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初中是重要的教学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处在成长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很强,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信念

当今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处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之中,经常会出现两种意识形态互相渗透的情况。我国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了避免受到腐朽的外来思想的冲击,必须让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2.促进学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国民的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3.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课业上要承担一定的压力,他们刚刚从小学阶段过渡,而初中和小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任务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很难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襟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无惧生活中的磨练,敢于直面困难。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在课堂上对学生展开教育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在讲《皇帝的新装》之前,可以给学生讲“金斧头和银斧头”的故事。一个农民把木斧头掉进了河里,河神拿着金斧头和银斧头来问农民,农民都说那不是自己的斧头。河神因为农民的诚信,最终把金银斧头都送给了农民。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做人讲求诚信的重要性。在学生对诚信有所感悟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普通百姓要讲求诚信,国家的君主则更要讲求诚信。通过课程导入,学生可以逐步体会到课程的主旨,认识到诚信的重要作用。

其次,教师可以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比如在讲《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用饱满的情感朗读文本,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在讲《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音频和视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比如在讲《背影》时,教师可以把文本中的画面栩栩如生地描述出来,同时教师可以介绍自己对亲情的体验,让学生感受骨肉亲情的力量。比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应该抨击以金钱衡量亲情的行为,让学生对亲情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情感教育,比如在讲《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着力渲染植物的顽强生命力,从植物推及到人,鼓励学生也要像紫藤萝一样,拥抱生活,热爱生活。在讲《落难的王子》时,教师要突出人面对困境时的顽强不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阳光和雨露。

2.在课后对学生展开教育

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阅读的书目。课外阅读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更能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让学生在知识的熏陶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比如,教师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或书店阅读《唐诗三百首》、《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唐诗三百首》是我国古诗的集大成者,意境醇美,可以让学生感染美和善。《爱的教育》是一首爱的颂歌,可以让学生体悟师生之爱、母子之爱、挚友之爱、大我之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是生命不息的宣告,作者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态度,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后开展专题活动。比如,教师可以以“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为专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与初中生学习生活有关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遇到挫折是十分常见的,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遇到的困难,并进行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关怀下健康成长,减少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三、结论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寻找合适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66-01

当教师满怀深情地范读《春》这篇课文时,引来的不是共鸣,而是台下学生的阵阵窃笑,无疑,教师精心策划的课堂教学又泡汤了。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的学生大多置身于“温室效应”的家庭中,置身于社会的万花筒中,情感淡薄,对人对事物熟视无睹,看起来如“一沟绝望的死水”。多年来,学生奔波于应试旅途,丢掉了现代人最起码的在教学中欠了有笔“人情帐”,教学设计大多“背井离乡”,背离了情趣盎然的少年生活,扭曲人性,扼杀了天性,学生情感的空间出现了一片可怕的荒漠,他们如长在贫瘠土壤里的小草,娇嫩而枯黄,这便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贫血”现象。

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当然也就谈不上人的的完美发展和创造。我们又怎么能去“面对未来”呢?应试状态下的学生陷入了情感的土壤,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官员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说得很深刻:“今天的驾驭家面临着一件更着迷的任务:发现如何在理性训练和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贫血”的救治,谈点肤浅的看法。

1.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呢

1.1 开课导情。导语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导语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还能起到情感导向的作用。一上课老师就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创造一种情境氛围,启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的情趣。

1.2 朗读传情。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能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句不用多讲,只要熟读成诵,一幅壮丽辽阔的草原画卷就会浮现在学生眼前。当我们在带领学生朗读的《沁园春雪》时,一股豪情便会油然而生。当然,要做到朗读传情,少不了教师对学生富有感情效应的指导。否则,教师朗读缺情寡味,学生听了无动于衷,哪还谈得上受到感染呢!

1.3 设疑入情。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进入文章的情境,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它极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标志着学生的思想感情已经得到了升华。

2.创设情感氛围,寻找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3.生出情感,触动生活中鲜美的情感体验

人的千差万别的个性,使他们对现实生活有不同的情感认识。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人的情感总是产生于将定的场合,而教学最理想的境界就是根据主体实际提供可感的形象,使学生达到“共振”的境界。而教师激发学生进入体验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阅读教学,就常常出现教师神采飞扬,“演员”功底堪绝,但台下掀不起波澜的场面,其实这是没有摸清学生的情感基础。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3.1 尽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四季轮回,大自然美妙无比,每每让学生“潇洒走一回”。看风听雨,踩霜赏雪,触叶嗅花,无不给他们一字独特的感受。课本中的一景一物就如大自然里的一景一物,走进生活的课堂,在自然里摸爬滚打,获得真实的人生体验就是“源头活水”。

3.2 再现情境。社会生活层面错综复杂,学生见识毕竟有限,多种生活情境可运用教学“媒体”来再现。通过媒体手段,让学生在间接体验中达到内化。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先让学生看电视剧《水浒传》第二集,然后谈体会,通过比较,培养审美观。

3.3 唤起记忆。在理解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佳句时,可先让学生谈远离朋友的感受,让他把与朋友朝夕相处的日子带回到今天。这样,他们许多美好的记忆纷至沓来,进而体会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从内心深处体验千古离愁之心。

4.在“诗意地生活”中诱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思维

篇3

一、文学教育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是提高学生在听、说、读、写上的能力,也包含着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文学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不仅指帮助学生了解到各种写作手法,进行思维训练,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丰富阅历。

1、紧扣文本,从细节品味百态人生

让学生学会从文本字词中寻找文本信息,品出独特的自我感悟,反复斟酌字眼,从而发现文学语言的美。以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例,我们引导学生从文本字词、作者对事物描写的篇幅等方面来发现和欣赏“故都的秋”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文中第三自然段,将高远碧绿的天色、飞鸟的清脆的振翅声、槐树下细碎的阳光简单归结为“清”和“静”,其实在这些字句中,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郁达夫写到的北国旅游胜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却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多用篇幅。作者更多的是引导着我们“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看高远的天空,听驯鸽在青天下的振翅之声,再细数着丝丝漏下的日光,观赏牵牛花的蓝朵……在这样的呈现方式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郁达夫要传达给我们的是存在于北京百姓生活当中那个平凡又不平凡、传统气息浓重的、更为真实的北京秋味。也许我们容易捕捉得到天空是很高很远、秋草是疏疏落落,将它们归为“清”和“静”,但作者为何要不远千里,从杭州到青岛,更要由青岛到北平,一大早坐在院子里,满怀兴致的赏玩北平之秋,只有融入到词句中才能把握。“破屋”、“浓茶”、“细数”、“静对”,那是北京庭院清秋特有的悠闲和落寞的意境,也将赏秋人的闲情、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牵牛花为什么“蓝色或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也许就算只是一点淡红,也与这清冷的秋色相冲突,毕竟北平之秋是醇厚深沉的,是“悲凉”的。之后的几个段落里,写北国的槐树、秋蝉衰弱的残声、一层凉的秋雨,也都无不是作者对秋味带着“淡淡哀伤”的赏玩。特别是那清寂到细细观察扫帚扫过尘埃道路,留下细腻的丝纹的落寞心情,以及对两个都市百姓的悠闲微叹的对话描写:“‘唉,天可真凉了……’(这个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平秋的韵味就从这懒洋洋的微叹声中,生动的表现出来。若不是有敏锐的洞察力,敏感的心灵,有善于听善于看的鉴赏能力,作者又怎么能捕捉到这些呢。

在阅读教学当中,学生学习过很多激励性质的篇目,我们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正确的价值观的同时,也需要让学生领悟和品味,中国文人所特有的那一种悲悯情怀,有一种关于“审悲”的审美自觉。

2、注重内心感受,真实的表达自我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教授学生说话和写作的能力,教他们怎样把生活中自己的思想、情绪、内心的感悟很好的表达出来。我们平日里流行的课文分析方式——概括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并不是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出发,不是内心世界的丰富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形成固定的思维套路,这就是为什么学生阅读了大量语文课文,却写不出真实情感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做到良好的表达出自我内心情感,必须注重积累。陆游有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家写作时需要积累,读者也如此。这种积累包括生活经验、情感、知识、情感等等。学生对生活体验得越丰富、越深刻,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就越深刻,也越想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如阅读完《故都的秋》将它迁移到写作时,可以提示学生积累作者表述自己内心情感的词句,注意细节的描写,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但着重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出真实感受。

二、文学教育对教师的启迪与要求

教师在文学教育中是一个幸福的传播者和感悟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教师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学生分享,学生也会将自己的感悟回馈给教师,教师能接触到学生的新思维,又能看到学生在自己的培养下不断成长,这何尝不是件愉快的事情。当然,分享要深入到文本内部,教师必须阅读更多的文学书籍,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而这时,教师能感悟“丈夫不虚人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的爱国豪情,感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宇宙喟叹……教师也在其中获得精神的升华。

1、好读书,求甚解

文学教育是通过文学作品去感染读者,当文学作品需要教师来进行解读时,教师的文学素养高低决定解读的深度。文学素养越高,生活经验、情感也就越丰富,洞察、理解、表达能力就越强。我们要真正做到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深入解读文学作品,就必须好读书,求甚解。比如在《北平的四季》里,郁达夫写出对北京的偏爱“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典丽堂皇,幽闲清妙。”也是在这篇散文里,作者将北平的近郊秋色比作“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同时再次将南北秋天做出对比“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在作者心里,北平的秋来得深沉、典丽、清妙、悲凉,他对北京的爱也是近乎偏执的疯狂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故都的秋。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教育,价值观,人生态度,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强调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根据学生学科的特点,注重情感熏陶,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段话包含了 丰富的思想内容,我们平时在向学生谈及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时说,读书明理,读书明智,读书怡情。课标中的这段话实际上已经点明了这三方面的内容,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生态度,这是明理,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是明智;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是怡情。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获取知识和训练能力的方法外,还必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却没能放在一个足够重要的位置上,而新的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的确,学生有没有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教和学。在此,我谨从语文的阅读教学方面谈谈个人的初浅见解: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的主要载体,更是形成学生价值观和熏陶学生情感态度的主要途径。

一、课内阅读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这里有如画的江山,多彩的四季;有淳朴的民风,金色的年华,至爱的情亲;有高尚的爱国情怀独特的人生体验……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诚如赵丽宏先生所说:“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的感情和智慧,阅读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能高效地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热爱祖国的情怀

热爱祖国,感恩祖国是每个青少年都应具有的情怀。但这些道理光靠说教显得很空洞,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很多古今中外爱国志士、诗人、作家的名篇佳作,通过对这些名篇佳作的学习,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不仅能让他们树立高尚的人生观,而且能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学习同志的《沁园春雪》,通过阅读,学生从字里行间初步感受诗人笔下所呈现的壮美河山,通过进一步诵读,赏析,探究。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炼优美,更被诗人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英雄的强烈感情所感染。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被激发。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背景,进而诵读课文,再联系我国中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人民施行的奴化教育(播放相关的影视和图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重点解读文中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以及在这最后一课上“我”所受到的心灵震颤。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个民族在国土沦丧后的悲愤心情。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情怀和学好祖国语言的责任心。

学习这些现代诗篇和小说如此,诵读古代爱国诗人的诗篇亦然,无论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破阵子》,还是范仲淹的《渔家傲》,岳飞的《满江红》。学生都会感受到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情怀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要培养他们热爱自然,观察自然,赞美自然的感情。自然界是多姿多彩的,人的感情是丰富复杂的,把人的感情融入到自然之中,倾注于文人笔端,流泻出是意蕴深远的不朽之作。阅读这些作品能让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腾。

教学《与朱元思书》,我没让学生预习就直入课堂,通过配音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语言美,节奏美,继而用十分钟让学生自由诵读直至背诵,进一步感受文章的音韵美,景物美。再对课文配以画面播放,让学生进行图文对读,激发学生的认知,感受文章的画面美,然后进行课文赏析,让学生充分领会文章的意境美。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富春江一带的山奇水异的美景,领悟到了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从而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情感,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学习《春》、《夏》、《三峡》、济南的冬天》一组课文以及许多写景状物的诗词时,一幅幅优美的自然图景在作者笔端展现出来,祖国山川气象万千,自然山水美丽非凡,一年四季,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沉浸其中,自然能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情感得到熏陶,丰富。

四、珍爱亲情,友情的情怀

社会在高度发展,生活在蒸蒸日上,文明在大步向前。然而社会高度文明的背后却正在遗失着许多美好的东西。诸如淳朴的民风,精湛的手工艺术,纯净的心灵田园,挚爱的亲情等。人类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虽不至于说物欲横流,但富裕的物质生活确实淹没了许多传统的美德,特别是90后、00后的青少年,对于亲情、友情这些人类最纯真的东西,大多看得比较淡薄。初中课本中选入了很多这方面的阅读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珍视亲情、友情和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是很有益处的。

学习《背影》,通过作者精心截取的那个最精彩,最动人,最闪光的瞬间――背影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从作者那朴实却充满着溢于言表的深挚的语言里,感受到了浓浓的父子深情。在《我的母亲》、《甜甜的泥土》等文中,学生能读懂母爱的无私、博大、细腻。

五、积极的人生情怀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影响了国人几千年人生态度的儒家思想。于今天而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早已赋予了这一思想以新的内涵,但其要旨――积极的人生态度,永远不会变。于青少年而言,有没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人生取向。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如何运用教学资源去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犹为重要。

文学是人学,优秀的文学作品反应生活揭示美丑、善恶,有些直接表达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和看法。如学习《陋室铭》,能从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中读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读陶渊明的《饮酒》,能从诗中读出诗人归隐田园后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诗句本身能让读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享受,更重要的是诗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悠然恬静的心境和生活能让每个尘俗之人身心俱净。又如读苏轼的词章,不但能读出它豪迈超越的品性,更能读到他随缘自适,潇洒从容的姿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风雨任平生”,面对挫折和不幸,很需要具有像苏轼一样的坦然。

六、课外阅读

适量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必要补充。初中课本中一共为学生推荐了六部中外名著,这些作品都是经过权威人士仔细斟酌精心挑选出来的,只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陶冶情操,润泽心灵,重塑理想。

八年级上册向学生推荐阅读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一书就是最好的注脚。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勇敢、奋进的人生态度,永远是激励一代有为青年向善向美的原动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所以受到一代代读者的喜爱,一直盛传不衰,被誉为生活的教科书,就是因为它能帮助青少年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像一个生活的坐标,指引着青少年的人生航向。

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德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99-02

当前环境下,我国许多初中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系列德育问题,具体可表现为:教师缺乏德育能力、教学方法单一以及课堂冲突等,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德育教育实效性不足,教学效果不乐观。故当前环境下,初中学校与任课教师需从"德育"与"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出发认真思考和探究,积极寻找新型、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以增强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中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现论述如下。

1.从教师自身出发,提高其德育能力

与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不同,德育从本质上来讲是情感发生的过程,其不仅需要情感理论知识的指导,还需要实践体验。故现阶段,教师要想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科学、可行的德育教育,需先从自身出发,总结其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实践并升华为德育认识,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能力。

首先,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教学需将"教师说教"转变为"学生讨论"。在初中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先指导班级学生依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可深入其讨论和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学习观点,并带领学生对其学习观点进行分析和对比,给予其适当的课堂指导,在完善学生观点的同时使其能够更好的接受。其次,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需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以"朋友"的身份将自己的经历讲述给学生,阐述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或者,也可于实践课堂教学中渗透英语教材中所隐含的德育内容,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增强教学效果。再次,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并对学生言传身教"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讲,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重视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或创设,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趣味性,保持学生心情愉悦,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有效性。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首先,教师需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摆脱"教师权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能太过严肃,需态度和蔼,微笑面对学生,若有学生不小心犯错,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及时对其进行纠正,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其次,教师需公平对待班级中的每位学生,对于学习成绩不一、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均一视同仁,并耐心倾听学生的课堂发言与意见,尊重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正确的观点需给予肯定和赞扬,增强学生成就感及其学习主动性。再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有目的性地促进师生互动交流,通过二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轻松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以增强其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于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其教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德育教学素材。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解书本知识与语法知识以外,还需有目的性地于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从思想层面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例如,在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关于"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知识点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求学生正确掌握"how often"这一英语常用句型,还可向其灌输"勤加锻炼,强身健体"的德育主题,使其明确:只有平时勤加锻炼,才能拥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身材。像此种德育案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很多,教师需善加运用,寓杂诮獭M时,教师也可通过"Good moring"、"Thank you"、"I am sorry"、"Please"等礼貌用语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语习惯,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懂礼貌,讲文明。或者,教师也可在"animal"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情感教育知识,以加强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培养其环保意识,增强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初中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德育问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足,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本文笔者建议初中英语任课教师需从自身出发,提高其德育能力,并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于英语实践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性地渗透德育教育,以增强德育教育效果,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衔接表现在多方面,例如:

一、初中语法知识的淡化处理,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难度

(一)初中现代汉语知识的淡化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语法是这样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样,在初中语文课改教材中几乎找不到关于语法知识的内容,各地中考关于语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都已作为非考试知识,于是,部分初中教师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就对相关的现代汉语知识进行了淡化处理。许多学生进入了高中,连什么是主、谓、宾都没有听说过,这块知识成为了盲点,因为这块知识的缺失使得高中的许多知识点无法讲透。

(二)初中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的淡化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语法是这样提出“评价建议”的:“评价学生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各地中考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考查便属隐性考查,例如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因此,虽然初中语文教师平时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入一些文言虚、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在总复习时也都会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归纳整理工作,但随意性仍较大,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在这些方面的教学尺度上不统一,更有些教师干脆不教,使文言语法的教学淡化了。这样,学生到了高中,教师只能生硬地将一些语法现象讲给学生听,而学生也无法做到真正理解,更不会举一反三。

二、初中语文课改中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工具性的重视不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初中语文课改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非常重视,重视培养学生的过程体验及思想上的升华,却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应用文体掌握得不够好,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好,而书面表达能力尚不足等。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又增添了负担,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不少,但却无法将这些体验表达出来,这无疑没有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笔者认为,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国家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没有完全衔接之前,我们不必推却责任,那样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紧紧抓住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吃透实质,在教学中,促进初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衔接,让学生进入高中后顺利进行学习。

(一)抓住初中语文课改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带来生机。

初中语文课改就像一块实验田,在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来进行播种,这实际上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在这样的教学形势下,创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便产生了。“教无定法”,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展开教学。比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大众传媒手段的合理利用等,这其中不乏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说,这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在极大丰富初中语文课堂的同时,也为高中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也为高中语文实施新《语文课程标准》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教师就应在新课改中进一步开拓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堂熏陶下,思维更加活跃,进入高中以后,他们也必定会促进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的发展与变化,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活跃了,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

(二)抓住初中语文课改中师生关系的转变,为高中语文教学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的教学理念中,强调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而初中课改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这一“双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事实上,初中语文课改已经在实现这一目标,学生的主体意识已被唤醒,这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师生研讨问题,共同成长提供了一块肥沃的土壤。学生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疑难,教师就应丢开功利思想,不应完全围绕考试转,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如在文言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引入语法,把相关的一些语法知识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在面对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文言翻译时,能运用简单的语法知识进行分析,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抓住初中语文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激活高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初中语文课改教材中出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章节,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丰富的内容,比如:广告设计、导游词设计、模拟新闻会等。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创新、发散的思维,这就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初中语文教学就应认真地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能力。这样,在高中阶段再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抓住初中语文课改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供帮助。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比如:进行大量现代文阅读、古诗词鉴赏阅读等,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展开审美,体味现代文、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等。这样,初中打下的良好基础会有力地推动高中阶段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整体提高。

(五)抓住初中语文课改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为高中语文的评价体系改革提供可参照物。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语文课改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评价,初中语文教师就应不以分取人,而应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为高中语文的评价体系改革提供参照。

篇7

关键词:情感教育;创新思维;初中语文教学

人类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情感教育的介入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人说教育离不开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往往重视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却把学生的情感和陶冶情操忽视。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与大家分享。

一、注重情感氛围的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气氛可以反映一节课是否成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更好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我们知道课堂的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并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真诚、和蔼的态度对待,上课时,面带微笑,提问时,表现出信任的眼神,学生回答完问题时,说些鼓动的话语,力争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气氛。

我们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学好,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一些新课的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找答案、问问题等方法,激起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导他们认真仔细地思考。

二、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创新思维是思维智力品质之一,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充分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发展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发。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一些启发教导,使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创造探索解决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一种读的情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朗读是入情的最好方式,每个学校一般都会有晨读,早晨的记忆力是一天里最好的时段,所以晨读是事半功倍的。晨读是一个增长知识、探索知识奥秘的大好时光,让学生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晨读,并且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让学生选择自己读的方式,这样往往可以更好的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讲讲,教师应尽量让一些学生尝试自己独立思维讲解的能力,让学生到舞台上讲给大家听听,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共同学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更多讲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激发学习的兴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学校都会设立一个多媒体的教室,多媒体的教学在课堂运用中越来越广泛,它是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动机、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把学习当成是一种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三、实施情感教学,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情感教育密不可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正是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成为真正具有“高素质、创造力”的人。

情感教育是愉快教育的前提,是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使语文教学在亲切、愉悦中进行,当教学具有这种氛围时,学生的思维就进入了一个十分活跃的状态。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自由而充分地发挥时,创新意识,迎新思维才有可能发生。

总之,情感教育和创新思维可以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和自己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在情感和思维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将情感教育和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心理健康,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和学生融入到一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他们激励,让他们相信,自己也能成才,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教育和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对各方面的知识接触的累加,对什么事情都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容宾.新课本新问题需要新思维新方法―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之我见[J].

[2] 岳小林浅论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

[3] 张桂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训练;体验;培养语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教学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这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明确要求,也是中学生语感培养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任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受:

一、语感培养从朗读训练中来

常言道:“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了阅读重要性。朗读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一种以声释义的活动。它是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最基本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反复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进一步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例如学习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中一个“溅”字,一个“惊”字,不仅用语新鲜,而且采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内心,假如学生没有很好的语感能力,就无法体会到诗词后面的深刻含义,也不能很好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从视频上感受一下春回大地、万物苏醒、百花竞放、百鸟争鸣的情景,接下来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把握散文的深情、舒缓、欢快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语句,进一步品味,从而真切感受朱自清笔下那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生机盎然的春天美景。

二、语感培养从语言积累中来

语感的培养与丰富语言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是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初中生积累字词大多依靠字典或词典,或是大量的阅读中获得。按“课标”规定:九年累计阅读量应达400万字以上。初中阶段要阅读的名著总量不少于6-9部。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优秀古诗词、童话、散文等。语感训练要从阅读数量着手,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剪接、收藏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刊物,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这是培养语言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做到厚积薄发,读书多了,相应的语言积累就丰富了。语感也随之增强了。做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下”这几个意象,十分贴切表达了“断肠人”此时孤寂飘零和惆怅若失之情。如果没有语言知识积累,学生就很难把这几个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很好表达出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加强语言积累,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三、语感培养从想象联想中来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由此可见,在我们教学中,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生动的画面、可感的生活镜头、优美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通过这些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使学生身临其境般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想象、联想极尽丰富,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节奏感强,而且还有言外之意。在语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想想一弯新月,联想到初生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联想到美满的生活;从月亮的皎洁联想到人格的光明磊落,还可以从月亮身上联想到人类许多美好的憧憬和理想。又如我们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好的天上街市漫游,熙熙攘攘的赶集的人群,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就不难感悟出作者把天街描绘得如此美好,原来是要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展开丰富的联想,使课文的内容如同电影镜头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在教学中使用形象的实物、语言、画面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语感的目的。

四、语感培养从勤于动笔中来

勤于动笔也是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经常练笔是培养语感的一条非常好的途径,它对认识生活、锻炼思维、掌握技巧、积累写作材料都有很好的帮助。“业精于勤,荒于嬉”,古代文学家韩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多做个性化的训练,进行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段落衔接等训练,反复修改,不断推敲,凭借自己已有的语感能力,进行练笔,达到自己较为满意为止。而每进行一次练习,语感就会提高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我时常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并采取不同的评价。例如让同学们在班级课堂上交流读书心得,让大家畅所欲言,相互鉴赏评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每有所得,就及时记下来,或是大自然所察,或是自己胸中所感。在练笔中达到升华感悟、积累语感的目的,形成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语感培养从生活实践中来

篇9

语文试用修订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15-01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1 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2.1 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2.2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某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3 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3.1 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3.2 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态势语;手势;表情

一、什么是态势语

什么是态势语呢?我认为态势语是人与人之间口语交际的一种辅助手段,主要包括动作、表情、眼神等非语言性的因素。语言不仅应该指的是口头语,也应该包含我们肢体的动作,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在交谈过程中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帮助说话人表达自己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能够表达出语言所不能表达出的效果。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态势语

(一)对于手势的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手势的运用是很关键的一项,不论是在教授课文的内容时,还是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手势都是一项帮助教师丰富语言感情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海燕》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手势来抒感,有一句是“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事前着,――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教师在进行这一段内容的学习时,可以抱紧自己的双臂,展现给学生一个恐惧的状态,让学生形象地体会暴风雨来临之前其他海鸟的恐惧,从而体现出海燕的勇敢和坚强。再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几张关于父亲的背影的图片,一边教学一边用手势指给学生看,这样学生更能融入教学的情境中。教师对于手势的运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当学生勇于抒发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为学生鼓掌。

(二)对于表情的运用

人的表情是最容易出卖自己的,一个人是悲伤还是喜悦,是欣赏还是嫌弃,都能从自己的表情中表达出来,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也需要管理好我们的表情,让它切实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教师就可以控制好自己的表情,表现出人在逆境却又向往光明的那种感情,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这篇课文所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讲述的时候加上自己的表情,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体会到创作者所要书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同时,教师也要管理好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表情。课堂上提问的形式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互动形式之一。有的时候学生会回答不下来老师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就会显得很急躁,脸上也就会出现着急甚至是嫌弃的表情,这对于教学没有任何的帮助,如果教师能够始终微笑着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课堂的效果肯定会好很多,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能缓和很多。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表情的形式来抒发课文中的情感,同时也可以利用表情来对学生进行表扬,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对于眼神的运用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也是表达体态语言最传神的部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我们的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发现哪个学生在上课没有认真听讲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眼神的示意,提醒他认真听课,一般学生都会对教师的眼神很在意,就不会上课做小动作了,这样的眼神示意既不会耽误其他学生上课,而且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警醒。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眼神的交流,教师在讲述完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去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如果一个学生的眼神始终停留在一个地方,那么就说明这个学生在走神,没有认真听讲,教师可以进行提醒。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师要用自己的眼神去打动学生,教师也应该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从而判断自己下一步应该如何进行。

三、教师运用态势语对教学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仅仅用语言是不够的,更需要教师用表情、动作和眼神去对语言进行补充,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出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中去,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所收获,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运用态势语也能够使我们的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使学生爱上学习;再次,运用态势语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意识到学生的学习程度,从而确定自己所要教学的进度和内容。因此,运用态势语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的。

随着教学的不断进步,教师的态势语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被引起了重视,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态势语重要,所以不注重教学过程中对自己表情、眼神和手势的运用,致使教学中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所以希望我们的教师都能够掌握好自己对于态势语的运用,使我们的教学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