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代价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增长的代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增长的代价

篇1

关键词:福建 贷款 三驾马车 实证

一、引言

长期以来贷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都是理论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源自西方的信贷渠道论深入研究了贷款如何影响经济活动。该理论首先由 Robert Roosa(1951)提出,此后 Stiglitz(1981)、Bernanke(1988)以及 Kiyotaki(1997)等研究确立了其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地位。随着理论的发展,国内一些学者在实证方面进行了检验。盛松成等(2008)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是银行贷款。程卫红等(2010)选取了国内15 个省市2006—2009年的经济金融数据,结合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不同区域在相应发展阶段经济金融的突出特点以及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发现国内信贷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但信贷增长所引致的投资增长却不存在显著差异。李锦玲等(2011)采用Panel Data模型对1995—2009年全国及省际经济增长与银行信贷资金分布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贷款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贷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明显不同。李蕊(2012)实证发现,贷款对于浙江省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均衡关系,但近年来,浙江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程棵(2012)等实证发现,我国信贷增长周期对于经济增长周期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性,信贷的投放效果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信贷在温和通胀和人民币贬值时期对于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对科学揭示贷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这些文献较多讨论的是贷款与GDP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较少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投资、消费和出口角度出发,研究比较贷款与这些经济增长因素之间的联系。因此,本文拟以福建为例分析贷款与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关系,通过实证试图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

二、实证方法和变量选择

(一)实证方法

单方根检验。由于多数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存在不稳定性,属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如果直接用其建立回归模型,即便模型本身拟合度很高,但模型的残差序列是一个非平稳序列,反映因变量除了能被自变量解释的部分以外,其余变化仍为不规则,随着时间推移将越来越偏离因变量均值,所以建立的模型难以预测未来信息。因此本文将对所有变量进行单方根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判断各序列是否具有平稳性,在检验方法上选择ADF检验。

协整检验。虽然一些经济变量属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本文将选择Engle 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判断方程的合理性,这一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对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单方根检验,如果该序列平稳,则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如果变量X有助于预测Y ,即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回归时,如果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够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是Y的格兰杰成因,否则称为非格兰杰成因。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这里采用年末福建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代表贷款(DK),采用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度出口额分别代表投资(TZ)、消费(XF)和出口(CK)。本文研究的样本区间为1990—2012年。除2012年数据来源于《2012年12月福建统计月报》外,其它年份数据来源于历年《福建统计年鉴》。本文使用EVIEWS6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与检验

(一)单方根检验

在单方根检验前,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原序列取对数,分别记为LDK、LTZ、LXF、LCK,相应的一阶差分记为DLDK、DLTZ、DLXF、DLCK。表1分别是1990—2012年各序列单方根检验情况。

从表1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DK、LTZ、LXF、LCK序列接受原假设,即存在单方根的结论;DLDK、DLTZ、DLXF、DLCK序列拒绝原假设,即接受不存在单方根的结论。因此,LDK、LTZ、LXF、LCK序列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它们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

(二)协整检验

由单方根检验结果可知,LTZ、LXF、LCK序列与LDK序列都是I(1),它们都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对这些序列分别进行协整检验。对序列进行OLS估计,得到:

LTZ=-1.02+1.06×LDK(-1)+e1 (1)

(-3.86) (31.96)

R2=0.98 F=1021 AIC=-0.61 SC=-0.51

LXF=0.44+0.87×LDK(-1)+e2 (2)

(4.12) (64.94)

R2=0.99 F=4217 AIC=-2.42 SC=-2.32

LCK= 0.01+0.91×LDK(-1)+ e3 (3)

(0.04) (25.38)

R2= 0.97 F=644 AIC=-0.44 SC=-0.34

分别对残差序列e1、e2、e3进行单方根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三个残差序列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接受不存在单方根的结论,表明LTZ、LXF、LCK序列分别与LDK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模型(1)、(2)、(3)反映,在1990—2012年期间,福建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下一年度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额分别提高1.06个、0.87个和0.91个百分点。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分别进行LTZ、LXF、LCK序列和LDK序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原假设“DLDK不是DLTZ的格兰杰成因”、“DLTZ不是DLDK的格兰杰成因”、“DLDK不是DLXF的格兰杰成因”、“DLXF不是DLDK的格兰杰成因”、“DLDK不是DLCK的格兰杰成因”、“DLCK不是DLDK的格兰杰成因”的P概率值分别为0.0053、0.0935、0.0018、0.0172、0.001、0.3323。因此,在5%的显著水平上,在1990—2012年期间,福建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额的格兰杰成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格兰杰成因,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出口额均不是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格兰杰成因。

四、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协整分析表明,在1990—2012年期间,福建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额之间存在着较为稳定的关系,而且单位贷款增加对下一年度投资的拉动作用高于出口和消费。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证实,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加能够有效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额的增长。

(二)政策建议

1、继续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

首先,要支持全国性及省外区域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外资银行来闽设立分支机构,对新设立的区域性分支机构、配套服务机构等金融机构,建议地方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一次性补助。其次,要鼓励发展村镇银行,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最后,要支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按照严格监管、规范运作的要求,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坚持小额、分散的经营取向,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稳健发展。对经营规范、治理优良的小额贷款公司,今后可以优先考虑将其改制为村镇银行。

2、着力增加福建实体经济贷款规模

驻闽全国性金融机构要努力向上争取新增信贷规模,积极引进总行直贷项目或单列信贷指标,多渠道增加信贷资金来源,满足实体经济资金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三农”等薄弱环节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要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拓展资产转让、海外代付、内保外贷、进口保理等业务,综合运用“信贷+信托”、“信贷+租赁”等融资方式,拓宽表内外融资渠道,增强实体经济的支付能力。由于财政扶持政策有积极的政策导向功能和杠杆效应,建议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完善对涉农、小微企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贷款投入和金融服务。

3、着力增强贷款对福建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以省市级以上重点项目为抓手,积极向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发放贷款,及时、高效提供外汇管理、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通过满足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针对部分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较多的情况,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境外、省外银行业合作,采取银团贷款、内保外贷、信贷资产转让等方式,吸引境外、省外资金流入福建。近年来,国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各种债券发行规模迅速扩大,由于债券筹资成本一般低于贷款利率,重点项目应转变融资观念,抓住机遇降低融资成本。同时,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要以此作为经营转型、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的契机,积极为重点项目业主单位发债筹资提供财务顾问、信用评级、债券承销等金融服务。

4、着力增强贷款对福建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是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实施更加积极的金融促进就业政策,加大对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通过增加城乡居民就业机会促进居民增收,增强消费能力。二是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树立消费信贷营销意识,积极拓展消费信贷业务,一方面要通过组建专业性的消费贷款经营机构,专门推进消费贷款业务的营销工作,如建立个人贷款事务中心等,为消费者提供贷款咨询、受理、审批、发放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建立不同层次的消费信贷品种体系,加快新产品创新的步伐,继续推进汽车、住房、家电、教育、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业务,满足城乡居民不同类型消费需求。此外,为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建议政府加快制定和完善消费信贷的规章制度,对消费信贷的对象、程序、用途以及消费信息的披露等事项做出规定,切实维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

5、着力增强贷款对福建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

省内金融机构要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创新进出口信贷产品,大力拓展进出口信贷业务,提升金融支持外贸发展服务水平。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用好用足政策,支持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的货物、技术和服务出口,提升出口信用保险的贸易融资功能。要充分发挥融资担保机构作用,为符合国家政策方向且风险可控的中小出口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提供担保。为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综合举措,稳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参考文献:

[1]程棵,刁思聪,杨晓光.中国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1)

[2]程卫红,姚雪丹,魏莉.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影响效率研究[J].天津经济,2010(9)

[3]李锦玲,李延喜,栾庆伟.银行信贷资金的分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3)

[4]盛松成,吴培新.中国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J].经济研究,2008(10)

篇2

【关键词】能源 环境 经济增长

一、贵州省经济、能源、环境总体情况

近几年来,贵州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贵州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在增长。从2000~2010年,贵州省的GDP增长率每年都在上升,平均增长率为16.25%。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的消费量也是相当大的,贵州省的能源消费量逐年递增,并呈加快趋势。2000年,贵州省的能源消费总量是4278.58万吨标准煤,而到2010年则快速增长到8175.43万吨标准煤。但是,由于贵州省自身产能水平极低,供需缺口很大。因此,能否很好地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将成为影响贵州省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环境污染方面,这里主要分析废水的排放情况。废水的排放量从总体上来说是在不断增加。2000年排放量为55400万吨,2007年则上升为60800万吨,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相违背的。

二、能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β1为0.8318,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能源投入的增加,贵州省的生产总值将不断增加。但是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贵州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的供应。然而,由于贵州省“无油、缺煤、少电”,资源匮乏,80%以上消耗的能源都要从省外调入。因此,贵州省不适合发展高能耗项目的产业模式,需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另外,β2为0.0613,说明贵州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说,贵州省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在我国,普遍采用GDP来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成就,用产值和经济增长率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进行考核,这就导致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惜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综上所述,贵州省经济的增长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同时贵州省资源不太丰富,不断拉大的供需缺口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环境污染最终也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是一种极不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能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贵州省的能源结构

要加快贵州省的电源电网建设,并大力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以缓解电力供需矛盾;要积极开发水电,利用贵州抽水蓄能的丰富资源,重点考虑建设一批调峰能力强的中型水电和抽水蓄能电站;要优化发展煤电,推行高效洁净燃烧技术和提高技术设备水平,以提高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使用效率。

(二)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消耗型向循环型、投资推动型向创新推动型经济转变,实现贵州经济向高级化发展。

(三)完善绿色GDP 指标体系

要不断着力于提高全民,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绿色GDP的认识观念,提高绿色核算技术,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并制定出与绿色GDP核算相关的法律制度,以摸索并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

(四)加大环保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要突出抓好环境保护,以减少水和大气污染为重点,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要下决心把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工作抓好,加大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和其他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治理;要认真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问责制度,加大处罚力度,纠正超标排污行为。

参考文献:

[1]周彬,吴翔.浙江省3E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 2006,(3).

[2]魏一鸣,范英等.中国能源报告(2006):战略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7).

篇3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经济稳定 宏观政策 最优的经济增长速度

一个经济的成功与失败主要是以经济增长的情况为标志的。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也是各国所追求的最重要的长期目标。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国民生产总值或生产能力的持续增加。对于当代世界各国而言,各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无一例外地将保证经济增长作为一项宏观经济目标;在西方国家,经济没能实现预定的增长目标可能会导致一届政府的跨台。

一、经济增长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可以普遍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一国全体社会成员的平均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主要地取决于人均国民产出水平。要提高人均产出水平,不能靠缩减人口规模,而只能靠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可以促进收入分配的平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同样的好处,即使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还有许多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社会成员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们的生活水平不能自动地随经济增长而提高。这就需要社会或政府实行某种再分配,消除收入分配的极端不平等。经济增长则可以使收入再分配更容易实行。经济增长可以促进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消费模式是随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样,一个社会整体的消费模式也会随全体社会成员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可增加国家的实力,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

经济增长不只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需要人们付出一定的代价。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支持。在一国的产出水平一定时,要增加资本的投入,就必然减少目前的消费,即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人们要以牺牲目前的消费为代价。经济增长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造成环境的恶化。随着经济的增长,特别是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和水受到了污染,自然景观遭到了破坏。经济增长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迅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知识的创新、技术的进步会使人们原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迅速老化过时,不得不在一生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性和精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变化的人会被抛在后面,成为落伍者,甚至成为失业者,这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紧张感。伴随经济增长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也会使一部分人感到不适应。可能会增加人际冲突,提高犯罪率、自杀率、离婚率,并可能产生其他一些社会弊害。

二、应该选择一个适度的或最优的经济增长速度作为目标

经济增长是件好事,但好事做过头就会变成坏事。因此,经济增长速度不是越快越好,不能盲目地追求最大增长率,而应该选择一个适度的或最优的经济增长速度作为目标。

对最优增长速度的确定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可以通过权衡经济增长的益处和弊害来确定最优经济增长速度。当经济增长速度较低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利大于弊;当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很高时,继续提高增长速度就会弊大于利,以致使经济增长得不偿失。能够使经济增长的益处大于由经济增长产生的弊害之差最大化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是最优经济增长速度。

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然引起需求膨胀,导致资源短缺,使通货膨胀不断加速。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还会造成经济结构失调,特别是导致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需要投入较多、投资周期较长的基础产业增长滞后,成为“瓶颈”,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而且,由于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必然以过多地抑制人们当前的消费为代价,会使人们失去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性,因此,是不能长期持续下去的。当在各种限制条件的作用下,从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向较低的增长速度回落时,通常会使速度低于本可以保持的速度,甚至在一定时期内,使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状态,使经济陷入忽热忽冷,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之中。而且,在这种不稳定的增长过程中,过高的速度与随后必然产生的低速度甚至国民产出水平的下降阶段相抵消后,长期增长速度很可能低于长期保持适度增长速度情况下能够达到的长期增长速度。因此,即使以长期增长速度最大化为选择标准,也应该将增长速度保持在适度水平上。

最优经济增长速度是能够兼顾目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速度。经济增长不是人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手段。因此,长期以来,大都以人均消费水平作为选择最优增长率的标准。然而,在产出水平一定的条件下,要增加目前的消费,势必减少投资,而减少投资又会减少未来的产出及未来的消费。同样,要使未来的消费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就需要有较多的投资,这就要求牺牲较多的目前消费。因此,如果以人均消费水平作业标准,则最优增长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目前消费与未来消费或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最优经济增长应该能够兼顾其他目标。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并不是人们所追求的唯一目标。

三、稳定经济的政策

尽管各国政府长期致力于追求经济稳定,但是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一直是困扰各国经济发展的难题。为稳定经济而采取的政策必须通过对总需求的影响来发挥作用。换言之,政府在面对衰退或通货膨胀时,所能采取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影响总需求的增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最优结合,有赖于两个因素:(1)符合于需求管理的需要。(2)合适的倾向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需求管理就是政府利用倾向政策和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具体来说,当经济牌衰退时期,相对于潜在产出而言,总需求有所降低,这时政府可以运用倾向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或是提高倾向供应的增长速度,或是扩大结构性预算赤字,或是将这两种措施结合起来,以促使经济重新恢复活力。当经济处于上升时期,总需求扩张以至于超过潜在产出,经济受到通货膨胀威胁时,政府可以运用倾向政策和财政政策抑制经济的超常扩张,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压缩政府开支,形成结构性预算盈余;也可以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降低货币的增长速度;或是将这两种措施结合起来,以放慢经济扩张的速度,减缓通货膨胀的增长。为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政策实施力度和政策实施时间方面的准确性

政策力度的把握要基于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方式的把握,特别是微观主体对政策变量的反应弹性。政策时间的把握需要考虑两点:(1)选择某个时间推出一项新的政策,或者政策发生转向,需要建立在实际经济形势是否发生了转向的前提下;(2)在政策实施的时间长度上,要考虑政策从实施到发挥作用有一个时滞,在很多时候, 政策这张弓不能拉满了,而要留有余地。

总之,无论是政策实施力度还是政策实施时间选择,都要基于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依靠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以及统计指标本身的可信度,这才是进行准确判断的基本依据。而当前这方面的严重不足,是造成在政策力度与时间把握上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因而,建立一个准确的、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将是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运用宏观调控手段要注意不同手段的不同特点

财政政策是较为直接的调控手段,见效快,因而一般都是在经济过冷或过热的情况下紧急启用,它往往是促成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第一推动力。货币政策则不同,它是间接的调控手段,它需要通过市场这一迂回的途径最终作用于经济,发挥作用有较长的时滞。但它是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持续的推动力量,也是在经济形势出现变化后能够进行微调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汪祥春.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迈克尔•帕金,梁小民 译.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 转变发展方式 指导思想 工作重点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65-01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经济体制下,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方式和要素组合方式。其基本内涵是采用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分粗方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征是:经济增长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生产状况是技术创新缓慢,劳动者素质较低,经济管理水平较低,增长的代价高,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波动性。集约型增长方式的特征是: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依靠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来推动,是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较高,增长的代价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强,增长呈持续平稳状态。现在,党和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就是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为集约型的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战略,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轨道。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不可持续。目前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过高。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的比重低,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少,经济发展代价大,能源消耗大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每年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但能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我国每年的技术专利有7万多项,但专利的实施率为10%左右;我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9%,其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贡献率。我国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已是“半壁江山”,但是多数民营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多数民营企业的产品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在市场上明显受制于人;多数民营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缺乏应变能力。民营企业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靠低成本、低价格、粗放式的生产方式难以维持,即使今天艰难地生存下来,也难逃脱明天被淘汰的命运。所以,民营企业家一定要增强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感,使后危机时代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二、民营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是个漫长的过程。自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今已有15年,一直到去年发生世界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才引起大家的重视;二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既要有紧迫感,又要从国情、省情、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出发,选择正确的工作方针;三是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也是推陈出新的创新过程,期间,一些落后的产品和生产方式会被淘汰,是个痛苦的过程,但创新的成功会带来“枯木逢春”、“柳暗花明”的喜悦和快乐。四是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伟人创伟业,奇才创奇绩,人才是转变生产方式的组织保障。

三、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要以创新为重点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必须以创新为重点。民营企业创新首先要提升企业家自身的素质。提升企业家自身素质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改变“要我转型创新”成为“我要转型创新”的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系统变革,产业转型的同时伴随着观念转型、思维转型、文化转型和管理转型,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变。因此,在产业转型的同时,要搞好技术转型,从仿造向创造转变;品牌转型,从贴牌、定牌向自主品牌转变;管理转型,从传统的家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文化转型,从家庭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转变。

创新要付出艰苦卓绝的代价,要做好扎扎实实的工作,集中起来是做好七个方面工作:一是抓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实践表明,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企业生存困难;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企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5%,企业才有竞争力。二是抓研发,企业不搞研发,创新是句空话。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分别建立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研发中心,这是自主创新的基础。三是抓“产、学、研”联盟,把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四是抓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高技术人才是技术创新的组织保障。五是抓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建设,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载体,产业化基地环境好,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才迈得快。六是抓龙头企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主要是靠龙头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抓好了,才能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七是抓重点项目,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同重点项目结合起来,既保证重点项目顺利进行,又使企业在建设中转型升级,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要坚定信心,未来十年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黄金期

中国民营企业经过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了困难,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这是正确的战略选择。民营企业只要痛下决心,认真搞好产业转型升级,过了这道坎,民营企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现在在民营企业面前展现四大商机:一是抓住产业转型提升机会,发展新兴产业;二是抓住贯彻国务院“新36条”机会,使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三是抓住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机会,拓展海外市场;四是抓住扩大内需成为大国经济发展“重头戏”的机会,在扩大内需方面做大文章。最近,知名经济学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在第八届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指出,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的经济在转型,美国经济、欧洲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已经改变,“未来十年一定是新兴市场的十年,而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内需,而内需主要靠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无疑已经成为提振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撑,民营企业应该提振信心、立足长远。”

篇5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0 引言

我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环境质量越来越低下的情况,一些地区出现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问题。为了社会的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谋求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我国各级政府应该既要注重经济的增长,又要注重环境的改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环境有利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我国政府去解决,在现代经济增长的环境下,我国应当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环境的治理,从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1 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且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人们长期对大自然的掠夺破坏了生态,经济增长以及工业化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增长的越迅速,环境污染就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治理问题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发展中的国家,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一方面要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二者的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既对立又统一,人们要积极探索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契合点,以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基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基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阶段,虽然对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有所认识,但并没有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且有关部门监管不力,不仅破坏了环境,还制约了经济的循环增长和持续发展。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为了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必须合理客观的分析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的现状。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经济都是在不断的增长,但是这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比如,城市的扩张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可是也造成了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这就引发了城市的环境问题。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必须注重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政府可以通过经济的手段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2 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的途径

2.1 以财政政策为基础

在指定财政政策时,应当将经济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指定,以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财政政策的合理科学的制定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财政政策的制定不仅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政策的制定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将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增长的和谐。实现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2 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我国在发展工业时应当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道路。东部地区在发展经济时应该加快科学发展创新速度,不断进行结构优化,对现有的高耗能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清洁生产的设备以及工艺。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所以在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和较少,环保意识也比较落后,所以在中西部地区不能进行先污染在治理的模式,不能放任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破坏,所以现在必须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帮助企业改进技术、引进污染治理设备,并建造污染治理设备,在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3 加强政府的政策力度

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当冲充当主导地位,政府不仅要制定严格的标准来防止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加强环境的治理的执行力度,采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环保型设备和更清洁的能源,推动技术的创新和改革。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收取一些排污费来严格限制排放污染物。同时,对中西部应当加强控制,因为中西部由于经济的落后,会不考虑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恶化的后果,所以更容易进行抢夺性的发展,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所以,国家必须进行对中西部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监督当地政府进行经济建设工作,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环境保护,从而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协调好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发展。

2.4 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与合理利用外资

在进行进出口贸易时,必须注意贸易的结构,大力倡导绿色贸易,对造成严重污染的商品,应该在进行贸易时采取关税政策或其他政策严格限制其出口,但是鼓励该商品的进口。坚决防止发达国家的污染转到我国,所以应当禁止进口有毒的商品或有害的生活垃圾。我们要通过降低出口资源型的产品的比重而是通过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来提升本国的贸易地位,也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吸引外资时也要注重对外资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审查,对于资源节约型的外企,要进行一定的奖励,而对那些将污染企业转移到我国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坚决抵制这样的外商的进入。针对东部引进外资较多的现象,要减少资源密集型企业的引入,应该吸引高新技术的新型外资的进入。目前发达国家企业需要为环境污染企业的收取高昂的污染成本,所以不得不将这些企业转移到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中来,所以我国要避免这种企业的引进。

3 结语

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度,环境污染治理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仍然是主要能源消耗地和污染诞生地,这是我国环境问题面临的重大挑战。笔者认为,任何国家都存在最高环境承载力,决不能重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有效的管制环境,以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为我们揭示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对于我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十分重要,首先是对于宏观经济紧缩政策下经济增长的评估。 按照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14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这样一个结果对于很多人似乎还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好像紧缩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从贸易顺差的负增长、居民收入增长的明显减缓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上涨等因素分析将证明经济增长的下滑是实质性的。

2007年贸易顺差增长率是47.7%。而2008年一季度,贸易顺差41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贸易顺差的负增长显然对于一季度经济增长不再有任何贡献。

居民收入的增长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2008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4%(2007年实际增长12.2%)。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收入实际增长有明显的减缓,将会影响未来的消费增长。

2008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6%。但是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同比上涨8.6%。扣除价格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实际增长幅度是14.7%(2007年实际投资增长20%),因此可以发现投资实际增长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

2008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8%。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21%,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8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6.6%,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个百分点;其余各类商品价格略有涨跌。可以看出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之外六个小类的商品与服务共同对于物价上升只贡献了0.2%。因此,2007年以来结构性物价上升的特征没有变化。

以上分析的一些结论可以归结如下:

1.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可以从生产法进行核算,也可以从支出法进行核算。按照支出角度分析,在主要经济推动因素中,贸易顺差和投资增长下降是经济增长减速的主要因素。而且这种导致减速的幅度是严重的,应该在3个百分点以上。因此可以看出从支出方进行分析,目前经济增长大致为9%左右。

2.而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的减速,为今后消费的增长蒙上了一定的阴影,而目前有一些消息,如春节广交会的结果预示着2008年的贸易顺差的发展趋势也是难以乐观的,因此经济增长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3.中国经济增长的下降幅度过大,将会导致最重要的后果是失业问题的恶化。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如果经济再大幅度下滑,就业形势将进一步恶化,应该避免这样结果的发生。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中长期没有失业率的指标,使得人们的关注点一直在物价上,这是不全面的。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设定上,将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性置于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之上是不合适的。

4.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为大量过剩的农业劳动力提供就业是关键。而目前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是提供过剩农业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行业,如果这两个行业大幅度减速,对于就业形势会产生特别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一直是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而经济下滑的冲击通常主要由中小企业承担。

5.2008年的物价走势继续呈现结构性的特征,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高一些有关商品的供应(如食品)就能够缓解价格的上升。全面的总需求紧缩是不需要的,货币的全面紧缩也是不需要的。由于中高收入人群支出结构的变化,食品价格上升的影响并不大。而2007年以来农民收入的上升幅度可以印证在目前的物价上升中,农民主要受到的是正面的影响。受影响较大的人群是城镇中的低收入人群,通过财政手段对他们进行补贴就能够缓解负面的影响。目前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继续大幅度上升,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还要指出的是,在经济下滑中,城镇中的低收入人群往往首先受到伤害,因为他们的竞争能力较弱。一些人认为中国的物价将大幅度全面上升,为了防止这样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下降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是一种耸人听闻,完全误导的言论,不能以此为根据制定政策。

6.2007年以来货币紧缩的累积效应、后续效应会在2008年逐步释放。即便不出台新的从紧货币政策,2008年的货币政策环境仍然是从紧的,因此经济增长的下滑还会继续。

篇7

关键词:能源环境经济增长回归分析循环经济

经济、能源消耗及环境现状

近几年来,江苏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江苏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在增长,但是江苏省的增长速度普遍比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从1990~1993年,江苏省的GDP增长率每年都在上升,到1993年达到最大值,其具体值为22.02%。1993年后,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其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大的,均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的消费量也是相当大的,江苏省的能源消费量逐年递增,并呈加快趋势。1999年,江苏省的能源消费总量是5960.14万吨标准煤,而到2007年则快速增长到18031.67万吨标准煤,是1999年的三倍多。同时,电力的消费量也在增加,其年增长率变化较大,最大已达22.1%。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种能源的消耗量也将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江苏省自身产能水平极低,供需缺口很大。而且,由于电力供应不足,江苏省在过去几年普遍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许多企业被迫调整厂休,避峰让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苏经济的发展。因此,能否很好地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将成为影响江苏省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环境污染方面,这里主要分析工业废水的排放情况。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从总体上来说也在不断增加。1996年排放量最低,为85481万吨,2007年则上升为192426万吨,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相违背的。

能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虽然社会能源的种类很多,但是一个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能源投入,其初始状态通常是煤、石油、天然气及水电四种能源。而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与振动危害及其他。本文仅以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FS)表征环境污染程度。并以能源消费量(NY)和废水排放量为自变量,全省生产总值(GDP)为因变量,建立如下计量模型进行研究:

Y=β0+β1X1+β2X2+μ

其中,Y、X1、X2分别表示GDP、NY、FS,μ为随机项。

本部分收集了江苏省1990~2007年的全省生产总值(人民币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等有关数据。所选数据全部源于1997~2008年各年的《江苏统计年鉴》。由于从年鉴上得到的全省生产总值是按当年实际价格计算的,各年的数据不具可比性,因此本文用以1985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其进行修正,以便使所得结果比较客观准确。

根据以上建立的模型,对所收集的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3.0进行线性回归,根据回归结果,建立了如下回归方程:

Y=-554.7009+0.307044X1+0.001697X2

(-13.29282)(52.36129)(3.287607)

R2=0.998840,F=5594.677

统计学检验、计量检验。从回归结果看,拟合优度R2接近于1,解释了总离差的99.884%。同时,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的参数估计都通过了t检验,F值也大于其临界值,这说明回归方程的总体显著性水平较高,拟合得很好,而且变量电力消耗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此外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及异方差。因此,回归方程是总体线性显著的,它能正确地反映能源、环境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意义分析。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β1为0.307044,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能源投入的增加,江苏省的生产总值将不断增加。能源多消耗1万吨标准煤,全省的生产总值将增加0.307044亿元,这种正向的相关关系与实际也是相符的。能源是一国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没有能源的提供与利用就不会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更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的供应。然而,由于江苏省“无油、缺煤、少电”,资源匮乏,95%以上消耗的能源都要从省外调入。因此,江苏省不适合发展高能耗项目的产业模式,需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另外,β2为0.001697,说明江苏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说,江苏省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在我国,普遍采用GDP或GDP的增长率来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成就,用产值和经济增长率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进行考核,这就导致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惜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由此所产生的恶果也最终将对经济产生“报复”。因为环境污染的加剧,又不断会拉大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支出。

同时,运用Eviews软件计算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得出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79059。这说明能源的高消耗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改善环境,就要从减少能源的消耗入手,不断提高能源的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综上所述,江苏经济的增长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同时江苏省资源不太丰富,不断拉大的供需缺口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环境污染最终也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是一种极不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江苏省的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调整轻重工业的比重,大力发展轻工业,向结构轻型化发展。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定量技术指标,在水泥、钢铁等行业,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从而促进能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优化江苏省的能源结构

首先要加快江苏省的电源电网建设,并大力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以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其次要积极开发水电,利用江苏抽水蓄能的丰富资源,重点考虑建设一批调峰能力强的中型水电和抽水蓄能电站。再次要优化发展煤电,推行高效洁净燃烧技术和提高技术设备水平,以提高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后要利用江苏省具有引进天然气港口和良好住址的条件,大力发展天然气,并加快对风电、潮汐发电等适合江苏省情的新能源项目的建设。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三)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从而使物质和能源能够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循环经济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耗等融为一体。同时,循环经济还能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此外,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符合江苏省的省情,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消耗型向循环型、投资推动型向创新推动型经济转变,实现江苏经济向高级化发展。

(四)完善绿色GDP指标体系

江苏省作为全国“绿色GDP”核算的试点之一,首次也是全国首家向社会公开通报了全省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监测效益。但是,江苏试点的并不代表全面计算完整意义上的绿色GDP,最多只能称之为“浅绿色”GDP。而且在已有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如现有核算只是对当年流量的核算,对历史造成的污染治理成本如何估价,悬而未决;污染损失的口径范围也没有明确等。因此,要不断着力于提高全民,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绿色GDP的认识观念,提高绿色核算技术,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并制定出与绿色GDP核算相关的法律制度,以摸索并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彬,吴翔等.浙江省3E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6(3)

篇8

研究中变量的界定及计算方法说明如下:(1)经济增长(GDP):用1996~2011年期间的GDP表示,并折算为以1996年为基期的可比价格,单位为亿元人民币。(2)能源消费(ENERGY):指能源消费总量,包括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用折算为标准煤后的能源消费总量表示,单位为万吨标准煤。(3)碳排放量(CARBON):指化石能源的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采用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方法1”来估算碳排放量,该方法可以反映各省市的能源供应结构不同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数据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到。

2实证结果与分析

2.1面板单位根检验

采用适用于相同根情形LLC(Levin-Lin-Chu)检验方法和不同根情形的IPS(Im-Pesaran-Shin)检验方法并采用Eviews6.0软件对lnGDPit、lnENERGYit和lnCARBONit进行单位根检验。***表示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由表1可知,在LLC检验和IPS检验下,lnGDP、lnEN-ERGY和lnCARBON三个变量的水平值均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而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单位根假设,为1阶单整I(1)过程。因此,可以对变量进一步做面板协整检验。

2.2面板协整检验

采用基于回归残差的Pedroin检验方法对lnGDPit和lnENERGYit、lnENERGYit和lnCARBONit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面板协整检验,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从表2检验结果来看,7个统计量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表明lnGDPIt和lnENERGYit、lnENERGYit和lnCARBONit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从表3检验结果可以看出,2个残差序列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单位根假设,因此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表明我国省际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3面板协整方程估计

确定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之后,通过Hausman检验,本文选择固定变系数模型,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模型(1)、(2)进行面板协整估计。限于篇幅,仅对面板协整估计结果的弹性系数值进行讨论。从模型的拟合效果来看,R-squared值接近1表示拟合度相当好;P值和P(F-statistic)值均为0,模型的显著性明显;D-W值接近2,表明模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因此,1996~2011年期间中国及省际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用模型(1)、(2)表示。为进一步明确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传导效率,根据表4的弹性系数值,可以得到我国省际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到碳排放的传导系数。从图1可以看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碳排放对能源消费的传导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全国及各省市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变化方向一致,三者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关系。传导系数大小表明了三者的相互依赖程度。从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传导系数大小来看,可以分为三组:首先是北京和上海,其传导系数大于3.0,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比例最大,传导效率较差;其次,全国及天津、辽宁、山西、安徽、吉林、湖北、黑龙江、甘肃、广东、贵州、重庆、江西、四川、江苏、浙江、河北等16省市为一组,其传导系数在1.0~2.0之间,经济增长的幅度小于碳排放增长的幅度,传导效率一般;最后,其余省份的传导系数小于1,经济增长的幅度大于碳排放增长的幅度,传导效率较好。从地域分布来看,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弹性系数较大,西北地区的弹性系数较小,究其原因与该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有关。从传导效率来看,目前我国内蒙古、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西、海南、云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2个省市达到或超越了环境波特假说的拐点。全国及其他省市则尚未达到环境波特假说的拐点,要实现减排目标需要以牺牲更大的经济增长为代价,需要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

2.4面板误差修正模型

为分析变量之间的短期调整效应,根据模型(3)、(4),本文进一步对变量关系采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估计。为减少篇幅,本文这里只对误差修正项系数进行讨论,模型(3)、(4)的面板误差修正项系数如表5所示。从面板误差修正的估计结果来看,误差修正项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模型(3)、(4)的误差修正机制成立。由表5可知,模型(3)中全国及各省市的误差修正项系数的绝对值都较小,表明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短期调节作用不显著。模型(4)中,从误差修正项系数大小来看,河北等省市的误差修正项系数绝对值大于1,表示这些省份碳排放对能源消费的短期调节作用较为显著,调节幅度较大,其他省市的误差修正项系数绝对值小于1,表明这些省市碳排放对能源消费的短期调节作用相对较小。

3结论与政策启示

篇9

在笔者看来,导致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调结构。调结构是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是一项长期性任务。

调结构势必要淘汰落后产能,导致产能过剩的一些产业的投资下降。在目前产业结构调整期内,传统产业的投资和产出都在下降,但新兴产业的投资还不能迅速放大、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气候,还不能取代传统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领头羊。也就是说,在现阶段,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足以弥补调结构所引致的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漏损。于是,经济增速下降也就是自然的,顺理成章的。

二是资源和环境约束。30年的高增长,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但是,这种靠拼资源、牺牲环境来换取高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在显著下降,大宗商品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因此,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硬约束之一。

三是人口、制度和全球化的“三大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递减。

第一,人口红利。我国能够实现30年的高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战略,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而出口持续扩大又主要得益于我们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以“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加工贸易顺差几乎等于或超过贸易总顺差。为什么外商把加工贸易企业大量建在中国?就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低。但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加工贸易的对外转移将成为必然趋势。

第二,制度红利。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人们的劳动和工作热情,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以国企改革为核心的所有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要素市场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成为推动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动力。较之拉动经济增长的一般性经济因素,改革对经济高增长的作用无论如何不能低估。但近年来,在一些亟待深化改革的领域内,改革进展迟缓甚至近乎停滞,止步不前。改革以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下降,在分析经济增速时,决不可将改革的因素排除在外而搁置不论。可以说,如果我们在改革上没有新的起步和进展,只在围绕经济增长的经济因素上下功夫,经济增速肯定会受到影响。

第三,全球化红利。开放是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助推器之一。大量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我们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匪浅。但在完全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递减。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贸易战、汇率战此起彼伏,我国的外贸环境不断恶化,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打折扣。

四是经济总量基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小。1978年GDP总量只有3645亿元人民币,2009年已近34万亿,今年有望达到37万亿,是1978年的100倍之多。在这样高的经济总量基数基础上,每年要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就很困难了。

篇10

关键词:国内经济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

总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7.5%,GDP增长目标比2011年目标调低0.5%,这是几年来国内生产总值首次下调,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下调是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更好地平稳增长,实现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好效益地发展,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实现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与十二五的发展目标相衔接,更好地实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适应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牢牢地把握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地发展,在经济发展"好"与"快"之间,把"好"字放在先,保持经济持久稳定增长。

一、片面地将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增长对市场经济发展起着负面影响。上个世纪,以GDP为核心的经济增长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GDP是表现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是表现经济增长的总量与速度的关系,它不能表现经济增长的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不能表现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不能表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能表现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发展的指标,因此,不能将GDP的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出现了GDP总量的增长与失业增加、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情况同时存在,这是由于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片面地追求GDP总量的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忽视了物价的控制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经济结构发展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式增长;社会分配不公;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能源的巨大消耗、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GDP总量的增长呼唤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呼唤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呼唤着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民能够共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GDP的增长,解决GDP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的关系,2011年我国GDP增长为9.2%,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金砖四国相比,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同时实现社会、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协调发展,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破坏性代价,谋求更高质量和水平的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协调。

二、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实现GDP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协调。今年,为了实现更好质量、更高水平、更长时期的发展,政府把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目标定在7.5%,是为了更好地引导扩大内需、稳定外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式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控制CPI指数,使人民能够共享GDP增长的成果,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保证经济平稳运行。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大力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产业与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与关键技术的发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国优势产业、前沿技术产业,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型、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大力发展自动化、集成工程;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产业、智能化、网络化产业,发展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对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进行分析,将GDP总量下调,可以稳定经济增长,防止因为经济增长过快或过热导致物价全面上涨,提高粮食、食品、农副产品的产量,增加市场供给,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输入性成本、结构性成本因素造成的物价上涨,保证经济平稳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国经济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鼓励东部沿海经济积极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保持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实现区域内产业升级,各种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