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篇1

[关键词]垦区;白色污染;危害;防治

一、垦区白色污染现状

黑龙江垦区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在国家稳定粮食安全生产的政策引领下,不仅逐年加大农业投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整体经济向好的状况下,城镇建设也迎来了春天,人口聚集,城镇发展和科技进步,也带来了农业、工业和生活中塑料制品的使用的快速增加。在各项环境污染中,白色污染越来越重,逐渐成为垦区不得不面对,又不得不探求加快治理的重要污染面源。不可否认,塑料制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对各行各业起到了支撑作用,但随着塑料制品消耗量大幅提高,垃圾中塑料成分和比例也在成倍增加。 “白色污染”不仅污染环境,更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塑料制品进入土壤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进入生活垃圾中给垃圾综合利用带来困难。因此,治理“白色垃圾”已成为垦区社会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白色污染”的定义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由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在其使用后被弃成固体废弃物。由于缺少回收利用价值,其中,绝大部分被丢弃在环境中,主要集中于城镇、河道和道路两侧农田,湖泊和水塘中,不仅破坏了景观,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由于其具有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对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破坏。这种由废弃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通常多为白色,所造成的“视觉污染”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被形象地统称为“白色污染”。

三、“白色污染”的成因和危害

(一)白色污染的成因

垦区白色垃圾主要以农用塑料薄膜和生活塑料制品为主。随着科学技术在旱作农业的应用,为提高产量,覆膜种植和温室移栽大量使用,保证了农业稳产、增产,但大量的塑料垃圾也在不断的产生,由于回收难,白色污染成为了旱作农业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生活塑料制品更是五花八门,品种繁多,尤其是方便袋的大量生活使用,更是形成白色污染主要来源。这两种是垦区白色污染的主要产生根源。

(二)白色污染存在两种危害

1.“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城市和农村中,人们随手丢弃的塑料废弃物对市容、镇容和村容及景观的破坏.例如散落在农村街道两旁、漫天飞舞或挂在枝头上的超薄塑料袋,农田白色一片的塑料薄膜,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不好的视觉刺激,人民对此反映强烈。

2.“潜在危机”。是指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而难以降解带来的环境问题,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不易回收,回收成本高,利用率低,利润少,且回收价格低,导致不愿回收的现象发生。二是难以降解。回收的塑料废弃物不易处理。若将其焚烧,则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污染大气,易形成酸雨;埋于地下,很难降解,且对土地产生毒害,改变其酸碱度,导致农业减产;进入水体或陆地,不仅影响环境,易被动物吞食,导致死亡,破坏生态平衡。三是高温分解出毒害物质,在达到65℃时,毒害物质就会析出并且渗入到食品中,对肝脏、肾脏、生殖系统及中枢神经等人体重要部位造成危害。

四、“白色污染”的防治

黑龙江垦区对治理“白色污染”十分重视,在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同时,加大了回收利用,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加强垃圾分类管理

从家庭开始分类,居民住宅、公共场所都有分类垃圾箱。居民自觉按要求投放,很少有随地乱扔废物的现象。密闭的专用车上门收集垃圾。废纸、废塑料等包装废物送往工厂再生利用,厨房、庭院垃圾用于堆肥。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填埋或焚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很高,各环节流失到环境中的垃圾极少。

(二)加大回收力度

垦区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几千吨,由于数量不断增加,而回收利用率却很低(几乎不到20%),废弃塑料大量散落而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治理“白色污染”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而治理“白色污染”的其中一种有效办法就是限制产量和加大回收力度。主要通过对废旧塑料收购部门的补贴,提高收购价格,提升民众收集塑料的积极性,实现废旧塑料的高效回收。

(三)加大宣传力度

治理“白色污染”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采取积极对策,运用行政、科技、经济等手段综合治理。特别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和加大优化环境的措施。利用各处行政组织、新闻媒介、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有关知识,大张旗鼓地宣传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废塑料的回收,提高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包装材料,适度包装,节约资源,不用或者少用一次性包装产品。提供垃圾分类回收,反对随手丢弃垃圾,减少垃圾产生量。

(四)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物

在形成“白色污染”的废塑料中,几乎全部为塑料包装物,尤其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一次性超薄塑料袋等。前者在我国的年生产能力达到70亿只,由于重量轻、体积庞大、难以清洗干净等原因造成回收成本高、难以有效利用。后者,由于使用面非常广、很薄等原因造成环境中污染物随处可见,回收困难。因此,限制或禁止使用难以收集、处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减少和控制使用塑料包装材料避免过度包装,严格地进行适度包装。

(五)推广使用替代品

目前,许多环保产品为治理白色污染提供可能,如:纸模塑类,以纸浆为原料生产餐具;植物秸杆类制品,以植物的秸杆、稻壳等粉碎压制成型;淀粉类制品,以玉米淀粉、甘蔗粉为原料制作餐具;生物降解塑料类,在塑料中混入光催化原料、淀粉以达到降解的目的。要不断推广使用可降解制品来替代难降解的塑料制品,来促进替代产品的开发利用,使难降解塑料制品能早日退出我们的生产、生活领域。

篇2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措施

0.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们对于粮食的产量历来十分关注,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粮食产量的增加都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人们对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而且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大量的农业垃圾被随意丢弃,导致大片土地和水体、空气被严重污染,而且这种面源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可见对农业面源污染采取防治措施,以免这种污染进一步恶化,是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1.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

1.1农药的大面积过度施用

为防治各种草病虫害,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种类繁多的农药被越来越多的使用,而且随着草和害虫自身抗药性的不断增加,为达到杀灭的效果就必须不断增加农药的使用量,其中大多数的农药具有高毒、残留性强、不易分解的特点,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大量的非标靶生物遭到杀灭,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农药的喷洒导致大片土壤受到污染,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被大大降低,因此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不断减少,农药的富集使土壤的污染程度越来越恶化,同时粮食、果蔬等上面残留的农药也给人们的健康带去威胁。

1.2化肥的大量使用

氮、磷、钾等元素是农作物赖以生长的重要元素,为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在我国大部分农业主产区均长期使用化肥,这些化学肥料在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也给环境污染带来隐患,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利用率低下,导致仅有少量化肥被农作物利用吸收,而大多数的化肥则流失到土壤中,由于其与土壤中的成分不协调,导致土壤的酸化和面层板结等现象,造成土壤肥力的不断消失,在土壤肥力下降的情况下,要想达到预期的产量,就需要使用更多的化肥,造成越使用越污染、越污染越使用的恶性循环,大片农田因此不再适合耕种。除了对土壤的污染外,由于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以及通过土壤缝隙的扩散作用导致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产生污染,在饮用水水源地容易造成饮用水中氮、磷、钾等成分的指标严重超标。

1.3农业垃圾的无组织排放

为保持土壤水分、抵抗干旱以及提高地温,地膜覆盖技术和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在我国很多地区得以不断发展,据调查,在1985年我国的地膜覆盖面积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些地膜或塑料大棚的材料均是高分子材料,难以降解,由于农民环保意识的薄弱,在农作物收获后这些地膜被留置在土壤中,残破的大棚塑料被随意丢弃,造成“白色污染”,严重影响土壤的通透性,破坏土壤环境,而且塑料薄膜埋置在土壤中会否造成土壤中塑化剂超标至今仍没有确切的答案。

除了农业种植中的垃圾污染外,在农业养殖过程中垃圾的无组织排放现象也普遍存在。随着农业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场中禽畜粪便、养殖污水、屠宰废水等的排放量正在不断增加,由于农民环保意识的淡薄,重产出轻治理的思想使得大量的污染物随意排放,造成大量土地、水体的污染,据调查,农业养殖是导致水体中氨氮和总氮的含量超标的最主要原因。

2.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2.1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鉴于当前我国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过于薄弱的现实,为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从业者环保意识首当其冲。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将法制观念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方式传递给农民,提高其法律意识;其次,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对于农业面源污染要查源头,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再次,要改变农业发展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思想,力求做到“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并且“谁污染、谁治理”,使农业从业者充分种植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

2.1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的监管

适当的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无论是对农药还是化肥来说使用都应当适量化、科学化,加强对使用的监管力度,使农药化肥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

首先,应当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用低毒、残留率低的无公害农药取而代之,提倡发展和使用生物农药,并制定科学的施药计划,为降低杂草和害虫的抗药性,应当以几种不同成分的药交替使用。做好农药市场的监管,严禁违禁药物流入市场。

其次,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在施肥之前首先应当对土壤成分进行检验,作为施肥的参考,提倡以有机肥料为主,无机肥料为辅,多施农家肥,少施化学肥料,以充分保证土壤自身的肥力,要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用量,最多不超过每公顷400kg,施肥应当深施,防止土壤出现板结酸化,并采用底肥、口肥、叶面肥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提高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效率。

2.2发展生态农业

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只能尽可能降低面源污染的影响,很难完全做到无污染,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利用科技手段,并最大化地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功能,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例如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利用科技手段来替代喷施农药,目前已经研究可行的措施有:采用超声波技术模仿雄性害虫的声音,吸引雌性害虫实施诱捕;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对害虫进行诱捕和消灭;保护并充分利用害虫的天敌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目前发展生态农业的成本还较高,尚且不具备大范围推广的优势,因此后续工作就是要降低成本,实现生态农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消除由于农药带来的面源污染。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较为严重,这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悖的,因此一定要认清现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避免农业面源污染的不断扩大,将污染带来的危害降为最低,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很多,因此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将农业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促进农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饶静,许翔宇,纪晓婷.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发生机制和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8):81-87.

篇3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分类控制

1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与特征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污染物(沉淀物、营养物、农药、化肥、致病菌等)以低浓度、大范围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或从土壤圈向水圈扩散,致使土壤、含水层、湖泊、河流、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遭到污染的现象。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子多、分布范围广、潜伏周期长、危害大等特点,且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目前,许多研究已证实了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了全世界陆地面积的30%~50%。面源污染由于没有固定的污染源,在治理和控制上难度较大。

2我县农业面源污染类型与现状

2.1 化肥用量超出安全极限

目前,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已位居世界首位,全国年使用量已突破4124万t,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高达400 kg·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远远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值。2009年,太和县30个乡镇施用化肥折纯总量为66191t,其中氮肥9144t、磷肥6582t、钾肥8260t、复合肥42205t,单位施用量573.7kg/ hm2,由于盲目超量施肥,致使化肥利用率低。

化肥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 (1)矿质肥料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土壤本底。长期大量使用造成部分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上升; (2)氮磷钾比例不协调,氮肥过量,造成肥料当季利用率不高,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品质下降; (3)设施栽培田块超量施用化肥,加之频繁灌溉,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地下水污染; (4)大量化肥通过农田径流流入江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关试验资料显示,在目前的施肥技术水平下,农田化肥的利用率仅为30%~50%,挥发损失约20%,淋溶损失约10%,反硝化损失约15%,地表径流冲刷损失约15%,总计损失量60%左右。据调查,在化肥损失量中约有15%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

2.2 农药用量严重超标

目前,全国每年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面积约为1.53亿hm2·次,其中90%使用的是高毒、高残农药,低毒的生物农药所占比例仅为2%~3%。太和县使用农药按纯量计算, 2009年1107 t,单位施用量9.6kg/ hm2,高出国家标准6kg/ hm2,病虫害综合防治率70%。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致使害虫抗药性愈来愈强,且大量害虫天敌被杀灭,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农药每667 m2平均用量增加,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农药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 (1)在蔬菜、果树等农作物使用禁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夏、秋季发生率较高; (2)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在土壤中农药残留; (3)用后农药瓶袋弃置于沟渠边、池塘旁或施药后雨水冲洗,部分农药污染水体。

2.3 农膜

太和县2009年使用农膜584t,其中地膜约234 t,平均使用量为5.1 kg/ hm2。据调查测算,太和县农膜回收约500t,年残留量高达84t,残膜率达14%。部分残膜进入农田土壤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

2.4 畜禽粪便造成水体污染

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县生猪存栏48万余头,肉牛存栏4.3万头,家禽355万只,畜禽的排泄物基本上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或露天堆放,由于大多数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处理,大量畜禽粪便中的氮磷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的废水。

2.5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被占用和毁坏的农田面积已达13万hm2以上,加之农村环卫设施的缺失或不完善以及公众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生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垃圾泛滥成灾。据估算,据调查测算,2009年底太和县农村居民为150多万人,其中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不到20万人,占13%,无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有130多万人,占87%;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基本无处理外排;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卫生厕所普及率不足15%。生活垃圾严重堵塞和污染江河、沟渠、道路、湖泊等,在影响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同时,还污染耕地、空气。

3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3.1 污染水体,危及饮用水安全

当前,我国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农村;地下水污染由点到面,由浅层到深层;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加剧。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了一些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但是,饮用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有的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加重,一些农村饮用水存在苦咸或含有高氟、高砷及血吸虫病原体等问题,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2 污染土壤,危及粮食与蔬菜安全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害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土壤污染源十分复杂,污染种类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病原体污染。主要由人畜的粪尿、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造成,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二是有毒物质污染。主要由农田施用过量的农药和化肥造成。据调查统计,全国被农药污染的耕地约940 万hm2。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显示,2004 年第一季度全国叶菜类蔬菜中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禁用农药超标率仍达10.5%;城市居民餐桌上的食品,90%以上受过直接或间接污染。在2004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中外专家、学者呼吁,中国的农药与化肥用量已到极限,并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元凶”,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

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与过量施用,不仅导致肥料的经济效益降低和严重的面源污染,还导致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在一些地方,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农民为维持农田生产能力,更加依赖于增施化肥,“饮鸠止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4主要防治理对策

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专项治理,特别是对重要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源头控制”的策略。

4.1加强面源污染的机理研究

面源污染的产生、迁移过程非常复杂。主要由降雨径流、土壤侵蚀、地表溶质溶出和土壤溶质渗漏 4 个过程组成。国内水污染治理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对点源和面源污染进行分类控制的意识,而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对面源污染的机理研究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无法对其形成科学的认识,进而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4.2 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与农药

推广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杜绝氮、磷肥料的过量施用。提倡科学使用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9),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农药。

4.3研究开发易降解的农用薄膜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工作,其应用前景广阔。 尽管目前开发的可降解塑料尚未彻底解决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但它仍然是一条缓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可降解塑料的出现,不仅扩大了塑料的功能,缓解了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而且从合成技术上展示了生物技术的威力和前景,将是21世纪新材料发展的重要领域。

4.4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4.4.1农村固体废弃物治理

引入城市模式管理农村垃圾,参照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对农户的固体垃圾实行以自然村庄为单位,集中收集处理。建设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配备专门的卫生保洁员和简易清运车,将垃圾收集清运到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农村垃圾管理无序的状况得到大大改观。在垃圾处理中,要结合农村特点,利用科技手段处理农村垃圾,建设垃圾处理与利用集成的新模式,变废为宝,切实做到农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4.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农户生活洗漱用水。治理方法以能过污水收集管网进入污水处理池,可集中亦可分户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流程:暗管沉淀池厌氧池兼氧池过滤池缓冲区(湿地、农田等)水渠。

4.4.3养殖业污染源治理。这类污染主要是农户畜禽养殖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以及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①一般农户人畜禽粪便处理流程:粪便池(禽舍、畜棚、厕所)沼气池农田。②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流程:畜禽粪便干湿粪分离。

4.4.4水产养殖对水体污染的治理

提高饵料和药品利用率,减少投饵和用药量;设置增氧机;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撒播光合细菌,吸收降解和转化水中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定期清淤,减少鱼病进而减少施药量。

4.4.5种植业污染源治理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用地膜、作物秸秆等对生态环境和水体的污染。其主要治理措施:①削减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一是通过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实施达标防治,避免盲目用药和乱用药;二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减少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实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扩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害措施,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灯光诱杀虫”“黄板诱杀虫”以及使用防虫网等措施,削减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量。②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削减化肥使用量。一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二是实施化肥深施技术;三是实施增施有机肥措施。③农用残膜的集中回收再利用。农用残膜再利用性能较好,只要集中回收,就可进入再利用循环系统。

4.5.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一是因地制宜搞好秸秆还田,既可直接粉碎还田,也可粉碎堆沤发酵后还田;二是大力推行秸秆过腹还田,在有条件的饲养小区,积极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实行过腹还田;三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

篇4

【关键词】灌区退水;人工湿地;净化

湿地净化灌区退水模式的建立

源头控制

我国农村目前多采用大引大排的灌溉技术,这种灌溉方式不但水资源浪费严重,且灌溉水的利用率不高,灌溉退水的量也较大,农药化肥随灌溉退水或地表径流,流入水体,造成水体和地下水的污染。节水灌溉是以后灌溉农业的发展趋势,滴灌、喷灌等技术应成为以后主要的灌溉方式,可有效的减少由灌溉退水带来的农药化肥污染水体。建立和完善农村的污水处理系统和管理机制,处理农村生活产生的污水,并做好农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分类和处理工作,对秸秆和地膜类的白色污染进行处理。规范畜牧业养殖,使畜禽养殖业由粗放化向集约型发展,形成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减少水体污染。

灌区退水量主要由于工程配套建设的不完整、设备老化失修、渠道渗水漏水严重等造成的。投入人力和物力对工程配套建设进行整修、改善设备老化、解决渠道渗水漏水现象。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过程中水量的过度输出,从根本上减少灌溉退水量。加强对科技和文化的宣传,使农民从根本上认识,大量施肥和使用农药带来的浪费和污染,从而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有毒有害物质及重金属的输入。

加强管理

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来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使用范围和使用种类的监督、指导和执法工作,用法律手段使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合理、合法、安全和科学,从根本上解决农药化肥使用过量和过分流失的问题,大力推广缓释剂、有机-无机复合肥的研制、开发和使用,发展绿肥种植,选用适合的施肥方式和灌溉方法。研制和开发新型农药,延长病虫害的抗药性,及时监督和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推广生物防治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建立有效的政策和奖惩制度来完善灌排工程的管理,对整个灌溉期间形成一套完备的管理模式,专人负责,及时发现问题。并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能够准确的监控整个灌溉期间水体的污染程度,为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政策措施及税收政策,并且从严执法,运用经济吸引,来保护和改善生态农业,防止污染、破坏农业生产环境,制定奖励政策,把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纳入奖励范围,各级政府把关控制灌溉退水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自然净化

湿地是水体、土壤、植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的一种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抗旱、防治土壤流失、净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功能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持湿地的自然净化功能,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我国境内尚存的自然湿地,使之不再发生破坏,更好的发挥水体净化的功能,为了使湿地发挥更好的功能,要使进入湿地的污水在湿地能维持自然净化的范围内。

同时,利用人工湿地自身的处理和净化能力来处理灌区退水造成的污染,通过人工湿地这种自然生态的方式,不但能够得到好的处理效果,能为动植物提供一定的栖息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节约成本,减少其它污染的产生。

建立模式

1)建立灌溉退水污染的预测模型,对灌溉退水污染进行分析预测,找出污染敏感因子和对河流的污染贡献率。

2)人工湿地在去除氮磷污染方面有显著优势,不是适用于处理城市和生活污水,也适用于富营养化水体净化,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同时对灌溉退水的净化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灌区实际情况的考察,通过设计合理的水力停留时间、选择最优的植物搭配、适合当地灌区退水污染防治的基质类型,建立一种最优模式,来净化灌区退水。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独特流水方式和间歇入水方式可以使系统内养分更充足,可以作为人工湿地的首选模式,可以选用芦苇、香蒲、水葱等作为湿地植物,根据污水的污染负荷来选择基质。

3)发展生态农业,在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灌区退水的同时,建立家畜、水禽、瓜果、蔬菜、沼气池结合式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先进技术。

通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灌区退水污染形成主导因素是人为原因,主要包括:农田灌溉系统工程配套建设设施的不完整、设备老化失修、渠道渗水漏水严重等;为了追求粮食产量大量施用农药、化肥、杀虫剂,虽地表径流进入附近水体造成水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固体废弃物、养殖业畜禽粪便的无组织排放,造成区域水环境污染。灌区的用水、取水制度不完善、灌区退水未能及时有效的治理亦是灌区退水形成污染的一个诱因。

(2)灌区退水的主要环境影响体现在:对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及水体生物的影响。

(3)灌区退水污染的有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生态农业、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有效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和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

(4)湿地净化灌区退水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水力停留时间、污染物的污染负荷、湿地植物的选择和搭配等。

(5)从灌区取用水量进行合理控制、加强灌区用水的管理制度,并且选择灌区周围湿地进行自然净化,可从源头到末端有效控制灌区退水的污染问题。

(6)以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为净化退水载体,以芦苇、香蒲、水葱等为湿地净化退水植物,并据实际污染负荷选择合适的基质,是灌区退水污染防治的最优模式。

(7)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将人工湿地和先进的农业技术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大大提高灌溉退水的净化效率。

(8)灌区退水的净化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共同配合来完成的,利用人工湿地来净化灌区退水,可以相应结合一些其它的水处理措施共同完成,使灌区退水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净化。

篇5

关键词:农业;农业面源污染;污染源;控制措施

收稿日期:20130121

作者简介:鲁锋(1980—),男,河南淮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评价与环境监测工作。中图分类号:X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5019003

1引言

当前,河南省农业发展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在我国农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并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1]。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黄淮平原腹地,是典型的农业大市,粮食、棉花、油料常年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8、1/3、1/4,是国家大型商品粮、优质棉生产基地。周口还是畜牧大市,全市规模养殖场户发展到22632个,规模饲养比例占60%以上。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污染源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为了促进周口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已经刻不容缓。

2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分析

2.1化肥

化肥作为一种基本肥源,是发展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手段。

据统计,周口市施肥量从2007年的100万t增加到2011年的130万t,年平均化肥总量110万t。其次,单位播种面积的化肥用量也与时俱增,周口市小麦、玉米一年两季化肥投入量为110kg/亩,总养分投入平均40kg/亩。施用的氮(N)、磷(P2O5)、钾(K2O)肥的平均比例为1∶0.4∶0.2,目前施用化肥合理的氮磷钾平均比例为1∶0.5∶0.5,由此可见,该市化肥使用状况存在如下问题。①化肥过量施用,亩化肥用量和总养分投入均偏高,而且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设置的施用安全上限15kg/亩[2]。②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不平衡,氮肥用量过高,钾肥偏低,而且随着每年化肥施用,土壤钾的供求将出现严重的不足。

农民为使土壤肥沃,大量使用化肥,而施用的化肥中,只有1/3被农作物吸收,1/3进入大气,剩余的1/3则留在土壤中。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已成为一种掠夺性开发,不仅难以推动农作物增产,反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为了维持农田生产力,农民会不断增施化肥,这种恶性循环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和水体产生严重的危害[3]。农田径流和淋溶进入水体的氮磷对水体的污染也成为了该市水体的主要污染源。

2.2农药

农药对农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农药的负面影响,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药的大量使用、不合理使用,使部分农药流失,进入空气、水体中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的生存也造成严重危害。

据调查,近几年我市年农药用量平均1.28万t,年均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为1.0kg/亩。周口市农药产品组成为:杀虫剂占55%、杀菌剂占21%、除草剂占22%、其他占2%。施用的农药制剂中,乳油、可湿性粉剂等剂型占到60%以上。由此可见,在农药施用中存在如下问题:农药用量过大,由于只有20%~3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每年约有9000t的农药散发到大气中或残留于土壤中,再随雨水或灌溉向水体迁移,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农民安全合理用药的意识差,缺乏安全合理用药知识,存在盲目用药情况,同时还存在擅自提高施药浓度和次数的情况。

过量施用农药不仅造成土壤中微生物的死亡,也会间接致使地面上天敌的消失,使得原本平衡的自然生态遭致严重的冲击。另外,杀虫剂农药用量过大也是造成瓜果蔬菜等农作物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成分超标的重要原因,这些积累的农药残毒对人体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2.3农膜

农膜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继种子、化肥,农药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据周口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种植业地膜回收率为80%,约为1.5万t 20%的残留量直接丢弃在田间,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白色污染”。

农膜等有害物质由于其在土地、水体等环境中不易降解或难以降解,破坏了土壤物理性状,阻碍了土壤水肥的运移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抑制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加之有些物质还会导致生物富集,进而引起农业产品的污染,引起致突变等问题,影响了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4]。

2.4秸秆

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的主要副产品,又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农作物秸秆以前是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被广泛用作饲料、肥料和燃料,每年各类农作物秸秆总量在650万t左右,其中麦秸麦糠400万t,占60%;玉米秸秆150万t,占24%,其他作物秸秆100万t,占16%。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不再是农村的主要燃料,大量焚烧秸秆,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烟尘等,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导致大量有机物不能回归农田,使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增大,秸秆焚烧已被禁止,但是大量的秸秆被堆放在田间生产沟内,秸秆经过氧化发酵,也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2.5畜禽养殖

周口市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随着各地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粪尿和冲洗水的大量增加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一个突出问题。2011年全市猪、牛、羊、禽出栏分别达到562.48万头、59.01万头、305.79万只和4698.9万只,全市规模养殖场户发展到22632个,规模饲养比例占60%以上。由于养殖量的不断增加,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约380万t,畜禽粪便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COD排放量为6.27万t、氨氮排放量为0.65万t,养殖业已成为该市的污染大户,畜禽粪便成了重要污染源。

2.6农村生活污染

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也是农村水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生活污水一般不含有毒物质,但含丰富的植物营养,且含有大量细菌(包括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5]。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堆放。这不仅占去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加剧了地表水的富营养化。还有,由于农村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大量产生,受城镇垃圾处理能力有限的影响,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的废弃物越来越多地被堆放到城镇周边的农村原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市农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仅有少部分农户通过建沼气池处理人畜粪尿,大部分农户未进行改厕,未处理的粪尿随雨水进入水体环境。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管理的缺失,致使缺乏废水的处理设施和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专人管理,大多随意堆放于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或水塘沟渠。

3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基础、技术条件和行政管理等各个层面[6],由于受农村经济的制约,农村污染的治理成为一项难题,不能套用治理城市和工业污染的手段,必须采用切合农村特点的治理方法和管理措施。

3.1引导化肥的科学施用

施肥是调节作物营养,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高产的重要措施。施肥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做到科学施肥。科学施肥的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减少肥料养分的损失,用最少的肥料,获得最高的产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二是调节好化肥和农家肥的施用比例,氮、磷、钾肥平衡施肥,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污染。

目前,为提升农民施用化肥的合理性,有针对性的补充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养分平衡供应,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可以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防治水土污染的目的。对重点地区、重点作物和重要环节,要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取深耕深施,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肥料流失,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另外,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BB肥、长效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等,减少了大量使用氮肥、磷肥对于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有利于水体污染的防治。

3.2引导农药的科学施用

为确保周口市农药得到合理控制,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1)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禁止销售和严格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提倡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新型农药,如藜芦碱、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生物源农药齐墩螨素、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井冈霉素等[7]。还有如可防治青枯病、枯萎病等顽症的根腐消及多年来常用的苏云金杆菌、杀螟杆菌、白僵菌等以菌治菌的菌药制剂等。

(2)采用多重形式让农户了解含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名称,如甲拌磷(3911)、治螟磷(苏化203)、对硫磷(1605)等。合理施用农药剂量,参考说明书上的推荐用量,不能随意增减。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同时,要加强病虫草害抗性监测,通过科学、合理用药,延缓病虫草害抗性的产生,尽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3.3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重要的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努力控制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技术模式,突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知识、技术和法律的培训。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生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全力抓好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目前,本市已在扶沟、淮阳等地建立了连片的有机农产品、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至今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发展到150多个、300多万亩,淮阳县、扶沟县已经确定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同时,加大生态农业的科技攻关力度,进行技术创新,制订颁布生态农业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认证管理体系,以便大范围调动企业、农民和地方政府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不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的有机农业生产,不仅减少了农业种植产生的面源污染,改善了水质,形成了养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而且提高了产品品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在防止规模畜禽养殖场有机污染方面,要加强畜禽养殖场的污染调查;对新建大型畜禽养殖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使其尽可能远离饮用水源、河流;采用先进工艺,增设污染处理设施,对现有畜禽养殖场的粪便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和商品有机肥生产等成熟的技术,建立大中型能源环境示范工程。此外,还要加大执法力度,组织开展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执法检查。

3.4循环农业技术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大力推广沼气、沼液浸种、叶面喷施,沼渣肥田、栽培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技术,积极探索“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菌”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绿色农业的发展。沼肥中的氨态氮和蛋白氮使沼肥具有缓速兼备的肥效特性;沼肥中的纤维等有机成分为疏松土壤及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沼肥中大量的活性微量元素,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增强土壤肥力的因素。因此,农户通过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增加收入。

3.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推进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积极筹措资金开展农村综合整治。居民生活垃圾实行垃圾分类,成立废品收购站或设立垃圾填埋场,防治垃圾乱扔乱堆。强化回收和利用,并注意垃圾收集和利用的衔接。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建污水收集管网,人工湿地集中处理生活污水,防治污染水体。通过发展沼气工程,大力治理农村零散养殖粪便、污水污染问题。

3.6强化农村环保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宣传活动,积极采用电视、报纸、广播、宣传资料、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向农民宣传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知识,让农民了解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原因,认识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与建议,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3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参考文献:

[1] 韩洪军,吉振兴,马文成.国内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策略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2] 王国安,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其治理[J].世界农业,2010(11).

[3] 段玉洁,肖尚斌,黎国有.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改善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3):19~21.

[4] 龙,杨春妍,农村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33(4):415~417.

[5] 罗延龄,倪燕.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环境科学导刊, 2010,29 (2):29~31.

篇6

充分发挥*地区体制机制、民营经济及块状特色经济优势,培育*沿海产业带,是增强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协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对于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照省委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的总体部署,在温、台两市产业布局规划基础上编制,与《*省城市化发展纲要》、《*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相衔接,并充分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沿海区域特色优势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沿海产业带发展总体思路与战略定位;确定产业发展与布局导向,指导园区整合提升;构建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的合理空间结构,设计资源一体化配置的区域发展机制及支撑体系。

规划范围重点为温、台两市产业和城市新的成长空间,并涉及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区域。产业规划内容上以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发展为主。规划期限为*—2010年,展望到2020年。

本规划是*沿海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背景与条件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不断加速的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的新科技革命,日益扩张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都市经济圈逐渐成为亚太地区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的集聚高地,将有力地带动*地区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地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

日益改善的区位条件。*地区北接宁波、绍兴,南邻福建,西连金华、丽水,东临东海,位于我国沿海中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南缘,陆海交通便利;地处浙南与闽北交接地带,与台湾地区文脉相通、地缘相融,是*省吸引台资的重点区域。随着金丽温高速公路、台缙高速公路和甬台温铁路的开发建设,*地区的区位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比较丰富的资源禀赋。*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旅游资源、滩涂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等,是全省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年*地区有7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地方财政收入达131.7亿元,并积累了丰厚的民间资本。绝大多数企业已从资本原始积累转向企业扩展、升级阶段,一些骨干企业开始大步“走出去”,跳出*寻求发展,同时传播了“*模式”。

不断升级的块状经济。*地区拥有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医药化工、模具塑料、服装机械、水泵阀门、工艺美术、家用电器、绿色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鞋帽服装、日用品加工等发达的特色产业,一大批富有活力的专业市场及其依托的小城镇,有些块状经济已经形成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小城镇三位一体联动发展的格局,为培育国际性产业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坚实基础。

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地区是“*模式”发祥地,我国家庭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私营企业首创地和我国金融改革的试点区,民营经济活力充沛,机制灵活,市场体系较为健全,市场化进程及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领先全国,经济体制充满活力。

颇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历史上永嘉学派的兴起,使*地区形成了“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的传统文化。地处高山与大海之间,土地资源稀缺,紧张的人地关系造就了*地区群众依靠聪明才智和专业技能外出谋生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胆实践,使*地区形成了敢闯、务实、灵活、创新的“*精神”和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由于发展阶段、改革进程及资源环境的局限,*地区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山区、海岛与沿海平原区的发展差距在扩大;土地、能源、人力等要素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环境容量约束加重,企业扩张要素支撑不足,引进外资步伐相对缓慢;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以模仿创新为主的产业发展路径,受到国际贸易保护壁垒、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功能与辐射功能不强,制约了资源配置效率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局部区域环境问题加剧,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能力有待提高;体制创新任务繁重,以“三缘”(地缘、血缘、亲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市场经济面临向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

新的发展阶段,要求*地区以统筹发展为主题,创新发展模式,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体制从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经济社会结构从有所失衡、城乡分割向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转变。

二、总体发展思路

(一)战略定位。

*沿海地区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建设成为能够联动环杭州湾地区、辐射金衢丽地区、呼应长三角与珠三角开发的国际性产业集群集聚区、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陆海联动开发先行区。

1.国际性产业集群集聚区。充分发挥体制机制、民营经济和块状经济三大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和先进管理方式,推进区域合理分工协作,加快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构筑新型产业体系;主动参与长三角和国内外制造业分工协作,成为*建设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支撑。

2.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创新*模式,引导民营企业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加快推进制度、科技、管理、文化创新,全面提高民营经济的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水平,在更高层次上保持民营经济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继续发挥我国民营经济创新的策源地作用。

3.陆海联动开发先行区。推动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着力开发港口和滩涂资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海上通道和发展空间。加快开发山海旅游资源,成为国内著名的集“名山秀水、碧海奇岛、文化名胜”于一体的旅游胜地。统筹平原、山区、海域发展,大力推进“山海协作”。平原地区要加快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山区和海岛要推进人口“内聚外迁”,发展生态型产业,强化生态屏障功能。

(二)建设方针。

根据上述战略定位,产业带建设应坚持以下方针:

1.强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着力突破产品档次低、生产规模小、布局分散化的产业发展模式,着重发展高技术含量的终端产品、高附加值的轻工产品、高短缺度的原材料,引导企业走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子。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块状特色经济水平,大力推进民资与外资融合,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依托中心城市进行专业化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依托港口、山区、海洋资源优势,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海洋产业和特色旅游业。

2.强化产业和城镇集聚。把促进集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集聚效应。顺应国际产业分工专业化与地域分工集群化发展趋势,在现有块状特色经济基础上,强化专业协作与空间合理布局,整合提升各类园区,完善支撑功能平台,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顺应“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的发展趋势,重点加快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发展,着力培育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都市区,构筑功能完善的*沿海城市群,实现产业群与城镇群的互动发展。

3.强化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模式”创新步伐,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通过制度、科技、管理、文化的全面创新,大力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培植集群优势,推进规模经营,加快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核心企业,建立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中心、专业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着力扶持各类专业化民营技术服务机构,逐步构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4.强化支撑体系建设。立足区域可持续发展,突破发展瓶颈障碍,强化产业带建设的要素支撑和城市功能平台支撑。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合理拓展产业与城镇建设用地,加快区域性水源保护与引水工程建设,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大力发展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等综合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产业带建设所需的专门人才。统一规划建设沿海城市群,合理确定各城市(镇)功能定位。通过实施一批高等级公路和港口岸线整合开发项目,提高城市群的对外快速连通能力;加强信息、给排水、防灾减灾等区域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统一建设;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科技开发、市场中介、信息咨询等生产型服务业;培育民间商会、协会,建立健全民营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增强对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

5.强化“五个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区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道路。努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发挥平原、山区和海岛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打造“平安*”;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举,内源增长与利用外资结合,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使产业带成为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观区域。

(三)发展目标。

在产业带建设上,确定“两步走”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10年,建成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布局合理、科教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良,产业、城市、生态有机融合、特色鲜明的沿海产业带。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500美元,实现全面小康。

——产业集群的国际分工地位及集聚优势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以装备制造型产业集群、轻加工型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其中,装备制造型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轻加工型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

——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以两大极核城市为主干、节点城市为辅助、连结众多中小城市、具有鲜明特色的*沿海城市群。

——形成高效能、网络化、一体化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保障总体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要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进一步提高。区域能源综合利用率超过4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超过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70%,森林覆盖率达到62%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超过90%,重点园区通过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

第二步,到2020年,建成集群优势显著、园区特色鲜明、科教发达、生态环境优美、国际经济分工地位进一步提高的我国沿海重要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成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先进、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的现代化*沿海城市群;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四)产业带发展格局。

产业带的发展格局是“一轴两群三带”。

1.“一轴”。即以沿甬台温铁路、台温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三大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区域发展主轴。推动轴线上城市(镇)、产业区、交通节点等的整体优化和协同发展,带动国际性产业集群和沿海城市群的形成,构造*沿海地区整体发展的“主动脉”。

2.“两群”。

(1)优势显著的国际性产业集群。大力培育电气机械、交通运输设备、轻工机械等三大装备制造型产业集群,成为*地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支柱力量;改造提升服装服饰、日用小商品、工艺品家具、家用电器、通用机械、包装印刷等六大轻加工型产业集群,成为*地区参与国内外经济竞争的基本力量。

(2)功能完善的沿海城市群。进一步突出*、*中心城市地位,基本形成两大区域发展极核,逐步形成*大都市区与*都市区;进一步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提高中心城镇发展素质,形成组合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完善重点园区的城市服务功能,形成若干沿海现代化新城区。

3.“三带”。

(1)“金色产业带”。即以国际性产业集群为核心、沿海城市群为依托,形成沿甬台温铁路、台温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集聚发展的先进制造产业带;

(2)“蓝色产业带”。即以临港工业、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为重点,形成以海岸带、主要岛屿、港区、沿海城镇为平台的海洋产业带;

(3)“绿色产业带”。即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生态型工业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以内陆山区小城市、中心镇为依托的生态型产业带。

三、发展国际性产业集群

把握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科技成果产业化、三次产业互动融合进一步加快的发展趋势,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发挥块状特色经济优势,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适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点地发展装备制造工业,加快建设市场占有率高、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国际性产业集群。主要是大力发展三大装备制造型产业集群,改造提升六大轻加工型产业集群,培育现代医药与保健食品产业、新型材料产业两大新兴产业,积极构筑产业服务体系。

(一)大力发展特色装备制造型产业集群。

适应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和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升级的装备需要,抓住国际装备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有利机遇,积极吸纳国际先进要素,整合经济资源,提升产业层次,在零部件优势集成基础上大力发展成套化、系列化的装备终端产品,培育集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及工程服务、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三大装备制造型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支柱力量。

1.电气机械及器材产业集群。以电工电器为主体,涵盖仪器仪表、电子等相关领域。通过发展该产业集群,使*地区成为以电工电器制造为特色,具有较强研发设计能力的国际电气机械及器材产业制造中心之一。

(1)发展方向。着重发展电工电器及相关产业,重点开发数字、节能、静音、传感等关键技术,实现电器产品模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生产智能型、节能型、多功能低压电器,中高压电器与电器成套设备等。依托华东能源基地建设,开发变压器、电网智能控制装备等电力设备。培育计算机及网络、移动通信、微电子、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专用材料和新型元器件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以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字彩电等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及其相关产业。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通过资产重组和改造,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成为支撑和带动集群发展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加强与电气行业跨国公司的全面合作,融入其中高端分工产业链。

(2)布局导向。以乐清为中心,主要沿104国道、甬台温高速公路,集聚于虹桥至乌牛一带。虹桥重点发展电子工业,乐成、柳市、北白象、乌牛等重点发展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电机及相关产业,申报建设国家电工电器产业基地。变压器、传输电缆等电力设备生产主要向三门集聚。新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依托*、*中心城市发展。

2.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以经济型汽车、摩托车及配件、船舶修造为重点,涵盖农用车、皮卡等领域。通过发展该产业集群,使*区域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摩托车及配件生产基地之一和省内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

(1)发展方向。汽车产业要以骨干企业为重点,不断扩大微型家用轿车、农用车、皮卡等整车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摩托车产业要在巩固和发展中低排量摩托车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国际上适用的沙地两用摩托车、比赛用摩托车、环保型摩托车、越野车等新车型,稳步形成高档摩托车的开发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汽摩配产业产品质量和档次,推进产品制造向系统化、模块化供货方向发展,进入国际、国内大型整车生产企业的配套协作体系。船舶修造业要以特种船舶与出口船舶制造为重点,优先发展散货船、滚装船、先进渔轮、大型冷藏船、中高档游艇等产品,努力吸引国内外造船企业等来*投资船舶工业。

(2)布局导向。以温岭工业城机电园区、临海经济开发区、天台交通运输机械工业园区以及路桥、*滨海、瑞安塘下等为核心区块。其中汽车整车主要集中在吉利汽车路桥生产区块和临海经济开发区,摩托车整车主要集中在温岭工业城机电园区,汽车、摩托车配件主要集中在温岭、路桥、玉环、黄岩、瑞安等地。船舶修造主要集中在乐清、苍南、健跳、椒江下游沿岸、灵江下游、松门、大麦屿等地。

3.轻工机械产业集群。以服装设备为主体,包括制鞋设备、印刷设备、模具机械等领域。通过发展该产业集群,使*地区成为国内重要的轻工机械制造中心之一。

(1)发展方向。工业缝纫机向特种化、高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平缝、包缝、曲折缝机型,提升其档次,重点发展家用多功能缝纫机系列产品,加强特种机系列产品开发研究,大力发展电脑绣花机、自动裁剪机等其它服装机械和各类服装机械零配件。制鞋设备的发展重点是提高自动化程度,研发环保型设备。适应印刷市场多色、高效化的发展趋势,改进胶印机、柔印机,发展结构简单,稳定可靠,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水平高的新型印刷设备。加快引进国际先进制模设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模具制作的电脑化、数字化水平,积极开发金属锻造模具,不断提高锻造模具的生产比重。

(2)布局导向。服装机械主要向*滨海区块、椒江区块、温岭机电工业园区、玉环等集聚;鞋机主要向*经济技术开发区、瓯海等集中;印刷设备主要向瑞安、龙港等集中;模具主要向黄岩、路桥、乐清、瑞安塘下集聚。

(二)改造提升轻加工型产业集群。

发挥区域块状特色经济成本低、市场网络发达等优势,通过运用先进适用技术重组企业资源、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传统轻工业的改造,逐步形成规模经济、营销网络、创新能力、区域品牌等新竞争优势,打造素质更高、竞争优势更为全面的六大轻加工型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地区参与国内外经济竞争的基本力量。

1.服装服饰产业集群。以男装、休闲装为主体,包括鞋革、服饰辅料、产业用布等领域。通过发展该产业集群,使*地区成为国内重要的服装、服饰产业制造中心之一。

(1)发展方向。着力打造男装品牌,发展女装、休闲装、童装、职业装等,开发生态、环保服装及各种功能性服装。引导鞋革业向时尚化、精品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巩固皮鞋优势,积极发展胶鞋、运动鞋、休闲鞋、童鞋及各种鞋革材料。

(2)布局导向。服装主要向永嘉、平阳、瑞安、乐清等相关区块集聚;鞋革主要向鹿城、瓯海、平阳、温岭等区块集聚;产业用布主要向天台等区块集聚;服饰辅料主要向永嘉桥头等区块集聚。

2.日用小商品产业集群。包括打火机、眼镜、剃须刀、锁具、制笔等。通过发展该产业集群,使*地区成为国内重要的日用小商品制造中心之一。

(1)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提升发展水平。打火机业要加大技改力度,提高表面处理工艺水平,增强安全性能,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眼镜业应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提升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文化内涵,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新款式,创造国际名牌。剃须刀业应增强产品安全性能,加大产品个性化和特色性开发设计,增加中高档产品。锁具业向智能化和功能性、装饰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重点生产门锁、汽车锁和专用锁为主的中高档锁具,加强感应锁、指纹锁、IC卡锁等光机电一体化锁具产品的研制。制笔业要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档次高、附加值高的笔类产品,带动发展相关文化用品。

(2)布局导向。以*、*有关特色区块为中心,集中布局,集聚发展。其中鹿城为眼镜、剃须刀、打火机及配套业生产基地,瓯海为锁具制造基地,眼镜产业向临海杜桥和玉环陈屿集聚。

3.工艺品家具产业集群。以工艺美术品、家具为主体,包括装饰用品、节日用品、旅游产品、玩具产品、雕刻制品、家居饰品等。通过发展该产业集群,使*地区成为国内重要的工艺品家具制造中心、出口基地之一。

(1)发展方向。巩固和拓展木制工艺品、节日灯、太阳伞、车内装饰件等现有国内外市场,加快引进先进的制造材料、工艺和设备,强化设计与精加工水平,发展电子玩具等新型智能化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旅游休闲用品;积极发展家具制造业,加快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拓展。

(2)布局导向。工艺美术品以仙居、天台、黄岩、临海、平阳、苍南等为重点布局区块,其中仙居、临海、黄岩为工艺礼品生产基地;天台为旅游休闲用品生产基地;平阳、苍南龙港为商务礼品生产基地。家具制造以玉环、平阳为核心区块集聚发展。

4.家用电器产业集群。以家用电器为主体,包括制冷配件、空调、炊具、便洁宝等领域。在巩固该产业集群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使*地区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富有特色的家用电器研发、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1)发展方向。适应家电产品信息化、智能化、环保化、节能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传统家用电器向数字化方向转型;积极开发特色化、多功能、高档次、低能耗、环保型的新型家电系列产品,重点发展特色优势家电产品,适当开发新型家电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形成特色优势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家用电器产业体系。

(2)布局导向。以温岭经济开发区、玉环区块、*滨海区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核心加快集聚发展。

5.通用机械产业集群。以泵阀类、空压机、水暖配件为主体。通过发展该产业集群,使*地区成为国内重要的泵和阀门产业制造中心之一,全球水暖配件采购基地之一。

(1)发展方向。加快阀门技术和设备引进,提高产品档次;进一步扩大各类中低压泵的市场占有率,发展汽车空调用泵、生产工业用特种泵等新型高附加值产品,扩大真空泵在医药、热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2)布局导向。泵以温岭、玉环、永嘉等地为核心区块集聚发展,温岭以潜水泵、螺杆泵、家用泵等为主,玉环、椒江、临海等地分别以真空泵和试压泵、多级泵和循环泵、微型泵和增压泵等系列产品为主;阀门以玉环、路桥、永嘉瓯北为核心区块集聚发展;水暖配件以玉环、龙湾为核心区块集聚发展。

6.包装印刷产业集群。着重发展新型纸包装产品、包装装潢印刷产品。通过发展该产业集群,使*地区成为全国三大印刷基地之一、亚洲包装中心的重要支撑。

(1)发展方向。巩固提高多色高速胶印机印刷,增加柔凹版印刷比重,拓展特殊个性化印刷,带动印前、印后设备的优化配置。积极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和CTP技术,实现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短周期的市场化目标。

(2)布局导向。以龙港以南、宜山以东沿海地区为核心区块,在沙城沿海适当布局。

(三)依托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产业。

根据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和配套发展的需要,发挥本地区特色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新产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现代医药与保健食品产业、新型材料产业为重点,培育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1.现代医药与保健食品产业。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大现有医药化工产业改造提升步伐,扩大低污染、高附加值化学原料药产业规模,加快生物药、海洋药、基因药物等新药研制,发展相关制剂、药械产品。重点向椒江口北岸的*省化学原料药基地集中布局,加快椒江中上游的医药化工企业改造及搬迁步伐,椒江以南区块控制规模、提升档次、逐步北移。保健食品产业重点向天台、临海、黄岩、仙居、蒲岐等区块集聚。以石斛等中药材为原料,结合传统中医药技术,开发保健食品产品。大力发展果蔬罐头、海洋食品和健康饮料。通过发展现代医药与保健食品产业,使*地区成为以化学原料药为特色、国内重要的现代医药与保健食品制造中心之一。

2.新型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塑料原料、工程塑料、机电零配件及医用包装等塑料产品;大力发展为家用电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国防军工、文体健身等行业配套使用的塑料材料或制品以及中高档日用品等塑料制品;积极推广纳米技术在新材料中的应用,发展纳米改性塑料、纳米机电等产品;加大电子油墨、反光材料、生物可降解塑料等深度开发利用,开发反光膜、新型铝材等产品;充分应用环保技术,集中布局再生资源利用产业。

新材料开发主要依托*中心城市,在*经济开发区集中发展;依托洪家塑料专业区,塑料制品主要向*中心市区周边、温岭、苍南灵溪、平阳萧江等地集聚,使之成为国内重要的新型塑料制品制造中心之一。

(四)构筑产业服务体系。

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适度集中政策资源,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着力强化技术、培训、流通和融资等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培育作用面广、带动性强的现代物流、科研服务、管理咨询、工业设计、金融租赁、教育培训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在培育强化本地区产业服务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杭州、宁波及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的分工协作。

1.技术服务。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技术力量的整合,强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协作关系,建立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产品试验基地、产品检测中心和科技信息网络等,为产品开发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构建完善的专业化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其中,汽车产业要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整车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提高自主研究开发能力;轻工机械产业要加强与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等国内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网络化的研发体系;建立服装信息网络中心,依托国家鞋类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皮革技术研究中心,提升鞋革业整体技术水平;在建立*制笔、眼镜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创建若干面向行业和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

2.培训服务。挖掘本地现有高教资源潜力,进一步优化职教资源,根据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新建高校或设置相关专业。推进国际人才交流,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形式,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其中,在吉利中专的基础上组建*汽车学院,在有关职校设立与汽车、摩托车制造,船舶修造等相关的各种专业;依托*省缝纫机质量检测中心,加强纺织机械的质量检测;以*理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为核心培养基地,建设若干专业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学校;依托现有高教、职教资源建立中国鞋都技术学院、*服装学院等相关院校和专业,强化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服装制作与工艺、服装表演、服装营销与管理等专业教育;依托椒江职校建立*机械职业技术学院,并在温岭、玉环开办水泵、阀门等专业。

3.流通服务。建立以大型销售企业为骨干,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为支撑的国际营销网络,与国际大型采购商建立战略联盟,融入其供货体系。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立销售窗口或在境外办厂,直接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实现产业扩张,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海外经贸网络,有效突破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充分依托沿海港口优势,完善集疏运体系,发展港口物流,建立重要原材料和能源的中转储运基地,为发展临港工业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突出*、*两个中心城市的市场网络与商贸设施建设,形成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以*国际轻工博览会为重点,积极举办各种专业特色强、辐射力强的产品展销会;加快设立汽车、摩托车整车品牌销售店,广泛参与国内整车制造、船舶制造协作分工体系,积极进入国际配套体系;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发展服装自有品牌、连锁销售网络,培育集制造、贸易、研发于一体的大型服装跨国公司;加快融入跨国采购商的全球采购网络,使*地区成为国际商业连锁集团的家电采购基地和全球重要的水暖配件采购基地之一。

4.融资服务。充分发挥*地区民资丰裕、民间金融活跃的优势,积极筹划建立地方性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活跃地方性产权交易场所,为创新企业提权交易渠道;设立由政府独资或参股的风险投资基金,培育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吸引外地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项目和股权招商,吸引跨国公司购并投资;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拓展政策性融资担保、租赁、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信托等金融工具,积极推介高新技术企业境内外股票上市,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富有活力的多层次、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四、联动发展“蓝色产业”和“绿色产业”

呼应“金色产业带”的发展,加强国际性产业集群集聚区与山区、海岛的产业联系,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主动接受发达地区产业的辐射、转移,推动区域优势资源向现实的经济优势转化,强化生态屏障功能,形成“蓝色产业带”、“绿色产业带”与“金色产业带”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依托海洋资源发展“蓝色产业”。

充分发挥*沿海岸线绵长、港口密集、岛屿众多、滩涂广阔、海洋生物和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打造*省重要的临港工业与物流基地、海洋渔业与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海洋旅游基地,构筑具有*特色的海洋经济结构,把*地区建设成为*省海洋经济强区。

1.临港工业与物流。依托港口条件适度发展石油化工、船舶修造、能源电力等临港工业。以苍南芦浦、乐清翁垟、洞头大小门岛为核心区块,发展石油精细化工产业,建成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特色石化原料深加工基地。发展原油及成品油、煤炭、液化气等中转贮存和粮食储运加工。加快南岳物流基地、洞头物流基地、海门物流中心、大麦屿物流中心、大陈岛石油储运中转基地、健跳港煤炭专业码头等项目的规划建设。

2.海洋渔业与海产品精深加工。优化海洋渔业结构,压缩近海捕捞,积极、稳妥地发展远洋渔业,重视培育休闲渔业。通过开发浅海、改善滩涂、发展深水网箱、利用无人岛周围海域等途径进一步拓展养殖空间,加快海水养殖基地和先进种苗生产基地建设。有重点地建设健跳、椒江、松门、坎门等若干渔港经济区。加大放流增殖,建设人工鱼礁,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扶持海产品精深加工与流通。充分利用区内外海产品资源,发展海产品加工出口,重点推进乐清蒲岐、苍南巴艚等海产品加工业区块建设,形成一批海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富有特色的海产品品牌。积极开发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强化海产品流通环节,重点搞好若干海产品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和骨干企业销售网络建设。

3.海洋旅游。做好海洋旅游的规划布局,进一步强化海岛与海岸带旅游联动。依托*、*两大旅游接待与集散中心,整合洞头列岛、南麂列岛、大陈岛、一江山岛、大鹿岛等海岛旅游资源,打造以休闲、度假为主,以“沙滩浴场、海滨乐园、海鲜特产、滨海别墅、海岛探险、休闲垂钓、海上运动”为特色的*省海洋旅游基地,促使海洋旅游成为*“蓝色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依托山区条件发展“绿色产业”。

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外资合理开发山区优势资源,着重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工业,把内陆山区建设成为*省生态产业发展重点区域。

1.生态农业。立足*地区的区位和环境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生态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型。重点发展东魁杨梅、平阳马蹄笋、高山云雾茶、乌牛早茶、无核蜜橘、麒麟瓜、楚门文旦、温岭高橙、高山蔬菜等名特农产品。在推行特色优势农产品原产地域保护制度同时,建立比较完善的生产、监督、销售及保护体系。规模化开发中药材种植、花卉苗木、特禽养殖等新兴产业,力争成为*沿海地区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

2.生态旅游。统筹开发山区丰富的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整合革命遗迹、古城古镇、名寺古刹、观光农业、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特色资源,形成北部天台山、神仙居和临海古长城相连的“天仙配”旅游线路和南部以楠溪江、雁荡山、百丈漈、承天氡泉等景区为主的山水旅游区。把山区生态旅游与海洋旅游结合起来,塑造以瓯越风情、海韵渔情、现代商情为特色,兼具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功能的*地区生态旅游品牌。

3.生态型工业。根据山区生态屏障的功能定位,结合资源环境条件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开发山区可再生资源,加快发展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工艺美术、水电及饮用水产业为重点的生态工业,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1)特色农产品加工。依托区域名特农产品资源,提高采摘、保鲜、分级、加工、储运等环节的技术水平,加强食品安全、质量认证,建设若干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天然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

(2)工艺美术制品。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石雕、玻雕、瓯绣、佛像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特色优势,积极采用新设计、新工艺、新设备,挖掘市场潜力;积极开发电子玩具、节日灯、木制工艺品、家居饰品、商务礼品、装饰件等高附加值新产品;推进工艺美术品的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打造富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工艺美术品基地。

(3)水电及饮用水产业。依托鳌江、瓯江、飞云江、椒(灵)江、金清等五大流域,建设珊溪水电站、桐柏抽水蓄能电站、仙居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大型水电项目,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小水电。依托水系源头的水质优势,开发矿泉水、天然水、纯净水产品,发展饮用水产业。

五、构筑沿海城市群

按照工业化、城市化协同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同步推进的要求,顺应“区域城市化、城市区域化”的发展趋势,统筹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培育,注重城市群整体功能塑造,形成产业群、城市群融合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大都市区和*都市区,形成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副中心城市为辅助、众多中小城市和中心镇为支点,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沿海城市群。

(一)构建*大都市区。

以*省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瑞安和乐清为南北两翼副中心,甬台温高速、104国道等沿海交通线为主发展轴,连通龙港—鳌江、永嘉、洞头等中小城市,构筑*大都市区框架,带动整个区域发展;沿瓯江、飞云江、鳌江和主要省道为次发展轴,形成沿海与内陆山区相互贯通、联动发展格局。

以交通建设为先导,促进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加快*市内三条环线和绕城高速公路、*(洞头)半岛工程、瓯江跨江隧道、城际轨道交通等建设,构筑大都市区交通网。

1.*市区。实施东拓、南接、北连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结合*生态园规划,向东、跨江、面海、扇形发展,形成以瓯江、海岸线、甬台温高速公路和104国道等为轴线,环大罗山发展、多中心有机组合的城市空间形态。重点发展电工电器、专用机械等高技术含量产业和高附加值的日用品、服装、鞋革、塑料制品及包装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扶持港口物流、出口贸易、专业市场、金融、会展、旅游、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使*市区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地区重要工业、商贸、港口城市,辐射浙南闽北、影响湘赣的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省东南部物流枢纽基地,*南部的经济、金融、交通、文化、科技中心,*大都市区的发展极核。

2.瑞安。发挥滨海沿江的区位优势,改造提升机械、食品、纺织、汽摩配等传统优势产业;适时开发东海油气田后续产业;强化专业市场功能提升,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科技为主的生产型服务业。按照“东扩西延、北接南跨”的空间发展战略,依托飞云江南岸的港口条件,结合温福铁路和瑞云高速公路的建设,打造区域性公、铁、水综合运输枢纽,使瑞安成为带动飞云江流域发展的龙头,浙南沿海重要工贸、港口城市,*大都市区南翼副中心城市。

3.乐清。充分利用优越的山海资源,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海水养殖与加工、观光旅游,建成海洋经济强市和旅游名市。着重发展电工电器、仪器仪表及相关产业,打响“中国电器之都”和“中国电子元器件基地”品牌,建成国内重要、国际有影响的电工电器基地。配套发展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建成集工贸、旅游、港口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大都市区北翼副中心城市。

(二)培育*都市区。

以*市区为中心,临海、温岭为北南两翼,沿海岸线、椒江、104国道和甬台温高速公路等为主要发展轴,形成*都市区框架。强化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都市区城市功能合理分工,统筹都市区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以交通网的建设带动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加快构建“三纵三横三连”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着力完善一小时通勤圈;加强*市区与临海、温岭城际快速交通建设,适时启动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实现三地城市轨道互通。

1.*市区。提升城市“绿心”建设品位,发挥其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休闲等综合功能,强化椒江、路桥、黄岩三区整合,形成“一心三区”环绿心组团式山水生态城市发展格局。东部滨海区块作为城市“东拓南进”的后备用地,为老城区产业疏解和新兴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贸易型产业,配套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强化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功能,成为*省沿海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和科工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2.临海。进一步发挥文化名城、交通枢纽等优势,加快化工医药、机电、建材、机械、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发展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建成区域性加工生产基地和综合服务基地,成为集商贸、旅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功能的*都市区北翼副中心城市和*沿海新兴旅游城市。

3.温岭。实施城区“东移北扩西进”战略,拉开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框架。改造提升汽摩配、水产品加工、家电炊具、皮塑鞋帽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机械电子、海洋药物与保健食品、特种船舶、特种泵业等新兴产业,配套发展信息服务、滨海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成为*都市区南翼副中心城市和*沿海重要的工贸城市。

(三)加快小城市及中心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导向,在培育*大都市区、*都市区的同时,加快永嘉、文成、泰顺、平阳、苍南、洞头、玉环、天台、仙居、三门县城建设,使之成为功能健全的中小城市。积极培育龙港、鳌江组合城市,加强金清、杜桥、白水洋、泽国、松门、大溪、横溪、平桥、楚门、永中、瞿溪、塘下、马屿、虹桥、柳市、金乡、雁荡、水头、雅阳、珊溪、瓯北、桥头等中心镇建设,发挥其连接城乡的节点作用。

永嘉上塘镇要利用县域山林资源、农副产品丰富的条件发展加工工业,成为具有带动周边发展等综合职能的小城市;文成大峃镇要依托农业与电力资源优势,成为以农、林、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为特色的小城市;泰顺罗阳镇要依托农林副产品加工及矿产资源开发,成为以开发农林产品、生态旅游、矿产资源、水电为主的工贸城镇;平阳昆阳镇要发挥工艺礼品等特色产业优势,强化科技、教育、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成为浙南经济强镇;苍南灵溪镇要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及已有产业基础,建成以机械制造、印刷、塑料工业、石化仪表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强镇;洞头北岙镇要依托县域海洋资源优势,顺应*城市空间拓展趋势,成为*城市旅游休憩基地和*港外延的深水港区;玉环珠港镇要依托特色产业和港口资源优势,成为连接*两地的重要滨海城市,建成花园式港口城市和中国阀门之都;仙居城关镇要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接待、商贸物流等服务业,成为现代化旅游休闲城市;三门城关镇要依托海洋、港口和核电资源,发展成为华东电力基地的核心区、浙东沿海重镇;天台城关镇要依托本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工农业基础,建成文化旅游城市。

加强龙港、鳌江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形成沿江两岸组合城市空间结构。充分发挥其港口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印刷、编织、机械等制造业,积极培育金融、商贸物流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教事业,使龙港、鳌江成为以工业和商贸为主、辐射浙南闽东北地区的现代化组合型港口城市,带动整个鳌江流域协调发展的经济、文化中心。

统筹城乡发展,深入实施“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分工,互促共进;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共享性;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着力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交、供水、供电、信息、环保等公用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尽快实现农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的对接;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建立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六、建设先进基础设施网络

根据产业带、城市群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要求,统筹*地区交通、信息、水利与给排水、能源、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环杭州湾、金衢丽及闽东北地区的衔接,有效组织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能量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从相对滞后型向基本适应型转变,力争适度超前,尽快建成现代化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

(一)综合交通与物流设施。

根据*产业带发展需求,统一规划、协同建设综合交通与物流设施。围绕提高通达程度和节省运力,优化运输网络结构,形成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配套衔接、快速便捷的联运系统,发展现代物流,构筑沟通沪苏、连接闽粤的综合交通与现代物流网络。

1.强化与区外交通快速对接。加强与环杭州湾区域快速通道的对接,重点加快诸永、沿海高速公路和104国道升级改造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尽早启动甬台温电气化铁路项目,形成公、铁多路地面运力通道,全面接轨杭州湾,融入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交通圈。

加快*铁路枢纽、金温铁路配套设施和电气化改造、温福铁路、金台铁路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把*站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点铁路枢纽站。积极推进金丽温、龙丽温、瑞云、台缙等高速公路和330国道升级改造等项目的建设,强化*和*作为国家级一、二类公路主枢纽的地位,优化区域对外运力结构,提高*地区作为沟通浙中闽东地区交通走廊的通达度,把*打造成为浙南闽北区域通枢纽。

促进*地区机场的合理分工,推进*机场迁、扩建工程,深化*机场迁、扩建工程的前期论证,提高机场设施配套能力,发展与上海浦东机场的支线运输和陆空、空空联运业务,使温、台两地机场成为浦东国际航空枢纽南翼航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旅游发展需要,适时布点建设旅游直升机场,形成空中旅游服务网络。

2.优化区域内部交通组织。适时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大都市区和*都市区城际轨道交通前期研究工作,优化区域城际交通组织。加快区域内部快速通道建设,续建完成*绕城公路、天仙高速公路,新建更(楼)浬(浦)高速公路等项目,形成“四横三纵二连一绕”的区域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强化国省道区域干线公路建设,确保区内各重要节点融入快速交通网。续建完成*半岛工程、洞头疏港高速公路,加快启动乐清湾大桥前期工作,规划建设蛇蟠岛、花鼓岛等环岛公路和部分海岛交通码头,完善区域陆岛交通系统,提高陆岛交通效率。

3.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和集疏运网络建设。以建设沿海主枢纽港、集装箱支线港为目标,统筹*港的龙湾、七里、灵昆、大小门岛、状元岙、乐清湾港区与*大麦屿港区的规划建设,加快整合乐清湾周边的深水岸线和泊位资源,明确港区的功能与分工,重点推进瓯江、椒江航道整治和洞头小门岛、状元岙深水岸线开发,加快集装箱泊位建设,提高集装箱运输能力。打造以深水岸线为纽带、众多港区为节点的*港口群,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支线港和喂给港、浙南闽北区域重要口岸和综合性枢纽港群。

规划建设大麦屿铁路专用线、乐清七里到大门岛港区铁路支线以及洞头疏港高速公路等项目。推进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完善瓯江、飞云江、鳌江、椒(灵)江、金清五大水系干支线航道和临海、温黄平原等地内河港口基础设施,形成与江海运输相配套的公、铁、水集疏运通道。

4.推进区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以*港口群为依托,结合港口集疏运网络和快速转关建设,改善口岸环境。充分发挥“公、铁、水、空港”枢纽的综合优势,合理布局建设物流园区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加快*(洞头)半岛建设步伐,力争建成零关税出口加工区。根据产业集群培育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需求,构筑以*为中心、*为副中心的两大物流枢纽和若干布局合理的物流节点为补充的区域现代物流体系,使*地区成为*省东南部物流枢纽基地,辐射浙西南闽东北、影响湘赣的商贸物流中心。

(二)水利与给排水网络设施。

加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根据产业、城市和生态用水的需求,统筹规划水源工程、取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输配水管网和排水排污设施的布局,鼓励跨行政区共建共享,形成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管网配套的一体化供水网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区域水利与给排水体系。

1.加强区域一体化供水网络建设。续建完成仙居下岸水库等建设项目,改建、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库。实施“千库保安工程”,保障区域水库群运行安全。加快*珊溪水利枢纽供水配套工程、楠溪江供水工程、长潭水库引水工程、*北水南调工程、*瓯江小溪引水工程、金清新闸二期、*供水二期和椒北引水工程等引、供水主体工程建设。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多渠道缓解沿海和海岛饮水困难。提高水利及给排水工程质量,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漏耗,在条件成熟的城市进行中水市政管网建设,逐步推行分质供水。

2.加强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统筹污水截流与集中处理工程、污水回用工程、污水达标排放管网、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积极推进椒江、路桥、黄岩三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临海、三门、仙居、乐清污水处理工程,*市东、西片污水处理厂,瑞安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的建设。结合区域河道整治工程和河网水环境治理,强化污水接管、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等措施,防止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网。

(三)能源保障设施。

立足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能源储备,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引进,优化能源结构,形成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的区域能源保障体系。

1.加强电源电网建设。*沿海地区具有火电、水电、核电、抽水蓄能、风电、潮汐电等多种电源建设的自然条件,要在加快火电、水电建设同时,积极开发核电、潮汐电、风电资源,形成以火力发电为主,核电、水电并举的区域电源供应结构,着力打造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的华东电力基地。加快浙能乐清电厂、*第三电厂、华能玉环电厂、三门核电工程、天台桐柏抽水蓄能电站、仙居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的规划建设,适时启动液化天然气电厂项目。进一步加大城乡电网建设力度,积极推进500KV的台南、宁波—*、温南、温东等输变电工程,加快金丽温第二回线建设,进一步增强500KV主网框架与华东电网的环线并网,完善220千伏受端电网,形成适应电网运行、满足用电需求的220千伏双环网。加快改造海岛电网,完成洞头新城电缆和沿灵霓海堤110千伏线路引进项目,适时推进海岛孤立小电网并入区域性大电网。通过努力,使*地区形成多电源、大电网、自动化程度高、运行成本低、安全可靠的新型发、供电系统。

2.着力开发新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力、潮汐、沼气等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若干潮汐电站和风力发电等项目。要抓住西气东输工程和东海油气田开发的机遇,启动天然气利用工程,搞好东海油气开发基地建设。

(四)信息网络设施。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发展方针,大力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重点建设主干光缆传输网和主要城市宽带城域网,改造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传输网络,积极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打造联接国内外、高效便捷、大容量、多媒体、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力争到2010年区域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保障信息网络的通畅与安全。积极推进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政府专用网建设,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和综合管理,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加强“数字城市”与城市信息港建设。以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为中心,把*地区培育成为我国大区域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基地之一,并有重点地扶持*路桥、温岭、瑞安、玉环等省级信息化试点城市(区)。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领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提供环境支持,建成以信息基础设施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的城市信息网络体系。

3.完善沿海海域信息设施网络。加强大陆与主要海岛的信息联网,完成主要岛屿岛际间数据微波扩容工程、通讯电缆管线工程、光缆传输工程和计算机综合网络体系,加快海上预警预报、搜救抢险、环境监测等信息系统配套。

(五)防灾减灾设施。

1.强化区域防洪抗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沿海防洪御潮工程体系、高标准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等主要江河堤防工程体系以及上游拦蓄工程体系。加强沿海标准堤塘建设、沿江沿海挡潮防洪水闸和海岛防洪工程等建设,提高标准海塘等级,通过长潭、珊溪等主要水利枢纽建设和加强小流域整治,抵御风暴洪涝侵害。强化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形成完整的闭合体系,加快瓯江干堤*段、*城区防洪堤、瑞安江滨大道三期防洪堤、*西向排洪工程建设,使*地区主要城区的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以上。提高市政设施和房屋建筑的抗台性能。

2.构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强化浙南数字地震前兆台网建设,对地面沉降、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实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构建地质灾害区域预防体系。

3.增强对各类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预案体系建设,建立与国家系统联网的区域气象灾害和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对台风、暴潮、海啸、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城市人口集聚场所的安全保障,强化大、中城市消防和抢险救援等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城市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应急救援保障系统和应急救援防范系统,增强对重大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放射性污染、危险化学品泄漏、工程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七、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加强重点污染区域的综合整治,加大对生态脆弱区、自然保护区、矿山开采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的管制和保护力度,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平原绿化和城镇绿化,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绿地网络,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障体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全面加强对水、大气、固废和声环境的监控与治理,着重加强对医化、制革、废旧布料褪色加工、废旧电器拆解等重污染行业及区域的整治力度,取缔关停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提高生产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水平,加快重点企业和园区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合作治理模式,联合进行水污染防治、固体污染物越界转移和海洋环境治理。

1.加强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垃圾、污水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合理布局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场所,使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均达到100%。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改灶,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和农村“白色污染”,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2.综合整治区域水环境。结合椒江外沙、岩头化工医药基地、黄岩化工医药基地、临海水洋化工医药基地等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的设立,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开展三门湾、乐清湾、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两湾四江”河道整治和小流域综合整治,改善温黄、温瑞平原等河网地区水环境质量。严格控制温黄、温瑞等平原地区地下水取用数量,启动地下水超采区生态治理保护工程,补充、涵养地下水源,逐步恢复潜水水位。

3.强化海洋环境管理。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加大入海污染物和海上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力度;全面推动以近岸海域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为重点的碧海建设工程,以乐清湾海域联合整治为突破口,加强两地在围垦、养殖、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统筹规划,使*沿海的海洋环境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4.控制大气与噪声污染。加强烟控区建设,禁止秸秆焚烧,治理机动车尾气、餐饮业油烟和扬尘污染;积极开展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在新建电厂、热电厂全面实施脱硫工程,严格控制酸雨污染;结合声控达标区建设,加强对工业、交通、生活等噪声源的控制。

(二)严格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依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布局产业和城市的发展。加强对森林功能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

1.全面保护森林资源与植被。在水系源头、生态脆弱等敏感区块设立森林禁伐区,重视保护天然林资源,大力开展中幼林抚育,恢复森林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天台山、括苍山、雁荡山等山脉林地,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针叶林改造工程,扩大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与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2.重视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加强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以及承天氡泉、括苍山、湫水山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根据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规划和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小区。

3.维护水源地水质安全。抓好重点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水域功能区的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实施长潭水库、珊溪水库、牛头山、西岙、湖漫等重要水源区水质保护工程,重视水系源头及支流汇水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水源地水质安全,力争使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4.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加强特种湿地保护,重点保护大罗山—三垟河网湿地,洞头列岛、三门湾、乐清湾等海岸湿地和瓯江、椒江、飞云江、鳌江等河口湿地。建设与湿地承载力相适应、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具有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增值效益的湿地保护与利用示范区。

(三)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通过城市“绿心”塑造、生态廊道设计、水土保持、生态住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等方式,促进产业带空间布局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1.合理建设生态景观。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在主要水系、交通干线、海岸带和基本农田周边建设纵深的绿色廊道,江河两岸、主要公路沿线、旅游景区、城市周边等可视范围内以及生态敏感(脆弱)地区必须停止山石开采,限期复绿;做好矿山复垦、绿化,使矿区与周围环境更加协调;结合平原河网整治工程,对河流河道进行截污、疏浚、驳岸、引水、清障、美化,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

2.积极推进城市绿化。优化公共绿地布局,通过以林为主,乔、灌、花、草合理配置,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格局。城市之间、城市各组团之间、城市与重点园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严格控制产业开发和城市建设时利用生态用地。*市要以生态园建设为契机,打造城市“三环绿色生态圈”,形成都市远郊生态屏障;*市要加快以永宁山为主体的山体和河网水系组成的城市“绿心”建设,构造都市“生态休闲庭院”。

(四)合理开发与保护自然资源。

加强对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综合保育,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1.节约利用水资源。积极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对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的控制,逐步推广在公共和民用建筑中采取节水、节能型工艺,合理构建产业、行业的等水循环利用系统,在园林绿化、市政环卫、生态景观和洗车等行业推广使用再生水,提高城市生活用水的效率。

2.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控农用地转用规模,加强征地用途管制和征地批后管理,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确保重点园区的土地产出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正确处理好滩涂围垦与生态保护、河流整治、防洪御潮的关系,搞好项目的科学决策,推进玉环漩门二期、温岭东海塘、三门晏站、*浅滩、*海滨、瑞安丁山二期、乐清胜利塘、苍南江南和大渔湾、洞头等围涂工程。

3.保护与有序利用矿产资源。对各类矿产资源实行总量控制管理,实行矿产资源分区开采制度,合理规划矿产资源开采区、限采区和禁采区,实现禁采区内关停、限采区内收缩、开采区内聚集的要求。集约利用矿产资源,优矿优用,一矿多用,综合利用,实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环境损坏型向改善型转变。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勘查登记、开采登记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全面推行采矿权的有偿使用,规范矿业权市场。

八、发展环境建设

适应*地区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产业带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一)创新“*模式”。

1.整体提高民营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电力、交通等垄断性行业、城市公用和社会事业领域;结合金融综合改革,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入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深化体制创新,加强企业制度创新的分类指导;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强化品牌意识,整合品牌资源,提升品牌品质,着力培育若干强势品牌;增强企业跨区域资源调控能力,提升对外竞争优势。

2.促进市场主体创新。引导民营企业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加快从相对封闭的家族企业制度向更加开放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型。支持民营企业资本扩张与产业重组,强化销售网络与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扩大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广泛参与国内经济技术合作,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鼓励民营企业拓展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的产业领域,提高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建立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3.培育社会中间组织。加快中介组织、民间商会、行业协会建设,发挥其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行为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制止无序竞争,提供各类信息,应对国外商业歧视、反倾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健全民营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地方性资本市场,特别是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大力推进金融工具创新,努力拓展项目融资、金融租赁等业务,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培育中小型民营银行。

5.规范市场秩序,优化竞争环境。加快“信用*”建设,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制定、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日常管理、监督机制,依法惩处逃废债务、不履行合约等破坏市场秩序行为。推进市场秩序一体化整治,着力消除地方市场壁垒,查处价格垄断、低价倾销和价格欺诈等不正当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证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世贸规则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调整政府管理经济方式,建设公共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政府。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等要求,严格依法行政,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简化建设项目审批,推行民间投资项目登记制。清理各项规费,取消不合理收费,率先推进区域税费一体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产业损害防范机制,积极支持民间商会、行业协会应对国际反倾销活动,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2.加强对政策资源的整合。突出政策的协同配套,积极挖掘政策潜力。政策资源集中向重点开发园区及功能平台建设倾斜,形成政策高地。

3.主动接轨上海,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充分利用沪苏浙经济合作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和落实*地区与上海、江苏的合作事项,强化政府对口协作,建立紧密的沪苏浙合作新机制。促进区域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无障碍流动,鼓励企业跨区投资合作。消除地区产品准入壁垒,形成统一大市场。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对接与生态环境共保。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产品研发和重大装备、工艺技术改进两大重点,构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1.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步伐。重点吸引国内外大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科研开发机构落户*。

2.加强自主技术创新。重点提升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开发能力。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依托,着力建设若干集科技开发、技术支持与推广、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带动优势产业整体技术升级。

3.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创办各类专业孵化器。以孵化器为核心,组合技术支持、管理咨询、风险投资等多种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骨干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发自主知识产权。

(四)强化人才支撑。

通过内育、外引、借智三管齐下,重点抓好企业家、高级专业人才、技术工人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构筑与区域产业特点相适应的多层次、多门类、开放型区域人才体系。

1.充分发挥高教园区的创新源、人才库作用。重点推进*两地高教园区建设,力争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大学城。围绕汽车摩托车、电工电器、现代制药、服装加工及服装设备、泵和阀门制造等产业,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

2.大力发展特色职业教育和区域特色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特点,以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为主,扩大职业教育资源的规模,建设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院),健全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形成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

3.逐步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推行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和股票期权、年薪制等各种新型分配方式,集聚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对高级人才的“柔性流动”,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住房、子女就读等方面提供全面配套服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搜寻优秀人才,开展跨国人才合作。

4.积极推进“千万农民素质工程”。重视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劳动适龄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农村劳动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

(五)完善社会保障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低水平、广覆盖”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机制和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按至少不低于当地城镇低保线的要求,合理确定被征地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并采用就业安置、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保障方式。进一步规范完善征地制度,积极探索新的征地补偿方式,使失地农民分享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级差收益。

2.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卫生监测与疫情防控能力,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系统,完善农村卫生医疗设施与服务网络,保障农民基本卫生与医疗需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加快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保障食品安全。

九、实施保障机制

(一)加强跨行政区的统筹协调。

建立由省发改委、经贸委、外经贸厅、财政厅、建设厅、国土资源厅、科技厅、交通厅、水利厅等部门和温、台两市政府组成的*沿海产业带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实施产业带规划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负责审议*沿海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对重点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等进行宏观指导,协调推进跨行政区重大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

(二)加强重要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

加强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合理整治园地资源。加大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和围垦造地力度,盘活存量土地,鼓励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统筹,确保产业带建设用地供应。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推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鼓励缺水区域与水资源充裕区域进行水权交易,实现水源建设、库区移民、工业异地开发的有机结合。建立流域上下游合理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区域排污权交易,提高区域环境容量的总体配置效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中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区际贸易、股权投资、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利用区外资源,开拓区外市场。推进交通与物流设施、环保设施、电信设施以及科技、教育等资源的整合和共建共享,开展跨行政区服务。推进跨行政区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形成区域性黄金旅游景线。规划建设若干扶贫开发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