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医学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医学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诊断;治疗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逐步提升,据临床数据统计,在我国经过相关临床检查确诊高血压的患者接近一亿多人,其数据还在逐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和痛苦。本文结合乡镇医院高血压患者就诊情况、病历资料和治疗情况等综合分析,探讨老年高血压的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1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由于老年人身体各方面功能比较低,一旦患上高血压病,其血压主要表现为:①血压波动大。对此在检查或者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期间,需要定期测量其血压,随时关注血压值变化,并根据其血压的变化调整药剂量。②血压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其舒张压表现为正常或者偶尔升高,患者脉压变化大。③根据患者的不同,血压变动也会有差别,有时会发生低血压。④因动脉硬化的影响,容易出现假性高血压。⑤由于其人脑功能低下,容易发生忧郁症,对此在治疗过程中可适当使用利血平、可乐定等药物,禁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药物,以免造成误食影响其身体健康。2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

2.1 诊断标准 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血压值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过标准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95mmHg便可以诊断为老年高血压。如果单纯的收缩压≥160mmHg,而舒张压

2.2 注意事项 由于老年高血压的血压具有不稳定、变化大的特点,对此,患者家中应具备血压自测器,随时监测血压值,并根据血压情况随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患者是否患有肾实质性高血压及内分泌性高血压[1]。3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3.1 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在药物治疗前就应进行,若同时在采用药物治疗,其一般治疗也不要间断。它是指患者做适当、规律的有氧运动,来减轻精神方面的压力,让患者保持平和、健康的心理,进而达到治疗效果。包括:①劳逸结合,修养身心。适当进行运动,做到劳逸结合,充足睡眠时间,修养身心,消除紧张情绪,帮助血压恢复。②减少钠盐的摄入量、适当摄入钾、钙和镁。③均衡饮食,控制体重。肥胖是引起老年人高血压病的原因之一,若能均衡饮食,减轻体重、控制体重,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对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吃高脂高蛋白食物,同时配合降血压药综合治疗,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④戒烟、酒,避免动脉硬化等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2]。

3.2 降压药物治疗 根据老年高血压病的特点,在选取降压药物时一定要选择效果良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易于提高依从性等原则的药物,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结合不同患者身体其他部分的情况配合适当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临床上,治疗老年高血压常用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根据临床治疗情况,在这些药物中,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和利尿剂的效果相对较好。如果需要增强效果可以把利尿剂与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联合应用[3]。4 老年高血压的防治

任何病症均重在预防,老年高血压也是如此,对此,在生活中,我们应以预防为止,防治高血压病症发生,或者防治其恶化。①定期检测血压水平,检查血脂、血液黏度、血糖、心电图、眼底等,全面了解自身心脑肾等器官情况,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恢复治疗。②坚持锻炼、劳逸结合,促进身体代谢。针对早期或者轻微高血压患者而言,要坚持使用非药物进行治疗,例如:生活规律、戒烟酒、适当运动等,从睡眠、运动、饮食等方面进行调节来治疗高血压。③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老年人,一定要定期服用医生开的药物,药量由多逐渐减少,药物的服用要科学,不能吃吃停停,影响治疗效果,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严遵医嘱。④定期复查。定期去医院复查血压、血脂、血糖浓度等情况,若发生异常,及时进行深入治疗。

综上所述,高血压属于慢性病症,由于老年人身体各方面机能已经开始老化,一旦患上高血压病,若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影响其身体健康。对此老年高血压病,一旦发现确诊则需要立即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期间要多与患者沟通,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适当的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华琦,谭静.老年高血压治疗的获益[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12):917-918.

篇2

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已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组织器官老化,抵抗力、免疫力等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疾病,而且年龄越大,同期患各种疾病的概率越高;老年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其特殊性。对医学生而言,如何了解老年医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老年疾病的特点,对今后的工作大有帮助,《老年医学》一书作为医学本科生的教材,全面系统的介绍老年医学相关知识,为临床医生掌握老年疾病的诊治提供支持。

老年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它不只研究老年病,而且涉及人类衰老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老年医学教育的研究。这就要求教材要从单一的“疾病”向整体的“学科”转化。这本书的编者大多参与了前两版《老年病学》的编写,前两版在介绍时更注重疾病的治疗,编写方式上简单明了,深受院校老师的欢迎,发行量也不错。在本教材编写的初期,书名还是考虑《老年病学》,主编希望能延续前两版的品牌优势。但在参考了国内同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临床工作的特点,主编认为,从学科的发展来看,如果只是在前两版的基础上补充疾病的治疗,不能更好地体现老年医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因此书稿最后更名为《老年医学》。在编写时,编者结合多年来进行“老年病学”教学的实践和经验编写具体内容。内容编排上注重系统性,从老年病人的评估、老年人合理用药、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特点、诊治与预防等常见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增加了老年营养、老年护理与康复的内容。力求在充分展现教材的系统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又具有新颖性。

作为医学教材,重要的是如何把理论与临床结合好,本书的作者均是多年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的一线人员,在编写过程中,作者不仅仅考虑如何教会学生掌握老年疾病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疾病的基本诊疗方法。在编写初期,主编参考了目前已出版的老年医学图书,取长补短,除了理论知识的阐述,作者增加了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例如在讲述糖尿病的治疗,作者会介绍相关的药物临床实验数据,为临床医生选用药物提供参考。

在拿到书稿初审后,编辑起初觉得全书不像传统的教材,书中介绍国内外最新的诊治指南、新的诊疗方法、临床药物使用的最新研究结果,在某种角度来看有些小专著的意思。就这一点还和主编专门沟通,是否这样编写出的书稿内容过深。主编就这个问题和各位编者作专题讨论。来自临床一线的专家在参考了国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教学实践,最终达成了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治疗的方法也不断变化,而临床疾病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编写模式知识介绍了最基本的知识,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性不强。为了使教材与临床工作更加贴合,最好加入了大量最新的科研结果;同时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也不仅仅给出一种方案,而是会介绍目前能收集到的、被确认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材编写滞后于临床工作的弊端,对临床工作人员有很强的指导性。例如在讲解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时,书中不再是简单介绍国际推荐的降压标准,而是会补充一些降压治疗的最新观点,全书的内容读起来更贴近临床。

对于刚刚接触医学的人而言,最初都会按照课本机械的看待疾病,而忘记了疾病不是一成不变,它会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疾病的表现也不一样。教材是学生接触疾病的第一步,如果在第一步的时候就让学生理解疾病的变化与最新的研究进展,学会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作者会根据疾病的发展添加国内外最新的老年医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观念,介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使内容能够充分反映老年医学的最新进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也奠定基础。

篇3

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应从以下医学专业人员中选择:(1)五年制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本硕连读的研究生;(2)根据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并通过复试录取的老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3)家庭和社区住院医师。

2老年医学临床教学课程设置

2.1老年基础医学

衰老的生物学包括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

2.2老年心理医学

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们在衰老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活动变化和规律。

2.3老年病学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

老年病的临床特点:①多病共存、病因复杂、长期积累;②发病隐匿、缓慢,多属慢性退行性疾病,生理与病理变化很难区分;③多种器官处于临界功能状态、病情变化突然、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包括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老年神经系统疾病、老年呼吸系统疾病、老年内分泌疾病、老年代谢性疾病、老年消化系统疾病、老年感染性疾病、老年肿瘤等。

2.4老年康复医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谱、疾病谱的明显变化,残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的康复日益为社会所重视,特别是对老年病的康复医疗尤为重要。老年康复医疗内容主要分3大类:即预防性康复处理、一般性治疗措施和有目的的恢复已丧失的功能。

2.5老年预防医学

是老年医学最重要的一门科学,其内容应包括老年流行病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养生学、保健医学、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等。要了解老年人常见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卫生宣传,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推进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营养饮食。建立多层次的老年人医疗保健制度和体系,将老年保健工作纳入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势在必行。

2.6老年医学研究

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的研究,提高对老年常见慢性疾病的防治水平。

3提高带教老师素质,打造先进教学团队

一名好医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师,但一名好的临床老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好医生。教师自身素质是培养高质量老年医学人才的关键。带教老师首先需加强内在修养,重视自身品行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也要不断督促自己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结构,熟练运用新技术、新理论、新疗法,提高临床教学水平。皖南医学院老年医学科根据科室人员结构成立以高年资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师负责的带教治疗组,每个治疗组包含各级职称的带教老师,各个治疗组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团结协作,制定详细的带教计划,充分发挥治疗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特长,构建和谐氛围,打造先进教学团队。另外根据皖南医学院的统一要求选择具有主任医师职称的或已经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医师申报老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资格。学院根据申报材料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最终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人选,并负责对新上任的研究生导师进行培训,做好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动态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作为治疗组长和研究生导师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带头作用。

4加强临床能力培养,探索老年医学临床教学新模式

4.1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

(1)理论知识准备:要求进入临床科室之前,认真复习老年常见病诊疗和危急重症抢救措施等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室指定一位高年资医师担任教学干事,按照《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方法》,负责安排临床技能的学习及值班工作。先在本专业科室学习工作9~12个月,要求熟练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门急诊处理、接诊病人、危重病人抢救并能对实习医师进行业务指导[4]。由导师、治疗组长及教学干事组成考核小组分阶段进行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基本操作、病例答辩考试。

(3)以心血管专业为基础,树立全科意识:老年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老年疾病可能涵盖了多系统功能障碍,老年人群的医疗服务与普通人群存在明显差异,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需要特殊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培养能给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的现在及未来的临床医生是非常紧迫的任务。为了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综合性临床技能,根据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带教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临床二级学科范围内的轮转科室,进入临床二级学科范围内相关科室轮转,要求包括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急诊医学科至少六个以上专科,每个专科1~3个月时间,各轮转科室专门安排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高年资医师作为带教老师安排在该科的临床技能培训和值班。由带教科室组织专家进行出科考核,不合格者需继续在该专科轮转直到合格为止,要求学生掌握轮转各专科的基本诊断、治疗技术。轮转结束后再回到本专业科室继续强化临床技能的训练,逐步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4.2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1)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收集信息、诊断、治疗和病人教育。老年患者年高体衰,听力、语言、肢体功能甚至认知能力都有下降甚至缺失,关注、真诚、尊重、同情、爱心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再通过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可使患者尤其老年患者获得满意的诊疗服务,使病人满意率提高。在临床培训过程中需要指导研究生学习医患沟通的能力如:①和病人及家属交流时能自然地展开和终止话题;②能充分获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③了解病人的所需所想;④简洁明了地解释疾病的诊断情况、治疗手段、重要检查的目的、结果及预后;⑤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有问题出现时协调解决。

(2)在临床学习过程中通过患者或模拟情景进行阶段测试,评估学生在接诊病人过程中展示交流的能力[5]①包括自我介绍和角色介绍;说明访问的原因;倾听病人的诉说,不随便打断病人的谈话;事先准备好和病人交谈的若干事宜;②自如地展开或终止话题;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并有所反应;观察细致,关注病人的明显不适,获得有关病人疾病状况的所有信息,以帮助正确诊断;③结合病人的生活背景,如家族、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情况,了解病人的恐惧、担心和期望;④对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可能需要的医疗措施解释应清楚明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医学用语;⑤鼓励病人参与诊疗方案的确定,分析疾病诊治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解决问题;和病人或家属持不同意见时,协调解决;⑥帮助病人区分鉴别蜂拥而至的因特网、报纸、杂志上的医药介绍或广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过程中,导师要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引入主动服务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5规范科研训练,提高科研水平

老年医学专业的科研能力训练要突出医疗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是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上主要让学生参加临床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学习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另外,导师和治疗组长应有专门的临床科研课题,让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了解自己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学会总结研究结果,重点探讨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在不影响临床实践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基础实验研究的方法,参与部分基础实验的课题研究。在日常工作中指导学生阅读指定专题的中外文献,并书写医学综述,反复修改,掌握科研方法,培养科研工作的良好素养。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老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专业的网站和学术论坛上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6完善奖学金和岗位津贴

为促使广大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从事老年医学专业或报考老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设立相应激励机制:(1)医院应设立奖学金制度,鼓励医学生从事临床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根据阶段考核成绩设立不同等级的奖学金;(2)通过参与临床住院医师工作与值班,医院和科室应给予一定的岗位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并随物价上涨进行适当调整。

7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由于直接与老年患者接触,学生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医德情操,牢记学医的初衷与誓言,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同时也要了解并掌握与医疗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带教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也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断培养并以身作则展示对患者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摈弃浮躁思想,踏踏实实的对待每一位患者,尤其是疾病缠身、身体衰竭的老年患者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篇4

1.1研究对象

2018年3—6月,以我校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学生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110)与对照组(n=122)。两组学生入组前内科学成绩分别为(76.2±1.8)分、(75.8±2.0)分,两组学生的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122人)采用传统的非整合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观察组(110人)采用整合后的课程设置,将整合医学思维融入到教学中。两组学生的授课教师、教学大纲相同,教材均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1.2.1非整合课程教学实施。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目录编排顺序借助多媒体技术集中讲授,课后小结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布置相关思考题对本次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下次课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评。1.2.2整合课程教学实施[5]。整合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老年医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基础与专业课开设的实际情况。实施步骤如下:用3/4的学时数按照整合后课程的设置进行授课,授课内容围绕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于容易理解的内容、与其他专业课重复的内容采用快速串讲的形式完成。授课结束后,用1/4学时数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选择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且具有代表性的与本章节授课内容相关的临床病例,学生围绕病例进行讨论发言,讨论过程中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围绕“考虑什么病”“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需完善的相关检查”及“治疗原则”展开讨论,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最后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所学知识。

1.3效果评价

1.3.1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采用同一份试卷进行测试,试卷题型为选择题及病例分析题,各占50%,选择题参考执业医师考试以理解应用题型为主,对总成绩及病例分析题成绩进行分析。1.3.2问卷调查。查阅相关文献自制问卷表格[6-7],从知识点掌握情况、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综合运用能力、教学满意度等方面评估。问卷调查总分为100分,≥85分为满意,70~84分为较满意,<7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课程整合前后对比

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老年医学所讲述章节进行整合,将原来的10个章节共计20学时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衰老机体的结构与功能”“老年感染相关性疾病”“老年营养相关性疾病”3个课程板块共计20学时进行授课。

2.2考试成绩分析

观察组总成绩及病例分析题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发出问卷232份,回收232份,回收率100%。在知识点掌握情况相比,两组学生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在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综合运用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新型教学模式满意度明显提高。

篇5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血脂;高龄老人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2.022

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 世界卫生组织将80岁以上老人称为高龄老人,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 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AC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在老年人当中发病率较高, 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累及微小动脉引起血管闭塞所致脑组织缺血坏死, 其梗死的直径在2~20 mm左右。目前, 关于脂代谢异常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响报道意见不一, 特别在高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脂代谢异常的影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 为进一步探讨高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与脂代谢异常的关系, 本文对照分析本院≥80岁和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老年医学科病房和神经内科住院的≥60岁腔隙性脑梗死老年患者160例, 其中≥80岁组71例, 男40例, 女31例, 年龄 80~100岁, 平均年龄 (89.4±3.1)岁; 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血脂(TG、TC、HDL-C、LDL-C)的测定: 所有患者均取空腹静脉血, 分离血清后进行测定。血TG、TC采用酶法测定, 试剂盒由罗氏公司提供。HDL-C、LDL-C 采用直接法测定, 试剂盒由罗氏公司提供。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80岁组血清中TC、TG、LDL-C与0.05);≥80岁组HDL-C水平较

3 讨论

目前, 腔隙性脑梗死在高龄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 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疾病之一, 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等, 在20世纪60年代一般认为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穿支动脉的小动脉病变所导致的, 但是, 这种认识被随后的研究所否定, 近年来, 国内外研究已经发现颅内动脉分支的动脉粥样硬化是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 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微小的局部动脉粥样硬化沉积[1]。很多原因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而血脂代谢紊乱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2]。顾复生[3]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随着血脂代谢紊乱时间的延长而加快, 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提前发生并加快进展。循证医学中已经发现有多项临床试验提到血脂代谢紊乱与脑梗死发病具有相关性[4], 可是, 腔隙性脑梗死与血脂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尚未找到循证医学的证据。此外, 有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 慢性炎症反应参与其中,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能是这种慢性炎症反应的基本要素。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通常认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通过抗氧化、抗炎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国内学者陈芳[5]研究认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血脂增高与年龄相关, 但是, 70 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患者其血脂并不高。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似, 作者发现≥80岁组血清中TG、TC、LDL-C与0.05), 而≥80岁组HDL-C水平较

综上所述, 高龄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同低龄老年人相比较还是有所不同, 所以, 监测高龄老人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预防腔隙性脑梗死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Fisher CM. Lacunar strokes and infarcts. Neurology, 1982, 32(10): 871-873.

[2] 方圻.现代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3547-3557.

[3] 顾复生.血脂异常-心血管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 25(3):163-164.

[4]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5):390-419.

[5] 陈芳. 高龄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血脂特点.医药杂志, 2011, 32(3):18-20.

[6] 徐桂芳. 老年男女脑血管病400例血脂分析比较. 实用老年医学, 2000, 14(5):268-269.

[7] 田维舟, 姚声涛. 狭窄与脑梗塞发病关系的探讨. 贵州医药, 2003, 27(5):393-395.

篇6

【关键词】 老年人;药物处方;心脑血管疾病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distribution and medicin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senile disease.Methods:The prescription of year 2009 medical clinic patients in the municipal private general hospital was randomly sampled,constitution ratio of prescription and

the sequence in arrangement were analyzed.The distribution state and clinical medicine feature of senile medical disease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ly.Results:In 2009 ambulant clinic of this hospital senile prescription occupied 53.4%,Among them,The senile prescription occupied for 67.7% of cardiocerebral vascular.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of constitution ratio of senile prescription,ambulant clinic medicine ordinally were cardiocerebral vascular,antimicrobial and antiviral,endocrine,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antipyretic.analgesic,antiinflammatory,neuropsychic and antitumor drugs.The distribution of senile disease were ordinally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nfective disease,endocrine disease,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fever pain inflammatory,neuropsychic disease and tumor.Conclusions:Senile medicine and disease had become chief problems of clinical medicine prescrip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Key wordssenile;prescription;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200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与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超过了10%与7%,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中国已成为人口老年型国家[1]。由于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和老年医学的发展,老年人疾病的药物治疗学的研究已成为关注课题[2]。本文试通过临床医院内科门诊药物处方发生的种类及其构成比的排序分析,探讨老年人疾病分布状况及临床用药特点,为加强老年人临床用药和疾病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沈阳市盛京华侨医院2009年内科门诊药物处方按12个月等比例随机抽取1 764张,其中,男性953张,女性811张,平均年龄48.6岁。

1.2 方法 对内科门诊药物处方分类,根据药物处方构成比的排序探讨老年性疾病分布状况及临床用药特点。其中确定老年人的标准,按发展中国家习惯标准,60岁及以上的人为老年人;采用药物处方的主药及主要适应证,依据《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二部和《新编药物学》(第16版)[3]及药物说明书,确定各类药物处方。

2 结果

2.1 内科门诊用药处方分析 内科门诊抗菌抗病毒类药物处方构成比最高;内科门诊老年人心脑血管药物处方构成比最高,见表1。表1 药物处方分析

2.2 内科门诊老年人用药分析 见表2。表2 老年人用药分析

2.3 内科门诊老年人疾病的分布 根据药物处方构成比的排序推算内科门诊老年人疾病的分布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胃肠消化疾病、发热、疼痛炎性疾病、神经精神性疾病、肿瘤。

3 讨论

临床医院内科门诊药物处方统计显示,内科门诊药物处方老年人占53.4%;内科门诊心脑血管类药物处方老年人占67.7%,老年人在内科门诊用药及内科门诊心脑血管用药均大于50%。内科门诊抗菌抗病毒类药物处方构成比最高;内科门诊老年人心脑血管药物处方构成比最高。老年人药物处方构成比的排序为:心脑血管药、抗菌抗病毒药、内分泌药、胃肠消化药、解热、镇痛抗炎药、神经精神药及抗肿瘤药,区别于内科门诊药物处方构成比的排序为:抗菌抗病毒药、心脑血管药、胃肠消化药、内分泌药、解热、镇痛抗炎药、神经精神药及抗肿瘤药。据此推算内科门诊老年人疾病的分布依次为相应疾病。在分析老年药物处方的过程中,男女老年人临床用药处方比为1.4∶1;男女老年人用心脑血管药处方比为2.1∶1,这说明内科门诊老年人临床用药男性高于女性,而男性老年人心脑血管类用药更高于女性老年人心脑血管类用药。

老年病不同于其他病的基本界线在于致病因素与机体的衰老密不可分,随着年龄增加,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机体都表现出衰老而且呈进行性过程,从而引起全身各系统功能退化,因而易患各种疾病,又由于身体各器官的老化,影响药物在身体里吸收、分布、代谢及药物的排泄,使疾病更加复杂化,这是构成老年人发病率及发病特点的内在因素,同时,工作性质、经济生活、居住条件、医学发展,文化修养等社会因素,对老年人发病率及发病特点构成外界影响。例如,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糖、高脂肪饮食结构,在人类平均寿命增加的同时,老年人口比例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比例明显增高。

参考文献

[1]左学金.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养老保障:挑战与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杂志,2001,84(3):1-8.

篇7

 

关键词:老年急腹症

 

        1  老年急腹症的特点

        老年急腹症常见为胆道疾病、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溃疡病急性穿孔和急性胰腺炎。由恶性肿瘤引起的老年急腹症明显高于青壮年。一些急腹症在青壮年少见,而在老年则明显增多,如闭孔疝、血管性急腹症如腹主动脉瘤破裂,肠系膜血管阻塞等。某些老年急腹症同时并存两种外科疾病,如结肠癌并存急性阑尾炎等。

        1.1 临床表现不典型 

        老年人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感觉功能减退,致使老年病人对腹痛敏感性差,在伴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感觉功能减退更为明显。因此,老年急腹症患者表现与青壮年有明显差异,常呈现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不平行。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可能没有任何消化道症状,阑尾炎已穿孔并无明显自觉性疼痛。消化道穿孔数小时,已有广泛腹膜炎,临床查体却无明显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也不明显。老年急腹症由于机体反应低下,对疼痛敏感性差,局部症状少,全身症状一般也较轻。有时腹腔已有明显的化脓感染,发热却不明显,血白细胞也无明显增高。有腹膜炎时,也不一定引出典型的腹膜刺激征,常常造成急腹症诊断延误,丧失抢救良机。 

        1.2 病情变化快 

        由于老年患者体质虚弱,脏器的退行性病变,各种屏障功能明显减弱,免疫功能低下,机体抗病能力和抗感染能力下降,所以在老年急腹症患者,病情变化快,且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重,病情凶险,病程进展快。老年人急性阑尾炎就诊时发生穿孔及坏疽者可达51%,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有些患者在无任何消化道症状及病史情况下,突然出现消化道穿孔或大出血。老年溃疡病急性穿孔者,如得不到及时诊治,会迅速发生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明显增高。  

        1.3 并发症多 

        老年急腹症患者常同时伴有多种疾病,造成症状重叠,掩盖急腹症的体征,增加了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老年人患急腹症时也常会使旧病复发、加重。由于老年急腹症常加重伴发病的病情,即使手术顺利,在术后也往往死于伴发病。老年急腹症患者术后最常见的是肺部并发症,其次是心血管并发症。术后多系统器官衰竭常是老年急腹症治疗最棘手的问题。老年急腹症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与胸部手术是相仿的。多系统器官衰竭常是老年急腹症治疗最棘手的问题。 

        1.4 治疗困难

        老年急腹症患者常伴有心肺功能不全,使补液受到限制,脱水和休克难以纠正;急腹症时使用抗生素,在老年人更易引起菌群失调;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造成药物毒性积蓄,使肝肾功能进一步恶化;药物刺激,容易引起老年人胃肠道出血。药物副作用和不恰当的用药会增加老年急腹症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外科手术对老年急腹症患者死亡率有影响的因素包括急诊手术、手术部位以及患者手术时的体质状况。急诊手术对患者的危险可增加3-10倍。 

        2  老年急腹症的治疗

        2.1 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老年急腹症的处理应特别注意患者症状、体征与病理改变不相符合的临床特点。切忌急于抢救治疗而忽视必要的全面检查,疏漏有意义的体征而造成误诊。要克服不重视病因诊断而偏重于手术探查的思想。高度重视询问病史,仔细的体格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动态观察对了解病情更可靠。正确的利用各种辅助检查。对疑难老年急腹症,行B超检查可探查到直径大于6mm的阑尾,如发现周围液性暗区,对急性阑尾炎的准确性可达71%-97%。此外,B超检查对排除回盲部肿瘤也有重要帮助。CT对急性阑尾炎的准确性>87%,特异性>95%,准确度为93%-98%。腹腔穿刺术对诊断急腹症有着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根据腹穿抽出的液、量、气味、颜色以及化验检查结果来判断其病因、病理,作出正确的诊断。

 2.2 外科治疗

        外科老年人急腹症一经确诊,应根据病人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对于老年人,决定是否手术关系重大。患者年龄本身不是造成老年人手术治疗的危险或导致死亡的原因,关键在于了解病人生理器官及组织功能状态是否良好。不应以年龄为主要理由放弃手术治疗。只要患者的情况能够耐受手术就应果断、及时地进行手术治疗。对于临床表现较典型、无明显合并症,耐受能力较强者,应考虑尽早手术治疗;对临床表现轻微,合并症较多、较重者,首先积极治疗合并症,充分做好术前准备,争取较好的有利时机再行手术治疗;对于临床表现危笃、合并症较多者,不宜强行手术,以免给患者增加更大的打击与痛苦。对老年急腹症再次手术将大大增加患者死亡率。老年急腹症手术风险大,应如实向家属交待手术利弊,使家属与医生在相互理解基础上共同分担手术风险,果断决策,以赢得最佳手术治疗时间。

篇8

在高职教育护理专业所有的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它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临床操作技能,是现代医学无法替代的一门学科。

关键词:

中医护理;临床研究;临床护理

笔者从事西医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学已有数年,现简要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思维方式的转变

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和独特中医护理技术的一门实践性、理论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中医药基本理论内容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对初学者来说,尤其是对于已有一定基础的西医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时学生已经学完西医基础课程和部分临床课程,形成了固定的医学思维模式。当学生们首次接触中医学的时候,由于中医的思维方式和辨证原则与西医截然不同,对中医这种源于生活实践的直观并在此基础上带有形而上学抽象归纳推演的整体思维特征不能理解,不同的理论体系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学习尤其不易,尤其是初学者。在教学中强调思维方式的转变尤其重要,在中医教学中,尤其是基础理论的教学环节,需善于引领学生走出形而下的思维,从生活中、实践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形而上的思维方法,这样才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日常实践中体会到中国古代哲学中最为朴素而又生动的思维方式,从而接受中医的理念。

2搁置争议,区别对待

中医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中医理论中的某些命题,不但抽象玄奥,而且从现在的观点看来,部分观点已不符合现代科学。对于这些观点,笔者认为需区分对待。第一,对于阴阳五行这类中医基本理论构建框架这类已被证实行之有效的基本理论,在讲述中需告诉学生,古人在最初认识事物时朴素而简洁,采用的也是形而上的思维方式。第二,对于中医中与哲学紧密结合的观点,如天人合一、运气学说,哲学性强,但具体到某些细节上过于机械和理想化,甚至脱离了实践,有臆测的成分。第三,诸如“格物致知”的方法在中医学中多有体现,牛膝似膝骨,因此补益关节;豆似腰子,所以益肾,诸如此类的推理在中药药理中随处可见,很显然,这是由药物表象到药物疗效的直接跳跃,中间加以毫无根据的意会,这种分析方法只能用于对已知药性、药效的药物自圆其说,不能用于新药物的临床疗效探索。

3理论联系实际

高职护理专业招收的学生年龄大多在20~24岁。大部分学生由于多年现代科学的教育,基本具有推理演绎能力,但还不能熟练地使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及科学的方法判断和解决问题。中医药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与西医有很大不同。中医学以形而上学的方法,从最原始的形象思维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导,重视辨证思维和归纳演绎,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难免感到内容抽象、枯燥乏味,理解、记忆困难,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普遍感到吃力,产生畏惧情绪[1]。

4重视直观教学

中医中的部分理论讲解时虽然较为艰难晦涩,但在教学中,若是重视直观教学的应用,有时可事半功倍,例如经络部分,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将经络的走行及其循环规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

5加强临床实践

中医护理学的课程设置是30个课时,但在课程分配中,主要的课程安排集中在基础理论的教授,临床课程不足50%,临床实践课程更少,主要集中在针灸、穴位的教学安排上,对于基础用药等部分内容,基本上属于了解的对象,对于学生日后临床实践帮助不大,除了个别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在考试过后,就将抽象枯燥的中医基础理论置于脑后,在临床实践中根本应用不上。

6强调具体病症的教学

通过几千年的积累,中医在某些病证中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和丰富且简单易行的治疗手段,有着良好的群众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应侧重于此类病证的教授与实践。就笔者的临床经验而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及成人的脾胃功能调理、女性月经疾病的调理、孕产前后的中医调理、冬病夏治、脑血管意外后期的康复,中医都有独特的优势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因此,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者临床经验,对于这类疾病重点教授,不但有助于学生日后的临床工作,还有助于学生从实践中真正理解和认识中医,从而引导其对中医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7加强中西医结合

由于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中医学与西医学有明显的差异,对疾病的论述有固有的特点。西医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日后大多数会从事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因此讲授中医护理学时要注意授课时紧密结合西医知识,让学生能体会到临床治疗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更深刻地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这有利于学生将来在临床更好地应用、推广和发展中医。同时注意在教学时客观地评价中西医学各自的优缺点,如对脑血管意外的治疗,在疾病初期,中医没有明显优势,但对于后期的恢复,中医能起到主导作用。教学时实事求是,不妄自菲薄,不妄自尊大,才能使人信服[3]。

8总结

总之,在目前以西医为主的医学教育中,中医作为辅助和从属的教学地位已基本不可改变,但对于临床工作者而言,终身教育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因此,作为一个中医教学者,笔者认为教授的重点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和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课时中引领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奥妙,掌握中医的思维方式,领略中医临床疗效和治疗方法。

作者:徐一慧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昆山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老年功能性便秘;特定穴;合谷;曲池;临床观察

便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病变,有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便秘的患病率为11.5%[1]。高发病率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极大地影响,现代医学的治疗用药通常以通泄为主,有副作用,往往只能缓解,且易复发。经近几年的临床针刺治疗发现,针灸治疗效果比较确切,价格低廉,易被广大社区居民接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42例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或病房患者,均经各项检查排除肠道肿瘤、肠道息肉、巨结肠等器质性疾病而确诊。性别:男17(40.47%)例,女25(59.53%)例;年龄:50~59岁14(33.33%)例,60~69岁16(38.1%)例,70~79岁6(14.29%)例,80岁及以上6(14.29%)例;病程:5年以下25(59.52%)例,5~9年11(26.19%)例,10~14年5(11.90%)例,15年及以上1(2.39%)例。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2]。

1.2方法 取穴:双侧合谷穴、双侧曲池穴。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屈肘,桡侧面朝上,微握拳。嘱患者放松,常规酒精棉球消毒后,取30号40mm毫针针刺,均匀捻转提插,每穴得气后即可,留针30min,中间行针2次,以穴位得气为准。12次为1疗程,隔日1次,3次/w。休息10d后进行下1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饮食清淡,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治疗2个疗程统计疗效。

1.3有关指标界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便秘的疗效标准[3]。临床治愈:2d以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伴随症状消失;显效:2d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伴随症状缓解;有效:3d以内排便,便质先干后软,排便欠畅,伴随症状缓解;无效:经最少1个疗程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2结果

本组病例,经2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治愈37例(88.10%),显效3例(7.14%),有效2例(4.76%)。随访观察3个月,2例病情反复,在治疗过程补加天枢穴(双侧),足三里穴(双侧)。后经1个疗程的治疗,病愈。无脱落病例。

3讨论

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人群普遍易发,其病程发展缓慢,多数患者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便秘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然而,对于顽固性便秘,由于很多老年及老年前期患者常合并胃肠动力差、活动能力下降,单纯依赖以上方法疗效欠佳,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并且随着老龄化的加速,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从而老年人便秘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对于寻求有效的治疗顽固性便秘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有关便秘的治疗方法较多,主要依靠生物反馈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三个方面。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属于物理疗法,在治疗功能性便秘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但该方法主要缺点是治疗疗程长、费用较高,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专业仪器参与治疗,因此很多患者难以坚持。在西医治疗过程中,早期服用药物治疗功能性便秘者较多,但长期使用易致耐药、严重的电解质紊乱情况,胃肠功能变差等情况。因此,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更为重要。从而老年人便秘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对于寻求有效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方法尤为重要。但无论是物理疗法、西医服药治疗还是手术疗法均存在较大的副作用,不易被患者接受。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老年人功能性便秘主要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常与血虚肠燥,气虚传化无力致使阴阳失和而发病。《素问・血气形态篇》曰:“夫人之常数……阳明常多气多血。”[4,5]针刺阳明经的穴位,可以调理气血,使气血旺盛,从而阴阳调和。

本研究提示,针刺特定穴对于老年功能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治疗过程中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与曲池两个穴位。合谷穴与曲池穴同为手阳明的特定穴,特定穴必有它的特殊治疗作用。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6]。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内经》云:“大、小肠皆属于胃。”从十二经脉的流注来说,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因此合谷穴对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通过合谷穴治疗,能调经气、和胃腑,以达到安和脏腑,起到药非能及的疗效。这正是中医理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之特点的具体体现。

曲池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五行属土,大肠经五行属金,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土生金;土属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难经・六十九难》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6],曲池为大肠经母穴,故针刺大肠经曲池穴可使大肠经气血旺盛,达到以通为用的效果。

取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与曲池穴,属于同经的原穴和合穴相配,具有双调气血,上调三焦之妙,气血旺盛,化滞通便之功颇著。与当今的物理疗法以及西医的治疗方法相比,取穴少,痛苦小,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无副作用,较为社区老百姓接受。由于所取病例为老年患者,体衰恢复较慢,所以治疗过程还需多多坚持。

参考文献:

[1]普林,李增金,郑宏,等.老年人便秘流行病学特点的初步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20(2):132-134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5):291-297

[3]李红艳.老年性便秘针灸治疗观察[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4):99-100

[4]郝文轩,论阳明多气多血及其临床意义[J].吉林中医药,1983,4:3-4

篇10

[关键词]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永红(1970-),女,河北邯郸人,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预防医学教学与研究。(河北邢台0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55-01

预防医学作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21世纪新型医护人才的重点课程。长期以来,护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课程不够重视,护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和了解预防医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培养医学生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对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也是很有帮助的。为适应新的公共卫生形势的要求,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本文就存在的问题和教学体系改革浅述如下。

一、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预防观念淡薄,对预防医学课程兴趣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占主要地位,而对慢性病的有效控制,群体预防比个体治疗更显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还是重视临床工作,大多数人对健康和身体的关注还停留在有病去医院的被动阶段。预防医学相关的科室在医院并不被重视,很多学生不愿意去预防医学相关的科室工作,也就对预防医学课程不感兴趣。通过对2008级护理专业的293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可知,41.8%对预防医学教学不满意,74.5%认为学习预防医学没有多大用处。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实验课单调。

2.教材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目前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所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实际上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压缩版,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为主,有的内容已经过时,与临床实践脱节,即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等医学方法学与临床实践相差甚远,不能学以致用,不能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各种原因,我校护理专业的预防医学学时逐渐减少,现在只有56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8学时,实验课内容只有案例讨论和卫生统计习题计算。由于受学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无法深入讲授,许多重要内容只能一点而过,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讲解透彻,学生掌握的知识较少而且肤浅。

3.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以课堂教授为主,再加上很多实验课,由于时间、条件等限制无法开展,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我校护理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列为考查课,大多数学生甚至一些教师只关心和重视本专业课程,认为预防医学不重要,考核容易通过。

4.不重视实践教学。目前,我校预防医学的实验课主要以专题讨论为主,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太少,再加上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公共卫生实际工作经验,讲课比较枯燥乏味,不能有效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培养学生现场调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没有参加过岗位见习,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1.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由于21世纪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也将使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一些原来不受重视的课程,如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等将成为医学院校重要的课程。护理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临床护理知识外,还必须掌握预防医学、社区医学等其他专业知识,向个人和家庭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基本医疗服务。另外,临床医护人员除了为患者诊治、护理疾病外,还需要进行专业研究,课题研究的每一个步骤,从设计到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都离不开预防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流行病学方法、医学统计学方法等。基于以上认识,必须加强预防医学,特别是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

2.调整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社会对公共卫生的需求也出现了变化,应改变长期以来重治轻防的观念,改变护理专业的预防医学学时数较少的现状,适当增加学时数,同时,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我们重新编写了预防医学教材,调整了教学内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反映学科进展及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的内容。适当增加了卫生管理学、卫生监督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预防服务等内容。同时,调整了教学内容的顺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接受。

护理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强,表现为上预防医学课程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学生若先认清学习目标,便有求知的需要。因此,在进行每次课教学之前,首先要向学生展示目标,说明目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实践中可以操作,具有价 值意义。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提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可以提高课堂容量,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另外,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卫生统计学比较难学、难懂,以前的实习课主要是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学生感到学习吃力。教改后,增加了卫生统计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减少了繁琐的计算过程,减轻了学习负担。

3.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当前世界各国的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社区医学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实践,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医学院校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参加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利用寒暑假期,选派一些教师到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单位相应的科室参与公共卫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参与这些单位的一些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聘请公共卫生领域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担任部分预防医学课程。只有这样,预防医学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实用型人才。组织学生在学校进行现场调查,例如大学生就业观念、吸烟情况、艾滋病知识等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有了一些经验后,与疾控中心合作,深入社区,进行不同形式的疾病预防的研究与干预,如针对成年人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在社区开展戒烟、控制体重、调节饮食结构等内容的健康教育,预防和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改善预后。通过深入社区,使学生了解到基层存在的卫生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合预防医学内容,培养学生大卫生观念,进行疾病的一级预防,提高综合服务的能力。

4.改变考核方式。护理专业学生课程负担较重,记忆性知识比重大,结合本学科特点,增加实践考试所占的比例,试卷成绩占50%,实验课占25%,社会实践占25%,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助于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各种教学措施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随机抽取2008级护理专业的两个班级,分为传统教学班级和教学方法改革班级。经过一个学期的不同教学方法的实践,通过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评估和不同教学方法效果问卷调查发现,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教改班级平均成绩高于传统教学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都有了较大的改观,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在不断拓展,尤其重要的是学生逐步明晰自己的学习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技巧,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任峰玲,李宇飞,霍东红,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1).

[2]张勤,管远志.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