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危机细节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的危机细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的危机细节

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市场失灵;政策失灵

[中图分类号] 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9-0064-05

一、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2008年3月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跳楼价”收购;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有着 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另一家面临破产清算危局的证券业巨头美林证券公司,则以约500亿美元的“甩卖价”被美国银行收购 (500亿美元相当于美林2007年初价值的一半)。在短短的6个月内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的三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华尔街是美国金融业的基础,两大金融巨头同时轰然倒塌,震惊了世界。世界各主要股指应声跳水。然而,坏消息远不止如此,2008年9月16号美国政府提供850亿美元接管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2008年9月25号摩根大通公司以19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华互银行)的部分资产。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华尔街风起云涌,成为继去年次债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出现的最严重的动荡。“这是一个世纪才会发生一次的危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如此评价[1]。无论从规模、影响程度还是持续时间上,格林斯潘的评价都显得不过分。“华尔街 9・11”不仅戳破了一个硕大的金融泡沫,更将美国金融业的荣光与傲慢一扫殆尽。目前金融危机仍然在全球蔓延,并开始对实体经济进行伤害。

要探讨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还要从其前身――美国次债危机谈起。在美国房屋抵押贷款过程中,根据借款人不同等级的信用水平,制定不同的贷款条件。按照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等条件,美国房屋贷款分为三级:①优级(prime loan)、②近似优级(ALT-A)、③次级(sub-prime loan)。优质抵押贷款指借款人的FICO信用积分 达到620以上、DTI比例低于55%、LTV按揭成数比例在85%以下的贷款;低于此标准的抵押贷款则称为次级抵押贷款。

2001年,布什政府为替代网络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刺激经济发展,将房地产业作为主要的支柱产业发展,其中,把主要满足占人口多数比重的低收入阶层(特别是西班牙裔和非洲裔阶层)的住房需求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同时,美联储从2001年初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1月5.98%降低到2004年中期1%。30年期固定利率房屋抵押贷款(不含次级贷款)的合约利率也从2000年5月的8.52%下降到2004年3月的5.45%[2]。宽松的政策和较低的利率水平吸引那些无法获得优级贷款的低收入群体或信用等级不高的购房者大量通过次级贷款购买住房,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和信用等级较高的购房者也利用次级贷款融资。首先,房价上涨预期增强了购房者借款买房的动机,房地产需求的增加,推动了美国房屋价格强劲上升。美国房屋价格从1995年开始逐年提高,上涨速度也逐步加快,自2003年下半年至2005年中期,上涨速度急剧提高,同比增长最高曾超过15%。其次,上述政策直接导致房屋抵押贷款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至2005年,增长格外迅速。2003年达到4000亿美元,到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000亿美元。2006年起,增长放缓。次级贷款在房屋抵押贷款中的比重从1999年2%左右增加到2004年近12%,至2006年四季度,该比例达到近15%。最后,由于次级贷款发放机构通常无法通过吸收存款来获得资金,为了获得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或避税等因素,这些机构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行信用衍生产品(MBS、CDO、CDS等),即次级贷款证券化。2001年以后,美国的次级贷款证券化的飞速发展[2]。

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至2006年8月提高至5.25%,随后一年内维持不变。与此对应,房屋贷款利率也有所上升,至2007年7月达到 6.7%。利率的上升无疑对借款人的还债能力形成压力。2007年,不能按时偿还按揭的人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到2007年的3月,房价的泡沫也达到了顶点,随后明显下跌。从2007年2月到2008年2月,房价在旧金山下跌了17%。在洛杉矶下跌了l9%,在菲尼克斯下跌了 2l%,在迈阿密下跌了22%在拉斯韦加斯下跌了 23%。结果是,10.3%的房屋拥有者欠的债务比他们房屋的价值还要高[3]。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则爆发了次债危机。

次级贷款危机引起次级贷款发放机构以及相关信用衍生产品(MBS、CDO、CDS等)投资者的损失,这些信息反映在这些机构的股价上,且引发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对股市造成冲击,而且这些机构可能是遍布全球,使得恐慌蔓延到全球市场,加上各国股市之间的联动关系越来越密切,这种冲击波及到其他国家的股市。同样,公司债券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及各类相关衍生品市场等也与之产生联动。因此,次级贷款本身的风险使得危机]变为全球性的系统性风险。

二、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探析

这次次债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并且这种不利影响还在不断蔓延中。此次金融危机表面上表现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非理性繁荣,造成泡沫经济,最终泡沫破灭而造成的危机,实际上是市场资源配置的失灵,导致过多的资本涌入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崩盘,并进一步导致整个市场的配置无效率。那么造成这次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事实上正是市场配置失灵以及政策制度设置的偏差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

微观经济理论阐明,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在一系列理想化假设条件下,可以使整个经济达到一般均衡,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虽然,1945年~1973年,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全世界,管制的资本主义都占支配地位。但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主流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于危机中的滞涨问题束手无策,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取代了原来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形式。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的特征有:①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②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 追求低通胀率而非低失业率。③社会福利急剧减少。④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削弱工会力量,劳动市场格 局改变,资方完全控制劳方。⑤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⑥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的流动。”[4]不管是管制的资本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都笃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对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但是,事实上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设条件并不是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的真实写照,因此,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的定理一般来说并不成立,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市场失灵的状况时有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一次。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此外市场调节往往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容易造成经济运行失衡。市场调节也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承担社会公共职能,难以解决公平竞争和实现公共的收入分配,事实上这些社会问题对经济系统有反作用。其中,市场调节造成分配不均、不完全信息以及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重要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削弱工会力量,劳动市场格局改变,资方完全控制劳方,工人和工会在与资本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社会缺乏为工人提供援助的相应政策和计划,导致工资不升反降,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据有关研究统计,西方国家GDP增长的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少数富有阶层的口袋。2005年,美国最富有的l%和1‰的人所拥有的财富都达到了192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l‰的人口只有30万.他们的收入与最穷的50%的人口的总收入是相当的.而最穷的50%的人口有1.5亿。从1980年到2005年,最富有的1‰的人口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份额翻了番[4]。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资本收入不断下降,极大抑制了劳动者的有效消费需求。

其次,西方经济学早已论证随着竞争的程度不断提高,虽然经济效率不断提高,但是厂商的利润却不断下降,并趋向于零。而马克思早就提出,资本家活动的动力是获取利润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使得每一单个资本家不得不在两个方面进行搏斗:一是在劳动过程中,为生产剩余价值而同工人进行斗争;二是在流通过程中,为以利润形式实现剩余价值而同其它资本家进行斗争。不管是何种斗争,最终都迫使资本家采取先进生产技术,促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上升,利润率不断下降。此外,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也会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失业和贫困在劳动者一方积累,促使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减少,导致厂商的产品积压,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厂商的利润率。对发达工业经济体所做的研究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末直至20世纪80年代的早期,平均利润率出现了很大的下降。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至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反复出现了突发的复苏。但直至2000年,利润率仍未升回到在“二战”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现在经常被称为“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维持着资本主义最长的一次繁荣的那个水平。利润率在美国的最高点是在1997年左右达到的,但这个最高点仅仅比1973年~1974年的战后首次大衰退开始之时的利润率水平稍高一点[4]。正是利润率的不断下降,极大制约了厂商对生产进行投资,进而投资需求不断减少。

马克思很早就曾指出过,只有生产出来的每一件东西都能卖出去,资本主义经济才能正常运转。这只有在人们支出商品的所有收入――工人的工资、资本家的利润――用于购买这些商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5]。但是在当今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下,由于利润率不断下降,资本家没有对利润进行生产性投资;而劳动者的工资却相对于资本不断下降,极大抑制了劳动者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总和――社会的总的有效需求实际上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社会的总有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而西方国家的社会总有效需求不断下降,因而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源[6]。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早期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是:政府进行干预,鼓励资本家支出他们的储蓄――途径是改变税率和利率,这使得投资对于企业而言更为有利可图;或者是政府借钱自己进行投资;再或者是向消费者发钱,鼓励他们进行消费。这些方法在短期内偶尔起到了作用[4]。但是,这些措施的长期效果具有内在的限度。政府借的钱最终必须要偿还。否则币值会下降,通胀随之而来。如果以向利润征税来偿还支出,这会削弱对投资的激励;如果向消费者征税来偿还,这会降低他们的购买力[7]。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措施没有从社会根本制度方面从社会关系方面去铲除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只是拆东墙补西墙罢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再次积累爆发,再加上政府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滥用,引发了通货膨胀。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滞涨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也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流产的根本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针对劳动者消费不足的问题,他们进一步鼓励消费者采取借贷的方式来消费,让劳动者用未来的收入来为今天的消费买单。而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不适应这种消费模型,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策略――先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拿股票质押;而后是本世纪的前五年,拿房产质押。特别是美国,利用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地位,通过大量发行美元,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美元,来变相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借款,为其超额消费买单。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私人部门债务占GDP之比急剧上升,2008年达到创记录的354%,家庭债务与资产之比从2001年起也急剧上升,在过去7年家庭债务与收入之比超过之前的39年的水平[2]。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从1995 年占GDP的1.5%猛然升至2006年的6%。2006年第三季度,赤字按年计算的规模达到8440亿美元的顶峰,美国每个交易日要从海外引入34亿美元的资本,方能补足国内储蓄的巨大差额[8]。针对资本主义世界利润率不断下降趋势,资本家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通过两个渠道: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也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通过不平等的国际市场秩序,在全世界范围内猎取利润,通过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利用金融化向全世界转嫁这一利润率危机。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并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本质原因。②从产业领域拓展新的投资领域。所以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鼓励竞争,鼓励各种创新。在消费需求不足,需要借贷消费并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加以支撑的状况下,在投资需求不足,大量资本需要寻求新的利润点的状况下,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以及重要资源等资产投资市场无疑成为最佳的解决工具。拥有大量资本的银行机构无疑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利润增长,所以银行具有了制造各种资产市场泡沫的内在动机。所以西方国家普遍采取了低利息的货币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鼓励金融创新,放任市场的自由竞争。

市场体制不够完善,再加上现代金融市场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管理层对此监管缺位,则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说,次级贷款审贷程序和标准较为宽松甚至低下,是造成次级贷款危机的制度性因素之一[9]。另外,由于对次级贷款借款人缺乏统一的界定,无论联邦还是各州至今没有明确针对次级贷款的法律,只在“掠夺式贷款”(predatorylending)的名义下监管,成为次级贷款市场的另一制度缺陷。此外,金融衍生产品一般流动性差,缺乏连续交易的透明市场为此定价,只好在一定假设下依靠理论模型和人为的参数设定来确定其合理价值[10]。事实上,标准普尔等信用评级机构对次级贷款及其债券的评级出现了严重缺陷,使得其评级结果大大偏离了贷款人的实际信用状况。总体说来,当前金融市场定价主要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收益,但是预期收益的惟一成本就是不确定风险,由于市场体制的缺陷,未能对不确定风险成本进行内化,导致预期收益与风险成本不匹配,最终导致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导致市场的失灵。

总而言之,此次金融危机正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以及一些制度偏差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由市场竞争导致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进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再加上激烈的竞争,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进一步引起厂商利润率不断下将,制约了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失去动力。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一是鼓励消费者采取借贷的方式来消费,让劳动者用未来的收入来为今天的消费买单,并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策略予以支撑;二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也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②从产业领域拓展新的投资领域。因此,采取了低利息等政策,通过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来实现。最终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再加上市场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管缺失,进而导致预期收益与风险成本不匹配,全球风险偏好上升,过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各种金融市场,造成泡沫,并进一步]化成金融危机。具体的发生路线的直观解析见图1。

三、金融危机的启示

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关于利润率下降,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途径有三个: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也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这一点本身是没有错误,不过,在全球化过程中,要重新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国际市场秩序和国际金融体系,以避免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利润危机;②从产业角度拓展新的投资领域,这一点本身也是没有错误,但不可能依赖独立于生产性行业之外的投机的市场,而应该更多地在生产性领域或者服务于生产性领域进行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③要切实增加劳动者收入,扩大需求,以增加厂商利润。

2.关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劳动者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法并不是鼓励借贷消费并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加以支撑。而应该是增加劳动者可支配收入,从社会根本制度层次,从社会关系角度来解决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要以市场分配为主,政府政策为辅,来调整劳动者收入,增加劳动者收入,进而根本上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3.关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失灵的问题。在一些新兴的市场工具创新下,要特别注重新兴行业市场的体系完善,特别要注意风险等成本的内化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时事报告》特约报告员.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J].时事报告,2008,(10):8-20.

[2]曹红辉.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EB/OL].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学科导航网:.2008-12-22.

[3]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32-34.

[4]克里斯・哈曼,嵇飞译.次债危机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J]. 国外理论动态,2008,(7):17-23.

[5]陈征,李建平,郭铁民.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35-141.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83-485.

[7]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嵇飞译.次债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新特征――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8,(7):10-17.

[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53.

[9]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00七年第三季度 [R/OL]. pbc.省略/huobizhengce/huobizhengce/ huobizhengcezhixingbaogao/huobizhengcezhixingbaogao/.2007-11-08.

[10]赵江波.解析“次贷危机”中的CDO[J].决策&信息,2008,(4):13.

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Wang Ying1,Chen Xu2

(1.School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350007,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1804, China)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融资 信用担保体系 税收政策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的特性 

1.中小企业规模和信用资源不足。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本金少,负债能力有限,而且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市场风险较大,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甚至部分中小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不惜做假帐,以达到逃税、漏税的目的,这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制约和影响了银行向其贷款。 

2.中小企业高比率的倒闭和违约。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有规模经济上的弱势,抗风险能力弱,这就决定了其经营风险较大,破产率高。中小企业高比率的倒闭使得银行贷款面临的风险较大。此外,贷款的高违约率也是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银行放贷时慎之又慎,一般的贷款金额小,期限短。 

3.银企信息不对称和银行的不利选择。对于上市的大企业,很多信息是公开的,银行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信息;对于非上市的大企业,银行也能通过供货商、消费者和企业职工等渠道获得其经营信息。而中小企业则不同,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不透明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很难通过一般的渠道获得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所以,在中小企业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金时无法向金融机构提供出令人信服的信息,以证明其偿还贷款的能力。银行为规避自身的经营风险和降低经营成本,只有选择不向中小企业贷款。 

 

(二)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1.缺乏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也缺乏向中小企业融资倾斜的金融政策。在我国目前的银行组织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主体,长期以来一直以服务国有大企业,追求规模效益为经营宗旨,双方形成了兴衰与共的牢固关系,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 

2.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渠道不畅通。我国《公司法》规定了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的条件,其中许多硬性条件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阻碍着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如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1000万元,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5000万元,这些条件是很多中小企业达不到的。因此,对零散、科技含量低的中小企业而言,参与社会直接融资仍然是条难以逾越的坎,而对企业债券的发行更是望尘莫及。

3.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实行向大企业倾斜,尽管这些年来国家政策有所改变,但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是国家现阶段对国有企业实行大规模的优惠政策,而中小企业仍然享受的优惠政策依然不够。 

 

(三)金融业的经营 

1.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次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就是银行业,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国有商业银行相应提高了贷款条件,这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 

2.金融企业贷款手续繁琐、耗时耗力,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积极性。中小企业融资量少、频率高,需要简单快捷的服务。然而,金融部门为安全起见,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融资手续,贷款的审批时间也随之增长。繁琐、耗时耗力的融资手续,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简单快捷的要求,使无数有意进行贷款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3.金融企业“嫌贫爱富”,使中小企业融资处于不利地位。我国现在还是处于金融服务业的“买方市场”,因而银行也就有条件选择目标市场。大企业信誉好、融资量大,深得金融机构的喜欢,往往是信用资金追着贷;相反,中小企业缺乏良好的信誉,融资额度有限,容易遭到金融机构的嫌弃。 

4.银行评估企业信用的方法欠妥。金融机构大量地局限于从财务方面去评估企业信用状况,局限于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等方式,而缺少市场分析和技术分析,更缺少对企业的成长性分析,难以对企业作一个公正的评价,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正常需求。 

 

(四)中介服务机构 

中介服务机构担保机制不完善,收费高。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中大部分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较少,授信额度不高。担保公司提供的贷款担保耗时长、佣金高,担保方式过于单一,大部分就是抵押、质押,缺乏一种信用的担保,因而其作用有限,对中小企业难有吸引力。 

 

二、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 

 

(一)规范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1.强化信用意识,提升信用等级。中小企业要想获得融资支持,必须增强信用意识,重塑还贷形象。通过规范企业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财务报表体系,提高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和财务报表的可信度。依靠自身的综合水平、经济实力和良好信用取信于社会,取信于公众,取信于银行。 

2.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经营效益。中小企业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朝阳产品,大力开拓产品市场,精确挖掘产品卖点,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新产品。要在技术、管理方面走自主创新之路,走小而专、小而特的发展之路。企业要关心市场的需求及成本,重新梳理产品对客户的价值,让利给客户,实现现金快速回笼,确保现金流和利润。在目前企业融资难的状况下,不能盲目地为了挽留客户而拖垮自己。 

3.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分流融资需求。要明晰企业的产权,建立股份合作制。通过产权转让、股份制改造、租赁、拍卖等多种方式,加快中小企业的改革步伐。在改革中鼓励员工自愿入股,增强员工对企业资产的关切度,为企业的发展开辟新的融资渠道,迅速筹措资金用于企业生产和发展,有效缓解资金紧缺的矛盾。

(二)金融机构的自我完善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对外直接投资(FDI);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8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80-03

2008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级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全球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还对一些国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严重冲击。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的经济虽然没有像其他主要经济体那样受到直接沉重打击,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重,其对我国尤其沿海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突出。

被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称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冲击依然没有结束。①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暴,让全球瞩目于经济面依然向好的中国,各国面向中国企业招商引资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这是中国树立国际地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难得机遇。冷静分析中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是做出正确抉择的前提和保障,而中国自身经济的持续较快稳定发展,才是对全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

一、金融危机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历程,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国际投资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的2004―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更高达123%。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则达到了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其中非金融类4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8.5%,占74.9%,金融类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741%,占25.1%。②

(一)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中国。2008年,流入我国的直接投资为924亿美元,到年底已累计达到1万亿美元。国际资本流入,有利有弊,利大于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在世界崛起。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所存在的问题。一是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不合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廉价商品出口到发达国家,获得大量外汇。这些外汇的绝大部分,又以购买债券或存款方式流入发达国家,只能获得3%―4%的收益率。发达国家通过集中本国的资本和流入的资本,将资本以长期直接投资方式投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获得10%―20%的收益率。2008年底,我国对外金融资产总额为29,203亿美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不到6%;而对外金融总负债14 013万亿美元,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占63%。二是国际金融机构对国际资本流动难以监督,加之某些国际资本恶意炒作,往往引发金融危机,不利于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三是国际资本绝大部分使用美元,美元的贬值给资本所有者带来严重损失。

(二)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经济上的必要性,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一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推动我国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配置更加国际化;二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开各种壁垒,促使我国产品更多地进入别国市场。

另外,国内环境和优势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内经济和体制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格局良好,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加,2008年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这些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二是宏观资金环境的根本改善也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稳中有升,2009年6月末外汇储备21 316.06亿美元①。国际收支方面常年保持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这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不会过多减少国内资金的存量。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国内引进外资的流量也可以弥补资金的外流。三是其他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我国的一些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一些制造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比较优势。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获得国外的资源要素,进入国际市场,而且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增长,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对外输出资本的力度越来越大,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效越来越大。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投资规模仍然偏小

对外投资规模较小,投资方式单一。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量的2.80%,比2007年发展中经济体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量的12.7%还要低9.9%,这既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相称,也与我国每年引进外资的规模不平衡。②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为13 232亿美元。2008年达到19 96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50.9%,其中发达经济体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84.8%,发展中经济体占12.7%,东欧和独联体占2.5%。以此为基期进行测算,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的2.80%。③由图1和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的差距,即使与发展中经济体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二)投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正不断扩大,己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石油化工能源等资源开发,家用电器、纺织品与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等多个行业。

从2007年对外投资流量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广,其中批发零售、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金融业所占流量的比重较大。不难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范围大,投资重点相对集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有:商业服务及批发零售类、采矿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但总体上讲,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高科技企业的比率仍然很低,高新技术投资比重较低,投资规模小。我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状况表明,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资源开发也属于低附加值行业,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在国际分工产业链中地位的提高。我国现阶段面临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任务,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效地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因此,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从以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加大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外投资的力度。

(三)投资区域分布集中

2007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覆盖的国家和地区虽然有所增加,但仍然比较集中。如图3显示,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绝大部分分布在亚洲,占62.6%,其次是拉丁美洲,占18.50%。据《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48.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61.9%在亚洲地区,19.7%在拉美地区,4.4%在欧洲,6.3%在非洲,4.6%在北美洲,3.1%在大洋洲。2007年,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据《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投向金融业的流量16.7亿美元,其中亚洲地区12.2亿美元,占73%,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韩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欧洲地区占27%,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俄罗斯、卢森堡。① 可见,我国对亚洲和拉美地区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大,而对欧洲、非洲、北美洲投资所占比重小。相对来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投资区域集中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多数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投资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主要是依靠价格和廉价的劳动力来塑造企业竞争优势。这一区域分布集中的投资结构,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企业设点交叉重复、自相竞争的不利局面,同时也不利于吸收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影响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和投资企业实力的增强,成为制约对外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投资主体单调,存在技术、资金、人才劣势

近年来,中小企业、私营企业走出国门,开始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生力量。但从投资主体看,目前仍以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较少,投资主体单调。另外,不少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存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劣势。有的对外投资企业人员的知识结构陈旧、素质较差、不适应跨国经营激烈竞争的需要。有的对外投资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还有的对外投资企业品牌意识差,不注重品牌的创建与保护。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调查表明,按商标价值排序的世界50强,没有一个名牌源自中国。这些劣势都限制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限制其拓展海外市场,阻碍其跨国经营(刘增,2004)。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除以上几个问题之外还存在着诸如:对外投资立法滞后,政府管理和服务功能欠缺;外汇管理制度、金融监管制度不适应企业对外投资需要,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和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相关问题。

三、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与出路

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经济出现衰退的大形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必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面临增长速度放缓的局面。我国企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调整,通过国家政府主管部门有所作为的支撑,在危机形势下提高整体实力,为对外直接投资寻求发展的新出路。

(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强中国资本形成能力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产生巨大影响,但对金融业影响较小。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更多是历史机遇。面对这场危机,我们要加速增强中国资本形成能力。

第一,增强中国资本形成能力的紧迫性,多渠道扩大社会资本。一是巩固和扩大股票市场;二是统一管理和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现在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企业债,证监会核准发行公司债,人民银行核准发行企业票据,管理分散;三是发展基金市场。

第二积极扩大对外投资,提高中国资本的竞争力。国家外汇管理局已经了2008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和2008年底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通过对这两张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在继续吸引外资并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同时,应该积极扩大对外投资。中国将从输出商品的大国,逐步过渡到同时又是输出大量资本的国家。

第三是推进资本项目下可兑换,逐步扩大对外投资。1996年,我国宣布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可兑换,到2009年3月底,我国已有11项实现可兑换,22项基本实现或部分实现可兑换,尚有11项不可兑换,主要是外资还不可以直接投资人民币证券产品,人民币也不可以对境外投资。我国正在创造条件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为扩大对外投资创造条件。

第四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放人民币国际资本。通过对外发放人民币贷款、外国政府和企业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用人民币支付贸易逆差、双边货币互换等渠道,外国政府和企业将获得人民币,这些人民币或其中一部分人民币,也可以用于对中国或有关国家的投资。到那时,我国对外投资,不只是使用外汇,也不限于用人民币兑换成外汇到境外投资,而是用人民币直接对外投资。

(二)根据经济发展战略确定投资地区与行业

企业要结合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需要制定投资战略,确定投资的地区与行业。

首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这种目的的投资应以美国、日本、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为重点。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技术研发的外溢效应和聚集效应,提高技术水平,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带动国内产业升级。

其次,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制造能力大大提高,但利用率不高。我们可以采取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将有关产业转移出去,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源进行生产,就地销售。由于生产这些产品的技术已趋于标准化,与这些发展中国家技术差异不大,也易于被他们接受。

再次,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巩固市场。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日本,但这些国家对我们的产品设置了许多非关税壁垒,为了绕开这些壁垒,我国企业可以先对其周边没有受到出口限制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生产,再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或者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其他成员国进行投资,利用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的优惠政策,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例如,华源在墨西哥投资近亿美元,生产的棉纺织品大多销往美国市场。

最后,获取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源。可以采用合作开发的形式投资于资源丰富的国家地区。例如,中东、拉美地区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铜、铁资源。亚洲拥有丰富的森林、石油、铁、钾资源,这些国家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投资地区。总之,除了在已投资的国家继续进行投资外,还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

(三)培育先进技术,培养和吸引人才

我国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实现向高科技领域投资的目标,就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因此,企业除了加强自身研究开发的力度、在技术领先的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外,还可以采取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方式,提升技术水平。

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做出准确的投资决策,就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培养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在目前人才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国外人才资源,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其为我们企业服务,这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具体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建立境外投资促进机构,通过信息网络管理和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东道国政治、经济、法律、市场、合作项目、合作伙伴资信等方面的信息。二是健全行业组织,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通过与境外同行业的沟通与交流获取信息。三是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要加强与国外中介机构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法律、财务、知识产权和认证等方面的服务。四是充分发挥我国住外使领馆经商处的作用,为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提供支持和帮助。

(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

我国政府为了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制定了一些有关法律,如《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在拉美地区开展纺织加工贸易类投资国别导向目录》、《在亚洲地区开展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类投资国别指导目录》等。截止2005年底,我国已与87个国家正式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但是仅有以上这些政策和规定是不够的,要从法律上明确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其投资行为,必须制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法》等有关法律,使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在符合国内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快速而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增科.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6):49-52.

[2] 那颖.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5-78.

[3] 张如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3).

[4] 王锦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问题及政策建议[J].世界经济研究,2004,(4).

[5] 盛亚,单航英.中国企业跨国研发的策略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6,(1):1.

[6] 戎建,苗瑞卿.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5)

[7] 赵伟,古广东,何元庆.外向FDI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管理世界,2006.

[8]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健康有序:《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J] . 国际经济合作,2006,(9):425.

篇4

关键词:次贷危机;美联储;直接干预;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02

于2007年下半年突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从信贷危机到金融市场震荡,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美国本土到发达世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已演变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危机扩散的规模、演进的深度、造成的后果及影响以及美国政府和各国政府采取的救助措施都使得这场金融危机格外举世瞩目。作为危机的发源地和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国,其政府的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自然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细数历次美国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行为,可以发现美国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包括美国总统、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证券投资委员会、外国投资委员会甚至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等都积极参与了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尤其是履行美国中央银行职能的美联储在美国政府直接干预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深入研究美联储在次贷危机不同阶段采取的直接干预措施的经验和做法,对世界其他国家如何应对危机的挑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介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Board,简称美联储)成立于1913年,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核心机构,是美国政府干预金融市场最主要的联邦政府机构。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规定银行准备金比率、批准各联邦储备银行要求的贴现率三种主要的手段来实现相关货币政策;监督,指导各个联邦储备银行的活动;监管美国本土的银行,以及成员银行在海外的活动和外国银行在美国的活动;批准各联邦储备银行的预算及开支;行使作为国家支付系统的权利;负责保护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的实施;每年年初向国会提交上一年的年度报告(需接受公众性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及预算报告(需接受美国审计总局的审计)。因此当美国的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时,美联储将是美国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主力。

二、次贷危机中美联储的干预行为

从次贷危机的爆发到进一步深化以及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作为美国政府直接干预金融市场的主要机构,在次贷危机爆发至今的这一段时期,美联储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既采用了公开市场操作、注资、降息等常规的干预手段,也使用了定期拍卖工具(Term Auction Facility,TAF)和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TSLF)等非常规的干预手段。美联储在2008年12月16日将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降至历史最低点后指出:将使用“所有可用工具”来抑制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以及1/4个世纪以来维持时间最长的经济衰退。

1.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Interest Rate)的调整一直是美联储干预美国金融市场最主要的常规武器,利率的升降代表着美联储对美国经济走势的判断。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了金融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美联储被迫放弃了实施两年之久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自2004年以来的“升息周期”也随之作古。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由5.25%降为4.75%,这是2003年9月以来的首次降息。2008年1月21日与22日,美国股市爆发“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二”,迫使美联储10天内连续两次大幅度降息125个基本点。此后,联邦基金利率多次大幅下调,到2008年12月15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到了0.18的历史最低(见图1)。

美联储干预美国金融市场的另一个常规武器便是贴现率①。由于贴现窗口是美联储专门提供资金给金融机构的单位,而贴现率是美联储所收的利息,因此降低贴现率既可以帮助舒缓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的资金压力,又不会像调整联邦基金利率一样对消费者和企业贷款造成直接影响。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决定将贴现率从6.25%下调至5.75%,并将贴现期限由通常的隔夜暂时延长到30天,还可以根据需要展期。2008年3月16日,美联储进一步将贴现率由3.5%下调至3.25%。至2008年12月,美联储已经先后十余次降低贴现率(见图2),2008年12月15日贴现率已经处于1.25%的历史地位,贴现贷款余额大幅上升,为银行业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

2.对金融市场紧急注资。对金融系统的紧急注资也是美联储在次贷危机初期的主要干预手段,也是美联储对金融体系最为直接的干预。美联储2008年10月9日最新公布的周报表明,②由于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信贷市场的紧缩,美联储不得不通过加大注资力度来稳定金融市场的信心。截止10月8日,美联储向商业银行及券商发放的贷款总额达3606亿美元,已经超过2001年9.11事件时的水平。加上AIG集团已经提取的703亿美元额度,美联储自次贷危机以来发出的贷款总额已经达4309亿美元。③此外由美国总统金融市场工作小组(The President's Working Group on Financial Markets)10月6日发表的声明指出,美联储将进一步增加对金融市场的注资力度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预计美联储的注资总规模在2008年底将增加到9000亿美元。④

在美联储为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过程中,既有通过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法实施注资,也通过一级经纪商信贷工具(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以资产为抵押的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liquidity facility)等新方法实施注资;既有通过下属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提供贷款,也有与日本、欧洲、英国、加拿大、瑞士等的央行联手注资;既有对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贷款支持,也有专门针对单个金融机构如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AIG)的紧急贷款⑤(详见图3)。

3.建立贷款拍卖和国债拍卖机制。定期拍卖工具(TAF)是一种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向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融资的政策工具。它融资额度固定,利率由拍卖过程决定,资金期限以28天居多,有些长达85天,从而可为金融机构提供较长期限的资金。从2007年12月17日至今,美联储每个月都操作2-3次,每次额度约300-1500亿美元,共计进行了定期贷款拍卖32次,累计拍卖金额达到25100亿美元。截至2008年12月11日,金融机构通过定期拍卖工具持有的贷款存量为4480亿美元,⑥同时美联储还于10月6日宣布,将定期拍卖工具的贷款上限提高至4500亿美元,并将开始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支付利息。

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SLF)是一种通过招标方式向市场交易商卖出高流动性国债而买入其他抵押资产的融资方式,一级交易商可以提供联邦机构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以及其他一些非联邦机构债券资产。TSLF的期限一般为28天,可用于改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美联储下属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具体负责TSLF的运作工作。从2008年3月27日至今,美联储每周都操作1-2次TSLF拍卖,共计进行了国债拍卖46次,累计拍卖金额达到14432.5亿美元。

三、美联储直接干预金融市场的行为启示

与前几次金融危机相比,美联储在本次次贷危机中的直接干预行为,很多都创造了历史第一或历史首次。美联储前所未有地出资挽救单个金融机构,出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救市方案,以及全球主要国家联合救市,所有这些行为都体现了金融全球化、金融证券化和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政府直接干预金融市场的趋势,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如何应对危机的挑战具有主要参考意义。

1.多机构的“完美”配合。美联储的每一次注资,都是由美国政府和财政部配合进行的。美联储每增加一笔对金融机构的注资行为,美国政府的负债表上就会多一笔债务,美联储的注资是将金融机构的“债务经济”转变为美国政府的“债务经济”;财政部通过接管“两房”,向“两房”注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改善其资产负债状况,也是将“两房”的“债务经济”转变为美国政府的“债务经济”;美国政府通过实施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将美国普通民众在购房时的“债务经济”、金融机构高杠杆操作导致的“债务经济”、银行的错误投资导致的“债务经济”都转变为美国政府的“债务经济”。以上这些干预行为都需要资金,财政部就加快发行国债。

2.将“债务经济”进行到底。次贷危机以来美国政府的负债规模迅速增加,2008年10月17日,美国政府的外债规模已经达到10.33万亿美元,比2007年7月份的8.87万亿快速增加了1.46万亿美元,一年多的时间内增加了近16.46%。从单月新增政府债务来看,自2007年7月以来,除了2008年4月的单月减少之外,其他月份均有增加,其中2008年9月份政府新增债务达到了3569亿美元的天文数字。

3.金融巨头联合起来。美国的金融业巨头在美国金融市场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美联储在直接干预金融市场的同时,也通过借助金融巨头的力量来实施间接干预,以期取得双管齐下的效果。为了避免房地产贷款违约危机进一步恶化,美联储于2008年9月14日联合美国十大银行成立700亿美元基金,用来为存在破产风险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市场的流动性,以配合美国政府于当年2月12日联合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六家房贷巨头,推出的以帮助那些还不起房贷可能失去房屋的房主渡过危机的“生命线计划”(Project Lifeline)。同年美联储提供290 亿美元的担保,支持摩根大通收购次级按揭风暴中濒临破产的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

4.肥水不流外人田。与次贷危机初期财富基金大量进入处于流动性危机的美国金融机构相比,2008年财富基金在美国金融市场上毫无收获。之所以产生这一巨大反差,除了财富基金这身的原因外,美联储在干预金融市场中倚重本国金融机构、限制外国金融机构的意图比较明显。与次贷危机初期财富基金主要以提供资金、不参与管理的投资方式相比,2008年美国的大批金融机构处于破产边缘,财富基金的注资势必将涉及到这些美国金融机构的控制权和管理权,这是一向视金融业为敏感行业的美国政府无法承受和认同的,于是美联储通过为本国金融巨头提供担保等方式,尽力保证破产企业不被外资所吞并。

参考文献:

[1]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Proposed Rules for 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s,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June 11,2008.

[2]Christopher Cox,Testimony Concerning Turmoil in U.S. Credit Markets: Recent Actions Regarding Government Sponsored Entities, Investment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ptember 23,2008.

[3]Jeannine Aversa,Fed will provide as much as $900bn in loans to banks,The China Post,October 7,2008.

[4]The Staff of the Office of Compliance Inspections and Examinations Division of Trading and Markets and Office of Economic Analysis,The Summary Report of Issues Identified in the Commission Staff's Examinations of Select Credit Rating Agencies,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July 8,2008.

[5]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Working Paper No.0817,2008-10-8.

[6]祁斌.从市场的自我演进到政府的制度设计——美国资本市场发展路径特点及政府在危机中的行为.

[7]徐宝林,郭建伟.美国最后贷款人:经验与启示[J].银行家,2006(04).

[8]李宝伟.经济虚拟化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2.

注释:

①此处的贴现率主要是一级贴现窗口的贴现率(Discount window primary credit)。

②详见美联储统计数据FEDERAL RESERVE statistical release,October 9, 2008。http://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h41/Current/

③其中通过Primary credit贴现窗口贷款981.07亿美元,通过Seasonal credit贴现窗口贷款0.33亿美元,通过一级券商和其他券商的贷款为1229.4亿美元,通过以资产为抵押的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的贷款为1394.81亿美元,其他贷款(主要是AIG集团)为703.04亿美元。

④详见Jeannine Aversa,Fed will provide as much as $900bn in loans to banks,The China Post,October 7,2008。

篇5

一、财务分析师的专业机制

目前,特许财务分析师是全球证券投资与管理界一致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职业资格称号。而就分析师的工作成果而言,他们通常以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的形式来发表对跟踪公司的看法。投资建议是对一个公司进行分析后的最终产品,而盈利预测则是生成最终产品的关键投入,是一种对上市公司财务或非财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输出、解释等的一系列工作的集成。也是影响投资建议这个最终产品的决定因素之一。

二、金融危机下财务报表的解读

在大陆的股市,不读财报的投资者是大多数;不读财报而持续盈利的投资者则肯定是少数;其实,枯燥的财报一定是悲欢离合的财富故事的起点。

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每五家破产倒闭企业,有四家是盈利的,只有一家是亏损的。可见,企业主要是因为缺乏现金而倒闭,而不是因为盈利不足而消亡。

阅读财务报表必须有整体性,不宜以单一的财务数字或财务比率妄下结论。传统分析观点认为一家公司的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小于1将面临偿付风险,但对于沃尔玛和戴尔这样的企业,这种观点就不适用。

因此,作者认为要读懂年报,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看资产的质量与利润的高低

目前仍有报表使用者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和股东财富的变化时,更多地关注利润表,而对资产负债表关注较少。

而会计利润是容易被公司管理者操纵的,因为许多会计技巧的使用都可轻而易举地改变会计利润,使利润数字本身的价值受到贬损。

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或考核企业业绩时,报表使用者应更多地关注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标构成和变动。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应主要来自于主营业务。因为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下,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无论是否售出,都必须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所以,现行利润的概念是企业的全面收益。

2008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上市公司为维护其市场形象,在年报中利用短期投资收益、股权转让收益、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资产重组等非经常性损益填充业绩,从2008年年报中不难发现其操纵的痕迹。

(二)对现金流的质量和数量进行结构性分析

看懂现金流量结构,在阅读年报时是至关重要的。总量相同的现金流量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之间分布不同,则意味着不同的财务状况。一般情况下: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时,一般表明该上市公司处于产品初创期;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时,可以判断企业处于发展期;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时,表明企业进入产品成熟期;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时,可以认为企业处于衰退期。

所以,在分析年报数据时必须关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结构。

(三)辩证看待股东权益的质量与权益总额

股东权益是一个很重要的财务指标。股东权益金额大,则说明公司的实力雄厚。但当总资产低于负债,公司则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这时,如果实施破产清算,股东将一无所得,股东权益便消失殆尽。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由于公允价值概念的引入,财务报表中股东权益的数据在有些时候并不能如实地反映股东投入这一基本范畴,从而使财务指标偏离了常规意义上的经济内涵。如果上市公司报表中呈现大量资本公积是由于法定资产重估增值所形成的,那就有可能存在股东权益虚假的现象。

三、基于宝钢股份:金融危机下市场空间扩展的机遇分析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钢铁行业大量中小企业或停产或倒闭,这使得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着全面整合。本文以宝钢股份(股票代码600019)为样本,分析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钢铁需求主要来自制造业和建筑业,其中,制造业约占钢铁需求总量的49%。2008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制造业企业产量大幅度下滑,钢铁需求量减少。在建筑业中,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商品房在建工程减少,商品房建筑用钢需求量减少。钢材的需求量萎缩导致钢材价格大幅度下跌。(如表所示)

2008年,宝钢股份营业收入达到2003.31亿元,同比增长5%;实现净利润66亿元,同比下降51%;净利润率3%,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

在全球钢铁业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背景下,2008年宝钢股份仍然盈利66亿元,主要得益于主营高端产品,以高端产品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

根据2009年3月20日《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新华网),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宝钢股份扩展市场空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可以预见,未来,我国钢铁业将呈现高行业集中度、清洁生产、新技术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合理布局。这对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财务分析师的价值体现

篇6

面对这场谁也不能预计将会持续多久的经济灾难,我们媒体该怎样应对?这个严峻的问题开始摆在我们每个从业者,尤其是媒体主要负责人的面前。那些至今没有固定的读者群,那些依然没有盈利的媒体可能会倒闭;那些已经盈利,但盈利不是很多的媒体,将会活得很艰难:那些已经有很大影响力,盈利较好的媒体,同样会感到寒意。

经历了8年的奋斗,《IT时代周刊》越过了死亡线,开始盈利,并在产业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金融危机前,我们的广告销售非常好,但现在我们和绝大多数优秀媒体一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很多客户预算在取消,市场推广费用也在减少。

2009年,《IT时代周刊》把自己定位成“细节年”,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把每个细节做好,不断地创新,更贴近读者,贴近客户。在这场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没有选择,必须去直面它。我想,只有把事情做得好上加好,把内容做得更有价值,帮助读者和客户成功了,我们才能成功!

我们投资的IT商业新闻网也将会面对很多的困难,局势要求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长线打算,不在乎一城一池之得失,而应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

前几天,我和网站总编辑朱启明先生探讨IT商业新闻网发展的时候,我说:你不要着急,现在网站的内容开始有起色了,很多企业开始询问广告投放的具体事宜。我们先不要考虑盈利,而要更加扎实地把基本功练好,把基础打扎实,把服务做到位。只要能为客户真正创造价值,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篇7

《纽约时报》报道了一系列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成功抄底的公司和人。比如,一个名叫橡树资本的基金公司,在金融危机的时候花了60亿买进一大堆便宜债券,现在经济稳定了,橡树资本的这些债券都被清偿,总共获利15亿;而另一个叫乔恩·索科洛夫的富豪则在食品相关股票整体下跌80%的情况下购入了全食公司17%的股票,去年,这些股票的价值已经是原来的8倍,乔恩和他的公司一共赚到了17亿美元。

在2008年购入债券的时候,橡树资本的董事长霍华德S·马克斯说,除非第二次大萧条紧随而来,不然他们的购买行为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回报,而这种极容易压价的债券也机不可失。

事实证明,这些抄底者并不是投机分子,也不是捡便宜,他们是有理论依据的—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理论来自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指的就是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的现象。经济不可能永远热火朝天,而金融危机也不会永远持续,世界永远在“繁荣、恐慌、萧条、复苏”这四个阶段里循环着。

一般来说,在繁荣后期,由于资本家对未来收益一直作乐观的预期,通常会增加投资。但随着产能的盲目扩大,劳动力和资源渐趋稀缺,价格上涨,使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大;此外,随着生产成本增大,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利润逐渐降低。这时的资本家过于乐观,仍大量投资,可能会导致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经济便进入了“恐慌”阶段。

篇8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

资产的证券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金融繁荣的重要动力所在,也是金融创新的一项重要的结果。资产的证券化是一项创新活动,在全世界的金融活动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不断地推动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实现,促进了金融活动的不断完善。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华尔街的灾难性金融操作所带来的后果也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但是经过深层次的思考之后,我们会发现,资产的证券化其本身作为一种创新的方式,必然带来一定的好处,但是也会带有一定的弊端。资产的证券化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金融创新方式,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现了融资渠道的通常话,使得资金的流动性迅速的转化。同时,信用风险也通过证券化转嫁到了投资者的身上。证券化本身不仅仅带来了比较大的金融发展,还刺激到了金融的创新机制,金融神话的脚步也就不断地随着金融创新而延伸。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一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实践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资产的证券化在中国就渐渐地成为了学者们以及业内人士甚至是政府官员的相关关注焦点。但是,直到2005年我国的国内资产证券化的业务才正式的进入到实际的操作阶段。中国人民银行选择了两个国有的大型银行进行一定的试点工作。了一部分的资产证券化的产品,这两个试点的银行以银行的贷款作为基础的资产,发行了MBS以及信贷资产支持的ABS。到了2006年,国内首先出现了一种以企业的资产作为支撑的证券化的产品。这样的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在交易的数量以及融资的金融方面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过了银行的相关产品。这两种证券产品在银行间的债券市场上以及在交易所的市场上都开始了交易。

资产的证券化在中国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在2006年的5月,中国的证监会就了《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资产支持证券有关事项的通知》。这个通知基本上准许基金投资包含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相关规定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及进一步的规定了证监会批准的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类的品种。同时,国家所颁布的所谓“国十条”也进一步的规定了,在风险可以控制的基础上,提倡保险资金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能够投入到资本的市场同时,进一步的扩大保险资金投资于资产证券化的规模以及种类。实际上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在2006年是走过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年度。在2006年的时候就有将近20多只基金公司了将资产投放到资产支持证券的决定。在二级市场中我们也发现了相关的支持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资产证券化支持迹象。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政策

推动资产的证券化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中我们也得到了一定的教训和启示。笔者认为在金融市场上还需要国家做一定的工作,以期能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的金融市场。

1.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金融市场中,资产的证券化过程本身在发展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作为基础进行支撑的。在资产的证券化过程中,很多的重要环节,比如SPV、破产的隔离以及真实的出售等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法律保证范围内才能够顺利进行。在这些方面,我国的相关立法部门就需要根据实际的工作中所产生的需求,不断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尽快总结和制定出相关的法律。目前,国内的发展资产证券化选择了指定的部门进行规章制度――试点工作――总结教训――立法这样的发展途径,其本身虽然符合我国金融改革的一贯风格,但是由于市场的发展本身就是变化莫测的,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尽快地制定出相关的法律。

2.吸取相关的先进理念

在资产证券化的具体细节实施过程中,对于围观的参与者来讲,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吸取相关先进的理念应用到我国的具体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去。首先我们要相对应的增加交易信息尤其是资产池中的贷款构成以及利息收取的具体状况,同时要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不断的着呢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信息实际披露。在产品的细节设计方面,对于发行方来讲,产品要给发行人保留一部分的利益,进一步防止商业银行在资产的证券化过程中不断放松对自身的资质审核。这样将有利于限制放款人的过度冒险行为。

3.加强对于参与主体的实力提升

资产在证券化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参与主体是很多的。这些主体比如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相关的担保机构等等,他们的存在不仅仅能够有效地确保资产的证券化运行过程中的流程。还能够使得发起者以及投资机构的本身利益不受到损失。在我国,资产的证券化交易本身一般是在银行之间以及交易的场所进行的。证券化产品本身的流动性由于市商制度而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很显然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本身的发展也会受到比较大的限制。同时,在证券化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评级机构也应该进行比较好的培养和发展,其不仅仅影响到了证券化产品的透明度,而且会对市场的信息以及投资者的知情权进行保护。所以,一个成熟的市场中是不会缺少比较权威的投资机构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1.1 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分“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它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次级贷款,指的就是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以所购房屋为抵押的住房贷款。

2001年至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风靡一时。2005年至2006年,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但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并未因此而停住脚步。 放贷机构为了竞争,不断放松放款条件,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与此同时,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又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汇集起来,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贷款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再配以相应的担保和升级,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次级抵押贷款证券,被美国的金融机构做到了全世界,危机发生,全球就为美国的次级债买单。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危机就发生了。危机一旦发生,就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使得危机愈演愈烈。

1.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到2007年爆发,至今已经经历了4次大的冲击波。第一波冲击始于2007年8月份。当时危机开始集中显现,大批与次级住房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被迫进入“降息周期”。第二波冲击始于2007年年底至2008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美联储和一些西方国家银行被迫联手干预。第三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并大幅降息75个基本点。第四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7月。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美联储拟注资250亿美元。第五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破产最终引爆全球金融危机。

2 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监管缺失是本次危机的直接原因。金融监管缺失使一些国家的金融失去监管,使金融杠杆不适当的放宽放大。

监管松弛和内部管理松弛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监管松弛表现为金融当局和金融机构管理层缺乏及时全面掌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动向和真实信息的有效制度安排及措施手段,缺乏对有关从业人员行为的有效约束,奖罚不明,渠道不畅。金融监管松弛的例子有很多。2008年12月15日 ,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麦道夫一直向其客户承诺每月约1%的投资回报,无论大环境如何他从未亏过。据估算,投资者们损失可能高达500亿美元。受害者名单却越拉越长,既有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众多银行和机构的投资者,也有为数不少的对冲基金,学校、慈善基金,甚至还有许多和他同为犹太裔的富翁。全球多家著名金融机构损失惨重。随着越来越多的案情细节浮出水面,美国公众的情绪从震惊演变为愤怒——在麦道夫涉嫌欺诈的二十年时间里,监管部门都干什么去了?!金融作家Gunther Karger已经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总检察长投诉,要求调查该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和其他委员是否履行了各自的职责。震惊全球的麦道夫案风波还未平息,美国又一起“大规模商业欺诈案”浮出水面。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以涉嫌“大规模商业欺诈”指控得州的亿万富翁、斯坦福金融集团的董事长艾伦·斯坦福及其旗下3家企业欺诈80亿美元。多年前,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曾发现美国得州大亨斯坦福集团涉及重大证券违法行为,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即将发生大问题的信号,但监管机构每次都让该公司缴相对小额罚款了事。近期,英国版麦道夫—一名外汇交易商涉嫌欺诈4000万英镑被捕。这是英国第一次因信贷紧缩而引发的大型案件。金融监管缺失状况从上述典型案例可见一班。

3 加强金融监管的思路

金融监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庞杂,本文主要从家监管目标、主体、依据、对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加强金融监管的思路。

3.1 金融监管目标要以安全优先,兼顾效率

金融安全,在更学术的层面上被称之为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发挥其配置资源、分散风险以及清算支付的功能,而其在出现各种冲击以及结构性变化时,依然能够发挥其基本功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00多年前,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货币经济是经济的第一推动力金额维持推动力。没有金融就没有现代经济。它的状况如何,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未来。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是现代银行经营的三个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现代银行在其业务活动中,应注重兼顾协调,通过资产和负债的综合管理来实现三者的要求。在金融实践中,金融业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经营理念,始终把安全性摆在首位,这是金融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这次席卷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的警示。

篇10

2010年

透视后危机时代面料产业新活力

如果说秋冬代表着收获,那么春夏则代表着希望。在经历了2008年和2009年金融危机对行业的严峻冲击之后,2010春夏面料展集结了国内外面料品牌,展示全球面辅料企业的蓬勃活力,透视后危机时代下面料企业的新发展。

在“后危机”阶段,经济社会需要新的发展思维,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纺织企业也在冲击下重新调整转型,并在转型中持续创新,这也是企业进行品牌建设、不断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在这一届展会上,热度不减的参展形势正像是为“后危机时代”打入了一针兴奋剂。

而经过冲击后的业内企业,也越发珍惜和重视在品牌展会上企业形象的展示和推广。更多老展商申请由标准展位转为光地展位,并要求扩大展位面积进行特装,并着重加强展示产品的创新和科技含量;部分新展商把北京展作为进入市场、推广产品的首选平台。因此,展会展出面积和展商均比2009年同期有所增长。

作为传统的出口商品,纺织品在金融危机之后也率先实现“突围”,成为2010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营的一大亮点。2010年的展会与中国服装服饰博览会和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共同打造2010年3月北京纺织产业链的盛事,也可谓是为2010年打响了“开门红”。

2011年

“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专业展

作为2011年这个“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纺织行业盛事,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融品牌之力,合科技之势,贡献出了一场高水平的专业展会。

在展会上,海外展团精锐产品集聚登场。海外国家和地区展团包括德国展团、意大利展团、巴基斯坦展团、中国台湾展团、日本展团及韩国展团。此外,还有来自奥地利、印度、瑞士、中国香港、泰国、葡萄牙、英国、土耳其以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独立展商参展。使得专业观众不仅能看到纺织品百态,还随时随地感受到了国际化专业展会所传递出的科技创新理念和品牌魅力。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包容式增长”的理念,规划过程中的五年则是纺织行业发展的新机遇期,综合软实力的提升对于产业的生成力、产业链的重新整合将非常重要。作为开局之年的行业盛会,2011年的展会无疑是开了一个好头。

2012年

细节体现展会水准

2012年, 展会筹备之初就遇到了北京国展中心9号馆被拆除,可用展览面积减少的情况。但是与此同时,面料展参展商报名依然十分踊跃,主办方在实地考察展馆,多方协商和讨论之后,重新规划展馆分布,对布局做了较大调整。并新开发了共1000多平米净展览面积区域。成功地解决了因为展馆问题所可能带来的展会不便。

在展位设计上,2012年的展会,展位搭建一改往日形象,使用了与2011年上海秋冬面料展同样的最新设计与材料,体现了更强的功能性与美观性。为了方便买家到场采购产品,展览会还对个别产品区域细分了专业分区。

除了这些细节之外,不得不提的还有主办方在组织参展中的作用。主办方在大力邀请华东、华北、东北观众参展的同时,加强了对于中西部观众的组织,对各地服装协会、专业市场等进行多点拜访、定向邀请,保证展会取得预期效果。

2013年

全球化盛会再攀高峰

intertextile面辅料展为面辅料企业的商贸对接、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体现其不可替代的商贸平台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发挥巨大的示范效应和推广效应,体现出其难能可贵的行业引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