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一个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另一个就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论是哪种手段,对学生的教育都是基于心理健康知识而展开的。受我国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前心理健康知识相对匮乏,因此,高校将心理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高校在所有专业都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课程内容也都是非常全面的,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概论的内容,还涵盖与大学生日常行为与心理息息相关的内容。心理咨询则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心理学分析和疏导,同时也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理解得更为透彻。
二、心理教育使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得到提升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在于自我认知的障碍,这种状况通常发生在新生的身上。大学的课外活动较多,这使得一部分一直过度专注于学习而较少参与活动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出现迷茫甚至无助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心理辅导,容易产生对自身的否定,造成自我认知的偏差。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生能够了解到这是正常过程,并且教师的建议与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正视自己,树立自信,能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逐渐发挥自身优势,在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使得学生有更加向上的精神去追求更丰富多彩的生活。
三、心理教育使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心理上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能够促使大学生心理状态向着积极方向发展,并逐渐培养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最终在行为上有所表现。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发挥水平的重要指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是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上的障碍性因素,首先是大学生心理上的胆怯,其次就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有专门讲授交往心理与其调适的内容,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而交往能力可以通过向教师咨询而得到指导。
四、心理教育使大学生更好地约束自身行为
能够有效约束自身行为,是人类身心发展成熟的标志。心理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去适应社会,会更加注重自己社会主人翁的身份,会按照社会生活的准则来要求自身行为,并及时改正不适宜的行为,使得大学生的社会属性逐渐凸显。
五、心理教育使大学生养成优秀心理品质和积极行为习惯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全方位人才,是当前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心理教育可以在知识层面、情感层面以及行为层面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在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上,心理教育的作用很重要。
心理教育是高校ρ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手段,心理健康体现在学生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以及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上,而优秀的心理品质与积极的行为习惯是最终表现形式,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进行心理教育,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邓嘉超,李焕玲,邓雪梅,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探析[J].亚太教育, 2015(4):227.
篇2
【关键词】 挫折;环境;交往;开展;培养;心理;健康 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重要阶段,面临学习,交友,恋爱,成长,就业种种发展问题,当代大学生渴望成才,追求理想,心理健康教育是成材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德育创新的要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是深远的。
挫折是什么呢?
挫折是人们再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受阻,因无法扫除障碍而产生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1 引起大学生挫折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由少年向成年人过度的青年中期。在这一时期,面临着明显的生理和心理成熟转变,由于大学生活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带有明显的独特色彩。因此,所遇到的问题也具有特殊性。
1.1 环境适应问题。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尤其是新生有重要影响。另外,大学的学习条件和方法都发生了改变,有些学生入学前学习优势被打破,有的学习方法不当,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觉得不能施展自己才华,这些在心里上承受较大压力,会影响其信心,带来烦恼及否认自我等心理疾病。
1.2 人际交往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是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以及与家庭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但主要表现在与周围同学,朋友交往问题,特别是与异性朋友交往问题。
1.3 与性相关话题。受意识的困扰以及由失恋造成的不适应。还有的对自己身体长相不满。更有一些包括早年性经历带来的影响,性伤害后的心理问题既某些异常等等。
1.4 特困生心理问题。据调查显示,特困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要高于普通学生。他们往往因为家庭的贫困而感到自卑。因此,这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和自尊心受挫,长期下去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2 高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1 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要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各高校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
2.2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可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年级的特点,设立专题性质,来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共性问题。还可以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集体公开咨询活动,这也是一种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重要途径。
2.3 动员各方面力量,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过程,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政治辅导员不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
2.4 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或辅导工作,对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学校心理辅导或咨询中心,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
2.5 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促进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6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校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注意同家庭和社区建立联系,逐步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网。要充分利用医疗、社区等社会资源,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3 高校的政治辅导员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3.1 政治辅导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培养成不断进取的作风,具有顽强的意志。
3.2 政治辅导员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
3.3 政治辅导员鼓励学生主动与人交往,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有完整的和谐健康体格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4 政治辅导员应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要矛盾的看问题,处理问题,要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善于调节自己情绪,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
3.5 政治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高学生自我能力,勇于自我批评,以便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3.6 政治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对待、解决就业、恋爱、婚姻以及现在经常出现的网恋。
政治辅导员要为促进学生正常心理的发展呕心沥血,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振开 主编的《教师实用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
[2] 章志光 主编的《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76-03
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部门,我校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在2008年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努力把本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同类院校领先的品牌专业。
一、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1.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前提,是保证专业课程教学准确对接职业岗位的重要环节。
以辽宁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具体参照,经过反复调研和具体论证,专业建设团队成员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岗位分布情况,将本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目标定位于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三大职业岗位,具体对应七个典型职业岗位。通过各岗位工作任务与过程分析,我们得出相应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并以此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依据。
2.培养模式探索。专业建设团队成员依据上述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并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主导、校企结合、素能并举、多证融通”。
它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就是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第一学年由学校培养,主要学习公共领域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学年以心理专业的技能培养和教师素质的综合训练为主,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体验式学习,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入教学领域;第三学年是由社会培养,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顶岗实习。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专业建设教学团队进行更科学的课程优化与设置,并逐步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
1.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结合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将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做进一步的修订,努力构建以“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等为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通识类课程以人文素质课和文化基础课为主,专业类课程以提升教师素质和掌握心理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技能为主,拓展类课程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学习专业技能。
2.核心课程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以心理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需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蒙台梭利职业资格考试等职业技能培训内容适当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本专业适时改进课程计划,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将部分课程即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理咨询与辅导、团体心理活动设计等列为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三、完善专业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解决心理困扰、优化心理品质的教学总体目标,广泛采纳其他多所高校的优点和长处,通过整合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建设。
1.教材建设方面。专业团队成员在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为主线、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原则,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材改革做了大胆的尝试。具体说来,本专业选定的教材主要有三类:(1)自编教材。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教学团队教师经过多年积累,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干性教材。另外,本专业还采用几本由主讲教师主持或参与编写的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学》、《心理学学习指导》,配合课程的课堂教学,以保证教材既符合专业教学的特点又有比较全面的知识面。(2)辅助教材。第二类为辅教材。作为学生的课外辅读物,我们向学生推荐心理健康教育书籍10余本(如《舌尖上的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图片20余张、心理测试问卷5套(如心理健康测试、记忆力测试)以及《星星的孩子》等十几部优秀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推荐教材。以我系图书资料室、心理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为依托,为课程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提供了良好条件。专业建设负责人组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编排习题手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方案、心理实验操作手册与实习指导讲义等资料,并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方面。专业教师紧扣社会脉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力求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在实践中及时添加和更新教学内容,以探索教学结构的不断创新。(1)课标及其教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基础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写,并按照课标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方案。(2)教学课件习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达到资源的共享,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着手进行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现已初具规模。同时,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心理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心理实验手册等多个方面相关材料的编制,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性教材。
四、调整专业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围绕优化学生教师素质、提高心理健康能力这根主线,教师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对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整合,并在教学中进行灵活地选择运用。
1.团体心理训练。教师面向不同的心理特点或生活实际的学生群体,设计并有效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团体训练项目,如自信心训练、人际沟通训练、自我认识的感知训练等。教师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专题组织团体心理训练,通常教师领导一个小组在特定的团体训练室作示范,其他小组在隔壁课室通过现场直播的视频采集系统观摩,然后分组进行体验,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活动心得。
2.小组合作讨论。小组讨论法是指以精心选择、合理编排的若干个论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处于当事人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对专题的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教学方法。讨论专题一: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目的与要求:掌握观察方法,培养勤于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力;讨论专题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目的与要求:提高记忆效率,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3.心理技能训练。按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特点,教师在大一、大二阶段,除了完成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外,根据每门课程的需要安排具体的心理技能训练课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职业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如心理手语操、心理咨询方法和心理案例分析等。并且,我们设置实践成绩,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相关竞赛所取得的成果纳入教学管理,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替代部分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科目的考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省举办的试讲大赛、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及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倪海珍.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2).
[2]柳友荣.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篇4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 安全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83
Introduce Social Work Theory to Think of College
Students' Safety Awareness Development
SHI Y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Due to personal awareness is weak, school safety theoretical education, lac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leading to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safety awareness is not high, the safety issues highlighted. The social work theory into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ystem safety, with "self-reliance, equality, respect, service to others," the working methods of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work, to further enhance the practical work of counselors and mental education, safe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new attempts.
Key words school social work; safety awareness; development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高校校园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员往来于校园内外,校内外人员环境日渐复杂,这给在校大学生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隐患。同时,高校校园环境相对宽松、自由,学生可以自主的接触外部社会,从而导致大学生安全事故不断增多。大学生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 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现实需要
(1)个人防范意识薄弱。当代大学生都是“90”、甚至于“00”后,他们从小是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自我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容易上当受骗。2014年9月,新学期开学之际,南京市栖霞公安分局民警在仙林大学城安排了一次测试,由一名民警驾驶迈腾轿车,以找不到路为由搭讪女大学生。结果,被搭讪的5名女生中,4人上了该车。类似的例子很多,最近几年学生意外事故频频发生,当事人没有任何自我保护意识,导致的严重后果无法挽回。
(2)安全理论教育缺失。大学生安全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应把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只在新生入校时进行,并没有作为一门系统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防范意识,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3)现实思想教育缺失。由于没有规范的安全教育课程,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由高校辅导员起教育主导作用。然而由于所带学生人数多,工作事无巨细以及自身专业受限等原因,现阶段我国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往往是碰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安全教育是“遇事抓紧解决、过后疏于管理”、“表面形式做好,事后实效不管”,没有能够形成一个长效、完善的安全教育机制。
(4)心理疏导干预缺失。目前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部门,但物质保障缺乏、工作者队伍经验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这些部门并没有发挥起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功利性”的原因,有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评比。在心理教育实质上也本末倒置,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都是事后疏导,没有形成预先发现和干预机制,只注重少数、特定人群的心理障碍,忽视大多数、一般人群的心理发展需求,因此很难发现潜在危险,引发安全事故。
2 引入社会工作理论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
“社会工作”(Social Work)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①学校社会工作(School Social Work)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实务领域,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和教育制度相结合的产物。②它是将社会工作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学校中,通过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配合,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的协调合作,构建“教”、“学”、“成长”的良好环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成长,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一种专业活动。③将社会工作理论引入安全教育理论体系,是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的一次尝试。
2.1 将社会工作融入安全教育理念中
社会工作是在一定价值理念指导下的助人活动。不同国家、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程度因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及社会发展趋势与程度不同而不同”, ④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不一样,但归结起来都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助人自助、平等尊重、服务他人。助人自助就是帮助服务对象面对并解决问题,依靠自己走出困境,得到发展;平等尊重就是要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服务对象;服务他人是指为在适应社会中出现困难的人提供服务,应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引入“助人自助”的理念,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面对危险有自救的意识和措施。
首先,要完善安全教育教学体系。大学生安全教育不是只做表面文章,而是实实在在的工程。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专门科研小组,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作为一名必修课程,由专职教师讲课。上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实例、媒体等资料,通过授课讲述、情景再现等手法,抓好课堂的每一环节,使安全教育课变成一门实用性的课程。
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橱窗、讲座等传统手段,配合社会安全教育热点,进行宣传,在校园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利用qq、微信、微博,建立专门的网站,将丰富的安全知识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总之,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把安全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学校、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大学生真正体验到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他们自我防范能力。
(2)平等和尊重是高校安全教育的前提,引入“平等尊重”的理念,就是要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平等性,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情感表达和个体差异,改变教育者主体绝对权威、学生客体被动服从的陈旧模式。在进行安全教育时,“以一种平视的姿态与受教育者进行入情入理的对话,真正摈弃那种我讲你听、我说你行、我教育你服从的说教模式,使受教育者在尊重、认可、理解中得到教育。”⑤
其次,教育者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真诚、互动的良性关系。这需要教育者要保持真诚的态度,表里如一。在开展工作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认真听取学生想法,鼓励其展现出内心的观点,不主观臆断,帮助其分析出现的各类问题。
只有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了平等、信任、良性的关系,让学生信服于教育者,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使得安全教育真正起到作用。
(3)引入“服务他人”的理念就是要求安全教育要强化“服务”这一概念,“既要照顾到教育对象面上的服务,也要顾及到个别教育对象的特殊需求。”⑥
高校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被服务者。高校的教育人员应既是教育者,也是服务者。因此,在进行安全教育时,教育者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深入分析学生所处环境的具体情况,根据个体的特性,制定出合适的教育方法。同时,不能随而变之,应付了事,要注重教育的延续性,以达到最终学生身心安全为目的。
只有真正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摆脱困境,正常发展,才能达到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
2.2 将社会工作带入安全教育实际工作中
(1)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在第一线,是接触学生最多、最信任、遇到问题会首先求助的人。因此,在安全教育的施教者中,辅导员最为重要。然而现实工作中,“保姆”式的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切实需要,也很少考虑工作的长远后果。学校社会工作是“学校辅导工作的一环,经由专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协助学生与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准备现在及未来的生活,从而达成学校教育之目的。”⑦这就需要辅导员能够职业化、专业化。应对辅导员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的角色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具体到安全教育上,首先应对辅导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只有辅导员树立了安全防范意识、掌握了相关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教育、指导、帮助学生。其次,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借助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采用个案、团体作和社区工作的方式,邀请专业人员提供辅导。有针对性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其走出困境。最常见的是社区工作方式,就是辅导员利用专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团体的力量,帮助学生在团体中吸取别人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促进自我成长。最后,就是要注重工作的延续性。要重点关注帮助后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情况,保证学生真正受到帮助、走出困境、融入社会。
(2)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安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引导,发生之后辅导。然而目前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种种原因,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将学校社会工作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各自所长,将工作效率最大化,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突破。
具体来说,首先将安全教育放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框架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课题、面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实际的安全心理需求,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设计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心理测验或个别面谈的方式,了解学生整体的安全心理健康状况。其次,对出现安全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心理辅导,引入环境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产生不仅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周围不良的环境的影响,鼓励其要依靠自己,改变和影响周围不良的环境,维护自己权益。同时,可以联合辅导员,取得家长、学校和社区的配合,内外部环境有效结合,更好的促进学生问题的解决。最后,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必须有完整的评估体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定期复查,与咨询前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量化学生辅导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跟踪其后续表现,以确定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基于对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工作的考察”(编号2011SJD880134)中间成果
注释
①②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第三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③ 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④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⑤ 易钢,肖小霞.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高教探索,2007(6):94-96.
篇5
关键词:阅读疗法课 授课内容 讲授方法
2011年5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制定科学系统的教育大纲和教育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据此,泰山医学院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于2011年9月,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组建了由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阅读疗法师、音乐疗法师和职业生涯规划师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学班子。教研室挂靠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授课对象是全体大一新生,授课内容除一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外,还将阅读疗法、音乐疗法作为独立章节写入教材。学生全部修满为3个学分。阅读疗法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重要内容,首次列入教学计划,暂定为6个必修学时和30个实践选修学时。其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讲义编写、实践选修课的形式等,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阅读疗法课已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心得与同仁分享。
1 精选授课内容
学校把阅读疗法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阅读疗法,认识阅读疗法的作用,认可这种方法并自觉运用阅读疗法排忧解难,提高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时量来选定理论课和实证课的授课内容。理论课讲哪些内容,实证课重点突出什么,理论课与实证课的课时比例怎么划分,都需要任课老师提前筹划和调研。通过在学生中试讲,收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信息发现,多数学生对阅读疗法的理论兴趣不大,他们更关心的是阅读疗法的应用问题。例如,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阅读疗法书方,阅读治疗的成功案例等。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计划,阅读疗法课的内容及课时安排见下表:
国外阅读疗法概论一节,理论部分重点讲阅读疗法的定义、作用及疗效机制。实践部分则简要介绍阅读疗法研究比较成熟的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阅读疗法的实践和研究成果。重点推出国外阅读治疗验方,例如,美国治疗抑郁症的验方:伯恩斯的《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海涅的《赞歌》;美国治疗失眠症的验方:济慈的《睡去》;英国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的验方:华兹华斯、勃朗宁的诗歌;意大利治疗抑郁症的验方:朗费罗的《生之礼赞》;日本宣泄痛苦、释放压力的验方:号哭电影《现在很想见你》、哭泣小说《东京塔》等。文学是无国界的,国外的阅读治疗验方,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借鉴和选用。整堂课中,学生表现出对阅读疗法极大的兴趣,聚精会神听讲,认真做课堂笔记,达到了让学生了解阅读疗法起源和国外阅读疗法状况,提高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中国阅读疗法概论一节,分古代与现代两部分讲解。古代部分重点梳理读书养心祛病理论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例如2500年前,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述了阅读疗法的作用。汉代文学家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点明了书的药性,提出了读书治病的观点。清代文学家张潮作《书本草》,旗帜鲜明地指出“书就是药”,并将中国几乎所有的典籍进行分类,按中医学理论分析药性、疗效、作用、副作用及服用方法,列出7个阅读疗法处方。在串讲古代阅读疗法理论成果的同时,再精选读书治病的典型案例加以佐证。如,汉元帝刘爽读《洞箫颂》、《甘泉》治好了抑郁症;清代学者焦循读道家的书籍抑郁症痊愈等。通过对古代阅读疗法的梳理,让学生了解到,虽然“阅读疗法”一词源于美国,但是我国读书疗病的历史却源远流长,而且医案丰富,验方体裁多样,充分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
现代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实践部分,从1994年沈固朝的《读书也能治病》将国外阅读疗法引介到中国讲起。重点讲几位长期坚持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者。如,当今在阅读疗法理论研究领域成绩卓著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王波的阅读疗法理论研究与他的专著《阅读疗法》;泰山医学院图书馆宫梅玲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对症书方及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台湾大学图书资讯系陈书梅的儿童情绪疗愈绘本书目研究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实践阅读疗法的兴趣。
典型案例与验方分析是阅读疗法课的重点,也是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听课心理来看,他们对这堂课充满期待,有的希望能就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获得书到病除的验方;有的是为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心理疾患储备精神营养。从教学的目标看,要用大量的典型案例,证明阅读疗法的有效性,并根据书疗的效果,分析推导出何种书能够防治何种心病的科学结论。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交际障碍、抑郁障碍、情感障碍、适应障碍、焦虑、就业压力、空虚无聊等共性问题,推出阅读治疗成功案例及验方,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启迪。
案例分析,主要从患者引发心理障碍的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三个方面分析病因,强调不同病因应服用不同书药。以抑郁障碍为例。如果是因父母的伤害、亲人的漠视、童年遭而引发的抑郁,露易丝·海的《生命的重建》有奇特的疗效;如果是因失恋、单恋等情感问题引发的抑郁,鲍鲸鲸的《失恋三十三天》、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能读去痛苦,平静心态;如果是因疾病、身体残疾、自卑引发的抑郁,朱彦夫的《极限人生》、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能帮助患者超越自卑,建立自信。对于验方,均按阅读疗法的认同、净化、领悟的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配伍书方则按中医方剂学的君、臣、佐、使组方原则进行分析。
2 采用多种授课方法
如何将学生对阅读疗法的新奇感转化成浓厚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由自觉运用阅读疗法化解心结。提升到与别人分享读书快乐的助人境界,授课方法是重要环节。理论课,如果纯讲阅读疗法理论,实必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对阅读疗法的兴趣;实证课,如果仅仅讲授案例,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会使教学流于肤浅,不易让学生深入了解阅读疗法的精髓。因此,理论与实证课紧密结合,以实证佐证理论,以理论诠释案例,启发式与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并举,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授课效果。这是教师授课的两大诀窍。
在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阅读疗法的定义、作用、原理,教师均不直接宣讲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新奇事件和学生的读书体验,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例如,阅读疗法定义,就是从拜格斯特开“文学门诊部”这个轰动美国的重大事件讲起。拜_格斯特灵活地运用文学书籍、哲学书籍、史学书籍对前来就诊的抑郁症、焦虑症、空虚无聊症、感情障碍等心理疾患,对症下书,疗效显著的事实使学生很容易将阅读疗法定义的辅助疗病、解除痛苦、释放压力、抚慰心灵的要点总结出来。在阐述阅读疗法作用时,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根据平时阅读纸质文献、浏览网络文献、欣赏影视作品的目的和不同的心理体验,将阅读疗法的愉悦身心、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领悟道理的作用,一条条总结出来。
阅读疗法的疗效机制是授课的难点,其认同、净化和领悟的原理很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则通过本校一女生阅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战胜失恋抑郁、摒弃自杀念头的典型案例导出。首先,该生在阅读陌生女人失恋的巨大心理痛苦时,有了感同身受的共鸣感,此为认同;其次,她在体验陌生女子的痛苦时,自己的痛苦被导向了外部,释放了压力,当她将自己的遭遇与陌生女子进行对比时,感到自己的痛苦与陌生女人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进而达到了心灵的平衡和平静,此为净化。最后,她掩卷深思,便悟出: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痛苦、自杀真是不值,从而彻底摆脱了抑郁,此为领悟。此案例形象直观、平实易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在案例与验方分析课中,以互动的教学方法为主,在授课的艺术性上下功夫。为了防止平铺直叙的课件及一言堂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疲劳,教师首先在课件的制作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将静态与动态、无声与有声的画面进行了有机结合。例如,课件中穿插上动画配乐诗朗诵、影视作品的片段、名人名言的话外音等,大大增加了课件的趣味性和美的视觉效果。其次,对案例与验方的分析,进行了分时段、分内容的师生互动场景的精心策划和设计。例如,有阅读疗法师读书治病的现身说法;有学生对同一验方其他案例的补充;有《假如你不够快乐》的配乐诗朗诵;有案例及验方分析后的讨论答疑;有授人以渔的书药选用方法;有听梭罗对你说的话外音:“纠缠、困扰和迷惑我们的问题,同样在所有智者的身上出现过,无一例外。而他们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语言和生活回答了这些问题……解释我们的奇迹揭示新奇迹的书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听进去并理解的话,也许比清晨或春天更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并使我们看到事物新的一面;有观看2011年6月中央电视台《欢乐英雄》视频,听歌唱家德德玛讲《从头再来》是如何陪伴她战胜病魔的肺腑之言。“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人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至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德德玛激动地说:“我特别喜欢这首歌的歌词,因为歌词非常贴切于我,在我得病的12年中,这首歌始终陪伴着我,给了我战胜病魔的坚强信念和勇气,让我实现了重返舞台为人民唱歌的梦想”。
梭罗的读书名言、德德玛的阅读治病经历,将案例与验方分析课推向了,也使学生领悟了如何寻觅贴切于自己的书药的方法。
3 阅读疗法课的效果
泰山医学院把阅读疗法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这是高校普及推广阅读疗法的创新形式。实践证明,通过阅读疗法课的教学,使大学生认识到了阅读疗法的优点和作用,掌握了一种自我心理保健和心病防治的好方法。正如学生说的“读书是最好的心理疗法,心无芥蒂地阅读,然后不知不觉自然联想,最后悄然问平衡了心态,坚定了信心,打开了愁结。阅读疗法的妙处,就在于让人特别有成就感。试想一下,还有什么能比自己解决问题更让人骄傲的吗?”
篇6
本文将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情感功能以及音乐的表演和欣赏角度出发,探索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挫折的能力;珍惜生命,关心集体,善待自己,舒缓精神压力,开启自闭的心灵,走出抑郁的阴影,迎接灿烂的人生。
一、音乐教育功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我国教育家孔子2000多年前提出的,它蕴含着深刻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现了音乐教育对于改造社会陋习、规范道德行为、健全完美人格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于1917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他认为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及非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需要通过审美艺术教育来最终完成。当代大学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格障碍,它是一种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为主的障碍,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代替的作用,那就是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情感教育,大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时,通过聆听、体验音乐进入音乐家的感情世界,审视自我、感动心灵;优美的音乐可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功利、世俗的生活态度,用关爱、同情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从而培养一种真诚、宽厚的处世情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又称合唱交响曲,是一首崇高的人类共同情感的生命交响乐。大学生欣赏这首乐曲或参与演唱这首乐曲,可以充分体验到一个音乐家高尚的灵魂,深刻感悟音乐中张扬着的光明与力量、至善与友爱、和平与友谊、崇高与伟大,进而帮助大学生从狭隘的个人世界中走出来,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大学生在音乐的感召下还可以培养友谊感。大学生可以从音乐家那里学习达观的人生态度,面临失败和挫折时,要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适应时代的挑战。
二、音乐审美功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德国美学家希勒最早提出将审美作为教育方式。他认为,审美教育可以从自然、被动的人成长为一个自觉、主动的人,他充分强调了审美教育在人的理性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音乐理论家赵沨指出:“美育教育应该提到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形成的高度来认识。”以上美学家都强调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性格养成、人生的价值实现等具有重要作用。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艺术是最具情感的艺术形式。文学和绘画艺术善于再现客观世界,而音乐的审美功能就是利用音乐的情感特征,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作活动等。音乐欣赏者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使人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普通高校开设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音乐自身的情感可以把大学生萌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把冷却的情感点燃起来,把淡忘的情感浮现出来,把遗失的情感呼唤出来。
三、音乐表演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中间环节。普通高校开设音乐表演重在大学生参与音乐表演的过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在音乐表演的活动中体验音乐的情感、感悟音乐中的文化积淀、激发个人的表现欲望、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等。歌唱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音乐表演形式,歌唱不仅使大学生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并且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首先从歌唱的生理角度讲,歌唱是一种全身心参与的音乐活动,人们在歌唱时脑部中枢神经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状态,歌唱能使人精神焕发,消退低落的情绪。其次,歌唱具有情感释放的作用,大学生喜爱歌唱的原因是歌曲中的喜怒哀乐契合了他们内心情感世界。尤其是大学生在参加集体的音乐表演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集体的荣誉感,而且还可以学会尊重他人,以此培养自信心。
四、音乐欣赏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音乐欣赏唤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即心理反应。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有效缓解大学生精神压力,使他们正确审视内心世界、增强自信心以及培养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等,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音乐欣赏就其本质而言,它能激起人们的回忆、想象,给人以精神上美的享受。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角度出发,音乐教师要精心筛选欣赏曲目,有针对性地让大学生欣赏那些艺术价值高、积极进取的乐曲。比如,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能够使人精神振奋、圣-桑的《天鹅》能够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等。这些乐曲能引领人们从抑郁、自闭的心灵空间走出去,进而感受生活的美好、眷恋生命的可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咨询、治疗,这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探索与实践。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相结合,无疑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里研究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大学 生命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81-02
一、生命教育概念的提出
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他于1968年创办了“阿南达村”学校,倡导并推行生命教育的思想。他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提出必须对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予以关注。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EC),倡导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来定位道德教育目标,将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明确化。
那何为生命教育呢?现在的观点普遍认为,进行生命教育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对信仰的追求,使其养成关爱的情怀,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广义的生命教育是肯定、珍惜个人的生命价值,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的价值,进行生死尊严、信仰问题的探讨,包含生死观教育、人生哲学教育、情绪辅导教育、创造思考教育、多元智慧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生活伦理教育、两性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公益教育、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人生观的教育,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二、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的现状
台湾和香港地区是我国最早开展生命教育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一些学校和个别地区开始推行生命教育。2000年,台湾“教育部”率先成立生命教育委员会,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21世纪初香港地区也开始重视生命教育。2002年,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并开始在多所学校推广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增强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
近年来,生命教育在我国内地也不断发展,湖北、上海、辽宁、福建等地己经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并开始进行生命教育探索。2003年4月,湖北省召开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为主题的大型专题会议。2004年12月,辽宁省出台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提出“培养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使中小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2005年3月,上海市公布《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希望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体系,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的价值,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纵观生命教育在国内的发展,目前我国在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讨较少。
三、目前大学开展生命教育的手段
目前在大学中开展生命教育以课程教学为主,主要以三种形式开展:
(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台湾东海大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主要有“生命教育概论”“生命发展与关怀”“自然科学与信仰”“宗教概论”和“生命专业伦理”等必修课,以及涉及宗教、伦理、生死教育、自我成长与人际互动、服务实践的选修课程。
(二)整合现有课程体系
台湾辅仁大学开设了将人生哲学、大学入门与专业伦理3门课整合的“全人教育”基础课程。哈尔滨医科大学对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课程主要包括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心理危机的识别、有效自助、他助与求助等。
(三)开设生命教育主题的选修课
复旦大学开设“生命教育研究”选修课,帮助学生探索与领悟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
四、大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方向
(一)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培养
生命教育在国内教育领域尚属新生事物,生命教育对于各高校而言还是各自为战,缺乏较为统一的课程体系和师资培养,而高素质、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是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条件。高校应组建、培养一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选拔一批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具有较强人格魅力、热衷生命教育的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能对问题学生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在教学之外,还要从理论上分析、研究和提升生命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撑。
(二)以“全人”培养为目标,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帮助学生领悟生命的有限性、珍惜生命,积极有为地去面对人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应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和教育,更应当将大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全人”,引导大学生关注生命发展和自我成长。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使学习成为一种自发和快乐追求。
(三)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
生命教育是各门学科共同参与的全方位教育,在已有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有助于解决目前大学课程多,课时量大,专门用于生命教育的时间不足的情况。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心理和生理是一个生命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心理健康对于生命教育来说必不可少。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起源,体验新生命的喜悦,从中学会珍爱生命,同时理性的思考死亡。
在法制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是受到法律保障的,人的生命受到法律的保护。生命教育结合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于避免个体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有关保护自身及他人人身安全的法律知识,从法制的角度来让学生意识到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重要性。
(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生命知识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生命教育要坚持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知、情、意、行融为一体。
健康愉快的文体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大学生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对心理问题起到缓冲和矫正作用。大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这是大学生走出自我,开阔眼界,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校园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让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充满生活,学生才能感受到积极、健康、高尚的精神熏陶,逐渐培养个体的生命尊严感,才能形成不断的、正面的生命体验,才能真正触动心灵,感受到美好人性的呼唤,自由、自发地敬畏生命,才能最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张冲.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实施[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文锦.高教视野中的生命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
[3]田克.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第12期.
[4]张美云.近年来我国大陆关于生命教育的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4期.
[5]林建荣.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探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6]李高峰.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6期.
[7]梁祝平.论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其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篇8
【关键词】能力达成;测绘工程;课程体系
我国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于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学校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以及就业质量不高,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基本思路就是“参考国外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立足地方、明确定位,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成就学生、服务社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对接,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辽宁科技学院于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5年12月,学校结合教育部、辽宁省高校转型指导意见,制定了《辽宁科技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测绘工程专业列为进行工程认证的转型试点专业,学校将支持该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探索与实践。认证标准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为实现途径,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的的认证理念,与学校向应用技术型教育转型的思路一脉相承。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阈下的工程教育改革,对于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规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标准,为其进入工程专业领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导。为确保毕业生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了工程知识、问题分析、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条通用毕业要求,认证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学生达到这些毕业要求。毕业要求的达成主要是通过课程设置、工程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保障体系。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专业发展现状、学校定位、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能够充分保证学生能力达成。
一、作测绘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分析
作为新建地方院校,相对老本科,资源配置不高。測绘工程专业是重点专业,多年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注重能力培养”的专业特色,形成了专业教学理念和有效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的有效环节。学生通过在学校接近实际工程环境的实习训练,以及在生产单位的工程测量实践,培养的学生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在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虽然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了工程测量、矿山测量人才培养的一些特色,但是,特色不明显,应考虑充分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立足行业、地方,兼顾原有冶金矿山的特色,错位生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教学体系等方面发展自己的特色,提高专业的知名度。
(2)虽然在2013级、2014级、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课程体系还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工程教育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上以教师教为主,无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无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3)随着测绘学科的发展,各测绘企业越来越需要掌握一定新测绘技术的本科毕业生,但当前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
(4)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紧密度不够。课程设置过于松散,相关度不强,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开展测绘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要基于能力达成构建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二、基于能力达成的课程体系
经过测绘行业发展分析、毕业生调研分析,虽然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广,毕业生主要就业的岗位群为:各测绘公司、各行各业的工程局、各矿山公司、铁道部工程局、建筑公司和路桥公司等。结合学校定位、专业定位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结合信息化测绘的特点和要求,对接注册测绘师制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四方面构建了基于能力达成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学时分配表如表1所示。
(一)公共课
公共必修课(为人文社会类通识教育模块)主要包括:政治类课程(其中课程实践在课余时间进行)、英语(实习分级教学)、体育(实习体育俱乐部形式,不占用理论教学时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国传统文化等。
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和生态环境类等课程。
(二)基础课
基础课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模块、工程基础类模块和专业基础类模块三个模块。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模块包括:高等数学A(1)、高等数学A(2)、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B(1)、大学物理B(2)、计算机应用I(A)、VB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地球科学概论等。
工程基础类模块包括:工程制图与AutoCAD(3)、土木工程概论、采矿工程概论和计算机图形学等。
专业基础类模块包括:测绘学概论、测绘学基础、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图制图学、控制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测绘数据处理及程序设计、GNSS原理与应用、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遥感原理与应用和摄影测量学等。
(三)专业课
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工程测量1(工程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2(线路工程测量)、工程测量3(工程变形监测与预报)、矿山与地下工程测量学、测绘专业外语、地籍与房产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等。
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高等测量平差、测绘技术规范、道路勘测设计、数字地球概论、测量仪器学、测绘案例分析、三维激光扫描仪、土木工程计量与计价、不动产管理概论、精密工程测量、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与水体测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工程规划概论、工业测量原理与应用、低空飞行器摄影测量等。
(四)实践课
实践课包括:工程(专业)实践类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两个模块。
工程(专业)实践类模块包括:专项实习1-地形测量实习、专项实习2-数字测图实习、专项实习3-地形图编制实习、专项实习5-测绘数据处理应用实习、专项实习6-控制测量实习、专项实习7-GNSS测量实习、综合应用实习1-工程测量模拟实习、综合应用实习2-矿山与地下工程测量仿真实习、综合应用实习3-不动产数据采集与数据库仿真实习、生产实习1-测绘地理信息类企业文化实习、生产实习2-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素质教育模块包括:入学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思政实践模块A、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毕业教育、文献检索与利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如数学模型竞赛、测绘技能大赛、测绘程序设计比赛和测绘科技论文创新大赛等比赛项目。鼓励学生参加测绘各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方法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获得各类等级证书,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项目申报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注:各比例計算的分母皆为总学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至少占15%;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至少占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基于能力达成,按照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具体构建课程体系时,根据每个大模块内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任务目标的分析将其分解成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小模块;每个小模块对应不同的能力要素;能力要素封装后为成为一个个的教学模块。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分布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结合就业岗位群,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以跨学科的方式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整合课程体系,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首先,根据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历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大数据分析,以培养测绘工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工程认证毕业生能力要求体系设置课程体系。
其次,基于能力达成为目标对已开设课程进行归类。由能力达成与所需支持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构建关联矩阵,确定课程所培养的能力。将培养相近能力的课程归类,明确教学内容与能力达成之间的关系。构建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对具有相近教学内容的课程进行整合,做到课程内容规划不重复、不遗漏,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特点明显。
再次,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调整。根据测绘工程实际生产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理念安排教学,遵守认知过程的自然规律,对教学安排进行合理调整,解决现在专业课内容与专业基础课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先基础知识,后工程应用”的原则。
最后,新课程开发与创新。结合测绘学科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定义新能力指标,由企业界人士与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审查和评估及其实施过程。在此过程中,根据现代课程理论实现课程与课程体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努力求新、求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篇9
【关键词】90后;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对策
一、环境适应方面
目前进校的新生大部分出生在90年代,他们成长于极其安逸的环境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跨入大学之前,从未离开父母单独生活过。中学阶段,住校的学生不多,生活方面的事务全由父母打理。而进入大学之后,他们进入了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正处于“断乳期”。 他们没有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一旦独立自主生活,往往会不知所措,出现适应不良,也就是“环境不适应症”。
这时,德育工作者应注重加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首先辅导员应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与学生深入沟通,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思想进行引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确立新的目标。引导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确立新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
二、心理适应方面
对于刚跨进大学校园的大学新生,面临全新的环境,往往会出现心理适应不良,此时应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适应调适,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时期。一是开展有效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大学新生入学初,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样能增强工作针对性;其次是定期举办心理卫生知识专题讲座,讲授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优良健康心理品质的方法,同时注重增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二是开展有效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健全人格。首先要纠正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认识,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顾虑与惧怕,其次保证心理咨询作用的发挥。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对发现的问题要积极进行疏导治疗,促进大学新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人际交往方面
对于刚从高中阶段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而言, 在进入大学前是紧张、繁重的高中学习生活, 环境相对封闭, 人际关系单一。而升入大学后, 面临新的环境,一方面新生们具有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 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感情的共鸣;另一方面却往往由于自我认知的偏差、以自我为中心、不当的价值观、人际交往经验技巧不足等原因, 在实际生活中造成人际交往困难。他们常常觉得人际交往非常吃力, 因而宁愿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而这样往往会阻碍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注重手足情谊。新生们因为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常常不能相互理解。其实只要善于换位思考,学会宽容、谦让、互相帮助,就可很好地适应新的人际关系。例如,帮同学带一份饭、提一壶水,在给别人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快乐了自己。
四、学习方面适应方面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学教学方式还是流于进行“填鸭式”教学,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习惯于在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基础上开展学习。而进入大学,学习从被动式学习变成了自主式学习;其次是学习目标迷失,在进入大学之前,学校及家庭灌输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孩子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就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而考入了大学以后,目标得以实现,新的目标又没有建立。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无所适从,出现适应不良现象。
因此加强良性引导将会受益无穷。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使他们学会从被动式学习变成了自主式学习。一开始就要树立一定的学习目标,并且用学期总结、大学生校园生活规划等进行自我激励。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对个人的未来负责。
五、自我定位方面
90后大学新生由于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往往缺乏全面客观的自我定位。进入大学校园,大学新生面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更多的课余时间,此时会表现出无所适从。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心灵。帮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文艺晚会、体育竞赛、辩论赛,举办各种专业知识讲座,组织各种益智活动,班级集体郊游活动等。让大学生参与其中,缓解不适应带来的心理压力,带来身心的愉悦。消除彼此的陌生感,增进交流沟通。在各种活动中,使新生不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把握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方宏建,张宇.高校学生工作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8
[2].刘正堂.浅议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及对策.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张岩莉.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探析及管理措施[J].中州大学学报,2001,(3):76
[4]. “90后”大学新生.网上“摸清”新学校. 四川在线. 2008.12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思政工作 功能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这一趋向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之一。切实有效的大学生就业专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称专项思政工作)可确保大学生就业性质和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理想和职业观,调节职业适应能力,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个人全面自由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
1887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宣传工作”概念,列宁在创建布尔什维克过程中,提出“政治宣传工作”概念。后来发展演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思想道德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具阶级性、党性、意识形态性和鲜明政治性。大学生就业专项思政工作就是面向大学生就业而开展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引导与教育。
为充分实现人生价值,更好为社会做贡献,大学生会对未来工作岗位做选择,希望能找到最好发挥才能的工作。高校为帮助大学生找到合适就业岗位而开展的系列工作,就是大学生就业工作,包括政治方向引导、思想塑造教育、品德养成修炼、技能提升和学业计划、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及提供政策、信息等服务。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功能为: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纽曼指出:真正的大学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灌输,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精神与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这样的人首先在精神上就是健康的。作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核心要素的“精神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就业顺利开展,与就业工作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为培养“精神健康”人才作贡献。
二、大学生就业呼唤专项思政工作
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践呼唤专项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工作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当今就业成为大学生关注热点和难点,处理不当则可成大学生思想行为出现偏差诱因。这种新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更新要求。大学生就业工作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通过就业工作能有效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就业能让学生更深入认识国情社情,了解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对照国家和社会要求进行自我反思,比单纯理论灌输更有效和针对性。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社会和高校稳定和发展,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造成极大影响,并产生系列问题,新德政治问题、思想问题、道德问题需专项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规律,探索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新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
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化速度、深度和广度比任何时候都深刻,社会利益面临重新分配,社会矛盾积聚。大学生就业时如何正确认识这些利益和矛盾,关系其价值观、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和诚信观形成,直接关系到就业竞争力形成与提高。大学生专项思政工作应呼之欲出,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调适,使思想政治成为化解思想矛盾的“清道夫”和调适心理的“剂”,为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提供方向,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偏离。
三、大学生就业专项思政工作的功能
大学生就业专项思政工作可为培养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强大思想动力。思政工作有激发人主观能动性、挖掘潜能,充分调动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殊功能。新时期需大学生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优良道德品质,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完善自我贡献社会。个人理想、品质、意志、毅力及才学胆识等思想因素需要通过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养成优良道德品质,增强大学生实现理想和抱负意志、勇气和毅力,激发大学生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其就业竞争力培养与提高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大学生就业专项思政工作可确保毕业生就业性质和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造就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专项思政工作把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就业中,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意愿和国家需要关系,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建功立业。专项思政工作能引导大学生明确职业理想,引导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崇高职业理想,避免职业理想功利性。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就业出现的新问题;认识就业形势全局与局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关系。用人单位招聘时将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标准。而部分大学毕业生仍眼高手低、缺乏奉献和敬业精神、对待遇和环境挑三拣四等;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弄虚作假、不履行就业协议承诺等,这些都需通过专项思政工作来培养和矫正。
大学生就业专项思政工作可调适职业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伴随就业竞争加剧和就业压力加大,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诸多心理问题。专项思政工作应从入学教育开始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适应能力培养,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自己与评价自己,并制定学业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做到不自负、不自卑。通过有益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磨练意志,培养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保持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对已遭受挫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适度自我宣泄、自我安慰调节就业过程不良情绪,以理性思维和心理来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以良好心态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还要重点在就业指导中发挥专项思政工作的价值指引作用。就业指导要帮助求职者自身特点和社会所需,选择最能发挥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适应职业,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上一篇:资产证券化模式
- 下一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