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5 17:2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是农村中学英语教育质量的基础,关系到农村中学英语教育的成败。为满足农村教育不断提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农村中学教师队伍中。而教学后,大部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继续深造发展的机会。依据目前农村现有条件,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是解决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高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基于英语学科所处的重要地位,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显得更为紧迫。农村存在资源短缺、交通不便、缺乏信息交流等不利条件,所以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互帮互助、就地取材。本文主要研究教师如何在农村中学实现自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农村教师自我发展的方法有:
一、加强自我发展认识,为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我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需要,还是自我长期发展、人生价值体现的需要。中学教师要加强自我发展认识,丰富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把自我发展与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结合起来。
二、自我学习,提高专业素质
21世纪是知识快速增长、更新加快的时代。学校的专业教学已不能满足知识不断增长的需要,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就必须终身不断学习。自主学习是合格教师获取新知识、掌握最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教学反思,教学结合
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现有知识,而不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总结与反思,那么,该教师只是一部知识的存储器,没有发展和传输的功能。通过自我反思,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然后通过恰当的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
四、互助听课,互帮互助
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能在群体智慧中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以提升。只有找到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的工作方式,教师间相互扶持、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找到专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出路。
五、建立专业发展小组,群策群力
教师的提高和进步,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专家和老教师的辅导和帮助。学校内部应建立专业发展兴趣小组,将优秀教师、老教师与青年教师、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使各位教师不断谋求新的提高和成长,发挥老教师的指导作用和优秀教师的领头羊作用。
本文阐明了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适合我国农村中学基础教育发展的可行方法,提出了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发展,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并提出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段艳霞.唤起自我发展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教师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J].师资培训研究,2003(4):7-9.
[2]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 2003(12):103-105.
[3]高美玲.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0:66-70.
[4]方乐.教师专业发展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00-103.
[5]范玉莲.论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探索,2008(2):85-86.
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maizipo”为你整理了这篇参观现代品牌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有感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益阳】以电商为引领 促品牌富农战略——参观益阳市安化县现代品牌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有感
11月25日下午,有幸参加省供销经济学会年会,得以参观益阳市安化县供销社领办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品牌农产品展示厅,切身体会现代互联网、物联网的魅力,亲身感受供销社为农服务,致力于发展品牌农业、现代农业的气息,心灵中,好似一股春风徐徐吹过,令人心情振奋,让人耳目一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迅猛发展,农村,这块古老的土地将面临一系列挑战。脱贫攻坚是首要任务,增收致富奔小康、带领全体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必须长期奋斗的根本目标。新时代,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迫切期待着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质量富农、品牌强农已成为“三农”工作的一个突出重点,也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安化县品牌农产品涉及农业的很多方面,米、油、鱼、肉、蛋、菜等等品牌农产品展示厅里灿若星辰,琳琅满目,包装精美,卖相绝佳。特别是安化黑茶,更是闻名中外。在电商的引领推动下,农民的品牌梦想越做越美,县域经济也是芝麻开花,不仅甩掉了省级贫困县帽子,而且,品牌强农战略领先全省。供销社以电商为引领,推品牌、扩销售,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彰显了为农服务“国家队”的担当。
安乡县品牌强农工作也做出了很大成绩。政府成立了“安乡农仓”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委员会,分管副县长任主任,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首批入仓企业17家,共20个产品系列,2020年品牌产品销售额已达2.5亿元。
篇3
一、高质量、高地项目申报工作。在210年支农项目及农发项目申报工作中,克服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提前运作,行动。在还未收到省财政厅项目申报指南正式文件时,就搜集信息,从《江苏农业网》网站下载项目申报指南文件,向县分管县长汇报,召集及专家学习领会项目申报指南精神。《徐州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10)》,规划中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一批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产业区和市场竞争主体,着力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且组织涉农、专家及技术人员对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效益性等指标论证,力争申报一项,一项。在月的里,共申报支农项目33项,申报金额6900万元,项目上报,实施方案内容科学规范、完整,了令人满意的。受到了县和市财政肯定。已批复项目资金3318万元,一大批支农项目的申报,将为丰县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
二、项目资金管理,资金监管。农业项目多,财政资金量大的现实,管好、用好项目资金,是摆在面前的艰巨任务。在对支农项目资金管理中,制度,按程序办事,依法理财,资金跟着项目走,杜绝截留、挪用、套取财政专项资金问题的。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针同的专项资金,《江苏省农业园会计核算办法》、《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徐州市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等操作。经常到项目实施地点察看项目实施情况,项目实施进度拨付款项。项目完工后,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拨付余款。人手少、缺少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实,在项目验收时,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项目工程的性、完整性及工程质量审计,防止工程中偷工减料、高估冒算的。,分清财政与项目实施的责任,项目实施是责任人,并写进项目实施合同。了社会上及对应由项目实施承担的责任而加给财政的误解。
三、千方百计农发债务核销申报工作。财政、开发的文件要求,精心组织的农发债务核销的证明材料。在紧、任务重、材料要求高、内容多的情况下,加班加点,通宵达旦,高质量地组织好债务核销一系列资料。省市财政、开发对我科上报的材料肯定,共批复核销560万元农发债务呆帐,了我县债务。
四、努力支农报表的编制上报工作。农财的报表较多,主要有农发资金报表、世行项目报表、“两高于一”统计表、财政支农投入情况统计表等等。领会报表口径和上报要求,严把报表质量关,报表数字无误,上报。支农资金支付进度,对支农资金支付进度慢的,指出原因,写出分析报告,向局汇报,支农资金支出数、支农增幅、支农支出进度符合“两个高于一”的要求。
五、责任状及工作有性地工作。市局支农资金、农发资金考核办法,局与股室签订的责任状文章。分值高的内容,努力的工作,力争不失分。,加分因素,工作,多得分。该得的分不失分,努力加分的因素多得分。力争在全市、全县的考核中好的名次。
二、存在的问题:
1、支农资金量大且项目多,是财政报账制的项目较多,审核起来工作量非常大。人手较少,且知识结构有局限性,是对工程类项目的审核不深不透,深感责任重大,工作大。:
2、防洪保安资金的征收征管办法不多,征收不大,仅仅依赖地税,征收任务难度大等问题。
三、明年工作思路
1、强化服务意识。为丰县经济发展服务,服务。款项项目进度拨付。丰县财政资金紧张的现实,应对的解释工作,让大家财政,理解财政,谅解财政。
篇4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19-01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但由于过度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滥用农药、化肥的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在此形势下,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在保证实现基本产量目标的同时追求高质量,致力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1]。
1 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农业生产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项目,我国古代更是有“重农轻商”的观念,近几年来,国家更是出台了许多农业相关的支持政策,由此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化肥、农药、地膜的无节制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和水源污染,其中S多难以降解的物质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和水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继续使用。而生态农业主张绿色生产,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环境。
1.2 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2]。
1.3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到了一起,致力于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中可以减少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的使用,通过合理分配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数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了对土地及水源的过度利用,为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4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无公害生产,使用的有机肥料、农药等较少,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另外,生态农业提倡循环、科学种植,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利用率,还会避免土壤因过度使用而营养成分大减,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2 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2.1 创新生态农业发展观念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以实现农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将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相结合,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增加农产品的种类,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如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即某一地区的农民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现在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采用大棚技术或地膜技术,增加农作物的种类,同时采用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产量,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国家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为生态农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其次,各级政府要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管理体系与监督机制;再次,政府要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投资积极性;最后,国家要出台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根据国家法规,结合当地生态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调整执法措施。
2.3 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生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基层的农民,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各级政府要注意制定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加大对开展生态农业的农民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保障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力量,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3]。
2.4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目标是生产绿色无公害的高质量农产品,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农作物进行改良,因此,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必须组织建立专家队伍,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科研人才,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解答在生态农业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并进行新品种的研发培育。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技术保障措施,对生态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对农产品进行指标检验,以促进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
2.5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政府除了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外,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工作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增加人员福利,保障生态农业建设队伍的稳定性,调动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促进广大农民转变自身的观念,积极主动的发展生态农业,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二是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全局人员紧紧围绕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目标定位,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业务知识理论的学习,加强宣传信息工作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调研,积极思考,勤于动手,不断提高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提高信息宣传工作能力。
三是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围绕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理论学习、优质服务品牌建设、招商引资、“三解三促”、“双联双助”、“四型机关”创建、文明创建、党风廉政建设、管理创新等重大主题,从每一项工作的创新中去不断挖掘亮点、挖掘信息源。加强与各级各类媒体的协调合作,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媒体的系列宣传活动,做到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周周有信息,月月有活动。加强本局网站的建设和利用,做到栏目有特色、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宣传效果明显。
四是组织培训,提高质量。为确保宣传信息的上报数量和发表率,保证在国家、省、市以上媒体上一定的信息报道力度,机关全体人员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宣传信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在机关内部开展比、学、赶、超活动,营造人人参与宣传、个个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在活动中提高水平,提高质量。
篇6
生态农业的关键是要分析与掌握生态农业经济体系最根本的运动规律,其建立要符合整体的生态规律,然后研究考察土地的特征特点,结合实际人为的调整制定最优方案,最终建设一套稳定的、节约资源的、合理有效的、有利于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借此系统来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以实现资源的增值和循环利用。
关键词:
生态农业;重要性;环境保护;措施
1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1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城市内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如今城市居民日渐增多,工业生产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废水、污染气体以及各种垃圾,再加上人口增多带来的大量污水和生活垃圾,使得许多农田遭到严重污染、土壤肥力或者利用价值大大降低。目前我国国内的自然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更是处于一个单向不可逆的状态,遭到污染后很难恢复。国内农业技术发展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在生产时,农户除草和灭虫等都会选择毒性较大的化学药剂,从而使得农田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喷洒农药深入地面后,将会对农田的生态造成立体的污染,使土壤肥力等也受到极大的损害,极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壤等的污染,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能够提高生活质量
以往的农业注重依靠作物本身的生产力,增产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技术手段增大生物的转化,生态农业秉承其精华,以传统农业的优点为基础加以科学技术的辅助,利用酶工程、细胞与基因技术等将农业打造成机械化和自动化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3调节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可以保证高产和产物的高质量,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在生态农业中,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通过对农业施以科学的管理,合理的管理下保证土壤、水、大气等自然环境和资源免受污染,使资源与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证经济效益和环境。
2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具体措施
2.1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部分耕地改为林地或草地,将部分田地还原为湖或者湿地,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较大的地区进行改造,严格控制恶化的趋势,尽全力做到农业、资源、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发展。多种植林木,可优化农业生产的环境,森林对改造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保证农村生态能够进入自我修复的良性循环状态。
2.2利用农业技术优化土壤环境
在生产中要避免田地与水的直接接触,可以在两者之间种植一些植被以作为缓冲,增大湿地的面积,可以在某些地形骤变的地区种植树木或者设置水沟,也可以根据农地的地形采取套种、轮作等,关键是要避免地下水受到耕作时所用的化学物质的污染。
3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方法
3.1以新兴能源为主
沼气能源可以将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可以广泛应用于种植或者养殖业。在养殖中,可以将沼气池、排泄处与禽畜所联结在一起,种植业中可以联结阳光温室和沼气池,这样对植被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能资源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沼气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以保证生产出高质量且安全的食品。
3.2做好虫害治理
生态农业中对于虫害的治理偏向于自然,利用生物链关系,保证虫害的天敌维持在一定的数量。目前很多农户对虫害的治理多依靠化学药剂,但此种方法弊端很大,不仅会造成天敌的大量伤亡,更会影响作物的健康成长。利用科学技术是将虫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的最有效手段,其可以控制住虫害,降低经济损失。
3.3适当发展养殖业
养殖业的污染是目前的一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合理限制养殖场的规模,建立以保护生态为主题的养殖场,倡导养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充分利用生态优势,生产高品质作物
某些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当地的水和大气质量几乎未受到污染,品质优良,而且当地农业的资源丰富,应当充分发挥地区生态优势,培育天然高质量农作物,然后将农作物加工生产成绿色食品,打造绿色品牌。生态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可以保证经济效益,维持生态的稳定。如今生态农产品正成为市场的热点,其能够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也能够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率。生态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优良的培育环境,发展农业,要保证环境不受破坏,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环境优势,保证作物的高品质。
4结语
篇7
(一)“十四五”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思路
“十四五”期间,北海市紧紧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深度合作、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北部湾湾区一体化等重大机遇,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顺应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新趋势,适应技术升级、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带来的新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1)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按照产业树全景图,加快形成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推动林纸与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推动石油化工转型发展,推动临港新材料升级发展,依托信义玻璃建设玻璃产业园,推动临港新材料产业园绿色发展和科技升级。
(2)创新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推进国家海洋四所、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桂台(北海)农渔业合作双创园等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结构,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3)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集群,重点培育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生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文化创意8个领域的高端服务业,加快建成6个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载体和平台。依托海洋生物产业基础和自然生态条件,构建健康休闲服务产业体系,推动医疗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国内医疗旅游服务中心。
(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承接布局,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发挥好北海城区、廉州湾新城、铁山港工业区、海洋产业科技园等载体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中布局和集聚发展。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育工程,为自治区和北海市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载体和平台,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竞争力。
(5)稳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让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点推进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1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落户城镇。推动居住证制度全覆盖,率先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6)构建全面融合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北海县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搭建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服务平台。完成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加快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整合盘活农村集体资产,通过土地流转或股份合作方式,建立股份合作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7)以融合共享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以满足城乡居民物质文化消费需求,培育和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依托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长寿养生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持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示范区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绿色发展水平。
(二)北海市“十三五”期间产业布局及重点产业企业运行情况、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情况,“十四五”期间拟重点发展的行业和区域,拟实施的重点项目和工程。
“十三五”时期,北海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思路,依托产业园区载体,持续发力抓招商、抓项目、抓环境、抓产业,以招商聚产业,以项目促投资,以环境聚人才,以产业促发展。在全区率先绘制完成7大“产业树”全景图,打造“产业树”信息化升级版,按图索骥精准招商。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临港新材料为三大产业为主导的格局更加明晰,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引进、开工和落地了一批重大项目,到2019年,北海的三大主导产业全年合计贡献产值占全市产值的75.4%。我们坚持走差异化、高端化发展路子,在全国率先出台鼓励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打造“六区一城”新经济承载平台,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成为最大的自治区级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集聚区,京东云、新浪天下秀、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等266家企业纷纷入驻,6大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建成,新经济发展在全区异军突起。北海市“双百”产业项目共39个,总投资5607亿元,预计达产后总产值8464亿元。其中,已列入自治区“双百”产业项目20个;申报待批自治区“双百”产业项目13个;自治区落户北海的“双百”产业项目3个;正在洽谈的“双百”产业项目3个。这些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将会使北海经济总量至少翻一番,北海的项目多、投资大、业态新、速度快、后劲足,形成了磅礴前行的发展态势。
未来的“十四五”,我们将持续保持招商引资热度,千方百计推进产业项目,努力奏响产业高质量发展“三重奏”,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集群新格局,走出一条北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做大做强临港大工业。加快铁山港组团开放开发,促进临港产业要素集聚,尽快形成石油化工、新材料、硅科技、林纸四大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千亿元产业集群。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城区组团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品牌价值,推动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新经济。加快建设红树林现代金融产业城,进一步完善6个高端服务业集聚区配套功能,聚集一批符合北海城市发展方向的先进产业和高端人才,发展壮大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广西金融最活跃的城市和高端服务业发展高地,打造北海经济发展新引擎。
(四)北海市目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扩建、提标改造及配套管网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十四五”的计划考虑。
我市共计22个镇,星岛湖、涠洲镇等17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已全部建成,建设配套管网总长约43公里,银滩镇、平阳镇、侨港镇、兴港镇、廉州镇等5个镇根据实际情况污水已接入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我市污水管网基本配套齐全,“十三五”新建设的有红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合浦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铁山港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铁山港区污水处理厂、铁山港工业区污水管网工程、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大冠沙污水处理厂项目等。
中心城现状建有污水处理厂 2 座,即红坎污水处理厂和大冠沙污水处理厂。红坎污水厂现状处理规模为 20万立方米/日,用地面积10.3公顷,工艺为二级处理,尾水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一级 B 标准后深海排放。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国家节能减排标准要求,北海市红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2017 年10月开工建设,2019年12月31日完成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处理后尾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 2002)中的一级 A 标准,通过海洋放流管深海排放。大冠沙污水处理厂位于金海岸大道交洛水大道西北角,一期规模 2.0 万立方米/日。北海市大冠沙排污区深海排放管及配套管网工程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目前处于规划方案编制阶段。
根据最新统计,北海市主城区已建污水泵站 14 座,末端泵站6座(外沙、地角、贵州路、四川南路、广东南路、大墩海),总设计规模44.3万 m3/d,现状平均总流量18.69 万m3/d。
篇8
关键词: 人力资本;农业发展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主要通过教育及其它方面的投资形成。农村人口众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人力资本积累严重缺乏,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实现新的飞跃和现代化进程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
(一)农村教育支出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国家方面来看,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不能满足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需要;从农户角度来说,由于受自身收入的限制和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加上没有得力措施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使得农民既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又不具有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在冲动和压力。劳动者只有接受教育并且具有劳动技能,才能成为人力资本,并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而发挥作用。否则,就只能是一种潜在人力资本,终将因不能与其它资源有效配置而导致财富浪费。
(二)人力资本的结构层次不明显,劳动力的使用方向趋同
人力资本投资取决于教育投资,因而人力资本的结构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由教育的投资结构所决定。在我国,国家、集体尤其是农户这一教育的最终受益主体,往往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上,职业技术教育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比较落后。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的投资数量更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对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的需要,致使大多数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都处在较低水平上,加上在后来的务农生涯中使用文化知识的机会减少,又没有自学的环境和条件,更缺乏自学成才的激励机制,便逐渐滑到半文盲、甚至文盲的队伍中。出现了体力型人力资本大量过剩,而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严重短缺的局面,其就业方向只能局限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部门,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闲置或过剩也就成为必然。
(三)用于劳动力流动的费用不能满足人力资本投资的需要
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大量的农村人口长期固定在相对狭小的耕地上,既不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国内流动的机制,更谈不上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加上人口过度增长,使农村的过剩劳动力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后,被长期禁锢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动,但在完善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尚未建立之前,只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农村以外狭小空间的单向流动。为此,国家虽然也投入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但相对于满足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各方面需要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费用目前仍主要靠劳动力本人来支付,而这种支付仅能维持一部分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浅层次上的流动,不能满足国内外对高质量人力资本的需求。
二、农村人力资本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投入不足
从中国的教育投资情况看,尽管1952~2004年国家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总额增加了91.36倍,年均增长速度达11.10%,但教育经费人均占有量却仅增加50.34倍,年均增速9.59%,人均增幅低于绝对增幅。从绝对量指标来看,1978~200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净增14.86倍,年均增速17.66%,而教育经费支出仅增加11.54倍,年均增速16.04%;从人均指标来看,同期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净增11.81倍,年均增速为16.18%,人均教育经费占有量增加了10.68倍,增速为15.55%,教育投资滞后于经济增长,而这种现象在农村表现更为严重。
(二)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通常意味着相对简单的劳动工具、较低的知识、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不高的劳动。农村劳动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等要求一般不高,从业者毋须接受太多的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接受教育和培训往往不重视。
(三)人力资源开发缺乏计划和组织
人才培训盲目、无计划以及人才使用脱节在农村中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无疑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而有些地区实施培训则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农村人力资本的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威胁着我国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使现代科学技术难以转化和应用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速度加快,但由于受多种因素限制,尤其是农民自身素质的约束,其对现代技术缺乏了解,在先进技术的转化、推广与应用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据测算,“十五”期间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增长中的贡献率,渔业为48%,畜牧业为47%,而种植业仅仅为34%,这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差距很大。
(二)制约了非农产业的发展
一般而言,农村劳动者的教育文化水平对非农产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有两方面重要影响:一是影响农民找工作的概率,从而影响其向城镇转移的可能性。城镇雇主一般喜欢文化水平较高的劳动者,他们对新行业适应性强,角色转换快,而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在获取就业信息方面有很多障碍,角色转换慢。二是影响着劳动者在当地从事非农产业的概率。随着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升级,也使乡镇企业吸收本地劳动力的能力呈边际递减趋势,降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延缓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三)难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农业产业化是建立在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集约化基础之上的,是以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为前提,通过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农业门类的多样化,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阻碍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的建立。
四、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对策和建议
(一)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长期投资不足是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教育投入增长较快,但总体投入水平较低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与世界各国教育投入水平仍相差甚远。解决农村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的现象,要采取多元化筹集农村教育资金,实行国家、集体、社会、个人一起上,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共同承担教育经费,共同分享教育投资收益的多主体、多层次的教育投资格局。
(二)改革农村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学校要为农村提供受到良好基础教育、有能力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劳动者。同时,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对现行的农村教育体制,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各地可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和优势,开设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其次,要大力加强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形成开放式、多层次的成人教育体系;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现有的农业中专及其他职业学校为基地,通过实行知识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进行制度创新
首先,要完善人力资本形成的激励机制。将个人收入的增加与人力投资成本的变动直接挂钩,在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政策的设计中,不断提高个人直接收益,强化经济因素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其次,完善劳动力流动机制。现代人口就业迁移不仅使原有的人力资本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是人口素质得到提高的重要因素。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需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迁移法规、政策,降低迁移成本。创造条件,敞开城门,促使农村劳动者和城市劳动者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训练和就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靳光结,孙文生. 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J].农村经济,1998.
[2]李国祥.关于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问题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1998,2.
篇9
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安排布置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刚才,决定召开全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动员暨农业普查惩办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全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市统计局局长唐永光同志传达了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并通报了市前期工作情况和安排部署了下一步工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强同志安排布置了第二次经济普查宣传工作,会议还表彰了第二次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各乡镇办和经济普查成员单位与市人民政府签订了责任状,请大家回去后认真抓好抓落实。
2011年开展的第二次农业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全市农业普查工作者克服了很多困难,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各项农村政策的重要依据。依照国家和省、市的统一安排布置。开展了大量卓有效果的工作,摸清了全市农业资源状况,较好地完成了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任务。借此机会,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刚刚受到惩办的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全市统计战线的同志们向在农业普查第一线辛勤工作的普查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农业普查工作过程中。对下一步做好经济普查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农业普查工作,有不少好的经验值得总结。确定了全市农业普查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市、乡两级农普工作组和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临一线,协调、指导农普工作,及时解决困难,确保了农普工作的有序进行。全市1300多名普查工作者深入到农村千家万户,逐户摸底核实,近一个月时间内,加班加点完成了全市780个普查小区、6.2万户农村住户、10多万张普查表的普查登记工作。市农普办对普查骨干进行了业务培训和指导,数据处置光电录入前进行了试录,保证了全市数据处置工作的高质量。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全面反映市“三农”发展状况、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市农普办目前正在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农普资料进行专题性和综合性分析,以便下步做好资料的开发利用和普查数据公报。
今天会议除了总结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外。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重点是安排和布置全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第二次经济普查的重要意义
第二次经济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动员活动。近几年来。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都已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形势下,开展第二次经济普查,可以了解我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掌握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现状及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我市能源资源消耗状况,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跟踪产业发展动态,为“十一五”规划的总结评估和“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准确掌握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时间安排
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时限为2010年度。普查的对象范围为在市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包括19个国民经济门类以及90个行业大类,规范时点是2010年12月31日。还包括企业效益、技术和能源消费等情况。这次普查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准备阶段(2010年12月31日前)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成立各级普查机构、落实经费和物资保障;完善普查方案,制定实施细则,开展普查试点;选调普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开展社会宣传动员;完成对普查对象的清查摸底。二是普查登记及数据处置阶段(2009年1月—9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所有普查对象进行入户普查登记,做好数据处置工作。三是数据、资料开发和总结惩办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6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普查数据公报,编辑出版普查资料,做好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完成总结惩办工作。
三、认真做好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各项工作
为了做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突出重点,市、乡两级普查机构务必严格依照顺序操作。精心组织,依法普查,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我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任务。
一要切实做好经济普查的宣传动员工作。经济普查工作胜利与否。否认真负责地填报调查表的每个项目。为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取决于普查对象是否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市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部、各乡镇办和其他有关单位要根据经济普查各阶段工作安排制定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政府网站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普查的有关要求及重要意义,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让普查对象了解开展这次普查工作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千方百计消除各类普查对象的思想顾虑,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要掌握好服务业和节能降耗统计两个重点难点问题。服务业单位数量多。统计基础单薄,涉及范围广。很多单位缺乏甚至根本就没有统计台帐。能源消耗统计开展时间不长,调查单位统计工作还不规范。要以这次普查为契机,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寻求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法,搞准搞实服务业和能源统计数据。市统计局必需认真研究、提前谋划和思考,围绕两个重点难点问题制定好全市普查工作相关措施,确保全市普查数据质量。
三要抓好单位清查摸底和业务培训工作。单位清查工作是经济普查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严格划分普查小区,各级普查机构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单位清查工作。对普查小区内所有普查对象进行“地毯式”逐一清查,确保每个小区内单位数不重不漏。同时,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必需经过严格的业务培训,让每一位普查人员都能熟悉掌握普查业务知识和技能,胜任普查工作,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四要坚持依法普查。也是检验此次经济普查成败的唯一规范。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既要全面反映二、三产业发展规模、区域分布、产业结构、组织形式、经济效益等基本情况,保证普查质量。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又要为国家直接核算GDP为修正终年统计数据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因此,全市各相关部门和各级普查机构必需坚持实事求是毫不动摇地严格贯彻执行《统计法》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牢固树立“数据质量第一”工作理念,把确保质量贯穿于普查的全过程,落实到普查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迟报,不得伪造和篡改普查资料。要运用法律武器为经济普查保驾护航,对干扰经济普查工作和各类统计违法行为,造成数据不实的统计局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做到普查与统计执法、普法相结合。同时,要严格执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及其相关实施细则,不折不扣地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紧密结合本市实际,发明性地开展工作,力争以普查过程的高标准赢得普查数据的高质量。
五要切实做好经费保证工作。依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要求。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担,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所需经费。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普查经费安排上要坚持两点:一要够用。财政部门要依照工作计划和进度,实事求是地审核预算,并及时拨付,确保到位,保证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二要节俭。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原则,普查机构要专款专用,合理安排,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尽可能提高普查效益,绝不能因经费问题影响普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四、切实加强第二次经济普查的组织领导
第二次经济普查时间紧。积极配合,任务重。各地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为经济普查发明良好的环境。
一是要加强领导。实行领导负责制,强化责任。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要求。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普查登记一次成功。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经常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监督检查,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要依照属地统计原则,制定严密的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确保普查工作领导到位,组织有序。要建立健全普查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普查工作责任状,把普查任务分解到单位,责任落实到人,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清楚。对经济普查各阶段主要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对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惩办奖励。要以严格的工作制度保证经济普查工作有序开展,以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普查工作质量,以明确的职责分工保证普查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全市第二次经济普查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圆满完成。
篇10
1 教育、科研、农业有机结合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数量众多,科研成果丰硕,但不重视成果在农村、农业的转化,忽视推广价值。农业科研单位应与农技推广体系的无缝连接并建立互动机制,农技推广部门可设立“技术创新专员”,专职与科研单位紧密联系并收集、筛选农业科研成果,作为科研机构和农业推广体系之间的信息交流“中转站”,保证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适用性,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2 以钱养事
制度创新,走农技推广服务市场化的路子。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花钱买服务”,构建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可减少政府供养“农技推广人员”的费用支出,也能提高合同方服务的积极性,政府为高质量的农业技术服务“买单”赠送给农民。另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臃肿、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提高农民对农技服务的满意度。
3 农技推广外包服务
目前,农民对农技推广外包服务的“自掏腰包”支付意愿并不高,政府仍然是农技推广体系的主体。若实行有偿的外包技术服务,重点应是效益好的经济作物,大田等粮食作物仍需政府无偿技术服务。农技服务人员和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府行为和市场竞争相结合,减少农民承担的风险,提高农民自愿自付农技推广外包服务费用的主动性。
4 农技人员“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