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

篇1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设计是教学中的顶层设计。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现状使得在充分认识孩子认知发展和学习科学规律的基础上重新考虑的必要性更加凸显。要充分认识小学语文中“语”和“文”教学的规律,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高效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语”和“文”;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中国青年报》2010年曾对3269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83%的人存在写字困难,经常提笔忘字。2012年调查了1770人,60.9%的人认为当下中国存在“汉语危机”。国家层面对此也极为重视,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纲要(2012-2020)》中就明确把“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语言文字事业的七大任务之一。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汉语语言能力更应该从娃娃抓起,也就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抓起,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在其中就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全面培养小学生的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现状

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大大促进了国人汉语汉字的普及水平。但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仍有很多亟待改进的方面。这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小选手的表现就可看出,许多我们认为应该会认、会读、会写、会用的字或词却出现了错误。如这几个词语:臼齿〖jiù,chǐ〗;告罄〖gào,qìng〗;铩羽而归〖shā,yǔ,ér,guī〗;木铎〖mù,duó〗,好多选手都没有答上来或答错了。

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作文中经常发现这样的带有大量大白话的作业:“那些渴望上学的孩子被送去教育教育后,会很好地在学校里成长。”“现在的社会干什么都得凭学历,父母让你学是让你珍惜机会,机会是来之不易的。”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在某些地方需要改进,以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认知基础

语文教学有语文教学的规律,6-12岁的小学生有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时孩子们在注意力、自制力、思维、记忆、性格、知识储备上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就会对处于该阶段的孩子们的一般学习规律,语文学习规律认识地更深刻,因此就可以科学地设计、科学地备课、科学地教。

四、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科学要求

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科学要求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

1.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阶梯式发展规律;

2.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规律,即认知性知识学习优先,最终以技能性学习,即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

3.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乐+情+思+理的渐进式方式进行,乐即快乐,情即感情,思即思维,理即道理;

4.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言在前,语在后,言语并行;语在前,文在后,语文并行的原则。作为汉语文化必不可少的汉字读写教学则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即:言语(+汉字)文(+汉字)。

五、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具体策略

基于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认知基础和科学要求,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我们提出以下课程程设计策略,仅供参考:

(一)小学低年级重点以汉语拼音的熟练掌握为主

掌握汉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将每个字、每个词准确地读出来,不要读错。这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很多我们认为很熟的字往往都读错了。如前面提到过的铩羽而归〖shā,yǔ,ér,guī〗中的铩〖shā〗。这就要求在进行该阶段的教学时,要反复地将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好好地讲授,汉字部首检字法反复练习,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发音基础。

(二)先教会学生正确地说话,再教授正确的造句

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要选用合适的字词,合适的表达方式,区分清楚什么是口语用语,什么是书面用语,什么是口语词汇,什么是书面词汇,什么场合用什么词,为什么如此。这就要求在语文课程设计时,区分言和语,言即口语,语即书面语。

(三)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教学和训练

学会发音,学会说话,学会造句,都是为了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中将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讲明白,即在具体口语作文(语篇)和书面作文(语篇)中的应用,作文教学在语言能力中也就是语篇表达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这个阶段。在语文课程设计中,要逐渐以有文采的语篇表达为中心目标,引导学生在正确的地方用正确的字词,正确的结构,表达精确的意思。

(四)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扩大学生的汉语阅读量

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课程设计中要逐渐加大学生的阅读量,特别是课外阅读量。只有不断地阅读,使学生的词汇储备、语汇储备、句子储备、语篇构思储备才能丰富起来,逐渐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汉语运用能力。

(五)坚持快乐中学,快乐中做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6-12岁的孩子,他们天真烂漫,一切都以兴趣为出发点,不能像初中甚至高中那样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设计中,要善于根据孩子们的兴奋点,选择合适的语篇材料,运用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具体形象地设计,使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说话作文。

六、结语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断摸索,针对教学对象,在科学的课程设计基础上进行高效地教学,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版).1991年6月

[2]学者:国民语文现状堪忧,高校不考语文很无知,转自新华网教育频道.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2/2

1/content_13018984.htm.

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课程目标 设计研究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促进小学生大脑开发的重要时期。由于口语表达能力还涉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等,因此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必要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口语交际能力概述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

与书面交际语言相比,口语交际的语言使用相对随意,但更需要大脑的快速反应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并且口语交际一般都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有明确的说话对象和说话目的。口语交际需要一定的副语言手段的辅助,所以口语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有基本的要求。例如基本的听说能力、辅助的肢体语言和语言转换的能力等。因此,从整体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内容应包含适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能力、肢体语言及听说能力五个方面的内容。这对小学生来说,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以及不断地培养和锻炼。

(二)口语交际课程提出的背景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必要能力,同时也是锻炼小学生大脑思维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我国许多小学教师和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其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得许多孩子虽然成绩很好,但缺乏必要的表达自己的能力,不利于孩子的综合发展。同时,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在语文能力中,口语表达能力是极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并且,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的重要性

(一)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构成内容

语文能力包括字词的识读能力、倾听能力和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更大,更吃力。因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脑的应变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大脑开发。同时,口语交际能力是增强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促进孩子对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并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课程是学生与教师交际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

(二)促进小学生的大脑开发

小学生的许多能力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学生各项思想和意识都还未发展完全。并且,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和意识进行开发和培养的重要阶段,效率最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大脑开发的关键方式之一。在小学阶段,若是能够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将会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知识基础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

(一)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方面,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语言词汇的丰富程度。学生在将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时,不但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还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培养阅读能力时,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而不是带有目的性地阅读。例如,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儿童版的《红楼梦》,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和阅读方法,理解文中的含义。并且,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其中的故事进行复述,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口语交际课程有充分的学习热情,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自主学习。因此,在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中,教师应注意尽量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向学生提问“你吃到的落花生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展示自己曾经吃“落花生”的场景和感受。此外,教师还可在延伸课堂上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文章,或者趣味性比较强的文章,吸引学生阅读。教师可布置小作业,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进行概括等。

(三)加强口语课堂的互动与交流

加强课堂的互动和交流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不仅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适当的讨论时间和机会。同学之间若是因为某个问题或知识点难以实现统一,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分别阐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进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的互动讨论应保证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以避免课文内容学习与讨论之间失衡,这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此外,教师还可设定专项讨论主题,鼓励全班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四)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理解程度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真实的荷花。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荷花与实际所看到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并积极表达不同的想法。另外,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己种植花草,让学生不仅在养护花草的过程中学到许多教材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还提高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课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式。尤其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五)运用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的运用,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方式。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当学生模拟表演回答这一句话时的情形时,教师可辅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的设置,学生自主设计、自主表演,最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尽量让学生充分参与情景方案的设定、情景语言及人物关系等事项的决定。要求学生全面参与,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课文的内容及其传达的精神,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保证学生的充分参与,还使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同时,采取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促使学生增加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促进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比较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还需要学生在日常交流和沟通中不断地锻炼。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是保证口语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针对性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通过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加强互动与交流、密切教学与实践的联系,以及运用情景教学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秀君.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J].成功(教育),2013,18:53.

[2]廖军.关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02:42-43.

[3]许娟.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J].好家长,2015,50:114.

[4]孟巧丽.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分析[J].中小学电教(下),2011,10:145.

篇3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弊端分析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采用的是以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旧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与时展相适应,于是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改革,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相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对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上,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作业设计过多,学生负担过重。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爱玩"好玩是他们的天性,但不少教师为了急于求成,追求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捷径,于是便开始不断地给学生作业加码,用大量的作业充斥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这一举动不仅侵占了学生自由生活的时间,而且还会让学生变得厌恶作业,甚至厌恶语文。

2.作业设计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在新形势下,虽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的形式上面,仍然较为单一,主要采取的形式还是以文本教材课后练习题"练习册以及一些辅导材料为主。这种大量单一且机械重复的作业不仅未能有效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还容易损害学生作业完成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1、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增加作业设计的创新性

爱玩、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枯燥、无味的课外作业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反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作业设计上,教师要以趣味性为基础,进行作业的创新性设计,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比如可以语文知识融入到课外游戏当中,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比如一些词组的识记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或者放学以后与同学或父母组成游戏组合,进行看“看动作猜词语”活动,并进行评比、奖励等评价环节,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加深对词组的记忆,寓教于乐,最大程度地调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2、循序渐进,注意作业设计的层次性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看到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水平,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及学习的习惯为出发点,将学生划分层次,根据不同的能力设计差异化的作业,比如《秋天的图画》,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如此布置: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安排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对秋天的感觉;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安排其找出关于秋天的课文之外的其他描述;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安排其抄录课文中关于秋天形象描写的句子。从而从学生基础出发,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描述能力。

3、作业批改形式要多样化,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篇4

【关键词】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7-01

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1.传统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存在的缺陷

传统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大都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整个课堂也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更是成为传授知识的不二场所。大多数的教学设计虽然是经验积累,但是其中不乏流于形式,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几年不变,内容具有狭隘性。教师基本停留在传授知识的观念,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是同一个教学方法。

2.新时期小学生发展的需求发生变化

新时期小学生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注重课本知识的积累,现在开展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如果仍然保持原来的教学设计方案,在内容方面就难以满足小学生的知识量的需求,因为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参加各类辅导班,加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小学生自己接触到的社会知识也较之前有所增加。单纯的课本知识,要么是在辅导班已经有所教授,要么小学生对网络信息存在疑惑。这些都这必然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引导小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教师也需要不断通过网络学习获取更多更丰富的教学资料以充实课堂。

二、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本

1.将教学设计动态化,不断修正、改进和提高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需要突破针对一种的单一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单元内容进行设计,以突破传统教案的狭隘性。另外,对于教学方法也要遵循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进行准备,小学生好奇心强,喜动不好静,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方面可以多采用讨论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故事或者观看与所学知识相配套的动画,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随着教学大纲、教学实践、教学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教学方案确定之后,在教学实践总结的基础上需要不断进行修正、完善。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

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教师需要借助教材这一知识载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科学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讨论法、表演法等。让同学们充分的预习所要学习的知识,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或者情景模拟再现书本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认知情况,知识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也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生活,联系实际

生硬的、枯燥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厌学”情绪,从而不利于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学语文老师,只是带着学生们认识一下生字词,带领大家朗读课文,匆匆的结束一堂课,且布置的课后作业也是僵化形式的,诸如听写、背诵等硬性作业。这种教学设计是僵化教条式的,也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而在创新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时,应该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引进到课堂,让同学们用切身的感受去领悟所学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4.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针对小学生的特征实现一定的情感目标。小学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天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可塑性极强。需要将是非善恶等基本价值观念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帮助小学生培养起基本的爱憎分明、文明礼貌、热爱祖国的情怀。这两个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知识层次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去深入了解和感悟情感;也只有情感体会加深才能培养起浓厚的求知欲望。所以,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都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课程目标设计

当前,口语交际水平对个人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儿童是对语言能力进行培养的最好阶段,对儿童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对口语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依据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小学语文《大纲》(试用修订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一精辟的阐述,是行动的准则。《修订版大纲》要求小学生做到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还有一些新的教育理论著作,都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面临问题分析

在人们的生活中,口语交际是主要的交流方式,是生存的一种必备能力,它对于人们思维能力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小学生语言能力以及语言习惯处于养成时期,所以,对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可是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大多数小学在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比较落后,很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比较差,另外,很多家长没有对孩子口语交际能力进行重视,使得我国很多小学生无法很好地开展社会交往。所以,教师与家长一定要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加以重视,做好这方面的教学工作。

和写作、阅读等课程相比,口语交际课程在很长时间来没有得到重视,主要原因是:首先,口语交际课程相关教学效果评估工作比较困难,在很长时间来,我国对于语文教学进行评估时一般采用的是笔试形式,没有对听说能力进行重视,有的仅仅走过场,无法实现良好评估效果。另外,口语能力评估在操作时具有困难,评估标准没有统一性,口语考试比较少。其次,对于口语能力,教师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很多教师以为口语即日常说话,认为这种能力一般是由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无需进行学习与培训,但是,实际上语言技巧以及沟通能力是要在后天进行培养的。再次,口语交际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个性化,但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状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导致学生无法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改善与提升。最后,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影视资源等多媒体,但是因为受资金等限制,很多小学并没有这些资源,对口语交际教学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设计分析

1.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口语交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其兴趣。从当前情况看,很多学生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没有形成有效学习方式,从而对学习兴趣造成了影响。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在心理以及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消除其畏难情绪,不断鼓励其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比如,在对“说说我的家人”这一版块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利用普通话对自己家庭进行介绍,勇敢在课堂上说话,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调查,并收集相关信息,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之中,要利用主题的揭示,使学生能够对家以及家人形成比较正确的认识,利用说家人和说照片的形式,从中领悟到亲情,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创造力,同时还能对其思维品质进行培养。

2.对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行培养,定期开展口语交际的相关活动。在小学口语交际过程中,阅读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阅读积累能够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和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一定要对学生兴趣进行培养,培养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另外,阅读还能拓宽知识面,使学生视野得到丰富。在对学习的内容加以回顾的时候,为了提升其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不但要对其学习课程的兴趣以及阅读的兴趣进行培养,同时还要定期开展各种口语活动。教师要以年级以及班级作为单位,开展辩论和演讲大赛,使学生得到正确体验,不但能够使学生在口语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对于口语交际交际能力的提升也起到重要作用。

3.对于不同的年级,教师要注意教学难度的不同。在开展口语交际的相关教学活动时,一般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形成各个组成单元,之后依据学习阶段的不同开展相应的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设置,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对于低年级来说,教师在对交际目标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其设置为与人进行积极交流,对于高年级来说,教师在对交际目标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求提升和人之间进行积极交流的能力,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口语交际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自从新课改之后,这项能力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所以,在对口语交际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立场之上,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时对学生进行了解,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使这项课程具有全面性以及系统性和灵活性,从而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59-01

传统教学方式下,小学语文教师作业的设计大多是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形式以及统一的作业要求,难对这些问题,学生难免会觉得不知所措,会因为完成作业而伤透脑筋,甚至的,有些学生会将教师少布置或者是不布置作业作为最大的希望,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学生的发展。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的作业设计才能称之为科学、合理的设计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

1.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布置很多作业,小学生疲于应付。这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缺失和厌倦。因此,大量的作业往往效果不佳。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特别注意作业的适量性,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精选典型例题,克服题海战术思想,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作业的补充巩固效果。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开放性原则,对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练习、课文朗读、课后作业以及各种训练手册上,应结合现有资源灵活开放的布置小学语文作业,需要注入更加开放的理念,不仅把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更主要的是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给予学生有效引导,引入国学教育、外国文学、经典童话等适宜小学生的阅读文本,借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延展学生的知识宽度。

2.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2.1 重开放,倡导实践。新课标重在实践,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应在充分的"践行"中形成。教师应设计开放的实践型作业,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自主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情感受到美好的熏陶。首先,生活实践作业。布置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外作业。如学了《养花》后,我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种植一盆花、一棵树。观察植物发芽、开花、结果的成长过程;观察它们在不同天气、不同季节中的不同情况;还要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向行家请教种植的有关知识;把种植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记叙下来。这样的作业设计在语文的课内外学习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有利于学生在丰富课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动手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其次,社会实践作业。布置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外作业。如学完有关环保的文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请你们与好朋友组成一个调查小组,通过观察、访问、查找资料等方法,去了解包头的环境受到了哪些破坏和污染,你该怎样给家乡"做美容"。没想到学生很认真地完成了这次社会调查,特别是怎样给家乡做美容部分,各种创意层出不穷,创造和智慧的火花闪现其中。通过合作学习、自我实践,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并唤起了他们心灵深处对家乡的热爱,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2.2 提高作业的质量。作业形式要多样化。整合多学科,具有趣味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和学习的持久。因此,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所以要从单一的"写"中走出来,把听、说、读、写、做、唱、画、演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将多学科的知识渗透于语文作业之中,同时将单独作业与合作作业相结合,这样既符合儿童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又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陶冶了情操。讲究发展性。40分钟所学的知识毕竟有限,所以课后作业应引导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开阔的生活,可设计延伸阅读:如读完叶圣陶的《荷花》,可以去读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两篇文章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可创编课文:教师可依据课文特点,设计续写、改写、仿写等小练笔,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又开拓了思维,丰富了想象力。如笔者将《小鹿的玫瑰花》课后作业设计为改写故事,导语是:假设小鹿没有把脚跌伤,而是亲眼看到了栽种的玫瑰花开放,那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你可依据课文描述,也可凭自己的经验描绘一下玫瑰花怒放时的样子,并想象小鹿此时的心情、感受、行为等,写一段话。

2.3 作业设计充满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把精力投入到作业与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所以,作业练习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和心情中完成作业。学生的作业不仅仅是作业本中反映出来的, 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在各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 让学生把从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说、唱、画、演等。 在学习《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教师除了让学生选背自己喜欢的部分内容之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我爱北京"主题班会活动,学生想画的画,想写的写,想做的做,想读的可以通过收集资料来讲故事、朗读课文等,以不同的形式去了解北京,展示北京,体验北京的美景,去感受北京"亮"起来的真正含义,使学生各尽所长,各显其能,一定能情趣盎然。这样的作业设计,能让学生动手、动口又动脑,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愿学、乐学,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 这样的作业设计,能拓展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为他们的成长涂上亮丽的底色。

3.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减轻小学生的负担,摒弃过去机械、单板、重复的作业形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无限乐趣。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再厌学,不再畏难,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曹越.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3-4.

[2] 孙建军.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刍议[J].赤子(中旬),2013,07:2.

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整合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高职高专中的师范类学校,培养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师范生专业发展潜能的培养是迈向教师专业化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师范生的从教素质,提升其专业发展潜能则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高专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准确合理地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既要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但是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特点是章节多,内容多,而实际的授课时数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种矛盾?首先,要更新观念、更新内容、更新体系、更新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使教学具有实用性;其次,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本着“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加大从教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坚持“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是要求我们在教法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其学科特点——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课堂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记忆。虽然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但是时间短,学生只了解些皮毛,不能深入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就出现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时候做不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师讲课的时候举了很多的教学案例,很有代表性,可学生听过之后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是累垮老师,耽误学生。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等多种角色。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应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把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案例融入教法课堂中,加大学生收集和整理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训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兴趣。通过模拟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探索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活动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下面以笔者一节研讨课为例,谈谈如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在教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1. 适当地进行教材内容整合,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运用

笔者讲授的是第四章“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第四节“教学策略”中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五个内容:预习指导、课堂导学、作业辅导、板书设计、教学机智。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一课时完成,基于新课程、新课改对教师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和整合教材提出的新挑战,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这节课的安排是学习课堂导学中的导语、提问、讲解、板书设计,然后进行模拟教学,利用拟教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引出教学机智的内容,其余内容自学完成。整合之后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快、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加大课前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也很多,所以要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中的紧张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布置预习作业——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通过汇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预习还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负担,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适当缓解因“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而产生的矛盾。

3.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学理论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笔者采用的是点拨法、案例分析法、拟教法。  点拨法,在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案例分析法,使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结合得更紧密,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方法,同时在拟教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教学角色。

4. 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要精心选择引入课题的材料,因为导人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序幕,要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本节课给同学们讲《公鸡吃米》的故事:“1938年,教育理论家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走上讲台,陶先生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讲桌上,陶先生按住公鸡头逼它吃米,公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公鸡挣扎着仍旧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公鸡放在桌上,不一会儿,大公鸡就开始吃米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其实,学生学习就如同公鸡吃米,应该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这就涉及如何处理“教”与“学”的问题,我们要做好哪些工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采用讲故事导人,达到“有趣、生动、引起注意的目的”,同时又为学生的练教作了榜样。

5.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落实“教学做”合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自主-合作-探究-拟教。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和使用‘教学实施策略’”。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做到教法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填补教材的空白,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也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最后以模拟教学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议,讲课者自评,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在“教、学、做”中把发现、感悟、交流、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6. 充分利用备课小组,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拟教训练

篇8

21世纪即将到来,展望未来,人类社会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恩惠,一方面国和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摘要:“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把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当前就21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作一些思索,其意义当是不言自明的。

一、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向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探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把握熟悉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有效地沟通和表达;

3.泛读和理解的技能;

4.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

5.获得、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创新的意念;

7.开展探究的能力;

8.终身学习。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和上述追求相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之一是实际学力低下。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可以说各国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其中重点之一就是进行课程改革。美国80年代初提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以充分协调而富有学术内容的课程来取代肤浅的“自助餐式的课程”。此项工作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要求小学毕业生应具有读写能力。近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提出8岁儿童应能读会写。1988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1988教育改革法》,以法令条文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欧洲惟一未使用全国统一课程的英国明令统一课程,这足以说明此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法国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课程改革经历了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实行合科教学到恢复分科教学的过程。实行合科教学试图通过综合性质的启蒙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结果是削弱了某些学科的教学,导致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1985年4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新的教学计划,认为小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应包括七个方面,据此开设七门课程。联邦德国80年代课程改革的一个特征,是在教学计划中布置了大量跨学科课程,如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平安教育、交通教育、环保教育、法律教育、欧洲新问题等。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的挑战做好预备。原苏联1985年颁布十一年制中小学新的标准教学计划,80年代末颁布了各门学科新的教学大纲。而后根据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出一套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改革的教科书,特征之一是既适合于学校教学使用,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用书。教科书内容构成包括摘要:1.必修的基本内容(占70%-80%);2.反映民族和地区特征的内容;3.反映学校特色的内容;4.教师根据需要增加的内容;5.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1月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在小学日本语改革目标中,强调培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道德;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索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个性。在具体目标中,强调转变观念,精选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改善评价学习的方法等。从上述情况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比较自由化的美、英等国,加强了对课程的统一管理;一些国家在课程改革上迈出较大的步子,如法国实行合科教学,联邦德国开设跨学科课程;有的国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如原苏联在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以及功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日本旨在创建更宽松、更有个性的语文课程。上述改革的办法、经验,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乃至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有启发、借鉴功能。

二、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思索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不同学派对课程设计有不同主张,主要有学科或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都要受到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见,上述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学的一面摘要:只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又顺应社会的需要,非凡是能够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国内有的探究人员初步勾勒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追求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课程设计和编制的结构化。包括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要有助于学生在探索中自觉获得知识,还包括构建合理的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组成的学校课程结构。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形成立体、开放的课程体系。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做到二者互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国内外探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索。

(一)有关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有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逐步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今后的小学语文课程,应当由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课和语文环境教育和实践三部分组成。据有关资料介绍,80年代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中,就有5个国家在小学阶段开设选修课,我国小学的课程改革也将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小学语文学科作为第一步,可以增加语文活动课的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诸如喜好小组、文学社团、讲座、竞赛等)中自行选择,在喜好盎然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学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母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给希望小学的小伙伴写信,走向社会消灭错别字,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努力探索跨学科的,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课程形式。闻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发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她的做法是,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就某个主题,如“我爱祖国妈妈”,从各科教学到教育,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家庭、社区),利用内容的“相似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合力,使原本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深度、广度上得到拓展,大大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负责等优良品德。此外,除了在语文课上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索、练习、作业的时间以外,建议专设自由阅读课(每周低年级1课时,中年级2课时,高年级3课时),让学生在阅览室、图书馆读自己爱读的书,记下好词佳句、心得心得。坚持数年,学生的读写能力定会大大提高,长期养成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定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优化教学结构,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有关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有关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功能的意见、建议。

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提高儿童少年“情商”的一个良方。还因为通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学做人,学语言,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说明文。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能阅读科技说明文,应当是下个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体系上,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语文练习为主线,由目标系统、练习系统、检测系统组成的语文教材的练习体系。

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练习系统和检测系统。

目标系统包括全套教材、每册教材、每单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适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把教学目标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是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导读”的形式出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索练习”之中。

练习系统是教材的主干。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要非凡重视从小培养能够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能够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能力,能够写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够主动获取、处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观察思维以及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要求分别列出,各自形成练习序列,再根据低、中、高年级教学的阶段性,把上述练习重点分层有序地编排在各册教材中,形成纵横交错的练习网络。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还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等的画、批、注,起到辅导、示范功能。教材还应采取办法,如编成开放的、可增删调整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改编重组,以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实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弹性,比如,识字分“四会”“两会”,课文分必读、选读,练习有必做、选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篇9

生本理念在我国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早在17世纪便已被提出,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基本教育理念,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了教育实践当中。生本理念主要是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这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育思想相契合。以生本理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不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的氛围,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中实现知识的获取,并且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生本理念在当今的小学教育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具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不仅要实现对小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还担负着对小学生初步审美能力、道德认知、汉文化语境等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任务,因此,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贯彻生本理念是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语文素养、语言沟通与理解能力、基本道德认知能力的重要任务,是儿童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新时期,国家对教育领域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对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学理念的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刻不容缓。而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也能够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起课堂主人翁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并为其未来自主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贯彻生本理念符合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

(二)贯彻生本理念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因其年龄特征,具有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点,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有可能导致小学语文课堂出现学生溜号、不注意听讲、课堂秩序混乱,或者学生对语文知识缺乏兴趣,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充分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有趣的教学内容设置,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使语文课堂充满趣味,课堂秩序也能够得到有效保障,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最佳途径

(一)创造平等教学环境,改变师生关系

要想使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得到有效贯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本理念的本质,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关系,从学生的视角看待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教学环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组织并逐步形成小学生美好学习生活形态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宽松、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做平台,小学生以绝对的体量参与并占据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充分体现了“生本”理念下的教学策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主动的态度接受教师预设的各种环节,进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达到加速学习的目的。

(二)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贯彻生本理念,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教学过程的乏味枯燥,进而使学生自觉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并通过教师巧妙地设计与引导,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使他们在发散思维中探索学习的路径,并结合教师适时点拨,抓住学习重点,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横向分析的能力。

(三)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加强实践教学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程标准 前言剖析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42-02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正式版)》是在10年实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修订的,一方面保持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改革精神和结构框架;另一方面则又根据10年来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针对课程改革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做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下面,笔者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主要内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正式版)》前言主要内容对比剖析,使大家正确理解和掌握前言的内容。

1 总体情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主要内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正式版)》前言主要内容,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主要是“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等方面。

2 分条剖析

2.1 结构体例与标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的结构体例和标题也作了一些调整,“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的标题及相关内容表述,与实验稿的“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相比较,表述更加准确,突出语文的“课程”意识,强化用课程的视角审视和思考语文教学。

2.2 “前言”修改与调整的主要内容及剖析

2.2.l 导语:基本上全部重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导语首先论述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这也就是语文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则强调了“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强调了“信息载体”;论述了语言文字运用规范面临的挑战及语文课程所承载的任务,强调“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2.2 课程性质:表述有重要的补充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第一次对语文下了定义,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的。语文课程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这在前言中多次出现。

2.2.3 课程基本理念:坚守与创新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1条,可见它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进一步强调,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等。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强调“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基本功,也应该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作用。这也是语文课程着眼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教材编选,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中,大多具有感性的、具体的,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同时,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这种不同的理解或感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理应得到尊重和珍视。

同时特别要强调的是,重视阅读材料的精心选择,强调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这是国家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

②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与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指向于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在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

2.2.4 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增加了第1、2两条;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2条合并成第3条;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3条修改为第4条,增加“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改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第5条“实施建议”部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4条相比,次序有所调整,调整为“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进一步明确了该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的与任务。

语文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继承与发扬,坚持借鉴与创新。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方面,起到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语文作为教育领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致力于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具备的技能和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目标设计明确了4个学段,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特别指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强调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4个方面学习内容的综合,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学习还应加强与其他课程学习的沟通,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语文课程还应加强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各个学段的共同努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主要内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正式版)》前言主要内容,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我们要按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新小学语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争取新的更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J].课程・教材・教法,2012(4):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