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经验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三语文教学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考;减负;成就感;管理;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80-02
高三的学生面临高考,这时如何开展语文的教育工作,一直是语文教师甚至是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考虑的问题。大多高三语文教师认真梳理着高中六本课本的重点,研究历年高考试题,结合考试大纲的说明,然后精心设计一套又一套的试卷,实施“题海战术”。每日不停地叫学生做题,然后批改、讲解,直至老师心力交瘁,学生茫然失措,最后的高考效果却并不理想,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重视了教,而忽略了教育的管理。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面临高考,几个科目都需要去巩固和复习,精力有限,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语文这一科当中。浩如烟海的各种训练复习试题对于学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负担,不仅占用了学生的很多宝贵时间,更是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自然效果就不会太明显。
那么如何进行高三语文教学,才能够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呢?笔者通过多年高三教学的实践经验和不断摸索,认为高三语文教学开展的灵魂在于管理。管理的真谛在于“导”与“指”,即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分配自己的精力,指引学生如何去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催生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关于如何运用管理的方法来开展高三语文教学,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减负才是成功之道
高三是非常时期,无论对教师或是对学生。许多人认为,在高三进行大量的高难度训练非常合理,这样不仅可以借考试来促进学生学习,还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水平,检测出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复习等等,总之他们认为大量高难度的考试具有很多优点,应该提倡和发扬。这些教师的意图与出发点的确是好的,这点无可非议,但是这种错误做法,却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根本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许多事实表明,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减负,才是成功之道。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考试频率与难度与语文成绩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联,而且难度的提高甚至有可能影响基础知识的巩固。语文教学与理科教学不同,语文的内容结构与教学目标等都决定了语文教学比较侧重于“悟”与“懂”两个方面,即明白原理和理解体悟。然而“懂”与“悟”却并非是通过不断考试与加大考试难度就可以使学生做到的。由此可以看出,频繁的考试不但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使学生在不断的考试中,穷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吸收和准备,故而产生极差的效果,不但令学生身心俱疲,还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产生悲观情绪。
作为高三的语文教师,应当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唯有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成绩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而想要达到这点,就需要高三教师在降低考试的频率与难度的同时,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此可见,减负才是成功之道。
二、努力帮助学生拥有成就感
每个人都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故而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现在许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却缺少成就感,总的来说,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的引导有很大关系。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学生最终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频繁而较难的考试却阻碍了我们目标的实现。频繁的考试占用了学生太多宝贵的时间与精力,令学生无法进行必要的复习、消化与巩固,而较难的考试更是不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成就感,甚至使学生产生学无所成的错觉,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最为正确的方法无疑是降低考试的频率与难度,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感受学习带来的成效,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培养他们的信心与成就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三、注重管理,加强指导
高三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管理与指导的力量,注重管理,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放弃陈旧的加时间、加题量的教学方式,努力从管理与指导上追求成效,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目标。
现在许多高三语文教师依旧采用着陈旧的教学模式,不断讲,不断测验,不断去否定学生。这种做法不仅无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无法令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更是打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与学习热情,并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想真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高三语文教师要做到两个方面。其一是努力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二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与指导。
针对高三学生紧张而繁重的学习,语文教师要精于讲述,不要面面俱到,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留给学生思考和理解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做到精于考试,即考试要少而精,从有效的考试中追求质量与成效,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
篇2
关键词:吴文化;化学研究;预处理;物质的检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1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04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吴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吴文化蕴含的丰富的地理、人文、科技等文化资源都是非常难得的教育资源。吴文化本身源于吴地人民的智慧与传承,为他们所熟知,并且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吴文化地区的教育教学倡导将吴文化内容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对于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是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认知共鸣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苏州的不断推进,吴文化资源不断的被用来开发成校本课程,或是作为新授课知识点引入的素材,而鲜少真正将这些资源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让吴文化真正走入课堂。科技文化资源尤其如此。
以吴文化资源中丰富的化学资源为例,像吴地的冶金工艺、御窑金砖的烧制工艺发展、苏州丝绸的制作工艺等,都蕴含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教师们往往只是在讲到金属冶炼的时候,会顺便讲一下苏州历史上有名的干将莫邪剑,在讲到硅酸盐材料时会提到苏州非常著名的御窑金砖,或在讲到蛋白质的鉴别时会说起苏州的丝绸,这样的点到即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不能让吴文化中的化学资源真正融入到地方课堂教学中。
或许会有人提出质疑,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如果将吴文化资源过多融入,势必会冲淡教学主题,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甚至将一堂教学课变为了校本课。其实,要将吴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到课堂中,让课堂教学目标在吴文化情境下圆满完成,既不冲淡主题,又能让当地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吴文化情境,是可以做到的。这要求教师在对教学构思和设计时把握几点:一是对课堂教学目标和吴文化相关资源契合点的深入揣摩、二是对学生主体所掌握知识的很好把握、三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将吴文化中的碧螺春茶文化与高三化学“物质的检验”这一复习知识点巧妙融合,设计了一堂高三复习课——《茶文化与化学》。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将吴文化与高三复习课相融合,打造一堂高效、系统而生动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地方文化教学发展理念的课。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构思与特色来进行阐述。
二、教学设计前的思考
“物质的检验”是在进行化学研究时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而化学研究最终会落实到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上,这也正是目前高考命题的热点,即:考查学生在实验室流程、工业流程情境中对物质(定性、定量)研究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一知识点与生产生活实际关联起来呢?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思考了以下几点:
1. 要将知识点与生活生产实际关联起来,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以点概面,由具体到概括的讲解该知识点涉及的一类题的解决方法。
2.如何能将吴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到教学中去,在不冲淡教学主题的前提下,既能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能让学生领略吴文化的科技之美,让枯燥的高三复习课成为一种文化享受。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思和特点
鉴于上述两点考虑,我选择了吴文化中的“碧螺春茶文化”作为教学资源来设计这堂复习课。整个课堂教学力求突出四个优点:真、全、辨、新。
1. 课堂教学过程依托于茶文化呈现真实的情境
整节课在茶文化这一真实的情境下展开。由苏州碧螺春茶文化的简单概述开始,点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碧螺春茶文化的化学奥秘。从化学角度来研究茶文化,就是要对茶叶成分进行研究,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茶叶成分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整节课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对物质成分研究的过程包括预处理和物质成分检验两大步。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在讲解预处理这个概念时,我并没有以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告知学生什么是预处理,以及怎样预处理,而是围绕茶文化情境,由泡茶工艺来引出。
由茶文化概述引入碧螺春独特的泡茶工艺,并在此设置了一个由教师展示的真实的泡茶环节,在展示过程中,突出泡茶的步骤,在泡茶赏茶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预处理的原理:泡茶的过程就是一个用水溶解茶叶中营养成分的过程,在化学工艺流程上叫“浸取”或“固液萃取”,就是利用溶剂分离固体混合物中的可溶组分和残渣的操作。用热水泡茶是为了把能溶于热水的有机成分提取出来,一杯茶可以多次冲泡,也是利用了少量多次萃取的操作。从泡茶品茶的整个过程看,上述步骤就如同一个化学工艺流程的预处理过程,为后续的饮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利用泡茶工艺展示,将“浸取”这个预处理操作很自然的阐明,并由点及面的将泡茶的过程衍伸到一类物质检验的化学工艺流程的预处理过程,为接下来讲解物质研究的一般方法打下了基础。整个过程真实自然,比起空洞的下定义的方式,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品茶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真切的感受茶香、茶色,简单了解了碧螺春茶作为绿茶的一道独特的炒制工艺——高温杀青的原理,即:防止茶多酚氧化。激发了学生对茶叶成分研究的兴趣。在理解预处理这一概念后,由茶香茶色这一真实情境,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研究茶叶成分的课堂环节中。
2. 课堂教学内容围绕“物质的检验”这一知识点全面展开
(1)知识点阐述的系统全面化
在具体对茶叶成分检验前,先针对植物成分检验的一般流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讲解。
植物成分检验的流程包括预处理和成分检验两个步骤。
首先要针对植物中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不同的成分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有机物成分要选择对应的溶剂(如有机溶剂、热水、冷水等)直接液浸处理。而对于无机成分的研究,则要先通过灼烧植物去除有机物成分的干扰,再采用液浸的方式来预处理。通过预处理,使所研究成分溶解在溶剂中,方便接下来的检验工作。
然后就是对成分的检验。成分的检验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实现的,所以要遵循三个原则:简便、明显、干扰少。
通过以上的系统讲解,向学生全面展示了植物成分研究的一般方法,为接下来的课堂研究活动打下基础。
(2)物质检验对象和物质检验方法的全面化
在对茶叶成分进行检验这一课堂环节,有条理地设计了多组实验,包括:有机物质的检验和性质研究——茶多酚的检验、茶多酚的抗氧化性;无机物质的检验——茶叶中钙元素和铁元素的检验。既有有机物的检验又有无机物的检验。
在多组课堂实验中大多数都是定性试验,但也有如浓茶水pH值检测的定量试验。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传统实验方式但也用到了如电子pH计这样的新式实验用具。
可以说对于茶叶成分检验所设计的多组实验,真正做到了系统全面,充分考虑到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各种实验操作的目的。
3. 课堂教学重点概念利用辨析的方式使学生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
高三复习是一个健全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过程。所以在复习时,除了要紧紧围绕复习重点展开教学,还要不失时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化学研究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次利用多个概念的辨析来呈现教学重难点知识,并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如在讲到茶水因富含茶多酚、鞣酸等物质而呈弱酸性时,将茶水的弱酸性和茶叶是碱性食品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掌握这两个看似矛盾但却统一的概念,拓宽学生知识面,深化记忆。
又如进行茶多酚的检验时,在了解茶多酚含有多个酚羟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多个检验茶多酚的方法,像用三氯化铁溶液进行颜色反应、用浓溴水进行沉淀反应等,并通过具体实验,验证两种实验方式的优劣,培养学生由物质结构推断检验手段,由具体实验操作优劣比较得出最佳实验方案的化学研究思维,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检验无机物和有机物预处理方式的辨析,使学生能系统地把握教学的重点。
4. 课堂教学设计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稳中求新
可以说,整节课虽然是一堂高三复习课,但是由于和吴文化资源的相互融合,所以呈现出角度创新,意境清新的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堂课理论讲述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碰撞,化学原理分析与碧螺春茶文化养生相交织,让学生在高效、生动的接收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了浓浓的吴文化魅力,这样的一堂课应该是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
本节课利用茶文化为载体,通过例举茶叶中部分物质的检验来复习物质检验流程和具体操作,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物质检验的方法可以在今后的相关流程题中灵活运用。
吴文化的发展一定离不开科学文化的支持和助推,一种文化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才能感受到它的精髓所在,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想把吴文化真正融入进去,就要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它,让吴文化资源真正为我们所用,同时也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深层地了解吴文化,使这种文化更好 地造福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夏志芳. 地域文化·课程开发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2
篇3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科新课程标准,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学习,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深深体会到: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循守旧的教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改革教学方式势在必行;认识到必须要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并把课改精神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
2、学习交流课改经验:利用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教研组活动的时间,探讨交流《晋江一中课堂教学法100条》《课堂教学工作方法与常见教学法》的实施办法和心得体会。
3、外出学习开阔课改视野:组织语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高三全体语文老师到高一、高二的语文老师也分别到季元中学、养正中学、泉州城东中学观摩听课。高三语文老师和高一、高二的语文备课组长多次参加了课程改革培训会,高考信息会,聆听专家教导。这些外出听课学习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每次学习观摩都有新收获,都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加强了教师的课改意识,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质效。
语文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我们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十分重视用课改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用课改理念完善备课组活动:每周开展一次备课组会议,做到“四定一交流”,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交流探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以达到“资源共享,同伴互助;探究问题,沟通交流;目标方法,操作共识”的目的。真正使备课组活动成为新课改理念的试验田,成为“新教师经验积累、老教师知识更新”的个人专业化成长的渠道。
2、用课改理念开展师徒结对工作:为打造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群体,我组每位教师在注重自我提高的同时,中、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了多个教学对子,老教师能无私地给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并与年轻教师教学相长探讨课改经验教训。在拜师结对活动中,新教师虚心好学,积极主动,主动请教,主动听课,进步快,工作投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帮、带、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中,李嘉惠、庄红红等几位年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他们不仅上课、备课认真,还非常注重用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自学、自悟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篇4
一、拟好计划,确定内容,合理安排
教材阅读教学的个性阅读主要体现在诵读、揣摩、积累三个方面。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五部分,即:积累和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五部分。从高中语文的特点来看,要想达到这五部分的统一,阅读是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环节。因此,作为每天的学生早读安排,阅读应该占相当大的比重。
早读的时间相对较短,读什么,怎么读,目标必须要具体化,这样才能提高早读课的利用效率,为高三复习节约时间。一般来说,早读安排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可能更合适一些。
1.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包括重点字、词的读音、书写,早读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保证学生既能读得准、也能写得对;
2.文学常识、名篇名句部分,要把读与练结合起来;
3.文言文、诗词部分,因为它是高考的必考部分,一定要强化;
4.学生笔记中的相关内容,如重点知识、美文摘抄等相关知识。早读内容明确,只要这样让学生每天有事做,每天早晨有书读,才能让学生在每个学习日都有个好的开始――一日之计在于晨。
合理完整的计划,科学周密的安排是语文学科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在高三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在安排学生早读阅读任务时,一定要从整个高三语文学科的语文复习计划着手,来系统地制定和安排每周、每天的阅读计划,其安排的大致依据应该是以下几点。
(一)内容紧跟专题复习,作文素材贯穿始终
记忆实验发现:心理学表明记忆百分比的曲线最初阶段是陡然下降的,然后才缓慢下降。根据这一遗忘规律,及时、合理、有序地复习巩固就显得很必要了,所以在复习某个专题时,我就安排学生用两三个早上读这个专题,基础知识专题训练掌握得好,既为下一个专题训练打下了基础,也为作文教学积累了素材。
从高考试题的构成来看,作文部分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所以关于学生写作方面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学生写作能力差,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写作能力不够,另一方面主要是学生写作方面的积累不够,也就是常说的写作素材太少,从而在写作的过程中觉得无从下笔,语言干涩。所以,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好早读的时间,让学生去温习和回味自己所整理的相关素材,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考试之前强化记忆的内容
记忆实验表明,若是需要长时间记忆的东西,必须经过反复复习,方能记牢,重学、重读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遗忘越慢。茅以升先生的记忆秘诀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教育和引导学生“温故”。每次大型考试之前两、三个星期的早读课,都要求学生重复读字音、字形、成语、名句名篇等要求记忆的内容。这样多次重复之后,高考考查的记忆性的知识内容,学生因为反复拿来温习,自然把握性就会大大提高,能拿分的地方不丢分了,学生便有了成就感,就更加重视早读的重要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三)考前一个月强化诵读文言文、美文
现代考试是以考查学生能力和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高三阶段语文学科备考的主要内容。而在高考语文考查的内容中,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一直占得比重比较大,所以必须要加强学生这部分内容的准备。而诵读相关的文言文和现代文,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所以,临近考试,教师要重点安排相关内容的读和记,记忆必备的汉语言基础知识(包括文学常识、字词基本知识、古汉语基本常识等),这些是学生“文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题过程中最常见的部分,练好学生的“基本功”,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诵读文言文,一方面可以增强文言文理解能力,提高文言文解题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作文准备了语言材料。
二、明确目标加强指导、
每个早读课,我都规定学生读的内容并确定目标,并且指导学生科学早读。教学生如何记忆语文知识也是一种语文学法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较好的记忆方法,才能有效地记忆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朱光潜先生认为语文的“诵读”要高声朗读,只浏览默读不行。记忆实验表明,若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去记忆所学内容,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调动各种感官的积极性,记忆效果会更好。因此每逢早读课,我都要求学生诵读出声音,并且做笔记。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诵读内容及时考核,并根据学生掌握的不同情况再次做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及时抽查,加强监督交流
及时抽查是一种动力,是对学生的鞭策和鼓励。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及时有效的外部力量能够进一步强化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早读内容进行抽查。抽查的内容有两项:一是记忆的内容;二是平时的课后作业。记忆的内容,往往以试卷的形式在早读课的十分钟完成。平时的课后语文作业在高三阶段,教师想要收全是很困难的。因此在早读课期间,我便让学生把作业放在课桌上,进行抽查面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会重视课后练习并能主动做好;二是面批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篇5
【关键词】语文; 高考; 复习
面对高考,各个语文老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语文考试“题在课外,功在课内”。 高三语文复习涉及的范围广、面积大、数量多,加之重理科轻文科的思想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复习的认识,语文复习方法欠缺。另外,在高考语文复习安排计划上,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致使语文复习效果不佳。在复习的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考语文复习的科学性
高三语文为了少走弯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的效率,在复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研究“两纲”(所谓“两纲”是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尤其要研究《考试说明》中所列的考项,要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对《考试说明》中新修订的内容,要有足够的重视。其次,要引导学生研究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创新的基本思路及命题规律,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再次,要引导学生研究往届高考试题,因为高考命题的基本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而且往届高考试题是众多专家认真研究的结晶,较之其他个人命题或地区性命题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更强的典型性和更高的训练价值。据此,要抓住试题中稳定的部分,落实“稳定部分”的知识点,确保拿到基础知识分。此外,还要让学生熟悉考题框架,熟悉各类题型,消除学生对试题的陌生感和畏惧心理。
二、高考语文复习的计划性
要使复习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一般说来,语文总复习安排四个阶段为宜:
第一阶段要有效的使用课本,这个阶段的复习,重在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能力。课本中的知识大多较为分散,必须对其进行归纳梳理,才能显示出课本的优势。如高中语文课本里170篇诗文,可按小说、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戏剧、诗歌、词、散曲、应用文、文言文分成11类进行复习,分类梳理过关,分类加深和扩展,这样就会使课本知识系统化,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直接来自课本的虽然不多,但很多题是课本知识的巧妙迁移和合理深化。所以语文复习备考,要善于把课本当作“例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功能的复习与训练,做到“迁移”由课本出发,“加深”从课本实现,“综合”以课本为例。一句话,就是“科学利用课本,注意对接高考”。
第二阶段要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专题复习,使各知识点形成体系。针对考点,强化训练,侧重于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能力,一般来讲,一个考点的复习训练就是一个循环周期,大体上可以分为五步进行:讲、练、改、评、补。
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通过一定数量的仿真套题训练,侧重于培养学生应试的技巧、方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和心态。一般一套仿真综合题的训练作为一个循环周期,大致又可以分四个阶段:练、改、讲、补。这一阶段的复习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做好考前的练兵。
第四阶段自由复习阶段,学生查漏补缺,迎接高考。
三、高考语文复习的针对性
在复习备考中要集中力量,强化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不要轻易放过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知识、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和作文。
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注意长短线结合,对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等内容在第一轮复习之后,穿插在下面各专题的复习中,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反复抓,抓反复。在穿插复习的过程中注意精选题目,做到短平快,尽量不影响专题复习的正常进行。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对很多考生来说,译句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而理解文言词语是文言语句翻译的关键。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夯实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材料尽管取自“课外”,但所考的知识点在“课内”,因此,较为典范的史传散文要熟读成诵;单元基础知识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表中的实词的词义、《考试说明》中所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课文中的例子逐个整理消化。只有夯实课本基础,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当然也要掌握一些译文言文的方法,用顺口溜的形式便于记忆: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要体现,碰见虚词要分析,领会语气重流利。
对于诗歌鉴赏,可以分三步进行复习:首先进行题型示例,精选出诗、词、曲鉴赏题作为例子,让学生对这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消除其神秘感。其次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整理出来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现手法。最后归纳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理清鉴赏思路,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三挑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