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

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提高语文课教学成绩,关键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日常积累和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部分学生感到语文并不太难,只是记不住。要提高学生的积累能力和思维能力,关键在于要设法增强语文对学生的感染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积累能力和思维能力,注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一、运用思维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关键在于学生的课堂参与是否积极。集中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科学性,构建逼真的生活场景,以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以生动的形象吸引课堂教学对象。如讲述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本人将《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的电影画面导入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课堂键设计环节,导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根据语文课的教学特征,运用教育教学心理思维,设计准确、形象的课堂教学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内容。如讲《愚公移山》时,教师设计了下面的几个问题:愚公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移山是一时的冲动吗?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设问角度也更新颖有趣。语文教材中这种内容是很多、很复杂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匠心独运。最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渲染课堂教学氛围,烘托课堂教学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到最大值。如讲述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烘托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向往和平的道德情操。

二、运用思维创新,指导学生掌握常见的比较阅读法

首先,运用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教师要通过比较,将不同篇目记叙文的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人物、地点、时间、性质等进行鉴别,让学生找出共性和不同的性质,分清存在的这些差异。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有多种方法:一是国内国外比较,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文学作品的比较。如将俄国契科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与中国近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友邦惊诧论》的差异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能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与近现代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形成文学作品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文学作品性质、特点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问题的能力。二是古典文学和近现代文学作品的比较,即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先后出现的文化、人物的比较。如将古诗词屈原的《离骚》、李白的《望天门山》、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学习语文离不开阅读、背诵,但如果只注重字、词、段、篇概念的死记硬背,忽视对整体语文知识网络结构的把握,这样的阅读方法往往会使知识不够系统、不够健全。

其次,培养学生对著名文学作品有节奏地复述,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最佳途径。当前,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死记硬背,收效甚微。因此,培养学生有节奏地复述记忆是很重要的。如鲁迅的《社戏》有一定的节奏感,让学生有节奏地强化背诵,能记得住,记得牢。

最后,利用简单知识网络结构对知识加以系统整合。利用知识网络结构,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语文知识在综合空间中思维创新的理解和系统整合。知识网络结构绘制速度快、效果佳,绘完后教师稍加分析,适当讲解并结合场景设计,学生便会记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运用思维创新,指导学生加强记忆与理解

在帮助学生系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识记,在识记的过程中加以理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要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必须做到大量阅读、拓宽视野,抓住课堂的中心环节解决难点,掌握重点。如在讲述鲁迅的《孔乙己》时,教师可从孔乙己外表、动作、语言等方面设计板书。讲述时,教师的板书要力求简洁、纲目明了,课堂问题设计具有科学性、理论性。板书繁杂不利于学生记忆;问题过多、过繁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由此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是育人的重要内容。

1 营造和谐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算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首先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虽然教师作为知识的讲解者具有权威性,具有不可撼动的师道尊严,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中那种高高在上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全新的面貌去面对学生,用饱满的热情去影响学生,用激励的话语去鼓励学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说、多写、多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切实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②激发和培养浓厚的创新兴趣。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也不会有较高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致力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情景故事,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开拓思维的重要途径。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给学生讲过一个小故事,解释“短”字和“射”字,故事中说,“短”其实表达“射“的意思,以豆为矢不就是射吗?而“射”字表达的是“短”的意思,身高寸长,不就是短吗?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很感兴趣,不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且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这样的故事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要善于发掘,巧妙地用在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2 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第一、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的加以训练。例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①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②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③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物是谁?最可鄙的人物是谁?最可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④勾勒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不得超过十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第二、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

3 在作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篇3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形象性。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扩展性描述,使文中单调干瘪的形象变得鲜活有生气。

1、改变诗词体裁,创造新形象

语文教材中诗词体裁的课文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象性,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诗词体裁的课文有其特殊的特点: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结构上的跳跃性,艺术形象的富于想象性。教学此类体裁的课文时,让学生将其改写成记叙文的形式,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加工、改造、创造艺术新形象,使形象丰富、生动、鲜活;补充、完善诗词中空缺的结构,使情节连贯、有序、具体。而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无不浸透着学生的创作个性。如我在教学《石壕吏》中,让学生改写。学生就写到了老妪向官吏说到了自己对国家所作贡献及自己的苦处;改写《天上的街市》时,学生写到“一头极平常的牛,牛背上还坐着人,是个放牛郎,手握横笛,痴痴地望着对岸,对岸是位姑娘―― 一位面带愁容的姑娘。她就是被迫离开牛郎的织女。如此的情形,已演绎了九百九十九遍了,两人的相思,这浅浅的天河岂能隔断”。使牛郎和织女的哀伤之情及两人的相思之苦跃然纸上。

2、扩充情节内容,创造新形象

将课文中简略或一笔带过的情节描写,发挥想象联想,增加内容,扩充成形象逼真、内容具体的新形象。如教学《羚羊木雕》时,进行了扩充情节的表演,将“我”父母要我去要回羚羊木雕和“我”要用小刀从万芳那儿挽回我的羚羊木雕及万芳追出来把小刀塞在我手上时的语言、动作、神情进行细致地刻画来体现“我”和万芳之间纯洁的友谊,从而与“我”父母的重财轻谊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对文章主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二、 学习写法,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1、学习写作的语言艺术

古代文学家强调:“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神也。”可见语言表达得好坏,直接影响文章质量的高低,贫乏而苍白的语言不能表达丰富多彩和深刻的思想。在日常作文教学和课文分析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避免作文语言干涩单调,枯燥无味,多琢磨名家著作的语言,力争做到“平字见秀,常字见奇,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2、立足课文教学,使学生从课文学习中充分吸收作文创新的技巧

许多人认为,如今中考几乎不考课文内容,作文就更不用说了,于是许多教师就淡化了课文,只把文章的词语知识说说,内容点点;有的干脆抛开课文,想方设法去大量搜集外来资料,要求学生反复抄写背诵,这反而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窄,作文结构越来越呆板,作文内容越来越没有自己的个性,越来越没有创新意识。

篇4

>>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误区及对策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利弊探究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 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原则 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习 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习 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语文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想象力的发展,实现多媒体技术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策略。【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语文教育多媒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丰富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合理的运用。高中语文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为语文教学增添活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当然,多媒体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也会毁坏语文特有的魅力,妨碍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经验,浅析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途径和注意事项。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技术扩大教学容量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扩大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不仅表现在课堂单位时间内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内容,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密度,还表现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知识扩展机会,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外知识的学习中去,提高学习能力。下面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来分析以下多媒体技术在扩大教学容量方面的作用。

第一,在课堂阅读方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只有教师占领教学内容的局面,使得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信息和内容进行分享,并在网络平台中搜索一些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现代诗歌《再别康桥》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搜素徐志摩的生平事迹和剑桥大学的相关情况,通过资料收集,学生会了解剑桥大学在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甚至也会了解到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再别康桥》的时候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感情了。此外,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自由搜索、自由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的资源进行共享,提高知识的丰富性,学会更多的知识。

第二,在课堂写作方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的交流成为了可能,思维产生了碰撞和拓展,促进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写作练习中,将图片、文字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当堂创作,自主交流,写出优美的文章。除此之外,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课堂作文练习和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更凸显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找来课外的《长恨歌》进行赏析,写出白居易与长恨歌相关的文章;而在学习描写细节凸显人物个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视频片段,让学生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物进行分析、交流和写作,完成细节描写的训练。当然,在课堂写作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及时修改和交流,提高课堂参与热情,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长处,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2、 运用多媒体进行文本美化

在高中语文的角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丰富多彩、生动具体、音像结合的作用,让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方面融合起来,可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情境,让文本的意境得以凸显,达到文本美化的目的,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和一张嘴构成的,形式不仅单一,而且很难将文本中的意境展现出来,学生很难理解文本中的感情,因而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提高。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像文并用的特点,突破了短短45分钟的时间界限和课堂的空间界限,带领学生走向了一个具体的文本意境中,这就使得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文本感情和文本内容了,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例如,在学习《茶馆》、《雷雨》、《哈姆雷特》课文的时候,通过精彩的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和个性特点,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不可抗力,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在高中语文的教材中,有一些文字和意境优美的文章,如《兰亭集序》、《阿房宫赋》、《项脊轩志》、《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具有着优美的意境,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图像和视频等,让文章中的意境全出,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体悟文本中的内涵和美。

3、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应该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经过了小学和初中语文知识的积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朝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向发展,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例如,在学习四大名著中的相关章节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并做好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丰富阅读内容。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需要遵循的原则

首先,多媒体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但是,多媒体并不是必须用不可,也不用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应该使用,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更好地发挥教学中的人文性,提高教训效果。

篇5

中国对于中学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但是仅仅局限于几所中学在校本课程形式上的探索,并没有正式被纳入到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当中。直到目前为止,媒介素养教育普遍用于英语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其中,不仅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更为具有可行性。

二、中国开展中学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

(一)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对语文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研究

目前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因此,虽然媒介素养教育在部分学校有所应用,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要使处于研究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顺利地推广,就要以中学语文教育为基点,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在欧洲地区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中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育,从中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实情出发制定出语文媒介素养教育方案。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在引入教学经验多同时,要慎重选择,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理念,并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融入各种因素。这些要素会在语文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对于中学语文素养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对于媒介素养教学有所清醒认识,避免产生误解。比如,对于一些语文教师而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媒介素养融入其中,就意味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虽然中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实践教学才刚刚起步,但是对于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作为一线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认真领会其中的要旨,才能够恰当地将有关要素融入其中,结合实例促进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完善。

(二)从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力的角度出发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育

要推进中学语文课教学的有效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教师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但是要把握好尺度,不可以使学生养成实施怀疑的态度。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流行已久,中国要对于该种教育方式有效运用,就要将传统的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打破,将含有新闻要素的因子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开拓语文教学视野,并与社会环境有效整合。比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网络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将教科书内容无限扩展到网络空间中,引导学生从鉴赏的角度体会教学内容,采用对比的方式对于阅读内容进行判断,并做出评判。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大量地阅读并思考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在立论的同时,寻找论点的支撑点。随着学生的思考空间无限扩大,就会对于有关内容形成清晰的层次感,将各种实践要素贯穿于阅读内容中,因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这段情节从电视节目、各种娱乐节目以及网络评论等渠道有所获得,并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经过精心剪辑的红楼梦判断,配合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印象转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大众媒介以及影视信息对于学生可以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并形成固有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以适当引导的方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结论

篇6

一、合作小组教学模式对初中学生的影响

1.合作小组学习模式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模式

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及思维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小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可以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没有与老师之间的隔阂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克服学生在独立思考中的障碍,使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开阔,有利于语文教学课程的高效开展。

2.合作小组学习模式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运用合作小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多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比如说小组之间的课本剧表演比赛,在竞争中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及认知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语文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合作小组学习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合作小组学习具有全面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实践学习与活动中,由于学生性格迥异,接受知识的快慢也有所区别,常规语文教学中很容易让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不敢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而合作小组学习模式则不同,其旨在带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探讨,使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友好合作,给学生建立了一个较为自由的学习平台,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合作小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合作小组学习模式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大创新,它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目前合作小组学习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由于其本身的功能性及作用决定的,其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具有深刻的应用意义。

1.合作小组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合作学习与一般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的语文教学都是以老师或者学生个体为主体,但合作小组学习模式则不同,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与学习情况合理化分组,使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某著名心理教育学家曾经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合作小组学习模式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在合作小组学习开展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旁引导,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小组学习与探讨中,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另外,合作小组学习模式将原本的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成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这种格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战斗力以及集体荣誉感,对提高学生整体语文水平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合作小组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

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与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小组学习模式,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自身对语文知识的不同看法,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了学生多面性思考能力。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出来的语文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其的记忆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开展语文学习实践,利用强强联合,携手共进的方式提高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进而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

3.合作小组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与协作能力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这样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阅读的重要性,只有读的书多了,自然而然就能得心应手地进行运用,而学习语文就是要对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由此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最开始接触的系统性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提高教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学生最开始学习知识的基本渠道,学生在阅读中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同时,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和语言知识,而广泛的阅读能够丰富语文知识,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记忆。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能力,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就会影响学生获取知识,使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只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完善学生的学习体系,因此,开展阅读教学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体现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以下三方面的有效性体现。

1.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无论做什么事,兴趣都是前提和保证。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朗读一遍文章,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教师在旁边对学生进行单独指导,直到学生基本理解课文的意思,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整体的学习,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以及阅读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挑选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然后说明自己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教师在学生讲完之后,给予相应的指导和鼓励,不断在语文教学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

2.阅读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促进学生思维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思想、心智、学习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注重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不仅能学习相应的语言文字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如,学习《会走路的树》这一课时,在讲读第一自然段“小鸟好奇地问”时可提问:“小鸟是怎么个问法呢?”指名学生读,突出“好奇”一词,再指导最后一个字微微向上扬一扬,因为有个小问号,要读出问话的语气。学生把握了朗读语气,体会到小鸟的好奇感。

3.阅读教学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一般都比较短,中心思想比较明确,语言段落文字具有故事情境的特色。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这些文章段落进行慢读和理解,从根本上把握文字和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自身的想象,来模仿这些句子,进行文字和句子的应用,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生语言运用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没有脱离语文学习的阅读,同时也没有脱离阅读的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处处都体现着阅读的重要性。而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最初接触的系统性教学,因此,需要重视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体现,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篇8

1.1渗透性特点

当学生学完一节语文课后,这节课中所讲的语文知识会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进而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再加上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优秀文章逐渐形成的,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性能,运用语文知识可以发散学生思维,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思维的渗透性特点,不断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文学上的再创造,让学生可以真正体验到语文教学的魅力,进一步促进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1.2广泛性特点

由于思维空间具有无限性特点,所以就导致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时,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思维层面。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本身这一学科广泛性的特点,不断引导高中学生通过自身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来挖掘语文知识本身的深层价值。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1.3交流性特点

语文思维教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其交流性是非常强的,语文这门学科是我国的基础学科,因此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也就成为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重点。语文这门学科的交流方式主要有语言和文字交流两种形式,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思维交流性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

2高中语文思维培养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改进传统的教学观念,去掉其中不合理的及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内容,通过不断完善而衍生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但是从我国的高中教育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在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一些高中教师无法有效适应,很多只是被动地执行教学方案,这也是导致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低的主要因素。从目前来看,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不统一。高中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却没有很好地运用理论知识,教师将语文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相对欠缺。第二,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教学形式非常多样,不管是采用哪种教学形式,其目的都是希望可以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但是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刻意改变07教学形式,虽然有时课堂形式的改变会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好。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形式,所讲解的知识点很多都是与教材内容相脱离的。教师要明确一点,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保证二者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综合水平,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第三,没有将学生的独立思考放在重要位置。从我国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往往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就开始让学生进行讨论,其实这种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为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只是在单纯地大声说话,而且大部分讨论的内容与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相关性。如果长时间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将会逐渐丧失,试想学生都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那么想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就是天方夜谭。

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3.1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和内容

我们都是从传统教学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死板,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枯燥,长时间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使其无法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中设计一些相对比较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由于语文思维的无限性特点,语文教师不能全盘否认学生的回答,要不断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思维,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主要途径。

3.2积极进行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

我国的高中教育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中课业负担最重的阶段,身处这一阶段的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肯定是非常大的,这一压力的产生也会导致学生的语文思维受到限制,因此也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求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方面的培养。注重语文思维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可以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

3.3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

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思维的深度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深度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对语文思维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对学生的思考方式及分析语文知识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不断指导学生全面理解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点,充分理解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准确发现事物本质。此外,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同时,由于语文思维的广度性特征,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延伸语文教学的广度,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读物,只有多阅读才能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沉淀语文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4结语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科研中,不断尝试新的语文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为主,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此外,还要不断深入语文学习的知识层面,只有做好全方位的语文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作者:赵伟 单位: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

参考文献:

[1]赵亮.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C]//语文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2009.

[2]陈秀玲.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C]//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3]漆仲权.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C]//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2004.

[4]高永义.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C]//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2007.

[5]孙和平.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C]//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2004.

[6]水卫国.逆向、侧向、多向———论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C]//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2006.

[7]孙德寿.浅谈创新思维与快乐体育[C]//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2006.

[8]斯琴格日勒.边远民族地区创新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浅析[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2010.

篇9

所谓的特殊教育学校指的是经政府部门及社会中对一些组织或企业针对特殊人群而开设的一类学校,此类学校的教学主体主要是身体残疾的青少年。通过为残疾青少年提供基础教育,满足特殊青少年对知识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强化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用知识治疗学生因残疾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促使学生积极地面对人生。

二、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1.语文教学理念落后

特殊学校的特殊性在于学校教学所面对的主体是一些身体存在缺陷的青少年,其目的在于让那些青少年享受与其他同龄人一样的教育。特殊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面对特殊人群的教育必然需要采取特殊模式。从目前我国特殊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特殊学校都将语文教学的目的看作是让学生牢记知识,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传统性质的教学依然是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这种教学理念同特殊教育的需求存在很大矛盾。

2.教学内容过于书本化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通常都是按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并通过阅读以及背诵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那些具有一定记忆性的或重要的内容。这不仅让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学习的信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学不注重对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导致语文教学在内容上不具备吸引力,无法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也就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教学手段单一

灌输式教学一直是我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特殊学校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特殊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语文教学缺少实践,再加上特殊学校的学生接受能力普遍较差,让学生一味地听讲而缺少对语文学习的感情投入,会使学生缺少对语文的感性认识,从而缺乏学习兴趣。

三、特殊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的策略

1.优化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氛围

特殊学校语文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可通过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语文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获取语文知识。例如:运用计算机进行动画模拟教学,通过将课本中的内容以动画等方式进行播放,来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但改善了教学氛围,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扩宽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吸引力

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师应当针对当前语文教材内容枯燥的现状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充,使书本上的内容生动化。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设置成故事情节,借用故事的吸引力来提升学生的关注度,增加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故事中不但能获取语文知识,同时也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运用。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游戏或教学图片,让学生在娱乐之中愉快地学习语文。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也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提升语文教师教学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提升特殊学校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的关键。特殊学校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对教学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及对教学信息的运用能力。首先,教学分析指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知识的了解以及教学信息来源全面掌控,也包括教学信息的本质分析、特性分析以及规律分析。同时,也要对教学原则和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其次,教学处理指的是教师按照一定规范对语文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如不使用具有危害性的教学信息,不向学生传递不良信息等。再次,教学信息的运用指的是教师运用教学信息进行语文教学的能力,其中包括对语文教学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创造与创新等。

四、总结

因为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学是组成特殊教学的重要部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很有必要。改善教学方法,拓宽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对特殊学校语文进行创新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霞 单位:磐石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品质 培养策略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活动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同时思维的发展能够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影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正是开发思维方式、形成思维习惯、养成思维品质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有关研究显示,语文教学能够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矫正、引导,并且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犹如在学生的思维之湖中投入一颗小石子,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一、目前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问题

就目前的语文教学而言,不管是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小学教学,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和语文知识讲解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总结了几个原因。其一,教师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研究不够深入,思维训练任务和目的不够明确。在实际教学中,思维品质训练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理论支撑。其二,教师对学生目前的思维品质状况不够了解,对学生的差异性缺乏细致调查。其三,虽然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能独立制订系统的思维品质训练计划。其四,很多教师缺乏对教学大纲中各年级、各阶段的思维品质训练任务,在教学中单纯追求分数进步,在教学中挤压思维品质训练的时间。由于以上几点原因,因此一些教师在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中作为不大,缺乏思维品质训练的科学性。

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1.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思维深刻性的训练必不可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准确抓住事物本质规律,从而预见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这一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实现。然而青少年由于其心理的独特性,他们对于问题的思考虽然具有一定的深度但往往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五柳先生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让他变成如今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就是五柳先生本人吗?”等。这些追根溯源的问题让学生对课文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产生兴趣,积极投入思考过程中。这样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纵深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的发挥对于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具有重要作用。想象力是人类能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对已有事物、现象等进行加工从而形成新事物的能力。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某种程度上说,知识储备越丰富,联想的依据越充分,思维越具有深度和广度。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能方面的限制,思考问题的思路比较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展开大胆想象,拓宽他们看问题的思路,提供不同的思维角度。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拓展性问题,如:“如果这篇童话故事如其他的童话故事一样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你们想想是什么样的结局呢?”通过教师提问,学生会根据课文已有材料对结局进行不同设想,张开想象的翅膀。教师还可以继续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如果小女孩与你们差不多大,她的结局会有什么变化?”这种打破时间界限的提问,能够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想象,拓展思维的广阔性。

3.帮助学生变化思考角度

教师引导学生变化思考角度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学习中,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试图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针对教师提问提出不同观点。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语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训练。例如在进行《藤野先生》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归纳出作者鲁迅先生情感的两条主线:一是对老师的尊重之情;二是对祖国的爱国情感。通过对这两条线的归纳,让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传达的深刻含义,从两个视角重新审视课文,养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习惯。

总之,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角度与方法进行培养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让学生在思考的世界中,不断锤炼思维品质。“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让这一朵朵美丽之花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绽放。

参考文献:

[1]高亚平.有效追问助推初中生语文思维品质提升[J].文理导航(上旬),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