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

篇1

一、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一个跨国公司若想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创造高效益,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现代社会中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是经济成功,而且是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2、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如:grammar school可以望文生义为“语法学校”,实际上现在指为升大学的学生而设立的中学,即大学预料。

3、文化知识的教学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文化教学的方法

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比较法

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作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如Lesson17中表示关心的对话:

A:Hello,you look tired today.

B:Yes,I went to bed too late last night…

A:You'd better go to bed earlier tonight if you can.

这样表示关心的建议在中国比较普遍,但根据英文习惯,A只须说“ I do hope you'11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这类肤浅的说法以表示关心。反之,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除非双方是父母子女关系(潘昌森译,1987)。

2、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标准,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有什么节日,怎样庆祝节日,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己的观点。有时可以邀请中外有关专家以及曾经留学或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等。也可以建议学生多读国外有关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等方面的书,从中了解文化。

3、阅读文学作品

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语。例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de”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5、角色表演

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话后.学生派定角色,进行模仿角色表演。如Lesson 1 中教师节学生向老师送礼的一段对话,学生可以进行模仿表演。初时可跟课文一样,待熟练后,可以表演进其它东西和回敬各种赞美的话语。

6、课外活动

篇2

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

针对目前作文教学存在作文教材本身缺乏连贯性和序列性、学生写作缺乏兴趣、作文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注重序列性的教学策略,要真正体现写作教学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解决教师教学生学的问题.具体落实措施为:编写具有科学、合理序列的作文教学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建立合理的写作训练序列;改变作文评价模式,体现科学序列评价梯度等,以期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

编写具有科学、合理序列的作文教学材料

长期以来,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与巩固,是每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因而细而又细,反复而又琐碎,可是对教材规定的作文训练却往往是以指令性写文一次就一带而过,使之成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一个附庸,而没有把它提到一个与基础知识并重的运用的重要形式的位置上,这种模糊的认识与做法同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具体而微的要求与规律的把握不足有关。作文教学在实行中只有“点”的简单的涉及,而无“面”的渐进性广泛涵盖。对作文教学的规律把握与实际运用的内涵认识不足,是目前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教材中作文训练的指导意义不强而且实践的范围较窄,训练出现的次数在每册中只有寥寥数次,无法体现作文教学的连续性与渐进性。而作为担负着指导责任的教师不可能也无暇去深入设计这种训练过程,这就暴露了教材的一个弱点,只有“点”的训练,没有“线”与“面”的连接和拓展。因此,作文教学的实施,急需一套与教材要求相匹配的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训练补充材料,供教师选择使用。内容编排的灵活性与训练层次的渐进性应是其主要特点,要既能体现出课标的要求又切近学生多彩的生活。

二、贴近学生生活,建立写作综合性训练序列

初中三年训练重点各有不同。初一是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说明文写作为主,初三着重训练议论文。这种安排符合初中语文教学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具体的文体来说,同样应该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教师在作文教学也由导引、示例、训练三部分组成。“导引”主要是教给学生掌握每种文章的基本要求和行文模式,它能为那些写作未入门的学生迅速写出“上路子”的文章提供帮助;示例,顾名思义是选择典型的范文,来剖析给学生看,让学生从范文中获得教益,受到启发;最后当然要落实在学生的训练上,这更要一步一个台阶,不能把已经得到细分的目标毫无条理的让学生练习。教师要始终记住作文训练的序列性和科学性。如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训练,只有在学生能较好地运用顺叙来写人记事时,才能尝试训练倒叙和插叙。特别注意训练的目的的单一而集中,每一次训练一项作文能力。 例如记叙文写作,可以把它分解成“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以抒情达意为主的记叙文”。各类又可再此切分。如“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包括“一人一事的记叙文”、“多事一人的记叙文”、“一事多人的记叙文”等。因为训练目标单一而集中,教师讲解容易深入透彻,学生理解也容易,这就有益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大而全”(有些教师的理解并在作文训练中对学生如此要求)的畏难心理。追求“大而全”,学生做出来的作文往往是粗陋的半成品,制成精品的机会较少,好似爬山只能爬到半山腰,学生每次都是爬到半山腰即返回,循环往复,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由于从来没有登上山峰的成功体验,从未享受到胜利的喜悦,逐渐丧失对作文的兴趣也就顺理成章。将训练目标设立小一些,学生便能够集中精力和笔力,写出符合训练要求的文章来,同时能激发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收获很多的意外成果。很多文章用语诙谐,人物处理真实形象,描写方法灵活多样,思想也积极向上。一个片断训练,完成了一次所谓的大作文都未达到的目标。

三、改变作文评价模式,体现科学序列评价梯度

篇3

1.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2.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①默读和“速读”习惯;②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③置疑和发问习惯;④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⑤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⑥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⑦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⑧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3.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4.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5.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6.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设计、施教。目前七年级上册(原初一第一册)课本有30篇课文和6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单元,尽管有15篇略读课文,但还要加上90篇自读篇目。如果再沿袭原有教学方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7.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因此,教师分析课文要突破“从头到尾抚摩一遍”的教学习惯。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通过指导学生首先寻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其写作手法,并强调学生个体的需求和体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8.批改作文要针对具体文章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那种“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言通顺”颠来倒去的“总批”一去不复返了。伴之而来的是增加眉批,要求教师指出学生的具体文章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儿,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55-01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功用

初中语文学习是学生脱离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习接触到的语文学习新阶段,也是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主要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基础性和延伸性的性质反映了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基础和基本能力培养的特点,表现在初中语文的综合性教学之中就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强调和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以下两个具体要求尤为重要:

(一)熟练掌握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在内的多种实用文体的写作

初中语文课标和语文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掌握汉语口语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中,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在内的最为基础的几种文体。具体来说,学生应该能够写出表达清晰、时间顺序完整、叙事有条理的记叙文和简洁明了、用词准确的说明文,不仅为学生在未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也是保证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有必需的语言能力。

(二)能够阅读基础的古文文献,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是一个纯粹的文化和地域概念,是分享中华文化的人民的统称。中华文明历经悠久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内核,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一名初中学生都应该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之中存在着种种突出的问题,部分是应试教育模式的余毒未消的结果,部分是当前教育模式革新和教育理念改进的必由之路。反映在具体问题上,结合初中语文课标要求,以下两个问题非常普遍和突出,值得教育工作者足够关注和深入分析:

(一)学生写作能力差,对写作存在畏难情绪

教学实践之中可以发现,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比比皆是,对于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和困境,大部分学生表示“不会写作文”“害怕写作文”“不知道作文怎么写”,这种情况反映了当前语文教育界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证明了已有的作文教学效果较差、问题较多。

(二)无法灵活运用古文知识进行古文阅读

当今语文课本引入了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大家的杰出作品进行古文泛读,以名家名篇着重分析的方式普及传统文化常识、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但从现有事例来看,当前的古文教育并未能够达到效果,与教材设计者期待的不同,学生往往并非通过课本范例习得古文阅读技巧并举一反三用于更多的古文阅读,课本内容不再是基础和积累,而成为学生古文学习的全部,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局限于课本无法进行引申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学生一旦遇到陌生的古文文本,只会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完全违背了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能力的教育理念。

三、提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记日记、记周记的习惯

相比记叙文、说明文这些“正式”的文体,日记长期以来都是作为私密性的个人作品而存在,但是在记日记的过程中作者难以避免地需要使用记叙、说明等基础的文学写作方法,可以说记日记是对各种文学体裁灵活运用的典范。针对初中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是一种要求高、难度大的学习,教师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大力推广日记体裁,鼓励学生写作日记、周记,甚至可以以记日记、记周记的形式取代常规的作文写作训练,以帮助学生回归写作的本质,重拾写作的信心和表达的欲望。

在以记日记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写作并以“周”为单位交给老师检查点评,也可以将学习自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写作,并辅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在实际操作之中,语文任课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氛围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对已有方案进行检查和微调。

(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古文阅读

有鉴于当前古文教学局限于文本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调整思路和教学理念,将关注点投射到课外古文学习和古文延伸性阅读上,对于课本内容之外的古代文本投以更多的热情。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活用举一反三的技巧,适量使用文本对比和思路引申的手法引导学生学习古文。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工作中,综合性语文教学的实践伴随着种种问题和缺陷需要解决,如何加快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革新以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语文骨干教师;科研创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4-0075-03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及内容

本次调研以河南省内已取得骨干教师资格的优秀初中语文教师为调研对象,涵盖了郑州、洛阳、开封等14个地市的76名初中语文骨干教师(见表1)。

调查内容为语文骨干教师科研创新现状:包括主持或参与课题科研状况、现状、教师个人科研意愿、科研创新环境现状、科研指导需求等。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辅之以个别访谈、座谈等方法。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76份,实际回收76份,有效问卷7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基本情况统计与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在76名调查对象中,男教师32名,占42%,女教师44人,占58%,这个比例远远高于河南省初中语文教师的男女比例,说明在语文骨干教师中,女教师晋升的比例高于男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35-45岁之间,占72%,这个年龄正是年富力强,出成绩的阶段,代表着河南省初中语文教师的中坚力量和优秀群体。教龄10年-20年的占28%,20-30年之间的占67%,两项合计占95%,表明其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学历在本科以上,占99%;具有中教高级职称的占91%;获得省级骨干教师的年限5年以下和5-10年分别占43%、49%,10年以上的占8%,这与河南省骨干教师的政策有关,2001年河南省才开始实行骨干教师培训,迄今刚刚12年。

(二)教师科研现状情况统计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语文骨干教师主持过省级课题的37人,占总人数的49%;参与过省级课题的老师共42人,占55%;主持过市级课题的老师有32人,占42%(本统计数字中包含部分既主持过省级课题也主持过市级课题的人数),参与过市级课题的老师34人,占45%;任骨干教师以后没有参与过任何级别课题的老师有10人,占13%。从上述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这些教师大部分具备主持和参与课题的经历,对科研课题都比较熟悉和了解。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师发表过CN期刊论文,发表文章篇目在5篇以下的居多,共51人,占67%;发表5-10篇的老师也有8人,占11%;没有发表CN期刊文章的老师仅16人,占21%。大部分老师积极开展论文写作,并有。发表的文章类型集中于随笔占72%,教学反思占34%;其次是教育叙事,占14%;教学设计较少,仅占5%。大部分老师善于写随笔和教学反思,而针对课文的教学设计偏少。对于出色的优秀语文骨干教师而言,针对课文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他们比较擅长的,这方面应该给予指导和引领。

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语文骨干教师“经常”阅读订阅购买教育理论书籍;有四成的教师“经常”购买和阅读语文教育教学专业杂志;其他人也“偶尔”阅读,没有人选择“从不阅读”的。这说明大多数语文骨干教师具有阅读理论书籍与专业书籍的习惯。平时遇到教学问题,与同事讨论的占78%;通过上网查资料解决的占67%;对于经过讨论或者上网查还找不到满意答案的问题,79%的老师会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只有20%的老师不再进行思考,这说明大多数教师有着良好的科研意识和思考习惯,这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三)教师科研意愿统计与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98%)的老师都认为科研有助于教学,但从对写文章的主要原因和科研动机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的科研意愿来自于外界要求和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求的比例基本持平,都在四成左右。对于课后反思的态度中,确有感悟的比例较高,占到了84%。这说明对于初中骨干教师而言,自我发展与成长的意识较浓厚。

其中87%的老师觉得有必要(“非常必要”占42%,“必要”占45%)开设科研指导课程,说明其获得指导的意愿比较强烈。在想得到指导和培训的内容中,从高到低依次是:科研方法(68%),课题的选择(48%),资料的整理与分析(42%),论文写作(38%),资料收集(29%),对科研方法、课题选择、资料整理与分析的需求强烈。在论文写作方面,想得到指导的文章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课例研究(75%),教学反思(50%),教育随笔(36%),教育叙事(35%),其他(4%)。可以看出,课例研究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科研论文写作方式,教学反思也已经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教育随笔和教育叙事类论文的写作也比较受欢迎。这些论文类型都和教师的日常教学结合紧密,能够提升教师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在希望听到的教育科研讲座调查中,对于主讲人的期待需求从高到低依次为:优秀一线教师(75%),杂志主编(43%),教研员(42%),高校研究人员(37%),其他(5%)。可见,最受欢迎的是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的讲座,他们的讲座内容更贴近教师实际,更具有借鉴意义。

(四)教师科研环境调查统计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对于从事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条件依次是:科研氛围(58%),个人兴趣(33%),政策激励(22%),空余时间(13%)。因此,营造必要的科研氛围、采取一定的政策激励是教育行政部分应该重点关注的。此外,教师的个人兴趣和空余时间也很重要,特别是前者。

大部分学校的科研氛围不错,有58%的人认为本校有语文学科科研带头人;32%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科研气氛浓厚;有61%的人认为学校只有个别人做科研;还有7%认为“大家都不做科研”。

在被调查者所在学校订阅语文教育教学类杂志调查中,认为本校资料“非常丰富”的只有20%,大多数学校处于“有一些”的状态,还有5%的学校没有;在您所在的学校提供相关的语文教育类书籍调查中,认为本校提供的相关的语文教育教学类书籍“非常丰富”的只有12%,大多数学校处于“有一些”的状态(80%),还有8%的学校不能提供相关书籍。

学校对于科研工作的提倡与支持也是科研环境的一部分,55%的学校制定有科研奖励政策或激励措施,78%的学校在评优、评先的过程中会考虑到科研工作状况,80%的学校鼓励老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或培训。

三、建议

为了激发教师科研创新的志趣,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激发教师科研的热情与志趣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语文骨干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和评职称的需要,源于自身兴趣的较少。要想真正做好教学科研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激发其热情与兴趣,并通过“研有所获,研有所乐”的积极情感体验,将兴趣引向志趣的更高层次:让教师把教学科研工作当成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认识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自我的成长,从解决自己日常的教学问题入手,逐步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在行动的过程中,找到感觉,掌握方法,获得成功,享受乐趣,从而激发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坚定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志向。

(二)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所在单位科研氛围的影响。首先,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和激励措施,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时间上的保障、经费上的支持。具体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对于在科研工作方面优秀的教师进行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比如,创建奖励机制,对、主持或参与课题、编写著作的老师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本单位开展科研评优工作。在学校的评优评先工作中考虑参与科研工作的状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为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或者培训提供保障。

其次,要培养语文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教师中教学科研方面的骨干力量,能够带领本学科老师进行相关问题研究,从而形成小型的研究圈子或研究团队,营造较为浓厚的科研氛围。

再次,要订阅相关的语文教育研究杂志和书籍,为语文老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料保障。很多老师想做科研,但苦于没有可资参考与借鉴的资料,靠教师个人力量购买毕竟有限。因此,学校应尽可能提供必备的语文教育专业理论书籍和较为权威的语文教育专业杂志,为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三)加强科研的引领指导

定期开展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可依据教师的需求,在培训内容中加强科研方法,课题选择,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方面的指导,可聘请语文教育研究方面的专业研究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并开设相关的专题课程等。另外,可以与教研员、高校专业人员、教科所人员建立联系,团队协作,双方、多方优势互补,共同完成课题。在这个过程中,一线老师对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更容易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篇6

一、树立生态化的教育价值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目的不应该只停留在“授业”的单方面的侧重,更不应该沿袭过去的“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标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自身必须明确的树立生态化的教育价值观。要充分注意和发掘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尊重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扩大学生的优秀之处,使之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在教学中彰显其主体地位。

二、构建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社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去体会其中的脉络,教给学生如何去构思全文,如何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写作效果。以《社戏》为例,教师在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己体会其中关于写作方面的技巧,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下,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构建民主、平等、理解的师生关系。学生通过感受其中的时间顺序,总结出文章的脉络,从时间上看是按照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的顺序写的,尤其是在其中的景物描写中,学生各抒己见,都能从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中挖掘出很多珍贵的写作技巧和非常优美的语言,并谈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三、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社戏》过程中,对于其中作者语言的运用,在教学方法上有着诸多不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的收益。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在感悟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每个学生的着眼点不同,为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在融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不同的段落,实现对每段的精辟理解和分析,然后在小组组长的总结发言中,其他学生给予相应的补充,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方法也较为科学有效。

四、整合生态化的教学内容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也应该植根于生活,生态价值观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整合生态化的教学内容,这在当前是一个探索阶段。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一文时,将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生态化的整合,在教学“梦里寻师”故事的过程中,通过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整体理解叙事的方式方法以及需要把握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其中对于故事情节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按照六要素进行理解和体会,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又融入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五、建构生态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于生态价值观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需要注意强化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建设,将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主体范围扩大,在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诸多主体的综合评价实现生态化的互动。在评价内容界定中需要全面化的建设,对学生的评价要多维度地进行综合评定,尤其是强化发展性和教育性的指标建设。在评价方式方法的运用中,可以通过自评、互评和综合评价的方式对教学结果进行整体评价。例如在对于某个学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直面整个学期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而且还要注意对于学期前后的有效延伸,素质教育不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就能够彰显效果的,更不是通过几个学生或者几十个学生就能体现教学水平的。

篇7

关键词: 初中小说教学 体验式教学 教学策略

一、体验式教学的认识内涵

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传统汉语文的特征和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关注教学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是通过活动这一载体实现“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循环渐进的过程。它是一种比较开放、比较自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并鼓励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内化,将体验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获得情感的碰撞与意义的生成,逐渐成为一种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体验式教学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推崇,被实践操作者所认可。

二、初中小说教学现状

小说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初中小说教学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状态。新课改后,小说教学也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与尝试,但在“拨乱反正”的情况下,又出现了过犹不及的现象。新课标主张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一次重要突破。但是在当前的小说教学中,这一主张却被误解,走向了“泛语文”的极端。“泛语文”是一种教学内容的移位,教学目标的旁落,它把文本的内容当成了语文课堂的主要部分,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它着眼于小说的内容,而忽视了小说“言语的智慧”,从根本上放弃了通过小说鉴赏体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误区在新课改后的有些探索性课程中是存在的,表面上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非常活跃、学生们也能积极地思考与回答,课堂上十分活跃,但实际上是一种空洞化的语文教学。

三、初中小说体验式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小说文体的特点考虑,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根,叙事是干,形象是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验文本内容,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情节的波澜,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独特的情感。

1.理“干”,感受叙事文脉。

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节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细读小说,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的小说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自由体验式阅读小说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在找到小说线索的基础上领悟故事情节,以及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大概复述故事情节,这一环节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小说主要是写什么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教学《孤独之旅》这篇小说时,我让学生课前反复阅读,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杜小康心理成长的历程,懂得了困难、挫折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有时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品“果”,解读人物形象。

在小说体验式教学中,最核心的应该是对于小说人物的体验式解读。通过故事的讲述,刻画鲜明、独特、丰满的人物,往往是小说家的一个基本目标,而小说文本刻画人物形象的思想容量和艺术水平,则直接决定着作品的价值。因此,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把握人物性格的思想内涵和美学内涵,自然也就成为小说文本解读的一个中心环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这四个方面就能完全地刻画出一个人物的形象。因此体验式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设身处地”唤醒自己的生活体验。怎样让学生摆脱原有的感知定式,获得新颖的阅读感受呢?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体验:假如你就在于勒身边,你会跟他说些什么?又如教学《最后一课》,我这样问:生活中你有小弗朗士那样天翻地覆地变化吗?是处于一种什么境地?如此置换体验的设问,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若瑟夫对叔叔的同情对父母的不满的心理活动过程;体验小弗朗士在特定的背景环境下巨变的可能和真实,这样一来,小说中人物的形象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中。

3.寻“根”,体味精彩语言。

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说过:文学阅读需要“品其言才能会其意”。而小说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因此小说的教学还要注意扎根语言教学。体验离不开细节,品味语言自然要抓住细节。如教学《故乡》一课,其中“他立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一句,我问学生,“欢喜”和“凄凉”不矛盾吗?两个词调换行不行?从而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的细微之处,在体会小说语言表达的张力的同时,由人物言行的表层的“不自然”、“矛盾”、“紧张”去体验追寻小说深层的内涵,小说“陌生化”表达背后的艺术价值。再如,《孔乙己》中的“排”和“摸”各是怎样的情态?不妨让学生在脑中想象小说情节所描写的画面,并从词语、画面的比较中读出人物心理内层的微妙变化,体验不同境遇下的孔乙己。

4.接“枝”,体验自我创造。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致力于:“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再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教学小说就要带领学生走进小说,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去创造。如学过《社戏》“月夜出航”景色描写一段,我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任务:课文中有不少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请同学们画出并摘抄,做简要的赏析,去体味写景的妙处;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或家乡的景物。以上的环节,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文章浓淡相宜的诗情画意,感受到鲁迅小说具有散文色彩的语言,体会到环境描写的作用,又通过写作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只有初中语文教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用体验式教学去唤醒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学生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专注于小说,并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燕.对比,初中小说教学的最佳切入角度之一[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11.

[2]劳文彰.以说带读、讲读并进――初中小说教学的体会[J].教学交流・理论版,2008,4.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预感训练 加强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 、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二、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三、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篇9

一、利用语文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和文学性,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能够深刻地体会和感悟其人文情怀。初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对外界事物存在的浓厚兴趣,而教师恰巧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将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开展语文课本剧的立足点,科学合理地将语文课本剧应用于语文实践教学环节。课本剧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之前,要求教师对课文的内容以及整体布局进行全面分析和了解,并从中选择表现性和典型性强的课文内容作为课本剧的素材。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对课文中的难点字词进行细致讲解,接下来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挑选表现性强和叙事型的课文内容作为语文课本剧表演的依据。教师还可以有效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及其他相关的视频文件为学生进行相关视频的播放,以此为基础给予学生表演指导。例如,在教学《塞翁失马》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细致讲解生字和生词,从而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充分了解,为接下来的语文课本剧表演打下基础。由于塞翁失马的故事以及哲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是否在实际生活中听说过塞翁失马的故事和道理,接下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文章进行解释。接下来,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素材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课本剧进行编制,在原创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改编,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并在表演完成后完成评价和总结。

二、利用语文课本剧促使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而语文课本剧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平台,能够充分发挥以演促学的作用,让学生在参与语文课本剧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开展语文课本剧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相应课文内容进行预习和全面分析,让学生充分借助教辅工具或者其他文献资料,在结合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理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需要将侧重点放在语文课本剧的编写以及指导方面,在编写以及排演剧本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耐心细致的指导,并有意识地将课文当中的重点字词放在台词当中,让学生在表演完成后自主提出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回答,鼓励学生突破课文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由于本篇课文是白话文体因此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鼓励学生自主翻译遇到的难点字词,应该自主学习之后编写课本剧。接下来,教师可以鼓励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编写的课本剧,并在学生表演当中关注学生的表演过程和台词翻译情况,记录好翻译不当的内容。当学生表演完成后,教师可以耐心询问学生是否存在不能理解的字词或者句子,并让部分学生对文章内涵和中心思想进行表述。最后,教师可以将记录下来学生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告知学生,同时也要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表演,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利用语文课本剧促进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逐步深入,知识储备和知识范围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储备。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借助语文课本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应用语文课本借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也极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压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语感;诵读;言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084-01

半个多世纪以前,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我,一个在岁月不经意的唱和中、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将有十年的人,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语感的重要性。

语文课上,有很多的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他们就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不能想象出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不能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在他们的笔下,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他们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带着甜味儿”、 “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由此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他们对于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就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试探性地采取了如下几种措施:

1 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如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词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就很难划上等号。再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

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 ,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 强调诵读,增强学生整体感知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有时候,语感就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可以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 理性分析,加强学生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有一部分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而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