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危机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的危机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危机,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危害,甚至为企业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都需要妥善的处理所面临的危机。文章在分析了危机的特性和种类后,提出了企业的危机管理要经过预防、化解及解决三个步骤才算完整。
关键词 企业 危机管理 危机处理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任何时刻都蕴藏着爆发危机的可能性,这就使得危机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所谓的危机管理,就是指企业为了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信息收集分析、措施制订、问题处理、自我总结的全过程。
一、危机管理的特性
1.阶段性。企业面临的危机包含了灾难、意外的发生,或是与产品有关的失败等。许多企业危机在浮上台面之前,几乎都有些许的征兆出现,危机的爆发一般都是会呈现阶段性的发展。
2.不确定性。危机出现与否与出现的时机是无法完全掌控的。平日进行的危机处理计划与演练,可以降低危机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帮助企业内其他人员积极面对危机的出现。
3.时间的急迫性。危机往往突然降临,决策者必须做出快速处置措施与响应,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获取所有相关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遏止危机的扩大,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注意的要项。
4.双面效果性。危机发生后,处理不当会使企业蒙受不利影响或因而被淘汰,但处理得宜将会为企业带来一个新的契机及转机,甚至能够做更进一步的大幅提升企业内员工的士气。
二、企业危机的种类
1.产品危机:产品或服务有质量或性能方面的问题及缺陷,导致危机发生。
2.市场危机:由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竞争对手营销能力加强或者企业自身的营销能力下降导致危机发生。
3.管理危机:由于投资、购并、体制、债务、供应或人事行政等管理方面的原因导致危机发生。
4.媒体危机:因媒体曝光或媒体报道失实使企业美誉度遭受严重考验,从而发生的危机。
5.法律或政策危机:遭遇政策调整或法律上的障碍,从而导致危机发生。
三、危机管理的步骤
(一)危机预防
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并且无章可循,但是大多数危机产生都有一个事件变化的过程,企业能够察觉到危机发生前兆,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把危机造成的损害和影响降至最低,甚至可以完成避免危机的发生。因此,危机预防是危机管理的首先环节。
1.树立危机意识。让员工树立忧患意识,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居安思危,不断进取。只有创造一种良性循环的危机意识氛围,让员工切身感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与个人根本利益密切相关,才能让员工清楚不努力、不创造业绩,就会被淘汰。通过对员工危机意识的培养,强化员工切身感受企业发展与自己的关联性,使员工的危机意识成为自觉行为,使员工具有能正确认识自己、能辨识危机并能独立处理危机的能力。
2.引入危机预控机制。危机预控是在对危机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之后,在危机产生之前,运用科学有效的理论及方法,来防止危机损失的产生、增加收益的经济活动。危机预控机制主要包括危机检测、危机预测和预报及危机预控这三个步骤。
(二)危机化解
1.建立危机管理小组。危机管理小组是处理危机事件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协调机构,它有权调动企业的所有资源,独立代表企业做出任何妥协或承诺或声明。它是保证统一指挥、果断决策和迅速采取行动的前提,直接关系到危机管理的成败。
2.制定危机应急计划。执行紧急示警步骤:危机发生后,从组织内部的各层管理人员,直到普通的员工都应尽快得到总部的处理危机报告和如何对付危机的指示,对外界公布危机的信息要保持统一口径。
3.组织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危机发生后,企业应迅速查明原因,如实向新闻媒体告知事件完整情况,近可能避免公众的无端猜疑,足够的诚意是企业面对危机最好策略。
4.处理危机。找出主要危机或者危机的重点,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力求在危机扩大之前采取果断的应对措施控制危机。危机处理往往不能短时见效,要坚持不懈,有必胜的信心,将危机处理进行到底。
5.消除危机后果。危机过后,修复危机造成的硬伤,维护更新设备,是危机恢复的必要环节。危机爆发之后,如何尽快消除危机的影响,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正常状态,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危机总结
1.对危机发生的原因、怎样预防危机、怎样处理危机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调查。
2.把危机的来源及危机的处理过程写进企业备忘录,强化这方面的预防工作,做到“亡羊补牢”。
3.寻找把“危机”转化为“机遇”的可能性。应该说,危机处理对企业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是如果处理得当,至少会树立企业负责任、关注公众利益、坚持一定道德标准的形象。这种与损失并行的收获,对企业的后续经营和发展有极大好处,故在成功的危机处理案例中,危机处理后,虽然公司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是企业形象未损,并且公司的名誉能得到明显提高。
总之,危机并不意味着企业遭受失败,往往在危机之中孕育着转机。危机管理是一门艺术,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项长期规划。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应同时将危机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上。一个企业在危机管理上的成败能够显示出它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成功的企业不仅能够妥善处理危机,而且能够化危机为商机。
参考文献:
[1]刘万军.企业危机管理.上海:上海经济出版社.1997.
[2]吕韬.企业危机管理初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篇2
一、企业危机管理的定义及内容
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认为:危机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降低人类社会悲剧的发生。我国学者许文惠认为:危机管理意味着调动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采取各种可能的或可行的方法和方式,限制乃至消弭危机的行为,从而使现存的危机得以解决,使危机造成的损益最小化的行为。 结合以上论述,我们认为企业危机管理可以定义为企业在紧急情况下优化配置其资源来降低首要利益所遇到的损失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谋求有利于自己长期发展的战略管理。
企业危机管理的功能就是预防危机的发生或在危机已爆发的情况下控制危机,以保证企业的安全,维护企业的利益,把损失降到最低。企业的危机管理工作可分为危机管理准备工作和危机管理程序工作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开展战略性基础工作、制定应急性计划和组建专门机构。后者主要是指在避免和控制危机过程中进行的工作,它包括预警性危机管理工作和强制性危机管理工作。
企业危机事件需具备三个普遍内涵特征:
1.隐秘性,事件爆发前的征兆不是很明显的,企业难以预测;
2.突发性,危机发作的时候企业一般是没有准备的,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应对方案;
3.负面性,发作后可能会带来比较严重的物质损失和负面影响。
然而,这三个特点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条件下,或者经过管理者的努力,其中的某个特征会减弱或消失,那么,这个事件也就不再成为危机。事实上,成功危机管理的标志就是看能不能有效改变危机的隐秘性、突发性以及能否有效减少损失或利用危机有所收获。
二、企业应对危机的对策分析
罗伯特、希恩将危机管理过程概括为四个阶段,即:危机管理可划分为缩减、预备、反应、恢复。有效危机管理是对四个阶段所有方面的整合。 具体分析如下:
1.缩减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的主要任务是预防危机的发生和减少危机发生后的冲击程度。危机管理并非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仅仅将业已发生的危机加以处理和解决。对任何有效的危机管理而言,缩减是其核心,因为在缩减阶段危机最易控制、花费也最少。企业只要对各种细小的变化多加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防止一些危机的发生,促进管理,增强沟通,提升品质等皆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降低危机事发的可能性,就如奥斯本和盖布勒所说的:“使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
2.预备阶段。当火灾发生之后采取学习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显然已经太迟了。在危机发生之前,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作好资源的准备、机构的设置、系统的再设计和人员的培训。在资源方面主要是预算、人员、反应能力。在机构设置方面,公司的高层领导必须参与制定风险方面的业务方针,赋予各部门经理以管理各自职责范围内风险的责任。员工必须了解本公司的风险种类,并知道怎样管理其中的一些风险。另外,作为非常设机构的危机管理委员会是必须的,它能是每种风险都有自己的应急计划。同时,每个人的角色和责任都必须用成文的形式定下来。在系统再设计上应根据风险控制方法的要求对企业的一些硬件设施和作业流程方法进行再设计,从而消除风险隐患和增加应变能力。在人员培训方面应训练员工熟悉各项应急程序,保证员工有足够的经验和技能去完成危机处理的任务。
3.反应阶段:由于危机管理所特有的处境结构:决策时间有限、决策信息不完备、资源紧缺,因此在此阶段要选择合适的反应策略。这时管理者需要能够迅速地从常态下的行为与思维方式,换到寻求在非常态下如何应对危机的方法措施上来。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 劳资管理 劳资矛盾
随着社会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劳务纠纷案件层出不穷,从以往个人劳务纠纷,发展到集体劳务纠纷,规模和涉及金额逐渐扩大,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另外,2008年的大型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各项产业均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在这种状况下,劳资矛盾却愈加激烈,进而对资本市场造成更大的破坏。能否进行有效的劳资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合理的满足劳动工作的基本补偿,在金融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强烈冲击下,和谐处理劳资双方关系,充分发挥工会作用,对经济形势的稳定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劳资管理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人口数量第一大国,所拥有的劳动力也远高于其他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纠纷案件的数量和规模相比于其他国家会明显偏高,虽然党和政府为更好稳定社会发展,各项文件和政策不断的出台,但是并没遏制相关案件飞速增长的不健康状况。司法和劳动仲裁部门统计报告指出,进入21世纪后的12年来,涉及个人劳动纠纷案件总量增加15倍,而涉及集体案件则增加6倍。目前,存在于劳动纠纷的相关问题,已经成为造成社会发展不稳定的主要矛盾点。
随着类似案件涉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当前的劳资管理问题主要变现为三个特点:一是我国劳资管理问题已逐步从原有的与国有企业有矛盾进行转移,案件大多覆盖在民营企业上;二是案件的增多造成审理的滞后,司法机关为此进行多次改革,但效果仍旧并不明显;三是纠纷造成的冲突逐渐增多,甚至衍生出暴力冲突,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劳资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劳资管理问题主要在于劳工与雇主之间的问题,是个体与个体或集体所产生的矛盾,因此可促成原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归其根本在于劳工在工作时或之后所受到雇主和企业的权益侵犯,并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合理、快速解决时所造成的劳资矛盾。以下为促使矛盾生成的主要原因:
(一)劳资利益冲突是劳资管理问题产生的内在根源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几乎未曾出现劳资管理问题,当时的劳动付出与收益基本匹配,并且社会风气是劳动者能够满足基本生活的情况下,并不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进入市场经济,劳动者工作的唯一目的在赚取生活资本,同时渴望获得较高的生活资源要素。在劳工基本权益受到侵害时,则会出现极大的反弹。而基本权益则是劳工所付出劳动总量所应得到的回报。通常权益被侵害也是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权益纠纷意味着雇主或企业付出一定补偿,而正处于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经济补偿缓慢或拖延,则极易造成事件的扩大化,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甚至造成社会安全威胁。
(二)劳资力量悬殊是劳资管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已然出现“马太效应”的趋向,基本生活的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之中。目前,我国城市劳动力数量远高于需求,在政府的协调解决下,仍旧存有大量的劳动力闲置在城市之中。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岗位能力的匹配性却又在飞速下降,在双重问题之下,城市中将有越来越多的劳工无法就业。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将有2亿农村人口在农闲季节进入城市,随着农业人口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截至目前已经能够在农村安置2亿劳动岗位,但仍有1亿劳动力处于在家待业之中。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意味着市场会因此而进行调解,劳动力的收益则会逐渐降低,劳工权益所得将呈现出不良的发展趋势。同时,金融危机造成企业的资产缩水,导致其不仅无法招收新劳动力,甚至会出现裁员等状况,就业问题持续加剧,农村劳动力为获得基本的生存资源,其权益将意味着受到更大的侵害。
(三)劳动法规不健全是劳资管理问题产生的制度原因
我国法律正处于不断健全之中,但是层出不穷的社会状况,造成法律、法规难以招架。目前我国法律相关问题主要为四点:一是法律覆盖程度较低,并存有一些明显的漏洞,难以切实有效的应多所有情况;二是处罚力度较轻,再出现一般性劳动纠纷时,仅强制要求企业补偿劳工权益,对企业的补偿外的处罚较低;三是处理缓慢,一般劳动仲裁通常在1到3个月完成,过长的时间对于权益被侵害者极其不利;四是办理机制过于复杂,农村劳工在缺乏指引的情况下,根本无法通过法律要求企业偿还权益。目前,劳动纠纷案件的数量正在飞速递增,无法对其进行快速、有效的解决,导致案件积压越来越多,造成本已是弱势群体的劳工,权益受到了更大的损失。而近年来不断的金融危机,将促使该状况愈演愈烈,最终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改善劳资管理的对策
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有效的解决劳资矛盾,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应坚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方针,合理的问题解决,并要求工会发挥其基本职能,共同促进劳资关系协调发展。
(一)解决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劳资矛盾,重点是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
政府是社会最高权利的象征,也是拥有最高行政权的社会服务单位。从其权利上来看,公共服务职能在于帮助民众解决基本的社会问题,而劳资矛盾的发生,意味着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政府有权利帮助劳工获取权益。义务方面,劳资问题在无法获得有效解决之时,可能造成对社会的不良影响,政府有义务及时解决劳资矛盾,进而稳定社会的生产与发展。进入21世纪后,政府为应对劳工问题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并以保障性措施帮助劳工获得合法权益,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社会公民生活并未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却导致部分企业的资产极大缩水,而在利益链中最后的环节,便是社会中基本职位的劳动者,在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将形成加大范围的社会矛盾。因此,政府需要在金融危机下的敏感时期,有效协调劳资关系,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帮助劳工群体获得应有的权利,唯有如此才能够在特殊时期,帮助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具体执行方式如下:
1.完善相关法律内容。法律是管理劳资关系和处理纠纷的关键,只有法律中明确问题的结局发生,才能够保障结果的公平、正义性。立法部门应根据劳工需要和经济状况,快速制定及出台实行法律文件,并根据社会变化及时更改,有效保障法律的科学和可持续性。在金融危机出现时,可现行根据西方法律并结合我国国情出台暂行法案,以解燃眉之急。
2.加大劳资关系监管与执法力度。由于劳工群体的法律意识淡薄,难以在工作中对企业或雇主行为进行监管,造成自身利益受到逐步的剥夺。政府应承担基本的公共服务职能,对劳资关系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以保障双方公平性。同时,建立规范的惩戒方式,要求对劳资纠纷进行严格执法,遵照法律使用自身权利,是劳动者权益能够受到真正的法律保护。
3.加强劳资双方教育。拥有法律概念的劳动者,能够更好的维护自身权益,而企业和雇主,在法律的要求下遵法守法,则能够避免出现劳资纠纷等问题的出现。由此可见,对劳资双方进行法律及相关信息的普及十分重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在通过媒体宣传等途径下,要求成立相关部门,进行基层走访宣传,帮助劳动者和企业及雇主普及法律知识,使其有效的约束自身行为。
(二)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重要举措
工会最早成立于西方国家,由于工人阶层受到资本家的压迫,进而联合起来共同抵抗黑恶势力,因此其成立的目的帮助劳动者维护权益的组织,而核心作用在于维护劳工群体的共同利益。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西方国家的影响最为恶劣,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工会则承担起政府的工作,协调劳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并为劳工争取相应的群益。因此可见,在我国政府职能不明确的状况下,采取以工会协调劳资关系最为适合,不急能够有效的帮助政府工作的实施,同时能够以集体的形式维护劳工权益,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具体工作为以下三点:
1.扩大工会覆盖面。现有工会完全是以仿照西方国家建立而成,其组织职能大多参照其他国家,而国情则是完全区别于我国,难以有效的进行工作。由于现有工会形式无法满足劳工需求,则数量较少。根据相关统计报告指出,国有大型企业中绝大部分已成立工会,但是民营企业中拥有工会却不足总数的15%,且多为大型企业。由于我国公民的意识淡薄,民营企业总人数仅为30%,这种情况下工会的作用将难以体现。为解决该问题,一方面政府应制定工会的职能范畴及工作原则;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建立工会,并为工人普及相关知识,以及通过工会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以公会对劳动者进行管理,并将庞大的劳工人群凝聚在一起,必然能够更好的维护劳工权益。
2.发挥工会的集体谈判优势。近年来,集体劳资纠纷案件层出不穷,无论是涉及金额,还是人数均在不断的提升,而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劳工多采取集体谈判方式,以索要自身权益。但是,限于劳工群体知识和认识水平较差,难以切实有效,并快速的通过法律途径进行争取。而在金融危机发生时,企业的偿还能力下降,甚至于因市场所导致根本无法偿还,单以聚众的民工在争取权益时将更加困难。而这种状况下,采取工会代表劳工进行谈判,在知晓法律的前提下能够最为有效的帮助劳工群体,并且在谈判的同时,能够稳定劳工情绪,使其继续工作在自身岗位上。由此可见,以工会进行谈判,不仅能够帮助民工获得应有的权利,同时还能够在金融危机时,稳固企业的发展和生产,帮助劳资双方共同渡过难关。
3.工会工作应社会化。以往工会成立与企业之中,唯一的会员来源则是企业中的劳工,在发生劳资纠纷时,完全以劳工所组成的集体,并不能够达到维护权益功效。因此,需要工会能够进行社会化的发展,扩大会员的吸取范围,在社会中寻找法律型、管理型等各种适合于公会发展的成员,对工会各项工作能容进行管理。只有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工会才能够为劳工更好的提供服务,以满足在金融危机时,劳资纠纷的快速解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会是为劳工服务的组织,同时也是稳定社会发展的关键,合理的建立工会组织,并为其健全相关制度,并在法律的要求下,切实的服务于劳动者。在金融危机出现时,通过工会稳定劳工情绪,帮助企业继续生产,和谐的处理劳资关系,实现劳资管理改善,实现政府工作的协调分工,优化社会资源高效分配,最终完成帮助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建华,陆小珍.当前我国劳资关系分析与思路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0(19)
[2]曹超.析当前非公有制经济中劳资关系的现状及趋势[J].理论界,2008(2)
篇4
关键词:金融企业;金融危机;风险管理;创新改革
2008年9月15日爆发的金融危机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一般会造成黄金、主要国际支付货币的大幅度贬值,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内各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甚至出现经济负增长,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许多企业大幅度裁员甚至倒闭,从而导致失业率见长,更多的人失去工作。社会经济萧条,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动荡或者国家政治动荡就会随之悄然而知。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是出口。就出口国家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最为明显。中国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最新的数据显示,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全球每年GDP的7倍,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的影响已显然易见,世纪经济下滑已不可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每个人的影响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金融危机使人民越来越失去安全感。人民开始怀疑国家的路线、政府的决策能力,以及国家和政府对付危机的能力。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的通过膨胀,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企业倒闭,人们失去了自食其力的依靠,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对于人们的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下金融企业管理方法改进
针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内部环境的混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不稳定性,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及能力,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再之,风险管理目标还不明确,有些企业只注重目前业务风险,而忽略长期战略风险管理。良好的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技术需要实时创新和进步。所以根据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
1.实现金融经济管理的观念及时更新
一个企业的观念就是一个企业的思想,思想对了,方向对了,当然发展就会朝着前进的方向。所以更新观念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高管层的观念。高层的管理理念对于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有效、全局性的管理理念是金融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目标和管理方针是必不可少的经济管理对于现代金融企业管理工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工作影响面大、涉及面广泛,所以要切实更新管理观念,实践新型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2.控制金融企业内部环境
控制金融企业内部环境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行业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一般需要做好金融企业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金融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金融企业经营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具体的可以从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建立金融企业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形成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塑造风险管理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将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一个交易人员,内化成业者素养呵呵观工作习惯,进一步形成敏感的感知风险能力。最后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机构监督。
3.创新金融企业的经营策略
金融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创新其经营策略,在保证企业盈利或者不亏损的前提下,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金融企业必须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满足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生存的的组织结构、营销观念和管理方式,保证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依然能够存活,通过改变企业的经营策略,实现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的软着陆,让企业平稳健康度过金融问卷。金融企业通过改变经营理念,增加金融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理念。
4.注重“协同”效应,提高金融企业资源的掌控能力
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超流下,金融企业不能像以前那样封闭、孤军奋战的状态,更多的是产业群,价值链的集体参与竞争,共同发展。“协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部之间协同,二是内部自身协同,三是内部、外部高度协同。只有这三个方面全部协同良好,充分发挥企业的各种资源优势,才能有效保证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
5.金融企业勇担责任
金融企业是流淌在国民经济躯体中血液。在金融危机这个大魔头面前,金融企业不能逃避,也不能退后,唯一的路子就是勇担责任,积极应对。因为金融企业不像其他一般企业,它不仅要维持就业稳定的同时,更要推动经济平稳增长。通过风险管理和优质产品设计,降低经济的波动幅度。从而有效地抵御风险,降低金融危机给社会、企业、大众带来的危害。
6.注重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当然良好的、先进的、积极的企业文化必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员工一视同仁,加强人本管理,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让员工自尊心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再之,金融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应该高要求、严标准管理自己的员工,让良好的行为形成一种习惯。最后,需要激励员工的团队精神,员工要和企业心在一起,员工和员工之间更要凝结成一股绳。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破产倒闭,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而金融企业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在经济危机下,金融企业如何通过改善自己的管理,减少金融危机的冲击,这是金融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和金融之后企业重整旗鼓的关键,这也是金融管理研究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彦平,孙正平.化解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J].山西财税,2002(,11):22-23.
[2] 李慧.强化新形势下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上海会计,1995(,2):35-37.
[3] 王秀芳,王秀萍.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J].甘肃科技纵横,2005,(2):58.
[4] 刘军,李常洪,曹利军.金融企业风险统计预警系统研究[J].统计研究,2007,(4):86-91.
篇5
关键词:企业;危机管理;简约化研究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危机,如不可抗力、质量问题、不利报道等等,因此需要危机管理。危机管理包括危机防范和危机处理两方面的内容。
一、危机防范
多数危机是可以预见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这取决于危机防范是否到位。怎样才能做好危机防范呢?
1.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这是危机防范的最重要手段。应在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经常检查有关部门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并通报存在的问题。还要关注社会舆论,对涉及本企业的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那些容易引发事件的先期征兆,提前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2.制定应急预案
应针对潜在危机提前准备好应急预案。潜在危机是指曾经发生过且有可能再次发生的危机,业内其他企业发生的危机,以及可能导致危机的现实环境。具体而言,火灾、停电事故和质量问题是任何企业都可能遇到的潜在危机,对餐饮业、酒店业来说,食物中毒预案必不可少,对生产性企业而言,问题产品的召回预案不可或缺。
3.成立危机领导小组
不必设立专职的危机管理部门,但成立危机领导小组是必须的,其成员应包括企业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相应的专业人员。危机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是预测危机、评定应急预案和进行危机管理决策。预测危机是指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性质、规模和影响范围做出恰当的估计。评定应急预案即评审确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通常由责任部门起草,然后拿到危机领导小组办公会上评审通过。
4.培训员工并开展演习
企业应采取多种措施对员工进行培训,比如编印通俗易懂的小册子,组织员工听讲座、看视频,举办知识技能竞赛,开展传帮带活动,使他们了解应对危机的方法,掌握相关设备的操作要领。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演习,使员工熟悉应急预案的流程,积累处理危机的经验,发现方案的瑕疵和自身的不足,及时予以纠正。
二、危机处理
1.确立危机处理原则
“公众利益至上”是企业危机处理的第一原则。危机发生后,企业将遭受损失,但企业首先应考虑公众利益,要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公众在危机发生后一般会关心两个问题,一个是物质层面的问题,物质利益永远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企业应主动承担责任,及时采取措施补偿公众的损失。另一个是精神层面的问题,企业应关注公众的心理感情,及时向公众道歉,必要时还应通过媒体发表谢罪广告,以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问题。“及时主动”是企业危机处理的关键原则。如果在危机发生的初期积极反应,往往成本较低,效果也较理想。一旦到了爆发期,处理和平息危机的成本将呈几何倍数地增长。因此,企业面对危机的时候,不能掉以轻心,采取拖延态度,即便是小投诉,也应热情接待,及时答复和妥善解决。
2.完善危机处理程序并落实到位
(1)深入现场,了解事实。要保持镇静,接受既成事实,迅速查明基本情况。需要指出的是,领导者亲临一线有利于成功地化解危机。(2)隔离危机,包括危机隔离和人员隔离两个方面。危机隔离就是明确标示危机范围,使其外的部分秩序正常。人员隔离就是把人员分成处理危机和维持日常工作的两部分。(3)确立对策。危机领导小组是危机处理的核心,危机发生后,应及时召开小组会,确立对策。首先要确立企业自身对策。应向员工危机公关准则,号召大家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应指定新闻发言人,使其负责与媒体沟通、信息;还要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通常公关部负责协调关系、收集报道、草拟稿件、‘提供相关资料,保卫部负责保护现场、搜集证据、维持秩序,财务部负责统计损失,人事部、工会负责对员工进行危机培训;然后确立受害公众对策。要安抚受害公众,切忌急于为自己辩护。若责任在企业自身,应主动提出补偿,还应公开道歉,认真听取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若双方都有责任,要承担应负的责任,积极争取对方的谅解与合作;若责任在受害者或第三方,也应给予安慰,不要在现场追究。(4)尽可能争取第三方的支持,这是危机处理的有效策略和技巧。若能得到第三方尤其是权威机构的支持,将大大有利于成功地化解危机。(5)转危为机。有些危机若能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可以转化为契机。成功的危机处理不仅能消除危险,还能创造机遇、和谐关系、树立形象。
综上所述,危机管理包括危机防范和危机处理两方面的内容。对企业而言,要以为正确的理念为指导,完善危机处理程序并落实到位,才能成功地化解危机。
参考文献:
[1]王:旅游公共关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企业;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一、强化企业资金管理的意义与必要性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极大的重创,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也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为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影响。2011年以来国家综合运用了汇率、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紧缩银根,减少市场流动性。国家宏观货币政策也由适度宽松逐步走向稳健,给企业资金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对经历金融危机的中国企业而言,没有任何一个时刻,能像现在这样让大家对资金管理产生如此迫切的需求。此次金融危机中所有公司的第一反馈就是现金流受到了影响。为了合理利用现金流,金融危机后许多企业集团开始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
1.资金管理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在一方面可看成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该资源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资产,企业的资金状况既是各方面的经济活动的财务反映,又是企业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必备要素,企业的资金状况代表着企业的资源配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资金管理就是要使得企业资金配置到能为企业产生最大企业价值的经营活动中,为实现经营目标服务的。偏离企业经营目标的资金管理都是舍本逐末的,无法使得企业发展取得强有力的支持。
2.资金管理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资金成本。如果说资金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是战略上的考虑,那么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资金成本,则是资金管理的战术问题。无论是单一式企业还是集团式企业的资金管理,都要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资金占用和来源的管理,一是提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使企业的资产流动起来,及时催收应收款项和减低存货资金占用,产生现金流入;二是在维护企业信誉的前提下,应付款项尽量延期付款,减少有息资金的使用。
3.资金管理就是要控制资金风险。资金风险每时每刻都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当中,如何规避、控制资金风险是企业资金管理长期存在而又必须有效解决的一道难题。注重风险意识,多管齐下地加强监管,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资金管理制度和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流程。落实资金风险防范责任制,将风险控制融入了企业资金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使得企业资金风险控制体系日趋完善。
二、当前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集团,多数是通过兼并重组而成,层级架构复杂,子孙公司满堂,银行账户众多,通常一般年收入和净资产超5亿元的大企业集团,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资金管理效率的尴尬,高存款、高贷款、高财务成本的“三高”型企业普遍存在。由于集团公司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财务风险也日益显露。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各层次会计主体的存在,导致了资金管理散乱,资金使用效率低。由于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集团,是通过兼并重组而成,层级架构复杂,子孙公司满堂,银行账户众多,很多大中型企业集团的资金流是一个所谓的“黑洞”。“黑洞”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甚至不少资金躺在企业账户里“沉睡”,而关联的平行或上下级公司可能对资金极其渴求,被迫去银行贷款。
2.目前很多企业集团各会计主体之间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更为严重的是,各子公司和分公司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有85%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信息的不真实,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
3.各分公司和子公司资金管理观念淡薄。我国企业集团存在的资金管理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由于各分公司和子公司在财务管理观念上存在问题,资金管理意识不到位。在资金管理中,部分下属单位往往只考虑本单位局部的利益,而忽视集团的整体利益,缺乏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不积极配合资金的集中调度和管理,以各种理由阻挡调配本单位资金,造成资金在局部单位的大量沉淀与闲置。
4.企业内部缺乏系统性的债务管理机制。财务部门向银行申请借款的依据是投资发展部的项目规划,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系统的管理,很难在事前对项目的融资加以落实,经常出现项目已开工而融资尚未落实的情况。此外,在项目建造阶段,由于提供的节点准确性和及时性很难保证,财务部门同样很难在第一时间安排资金。缺乏系统性的债务管理,不仅影响项目的进度和融资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给企业集团在国际市场的信誉和信用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强化企业资金管理的具体对策
1.建立统一的资金集中管理机制。不同企业集团有不同资金管理模式,但无论选择哪种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大都需要在企业集团内部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从而站在集团的管理视角上,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全方位的管理。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与控制,不仅是为了实时监控子公司的现金收支,更重要的是在保证集团内部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减少资金闲置,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剩余资金的投资收益,充分发挥集团整体资金的规模优势,最终实现资金留存和运用的合理化。
2.优化资金集中管理流程。以资金集中管理为中心,企业集团应重新设计及优化资金管理及运作流程。企业集团通过对实际资金集中管理工作内容进行科学的梳理,使其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建立完善的资金内部集中管理及控制体系,使得资金管理最大限度地适应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国内企业发展迅速,短时间可能难以聚集足够的专业人才对资金管理流程进行全方面的优化,所以公司可借助外脑如咨询公司来实施此类大型项目。
3.注重资金集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集团资金集中管控中,财务信息系统是实现管控的有力保障。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建立财务信息集中管理系统实现财务管控的整体性、可控性和及时性。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趋发展,资金集中管理工作应当注重信息化建设和投入。依托先进的网络或信息技术,实现资金管理流程的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强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和沟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工作离不开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强和扩大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及合作,是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加强合作不是盲目合作,要选择在资金集中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经验、支持企业集团业务发展、具有先进结算网络或技术、能满足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需求的银行作为合作伙伴。只有这样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效果才能显现,合作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集团资金聚集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
5.提高集团资金的融通和管理能力。资金集中管理很重要的意义之一在于能为集团以及成员单位的业务发展、市场开拓、投融资、改制重组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进入更加广泛的财务活动领域,不断创造和发挥企业集团资金聚集优势,提高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谈判地位,持续高效地提供优势的资金支持。子公司参与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希望的也是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满足其业务需要。同时也要求集团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所以在推进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工作,集团总部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一方面要提高人员素质、强化培训和风险意识、建章建制、完善内部控制;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资金统筹管理水平,严格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要立足于资金优势的创造和发挥,提高融资和资金管理运作能力。不断拓展、创造和利用更多的财务渠道,为集团和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兼并重组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引导。
篇7
关键词:品牌;危机管理;危机预警;红三环
一、引言
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与其产品品牌是一体的,品牌是现代企业的支柱,品牌背后必定有一个载体—企业。自中国入世后,卷烟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品牌格局有较大调整,品牌进一步集中,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对于当前中国烟草行业卷烟企业与品牌一体条件下如何规避风险,做好危机预警及管理,不仅关系到品牌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企业的命运。所以品牌危机是造成企业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品牌的危机就等同于企业危机。如何建立一套品牌危机预警及管理机制,为企业竖起一道安全防火墙尤显重要。
二、企业品牌危机的预警信号识别
红三环品牌于1982年注册,起源于中国女排在世界大赛中获得的“三连冠”,由滁州卷烟厂开发研制,在安徽省卷烟品牌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在历经30年的发展,几经沉浮。笔者在亲历“红三环”品牌的成长过程中,总结了了几次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危机信号识别,涉及到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
1.人力资源枯竭,员工跳槽不断
1983年7月22日滁州卷烟厂遭受水灾,同年8月17日遭受火灾。许多青年技术工人耐不住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长时间加班延时,纷纷调离企业。
2.现金流量减少,财务捉襟见肘
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卷烟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滁州卷烟厂由于没有能够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市场开始下滑,现金流量减少,税务机关上门催税,而银行却唯恐躲之不及,财务捉襟见肘。企业不得不冒险向职工集资维持生产。
2.固定资产过大,生产开工不足
“搞技改找死,不搞技改等死”这是国有企业曾经流行的一句老话。“八五技改后,滁州卷烟厂就面临着这种困难。崭新的制丝线,没有品牌生产,不得不代为淮阴、南京等烟厂加工产品。
4.物资采购困难,销售收入下降
九十年代初,卷烟企业原料及辅料处于卖方市场,一般必须现款现货,而由于市场混乱,一度时期物资采购困难。劣质原辅料使生产难以维持,产品数量、质量均难以保证。销售收入下降,企业品牌危机愈演愈烈。
5.危险客户增加,流言蜚语鹊起
九十年代末,由于行业的管理滞后,企业品牌之间恶性竞争,纷纷降价竞销;一些不法商贩倒买倒卖的同时,还向企业大量赊销,诈骗违法情况不断发生。一时间,各种谣传纷纷暗射“红三环”,这给本来就很困难的“红三环”带来更大的危机。
三、企业品牌危机重点防范措施
在危机到来之前能预防并避免是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办法,也是最明智的办法。就像对待疾病一样,危机防范的首要问题就是提高企业对危机的免疫力。提高企业对危机的免疫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寻找企业的弱点,发现潜在危机
首先,企业掌舵者要树立自觉分析反思企业弱点的作风,从而带动主要管理者乃至普通职工积极寻找企业弱点,然后克服之。其次,要经常与企业内外公众沟通。定期以及在关键时期向企业内外公众(员工、供应商、分销商、 媒体、行业监管部门等)发放问卷调查,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对企业可能出现的危机提出忠告。通过管理层的自我分析与反思和对企业内外公众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出企业存在的弱点,把这些弱点视为企业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点。
2.模拟危机管理,做到有备无患
从之前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企业对于危机的应变能力与企业平日的准备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归纳出的有关于危机出现前企业所应具备、进行的机制与活动如下几个方面。
(1)成立危机领导小组,拟定危机计划
企业首席执行官要亲自挂帅组建危机领导小组。小组其他成员包括企业主要部门的负责人。 首先,要培养一群工作投入的职员专门从事危机的控制工作。其次,建立危机情境监测系统,企业藉由危机情境监测系统的设置, 能够对危机掌握充分且足够的信息,同时决定所需采取的步骤,避免突发危机的混乱情况降低企业对危机发展的能见度。最后,应当指定专人作为公司的发言人,所有面向公众的发言都由他主讲,以便统一公司上下的口径。
成立了领导小组后,就要制定出危机计划。事前的计划与准备,可以帮助企业在面临危机时能够沉稳应对,妥善的处理使危机落幕,避免可能的损失与负面的影响。
(2)模拟危机处理,划分危机管理
针对危机计划内容,进行一次想象的危机应对,就是一次完整的危机模拟。在危机模拟中最难把握的是心理模拟,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在模拟危机管理时,把别的企业特别是同行出现的危机作一面镜子,对照自己的危机计划,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模拟方式。
虽然有些危机可能会从潜伏期,直接跳过危机爆发阶段便被解决,或是危机尚未被解决,但企业己经从中逐步学习相关的危机处理概念等情况,然而大多数的情况都是会呈现阶段性的发展,从而配合危机发展的情势而衍生出六个阶段管理:①避免危机②预作准备,而当危机发生或出现征兆时,下列几个阶段必不可少:③确认危机④控制危机⑤化解危机⑥从危机获益。当我们了解危机管理所具备的阶段性后,可以帮助企业循序渐进地分析危机的发展,并依此订定出因应的计划与解决措施。
四、企业品牌危机预警管理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1.提高品牌生命力是根本
提高品牌生命力才是企业品牌危机预警管理的根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强化全员特别是企业主要管理者的危机意识,使这种意识融人到企业文化之中。②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树立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③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努力做到所有产品零缺陷。④加强营销管理,做好售后服务。⑤加强公共关系管理,并持之以恒。⑥强化企业团队精神,努力争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以免祸起萧墙。⑦提高主要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强化对企业的责任心,这是做好前面几条的保障。
2.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重点
对于危机管理的各个阶段,很多企业往往更重视危机的处理和恢复,这虽然能够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但“羊”毕竟已经“亡”了。因此企业应当对危机防范给予更多的重视。如果把企业之危机比作人之疾病,无疑,能够防范危机是最高明的。
公司管理阶层对于危机的认知与经营企业的态度,是避免危机的第一步。在这一个阶段当中,公司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找出公司目前与未来经营上可能出现的危机有哪些,在公司的日常运作上,做出修正与管理,去避免危机的出现。在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应用到TQM或是持续进行研发、对于员工福利与工作状况的关切以及平日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关系等,都是避免危机预先措施。其次,对于危机爆发前所散发的危机警讯,更是公司管理阶层危机管理上所必须特别警觉的部分。
3.加强公共关系管理,与公众有效沟通是关键
企业的公众包括内部和外部公众,内部是指企业员工,外部则是指与企业有关的人群、机构,如供应商、分销商、顾客、媒体等。与分销商、供应商的沟通主要是消除他们的忧虑,继续对企业充满信心,一如既往地合作,特别是大的和关键的供应商、分销商。否则,一旦企业物流上出现断裂,就会带来生产和营销的中断,继而导致现金流的中断,企业就会很快走向危机的深渊。
在企业的所有内外部公众中,员工是最复杂也是最敏感的。当危机来临时,他们担心企业效益下降、裁员乃至破产,而且他们还会成为一些媒体、机构挖掘信息的目标。另外,能得到员工的支持也是克服危机的关键。顾客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顾客能从你这里获得有关危机的信息,不仅表现了对顾客的尊重,还会有意识地引导顾客少受流言蜚语的影响。企业必须清楚,媒体对企业发生的危机永远都会感兴趣,这是媒体的行业特点和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企业与媒体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最重要的沟通。
4.企业恢复,亡羊补牢不可少
危机恢复就是危机处理完毕后,总结经验教训,并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恢复到正常状态。危机恢复也需要一个完整的计划。这个计划主要涉及:①从危机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②做出人事、企业机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调整;③处理有关责任人;④尽快采取必要措施,恢复企业声誉;⑤检讨增强企业危机免疫力的各项举措,并做出适当的改进;⑥进入新一轮的危机防范过程。
五、结论
企业品牌一旦面临危机,不但要解决危机,还必须兼顾企业原有的正常运作。危机管理俨然成为企业经理人除了平日正常运作外,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因此笔者选择了“红三环”品牌危机预警及管理个案的研究作为论文的主题,希望针对“红三环”品牌危机处理做法有深入的了解,并进而提供业界一些危机处理上的建议。
在经过前述各章的个案探讨与文献的研究后,笔者对于企业品牌危机预警及管理得出如下的结论:
1.危机是一种具有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危机的出现将会对组织或决策单位的基本目标、价值造成威胁。因此决策者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做出因应的决策。
2.危机爆发前,通常会出现某些征兆,组织若不能及时判断这些信息,将会错过早期处理危机事件的机会。危机预警不仅必要而且可以做到。笔者认为危机管理主要包括防范与准备一控制与解决一恢复与学习三大阶段的范畴。
3.企业在进行危机管理时,除了事前完善的规划与准备,组织内成员的危机意识与应变能力,更是危机管理机制成效的关键。因此企业应积极从日常运作中去培养员工的危机处理能力,才能落实危机管理机制。
4.危机是否能够在企业控制之中并顺利解决,取决于企业与所有利益关系人间的互动与关系的维系。有效地占有和配置各种社会资源,得各个利害关系人大力支持,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高度协调。
参考文献:
[1]刘芙蓉 竹邻著:企业危机管理.企业管理杂志,2003年总第264 期.
[2] (美)大卫B尤费玛丽·夸克著 傅燕凌 孙海龙译.柔道战略.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元月第一版.
[3]李冠能:如何管理品牌价值,经理人,2003,8.
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中小企业;战略供应商;评价与选择
一、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对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在生产管理与经营过程中迎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场经济激烈、产品滞销等问题,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成为企业稳定与可持续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与企业经济管理的概述
1.后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指代自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从触底到回升再到新一轮的增长的时间段。这一时期是不确定的,或短(二至三年)或长(十年乃至更久)。在此阶段内,金融行业、经济实体产业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加之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受国外以及国内的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为适应市场变化需求,避免在下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淘汰出局,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发展战略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2.企业经济管理。企业经济管理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总称,其宗旨在于通过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企业长效发展。随着经济管理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已成为一门系统、全面的学科。通常情况下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企业管理时,会依据企业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经营制度、管理系统、经营方法与运行模式,维护企业正常运营。常规情况下,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管理系统体系,即普遍由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组织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创新系统以及财政经营管理系统等共同组成,用以保证企业稳定与长效发展。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时,需从根本出发,进行系统、模式、制度以及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特征
1.综合性增强。由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概述可知,企业管理的宗旨在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达到管理目标,体现企业经济管理价值,则需进一步加强经济管理的综合性,实现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强化。即,以价值为导向,对企业各部门、各项经营活动与运行操作进行管控,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2.注重企业领导决策。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组织开展与企业领导决策存在密切的关联性,而采取指标作为反应企业市场经营实际情况的重要指标,对企业领导的经营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为提升企业竞争力,避免出现产品滞销问题,企业领导需以财务指标为基点,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制定经济管理制度、运行模式,进行管理系统调整。从而保证企业发展与市场变化的协调与统一。
3.关联性提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综合性增强,管理范围涉及到各经营活动项目中。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制定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而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发展、企业员工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因此,企业经济管理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关联性得到提升。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1.革新经济管理理念。管理理念的更新是推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主动力。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组织者、企业发展的引领者,企业领导应注重自身经济管理理念的革新,并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实现先进管理理念在企业全体员工中的有效渗透。首先,我国企业领导应坚持党的领导,紧跟国家政策支持方向,贯彻落实党政方针,保证企业发展与国家市场经济建设目标的一致。其次,企业应用长远的眼观看待问题,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实现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与此同时,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应从整体层面出发,站在全局角度为企业制定经济管理制度,调整管理系统,用以保证企业运行模式的契合性而不是一味的求新求异。
2.深化财务管理的认知与理解。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总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企业资金科学配置,提升企业经济活动价值,保证企业经营决策正确的关键点。因此,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财务工作人员,应提升自身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知,树立财务管理意识、会计意识,从而加强企业资金流向的有效控制。对此,企业可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报表格式、完善财务预算体制、建立财务管理教育培训制度等方式,进行相关工作人员管理水平与能力的强化,规范工作人员工作行为,落实工作人员工作职责。
3.建立科学财务支出约束机制。财务支持约束机制是企业经济管理内部机制创新的重要体现,对提升企业财务系统管理质量,强化企业财务系统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首先,制定完善的财务支持约束机制制度,包括财务工作者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工作日常执行规范、企业经费管理制度、企业公共财务资源管理制度等等。应以保证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实现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落实。其次,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经济管理的自主参与性,从而实现企业资金价值的最大化发挥。与此同时,在工作经验、经济管理运行模式借鉴的过程中,需依据企业实际情况以及各部门工作属性、工作情况进行财务支出约束机制的调整与改革,保证财务支出约束机制符合各部门发展需求,从而实现财务支出约束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此外,进一步完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通过配置专业工作人员、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抗风险能力。
4.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在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经营策略的有效落实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企业经营策略,保证经营策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完善性是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依据自身实际经营情况与市场变化需求,为企业制定长期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进行科学定位,树立企业品牌形象,通过借助多媒体进行企业宣传,营造良好企业文化,从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优化发展。
5.引进先进采取管理技术与方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已成为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因此,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引入。例如,在财务管理中,为满足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需求,可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化监控技术等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并通过该系统进行财务信息统计、查账、保证、审核等,从而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与效率。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场竞争日渐加剧的环境下,企业应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应以保证企业经营符合社会与市场变化需求,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探讨[J].时代金融,2016,09:127-128.
[2]王珏.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31:217+179.
篇9
建筑施工企业的危机管理有着特定的含义,主要是指在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危机和风险,其中危机和风险具体为两类,即:自然灾害引起的危机、违章操作带来的危机。在这两类危机中,最容易发生的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危机和风险。目前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危机管理中,通常倡导主动发现安全隐患和风险,防患于未然,强调了对危机的预防。在现实的建筑施工企业危机管理中,必须把危机预防放在首位。因为一旦危机和风险产生,就是不可逆转的,就会对建筑施工企业及员工造成永久的经济和人身伤害。于此同时,建筑施工企业的危机管理还可以着重应对危机和风险发生之后的善后过程。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工作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危机和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要想将危机和风险造成的后果尽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并且尽快的恢复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秩序,就要加强危机管理,使危机管理为建筑施工企业发挥最大的作用。所以,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加强危机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建筑施工企业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行业属性中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即使在管理完善的情况下,事故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一旦出现了事故,对企业和个人都会造成难以磨灭的创伤,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加强危机管理工作,要尽可能的降低危机和风险发生的概率,在施工过程中注意对危机和风险的预防,切实做好危机管理工作。
一、危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内在要求
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利润的稳定增长,首先要保证的就是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许多安全事故的例子就是血的教训,不但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形象,也使建筑是工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从现实的事故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建筑施工安全亡人事故,对受害者的赔偿额度逐年增大。此外,安全事故还会对建筑施工企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使企业的经营利润受到影响。所以,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就要搞好危机管理,让危机管理真正的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企业服务。因此,危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内在要求。
二、危机管理为建筑施工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环境复杂,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成分复杂、工作条件差、安全设施欠缺等不利因素,这些因素都容易成为诱发安全事故的诱因,所以,建筑施工企业的危机和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可避免的。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会存在潜在的风险,因此,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加强危机管理,依靠危机管理来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安全保障。由此可见,危机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风险和事故发生的几率,能够促使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危机管理能够为建筑施工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三、危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执行我国各项安全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
随着我国法律制定力度的加大和人民对于法律的重视,国家在生产安全方面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促使企业搞好安全危机管理。其中最主要的法律要算《安全生产法》,在这部法律里,对生产过程中需注意的安全事项以及安全事故的处置方法,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也包括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除此之外,国家还制定其他的安全法律法规,用来约束生产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由此可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加强危机管理,不但是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执行我国各项安全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
四、危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中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都要构建属于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建筑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必须要与施工过程紧密结合,必须要切合企业的实际,要从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做到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而危机管理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应该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从企业文化的角度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危机管理取得实效。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时候,就要将危机管理有效融入其中,使危机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得以明确,使危机管理真正为建筑施工企业服务,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健康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
建筑施工企业危机管理的具体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的危机管理包括危机和风险发生前的提前预防管理、危机和风险发生过程中的控制管理和危机和风险结束后的后期善后管理。在这三个管理阶段中,提前预防管理无疑是最重要的,只有消除了危机和风险发生的隐患,才能真正的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过程是安全的。而过程中的控制管理和风险结束后的后期善后管理依然重要,只有这三个管理阶段都做好了,才能有效的搞好建筑施工企业的危机管理工作,才能使危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所以,需要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危机管理执行到位:
一、建立危机和风险的识别机制,并对其进行有效评价
在危机管理中,要学会对危机和风险进行识别,要将建筑施工中的危机和风险按照其特点和危害程度进行区分,并按等级划分,使得危机管理工作精细化,达到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目的。此外,还要对危机和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使得每一个等级的危机和风险都是可控的。目前在成熟的危机管理方法中,已经将建立危机和风险的识别机制作为主要的手段之一,而对危机和风险的有效评价关系危机和风险的识别机制是否健全,所以,建立危机和风险的识别机制,并对其进行有效评价是加强施工企业危机管理的有效措施。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一、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中国经济也难免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资本市场不断扩大、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增加的日益复杂经济环境情况下,企业面临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如数据显示,2008年1至7月,广东有3618家玩具出口企业退出市场,占去年同期出口企业总数的77.8%,而数据同样显示,退出市场的3618家企业在2007年1至7月期间出口总额仅为2.2亿美元,仅占去年同期出口总额的7.8%。
所谓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资金运动中断,进而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与预计目标发生偏离,影响企业生存和盈利。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金融危机造成企业财务困境产生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威望在这几年里增加不少,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则意味着中国终将取消对某些资本项目的管制,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自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外一直持续升值,而在国内一直持续通货膨胀,直到今日任不见改观。这样中国产品在国外价格竞争力的下降,出口量减少以至于在国内市场上的贬值造成利润相对也减少。
第三,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国际贸易不景气。众多外资企业纷纷撤资,这直接导致企业利润被侵蚀,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明显提高,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也明显减少,这样使得企业财务资金流动加难。
第四,投资者信心不足。在金融危机大环境下,国内投资者与国际投资者对当前的金融形势严重缺乏信心。造成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信用危险加大,资金回收明显减慢,给企业的生产与销售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五,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本身的不完善。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更多的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制度完善方面还不足,一个企业在根据这个国家法律制定其内部管理计划时,难免有跟其实际操作相违背的地方或者不完善的地方。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分析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财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企业经营就是要通过勇于承担一定的风险创造最大化的价值,没有承担风险的企业只能获取无风险的最低回报,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通过对在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不难可以将企业在现阶段的财务风险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现金流量风险。现金流是一个企业的“血液”,如果现金流受阻,无疑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现金循环要经历采购、生产、销售、分配等诸多环节,不论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企业的生产链带来断链的可能,当然会减少利润空间,还有带来财务危机的可能。
2.筹资风险。对于企业投资筹集资金而言,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可长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风险只存在于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上 ;而对于借入资金来筹资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
3.投资风险。在金融危机环境下,金融市场上不确定性加大,企业投资的选择更加艰难,投资所带来的风险也相应增大。
4.衍生工具运作风险。据中国国航和东航的公告,两大航空公司在燃油套期保值上的账面亏损分别达68亿元和62亿元,这些巨亏事件是由企业的不当操作所造成的。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收益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不仅仅影响金融市场的控制和管理,而且对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及内部控制产生影响。
5.利率风险。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动用利率这一法宝,我国自2008年9月以来,百日内降息五次,可见其波动的剧烈性。有降便有升,无论升降,利率波动必然加大企业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如利率下降,可能导致前期(高利率)贷款利息负担变得相对沉重;而利率上调往往会导致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增加以及固定收益证券资产价值下降。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分析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日益深化背景下,企业应当在风险与收益方面更加偏重于安全,应采取稳健的财务操作,不仅可以在大范围经济危机到来时抵预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还可以在这个特殊时期做好随时迎接下一个经济复苏的准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资金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首先,建立资金投入保证机制,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多种信息渠道研究投资市场,主动参与投资项目的预测与论证,把好财务预算关。然后,建立资金结算中心,保证合理的运筹结构,适度负债经营,规范融资行为求得良好的商誉。最后,建立资金补偿累计制,抓好资金的后续管理
2.合理负债经营。企业资金结构中,负债的比例过大,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会使得自有资金收益率下降。因此,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决策时,首先应该考虑企业举债的规模和偿债能力。
3.建立严格的财务投资和衍生工具运作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资金额度授权、风险标准与控制政策制定、具体运作和审计监督四分离。
4.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首先,企业必须完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其次,要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加兴.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探析.会计师,2009.
- 上一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
- 下一篇:别墅景观设计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