将增加氮氧化物和氨氮两项约束性指标,污染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
五是建筑工地、道路、地面扬尘等产生的二次污染和居民燃煤、机动车、餐饮油烟造成大气污染呈现复合型污染特征,尤其是冬季逆温静风天气带来的影响最为明显。市机动车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日益严重。城乡周边地区燃煤面源污染十分突出。
六是随着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居住人口增加,由于城市建设历史欠账,现有污水管网覆盖率低,不能做到全收集。同时,近年来城市郊区茶园餐饮业的发展造成的污水直排现象日益严重,对湟水河(段)水质影响较大,对湟水河水质影响较大,水环境治理形势严峻。
三、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市实际,把推行低碳经济模式与促进资源节约型城市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多措并举,共同推进。
一、以政策为引导,建立推进低碳经济的机制。在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以节能减排为核心,制定一系列优先发展循环经济利用的政策,如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建立和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绿色信贷、环境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和实行低碳财政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加大财税对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支持。
二、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发展低碳产业。一是采取严格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总量。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两高两低”产业;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向产业链高端集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四是切实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工程,彻底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
三、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着力抓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做好冶炼、焦化、水泥等重点耗能行业的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确保钢铁、石化、电力等行业烟气脱硫工程稳定运行。加快污水处理厂和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加大湟水河(段)排污口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切实落实好工程、结构、管理三大减排措施,强化节能减排的管理、监督和执法体系,构建节能减排工作的长效机制。突出节能减排指标的刚性约束力,建立问责制度,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四、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龙头,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利用模式,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积极探索融生态产业链、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为一体的低碳经济园区,合理规划经济开发区各园区企业结构,将原料生产企业和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生产企业有机组合、相对集聚,推进物流和能源流动转换,拓展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空间。建立社会废弃资源的回收体系,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和废旧资源的多回收利用与再制造,少填埋少焚烧,解决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问题。
五、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方向,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加大开发利用我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逐步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加大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提高机动车燃气普及率;做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为机动车环保准入、环保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在解决春、秋两季秸秆焚烧环境污染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沼气,解决好农村能源问题。
篇6
前言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受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人类将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并且在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于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没有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较多,从而导致全球变暖。由于气候的全球性变暖,从而导致人类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农业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低碳农业被广泛的推广,因此在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被广泛的运用。但是低碳农业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的发展不是很均衡,从而使我国的低碳行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低碳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正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低碳行业的开发过程中,要对其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并且在能源的利用方面也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能够进一步扩大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然而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因此在我国的人口比例中,农民占据较大的比例,并且我国农民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并且缺少低碳农业这方面的意识,从而导致我国的低碳农业不能够较快的发展。由于我国的低碳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主要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下所示:
(一)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分散
我国的农业资源的分布较为分散,从而给我国的农业带来极大的困扰,随着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粗放式的管理经营模式,从而导致农民群众对土地及环境不能够有效的管理。在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管理经营方式就是集约化经营,在集约化经营模式下,农民群众可以更好的对土地和环境进行保护,并且还能够有效的降低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并且对我国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带来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财力物力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没有给予较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支持,从而导致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并且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还略显不足。各级政府在财力支持上不能够做到均衡分配,从而导致当地的节能、节水与减排等举措无法有效地施行。
(三)劳动群体的总体素质不高
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并且在我的人口比例中,农民要占据较大的人口比例,因此我国农业的开发与改造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并且在对农业科技进行推广时,也不能够介绍的很全面,从而是我国的低碳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对于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的应用时,也不能够科学的使用,由于劳动群体的农业发展意识及节能减排意识的普遍不高,从而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分析
(一)体制方面
当前,我国土地流转制度正在试行,这是一种在现行体制下的制度创新,对土地规模化经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应该充分利用制度创新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在土地流转方向上加强控制,对流向低碳农业生产用途的土地加强政策倾斜,对流向高碳投入和高化学投入用途的土地实行政策限制。另外,加强农业生产组织化建设,建立和扶持各种农业生产协会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组织,是目前克服分散经营模式下主体众多难于实现低碳农业规模经营比较现实的方法。
(二)生产方式方面
在低碳农业的生产方式上,要积极引导并推广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在推广的过程中要重视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1.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要对化肥和农药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降低农业生产对化工能源的依赖性,注重绿色有机生产,并建立起绿色有机的生产模式。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可以使用家产的粪肥等有机肥料来替代化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进行有机改良,使土壤的有机成分含量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2.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对其成产方式进行改革,还要重视节约型农业的建设。可以将农作物的秸秆充分利用,这样一来,既可以防止环境污染,又能够节约资源,并且对秸秆资源还能够重新加工利用。
3.是开发和推广使用新能源
太阳能集热器的有效使用时低碳农村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大幅度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能够对农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技术支持方面
在低碳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要加以重视,并且对于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要给予相应的先进技术支持,同时要有效提高能源的附加值,并且在对于能源的使用时也要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到有效的控制。将一些低碳能源进行大范围推广,并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低碳能源的有效利用是建立环保型农业的重要基础。
(四)工作人员素质方面
低碳农业的发展中,要注意对农村低碳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并且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全新的理念及发展模式。另外在农业发展中还需要广泛的招收低碳技术专业人员和相关的管理人才,积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低碳专业技术团队,并且形成发展低碳行业的良好氛围。
三、结论
由于当前全球气候的复杂多变,从而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在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计划中,低碳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低碳农业是在全球温室效应的作用下新生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且在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以低能消耗并且环保的的绿色循环农业经济生产模式。发展低碳农业可以是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发展低碳农业也是我国农业方面的重大改革工作之一。
篇7
关键词:碳排放;碳信息披露;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09-02
碳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对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减排计划和方案及其执行情况等温室气体管理信息,以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与机遇等相关信息适时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的活动,也称为温室气体管理信息披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的气候也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为保护全球环境,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主席代表我国对世界做出了承诺:到2017年我国启动总量管制及配额交易的碳排放市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5%(以2005年为基准);到2030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和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碳排放信息披露是减少污染、实现碳减排的基本步骤之一。
一、我国碳信息披露现状
目前,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人民群众都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碳信息的披露情况。
就政府方面而言,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碳信息披露增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报告》中披露,2014年里我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各个领域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对碳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报告中披露有关情况。例如,截至2015年底北京已关闭2100多家钢铁、石油加工、水泥等高能耗低产出等污染大的能源消费型企业;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已到达了4万多亩,成为世界上退耕还林还湖最多的国家;各地政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服务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4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了6.2%,比2010年累计下降15.8%,完成了“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的92.3%。
就企业方面而言,我国企业自主披露碳信息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碳信息披露质量在加强。《2015年度CDP气候变化报告(中国版)》报告表明,中国企业的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披露还在初期阶段,到2015年CDP问卷填报截止日期,国内仅9家公司完成CDP信息披露,略高于2010年的8家。国内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的进度很慢甚至几乎没有变化,但是有更多中国公司通过CDP供应链项目做出披露,而且所提供的信息质量也在逐渐改善。这说明,一些供应商企业正在响应其跨国公司客户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气候变化相关的数据需求,表明来自其他经济体的企业影响力正在推动中国市场的低碳发展。
就法律方面而言,相关碳信息披露法规逐步出台并逐步完善。目前,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主要有两部。一部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由于部分温室气体已经纳入大气污染防治的范畴,所以该法是我国第一部涉及到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另一部是《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这是我国最早的明确要求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法律,也是目前我国强制要求企业公开部分环境信息的唯一一部国家级立法。就部门规章而言,2007年,我国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要求企业公布相应的环境信息情况。国家证监会也颁布了《关于重污染行I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规定了重污染企业需通过环境保护总局核实通过方可申请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另外,一些省市政府积极颁发的法律法规也体现了我国对碳排放信息披露更进一步完善。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均涉及碳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
二、我国碳排放信息存在的问题
1.碳信息披露法律不完善
我国目前相关碳信息披露立法比较分散,我国分散的立法模式使得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环境信息披露范围,主要表现为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法律法规要求其披露的信息内容范围不同,现行法规就碳信息披露的要求笼统宽泛且不统一,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只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有关信息,而没有规定其向社会公众披露相关信息;《清洁生产促进法》虽然有相关方面规定,但披露主体仅限于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企业,并且要求披露的内容过于简单模糊。目前出台的法规与政策中并没有具体措施指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规范碳披露信息,具体只能认为是方向性的指导,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去规范披露行为。
2.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对碳信息披露的认知还比较欠缺,主动披露的意愿不强。由于碳信息披露在我国历时时间较短,国内多数企业还没有明白“低碳”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企业甚至认为低碳和自身没有多大关系,有些则仅仅知道低碳的概念,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对于如何建立低碳目标、采取低碳手段、实施低碳战略等均不知所措。极少数企业在碳信息披露中涉及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及战略部署。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日常企业活动中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极少数企业将其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更没有企业在对外报告中提及节能减排的具体信息。
3.碳信息披露不规范,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缺乏独立的披露碳信息的报告形式。碳信息披露零散地分布在年报、招股说明书、社会责任报告中,形式多样。碳信息披露时的数据主要为定性信息,而非定量信息。比如,社会责任报告中大部分提到减少了碳排放量,而真正减少了多少,利益相关者却无从考证,多数以模棱两可的方式带过。而在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于有关碳排放信息方面的数据并不多,如果披露碳排放信息也仅仅是二氧化碳的减少量,其他温室气体的减少量也并未详细披露出来。这样则更加不利于我们以确切的数据对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分析。
4.碳信息披露不全面,避重就轻
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独立的碳披露信息报告形式,碳信息披露属于自愿性披露,造成碳披露信息缺乏系统性且不全面,往往避重就轻。从目前企业对外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企业披露较多的是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以便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但是对于一些有损公司形象的数据以及事件,大多数企业选择直接避免披露或者避重就轻,只披露其中一小部分,以免造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企业将碳排放信息视为不宜公开的商业信息,将碳信息作为商业秘密进行数据保护,董事会反对股东更多披露要求的案例不少。
5.碳信息披露没有有效的激励及监管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发展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但是,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长远的利益,只注重短期的利益。在企业本身并没有多大的自觉性及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碳排放信息的披露往往也就随意性较大,披露质量也不高。同时,国家对于相关碳信息披露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碳信息披露的补偿或优惠措施不多,很难弥补企业相应付出的成本代价,企业出于利润的考虑也会对碳信息披露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三、 我国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发展方向
1.健全和完善我国碳排放信息披露法规及政策
在法律规范方面,应尽快建立统一的碳信息披露规范和标准,在我国综合立法基础上,以国际通行的披露标准及框架为依据,结合我国实情,制定碳信息披露实施细则、指南等,解决因为现有法规内容简单和规定不一导致的可操作性差和碳信息披露范围不一致、可比性差的现实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在企业层面分解和落实碳排放指标,将其作为政府考核企业的重要依据之一,促使企业制定碳减排战略规划,并通过建立碳信息管理体系,对企业碳排放实施量化管理。
2.提高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意识
基于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碳信息披露意识差,我国政府应对相关碳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宣传,强化企业的低碳及碳信息披露意识。企业作为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主体,应该自觉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碳信息披露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外部环境对碳排放的要求,实现企业低碳发展。通过产能转型、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气体排放,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但从长期来看,非但不会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反而会因企业的绿色技术动力创新所带来的效率提高和成本节约而增强其综合实力。
3.构建有效的碳信息披露激励与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出台更多优惠措施,o主动积极实行节能减排的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关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并建立合理的碳信息披露奖惩机制,使得企业自身更有动力去履行减排的责任。实施适当的国家调控与干预,加强政府环保部门与监管部门对碳信息披露的监管。有效监管机制的建立不仅应考虑政府监管、第三方鉴证机构监管和公众监管等外部监管机制,还需要企业内部自身设置良好的监管机制,如设置管理层监管与企业内部监督部门监管,形成内外良性互动的监管机制,确保监管的有效性。
4.培养碳信息披露方面的专业人才
人才是推动相应领域进步的关键。通过提高我国碳金融知识层次,培养更多碳金融方面的人才,从而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于企业自身而言,对碳盘查、碳交易信息的管理能力明显不足,目前的普遍情况是上市公司没有设立专业的部门和人才队伍,缺乏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企业必须先完善组织保障和专业人才储备,才能保证碳信息披露质量。
结语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广泛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更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政府应该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国际气候谈判等。
参考文献:
[1] 吴勋,徐新歌.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来自资源型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229-233.
[2] 常运艳.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浅议[J].财务与会计,2015,(10):58-59.
篇8
关键词:低碳建筑;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现状
1.1低碳技术水平低
“低碳技术”(low-carbontechnology)也称为清洁能源技术,是指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手段,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为目的,同时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程度的主导技术。目前,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就是国家整体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在关键的核心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巨大。
以风能技术为例,20世纪末,风电机组主流规格在欧洲是750kW,在美国是500kW。进入21世纪,世界的主流机型已经达到了1.5MW以上,最近德国在北海建设的近海风场,总功率在100万kW,单击功率为5MW,而我国的主流机组依旧停留在1.5MW水平上,也就是说我国的风力机整体产品功率等级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10年左右的差距。
1.2促进技术扩散与应用的机制不足
低碳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在于核心的技术是否可以攻关,更重要的是低碳技术是否得到很好的扩散与应用。西方发达国家均已采取了多种措施发展低碳建筑,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注重低碳技术的扩散与应用,争相占领低碳科技的制高点,以便形成竞争优势,以抢占产业先机。以欧盟为例,欧盟于2007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据估计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内,欧盟将投入总量达到530亿欧元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并明确指出要鼓励“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的推广,促进欧盟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低碳建筑资金问题短缺
与传统的建筑业不同,低碳建筑业属于高新科技产业,因此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但是其回报周期比较长,市场风险巨大,这使得低碳建筑企业的融资十分困难。首先在我国的低碳建筑项目的经费筹集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少量的国际援助,使得低碳技术的研发经费捉襟见肘;其次,由于发展低碳建筑技术,企业需要面对巨大的风险,但是我国的低碳建筑市场缺乏融资能力,由于银行没有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动力,使得企业的贷款越发艰难;最后,虽然围绕低碳经济的碳交易与碳金融机制有利于为低碳建筑资金提供支持,但我国碳交易与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围绕着低碳建筑发展的金融体系远没有完善。
1.4国家激励政策体系不完善与低碳建筑制度的缺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依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低碳建筑发展政策体系,缺乏实质性的政策激励,促使建筑企业的节能减排积极性不高。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均采取了强制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先后出台了《公共事业管制政策法》、《大气清洁法修正案》、《能源政策法》等一系列强制性法案,同时采取减税、生产和投资补贴、电价优惠和绿色电价等激励措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价格,以激励低碳建筑的发展。同时,我国的围绕低碳建筑发展的制度设计依然缺失。尽管中国是最早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但是相关的各项法律还没有实现以低碳社会建设为中心的有效整合,围绕低碳建筑的监督、处罚机制还没有完善,这是制约我国建筑业节能减排的主要因素之一。以监督机制为例,目前我国还缺乏对建筑过程中的能耗及碳排放的监测系统;而在处罚机制中,我国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完备的处罚办法,缺少法律的支持,促使了企业一定程度上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1.5社会参与意识薄弱
虽然现阶段我国人民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低碳建筑来讲,其概念尚未得到普及,社会各界对低碳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够深入和全面,低碳建筑的意识淡薄。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对低碳环保的意识及参与程度还比较低,参与的主动性差,仍然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阻碍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深入发展。
2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低碳建筑的现状与阻碍因素分析,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本文总结我国的低碳建筑发展应当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促使建筑业结构调整
低碳建筑的发展必须以低碳科技创新为起点,而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而这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融资是不可能实现的,国家应当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并加大政府扶助力度,力求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动力。在发达国家,高新科技的研发费用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通常很高,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研发费用的投入平均高达近3%,而2000—2005年,我国的研发费用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0%、0.95%、1.07%、1.13%、1.23%、1.34%,因此政府必须扭转对低碳技术的轻视态度,以低碳技术带动建筑业结构的升级。建筑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可以通过低碳技术的研发,促进建筑业向“绿色环保型建筑”和“节能省地型建筑”转型,从而提升建筑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2.2重点研究低碳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制定低碳建筑标准
在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同时,也要注重低碳技术的建筑领域扩散。集中力量发展建筑发展相关核心技术,如太阳能技术、小型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系统等。从我国目前的减排效果来看,现行技术对降低碳排放并未发挥优势,也就是说,科技的扩散作用还没有真正体现。因此,先进低碳技术的扩散与应用将使得我国建筑业摆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现状,是发展低碳建筑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动态监测系统,制定低碳建筑的排放标准,碳建筑标准体系的完善以及低碳建筑的评价标准的出台,可为低碳建筑的认证和建筑碳排放的评价奠定基础,将有利于控制建筑开发过程中的高排放,实现低碳减排。
2.3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拓宽低碳建筑的融资方式
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保护的做法是国际环保机制的主流。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排污权交易一方面可为碳减排其带来可观的资本流入,另一方面可帮助其建立减排基础,以便在今后长期的发展中更好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碳金融的发展,将决定着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成败。发展碳金融不仅会降低减排的成本,减缓碳风险,也是我国向低碳经济建筑转型的重要工具。碳金融的发展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还需要银行、保险机构以及投资者的不懈努力,唯其如此,才能使碳金融市场真正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支持。
2.4健全政府激励政策体系,提供低碳建筑制度
保障低碳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健全的激励政策体系可以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激励低碳建筑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采取鼓励性和限制性并存的策略,促使建筑企业可以积极的参与到低碳建设中来。同时,与发达国家完备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相比,我国的制度建设体系依然很不完善,不仅制度的安排还不够全面细致,其执行力与执行效果也还需要进一步评估,无法从制度层面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因此,如何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将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3总结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的低碳建筑才刚刚起步,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依然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阻碍,但不可否认,我国低碳建筑发展正处在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阶段。在全球气候变化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发展低碳建筑具有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9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 low-carbon tourism came to being, and gradually became a new form of tourism, so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tourism is a new way of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takes scenic areas in Wuh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uses SWOT analysis method to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feasible sol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Wuhan low-carbon tourism mainly from government policy,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scenic spots and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objective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low-carbon tourism scenic area.
关键词:低碳景区;低碳旅游;SWOT
Key words: low carbon scenic spot;low carbon tourism;SWOT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001-05
1 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作为顺应低碳经济而新生的概念和新型旅游形式,和低碳经济是一脉相承的,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对低碳经济的一种时间响应模式。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在不降低旅游质量的前提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要求通过衣食住行各方各面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2007年10月颁布的《达沃斯宣言》,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2010年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等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措施与政策的颁布,都为将旅游业与减碳减排相关联的文件,此次会议将旅游经济推上了新的局面,在政府的举措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中国的旅游还处于发展阶段,在短时间内对这一领域能有一定成效和探索,并且在今后的计划中能大力研究旅游经济的探索,跟进学术进展和理论问题的研究讨论。
2 武汉市旅游景区概况
武汉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的东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文化,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和“江城”的美名。这里也是千年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繁华的商埠,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武汉因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使其拥有较强的辐射影响力;另外,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四季气候分明,自然风光秀丽,早在2000年就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汉国际旅游节每年都举办,一直延续至今。市内有名胜古迹339处,其中,革命纪念地10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3家5A级旅游景区,15家4A级景区。近170片大大小小的湖泊和众多山峦纵横交错,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自然风光,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游玩。由此可以看出,武汉发展城市低碳旅游的优势明显。虽然武汉市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但是由于政府机构缺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监管,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导致现阶段武汉市发展低碳旅游困难重重。
3 武汉市低碳旅游开发SWOT分析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查询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武汉市现状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对策。主要情况如下(相关数据均来自问卷):
3.1 势(Strengths)分析
3.1.1 资源综合优势明显
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发展迅猛,形势一片大好。其较强的区位条件,在中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武汉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很多世界500强企业都先后到武汉投资;武汉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满足旅游者和旅游业对各类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要;武汉商业的发展,瞬息万变,高度发达,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高度集中,有利于满足低碳旅游对资金和技术的需要;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人才汇聚,大量的专业人才可以投身到武汉低碳旅游的研究和发展中去;商业高度发达,旅游产业特点突出,已初步形成了旅游产业链条。(具体情况如表1)
3.1.2 交通优势明显
武汉市作为“九省通衢”,位于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得中独厚,辐射四周”的区位优势。武汉1000公里范围内囊括了中国大部分的经济发达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被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中国民航总局定位的“全国重要的枢纽机场”,是指定的华中地区唯一的综合枢纽机场和最大的飞机检修基地,华中地区唯一一个有独立国际航站楼的机场及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
3.1.3 客源市场优势
武汉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近些年武汉旅游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游客接待量、游客总收入、游客外汇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武汉天河机场在2009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2013年过1500万人次大关,到2016年增长为2077万人次,其中国际和地区旅客量达230万人次。武汉铁路累计发送人数于2008年首次突破一千万人大关,达到1015万人。2013年春运,发送旅客人数达到1690万人,位居当年铁路系统全国第一。到2015年,铁路发送人数突破2000万人,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武汉客源优势显而易见。
3.2 劣势(Weakness)分析
3.2.1 游客低碳意识薄弱,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武汉市旅游产业相关机构缺乏对游客低碳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游客、景区和社会公众普遍缺乏低碳意识。景区方面较多关注利润,对低碳节能技术研发投入资金和人力太少,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企业管理过程中很少关注碳排放的多少。从调查结果来看(如图1,图2),有相当一部分旅游者对低碳旅游概念模糊,对自身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和对旅游产品的能耗更是知之甚少,仅12.11%的游客表示在武汉市风景区旅游时,管理人员有向他们倡导过低碳旅游理念,低碳旅游还有待开发、宣传。
3.2.2 旅游产品开发滞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武汉市大部分旅游景区的开发基本停留在初级阶段,市场开发方面故步自封,大胆不足,一方面影响了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阻碍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旅游产业链条尚需完整统一,政府、景区、旅行社三者之间也缺乏有效沟通,未能形成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武h地区旅游产品和服务都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仍需积极完善,构建产业链条,设计创新新型旅游产品以提高武汉市各大景区的知名度。根据调查显示,娱乐方面,60%的旅客表示很乐意参与景区开展的低碳旅游活动,认为很有意义,在我们列举的一系列包括爬山、攀登人工岩壁、漂流、模拟野战、帆船、森林浴、露营等活动中(如图3),游客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参与其中。
3.2.3 专业人才紧缺,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
武汉市现阶段严重缺乏相关的低碳旅游保障体系政策,优秀的专业人才更是寥寥无几,这也是武汉发展低碳旅游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武汉旅游景区发展低碳旅游,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规范相应的推广机制,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应采用低碳化管理模式并高度重视相应专业人才的培养。低碳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都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专业人才的相互配合和引导,武汉发展低碳旅游任重而道远。
3.2.4 市场管理体制缺乏,旅游市场不规范
市场管理体制的缺乏是阻碍武汉市发展低碳旅游的根本,多元化的旅游市场格局还未形成,旅游产品单一,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本地市场。因而,迫切需要挖掘品牌优势,拓展国际旅游,大力开发国内旅游专项市场。主要有三点:第一,政府需要设计一些低碳旅游的口号,举办各种有针对性的宣传广告、推销和公共关系活动,逐渐培养认同感,树立武汉低碳旅游城市形象。第二,区域内外资源不整合,造成浪费,在限制低碳旅游经济消费空间和低碳旅游产业发展弹行的同时,对武汉的旅游形象定位造成偏差。第三,武汉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单其低碳化程度并不理想,游客对低碳旅游品牌认知模糊,对低碳旅游文化阐释缺位,低碳旅游拓展空间很大。
3.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3.3.1 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
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会议上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旅游业将重点培育、加大扶持力度,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保障措施。2013年9月,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绿色出行基金向社会公众发出号召,强烈建议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措施。2015年6月1日实施的《湖北省旅游条例》,是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体现了省委、省人大和省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旅游业俨然已经是湖北省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旅游条例》,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等方面意义重大。
3.3.2 同行业的支持和领路
在行业层面上,旅游景区是最早倡导低碳旅游的。很多年前,九寨沟风景区就已意识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性,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改用电瓶车。张家界的空气一直十分清新,与其景区采用环保巴士和电瓶车有很大关系;峨眉山早在十几年前,就实行了统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的规定;道教圣地武当山也一直采用大巴车接送游客上下山,禁止私家车进入景区内。许多旅游景区现阶段也在大力推广低碳旅游模式,景区交通主要以徒步和环保的观光车为主;景区附近的饭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推行节能措施,逐渐改善设备设施,倡导低碳节能的住店消费模式。像上海、北京、杭州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实践,这些敢为人先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也为武汉市开发低碳旅游景区起到参考作用。
3.3.3 城市知名度大幅提升
近20年以来,武汉市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7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优秀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造就了一张闻名中外的城市名片,无形中提高了武汉市的知名度。2015年9月11日,中美省州旅游局长合作发展对话会议中,美国旅游推广局总裁、首席执行官汤炳坤表示:中国高铁网的发展强化了武汉的市场辐射效应,对中部地区居民来说,武汉是舒适便捷的进出口岸城市。对湖北推出的“游大江大湖大武汉开启您的全球之旅”推广项目更的赞不绝口,并将发起全美旅游业界的参与,与湖北省省展开深度合作。这些都为武汉低碳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威胁(Threats)分析
3.4.1 基础设施薄弱
一直以来,武汉市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武汉市的旅游业在其中也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相关部门对能源消耗的重视明显不足,以至于景区的节能环保基础设施严重匮乏。根据调查(如表2),有54%的游客表示景区缺乏高端的先进节能减排的设施,能源浪费现象较普遍。产品创新明显不足,能源利用率非常低,这都严重制约着武汉市低碳旅游的发展。
3.4.2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近些年,为了响应政府号召,相关机构和旅游景区积极开发旅游资源,采用技术手段和产业优势,对一些濒临消失的人文资源(古代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迹等)进行保护、恢复和开发。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导致一些无良商家出于盈利目的对旅游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愈演愈烈,给环境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政府和相关机构必须均衡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才能实现武汉市低碳旅游又快又好的发展。
3.4.3 行业内竞争激烈
截止到2010年底,湖北有包括武汉、宜昌在内的12个城市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这加剧了湖北这个特定区域内旅游城市的竞争。目前,宜昌已经走上“以绿色繁荣、低碳经济为主流”的创新发展之路,成为鄂西生态旅游核心城市,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全面提速,生态文化魅力更让四海宾朋流连忘返,俨然已经真正成为绿色经济的支柱。其他各市县也在积极向低碳旅游转型,这使得湖北省低碳旅游发展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
4 武汉市低碳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低碳旅游的开发需要做到政府与景区参与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相结合,以及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具体的方案实施如图4。
4.1 加强低碳宣传,加大资金投入
推行低碳旅游,应充分发动媒体广告宣传,同时做好社会宣传,抓好先进典型旅游景区宣传,为武汉市发展低碳游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游客和公民的宣传教育,倡导公民低碳消费理念,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建立相应的制度,景区应配合引导游客进行低碳旅游消费。另一方面,对于低碳旅游的发展,政府应当加大Y金的投入,并完善相应的制度,以保证工作能落实到位。
4.2 全面节约,高效利用
加强低碳旅游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护低碳旅游所必需的系统资源,构建出合理、协调、先进、便捷的都市低碳旅游体系,为武汉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源源不断动力,树立独特的新武汉形象,以低碳旅游产业促进武汉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武汉市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友好型的措施,减少能源在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3 进行区域合作,优势良好互补
武汉低碳旅游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应学习和借鉴先进城市低碳旅游的成功经验。另外,武汉市在推行建设低碳旅游城市的过程中,也应同其他省内外各地区和有关部门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深入的合作,广泛取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充分发挥低碳旅游体系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加强县域旅游与区域旅游合作。挖掘品牌优势,拓展国际旅游,大力开发国内旅游专项市场。
4.4 培养专业人才,规范低碳旅游发展
旅游景区发展低碳旅游,应着重企业的低碳化管理模式和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构建低碳旅游发展的组织机构和战略规划,重点培养低碳管理技术人员。让政府机关、旅游相关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旅游产业运营主体的示范作用,同时,制定相关工作规范和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在旅游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做到节能减排,避免造成掠夺式的开发。在开发的同时也应注意景区环境的保护,在不降低旅游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低排放,零污染。
4.5 旅游方式多元化原则
景区应大力倡导公共交通,建立低碳化交通方式,推广电动车、公交车、自行车等碳排放量较少的交通工具,倡导低碳化的旅游交通方式。同时应当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丰富旅客体验。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并不断创新和完善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使得游客对旅游项目的选择多元化。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对低碳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84%的游客表示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低碳旅游的要求。
①景区交通方面(如图5),自驾车旅游仅占11%,自行车和者徒步旅游的达75%。
②景区住宿方面(如图6),仅有3%的游客选择奢华酒店。其他均选择价格实惠、更为低碳的住宿方式,说明大部分游客愿意配合低碳旅游的开展。
③在旅途中,59%的游客愿意自带必备生活物品,包括洗漱用品和个人餐具,选择最简约的低碳旅游方式(如图7)。
④在饮食方面,88%的游客表示在景区用餐时愿意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碳排放。为了避免乱丢乱扔现象,规范低碳旅游景区的饮食,便利品的购买,而进行划区饮食,具体情况(如图8)
⑤在购物方面(如图9),55.86%的游客选择包装简单、取材于当地的资源,突出环保性、实用性的产品。
以上数据说明大部分游客愿意支持和配合武汉低碳旅游景区的发展,低碳旅游可行性非常高。
参考文献:
[1]俞棋文.低碳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9,5.
[2]凉霞.低碳旅游城市评价体系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12.
[3]李平,孔倩.旅游景区低碳旅游产品的体验化设计与开发[J].中国集体经济.文化产业,2011.
[4]张维,龙妍.基于SWOT分析的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策略[J].森林工程,2015,31(4).
篇1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业也在迅速的发展,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涉及领域广,关联性强的产业,如果在房产的经营或管理中出现问题,将会很快的波及到其他的领域,也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因此,房地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小视,仔细分析研究房地产经济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分析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对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房地产的经济现状
(一)房地产经济的积极作用
1.由于房产业是关联性强、涉及领域广的产业,因此,房产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中与之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装修建材、玻璃、五金、机械、陶瓷等多个生产部门。与房地产业配合的这些行业同样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拉动性。
2.房产业为许多的经济部门以及行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场所房产为物业管理、房屋中介、园林的花木业、搬家公司、购物商场等部门提供发展的空间与场所,如果没有房产业的发展,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会受到瓶颈的限制。
3.房产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极大地解决了居民的住房问题,住房问题是满足人民生活的基础。房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人们的住房问题[1],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房价涨幅惊人,不合理在近几年来,尤其是近两年,几个大城市的房价涨幅惊人,出现不合理的房价,年轻人普遍都有买房难、住房难的情况,房产供需有很大的问题,高端的住房较多,但基本无人问津,商品用房供不应求,保障性住房严重不足,这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同时也间接性的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2.供给决定需求的不合理性目前,房产市场上政府的供给决定需求,房产的规划离开了市场化的进程,房产的规模、范围、选址等方面不是市场需求决定的[1],这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只能按照需求决定供给的原则,房地产市场才能运行良好,房地产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3.发展仍不健全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经济中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健康,存在不合理的发展,很多城市的房价不断地上涨,人们没有能力去支付;在房地产市场中巨额利润的驱使之下,大量的企业都不断的进入,本来并不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不断地受到各方企业的冲击,使房地产经济发展形势更加严峻。
2 促进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合理化建议
1. 国家政府首先要做好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存在一定的缺陷下,政府有必要做宏观调控,借助一些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对房产的价格进行适当地调整,使价格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加强中低收入的住房保障,发挥政策性房产金融在中低收入住房保障的重要作用,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完善住房公积金、为低收入家庭买房提供信用担保。
2. 进行体制与制度的创新,阻滞“寻租”腐败解决“寻租”问题。要从根源入手,寻租产生的根源是政府对市场的管制与干预,所以要遏制寻租与腐败现象的发生,主要有一些“经济集团”和地方的保护主义者,进行体制与制度的创新,消除腐败现象的产生,保护好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和国有资源。
3./
3 房产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
1.房价将会不断稳定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加上政府的宏观调控,房价便不会有太大的波动,进一段时间房价的大幅下降体现了这一观点,未来房价不会有太大波动,逐渐稳定。
2.保障性住房将增加,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一定会着眼于改善低收入水平人们的居住条件,增加建设保障性住房。
3.国家政策将会更加积极的调控房地产经济,将会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干预,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