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基础理论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事业管理基础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事业管理基础理论

篇1

摘要:对于事业单位来讲,会计的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是保证单位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简要论述了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基础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目的在于更好的提高事业单位会计管理质量,增强事业单位市场竞争能力。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基础;规范化

事业单位中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是保证会计信息安全、精确的重要环节。结合各级财政机构公开的检查报告及事业单位平时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性工作内容较多,过程较复杂,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相关从业者需要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更好发挥会计管理能力。

一、事业单位对会计基础性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的意义

(一)对会计基础性工作进行规范管理有助于维持财经纪律

在规范化管理会计基础性工作期间,对会计部门的岗位设定及从业者聘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明确为会计管理者、从业者及出纳等员工制定了工作要求,确保会计的职能可以在组织结构上得到具体发挥,更好的落实会计的监管职能,预防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所以,想要更好的维持财经的纪律,就需要加大对会计基础性工作的管理力度,保证其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对会计基础性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利用会计工作能够对事业单位内的各项资金费用运转进行精确、及时的了解与控制,借助会计机构所提供的各项信息,能够对事业单位财务的收支情况及执行预算情况进行反应,从而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标准。对会计的基础工作进行规范管理,能够让初始凭据的内容、表格的编订、审核的手续等会计处理工作更加规范、细致,从而更好的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及效率。

(三)对会计基础性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有助于确保会计工作的质量

想要保证会计的基础性工作管理规范化,需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基础工作期间的薄弱环节进行改善与健全,例如:针对会计填写凭据的工作、登记账簿的工作、整理档案的工作等进行明确规定。让会计的处理行为得到提高,增强企业内部整体会计工作的质量及效率。

二、目前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期间存在的不足

(一)核算部门落实相关法规、标准的力度较弱

当前,事业单位的核算部门在落实有关会计管理法规标准时力度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不遵照法规标准从事工作。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如《会计法》、《预算法》等,限制了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活动及弄虚造假的行为,但是,因为后续法律制裁的力度较弱,导致很多事业单位的核算机构经常出现有法不依的问题,相关标准形同虚设,为会计核算工作的不标准行为提供了空隙;其二,认知不到位。因为法律宣传的力度相对较弱,在加上一些财务从业者自身能力较低,综合素养较差,对法规标准缺少了解,观念淡薄,从而造成了违法违规情况出现;其三,监管水平较差。事业单位本身、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家三类监管配合与协调能力较差,无法实现有效的合力监管。

(二)有关部门管理者对财务工作缺乏重视

一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财务疏于管理,法规观念淡薄,为了获取个人利益,钻法律及管理的空子,经常在会计核算工作上大做文章,一些不可以报销的内容变成了可以报销的项目,编造虚假的票据等,从而严重损害的国家的经济利益,不利于单位的未来发展。

(三)缺少电算化的能力

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从业者及会计人员缺少电算化的能力,并不了解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方法,生成的会计资料也无法弄懂,缺少应用电算技术管理会计基础工作的能力,忽略管理光、磁等介质的档案。进而造成一些光磁介质的会计资料与纸质资料内容不符,无法及时入档等问题,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精确性,对单位造成严重影响。

三、事业单位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不断改进并完善会计有关标准法规,加大落实力度

想要更好的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在建设法规系统方面,应保证其具备良好的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同时配备相关的配套设施,确保各标准的衔接,防止在落实期间发生混乱问题;其二,应加大监管、检查的力度。财政机构、审计部门等国家业务管理单位在对事业单位实施检查期间,需要严格遵照《会计法》等标准法规,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及标准,加大对会计工作质量的监管力度,防止出现基础工作不符合法规标准、私自设立账外账的情况,一经发现,不仅要整改有关部门,同时还需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对其进行严惩。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增强从业者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

第一,应加大对会计从业者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使财会从业者能够熟练掌握相关法规标准,树立强烈的责任观念,可以主动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遵照法规办事,形成公正的岗位形象;第二,应不断增强财会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学习水平。应关注财会从业者的职后教育,应有组织、有规划的对财会从业者进行培训,让员工能够尽快了解税收、财会等方面的内容,提升整体会计队伍的能力及素养;第三,落实好财会从业者持证上岗的标准。会计基础性工作的规范程度与从业者的专业能力存在紧密的关联,因此,应保证从业者可以持证上岗,增强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三)改进并健全电算化会计信息的管理,增强档案管理的能力

应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电算化信息保存条件、方式、从业者的工作职能等内容,同时要求人员严格落实。需要对纸质档案及电子化档案进行分类管理,电子化档案采用只读形式保管,做好备份工作,防止电子档案丢失。另外,因为电子档案较为特殊,管理从业者需要定期对电子档案进行检查、备份,防止信息损坏。

结束语

会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反应着会计管理水平的高低,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深入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研究,勇于尝试、大胆创新,从而更好的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推动事业单位稳定发展。因此,对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是值得深入探究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张文亚.会计基础工作存在违规现象的原因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6).

篇2

关键词: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培养模式

公共事业管理是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作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于1999年起招生。本专业的开设初衷是为了突破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瓶颈效应”,调整和改革涉及到人民福祉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人口、医疗卫生、住房、资源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险、市政建设、城市交通以及供水、供电、煤气、邮电、通讯等公共事业的发展[1],建立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体制。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专业布局的调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逐渐增加,2000年为57所,2001年为132所,2002年为196所,2004年224所,2006年则达到了317所。有人估计,若将高职高专也计算在内的话,开设本专业的高校至少达500所。[2]它们分布于师范类、医学类、科技类、农林类、财经类、综合类等各类院校。

一、师范院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现状及问题

在高校专业布局调整过程中,多数师范院校也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办学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定位,办学效果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定位不准确

师范院校开设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定位为教育事业管理或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公共管理,不少师范院校不论专业办学效果如何、学生就业情况如何,盲目效仿其他高校的办学模式,缺乏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准确定位,没有形成适合师范学院的专业特色。教育部原专业目录认为本专业可授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位,如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医学学位,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而目前师范学院由于专业定位不准确,颁发学位也差异较大。

2.培养目标不清晰

原国家教委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3],范围较宽且缺乏针对性。师范院校是以教师教育为主,本应确立适合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但不少师范院校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没有确立合适的培养目标,采取适合学校发展特色的培养模式,不是范围更宽就是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对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缺乏明确的指导作用。

3.师资质量相对薄弱

由于起步晚,本专业教师多由相关专业教师转型而来,师范院校本专业教师基本是由管理类、思想政治类或教育类教师转型而来。近几年毕业的青年教师尽管有公共事业管理本科背景或公共管理硕士背景,但对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实施、专业发展方向等缺乏了解,本专业课题研究较少。从整体来看,存在着师资质量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实力不强等问题。不少教师对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研究不深入,只是疲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无法有针对性地钻研适合师范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4.课程设置不合理

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设置多数都是以教育类为主,或仿效其他综合院校专业课程的安排,沿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层次设置,灵活度不够。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科门类划分专业课程,涵盖范围较大,公共课课时量大、选修课的选择余地小且开课随意,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不合理等问题;课程内容上存在着门类大同小异且划分混乱、部分课程内容重复、开课先后顺序不当等,对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缺乏实际意义。

5.学生专业技能不强

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是通过师范技能训练、模拟讲课、师范生讲课大赛等环节提高专业技能的。但不少师范院校并没有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为师范专业,造成专业技能培养很难准确界定。实习基地由于数量少、范围窄而流于形式,尽管有些师范院校安排了专业实习,但却存在着盲目草率、走马观花、指导匮乏等问题。学生无法从实习中获得任何收获,也就谈不上去解决实际问题,社会适应性较差。当用人单位问及师范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处理和解决什么问题时,学生难以明确回答,就业市场上自然不受青睐。

二、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办学的转变对策

1.合理控制办学规模

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本专业的开设条件,严格控制本专业的审批数量,避免盲目审批、盲目建设。针对师范类院校,要建立相关的专业设置评估体系和专业审批程序,重新对本专业的建设水平、社会效益以及人才供给和需求等方面采取规范化指导,确立有效的专业设置评估指标和体系,压缩师范院校开设本专业的数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专家对本省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比较,依据科学方法排出等级和名次,在预测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布点调整,扶优淘劣,确保各省只有少数几个强势师范院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而有针对性地构建以教育事业管理为主的培养方向。

2.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通过生源、信息和就业市场等调节高校的教学,师范专业就业面较窄,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不能完全朝师范方向发展。要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人才的需求变化、资源配置关系、市场走向以及信息动态的变化制定培养方案。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名称招来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后,到二年级应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三年级再进行系统专业学习并安排相应的专业见习和学年论文写作,或举办“创新试验班”,专门针对有“考研升学潜力”或“潜在就业实力”的学生制定新方案;四年级则根据专业方向到不同行业或就业岗位挂职实习,提交毕业论文。

3.完善课程结构

要根据专业方向开设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等专业主干课,为学生系统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要依托专业特色,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开设符合各高校实际的方向性课程,如,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人口环境管理、公共财务管理、教育经济管理、科技文化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课程,以此为核心开阔学生的视野。要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开设技术性、实用性课程,如,应用统计、管理文秘写作、管理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社会调查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为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奠定基础。

4.提高师资质量

要以突出师范院校专业特色为基础,通过自学、短期在职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本专业的师资质量;让教师在当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非政府公共组织挂职、担任顾问。要鼓励教师参加地方或全国举办的各类专业研讨会,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向国内名牌高校派送访问学者,或派教师出国了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学校要提供科研经费鼓励教师开展公共事业管理相关课题的研究,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相关领域教材的编写,并由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教材建设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的作用,省内高校、同类高校、名校与非名校之间还应定期交流,共同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水平。

5.改进教学方法

本专业教学要体现知识、素质、技能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改进教学方法,减少理论课时,增加专业实验操作环节,通过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模拟政务办公厅、电算会计、审计、统计实验室等[4],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先进设备和实验场所;应以案例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和共同合作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大本专业实习的力度,重视与当地政府部门及有关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专业实习基地,由教师指导、检查和考核,落实学生的实习基地,做到不走过程、不搞形式。还应该通过“经验讲坛”活动,邀请政府部门官员、事业单位或社区管理人员到学校座谈,为学生传授工作经验或与学生交流探讨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

6.搞好毕业分流

本专业学生不能像师范生那样通过教师资格证,毕业后到学校任教,而应多考级考证,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行情;要将本专业毕业生分流为考公务员类、考研类和就业类三种,采取不同的技能培养方式。考公务员类毕业生:着重培养学生对我国公务员机制及公务员运行各项体制的熟悉和理解能力,聘请相关人员举办公务员培训讲座;考研究生类毕业生则着重培养学生探索和钻研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而就业类毕业生则应培养人际沟通、官方语言表达、具体事务处理、突发事件应急、政务调研、政务信息化操作、公文写作、公共政策制定与分析、办公室基本管理及办公设备的操作、社会调查与统计、网络应用等能力。

总之,师范院校开设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确立科学的发展思路,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服务于本地区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和全面性,这样才能走出师范院校固定的办学模式,办好师范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 席恒.公与私:公共事业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孔春梅,李春林.对国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思考[C].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优秀论文汇编.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编印.2005,(4).

篇3

    以上问题的解决,重点要科学设计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这里涉及两层含义:一是“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二是“怎样培养专业能力”。为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除了要紧密围绕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制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外,还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构建“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思路如下:

    1.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围绕公共管理热点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体现知识、素质、技能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统一,精简理论知识,构建以实践、实验和实训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模拟政务办公厅、电算会计、审计、统计实验室等,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实验场所和先进设备;创建实习基地,拓宽就业门路,重视与当地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合作,鼓励学生到政府、社区或事业单位搞调查,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意见,再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检查和考核保证学生实习不搞形式,认真执行;通过“经验讲坛”邀请政府官员、事业单位或社区工作人员到学校座谈,为学生传授工作经验或与学生探讨专业领域具体问题的处理办法,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2.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探讨法、自陈法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和共同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主动掌握基础理论,提高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还要坚持“自主设计课程内容”“自主安排实践项目”“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等,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实践服务。在专业办学过程中应安排实践周,通过集中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举行创新大赛、英语演讲、辩论赛等活动,发动学生就某一专业主题搞调查,形成综述报告,通过多方面努力提高和锻炼其社会沟通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其初步探究和分析能力。

    3.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高校可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施创新性培养,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名称招生,入学后经过一年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相关课程、锻炼实践能力奠定基础;二年级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分方向自选专业到相关院系学习,积极推进“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改革,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能力;三年级要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安排专业见习、学年论文写作或举办“创新试验班”,专门针对有“考研升学潜力”或“潜在就业实力”的学生制定新方案,发挥其优势;四年级则根据专业方向到不同行业或岗位挂职培训,提交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改革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并不断开发新资源,尽可能服务于本专业的实践教学。

    4.注重综合实训,体现毕业生的合理分流。鼓励学生多考级考证,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行情,在明确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以毕业生顺利毕业、合理分流为突破口,开展专项技能培养。考公务员的学生要培养其对国家公务员机制及运行体制的熟悉和理解能力,明确公务员的报考程序和岗位需求,引导学生关注考试复习的重点、内容及面试技巧等,聘请优秀的公务员来校讲座或举办公务员考试培训或咨询机构;考研究生类的学生可由教师带头,培养学生探索、钻研及自学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协助学生选择院校和专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要围绕人际沟通、官方语言表达、具体事务操作、突发事件处理、政务调研、政务信息化操作、公文写作、公共政策制定与分析、办公室基本管理及办公设备操作、社会调查与统计、网络应用等方面培养具体能力。总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按照“依市场需求办专业,依专业特色办学科,依行业特点分方向,依就业需求设课程”的原则,强化专业人才特色,突出专业实践教学,才能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篇4

关键词: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36-02

一、引言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普通本科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研究对象为公共组织的资金运动过程及其规律[1],开设的目的是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理解和使用财务信息。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处于完善阶段。

二、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安徽师范大学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210人,有效问卷数为205份,无效问卷数为5份,获取学生对该课程现行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如下:(1)教学内容方面。90.73%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系统性和条理性较强,能增加课本以外的知识点,并能结合授课内容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但案例教学比重还较少,理论教学比重很大,希望可以增加案例教学比重。(2)教学方法方面。73.6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少授课教师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但也有学生反映多媒体教学的授课速度太快,不能完整记录笔记,影响课下复习效果,建议放慢多媒体教学速度;大多数学生希望授课教师可以在目前采用的讲授法、案例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实地参观法和模拟实训法。(3)教学态度方面。95.61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很认真,备课充分,精神状态很好;但上课过于严肃,和学生交流不够,授课语速有点快,声音不够响亮。

2.原因分析。(1)教学内容多且对数理统计要求较高。《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需要学生系统学习公共组织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技术方法,熟悉我国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规则,理论内容多,且涉及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其教学对象为非财会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对数理统计的要求并不高,再加上该课程的课时数少,以安徽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总课时数仅为51个课时,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授课教师不可能对涉及到的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导致学生不容易学,教师不容易教,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理论教学内容多,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是其教学过程的重要构成要素,但该课程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较低,以安徽师范大学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该课程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仅为17/51。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学需要投入较多的经费去配备模拟实验室、购置仿真软件、安排师生参观实习等,而纯理论教学的经费投入则相对较少;其次,实践型师资缺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学科,其师资队伍非常年轻,青年教师们大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没有机会接受系统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再次,开展实践教学的单位大多需要任课教师自行联系,而该课程的研究对象为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其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上政府组织和事业单位管理的特殊性,单凭任课教师自身能力,很难争取到学生观摩和实践的机会。

三、改革现行教学模式的建议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应完善现行的理论教学加实践教学模式,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机械死板地记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应用型课程,因而有人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认为实践需要什么理论就讲什么,这使得理论教学缺乏系统性[2]。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在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应系统地教授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整体框架;而实践,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的作用,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结合实际,完善自身对理论的认识,并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本身并不具备教育的动力,它只有借助于讲授的方法才具有教育的效力[3]。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教师主导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这种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要发展学生潜在的才能,必须在当前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4]。任课教师应结合每个课时的教授内容,在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等理论教学方法基础上,灵活使用案例法、实验法、参观法等实践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到实践中,使其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见图1。

讲授法可以向学生系统讲授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练习法可以督促学生课下复习和巩固教师课上讲授的知识,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讲授法和练习法是该课程教学的基础,是灵活使用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同时,由于学生缺少对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了解,很难真正理解其财务活动内容,也不能深刻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所以通过参观法,带学生去公共组织财务部门实地观摩,并通过在实验室里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案例法是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的结合,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课上讨论、发言,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和教师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目前该课程授课教师多为青年教师,缺少社会实践经历,很难驾驭实践教学方法,不能解决实践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出台鼓励政策,对教师外出参加社会实践给予经费支持,并制定相关考核机制,将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作为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硬性指标。教师可以挂职锻炼、顶岗培训、产学研合作、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其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

4.建立校地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借鉴国外校地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在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地方高校必须改变过去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地方合作,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5]。由于该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单凭授课教师个人能力,很难联系到去公共组织实地参观的机会,需要高校领导充分整合校友资源,与当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联系,为该课程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建立起互惠互利的校外实践基地。各类公共组织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场地,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顶岗培训、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机会;高校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公共组织进行人员培训、提供咨询服务,还可以聘请公共组织的相关人员来进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姜宏青.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兴起与建设[J].会计研究,2008,(2):77-81.

[2]崔志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问题探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56-61.

[3]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86.

篇5

关键词:公管专业;人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9-131 -02

一、引言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培养不再是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社会就接受什么样的学生,而是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去培养学生。高校作为培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基地,应当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的需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与学校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二、高校公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界定

高校公管专业是顺应我国政府与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变革而出现的,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学校、社区、体育、卫生、文化与传媒、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它是以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为基础,注重强调运用经济学原理与定量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从公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要求来看,它体现为较强的创造性与技术性,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大多都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方式转变成具体的技能才能得以熟练的掌握及运用,因此,公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优化对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至关重要。

三、目前公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以2014届本科毕业生为例,从表1③ 可知,当前公管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很低,与相关度较低的前几名专业差距很小,但和全国本科平均水平相比小了24%。这体现了大多数公管毕业生未能正确认识公管专业的职业方向。而这和我国现行的公管人才培养体系息息相关。具体问题如下:

(一)课程设计缺乏专业特色

当前公管专业的教学包含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基础理论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课程较多,而缺少能表现专业特色的技能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考核方面,由于公共管理实操能力的考核未能比较客观的呈现,仍旧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弱化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等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二)学生培养目标与就业定位脱轨

大多数学生缺少清晰的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就业方向与目标上尚未形成一个能够凸显多种能力及兴趣,且方向、目标清晰的立体就业模式。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不同学科课程的开设,涉及的学科范围过于宽泛,使得学生难以把握各个学科的精髓,从而产生对就业前景模糊而难以把握的状态。基于西方独有的政治制度与行政体制而建构的公共行政学难以适应我国国情,而当前我国公管学界也未能正面解答此类问题。这就致使学生未能制定好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时势必感觉措手不及。

(三)社会需求研究相对欠缺

当前,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大多数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去考虑。而高校现行的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缺少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与就业方向和所处区域社会、经济、企事业发展的实际概况与人才需求相结合。同时,培养方案还缺少对所在院校的学科特点及特色的凸显。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侧重于领导、管理、政府官员等“官僚型”意识培养,而缺乏服务大众的平民化、基层化等的“事务型”就业意识,而后者对公管人才需求潜力巨大。这就体现出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未能顺应国家产业结构变革与经济增长模式的革新。

(四)公管专业工作进入壁垒低、退出高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很大的时间成本和智力的投资,才能进入经济、法律、工商管理等领域,而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的人才却能轻易进入公共管理领域学习与工作。例如在公务员考试中,由表2① 可知,公务员考试招考职位数量及招考人数更倾向于经济学、会计、财政、法学类、税务等,政府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限,且明确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的招考更少。从管理学中迈克尔・波特的“壁垒”分析框架入手分析可知,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目前正处于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的尴尬境地,难以让人看到公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公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措施

在公管专业培养上,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课程设置自,挖掘专业本质,以社会需求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科学设置培养方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切入,探索一条创新的教学新路子,紧随市场办学科、凭借优势开专业、根据岗位定课程、提高技能求发展。

(一)优化课程设置,注重理论实践结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了我国高校实践性教学欠缺的问题,因此,加大实践教学建设力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性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大学课程要完善实践教学比例,重视个体经验价值。罗伯特・M・戴尔蒙德关于优质课程体系的观点如下:第一,综合经历。只有让学生综合使用从不同地方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来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或特殊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才可以取得最大程度的成功。第二,及时实践所学技能。未经实践的技能往往会退化,特别是计算机与写作之类的技能。第三,教育与体验相结合。对于公管专业而言,做到理论课和技能课的有机结合,构建优质课程体系的关键就在于实施好“三实”教学――实践、实习、实训,三者应形成科学协调的体系。实施“三实”教学,一要通过竞赛增加实践,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国家、地方、学校等的实践类竞赛,将知识学以致用;二要招聘相关教学人员增加实训,可以聘用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任职过的高级人才为兼职教师、举办讲座,采用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等形式,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三要完善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机制增加实习机会,构建学生实习基地、平台,通过实战来收获经验。

(二)人才差异化培养

高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等情况来明确各自的培养方案。高校在公管专业培养目标方面通常界定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以及“熟悉政府运行机制,了解公共管理和政治学知识”等比较宽泛的概念。在就业去向方面,多为党政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在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趋同导致求职竞争愈演愈烈,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博而不专的尴尬境地。因此应该限定公管专业的招生规模,各个高校可根据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优势,设置一些公共事务管理的新专业,如城市管理、危机管理、政府采购等,以便在人才培养上差异化发展,形成就业上错位竞争。

(三)制定具有特色的培养方案

依托学校特色与优势,在专业教学中发展自身特色应和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出地方特色。要尽量依据本校学科资源、师资优势与特点及地方发展的具体状况开设凸显本校特色的课程,使专业课程顺应特色化的社会需求,同时这更是拓展学生知识、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例如经济类院校定位在财政管理方向,农业类院校可将专业定向为土地管理方向,并且紧紧围绕所确定的方向设置课程。专业方向特色转化后,专业课程设置也变得更有针对性、实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就业所应备的操作技能。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公共管理(人口与社会管理方向),设置了社区管理、社会政策评估、老龄工作管理等课程;厦门大学公管专业(卫生管理方向)设置了卫生事业管理、医疗保险、卫生法与卫生监督、卫生经济、卫生政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针对性课程。这些特色课程的设置对于就业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四)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公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从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着手,并准确界定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促进其专业可持续发展。而这就和学生们的从业发展意愿密切相关,需要对不同年级的在校生与不同年份的毕业生进行调研,主要了解公共管理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在不同阶段,对从事工作类型想法的变化及能力要求,以此来权衡其与高校现行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是否相符。如若有出入,可依据社会需求方招收毕业生的需求引导学生的就业意愿,或从社会需求方接受毕业生的需求条件与学生的就业意愿两方面优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预期,最终达到三者的动态和谐一致。

五、结语

从我国现状出发,以学生就业前景视角入手,创新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是提高学生受教育水平,对其未来的就业与发展能力的培养,还是着力于培养和提供适应社会、经济、企事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有效途径。这对国家目前关于公管专业人才就业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坦英.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企业导报, 2013, (21): 157-158.

[2] 李建生, 林顿, 戴年红.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30(12): 116-118.

[3] 邱成岭, 安俊美. 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改革路径分析――新情境下学生就业前景分析视角[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1, 9(6): 108-110.

篇6

医疗保险专业特点和人才需求特征是构建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依据。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反映专业特点,符合政府、社会、市场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特征,满足医疗保障改革事业对医疗保险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1.医疗保险专业特点

(1)医疗保险专业是一门跨学科性和交叉性学科特点突出的专业目前医学院校的医疗保险专业大多设置在管理学门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并以专业方向来说明办学方向,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医疗保险专业虽然归类于管理学门类,但是从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该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特点。如江苏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的主干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西方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人身与健康保险、医疗保险学、保险核保与理赔、医疗保险精算、医疗保险统计学等课程,其课程设置涵盖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等多门学科,而公共事业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疗保险学、医疗保险精算、医疗保险统计学课程具有交叉学科特点。因此,医疗保险专业既不同于临床医学专业,又有别于纯社会科学专业,它是集医学专业、金融保险专业、管理专业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于一体的跨学科专业[1]。(2)医疗保险专业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多专门技能的综合集成医疗保险专业的跨学科性实质上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与专门技能,而其学科交叉性则要求学生能够能够将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把多种专门技能综合集成,成为“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医疗保险业务涉及医疗卫生政策法规、疾病分类与病案管理、药品目录与处方管理、健康风险管理、医疗保险的核保与理赔、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医疗卫生财务会计、健康保险市场营销等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业务项目和内容。开展医疗保障业务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虽然有不少金融保险类、管理类、医学类等专业人才涉入医疗保险行业,但是这些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不完整、专业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难以胜任医疗保障工作。不难看出,医疗保险专业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多专门技能的集成,既是专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胜任医疗保障业务活动的外在要求。

2.医疗保险人才内涵及其需求特征

(1)医疗保险人才分类及其内涵医疗保险人才服务于医疗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医疗保障制度特征与发展趋势将对医疗保险人才类别及其内涵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体来说,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念、制度构思到制度设计再到制度实施的过程,是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转化为医疗保障实践的过程。通常按照医疗保险人才在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与实施的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理论型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主要承担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主要承担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制度运营管理与操作的任务。此外,依据应用型人才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还可以将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专家型、管理型和实务型等不同人才层次。专家型医疗保险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医疗保障原理及知识转化为制度设计方案;管理型人才主要从事医疗保障产品开发、运营决策与管理等活动,使医疗保障制度转化为具有某种保障功能的产品并制订相应的运行规则;实务型人才则熟悉医疗保障运行规则与业务流程,依靠熟练实务技能来实现医疗保障产品的各项具体功能。(2)医疗保险人才需求状况及其特征近年,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取得进展,据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参保人数由2005年的3.17亿增加到2011年的13.05亿,增加了3.12倍,参保率为97.46%。庞大的参保人口急需大量的医疗保险专业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服务和管理工作。按照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医疗保险经办管理人员数与参保人数的比例为1:5000计算,我国需要医疗保险经办管理人员数为260余万人,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医疗保险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为1800左右。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医疗保险人才培养规模难以满足实际人才需求量。医疗保障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业务多样化、分工精细化必然体现对医疗保险人才需求的多类型与多层次特征。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事业涉及三方参与主体。一是政府方面,包括高等院校、社会保障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等。主要承担医疗保障政策研究与构思、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政策制定、医疗保障体系运行监管、医疗服务供给与保障等职责。主要需求研究型和包括专家型、管理型和实务型三个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市场方面,包括商业性保险机构、第三方管理机构等。市场方面的职责主要是通过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手段,提供更高层次的商业医疗保障,为政府及社会医疗保障项目提供专业管理服务等。主要需求管理型和实务型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三是社会方面,包括行业组织、慈善组织等非盈利组织。按照国家政策和行业规范要求,提供非盈利的医疗保障服务。主要需求实务型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规范化运营与精细化管理将逐步成为核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未来将更多地需求各类型各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采取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某种程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教育教学范式。当前,一些医学院校的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落后的办学理念与功利性办学动机,导致“粗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理念是关系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问题。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存在片面重视医学学科,忽视管理与人文学科的发展;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强调科学研究,忽视教育教学质量,这些落后人才培养理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医疗保险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与培养方案的制订。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一些医学院校的办学理念呈现商业化功利性特征,办学目标严重走样。比如有些院校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开设医疗保险专业纯粹为增加管理类学科门类,或以此作为“更名”或为“升格”成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要件;还有些院校把医疗保险专业看成“低办学成本、低投入、高产出”的文科专业,当成扩大招生规模、获取办学预算经费的途径和工具。这种功利性办学理念使学校难以理性思考医疗保险专业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疏于教学资源投入,忽视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形成“粗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缺乏差异性,人才培养严重“同质化”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与规格的集中体现,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施路径和采用培养方法的基本依据。培养目标的设置是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办学主体自身的资源禀赋,结合人才需求特征和具体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明确培养要求。现实中,有些医学院校缺乏对医疗保险人才需求做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缺乏对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理性思考。梳理不同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就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的现象,不同的医学院校其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内容却大同小异,反映部分高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时缺乏周密的调研和审慎的思考,显得比较盲目和草率。在这种情形下设置的培养目标容易忽视学校类别、办学定位、办学资源、办学能力上存在的差异性,致使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培养方法相似,缺乏培养特色,造成较为严重的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

3.医学课程缺乏设置标准与依据,难以体现医学学科优势

医学院校培养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开设医学课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医科知识、医技能力和医学素质,是非医学院校难以具备的核心竞争力[2]。然而,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课程由医学教学部门设置,容易从主观经验出发将医学课程简单化、边缘化处理,如采用通识性的医学教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化的“删减”与“压缩”,采取“快餐式教学”,不符合医疗保险职业对医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培养要求。据安徽医科大学对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医学课程掌握程度进行调查,发现应届毕业生的医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未达到一些医疗保险从业人员认为的必要掌握程度[3]。此外,不同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数目与类别、教学课时与学分设置差异性大(表1),缺乏科学依据与标准。总之,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与学分设置比例与医疗保险业务要求不协调、不匹配[4]。医学课程设置缺乏设置标准与依据,使医学院校难以将医学学科优势转化为医疗保险人才培养优势,医疗保险专业学生未能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与技能,将导致其在未来的就业和职业活动中缺乏足够的核心竞争力。

4.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陷,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实践教学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训练专业能力,养成职业素养的教学过程[5]。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巩固和发展,是拓展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对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资源投入不足。有些高校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实践教学课时严重不足,如江西中医药大学医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实验课时仅占总课时的2.67%(表2);有些院校形式上重视,实际上既缺乏总体的实践教学方案与具体的制度建设,也缺乏专门负责医疗保险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和保障足够的人员、经费安排。有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教学项目和教学环节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实践教学在形式、内容和教学安排上缺乏关联性和衔接性,如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缺乏有关医学知识、技能在疾病风险管理以及医疗人伤核保理赔的等保险业务活动中具体运用的内容。校内课程实践与校外社会实践在内容上脱节,在安排进度上存在时间差,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缺乏相互印证与检验的机会。总之,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种种缺陷是导致学生综合素质总体不高的根本原因。

三、完善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端正医疗保险专业办学动机

2010年7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高校树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推动教育观念转变,突出高尚品格追求和创新能力培养。”医学院校要端正办学思想,祛除功利化办学动机,扭转“粗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知识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迈进,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院校需要理性思考医疗保险专业的办学定位,深刻理解医疗保险专业跨学科、交叉性学科特点,掌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体系安排的系统性,立足医学学科优势,加大教学资源投入,走培养医疗保险特色人才之路。

2.明确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

设置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闭门造车”,需要走出校门周期性地对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的用人主体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收集各类型各层次人才需求信息。同时,通过跟踪调查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岗位分布以及学生的发展状况,反馈职业活动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掌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趋势。在此基础上,医学院校通过优化重组学校现有的办学资源,积极挖掘校内外潜在的办学资源,广泛征询医疗保险领域、教育界和实务界专家,采取多轮论证方式确保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依据我国医疗保障改革事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和高等教育分类办学要求,教学型医学院校应着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研究型的医学院校承担研究型人才培养任务。这样既可以让不同类型的医学院校错位发展,也可以提升办学效益,体现不同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使之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特征。

3.科学合理地设置医学课程,着力提升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将医学课程边缘化还是“压缩饼干”式的处理都不能反映医学院校自身特有的医学学科与医学资源优势,未能体现医学院校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说,如何设置医学课程,设置多少门课程,各门课程的课时、学分各为多少,需要以医疗保险职业对医学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作为依据,而不能将医疗保险专业单纯的视为管理学专业,忽视医学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此外,医学课程设置应依循职业———课程的设置思路,从医疗保险的业务岗位、业务环节和活动内容出发,梳理出对医学知识、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征询医院管理部门¨医政科)与业务部门(如医保科)、保险机构、医疗卫生与保险等行政监管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和看法,整理出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学科培养要求与培养规格并将其作为医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标准,并编写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适应于医疗保险专业的医学教材以及与医疗保险相关岗位相适应的医学技能培训手册。总之,基于职业特征的医学课程设置能够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医疗保险业务的实际需要,才能将医学学科优势转化为医疗保险专业核心竞争力。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

篇7

【关键词】体育经济学;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System of Sports Economics

GAO Hai-chao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Fully integ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s with those of sport college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original teaching methods of Sports Economics, this article explores compatible with the system and the principle of sports economics, effectiv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by building intertwined, mutual penetrated and mutual influencial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system of teaching -- practice – evaluation so a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sports economics, and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analyze economic phenomena and economic issues.

【Keywords】sports economics,teaching system,teaching reform

1 构建“《体育经济学》立体化教学体系”的目的与意义

体育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组成部分,是用来分析体育经济问题和规律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为满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经营人才的需求,许多体育院校开设了体育经营管理专业,《体育经济学》作为体育经营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到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关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自2004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专业,体育经济学被定为专业必修课以来,7年间经过课程优化、教材跟进、理论创新、实验推动等环节,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我院的体育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独立的、鲜活的、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健全,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同时缺乏一些互动性、启发性、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经济学的学习掌握效果,也造成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实践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结合体育院校特色,构建《体育经济学》立体化教学体系,通过体育经济学教学改革,提高我院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是一项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任务。

本研究充分结合经济学特点与体育院校学生特点,针对《体育经济学》原有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和改进,通过构建“教学环节—实践环节—评价环节”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探讨与体育经济学体系与原理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体育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

图?摇《体育经济学》立体化教学体系基本框架

《体育经济学》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解决了目前体育经济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组织缺乏创新、教学评价不够科学等问题。经过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师生互动,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体育经济学立体化教学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和阅读了相关文献近30篇(部),为本次教学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教学实践效果,本研究设计了网络调查问卷,共发放50份。

2.2.3 专家访谈法

针对立体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访问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校业内专家6名。

2.2.4 实验法

《体育经济学》立体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经营管理方向)和运动训练专业(体育经营管理方向)专业学生为试验对象。

3 “《体育经济学》立体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结果

3.1 在教学环节上,建立了“四位一体”的体育经济学教学综合改革体系

(1)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结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研究发现法等众多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融合,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增强教学效果。(2)在教学手段改革上,运用信息技术,以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网络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3)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增加了上游学科的介绍和植入,以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构建比较系统的、独立的学科教学体系。(4)在教学组织改革上,改变单一的、传统的行政教学班组织形式,尝试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积极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

3.2 在实践环节上,建立起“校园—实习基地—社会”高度关联的体育产业技能立体培养体系

(1)在学校组织理论基础较好、对体育产业具有较强兴趣的学生组成体育产业实践小组,联系相关企业,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赞助、校园特卖会、小型友谊赛运作、校园广告资源置换等校园体育产业实践活动。(2)联系知名体育用品公司、体育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作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基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引导和毕业设计指导。(3)对已就业学生的用人单位开展跟踪调查,详细了解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各类表现和工作能力,对学生开展就业的后续指导,注重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

3.3 在教学评价上,形成“五个结合”的全方位教学评价体系

在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上,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结合起来,将平时考核和期终考核结合起来,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与互评结合起来,将在校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结合起来。

4 “《体育经济学》立体教学体系”研究方法及特色

4.1 增加上下游学科的立体授课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式,在把上下游相关学科理论融汇在一起,通过生动的描绘、陈述,有启发意义的设问等,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掌握基本原理和知识。

4.2 全面运用多种多媒体分析工具

建设体育经济学网络教学体系,利用多种分析工具,一个理论可以用叙述法、列表法、图形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来表述和说明,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清晰地表现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而且还可以生动描述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过程,降低授课难度。

4.3 穿插使用讨论法

教师进行创造性、开放性教学,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局限于现有的理论解释,勇于进行创造性思考,在明确各种解释方案的前提假设、约束条件下,为某一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结论或解释,并等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

4.4 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热点的结合

时刻关注学生视野的培养,重视对国民生活和区域经济中热点的剖析和关注,并积极与所授知识相结合,不断拓宽研究方向和研究视野,如对奥运经济、后奥运经济、中原经济区建设、体育产业转移、体育产业聚集区建设等社会经济热点给予充分关注和及时跟进。

5 “《体育经济学》立体教学体系”教学改革方案和实践过程

《体育经济学》立体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经营管理方向)和运动训练专业(体育经营管理方向)专业学生为试验对象。

5.1 在教学上,结合专业培养特点,因材施教

将所授理论和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职业方向密切结合,做到从应用的角度教授体育经济学的有关内容,注重分析经济学理论对体育产业、企业经营的意义。在进行理论讲解中,通过大量与体育经营相关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从体育经营企业的视角出发,思考理性的生产者行为决策,研究和分析企业如何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5.2 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有力结合

教学是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在课堂上向学生全面系统地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同时,精选教学内容,结合时事介绍前沿领域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研究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上来。

5.3 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突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的良性互动,在教学中在把基本经济理论讲解清楚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分析能力,鼓励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探索事物,强化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避免 “满堂灌”,引导学生自学部分内容,养成学生多看、多思、多想的好习惯。

5.4 加强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引导

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考试成绩即期末统一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占30% ,包括课后作业和课堂成绩。在考试中弃用选择题,而采用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和论述四大题型,从《体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和相关知识点着手,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着重考察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运用情况。任课教师课堂认真检查和记录学生的上课、作业情况, 每堂课按照课堂回答课后作业的情况,给出科学合理的平时成绩, 共计10%;此外, 布置学生分组撰写研究报告和策划方案,占20%, 并于考试结束后与卷面成绩并计。

5.5 注重教学中相关案例资源、视频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共享共用

形成体育经济学案例库,收集各类案例100余个,相关影视、视频资料40余个。

6 “《体育经济学》立体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结论与建议

《体育经济学》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 培养模式逐步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其核心思想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为此, 《体育经济学》立体教学体系构建应充分体现“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 使实践教学体系整体贯通, 在时间上全程化, 在结构上层次化, 在形式上多元化。经过近几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并借鉴外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些做法,特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6.1 建议成立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人文社会学科教学实践体验中心

人文社会学科教学实践体验中心可采用分期建设,首期可先购置数量较少的计算机和较为成熟的软件模块和沙盘系统,如ERP(资源规划管理)等供学生实践体验。解决体育经济相关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实践问题。后期可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课程设置,逐步增加体育俱乐部经营(职业体育俱乐部、商业健身俱乐部、社区俱乐部、体育会所、高尔夫俱乐部、网球俱乐部)、体育赛事的运营(F1赛车、NBA商业赛、足球世界杯、奥运会、国内职业联赛、其他商业体育赛事)、体育项目市场调查、体育场馆运营、体育经纪公司运作、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体育传媒中心运营、体育项目投融资分析、体育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各种体验模块,建成覆盖全院所有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平台,最终建立在国内领先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教学中心。

6.2 建议成立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作为河南省唯一体育综合性高等院校,设立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研究机构不仅优势明显,同时也对推动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热点,密切参与、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成立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的主要作用有如下几点:一是有利于增强我院教育科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度。二是有利于凝聚我院科研力量,提高科研和教学的显示度。三是有利于为我院培植新的区域性学科基地,争取各类科研支持。四是有利于促进各类学术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机会。

6.3 建议建设校内体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做好各院系、各专业、各学科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工作,促进不同专业师生交流,做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同时加强资源建设使用的良性互动,推动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涂宇清.关于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的分析与思路〔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6): 6-9.

〔2〕徐华.经济管理类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 34) : 147-148.

〔3〕周红刚,曾五一.研究型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初探〔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28(7):13-15.

〔4〕陈永泰,何有世,李守伟,等.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中心建设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89-91,98.

〔5〕钟守机,张晓青.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4):67-71.

〔6〕刘翠红,陈秉岩,王建永.基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 2011(1):151-152.

篇8

    (一)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

    1.法律基础课程缺乏。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最初是安排大二、大三阶段讲授,在此之前并没有开设诸如法理学、民法学等先行性基础课程,而作为通识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于法律知识的介绍也仅仅是一带而过,无法承担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任务。因此,为了避免学生缺乏法律基础知识而感到学习吃力,教师必须花费大量课时讲解自然人、法人、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等基础知识。2.教学课时设置偏少。一般的公办院校,如广东金融学院、深圳大学,经济法课程设置为54学时,而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经管系现有经济法课程分为A、B两类,经济法A为48学时,主要针对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收学、国际贸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经济法B为32学时,主要针对物流、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讲授民事基本制度、合同法、侵权法、物权法、公司法、保险法、证券法、票据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如此繁杂的内容,教学质量和进度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3.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经管专业涵盖面较宽,目前,八个专业都开设了经济法课程作为基础必修课,单纯的将经济法课程区分为A、B两类,造成了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一份教学大纲包打天下的局面,教师受制于大纲与考卷,难以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没有结合具体的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做针对性的取舍,导致课程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

    (二)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

    法律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法学概念、法律原则、规范等理论知识较多,目前的经济法教学更多的偏重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如果只有教师“一言堂”,学生往往感觉枯燥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为了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会适时穿插案例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有碍于课时设置偏少,通常无法开展案例讨论,学生难以举一反三,更谈不上对法学知识如何应用。即使偶尔有一两次案例讨论,也因学生法学知识结构不完善,很难用法学理论展开分析,最终又陷入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

    (三)教材选用缺乏适用性

    目前,市场上的经济法教材良莠不齐,有的是供法学专业的学生使用,其内容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偏重理论,过于深奥,并不适用,有的虽然是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编写,但在内容编排上或者涵盖面有限,或者难以跟上时代,缺乏一本针对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教学的教材。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现在采用的是高程德先生编着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民商法),该教材的优点是紧扣法条,内容涵盖面广,基本囊括了主要的民商事法律部门,缺点是缺乏针对性,例如电子商务法、软件保护法等需要电子商务专业掌握的法律没有编入,市场营销以及物流等专业需要掌握的产品质量法也没有介绍,此外,竞争法部分缺乏近年出台的反垄断法,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谓遗憾,而继承法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意义不大。因此,如何选择一本适用于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显得极为重要。

    二、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提升定位,突出特色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规划下,经济法课程应当扮演重要角色,并突出学生的法学教育背景,形成本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从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历史产物,精英教育应当留给硕博士阶段,本科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不宜过专过细。从学生就业升学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未来的就业并不专业对口,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更为青睐,有的学生根据现实或者自身兴趣选择在硕博士阶段跨专业学习。因此,提升经济法课程的定位,突出法学教育背景特色,既符合“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也有利于独立学院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学生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科学规划课程体系

    1.方案一:开设法律基础课作为公选课法律基础课程应当面向全校在大一阶段开设,内容应当包括法理学、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础内容,学时数以48学时或64学时为宜,班级人数控制在200人左右,经管专业作为必修课程,其他专业作为选修课程。经济法课程作为经管专业的必修课在大二或大三阶段开设,并根据各专业的需求,在教授内容上强调专业融合度,具体而言,会计学、税收学、财务管理专业应当以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公司法、证券法为教学重点;国际贸易专业应当以合同法、公司法、担保法、竞争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仲裁制度为教学重点;物流专业应当以合同法、担保法、产品质量法、保险法、票据法为教学重点;电子商务专业应当以合同法、公司法、电子商务法、软件保护法为教学重点;市场营销专业应当以合同法、公司法、担保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票据法为教学重点,学时数以48学时或54学时为宜。此方案的优点在于普及法律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今后的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针对性和融合度,同时为学生参加考取公务员、村官、法律硕士以及职业资格证书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完善独立学院法学教育课程体系。以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由于在大一阶段开设了法理学课程、大二阶段开设了行政法课程,因此,在大三阶段讲授经济法课程,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相对强于其他专业学生,同时,基于该专业学生法学知识掌握较全面,相应的考取公务员、村官以及法律硕士的比例也高于其他专业,就业率在我校也名列前茅。此方案的缺点在于用人单位无法直接获知学生法学知识面,亦会由于各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别,增加考评体系的工作量。

    2.方案二:增加经济法课程的学时数此种方案具体而言,可将经济法课程放在大二阶段开设,分为两学期教授,第一学期以48学时为宜,教学内容包括民事法律基础知识、经济法基础理论、合同法、物权法(含担保法)、侵权法等。目的是使非法科学生理解掌握法的理念、法的价值等基础性法律知识,扎实把握好经济法的本质和价值等内容。为第二学期的教学做好基础知识的铺垫工作。第二学期以32学时或48学时为宜,教学内容以公司法为基础,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学生自身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匹配,以防止经济法的教学与经管类自身专业学习严重脱钩,如会计学、税收学、财务管理专业强化票据法、公司法、证券法知识的学习;国际贸易专业强化竞争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仲裁法知识的学习;物流专业强化产品质量法、保险法、票据法知识的学习;电子商务专业强化电子商务法、软件保护法的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强化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票据法知识的学习。该方案的优点在于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变动范围不大,能够涵盖与经济管理活动有关的民法、商法和部门经济法的法律知识。缺点在于无法为学生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用人单位也无法直接获知学生的法学知识面,增加了第二学期考评体系的工作量。可以说,方案二只能是一种折中性的产物。

    3.方案三:建设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法律课程体系此种方案突破了现有经济法课程的框架,在方案一开设法律基础课的前提下,在大一阶段完成法理学、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基础内容的教学工作。在大二阶段开设经济法课程,以合同法、担保法、公司法为基础,为了增强专业融合度,辅以其他相关的部门法,以48学时为宜。在大三阶段以16学时或32学时为宜,针对各专业的特点讲授部门法,如会计学、税收学、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票据法、税法、证券法等;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国际贸易法、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物流专业开设产品质量法、保险法、票据法等;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电子商务法、软件保护法等;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该方案的优势在于构建了一套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法律课程体系,有利于各专业、各学科之间知识的衔接和递进,突出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法学教育背景,使用人单位可以直接获知学生的法律知识面,科学构建考评体系。

    (三)增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的检验,如何构建教学反馈机制,真实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我们实践教学的重点。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当充分利用大三、大四阶段的实训环节,将案例教学与模拟法庭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班化教学,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分为八组,由教师从案例库中选择典型案例,采取淘汰赛的形式,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每场模拟法庭教学配置4学时,其中,2学时进行模拟法庭环节的教学活动,重点放在法庭辩论阶段,庭审结束后,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由学生对案例中产生的争议焦点以及控辩双方的表现进行讨论,时间控制在1学时,最后,由教师利用1学时时间进行总结。

篇9

专业 代号 本科专业代码、名称 专科专代码 专科专业名称 考试课程 01

02

03

04

020101经济学 020102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103财政学 020104金融学 620101

财政 经济学 620102

税务 620104

国际金融 620105

金融与证券 620106

金融保险 620107

保险实务 620109

资产评估与管理 620110

证券投资与管理 620111

投资与理财 620201

财务管理 620203

会计 620204

会计电算化 620301

经济管理 620302

经济信息管理 620303

国际经济与贸易 620304

国际贸易实务 620305

国际商务 05

030101法学 690101

司法助理 法学基础 690102

法律文秘 690103

司法警务 690104

法律事务 690105

书记官 690107

检查事务(豫) 690201

刑事执行 690302

司法鉴定技术 690304

司法信息技术

附:山东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各招生专业考试科目

师范类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及范围 小学教育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大学语文、中外教育史);4.综合二(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大学语文、学前教育史);4.综合二(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5.技能测试[美术(简笔画);音乐(声乐、舞蹈、键盘,三选一)] 思想政治教育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概论);4.综合二(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时事政治) 汉语言文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写作);4.综合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 历史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史学概论);4.综合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通史) 英语 1.计算机; 2.大学语文;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英语写作);4.综合二(精读、泛读、听力) 美术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美学);4.综合二(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5.技能测试(素描头像;水粉静物写生;白描人物) 音乐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理论基础);4.综合二(基本乐理、音乐史、和声学);5.技能测试(声乐;钢琴;听记) 体育教育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4.综合二(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史);5.技能测试[100米;原地推铅球(男5公斤、女4公斤);立定三级跳远(男)、立定跳远(女);800米] 数学与应用数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高等代数);4.综合二(数学史、数学分析、概率与数理统计) 地理科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土壤与植被);4.综合二(自然地理学、地质与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 化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物理化学);4.综合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教育技术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4.综合二(教育传播学、教育影视节目创作、教学系统设计)

高职高专类: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及范围 英语 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精读、泛读);4.综合二(听力、翻译技巧) 朝鲜语 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精读、泛读);4.综合二(听力、翻译技巧) 日语 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基础日语、日本概况);4.综合二(听力、会话) 艺术设计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素描);4.综合二(命题设计) 园艺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植物生理、土壤与植物营养);4.综合二(园艺植物栽培学、遗传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会计学);4.综合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学) 金融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4.综合二(会计学、保险学原理) 会计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基础会计);4.综合二(财务会计、审计基础与实务) 电子商务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经济法);4.综合二(网络营销、国际商务) 市场营销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法、基础会计);4.综合二(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 公共事业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4.综合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 工商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高等数学;2.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动物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动物生理学、遗传学);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 附件3: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篇10

专业 代号 本科专业代码、名称 专科专代码 专科专业名称 考试课程 01

02

03

04

020101经济学 020102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103财政学 020104金融学 620101

财政 经济学 620102

税务 620104

国际金融 620105

金融与证券 620106

金融保险 620107

保险实务 620109

资产评估与管理 620110

证券投资与管理 620111

投资与理财 620201

财务管理 620203

会计 620204

会计电算化 620301

经济管理 620302

经济信息管理 620303

国际经济与贸易 620304

国际贸易实务 620305

国际商务 05

030101法学 690101

司法助理 法学基础 690102

法律文秘 690103

司法警务 690104

法律事务 690105

书记官 690107

检查事务(豫) 690201

刑事执行 690302

司法鉴定技术 690304

司法信息技术

附:山东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各招生专业考试科目

师范类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及范围 小学教育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大学语文、中外教育史);4.综合二(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大学语文、学前教育史);4.综合二(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5.技能测试[美术(简笔画);音乐(声乐、舞蹈、键盘,三选一)] 思想政治教育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概论);4.综合二(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时事政治) 汉语言文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写作);4.综合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 历史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史学概论);4.综合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通史) 英语 1.计算机; 2.大学语文;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英语写作);4.综合二(精读、泛读、听力) 美术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美学);4.综合二(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5.技能测试(素描头像;水粉静物写生;白描人物) 音乐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理论基础);4.综合二(基本乐理、音乐史、和声学);5.技能测试(声乐;钢琴;听记) 体育教育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4.综合二(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史);5.技能测试[100米;原地推铅球(男5公斤、女4公斤);立定三级跳远(男)、立定跳远(女);800米] 数学与应用数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高等代数);4.综合二(数学史、数学分析、概率与数理统计) 地理科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土壤与植被);4.综合二(自然地理学、地质与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 化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物理化学);4.综合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教育技术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4.综合二(教育传播学、教育影视节目创作、教学系统设计)

高职高专类: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及范围 英语 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精读、泛读);4.综合二(听力、翻译技巧) 朝鲜语 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精读、泛读);4.综合二(听力、翻译技巧) 日语 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基础日语、日本概况);4.综合二(听力、会话) 艺术设计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素描);4.综合二(命题设计) 园艺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植物生理、土壤与植物营养);4.综合二(园艺植物栽培学、遗传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会计学);4.综合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学) 金融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4.综合二(会计学、保险学原理) 会计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基础会计);4.综合二(财务会计、审计基础与实务) 电子商务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经济法);4.综合二(网络营销、国际商务) 市场营销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法、基础会计);4.综合二(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 公共事业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4.综合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 工商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高等数学;2.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动物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动物生理学、遗传学);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 附件3: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