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教育的认识

篇1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39―01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是进行疾病预防的首要条件。多年来我院在做好儿童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向家长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儿童保健及健康知识的传播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加强组织管理

1.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有重要保证,我院建立了充实的组织机构,并且每2~3年改组一次。组长由主管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医务室主任担任。组员由保教科科长、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医务室成员及相关人员组成。

2.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在我院持久开展,并且落实到位,我院制定了健康教育制度,每年制定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且每年年终进行工作总结。由于有制度做保障,使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常抓不懈的轨道,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提高为幼儿健康服务的能力

提高教职工的健康教育素质及专业化素质是提高健康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要使教育者的健康素质首先得到提高,才能去教育儿童,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提高儿童的健康素质。多年来我院在教育全院教职工提高健康素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校讯通、园内网、发宣传资料、出《保健――桥梁》刊物、开讲座、试卷问答、网络研修、举办各种培训班等方式,对全院教职工进行了儿童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知识及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了培训质量和全院教职工的综合素质,近三年来共培训保教人员1200多人次,年培训率达85%左右。

三、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做好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活动

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可增强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形成家庭、保育院、社会的教育合力,营造关注儿童健康、重视儿童卫生保健的氛围。

1.为了使全院教职工及幼儿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有效提高,我院征订有《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二十多种刊物,供教职工翻阅,还有医务室自编刊物《保健――桥梁》;并逐年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添置电脑及校园网络,其经费占有很大比例;还制作了儿童健康教育活动光盘和卫生保健(生理)健康光盘;每周两次定时为幼儿播放动画片,使幼儿逐步懂得用餐营养知识及其他小常识,以利于幼儿生长发育。

2. 多渠道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对全院教职工、各班及家长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三年来共发放健康教育资料3600份,口腔保健知识宣传资料840份,眼保健知识宣传资料830份,儿童补钙知识宣传资料450份,“保健――桥梁”刊物300份,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820份,麻腮风防治知识宣传资料840份,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1600份,健康行为歌宣传资料820份。

3. 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做好家园共育。多年来我院十分重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刊物、开家长座谈会、专题讲座(卫生保健知识讲座,眼保健讲座,耳保健讲座,营养知识讲座,预防接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口腔卫生保健知识讲座、儿童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等)、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使全院教职工及家长的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档案,并对教师进行保育保健工作技能操作考核

我院针对院内体弱儿、肥胖儿、行为异常儿童开展家园互动,建立专案、联系档案和管理记录,并且每年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保育保健工作技能操作考核。

五、有效评价

做好形式多样的健康评价,了解健康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并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保教质量。其评价工作有:家长问卷调查;儿童生理方面的整合和个案评价,如儿童生度发育评价;营养调查、五官保健等方面的评价;健康教育活动课后评价;教师考核评价;统计处理的信息资料等。

六、活动难点

1.部分卫生行政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健康知识的普及、促进。

2. 家园共育有待于加强,尤其是家长的健康素养需要尽快提高。

3. 政府对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健康教育的发展。

篇2

一、幼儿期生长发育特点

1.体格发育

①体重。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幼儿期身长增长的速度减慢,1~2岁全年增加10cm,2~3岁平均增加约5cm,在整个幼儿期共增长25cm,因此,3岁时身长100cm。

②头围、胸围、上臂围。1岁时儿童的头围增至46cm,而第二年头围只增长2cm,第三年与第四年共增加1.5cm,5岁时达50cm,头围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上臂围在出生后第1年内由11cm增至16cm,随后维持至5岁左右。上臂围可用以反映皮下脂肪厚度和营养状况,早期发现营养不良。

2.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所有哺乳动物脑组织都有一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人类自孕中期开始,持续到出生后的第二年甚至第三年。人脑的神经细胞分裂增殖到140亿个,脑组织的重量也增至成人的2/3以上。出生时脑重量约370g,6个月时脑重约600~700g,2岁时达900~1000g,为成人脑重的75%,至3岁时脑重超过出生时的3倍。6个月后,脑细细胞增殖速度开始减慢,但细胞的体积开始增大。至出生后12~15个月时,脑细胞一次性分裂躯体各部分的神经传导纤维还为数很少,婴儿期迅速增加,在幼儿期逐渐复杂起来。而在神经纤维外层起绝缘作用的髓鞘,则在出生后4岁才完全发育成熟。

3.消化系统发育

1岁萌出以上左右第一乳磨牙,1.5岁时出尖牙,2岁时出第二乳磨牙,2岁时共出18~20颗牙,全部20颗乳牙出齐不迟于2.5岁。至2岁半时乳牙仍未出齐属于异常。由于幼儿的牙齿还处于生长过程,故咀嚼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这个时期的幼儿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及某些营养缺乏病。

二、幼儿的营养需要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1.能量。幼儿对能量的需要通常包括基础代谢,生长发育,体力活动及食物中毒的特殊动力作用的需要。婴幼儿时期基础代谢的需要约占总能量需要量的60%。由于幼儿的体表面积较大,基础代谢率高于成年人,但男女之间的差别不大。生长发育所需有量为小儿所特有,每增加1g的体内新组织,约需要18.4~23.8kj(4.4~5.7kcal)的能量。

2.微量营养素。①蛋白质。幼儿对蛋白质的需求量相对比成人多,而且质量要求也比成人高。一般蛋白质供应占膳食总能量的12%~15%,其中有一半应是优质蛋白质。

②脂肪。对于1~3岁的幼儿,由脂肪提供的能量在30%~35%为宜,含有适量的脂肪也有助于增加食欲。幼儿膳食脂肪中必需脂肪酸应占总能量的1%,才能保证正常生长。

③碳水化合物。活动量大的幼儿,因身体消耗的能量多,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也多。尽管幼儿已能产生消化碳水合物的消化酶,但对于2岁以下的幼儿,较多的能量来自于淀粉和糖是不合适的,要逐渐增加来自淀粉类食物的能量,供能为总能量的50%~55%。同时相应地减少来自脂肪的能量。

3.微量营养素

①矿物质。钙:从1岁到10岁,据估计平均每日用于骨骼生长需要储留钙从70mg上升到150mg,膳食中钙吸收率仅有35%。奶及其制品是膳食钙的最好来源。1~3岁幼儿的钙AI为600mg/d。铁:幼儿期每天从各种途径损失的铁不超过1mg,加上生长需要,每天平均需要1.0mg的铁。锌:1~3岁幼儿锌的RNI为9.0mg/d,锌最好的食物来源是蛤贝类。其次动物的内脏。

②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A与机体的生长、骨骼生育、生殖、视觉及抗感染有关。1~3岁幼儿每日维生素的AI为500g。维生素D:维生素D膳食来源较少,主要来源是户外活动时由紫外线照射皮肤,幼儿也可适量补充含维生素D的鱼肝油。其他维生素:维生素B1为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储存极少,需每日在膳食中补充。幼儿每日维生素B1的RNI为0.6mg/d。幼儿维生B2的RNI为0.6mg/d。幼儿维生素C的RNI为60mg/d。

三、幼儿的膳食

1.幼儿食物选择的基本原则

①粮谷类及薯类食品。②乳类食品。③鱼、肉、禽、蛋及豆类的食品。④蔬菜、水果类。⑤油、糖、盐等调味品及零食。

2.幼儿膳食的基本要求

①营养齐全、搭配合理。②合理加工与烹调。③合理安排进餐。④营造幽静、舒适的进餐环境。⑤注意饮食卫生。

参考文献:

[1]秦含章.营养素之间的关系[J].中国食品,1996(12):4-5.

[2]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会.《推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的说明》.《中国烹饪》,2002(3、4):44-45、42-43.

篇3

盲区1:忽视糖尿病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调查发现,90%糖尿病患者家属未系统地接受过糖尿病教育,亦不认为自己需要糖尿病教育;仅有20%家属能大致掌握患者的病情,但不能完整分析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有3%患者家属能持之以恒地与患者一起制定饮食、运动计划,90%患者对控制血糖信心不足。笔者对120例住院患者家属进行面对面地糖尿病健康教育后,患者医嘱依从性、病情控制、战胜疾病信心明显提高。

糖尿病治疗所要求的饮食、运动方式与病人家庭习惯的生活方式常有较大的差别,而改变生活习惯并非易事。家属最了解患者家庭社会情况、文化背景、个人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及需求情况。对糖尿病患者家属的教育,让家庭成员参加,可以在生活的每个方位、每个阶段予以关注,共同参与生活方式的干预,给予鼓励和配合,有利于新习惯的建立和坚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治疗的达标。

盲区2:忽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教育

心理治疗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常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或单独药物达不到的效果,部分轻度患者单独心理治疗就可起到降糖目的。

在健康教育中要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焦虑、恐惧、悲观的患者不能急于灌输知识,特别是并发症,应首先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及解释,增进医患感情交流,让患者接受医者,接受疾病,再着手健康指导。对满不在乎者则需用实例来引导患者珍惜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盲区3:忽视糖尿病教育的个体化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的一步。饮食控制不是不吃、饿肚子,没有哪一种食品或坚果是不可以吃的,只是必须控制总量,而总量也是因人而异,与运动多少及体重有关。因此,健康教育时,除结合患者体重、生活方式、运动量等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运动方案外,需介绍一些营养学知识,定时定量,多样性饮食,少吃“垃圾”食品(高热量、高胆固醇、低维生素和低矿物质的煎炸食品)。应告诉患者每周运动几次,每次运动多长时间,具体需要减少多少千克体重。

盲区4:忽视并发症知识的宣教

各种并发症发生致残的糖尿病患者往往生活质量非常低,就诊的欲望特别强烈,造成高成本投入,低效益回报的治疗,经济、精神双重压力更使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改变这种局面的只能是教育患者早期识别并发症的发生,并有适当的自我防护措施。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

盲区5: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连贯性

篇4

关键词: 职高学生 《卫生与保健》课 心理健康教育

职高学生处在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产生了诸多的青春期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行为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但是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个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因此,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健康比身体无疾病更显重要。一个残疾人有了健康的心理就能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就会使生理健康受到影响和损伤,严重者还会毁人毁己。因此,卫生与保健课教师理应担当起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排头兵,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

一、突出主要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育、逆境教育、情商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交往指导、健全人格教育、挫折教育及青少年自我心理修养等,可分三个层次: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使青少年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

1.加强学习心理教育。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习心理教育为核心和基础。这不仅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而且因为学生最关心和最感困惑的是学习问题。很多职高生由于原来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而存在学习自卑感。学习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学习动机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心理咨询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具体情况,注意保护并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不良学习动机予以矫正,正确引导学生,把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推动及维持学习活动和自身修养的动机;将社会性动机与个人性动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健康有效的学习动机。(2)渗透培养广博、稳固、持久的学习兴趣。职高生的学习以专业课为主,但知识衔接和难度水平超过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水平,这使得多数职高生很不适应这种学习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能自控的不良心理反映,如想学学不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记忆困难,对专业的认识不够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对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情绪低落,等等,甚至产生对学习的惧怕心理、厌倦心理、焦虑心理和紧张心理。因此,卫生与保健教师应该在学校教育论坛上呼吁全体学科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渗透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其自学能力。譬如在预习指导中可传授一些查阅工具书,根据学习迁移规律,运用圈点、评注等方法,在讲课中可传授一些阅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在课后练习中可传授一些审题、运算、检验、修改等方法。卫生与保健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在《卫生与保健》课上通过听课、做题渗透学法指导,进行学习心理教育,让学生在不断构思、判断和决策中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4)渗透学习行为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支配学习时间,学会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学会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这些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

2.人际关系心理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亲情、师生、同学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互相尊重与支持等原则。心理学渗透人际关系教育目的是进行心理调适,使学生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善于团结共事,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要进行有关人际关系知识、交往技能和人际调试策略的渗透和传授,如虚心聆听谈话技巧非言语交往技巧等,教育学生防止人际偏见,正确地了解同学,与同学搞好人际关系,学会消除同学的嫉妒,与同学和好,正确对待同学的背后议论,等等。

3.性格教育。教育学生自觉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性格乃至个性,扬长避短,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帮助他们矫正不良性格特征,如豁达大度、讲究礼貌等良好性格特征,克服心胸狭窄、虚伪尖诈等不良性格特征;培养学生较理智和冷静地调控情绪的性格,克服经常为激情所控制、动辄大发脾气的不良性格;培养学生主动性、自制性等性格特征,帮助学生克服任性、冲动型等不良性格特征;培养学生形成坚强、自信、进取、乐观、文明有礼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克服怯懦、优柔寡断等不良性格特征;培养学生习惯于深思熟虑后再行动,而不是轻率地采取行动,等等。

4.自我意识发展指导。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对自己本身自己与他人、社会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发展指导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恰当展示自我,学会自尊、自信,追求自我完善,摆脱自我困扰。因此,教师对学生不宜烦琐地说教,也不宜过多地“督促”、“帮助”,而要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激发学生高度的自觉性,学会自尊和自信,学会恰当地自我展示,启发他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独立完成任务。并帮助学生摆脱自我意识的困扰,比如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距离过大、自我菲薄与自我陶醉、过度沉浸自我分析等困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为目标维度,以学习、生活、交往、做人、就业为内容维度,建立一个有机联系、协调整合的结构体系。

二、始终以人为本,不断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艺术

1.立足课堂,抓住教学时机,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性教育固然重要,但若没有恰当的隐性成分配合,或者隐性教育干扰与对抗显性教育,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预期成功是很不容易的。可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要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氛围中,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心理的熏陶,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课堂教学过程,好比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师生、生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有时产生突然裂变,有时又吸引结合。在《卫生与保健》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头脑清醒,把握局势的变化,有意识地影响每一个教育对象。例如,发现害羞的同学或情绪状况反常的同学,教师应及时予以重视,如课堂当面询问不便的话,在课后一定要主动问询并给予帮助;又如当某学生举手发言、提出疑难问题时,要及时鼓励,培养学生求凝思维的兴趣与习惯;当学生不能完整回答提问或答非所问时,应给予体贴和温暖,给予点拨,或者用安慰、鼓励的话语使学生受到激励,增强自信心。

2.活动训练,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塑造良好心理品质。现代心理学证明,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就会使教学信息通过多渠道输入大脑,使大脑皮层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这样一方面能提高感知效率,一方面能防止或消除学生的生理疲劳或心理疲劳。结合心理学的专业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入心理实验与测试的内容,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多方位地接受知识,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

职高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喜欢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可丰富各种情感体验,促进自我的认识和提高。良好的个性心理正是通过活动的不断开展而培养起来的。例如在学习“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时,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将大脑功能的完善、心脏功能的增强演绎得形象生动。如有一个小组表演5岁、10岁、16岁的孩子在家门口买菜的情景,5岁时是给了钱拿了菜就走,10岁时知道给了钱要找回多少钱,16岁时不仅知道讨价还价,而且表现出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表演,积极性很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学效果当然比教师单独地讲要好得多。

教师还可以总结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学生不怕苦累不怕失败,自学锻炼坚强意志。号召同学们在比赛中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即使落在最后,也要坚持跑到终点。因此,学校开展的每一次活动都应是学生的心理训练的过程。

3.个别辅导,发展性心理教育与防治性心理教育并重。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混为一谈,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服务”,是协助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的,因此,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调整自我、适应环境的问题。因此,都应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注意个别情况和特殊发展。收集资料时,既要有统一的学生心理档案,又要记录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在开展活动时,尽量做到全体参与和个别化辅导相结合。既要满足全体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又要重视少数、个别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防治,做到发展性心理教育与防治性心理教育并重。有这样一个案例:我校一名高一男生捂着胳臂来到医务室,鲜血顺着指缝往下淌。眼前一道整齐的、足有12公分长的伤口绝对不是碰出来的。经过耐心询问,这个学生吞吞吐吐道出了实情:他最近在校表现差,老师打电话告诉了他家长,他害怕家长打他,就自己用小刀把胳臂划了一道口子。通过了解得知,他爸爸、妈妈都下岗了,爸爸找到一个临时工作,每天回家很晚,顾不上管他;妈妈做清洁工,家里经济很困难,但对他要求很严,曾说:他如果在校表现不好,或做了其它错事,就打断他的腿。他怕回家挨打,就自己用小刀把胳臂划了口子,认为这样就不会挨打了。我了解了这一情况,认为这个学生的行为是青春期心理障碍造成的,是一种自残行为,如不及时纠正和引导,长大成人后会造成终身心理疾病。不但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发展下去将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危害,后果不堪设想。等校医处理完手臂的伤口,我及时介入,重点解决该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肯定了他是个好学生,不是故意表现差,而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行为散漫,勉励他应该自尊自爱自强,今后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校纪校规,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了;告诉他老师不是告状,是向家长了解情况;劝导他打他是恨铁不成钢,虽然方法不对,但对他严格要求是不愿意看到将来像他们那样没有文化,希望你做有出息的人,将来生活比他们好;引导他摆脱心理压力正确处理问题:这么点儿小事就自残,将来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难道就去自杀吗?男子汉要心胸开阔,要勇于面对现实,克服困难。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这个学生同意主动找老师和家长承认错误。

这个学生走后,我找到他的班主任,告诉她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及后果,提醒她要特别关注对这种性格内向、孤僻及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采取特殊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要给予特殊的关爱。下午又请来学生的母亲,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以及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交换了意见: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但不能简单粗暴,还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引导,了解和掌握他的想法、做法,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细致的思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该学生情绪稳定,学习塌实努力,担任小组长工作认真负责,还能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对于小伤的处理,一般校医都能做到,但对于心理问题的认识与处理,需要我们下更大的功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发现及时,判断准确,而且要处理得法,注重效果。针对这个个案,我将处理经验与其他教师交流,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畅通,形成了教育合力。

尽管现在许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有些学生没有意识到有咨询的必要或有顾虑。而卫生与保健课教师由于专业敏感,往往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可以配合班主任、德育处、心理咨询室共同解决问题。卫生与保健课教师主持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由于是学生的课任老师,自然容易与学生沟通,医务室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指导的良好环境。当学生无助、困惑之时来到办公室或心理咨询室,对卫生与保健课教师无戒备、无逆反心理,容易放下包袱。而卫生与保健课教师不粗暴斥骂、不告状请家长,学生容易讲出心里话,卫生与保健课教师办公室或心理咨询室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学生容易向卫生与保健课教师敞开心扉,在取得学生信任的同时,卫生与保健课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交流。情感教育在理解、肯定、尊重、信任学生的前提下,讲清道理,而不是简单地说教,从而引导学生选择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三、挖掘隐性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多方联动,发挥教育的合力。学校必须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专业教育与系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构建以卫生与保健课教师为骨干,全体任课老师共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还要深入推进家校联动,构建家校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有效开发和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包括:①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在校园景点设计、环境布置上给予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调适心理;②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形成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使青少年耳濡目染,陶冶心理品质;③大力倡导“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④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创设健康的家庭环境;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高尚的师德风范,创设良好的、和谐的心理氛围。

总之,学生心理健康与日常的学习、生活,与师生关系、父母关系、同学关系等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心理发展规律和需要为前提,针对实际,通过心理训练活动、心理辅导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等,使青少年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调节能力,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尤其在《卫生与保健》课堂上应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情境体验、讨论、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方式,控制不良情绪,矫正不良心理。

参考文献:

[1]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未婚人流患者;健康知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05-02

1.未婚人流患者逐年增加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社会对婚前的看法有所转变,比以前更加宽容,再加上别有用心的商家的推波助澜,婚前开始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年轻人以为无痛人流不仅耗时短,而且没有痛苦,因而不愿意或者不积极采取相关避孕措施,如此一来,造成未婚先孕的情形更加司空见惯[1]。

未婚人流是个人行为,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目前已经演变成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具体而言,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性知识的缺乏。在国内教育环境中,智育教育是重点,很少有人关注生殖健康教育,无法满足青少年成长的现实需要;2)家庭因素。父母本身没有接受过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教育,因而很难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指导;3)社会因素。黄色刊物、不良网站以及等方面的负面刺激使得未婚人流问题更加严峻。

2.未婚人流的危害

由于相关医学知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人流的危害,再加上受不良广告或宣传的影响,没有规范就诊,因而有可能发生人流并发症。常见的术中并发症有吸宫不全、漏吸以及子宫穿孔等,尤其是大月份的引产危害更甚,可能出现羊水栓塞以及宫颈裂伤等问题。另外,术后近期并发症也较为常见,如人流不彻底、流血时间超过正常标准以及发生子宫内膜炎等炎症。

据相关文献报道,未婚人流女性受到的身心伤害往往远远大于已婚人流女性。另外,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人流危害性名列前茅[2]。由上述分析可知,人流危害巨大,控制并降低人流发生率具有相当积极的社会意义。

3.健康教育

若想有效降低人流发生率,则有必要重视并做好女性生殖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做好避孕知识的最大化普及工作,另一方面还应让广大女性深刻认识到人流的巨大危害。

3.1健康教育的内容

3.1.1对于女性的生殖健康教育以及性知识教育

落实该部分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女性性心理健康教育;2)女性性生理健康教育;3)女性卫生知识健康教育;4)女性性道德教育等。通过上述教育让广大女性意识到安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要让她们深刻了解未婚人流将会给青春期女性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要求她们防患于未然,避免事后的追悔莫及。

3.1.2对于女性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教育

首先,应以患者为教育对象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教育,帮助她们树立预防感染的意识,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预防有较大几率发生的以继发输卵管梗阻为代表的一系列并发症,指导并帮助患者科学规划个人饮食,重视并做好所需营养的及时和适量补充,帮助她们树立正确性生活的意识;其次,应指导患者学会科学避孕,除了掌握科学避孕的方法之外,还应帮助她们树立良好的避孕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心安全[3]。

3.2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实施

3.2.1从学校做起

学校应积极担负起相关教育职能,以生理卫生课以及心理教育课为根据地,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设置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如性心理教育、性生理教育、生殖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以及自我保护教育等[4]。借助上述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够对早恋以及人流等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严于律己,保护自己和他人,坚持婚前安全。

3.2.2增强对未婚人流危害以及避孕知识的教育

长期以来,避孕知识教育工作主要以已婚夫妇为目标对象,忽视了对未婚人士的关注,在青少年群体中有无必要开展全面的避孕知识教育仍旧是一个较为敏感且争议颇大的话题。现阶段,青少年由于避孕知识不足或者未能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而导致未婚人流趋势不断加重。为实现对青少年未婚先孕以及性疾病感染的有效控制,对该群体予以系统的避孕知识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母亲有责任和义务告之女儿未婚人流的危害以及相关避孕知识。学校以及社区应借助一系列现代化途径和渠道(如网络等)向青少年提供必要的避孕知识[5],尤其是的正确使用,从而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最终降低未婚人流的发生率。

3.2.3开展社会的综合治理

卫生部门、公安部门、妇联以及学校等应齐心协力,严厉打击以传播文化制品为代表的相关社会犯罪活动,重视并做好对性病以及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积极开展和落实性观念以及性道德教育工作,出于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加大对性知识以及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让广大青少年了解相关知识,从而懂得自尊、自爱以及自强,最终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的理想社会环境。

通过上述措施的积极落实,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未婚人流的危害,从而自觉自发地采取相关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如此一来,便可实现对未婚人流以及已婚人流的发生率的有效控制和降低,这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温且木・阿布都拉. 无痛人流术后闭经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3044.

[2]李雯,杨秋生,查文婷. 未婚人流女性生殖健康知识得分及影响因素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2010,07:1278-1280.

[3]李国正,张亦心,吕丽华,张素芝,任丽娟,张婉萍. 未婚人流女青年生殖健康状况及避孕知识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2:3446-3447.

篇6

【关键词】 健康信念模式;空勤人员;高血压病;健康教育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并伴有心、脑、肾及血管壁的结构与功能的进行性损害,是脑出血、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空勤人员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长期处在高噪声、高辐射、高劳动负荷的工作环境中,加之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及心理因素等,由此引发的高血压患病几率也是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对空勤人员的飞行安全和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有系统的全民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将有关卫生保健的知识传播给人们,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2]。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们发生行为的改变[3]。

健康信念模式(HBM)对提高空勤高血压人员健康教育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BM是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从人们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出发,解释影响人们采取健康行为因素的重要理论模式[3]。该理论认为:健康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的基础,它的形成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4]。应用HBM,护士可以评估空勤人员的健康信念及其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树立和增强空勤人员的健康信念,使其自觉自愿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5]。

1评估空勤人员的健康信念及影响和制约健康信念的因素

1.1空勤人员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机种、开飞时间、飞行总小时等。

1.2高血压病知识的认识程度包括高血压病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及并发症,治疗及用药,不良生活方式、行为、饮食与高血压病的关系等。

1.3自我保健能力包括就医的依从性,饮食习惯和嗜好,运动的主动性和耐受力,心理调节能力,确诊后是否坚持长期合理服用降压药,是否定期监测血压,是否坚持低盐饮食等。

1.4高血压病的预防和保健包括血压值的正常范围,血压计的使用,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降压药的合理使用,情绪调整及运动锻炼等。

2护理干预

在评估空勤人员的健康信念及影响、制约因素后,需要按照HBM,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增强空勤人员的健康信念,促使空勤人员的行为改变,促进空勤人员的健康恢复,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1理论依据HBM认为,健康行为的采纳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个人感知。包括对特定疾病易感性、严重性和威胁性的认识。②修正因素。即影响与提示个体对疾病感知的因素。③行为可能性。即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取决于感知到行为的益处大于行为的障碍。

2.2干预措施

1)通过电视讲座、多媒体资料、知识手册等让空勤人员明确认识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和严重后果,使他们感知到高血压病的严重性和威胁性。给予现实病例分析,让其充分认识到高血压病给空勤人员生活、飞行及家庭、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和严重后果,使空勤人员从思想上重视高血压病的预防和治疗。

2)通过医护人员的鼓励、支持,学习后的交流与分享,榜样的经验交流与体会等让空勤人员获得采纳健康行为的动力,相信通过健康知识的学习和健康行为的实施会获得有价值的结果,并决定采取行动。

3)教授空勤人员掌握行为改变的方法。包括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及宣传手册,开设健康教育及心理讲座,讲授血压测量方法,指导合理饮食,教授健康保健操,制定体能训练计划,帮助矫正负性情绪等。

4)帮助其克服在采取健康行为时所遇到的障碍,加强其健康行为的强化与督促。疗养期间合理安排疗养生活,科学安排体能训练和景观游览,劳逸结合,每日定时监测血压,监督按时服药;加强生活护理,保证疗养环境舒适,提供营养丰富、低盐低脂饮食,加强沟通交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疗养结束后定期电话回访,了解病情进展,及时给予健康指导和鼓励。

3讨论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促进人们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HBM的主旨是通过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坚信自己有能力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并获得预期的结果。应用HBM对空勤高血压人员进行护理干预,可使其对高血压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采取健康的方式来治疗和预防疾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和恢复健康,从而保障飞行安全,提高飞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68.

[2]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6.

[3]孙秀晶.健康信念模式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07,23(4):59-61.

[4]张海燕,张美芬.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J].护理研究,2001,15(6):311-312.

篇7

【关键词】心理问题 暗示 鼓励 疏导 实践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93-01

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目前小学生较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生之间矛盾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自卑。这种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这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自己、家长或老师常常将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学的优点相比较,而忽略了他们的长处。时间一长,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劳,这种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师首先应转换评价角度,睁大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其次,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别人有你羡慕的长处,你也有别人不及的优点。教师指导学生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学会正确面对失败。冷静、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宽慰的语言会给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勇敢地面向未来。教师可让学生讲出自己最为难的事,帮助其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真诚鼓励,促进交往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小学生的交往具有获得信息的功能,并且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通过交往,他们不仅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而且对别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独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弃,懂得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有的小学生常常遭遇交往失败,有时他们的言行并无恶意,但却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矛盾和误会。渐惭地,他们变得自卑、敏感、胆怯。因此,指导学生认识交往的意义,掌握交往的方法,积极主动地交往,对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告诉学生,与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对人有礼貌,其次态度要真诚谦逊,豁达大度,懂得克制忍让,并注意聆听他人的意见,不搞恶作剧,不挖苦取笑别人。还有的小学生性格孤僻,抑郁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或孤芳自赏,或自渐形秽,其实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选择话题,多启发诱导,使他们敞开心靡,愿意与人交谈。同时,要创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集体的爱感染他们,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并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三、积极疏导,培养情感

成长中的小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但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矛盾交织,他们的情绪、情感还不平衡,不稳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绪、情感。教师首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情绪、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绪、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现象,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教师应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让他们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能容事,情感丰富。

四、组织实践,锻炼意志

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表现为有坚定的信念,勇敢乐观,自制力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如今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生活安逸。即使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父母总觉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由于缺少锻炼,很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娇气十足,不仅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较差,还普遍存在依赖性强,自制能力差,意志薄弱,做事易半途而废,缺少恒心和毅力等问题。

学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练,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锻炼意志,形成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公益劳动、军训夏令营活动、社会考察活动、春秋季运动会都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走向成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方面的,绿草如茵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和谐进取的班风,全学校都关心学生心理发展的氛围,都会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袁梅林《小学生厌学心理初探》.《 宁夏教育》

[2]金河岩、别晓梅《现代社会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压力》.《吉林教育》

篇8

关键词: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生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及人本主义教育观

20世纪50年代,马斯洛和罗杰斯发起了人本主义的新浪潮,使人本主义心理学成为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之后心理学的第。“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人为本研究整体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反对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以培养自我实现或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反对单纯灌输知识、机械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外在学习,主张将情智教育融为一体,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教学,主张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发扬学习自由和主动创造的精神。

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人本主义教育观对教育教学都有一定积极的影响。自2001年实施新课改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也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摒弃传统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提倡发展学生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诞生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总体而言,其发展是比较缓慢。在我国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各级学校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而在中西部地区,对其重视的程度就略微逊色些。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认知的误解,以及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基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孟万金教授于2007年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而是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等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提出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勇于突破传统,创新思路:将传统的教育方向从拯救心灵提升到发展积极心态;将传统的教育目标从没有心理问题上升为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增强幸福感;将传统的教育任务从帮助消解心理问题升华为开发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等等。这些突破与创新,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在实践过程中,都有助于学生、家长、教师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客观、积极的认识。这样才有助于我们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本主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结构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模式,这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但同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模式展开,摆脱了人本主义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把教师视为学生的促进者、辅导者、合作者的局限,突出了教师在教学中指导、组织和评估的作用。

从教育过程来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遵循ARCS动机模式,首先引起注意(Attention-A),继而引入积极的相关事件或情境(Relevance-R),通过潜能开发或训练建立起信心(Confidence-C),最后达到满意的效果(Satisfaction-S)。其最终目的与人本主义内在学习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开发学生潜能并达到自我实现。但积极健康教育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实际情况;而人本主义创始人之一马斯洛的内在学习所依靠的仅仅是学生的内在驱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通过一定的方式激发,这种内在的动力是很难在每个学生身上出现的。

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是指所学的知识能够引起变化,全面的渗入人格和人的行为之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意义学习,但两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本质上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进入实际情景、模拟情景或想象情景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进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认识,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自身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并将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心理活动课程以外的实践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继承了人本主义的精华思想,却又超越了人本主义的缺点与局限。在未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担负起举足轻重的角色,为学校教育及学生自我实现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带来啥?中国教育报,2007-07-07.

[4]陈虹.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7).

篇9

关键词:高职校 学生 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优势 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26-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也受到极大的影响。目前,高职校学生频频发生的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案例表明,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疾患,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障碍。因此,班主任老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班主任特有的途径了解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高职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较难适应新的校园环境

部分学生进入高职校后,由于生活和学习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教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

1.2 较难适应新的学习方法

高职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初中有很大差异,学习方法要从初中期间由家长、教师管教下的被动学习转变到在高职校由个人主动自觉的学习。部分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久之觉得学习有压力,产生厌学心理。

1.3 人际交往困难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个人与班级、班级与班级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高职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部分学生缺乏交往技巧,常出现迷惘与困惑,产生自闭或对他人产生敌意。

1.4 家庭经济贫困

家庭经济贫困会使学生心灵深处不自觉地具有一种挫折感,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给学习、生活、性格等诸多方面造成很大影响。

2 高职校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2.1 承担着老师和父母的双重角色

班级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工作处于学生管理的前沿。学生一进校,班主任就承担着老师和父母的双重角色,学生面对新的老师、同学、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时班主任要循循善诱、从各方面给予耐心讲解和解释,消除学生失意、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

2.2 容易与学生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

班主任与学生是整个学校体系中最为亲密且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在校生活的点滴都与班主任紧密相关。班主任容易与学生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降低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2.3 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教学常规管理中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教学常规管理中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于受教育者时可以影响其品质、塑造其人格。所以班主任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要与常规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3 高职校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的途径

3.1 入学时及时进行校园适应期教育

高职校学生进入学校时正处于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年龄,学校环境与中学大相径庭,新生入学后班主任首先要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尤其是实验室和实训场所,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同时要尽快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情况,及早发现“高危”学生,给学生讲述学校的历史和规章制度、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特点、优秀毕业生事例、校企合作模式等,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目标,正确对待学习,努力学好专业技能,用亲和力去消除学生的惶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2 定期召开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班主任要认真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如书法绘画比赛、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会演、专业技能竞赛等,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展现自己才干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得到升华,有效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同时,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人生价值,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妥善处理自身遇到的心理问题。

3.3 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实践证明,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班主任总是以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因此,班主任要注重自身人格修养,努力实现人格的提升,用自身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1)体现师生人格的平等。班主任工作中要体现师生人格的平等,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由此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使班集体更加和谐。(2)善于使用“同感”。班主任工作中要使用“同感”,即“自他相换”,班主任的“同感”,会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自己人”、“朋友”的感觉。有时候良好的“同感”能较好解决许多心理问题。(3)挖掘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班主任要针对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帮助学生解开心理上的疙瘩,发挥“釜底抽薪”之功效。(4)与学生进行讨论式沟通。班主任应与学生进行讨论式沟通,在谈话中多用开放性、启发性提问,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解除学习中的种种困惑。(5)掌握批评学生的技巧。班主任在批评学生应做到以理服人,不采用高压式谈话,使学生做到心服口服。

3.4 多关注问题学生

篇10

急性脑血管意外又称卒中,是突然发生的脑循环障碍性疾病,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缺血性脑血管病及高血压脑病等,多见于老年人[1] 。卒中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再发率高、致残率也高。卒中12679例中残疾者9659例(76. 2 %) ,说明卒中对老年人群健康的威胁大[2] 。卒中病人经医院治疗脱离危险后,其康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目前我国现有的医疗条件及国人的经济水平来看,要想去医院度过漫长的康复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绝大多数的病人都将转向家庭治疗及康复,使卒中病人早日康复就成为社区护士及家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帮助卒中病人及家人能更好地配合进行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开展社区、家庭方面的综合康复治疗及护理很有必要,具有可行性。

1 健康教育的目的

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并不懂得卒中的临床表现及对其治疗的紧迫性。许多因素延误卒中患者到医院进一步的治疗。例如,患者及其家庭对卒中的认识缺乏;不愿意寻求医疗帮助;医疗机构的错误诊断;家庭医生或医务人员把卒中当作非急症或重视不够等。因此,在普通人群中对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的宣传十分重要,要使人们认识到卒中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通过无线电广播、电视采访、报刊文章、康复医师举办的讲座等方式,使普通人了解到卒中的临床症状、医疗干预的紧迫性、了解急救转移帮助机构到专科医院予以系统治疗的重要性。

2 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个体化原则:由社区护士每周上门访视1 次,了解危险因素的改变情况,因人而异地制订康复方案,包括年龄、性别、疾病诊断、病情、生活习惯和爱好等。循序渐进原则:遵循学习适应和训练适应机制。持之以恒原则:训练效应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训练效果的维持同样需要长期的锻炼。兴趣性原则:兴趣可以提高病人参与坚持康复治疗的主动性与顺应性。全面性原则:将人作为整体全面看待。

根据我们的经验,进行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促进树立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对自己和他人内心的关爱,促动患者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健康的意识与动机非常重要。第二,要有改变生活方式的行动。现在,随着生活及教育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已经了解哪些行为不利于健康,关键是没有改变不良行为的行动。多年来,许多研究证明吸烟、大量饮酒有害健康,但真正干预不良生活方式的行动显得不足。健康教育中,行动更重要。我们应制定完整的卫生宣教、咨询计划,使患者及其家人主动地参加到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积极地控制危险因素的活动中,即残疾的预防(特别是二级预防)这也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内容。

3 健康教育内容

机构康复的健康教育从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即已开始,教育对象为患者家属和照顾者以及患者本人。不论是在机构康复还是在社区康复中,开展健康教育都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维持生命健康的重要措施。社区、家庭康复中的健康教育应当安排的是一个完整的宣教咨询计划。这个计划既要针对患者,也要针对患者家庭成员、亲戚、好友和日常照顾者(如保姆等)。

3.1 脑卒中患者的预防性康复

改善患者健康教育状况的教育咨询是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照顾者获得正确的脑卒中康复知识与技能、确保康复效果的重要环节。许多患者最终不是死于脑卒中,而是死于严重的合并症和并发症。例如:泌尿系感染、吸入性肺炎、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脑卒中的合并症和并发症,在回家之后仍然有可能反复,特别是在那些病情较重、具有 严重残疾的患者,因此,应教育患者家属,当患者在社区和家庭中出现合并症和并发症的症状时,应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检查,必要时收住院治疗。还应给病人及其家属讲解中风病发生、发展有关的因素,导致中风的诱发因素等,让患者学会如何自我控制和预防,会降低中风的再发率。

3.2 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包括:饮食的安全、使用物品的安全、用药的安全等许多方面,其中脑卒中患者活动时的安全应该作为一项重点教育内容。家庭康复中我们鼓励患者站立、行走活动的同时增加了跌倒的危险。例如为了预防跌倒,需要教会患者及家庭照顾者一些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如仔细选择和使用辅助的康复器材、安排简化日常生活、活动的各种措施、增加肌肉的力量和改善姿势的控制。改善生活设施,教会家属对家庭进行些改造,如铺平地面、取消门槛、增强光线等,以预防绊倒,在洗澡间铺上防滑的地面也可以大大减少跌倒的危险,增加日常生活活动的安全性。

3.3 肢体功能锻炼

患者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时间长,易造成患者患肢关节僵硬。家属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鼓励并协助进行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和推拿按摩等功能锻炼。在功能锻炼方面,原则是上肢多锻炼伸肌,下肢多锻炼屈肌,从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功能锻炼贵在持之以恒,动静结合,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家属及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应注意在康复医生和治疗师的指导下,按照上述顺序进行训练,切忌过早步行。根据患者的功能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方法。如对于肌张力能较低的患者,主要以被动活动为主,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等早期诱发肢体的主动性活动。当患者的肌张力增高时,对发生痉挛的肢体关节进行手法牵拉,缓解肌肉的痉挛,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并应少做可能加重痉挛的动作。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家属要引导患者与懒惰抗争,给家属讲解在神经恢复过程中按摩、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维持运动器官的生理刺激的重要性。还可通过“布置作业”的方法,督促患者锻炼,如肢体功能障碍严重者,每天在床上做Bobath握手和搭桥运动,每日数次,每次5min,肢体功能障碍较轻者,在晨间餐后练步,每次30min,以后逐渐延长。为了增加趣味性,还可选择不同的形式,如训练平衡时,可采用扔球或套圈的方式,或拿患者感兴趣的物体放在地板或桌面上让患者去取,还可鼓励患者多玩健身球、握力计、跳珠、下棋、画画、剪纸等锻炼其精细动作,恢复其力量及灵活性,功能障碍轻微者,早晚进行太极拳、气功、体操等锻炼。

3.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

患者出院后,除了肢体功能的锻炼,也要重视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移动动作、饮食、更衣、整容、入浴、个人卫生、蹲厕动作等的训练,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独立生活能力。训练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家属及其护理人员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耐心的指导和协助病人,给病人以充分完成动作的时间,并督促其动作的正确性。

特别在最初训练时,社区护士或家属可给予一定指导,

少给以辅助,尽量让病人独立完成动作。如指导病人:指并拢,稍屈曲,指端仅稍用力压按,手腕完全伸直,用前臂承受碗的重量;用手掌托持壶柄倒水,手腕及指关节负担均可减轻;将毛巾套在水龙头上,顺拇指方向拧转,可防止腕关节过度偏曲。家务活动训练,包括烹调、洗熨衣服、家电的使用、打扫卫生、养育子女、上街购物、必要的社交活动等。具体实施时,要根据病人的功能障碍程度、家庭状况、生活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也可采取“布置作业”的方法,如洗手、解系钮扣等,每日数次,每次5min。训练时,要引发病人的兴趣,形式多样,进行持久作业,达到增进全身耐力的目的。

3.5 言语训练

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在医院的语言治疗时间较短,因此语言治疗应延续至日常生活中,家属及其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疗效。可让患者做头、颈、肩部的放松训练,呼吸训练和发音训练,以及口颜面功能训练。家属及其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流,每天重复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用语并重复做示范。一边讲实物名称、用途, 一边拿实物边用边给病人看, 让其跟着说。同时教会患者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 如你好、坐、上、下、来、去等并配合动作。或教会其使用日常生活用品, 如毛巾、牙刷、衣、鞋等, 每天坚持30分钟。家属要劝其慢慢讲话,或多听收音机,多读书、报纸等,多让儿孙和他(她)交谈,以重建语言功能。

3.6 饮食方法

卒中病人在饮食方法要求尤为注意,平衡膳食、合理营养[3] 。应吃低脂肪、高蛋白和丰富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指导病人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3 g,每天早晚各饮用适量的淡盐水,以便稀释血液,防止或减缓血栓的再度形成,同时还可以达到易于通便的效果。

3.7 其他

和睦家庭环境对长期致残病人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成员应多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多与病人交谈,可做一些身体接触性的慰抚与按摩,消除病人的孤独、紧张与顾虑。家属应尽量为病人着想,保持室内的整齐、清洁、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室内绿化有利于卒中病人的康复。

4 社区护士对卒中致残病人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

目前,从我国现有的医疗条件及国人的经济水平来看,要想去医院度过漫长的康复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绝大多数的病人都将转向家庭治疗及康复,使卒中病人早日康复就成为社区护士及家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病人对社区护士较为熟悉,易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虽说康复治疗的一些操作简单易学,但仍需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其锻炼,而社区护士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知识培训和临床实践,可经常督促病人坚持进行有效的活动,同时也能注意病人心理上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更有利于病人健康恢复[4]。

参考文献

[1] 金家贵,郑志城,李发中等. 全科医生手册[M] .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78.

[2] 尹宝山,王耀山. 脑卒中的康复[J] . 保健医学杂志,2002 ,4(2)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