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职责范文
时间:2023-03-17 12:3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董事会职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董事会秘书助理职责如下1.协助董事长做好公司行政办公的各项工作安排,进行有关项目的管理,制定项目计划,监督项目实施情况,参与董事长的决策。
2.协助董事长推进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负责公司内刊的审编,进行公司的日常事务管理。
3.认识自己的位置,随时待命,吃苦耐劳,对工作认真踏实、细心负责。
4.每天上午询问董事长的活动日程安排,重要活动提前提示董事长;
5.协助董事长安排好重要会议和日常会议的组织,并做好会议记录、整理会议纪要和简报;
6.公司内部员工及来访人员面见董事长,需要负责向董事长通报,并转达董事长指示;
7.安排好董事长的订餐、订房、订机票等日常工作;
8.负责做好公司重要来宾的接待,做好对外公共关系的协调,协助处理相关的商务接待工作;
9.及时转送董事长签发下达给各部门的交办任务,并及时向总裁汇报;
10.负责对每日收到的图书资料、报刊进行分类、登录、上架,并负责借阅、催还、整理、修补、合订装帧和淘汰处理;
11.负责协助做好公司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12.指导、督促各部门人员按规定做好资料的归档、存档工作,对所有文件先进行识别,并分类登记,再分别办理;
13.及时转发总裁批件和部门之间往来函件,急件、特件应提请总裁注意;
篇2
[关键词] 汇率制度回归分析货币合作
一、引 言
东亚金融危机之前,大部分东亚经济体选择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Peg to the Dollar),包括中国、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中国台湾等,虽然他们名义上的汇率制度安排各异,但在实际操作中都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汇率制,McKinnon(2001)采用弗兰克尔和魏(Frankel and Wei, 1994)的模型,引入“外部”货币作为计值货币来测算东亚各经济体的实际汇率变动,检验结果表明危机前各经济体的货币都紧密地钉住美元,亚洲各国政府以每日为基础保持本国货币对美元的稳定。Kawai and Akiyama(2000)通过统计资料说明在危机前的一段时期,亚洲的货币汇率随着一个或其他主导货币(大部分指美元)的变动而变化。危机期间,东亚各国纷纷放弃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然而Barry Eichengreen and Ricardo Hausmann(1999)提出的“原罪”假说(Original Sin Hypothesis)表明当国内货币无法用于国外借贷或长期借贷的“原罪”状态存在时,国内投资币种错配和期限错配无法避免的,一旦出现汇率波动,银行和金融机构就必然要承担风险。因此危机过后,东亚各经济体又相继的恢复了较前宽松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浮动恐惧”(Calvo and Reinhart, 2002)表明东亚经济体选择钉住美元以稳定汇率的政策是在金融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的次优选择,也是在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世界美元本位货币制度的一种理性反应。
东亚各国的汇率制度应如何安排实现最优?综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认为东亚应该实行“舍中间、取两极”的汇率制度,即应该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或固定汇率制度(Obstfeld and Rogoff,1995);
第二,选择恢复某种形式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Mckinnon(2000)认为东亚汇率制度选择应恢复某种形式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他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得出以美元作为名义锚可以比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更好的维持贸易伙伴之间的汇率稳定性。
第三,钉住货币篮子。Rajan(2000)认为钉住货币篮子制度与浮动汇率相比能降低名义汇率的过度波动,与货币局制度相比,还能更为有效的降低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有利于贸易结构多元化的东亚国家。Williamson(2000)的共同钉住一揽子货币建议,实际上是把美元、日元和欧元作为共同钉住目标的汇率制度。每个成员国对这一揽子货币都有一个中心平价,并且维持本国汇率在此中心平价的一个固定范围内浮动。
第四,日元区方案。日元区方案以日元为主导货币,实行钉住或目标区汇率制度。Kawai和Akiyama(2000)提出增加日元在货币篮中的比重,Kwan(2001)则生动的讨论了东亚日元区的可能性。但日元区方案能否实施不但取决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金融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取决于日本政府的政治态度。就目前来看,实现难度较大。本文运用回归分析分析探讨东亚各经济体的最优汇率安排,结果表明东亚各国只有进行货币合作,改革汇率制度,才能防范危机的再次发生并真正创造出保障经济长期稳定成长的货币环境。
二、东亚经济体汇率制度选择的回归分析
本文借鉴Kwan(2001)计算日元兑美元汇率变动对东亚地区产出的影响的模型,通过建立各经济体的汇率变动与产出变动之间的计量模型,来分析汇率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同时加入美元的GDP变动指标,来考证美国经济与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具体模型为:
其中,Et2表示当期的汇率水平,表示汇率的变动情况,YUS表示当期美国GDP的增长,Yi表示当期东亚各经济体的GDP增长,本文选取了1981年~2002年东亚各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台湾和香港)及美国的数据,其中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以美元作为单位货币,回归结果如下(见下表):
注:括号内使t检验值,*为5%的显著水平。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发现:
1.东亚经济体不适宜选择浮动汇率制度
从上表可以看出,汇率变动对东亚各经济体产出的影响,都通过了检验,且系数为负,这表明汇率波动幅度与各经济体的GDP增长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或者说汇率的频繁波动对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
理论分析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实践都表明,一国只有具备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健全的财政体系、牢固的宏观经济基础和灵活的经济调整机制时,才适合于选择浮动汇率制度。而就目前东亚国经济体的状况而言,浮动汇率制度并不适合。首先,东亚各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区域产业循环与分工体系要求稳定商品的贸易价格,各国政府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名义锚”来稳定国内的价格水平,浮动汇率制度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其次,浮动汇率制本身存在着“汇率超调”问题,这对国内产品市场价格存在明显粘性、金融市场规模狭小的东亚各经济体而言,是重要的不稳定因素。而且,浮动汇率制缺乏制度化的汇率协调机制,存在协调失败问题,容易引发竞争性贬值,形成“传染效应”。最后,浮动汇率制本身还具有诱发通货膨胀的倾向,对于东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表现得更为突出。政府处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多采用扩张型经济政策,这本身就隐含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而且还容易引起财政货币政策纪律的丧失,诱发信用下降,从而导致汇率下跌,汇率的下跌又会造成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进而陷入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之中。以印尼为例,1997年之后采取了浮动汇率制度,对美元的汇率由2919下跌为10014,而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则由6.2%大幅上涨到58%。鉴于上述原因,大多数国家在危机之后纷纷放弃了浮动汇率制度,而回归到危机前的钉住美元制度。
2.钉住美元汇率制度也非最优选择
从上表可见,除日本和新加坡之外,美国的GDP增长与大多数东亚国家之间的GDP增长之间并无相关性,他们的经济周期并不一致,因此这种实质上钉住美元的汇率安排并非东亚各国的最佳选择。东亚各经济体与美国的经济周期有较大差异,美国的利率调整会给东亚国家造成负面影响。单一钉住美元,世界主要货币之间汇率波动会造成国内贸易品价格相应的波动,以及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的国家名义有效汇率波动,进而对国际贸易和宏观经济稳定造成威胁。从东亚整体来看,东亚国家对美元的事实钉住反映了区域协调的失败,体现了为实现个体理性而导致的集体非理性。各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最小化本国的支付函数为目的,结果造成东亚整体福利水平的损失,1997年的金融危机凸现了这种汇率制度安排的缺陷。
三、结语
篇3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治安大局稳定认真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调动全局现有的防范资源,力争通过“整体联防”工程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防控体系,在“整体联到防范”工程中充分发挥我局的职能作用,为我县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管理原则
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服从县指挥部的领导和组织指挥,在开展具体整体联动工作中服从局领导小组领导。
三、目标任务
通过整体联动防范工程的实施,充分应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夯实基础,强化配合,进一步提高防范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及时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和重特大治安灾害事故,有效控制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达到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提高,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1、局党组高度重视,各股室、公司负责人要把“整体联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制定有效工作计划,注重长效投入。
2、开展“整体联动”要做到组织、人员、经费三落实,防范工程要做到有人抓、有人管、不间断,人人都要在防范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3、“整体联动”防范机制健全,制度完善,人力配置得当,指挥部运行良好、高效。
四、健全组织体系
根据综治委的要求,在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以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为平台,成立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我局整防工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局的整防工作,并成立处置突发事件快速反映小组。
五、具体措施
1、建立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制定完善的“联动防范”预案,充分发挥我局的职能作用,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调动应急分队和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参与重大突发治安案件处置和违法犯罪预防等任务,在处理群体性闹事的事件中,及时到达现场,配合有关部门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
2、针对容易诱发违法犯罪的人、事、物和时间、空间,综合应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把事故事件苗头消灭于萌芽之中。
3、建立完善的护院制度,加强门卫24小时值班和防火、防盗等安全措施。
4、周密组织,严格训练,利用工余时间不定期对应急分队进行必要的素质训练,增强“联动”队员素质。
六、工作要求
1、“联动”领导小组和全体成员在县指挥部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各施其责,确保整体联动防范工作的顺利实施。
2、应急分队成员要按照全局《整体联动工作》在行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涉及本部门和本区域的事件义不容辞积极主动予以处置。
3、全局整体联动应急分队与群防群治组织要加强联系,有机协调配合,接到指令后迅速、及时赶赴现场。
4、在参与处置突发事件中,全体参战人员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快速反应,自觉履行职责,对贻误战机、渎职、失职的,根据情节追究相关责任。
年月日
篇4
这次全镇治安责任保险暨关门式治安防控工作动员大会,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是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去年以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部署推行治安责任保险和实施关门式防控工作的任务和措施,努力为全镇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创造一个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刚才,派出所徐所长传达了《区综治委关于在全区推行治安责任保险实行关门式防控的实施方案》。长期以来,区委政法委、区综治办和区公安分局对我镇的社会治安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极大的关心支持,今天,区综治办相主任、区公安分局党委委员、治安防爆巡警大队王大队长又亲临大会指导,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对两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后区综治办相主任、区公安分局王大队长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同志们要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就推行治安责任保险和实施关门式防控工作,按镇党委政府研究的意见,强调以下几点。
一、正确分析形势,充分认识推行治安责任保险实施关门式防控战略的重大意义
当前,全镇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整体社会治安形势良好。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管区警务战略,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继续保持严打态势,全镇刑事案件得到了有效遏制。2005年,全镇共逮捕8人,劳动教养1人,治安拘留62人,追逃2人。进入2006年,全镇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之所以有今天这样一个好的稳定形势,是与各村各有关部门的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分不开的,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重心下移、关口下移,抓基层、打基础,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大量的不安定因素在村级得到了及进解决。特别是镇派出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办事处警务、治安管理、治安防范、矛盾排查、纠纷调解等基层基础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及时化解消除了大量的不安定因素,为夯实“第一道防线”,维护全镇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居安思危,超前防范,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深层次的矛盾进一步凸现,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大量存在,治安形势仍然非常复杂,侵财犯罪、流窜犯罪比较突出,各种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一些治安隐患还比较多,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从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看,要有效遏制侵财犯罪、流窜犯罪等多发性犯罪的高发态势,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率,就必须在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寻找对策。为此,区、镇两级在去年成功实施办事处警务战略的基础上,今年又全面提出了实行治安责任保险和关门式防控战略。通过初步实践,可以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工作开展的不平衡:在认识上,有的还不到位,思想还不统一,存在等待观望思想;在宣传发动上,有的村对推行治安责任保险的宣传发动力度不够大,硬件建设还缺项目,软件建设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各村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建设“平安某某”“和谐某某”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行治安责任保险和实施关门式防控战略的重要意义,全面分析面临的形势,正确估价工作现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二、突出重点,稳步实施,扎实推进治安责任保险和关门式治安防控工作
治安责任保险和关门式治安防控是对“农村办事处警务”战略内容的扩展和丰富,作为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稳步实施。其中,办事处警务战略经过一年的实践运行,已步入相对成熟阶段。当前,要集中精力、人力和财力抓好治安责任保险的推广和关门式防控战略的实施工作。
(一)积极稳妥推行治安责任保险工作。治安责任保险是根据“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对群防群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推行治安责任保险要坚持“自愿、适当”、“谁出资,谁受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多渠道解决参保经费问题。要广泛宣传发动,扩大群众参与面,形成“以保险求信赖,以信赖助参与,以参与保经费,以经费促平安”的良性循环格局。要科学界定协议的内容,按照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合法有效的原则签订保险合同和承包合同,落实考核奖惩措施,使治安责任保险步入良性循环轨道。要把推行治安责任保险与加强以治保会为主体的群防群治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村保安队可与治保会合署办公,避免基础设施建设重复投入;保安队长原则上由村治保主任担任。派出所享有对保安队长和保安队员的建议使用权、工资发放权、考核奖惩权等“三项权力”。同时,要继续完善传统的群防群治工作模式,组织内部单位、居民群众、治安志愿者,立足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治安巡逻、邻里守望活动,构建专群结合、警民联防的治安防控网络。总之,各项措施要有力,步骤要稳妥,确保好事办好。
(二)要大务实施关门式防控战略。实施关门式防控战略,建立治安卡点是前提,按照“卡住关口,控制主线,掌握面上”的要求,目前,全镇治安卡的布局位置已经确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治安卡点务于6月底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要规范治安卡点的具体运作制度,配足警力,配齐器材装备,严格值班备勤,织密织牢治安防控篱笆,使犯罪分子“进不来,干不成,逃不掉”。治安卡点平时要作为公安派出所的一个警力工作点,担负情报信息接收、一般性地接处警等职责任务,围绕防范、管理、服务等职能,提高民警“管事率”和群众的“见警率”,切实做到战时“堵”,平时“管”,做到攻防兼备,运用自如。要以办事处民警等社会治安辅助力量为主体,构筑点线面结合、相互呼应、整体联动的全时空巡逻防控网络,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
(三)要全面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基础工作对于整体公安工作乃至“平安某某”创建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要切实做大做强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要进一步抓好教育发动,认真解决部分民警中存在的无所作为、畏难发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要抓好警力和防控资源的优化组合,确保基层有更多的警力投入到治安防控工作中去。要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实行适应动态治安特点的勤务制度,全面推行三班制、夜班制、弹性工作制等勤务模式。要通过减少位子、搬掉桌子、撤掉椅子的办法,让大多数民警走出办公室,走向街面,融入群众,把警力24小时布在社会面,对社会治安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控制。要加强巡逻防控,改变目前存在的民警上岗、犯罪分子休养,民警下岗、犯罪分子嚣张的“猫鼠不同步”现象,形成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民警个人有休息,但警务活动始终不停止不间断的巡逻控制态势。要切实树立“花钱买情报、花钱买平安”的意识,坚持领导精力、工作重心、财力物力向基层倾斜,解决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解决基层和一线单位存在的困难,为基层基础工作扎实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推行治安责任保险和实施关门防控战略,事关维护稳定的大局,各村各有关部门一定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确保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要严格落实责任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各办事处书记亲自抓,村“三大员”、治保主任靠上抓,一级抓好一级,层层抓好落实。
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各村、各有关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做好各项业务工作。派出所、镇综治办将把这项工作作为平安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力,导致办事处、村治安关状况不好、犯罪活动猖獗、群众反映强烈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篇5
【摘要】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叁本形式》以及《原始分类》中,贯彻着一种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达到对其社会学观点的说明的思路。他通过对澳洲以及其它一些原始部落的社会结构和宗教崇拜形式的人类学分析,得出了宗教是社会团结得以产生的始作俑者,而宗教本身又是社会的安排,所有的知识形式都是社会功能需求的结果的结论。
涂尔干(durkheim, e)是社会学思想史上的三位古典大家之一。“在社会日益分化背景下,如何促进社会的重新整合和团结”是他终其一生的学术活动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检视涂氏对这一问题的所有著述,可以大致将其研究理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主要是提出问题,形成研究大纲(代表作品为《社会分工论》)和在现代社会背景中寻求对所提出问题和给出的答案的经验论证(代表著作为《自杀论》);后期主要是探索道德的社会整合功用实现的路径(如一些教育学著作),并用历史学和人类学方法追溯社会整合和团结的道德路径的历史起源与合理性(代表作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本文将以《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和((原始分类》为主要范本,对涂尔干后期的人类学研究及其所欲达致的社会学目的作初步解读。
一、视角选择的理论动机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涂尔干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阿隆( aron, r)对该著作的评价极高:“这一本书无疑是最重要、最深刻、最具有独创性的著作。同时,在我看来也是作者的灵感表达得最清楚的一本书。”该书主要是利用了大量的有关澳大利亚原始宗教情况的人类学资料来分析和证明作者一生所坚持的学术见解:社会联接和整合的原因可以从宗教中寻找,宗教是社会团结和科学发韧的温床,但宗教本身又是一种社会事实。由此可见,涂尔干对人类学的研究的基本旨趣并不在于人类学本身,而是直接指向了其社会学主题。为什么涂尔干选择这种人类学的研究视角?这里有几个原因:
第一,这是由涂尔干的学术兴趣决定的。他试图通过这项研究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整合的力量(包括道德力和情感力)的历史起源间题,换句话说,即集体意识从何而来的问题;二是人类知识包括社会分类的起源问题。这两个问题本身就带有历史发生学的内涵,因此,惟当揭示出人类的历史起源和演变的基本脉络后,方能做出合理的解答。
这样,第二—问题的解答就跟涂尔干后期所强调的历史研究方法勾连起来了。涂尔干早年曾对孔德所推崇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尖刻的批评,强调应代之以比较方法。这种不成熟的批评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得到了自我纠正:“对那些最近出现的宗教来说,除非我们去追踪它们在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历史,否则我们就很难了解它们。实际上,历史分析是可能适用于此的唯一的解决办法。事实上,对于上述研究目的而言,历史方法也许是最为恰切的研究模式。
第三,更进一步看,涂尔干对历史方法的选择,对人类学视角的青睐,又可追溯到他思想中所贯彻的实证主义、进化论、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等理念。实证主义的涂尔干的基本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所要达致的目的都来源于17世纪启蒙理性以来的自然科学传统;结构主义的涂尔干则相信社会事物芜杂的表面后存在着一个决定其本质的、像自然“规律”一样客观、固定的“实在”:“在所有信仰体系和膜拜体系的基础中,必然存在着某些基本的表现或概念,以及仪式态度,尽管它们形式多样,却不论何时何地,都具有着同样的客观指涉以及同样的功能。而要简便精确地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回到最简单的存在中去,因为“在低级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是共同的。活动是定型的;每个人都在同样的环境中进行着同样的活动,而这种行为的一致性也不过是思想一致性的体现。每个心灵都被卷进了同样的旋涡,几乎所有的个体类型都是按照种族类型的模式得以确立的。但问题在于,这种对原始宗教的研究如何能达到涂尔干对“最想了解的”“今天的人”的目的?在进化论的涂尔干看来,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虽然原始宗教同现代宗教在形式上的各种差异非常显著,但这只是社会不断进化,不断从简单走向复杂,从低级走向高级的一个表现而已,而在深层结构上、在本质上,原始社会同现代社会仍然是一致的,亦即“有着同样的客观指涉以及同样的功能”。正是这种一致性为对原始宗教的研究成果通向现代工业社会架起了交通的桥梁。
二、问题研究的基本逻辑
众所周知,涂尔干是一位社会学主义者,在社会与个体之间、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间,他始终强调社会、集体主义的绝对优先性,而涂氏的所有研究也都以证明这种主张为宗旨。为证明自己的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他就必须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力排任何非社会性因素,首先论证宗教的社会特征以及其社会功能赖以产生的结构性条件。
(一)宗教的本质
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作者首先对有关宗教的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做了较为明确的回答。他建构了自己的宗教概念,认为宗教必然将整个宇宙分为对立的两类,即凡俗世界与神圣世界;宗教有几个构成性要素,即禁忌、信仰、仪式和教会。接着,作者先后批驳了泛灵论宗教学说和自然崇拜宗教学说,并对宗教和巫术做了区分。他认为,泛灵论宗教学说和自然祟拜宗教学说都只能使其自己的解释对象丧失客观实在性。如果宗教所祟拜的是不真实的神灵和由于人们的恐惧而变形了的大自然的力量,那么宗教就相当于集体的错觉。这两种宗教起源学说“为了说明这些宗教思想的虚假材料是怎样获得毫无客观基础的神圣性的”,“必须承认一个完全由虚幻表现构成的世界叠加在了另一个世界之上,前者使后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发展到了无法辨认的地步,并用纯粹的幻觉取代了实在。在泛灵论,是梦的幻觉带来了这种变形;在自然崇拜,则是通过语词引发出来的一群辉煌而又空洞的意象带来了这种变形。不过在这两种情况里,宗教都必须被当成是澹妄的想象的产物。”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宗教的本质是图腾崇拜。这种崇拜“是一种更基本、更原始的膜拜”,而泛灵论和自然崇拜“只不过是它的派生形式或特殊方面而已”。对于巫术,涂尔干认为,关键是它缺少稳定的教会组织,不能形成社会力量。但是,即使是图腾崇拜。其对象并非就是体现图腾的具体的物体,而是这种物体所代表的记号、符号,而这些符号和记号是由社会贴在这些物体上的。这样,就在理论上奠定了宗教的社会性基础,把原始宗教研究定位在社会学的语境中。
(二)图腾崇拜的社会起源与社会功能
确立了图腾崇拜在宗教中的本质地位后,就要对图腾崇拜的社会产生及其社会功能进行深人的剖析。涂尔干使用了他最为推崇的功能研究方法。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氏正是通过对图腾在原始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的研究来达到他最后的研究目的的。
图腾往往是由一些事物如某种动物或植物充任的,其存在,首先是作为原始社会特定组织如氏族和胞族的名字和标记出现的,是该组织与其他组织相区别的一个标志,“是每个氏族把自己和其他氏族区分开来的记号,是氏族个性的可见标志”。这是图腾存在的最为基本和外显的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图腾是氏族崇拜的对象,是“礼拜仪式的一部分”,具有“宗教性”。图腾之所以能获得这种宗教性,是因为它被视为具有决定氏族及氏族成员的安全和生死的强大能量。而这种宗教性的维存,则主要通过宗教仪式—如通过禁忌、神话的编造和膜拜仪式—实现的。
正是通过对图腾的这种宗教式的社会建构,图腾被赋予了一种“力”,这种“力”不仅被想象成物质力,而且具有强大的道德力。一个土著“之所以要针对图腾生物有一些独特的举止行为,不仅是因为在这些生物中蕴含着在物质上令人畏惧的力,还因为他感到他在道德上也必须如此。他觉得他在服从一道律令,履行一项义务。对于这些神圣的生物,他不仅是畏,而且是敬。不但如此,图腾就是氏族的道德生活之源。
对图腾的膜拜,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同道德力一起,共同维系着社会对于个人的至高无上的优先性和社会的团结。这正是涂尔干最需要说明和论证的观点。宗教是社会的产物,或者干脆说,宗教是社会的故意安排。涂尔干说,“古往今来,我们看到社会始终在不断地从普通事物中创造出神圣事物”,“惟有社会是这类各色神化的始作俑者”。具体言之,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正是社会从自身出发的有意识建构。在涂尔干的视域中,“神首先被人们认为是高于人自身的一种存在,是人的依靠”,“而社会也给我们永远的依赖感。因此,社会的存在也是神性的,是一种凌驾于个体之上的力量。但是,社会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相对于社会个体而言的神圣呢?涂尔干回答该问题的方法是他早年所竭力回避的目的论模式:’·既然社会独有一种和我们个体不同的本性,那么它就会去追求同样也为其所独有的目标。可是,它不以我们为媒介就不能达到目的,所以它就会命令我们去协助它”;同时,“群体是在个体中并通过个体才得以实现的”“氏族就像其他各种社会一样,只有在构成它的个体意识中并通过个体意识才能存在。而社会对个体的统治和约束,不仅仅’.主要不是由于它在物质上所特有的无上地位”,更重要的“是它所赋有的道德权威”。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后,涂尔干进人了第二个问题;社会何以能建构起这种神圣性呢?换言之,即:社会“是怎样产生道德力”,怎样使信仰者“觉得自己找到了避难所,受到了庇护者和保护人的支持的”在这里,涂尔干陷人了循环论证的泥沼。他回答道:..是社会把人提升起来,使他超越了自身”。是社会通过组织各种“外部活动”即宗教膜拜活动,“集体观念和集体情感才有可能产生,集体行动正是这种意识和情感的象征”。这可以算是涂尔干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但问题是,社会何以有这种发动集体行动的能力?涂尔干是这样回答的:“因为社会只有在发挥作用时才能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影响,但是,构成社会的个体如果没有聚集起来,没有采取共同行动,社会也就无法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涂尔干的思想中,社会既是集体行动的结果,又是集体行动的发起者。
(三)知识的社会发生
宗教的另外一个功能是推动了知识的产生,即形塑出了人类最原初的分类模式和类型概念。在《原始分类》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是知识社会学发韧时期的重要文献。
与其集体意识的起源相一致,涂尔干的知识社会学的基本命题是:知识是社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建构出来的。他指出:“社会是宗教的起源”,而“思想的基本范畴,因而也包括科学的基本范畴都起源于宗教”,“可以说几乎所有重大的社会制度都起源于宗教”.“事情非但不象弗雷泽想象的那样,人们的社会关系要以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基础,而且事实上,正是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原型。涂尔干从社会学角度对人类早期的分类图式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对范畴、概念、逻辑思维以及科学的社会起源作了论述。
涂尔干对原始分类的功能的研究带有较强的目的论色彩。分类的“目标不是辅助行动,而是增进理解,使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明白易懂。一旦给出了某些作为基础的概念,心灵就会感到一种需要,要把对其他事物所形成的观念与它们联系起来。于是,这种分类首先就要联系观念,统一知识。这种解释在今天看来无疑有其部分的可信性,但问题在于.涂尔干曾经坚决反对的这种将结果当作原因来分析事物之发生的目的论研究方法却很大程度地表明这种研究并没有相当坚实的人类学基础。
关于分类的最初发生,在涂尔干看来,“绝不是人类由于自然的必然性而自发形成的,人性在其肇端并不具备分类功能所需要的那些最必不可少的条件,也不是先验性地存在的,而是社会的产物。“实际上,我们对事物进行分类,是要把它们安排在各个群体中,这些群体相互有别,彼此之间有一条明确的界线把他们清清楚楚地区分开来。”具体言之,分类观念是“根据社会所提供的模式组织起来的。从人类学资料中可以发现,每个部落都分为两大胞族,每一胞族之下又有若干氏族组织。同时,每一胞族又可以分为两个姻族。一个胞族中的某一特定姻族只能同另一胞族的某一特定姻族通婚。这就是人类的最原初的社会分类。为保证这些社会组织之间的界线明晰,每一组织特别是氏族都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图腾,这种图腾是用动植物为原形的。由于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等级体系是社会规模在不断扩大过程中不断分化而形成的,这就意味着拥有婚姻关系的不同社会组织的图腾之间也具有了与其所表征的社会组织如氏族或胞族之间的关系一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逻辑关系。另外,由于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之间关系的严密,也就决定了相应的逻辑秩序的严格性。所以涂尔干说,“氏族的区域划分与社会的氏族划分不仅彼此对应,而且他们还错综复杂地相互交织,融为一体。图腾制度的严格逻辑性如何得以坚持呢?在涂尔干看来,这是宗教仪式和图腾崇拜的结果,“这种逻辑秩序极其严格,这些范畴对澳洲人的心灵有很强的约束力,一致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见到一整套按照这些原则加以安排的行动、记号和事物。正是宗教仪式的严肃性和神圣性使这些逻辑关系得以贯彻和延续。图腾制度一方面“是依照自然事物(相关的图腾物种)把人们分成氏族群体”,另一方面“也是按照社会群体对自然事物的分类”。这说明,涂尔干不仅认为社会层面的分类是由社会本身决定,而且相信自然层面的分类也具有社会起源。人类使这种依附于特定氏族组织的分类而建立起来的分类原则得以普遍化和抽象化的是人们创造出了图腾符号、记号。涂尔干说过,作为图腾的具体动物或植物并不是真正的崇拜对象,人们崇拜的是图腾所代表的符号和记号。正是这种抽象的符号和记号的存在,才使原始分类脱离了具体的时空限制而具有了普适性
涂尔干从进化论的角度对分类的发展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在人类早期,分类主要是情感作用的结果,只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理智和理性才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分类的历史,就是社会情感的要素逐渐削弱,并且一步步地让位于个体反思的历史”。但需要注意的是,原始分类的模式“依然存续,它们始终在场;它们是一切分类的框架,它们是心理积习的汇总;正是由于这种积习,我们才使用并列的或有等级之分的分类形式来思考事物与事实。所以,科学的分类仍然脱离不了早期的情感型分类所遗存的观念和框架。
在科学的起源上,涂尔干也试图从人类学中找到线索。他肯定地说,原始分类“将成为科学的分类,它们将建构最初的自然哲学”。在他看来,宗教和科学追求的目的、关心的主题、使用的语言都是一致的,他们都在努力建构事物的内部联系,赋予他们秩序和系统性。而从发生学的角度看,“科学逻辑的基本观念是起源于宗教的”,“科学思想仅仅是宗教思想更完善的形式”。在宗教和科学的现代关系上,他指出,随着科学从宗教中产生然后分离并逐渐成熟,“便在认识和智识等方面替代了宗教的所有职能”,“宗教在认识到事物的世俗性质之后,就把知识让给了科学”腿是,灵魂世界仍然掌握在宗教手中,而不会放弃。这样,就形成了科学和宗教之间的明确分工。
三、评论
(一)贡献与缺憾
涂尔干通过人类学的研究实现其社会学的诉求,无论是对人类学还是社会学都是一大贡献。特别是他由此获得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更是在古典社会学中一枝独秀,对今天的知识社会学的发展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科学观点,就直接来自涂尔干的把科学、逻辑视为社会产物的观点。此外,涂尔干在这些著作中娴熟地运用了实证主义、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以及进化论等许多的理论范式,而这些都构成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无论其后来者是批判之还是赞成之,都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些理论范式而完全独立地建构新的理论
但是,涂尔干的这种研究中的纸漏仍是显而易见的且不容忽视的:一是在材料使用上,他本人并没有到澳洲作过真正的人类学调查和研究,全凭二手资料进行研究这一事实。恰如罗德尼·尼达姆在《原始分类》英译本导言中所言,书中存在着大量的逻辑缺陷和牵强附会的推论以及仅凭常识—他早就说过,“最常见的思维方式可能最有碍于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或个人臆想而做出的难让人信服的猜测—后者是涂尔干所坚决反对的,他指出:“如果社会学不以事物的本性为本,那么它就会在各种事实面前遇到无法克服的阻碍。二是目的论色彩和循环论证现象明显,常常以事物的无意识的或意识外的结果代目的和原因,既把社会视为某种行动的结果又同时将之视为这种行动的原因。这一方面是作者坚持的功能主义的社会学理念的原因,而另一方面也同作者的研究旨趣—既要说明社会的发生过程又要坚持该过程中的社会主导地位—有关;三是其坚持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同预设性研究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他一方面指出,“在着手研究事实时,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对事实的存在持完全不知的态度”,另一方面却以各种预设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其中最大的预设是:所有的社会存在物都是社会的产物,并是社会目的性构造的结果,是社会团结要求的产物。
篇6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高等教育,其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大学内部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与现代大学发展相适应的董事会制度。正如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校园的控制:关于高等教育管理的报告》(1982)所指出的那样:“董事会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结构的基石。”
芝加哥大学是美国著名私立大学、“常春藤”联校,由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捐资在1890年创办。《芝加哥大学章程》(以下简称《章程》)第三条明确规定,董事会拥有大学的最高决策权。大学校长向董事会负责,并执行董事会决策。芝加哥大学创立之初,即指定尼尔森、布莱克等21人为董事,负责第一年芝加哥大学的管理。芝加哥大学董事会属于独立董事会,体现了美国大学董事会的典型特征,本文以芝加哥大学董事会为例,介绍美国大学董事会的运作、特点及作用。
美国大学董事的任命和人员构成
美国大学董事会的董事,除了地方政府官员等当然董事外,一般均由董事会选举产生,且任期较短。比如《芝加哥大学章程》规定:董事数量不超过50人,在董事会年会上选举新的董事接替已经连任5期(每期一年)的董事。组成董事会5个团体的董事人数大致相等。出于任何原因空缺的董事位置可以由董事会在任何会议上填补。董事超过70岁的,在该年开过年会后将自动停止董事资格。《章程》还规定了名誉董事和荣誉退休保留头衔董事的选拔标准和职责:董事会可以在任何常规会议上选举名誉董事;自2006年12月成为终身董事的到了2007年1月1日就成为荣誉退休董事。
美国大学董事会成员多数来自非学术性行业,校外人员占大多数,其中工商业董事和律师董事所占比重较高,比如199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39名董事中,有工商企业董事23名、公共事务官员2名、学术管理人员1名、律师6名、大学教师1名、基金会董事1名、银行家1名、志愿者2名和其他人员2名。另外,根据对美国10所著名大学的298名董事进行的一项研究,从事非学术职业的董事占了85%。芝加哥大学现有49名董事, 校外人员、非学术人员占大多数,大部分为工商企业和律师界人士。
美国大学董事会的组织结构和主要职责
董事会一般设主席、副主席、秘书和司库各一人,其中,董事会主席的地位非常关键,是校长的顾问。美国很多大学的董事会主席由董事们轮流担任,任期只有一年。多数美国大学董事会设立常设委员会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根据董事会的需要,可以增减常设委员会数量。
芝加哥大学董事会下设13个常设委员会,分别为:执行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学校规划和设施委员会、社区和公民事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发展和校友关系委员会、财务规划委员会、投资委员会、医学中心执行委员会、学生和校园生活委员会、董事职权委员会和大学合作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董事会在年会上任命,任期到下一届年会终止。在常设委员会已经连任5期(每期一年)的,不得在委员会再接受任职,委员会的空缺由董事会在常规会或者专门会议上选举。
执行委员会由主席、大学校长和10名指定成员组成,董事会主席就任执行委员会主席。执行委员会行使董事会对大学的一切决策权。执行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将对董事会指定的一般政策的质疑提交给董事会考虑;向董事会提交下一年度的资金和运营经费预算,等待董事会批准;实施财务规划委员会部署的资金具体安排;评价并持续监管大学的长期发展规划;批准大学校长、教务长和副校长的薪酬变动;批准芝加哥医院大学董事的人选。
芝加哥大学其他常设委员会的构成和主要职责如下:
审计委员会:由至少5名指定董事组成,董事会主席是当然成员。主要职责:向董事会推荐下一个财政年度的独立审计人员;批准大学独立审计费用和审计范围,接受和评价芝加哥医院大学的年度审核;就以上结果每年至少向董事会汇报一次。
校园规划和设施委员会:由至少5名指定董事组成,董事会主席、大学校长和财务规划委员会主席是当然成员。主要职责:评估和批准大学校园总体规划改革;评估和批准任何新建筑以及现有建筑的大型改造建设的位置、规划和建设过程;定期地评估现存校园建筑的管理和保存状况;评估和批准校园景观美化规划。
社区与公民事务委员会:由至少5名指定董事组成,其中董事会主席、大学校长和大学合作委员会主席为当然成员。主要职责:支持大学参加城市和州改善所有居民生活品质;就附近地区安全、提高公立和私立中小学质量、健康的商业环境、文化和休闲娱乐政策的实施与发展与政府部门进行协商。
薪酬委员会:由至少5名指定董事组成,董事会主席为当然成员。主要职责:批准大学的薪酬和福利计划;评估并批准各系的薪酬改革;评估和批准大学福利计划改革。
发展和校友关系委员会:由至少5名指定董事组成,其中董事会主席和大学校长是当然成员。主要职责:评估和批准大学的发展规划,包括主要发展政策和策略;监管当年发展项目的进展;监管实施发展策略和长远发展目标的进展;领导和支持大学的资金筹措活动;监管大学与校友和其他校外投资者的关系。
财务规划委员会:由至少5名指定董事组成,其中董事会主席、大学校长、大学校园规划和设施委员会主席是当然委员。主要职责:定期评估和批准当前年度的资金和经济工作长期计划;每半年对大学内部和外部债务进行一次评估;对芝加哥医院大学的预算进行评估,并替董事会监管医院大学的经济稳定性。
投资委员会:成员包括至少5名指定董事,其中董事会主席和大学校长为当然成员。主要职责:确立大学的所有投资政策和策略,并与董事会的相关政策保持一致;监管投资管理、批准各类资产的安置,并对投资行为进行评估。
医学中心执行委员会:该委员会是按照芝加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之间的从属协议成立的,包括9名成员:董事会主席、大学校长、医学中心的主管、医学中心董事会主席担任该委员会主席和其他5名医学中心董事。履行《芝加哥大学章程细则》赋予的与医学中心相关的所有职责。
学生和校园生活委员会:成员包括至少5名指定董事,其中董事会主席和大学校长是当然成员。主要职责:支持大学改善学生生活品质和体验;对提高学生生活品质的政策进行评估和推荐;监管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措施和实践。
董事职权委员会:成员包括至少5名指定董事,其中董事会主席和大学校长是当然成员。主要职责:向董事会提交董事提名人选,应董事会要求,委员会也可以提名大学校长人选;评估董事的表现;提名董事会主席办公室人选。
大学合作委员会:成员包括至少5名指定董事,其中董事会主席、大学校长、发展和校友关系委员会主席和社区和公民事务委员会主席是当然成员。主要职责:帮助政府部门对大学的优势、成就、贡献和特点达到更为广泛的了解;帮助制定、实施和发展与大学资助者的交流政策,包括校内和校外、地方和地区、国家和国际层面。
美国大学董事会的运作机制
董事会是美国大学的法定代表和最高决策机构,是大学政治体制的核心。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大学董事会的这种重要权力不是每位董事权力的总和,也不能分解到董事个人身上。董事会只有以集体的形式才能行使其最高权威。没有董事会授权,董事单独做出的决策对高校并没有约束力。《芝加哥大学章程》对此有明确规定,比如,有关董事会“法定人数”的条款,清楚地显现出董事会的集体决策性。《章程》规定,董事会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一构成代表董事会所有意愿的法定人数,在法定董事人数出席会议的情况下,大多数人的意愿可以代表董事会。但是,如果有以下事项发生:(1) 制定和修改《章程》,(2)选举董事和大学官员,(3)董事会指定某些委员会行使管理大学的权力,则必须接受全部在任董事的投票,获得多数董事通过才能决定。年度最终预算也需全部在任董事投票,并获得大多数董事通过。
美国大学董事会一般每年召开四次常规会议,其中最后一次为董事会年会。董事会的日程通常由董事会主席、秘书和大学校长确定,并提前通知各董事,董事会秘书负责对会议进行记录,会后分发给各位董事和当地政府部门。《芝加哥大学章程》对董事会议专门做出如下规定:(1)常规会议,董事会每年召开常规会议4次,会议日期由董事会决定;(2)年会,每财政年度的最后一次会议就是年会;(3)专门会议,董事会专门会必须在董事会秘书在董事会主席、副主席、至少3名董事或大学校长的要求下召开;(4)法定人数;(5)会议通知,董事会会议通知可以按照董事的地址采取个人通知、信件、传真或电报的方式。常规会议要提前5天通知,专门会议至少提前2天通知,通知要包括时间、地点和会议历时。
美国大学董事会的特点和作用
美国大学董事会历史悠久,法律地位明确,其运作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美国大学董事会作为大学的法人代表,充分保障了大学自治权力和能动性。芝加哥大学作为私人斥巨资兴建的大学,从建校的最初构想、培养目标到具体规划和建设,无不凝聚着大学董事会的心血和付出。芝加哥大学发展成高级学术中心,并跻身于美国最著名十大私立大学之一,体制完善、运作高效的董事会功绩不可磨灭。
就董事的构成比例而言,美国大学董事会充分体现了“外行管理内行”的特点,非学术人员占到董事会成员的大多数,这既与根植于美国高等教育的传统有关,也较好地反映出各行各业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不同利益,而且有利于大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更有力地吸纳社会有利资源。
美国大学董事会与大学校长分工明确,协作良好,富有特色。美国大学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是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但是并不过问学校的日常行政事务。董事会是政策规划的制定者,大学校长是具体执行人,在董事会的政策范围内,校长可以自由行使其职权。董事会是大学的决策机构,大学校长是执行领导,决策和执行的权责清晰,这种管理体制有助于保证美国高校管理清晰有效,权责明确,各机构各司其职,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美国大学董事会成员来源多样化,有效避免了大学内部利益群体对大学的控制,大学更好地反映出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各界服务,避免成为仅仅有利于内部人的机构;董事人员多数来自校外,有助于大学对社会需求做出及时有效的反映,同时,董事会也可以利用熟悉大学情况的优势,向社会解释大学所做的工作,起到加强大学与社会沟通的重要媒介作用;董事会还可以在政府和大学有冲突的时候,在两者之间起到“缓冲器”的作用,有利于各方面协调。
当然,美国大学董事会发展到现在,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近年来,董事会的权力有所削弱,并且教师在董事会中的比例有加大趋势,董事的职责从原来对学校的宏观决策部分向筹集资金倾斜。尽管这样,美国大学董事会仍然是美国大学管理的基本制度。
美国大学董事会给我国的启示
董事会作为美国大学管理基本制度,对于今天美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最多的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我国,由于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的自主管理权难以落实,许多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也未能够积极根据时代需求加以改变。再加上近年来大学纷纷扩招、合并,大学的规模急剧扩大,原来管理中的各方面矛盾更加突显,造成了今天大学管理较为混乱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大学董事会作为顺应高等教育改革深入的一种探索,在一些高校纷纷兴起。笔者认为,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借鉴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的成功经验,建立大学董事会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大学董事会的成立和运行,可以加强大学管理权的分工,提高管理效率,使大学更好地顺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大学董事会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建设我国大学董事会制度,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可以从美国大学董事会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在法律上确立我国大学董事会的地位,并尽快制定《高等教育法》与大学董事会相关的规章制度。美国大学董事会的法人地位、职责权限、成员产生和运作都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有法可依,权限清晰明确。大学董事会和校长的关系及职责都明确规定,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保证了大学管理体制的内部协调。我国大学的法人地位目前仍然存有疑问,董事会的立法环节薄弱,从董事会的成立、运作到实际效果都比较随意,结构松散,难以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尽快对大学董事会予以立法,对于充分发挥我国大学董事会的作用,积极促进大学各方面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其次,我国大学董事会应该借鉴美国大学董事会多样化的特点,遵循市场规律,吸收关心高等教育发展的各方面代表做董事,特别是非学术人士参加,对于我国大学能够倾听各方意见,顺应市场发展,更好地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做到大学与董事会互惠互利,将能够促进我国大学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为社会各阶层服务。
篇7
公司治理目标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公司治理源于解决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问题,亦即内部人控制问题,因而其产生之时的主要目标就是保护所有者的最大福利(即所有者权益)。如今,经过公司各相关利益主体(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员工、消费者、社区等)的长期权利博弈,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框架基本形成,公司治理目标为充分关注和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公司治理目标是确立专司公司治理的企业董事会的具体职责的基础。
根据上述公司治理目标,考虑到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内外学者的成果,我们将董事会具体职责归纳如下:1.审核和制定公司战略、经营计划、风险政策、年度预算,监督业务和公司业绩,审核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支出、企业购并和分拆活动;2.任命、监督高层管理人员,审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3.监督和管理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及股东在关联交易、资产处置等方面的潜在利益冲突;4.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监督会计信息披露过程等措施来保证公司对外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性与完整性;5.监督公司治理结构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必要时能够进行改进;6.与外部治理机构和公司利益相关者进行联系与沟通,为公司获取成功所需的关键资源(资金、信誉等);7.设立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等。
董事会为了保证全面有效地履行上述具体职责,需要建立一个自身的业绩评价系统,将其所肩负的公司治理职责转化为可以具体量化的指标体系,以便观察与评价公司治理效果,矫正公司治理行为。关于公司治理实践中董事会的业绩评价问题,国内外学者正处于探索之中。美国学者Melcher(1996)曾经用9个项目来评价最好和最差的董事会,随着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一评价方案也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国内关于这方面的专题研讨有限,至今尚无全面系统的董事会业绩评价方案公布。我们受加拿大管理会计师(CMA)协会利用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计量董事会受托责任的启发,利用平衡记分卡原理来设立董事会的业绩评价体系。
由卡普兰(Kaplan)和诺顿(Norton)于1992年创立的业绩评价——平衡记分卡,是由围绕组织的战略目标,以及体现或促进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因素的指标组成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由财务、内部经营过程、顾客、组织与成长四大方面的指标体系组成。我们根据上述对公司治理目标和董事会具体职责的理解,以平衡记分卡为基本框架,设计如下董事会的业绩评价体系:
按照平衡计分卡原理,董事会为了保证前述公司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从影响这一目标实现的如下四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入手:即满足各利益相关者财务方面的价值增值要求;利用其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双重权限来创建制度化的、富有效率的内部营运过程;加强与内部管理层、员工以及外部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客户和社区等的联系与沟通;提升企业的成长潜力等。显然,这四个方面也可以看作是董事会为实现公司治理目标而必须首先达到的具体目标。接下来,进一步为这些具体目标寻找详细的计量指标,也可以看作是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方法路径。我们初步设想计量各具体目标实现程度的主要指标如下:
(一)财务方面:每股收益(EPS),增加值(EVA),现金净流量,董事、管理层与员工的报酬增长率,贡献(纳税额与社会公益性捐赠)等。
(二)企业内部过程:参与公司发展战略、重大投资决策及经营计划的制定与审批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监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政策的会议次数,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与合法性的评估状况,制定CEO及高级管理层的薪酬安排与继任计划状况,董事业绩的自我评论与相互评价状况,定期审核与评估重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成本和进度状况,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措施等。
(三)与内外部的联系与沟通:为管理层提供的建议数量,与员工直接沟通的次数,了解客户及供应商需求的次数,内部信息覆盖率,外部公司治理机构和投资者、债权人所认可的会计信息质量(包括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与透明度),通过各种渠道(会议、访谈等)与外部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和社区进行沟通的及时性与次数,社区责任的履行程度(社区就业人数与环境保护责任履行程度)等。
(四)组织学习与成长:董事会成员的程度与管理水平,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满意程度和创新能力,管理层的知识结构、教育程度与培训次数,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发展计划的实现程度等。
董事会在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位居企业最高管理层次的董事会,毕竟远离了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因而需要从各种渠道获得制定与实施战略计划的相关信息(包括利用这些相关信息和管理会计决策方法所提出的战略计划方案),以保证董事会决策的性和有效性。
董事会制定(或审查与评价)企业战略需要企业财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大量的财务与非财务、内部与外部信息。外部信息包括消费者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公司当前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状况、竞争对手战略、行业信息和发展趋势、对利益关系方(如大股东)反应的分析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内部信息则包括战略计划所需的人员、技术、资本、以及投资能力、战略计划各实施方案、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分析、战略方案内在风险的评估等信息。
为了保证董事会战略决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上述信息最好由董事会内部的战略委员会委托财会人员根据其特殊需求提供。我们设想由企业财会部门提供详细的、具体的、经过初步分析和整理的管理会计信息,再由董事会内部具有会计信息分析和投资决策背景的专业人士进行分析提炼,以形成独立于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价值判断。
在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董事会还应对战略实施计划进行审查与评估,以确保企业的重要经营活动与战略计划的一致性与协调性。为此,董事会需要企业财会人员提供战略计划(或重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会计信息:包括全面预算与预算执行的结果,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潜在影响与管理层的应对措施等信息。
董事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及合法性进行评估,以确定其薪酬和继任计划,这也是擅长计量受托责任的管理会计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与前述对董事会这一特定主体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忽略相比,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业绩评价在各国均受到重视,并已有较为系统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我国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与相应操作细则较为全面地评价了企业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与管理效率。在这里我们只想补充两点:
一是董事会应将对利益相关者的受托责任与治理目标明确无误地传递给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以便企业各层次的管理能够围绕总体治理目标来进行。董事会可以将高级管理层是否贯彻落实公司治理政策增设为一个重要的业绩评价指标,以保证公司治理系统的有效运转。
二是明确董事会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业绩评估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应与企业高级管理层进行公开讨论,并提出改进其业绩的建议,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潜在的问题。而这一过程是否有效的关键还在于董事会能否及时获得关于CEO的管理过程(战略计划落实、经营决策制定、员工培训等)和管理效果(市场份额、新产品销售比例、盈利质量等)的各项管理会计信息。
相对于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董事会是人;而针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和员工而言,董事会是委托人。因此,董事会在促进企业内外部委托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中发挥着中心作用,并有责任缓解委托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另外,董事会也有责任与外部公司治理机构进行公司治理信息的沟通。而企业管理会计人员可以利用专业技能提供董事会与各方交流的相关信息,维持公司治理各方的信息交流体系。
就董事会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员工的信息交流而方言,主要依赖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规划与控制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管理会计信息,企业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预算编制过程、全面预算信息以及预算执行差异、原因分析与改进措施等信息,就是董事会与企业内部最好的交流形式与交流语言。
至于董事会与外部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信息,就企业对外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季度报告、招股说明书以及董事会决议公告等来看,主要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事后的财务会计信息,反映董事会履行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职责的相关信息则十分有限。实际上,长期以来,信息需求各方对这种信息披露现状并不满意,安然事件以后,更有学者称现行财务报告披露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并且,哈佛大学商务与政府研究主任Iraa.Jackson2002年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剖析安然事件时指出,现行财务报告忽略了管理的披露与管理透明度,导致各方缺乏对企业管理政策与措施的了解。事实上,当今外部委托人并不甘心事后“用脚投票”的被动地位,对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透明度的关注日益增加。因此,董事会应该逐步对外报送涉及到企业公司治理、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经营管理过程(如经营预测、全面预算)等方面的管理会计信息,提高企业公司治理与管理的透明度,加强与外部委托人和外部公司治理机构的沟通。
就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认为董事会为了解除其受托责任,应该向委托人报告其针对公司治理目标的努力行为以及努力结果。因此,前述对董事会治理目标及其具体职责完成情况进行计量的业绩评价信息,应作为董事会与其委托人进行沟通的重要信息,建议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加入前述董事会平衡计分卡框架内的业绩信息。
以上我们阐述了管理会计在董事会业绩目标的制定与实现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是提供必不可少的管理会计信息与方法的支持。因此,会计与实务界应该意识到,在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实践中地位日渐突出的企业董事会,迫切需要一个符合其运行机制与独特需求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来帮助其富有成效地履行职责。而当前的会计理论与实践却忽略了董事会的这一需求,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还是定位于CEO及其管理团队。因此,为了满足董事会的信息需求,充分发挥会计在当今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作用,应从下述三个方面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加以改进:
(一)明确管理会计服务对象的不同管理层次,并根据各管理层次的相应职责范围来提供其所需的会计信息。因为不同层次管理者关注和影响的企业活动不同,如总经理感兴趣企业总体经营状况,部门经营关注的是部门业绩,基层管理者关心的是个人工作表现,信息需求各异。当前,尤其应该将董事会这一最高管理层次由于其独特地位(具有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双重职责)而需要关注的公司治理信息、受托责任履行状况、企业竞争表现、销售和盈利的总趋势、本期战略计划以及重要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等信息纳入财会部门的视野之中,并主动研究和及时满足董事会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
(二)改进内部管理报告的报告形式与报告内容,提高管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为了使财会人员提供的、针对各层次管理者的管理会计信息产生应有的效果,必须采用管理者能充分理解和有效运用的简明扼要的报告形式,并且报告的内容应突出重要问题以及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财会人员应综合运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及形式的会计报告,向董事会报告具有战略性、全局性、专题性、分析性、趋势性的信息,并注意信息的概括性与简明性,以免董事会陷入繁杂的会计信息之中而难以决断。
(三)完善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企业财会人员不仅应该熟练地掌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生成与报送的方法与技术,更应该突破就会计论会计的狭隘思维,广泛学习和深入思考公司治理机制、企业战略和策略管理的思想与方法。比如为了向企业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战略决策信息,财会人员必须了解组织环境、竞争对手状况、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战略决策要素,以便在会计信息与企业战略决策之间架起一应桥梁。
「
1.李维安。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出版社,2001.
2.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2
3.李维安等。2002.公司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席酉民,吴淑坤,公司治理与中国改革,机械出版社,2000
5.[美]理查。M.斯坦恩伯格凯瑟琳。L.布罗密罗著。倪卫红刘瑛译。公司治理和董事会。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6.[美]吉姆斯。D.威廉森。阎达五等译。现代主计长手册。经济出版社,2000
7.杨惠敏。2000.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研究。2000,
8.johnson,Jonathan;Daily,Catherine M.1996.boards of director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ournal of Management.Vol.22,issue3:409-438
9.Anthony A A tkinson.Steven Salterio.Shaping good conduct.CMA Management.2002.volume75,issue10:18-23
10.Anthony A A tkinson.Steven Salterio.Functionvs.Form CMA Management.2002.volume76,issue6:23-28
篇8
截至2003年6月底,江苏75家上市公司中,除因连续亏损的C公司以外,其余74家公司均已建立了独立董事制度。
1.独立董事的基本情况
74家公司共有董事709人,其中独立董事226人。上市公司独赢董事主要由董事会提名,达到207人。此外,股东提名有18人,监事会提名有1人。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主要来自以下单位:高等院校3 7.8%、中介机构21.9%、企业14%、行业协会9.1%、科研院所6.3%,此外还有少数独立董事来自金融证券机构、事业单位。
从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来看,经济管理专业占30.6%,会计专业30.1%,行业专家22.3%,法律专业13.2%。
区内同时担任两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有13人,同时担任3家公司独立董事的有1人,同时担任4家公司的独立董事有2人,同时担任5家公司独立董事的有1人。
13家公司的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总数的比例仍没有达到1/3,主要原因有:一是公司陷入亏损,正在实施资产重组;二是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在审批过程中,控股股东即将变更;三是股东将要改制;四是公司刚挂牌上市不久,正在选聘独立董事;五是因董事会将要换届。
2.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情况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审大关联交易和就有关重大事项发表独立意见。自独立董事制度建立以来至2003年6月底,其中独立董事对提名任免董事发表独立意见34次,聘任或解聘高管人员发表独立意见31次,对董事高管人员薪酬发表独立意见8次,对资金往来发表独立意见6次,对其他事项发表独立意见291次。
从独立董事发表意见的类型来看,“同意”291次,占了绝对多数;“保留”1次,“反对”2次,“无法发表意见”1次。
独立董事的主要工作方式有:一是参加董事会会议,发表意见;二是审阅相关会议材料;三是与公司高管人员交流意见。此外,还有些独立董事定期到公司实地进行考察,听取公司情况汇报,在现场了解公司运营情况。
上市公司为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提供必要条件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向其提供董事会决策事项的资料,有的公司为了使独立董事及时了解公司状况,按时向其发送信息,如N股份公司每月向独立董事《N月报》,内容包括国内财经、证券市场动态以及公司经营动态。二是为独立董事提供固定的办公场所以及所需办公设备等。v公司为了便于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还专门安装了视频会议系统。三是安排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考察。
3.独立董事的变更
自独立董事制度实施以来,已有13家公司发生更换独立董事的情况,更换独立董事16人。变更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独立董事不再符合独立性的要求,如K一名独立董事在出任子公司副董事长后辞去了独立董事职务。二是独立董事连续三次未能亲自出席董事会。三是独立董事根据《公司法》第6l条的规定辞职,如南京Z三一名独立董事同时担任南京z和南京X三的独立董事,为了履行公司法61条要求的竞业禁止义务,辞去了南京z的独立董事职务。四是独立董事由于自身工作繁忙无法参加董事会而提出辞职。
4.独立董事的津贴
上市公司确定独立董事津贴的标准,主要参考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状况,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独立董事的工作量等因素。除津贴外,独立董事的培训费用、出席会议的差旅费,均由上市公司报销。80%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津贴为每年3至5万元,最低的为每年1万元,最高的每年8万元。
二、独立董事发挥的主要作用
从辖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情况来看,独立董事的作用已经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在董事会内部形成了制约机制
在引入独立董事以前,尽管上市公司已经建立董事会,但由于受传统企业管理体制的影响,董事会实际发挥的作用有限,甚至有些公司的董事会基本。卜流于形式,成为董事长的“一言堂”。独立董事进入董事会以后,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对有关重大事项发表独立意见,对公司董事会的决策过程形成了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董事长“一言堂”的现象,增强了董事会的内部制约力量,有利于增强董事会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2.独立董事的介入,有助于提高公司决策的科学性
独立董事大多是行业管理、财务和法律方面的专家,能从专业角度,对公司的战略发展、对外投资等重大事项提出其自身的见解和观点。不少上市公司注重与独立董事的沟通,对独立董事的意见比较尊重。如航天晨光拟投资某个项目,在与独立董事沟通的过程中,独立董事认为风险较大,提出了反对,公司经慎重考虑,采纳了独立董事的意见。D在对公司“十五”发展战略规划进行论证时,作为行业专家的独立董事提出的意见被公司采纳。
3.独立董事的加入,改善了董事会的成员结构
按照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比例不少于1/3,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此项要求,纷纷精简或重组董事会人员,对董事会的组成人员进行调整,降低了内部董事、关联董事的比例,使董事会的结构趋于合理。同时独立董事的人员素质相对较高,提升了董事会成员的素质层次,有利于增强董事会履行职责的能力。
4.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公司的规范运作。
自身承担的风险是独立董事最关心的问题。为了降低风险,独立董事往往会对要求上市公司提高规范运作的水平,如江苏YK的独立董事要求公司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审阅季度报告,并正式出具审阅报告。
三、独立董事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缺少法源基础
(1)独立董事制度目前无法可依。我国现行的《公司法》是沿袭大陆法系的基本规则来设定我国股份公司的内部机构,在立法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普遍存在着“一股独大”的问题。在《公司法》中没有关于独立董事的规定,虽然中国证监会下发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独立董事应占到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1/3以上,弥补了这一立法不足。但严格来讲,该指导意见仅仅为部门文件,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2)缺乏独立董事作用发挥的法律约束机制。《公司法》第118条规定:“董事应当对董事会的决议承担责任。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
司章程,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该董事可以免除责任。”至于严惩损失如何界定,赔偿责任怎样承担,《公司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并没有详细规定,从而导致对董事不履行职责的约束成为软约束。
2.独立董事选聘难以真正摆脱大股东和内部人的影响
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来源于股东推荐和董事会提名,大股东和董事长在确定独立董事的人选时,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即使实现累积投票制,独立董事的选任仍然会受到大股东的控制。我国证券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即使是机构投资者也缺乏长期战略投资的观念,很少能够参与股东大会的决策,对独立董事的选任也很难产生影响。
3.独立董事的职责与其本职工作之间容易产生矛盾
独立董事虽然能为上市公司带来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大量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其大多自身工作繁忙,在履行职责时难免会受到本职工作的影响,还有的独立董事身兼数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职务,导致参与上市公司决策和实施监督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够得到保证。在实践中,有些独立董事往往由于自身事务的原因,不能亲自出席董事会。如南京一名独立董事因自身工作繁忙,在任期间召开15次董事会只亲自出席了5次,新城B有个独立董事在13次董事会中只出席了5次。
4.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独立董事一般为某行业或领域的专家,但是许多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法律法规、经营管理和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不够,对上市公司业务流程、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不太熟悉,参与决策主要依赖上市公司提供的资料,对于公司的实际情况缺乏足够了解,履行独立董事职责的能力不强。由于专业知识和履行职责能力的局限,有的独立董事为了回避责任,往往高估公司经营决策风险,从而使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受到影响。
5.对独立董事职责的理解存在偏差
不少上市公司认为,聘请独立董事主要是着眼于公司的发展,独立董事应给公司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实际上还是把独立董事当成咨询顾问。有些独立董事自身也持有这样的看法,将自己定位于顾问的角色,监督意识不强。从行使职权的内容来看,独立董事行使职权多集中于对关联交易进行审查,对其他职权的行使则很少。如发表独立意见相对较少,在对江苏地区49家上市公司的调研中,发现仅有1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曾提议召开董事会,独立董事曾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也只有3家,没有一位独立董事曾独立聘请过中介机构帮助其行使职权。
6.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对独立董事的激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声誉,二是报酬。从宏观的角度看,独立董事制度是建立在西方比较完善的信用和监督机制条件下,独立董事本身受到的制约程度比较高。而我国信用问题仍然只是一个讨论的热点问题,信誉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目前还没有对独立董事进行评价的中介机构,很难评价独立董事的能力和尽职程度。因此,宏观经济环境对于独立董事还不能形成充分的制约。同时由于独立董事并非荣誉性职务,其承担的风险较大,当独赢董事对此有所认识时,声誉的激励作用就很微弱。另一方面,从董事的自身利益来看,担任独立董事不能获取很高的经济收益,独立董事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不足。因此.需要有一定的报酬来激励他们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独立董事的报酬一般采用固定津贴的方式,其数额对独立董事的激励作用有限。一些独立董事的主动辞职就是例证。
四、完善现行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1.完善现行法律法规,明确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
(1)完善《公司法》,制定独立董事制度。建议在《公司法》中规定独立董事制度,明确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独立董事的职责、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以及对股份公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条款,保障独立董事依法履行董事职责。现行的独立董事制度是以部门文件的形式建立的,其法律效力等级较低。为了促进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运行,修改现行《公司法》,增加独立董事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在《公司法》中增加独立董事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以区别于其他董事,为独立董事履行职权提供法律保障。《公司法(修改草案)》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
(2)建立独立董事工作机制。目前,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人数已基本达到了董事会成员的三分之一,具备设立专业委员会的人员基础。同时,独立董事履行职责也需要有一定的工作机制,便于形成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可以在《公司法》或相关的单行法中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要设立审计、提名和薪酬委员会,且可以要求各委员会成员应当全部为董事,其中独立董事占二分之一以上并担任主席。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
(3)强化独立性要求。独立性对独立董事能否充分发挥作用至关重要,我们已经对独立性作了较为严格的要求。近三年的监管实践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尤其是独立董事与控股股东间的关系、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间的商业关系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独立性,而且这些情形在实践中频繁发生,有必要加以限制。为此,可以在《公司法》或相关的单行法规中加强对独立性的要求,规定在控股股东的附属企业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在与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控股股东有供应、销售、借贷、担保等商业关系的单位任职的人员不得担任独立董事。
此外,考虑到实践中存在利用股份托管或其他形式,实际控制上市公司股份的行为,这些控制人实际上行使股东的权利,也会影响到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因此,应该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持有”的基础上增加“控制”的概念,规定:控制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自然人及其直系亲属,在控制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以上的单位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独立董事。总之,可以以建立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为契机,完成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为解决我国公司治理问题找到突破点。
2.改革独立董事的提名程序,建立候选人推荐制度
提名和选举程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独立董事是否真正独立,这也是实践中反映较大的问题。在提名方而,应赋予提名委员会提出需求和标准、组织推荐独立董事人选、审查并确定适合人选的权力。应要求独立董事自律组织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库,上市公司的董事、单独或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
独立董事自律组织可以向提名委员会推荐独立董事人选,但必须在人才库中挑选。作为董事会下设的工作委员会,提名委员会不具有决定权,因而也没有提案权,提案权仍属于董事会,但董事会必须在提名委员会提交的适合人选中确定独立董事候选人,未被确定为独立董事人选的,董事会应当说明理由并公告,以便提名委员会和广大投资者监督。
3.适当扩大独立董事的权利,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
现行制度框架下,独立董事的权利主要限于“提议权”、 “发表独立意见”的权利。在提议以及独立意见不被采纳时,独立董事除了公开披露以外,缺乏其他救济途径。建议适当扩大独立董事的职权,具体如下:一是对于独立董事有关程序性的提议,如提议召开董事会,上市公司董事会必须采纳。二是对公司的不规范行为,独立董事应具有一票否决权,被独立董事否决的议案如果再行审议时,要由全体董事的三分之二同意才能通过,并且在公开披露的决议中列明独立董事的意见。三是进一步明确独立董事行使职权的具体程序。如在中国证监会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虽然规定了重大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提交董事会讨论,但“认可”的程序需要明确,以保障独立董事行使认可权。
4.通过独立董事行业自律组织,建立独立董事信用管理制度
独立董事的行业自律对于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独立董事自律组织,制定行业内部的行为规则,建立独立董事的评价体系,加强独立董事的培训教育,增强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能力,逐步形成专业化的、富有敬业精神的独立董事阶层,改变目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素质参差不齐,董事不“懂事”的现象。对独立董事的个人信用进行评价是督促独立董事认真履行职责的有效措施,可以确立独立董事信用管理制度,要求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和证券交易所负责对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并记载于独立董事诚信记录;独立董事自律组织负责对独立董事的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结果记载于独立董事人才库。考核结果和评价记录将跟随独立董事的个人信息,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任职和个人信誉。
5.建立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督促独立董事勤勉尽职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独立董事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意义重大。独立董事的薪酬应多元化,除固定津贴外,可以通过给予高额薪金、发放奖金等方式进行,甚至考虑给予公司股权,以增强独立董事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动力。独立董事如果持有一定数量的股份,将自身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结合在一起,会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规范发展,这样做有利于促进独立董事独立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应当鼓励上市公司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进行创新,建立符合公司具体情况的独立董事激励方式。
6.理顺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关系
篇9
一、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的概况
(一)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的起源发展。
高校董事会起源于英国高等教育,但在美国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实践。这和美国的国情、社会背景、时代背景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哈佛学院是美国第一所殖民地学院,成立于1636年。1642年经马萨诸塞议会批准,成立了董事会,董事会由6名地方官员和6名牧师组成,实行由校外人士对学校的监管。1650年,马萨诸塞议会为哈佛学院颁发了特许状,规定哈佛学院实行两院制管理体制。根据规定,哈佛学院又在董事会之外成立了院务委员会,院务委员会由院长、5名教师和1名财务主管组成,负责处理学校管理事务,包括制定方针政策、任命官员和教师、购置校产、接受馈赠、投资等。但院务委员会的决定必须由董事会批准方有效,而且董事会拥有对院务委员会的监督权和新校长的委任权。[2]美国高校董事会双有院制和单院制双院制董事会。哈佛最初建立的校监会由12人组成,这个委员会由总督、副总督、财政大臣、3名地方行政官和6名牧师组成。1642年,马萨诸塞殖民地总法院重新改组了哈佛校监会,该委员会成为哈佛学院的董事会,并正式命名为监事会(Board of Overseers)。监事会由21人组成,其中包括11名政府官员、9名公理会牧师和哈佛学院院长。这样就形成了哈佛特有的监事会与院务委员会并存的“两院制”(the Dual Board System)。[3]但是由于当时哈佛学院两个管理委员会之间争斗不断产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混乱。这对董事会在高校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尽管一院制并非十全十美,但一院制明显优于两院制。因此,后来成立的高校大都仿效耶誉模式建立了单一的董事会制度。至此,美国高校的董事会制度基本上确立了下来。独立战争后,公立高校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目前,美国共有3000多所非营利性高等学校,公立、私立各占一半。在1500所左右的公立高等学校中,大约500所拥有独立的董事会,其余1000所分别属于大约120个大学系统;而1500所左右的私立高等学校除个别教会学校直接由教会宣员管理外,都拥有独立的董事会。在3000所高等学校的董事会中,大约有董事席位4.6万个,其中私立学校董事3.8万个,公立学校董事0.8万个。由于董事会中董事席位时有空缺,而且有的人在多个学校出任董事,因此,实际董事人数要少一些,大约有4.15万人。[4]从美国高校董事会的历史起源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的高校董事会制度经历了从双院制到单院制的过渡,这也是制度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二)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的主要特点。
1.大学董事会的制度设计理念:民主参与。
美国素来就有“参与者之邦”的美誉。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是在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制度一直体现着这种宝贵的价值理念——民主参与。“民主参与”就自然而然成为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设计者一直追求的基本价值理念。200多年里,美国人孜孜不断地追求着“自由”、“平等”、“民主”和“参与”的精神,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共和文化”传统。“共和文化”是一种极其强调个人的参与的精神,他们认为只有参与各种组织或活动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美国式的自由、公正与平等。[5]正因为美国民众有了这种强烈的民主参与精神和大学管理传统,一直把参与大学管理作为实现自由、平等、民主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人们就不难理解董事会为什么主要由外行之知名人士构成,其成员为什么对捐资教育、积极参与教育管理活动有那么强烈的奉献精神,而又完全不求回报。
2.公、私立高等学校的董事会都有健全的体制及法律。
美董事会机构清晰,责权明确。美国高等学校的董事会都是根据特许状或州有关法律的有关规定,依照董事会章程成立的。董事会章程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成立董事会的法律依据,董事会的任务,董事会的职责,董事会人员构成和规模,董事会和各委员会的会议制度,董事会与校长的关系,等等。董事会是按照董事会章程的规定开展各项工作的。迄今为止,美国三分之二的高校(包括公、私立)都拥有自己独立的董事会。无论公、私立高校,董事会都是合法的法人组织,董事长为法人代表。公立高校董事会受法律或公法的约束,是公法意义上的法人组织;私立高校董事会受私立学校法或特许状的约束,是私立学校法人或特许意义上的法人组织。[6]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美国无论是公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都具备健全的体制和法律,这也是其董事会制度优越性得以体现的最有力保障。
3.校外人士是组成美国各类高校董事会的主体。
校外人士是组成美国各类高校董事会的主体。美国高校董事会成员主要来自企业界、政府部门或所在社区,而非教师、学生等内部群体,这是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的重要特征。[7]在美国很多董事会章程都有明确规定,董事会必须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从而保证董事会人员构成的多样性,使董事会的决策能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意见。美国高等教育界认为,校外人士比校内人士更能代表公众的利益。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国高校董事会成员的构成中,无论是公立高等学校还是私立高等学校,校内人士所占比例都很低,有的董事会中根本没有教师和学生代表,即使有,他们也大都没有实质性的权力。这对我国董事会人员构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4.在董事会与校长的关系上,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董事会是高校的最高权力机构,他拥有绝对的最高决策权,有决定校长的权力,一般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它不过问学校日常行政事务,但只是作为一个形式批准,政策主要由校长制定。因此两者之间是执行和被执行的关系。校长是高校的主要行政领导,由董事会在主要候选人中选择、聘用,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在董事会的政策范围内行使权力。高等学校的董事会章程一般都对董事会与校长的关系和各自的职责作出明确的规定。
三、对我国高校董事会的启示
(一)“借鉴与创新”是高校董事会生命力之所在。
在我国,大学董事会的制度应充分考虑本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实际。我国正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必须考虑的前提是两者在国情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不同的体制下,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实行美国那一套。他们的大学董事会制度是先进、优越的,我们要取其精华,合理利用,这才是正确的方法。这是因为我们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要大胆,但也要心细。对优点大胆借鉴,并创新,找出甚至创造出更适合我们的东西。只有不断加强培育民众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激发社会支持办学的积极性,广泛创设高等教育机构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才能使董事会制度在中国大学得以快速、健康发展。
(二)我国现有大学董事会类型的多样性,应在法律上科学定位,实行分类指导。
美国高校董事会之所以能很好运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坚实的法律保障。其大学董事会的法人地位、职责权限、成员产生和运作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的,有法可依,权限清晰明确。而在我国法律极其不完善,问题重重,我们应当尽快确立相应的法律制度,让我国董事会发展做到有法可循,并尽快制定《高等教育法》与大学董事会相关的规章制度。由于我国现有高校董事会形式多样,性质不一,层次不同,在制定有关法规时,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制定。我们应该进行正确的定位,根据不同的类型制定出不同的章程。只有这样才能规范董事会的运作,建立高效、稳定、有序的董事会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行分类指导,而不是以偏概全。我们应看到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优越性所在,多吸收其精华。应该让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各社会各阶层代表做董事,倾听各方面意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更好地考虑各方利益,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董事会成员应坚持权威性、多样性与效益性的选择原则。
在董事会成员的选择上,我们应该看到美国的成功经验,看到在现代大学与社会日益联系紧密的当今社会,董事会是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其董事会成员的身份特征、社会地位、能力和参与的积极性,都直接关系到董事会职责发挥程度和学校的健康发展。所谓的权威性就是指董事会成员应有重要的社会地位、显著的身份特征和较强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多样性是指我们要看到董事会成员的不同特点,各自的优点。我国大学董事会应该更好地发挥好大学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作用,利用大学董事来源多样化的特点,发挥他们的长处与优势为董事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多收关心、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各社会各阶层代表做董事。效益性,是指董事会成员应给学校的发展带来经济与社会双收益,即既是董事会服务于社会,又是社会服务于董事会。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一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35.
[2]刘宝存.美国公、私立高等学校董事会制度比较研究[J].吉林教育科学,2001,(6).
[3]潘燕.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04:4.
[4]刘宝存.美国公、私立高等学校董事会制度比较研究[J].吉林教育科学,2001,(6).
[5]邓光平.美国大学董事会的制度特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篇10
[关键词] 公司治理 组织架构 人力资源
一、国美控制权之争剖析
虽说国美控制权之争最终凭借大股东的智慧、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力 以及社会的道德、公正, 大股东赢得了这场控制权争夺权战的最终胜利,但大股东因其在公司治理上的漏洞 而不得不 倾其所有家财和精力去纠偏 、对其为保守住本属于自己的权益而付出的代价而言,其内心 所经历的 心灵刺痛 定将难以忘却、不可不谓虽胜犹伤。国美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上的缺陷导致的切肤之痛和教训势必为已步入或正准备步入现代化企业治理的民营企业家们上了一堂生动的 公司治理课。在民企步入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创业者 如何 运用国家的法律 法规 保护和防范自己所有者的地位、权力或大股东的利益不受侵害;如何 对公司进行有效的治理;如何组建董事会、聘请任命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国美案例为日益发展壮大的企业的创业者 们敲响了警钟。诚然,企业家凭借感情同经营者间建立信任、忠诚的委托关系所进行公司治理的理念不能完全予以否认, 但至少对利欲熏心者而言这种治理是 脆弱的。就像黄光裕为陈晓配置了和自己一样的办公室和 坐骑一样,它并不能阻止经理人在公司危难之际对大股东的背叛。所以公司的治理应该是以法的治理。
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
值得庆幸的是: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明确了董事会 经理层 监事会在 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及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对规范 职业经理人的行为 必将起到积极的防范作用 。 认真执行该规范,就会在最大程度上规避 国美经理人倒戈股东权力的事件发生。浅析如下:
1.股东不应授予董事会过高的权力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指出 :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1)“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
股东大会在重大事项上拥有表决权, 是公司治理的最高权力机构 。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的权力是股东会赋予的。因此董事会有权罢免经理人,股东也有权更替董事会成员。股东大会应依法设定公司规章制度,防范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2)“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董事会要依法行使其经营决策权,而不能乘大股东之危而乱用职权。 股东不应授予董事会过高的权力,不能将董事会的权力和 股东会的权力本末倒置! 公司董事会作为公司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事会成员应该最大程度反映股东的意志,并通过反映股东的意志来代表股东的利益。当董事会和股东会发生冲突时应遵从股东的意志。黄入狱后,当董事会里面没有一个代表大股东利益的董事时,那么 这个董事会就应按通过股东大会立即重组, 董事会中必须保持与大股东表决权相符的法定董事人数。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的大前提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违背。
(3)“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整个国美事件中我们没有看到监事会的作用,更无从谈对股东大会负责。显然监事会失了法律赋予其的“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功能,监事会形同虚设。
(4)“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经理人不能越位,它的定位就是执行。公司经营永远不可能以经营者的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或者说经营者在公司中没有自己的利益,他的利益就是股东的利益。股东要防范经理人实际权力跟法定权力的脱节,要防范经理人权力行使上超越法定权力。经理人的权力只应当限于经营管理的层面,一旦经理人的权力和影响达到能左右股东的构成、股权的结构的时候,这就显然是超越了法定赋予经理人权力。
2.重视人力资源选聘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