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管理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MTA研究方向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41号文件的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旅游业由传统的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这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将达到35亿人次,旅游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能满足现代服务业标准的旅游高端人才异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鲜明提出了人才开发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教委设立了新的旅游类的专业硕士学历——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未来愿意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设立为中国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由过去的企业内部培养,发展到了学院正规专业化培养的新阶段。

    2010年9月,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对象为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要求专科毕业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毕业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博士毕业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应届本科生不允许报考。MTA报考人员要通过每年1月份国家进行的MBA联考。MTA与MBA考生的考试内容相同,均参加MBA联考,在报考时选择MTA。MTA学员可以选择脱产或者在职进行学习,脱产学习时间为2年,在职学习时间一般比脱产学习时间多一年。MTA学员毕业后,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国家正式的硕士学位证和硕士毕业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既包括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交通部门、商业部门、会展部门、建设部门、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须进行研究方向的设置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由于MTA教育刚刚开始,各个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在进行具体的研究方向设置时,都是具有摸索的性质,所以,本人在此提出关于MTA研究方向设置的一些想法,以供方家商榷。

    一、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校的优势研究领域进行MTA方向设置

    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各个高校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灵活设置MTA研究方向。比如,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是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全国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1983),是“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单位,也是国内第一家可以直接向海外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旅游院系。华大旅游学院有着“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全国四家)、国家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部高职高专示范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特色学科点,形成了面向境内外招生、覆盖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完备的办学体系。所以,其MTA研究方向设置有境内与境外方向,就是与其面向国内与国际的优势结合而设置的。另外,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充分发挥自己位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研究较为擅长的优势,在其MTA研究方向中设置了民族旅游方向。

    二、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区域旅游发展开设MTA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旅游发展差异较大,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应当结合本区域的旅游发展,灵活设置MTA方向,以达到服务经济建设大局这一目标。比如,南开大学MTA开设了港口与邮轮旅游管理方向,这就是结合了天津的港口城市特点与力争国际邮轮经停天津这一发展趋势而进行的灵活设置,符合天津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也有较大的实际需求。而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位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内生态旅游开发的需求较大,所以设置有生态旅游方向。

    三、开设MTA的教育方向应当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MTA教育是以专业实践与应用为导向对学生实施培养教育,因此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旅游行业以及相关行业中的实务性工作。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其运行过程所涉及的不仅仅是酒店、旅行社、景区和景点等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航空、铁路、游船等交通部门;商品零售、旅游购物等商业部门;会议、展览等会展部门;园林绿化、生态恢复、文物、建筑、艺术装饰等建设部门;旅游策划、旅游广告宣传、管理咨询等旅游智业部门;旅游行业管理、旅游公共设施管理等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MTA教育应当可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以传统的旅游企业来说,中国旅游市场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国内许多传统的旅游企业(包括酒店、旅行社等)面临能够胜任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学生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将成为目前国内正求贤若渴的传统旅游企业的抢手人才。

    对于众多的与旅游相关的新兴行业(如旅游地产、旅游金融、旅游制造业)来说,也存在着大量人才短缺的现象。以旅游地产为例,根据国际权威结构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的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都将会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地产作为两个黄金产业的交叉型产业,已经开始逐步受到业界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但人才问题是中国旅游地产发展受限的因素之一,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地产专门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MTA的旅游地产就是针对这种需求而专门设置的。学生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可具备足够的相关知识与相关能力,毕业后将在旅游地产行业大展宏图。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1985年,旅游管理专业获得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级的旅游管理学科实验中心、获得自治区优质专业、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旅游市场学和旅游规划获得自治区精品课程、近年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级项目30项,横向项目60项,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在2008年全国92个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排行榜中位列第8位。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也是首批获得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其2011年MTA专业方向设置为以下几个方向:

    1、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民族旅游研究方面较强,设置这一方向主要针对广大中西部民族地区招生,可以与顶尖旅游院校展开错位竞争。

    2、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承担大量旅游规划项目,对景区尤其是新建景区的各级管理人员有较强的吸引力。

    3、生态旅游与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生态旅游研究方向有较大优势,而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大量森林公园及生态型景区,对中高级生态旅游管理人才有较大需求。

    4、国际酒店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国内第一批设立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近年国内很多城市有大量高星级酒店落成,有大量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需求。

    5、旅游公共管理

    设置这一方向对提升各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水平有较大意义。

    6、旅行社与会展管理

    主要面对旅行社与会展行业。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3111”制办学模式 产学合作 实践教学基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的摆在了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面前。近年来,我们对高等专科教育办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实践,结合具体情况尤其是经管系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在发现弊端的同时,大胆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强化学生是学习主体,学校为学生服务的“3111”制办学模式设想。

一、“3111”制办学模式设想的涵义以及现实意义

“3111”制办学模式设想是一种强调积极为学生创建专业实际环境,帮助其全面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把培养学生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与社会结合上的新型教学理念。具体的说,“3111”制就是一种在该理念指导下的学时分布模式。

1、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二、三学期为学生在校框架式理论教学期。这期间主要是通过对酒店与旅游管理这一学科的框架式理论体系做全面的介绍和讲解,使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运用案例分析、模拟实践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运用现代科技理论分析解决所学专业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模式。

2、第四学期为实践准备教学期。这时期主要将教学分成两大板块,前十周为在校的学习期,主要将生产实习过程中急需的理论及实际操作课程集中开设,同时对学生就业心理做相应辅导,从技能基础到心理状态两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准备;从十一周起的后半学期为实验实习期,这个过程在学校联系的教学实习基地完成,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于实习基地边看边指导边学习,并且在实习基地正规管理下开始生产实习的前期培训。

3、第五学期为独立实习教学期。这一时期全部在实习基地完成,并且由基地按正式的员工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学校只定期派指导老师前往基地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解答和帮助分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和想法,与基地交换管理意见以及共同研究和探讨新型教学管理模式下出现的问题。

4、第六学期为实践与理论总结和升华的教学考核期。在学校完成这一过程,主要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和完成毕业设计。

总的说来,“3111”制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即在校理论指导学习3学期―准备实习1学期―实践学习1学期―再回校深入学习1学期的基本形式。这一模式彻底改变了封闭式教育办学模式所固有的弊端,依托于校企联合办学的最新办学理念,对于培养理论水平高、理念前沿、强于动手、善于动脑的“应用型”人才的高等专科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3111”制模式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目前,由于资金的限制,教学“能源”严重不足,理念滞后,以致我国高等专科教育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严重脱离社会经济状况,培养出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难以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从前在校理论学习时间占绝大多数,实践学习时间才4周,结果是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还不如农村出来的初中生好用,知道铺床的标准就是不会铺;知道调酒的方法就是不会调;知道摆桌的规则就是不会摆,这些问题都值得学校师生深思。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与现实生活脱节在教育界的影响已根深蒂固,这种滞后的理念使管理者只在口头说而没有行动,使广大师生对实践教学环节不重视、不积极、不认真。

2、实践教学学时过少。在现行的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学时偏多。实践教学课时过少,实践考核成绩流于形式。

3、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在“念书”,学生在“背书”,考试就是在默写书。

4、没有比较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学实践基地不易落实,在执行实践计划时又受到就业谋职的干扰,往往使仅有第六学期中四个星期的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5、“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高等专科教育本是一种务实性很强的高等教育,而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任教,没有更多的实践教学经验,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的工作在很多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也做不到位,这样教师就只能将学校带来的书本知识又传给学生,实践教学难度较大。

以上问题主要是集中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而“3111”制办学模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务实的“3111”制办学模式设想

1、办学模式实施的目的和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应有一个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相适应的改革。虽然在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单项的改革和探索,但这种单项的改革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按照“3111”制办学模式,对三年制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的办学模式进行了重新设计,并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高等专科教育教学培养模式。

“3111”制办学模式把培养学生成材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上,强调创建专业环境,从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大批在应用领域中长于实践,强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型”、“经营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对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较全面的“社会人”;对于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培养复合型的人才素质;对于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教育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于促进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等都具有现实意义,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2、办学模式实施的准备和做法。首先,立足社会、面向市场、拓宽学校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办学。实施“3111”制办学模式,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比较稳定的、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教学实践基地,且这个基地要有各种可供学生实践的条件。其次,应派遣学生前往基地进行实验性教学生产实习,且学校教师也应随时前往基地进行自我实践的进一步学习深造。

合作的意义是互利、互惠、互补的共同工作。通过合作,一方面可以协助企业解决理论和理念上的某些问题,扩大企业影响,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把非学校教育的企业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的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找到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有益的合作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3、办学模式实施的展望与预期效果。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的束缚,学会从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明白应当面向基层,服务于基层,从生产第一线做起的重要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质的改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全面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效缩短学生的社会工作适应期,帮助学生自信地走向社会;加速教学改革进程,为专业、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有利的借鉴,做好改革的排头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的“双师型”教师,让我们不再“纸上谈兵”。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探索一条有效的办学思路,客观上解决学校教学资源有限的实际问题。培养一批优秀人才,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针对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缺陷量身制定了“3111”制办学模式设想,但仍需不断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立萍:中国高星级酒店对酒店管理层员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4).

[2] 程善兰、任昕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引发对旅游酒店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职论坛,2006(9).

[3] 张丽英:国外三种高职课程模式对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的启示[J].职教通讯,2002(2).

篇3

[关键词]压力因应;休闲效益;社会支持;结构方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2-0066-06

1 引言

生活中琐碎的抉择与人际关系等都是压力的来源。适度的压力可以促使个体保持警觉,使其表现更好,但过度的压力会造成生理或心理的不适,若未能适当的纾解将会影响身心健康。根据对休闲所带来的效益的相关研究,得知休闲是一种释放压力与维持健康的重要策略。据此概念伊瓦沙奇与麦尼尔(1wasaki&Mannell)提出休闲调适策略(1eisure coping strategies),指出人们为因应日常生活压力,所产生的休闲调适行为与认知,可调节负面的生活压力,并产生正向的调适结果,以维系生理与心理健康。伊瓦沙奇的研究更指出,当压力增加时,休闲调适策略会发挥缓冲与调节的功能来调节负面的压力,以协助人们维持生理与心理的健康。

近10年来,台湾因整体环境提升,人们开始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对于各方面的健康也更加关注。自1991年台湾实施周休两日以来,民众休闲时间逐渐增加,对于休闲类型的需求开始增多。拥有广泛资源与强调健康、自然、放松等理念的乡村旅游即成新兴休闲方式与选择。由此可知,若能对乡村旅游中休闲体验及身心效益做进一步探讨,将能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与确定岛内乡村旅游发展方向。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乡村地区的游客为对象,探讨乡村旅游游客的生活压力知觉、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之关系。笔者期盼研究结果有助未来乡村旅游的休闲理论建立与实务应用,并给乡村旅游发展及政府相关单位提供参考与建议。

2 文献回顾

2.1 生活压力知觉(life stress)

生活压力知觉是指人与环境交流后,个体因知觉到环境中所产生之生理、心理或社会支持系统的压力,所产生的调适需要与感受程度。而柯汉、克马克与默梅尔斯坦(Cohen,Kamarek,Mermel,stein)更将个体每天都要面对日常生活困扰之压力源作整合性的叙述,建立“压力知觉量表”来测量生活压力知觉,使受试者的对象较为广泛,其内容包括心理压力、生理压力、环境压力。可知生活压力的来源相当广泛,且会受个体之差异而有所不同。

2.2 休闲调适策略(leisure coping)

在不同压力情境中,人们有选择性地从事休闲行为或借由行为或认知的改变来帮助他们调适压力,以维持健康,即为休闲调适策略。休闲调适策略是一种较立即与有效来纾解压力的调适方式,其定义为因应压力情境的休闲行为或是认知反应。

而不同的压力情境,将导致个人去从事不同形态的休闲来因应压力,以维持健康。伊瓦沙奇与麦尼尔依其休闲行为与反应,将休闲调适策略分为3种:(1)舒缓身心式休闲(leisure palliative coping),借由参与休闲来逃避压力与舒缓身心;(2)友伴式休闲(1eisure companionship),透过休闲获得自由决定感与社会支持的经验;(3)改善情绪式休闲(leisure mood enhancement),经由参与休闲以提升正面情绪或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由此可知,休闲调适策略是介于生活压力与生理、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缓冲的方式,所以,当个体遭受生活压力时,会引发休闲调适行为来维持生理、心理的健康。

2.3 健康(health)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个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均安适的状态,而不仅仅只是没有生病的状态。其健康分3个层面,分别为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生理层面意指身体功能状况,心理层面指精神认知状态,而社会层面则指人与人之互动及生活情况。因此,健康是结合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3方面的和谐状态。

2.4 生活压力知觉、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

过去的研究指出,休闲能帮助个体因应生活压力,以提升个体身心健康,显示休闲是一种调适压力与维持健康的重要策略。而休闲调适策略则是个体为因应日常生活压力所产生的休闲调适行为与认知,可调节负面的生活压力,并产生正向的调适结果,以维系生理与心理健康。综合上述,可知休闲调适策略具有缓冲生活压力对健康的影响,成为压力与健康两者关系中的缓和因素,间接对个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生活产生正面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相关研究得知,生活压力会负面影响个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而伊瓦沙奇与麦尼尔进一步将休闲调适策略定义为身处压力环境下的个体透过休闲活动参与得到身心灵上的效益,以减缓压力对个人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显示休闲可造成正向调适结果,以及间接地正向维系生理与心理健康。由此可知,经由不同的休闲调适策略,能减缓生活压力对个人各层面之健康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生活压力知觉对健康为负面影响。

H1a:生活压力知觉对一般健康为负面影响。

H1b:生活压力知觉对心理状态健康为负面影响。

H1c:生活压力知觉对社会功能健康为负面影响。

H2:生活压力知觉对休闲调适策略有影响。

H2a:生活压力知觉对舒缓身心式休闲有影响。

H2b:生活压力知觉对友伴式休闲有影响。

H2c:生活压力知觉对改善情绪式休闲有影响。

H3:舒缓身心式休闲对健康有正面影响。

H3a:舒缓身心式休闲对一般健康有正面影响。

H3b:舒缓身心式休闲对心理状态健康有正面影响。

H3c:舒缓身心式休闲对社会功能健康有正面影响。

H4:友伴式休闲对健康有正面影响。

H4a:友伴式休闲对一般健康有正面影响。

H4b:友伴式休闲对心理状态健康有正面影响。

H4c:友伴式休闲对社会功能健康有正面影响。

H5:改善情绪式休闲对健康有正面影响。

H5a:改善情绪式休闲对一般健康有正面影响。

H5b:改善隋绪式休闲对心理状态健康有正面的影响。

H5c:改善情绪式休闲对社会功能健康有正面的影响。

3.2 变项定义与测量

3.2.1 生活压力知觉

根据柯汉等的“压力知觉量表”,并以回忆6个月内发生的事件为范围,评量生活事件对受试者造成的压力程度,其3个构面包含:(1)心理压力, 指造成负面情绪的压力;(2)生理压力,指影响身体健康的压力;(3)环境压力,指影响日常生活处理的压力。总计12题,并采用5级李克特式评分制(从1=从不至5=总是),评分标准为将各问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生活压力知觉分数,分数越高,表示生活压力知觉程度越大。

3.2.2 休闲调适策略

主要采用伊瓦沙奇与麦尼尔发展出的“体闲调适策略量表”,量表分为3个构面:(1)舒缓身心式休闲,指能逃避压力恢复精神的休闲活动;(2)友伴式休闲,指能得到社会支持感的休闲活动;(3)改善情绪式休闲,指能改善情绪的休闲活动。总计18题问项。采用5级李克特式评分制(从1=很不同意至5=很同意),计分方式为休闲调适策略各构面分数之加总,再求平均值。所得平均值越高,显示对某种休闲调适策略的知觉程度与同意程度越高。

3.2.3 健康

此部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与SF-36健康量表(short Form-36)设计出“健康自评量表”,包含一般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功能3个概念,其构面分为:(1)一般健康,个体自身健康的感受状;(2)心理状态,个体情绪与精神认知的安适状况;(3)社会功能,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共计16题。根据问项内容采用6级李克特式评分制(从1=从不至6=总是),各构面间项加总后,分数越高,表示健康自评结果越好。

3.3 样本取得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基地以台湾苗栗县南庄乡为抽样地点,于2008年3月19日以便利取样选取40位年满16岁的乡村旅游游客进行问卷预试。针对问卷预试结果进行信度分析,休闲调适策略量表之Cronbach's a值为0.846,生活压力知觉量表之Cronbach's α值为0.709,健康自评量表之Cronbach's α值为0.846,显示各量表皆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修订为正式问卷后,以便利取样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日期从2008年3月26日至4月6日,抽取样本数共500份,根据问卷填答的完整性,筛选出无效问卷17份,得有效问卷483份,有效问卷比例为96.6%。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样本基本数据

针对483份有效样本进行叙述性统计,发现以男性受访者稍多(53.6%)。26~35岁的受访者最多(33.1%),可知青年族群对于亲近自然与乡村体验的乡村旅游活动有着高度的参与度。学历以大学(专)教育程度(55.5%)为主,显示充满自然体验与乡村文化的乡村旅游活动吸引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职业则以受雇者占最多(59%),可能是因从事休闲活动的时间集中在不需工作的周六日。收入水平在2万元至5万元者为最多(41.8%)、2万元以下者次之(24.6%),显示活动内容多元、花费较低的乡村旅游,深深吸引月收入5万元以下的乡村旅游游客。

4.2 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将有效回收问卷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行信、效度检测。为使测量指标具有良好信度,根据吴明隆与涂金堂指出因素负荷量界于0.5到0.95之间,因此,将未达0.5的因素负荷量与路径删除,故将生活压力知觉构面题项的“觉得一切事情都很顺心如意”、“对自己处理个人问题的能力感到有信心”、“觉得很多事都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及“自己能掌握时间的安排”4题删除(表1)。休闲调适策略构面则删除“休闲让我能在面对问题上有全新的角度”、“我会以短期度假的方式来解决压力”、“休闲让我的感觉好多了”及“休闲帮助我扭转我的负面情绪”4题项(表2)。而健康构面部分则删除“我好像比别人较容易生病”、“我想我的健康会越来越坏”、“您觉得充满活力”、“您是一个非常紧张的人”、“觉得心情平静”、“您精力充沛及您是一个快乐的人”6题项(表3)。

4.3 结构方程模型之验证

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生活压力知觉、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之关系。其潜在变项分别为生活压力知觉(ζ1)、舒缓身心式休闲(η1)、友伴式休闲(η2)、改善情绪式休闲(η3)、一般健康(η4)、心理状态(η5)及社会功能(η6)等7个构面。采用标准化分数进入SEM模型。

根据AMOS4.0软件之运算结果,指出本研究的绝对配适统计量为X2=537.746(P=0.00),X2/df=1.99,GFI=0.921,RMR=0.055,AC,FI=0.897,RMSEA=0.045;增量配适统计量为NFI=0.907,CFI=0.951,RFI=0.888,IFI=0.951;精简配适统计量为PNFI=0.753,PCFI=0.790。综合各种配适指标结果,显示本研究模型在绝对配适统计量与精简配适统计量皆属良好。而增量统计量则不尽理想,但离标准相差不远(图1)。

4.3.1 生活压力知觉与健康之关系

由表4可知,生活压力知觉对一般健康为负向影响(β=-0.24,t=4.38,p=0.000),即乡村旅游游客认为当面临过多的生活压力事件时,将会对自身健康感受产生负面评估,故假设H1a成立。而生活压力知觉对心理状态的健康亦为负向影响(β=-0.47,t=9.32,p=0.000),可知乡村旅游游客的生活压力知觉程度越大越容易感到沮丧、忧郁及疲累,进而产生负面的思考与认知,故假设H1b成立。

当乡村旅游游客面临过多的生活压力事件时,生活压力知觉对社会功能的健康则产生负向影响(β=-0.20,t=0.07,P=0.000),将使乡村旅游游客参与平常活动及社交活动的次数与频率明显的降低,进而在与人相处交往上产生困扰,故假设H1c成立。综合上述可知,生活压力知觉的增加将会对乡村旅游游客的健康状态造成负面的影响,尤其以心理感受的影响最为明显。

4.3.2 生活压力知觉与休闲调适策略之关系

生活压力知觉对舒缓身心式休闲会有显著正向的影响(β=0.15,t=2.69,p=0.007),表明乡村旅游游客认为生活压力知觉越高时,参与舒缓身心的休闲活动越能分散注意力,并暂时性远离压力,以恢复精神及重整心理资源,故假设H2a成立。而生活压力知觉对友伴式休闲为正向影响(β=0.24,t=4.46,p=0.000),得知生活压力知觉越大,受访者越同意经由参与具有社会支持的休闲活动,能从中获得朋友支持与同伴的关心及安慰,来纾解压力。故假设H2b成立。

根据表4发现,生活压力知觉对改善情绪式休闲无显著影响(β=0.07,t=2.23,p=0.251),显示生活压力知觉程度并不会影响乡村旅游游客参与能改善情绪的休闲活动的情况,故假设H2e不成立。综上可知,乡村旅游游客认为具有陪伴感的友伴式休闲在因应生活压力的负面影响效果较明显。其次为暂时逃避压力的舒缓身心式休闲,但对于能改善 情绪式休闲则无明显的差异。

4.3.3 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之关系

舒缓身心式休闲是指能帮助个体暂时远离压力事件或转移注意力的休闲活动。由表4可知,舒缓身心式休闲对一般健康为负向影响(β=-0.22,t=1.94,p=0.024),其结果虽与H3a的假设结果略为不同,但相较于生活压力知觉对于一般健康所带来的负向影响(β=-0.24,t=4.38,p=0.000),发现借由从事舒缓身心式休闲,能有效降低生活压力知觉对一般健康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即乡村旅游游客同意透过从事能暂时转移注意力的休闲活动,能帮助减缓生活压力对自身一般健康的不良影响。

另外,舒缓身心式休闲对心理状态的健康(β=-0.09,t=0.90,p=0.310)及社会功能的健康(β=-0.06,t=0.57,p=0.495)则无显著影响,显示乡村旅游游客透过从事舒缓身心的休闲活动调适压力,并不会影响心理状态健康与社会功能的健康,故假设H4b与H4c不成立(表4)。

友伴式休闲是一种透过与同伴共同参与休闲活动而得到的休闲陪伴感。友伴式休闲对一般健康为正向影响(β=0.14,t=1.5 8,p=0.037),显示乡村旅游游客同意借由参与具有社会支持感休闲活动调适压力,能增进自身一般健康,故假设H5a成立。

然而从表4发现,友伴式休闲对心理状态的健康(β=0.01,t=0.15,p=0.951)与社会功能的健康(β=-0.01,t=0.14,p=0.374)无显著影响,即乡村旅游游客从事友伴式休闲活动调适压力,并不会影响心理状态健康与社会功能的健康,故假设H5b与H5c不成立。另一方面,改善情绪式休闲则为一种休闲情绪调解,将情绪上的处理视为压力因应的策略。改善情绪式休闲对一般健康(β=0.42,t=4.93,p=0.000)与社会功能的健康(β=0.26,t=3.11,p=0.004)为正向影响,表明乡村旅游游客同意透过从事改善情绪的休闲活动,增进正面情绪或减少负面情绪以因应压力,促进人际互动,并提升自身一般健康,故假设H6a与H6e成立(表4)。

而改善情绪式休闲在对心理状态的健康则无显著影响(β=0.01,t=0.23,p=0.455),表明乡村旅游游客从事改善情绪的休闲活动来调适压力,并不会直接影响心理状态的健康,故假设H6b不成立。综上可知,借由参与改善情绪的休闲活动来调适压力,对于乡村旅游游客的一般健康与社会功能健康将产生明显效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果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乡村旅游游客的生活压力知觉、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之现状,并分析生活压力知觉、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之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生活压力知觉对健康为负面影响,显示生活压力会对受访者身心健康带来不良之影响。(2)生活压力知觉对友伴式休闲及改善情绪式休闲为正向影响,表示当生活压力越大时,受访者越会从事友伴式休闲与改善情绪式休闲来因应生活压力。(3)改善情绪式休闲、友伴式休闲对一般健康为正向影响,由此可知透过参与能提升正向情绪及友谊支持的休闲活动来因应生活压力,能促进受访者的一般健康,而舒缓身心式休闲则能降低生活压力知觉对一般健康的负向影响。(4)改善情绪式休闲对社会功能有正向影响,发现经由从事能调整情绪的休闲活动因应生活压力,可增进受访者社会功能的健康。

篇4

【关键词】 汇率 财务风险 管理

一、汇率变化的概念及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

汇率是指用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汇率在国际贸易与资金融通中起着价格转移的作用,使得各国的商品与服务在各国之间能够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使价格具有可比性。汇率是国际贸易发展与国际结算不断发展的产物,随着贸易的发展,国际间外币进行结算的数量增加,各国间货币转换便形成趋势,进口方就会将本币换成外币购买商品或服务,而出口方便通过出售商品或服务获得外币,这种繁多的国际贸易中,外汇的价格便营运而生。汇率能够代表外汇的价格,也能表示对方国际货币的价格,使得双方能够进行等价交换。

汇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理解。汇率在短期内收到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外汇的供求关系是表现在虚拟市场中的,与传统商品的价格表示不同,通常是体现在一个电子系统之中,并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报价,参与的交易主体主要为中央银行与外汇银行,而影响外汇汇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便是供求双方交易行为,外币需求增加则外汇价格上涨,本币贬值,外汇需求降低则外汇价格下降,本币升值。目前随着国家贸易的频繁发展,外汇交易的信息传递越来越迅速,各国外汇更能够体现供求双方的实际状况。

从长期来看,汇率主要由各国之间货币的价值决定。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格,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价格无法脱离价值无限波动。因此长期来看,如果价值不发生较大变化,则长期汇率偏离值不会太大。货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是两国发行货币的价值量的比重。具体而言,首先表现在国际收支状况上,国际收支的变化直接影响外汇市场的买卖力量,如果本国长期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则市场对于本国货币需求增大,便会出现供不应求,导致本国货币升值,反之,当本国长期贸易逆差便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其次,表现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为稳定本国经济往往会通过公开市场干预,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买卖操作影响外汇供求从而对于短期内的外汇变动起到影响作用。再次,表现为外汇交易者的心理预期,交易者通过基本面与技术的分析,在不同的阶段作出不同的判断,当大部分对于汇率产生升值预期时,则会增加该货币的需求量,进而导致货币升值。

二、汇率变化引发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

1、账面换算风险

账目换算风险主要指企业存在外币计价的资产负债或收入费用,在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合并中,需要以外币表示的资产与负债或者收入的费用换算成本币表示的相应费用,在汇率出现变动时,便会引起石油企业的账目损失,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报告水平与经营水平。在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主要是根据会计准则进行报表合并时发生的差异。对于资产负债表来说,资产负债表之所有以外币计价的资产与负债科目均有可能引发折算风险,在折算的过程中会出现历史汇率与报告汇率两种,分别代表的是资产与负债形成时的汇率以及资产与负债报告时的汇率。在石油企业进场财务报表制作时,如果子公司相对于母公司的货币贬值,或对于负债,子公司相对汇率升值,这样就会造成折算风险。这里的折算风险主要表现为资产的折算风险以及负债的折算风险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对于利润表的合并方面,当子公司所在地货币转换为母公司所在地收入与成本时,折算风险同样存在。对于收入,如果子公司所在地货币相对母公司贬值,那么收入的科目存在折算风险,同理如果子公司货币相对升值,则费用科目同样存在折算风险。另一方面当报告期子公司的收入小于历史折算汇率或者子公司的费用大约历史汇率费用,在石油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就会出现账面的折算损失。总之,折算风险是石油企业在子公司与母公司进行报表合并中产生的,由于子公司与母公司所在地的汇率变动,导致财务报表的重新折算,汇率的变动给子公司造成不利影响,使得石油企业承受相应的财务风险。在这种折算风险的影响下会导致母公司在财务报表合并后造成资产和收益的下降,负债和费用上升。

2、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主要是指石油企业在以外币为主要结算工具的经济活动中,在货币的兑换过程中,由于汇率的波动造成的经济活动主体的实际收益相对预期有所偏差,或者是预期与实际的成本存在偏差,从而导致资产负债表的损失。对于石油企业来说首先表现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交易风险。对外贸易的活动中风险源于用外币进行结算,当签订结算合同和最终贸易结算时的实际交割出现差异时就会出现交易风险。具体而言,对于进口商来说,要将本币兑换成合约中约定的外币,而针对出口商在交易完成时会收到合约约定的外币并将其折算为本币在本国进行生产支出和使用。货币兑换在签约时产生,但在商品实际交割后才能够拿到现金,在此期间如果出现汇率的变动,就会导致进口企业所支付的成本变化。对于进口商而言,当在合同期与结算期之间本币发生升值状况,就会导致支付之日所需要支付高于合约成本的资金,这样就导致进口商的成本增加、利润下降的财务风险。这种期限内的汇率变动会给国际贸易的双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与财务风险。

交易风险其次反映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当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也要承受相应的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石油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其投资成本与收益主要以本币计算,但在投资过程中的实际发生的收入与支出多为外币计算,这样当出现汇率波动时便会存在交易风险。投资方需要将投资收益与成本兑换成本币。如果出现被投资方货币发生贬值,其收回的以本币结算的收益就会降低,从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交易风险还反映在对于与国外企业有借贷关系的企业贸易中。当外币作为借贷货币,在风险持续期间债权人需要将外币的本金与利息收回并兑换为本币,如果期间发生汇率变动,在借贷期外币发生贬值,则会导致债权企业难以收回同等的货币,导致经济损失。而作为债务方,如果在期间内结算的外币贬值,则会导致清偿之日债务方将承担更多的成本进行支付,从而导致经济损失。

三、应对汇率变化风险的控制对策

1、提升风险管控意识

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关系到企业成本的降低与收益的增加,关系到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和控制,因此加强企业员工的方向控制工作至关重要,要使得汇率风险的回避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工作,要有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倡导企业员工对于汇率波动的风险有清晰的认识并提升警惕意识,自觉执行风险控制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降低最低。

作为石油企业,首先要培养和建立汇率风险管控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从培养企业汇率波动风险的文化出发,才能够更好地降低汇率波动所带来的财务风险。目前的员工思想上对于汇率变化的风险认识度不够,需要企业文化来加以引导。具体而言,企业管理层应带头提高对于汇率波动影响的重视,将汇率风险控制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引导员工加以重视。其次,要建立汇率风险控制系统,倡导员工重视并真正执行公司对于汇率风险控制的工作,利用管理系统指导员工进行风险控制。再次,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导充分提升员工践行汇率风险控制的能动性。只有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真正认识到汇率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真正学会汇率风险控制的方法、在实际的工作中自觉的运用方法进行风险、通过对汇率波动影响的估算与风险评估,这样的员工自发积极地进行风险管控才能够达到规避或降低汇率风险的作用。

2、建立风险控制制度

风险控制制度是汇率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基础与保障,只有做好风险控制制度的建立,才能有效地进行汇率变化风险控制。首先,石油企业应将风险管控的目标明确化,有效保证管控过程中不出现目标偏离,同时也为公司员工的绩效考核提供参考,以此作为评价员工工作水平的标准,同时也可以通过此来促进员工将汇率风险管控作为工作重点,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防范风险,为企业成本控制和收益增长做出贡献。

在目标设立时应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和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对外贸易中尽可能地使用本币结算,尽量规避外部结算的风险和外币的使用频率,有效避免汇率风险。在使用外币结算时应通过相应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品来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避免一定的经济损失。要将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作为目标设立的最主要目标,促进企业的收益最大化。

3、规范风险管控流程

石油企业在规避汇率风险时应规范风险管控的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与风险评价几个方面。风险识别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在风险发生前对于企业多面临的风险及其原因进行探寻,是企业风险管控的首要任务,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要结合企业的业务实际、国家与行业相关政策、经济发展状况、外国贸易方的情况、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等等,通过科学分析进行风险识别。

风险度量是指对所分析的风险针对风险大小做出判断与量化,评估风险的程度,通过调查问卷、专家咨询和研讨会议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数学模型、财务指标、概率、分析诊断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定量度量,判断风险的大小,为风险管控奠定基础。风险控制是指在识别与度量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控制,这是整个工作的重点,这需要石油企业从众多的控制技术中寻求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控制技术,如多元化风险控制法、风险转移法、风险预防法与风险回避法等。风险管控评价是指在风险控制工作完成后对工作的总结,针对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与讨论,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以进一步促进风险管控的能力。

总之,汇率的变化给石油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严重影响了石油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利润增长,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控制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有效的汇率风险控制,才能够真正做到降低风险、提升石油企业的收益率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艺欣:中国外汇储备制度创新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篇5

[论文摘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高专教改的关键之一,也是教改的当务之急。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几年来在教改试点过程中,通过对课程改革观念、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环节和课程评价机制六大方面整合,对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社会认可的实效。

一、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导致这一偏差最直接原因是课程建设滞后。因此,探索以就业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重庆教育学院是一所专门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先后开办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4个高职专业。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通过重庆市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的申报评估,2002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5月,被重庆市教委授予示范专业称号。

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明确了教改目标:

转变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化对高职教学改革的认识,逐步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更新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步形成贴近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为主的人才质量目标体系;构建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实现学习、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的途径: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是教改的关健环节。

二、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整合的六个方面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把课程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次(观念,指导思想.);管理层次(专业方向、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操作层次(课程内容、教案、课表、教学方法)。根据以上整合思路,具体作好六方面整合。

(一)整合课程改革观念—转变教育观念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观念决定行动,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是高职教改的先导。由普通历史和地理的专科教育,转向以职业技能为主线的高职教育,首先必需转变观念。为此,院系从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开展了一系列高职教育思想学习与讨论,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共识:改变学科型的人才观,树立以行业为先导、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观;改变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为本位的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职场相结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为主动适应重庆旅游业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趋势,根据高职教育特征和教改要求,明确了:

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主线—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能力”为人才培养主线。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职业道德良好、理论知识足够、职业技能熟练、综合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饭店、旅行社主要岗位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整合课程体系结构—定位专业方向

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

1.明确新课程构建原则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确保教改成功的关键。我们遵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制订了《重庆教育学院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教改的重点,提出了构建新课程的原则: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强调职业岗位技能,构建职业岗位课程板块;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

2.以“一个专业、二个方向”构建新课程体系

在要求每年对重庆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市场调查,持续追踪岗位群技能变化基础上,制定出了旅游行业几个主要岗位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并结合双证书制的推行。

一个专业,即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研表明,旅游管理人才适应面广,就业面宽,持续发展可能性大。以旅游行业必需的基本素质要求设置“行业基本素质”课程。

二个方向,即把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按照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职业岗位技能”课程。

3.按需设课,构建课程模块

按照上述原则三次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2006年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组成:

基本素质课程(包括基础素质课7门;行业基本素质课12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限选:饭店方向与旅行社方向)各6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任选)10门。

4.按照“前期平台、后期分流”安排课程流程

前期搭建平台,在第一学年完成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后期根据岗位实施分流,在第二、三学年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充分保证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以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重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实际,设置了《重庆历史与文化》、《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2门地方特色课程。

根据行业特殊需要,强化外语听说训练,一年级开设《旅游英语》,二年级根据不同方向分别开设《饭店英语》、《导游英语》、《英语听说训练)),三年级开设《基础日语》,三年外语学习不间断。

5.注重人文修养,加强素质拓展

为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拓展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口就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置了10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旅游会展服务》、《旅游应用文写作》、《推销与商务谈判》、《旅游美学基础》、《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修7门课程。

(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有赖于教材特别是专业教材改革的进程和质量作保障。近几年来,根据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同时,自编了适应旅游业、饭店、旅行社要求的部分地方性和实践训练教材。

1.突出应用,整合课程门类

根据“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界线”的原则对课程门类进行整合重组,减少理论性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如:将“旅游公共关系”与“公关礼仪”整合为“旅游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旅游企业会计”与“旅游经济管理”整合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与“重庆旅游资源”整为“重庆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饭店康乐经营与管理”与“饭店酒吧经营与管理”整合为“康乐酒吧经营与管理”。

2.抓好结合:增强课程功能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知”内容纳人相关主干课程,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会”技能纳入相关实作训练课程,增强了课程承载职业考试的功能。如:将导游证书考试涉及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景点导游解说等知识和技能分别纳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与技巧》、《旅游法规与案例分析》、《普通话》、《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中。 3.紧扣需要,实现教材整合

突出应用、主辅整合、与时俱进,完善教材体系。具体做法是:

(1)必修课以选用高职类统编教材为主,不断更新,并辅以自编教材。行业基本素质课和职业岗位技能课程使用公开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占总教材的91%,自编教材占9%。

(2)通过购买,自编拍摄,加强技能培训声像教材的建设。第一,购买旅游声像教材;第二,摄制了重庆部分旅游景点声像资料,如《江津四面山风景区》、《大足石刻》、《三峡黄金旅游风景区》等。第三,自编拍摄了服务技能操作技术声像教学录像片,如《餐饮教学》、《客房教学》、《形体训练》等声像教学片。

(3)编写地方性教材。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庆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重庆历史与文化》、《旅游项目策划理论与方法》。

(四)整合课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

1.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

围绕课程整合,引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一,结合高职特征,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第一,以教师单纯知识传授转向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第二,以教师单纯口授转向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第三,以学生只会操作转向既会操作也懂管理;第四,以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转向教、学、做一体。

2.努力形成教与学互动的局面

行业基本素质课教学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大量运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职业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突出动手能力训练,即在训练场所,采用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现场实做—教师剖析纠错—学生强化训练—教师考核验收的教学流程,将教、学、做紧密结合。

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旅游系实作实训基地”面积逾1000时,能满足导游、中餐、西餐、调酒、客房、前厅、茶道、公关礼仪等职业技能训练,建有多媒体教室8间、英语语音训练室2间、导游技能实训教室2间,专业实作室均配有多媒体设备。院系对专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开展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组织课件制作比赛,鼓励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4.鼓励申报学院、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

院系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保证人、财、物投入。《旅游学概论》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饭店管理概论》被评为2006年院级、市级精品课程,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

(五)整合课程教学环节—加强实践环节

以“行业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围绕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建立相对独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校内外紧密结合、具有旅游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做到:

1.目标清晰,结构合理

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形成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岗位能力课程(限选板块)为实践课程主体,辅之以行业基本素质课程中的实践部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与能力训练。

2.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形成以行业基本素质为基础,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本技能实践包括公共基础实作课,如计算机操作、普通话训练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认知实习与社会调查。职业技能分为饭店职业技能与旅行社职业技能;饭店职业技能包括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酒吧等实习实训;旅行社职业技能包括旅行社业务、导游业务、景点导游等见习与实习。综合能力训练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

3.形式多样,环环紧扣

采取“三段渐进式”训练形式,即课内基础阶段、课外强化阶段、校外深化阶段。课内基础阶段包括课堂演示、课堂实作,此阶段学生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作基地进行。课外强化阶段包括课余自行练习、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等,此阶段主要在校内实作基地和实习基地进行。校外深化阶段包括日常外派服务、校外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和综合实习,主要在校企合作基地进行。“三段渐进式”的实践环节紧密,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技能与能力的逐步提高。

4.统筹兼顾,注重实效

将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鉴定考核内容紧密结合,统筹兼顾,提高教学实效性。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在教学中,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公关礼仪、菜点酒水等课程中的实训部分进行整合,制定一套适应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实践实训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在实践教学中既注重与国家职业技能考核的衔接,又兼顾行业现行操作方法和规范。全体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训练结束后,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经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批准,建立了“重庆教育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工种包括“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营养配餐员”、“调酒师”、“茶艺师”、“公关员”等。本专业教师已有9人次取得相关工种的“考评员”资格。

(六)整合课程评价机制—改革考核方法

1.以能力考核为重点,改革考试方法

确立以考核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的考试指导思想。明确考核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原则,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索“三结合”考核形式

篇6

    论文摘要:旅游管理教学应该根据旅游产业特色与需求,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以“产、学、研”三方面互动培养人才。旅游管理教学方法与模式,主要通过启发式的比较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等教学手段,并运用课堂、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系统,直观、真实地开展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

    旅游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适应现代旅游专业教学与实践的需要,进一步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与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同步,中国旅游教育发展也极为迅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旅游高等教育从最初的8所发展到693所。同时,旅游教育也日趋规范化,从最初以专科和职业培训为主,逐步发展为现在的专科、职业教育、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标志旅游专业高等教育正式纳入教育部管理与指导范围,开始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专业目录中的位置。

    旅游教育在急剧扩展和发展的同时难免出现新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原因一,旅游教育培养定位不准。旅游产业界与学界普遍认为,高等院校应该培养应用型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事实上由于师资、设施、课程设计、教材等方面的问题,一般只是培养了多而不实理论知识,在管理实务与操作技能方面,却不如专科生或中专生的“中间产品”。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面临着与中专生较为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其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不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缺乏明显的优势,原因是在人才市场,相关学科的毕业生能够从事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工作,如工商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比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好地从事市场营销、策划、计调等岗位的工作;同样,中文、外贸、外语、传播等专业毕业生,则在公关、文秘等岗位显现其优势;信息技术毕业生则在电子商务、网络设计、更新、维护等技术方面更胜一筹。所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面临着与相关学科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其三,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与旅游产业需求的矛盾。事实上,我国旅游产业供不应求只是相对的,目前旅游产业界就业人员素质偏低,并非旅游管理专业不需要高素质人才,而是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没有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技能偏低,而低技能人才被高技能人才所替代是时代的趋势。从1999年、2000年参加全国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考试的人员统计分析,研究生以上学历仅为0.7%,国内旅行社部门经理的学历普遍偏低,中专、高中及其以下学历者占51.8%,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7.2%。而未来旅游业必将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空间旅游、休闲文化旅游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增多。

    以上情况可知,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但应有的优势没有显现出来,却被诸多相关专业毕业生所替代,而旅游专业本科生却缺乏替代其他专业的能力。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选择范围日渐狭窄,尤其是发展后劲不足,专业流失情况更为严重。如何建立健全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化培养日益显的重要。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完善,中国旅游业国际化程度的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他专业的替代性将越来越小,如何实现这样的跨越成为未来旅游业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旅游教育应表现以下特征:1.厚基础,宽口径,体现旅游产业综合性特征。2.前瞻性与适应性,体现我国旅游教育与国家发达国家旅游业接轨,并与中国旅游相适应。3.职业性与实践性,体现旅游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并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旅游教育的特征,才能实现旅游专业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从而避免“中间产品”的出现。

    二

    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应强化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征,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多学科交叉为支撑的学科依托发展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决定了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学科领域更具特色。随着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日趋复杂以及自身的发展要求,需要不断地吸取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并且随着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促使自身的进一步完善,这在旅游管理专业教材更新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而且随着高等院校培养适应市场的旅游人才,这种多学科相互交叉共同发展的模式将日益凸现出来。

    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专业性很强的不可替代性的高素养高技能人才。旅游专业既综合而又有特色,不仅相关学科都要通,而且相关学科相关领域还要精,而这正是其他专业学生所不能替代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替代相关专业的学生,但是相关专业的学生不能替代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这才是旅游教育的成功。

    2.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而这种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而阻碍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将教学、学习和研究中的直接经验置于高度优先的地位,整合社会的、情感的、理智的和道德的多维度的教育,真正地尊重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在实践中获得的智慧。我们把意义和真理看作是建构性的,是在学习社区的背景下,通过研究、交谈、思考、写作和批判而逐步地建设起来的。

    融会贯通授课内容。教学授课“面面俱到”势必“面面不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宽口径,厚基础”,将专题讲座深入到课程教学中,每节是一个汇集具体知识点的小主题。每章则是融会贯通相关知识点的讲座。而一门课就是由若干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若干讲座所组成,从而妥善把握深讲、略讲、学生自学的关系。通过比较研究方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点,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在案例教学中强化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强化过程,早在20世纪初就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引入教学中,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可。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辅助于案例分析(case study)的这种与实际社会相联系的教学方式,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广泛使用饭店管理领域的有关案例,深入浅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比如在饭店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以饭店业真实发生的具体事件为教学资料,经过师生的互动与讨论,共同探讨企业行为与决策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课堂上随时与学生交流,捕捉学生发言中精彩的“闪光点”,并适时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和升华。这种亲验型、参与型的案例教学方式,有助于构建学院与外部案例环境的网络组织状态。

    三

    建构主义主张支架式教学,即“预热”、“探索”、“独立探索”。在这样的过程中,由教师的引导,进入学生自主的探索,教与学的地位发生显着变化,旅游教育的综合性特征,更要求学生大量的自主学习,即建构主义所广泛重视的合作学习。

    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字型机构,“T”字型的“|”主要是指纵向知识,指旅游专业理论和技术应用,而“T”字型的“一”主要是指与旅游专业理论和应用技术相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外语等。尽管这些学科不是旅游专业本身,但它们的许多理论、应用技巧与旅游专业的联系极为紧密,对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做好旅游工作起着启迪和指导作用。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同样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能够有效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并及时了解学生状况,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在学生的参与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参考阅读书目,拓展教材内容。教材仅仅作为授课重要的依据与参考,不是全部,而授课在内容和结构上都要有较大突破,尤其是作为新兴学科的旅游,相对于较为厚重的传统学科而言更是如此。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兼顾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一定比例的课程内容采用国际同领域前沿英文原文教材及参考资料,促进旅游饭店管理的教学与国际接轨。同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和预习,做到温故知新。配合以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以补充相当比例的教材内容。教师开出50~100本有学术影响的涉及相关研究领的中外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分为三个层次:教材的必要补充;拓展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专着;拓展学术范围、学术价值重要的相关学科的学术着作。大量的阅读对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篇7

关键词:衔接;延伸;架构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入门概论性课程,也是该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几乎所有的旅游相关专业都开设这一课程,取用的名称也多不同,如有《旅游学概论》、《旅游概论》、《旅游学导论》、《旅游学基础》等。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然而,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正是由于其基础性地位,导致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频繁的与后续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或理论发生交叉、冲突,教师在教学中深感这一问题的困扰,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多未有体会,但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却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着专业课程科目的增加,这种交叉和冲突现象会越来越突出。这种现象和问题,迫使笔者探究解决之道,并最终付诸于文字,以期与同行交流切磋。

一、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架构思维的提出

《旅游学概论》使用的教材,目前多以李天元主编的第六版《旅游学概论》为主。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旅游活动、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的相关特征及基本规律展开。该专业的后续课程,实际也多是围绕着以上内容展开,是以上内容的深化和细化。知识内容上的延续与递进,不仅仅是逻辑的需要,更为该专业学生学习扎实的知识所必需。但是,这种延续与递进,就为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与延伸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显然,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衔接与延伸,势必然造成知识内容上的重复,造成学生重复性的学习。这种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仅是教学的失败。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理论框架就未真正建立,如此以来,该专业理论框架体系的建立则将更加举步维坚。知识内容的重复和理论框架体系的混乱,可能会导致某些学生甚至怀疑这个专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鉴于此,笔者认为做好该课程与其他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与延伸,并探索出与之相符的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方法,已成为必须和当务之急。

二、衔接与延伸式教学内容的架构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与基础的《旅游学概论》课程,内容上的衔接和延伸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或者说,该课程衔接与延伸教学内容的架构主要从两点入手。一是,从专业宏观角度,从专业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大背景角度而言,要做好内容上衔接与延伸的架构。这一种架构,我们称之为外部衔接与延伸,或称为外延上的衔接与延伸。

该课程涉及到的大的学科知识内容是极广泛的,大致涉及到:管理学、经营学、经济学、营销学、资源学、地理学、文化学、产业学、策划学、规划学、设计、服务学、法律法规、心理学、美学、统计学、财务学、会计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环境学、历史学等等学科内容。与以上学科知识内容衔接延伸架构的原则,就是要把握好以下这些关系:总括与分支、宏观与微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就是说,旅游学概论中所涉及到的旅游历史、旅游资源、旅游规划、旅游交通、旅游管理、旅游经营、旅游文化、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环境等等方面的各个知识内容,隶属于相应的大背景知识,或者说只是所属领域的分支。如旅游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旅游资源是资源学的一个分支;旅游文化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旅游规划是规划学的一个分支等等。

我们以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为例,再做进一步说明:学习旅游历史,首先应尽可能的掌握或通读中外历史,然后再将旅游历史放入历史长河中,进行专门性系统性学习。同样,学习旅游管理与经营,应首先将管理学经营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再去学习旅游管理与经营的专门知识体系。旅游历史与历史学、旅游管理经营与管理经营学,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课程科目,但在知识体系上是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种关系,就是一种天然的衔接和延伸,是任何人都无法将之割裂的一种衔接关系。历史学是旅游历史的基础,旅游历史必须在历史学浩瀚的材料中剪辑编撰。管理经营学不仅是旅游管理经营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市场管理、文化事业管理等等管理知识领域的基础。管理经营的原理、方法、原则、理论核心等等内容,是旅游管理经营知识的源头,它们支撑着旅游管理经营知识体系框架的建立,也规定和左右着旅游管理经营理论框架体系发展的方向。

按照上述思路推导下去,我们容易得到这样一个共识:我们仅学括性的宏观知识就已够用,再学习与其衔接的分支知识似乎成为多余。这种“共识”显然是片面的,在此,我们仍旧以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为例,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应当看到,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虽然与历史学、管理经营学有天然的衔接,但也是历史学、管理经营学的延伸。衔接与延伸是齐头并进的,旅游历史是历史学的延伸,但与历史学又不相同或大不相同。旅游历史是研究旅游、总结旅游的专门化的历史。旅游管理与经营与之类似,是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经营的专门性知识,是适合旅游管理、旅游经营的专门性知识的集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只学习历史学、管理经营学,不学习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方面的知识,或者说用历史学与管理经营学课程分别替代旅游历史与旅游管理经营课程,后果是严重的。倘若将这种观点推导下去,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或者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不用再学习旅游历史、旅游管理方面的专门知识就可以精通了。反过来也一样,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习了旅游历史、旅游管理,就可以达到历史学、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了。

从专业微观角度,做好《旅游学概论》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与延伸,是做好该课程衔接与延伸教学内容上架构的另一个切入点,这一种架构,我们称之为内部衔接与延伸,或称为内涵上的衔接与延伸。

《旅游学概论》内涵上的衔接与延伸,主要指该课程知识内容与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程度。以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旅游规划为例,这些知识内容在《旅游学概论》课程讲解中都会涉及到,在后续课程《旅游资源学》《旅游文化学》《旅游规划学》等相关课程中,同样还会作专门讲解。在《旅游学概论》课程中,对这些知识内容作哪些讲解、哪些重点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等等,必须要与相关的后续课程做好衔接和延伸。否则,在《旅游学概论》中多讲了,就必然造成其他相关后续课程讲解中的重复。若是少讲了,其他相关后续课程讲解中就容易出现理解偏差或无法正确理解的可能。

三、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方法的架构

对于《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如下教学架构方法寻求解决。一是,局部调整法,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通常将《旅游学概论》课程放在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讲授。这虽然凸显了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但从衔接与延伸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这种安排并不十分完美。从该课程外延上的衔接与延伸角度来看,实际上,管理学、美学、文化学、资源学、经营学等等相关课程,应作为该专业的先行课程,或作为该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是极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将这些课程放在《旅游学概论》课程讲授之前进行讲解十分必要。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同,专业培养方案也不尽相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也是随着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专业名称虽然相同,但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却有一定差异或差异较大。有些学校可能会设置管理学、美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的学校可能将文化学或文化资源学作为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一点毫无疑问,限于学生学习时间,无论哪种学校,都不可能将管理学、经营学、文化学、资源学、美学、规划学等等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全部列入学生培养方案中,只能将其一种或几种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纳入到培养方案中。对于纳入到该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如众多学校通常都将管理学纳入到专业培养方案中),应放在第一学期讲授,应放在《旅游学概论》讲授之前先行讲授。

对于无法或没有纳入到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又与《旅游学概论》课程具有天然衔接性的课程,就需要教师采取简介讲授法去衔接与延伸,这就是《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教学架构的第二个方法。以历史学和《旅游学概论》中的旅游历史为例,可以较充分说明这种方法。旅游历史的学习,必须要结合旅游发生发展的大背景来讲解,如结合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人口、地理位置等等进行讲解。而这些知识内容,是历史学的内容体系。如果让学生通读历史,或者教师通讲历史,这都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除了布置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外,最有效的办法应是教师首先对中外历史作最简化的简要介绍,只要做到让学生掌握了历史大背景、串联起历史大线索、回忆起历史大事件,这就基本达到再讲解旅游历史的要求了。

教学是双向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以学生能动的掌握和实践利用为最终目的。因此,让学生自主进行衔接与延伸的锻炼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教学架构的第三个方法:自主式衔接法。以交通学和旅游交通为例,教师可只讲授旅游交通方法的知识内容,对于交通法规、交通线路、交通布局、交通管理、交通工具、交通文化等等知识内容,教师既不作专门讲授,也不进行提纲式简要介绍,可作为作业或作为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理解、自主总结,并最终与旅游交通进行知识上的衔接与延伸,厘清交通与旅游交通知识上衔接与延伸的关系。为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可选取合适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自主衔接延伸的效果,当然这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有效方法之一。

篇8

1.1考试改革以能力考核为中心原则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高校教育对于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非常重视,并且随着国家教育战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视学生本身的创新能力的额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旅游管理相关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也需要得到改善,学校考试必须要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要加强传统思路的改善,培养与树立社会实践考试制度,完善考试知识运用能力与分析能力。

1.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是社会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高校培养学生必须要针对用人单位的特点与用处,要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人才的综合化素质,改善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掌握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制定考试内容,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管理专业的多种技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考试改革具体措施

2.1考试内容以社会实践为主

现代化社会的信息资源丰富多样,学生对于信息获取渠道存在多种方式,很多学生对于把握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非常低,需要认真分析和掌握考试内容,快速学习信息获取的渠道,掌握旅游管理相关工作技能提高的技巧和规范性,提高旅游学较强的学习动力,在考试试卷的制定中,必须要让考生针对自我工作兴趣和不同方向选择不同的考试内容,针对性的提高自我的应试能力,但是重点在于考察和审核学生本身在社会工作之中的应用能力,掌握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尊重学生自我的知识面的扩宽和提高,对旅游管理的学习做到详细、清晰,掌握尽可能多的旅游管理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之中去。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考试内容必须要注重设计实践性,加强社会实践价值与功能,提高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运用性。

2.2考试内容综合化、多元化

为了能够充分检查学生的能力,一份多样化试卷中不同性质考题的分量要有适当的比例。一般来说,闭卷考试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课程能力展现、实际能力运用三部分。其中基础知识可以在客观题中有所体现,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或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课程主要内容的传统考题形式,一般占整份多样化试卷考题内容的五分之一。

根据答题过程中要求学生主观意识发挥的程度,考试改革应该将主观题分为课程能力展现和实际能力运用。课程能力展现是以简答或者问答题形式出现。这类主观题有利于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问题,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课程能力训练题的主要目的在于测量学生本身在社会实践过程之中的一种工作能力,整个课程能力测量题目占到了整体试卷的25%,综合运用题目是以学生主观分析的案例教学类型为主的,主观作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学生可以构思自我的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熟练地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课程相关技巧与课程理论和实际运用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旅游相关知识与运用技巧。

2.3改革考试方法,实施多样性考试机制

篇9

 

旅游作为一项文化型的经济事业和经济型的文化事业,它的生命是特色,特色的旅游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减少旅游竞争中的可比性,才具有生命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旅游人才素质提高的根本。高职旅游文化课程作为一门人文色彩浓厚的社科类课程,在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上具有一定的特质,对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旅游文化》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旅游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历史学、地理学以及文学、艺术、风俗、宗教、考古等传统学科联系密切。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宗教场所、古迹遗存、民族民俗等,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不仅能了解我国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旅游相关知识,还能建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宏观性的认识,能对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文化鉴赏。该课程的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如何通过《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即在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在理论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以“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为宗旨,涵盖旅游资源环境、旅游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将科普环保、旅游形象、社会公德等观念渗透进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对资源、环境、道德等方面形成正确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从课程的内容看,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就是学生感知美、认同美的过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亲身游历等方式进行介绍,让学生接触各类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大家一起来进行讨论,学生通过感知美,升华到学会挖掘美,这无疑有助于增强学生审美的体验度,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也能通过他们的介绍让更多的游客领略到祖国河山的美。

 

(二)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在实践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非常重要。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专门成立了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旅游协会,并且由旅游文化课程教师担任指导老师。这样整个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设计上,采用的就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社团活动为辅”的方式。比如把课堂、社团和比赛三合为一,将课堂上无法充分展开但又承载着有利于学生素质养成的相关内容与校园文化大环境中的社团、赛事等载体相融合,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活动将其素养能力激发、深化并提升出来。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协会策划设计“带你游武汉”、“旅游产品推介会”等多种活动,并在旅游文化课程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系统研究学习武汉及周边旅游资源,开展区域特色资源旅游项目策划,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组织、实施、推广的全过程中,既符合区域人才培育需求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精髓;同时把素养教学、新生适应性教学、专业教学、社会实践等多项活动结合在一起,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旅游教学模式。

 

总之,旅游文化课程能充分体现人文素养培养的现代教育思想。利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平台,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不仅是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要求,也是现在旅游行业发展趋势。

篇10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一)实训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

在如今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中,仍有部分高校未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旅游管理实践技能作为实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而是更为重视大学生的考试通过情况和相关资格证的考取情况。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容易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产生误导,造成大学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熟练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毕业以后也难以快速达到社会的用人需求。

(二)实训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丰富

实训教学方法的不足是影响旅游管理实训效果增强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高校中旅游管理实训场地、实训器材的缺乏影响了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学习实训内容;另一方面,实训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仍然采用教师理论教学为主,辅以部分操作示范的形式,不利于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探索和掌握旅游管理的实践技能。与此同时,缺乏扎实的实践技能基础,也是影响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要想进一步增强实训教学效果,还要重视丰富和完善实训教学方法。

(三)实训教师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如今的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尚在建设中,大部分教师虽然具备了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实训教学中难免存在针对性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训效果不佳等现象,制约着实训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明确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目标

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树立明确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实训教学效果。因此,要明确以培养大学生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实训教学的根本任务,并以此指导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理论与实训教学体系,确保实训教学效果不断增强。

(二)创新实训教学体系,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在旅游管理实训教学中,要保障教学的效果,必须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相关考核机制。学校要制定科学详细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计划,在教学方式上要有所突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繁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旅游管理实训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的积极性。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也需要有所创新和突破。结合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动态化的考察,通过过程考核法和结果考核法的Y合,对学生的旅游管理实训操作技能和服务能力进行有效的考核。另外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不仅要对学生的旅游管理相关知识技能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进行考核。

(三)重视旅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大学生参加实训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情况直接影响实训教学的开展情况,因此高校要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和实训教学对场地的需求科学建设和完善实训基地,对每个部分进行明确的分工安排,并增加实训设备的投入,确保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发挥实训基地的最大效果。此外,要严格落实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重视对实训基地的管理和维护,使训基地能够真正成为打学生参与实训活动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其次,高校要积极促进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吸引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而高校借助实训教学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此外,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观摩、实习等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提高大学生的操作能力。

(四)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要逐步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但具备丰富的旅游管理基础知识,还要具备高水平的实训教学能力。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工作,定期举办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分享和交流实训教学心得,还可以安排教师到旅行社或者酒店参加实践培训或者挂职锻炼,便于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旅游管理实践中一线工作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进而在实训教学中可以有所侧重,还能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大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建议。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旅游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活动,把一些先进的旅游管理专业思想和技能引入到实训课堂中去,快速善高校实训教师人才不足的现状,为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增添活力,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