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金融;现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四川省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金融方面的问题

(一)供需矛盾

如今,我国农村的金融供不应求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需要贷款进行生产及经营的农户或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资金,导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受限。同时,由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非盈利性特征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本质相冲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和功能也被严重削弱,更加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二)农信社贷款困难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金融需求种类的增加,推动了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贷款业务也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推进。但农村居民贷款困难、专业合作社贷款门槛高、农村经济产业需担保公司才接受贷款等问题,却严重制约着农村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三)商业银行支持力弱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支持泡沫经济的情况,即支持被泡沫化的房地产业,而只有少部分的贷款用来支持能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制造业、农业以及服务业。据统计:我国中小型企业占所有企业的99%,并且能接纳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创造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是在所有中小企业中,80%的企业从未获得过银行贷款。

(四)政府融资平台方面不够成熟

着重发展政府融资平台已成为当展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但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政府融资平台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1.融资平台的政府担保并不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应;

2.融资的模式过于简单,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基本来源于银行;

3.政府融资平台太多,同时也太过于分散,这便增加了负债、不良贷款问题的概率。

(五)民间贷款公司的发展存在障碍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门槛高,城镇中小企业很难跨入银行贷款门槛,所以,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得不向民间贷款公司进行融资,致使民间贷款公司利率越来越高。这种高利率模式的发展,使得部分中小企业会无法偿还贷款时,企业则面临资金链断裂、破产,最终民间贷款公司陷入追债困境。

二、四川省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金融方面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划分为四类、九种,分别是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目前,我国农村基本上是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民间借贷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服务最为普遍。农信社是当今唯一直接面向农户开展业务的金融机构,其贷款也正在从农村小户贷款向大型乡镇企业贷款的方向转变。

(一)农村信用社

近年来,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其金融业务也在不断发展。

1.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1)农信社支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农户的生产、生活、经营、消费等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扶持。

(2)对中小型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政府不断加大信用社对当地企业发展力度,为当地实力企业提供贷款,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城镇一体化、工业现代化进程。

2.支持“三农”的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扮演着是整个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角色,是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作用。

(二)邮政储蓄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农信社提供融资渠道,并且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将大批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三农”重点工程等领域。

三、四川省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金融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农信社成立担保基金、构建信用体系

国家每年向农户发放大量补助,而政府可将此补助累计成立担保基金。如将100元放置农信社,那么农信社则可放大5陪贷款给农户。这样,既满足农户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农信社信贷部的发展。与此同时,农信社可建立针对农户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信用良好的农户降低信贷门槛。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1.可建立真正属于农民的金融机构,此类金融机构是完全由农民自己组织并管理的新型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可向新型信用社发放贷款,新型信用社则向农民提供比较小型的金融服务。由于新型合作社的成员构成是当地农民,所以他们对贷款者知根知底,进而根据贷款者实际情况做出贷款决策。

2.组建纯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模糊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之间的界限。建立纯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一方面加大了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另一方面稳固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3.建立与中小型企业相匹配的中小型银行。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大部分民间贷款机构因法律控制而无法按照正常的市场准则去运行。建立正规的中小型银行可以为中小型企业贷款提供便利条件,有助于中小型企业在城镇中的不断壮大,从而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4.设立基础设施产业基金。构建基础设施产业基金一方面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并且大大减少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能让投资者更容易参与到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中。

(三)金融机构转型

1.金融产品创新。为相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需求,金融机构应该限制重污染、高消耗等破坏环境的产业的贷款额度,应该支持更多绿色环保产品的创新。

2.惠普金融创新。目前,我国的金融社会化程度的资源配置还未达到最理想状态。当今的金融机构大部分是给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以及富人提供服务产品,而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则可以为大部分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城镇中小型企业、农民以及收入低的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

篇2

关键词:湖南;生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62-02

近年来,湖南顺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快发展生产业的趋势,生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深入湖南生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制约因素分析,对于指导湖南生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生产业既是指提供生产的产业部门。根据生产业的有关定义和2007年湖南省制定的生产业标准分类,结合生产业划分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湖南生产业分为六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由于湖南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数据从2004年才开始统计,租赁和商务服务2004年才从社会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开始单独统计,因此本文中的生产业2004年前包含4个行业,2004年开始涵盖6个行业。

一、湖南省生产业现状分析

(一)总体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生产业发展成绩突出,取得了质的飞跃。1978年生产业增加值仅为10.6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左右,占服务业比重39%。1990年,生产业增加值达到86.89 亿元,为1978年的8.13倍,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0%以上。“十五”计划期间,湖南省生产业呈快速增长态势,总量由2001年的551.9 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 068.58亿元,增长了0.94倍,年均增长率为17.96%,计划完成的2005年生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7%,占湖南GDP比重16.2%。2007年湖南省政府对“十一五”期间生产业加速发展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生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2006年湖南生产业总量为1 276.85亿元,2010年提高到2 493.23亿元,增长了0.95倍,年均增长率为18.21%。2011年湖南生产业增加值达到2 87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占服务业比重37.49%,占湖南GDP比重14.63%。

(二)行业状况

2004年以来湖南生产业总体发展持续向好,但各子行业所占份额与发展趋势却不尽相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历来都是所占比重最大的行业,2004年增加值占生产业增加值的42.81%,2011年为32.51%,虽然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作为基础行业,对生产业发展影响最大。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持续增长,但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一直为占比最小的行业。金融业占比与湖南位于内陆地区有较大关系,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业所占份额不算大,但总体保持上涨趋势,从2004年的12.24%提升到2011年的17.3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稳中略有上升。房地产业在前几年的快速发展后近几年所占比重略有下降,降低了4个百分点左右。总体来看,各大行业均有所增长,所占比例变化幅度不大。

二、湖南省生产业发展特点

(一)就业逐步增加

服务业就业占湖南省总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8.18%提高到2010年的34.58%,处于快速稳定增长状态,但与第一产业占比42%相比仍然有差距,这主要与湖南是农业大省的省情有关。服务业从业人数从1990年的427.89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 377.27 万人,增长了2.21倍,年均增速6.01%。生产业从业人数1990年为82.29万人,2010年增长到365.98万人,年均增速为7.75%。可见,生产业就业增速稍快于服务业就业增速。尤其在2003年以后,服务业中生产业从业者急剧增多,占服务业比重20%以上,2010年生产业就业占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26.57%,生产业各行业从业人数的增幅都超过了4%。

(二)行业平稳增长

1978—1990年间,湖南省生产业中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三个行业的增长速度都超过生产业平均增长速度,三者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23.87%、120.03%和146.19%。在1991—2003年期间,湖南省加大了对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的力度,因此超过平均增长速度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两个基础性行业,增长速度分别是120.58%和122.04%。而2004—2011这七年,湖南省生产业细分为六大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作为2004年才开始进行独立统计的行业,其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5.23%,同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与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增长也比较突出,增长速度分别为120.02%、123.07%和125.09%,超过了这期间生产业118.66%的增长速度。

(三)投资规模扩大

随着生产业的迅猛发展,全社会对其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从2005—2010年这六年来,生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941.09亿元上升到3 335.29亿元,增加了2.54倍。各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增长最为显著,分别从2005年的194.27亿元、15.5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 151.35亿元、65.83亿元,增幅很大。这也明显表明社会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投资侧重不同,同时也说明了三次产业的内部由 “一二三”结构向“二三一”结构的转变。

(四)整体实力存在差距

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城市化水平滞后,整体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2011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为45.1%,比2005年提升了8.1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2个百分点。全国有各类城市660个,中部地区占168个,其中湖南仅有29个,分别比中部的河南和湖北少9个与7个。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50个城市中,湖南仅有长沙一个城市。

(五)内部结构不均衡

湖南省生产业各行业发展存在差距,发展不均衡。从2011年湖南省生产业内部结构状况来看,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房地产业两行业的增加值就占到整个生产业增加值的一半,而这两个行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其他四个行业作为新兴服务业,对生产业影响较小。虽然行业间的这种差距近几年在逐渐缩小,但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这也进一步说明湖南省生产企业对中间服务的需求相对不足,产业链侧重于实体产品的生产,产品成本中物质资料的消耗所占比重较大,与产品制造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支出、科研服务支出、市场营销服务支出等占全部支出比重偏小,进而造成生产业内部比例不协调。

(六)产业科技含量低

2010年湖南省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9.2亿元,位于中部六省第五位,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0.30%,为中部六省最后一位。作为拉动社会生产力的引擎,湖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2010年湖南省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13.76 万人,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仅有2.42万人,占17.59%,尚有一大半的从业人员没有任何技术职称。

三、湖南省生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体制机制因素

在体制政策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性,生产业发展仍然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湖南省生产业如交通运输业、邮政业、金融业、信息媒体、电讯行业等行业,受到政府的严格进入管制、深度干预等体制的影响,基本都处于政府的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中,发展缺乏活力。不仅外资进入的申请审批程序烦琐,民营资本的进入也遭遇多重困难,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以及狭窄的市场准入范围阻碍了大多数潜在的投资主体参与投资,造成投资主体单一、市场竞争不规范,最终导致湖南省生产业有效供给长期不足。

(二)创新因素

生产业是属于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本是其主要投入品,离开高技术水平和高素质人才的支撑,生产业将难以实现战略性发展。现阶段,湖南省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远远不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服务技术设备比较落后、服务技能水平低,专业型服务人才缺乏致使湖南自身发展缺乏创新能力,生产行业创新能力也相当薄弱,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发展不得不面对信息、技术、人才等战略资源短缺的威胁。而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只能在低端服务上进行盲目、重复性投资与恶性竞争,不但不能为湖南其他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专业服务,而且还使生产业发展掉进恶性循环的漩涡。湖南省的技术和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只会限制其他产业的发展,影响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更是制约其生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祝新,等.中国生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新疆财经,2010,(1):12-19.

[2] 刘淑华,等.欠发达地区生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商业时代,2011,(22):116-117.

[3] 刘淑华.欠发达地区生产业影响因素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 宁辉华.湖南省生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3

关键词:降低;烟叶;生产用工

中图分类号:TS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213

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不少新生代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往城市地区迁移,使得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变成了中老年人,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而烟叶生产包含多个环节,尤其是在移栽、打顶抹杈、中耕培土、采收烘烤等环节都需要用到大量的劳动力,但是农村劳动力的缺失使烟叶生产受到限制。因此想要促进烟叶生产稳定发展,必须要减少烟叶生产用工。

1 烟叶生产的重要性分析

1.1 烟叶生产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烟草种子最早产生于美洲,随着哥伦布将其带回到欧洲之后,世界的烟草种植行业发展已经有500a之久。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世界上有120多个国家种植烟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叶生产国,产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1/3[1]。烟草行业可以说是一个高税利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烟草行业一直是我国的第一大税收行业,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了烟草专卖制度之后,烟草行业所带来的税利大大提高,每年带来的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10%。另外也增加了地方政府(县镇村三级联动)烟叶税收入。不但为我国的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也为资金再分配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1.2 烟草生产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烟草行业的发展也创造了诸多的就业机会,比如20世纪末,烟草行业就为印度提供了2600万个就业机会,2008年我国烟草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已经达到了51万人[2]。2012年我国的烟叶产量为312.6万t,2013年烟叶产量为341.9万t,2014年烟叶产量为279.5万t(数据来源于2015年国家统计年鉴)。而烟草种植只是烟草行业中的一个环节,另外烟叶的收购、卷烟的零售等,都可以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增加,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1.3 烟草行业以烟叶生产为根本

烟草行业的发展需要以烟叶生产为根基,只有使烟叶生产得到保障也可以促进烟草行业的稳定发展。当前我国与烟草行业相关的政策不断调整,催生了一批新生的企业,烟草行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而烟叶种植更是决定了烟草行业的发展方向,最终实现其全面协调的发展。农村的发展问题是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烟叶的生产也是三农问题中的一种,其作为烟草产业链上最为薄弱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我国有着多年发展烟草行业的经验,所以必然可以得出烟叶种植和烟草行业发展之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的结论,这也就是说烟叶种植不管发展好坏也会对烟草行业发展产生相对应的影响。

2 我国农村劳动力发展现状

2.1 农村劳动力短缺现状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转移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转移的方向主要是城镇地区以及非农业领域。这直接导致农业生产人员数量的减少。在我国大多数的农村地区都可以看到留守的老人、儿童和妇女、尤其是在每一年春种秋收的时候,田间也看不到众人一起协作种植农作物的场景。而且近2a更是有不少农民反映,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继而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土地撂荒现象。

2.2 农村劳动力出现失调

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也会带来其他相关的问题。比如劳动力失调现象,失调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性别比例的失调,当前不少农村地区男性人员外出打工,妇女留守家里务农,这就使得女性群体成为劳动力的主要人群;年龄结构也存在失调现象,农村年轻劳动力受到思想及心理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都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文化结构的失调现象,现如今外出打工的人员大都是学历较高,最低的也是初中文化程度,而留守的人员则是学历水平较低的人员。

3 劳动力短缺对烟叶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3.1 使烟叶生产的压力不断加大

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使得劳动力的价格不断增加。如果在烟叶种植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的用工方式,劳动力成本必然会大幅度增加,土地价格等相关生产要素成本也不断增加进而增加了烟叶种植的成本[3]。另外,烟叶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仍然需要繁琐的过程,烟农的劳动强度仍然比较大,种植烟叶所获取的经济效益不容乐观,因此不少烟农放弃种植烟叶,这就致使不少烟叶生产区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产压力。

3.2 种植烟叶的面积不断减少

由于烟叶种植过程中相关技术比较落后,烟叶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在诸多繁琐的烟叶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依然沿用着传统的种植和生产方法,机械的应用少之又少。但是当前我国的劳动力短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烟农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来种植烟叶,为了使自己可以管理好烟叶,必然会有目的的减少烟叶种植的面积,这也就导致无法实现规模效益。

3.3 烟叶种植的收益下降

农业生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部门,因为它对于劳动力的容纳具有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说,劳动力投入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他资本的投入,进而使烟叶种植所获取的收入不断增加[4]。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没有过多的劳动力,大都是留守的妇女老人儿童,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年龄都决定了他们无法快速接受新的知识。在烟草种植中依然沿袭着粗放种植模式,有时也会因为用工时间的冲突,导致烟叶无法及时采摘和下烤,减少最K的收益。

4 降低烟叶生产用工的措施

4.1 烟叶发达国家降低生产用工的经验

劳动力短缺现象是不少国家都会面临的问题,对于一些比较发达的烟叶种植国家,它们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依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本国发展的农业发展道路。比如在加拿大、美国等地,工业发达,地广人稀,劳动力严重短缺,因此国家通过研究先进的农业技术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再加之,这些国家的机械化程度高,单块面积大、方整,便于机械化操作,为烟叶机械化生产提供可能。

国外种植烟叶的国家,如巴西,其烟草行业在世界发展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其面临劳动力短缺的主要方法如下:规模化种植,表现在生产规模化和种植规模化2个方面;机械化生产,在烟叶的耕作、管理和烧烤等环节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和机械化;生态化,鼓励烟农对耕作进行轮作,以此来减少对土壤的翻动,进而减少对土壤的破坏涵养土壤水分。

4.2 降低烟叶生产用工的具体途径

4.2.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烟叶生产用工的降低,需要发展现代农业,更需要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为烟叶生产发展奠定基础。完善道路设施,让农民在运输烟叶的过程中改用车运,减少劳动强度和劳动力的数量,为起垄机、整地机械等大规模的使用提供可能。另外修建沟渠,提高烟叶种植地区的排水和灌溉能力,减少种植地区在暴雨时期和灌溉时期的排水问题,缩短了灌溉和排水的时间。与此同时需要改良不佳的烟田土壤,尤其是针对一些结构不良、酸碱程度失衡、营养失调的土壤,要使农药的使用变得更加规范,可以大力推行秸秆还田的措施,使烟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另外,可以通过改建或者新建烘烤设施,使烟叶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集约化的烘烤。

4.2.2 实现规模化种植

传统的烟叶种植是零散的小规模种植,很难满足企业对稳定的烟叶种植规模的要求,所以需要保证烟叶的种植规模。想实现烟叶的规模效益必须要对农民进行正确科学的指导。比如要使他们种植适度的规模,确定合适的种植目标。在烟叶面积的确定方面要进行减少0.2hm2以下的种植面积,对于烟叶种植面积比较大的中烟户,可以和企业形成有效的合作,建立起农户与烟草公司有效合作的模式。也可以专门建设一些烟叶种植的示范村,发挥规模化效益。使我国的烟叶生产变得更加的体系化和专业化。

4.2.3 进一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我国目前烟叶种植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的种植技术要求较高,而且用工量很大,与当前劳动力短缺,种植技术落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就导致烟叶经济收入较低,生产水平得到限制。只有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把烟农从技术难度高,劳动强度大的环境中摆脱出来。所以可以通过普及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等现代化的经营手段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使烟叶种植实现可持续发展。

4.2.4 实现专业化分工

传统的烟叶种植和生产过程中大约需要经历40道生产工序,在整个工序中,任何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出现前功尽弃的现象。这种方式对种植人员的操作能力和技g水平要求都比较高,不适合当前劳动力短缺的发展现状。所以想要降低烟叶生产用工数量,必须要走向专业化的分工道路。专业化分工方式的应用可以让农民把自己不擅长的一些烟草种植环节交给专业部门,这样不但可以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而且也提高了操作水平。另外专业化的分工可以减轻烟农的负担,让他们从繁重的用工状态中解决出来,进而减少劳动时间,提高生产水平。

4.2.5 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化是提高烟草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要加快信息化建设途径。在烟叶种植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发相关的软件,建设和完善平台。最大限度的是与烟叶种植相关的环节在一个平台上得到全面的管理,从烟叶秧苗的选择到病虫害防治再到收购等,全面化管理。与此同时,也可以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拓展到烟叶生产中。

5 总结

烟草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而烟叶种植则是烟草行业的根本。对于劳动力需求较大的烟叶种植来说需要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专业化分工以此来降低烟叶生产用工,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宝森.烟叶生产成本与烟农增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2]顿颂阳.豫中烟区烟叶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

[3]詹吉平.龙岩市烟叶生产减工增效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篇4

关键词:乳制品;婴幼儿;奶粉行业

乳制品是一类含有丰富营养的健康食品,其中牛奶富含钙、维生素、脂肪、乳糖及蛋白质,对于婴幼儿的发育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在2015年4月通过的新《食品安全法》,到9月份在网络征求意见的《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方法》。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对表明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强,尤其对于新生儿来说,婴幼儿奶粉的需求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的重要价值逐渐突显出来,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各项机遇与挑战,都是值得相关人员深思的。

1 婴幼儿奶粉行业的现状

(一)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的重要价值概述

婴幼儿奶粉也叫做婴幼儿配方奶粉,其主要指的是依据婴幼儿成长的需要添加的不同配方的奶粉。由于婴幼儿是一群特殊的消费群体,婴幼儿奶粉与普通的奶粉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婴幼儿本身的消化系统发育并不完善,无法直接食用普通奶粉和牛乳,因而婴幼儿奶粉中的乳糖、脂肪及蛋白质的比例都是经过科学配制的,并且婴幼儿奶粉中还添加了不同的营养物质,其能够在婴幼儿发展的不同时期满足其对于营养的摄入需求。[1]婴幼儿奶粉针对孩子发育的不同阶段设计出不同的营养配方,只有选择科学的产品才能实现最佳的营养效果。

通常来说,因而指的是年龄不超过12个月孩子,幼儿则指的是年龄在1~3岁之间的孩子,所以这种奶粉通常都是依据不同的阶段进行设计配制的,其分别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食用,婴幼儿奶粉能依据不同阶段的营养要求和生理特性,对各类营养元素进行调整与强化。由此可见,婴幼儿奶粉行业存在的重要意义,其不但能够为婴幼儿的健康发育成长保驾护航,并且对于整个乳制品产业的发展都有着导向性的作用。

(二)婴幼儿奶粉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婴幼儿奶粉的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婴幼儿奶粉的消费水平很高,加上当前“二胎”政策的开放,使得我国未来婴幼儿奶粉市场的需求潜力不断增大。第二,随着我国对于该行业门槛的提升,国产奶粉市场和品牌的集中度会逐渐提升。第三,随着最近洋奶粉负面新闻的曝光,我国本土的奶粉形象逐渐在消费者心中得到了提升。[6]

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变化也更加印证了这一明显的趋势,依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商超及母婴店等渠道中,排名前10位的奶粉品牌中,我国国内的奶粉销售数量和外资品牌逐渐相互持平。而从市场占有率的角度来看,一些外资奶粉销售份额在逐渐下降。2013年至2014年,外资品牌排名前10位的销售份额从原本的45%逐渐下降至42%左右。而同期国内排名前10位的奶粉品牌营销份额则从原本的28%提升至31%左右。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之下,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只有坚持高性价、高品质的原则,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信心,也才能斩获更多的市场份额。

2 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发展特征

(1)特殊的经营模式

实行奶牛养殖、牧草种植以及乳制品加工一体化的企业通常都会选择“农户+基地+公司”的经营模式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是自身建立养殖基地,从而提供一部分的奶源,同时由企业对于上述农户提供的原料奶开展报价收购。[2]在饲养奶牛的整个过程中,企业应当在防病检疫、饲料供应方面对其实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从而保证提供的原来符合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标准。

(2)行业的季节性和区域性

由于奶源本身是具有一定区域特性的,如果是本土化的企业,则其在奶源控制方面会占据一定优势,尤其是城市型的乳品企业通常都会充分利用奶源的区域性优势,从而其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婴幼儿奶粉属于一种乳制品产品,其消费的季节性特征并不明显,但相对而言,其在夏秋季节合冬春季节销量会稍微偏低。除此之外,在供应原料奶方面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与波动。[3]例如,荷斯坦奶牛在夏季时,由于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使其夏季的产奶量和其他季节的不一样,而冬季和春季则是其产奶的高峰时期;奶水牛则是从本土培育的改良品种,该奶牛能够很快适应气候变化,所以其不会受到气候变化的明显影响。

(3)行业产销规模

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的发展起步较为缓慢,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发出专门为婴幼儿食用的配方奶粉。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以及婴幼儿对奶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在“三聚氰胺”事件过去之后,从2009年以来,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的发展态势稳步提升,并且婴幼儿奶粉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产能过剩带来的压力

从2008年道现在,我国的婴幼儿奶粉产能严重过剩,新希望、恒大及哇哈哈等企业均跨界进入,造成我国奶粉市场产能迅速增加,从而导致严重的消费不足现象。在未来的三年中,一些小的品牌企业难以逃脱并购的解决,而大品牌的企业之间则会持续很长时间的价格战。

(2)跨境电商的崛起冲击了传统的营销模式

从2004年发生的“大头娃娃”到2008年出现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对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很多消费者都对国产的奶粉持有怀疑的态度。然而就在国产品牌受到重创的同时,国外的进口奶粉品牌逐渐占据了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高份额。在当前,凡是印有国产商标的奶粉就会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心理阴影。我国当前的婴幼儿奶粉市场发展甚至步入到一个畸形的阶段。

从2015年上半年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消费群购买婴幼儿奶粉的增长率达到了将近28%,然而国内婴幼儿奶粉购买率却相对较低,甚至一些品牌的奶粉存在严重的滞销现象。前不久,雅培、美赞臣、圣元等企业纷纷发报表示,很多家婴幼儿奶粉企业均出现效益下滑的现象。[4]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企业受到跨境电商、网络渠道及海淘等营销方式的影响。

(3)婴幼儿奶粉监管力度不断强化,行业即将重新洗牌

2014年,我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通过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依据可以向生产乳粉的企业进行严密的审查,并且重新进行乳粉生产许可证的发放,我国由此也因此淘汰了将近1/3存在不符合要求标准的生产厂家。道2015年9月份,我国又颁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方法》的征求意见,并且在10月份还颁布实施了新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出台都规定我国婴幼儿奶粉配方必须经过国药食品监管部门的审查与注册。[5]预计未来的几个月内,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存在的一个配方多个品牌的现象会得到有效的控制,整个奶粉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的解决,大部分的奶粉品牌将会逐渐淡出市场。

3 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的发展趋势预测

首先,行业发展更加集中。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奶粉行业发展的集中度都是较高的,尤其是排在前几位的品牌占据着将近83%的市场份额。[7]在未来国内婴幼儿奶粉品牌能为人记住的也仅仅是排在前几位的品牌,所以这些品牌企业一定会精益求精,全面提升品牌产品的质量,使行业的发展更加集中化。

其次,价格逐渐和国际接轨。该现象的发生必将受到三个方面的驱动因素影响:其一是原料奶,还有就是主要原料奶出口国国际货币贬值,并且贬值的幅度大约维持在20%,最后一个因素就是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使得跨境电商的营销模式对国内传统的营销模式产生巨大冲击。[8]

最后,国产的婴幼儿奶粉品牌会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市场。国内的企业会通过海外建厂或收购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将具有中国特色品质的奶粉推销出去。此外,国产品牌会积极主动和国际品牌寻求合作,以此获得渠道、品牌、技术以及资本方面的优势,例如恒天然和贝因美的合作、达能和雅士利的合作等,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4 结语

我国当前婴幼儿奶粉行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应当认识到当前国内奶粉市场的状况,对国外品牌的营销模式进行研究,并且在未来的奶粉行业集中发展浪潮中,主动寻求突破,从技术、营销、品牌等多个方面不断强化实力,实现和国际市场的接轨,从而逐步推动国内婴幼儿奶粉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陈艳.婴幼儿奶粉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市167位消费者的调查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22-28,41.

[2]李晓东,蒋琛.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技术的现状及展望[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3,02:34-38.

[3]于海龙,李秉龙.中国城市居民婴幼儿奶粉品牌选购行为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1

[4]高伟民.婴幼儿配方奶粉发展现状及分析[J].饮料工业,2011,08:3-6.

[5]唐庆祥,罗婧.swot分析法分析国内婴幼儿奶粉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以飞鹤奶粉企业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4,07:17-18,48.

篇5

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开发

生物制药是利用生物活体来生产药物的方法,生物药物是指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药品。

1.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历史

生物生物制药产业自1953年发现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开始,历经29的研发,于1982年成功在美国上市了第一个重组胰岛素,从此拉开了生物制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序幕。陆续在1986年上市了第一个单抗OKT3、第一个重组疫苗、第一个抗肿瘤生物药物a-干扰素,1987年第一个动物细胞基因工程产品I-PA上市,1989年EPO上市,1994年第一个基因重组嵌合抗体ReoPro上市,1997年第一个组织工程产品Carcitel及第一个治疗性抗体Rituxan上市,1998年第一个反义寡核苷酸药物Vitravene、Neupogen上市,2002年第一个治疗性人源性抗体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上市。2004年我国批准了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上市,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自此开启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大门[1-3]。

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行业现状

目前单抗药物是世界生物制药发展的主流药物,笔者以单抗药物为例,阐述一下单抗的发展现状。

现状分析:1、朝阳行业、增长迅速、利润率高、成长性好;2、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技术壁垒高、审批难度大;3、国家政策大力扶持、资本市场青睐、估值高;4、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重复开发,质量不均。

趋势分析:1、以仿制为主,逐步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加速进口药品的替代;2、随着进入企业的增加,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并购重组行业整合将成为趋势;3、企业发展短期看资本和技术承接能力,长期看技术研发和专利保护能力。4、2010年开 始大量抗体研发企 业诞生,技术逐渐成熟,2013开始申报迅猛增长。目前,共有近60家企业申报,获得批件不到10家,从企业背景来看,人才,技术和资金是抗体研发企业的必备条件 。

3.发展前景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我国医药产业一直处于落后于美国、欧盟,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医药产业,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出台促进医药健康发展的政策[4]。

200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重点发展预防和诊断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积极研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推进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国家加大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使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5,6]。数据显示,2003-2010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21.52%,2010年行业产销规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速超过40%。

未来我国生物药研发与产业化能力也将大幅度提高,形成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药物新格局。

在生物技术和产业呈现快速发展,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对发展生物产业做出部署,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的全球大气候下, 我国政府也将生物产业定义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随着我国《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的,标识了业界期盼多时的生物类似药政策大门即将开启[7]。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有望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生物制剂已逐渐成为全球制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业内专家预测,未来几年里,生物仿制药将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众多生物药专利到期浪潮袭来,原研药企正在想方设法延长专利保护期,加固"专利堡垒",生物仿制药企业则在积极地从各方面增强竞争力以进入这个利润丰厚的市场。随着生物制剂的不断发展,包装材料和给药系统作为生物制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确保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提升药品附加值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也越来越受到生物制药企业的关注和重视。

生物技术的应用创立了有160年历史的医药工业,目前正迅速向农业和工业领域渗透和发展,并将对化学工业及其他工业制造部门产生巨大的影响,即改造传统产业,重塑产业结构。日前公布的安永报告显示,去年全球生物技术领域收入增长了17%,达到了546亿美元。其中,美国在此领域的成就遥遥领先,其收入为427亿美元,约占全球的80%。此次研究调查了641家公共生物技术公司和3775家私营生物技术公司。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生物技术公司从2003年底起又开始了上市活动。去年全球生物技术工业共从资本市场募集了212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了15%。根据安永公司的调查结果,去年美国生物技术产业通过风险投资渠道获得的支持创历史新水平,超过所有风险投资总额的21%。生物技术产业也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其中美国为36亿美元、加拿大2.71亿美元、欧洲14亿美元。

自1992年生物技术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增长以来,仅美国保健生物技术工业收入,就从1992年的80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390亿美元。截止到2005年4月初为止,美国公开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市值已达3110亿美元。其中2004年基因技术公司(Genentech)盈利7.85亿美元,安进公司(Amgen)盈利24亿美元。2004年生物技术工业的投资达170亿美元,这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风险投资达36亿美元。

与此同时,治疗性克隆研究为那些支持它的国家,如英国、瑞典、中国等,提供了战略机遇。英国生物技术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受益于生物技术的部门雇佣的工人超过175万,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英国政府一直对生物技术采取积极扶持的态度,认为它是典型的知识经济,是英国的优势所在,是英国产业的未来。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大发展的战略机遇面前,是积极转变观点、调整政策、抓住机遇、促进科技发展,还是出于保守观念或者政治利益的考虑遏制科技发展而丧失机遇,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蓬勃发展的关键。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对待治疗性克隆研究的截然不同态度,很可能预示着未来几十年世界格局将出现新的变革[8]。

4.意义

近年来,人类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生物治疗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其在治疗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生物技术药物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国生物技术药物的市场总额为180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市场总额的2%。但是中国拥有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又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希望打造出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生物技术药物产业。

参考文献

[1] 高志鹏. 生物制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 中国科技博览, 2015(40):190-190.

[2] 吕强. 浅析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现状以及应对策略[J]. 生物技术世界, 2016(4).

[3] 王旭, 崔韶晖. 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分析[J]. 科技视界, 2015(19):115-115.

[4] 毛开云, 杨露, 王恒哲,等. 生物技术药物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 35(1):111-119.

[5] 尹再强. 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J]. 农业与技术, 2014(11):33-33.

[6] 周帆. 生物技术药物市场分析及前景展望[J]. 自然科学(全文版), 2016(1).

篇6

根据《国家粮食局办公室关于编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粮办展〔2009)178号〕要求,现就编制《*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完成编制工作

各区县(自治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2009〕47号)精神以及国家和*市有关法规和政策,按照《*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编写提纲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粮食资源情况、利用现状,以及加工业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认真做好本地(公司)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专题规划和单项规划,要求做到进度快、质量高、效果好。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为切实加强全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我委成立了由委领导任组长、相关处室为成员的规划编制组。各区县(自治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在规划编制组的组织协调下,把规划编制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三、正确把握方向,提出基本要求

编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把握发展内涵,始终把“一保一建三打造”贯彻在规划中;要突出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要本着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提高规划质量。

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分正文和说明两个部分。正文包括粮油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布局、行业准入、重点项目投资分析、政策措施等。规划说明要重点阐述粮油加工业与相关领域的关系、粮油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面临的形势、发展趋势、目标指标预测分析以及有需要说明的问题、履行的有关程序等。基本要求是:

(一)做好与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衔接,并加以细化和落实,使粮食加工业发展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宏观调控有效结合起来。

(二)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编写工作,充分吸纳促进玉米、大豆加工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成果,并借鉴国外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的经验。

(三)加强粮油加工业发展重要问题的软科学研究。注重从宏观、系统的角度,研究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立足近期,要突出操作性;着眼长远,要具有前瞻性。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粮油加工业发展基本特点、主要经验,针对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建议,为规划编写提供理论支撑,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写工作。

(四)鉴于粮食加工业市场化程度高,规划实施的主体是企业。各区县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多与粮食加工企业沟通,可组织有影响力、有特点的粮食加工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子公司、产业园区)、放心粮油企业编制本地区、本单位的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

(五)加强与有关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和衔接。各区县和有关单位规划编制组要加强与市商委粮油管理处的联系配合,保持规划的一致性。要主动听取当地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统计、经信等部门关于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密切配合,多协商、多沟通,建立高效、良好的部门协作机制。广泛听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家的意见,确保规划质量。

(六)加强重大项目研究。“思路决定规划,规划决定项目,项目决定投资”,准确把握中央和我市粮食加工业发展方向与投资建设重点,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提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要求的粮食加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健康全谷物食品工业化和现代化示范、食品装备自主化、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等重点项目。强化项目意识,精心策划一批高质量的重大粮食加工业闪光点项目,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需要办的具体项目,建立市级“十二五”项目储备库。

(七)《规划》中的目标设为2012年、2015年、2020年,同时“十二五”期间规划内容应更具体。规划编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目标指标须有定量预测分析及说明。规划中所涉及的数据要采用国家统计局数据,迄始年份统一使用2008年数据。

(八)鉴于《规划》的编制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粮食加工业涉及面宽,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协调沟通和组织保障,抽调业务骨干参加。严格按《规划》提纲编写,突出重点,确保按时完成规划专题报告起草工作。市商委将在市粮油质检站、市粮油行业协会、粮食集团、红蜻蜓油脂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全国放心粮油企业、中国名牌企业等单位抽调有关专家和业务骨干进行规划的集中修改。适时请有关单位给予支持。

(九)市商委将组织编写组针对具有闪光点的重点项目,如大米、食用植物油、小麦粉、玉米、杂粮、健康全谷物主食品、粮食及其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组织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专家到全国领先企业进行考察和调研。赴有代表性的区县(自治县)、企业开展粮油加工业规划编制专题调研,召开若干专题性片区座谈会。各地应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相关专题调研工作,及时报送有关材料和数据。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撰写调研报告,要求情况详实、措施具体、分析深刻、文字精练。

篇7

【关键词】休闲食品 发展前景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前言

休闲食品,俗称“零食”,通俗来说就是和主食有所区别的食物。一般来说,休闲食品是指人们在空闲、休息时所吃的非主食类的食品,如糖果、肉制食品、膨化食品、干果等,休闲食品在产品属性定义上,属于快速消费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消费格局也开始了转变,休闲食品行业迅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展,休闲食品产业呈现出了一片繁荣景象。随着我国食品行业的大力发展和对于休闲食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未来我国休闲食品行业的市场竞争也将变得更加激烈,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品牌的塑造,同时,休闲食品的生产工作也将更加趋于专业化、安全化和标准化,而中高端消费品市场也将成为行业争夺得焦点。同时,休闲食品连锁经营模式和销售模式电子商务化将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研究休闲食品有助于更好促进食品类企业的发展,把握休闲食品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有助于企业制定相关对策,有助于食品行业的不断壮大。

二、休闲食品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休闲食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1)休闲食品市场潜力巨大。近几年来,我国每年的休闲食品市场需求额超过千亿元,市场规模逐渐地增长,消费市场也在快速地增长。所以休闲食品消费速度也在跟着快速增长。在2014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中国传统特色小品类休闲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显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方式日益多元化、休闲化,休闲食品俨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食品消费中的新宠。从2004年到2014年,全国休闲食品行业年产值从1931.38亿元,增长到9050.18亿元,10年间净增长7118.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为16.70%。据测算,到2018年,休闲食品产值有望达到该发展阶段的顶点,增速最大。根据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呈几何级的速度增长,高出食品市场的平均增长率20个百分点,在中国食品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仅仅在食品企业的注册这一项就已高达了10多万家,这些数据说明我国休闲食品企业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生存空间。

(2)休闲食品市场开始整合资源。受到产业链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休闲食品的市场集中度比较强。针对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以及休闲食品市场的一些巨大空白,部分地方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整合当地的企业资源,大力培育有关于休闲食品的特色市场,并且将休闲食品的生产开始与本土的农业资源紧密相连,不同的地域有着截然不同农业的资源,产业集中度较高,也就形成了拥有众多具备独特资源优势的休闲食品种类,引导着中国休闲食品发展的潮流。

(二)休闲食品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

(1)传统休闲食品行业存在的不足。我国的休闲食品大多属于传统休闲食品,作为区别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种类,在我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目前我国的休闲市场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发展规模小,休闲食品销售额只占我国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21万亿元的2.57%;其次,休闲食品企业种类众多,呈现小而散的局面,市场竞争力弱;行业集中度较低。其次,生产经营分散,我国前十强企业的市场集中度约占30%;第三,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性、质量缺乏信任,最近几年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人们对企业的食品安全存在担忧,而近年来休闲食品消费总量每年均以双位数增长,高于食品行业平均增速两成左右。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每年人均消费休闲食品约30克,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3200克的9.3%,这说明我国休闲食品有着广阔的增长空间。

(2)新休闲食品行业亟待整合提高。休闲食品在新产品开发以及生产渠道建设和销售渠道建设、生产技术等方面,本土的休闲食品企业均落后于一些外资品牌,无法跟上大市场的快速发展的步伐,并且大多都集中于低端休闲食品市场,我国的中高端休闲食品市场是一直被外资垄断着,外资、合资企业占据了休闲食品大量的市场。再从市场品牌的竞争来看,休闲食品的品牌集中度比较低,整体竞争力较弱。中国的几大休闲食品企业都比较集中开发谷物膨化类产品,使得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同质化,同行竞争激烈,对外竞争力弱;由于技术力量不够强大,导致目前国内的休闲食品风味还不能与国际上同类产品风味相比;另外在包装方面,国内除了几大合资企业外,许多国营企业、小型厂家制造的休闲食品包装颜色及品质还不够完美;因为技术力量不足、食品机械化的水平比较落后,使得许多新型产品的开发还处于一个巨大空白期。

三、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休闲食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休闲食品行业有很多新进入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将成为关键之所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逐渐看重品牌的打造。一方面,随着我国休闲食品市场发展的成熟,国内休闲食品的产品的包装、质量将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品牌的作用肯定变得愈发重要。另一方面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和生活的质量。很多休闲食品企业已不再局限于生产日常的随口零食,而转变成加餐品,成为每日正餐中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替代品,而且亚健康现象的扩大化以及人们的健康意识得到提高,使得消费者对健康和安全越来越重视,所以休闲食品不仅是美味更要变得安全健康。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休闲食品企业需要制定相应对策,要求休闲企业不仅要从外部改变,开发绿色新产品,创新科学技术,面对不同的消费人群采取不同的促销方式,更要注重挖掘企业品牌内涵,看重推广品牌价值,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风雨中越战越强,才能在发展的潮流中处于不倒的位置,才能为中华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亚军.周黑鸭把“秘方”标准化[J].中国经营报,2011.

篇8

(青岛工学院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300)

摘要:澳大利亚的乳制品生产技术高超,在中国,澳大利亚的乳制品也有巨大的消费市场.由低级产品如黄油和脱脂奶等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是澳大利亚乳制品变革的一个标志.中澳之间的乳制品贸易频繁,发展迅速.然而,作为一个重要的乳制品消费大国,中国在乳制品产业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多要完善的地方,诸如管理体系要完善、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增强乳制品出口,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更是中国乳制品企业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了数据分析、对比法、逻辑论证法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力求分析出中澳乳制品贸易发展的潜力.同时,结合澳大利亚先进的乳制品产业发展的经验,给中国乳制品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中国;澳大利亚;乳制品;贸易;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6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06-03

根据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结果来看,在开放水平方面,2019年之前,中国对澳大利亚绝大多数产品关税最终将为零,包括乳制品.澳大利亚的乳制品有望在四年内免税进入中国市场.由此可见,中国与澳大利亚在乳制品贸易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对中澳乳制品的贸易进行分析,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中国与澳大利亚在多方面的交流.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中澳两方在乳制品贸易方面的发展,提升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本文围绕“中澳乳制品贸易方面的发展现状”“中澳乳制品贸易发展的潜力分析”“对策及建议”三个方面展开,以求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中澳乳制品贸易的状况.

1 中澳乳制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作为澳大利亚三大产业中附加值最大的一个食品行业,乳制品产业是重要的出口产业之一.在澳大利亚,有近一半的牛奶制成品用于出口,它的乳制品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亚洲是澳大利亚乳制品重要的出口市场,这一方面得益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另一个方面是因为澳大利亚的乳制品有质量的保障.

澳大利亚为保证乳制品的质量采取了很严格的监管措施.它拥有一个综合的预防体系,可以有效的将奶农、生产企业以及相关监管机构给联系起来.这一个体系有优秀的风险预警系统,它可以定期的为生产企业提供有效的数据,这样就可以及时的发现潜在的风险,从源头上保证乳制品的安全.此外,澳大利亚对于乳制品的监管,有很严格的法律措施.中澳乳制品贸易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成为中国乳品贸易的两个主要国家

作为新西兰奶粉出口的主要的国家,中国是新西兰奶粉的一个重要的消费市场.2011年,中国进口的新西兰奶粉的数量,占到了新西兰奶粉总出口量的25.81%,排名第一.而2013年,澳大利亚出口到中国的乳制品数量却远远落后于新西兰.具体见表1.

中国从新西兰进口的乳制品的数量处于上升的趋势.可以说,在中国乳制品贸易方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差距在逐渐拉大.为了更好的抢占中国这个巨大的乳制品消费市场,也为了更好地促进中澳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国与澳大利亚签订了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这一举措为澳大利亚乳制品的大量出口铺平了道路[1].

1.2 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品结构发生变化

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干乳制品的进口量处于一个下降的趋势.

2007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制品的金额为8120万美元,约占中国进口乳制品总额的10.9%.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奶粉额为4597万美元,约占中国奶粉进口总额的14.1%;黄油、奶酪等乳品进口额为2127万美元,约占黄油、奶酪等乳品总进口额的22.3%.而从2008年至今,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干乳品的数量却明显减少.②对比表一,可以看出,在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乳品结构中,黄油和奶酪的比重较大,干乳制品的数量却明显减少,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造成这种结构变化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乳制品消费市场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消费者可选择的乳制品种类较多,消费者对乳制品的偏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1.3 中国对澳大利亚等国的乳制品的需求量剧增

无可厚非的是,随着中国居民的收入增加,消费理念的转变,中国居民对国外乳制品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特别是中高档乳制品.这主要是三点原因所致.新生儿数量呈比例的增长加大了婴幼儿对乳制品的需求量;消费需求不再只是关注单一的某个品种,国外乳制品被更多的中高端人群所接受;在国内,乳制品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国外的乳制品企业在市场可以抢占先机.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知道,中国对乳制品的需求量一直很大,中国也是一个很大的乳制品消费国,中国的乳制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1.4 作为中国重要的乳制品出口国,澳大利亚在国际上拥有很多竞争对手

目前,除了澳大利亚,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是中国重要的乳制品出口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际上重要乳制品出口国的竞争,也迫使澳大利亚不断的调整自己在乳制品对外出口方面的政策和举措.2012年1~8月我国进口各类乳制品84.4万吨,金额29.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4%和26.2%;其中主要进口来源国为新西兰、美国和法国,分别占进口总量的51.4%、16.1%和7.4%.今年前8月我国进口奶粉47.2万吨,金额2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19.6%和17.6%;其中主要进口来源国为新西兰、法国和美国,分别占进口总量的77.8%、3.8%和3.6%.今年1~8月我国进口婴幼儿奶粉5.8万吨,金额6.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2%和24.4%;其中主要进口来源国为荷兰、新西兰和新加坡,分别占进口总量的22.5%、18.6%和17.2%.③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澳大利亚要想在国际乳制品市场上保持一定的优势,在中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明晰国际奶源市场不断变化的形式,做好出口税收、奶源质量管理等工作,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 中澳乳制品贸易发展的潜力分析

中国与澳大利亚在很多的方面有着贸易往来,前景甚好.而在乳制品方面,作为澳大利亚乳制品重要的出口国,中国提供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现在,就结合中澳在乳制品方面贸易的具体现状,对中澳乳制品贸易的潜力进行分析.

2.1 澳大利亚的乳制品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

在中国,澳大利亚奶粉的质量好,品种多,拥有很好的口碑.先进的乳品生产工艺、质量检测体系比较严格,这使得很多像爱怡乐奶粉在内的诸多澳大利亚奶粉在中国拥有很好的声誉,成为消费者选购奶粉时重点考虑的对象.澳大利亚奶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有助于澳大利亚更好的开拓中国的乳制品市场,从中获益.事实上,澳大利亚的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取得了比较高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尤其要注意的是,当前的奶粉消费是这样一种局面,选购进口乳品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很多一线消费者中,二三线的年轻妈妈也纷纷为宝宝选购进口奶粉.中国消费者对洋奶粉的关注度很高,澳大利亚的知名奶粉品牌多,在国内受到很大的关注.而据有关的调查数据表明,澳大利亚的奶粉在我国二三线城市中受到热捧,澳大利亚的很多奶粉企业非常看好这个庞大的市场.而澳大利亚行业协会也对本国的奶制品中小企业给予了很多的扶持,扩大它们的规模,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为企业更好的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一定的帮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澳乳制品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因为需求是市场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中国对澳大利亚奶粉的需求,刺激了澳大利亚奶制品产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更进一步的促进了中澳在奶制品行业发展上更多的交流.

2.2 互惠互利的税收政策促进中澳乳制品贸易的发展

中澳自由贸易协定有助于双方的乳制品贸易.根据谈判结果,“零关税”的战略举措有助于一国的产品进入另一国,开拓别国的市场,提升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加强彼此经济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澳大利亚对中国乳制品的出口,更好的扩大澳大利亚乳制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加强彼此在各个方面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双方互惠互利的友好关系.

2.3 在中国,澳大利亚出口的乳制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

澳大利亚的乳制品质量高,品种多种多样,对中国市场的定位非常的准确,生产出了多款针对中国消费者的乳制品.如液态奶制品,在本国的热带地区就很受欢迎.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热带地区对鲜奶的需求.另外,澳出口的奶粉也常常被中国的某些企业使用于其他食品如面包、点心、冰淇淋、酸奶等的生产.从这个角度上说,澳大利亚的乳制品不仅质量高,且还可以很好的定位于中国的消费者群体.由此,中澳之间的乳制品的贸易往来会更加的顺畅和频繁.

2.4 澳大利亚不断的调整对中国乳制品的出口政策

此外,澳大利亚在乳制品方面,不断的调整自己对外出口的政策.澳大利亚目前的外贸、外交政策是1997年制定的,十余年历史.近年来,由于世贸组织规范国际市场的行为使澳大利亚遭受损失,因而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开始通过签订双边协议寻求对外贸易的增长,这其中就包括乳制品对外出口的政策.

3 对策及建议

3.1 中澳双方要加强在乳制品贸易方面的交流

中澳要积极的交流,交换双方在乳制品贸易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另外,除了从澳进口,中国应当扩大对澳出口.只有将“出口”与“进口”的度给调配好,经济才会有活力.澳乳品加工企业、乳业协会在乳品深加工、质量控制等方面扩大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做好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如果国内有些企业实力雄厚,可以考虑在澳大利亚投资,更好的发展乳制品产业.不过,为了尽量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减少本企业的损失,做好可行性的论证很有必要.中澳双方只有加强了彼此在乳制品行业各个层面的交流,才能更好的促进中澳乳制品贸易的发展.

3.1 乳制品企业要考虑更多的生产策略

中国的乳制品企业要想发展,就要从生产的源头上入手,完善乳制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消费一根完整的链条.乳制品企业可以采取订单制的方式,与奶牛养殖户合作,力争获得优质的奶源原料.此外,可以扩大奶牛养殖基地[2],满足企业自身对奶源的需求.政府要考虑养殖户的实际技能水平,做好培训工作.完善相关的制度章程,保护奶牛养殖户的利益,提高奶牛养殖的积极性.乳制品产业要想真正的发展,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乳制品发展的某一个环节上,要配合政府的统筹安排,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的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才有可能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3.2 优化中国乳业的消费结构,为中澳的乳品贸易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参考

消费者要加强对高质量的乳制品的消费,培养科学合理的乳制品消费方式.企业要扩大宣传,加强对优质乳产品的宣传力度,培育新的乳制品的消费热点[3].此外,企业要深入消费者的消费市场,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制定科学理性的乳制品生产策略,真真正正的生产出有市场的乳制品,扩大企业自身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3.3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稳定,有助于乳制品贸易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乳制品企业的实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要充分的发挥本土的优势,利用本地的资源,积极的参与市场竞争,改善自己的技术[4],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管理化水平.优化乳品检测体系,健全乳品违规处罚制度,完善乳制品交易的相关规则,让中国的乳制品行业的实力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提升中国乳制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澳大利亚而言,要提高乳制品的质量,充分的利用政策上的优惠,扩充乳制品的品种,才能够在国际乳制品市场中抢占先机,赢得市场.中澳之间的乳制品贸易只有抓住机遇,完善自身,迎接挑战,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4 总结

本文围绕“中澳乳制品贸易”,详尽的分析了中澳乳制品贸易发展的潜力,且提供了一定的对策.中澳之间应该加强乳制品贸易方面的交流.中国应该学习澳大利亚先进的乳制品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5],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减少自身乳制品的对外依存度.澳大利亚也应该进一步的完善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各种配套措施,科学合理的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优化乳制品行业发展的结构.在双方乳制品贸易的税收方面,为了更好的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密切合作,制定互惠互利的外贸税收政策,让乳制品贸易的发展更加的顺畅.

注 释:

①中国奶业统计年鉴(1995-2011).

②2008-2009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研究咨询报告.

③中国行业咨询网.

参考文献:

〔1〕郭婷.中澳自贸区建立对中国乳品进口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2〕邸娜.我国乳制品贸易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1(10).

〔3〕王丰国.对中国乳业发展的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4(10).

篇9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 非审计业务 市场拓展

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现状分析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审计市场存在过度竞争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兴起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引进使得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不断扩大,但大型的事务所寥寥无几,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竞争逐渐增大,供大于求,这种不平衡的供求关系使得审计市场出现过度竞争,造成审计市场过度竞争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一方面原因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以及会计体制的不健全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准入门槛较低,且产品易于替代。在这种过度竞争模式下,通过降低利润空间获取审计客户的方式必然带来审计成本的下降,事务所不得不通过压缩审计成本来扩大盈利,这不仅加大了审计风险,也不断冲击着行业的道德底线。

(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面临严重冲击

刻意降低成本以维持客户群,迎合买方市场并不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面临的唯一问题。随着会计市场的逐步开放和会计准则的逐步趋同,国外会计师事务所不断涌入国内寻求发展和商机,其高水准的服务水平,完善而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成功的品牌战略给本土事务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迄今为止,无论从业务结构,客户还是人力资源,还没有任何一家本土事务所可以和国际四大抗衡。

(三)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结构单一

与国际四大相比,我国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管理咨询等传统非审计业务开展也很少,绝大部分业务收入也都来自传统财务报表审计,如此大的事务所规模,却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差异性,使得许多中小型事务所在业务结构单一的泥淖中步履维艰。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市场拓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市场需求上升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目前国内大多数大型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的规范化也逐渐加强,在走向国际化寻求海外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的是规模日益扩大的IPO上市,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理财环境下提高经营效益,减少财务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完善创新体制等问题,目前在这些方面,已经有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做出了不错的成绩。然而这远远不够,在不断扩大的新业务市场需求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把握机遇开拓新业务领域,寻求自我发展和提升。

(二)会计师事务所竞争的要求

国内大型事务所和国际四大在营运、管理、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占据天然的优势,这是中小型事务所难以实现赶超的地方,但是大型事务所受诸多方面的限制,无法广泛推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所以中小型事务所可以独辟蹊径,通过为企业提供多元的个性化服务占领市场,这不仅可以节约成本,降低风险,为事务所带来可观的收入,而且通过拓展新业务加快事务所的资本积累,扩大事务所规模以及加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市场拓展的基本思路

如前所述,事务所拓展新市场业务存在着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下面笔者结合事务所发展现状,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拓展的新业务领域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环境审计

1.发展现状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和为社会提品、服务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随着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审计作为审计业务的后起之秀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大部分环境审计工作目前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完成,会计师事务所在环境审计实践中的参与力度并不大。一方面,我国对环境审计的立法体系尚不完善,新准则中关于财务报表审计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已经,但在环境审计业内还没有一套可以被广泛认可的执行体系和规范标准。这成为环境审计发展的桎梏。另一方面,我国欠缺环境审计的专业人才。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财务税务知识,还必须有环境学、生态学、工程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储备,否则无法胜任环境审计的工作。而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财会人员培养方向尚且单一,环境审计方面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2.发展优势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环境审计业务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事务所独立性优势。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和另外两种审计——政府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相比,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独立性最强。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到环境审计中,审计结果的可信赖性将大大增强。二是专业人员发展后劲大。从业务实践中可以看出会计师事务所依托专门化的平台为国家培养财会和相关人才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参与环境审计,必将壮大生态环境工程及社会学相关领域的人才队伍,吸引人才结构向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

3.面临的挑战

如前所述,制度规范的不健全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环境审计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也是发展环境审计业务的挑战。在我国相关法律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尽快建立环境审计相关准则和法规,以及如何培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才队伍是未来行业的挑战。

4.促进环境审计发展的建议

我国一方面要加快制定适合国情和行业特性的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审计准则及其实施细则,为事务所环境审计提供有效的依据,这无论对于本土环境审计的发展还是适应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浪潮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应与环境专业院校和相关机构制定环境审计人才联合培养的长期方案,鼓励事务所人员取得注册环境审计师的从业资格,并增进相关行业间的沟通。在执行新业务初期,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聘请环境事项专业顾问进行业务指导,事务所也可以派人进驻相关行业进行调研,形成从学校培养到事务所事务锻炼的链条,注重吸纳生态环境和工程学方面的人才,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人才队伍。

(二)尽职调查

1.发展现状

尽职调查又称“审慎性调查”,主要集中于公开发行股票,企业并购重组,向金融中介机构进行信贷融资等领域。尽职调查的目的是使投资者根据对调查对象调查的结果做出理性的决策,保护投资人或并购者的利益,降低投资的风险。相比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尽职调查业务发展较晚,具有独立业务部门专门从事尽职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很少,且业务管理,执业规模以及风险控制体系尚未成熟。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尽职调查的需求也在稳步上升,市场潜力巨大。

2.发展优势

一是潜在的客户资源。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传统审计方面的发展较为成熟,许多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形成稳定的审计客户资源,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形势,投资业务,甚至跨国投资在国内稳步增长,涉及投资、重组、并购的审计客户可以成为有效的尽职调查业务客户来源,并且审计客户对事务所在专业胜任能力和服务规范上的认可度较高,是一项潜在的客户资源。二是专业能力。与环境审计不同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完全具备发展尽职业务的人才条件,可以迅速进入新业务领域,和目前专门从事尽职调查业务的投资咨询公司相比并没有劣势,目前一些大中型事务所在财税尽职业务方面的成绩已经让公众看到了会计师事务所对尽职业务的执业能力和行业前景。

3.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尽职调查业务,最大的竞争无疑将来自专业大型投资咨询公司。相比于投资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尽职调查业务较晚,不可避免地在业务经验、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信息化等方面存在缺陷,对客户的选择以及维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目前还是高度依赖于传统审计业务,对于市场的新需求并不敏感,如何促进尽职调查业务在行业中的普及和认可度也成为一个难题。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企业投资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这给尽职调查业务开展的稳定性带来一定挑战。

4.促进尽职调查发展的建议

尽职调查业务可以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多元化发展的突破口之一,但要发挥这样的作用,还要依赖事务所对尽职调查业务的长远规划和战略选择。尽职调查是投资者或并购者进行决策的第一步,在不断成熟的资本市场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运用得好,尽职调查,特别是投资尽职调查和财务尽职调查将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明星业务。

(三)农村财务审计

1.现状分析

农村财务问题历来是组织农村工作的难点和焦点。从目前情况看,农村财务受到农村财务人员素质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缺乏基本的财会专业人员,日常账务处理混乱,理财环境差,不公开账务信息,干部腐败,监督机制薄弱等问题。农村审计是由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审计站开展的,在规范化和权威性上欠缺较多,这成为制约农村财务审计的难题。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管的强化要求农村基层依法、正确地落实农村政策和财务管理的规定,这给会计师事务所进军农村财务审计提供了机会。

2.发展优势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农村主管部门进行的审计存在明显缺陷的背景下,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农村财务审计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可以在节约农村财务审计成本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益。目前农村财务审计依赖的农村主管部门运作经费高,效率低,成效不明显,如果交由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审计,可以采取聘请制度,由上级政府支付审计费用,并赋予事务所一定的取证权限。另一方面,事务所专门化的人才队伍也给规范审计结论的提出和审计监督制度的发挥提供了保障

3.面临的挑战

客观上说,比起传统审计业务,农村财务审计难度较大,这是农村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不规范的必然产物。如何在可能不具备审计条件的会计资料中制定审计计划,寻找审计证据是摆在会计师事务所面前的挑战。接受此类业务需要更多的审计经验,更大的耐心和严谨。除此以外,如何协调和农村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关系同样值得思考,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农村财务审计稳步发展。

4.促进农村财务审计发展的建议

农村财务审计业务的发展可以依托地缘优势,即区县一级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将其纳入长期发展战略中,一方面事务所可以利用地缘优势接近农村,了解农村生产及财务运作的基本情况和实际政策的落实,为打响区域品牌优势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农村财务审计收入有限,大力发展农村财务审计的事务所在利润上势必受到影响,为了支持和鼓励农村财务审计的发展,国家可以出台相应的税收法规等优惠条款作为补偿。

(四)传统非审计服务

虽然传统非审计服务在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已经有较长一段时间,但是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把它们纳入长期战略规划,只是作为传统审计业务的补充,这样对于提升事务所竞争力和多元化发展,加强风险控制和预防,促进基本金的积累等方面没有优势。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中小型事务所,除了在非审计业务的新市场领域寻求发展,还可以选择在传统非审计服务中做大做强。

传统的非审计服务包括验资、资产评估、税务服务、管理咨询、IT咨询、系统认证等。这些传统非审计服务的市场已然被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和国际四大所占据,客观上说是中小型事务所信誉度和服务质量导致,为了改善这一局面,中小型事务所应该专攻某一项非审计服务,在区域范围内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品牌,不断吸引更多客户。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考虑和其他事务所的联合,将业务做大。

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市场拓展应注意的问题

(一)协调好新领域业务与独立性的关系

从国外的安然、世界通信件、施乐事件到国内的银广夏、科龙、银河科技事件,非审计业务给独立性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它对审计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审计失败案件中可以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非审计服务收入所占的比重过大,有的甚至远超审计服务收入,这种潜在冲突再非审计服务收入超过50%时爆发。虽然从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来看,非审计业务占的比重太小,从理论上没有对独立性构成威胁,但是在未来发展非审计业务,尤其是向新市场领域进军的时候,要注意协调好非审计收入和审计收入之间的关系,促进事务所多元化业务的协调发展。

(二)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队伍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新市场业务的开展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除了在发展模式上下功夫外,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可以效法国际四大对专业人才和通用人才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事务所可以通过制定自主培训计划,从入职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到组织成员定期到国外事务所交流学习,举办专业研讨会、网络培训、工作轮换、拓展训练等提高员工素质。

(三)加强事务所内部治理,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力度

新市场领域的参与和传统非审计业务的扩充将导致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结构变革,业务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事务所也要在自身的内部治理、权力分配、业务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下做出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和业务实际。

参考文献

[1]许宁宁.环境审计准则体系构建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3).

[2]张玉虎.事务所开展尽职调查业务的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09).

[3]杜剑,于佳欣.农村财务审计:理论研究与改进建议[J].财会月刊,2010(07).

[4]王聪.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0(01).

篇10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

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扰动。

4.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将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来,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参与;凡是企业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包揽。政府的工作应该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指导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基础上,重点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扶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

县尽管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就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设计规划程序和规划蓝图。

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

1.现状分析阶段。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要系统和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实力与潜力、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各方面,为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详细提纲和具体内容做好准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县在全国或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判断;

(2)本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

(3)本县发展的优劣势、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及潜力剖析;

(4)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评估;

(5)本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

(6)本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目标确定阶段。在对本县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按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准确或者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内外专家、公众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意见,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规划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选择和决策。

3.具体内容编制阶段。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适合本县经济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好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专题论证,并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思路。最终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报告、各行业发展战略分报告、县域重大问题专题论证报告等。

4.监控和调整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是实现所规划的战略目标。因此,要使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求总体战略部门、各行业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把战略的基本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计划或5年计划,并确保各方面年度计划和规划相协调。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当地实施部门、专家和领导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发展战略在动态中提高和完善。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的内容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编制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产业、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战略决策等。

1.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定位是准确确定该县在全国、省、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等。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当地的资源情况,即跳出本县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进行分类定位,即经济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发展阶段定位等;四是要准确、精炼、全面、通俗。

如笔者对河北省黄骅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1)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输出大港;(2)中国东部地区节水型临海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晋陕蒙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

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全新审视,分析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比较优势、哪些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哪些优势正在丧失或者已经变成了劣势(如表1)。战略优势分析要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在明确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制约因素。

3.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一个县发展的机遇,要立足于该县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或大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等各个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分析挑战重点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县发展带来的压力,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等。如我国的许多县城还处在半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的边缘,这应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县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仍有较大的可塑性。

4.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制订县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是制订战略规划必须遵循的各项宏观方针政策等。如我们可以把某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下列思路来确定:即“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5.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等;二是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按照时间尺度,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6.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特色经济的培育。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一般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创汇能力和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征。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支柱产业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

如笔者针对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是打造临港工贸型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重点培植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发展的偏重型加工业;通过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渔港的建设,带动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临港工贸型的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契机,积极发挥京唐港腹地广阔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推进海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通过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增强港口的辐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真正实现“以港促区”的基本思路。

7.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如有的县制订了“工业强县”战略,而有的县则制订了“旅游富县”战略,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民营化等“四化”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落实。笔者针对黄骅港开发区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即港口牵动战略、大项目拉动战略、物流中心促动战略、外向型带动战略。

8.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战略布局是将战略产业和战略重点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化配置,通过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区域竞争力。战略布局要根据县的发展布局现状,结合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确定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和增长轴线或经济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