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残疾人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残疾人健康教育

篇1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战,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工作方法。估计许多人是想得很多,但不会写,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个人工作计划范文参考,欢迎大家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个人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市、县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三、主要工作

1、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根据来访者的具体问题进行鉴别归类,根据问题的类别,再确定具体咨询目标。

2、建立全校学生的心理档案,做好心理测评工作。

3、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讲义等宣传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做好学生青春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处理在身心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6、通过家委会、家长会组织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个人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根据学校的心理健康的普及程度及学生的当前状况,本学期,心理健康工作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 继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本学期,将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宣传工具、机会及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常规宣传工作,加大心理健康工作的力度。

二、 确立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向。

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以矫治为辅。因此,我们在重视对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一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咨询和案例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并使自己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

三、“导之以正,善巧方便”培养学生良好的心行习惯。

中国古籍《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而教育应该从儿童着手,所谓童蒙养正。古德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在十三岁之前,天真未泯,容易教导,这时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将受用无穷。现代的父母,要操心的事太多了,第一线的老师,无力感也与日俱增,道德的崩解,是非的扭曲,让人看了焦急不已,准备利用学生这一段黄金时期,学习《弟子规》、《新三字经》熏习我们的孩子,教导禀性淳良的儿童,愿籍一己绵薄之力,点燃孩子心中那盏智慧的灯火,照亮未来的风雨人生。

四、健康心理,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

心理健康不是单方面地从政治思想道德角度出发点指示与说教,而使对学生心理状况、心理过程、心理机制的帮助与辅导,运用“关注”、“倾听”等沟通技术,让学生的情绪和心情得到慰藉,感到被关心、被重视、被理解,并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达到能主动疏导自己情绪的效果。

以上是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虽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心理健康工作,由于自身理论有待完善,经验不足,难免会有不足的地方,请多多包涵并指出。

心理健康教育个人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一、基础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尽管我校已经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但在师生中未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健康持有不正确观念,或者知之甚少的例子还比较普遍。如何消除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甚至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本学期应该重视、优先解决的问题。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做法: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应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团体辅导。每个班级每月开展一节心理健康课(或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咨询室。开设“阳光驿站”,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考虑儿童的审美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在心理咨询室内设“心理咨询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进行咨询。

(3)个案教育。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象,以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两种方式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的方式进行。特别抓好学校住读生的心理咨询,让住读学生能够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住读问题,让他们在住读期间所发生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倾诉与解决。

3、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每月一节的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老师应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1)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篇2

围绕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以康复机构为龙头,以村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充分整合资源,推进康复服务,促使残疾人康复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坚持政府主导和村卫生室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做好康复工作的有效方式,共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2、坚持低投入、广覆盖,保障康复对象的基本康复需求,兼顾多样性需求,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较大的服务覆盖面。

3、坚持巩固基础、创新发展。在已有的工作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内涵,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__乡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__

副组长:__

成 员:__、__、__、__、__、__*

2、落实部门职责

乡卫生部门: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纳入村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通过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提供直接服务;与全科医生培训密切结合,对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村卫生室人员的康复知识和康复技术水平;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康复知识;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开展残疾预防,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抓好残疾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建立并实行残疾儿童发生报告制度。

村卫生室、参与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将残疾人的残疾状况、康复需求等情况纳入居民健康档案。村卫生室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医治;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

村康复员负责在社区卫生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它康复活动;协助聋儿家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盲人做定向行走训练。

乡民政部门:将康复训练与服务纳入本乡服务工作内容之中,村卫生室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协助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

使用“__”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全国统一用表、康复训练档案与评估标准;组织人员培训,建立工作队伍;进行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信息咨询;组织督导检查;统计上报任务完成情况;指导残联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及基层康复站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抓好典型,推广经验。

确保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有工作制度和会议记录。掌握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残疾类别和康复需求等情况。对外挂牌,做到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服务内容、康复知识读物和残疾人“康复服务记录表”。掌握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填报“康复服务汇总表”。

一村卫生室确定1名医生,村委会确定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共同负责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

二是加大康复人员的培训工作力度。

三是对社区康复服务实行规范管理。确保残疾人及其亲友对康复建立使用统一的康复服务工作、康复服务记录、康复训练等档案。康复工作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相关工作制度要统一公示上墙。乡制作村康复培育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组织管理网络和服务流程标牌挂在创建工作办公室、乡镇卫生院康复技术指导站、康复站和活动场所。

1、残疾筛查、诊断:村、康复协调员会同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2、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各村卫生室、残疾人康复指导站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详细的康复训练档案。同时,村、康复协调员也要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3、康复治疗、训练:村、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

篇3

 

了解和掌握特殊教育学生的心理,发现特殊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从而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增强特殊教育实效。

 

一、特殊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在特殊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面临的都是身患有残疾的学生,他们一般比较敏感、脆弱,心理孤僻,心理障碍较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殊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决定着特殊教育质量的高低。

 

二、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及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决定着每一位残疾学生的学习,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对特殊教育中残疾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信念,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直接决定学生的未来发展。他们只有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促使他们心理上更加成熟,对未来的生活有充分的信心,有克服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残疾人学生由于身体因素、生活环境、早年经历等原因往往比较敏感,容易产生自卑、抑郁、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

 

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残疾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状态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加心理辅导,提高残疾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学习动力,促进他们更好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残疾学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要像正常人一样更好地融入社会,必须要有夯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具有一技之长,为能在社会上立足奠定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热爱生活,而上述一切必须要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教育很有必要。

 

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

 

大部分学校都很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开设有心理健康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甚至成立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心理咨询室,多数学生走出了残疾的阴影,具有了正常人的健康心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特殊教育教学水平。

 

但是,我们的特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数量还比较少,力量还比较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针对性还不够强;社会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改变,较小联合的教育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仅停留在表面,执行力还不够强。

 

三、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施途径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师资队伍匮乏,但培养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自食其力最终走向自强自立,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创新心理咨询及辅导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有从业资格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在选修课程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热线,预约时间进行重点咨询。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知识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咨询的虚拟平台。同时对负责教学管理的辅导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培训,形成网络化心理辅导体系,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形成教育合力。家长应充分认识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让特殊儿童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与外界交流沟通,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任性、粗暴、敏感等不良心理品质,树立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建立健全人格。

 

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家庭中的教育和训练应具有经常性、反复性和长期性。另外,家庭成员要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也要密切与学校及其他家长的联系。联系学校,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和学校教育的动态,联合教师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教育方案;与其他家长的联系,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特殊儿童自理能力差,独立性弱,他们的教育过程充满了枯燥无味的重复,这就更需要家长提高心理素质,耐心地教育孩子。家长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探究残疾儿童的特殊心理,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提高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鼓励特殊儿童克服怯懦、畏惧心理,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今后的生存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对策

1前言

社会保障权是中国每一个人民群众都应该同等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我们都知道,残疾人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其社会保障权利,但由于自身条件、政策以及环境的限制,残疾人社会保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由此可见,寻找这些问题所在并找寻与之对应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

2目前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针对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2.1就业保障方面

我们都知道,对于残疾人来说,本身想实现正常就业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来说,实现残疾人更是难上加难。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底为止,我国共有将近467万残疾人属于失业状态。除就业压力大以外,一些外界因素也会影响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我们都知道,相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部分农村人的素质相对会差一些,因此,常常会出现以歧视的目光看待残疾人的现象,进而导致残疾人的就业压力变得很大,这也是影响农村残疾人就业的一大原因。

2.2农村残疾人生活保障方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残疾人来说,他们的生活水平却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以及提升。首先,从精神生活方面来说,残疾人的精神生活比较贫乏。对于一些正常的家庭来说,大都是一种其乐融融的场面,然而对于大部分残疾人来说,其大部分都是一个人生活,十分的寂寞、孤独,因此,其很难从内心深处真正欢乐起来,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别人家都是儿女绕膝、享受天伦之乐,而大部分的参加人员却是一个人孤独度过。另外,在一些生活用品方面也是极其匮乏。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对于残疾人生活用品的销售相对比较少,部分地区甚至连一半的数量都达不到,由此可见,农村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存在很大的问题。

2.3农村残疾人医疗保障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保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农村残疾人的康复保健工作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目前的相关医疗保障条例中,并没有特别指出要特别关照农村残疾人的康复保健工作,更别提相关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持。另外,对于某些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来说,虽然可以实现对残疾人康复保健工作的关注,但是却缺乏一定的专业人才,而且对于资金的投放也不是很多。由此可见,农村残疾人在医疗保障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4教育保障方面

现如今,需要接受教育是全社会人民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对于部分农村参加人来说,正常接受教育却成为不可实现的梦想。与城里的教育水平相比,本身农村的教育水平就比较落后,部分家长看到孩子残疾,便认为其很难接受正常的教育,因此,大部分的家长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中自行进行教育。然而,我们都知道,部分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有限,因此,常常无法给予孩子足够水平的教育。另外,对于某些家庭来说,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有限,所以便索性直接放弃对于孩子的教育,因此,导致孩子以后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都受到很深的影响。

2.5环境服务保障方面

与正常人不同,残疾人的出行需要无障碍设施的保障,在城里,这样的设施有很多,然而在农村却很少有这样专为残疾人设置的设施。例如,在城里,每一条马路都设有盲道,盲人们可以顺应盲道出行,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然而,在农村,却根本没有盲道的设置,因此,导致盲人根本无法正常的出行。另外,在城市中的很多交通工具中都有无障碍设施,然后农村的交通工具中没有,因此导致很多参加人在没有家人的陪伴下很难正常出行。

3如何完善我国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针对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改善:

3.1加大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机会

正如上文所阐述的,农村残疾人的就业率很低,因此,政府应该想办法增设一些残疾人工作机构来增加残疾人的社会就业率。例如,对于那些手脚相对灵活的聋哑人来说,我们可以安排他们到超市中去称量物品或者是搬货等等,也可以增设一些小型的工厂来实现他们的就业。如果能够实现残疾人的正常就业,便可以很好地提升参加人的生活保障,可谓一举多得。

3.2大力提高农村残疾人康复率

除了要提升农村参加人的就业几率以外,还应该想办法提升农村残疾人的康复率,若想实现农村残疾人的康复保健工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政府以及社会应该对这个问题产生一定的关注,政府应该将实现残疾人的康复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其次,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到当地的残疾人家中进行拜访或者是召集其进行会议指导,鼓励并且激励他们积极地参加康复保健工作,进而实现病情的康复,实现生活的自理。最后国家应该在农村增设残疾人保健中心,让更多的残疾人可以有专业的人员、专业的机构以及一定的财力辅助其实现病情的康复。

3.3提高农村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为了实现农村残疾人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地方学校应该增加教育的覆盖面,除了要保证正常人的教育以外,还应该增设一些残疾人教育内容,例如,盲文、哑语的学习等等。其次,对于那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家庭来说,政府应该给与一定的经济帮助,进而使其能够正常的接受教育。最后,学校以及当弟弟人民应该增设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而更好地帮助参加人消除自闭、孤独等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

4结语

总之,经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确实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相信,在相关措施的帮助下,这些问题一定能够迎刃而解。而我们的农村残疾人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孔祥利,贾涛.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评论,2007(2).

篇5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1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不少未成年人出现了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各种不健康心理与行为,严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危害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因此,应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近年来,教育部门在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鉴于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为使更多未成年人得到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我们与团市委联合建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以下简称辅导站),目的在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实施两年来,取得较好效果,现阐述如下:

1实施方法

1.1组建领导机构建立由市教育局、团市委领导组成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市委宣传部,其属下的市义工联负责日常管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业务指导。

1.2制定实施意见包括建立辅导站运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专家督导机制,建全档案管理,明确辅导内容及值班接访安排等。

1.3建设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一个多功能的辅导站,以心理辅导热线为主,面谈为辅。在团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心理辅导内容,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热线咨询,同时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面谈辅导,搭建起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服务平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家庭密切相关,辅导站还将服务定位于家庭及社区。

1.3.1硬件建设建立起集热线电话咨询室、个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和团体辅导室为一体的多功能辅导站,配置了专用电脑、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和相关心理健康杂志,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1.3.2软件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建立心理辅导员人才库,主要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医生、国家心理咨询师等构成,确保了心理辅导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总结辅导站运作和管理的成功经验,逐步向其他县市推广,并与其他县市共建辅导分站,形成辅导网络。

1.4保障机制

1.4.1业务培训派出管理人员参加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培训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举办心理热线电话咨询培训班,提升辅导员的服务能力,规范咨询要求;举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辅导员们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亲身体验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精髓,学习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操作技巧;组织同类个案的专题"沙龙"活动,辅导员们深入交流了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方法。

1.4.2热线宣传制作12355热线的公益广告,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反复播放,宣传12355热线;通过LED屏幕或户外广告等在人流密集,特别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进行宣传;制作12355热线宣传单张、书签等,在学校、社区派发;联合本地主流报刊杂志,加大咨询案例的报道力度,引起社会关注;教育行政部门向全市各中小学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以短信或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在师生、家长中广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使用热线,学会寻求帮助。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对12355心理热线进行推广,使"热线"真正地"热"起来,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并使用热线。

1.4.3辅导活动向家庭、学校、社区延伸通过深入社区、学校举办各种咨询活动,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比如在某中学举办"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活动;在青少年宫举办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及现场心理咨询活动;举办"万名义工献爱心进社区"系列活动;深入学校举办高考、中考前心理辅导讲座;在六・一儿童节举办关注留守儿童及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与团市委义工联合总队合作,举办为期一年的单亲家庭孩子"护苗行动",每周由受过心理辅导专业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上门义教和心理辅导;并举办单亲家庭儿童的户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家长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座谈会等。逐步建立家、校、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2效果

2.1成功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经过两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逐步完善了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硬件设施,除了原有的青少年综合服务热线外,还设有个体辅导室和沙盘游戏室,并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和沙盘设备,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拥有49位专业心理辅导员,建立了一个实用性强、影响面广的心理辅导站。

2.2成功树立青少年和家长的求助意识。未成年人辅导站建立两年以来,拨打12355热线的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已成功为3373个个案提供了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性问题、行为问题、性心理问题等困惑,其中学习问题占45%,人际关系问题占30%,个性问题、行为问题及性心理问题占25%。在来电者中,青少年占52%,父母占30%,其他约占18%,说明青少年及家长的求助意识日渐增强。

2.3成功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目前辅导站的服务功能包括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热线咨询、面谈辅导、心理测试、沙盘游戏辅导、特殊人群(残疾人、单亲家庭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辅导,同时送课到学校、到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社区大型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现场心理咨询服务等。比如2011年10月,在某学校举办主题为"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的"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经典的案例分析、家长与青少年间的真情互动,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如何识别常见的心理障碍,如何把好早恋关,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的困惑,保持健康的心态。250多名学生及部分家长参加了活动,学校领导、老师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很高评价;同年10月在市青少年宫举办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及现场心理咨询活动,有200多名学生及家长参与了本次咨询活动;2012年举办学生与残疾人联谊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残疾人代表感人的成长事例鼓励残疾人好好珍惜生命,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活出自己的价值,1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活动,效果良好。此外,还举办"万名义工献爱心进社区"系列活动,为1300多人次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结合起来,成功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4成功推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运作模式。通过对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运作模式的实践探索,发挥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在全市的辐射作用,将研究积累和总结的经验推广到各个县区,四个地区相继建立了县区级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部分地区还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示范点、阳光天使爱心协会等,从而建立起全市的心理辅导站网络。

3体会

3.1有效的心理辅导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通过对咨询个案进行分析,深入探索未成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影响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提出应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逐步建立家、校、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可以有效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3.2政府层面的支持有利于工作开展。借着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在教育部门和团市委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逐步完善了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各项硬件设施,建立了一个多功能的心理辅导站,辅导人员基本由心理老师、心理医生及国家咨询师组成,有着扎实专业知识以及丰富辅导经验,有利于辅导站良性发展。

3.3不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影响辅导效果。由于辅导站服务原则是公益性,所有辅导员是志愿服务,基本上一个月才轮值班一次,对需要跟踪的个案可能要由几个辅导员来跟进,这样就令个案辅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影响辅导的效果。所以对需要跟踪的个案辅导记录要求更加完整、详细,以便于不同的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地跟进辅导和回访,对有较严重问题的个案尽量专人负责跟进服务。

篇6

【关键词】社区责任医生制;实施;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13-01

2005年绍兴市马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市卫生局的工作要求,在马山社区开展了社区责任医生制工作,经过3年的积极努力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马山社区的基本情况

马山社区位于绍兴市袍江工业区,辖区共41平方公里,下属4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社区常住人口52380人,外来人口21320人。社区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2具体做法

2.1熟悉环境、准备社区基本资料每个村/居的妇女主任作为联络员,协助社区医生熟悉情况,社区的周边地理环境,如绿化、河流,整个社区面积、周边的厂矿、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等。

2.2组建团队,制定工作职责马山社区服务中心根据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各村/居的分布情况,设立10个团队,每个团队5~7人不等,保证每个村/居有2名社区责任医师。

2.3工作内容

2.3.1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利用农民健康体检工程,结合责任医生上门走访调查,建立起社区居民系统的健康档案,完善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特别是掌握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困难残疾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人群资料信息。

2.3.2老年困难及残疾人的管理老年困难及残疾人,大多行动不便,有写长期卧病在床,对于这些人群,社区责任医生做好重点管理,每月3~4次定期上门服务,进行健康咨询、用药指导、体格检查、送医送药等服务,发放社区医生联系卡,做到随叫随到,尽力满足他们的医疗需求。

2.3.3积极开展社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慢性病的防治是社区责任医生的一项重点工作,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精神病、肿瘤等。

2.3.4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工作对社区的孕产妇、婴幼儿、婚前青年男女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督促做好计划免疫工作及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

2.3.5协助开展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及时收集、核实、报告责任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传染病、和外来人员信息等;协助开展责任区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托幼机构、饮水卫生检查与管理。如手足口病及含“三聚氰氨”婴幼儿奶粉致泌尿系统结石相关知识宣传及指导管理等;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知识的宣传。

3效果

3.1社区居民对社区的综合满意率得到提高通过3年的实实在在、人性化的上门服务模式,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肯定与认可,拉近了社区医生与广大居民的距离,医患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社区责任医生工作也得到了居民的普遍认可。经调查,居民对责任医生的知晓率99%,社区居民对社区责任医生满意率达99.5%,居民对社区服务中心的满意率为98.5%。

3.2慢性病患者管理率达到100%通过上门检查、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健康处方、正确指导用药等方式,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精神病、肺结核等慢性病得到有效的管理。

3.3其他通过三年来的努力工作,本社区范围内无一起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无孕产妇死亡。

4讨论

4.1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德政民心工程积极推行社区责任医生制,是社区卫生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模式创新,是深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内涵,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手段,是政府为老百姓做的合民情、顺民意、得民心的实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

4.2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保障近年来,浙江省虽然在农村卫生机构建设、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然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治疗、轻预防”的误区[1]。

4.3加强社区责任医生队伍建设社区责任医生的素质是开展责任医生进家庭工作的关键,责任医生立足于社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我们要在社区范围内,为一定人群提供连续、有效、优质、经济的医疗保健服务,所以责任医生必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同情心和耐心、善于与患者交流技巧。

4.4加大社区责任医生制的宣传社区责任医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健康意识等原因影响,有一部分居民不配合、不理解,甚至有的居民认为我们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增加了我们工作难度,希望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将继续用我们的真诚服务去感化他们,直至得到社区居民的真正的信任与支持,使我们的社区责任医生制更加深入民心。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康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残疾人和有各种功能障碍以致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在我国以上三种康复对象的人数超过2亿,再加上一些急性伤病的患者和手术前后的患者,需要康复服务的人数还不止于此。然而,我国现有的康复服务体系难以适应这一庞大康复服务群体的需要。为改变这一落后的康复服务现状,我国1986年正式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社区康复实践不断顺应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改革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已取得较大成绩,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社区康复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改变和促进克拉玛依区社区康复的进一步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以供同行共同探讨。

1 开展社区康复的必要性

社区康复,即在社区开展的康复工作,向伤残人士、慢性病患者、老年病患者、残疾儿童提供就地、就近、方便、实用、简易、有效的康复服务,做到服务成本低廉、覆盖面广、群众用得上、用得起,开展社区康复还可以较好地调动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力量,营造社会风气,扶困助残,在医疗、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促进所有残疾人和患者的全面康复,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内促进所有残疾人的康复,有平等机会和融人社会的一项战略。社区康复战略的实施有赖于残疾人及其家属,以及其所在社区。乃至相应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并应得到社会各层次的支持,需要相关部门统一采取干预措施。社区康复还要求残疾人充分掌握独立自主的能力,对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的调整和改变,以利于残疾人融人社会和实现自我。正因为社区康复有许多优势,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需要,我国一贯重视开展社区康复,认为社区康复是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基础,并强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社区康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且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任务包括保健、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并要求努力做到六位一体。

2 社区康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

社区康复医疗工作对象。除了残疾人,更多的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患者。社区医疗的人文关怀,将把社区康复、保健、医疗、预防融为一体,担负起家庭康复医疗、社区康复护理、生活指导、健康教育等任务,这将成为社区康复医疗发展的趋势。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目标必须依靠社区康复医疗机构。

3 抓住时机,积极开展社区康复

目前的城市,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最少的投资,做最大面积的医疗覆盖并使患者从中得到最好的效益。这一总体指导思想将给康复医学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契机。我国在社区康复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独特的经验,有利于少花钱、广覆盖、高产出(患者功能恢复好)的医疗体系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疾病谱也在不断的变化,我国一般医学工作者还缺乏足够的早期康复意识和技能,怎样体现康复医学的功能特色,在目前条件下主要是尽快形成主动出击与相关学科协作的团队合作模式,以充分显示社区康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地位。

4 社区康复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区康复的发展

要发展社区康复医疗事业,培养出社区康复医疗的专业人才是必备前提。目前,许多康复医疗科都是原有的理疗、针灸、推拿等医疗人员,只应付相应的病患,其康复技能水平较低,远不适应社区康复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表面上的康复理疗实际上是阻碍甚至是扭曲了社区康复医疗的真正含义和发展进度,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快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化的社区康复医疗人员,在职医疗人员的培养是解决专业人员匮乏的应急措施,调动从事社区康复医疗人员的积极性,使社区康复医疗形成相对独立的,完整的体系。综合医院康复工作者可以发挥资源中心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中培训基层康复工作者,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评估和治疗技术,当某一患者回到所辖的社区时,将他的所有医学资料向基层康复工作者做详细的介绍,结合患者的预期目标,要求基层康复工作者作定期的功能评估,纠正治疗中的问题,促使治疗向有效,简捷方向顺利发展。

篇8

一、构建三大康复网络

为了夯实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街道基础,街道着力构建广覆盖的助残康复网络。

1、康复管理网络融入和谐社区建设发展目标。制定了《江湾镇街道“创建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街道”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主任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创建任务融入和谐社区发展,工作任务分解到街道相关科室及社区卫生中心、派出所、社区中小学校等相关单位。建立了“定岗、定员、定时”的管理模式。定岗,根据年度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根据各科室、各单位工作重点,制定岗位职责,实施目标管理;定员,明确社区康复措施的岗位责任人,逐一落实管理服务队伍;定时,根据社区康复工作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定期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康复主题活动。形成了街道主导、社区单位协同、齐抓共管促进残疾人康复的工作局面。

2、康复服务网络形成服务平台。街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构筑融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助残康复平台。为改善残疾人活动康复条件,今年专门辟出1100平方的场地,建立集社区阳光之家、残疾人活动室、残疾人治疗护理为一体的的残疾人之家。目前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工作已完工,近期将启用,至此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服务平台在江湾镇街道全面建成。

3、康复指导网络深入助残工作各个领域。成立由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牵头,卫生中心、康复、教育等有关机构专业人员参加的社区康复技术指导机构。依托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对卫生中心6名社区医生和3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进行“康复服务、功能评定、训练计划、心理沟通、言语训练、上门调查”等康复知识的培训,带动了一批社区康复服务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结合“送康复服务上门”,组织社区康复需求调查专题培训;结合养护工作,进行了养护调查数据库管理培训;结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开展了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培训,使培训工作做到了学以致用,在助残康复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实施四项康复工作

近年来,江湾镇街道持之以恒地实施四项康复行动计划,把助残康复工作做到残疾人心坎上。

1、举办“阳光行动”――温暖智障人士。从XX年开始,街道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在新市南路建立了100平方米的“阳光之家”。目前68名16-35岁的智障人士在这里参加培训,街道为他们成立了智障人士腰鼓队、舞蹈队、图画小组、编织小组、英语小组和兴趣小组,丰富智障人士文化生活。在去年世界夏季特奥会社区接待期间,“阳光之家”学员与特奥代表团成员们共同开展了文艺联欢、体能训练等活动,充分诠释了特奥运动的深刻涵义。

2、“照料行动”――关怀精神病残疾人。为了使精神残疾人在康复期有良好的康复环境,街道创建了“温馨护理站”,承担帮助患者定时服药、开展精神护理、与家长联系沟通的职能。护理站制定作息制度、康复内容,建立学习园地,开展卡拉ok、户外文体等活动。经过“照料行动”,实现了护理站学员们零肇事的目标。街道组织表演的配乐诗朗诵――《温馨护理站,幸福的港湾》,在参加上海市精神病防治中心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3、“上门行动”――温馨残疾人家庭。街道组织助残员对残疾人开展康复需求调查,通过上门调查,为“送康复服务上门”摸清底数。江湾医院选派有责任心、经过正规培训的康复医生定期为残疾人提供因人而宜的服务,除了提供《约定书》上的服务内容外,还提供饮食营养卫生指导、慢性病康复指导及健康档案跟踪随访等服务。“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开展两年来,深受残疾人与残疾人家庭的好评。XX年全年送康复上门××*人次。目前,江湾医院已与146名残疾人签约。

4、“养护行动”――关爱重残无业人员。街道高度重视市府实事工程――“为重残无业人员提供养护服务”,XX年至XX年两年共落实重残无业养护人员23名,每人每月给予400元补贴。纪念居委倪某是重度智障残疾人,母亲患有轻度老年痴呆,连看病也要把残疾儿子带上,经助理员上门宣传,倪妈妈把儿子送进街道“金色晚年养护院”,儿子受到养护院无微不至的关怀,倪妈妈逢人就说:“多谢党和政府对我们残疾人家庭的关心”。

三、营造助残社会氛围

街道积极宣传普及残疾预防、康复的有关知识和相关政策,在社区营造助残的社会氛围。

篇9

一、我市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目标

到年,全市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基本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人人享有安全的住房,残疾儿童少年人人享有义务教育。到年,残疾人"两个体系"更加完备,残疾人生活保障和医疗康复服务更加完善,文化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与全市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二、围绕目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九个方面的保障和服务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1.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特教机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残疾人福利机构等的作用,形成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

2.全面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等康复服务。

3.市级专业康复机构要建设成为当地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示范窗口、技术资源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4.未建立专业康复机构的县级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要充实康复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发挥对城乡社区康复的辐射带动作用。

5.大力开展社区康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康复服务需求设立康复室,开展康复训练、家庭病床、转诊随访、亲属培训和健康教育等服务。

6.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室,开展康复治疗与训练、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临床研究等工作。

7.制定完善聋儿语训、脑瘫、智力残疾、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方面的专业康复机构建设标准和康复技术标准,推进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康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1.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

2.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内容,建立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3.以社区教育、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

4.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举办专门招收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康复教育学校。

5.依托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福利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学前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

6.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

7.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文化服务和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大力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

8.加快市特殊教育中心建设。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

1.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安置残疾人单位税收优惠、残疾人个体就业扶持、政府优先采购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产品或服务等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

2.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等政策。

3.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按规定安置符合条件的残疾人。

4.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职工,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在晋职、晋级、评定职称、报酬、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

5.妥善解决残疾人劳动争议,依法维护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切实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就业机会。

6.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7.市、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将其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管理,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导和委托下,综合管理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等支持,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适应评估、就业和失业登记等就业服务。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服务,促进残疾人脱贫

1.政府有关部门要将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对象予以扶持。

2.农村金融机构要向残疾人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要加强对残疾人的帮扶。

3.依托政府有关部门、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家庭副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提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

4.加强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帮助残疾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五)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居家助残服务

1.建立健全以市级和有条件的县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2.为精神、智力残疾人和其他各类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职业康复、辅就业和工疗、农疗、文化体育、心理疏导、娱乐等服务。

3.乡镇(街道)、社区依托社区服务设施、福利机构开展日间照料等服务,以多种形式支持残疾人居家安养。

4.实施好"爱心家园"计划。

(六)进一步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方便残疾人生活

1.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无障碍设施建设质量。

(1)建设、规划部门根据上级无障碍相关标准、规范,加快推进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居住区、公园绿地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

(2)教育、民政、交通运输、残联等部门制定完善特殊教育学校、福利机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铁路旅客车站、码头、城市交通设施、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等行业无障碍标准并监督实施。

(3)公共交通逐步完善无障碍设备。

2.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提高全社会无障碍意识。

(1)有关部门要将信息交流无障碍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信息无障碍技术标准,推进互联网和手机、电脑等信息无障碍实用技术和产品研发。

(2)政府政务信息公开要采取信息无障碍措施,公共服务机构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

(3)图书和声像资源数字化建设要实现信息无障碍。

(七)进一步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1.鼓励残疾人广泛参与基层文化体育活动,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专门协会、社区残疾人组织要积极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民健身等政府重点文化体育工程要有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

3.加强各级残疾人文化艺术组织和团体建设,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

4.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并为残疾人参加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便利。

5.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和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

6.各地电台、电视台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和手语节目。

(八)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体系,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1.建立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以有关部门、残联、社会力量等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

2.建立各级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县级以上残联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的作用,鼓励和扶持民间组织、高等院校等通过多种形式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服务。

3.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工作机制,畅通渠道,健全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应急处置机制。

4.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国家普法规划,不断增强全社会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

(九)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设施平台建设

1.建设残疾人口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和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其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

2.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统计工作。

3.新建、扩建、改建一批骨干服务设施,使残疾人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条件改善、服务能力增强。

4.加快市残障人康复中心建设。

三、紧紧抓住"两个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开展五大专项助残行动

认真抓好已有政策的落实,通过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稳步提高残疾人基本生活、基本康复、基本照料的保障水平。要结合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筹备和举办,积极开展"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活动,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针对残疾人反映突出、需求迫切的康复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救助和无障碍环境等重点难点问题,着力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康复服务,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和残疾预防体系;改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居住条件,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政策,按规定落实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的有关缴费补贴政策,在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中对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中的残疾人提供重点帮扶;完善助学政策,发展残疾人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繁荣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加快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无障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五大专项助残行动:

(一)"千名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专项行动。采取低收入残疾人就业创业资金补助,残疾人创办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贷款贴息,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辐射带动等形式开展帮扶。各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每年安排不少于10%专项用于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其中市区每年扶持就业创业的残疾人200名以上。争取到年,低收入残疾人就业创业补助帮扶对象和贴息帮扶的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创建100个市级扶贫基地,其中安置就业的残疾人人均年收入达到当地人均年收入水平。

(二)"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专项行动。从年起,为全市符合条件并有康复需求和适应指征的0-6岁残疾孤儿及贫困家庭残疾儿童提供免费人工耳蜗手术、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配置等服务,使残疾儿童及时得到抢救性康复治疗。

(三)"残障人爱心家园建设"专项行动。建设"残障人爱心家园",为智力、精神残疾人和其他各类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庇护工场、工(农)疗、职业培训、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年底前,建成10家市级"爱心家园"、10家省级"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并充分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扩大覆盖面。

(四)"千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救助"专项行动。将贫困残疾人优先纳入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范围,年底前解决全市现有975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危旧房改造问题。建立健全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救助长效机制,确保"发现一户、解决一户"。

(五)"扶残助残法律援助"专项行动。有计划地开展扶残助残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培训教育和执法检查工作。加大对残疾人法律援助和服务的力度,确保需要法律援助的残疾人"应援尽援"。全面推进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建设,形成面向残疾人的经常性法律援助机制。

四、切实加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各项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政府及其部门目标责任制管理。在编制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要进一步突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各级残疾人组织要及时掌握和反映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方面的困难与需求,积极主动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篇10

关键词:中职肢残生 心理问题 原因 对策

肢残生由于肢体受损,行动不便,社会对他们的不接纳、歧视,导致他们普遍存在与其他中职生不同的自我认识、社交、情绪、学习方面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再加上处于心理特别敏感的过渡时期,所以心理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对他们的学业完成和身心成长带来了阻碍。因此帮助特教中职肢残生走出困境、摆脱心理困扰,是特教中职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特教中职肢残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和自我封闭

肢残生的生理缺陷大多数是后天的意外事故造成的,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身体的现状,由此讨厌、排斥自己,把自身的缺陷不断放大,甚至遮盖了自己的优势,全盘否定了自己,导致极度自卑心理。同时由于受到主流社会排斥和歧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敢接受友谊而更加离群,不敢主动与人交往而失去信心,对外界特别是新环境产生畏惧感和不安全感。他们亦普遍存在自我封闭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学校回避各类竞争或竞赛,拒绝参加集体活动,不愿表现自己,少言寡语,独来独往,存在社交回避的倾向,比如有意躲避教师、同学,星期六、日也不出校门。据家长反映,有部分学生在家也尽量不出门,非得要出家门买东西也是全家亲人前呼后拥保护着,有严重者甚至6年呆在家里没跟陌生人说过一句话。由于自我封闭和缺乏沟通,部分肢残生表现出较差的语言表述能力,说话声小,表述不连贯、不清晰,或表达缺乏感情,或词汇贫乏等。

2、易怒和焦虑

肢残生由于因生理缺陷带来的无力感和无能感长期未得到调节,负面情绪得不到合理宣泄,便转移到其他的人或物上,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表现为摔东西、踢凳子、踢门、损坏水龙头等破坏公共财物的攻击性行为。因此常表现出情绪控制能力弱、易冲动、易激怒等特征,往往因一点小事都可能刺激他做出偏激情绪和极端行为,会因同学的嘲讽而大哭大叫,因同学的一句话、一个挑衅的眼神而大打出手,会因“哥儿们”义气而打架群殴,会因失恋而自杀轻生。

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更加激化了这种心理状态,部分肢残生家庭依然为生活费、学习费焦虑,学习生活没有稳定的保证,有的为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担忧,特别是重残生和轮椅生,很多单位因生活不方便而不招收,有的为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法报答而焦虑,有的因自己残疾使父母长期吵架甚至离婚,有的被父母抛弃,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焦虑,而这些现实问题使肢残生易产生对个人生存和未来生活面临危机的持续焦虑心理。

3、厌学

2010年我校对肢残生学习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占44.3%,其中29.2%的学生是“家长要我来的”,15.1%是呆在家里不知道干什么、没意思。学习动机往往来自于家长、亲朋的意愿,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学习目的是什么。肢残生因生理缺陷(特别是重残、轮椅生)不能进入正常学校读书,接受的教育很少,基础差,来到职校跟不上,同时学习方法不对,惧怕学习,甚至放弃学习。有的学生是来混日子的,厌倦学习,对抗学习,上课睡觉、玩手机、上网,甚至沉迷网络,对现实世界产生冷漠心理,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安慰。

4、依赖

部分肢残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没有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认为自己得到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等、靠、要”思想严重,在生活和学习上一碰到问题,立刻向老师、家长求助,不愿意自己去思考、想办法解决,依赖心理强。

二、特教中职肢残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生理缺陷因素。肢体残疾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或存在的障碍,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致残的一般很难接受残疾的现实,几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也决定了他们不能正常参与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普遍有心理上的自卑感。在自身残疾痛苦之外又有一种“劣势”感,反映在残疾人劣势的地位和被同情、被援助的弱小处境,因此,自认为是“同情”、“可怜”、“照顾”、“扶持”的不幸者,再加上自身的肢体等局限,甚至有了负罪感,这是肢残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2)年龄发展因素。中职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十八岁,正处在青春期阶段,和普通青少年一样存在情绪不稳定、思维方式极端等特点,所以当他们遇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问题时,易产生心理冲突和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等,一旦这些冲突得不到有效疏导或合理解决,就易形成心理障碍。

2、家庭影响因素

(1)家庭经济因素。肢残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全省偏远落后的山区,经济状况较差,肢残生的家庭大多数为医治他们的疾病花尽积蓄,甚至负债累累。学习生活没有稳定的保障,担忧学习、生活费用的压力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内心紧张等,心理压力增大。

(2)家庭教养方式。有部分肢残学生一出生就遭到家长的抛弃,在孤儿院、福利院长大,从来没有感受过父母的抚爱和家庭温暖,容易产生孤僻、多疑、冷漠、敌对等心理。有部分肢残学生虽然没遭到家长的抛弃,但家长不肯接受子女残疾的现实,觉得在周围人中抬不起头,当受到别人非议和耻笑时,就把自己恶劣的情绪发泄到残疾孩子身上,任意呵斥、责怪、打骂甚至虐待残疾孩子。有的家长对残疾孩子态度冷漠,甚至视为累赘,这样的家庭容易使肢残学生向胆怯、怯懦或残酷无情两个极端发展,造成异常心理。也有的父母负罪感严重,认为子女残疾的痛苦是自己造成,深感内疚,对孩子千依百顺,过多地代劳,过分地保护,导致孩子产生依赖、懒惰、自私等心理。

3、社会因素

(1)学校因素。在义务教育阶段肢残学生接受的教育参差不齐,因他们身体的因素,在正常的中小学校读书非常不便、艰辛,有的只读了几年就辍学在家,基础知识较差。而中职学校的教材是与其他中职生教材一样,教材内容过多,要求过高,肢残学生难以达到,缺乏成就感,易产生畏惧、挫折感及自卑。现今的中职教育存在重“智”轻“情”现象,忽视了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技术专长和个性心理的教育;在形式上,以课堂教学包办一切,使肢残生的学习局限于呆板的书本知识,视野狭窄,外界信息不能及时传播,逐渐变得少见多怪、弱不禁风。

当前在学校育中,几乎都是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从时空上限制了学生的社会交往。长期以来,学校往往从确保学生的安全方面考虑,制定了较严格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制度,如不准学生随便走出校门,平时又由于经费问题,很少组织学生到校、到社会去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这无疑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与外界“绝缘”的环境里,把学生的交往空间局限于一方校园,交往时间局限于有限的作息时间,交往对象局限于一群残疾人,这就限制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往往造成退缩、怯懦、恐惧等不良心态。

(2)宏观社会因素。社会对肢体障碍者存在一定的偏见、歧视,他们甚至是被嘲笑、可怜的对象,使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易造成他们心理失衡,产生不满、怨恨和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社会上又有部分好心人给予他们很多帮助,让他们倍感关爱、关照和呵护,但是过度的不当的“好心行为”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利的结果,使他们忽略自己、看低自己,形成“我不行”的消极心理。

另外,社会公共场所的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还很不完备,限制了他们的出行,也限制了肢残学生融入社会,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

三、解决特教中职肢残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当我们为肢残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忙乱、困惑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途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依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采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已有的对肢残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往往过多地进行被动、补救式的矫正,比较忽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此,我们需将视野从肢残生心理问题的单纯矫正转向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塑造,为提升肢残生的心理品质、适应行为及生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1、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缺憾

对于肢残生,其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在社会、学习及交往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因此要从改变认识入手,改变其“残疾观”,引导其正确地看待自己肢体的残疾,让他们认识到残疾不是自己的错,也不是令自己羞耻的事情,它只是一种现实,自有人类,就有残疾,,残疾并不是真正的人生缺陷,而是命运赋予人生更充实的内涵,它让残疾人经历比健全人更丰富的生活磨难,使残疾人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意志更加坚强。例如在教学心理课“自我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讨论:“残缺的身体代表了什么?”“对社会中异样的眼光你会怎样反应?怎样面对?”通过讨论使他们认识、接受自己残缺的身体,因为残缺的身体是不能改变的,不要把目光聚焦在不能改变的身体、社会的眼光上,而应转向能改变的方面,那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即“既然无法改变外界,那就改变自己”。只有能坦然面对自己残缺的身体时,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异样眼光,去适应、融入社会,而不是逃避社会;同时明白身残志不残,身残还会有比健全人更好的闪光点,社会的异样眼光不一定是歧视,也是一种动力,也可以坦然地承受。

2、合理归因训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肢残生的自卑、多疑、冲动、厌学等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不合理的归因引起的,把失败往往归为自己的生理缺陷或社会对他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等造成的,他们对别人的成败却做出相反的归因。这种归因偏差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要引导他们学会对自我心态的调整方法,学会正确的归因和简单的自我梳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关键在于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分析自己达不到预定目标的主、客观原因。在具体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发挥优势,正确寻找挫折归因,吸取教训,改变策略,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继续追求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一、设立优点卡,每次必须写出自己引以为傲的三条优点,大声读给同伴听,然后一起鼓掌,表示真诚的认同与祝贺。二、口号训练,精选励志名人名言,大声诵读,并选取最让自己感动的座右铭。三、榜样示范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发动残疾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残疾人成功的典范,组织中外残疾人先进事迹的报告会,零距离访谈残奥、亚残会冠军(师兄师姐),通过各种学习榜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奋发向上、自立自强、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客观的归因。他们目前的情况可能是自己不够努力、不够自信或时机不成熟造成的,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或社会歧视导致的,激励肢残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要训练肢残生在失败、挫折面前找到其积极、正向价值的一面,培养他们坚强独立乐观的个性,使他们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抵抗社会偏见的免疫力,激发内在的潜能,使之自强、自立。

3、健全心理教育体系,缓解学生心理危机

我们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体系:学校领导小组(指挥部)——学生科和心理健康中心(服务员)——班主任(安全稳定员)——班级心理委员和舍长(信息员)。心理委员和舍长要求自身心理素质好、责任心强,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要善于“察言观色”,主动收集信息,及时上报班主任。班主任要正确判断,并及时求救心理健康中心。四级工作网络体系通过团体咨询、个体咨询、心理热线电话、网络平台、心理信箱五位一体的心理咨询模式来开展工作,形成疏导肢残生心理压力、健全肢残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有效的工作模式。2010年4月,一位双腿高位截肢的轮椅生因失恋在校园内割脉自杀,由宿舍信息员及时发现并上报给班主任,及时送医院救治。后来转到学校咨询中心,经过我多次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该生排除了心理困扰,减轻了心理压力,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并顺利地走上了工作岗位。07计算机班一位极度自卑甚至有自我封闭倾向的下肢残男生,已有6年没跟陌生人说话,不加入班集体活动,独来独往,孤僻。笔者用了长达一年半的时间,从最初的心理信箱开始,到多次的面谈咨询、家长咨询、团体咨询及班主任工作相结合,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慢慢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小圈子,抬起其低垂的头,开始与同学说话,到加入到班集体的活动中,学会了交往,增加了信心,后来成为班上的班干部,现在在深圳的富士康工作,成为工作骨干,获单位多次的表扬与奖励。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增强学生的信心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肢残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互助互谅、团结向上的集体,形成良好的校风,对肢残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校园内要提倡平等、尊重、关爱的文化氛围,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使肢残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化解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我校通过开展文学社团、心理社团、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保健讲座、心理电影欣赏、学科技能竞赛、文体竞赛等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了动力,在鼓励中获得了力量,在活动与体验中获得了成长。例如我校在2008-2010年组织肢残学生参与省中职的“计算机、服装技能”竞赛多次获奖,这极大地鼓舞了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残疾学生并不比健全学生差,只要通过努力,他们甚至比健全人做得还要好。2010年12月的亚洲残运会在广州举行,我校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一起来,更精彩”的志愿者活动,参与“迎亚残火炬”活动、现场观看亚残运会比赛活动,有3人参加了亚洲残运会比赛项目,20个轮椅生参与了亚洲残运会闭幕式的轮椅飞天表演,5个肢残学生参与了火炬熄火过程,他们的表演与成绩让世人震撼、惊叹,他们获得了成功,实现了愿望,体现了价值。虽然他们在整个活动中无比艰辛,忍受着许多痛苦,但他们脸上洋溢着自信、幸福的光芒,学校到处充满着笑脸。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掘了他们内在的积极的潜能,并在活动中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培养了他们的坚持性、顽强的意志力、自信等积极品质。

5、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

肢残生面临生活、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需要来自多方面的关心与支持,家庭、学校与社会形成一体的积极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帮助肢残学生排解焦虑、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定期向家长举行心理教育讲座,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懂得关心、尊重、理解、引导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他们有安全感。不仅要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更需要社会对他们的理解、尊重与接纳。社会应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他们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把他们的思想感情从孤独的小圈子中脱离出来,投入到广泛的活动中去。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将会唤起他们积极的情绪,让肢残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稳定的情绪。拥有良好的心态就会认为自己有能力面对困难,从而更积极地去行动,应对各种成长中的问题。

特殊中职肢残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结构性问题,要使中职肢残生身残心理不“残”,仅靠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关心,形成一股合力,提供一个理解、尊重、接纳的真正和谐的环境,让肢残学生走出自我、走上社会、融入社会,成为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孟万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8。

2、董琪 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理防御及干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