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6-02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科学性以及规范性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还需要借用语言充分表达教材中人物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需要培养学生的答题技能还需要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突出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比较严肃的学科,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把最准确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小学生,引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念,在学习中同样规范自己的语言,促使自己使用科学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首先,语文教师需要强调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准确表达教材中的内容和句子或者词语的具体含义,把真实性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问答的问题教师需要选择科学性的语言进行点评,向学生明确传递自己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在科学观念的引领下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升。调查发现,在科学教学语言学习下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更为全面,他们在传递自己思想或者感彩时会用客观的态度去表达,也会选择恰当简练的词语表达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例如在欣赏《落花生》文章时教师需要明确表达题目的意识,引导学生不被题目字母意思所迷惑,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意见肯定的同时还需要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给学生造成混乱。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要求教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摆脱传统教学语言的繁琐,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

其次,教师需要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造成影响。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师需要强调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教师需要严格规范自己,用规范性的语言讲解具体的发音、语法和词汇。例如,年长的教师因为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讲课过程中会掺杂着方言,这会对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教师在发音时会把“去吃饭”说成“吃饭去”,把“教师”说成“教思”。学生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那么他们之后的学习进度和答题正确率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提倡普通话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正确规范的语言环境下成长,避免出现学生因听不懂老师讲话耽误学习的情况。

二、强调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单局限在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还包括将对文学的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理解具体内容时感受其中的情感所在。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真正挖掘语文语言的魅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科目是一个感情饱满,并且洋溢着情感的教学科目。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需要读者置身其中品味美、欣赏美。小学生由于自身的阅历,理解力和接受力都比较差,他们在阅读书籍或者学习课文时不会关注文章的情感。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欣赏课文,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范读课文,用感情演绎文章的具体内容,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感情,从而加深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长江之歌》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唤醒自身的爱国之情,感受作者当时的爱国情操。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时摘录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并在课上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还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技巧,让学生在教师的表达过程中感受语言魅力所在,从而提高自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三、发挥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时除了强调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还需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发挥语言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兴趣以及丰富教学内容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教条式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灵活性,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教学。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因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的事物或者好玩的事物都会产生兴趣。而语文教学课堂的总体氛围会影响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很容易因为书中繁琐的知识和枯燥的内容降低自己的学习兴趣,降低自己的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此,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讲解课文时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用最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语言表达文章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具体知识可以较容易的把学生带入文学作品中,让学生触及书中的情感世界,促使学生在跟随教师思想时领悟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生效仿能力以及好奇心都非常强的时期,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生动性、趣味性以及艺术性和情感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帮助教师提升个人教学水平,促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计爱林.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5.

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语言特点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点既具有语文教学的语言共性,又具有小学阶段语言教学的特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发展能力,基于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水平,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教学。笔者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共性与特性两个方面出发,探寻语言的规范性、科学性、生动性与情感性等方面特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案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鲜明特色与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规范性语言特点

“为人师表”,教师的语言与行为都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会将教师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重视自身语言的规范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掌握规范性的语文教学语言,严格控制语言、词汇及语法方面的规范性,避免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出现误读、读错、乱读现象。如某些区域受到地方性语言特色的影响,将“杭州”读成“黄州”,将“故意”说成“得为”,还有一些地方不能区分“zhi、chi、shi”与“z、c、s”,这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不符合普通话的基本规范,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准确、规范的教学语言,造成学生无法区分词语的正确读音,也无法使用规范性语言进行交流沟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文字,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性语言特点

科学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的关键特征,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保持语言的科学性特征,保证字、词、句等方面语义的正确传达,情感的合理理解,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准确理解词语、句子等的含义、情感色彩及语体色彩等,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递科学性内容。如在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都存在理解误区,认为“落花生”中“落”字是动词,引导学生将“落”换成“种”,并讨论两个动词互换的效果,这其实就是教师对题目的望文生义,缺乏语言应用的科学性,也表现出教师查阅资料、理解能力的缺乏[1]。在小学语文语法教学中,通常会出现有歧义、多余或缺失等问题的句子,教师必须通过句子基本结构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形式,避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性错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实现小学生语言表述的简洁与准确。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动性语言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应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导,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运用语言的艺术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如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时,学生无法深切理解“幽静”一词的含义,教师可以利用一组语言:“冬日的夜晚、朦胧的月光、波光粼粼的水面、远处的茅屋”的描述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幽静”的内涵,用动静结合的语言表述衬托幽静的氛围,以此引发学生联想,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2]。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性语言特点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性语言是“活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充满情感的语言进行教学,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感性色彩,当教授比较欢快的内容时,教师要能够通过情感语言的表述,为学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当教学比较严肃的内容时,教师应通过语气的变换,使学生表现出肃然起敬或正襟危坐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调整自己的语言特点,通过自身情感的渗透与参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学生心灵震撼。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济南冬天的场景,或者展示济南冬天的各类图片,以此表达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情感,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通过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与现在济南的冬天对比,深刻理解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同时丰富学生对四季变化的感受与体验,促进语文教学情感性目标的实现[3]。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点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认知规律,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语文教学,通过语言的变换与转化,形象生动地表现语文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感知与体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3(2):11-14.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的灵活运用,对语文教学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把握住小学语文的特性,对教学语言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于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规范性与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正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阶段,他们都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影响的不只是教学质量的问题,同时也影响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以免学生有样学样,养成不好的说话习惯。而科学性指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语意明确、条理清晰、简约精炼。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意思模糊、词不达意、啰嗦繁复,那么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所教授内容的正确理解。

二、可接受性与生动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用小学生所习惯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在词语的使用上要通俗易懂,语法也要浅显,尽量避免出现艰深的语句,让学生能充分地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形象、生动,能够充分地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这种轻松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性

语文教学所教授的是富有感情、充满思想的文学作品,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该是富有感情的。教师要对课文具有深刻的理解,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教学语言中,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随着教师富有感彩的教学语言而真正进入到文学作品所创造的世界中,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感情。具有感情的教学语言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还能让学生的内心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语言的质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通过语言来引导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和其他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心理特点;心理结构;榜样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目前的小学教学情况来看,大约有20%的儿童在心理与行为上存在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性格,同时对学习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必须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提高文化素养,优化心理结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人师表是对老师最基本的要

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在消除不良心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自然以及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这过程中,语文老师不仅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更要重视自身修养,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心理更加健康。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接触,实施教学活动。在课余时间,用长辈的身份对有问题或者困难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或者沟通。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上好语文课,还具有多重责任。因此,构建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语文教学具有不可置疑的作用,通过幽默或者游戏教学法,让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同时这也是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的过程。

二、发挥榜样作用,做好心理渗透工作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素质作为教材最关心的内容。因此,在现代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作用,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托,加强学生感悟过程,并且将心理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丰富学生情感,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树立挫折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抗挫能力。在传递教材含义的同时,让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结果,并且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

另外,还可以利用作文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阳光的心理,让学生在锻炼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例如:在学习《挑山工》时,可以根据儿童所见所闻,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通过总结,让其更好地理解文中劳苦大众的辛劳与勤奋。

三、放飞儿童的想象,帮助他们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更好理解

小学阶段是充满幻想的季节,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发挥学生想象力的素材很多。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放飞儿童的想象,帮助他们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更好理解。

例如,在学习《蓝色的树叶》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于文章主旨的认识与理解,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林圆圆看到李丽画蓝树叶时脸红了,他会想到什么?他会说些什么?李丽又会有何反应?”并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文章补充一个结局。学生兴致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此一来,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促使他们进一步深化了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实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个艺术化与个性化融合的过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应该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发挥老师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进而推动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创新,实施研究

本文从2部分分析了语文教学的方法。及创新特点!

一、语文教学的方法

首先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从幼儿园到小学以及大学,直到我们大学毕业。和语文都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就尤为重要,因为小学语文学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以后的学习。学好小学语文,更为重要。

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着的一个动态结构。其中,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简言之,它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体系。它的活动主体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教师针对相同的对象和特点、相同的目的和要求,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人本教育观认为: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他们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有人言:“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建构教育观认为,人获取客观知识的过程应该有主观经验的参与,通过学习主体的实践,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去主动地发展,积极地建构。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的提取,而是本身要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性而得到重新建构。这就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多元智能观点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个体的多元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并不存在一个统一、固定的衡量标准,只要努力,大多数人都可以使自己的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标准。教师的任务就是发现潜藏在学生身上的突出智能,通过对这些智能的肯定和开发,促进其它智能的发展。

从上述观点看,积极构建和改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语文教学创新特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这个社会生生不竭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就是把已知的素材(或者已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思想和方法的过程。创新有三个特点:一是变化性。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不叫创新,创新就是在现有的素材和经验的基础上或加以组合、或加以分解等,从而产生新的东西。二是新颖性。只有变化而不新颖也不是创新。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勇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标新立异,追求前所未有的成果,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三是实用性。创新的价值就是创造出的新事物

更实用,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不是无法无天的“梁山好汉”,而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所以,我们要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来看待我们的教育事业要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一课堂的创新,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眼下不少阅读教学课堂却出现了许多新生的怪现象。

二我们的教学应该特别注意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新的知识。同样是记忆生字词。有的老师会为同学们想出记忆的方法,要同学们按照这些方法去记忆;而有的老师则会要求同学们研究各自记忆生词的方法。其实,在这两个不同的做法背后,反映的是老师不同的教学观。有的老师关注的是生字生词,是教学内容;而有的老师则“目中有人”,他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事实上,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们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一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

三、教学的节奏控制要创新。

在教学态势的处理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做到起伏有致。调查表明,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这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在课的开头,设计问题的难度要适当;而强度大的思维训练,要放在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时间进行;下课前几分钟,不妨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小活动。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提高注意力。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特点 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第一要义是育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同时也说明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鉴于此,我们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更应当结合学科的教学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提升育人实效。

一、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氛围,发展学生个性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指课堂上师生沟通顺畅,课堂气氛活跃,紧张适度,秩序井然。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也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标新立异,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有效缩短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人物形象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思想更丰富、更活跃,继而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在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课堂氛围中对文本作个性化的阅读,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则作针对性的点评。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向上的阅读感受和心理体验,教师应当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那些消极、片面、错误甚至可笑的阅读感受和心理体验,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要热情地去引导和纠正,必要时还需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这样,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育人因素,培养良好品德

选进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它们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教育材料。除了要求学生多读以外,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让学生谈如何学习?如何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如何感谢家人和国家?学习《爱莲说?》,让学生谈如何做一个“洁身自好”之人?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谈如何处理和谐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树立良好的亲情观……

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的主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可以结合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对前途充满希望”的信念和《愚公移山》中“不畏困难、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愚公精神”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教学《鱼我所欲也》,可以在引导学生领悟孟子向我们阐明的“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道理后,劝勉学生为人处世不能见利忘义;教学《岳阳楼记》,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语句,进而体会范仲淹在抒发自己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情怀的同时,还希望以自己那“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影响世人的写作意图……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品德得到培养。

三、发挥作文教学德育功能,提高思想认识

古人云:“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这是因为文章直接体现了作者的立场、思想、观点和感情。要教学生写好作文,先要育好人。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作文中进行德育教育。

(一)命题诱情,练文又炼人

语文教师在命制作文题目时,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诱发学生的情感,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只有精选学生既熟悉且又有意义的题材,并针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考虑命题,才能诱发学生蓄积在心中的美好情感,从而在情感的审美体验中提高思想认识。例如,某学生患病在家休息,很多学生前去探望和帮助他,教师若以《他病了之后》为题让学生作文,就会诱使学生抒发对友爱互助精神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教育,达到“练文又炼人”之目的。此外,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消极思想设计命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精心选材,端正学生思想

围绕文章主题选择材料,是作文指导的一个重点,而选择什么材料,确立怎样的主题,都鲜明地表现着作者的思想倾向。青少年处在成长时期,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写正面的、向上的文章,即便写批判不良现象的文章,也应该从积极的角度,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来写。

例如,有些学生抱怨我国落后,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更亮”,不能辩证地看到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变化,命《市场见闻》《我家富了》之类的题目。学生的调查研究和作文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教育、端正思想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就能很强烈地感受到我国正在飞速发展,“明天的中国并不比外国差”,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匡言纠行,改文又改人

学生年纪小,阅历浅,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强,难免会出现一些言行上的偏差与错误,并反映在作文中。因此,教师在作文的批改中,要做到“改文又改人”,改语言又改思想。

例如,在一次以《记星期天的一件趣事》为题的作文中,有个学生写到:“街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好不热闹。突然‘咣当’一声,两辆自行车撞在一起,人仰车翻,多么有趣啊!”诸如此类学生中流露出来的幸灾乐祸的思想,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而应在批改作文时予以指正。让学生懂得对于别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发生的意外,应采取什么态度,不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样,学生的错误言行,就会在作文训练中得到匡正,树立起健康的审美观。

(四)颂美扬善,陶冶学生情操

作文的讲评不仅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更是德育教育的继续。它在活跃学生思维思想、端正认识、培养良好文风、提高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教育指导作用。对学生在作文中表露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师要适时并恰如其分地进行激励性讲评,使学生看到教师的赞许和期望。对文质兼美的作文,教师可让小作者自己朗读,全班同学品鉴,并让小作者讲述自己的写作经过和体会,还可在墙报上张贴或选编成册,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寓德育教育于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道德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思想道德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其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并寓德育教育于其中,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这是提升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及时开展活动,从中引导解决。语文实践活动应以学生喜闻乐见、便于在课堂上开展的形式(如课本剧、辩论会等)为好。实践表明,语文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动脑、动口、动手,从而明辨是非曲直,实现自我教育,提升道德素质。

比如我校地处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为家长、为老师,而唯不为自己,更谈不上为社会、为国家了,从而出现厌学情绪。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上主观意识强烈,忽视学生的自身要求,从而使学生产生错觉;二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走低的现状,致使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部分学生看不清目前读书与将来的关系,从而直接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动机出现偏差。而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组成因素。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

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学习为了谁?学习与将来的关系?我会不会选择放弃学业?并在语文课堂上展开辩论,让学生成为主人,在辩论中明辨是非、修正动机、明确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班风、学风的好转。

篇7

无论教师作为多媒体的主动运用者还是被动接受者,都必须清楚其特点。多媒体教学既能够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积极作用,更能发挥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优势。

1.直观性的呈现方式

多媒体课件可以向学生展现出课本无法展现的内容。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情感基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展示,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问题,“纯粹的思考”过渡为“观察后思考”,从而利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不同的信息集为一体,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比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简化了收集素材的方式,不必再提着收音机,拿着烦琐的教具进入教室;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所提供的范围更广、信息量更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角度地展示声像图文,使学生能够利用多种感知手段来获取知识,丰富想象力。

3.高效性的信息传递

教师上课前事先准备好课件,在课堂上只需简单地点击鼠标,就可以将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演示,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此外,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出现没有听清楚教师的问题、笔记记录不完全甚至是走神等情况,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屏幕的展示,学生就可以快速地跟上教师的步伐,更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4.多元性的师生互动

多媒体教学使师生间的互动从单一的课堂交流向随时随地交流转变,一些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已经开设了网上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提供学习资料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平台向教师请教问题。此外,处于不同地方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后一起讨论问题,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时空限制。

二、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高中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辅原则

我们应该清楚,多媒体只是教学中的一项辅助工具。既然是辅助,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一定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以及多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运用多媒体的时间也应合理把握,不可以超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

因为课堂的主体部分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能改变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以及展示的人性化,使课件可以依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真正使课件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2.互动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可以进行预设的,但教学所达到的效果往往是无法通过预设实现的。课堂教学的精彩,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并有新的东西生成。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最太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同时激发自身的创造欲,进而展开讨论,以实现思维的拓展与深化,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对象,餅备舡作。在谋堂上运用多媒体时要灵活,根据学生的反应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有机结合,使两者相互配合,进而彰显多媒体的魅力以及传统教学的特点,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3.信度和效度原则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更应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多层次、多角度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时要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课件内容与形式的引入,必须以教学大纲为本,与教学内容相符合,为教学内容服务,进行补充、说明或者延伸。

篇8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应用

一、前言

从目前小学教育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逐渐得到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小学教育的正常开展,以及小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高,我们应在小学教学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考虑到心理健康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局面,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努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全面的应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对教材的心理因素进行发掘和利用

充分利用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则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渠道与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分类指导,因人施教以及循序渐进。总之,我们必须着力帮助小学生解决其心理方面的困难与问题,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构建平等的学习环境

小学理健康教育中,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构建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与老师享有同等的地位,在心理上消除与老师的隔阂,从而更好开展教学活动。对于语文教学来讲,由于小学语文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更加富有创造性。所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在学习环境的构建方面努力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同小学语文教学形成融合的局面,使二者的教学成果取得双赢。因此,我们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正确的认识,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积极构建平等的学习环境。

四、利用小学语文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内容之一。对此,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创设集美、智、趣于一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氛围,客观真实地展现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景,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全面的展现和培养。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来看,小学语文不但要作为正常的学科教学来开展,还应作为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载体。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将道德教育与之融合在一起,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培养。为此,我们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全新的认识,要将心里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良好的融合,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的有效培养。从目前来看,利用小学语文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

五、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做好课堂教学之外,第二课堂的开展也显得尤为必要。随着小学教学减负活动的开始,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从单纯的教材内容的教学向社会教学的方向转变,教学形式也由主体课堂教学向第二课堂教学转变,第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成为了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为此,我们必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将心里健康教育当作小学语文教学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并在第二课堂中努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第二课堂内容的重要补充。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与第二课堂的教学形成了良好的融合,二者成为了互为补充的统一整体,保证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我们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儿童文学;问题分析;解决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进一步展开的今天,儿童文学的教授方面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现状做简要的介绍,同时对解决之策进行讨论。

一、小学语文中的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首先,小学语文教师不具备相应的儿童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半以上是儿童文学作品,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儿童文学方面的素养将直接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产生影响。但是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在儿童文学上的缺失现象是很普遍的。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小学语文教材的不断革新以及儿童文学在教材中的比例上升,这个问题愈发严重。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无法将儿童文学的特点牢牢掌握住。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魅力的,然而很多教师却将儿童文学当作一般的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使儿童文学由原有的“纯”和“趣”,变得枯燥无味和具有功利性。

二、如何改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首先,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质。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学理念,重新对儿童文学进行认识,明白儿童文学所要表达的是轻松的、积极向上的一种理念,并大量地阅读儿童文学,积累足够的理论知识和阅读经验。

其次,就是要掌握好儿童文学的特点,认识到儿童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丰富而且充满童趣的,针对儿童文学的这一特点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更新,把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课堂,将儿童文学作品中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完整地呈现在课堂上,让教与学的过程充满童趣。只有小学语文教师在儿童文学方面的素养有所提升,才能真正地把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提升上去。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认真地掌握好儿童文学的特征,实施符合其要求的教学方法,真正地将教学质量提升上去。

参考文献:

篇10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持续多年,然而改革并没有带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的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消除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研究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内容就会发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内容生活气息并不浓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中小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关注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例如小学课文中有陶罐与铁罐这节课,铁罐认为自己坚硬因此看不起陶罐,但是当二者被埋入泥土多年以后,铁罐化作了泥土,而陶罐却毫发无损并成了文物。这节课的本意是告诉小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但是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道理的认识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原因就在于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生活中根本没有铁罐与陶罐这两种事物。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中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中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都决定着语文教学应当多样化,忽视这种客观规律的教学手段不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填鸭式的教育不仅仅难以实现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反还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与此同时老师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不利影响,学生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其自身的想法往往会被淹没在老师传递的信息当中。

3、教学评价僵化

以考试成绩这一指标来评价中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做法,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这也是众多中小学为自己教学评价所找的借口。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并不能衡量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的高低,毕竟知识的掌握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之一,而非全部,语文教学的其他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等,单一的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教学目的的扭曲。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鉴于中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是刻不容缓,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把握以下几个趋势:

1、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想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中小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课有这样一个课文小马过河,讲述的是一匹小马要渡过一条小河,但是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于是就问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结果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小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没办法就去问自己的母亲,母亲告诉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自己去尝试。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任务,来学生去自己去探索,亲身体会小马所悟出的道理,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可以采用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堂上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图片,学生见其形,看其色,听其音,把语言和形象、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记忆,多种渠道输入信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语言技能更加熟练。

3、语文教学评价模式动态化趋势

这种趋势是由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语文的学习终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以及写作技能,而这两个指标,尤其是语言的运用是很难通过成绩评价来实现的,鉴于此应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来不断地调整语文教学评价模式,使之与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保持一致性。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需要实践层面的不断创新,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在把握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现状灵活变通,毕竟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以及模式来借鉴,中小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在把握语文教学的三个趋势条件下进行适度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大幅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文菊.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