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学内容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年级语文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四年级语文教学内容

篇1

关键词:小学 年级 教育 教学 重点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四年级下学期的学习生活已经悄悄开始,面临着知识难度的加深,孩子成长阶段的叛逆,家长对作业辅导的监管真空。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小学四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四年级下学期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下面我就从一位语文教师的角度谈一下四年级的教育教学侧重点。

一、目前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应语文素养培养的构建。

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看,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的展开。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2.传统课程的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的开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也就无从开展。

二、排在学习之前的是行为与习惯的养成教育

四年级开学后的第一节音乐课,音乐老师因班级内个别同学纪律差而无法进行正常教学。这节课,音乐老师找到我说:这个集体在三年级结束时还是年级组纪律最好的班级,可是现在……当时我很伤心,而个别同学还在座位里不以为然,开心地笑着;接下来几周的音乐课上,又有两名女生在音乐课上看课外书;9.30日最后一天的xx课堂上,两名同学私底下交流说不愿意上xx课,被其中一个孩子告发了,结果场面无法控制;开学第一个月里,班级里xx男生因为上下楼纪律很差,至少被抓有六十次,平均一天被抓两次。(我给大家分析一下上下楼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果一个人下楼时推挤别人下楼,很可能推到前面下楼的同学,后面的同学蜂拥而至,一起踩踏事故就在眼前。如果前面是个一二年级的弟弟妹妹,我们一旦把人家推伤,就算是有理也难辨,因为我们是四年级的哥哥姐姐。)

刚才说的几点是四年级开学初发生在班级的几个发人深思的案例。说出来让家长们引以为戒,回去后对孩子进行提醒。

三、加强作业的检查,与孩子课业专业知识的辅导

许多家长中热议着这样一个话题,低年段孩子的作业没有必要给他检查,每天的作业让他自己做完了就可以。这句话我想彻底地分析一下。A、对于当阶段的班级孩子来讲,这句话适合30――40的孩子,对于那些低年段已经养成良好做作业习惯的孩子,他们独立完成作业中的基础部分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这其中提高的部分,还需要家长方法切入上的指导(譬如:数学奥数题的拔高题指导;语文写作中的修辞、升华,病句的修改等;英语课文内容对话的练习,听力的训练等),都需要家长的帮助才能得到更大地提高。B、对于更多的孩子我们就需要在孩子做作业的习惯养成方面大下功夫,这里千万不要完全陪着孩子,这样孩子永远会有依赖感,不自信感。这里的检查作业是指对孩子作业的度上。(刚才提到的孩子我们可以就提高部分大做文章,而现在,我们既要把握住基础知识的准确度,又要适当兼顾拔高部分的指导。)c、这两点之外还有极个别学生我们就要以认真、高质量完成作业为最终目的,严格保证基础知识作业中没有错误,然后在家长得指导下,对当天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有目的性地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阶段性复习。

作为向高年段转折的重要年段,如何让四年级的孩子喜欢上做作业,喜欢检查作业,这里总结了四点方法,大家不妨可以尝试一下:

1、表扬当先,做好情感铺垫

让孩子检查作业之前,家长最好针对孩子当日的作业找出几个闪点进行表扬,比如字体,书写工整程度等。只要表扬,肯定会发现,孩子被表扬之后,才会更愿意接受你接下来提出的要求。有时我的做法就是抓住孩子们的字迹大做文章,这点触动,让他当日作业完成起来都信心百倍。

2、缩小范围,减轻作业负担

现在孩子普遍作业量很大,如果在他好不容易完成作业之后,你

再进行全面检查,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家长,都是一种负担。而作业,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整个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与其相比,检查作业显得很枯燥。所以在检查作业中,我们直接告诉孩子出错的题目,帮他寻找出错的原因,并一起归纳这一类题的做题方法。这样缩小了检查的范围,孩子的精神压力会放松许多,孩子对检查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3、放宽时间,切忌急于求成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受到知识与能力的限制,孩子对自己完成的作业可能发现不了错误在哪里。这时,一旁的家长可能会心烦急躁,千万不要在此时对孩子大喊大叫,我们可以等孩子完成这项作业,让他自己进行细心的自查,只要他能自己发现错误之所在,我们的等待是值得的。因为孩子在检查中经历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过程,在记忆里留下来深刻的印象,以后就会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4、总结归纳,做好点评工作

篇2

语文学科和数学、科学、音乐等学科相比,具有不同的认知模式,这是因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学科知识为主导的,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同时,就已经了解到这些内容的思维方法。但语文学科的主体内容并不是语文知识,语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言语实践的规律并为其服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看到语文学习提高了对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理解能力。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语文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内部活动的特殊性,语文能力的生成需要通过内部活动的外化,必须建构一种专门和语文学科相对应的思维程序,来配合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的转换和实践。

早在20世纪70年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开始探求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1978年,章熊从作文教学着手,尝试着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1981年出版了《语言和思维训练》。“语文思维”这个提法最初见于1995年出版的卫灿金的《语文教学思维论》一书,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语文思维培育学的基本框架,包括语文学科学生的发展,语文学科的思维本质,语文学科思维培育的目的、任务和原则等,此书可以看做思维学和语文教育学交叉研究的探索之作。另外,1996年出版的彭华生的《语文教学思维论》也从思维学的角度总结了语文教学的经验。到目前为止,我国语文教学中有关思维培育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冉正宝在《语文思维论》中将“语文思维”界定为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根据这一界定,笔者认为所谓语文思维,就是言语主体运用汉语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言语环境对言语对象作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

本文依据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形态,将语文思维能力分为学生概括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推理能力。语文思维和其他学科的学科思维一样,具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形态、思维品质、思维方法,语文思维概念的提出也必将引起语文课程理念的深刻变化和教学理念的积极变革。

二、小学中年级培育语文思维的必要性

1.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本身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载体——语文教材,它的编写内容不是过去那种单纯以语言知识为主的选文,更多的是以话语的训练组合为主的言语作品,重视语文学习中的言语环境,强调学生对口语交际方面思维的训练等。特别是中年级的语文教材,以人教版为例,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开始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指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略读课文不但要求把握和理解阅读材料,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教学要求相较于低年级,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新课程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言语作品打破了过去那种文体式的框架结构,把不同的文体特征的言语作品混编在同一个教学单元,以模块的形式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现言语作品的结构、思想、风格。

2.变革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要求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材所发生的改变并不意味着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观念。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重知识轻智能;第二,重讲轻读轻练;第三,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脱节。为了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正确地阅读教学观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知识与智能并举,树立阅读教学立足于发展学生智能的教学观。传授知识、打牢基础是必要的,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主要是思维力)更为重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应该紧密结合、互为促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第二,讲、读、练并举,以练为主线,树立阅读教学立足于发展学生思维力的教学观。学语文,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学“语言”(口语与书面语)。语言是工具(人们借助它来思维的工具、来表情达意的工具、来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工具”,它是讲不来的。单靠教师“讲”,学生是不能掌握、不会运用的,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多读”与“多练”,才能把“工具”真正掌握在手,运用自如,这样,学生就会一天天聪明起来,善于用脑。第三,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一刻也不能分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自身的思维力,这也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另一重要目标。

从以上要求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要价值。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从学生语文思维培育这一角度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更好地解决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问题,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3.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依据,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是语文学科和数学、科学等学科不同,因为母语是可以自然习得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语文知识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能力,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主体和语文能力中建立一种桥梁,这就需要一种心理联结。认知心理学强调有机体学习的内部加工过程,而思维就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技术教学融合

一、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1.激发学习兴趣

受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强烈的影响,普遍对于新鲜事物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俗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普及至各个领域的大背景下,一部分小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计算机理论知识,对于兼顾多样化、形象化、趣味性及直观性的计算机信息学习兴趣十足,而小学语文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创造虚拟形象的教学情境,促使原本静态枯燥抽象的文字向动态化、有趣及形象的信息转变,能充分调动学生各项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形成浓厚的求知欲望。

2.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体,深受缺少生活经验的限制,无法理解抽象文字的深意,如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等。而小学语文以语文文字讲授为教学重点内容,造成单一性课堂讲授教学法无法真正意义上提高其教学质量,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摆脱小学生生理层面及生活层面的局限。同时,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信息表现形式及所构建的虚拟教学情境,能赋予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一丝趣味性、生动性及直观性,真正意义上做到真实模拟课文中场景,不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所学内容。

3.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主要通过于既定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供人机交互多媒体课件满足学生渴求大量学习信息的需求,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最为直观的视觉享受及最大容量的学习资源,不止能最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知识面及学习视野,更能帮助学生于最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信息,大大缩短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及掌握语文知识的时间。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实现高效率、多信息及大容量的目标。同时,多媒体技术运用一定程度上减少语文教师于课堂教学中板书时间及讲解时间,为学生自主发展及自主思考提供更多时间及余地,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4.强化实际联系

通常情况下,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关系密切,大量纪实性诗歌、散文及文章多多少少涉及现实情境描写,而应用多媒体能轻松创设出文章中写作已经或虚拟全面展示课文中真实场景,不再需要利用语言表述进行自我想象,帮助学生切身体会写作内涵及写作主旨,有利于快速理解课文内容,真正意义上形成强有力的语文学习动机。如以古诗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学生难以仅仅通过教师语言表述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色,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课件或动画能向学生生动完整呈现壮美的塞外风光营造出雄浑的意境,帮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诗句的含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多媒体技术的要点

1.基于现实条件

一般说来,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必须以现实条件为建立基础,不得脱离实际情况。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为基础做到合理利用及有效设计,不断深入开发出兼顾实用性及经济性的教学课件,以达到有限的信息资源用于自身教学实践的目标。同时,全面了解学生特点分析其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学习风格、认知特征及生理特征选择适宜的信息表现形式及多媒体设备,确保教学课件实用性,如以小学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为例,教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后,保留阅读空间于适当时机插入多媒体课件,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个人感悟深化教学印象。

2.把握适用尺度

多媒体技术自身优势相对明显,能持续优化原有的课堂教学流程,属于新型教学手段的典型代表,但是如何将其应用于实践领域充分发挥其教学工具的作用,是教师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由此可见,严格把握多媒体技术的适用范围及适用时机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同时,多媒体技术滥用问题相对严峻,促使教育部门将是否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视为评估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一旦过犹不及则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阻碍其教学进度。如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泉城》为例,教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济南四大名泉相关视频导入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对济南泉水形成初步的认知,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热情。

篇4

【关键词】语文教材;拓展教学;视野开拓

S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实际教学中,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应过于局限课本内容,应以课本教材为依托,适当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给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视野的教学策略。

1渗透教材原文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文原文进行拓展教学实践,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原文内容进行全面的探索,以期让学生能够透过教材来接触更多的知识,达到视野开拓的目的[1]。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课文教学已经不是一个圆形结构,学完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是学生视野开拓的起始,课外丰富的内容使学生视野得到开拓。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这一课文,原文出自《山海经》,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简单的讲解有关女娲的神话传说,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有机会自己阅读一下《山海经》中其他的神话故事,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再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的讲解“世界奇迹”,让学生对我国这一重要历史遗产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这样不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文化,而且开拓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教材进行拓展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需求,通过选择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的内容,及补充的教材的内容,又能够借助课外相关资料来进行比较,使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使教学的真实感受得以体现。

2开展游戏教学,开拓学生知识面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游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轻,通过情境体验与内容游戏化,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进而达到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2]。因此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时,根据教材内容实施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吸收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激发探索与创新潜能,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游戏化教学。具体游戏操作如下:

2.1谈话导入。字谜是谜语中的一种,也是有谜面及谜底两个部分组成。那么请大家展开想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猜字谜游戏,看哪组猜得又多又快。

2.2列出字谜:①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是长。②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③说他小,下边大,说它大,上边小。④一人一张口,下面长只手。⑤种花要除草,一人来一刀。

2.3小组同学讨论猜谜底。

2.4公布答案:①日;②香;③尖;④拿;⑤化。

2.5拓展延伸。学生自己搜集或者编制字谜,小组之间相互出题与猜谜。

通过游戏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对汉字的妙处也有深刻的了解,并且通过活动拓展,还能够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3实现自由教学,拓展延伸理解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中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中也强调尊重学生学习个性[3]。语文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与创新能力的目的,使学生从教材外部体验到课文中不曾拥有的风景,促使学生语文综合水平提升。语文自由教学倡导学生个体对语言、文化以及人格上的认知,通过教材内容+拓展延伸,使小学生从课本内容约束中真正解脱出来,进而使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个性化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在自由教学中,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有独立学习与拓展的空间,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一文时,教师不能一上来就进行内容教学,而是要通过合理的引导,比如上课前,教师就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想问一下你们每天都是由父母送自己上学的吗?父母送你上学你觉得幸福吗?”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然后在进行课文内容的讲解,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再对学生提问:“通过本文的学习,对本文所阐述的幸福进行概括,联系生活实际,再谈谈你所认为的幸福”,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适当评价,使学生在自我思考过程中,拓展延伸课文的理解。

4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就应充分联系教材内容,通过原文进行拓展,为学生打开新的学习之窗,激发学生思维及想象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俞昕.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多元智能新视野》开拓数学教学“新视野”[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3(11):3-5.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具体对策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现行的课标中只要求小学生认写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但是由于各个学段对小学生识字教学的要求不同,加之教师不能按照教参的提示进行教学。所以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积聚了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能让小学生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目标,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做起。一是找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存在的误区,二是运用好具体的解决策略,以此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共同探讨出一条更为有效的识字教学之路。

一、造成目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误区的原因

小学教师也都知道识字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的重要目标,那么为什么在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失误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部分教师不熟悉课标对小学生识字教学的具体要求

在语文课标中,把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共分为三个学段:一二年级为第一学段,三四年级为第二学段,五六年级是第三学段。显然这些学段对学生识字教学的要求各不相同:如一、二年级学段的教学要求是让教师培养学生自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写好硬笔字,能借助拼音认识汉字,学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一点始终贯穿着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然而随着学段的升高,在三、四年级学段就要求学生学会独立识字,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明确词语在课文中所表达的作用。进入高年级后,有些语文老师往往又会放任让学生自主学习识字,有时对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些词语也不做强调,这样就容易造成错别字增多的现象。从上述的简析中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分清重点,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否则就会影响整体课堂的教学效果。

2.在语文课堂识字教学中缺乏科学的情趣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缺乏开拓意识,依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的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能达到识、记、写的效果就可以了,不注意激发学生识字的情趣,只是让学生重复抄写,时间长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自然也就下降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动脑筋,采取一些灵活的方法来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3.教学中不能关注个体的差异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以及个人的心理素质等因素不同,这对他们学习汉字也会造成一定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生活和心理活动的观察、揣摩,这往往会对学生造成无所谓的心理。

4.教师缺乏开拓识字资源的情趣和服务意识

F代教育在飞速的发展,现代化教学的各项办学条件为教师的识字教学提供了极大了便利,然而有些教师担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会耽误课堂教学时间,他们抱着传统的读写识记的方法进行教学,不想多动脑筋,这也大大降低了识字教学的效果。

二、解决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具体对策

1.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认识

课标是语文教学的标准,教参是教学的参考,小学语文教师往往认为识字教学简单,所以就不把它放在心上,然后在小学阶段,每一项学习内容都是学生未来学习的基础。

2.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识字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在识字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仔细观察汉字的结构、笔顺的书写顺序,有时还可以播放一些具体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从中感悟学习识字的相关方法,当然在进行识字教学改革中,教师还要注意因地制宜,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3.教师可以开展活动促进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为了提高学生识字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开展一些活动。例如,老师可以采用编字谜的方法,像学习“闪”字,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先猜猜“一人走路忙,一头闯进门。”是什么字。有时教师还可以启发、鼓励学生自编一些儿歌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识字效率。如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分辨清楚“请、清、情、睛”四字不同之处,就编了下面一首儿歌“有言才是请,有水才能清。有心才有情,有眼才是睛。”相信小学生读了这首儿歌后就一定能分清这四个字的区别。为了加深学生识字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采用书写、默写等活动来促进教学。

4.教师要善于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识字教学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94-01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受到家庭、社会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性格上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语文课堂只有在尊重学生差异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目的。分层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主张根据一定标准把学生分为几个层次,并对各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传统课堂“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分层教学模式主张在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开展,制定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吸引每一个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一节课时,教师可将教学目标的制定分为基础目标、发展目标、提高目标,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学生是优等生,B层次学生是中等生,C层次学生是“学困生”。对于C层次“学困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学习本节课的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等词语来造句,并且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B层次中等生,可指导他们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一张画像》学习作文修改的方法;对于A层次学生,则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划分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适应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全班学生都能动起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二、以教学内容开展分层提问

语文教学中的低级层次内容主要包括拼音、写字、写话、朗读教学;高级层次内容主要围绕写作、阅读、识字、口语交际、写字等方面展开。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分层,使课堂提问和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学习语文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技巧。为此,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建构难、中、易三个层次的问题,吸引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秋游》这节课时,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三个层次的提问,对于C层次学生可向他们提出解释“郊外”“一望无边”“棉花”“稻子”“白兔”“高粱”等生字词的要求,以及开展巩固生字词记忆的练习。对于B层次中等生的提问,考虑他们有了一定的基础,应该询问他们是否懂得文字的意思,如“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表达野的模样?野全开、半开、含苞欲放的姿态有什么不同”。对于A层次优等生的提问,可以侧重于课文中心意思的归纳,以及灵活运用词语造句,如“文章中用了哪些文字来表达秋天的美景”“如何使用‘有的……有的……’句式来造句”。这样围绕教学内容的分层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符合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教学活动接近学生的认知特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三、根据教学评价开展分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可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鼓励和激励作用。如对于C层次“学困生”,教师应侧重鼓励,发现他们学习上的闪光点,鼓励其不断进步,这样才能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动力;对于B层次中等生的评价应侧重激励性,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帮助他们找到努力的方向;对于A层次优等生,教师应实施竞争性的评价,鼓励他们不断超越自己,收获学习的精彩。如在《秋游》这一节课的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应对“学困生”在提问和字词练习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表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对于B层次中等生,无论其回答问题正确与否都应给予赞扬,并指出不足,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对于A层次优等生,则应鼓励他们善于发现不足,取长补短,不断地超越自我。教学实施分层评价,有利于形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质量。

篇7

一、认真研读引语内容,明确教学方向

(一)提炼引语中的学习方法,让教学有“度”地把控随着年级的升高,单元引语的内容也逐渐从激发兴趣向传授方法的层面不断实现质的飞跃。在揭示训练重点时,引语也从提醒阅读方法、领悟表达技巧、建议综合实践三个维度进行。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引语中提到:“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与我国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在这则引语中提出了明确的教学方法,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扎实贯彻。首先,“想象情境”——本组课文以文艺性说明为主,分别介绍了长城、颐和园以及兵马俑,这一阅读训练则在提醒教师要在文本语言的浸润下明晰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境,感受相关事物的特点,尤其是在文本关键核心语言所营造的磁场中徜徉体验,从而获取自我的价值体验;其次,“留心表达方法”——说明文有着自身的写法特质,四年级学生并非一次接触说明文,内容的获取感受是基础,但不能视为四年级学生的终点,应该将说明文特有的材料选择、说明方法、结构安排等关乎写作技巧的内容通过本组三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拥有初步的感触,更新学生的写作认知体系;最后,“搜集资料”——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书本,而要将视域拓展于更为广阔的宇宙空间中,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在收集、整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将引语中的教学策略提示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阅读教学才能行走在扎实而有效的教学之路上。

(二)把握引语中的逻辑联系,让教学有“路”可循现行的小学语文12册整套教材都是编者按照科学规律综合考量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编排而成,每个训练点都按螺旋上升的方式置放在不同教材中。因此,教师切不可聚焦教学的一点,而要放眼于整套教材,厘清每个训练点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加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上文提到的“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其实在之前的教学中就能够找到与其相应的源头,如在三年级上册中“我仿佛看到这样的情景”,而在四年级则提出“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的学习方法,到了五年级引语则又提出要“入情入境,体会作者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材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依循一点,不断超越和突破,形成新的要求。依循这样的训练安排,教师只有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每个训练点的基本起点在哪里,应该按照怎样的发展趋势进行,编者这样的设置意图是什么,从而将每一步的训练落实在最佳点上,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度。

二、充分利用引语媒介,深化教学内涵

(一)引语导“学”,唤醒学生学习的欲望我们以三年级下册第四组的引语为例。这组课文以“灿烂童年”为主题,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烂漫。如何才能真正激活学生内在沉睡的记忆,让学生随着课文的语言感受童年的丰富多彩呢?引语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出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童年想一条弯弯的小河。本组课文就像小河里翻腾的几朵浪花,有时唱着欢乐的歌,有时倾吐着烦恼,有时……每一朵浪花里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让我们用心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1.学生研读引语,试想可以学习到哪些内容?从而强化学生单元的目标意识,有哪些童年故事,这些故事又是按照怎样的方式呈现,凸显了童年怎样的特点。2.教师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补充:你们的童年生活中还有哪些特别值得珍藏的记忆?通过学生相互补充,学生对童年生活有了基本的认知,形成了最初的价值体验。借助引语,教师将学生思维的触角由课内伸向了课外,引入的导向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二)引语促“练”,扣准语言历练的支点单元引语以极其简练而概括性的语言将原本看似松散的零星文章构建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这种构建的方式源自于引语中的言语信息。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教材中的课文与引语中的言语信息有机连接起来,才能找准课文与引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不妨在教学中叩问这样几个问题:引语与课文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这些文本依循这样的共性被编者放置在一个单元中?每篇课文又分别是从怎样的侧面凸显了单元的主题。以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物”为例,引语揭示出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不同手法,而教材选用的每篇课文都是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人物刻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以典型的动作描写成功将两个顽童的形象表现出来,《临死前的严监生》则借助细节描写成功地展现了人物的吝啬,其他课文中有的注重侧面,有的强化正面。每篇引入就如同枪支上安装的瞄准器,将阅读教学的焦点和重心置放于整体课文的核心与关键之处。明确了这种认知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可以分课文逐个击破,完成教学的突破,更可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综合比照探析的方式,领悟感受课文不同的描写方法,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语串“教”,把握教材编著的结构有机整体,既要注重细节的描摹与刻画,也要注重整体的策划与回归,写文章是如此,课堂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人教版教材在开篇即以引语的方式统领整组教材,除了课文与之匹配对应之外,习作、口语交际、回归拓展等诸多教材环节都与开篇中的引语息息相关,都成为引语内容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教材形成了前有统领、中有贯彻、后有回顾的总分总有机结构。这样的设置安排也使得教学始终行走在一条鲜明的主线上,强调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其引语就以“当你得到父母疼爱时,是否想到过为他们做点儿什么”作为叩问,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人间真情”,而除了课文与密切相关之外,“口语与交际”中也在“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习作中也要求谢谢“父母对自己的爱,而在“语文园地”中则更将孟郊的《游子吟》列入其中,共同构建了“父母亲情”的感人单元。

篇8

加强教师修养,突出“语文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掌控者,教师掌握教学进度,还要实时创新教学内容,灵活转化教学方式。因此,教师需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教学水平,不断强化教学效果。当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旁征博引、灵活自如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及时调动起来,并且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反之,小学语文课堂便会失去活力,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极大受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比如在教学内容上要深挖教材,与一些课外知识相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还需教师提高备课质量,重视备课环节,仔细钻研教材,划出重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教学方案。教师还应围绕教学主题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课堂学习活动,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课文《天安门广场》时,教师应在课前收集天安门广场的各种资料,形成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设想学生可能会问到的问题,及时充分地解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在品读课文中体会“语文味”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已经具备一定的发散性,讲究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认真品读文中的每一个精彩词句,使学生在品读课时悟出“语文味”。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知识水平还不够,品读课文时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消化和吸收文章精髓。

品读文中的精彩词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中包含了很多趣味性和知识性兼具的文章,文中的精彩用词既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情感,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准确生动的用词习惯。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庐山的云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笼罩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缠绕半山的云雾”则像“一条条玉带”,虽然同是云雾,但不同形态下的云雾又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作者用形象化的比喻准确生动地描绘了这两种不同状态的云雾,表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用词之精准值得学生学习。再如课文《老师,您好!》,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将老师形象地比喻成“春蚕”“甘露”,既亲切生动,又准确细致,表达了人民教师的奉献精神。

品读文中的句子和段落 苏教版小学语文中的课文除了用词精彩外,还包含很多精彩句子和段落,这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包含了巧妙的修辞以及其他写作手法。教师引导小学生品读这些句子和段落能够使学生更为系统全面地掌握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这段关于瀑布的描写动静结合,时而“悬挂在岩壁上”,时而“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向我们展示了黄果树瀑布的奇观。“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将倾斜而下的瀑布比喻成织布机上泻下的宽幅白练,形象生动,让人体味到语言运用的魅力。

加强专项练习,实践“语文味”

要使小学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不仅要让学生多动脑,还要多动手,引导学生进行专项练习。如:加强写作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不偏离主题应实时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教师还应善于“见缝插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巴金先生的信,理解文中巴金先生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孩子们的深深期许。比如,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古诗词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对古诗词充分理解,并体会到古诗词的韵味――古诗词能够把很长的一段话浓缩到几句诗里,并且能够做到对仗押韵。再如: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少年的智勇双全,一般教师都是顺着提问“少年的智勇双全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课堂中设计了这样的合作探究题:“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吗?”探究一个这样的问题,本身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见微知著,从多侧面分析。小组学习中,学生围绕以上问题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如:从少年一开始就手拿弹弓来分析,他早就在心里想好了这个故事,弹弓只是一个道具而已。再如:这是少年早年经历的真实一幕,当吴王做出不成熟的决定后,少年在冥思苦想如何巧劝吴王时,想起曾经经历的一幕,于是用来巧谏。

篇9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手段单一,长期以来,“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要位置,学生在学习上只是机械地学习,反复地进行记忆、背诵、练习。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认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小学是学生系统接受教育的开始,如果从小学阶段学生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他们必然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勤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动力呢?这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所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今语文教学中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笔者在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进行研究和实践,对学习上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小W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印象更加深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教师要采用小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工作。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下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也要认识到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为小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探索。由于有了具体的学习情境,小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对知识和教学内容进行感受,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他们的感受更加真切,注意力更加集中,参与性更强。

例如:《画》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对于刚刚升入小学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在进行这一课内容的学习时,教师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先挂上一副山水画。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做出这样的动作:教师欣赏这幅山水画,并作出赞许的表情。接着,教师走近观察这幅画,并进行倾听。学生们看到教师的动作都感到非常惊奇,想知道教师在做什么。这时,教师站到山水画前,指向山水画,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注意力都集中到山水画上。教师趁机让引导学生由远及近去观察这幅画,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的热情被调动,都开始描述起来。课堂学习的气氛被调到,学生们也都融入到山水画中,在进行新课的讲解时,学生们也热情高涨,课堂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教学内容以声音、文字、动画、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不再局限于教师平实的语言和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在多媒体环境之下,学生的多个感官被调动,学习热情高涨,能够按照教师的设计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各种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王二小》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王二小》的电影,让学生在影片中感受当时的危险情况,感受王二小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好品质,同时,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通过先观看影片,学生们对王二小的印象深刻,在进行课文的学习时,他们在理解上会更加容易,感触更加深刻。

再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观潮》这一课时,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对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丽也不能完全进行想象,只有亲眼目睹,才能够理解这一奇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潮来之时”的录像,在学生观看之后,进行第二遍播放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感受和想象。在这种环境之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课堂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材 资源整合 有效运用

一、 引言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小学语文课本的设计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既有精美动人的文字,又有精心设计的插图,还有指导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学习泡泡”。学生通过这些具体、形象、直观、充满着趣味的图画、文字和“学习泡泡”,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提问,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当学生打开小学语文教材时,会被书中图文并茂的内容深深吸引。看着书中精美的插图、思考着“学习泡泡”中巧妙地提问、听着老师对课文深情的朗读和讲解,不仅能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学习泡泡”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 认真思考“学习泡泡”的提问,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学习泡泡”的出现可以明显的帮助学生将较难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将较为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更利于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首先,“学习泡泡”与课文的有机结合利于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很多学生对文字的学习都提不起兴趣。根据小学生比较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学习泡泡”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例如:在讲解《我选我》这篇文章前,可以指导学生在看完课文中的插图,然后思考“学习泡泡”中的问题“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带着这样的提问,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文章中,学生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认真阅读课文,来寻求答案,这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其次,“学习泡泡”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利于教师对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新课改实施后,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插图,更出现了许多贴近生活、极富情趣、紧密结合教材的“学习泡泡”。教学中对“学习泡泡”的有效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讲解《荷花》这篇课文时,可以充分结合“学习泡泡”中的提问,问学生:为什么“冒”用得真好?这种结合“学习泡泡”的教学方式可以将难点简化,使枯燥的课文变得生动形象。这样将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理解课文。

最后,“学习泡泡”的使用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习泡泡”生动、形象的提问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利用提问完成对课文的总结,让学生自己揭示课文的中心思想。例如:在讲解《画杨桃》这课时,利用“学习泡泡”中“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这一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来对文章做出总结。

2.2 认真分析、思考“学习泡泡”有利于学生观察力和现象力的提高

在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学习泡泡”中的问题时,要注意对学生观察兴趣的培养,教会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认真分析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注重本单元的重点进行训练,通过不同的“学习泡泡”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要能坚持长期、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与思考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第二自然段中的“学习泡泡”——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面对这篇有趣的课文和这样意义深远的提问让学生带着思考: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总结文章的主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于不同文段、不同章节的“学习泡泡”的理解是不同的,学生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真正体会出作者文字描写的优美诗情画意和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真思考时,应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泡泡”表面的问题来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的内容。因此,让学生反复、细致的思考问题有助于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小木偶的故事》这可中的最后出现的“学习泡泡”——在小木偶身上,后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我来接着编下去……通过对学生的有效指导,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这篇故事续写下去。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插上想象的翅膀,编写出各种各样的故事结局,令老师和同学都耳目一新。

2.3 深入理解“学习泡泡”的内容有利于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习泡泡”这一直观的训练手段来完成。诚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和训练。只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让小学生从简单的说几句话发展到能够清楚地表达出一段意思连贯、重点突出的话。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例如:同样还是《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可以利用“学习泡泡”中的提问,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有条理的表述出来。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较依赖教材中的文字叙述,而忽略了对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得课堂缺乏活跃性,学生更是思维定向,缺乏创新精神。这既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范蕊.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J].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