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如何应对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危机如何应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煤炭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和蔓延的影响,部分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库存积压严重、运营资金趋紧、盈利水平下降等突出问题,企业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煤炭企业也不例外。主要表现为煤炭需求量下降,部分煤炭品种出现销售困难。一些煤炭企业采取产品降价的办法,降价保本无可厚非,但就整个行业而言。相互压价的后果必将造成恶性竞争,给煤炭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对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股市持续下行、钢材消耗量减少、能源消耗量减少。作为基础能源行业的煤炭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在国际油价和煤价大幅下跌的影响下,国内煤价普遍下滑。此次金融危机会给煤炭企业带来什么影响?面对危机。煤炭企业应该做些什么?作为一名煤炭企业从业者。笔者就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煤炭企业产生的影响
自2008年8月以来,国际、国内煤炭价格连续走低,焦煤价格下降幅度很大,动力煤价格、精煤价格区域性小幅下挫。可以肯定地说,受金融危机影响,煤炭需求总量减少,煤价大幅下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金融危机导致下游行业需求下降
煤炭较其他商品来讲。成本刚性大。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就成为主导煤价走向的风向标。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经济增速减缓,这既与宏观调控有关,也与金融危机有关。宏观经济走弱趋势反映到市场,首先表现为煤炭四大下游支撑行业钢铁、电力、水泥、化工增速全面变缓,进而导致煤炭需求疲软。其中反映最为明显的是钢铁业。2008年9月份以来,国际、国内钢材价格大幅下滑。直接影响了焦炭的供需平衡,炼焦企业随之限产降价。据统计,国内钢铁业中长材、板材价格较2008年6月中旬下跌幅度超过40%,导致焦煤、精煤用量持续走低。2008年9月份,电力、生铁、水泥、合成氨增长率分别为9%、6.5%、7.4%和3.2%,增速分别较2007年同期回落8.5个百分点、9.8个百分点、7.6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连续呈现增速下滑局面,导致电煤、动力煤需求量区域性减少。
(二)金融危机导致进出口格局改变
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速度息息相关。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英国等受到波及的发达国家,金融资产大幅缩水,经济陷入衰退,一些能源消耗大户纷纷减产或者停产,全球性能源需求下降。在运费与国际煤价双重作用下,使国际到港煤价已逼近甚至低于国内煤价。在国际煤炭需求大量下降、国际煤价接近或低于国内煤价的情况下。大量国内煤炭企业开始找不到国外买家,煤炭企业出口积极性大大挫伤。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内的煤炭库存,使国内煤企借靠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供应量的愿望无法实现。同时,国际煤价如果持续下降,势必改变进出口格局,从而使国内煤炭企业压力加剧,引发国内煤炭价格波动。
(三)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煤炭企业资金链条断裂
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国内市场逐步扩散。由制造业、委托加工业转向其他行业的可能性不断增大,致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害怕受波及而紧缩银根。链式、环式的经营链条必然会波及煤炭下游支撑行业企业,造成这部分企业资金紧张,间接使煤炭企业回款困难。另外,2007年及2008年上半年市场上煤炭热销的利好的背景。使煤炭行业投入增速明显高过产量增速,煤炭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这些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资本市场,在股市普遍下跌的形势下,后续资金与市场疲软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煤炭企业资金链条的断裂。
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从金融业开始。向整个经济体系蔓延,尤其是对矿业等基础能源产业的影响虽然滞后,但将越来越明显。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少,煤炭供求也会发生变化,这是企业将直接面对的挑战。但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这次危机必将推动整个煤炭行业加快重组、整合。形成产业的新格局。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煤炭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不少企业深陷困境。随后几年,中国煤炭产业经历了战略大重组、大整合、大调整,走出困境,实现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此次经济危机正是矿业大集团修炼内功的最佳时机,要凭借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优势较多的基础条件,超前预测、积极应对,抓住机遇,集中精力解决好规划和扩充资源、优化结构、筹措和运作好资金的问题。
二、煤炭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我国经济受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波及是不可避免的。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耗的70%。其能源主导地位,决定了它比电、油、气将承受更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煤炭企业要未雨绸缪,趋利避害,寻求办法,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一)要有信心
抗击当前不可回避的金融危机,最重要就是坚定信念。当然,信心不是建立在凭空臆想上的。信心来源于我国金融体制对抗风险的能力。我国的货币体系、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相对独立,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受冲击的程度远远小于其他国家。其次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面总体向好,即使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和企业微观业绩增长仍然良好,具有强大的内需市场开拓和发展能力。二是来源于煤炭企业的固有优势。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主角,行业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能力较强。三是来源于对市场形势的分析。此次煤炭市场受到冲击最大的焦煤、精煤市场,价格下跌有其重要的原因。在市场刺激下。2007年未,焦煤、精煤市场价格快速上扬,与国际接轨迅速,但是电煤、动力煤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受国际煤价影响较小,涨幅相对不大。所以焦煤、精煤价格随国际煤炭市场价格回落有其必然性。随着冬储煤旺季的逐步到来,对电煤和民用煤形成强力支撑。国家安监总局等四部门发出通知,2010年底前还将再关停4000余个小煤矿,将小媒矿总数控制在1万个以内,为大型煤矿腾出了产能释放空间,所以,明后两年大型煤矿供给仍然相对乐观。
(二)要有准备
对于危机的到来,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要在思想、行动上做好准备,“做好最坏的打算,做出最大的努力”。煤炭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一是要有危机意识。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危机意识。应该说,国际金融危机对煤炭行业的影响来得并
不突然,只是几年来一路向好的煤炭市场,使煤炭企业开始变得沾沾自喜。以致有一天“狼”真的来了,对煤炭企业的触动就显得很大。当前,煤炭企业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充分认识这一危机在产业链上下游传导的滞后效应。充分认识危机发生发展的周期性规律,超前谋划,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确保企业平稳、安全渡过这个经济严峻期。
二是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在当前形势下,企业耍杜绝“大手大脚”现象,紧缩银根,该省的一定要省,不该花的坚决不花。对管理者而言,要密切关注企业经营动态。千方百计开源节流,提升效益;对员工而言,在工作中要节约点点滴滴,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以实际行动与企业同舟共济。
三是全面掌控市场动态,如关注电厂运行情况、钢铁市场情况、港口存煤及交易情况、客户货款支付情况等。不能掌握充分、全面的信息,就难以看到事物变化的端倪和走势。
四是做好职工思想引导工作。在企业内部迅速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向职工讲清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变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讲清煤炭市场变化、煤炭销量、价格急剧下滑等严峻形势,教育干部职工不要对当前金融危机过分恐慌。
(三)要有措施
当前金融危机也是机遇,企业可借此自我检验,自我调整。抗击此次金融危机,煤炭企业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确保安全。安全是效益。安全也是煤炭企业规避危机的重要手段。发生事故。不但使企业经济雪上加霜,遭受损失。还会带来政治上的影响,精力上的付出,也会扰乱正常的工作秩序。因此,煤炭企业要从紧从严抓好安全工作,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规定,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抓好“一通三防”这个重点,全面、深入排查、治理各类隐患,坚决杜绝各类事故发生,以良好的安全业绩体现效益。
篇2
面对如海啸般的金融风暴,去年还是盈利丰厚的企业今年就可能停产关门。在市场的严寒随冬季的来临一起到来的时候,企业中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目前的市场中就像走摇摇欲坠的独木桥,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万劫不复,因此,大量缩减投资,甚至主动破产、倒闭,以规避风险;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现在正是赚钱的商机,因为,目前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等都相对偏低,竞争对手的压力也相对要小得多,而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帮助却非常多。持这样观点的企业便大胆的扩张,甚至还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已经倒闭企业的设备等资产,或低价囤购生产资料。但最终,两种观点取得的成效多数都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战略的规划与分寸的把握。
虽然现在中国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经济危机考验,企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亏损,甚至破产。但是,辩证的来看,危机的“危”字虽然代表了危险,但是危机的“机”字则代表了危机背后的机遇,笔者以为,这将是一次春随冬至的经济危机。寒冬中有料峭的风雪,也有温暖的港湾,如何趋利避害,关键是要冷静的思维与明智、果敢。以下就金融危机时企业该关注的5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经营建议。
1、 减少消耗,以度寒冬
我们的企业要向自然界的动物们学习,冬天时尽可能降低自身消耗,只管控好心脏、呼吸等关键环节,以挨过寒冬。企业也是如此,此时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降低非必要性开支。消减企业中可有可无的部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控制营销投入;减少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库存量;取消不必要的扩张计划等。当然,战略性扩张与储备等计划除外,但必须严格控制在风险线以下才能实施。
中国的企业很多还都是粗犷式经营,管理成本很高,浪费很大。遇到市场不景气时应该及时进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最初也是因为市场前景不清晰,原材料价格波动非常大,市场低迷等因素才逼出了零库存管理方式。而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库存等不合理带来的消耗;人员利用率低或不恰当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负债结构问题造成的利息损失;各种非必要性支出增加的成本等问题,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市场情况乐观时,掩盖了这些问题,当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这些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此时应该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解决各种浪费与消耗问题,财务方面要严格监控资金链的健康运转,减少负债,增加资金流动性,减少呆坏账。经营上要缩短经营周期,放下架子与贪念,不过分苛求经营的高利润率,因为高利润率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与激烈的竞争,可以选择利润率虽低,但风险小,竞争相对较小的经营方式,把功夫放在如何提高周转率上。
沃尔玛成为世界第一大卖场,一年几百亿的收入,不是靠的高利润,他们的利润率不过2%——3%,但是他们的资产周转率竟然可以到达24次/年。而我们一些企业宁可承担高额风险去追求商品的利润率,结果资产一年周转不了几次,总体收入并不理想。
2、调整产品结构
企业必须敏感的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所销售的产品,很多中小企业面对滞销,不是减产就是全力促销,从不想自己现有的商品是否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需求。其实,有时只要根据市场情况,应时而动,调整产品,就可以回避滞销。比如,当原油价格高涨时,一些汽车制造商洞悉商机,推出小排量节油汽车、太阳能汽车等,减少大排量汽车的产量,回避了商品积压的风险,还获得了商机。
我国家电行业也是如此,刚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时,就有一些家电企业敏锐地发现了危机与其背后的机遇,不再研发、生产昂贵的高端家电产品,而是在商品的节能、实用、便宜上下功夫。在卖场里,虽然商品上贴有大大的打折条幅与诱人的降价金额,但高端家电展位前依然是门可罗雀。而高性价比的中、低端家电展位前却人头攒动。很多家电企业还把握住了商机,推出一些迷你型小家电,单价相较大型家电便宜很多,而商家的利润率却并不低,销路也出奇的好。
3、 弹性营销投入
中、小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常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迷思之中:遇到市场环境不利,要么加大营销费用的投入,想以强势营销的方式冲出市场困局。还有一些企业则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大幅减少,甚至彻底停止营销活动,以求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其实,本文中提到的各种问题,说是问题就是问题,说不是问题就不是问题,因为,对与错之间就看你怎么把握,就是一个尺度的问题,把握正确,危机就会转化为机会。
在营销投入上我们很多中小企业也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现在市场不景气,营销投入就要精打细算了,要避实就虚,不进行大规模、高投入,风险性大的营销投入。减少大众化广告传播和品牌传播费用。可以专攻一个点,或进行低成本营销,比如口碑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操作的原则是投入要小,方法要巧。
4、危机时如何用人
说到用人,又是一个中国企业常犯的通病:经营战略的短视导致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经营情况良好时不去管理可能已经臃肿庞杂的内部组织,导致人浮于事,造成很多人力成本的浪费。当企业经营情况不利时,才想到削减成本,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量裁剪员工或降薪。这样虽然暂时的减少了成本开支,但是可能因为企业短期大量“失血”而引发更大的危机。当危机度过后,岗位缺失,自然又大量招募员工,这一裁一招便产生了很多的人力成本浪费,因为,一名新员工要熟悉并胜任工作岗位,必须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所能产出的价值是很低的。
曾经,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在汽车行业不景气时没有盲目裁剪员工,而是进行了合理调配,当时企业的研发工作基本全部停止,技术人员就是多余的了,三菱集团没有把这些经验丰富,业务专精的人才辞退,而是向他们表明态度:企业不舍得赶走你们这些与企业一起打拼的伙伴、行业的精英,但是又实在没有工作给你们做,建议你们到“战场”的最前线——做销售人员,与企业一起度过难关。大部分技术人员都留下来做了销售,他们最了解汽车不过,是当之无愧的专家,做销售时他们的专业得到了顾客的认可,销售额比普通销售人员好得多,在市场危机时为企业增加了很强的竞争力。当经济危机过去以后,汽车销售开始复苏,那些研发人员又被招回去做技术研发,因为做过了销售,这些研发人员更知道顾客最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开发出了很多受顾客欢迎的汽车。
这个例子可以提示我们,重要岗位的员工不可以轻易的裁掉,否则当企业再需要他们的时候将付出高昂的成本。企业在迫不得已需要裁剪员工时,主要是裁剪可替代性强的岗位,比如没有熟悉、适应工作成本的低技能岗位。而核心或高技能岗位的员工尽可能通过变通的方式将其留下,因为,企业面临经济寒冬已经很不好过,此时在体内大量失血,必将更难挨过危机,虽然眼下看来这些人才“没什么用处”,但是,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时还需要他们帮助企业一起耕耘,而在寒冬中帮助企业比同行更快的复苏也主要仰仗这些人才。
5、 危急中的机遇
笔者预计,未来一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金融危机对虚拟与实体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企业的压力也会随着经济萧条而更加沉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危机的另一面就是机遇,因为,无论是在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或市场经济中,都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市场环境的恶化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在进行市场洗牌,淘汰掉了一些弱小的企业,也为生存下来的强者留出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待经济复苏时,市场需求大量增加,这些生存下来的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第一要务就是活下去,等待暴风雨过后的阳光。
生存下去的技巧是即要不做,又要去做。所谓不做,就是不做那些消耗资源,加重企业负担,高风险的事。而去做,则是去做那些发现机会,可以突破困局的事。比如像前面提到的家电企业不去做那些高风险,消耗资源的大型家电,去做金融危机带来的商机——便宜的小家电。市场需求量大,利润率又高。相信拥有这样智慧的企业,他们的冬天不会太难过。
企业内部也是一样,不去做那些伤元气的改动,而是去做那些强健筋骨的事情,比如改善管理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产负债的结构与利用率;消减繁琐臃肿的管理层级;加强与客户的合作等。
这次金融危机即像一个老师又像一个考官,它教会我们很多生存的本领,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反思。同时,它的考核也很严厉,没有学会应对危机的企业将被无情的淘汰出局。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地税部门;税收改革;措施
引言
当前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世界各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金融危机使得地税部门对税收政策的调整带来了新的改变,使其对税收政策和税收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对新的财政税收政策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因此国家必须要改变现有的税收政策,以便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从税务部门的立场来研究如何使企业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好地生存、盈利和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税收政策造成的影响
我国可以说是一个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所以或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突袭。它对我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国内的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时会出现压力增加的情况,所经营的产品库存堆积严重,运营所需要的资金也日渐紧张,导致了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这些都是在金融危机的突袭下,我国的经济面临的新的困境。因此,为了解决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带来的损失,要对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进行改革和管理。这一措施对解决我国企业的发展所面临的金融危机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们国家设立了多种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如增加增值税、对进出口税方案进行改革、对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助等等。
尽管国家为解决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这些财政和税收政策仍然存在诸多的局限。为了是企业能够在金融危机下更加平稳地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如财政部、税务部等等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经济的和发展。而且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行政部门采取改革财政税收政策的措施是最有成效的,也是最直接的。把税务部门和的财政税收政策和我国经济的发展相结合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税收政策,国家有关部门都是实行最为严格和规范的管理模式。因为国家税收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当经济发展出现隐形危机或已经面临经济危机时,国家的税收政策就要进行适当地调整,通过税收改革来调控国家的宏观经济,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好的契机。
二、税务部门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正确处理财政税收政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财政税收收入都是靠企业经济的发展来获得的,只有企业生产增长了,才能带动财政税收的增长,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企业的销售收入。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税务部门要加大税收改革的力度,进而促进企业销售收入的增加,从而保证税收收入的稳定。因此,通过改革财政税收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是可以看做是税务部门和财政部门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它需要税务部门较多地介入到一些竞争性的行业和领域中,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并从这一立场把税收制度变为一种公共性的投入。地税部门在这方面的公共性投入会带动本地区的多数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如果在经济发展中,财税部门对资金进行直接揉入有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会使财政税收的目的发生扭曲,这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对国税和地税之间的协调机制进行完善
在国家税务系统中,“国税”和“地税”是对称的,是国家分税制下的产物。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税收承担着多种职能,如组织财政收入、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以及调节社会分配等等。我国的财政收入大部分都是来自税收,因此,税务收入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继续分设国税和地税这两个征管机构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了。虽然对目前而言,将国税和地税进行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相比于国税改革,地税改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它的机构整合难度较大。面对经融危机的突袭,国税和地税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工作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各个地区税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税务整合工作,利用本地区的信息资源优势处理好国税和地税之间的协调,同时要制定一些具体的税收政策来实现国税和地税的互利互惠,使企业的税收更加合理化。
(三)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
税负是税收政策的核心,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税负总水平,同时能够直接有力地体现纳税主体的经济情况。政府的支出和国家的税收收入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不管国家的政策如何,税收总收入是和经济发展水平分不开的,合理的税负结构有利于建立更加科学的税收制度。首先是要明确合理的税负标准,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取消一些体制外的收入,提高整体税负水平。其次是要加强对增值税的转型,促进物业税的开征。三是对个人所得税实行改革,降低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对资源、环境等一些税收体系进行改革。四是要在建设创新国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税收优惠制度建设。总之,税负结构改革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优秀经验。对于国家财政税收来说,所得税和增值税使其主体税种,而对于省级税收来说,营业税是其主体税种。而对于市级和县级的税务部门来说,物业税是其主体税种。这种税收制度的税负水平是合理适中的,能够帮助企业很好地应对经济危机。
(四)保证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建立科学支付体系
对于这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对一般性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之间的比例进行合理搭配,提高一般性支付的比重。其次是对税收返还制度和增值税制度进行改革,加强对支付资金来源的稳定。再者是对支付转移的方法进行改革,对资金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此外要税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的人口情况、人均收入情况以及本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来选择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法。最后是要对监督支付的运行体系进行完善,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在政策方面,还要对我国现行的支付体系的总体结构进行优化。
(五)调整经济结构进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机构的有花花说呢估计必须要做到一是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加大对科技方面的投入,使企业加快改造技术的步伐。二是对现有的资源税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利用。三是要重视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建立资源和资金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现存的生态环境机制。
结束语
总之,国家在进行税收制度改革时,必须要考虑到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运用现代管理的额理念,对不合理的税收制度进行优化,对国税和地税之间的协调机制进行完善,保证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建立科学支付体系。只有这样,地方税务部门才能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突袭。
参考文献
[1]吴章英.金融危机与稽税风暴[J].新财经,2009,(11):30-33.
[2]涂启明.加强金融危机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监管的思考[J].魅力中国,2009,(10):84-85.
[3]王宇.基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税务管理问题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2010,(5):188-190.
[4]尹淑平.金融危机下企业"走出去"的税务风险防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54-56.
篇4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华尔街海啸,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指的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范围内经济触底、反弹至新的增长周期出现前的一个时间段,时间可能是两三年甚至更长。
后金融危机时代表现出几个显著的特征:
1.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金融危机过后,贸易壁垒、汇率争端、产业转移、资源争夺等预示经济全球化加速形成。
2.新型产业迅速崛起。互联网的高速普及,加快了信息的传播。新老产品的更替,以及产业崛起至衰退的周期大为缩短。
3.实体经济遭遇困境。投资人对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前景并不乐观,他们更愿意将资本投向虚拟经济领域或资源炒作,如房地产、大豆炒作,造成实体经济缺乏资本支撑。
4.全球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急于调整汇率,造成通胀压力加大。大量过剩的货币,推高了资产价格,使资产泡沫进一步恶化。
随着金融危机逐渐消退,全球金融体系开始进入修复期,我国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来临。
一、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截止到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达4千万家,占企业总量9成以上,产值占全国GDP约6成,出口份额占全国6成,税收贡献率达5成,另外中小企业提供了近8成的就业岗位,新增就业人口占总数9成。可见,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保持充足动力、扩大就业机会、加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然而,金融危机的余热与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造成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重重,暴露出财务管理上的诸多弊端。
1.资金链供应不足
融资困难,始终困扰着中小企业。很多中小企业正处于上升期,资金需求量大,却因实力有限,难以从银行获得足够的贷款支持,造成资金缺口。一方面,银行贷款利率高,手续繁琐,对中小企业融资带来很大的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较差,而且负债严重,无法获得银行信任和贷款。
2.投资缺乏全盘规划
投资活动的目的是以资金的运作实现企业利润的增值。一些中小企业在投资活动中较为盲目,缺乏对投资环境的科学论证,眼光只放在快进快出的短期投资上,而忽视对长期投资的战略规划。盲目的短期行为,以及缺乏资金成本控制意识,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3.轻视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同行业的竞争压力大,很多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将重点放在技术、销售之类的“硬件”上,而忽视理财、管理之类的“软件”。有的企业制订了一些财务规章制度,但漏斗较多、执行不力,也就形同虚设。
4.缺乏财务管理专才
2009年,《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披露,中小企业员工平均受教育的年限约为12年,相当于高中学历水平。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总数32%,高中学历占44%,大专学历占15%,本科学历占8%,研究生占1%。员工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较低,已成为中小企业的普遍现象,更有不少企业任人唯亲,缺少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培训。
二、完善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
1.完善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财管系统
从四个环节入手:在岗位设置上,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明确财会和相关岗位的职权界限,形成分立与制衡机制,有效防止越权和独权等现象发生;在风险管理上,中小企业要做好风险分析与控制,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核心工作来抓;在内部审计上,内审部门要对会计账目进行严格把关,审计人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外部监督上,借助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的年检,及时弥补财务管理上的不足。
2.加强现金流与成本管理
充足的现金流,是中小企业在经济危机中幸免于难的关键。中小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的抵抗力,加强对现金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考核程序的控制,保证生产经营有充足的现金流;设立完整的应收账款核算制度和客户资信档案,派专人催收应收账款,保证资金周转正常;定期盘点实物资产,对实物的入库、保管、领取、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大力提倡成本节约意识,加强成本的事前控制,尽量减少非生产性支出。
3.疏通企业融资渠道
首先,中小企业对融资渠道要有明确的定位,根据自身规模和资金需求选择合理的融资渠道,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以多元化手段进行融资;其次,利用国家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充分了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政策,选择合适的融资机构和融资方式。再次,注意树立诚信品牌经营的形象,争取较高的信用等级,密切与大型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其信用担保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
4.建设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
知识水平、业务素质过硬,是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学会解读新经济政策、新经济形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企业降低资金风险,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要在利益分配上注重兼顾各方利益,最大程度地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要定期开展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
三、总结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中小企业要更加注重对财务的管理,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一方面要认清在财务管理上面临的困境,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有效对策灵活经营,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篇5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纷纷“过冬”,用工数量与20__年上半年相比大量减少,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流动人员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金融危机对求职择业的不利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从求职者个人角度看,掌握正确的求职技巧是提高就业成功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认真做好你的求职简历。求职简历是个人向单位推介自己的重要资料,求职简历做的如何,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你对求职这份工作的态度。一是资料要详实,特别是对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更要恰如其分的表述,不可言过其实。二是内容要新鲜。大部高校毕业生的简历是在毕业前设计制做的,毕业后就应该对简历内容进行及时调整修改,特别是联系址、电话等,否则,会给求职应聘带来不利影响。三是格式要规范。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的简历排版随意,表格混乱,字体不统一,甚至有错别字,简历上的小错误从侧面反应了求职者不够严谨的工作作风。精美的简历不一定保证求职成功,但粗糙的简历必然影响到你的择业。
不要过渡注重薪酬。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有的求职者为了得到一份工作,主动打出了“零工资就业的旗帜”,这是社会不提倡的,也是劳动法不允许的。相反,有的求职者在不了解行业薪酬情况,特别是面对金融危机,就业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仍然对薪酬期望过高,不能正确的定位,也不利于求职择业。
着正装参加面试。着装是一个人内心情绪的外在反应,如果你对这份未来的工作足够重视,一定比较在意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面试现场,反之,如果你不认真对待面试机会,面试结果也当然不会“认真对待”你。我们不赞成“以貌取人”,但形象对面试结果会产生一定影响,同时,着正装面试也是对评委的尊重和礼貌,并且一定程度显现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做一个遵守时间的人。对于一个求职应聘人员来说,在求职面试中,应该有更加严格的时间观念。当接到面试通知并同意参加面试时,就要按要求的时间如约到达面试现场,任何理由的迟到都是面试大忌。如果为迟到而说谎就更不应该了,前者充其量是时间观念不强,后者则是诚信问题了。所以,尊重面试时间也是提高求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篇6
这是一场不亚于1929年经济危机的现代经济危机。中国政府与企业如何应对、我国实体经济能否独善其身,政府高度关注。国民神经紧绷,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铺天盖地。一时间。一场围绕金融危机的新闻遭遇战,骤然打响。
林林总总的新闻报道中,今年1月30日至2月4日,湖北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推出的以《“草根”御寒竟风流――十堰民营业主危机应对智慧》为主题的5篇系列报道,因其鲜明的特色而独树一帜。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不少读者致电、致函编辑部表示赞赏。2月17日,新闻局第91期新闻阅评。对这组系列报道给予充分肯定。
回顾这组报道的采写过程,笔者认为。之所以引起一定反响,最终获得业内外的认可。根本的原因在于开启创造性思维,践行新闻规律,为宏观经济报道打开了一个微观可亲的阅读窗口。
一、调动逆向思维。赋予独特视角
如何报道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这组报道推出之前,金融危机已爆发4个多月,有关报道依事件发展的进程。步步跟进。绵绵不绝,呈现出“流水”态势。关于其成因与影响,报道由远到近;关于应对措施,报道自上而下。换句话说,新闻报道的“高地”已被“占领”。最易表述的角度已被采用。作为后进式报道,如何后发制人,出奇制胜,是一个难题。
在策划这组报道前,作者大胆运用逆向思维,决定反其道而行之:“高地”被“占领”,力求“洼地”起跳;宏观面难以出新,力求在微观层面取胜。
确定了这一基调,作者眼光向下,选择报道基点和样本。具体操作办法是:锁定一个地域。瞄准一个群体,选择一个故事,展现一种智慧。《“草根”御寒竞风流》的主题和报道取向,便在这样的思维运作下,顺理成章,悄然生成。
报道基点和样本的独特性,决定了报道视角的独特性。正如新闻局新闻阅评所评价:“每篇讲述一个特色人物的特色故事。展示一种应对危机的独到方略”;“报道视角独特,拓展了党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报道的宽度。”
二、运用超前思维。彰显理性价值
金融危机波及范围逐步扩大。对实体经济影响不断加深。受众关注的重点由认知向行动转变、由观望向应对转变。但是,“应对”绝不是大话套话,绝不能停留在报纸文件上;应对,也不仅仅是政府的事。
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他们的处境如何?政府救市之举出台后,他们如何响应?面对市场变局,他们如何应对?一些企业的应对智慧,能给同行什么样的启迪?读者最为关注的这些问题。也是作者必须思考的,更是报道必须回答的。
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报道才能赢得读者,才能体现自身的传播价值。因此,在策划、采写这组报道时。作者始终坚持向“前”看。用超前的思维来反映企业的创新。用超前的思维来提炼应对的智慧,尽量使报道之“点”,散发出“面”的魅力,使报道之“事”,展现出“理”的精彩。
因此,这组报道在开篇便以“编者按”的形式,开宗明义,揭示出这种追求。“近期,记者走访十堰发现。一些民营业主面对危机眼光独到,进退得法,其灵活对策、经营智慧令人大受启迪。这股涌动在民间的草根力量不可忽视!”
在接下来具体的5篇报道中,每篇报道都以点评的方式画龙点睛,给人无尽的回味与启迪。如在首篇报道石化企业郧西海天时,点评道:他花谢时我独放,说白了就是不赶“热场”赶“冷场”。市场情况好时一哄而上。危险;别人下马我上马,高风险中藏机遇。谢守军的这种生存智慧,绝!
又如,在报道杨军和他的炸药企业时,这样评价:当危机击中软肋时,亡羊补牢是第一步。当危机展现生机时,敏感把握又是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如何化危机为转机?杨军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如前两点启迪。
在报道食品企业顺溪公司时,点评是:单打独斗举步维艰,联合发展笑对危机。眼前的金融危机,使部分中小企业深陷资金困局,怎么办?顺溪公司“抱团取暖”的智慧之举,可学可鉴。
因此,对于这组报道。新闻局在新闻阅评中做出了公允的评价:“应对危机。各行各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组报道分别选取了石化、炸药、豆制品、绿松石行业和工业园区等五类典型加以报道。其产业的代表性、智慧的适应性强,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启动发散思维。丰富表现手法
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是这组报道的显著特色之一。特色的形成,与在策划过程的发散性思维运用密不可分。
报纸的报道自然以文字为主,但使用什么样的文字、什么样的行文方式表述?是不是仅使用文字?在整个报道的策划、采写过程中,记者尽量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尽全力开拓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最终,形成了“故事+点评+漫画”的报道特色。
为了增强报道的可读性,作者在采写中确立了这样几条原则:一是讲述特色人物的特色故事,二是以民间语言展现民间智慧。这样的原则,使得这组报道文字生动,琅琅上口,通篇简炼可读,丝毫不觉累赘。
段落跳跃性强。这组报道每篇不过七八百字,为了增强故事性,大量采用了短句子。小段落,每段只有两三句话,有的甚至只有一句。如《别却柳暗寻花明》一文中“令人惊喜的消息还在后面”一句单独成段,巧妙地把文中前部分杨军认识危机和后部分应对危机联系起来。这类语言的运用。很像书法中留白,给读者留下了赏析的空间,进一步增强了文趣。
标题意境美。为了追求连续报道的整体效应。标题统一采用七字题,且每个标题均采用了具象比喻,营造出韵律美与意境美,如他花谢时我独放、别却柳暗寻花明、抱团取暖见朝阳、顶着寒风觅春色、调转船头天地阔。连缀起来,不是诗,胜似诗。
口语形象生动。如在首篇报道《他花谢时我独放》中,有这样的句子:“企业经营遇麻烦就像人患感冒,感冒了你能倒下?必须挺住!”“危难时刻,不能冷了下家(买方),也不能冷了上家(卖方),这样才能培育自己的信誉。”
篇7
的确,金融危机诱发了美妆产业的进一步下滑,使本已面临各种危礼的产业又面临者新的友展变数。但是,美妆产业发展到今天,出现下滑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金融危机,而在于产业发展本身并不成熟。所以,众多专家学者与行业人士所讨论的如何应对金融危礼之策,当从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去寻我答案。而结论只百一个――
除了我们自己,没有谁能拯救美妆产业!
在一次行业聚会上,主办单位抛出这样一个话题:“美妆产业到底缺什么?”众多嘉宾及听课者纷纷列举各种答案。
有人说缺品牌。因为美妆产业发展30年来,一直缺乏有大众知名度的领导品牌。即使有产业的“排头兵”,也终难茂长为撼天大树。
百人说缺人才。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职业经理人阶层,都是企业主欲“三顾茅庐”却无处觅他的稀缺资源。
有人说缺资金。因为美妆企业的发展,完全依靠的是民间资本的支撑。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资金俨如唐僧的“紧箍咒”,让企业给你放不开手脚。
我认为,美妆产业最缺的不是品牌,不是人才,也不是资金,而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帮助产业走出发展低谷,并从各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
客观地说,美妆产业发展30年来,对“创新”一词存在着诸多误读。或者说,美妆产业似乎从不缺乏创新。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因为走妆产业对于中固市场经济来说是一个新共产物,完全需要依靠企业自己“摸石去过河”,创造出自身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美妆产业善于运用“拿来主义”,极端表现为模仿与概念营销,并曾经促使美妆产业高速增长,一度成为社会“第五大消费热点”。
篇8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越来越成为引发经济危机的核心导火线。又随着金融业的日趋多样化和多层次化,所以通常金融危机引发的虚拟经济危机最终会演变成其他各领域的实体经济危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特征是以债务经济为主,因此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也由原先的“过剩经济”转为现在的“债务经济”。经济危机爆发后在国际上的传染通道主要有:资产通道、银行通道和货币通道。
关键词 次货危机 过剩经济 债务经济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从“过剩经济”到“债务经济”,经济危机原因的变化;第二部分是金融危机的传播通道;第三部分是美国次贷危机是如何传染的;第四部分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一、从“过剩经济”到“债务经济”,经济危机原因的变化
美国人们的消费通常受其消费习惯和预期收入的影响,保持长期以来的借债消费习惯,其中家庭消费和住房消费尤其活跃,曾一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我们说如果在考虑预期收入即自己有能力偿还的情况下,提前消费是可以促进当期经济发展的。但是美国人却恰恰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预期收入而加紧当期消费,只会是不顾后果的消费,杀鸡取卵的消费,是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的消费。要消费但又没有本钱,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借钱,拿未来的钱来提前消费了,但前提是未来的钱能够如期拿到,但未来又有着其不可确定的因素,如果某一环节出错而不能偿还贷款,那么就有可能使经济遭受到一连串的损失,最终引发经济危机。而消费的习惯是长年形成不容易改变的,所以八十年代以后在美国政府带头下,年年大力发行债券,政府财政赤字严重,企业的债务也不断的增加。消费者由于几十年来举债的消费习惯,也已经慢慢地并开心地毫不担心地享受着这种发未来钱的生活方式。他们几乎没有存款,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也很乐观,因此,使美国一度在经济上出现了虚假的繁荣,股市和楼市的泡沫也越吹越大。当泡沫有一天被某一环节捅破时,下一轮的经济危机也随之不远了,最终酿成了08年的次货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传播通道
(一)资产市场通道
资产有虚拟资产和实体资产之分,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通常出现的金融危机是由虚拟资产(股票、债券等)危机开始的,但最终会蔓延到实体资产危机,进而形成全球经济危机。以美国的次货金融危机为例,次货即次货级抵押贷款,指银行或贷款机构提供给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底,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的一种贷款。在美国,个人贷款者是向抵押贷款公司而不是直接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然后抵押贷款公司将向个人提供的抵押贷款作为其资产打包成股票和债券出售给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而对该个人抵押物信用等级测评的评级公司却由于个人利益并没有公正客观的测评该抵押物,以致使得一些抵押物被高估、错估或者连续抵押。而这些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又将它们从抵押公司购买的股票或债券作为自己的资产打包成自己的股票和债券出售给投资者。这一层又一层的打包,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资本市场带来了一时虚假的繁荣。
(二)银行通道
经济越发达,国与国之间的金融合作领域就越宽,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银行去外国投资办子银行或者分银行,例如我国的渣打银行和花期银行等。一方面当该国发生金融危机时,本国银行会出现呆帐、坏帐甚至倒闭,那么该银行在外国的子银行或分银行必然受到牵连,其资产减少,那么该外国的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资产必然会提高该银行的利率,而利率的提高又势必会影响该国的企业投资,使在外国银行贷款的本国企业减少投资,减少利润,即而引起该国部分结构性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外国银行和本国银行之间的合作也是宽领域、多层次的,一旦该国发生金融危机,银行资金外逃,该国的银行将会面临资不抵债、亏损甚至倒闭的危险,因此与其有合作的银行一定会通过货币途径受到牵连和损失,即而影响该国的经济。例如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和萨克森银行濒临倒闭,法国巴黎银行管理的几只基金已经清盘,英国北岩银行也出现了挤兑。紧接着这些在美国以外地方出现的问题,又将其影响反馈回到美国,引发美元的疲软,股市的动荡以及一系列新的金融问题,比如美国负有盛名的投资银行贝尔斯所面临的困境。这个残酷的反馈循环系统―在美国产生的问题从美国流到其他国家,从其他国家再流到另一个与之有关系的国家,最后又流到美国,所到之国经济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发生同样的金融危机。
(三)货币通道
现在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债务的无限扩大导致无偿还能力而造成的。一方面当该国为了缓解金融危机而向国际社会大量发行与其国生产力没有紧密的债券或者就干脆以发行货币来解决金融危机时,在国际社会上筹集的该国货币势必会引起本国货币的增加,从而导致本国货币的贬值。以美元为例,美国大量发行债券,导致本国美元数增加,美元贬值。另一方面美元的贬值会导致外国货币的升值,这样就会影响该外国的出口,使外国出口减少、国内出口企业利润下降、工人工资减少、失业率增加,从而把经济危机传播到该国家。
三、美国次货金融危机是如何传染的
美国次货主要是面对那些信誉程度和收入低的人群,向其提供房屋抵押贷款。所以,可以说美国次货金融危机的源头是房地产危机,先是由房地产此实体经济影响资本市场的虚拟经济,再由资本市场的虚拟经济影响全球各领域的实体经济。美国当局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借债买房,使得一度出现了房地产虚假繁荣,泡沫形成。当抵押贷款人不能及时偿还每期负债时,银行收不回贷款,于是对房地产开发商的下次贷款会减少或者不贷。房地产商没有了贷款,势必会减少房屋的供给,另外一方面抵押贷款人面对银行的催款,势必会减少其他方面的开支和消费。如果该消费品正是别国的出口品,那么势必会引起该国出口品对美国出口的减少,进而引起该国经济的萎缩。因此房地产的低迷会引起国际上其他实体经济需求的减少,给别国经济带来同样的经济危机。美国为了刺激经济不断地降低利率,为了偿还国际债务大量的印发美元,致使美元贬值。这样更直接引起外国货币的相对升值,最终影响到别国的贸易经济,给别国经济带来萧条和危机。
四、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一)预防金融危机
产生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无非就是两种,即过剩经济和债务经济。相比过剩经济,债务经济引起的经济危机更可怕。只要消费和投资增加,那么国民收入就会增加,个人收入也会增加,进而消费和投资也会增加,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危机自然就不会出现了。而对于债务经济,如果只一味的强调提前消费,追求暂时的享受而不与相应的生产力联系起来的话,那么最终只会形成泡沫经济和虚假繁荣,进而演变成经济危机。但是,我们知道,如果借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并伴随着一定生产能力提高的话,那么债务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因此,如果我们把一种货币固定在一种生产能力上的话,那么该国货币的增加并不是债务的增加而是一种生产能力上的提高。
(二)如何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来了,我们不用一味地惊慌和措手不及,危机来了就来了,既然无法避免,那就只有积极面对了。因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地不断深入,一国有难,别的国家很难独善其身。所以,在心理上面对金融危机不要恐慌,要沉着应对。经济危机无非就是经济萧条、衰退、出口减少、企业或工厂利润下降甚至倒闭和失业率增加等。对于一些长期依赖出口的国家,此时乘着危机时刻,可以扩大内需,依赖自己总好过依赖别人;国家财政当局可以积极的运用财政政策,投资公共事业,拉动本国经济的增长。另外,减持危机国债券和储备外汇,以免由于该危机国的货币贬值引起本国外汇资产缩水,同时可以利用出售外汇的收入来扶持本国企业。此外,要完善本国金融体系,建立合理安全的金融监管制度,使金融机构能有一个自由灵活的收缩机制,以至于在出现危机不易被传染,使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反而有个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 出版业 对策
一、引言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可避免地对出版业带来了连锁反应。美国出版业受冲击最早,也最严重。在美国经济震荡最为猛烈的2008年9月, 16家书业上市公司中14家的下滑幅度达到了两位数。而在我国,也表现为出版物出口增长下滑、零售额下降等。金融危机还导致房地产、汽车以及相关消费领域市场需求下滑,导致出版业依赖广告实现赢利的能力下降。
金融危机给我国出版业带来一系列“危”的同时,也创造了新“机”。那么,我国出版业应该如何应对,迎接挑战呢?本文将针对我国出版业在金融危机下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以求寻找对策。
二、金融危机给出版业带来的机遇
1、精神需要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也出现了失业潮、消费萎缩、空闲时间增多等情况,报刊书籍作为一种低廉实用的休闲娱乐工具,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将会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人们在危机下承受了很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这个时候人们更需要报刊书籍来抚慰心灵、引导生活方向、恢复信心与动力。
回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金融危机,迪斯尼就是在那一时段起步并且取得成功。可见,当时迪斯尼的出现,正适应了美国人在当时金融危机下的精神需要。那么,我国出版业也可借鉴美国的经验,根据国内具体情况和受众心理,推出一些温情、消遣、娱乐的出版物。
2、财经类读物畅销
在金融危机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的背景下,人们切实体会到金融危机已经涉及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人们比任何时候都要关注经济发展动态,并试图探寻金融危机的根源,人们迫切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以期望了解该如何应对。《伟大的博弈》《次贷危机》《货币战争》等大众财经读物,成为金融危机后的畅销书。中信出版社2008年5月推出的《美元大崩溃》销量超过17万册,6月推出的《看不懂的中国经济》销售20万册,《黑天鹅》超过14万册,10月推出的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新作《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上市不到一个月已经加印四次。轻工业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出版集团等也纷纷准备从美国、欧洲等地购进相关畅销书的图书版权,加快推向市场。这些财经类读物的成功业绩,说明从报刊书籍中汲取财经知识正契合了受众在该阶段的心理需求。
3、带动相关产业,提高附加值
出版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的产业。出版业每个环节、上下游都连接了众多行业、产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如造纸、油墨、机械、印刷、装订、仓储、物流、销售等。在这一产业链中,既涉及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涉及了知识密集型产业;既有工业,也有服务业,还有高科技和创意产业。因此,金融危机下,可以考虑提高出版物附加值,带动多个相关产业,这样可以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金融危机给出版业带来的挑战
1、运营成本增加
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图书出版常用的轻型纸涨幅平均在18%-20%,使图书印刷成本大大增加。国内约千家污染较大的造纸厂关停,更造成一纸难求的局面。纸张价格受到国际与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2009年纸价明显回升,目前铜版纸和白卡纸还在进一步提价,新闻纸在7月份也开始提价。
在金融危机中,尽管有纸价上涨、运费增加等因素,但出版业不应提高出版物价格,而是应考虑如何降低成本。在以前的经济危机中,西方出版社就通过转移印刷厂来降低印制和运输等成本。
2、广告下滑
根据CBR的检测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元月,广告投放量同比下降多达13个,广告下降的比重都非常大。国内的金融业、汽车业广告量投放不容乐观。国内金融行业同比下降了5%,以美国通用汽车代表的全球制造业的巨头已经采取了大规模的广告削减计划,在亚洲地区日本丰田在2008年的8月已经进入了压缩广告投放的阶段,专业人士预测压缩幅度2009年会达到50%,汽车行业正在大幅度的削减广告投放次数,其中零售行业减少了64%,房地产应该是中国报业广告最重要的支柱行业,其中报业广告相关行业的影响是30%左右,去年是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广告收入的冲击非常明显。
四、我国出版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金融危机是一场蕴涵机遇的挑战,也许会加速我国出版产业已有的增长缓慢、产业链等问题集中爆发,但同时也会促使出版企业大刀阔斧坚持改革、推进出版创新。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使中国出版业能够在金融危机中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
1、体制改革
美国出版业历经百年的规模化运作发展,实际上已经相当成熟,市场开发已接近顶峰,而我国出版业市场还在开发和培育的过程当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市场资源造成了市场分散,结构分配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而金融危机加剧了出版行业的风险和压力。因此,深化出版业改革将是全面推进出版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创新将进一步激发出版业的活力,增强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目前全国24家出版集团中,有17家完成转企改制,平均总资产增长66.2%,利润总额增长25.3%,最多的翻了三番。四川、江苏、福建、天津等几省市的出版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正在落实。中央部委和国家机关所属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总的目标是,3年内要完成158家中央在京出版社、103家高校出版社以及所有地方的出版集团、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革任务。
2、内容创新
出版业一直遵循以“内容为王”。金融危机下,经济领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新闻从业人员要嗅出市场先机,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根据读者需求,调整选题和出版计划,有意识地加大有关金融、理财等经营管理方面报刊书籍的出版发行力度,及时推出 “话题式非虚构类”报刊书籍,以满足受众需要。
3、成本意识
众多媒体2008年感到困难最大的,不完全是发行的压力,也不仅仅是广告减少的压力,更主要的是新闻纸涨价带来的巨大压力,特别是2008年国内几起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增加了纸张的印刷成本。
因此,降低直接成本,控制总成本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1)纸张的采购。在保证出版物制作品质的前提下,出版社有变换纸张材质的选择空间。不同纸张材质的变换,相同纸张材质不同品牌的变换,都能达到减少纸张费用的目的。
(2)掌握制作公司、印刷厂的经营情况。当前的“危机”也同样会波及这些行业,他们同样也会遇到业务量下滑的状况,此时也正是出版社降低成本的机会。
(3)赢得信任,降低资金的时间成本。媒体的品牌形象和经济实力造就了其社会信誉度。良好的信誉度可以赢得纸厂、制作公司、印装厂商的信任,从而赢得付款时间,可以为出版社降低资金的时间成本。因此,媒体还要加强财务管理,使各项财务指标更合理、更科学,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资产和负债的结构,提高运营资金的使用效率。
4、集团化
维亚康姆、贝塔斯曼等世界十大传媒集团都没有局限于某一单一传媒类型的产业结构,它们无疑是出版业的领跑者。而王牌就是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来实现全球化扩张。金融危机中单一出版行业抵御风险的实力较为单薄,政府部门应鼓励出版企业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以实现资本资源人才的最优化,重新整合成为跨区域、跨行业的出版传媒集团,打造出版传媒品牌,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5、多元化
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企业的单一经营风险。图书销售市场低迷将会压缩出版业的利润空间,图书出版产业应该积极开拓产业链条,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多元化经营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企业的生产、技术、市场等资源,从而有利于现有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6、数字化
随着网络与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应用,传统的出版业态发生了变化,出版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出版传播手段多元化,博客、播客、维基百科……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也是创造者;新的阅读载体从网络、手机、阅读器到BOOK2.0,新形态传播媒介正冲击着传统的纸介质媒体;流通渠道也变得简短、容量无限,网络购买便捷、价格低廉,已占据相当市场份额。可见,网络与数字技术以其广泛性、互动性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出版环境。
当英美出版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遭遇寒流之时,人们开始采用电子出版物的发行来转“危”为“机”。中国的数字出版业基础薄弱,特别是对阅读器终端的开发推广不够,单位产品赢利能力不强,收益结构不合理。所以,国内数字出版业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市场。
7、开拓农村市场
金融危机的冲击令国民收入消费状况出现一定的改变,社会心理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缺乏安全感,对未来失去信心等。报刊书籍应该使人们增加对社会状况的理性认识,疏导社会情绪,提高农民生产创收能力,积极面对危机。比如大力推进“农村书屋”计划,切实考虑因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农民的知识需求,增加涉及农业生产技术、自主创业等相关内容的报刊书籍比例。
五、结束语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散去,中国出版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需要在危机中寻求突破,不断创新,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成为后危机时代的传媒市场的赢家,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郝洪捷,贺瑾.金融危机带火经济类图书,该类图书关键词是危机〔N〕.法制晚报.2008-10-17
[2]郭文才.金融危机,报业转型的良机?〔J〕.新闻记者,2008(12)
[3]王国庆.报刊业最重要的危机来自自身〔OL〕.腾讯财经网.2009-6-8
[4]黄新萍.出版业能否挺过金融危机〔N〕.出版商务周报.2008-10-29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及其危害,并运用理论对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现象、危害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实质就是当代新经济危机,最后介绍了我国如何应对此次危机。
【论文关键词】理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一、美国次贷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先是在1992年爆发了英镑危机,然后是1994年12月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席卷整个世界,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本轮金融风暴是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进一步延伸的结果,而次贷危机则与美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中过度利用金融衍生品有关。什么是次贷危?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而投资银行又利用其“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通过创新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由此,最初一元钱的贷款通过创新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以至于最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最终酿成了严重的次贷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的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金融危机有相似之处。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
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过去近10年,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趋势,经济不断繁荣,但这种繁荣的基础其实比较脆弱。这些经济体自身的储蓄相对不足,消费不断增长,经济的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其集中的表现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来支持其日益高涨的消费。这一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消费信贷链的破裂,集中的表现就是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美国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金融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7%。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如果美国政府能够及早对华尔街进行审查和监管,“两房”、雷曼兄弟、美林、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等或许就不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掉。“次贷危机”这只“美国蝴蝶”扇动翅膀所引发的金融海啸迅速向全球蔓延,向实体经济蔓延,并最终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二、运用理论揭示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实质
2008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实质是新时代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主要针对十九世纪的实体经济生产相对过剩危机。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由资本的贪婪本性所导致,而且经济危机会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重复出现,无法避免。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与生俱来,是一种制度病、基因病。经济危机产生的过程是这样的:由于资本对利润永不知足的贪婪,推动着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又由于财富中的大部分被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的购买力相对于不断扩大的企业产能实际上是趋于下降,于是产品卖不出去,资本周转中断,企业只能被迫闲置生产力,于是经济危机爆发了。但是经济危机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根本矛盾,于是一次危机过去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一次新的危机开始酝酿,并最终爆发。近一百多年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被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反复证明。马克思关于实体经济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理论与当下的金融危机又有何联系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经济兴起,同时货币资金投机不断出现。世界经济开始金融化,金融开始世界化,虚拟资本大量出现。资本主义发展至今,已发展为全球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美元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形成主导地位,这使得美国只要通过发外债、印钞票,尤其是人为地使美元贬值,就会导致其他国家所持有的美元和美国债券大幅缩水,就可以实现全球财富向美国的转移。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4.5%,却消耗全球30%的资源;而实际上,美国国内债务和国际债务总和早已超过60万亿美元,为美国GDP的4倍。无疑,美国是在利用其美元地位透支全世界。为了攫取更多财富,美国及华尔街“发明”的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复杂,使得金融泡沫越吹越大,当世界实体经济发展无法支撑这么大的泡沫时,金融危机爆发。因此,此次发端于美国并向世界蔓延的金融危机,更加证实了的科学性,金融危机不过是金融资本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后经济危机特殊表现,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理论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有所放慢;工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严峻;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处于风口浪尖的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首先,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直接影响出口。具体到我国,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与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矛盾,导致大量热钱流人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进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对美出口形成挑战。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出口呈现减速迹象。除了出口数量减少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企业的违约率也开始上升,出口企业的外部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具体到行业,纺织行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汽车行业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总体表现低迷。
转贴于
船舶行业也深受其害。由于金融危机,世界船舶融资的形势也日益严峻,欧洲许多银行都暂停了船舶融资业务,预订船舶但未获融资的比例明显上升。就地区而言,东部地区由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所受损失相对较严重。如广东近期有2万至3万家大大小小的工厂倒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合俊集团旗下的两家玩具加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这是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就出口国家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较为明显,对欧盟和大洋洲的出口受到影响较小,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略有增长。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与扩散,中国对欧洲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对中国整体出口增长构成严峻挑战。
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了失业的严峻形势,现在我们国家头等的经济大事就是保增长,促就业。另外,此次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为应对此次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四、我国如何应对当前金融危机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