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07 16:1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初中体育教学想要实现教学质量的强化,那么开展一定的拓展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拓展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其体育锻炼。首先针对拓展训练的具体内涵作了阐述,然后就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渗透实现提出几点方法建议,希望可以对初中体育教师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拓展训练;内涵;方法建议
拓展训练从其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既定训练内容之外的一些拓展项目。拓展训练的概念最初起源于企业管理,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行业。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教学,那么对于学生的体育素养提升效果并不显著。在融入拓展训练之后,通过针对性、专业化的拓展,可以让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初中体育教学的进步发展。
一、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本质意义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当前在教育活动中,对于拓展训练的理解,普遍认定是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之外的拓展,即利用超出课堂的内容ρ生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教学内容是球类运动、田径和武术这几类,而新课标对体育教学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对这几个传统项目巧妙利用实行拓展训练,也可以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实际创设全新的项目实现拓展训练,以便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强化。
二、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现
1.构建拓展训练方案
要想将拓展训练切实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就一定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拓展训练的方法进行详细编制,确保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训练时能够有的放矢,不至于出现盲目教学的情况。构建拓展训练方案,需要从拓展训练目的、拓展训练项目、实施流程、活动评价等方面出发,详细完善地编制出具体的拓展训练方案。比如,在进行篮球项目的教学时,这一教学项目既要求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篮球技能,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配合意识。篮球技巧可以通过课堂的篮球教学实现,而团队意识则可以通过拓展训练进行培养。对此,就可以编制详细的拓展训练防范,具体
如下。
拓展训练目的:培养学生团队配合意识,然后学生能够在篮球项目中加强团队配合,减少单打独斗。
拓展训练项目:小组绑腿跑竞赛。
拓展训练实施流程:先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从身高、运动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等方面出发,将学生划分为4个小组。然后让学生横向排成一列,利用专门的绑腿用具将相邻学生的腿绑在一起。之后,先进行单组限时跑,规定距离,让每组学生轮流进行限时跑。在限时跑完成之后,再展开小组竞赛跑,让四个小组同时开跑,最先达到终点的小组获胜,对获胜小组与最后一名设定不同的奖励和惩罚。
活动评价:先对学生拓展训练的具体成绩作出总结,然后指出学生在拓展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还需要点名表扬部分做得好的学生,以此树立榜样对其他学生形成激励。
2.拓展训练具体实施
在编制了详细的拓展训练方案之后,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具体实施拓展训练。方案编制是比较简单的,只需参考条件作出计划即可。而要实际实施则会面临不少意外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拓展训练时灵活应变。
比如,上文所设计的拓展训练方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所要实施的拓展训练项目的具体内容以及绑腿跑的规则,确保学生理解到位。其次,在分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分组需求。再次,在开展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个小组的协调,尤其是一个小组在进行训练时,教会要督促其他小组进行热身或是原地踏步练习,避免其站在原地成为看客。最后,在实际训练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保护,避免在拓展训练中造成学生受伤。比如个别学生在跑的过程中出现了扭脚,这时教师应该即时暂停,让扭脚的学生退出,让其他学生继续训练。
3.拓展训练教学评价
在体育中进行拓展训练,适当的教学评价也是不可缺少的。针对上述的绑腿跑拓展训练,在完成小组竞赛之后,教师就可以展开训练评价。首先,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自评,主要是对竞赛成绩作出评价,同时要分析其中的具体原因。即获胜的小组要自己分析为什么能获胜,失败的小组要分析自己为什么失败。其次,在每个小组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总结归纳,从而得出拓展训练的核心思想,即团队配合,并且结合每个小组的成绩点明团队配合的具体效用。最后,教师要从拓展训练回归到篮球教学上,让学生明确篮球运动同样需要团队配合才能取得
胜利。
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现,需要教师从拓展训练方案编制着手,加强拓展训练的实施和评价,确保其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篮球训练结合拓展训练探讨
拓展训练是一种新的训练方式与学习方法,主要目的在于磨练人们的意志、完善人格,增强其团队协作意识。由于篮球运动也是一个尊重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运动项目,高校篮球训练结合拓展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与拓展训练相结合,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信任度与默契度,对于提升篮球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篮球训练结合拓展训练的实际意义
首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在篮球运动中比较重视团队协作和配合,传统的篮球训练比较注重体能与技术,训练方法较为单一,而容易导致学生丧失积极性。而高校篮球训练结合拓展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在促进其提升篮球技术的同时,提升战术配合能力。其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高校篮球训练结合拓展训练,是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人训练方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篮球运动潜能,弥补其不足,认清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团队不断融合。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篮球意识,磨练学生的意志力,让其不断取得突破与成长,从而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再次,促进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高校篮球训练结合拓展训练,然后在综合运用高效的篮球训练场所与设备,学生实现篮球技术与意识的提高和发展,不仅可以改善篮球训练中的不足,还能够促进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为篮球运动提供技术人才。
二、高校篮球训练结合拓展训练的具体应用
1、拓展训练包含着较强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
高校篮球训练结合拓展训练,拓展训练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其开展过程与训练项目都具有良好的计划与合理的组织,拓展训练项目所使用的场地也是安全的,并且拓展训练会进行有效的训练准备工作,其内容都是认真筛选和策划的,通过多次成功的案例才运用到实践中,安全性较高。在拓展训练中,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往往会在训练基地上进行,其安全指数较高,学生可以放心参与训练。另外,在不少拓展项目中,都无需用到大量的器材与设备,项目的开展与实施过程较为简单,并不是特别复杂,而且其适应性与灵活性都较强,篮球训练也可以很好的融合到其中,能够互相配合,提升学生的篮球技术与意识。所以,高校篮球训练与拓展训练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十分符合高校篮球训练的需求。
2、拓展训练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高校篮球训练结合拓展训练,从表面上看,拓展训练主要就是一些活动或游戏的开展与实施,其实拓展训练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而拓展训练中的活动与游戏都是有目的性的,具有针对性的设计与开展,其目的在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包括训练篮球技术和提升篮球运动意识。部分拓展训练项目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融入篮球训练,通过比较有趣的活动或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解决活动或游戏中的各个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与游戏中感受到快乐,还能够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对于提升篮球技术也有重要意义。
3、高校篮球训练与拓展训练结合具有挑战性
高校篮球训练与拓展训练相结合,根据拓展训练的特点,在篮球训练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突破性,能够很好的将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提升其综合素质,将单一枯燥的篮球训练进行优化和改善,让学生接受到较为新颖的篮球训练模式。篮球训练与拓展训练的结合,虽然增大了训练项目的强度与难度,但是在训练过程中比较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以及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挑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综合品质。同时,在高校篮球训练中融入拓展训练还具有合作性,学生在具体的训练中通过团队配合与协作,来完成训练项目,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展现出每位学生的潜力与天赋。另外,这一模式还具有自我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参与训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在篮球训练中,教师主要是组织和引导,帮助学生在完成训练项目知识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使学生认清自我,逐渐完善与进步。
4、高校篮球训练结合拓展训练符合社会发展
高校篮球训练与拓展训练结合,不仅可以继承传统的篮球训练精华,还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篮球技术与战术配合融入到拓展训练项目中,帮助学生在完成训练项目的同时,培养其刻苦训练、团结拼搏与作风顽强的精神与意志,并且突出攻守兼备、内外平衡与快速灵活的能力。同时,通过篮球训练与拓展训练的结合,运用分组完成训练项目,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沟通,针对一些高难度的训练项目,学生之间通过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和互相帮助来实现完成,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篮球技巧的掌握与学习,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凝聚力,提升团队合作意识,从而形成一个较为融洽的团队关系。而且,在训练中不少项目都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一些较为困难的项目,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与恐惧,战胜自我,最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篮球训练中与拓展训练相结合,符合新时期的需求与发展,对于学生的积极成长来说具有重要训练意义。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篮球技巧,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体质,对其心理素质与团队意识等都有极大的帮助,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身心的投入到篮球训练中,为国家的篮球运动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松涛.高校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J].当代体育科技,2015,05:30-31.
[2]李博.高校篮球教学中拓展训练的有效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5,05:54+56.
篇3
一、了解企业,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
高校的产品是学生,客户是企业,所以大学生和高校应聆听“客户”的需要,满足他们的要求。
了解和融入企业,才能有效地解决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才能提高学生的适应性,才能最终解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当今企业,不仅需要理论型的通才,更注重实际能力的干才。一名优秀的人才应具备面的素质归结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1.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的人
企业希望所招聘的毕业生既要有理想、有抱负又能脚踏实地、愿意从基层岗位做起,不断进取。那些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明确定位并且能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毕业生最受企业的欢迎。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埋头苦干,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
2.品行端正态度谦和的人
要求就业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所有企业招聘员工的共同标准。很多企业在毕业生实习期间考察学生,更多的是看重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撰文指出,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人都做不了,还能做什么!许多企业把“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德才兼备方成事”作为选用人才的警语。
3.敬业笃实对企业忠诚的人
职业道德是企业最关注的,这是人才能否成为企业财富的重要内在品质。只有爱岗敬业、忠诚企业、具有事业心的人才能最充分的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发挥出来,才能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从而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企业创造出好的效益。现阶段有一些刚工作的毕业生急于求成、情绪浮躁,频繁跳槽,这些都是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所以,爱岗敬业、对企业忠诚是企业对员工很重要的考量标准。
4.锐意进取富有工作激情的人
企业欣赏勤奋上进、开拓进取富有工作激情的人。一个没有工作热情的员工,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更不用说创造业绩了。企业在对外招聘时,除了要求求职者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要看他是否充满自信,豁达乐观、富有工作激情。勇于实践探索、不断开拓创新的大学毕业生是企业看重的人才。
5.发现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企业用人的最终目标是利益最大化,能发现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的员工对于企业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那些具有主动性、积极性、敢于提出问题和建议、善于解决问题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受到企业更多的青睐。因此,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大学生说是最基本的,毕业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能,同时还要善于观察、积极实践,主动地向有经验的员工学习。
6.具有团队精神善于沟通的人
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还特别强调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及合作精神。他们认为,员工具备团队精神,是企业和谐,提高效益的基础条件,也是企业立足市场争取优势地位的不二法宝。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往往取决于全体员工能否团结协作,所以,企业特别注重员工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重视接口训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中,高校既是生产厂家,又是销售厂家,同时还是市场服务的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能否就业,表面上看是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问题,但实质上却是高等教育能否顺利步入市场、接受市场选择的问题。当前,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育理念诸多方面和市场脱节,和社会要求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场需要的学生没有人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市场不需要”的局面。即使是专业对口的学生,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知识面窄、心理素质差、适应性弱、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当明确自身职能,树立“就业是高等院校办学生命线”的理念,不断完善就业工作体制。所以,高校应积极行动起来,关注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关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重视大学生就业接口训练,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就业接口训练即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对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学生主体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设置一套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案,依照方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并对他们进行一系列富有个性化的辅导,使大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备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基本素质,以提高就业能力,以应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
接口训练一方面要关注职业分析、职业标准、职业资格(社会功能),另一方面更要关注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人的个性(教育功能),其核心就在于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1.应注重职业教育的整体性。即高校教育应把专业知识教育和应用技能、社会职业活动融为一体,不能单纯的强调知识或技能,应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就要明确行业标准和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资质和职业素养。
2.要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定向性。即以社会需要为前提,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分层次地进行。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工作能力,第二个层次是专业技能,第三个层次是求职技能的训练;从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方面,对学生职业选择的阶段加以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其表达初步的职业选择或职业目标;采取行动奠定扎实的专业能力、训练一定的求职技巧以实现目标;获得绩效成就,并形成反馈环路,影响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的形成。
3.应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性。相对于学科体系课程而言,它是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意味着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而是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此建立的接口训练课程体系应该由所谓“学科体系”转向“行动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通过有效的就业接口训练,一是可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实力。二是能有效的缩短大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为企业培养适应性强的合格员工。三是可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形象,提高其竞争实力,争取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除客观因素以外,还有来自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诸如思想品德、综合能力、就业观念、求职技巧等。而对高校来说,要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重要的是应当从学校内部寻找突破口,真正了解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在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际上,新生一入学就已经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可是大多数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感到很茫然。有的学生进入企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诸如职业道德、品德修养、人际交往等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使大学生在校的四年里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尽可能的提供必要的条件,有计划地帮助学生从思想、心理、能力等各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将其培养成企业青睐的人才。
三、实施就业接口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要建立和完善就业训练指导服务体系。高校应成立就业训练指导机构,做到人员到位,由主管领导和经验丰富的专、兼职人员组成,成为就业训练指导的专家,他们即要有理论知识,也要有实战经验,尤其是对企业有全面的了解,能够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资金和必要的设施到位,有就业训练指导专项资金,有就业训练的场地和设备;制度保障,制定和完善确保就业训练指导顺利进行的相关制度,如:就业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
2.要以学生为本,实行全程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从大学生一进校起,就应围绕就业这条主线接受一系列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训练、教育和指导。学校应尽可能的提供必要的条件,有计划地帮助学生从思想、能力、心理等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形成这样一种模式:对大一学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职业思想教育;对大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大三学生进行综合的就业接口训练;对大四学生进行就业实习指导和就业观念教育。
3.要坚持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首先要编制一套科学有效、适合学生特点的培训教材,并注意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不断吸收新的理念、新的信息和新的方法;第二要尽可能的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就业训练指导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优化;第三要注意短期集中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按照年级、文理科和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有效的辅导训练。
4.加强校企合作,联合打造合格人才。首先,高校要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专业实训基地,且校企双方应当有专人负责相关事宜。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企业运作的管理机制、工作内容和程序,提高其对企业和社会的认知度。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实习中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工作能力、品德修养,发展潜力等情况进行全面地了解,在实践中观察挑选出适合企业的员工,使学生无形中争取到就业的优先权,更重要的是可以缩短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周期。其次,选择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聘为高校的客座教授或就业培训指导师,定期或不定期地来学校开讲座,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对其进行有效的就业培训指导。再则,大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完成自始至终应结合毕业实习的全过程,由校企双方分别安排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缩短毕业生日后对工作的适应周期,更快的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5.借助素质拓展训练的专业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人的身心能力中最卓越的、最出色的部分升华到可能达到的顶点,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生涯目标、敢于挑战自我极限、具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热爱自然和服务社会的精神。这些品质和能力正是企业所需要的。目前,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的素质拓展训练场地、设施和培训队伍,高校可以借助社会上的素质拓展训练的培训机构为己服务,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纳入实践教学计划。
篇4
摘 要 当今社会,高校体育教育已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也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起到了重要的塑造和培养作用。学生抗压能力的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建立,这些都依赖于高校的体育教育。拓展训练是形成这些优秀品质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大学体育中融入拓展训练的课程,既是这个社会的发展的趋势,又是体育教学的另一种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拓展训练 作用 意义
一、拓展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的起源可以追溯于二战期间的英国,是其为了培养战争人才所创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行拓展训练的目的开始发生了变化,并且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应用。而现如今我们所指的拓展训练,是一种在这个时代颇受欢迎的学习和训练方法,在一种体验中达到个人能力和认知的提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参与者的团队意识和不断拼搏进取的精神,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体育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及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当代高校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他们更追求当下流行的,富于挑战性,娱乐性强的体育项目。同时又希望在完成这些项目的同时,达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更希望能将体育与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拓展训练,便能达到学生的这些要求。拓展训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将趣味性带入到了体育的课堂之中。使学生们在完成一个又一个训练项目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了解决困难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现阶段,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基本没有对拓展训练的设置,甚至于教师对拓展训练的内容及作用的了解都是极少的。因此要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很好的融入拓展训练,就要首先对教师自身进行培训。高校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对于拓展训练的相关理论以及其训练的目标有所了解,对训练项目的内容及主体有所掌握,做好深入的理论研究。然后实地调研,了解拓展训练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理论的指导,深入研究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将四者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思考,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案。现如今由于还没有开展过拓展训练课,所以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没有可以直接学习的参照物。在师资上,硬件配置上、课程内容设置上、拓展训练中的教学管理上,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更需要体育教师付出更多的智慧和努力,充分的利用内部以及外部资源服务于拓展培训。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的作用及意义
(一)实现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单一且学生的接受性不强,使得学生对体育教学越来越没有兴趣,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改善体育教学体制,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拓展训练的内容和形式,适合现代体育改革的要求,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深得同学们的喜爱,在实践之中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拓展训练其特点具有内容的丰富性,授课形式比较灵活、实践的方法多种多样,拓展训练的目的是在训练中提升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团体协作能力。当代高校学生都是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下成长的,虽然具有很强的学习知识的能力,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却很薄弱。拓展训练可以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在训练中让学生意识到尊重和关爱他人,与别人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目标,一同分享成功的感受和失败的彼此鼓励,给学生一个共同奋斗的经历,增强彼此的信任,体会个中滋味。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人才应具有的优良素质。学生是民族未来的脊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想在教育中尤为重要。拓展训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激发个人的潜力,创造条件和机会为实现其目标做努力。给学生提供了这个一个空间和契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增强。
(四)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为人才的重要条件,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正式提供了这样一个成长平台,让学生尝试不同以往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面对困难时,学会克服恐惧,调控内心的想法,协调和外界的各种关系,在一次次的自我挑战中不断的突破自己,养成果敢,坚韧的性格。学生在拓展训练中,不仅提升了自己,也懂得了为他人着想,体谅和理解他人,从而会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更和谐,也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
四、结语
在高校教育中引进拓展训练课程,相比较以往的大学体育教育,有很大的创新性和突破性,是一种体育教育的改革,也将对以后的体育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推进现代化的高校体育教育事业。使体育教学由以往的单一形式,转变为内容丰富,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体育教学的功能更具有广泛性,特别是竞争压力巨大的今天,身体建设、内心建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加重要,充分体现了育人的作用。
总之,由于拓展训练自身具备所具有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必将在未来体育教育事业中迅速崛起,它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进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的推广是时展的必然。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应把握住体育教育发展的脉搏,适当合理的运用这一项目,深化我国的高校体育改革事业。
参考文献:
[1] 吴秀美.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运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报.2007.22(2).
篇5
关键词 职业指导 工作单元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41
Abstract Career guidance of college experimental teaching base is the support and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guide th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urrently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into the symbol of the new stage, it is because the new, so need to be innovative and pioneering in many way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base unit, hope to be helpful to this topic.
Key words career guidance; work unit; professional ability
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实验基地是集教学、训练和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实验基地,它的基本职能是:“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强化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指导与职业培训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促进就业和探索学校职业指导的新经验”。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实验基地的建立可以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①强化职业指导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质量和就业率。
1 职业指导教学训练的主要内容
根据《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课程的要求,结合大学生就业的特点,整合职业指导教学实验基地资源,开设有以下教学实验项目。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内容共分为5个模块。模块一,职业规划能力训练与指导。模块二、通用职业能力训练与指导。模块三、自我管理能力训练与指导。模块四、创业素质测评与训练指导。模块五、职业培训项目开发与实施。
1.1 职业规划能力训练与指导
(1)人格测评训练。在职业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北森职业测评系统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倾向性测评。包括:霍兰德职业兴趣、MBTI性格测评、职业价值观测评、职业能力测评。帮助学生客观、真实的了解自己所适合的职业,从而拟定职业群。(2)职业探索训练。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拟定的职业群进行深度体验。通过CETTIC就业服务平台的职业图谱或其他评估办法,分析职业特点,缩小职业数量。(3)决策技术训练。在职业指导师的引领下,帮助学生掌握CASVE决策循环技术并将此技术应用于职业抉择之中,最终确定职业方向。
1.2 通用职业能力训练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界定,通用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分析判断、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组织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结合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实际,将以上内容归纳为3个训练项目。
(1)沟通能力训练。通过系列团队活动,如:通过无声传递情报、盲人走路等,并对活动加以辅导,使学生体验人际沟通与交往技能和技巧。帮助学生认识沟通的重要性和人际沟通的基本规则,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
(2)团队合作能力训练。通过对系列集体活动项目的体验,如:相互支撑、蜈蚣行走等团队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掌握团队合作的技能和原则,体验组织管理和解决团队问题的方法。体验团队合作中组织管理、问题解决和分析判断等技能,并掌握相关的技能和原则。
(3)创新能力训练。通过一系列游戏,如:火柴难题、扑克宝塔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在职业活动中的重要性,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
(4)求职技能训练。在求职体验中心,进行招聘信息查询、求职简历制作能力训练,通过对比分析和专业人士评价等方法,提升大学生制作简历的能力。同时,进行个人面试训练和无领导小组面试训练,借助微格教学设备、眼动仪等对面试过程逐一进行分析,帮助大学生掌握求职面试技巧,提升大学生应对面试的能力。
2 职业指导教学实验基地的单元架构
高校职业指导教学实验基地应紧紧围绕“科研导向、服务教学、突出内涵”的原则,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目标。②因以上功能所致,高校职业指导教学实验基地应该具备以下9个工作单元:
2.1 人格测评中心
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格特质和创业素养的测评。人格测评中心主要功能有:性格测评、职业兴趣测评、价值观测评、职业能力测评、创业素质测评等,为大学生合理制定职业规划和自主创业提供帮助。测评采用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在正式评估中,使用北森职业测评系统、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CETTIC职业测评系统等;在非正式评估中,采用北森职业测评分类卡、结构化工作表等进行测评。③
2.2 职业体验中心
职业探索是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基础之一。深度地职业体验对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体验中心主要功能有:一是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的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科技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组织环境的探索,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职业体验方法包括:视频观察、网络查询、职业人物访谈、查找资料库等。二是对大学生职业认知状况进行测评:借助CETTIC就业服务平台中的职业图谱测评法进行正式评估;采用职业分类图、JobSoSo职业分类信息技术等进行非正式评估。④
2.3 素质拓展中心
素质拓展中心是提升大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实训平台。其功能:一是通用职业能力训练与测评。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界定,通用职业技能包括: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分析判断、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组织管理、客户服务等8项技能。二是自我管理能力训练与测评。自我管理能力(品质)包括:自信、自立、责任心、诚信、时间管理、主动等。在职业评估中,采用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进行正式评估;采用无领导小组面试等方法进行非正式评估。同时,针对测评后发现学生技能上的不足后,采用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编写的全国高等院校就业能力训练课程系列教材中的训练方案进行针对性训练。
2.4 求职体验中心
求职体验中心具有三个职能:一是搜索招聘信息。借助招聘信息搜索软件,根据学生求职意向,能够快速查询到招聘信息。二是训练学生制作求职简历的技能。通过比较训练,使学生能够制作出规范的、个性化的求职简历。三是训练学生面试技能。借助微格教学设备和眼动仪等相关设备,分析学生求职面试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训练改进,使学生掌握面试技巧。
2.5 企业咨询中心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总企业数的99.6%,就业人数占就业总量的71.2%,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58.8%。⑤面向中小企业就业已成为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由于这些单位缺乏必要的用工经验,存在盲目招聘,造成“招不去,留不住”,“用工荒”现象十分严重。企业咨询中心的主要功能:一是对来校招聘单位的资质、信誉进行审验,保障学生就业安全。二是对企业招聘进行必要的指导,包括招聘专业、层次、待遇、上升空间等进行协商,帮助企业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实现“招得去、留得住”,以缓解中小企业“用工荒”的问题。三是对中小企业开展企业诊断和EAP服务等。
2.6 创业指导中心
创业指导中心作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引擎,引导大学生做好创业的前期准备。创业指导中心功能主要有:一是创业心理测评,确认创业特质。二是创业能力测评,对大学生创业准备程度进行评估,降低盲目性创业。三是采用ERP综合系统、企业运作电子沙盘、电子商务模拟、市场营销等仿真软件,⑥对创业项目进行集成化模拟管理,使大学生体验创业全过程,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降低创业风险。
2.7 职业信息分析中心
职业信息分析包括对就业失业、职业供求、工资价位和社会保险等在内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等,从而为社会求职者择业、就业和用人单位择优招用人才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也可为高校专业建设和招生提供指导。职业信息分析中心利用专门的统计工具:一是对劳动保障及相关信息进行采集;二是对劳动保障及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三是对劳动保障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是职业指导教学实验基地的信息中枢。
2.8 职业培训项目开发中心
培训项目开发中心重点围绕大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项目开发课程和教材,对培训进行指导和评价,对培训合格的学生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审核后,颁发《CETTIC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同时还承担教师资格证、营养师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组织工作。
2.9 首席职业指导师工作室
职业指导作为一个技术团队,实施首席专家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带头作用,提高工作质量。首席专家主要任务:一是利用专用的测评工具,对有异议测评结果进行最终测评;二是利用专门训练方法,对其他专门实验室训练效果不佳者,进行新的矫正训练。三是对职业信息分析报告、创业计划书等进行必要的最终确认。四是对团队人员实施技术督导。五是组织团队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和组织实施科研工作。六是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者进行必要的技术帮扶。
注释
① 姜献群.校企对接条件下职业指导工作的新变化[J].南都学坛,2012.2:86.
② 韦华.构建多元化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11.5(2).
③ GCDF中国培训中心.全球职业规划师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6:59-60.
④ 钟谷兰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2-83.
篇6
关键词: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
人际冲突主要指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接触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双方出现不同的见解和争论,造成双方关系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而且双方都能感觉到的一种现象。这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比较频繁的一种现象,如果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处理得不够恰当,不但会将彼此之间的矛盾激化,还会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合理的处理人际关系,不但能提高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个人处事能力和选择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尽早让大学生接触社会,还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
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主要指的是彼此双方在发生意见分歧或者冲突时,为了避免矛盾引起的危害,经过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付出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在研究过的人际冲突解决策略模型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托马斯提出的两维空间五因素模型。托马斯在划分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内容时,根据“合作”与“武断”两个维度分为以下几种:
(1)回避方式(avoiding),在既不符合对方的利益又不满足自己的利益的情况下,尽量不做处理,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2)强迫方式(competing),以考虑自身利益为主,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可以将他人的利益忽视;(3)迁就方式(accommodating),为了实现对方的利益可以牺牲自身的利益;(4)合作方式(collaborating),通过协商,可以达成一致建议来保证双方彼此的利益,使得双方都能达到满意;(5)折中方式(compromising),冲突双方都能有所退让,提出一个都可以满意的中间意见。在众多关于人际冲突和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者参考和修订了托马斯关于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模式,虽然表面上语言有所变动,但是托马斯模式的本质内涵并没有真正改变。
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面对人际冲突问题时,使用最多的策略为合作协商方法,其次就是迁就方式和回避方式,使用最少的就是竞争攻击处理方式。只是大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情景、个体性格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所采取的冲突解决策略也不一致。姜美霞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对方式主要以容忍退让或者以理抗争的形式为主,而冲突发生以后,应对方式以沟通或者反思为主,基本上寻求他人帮助的情况很少。这种现象的发生表明,关于大学生人际冲突问题的研究,可以再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比如冲突可以分为冲突发生时和冲突发生后,冲突发生时和冲突发生后的两种情况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也是有区别的,而且大多数调查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个体在发生冲突后的处理方式。冲突发生时的处理方式更多与大学生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相关,而冲突发生后的处理策略更多反映大学生个体的社会技能水平。大多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同在发生人际冲突时采用合作处理方式效果比较好,竞争攻击处理方式较差,回避忍耐处理方式和迁就处理方式处于中等。
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面对人际冲突时采用的策略是不同的。采用什么样的解决策略主要由大学生个体的性别、年龄、性格特征、冲突双方关系是否良好、学生生源和家庭子女数等因素的差异来决定。
性别因素是发生冲突行为和影响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重要因素,关于性别因素的研究比较多,不同研究的研究成果也不相同。其中,有不少的研究成果说明人际冲突在性别差异方面表现突出,但是也存在某些特殊情况,说明人际冲突在性别差异方面并不突出。Meurling,Ray和LoBello也认为,在影响人际冲突行为和解决策略方面,性别因素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他们在研究中提到,女性与男性在处理问题和认知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男性比较倾向于负面竞争策略。这个研究结果是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相同的。但是在樊富珉和张翔的研究中,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冲突行为和冲突处理策略方面的影响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是因为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在认知水平、个人特质等因素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处理策略有所不同。
年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Adams.R发现,年龄的差异性对选择冲突处理策略影响较大,年纪大点的学生多会采用口语协调和妥协策略,而年龄较小的学生则较多采用肢体应对策略来解决问题。相关的国内研究提到,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在应对人际冲突问题时采取的对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大一新生以合作处理策略为主,大二学生以迁就处理策略为主,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相对比较成熟稳重,多以合作处理方式来解决人际冲突矛盾。不过从大一到大四,学生整体上都认为效果最好的就是合作处理方式。
其他影响人际冲突的因素也比较多,比如社会信念、学生生源地、家庭子女数等。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多会选择“容忍退让”的处理策略,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大多会选择“以理抗争”的处理策略。另外,研究者推测,非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与人和平相处,为此,在处理人际冲突问题时更多应用选择协作策略。
二、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研究
在理论研究日渐完善的前提下,研究者们对冲突解决策略中的干预训练越来越关注。L.Stevahn认为,冲突解决策略在能力构成要素方面与团队合作比较类似,比如,互相合作达成共识的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倾听能力等,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培养和训练,将会有不少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大学生进行干预训练之后,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不但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让他们踏上社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研究者开展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方式主要以团体辅导和课程教学渗透为主。
1.课程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
在课程中渗透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时,由于管理课、经济课、历史课和政治课中有不少冲突案例,这样就不需要教师再耽误时间去准备教学材料和学习材料,而只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强调和分析这些冲突的有效解决策略就可以,这也是课程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优势所在。然而,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冲突解决干预训练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1)由于课程课时有限,对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覆盖面不够大;(2)课程在结束后,不能及时进一步更深入的干预训练,训练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在课程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多以理论教学的形式为主,关于校园冲突的现实模拟比较缺乏,实践与理论不能及时有效地结合;(4)由于每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在课程中的冲突解决干预训练也难以达成一致性。
在课程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过程中有几点注意事项:(1)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际模拟教学,学生之间必须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支持相互信任,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非常重要;(2)要界定冲突,帮助大学生更清楚地意识到课程内容中哪些情境归属于人际冲突,通过分析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主人公是如何解决这种冲突,避免判断人际冲突问题时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3)在教授协商合作的冲突解决策略中,主要分为5个过程:我希望什么-我认为什么-我选择这样解决问题的理由是什么-我的想法和期望时什么-所以我提出来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4)通过干预训练理论教学后,要指导学生进行练习;(5)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实际相处的过程中应用正确的解决策略,进而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
D.W.Johnson等的研究表明,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讨论和模拟情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掌握建设性的冲突处理方式,就是说,在协商合作的情况下争取双方利益都能实现。同时,在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干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人际关系处理技能和知识,还能在干预训练中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知识学习的效率,对改善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2.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团体辅导
除了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开展渗透式的干预训练,还有一些研究者在开展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中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分析多种团体辅导式干预训练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掌握冲突行为、冲突问题和冲突解决策略的相关知识;(2)掌握协商合作式冲突处理的基本技巧,比如,懂得拒绝别人、“我语言”、同理心等;(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期望,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期望,并且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冲突;(4)能够提供最少3个解决冲突矛盾的方式并达成一致意见。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冲突解决策略干预训练的方法有多种,如案例分析、情景演练、拓展活动、讨论分析、资源共享等。对学生进行干预训练前后的测试可以得出,有效的干预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尊严、自信心、冲突解决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辨别是非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增加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内容
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课程教材的内容包含了很多关于培养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案例和理论知识,例如大学生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自卑心理、畏惧心理等问题。实际上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人际冲突,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可将大学生人际冲突和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等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重点章节,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网络交流、校园活动、情境教学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明白人际冲突的定义、识别和解决对策,并能够准确掌握协商合作解决策略的实施要点,然后引导其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应用。对大学生个体的耐心指导和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对构建和谐校园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2.针对不同特质的学生开发针对性训练方案
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高校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甚至一些走在教学改革前沿的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中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关于冲突处理策略的研究表明,影响冲突处理策略选择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生源地、性格特征、年龄、性别、家庭子女数等,所以,在组织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之前,需要对参与调查的群体进行个体分析,并针对不同个体的差异设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因材施教。
3.对干预训练的迁移效果进行跟踪
很多研究者认为,在人际冲突处理策略干预训练中,对干预训练结果的迁移属于最大的难题,如何将训练中学到的协商合作的冲突解决方式及时、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研究者普遍关心的重点问题。学校可以对干预训练的迁移结果进行跟踪调查,认真探讨被试能否迁移训练效果的背后原因,通过分析总结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对训练方案进行修改,进而不断完善对大学生冲突处理策略的干预训练方案,提高学生人际冲突解决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涂平晖.人际冲突及其解决方法[J].长江论坛,2004(3):
55-56.
[2]张晨,班兰美,李彩娜.人际关系困扰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
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
[3]Thomas,K.W.,Pondy,L.R. Toward an “intent” model of
conflict Manag- ement among principal parties[J].Human
Relations, 1977,l(30).
[4]樊富珉,张翔.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矿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邓小龙.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事件及应对方式[D].石家庄:
河北大学,2003.
[6]经素.大学生宿舍中的人际冲突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
大学,2006.
[7]容丽芬.高职学生人际冲突问题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
范大学,2006.
[8]姜美霞.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及应对[D].长沙:湖南师范大
学,2007.
[9]LoBello. The effect of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raining oil Turkish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A usai―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1999,10(3):
32-41.
[10] Black, K.A.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behavior dur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asks with BestFriends[J].Adolescence,
2000,35(139):499-512.
[11]Laursen B.The organization and dynamics of adolescent conflict
with parents and friend[J].Journal of Marriage&Family,2001,63
(1):14-97.
[12] GraziaIlo, WiⅡiam G. Perceiv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nd
Reacting to It:The Case for Agreeablenes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4).
[13] 陈丽娜,张建新.大学生一般社会信念与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4(2):151-153.
[14]Laurie Stevahn. Integrat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raining Into
the Curriculum[J].Theory into Practice,2004,43(1):50-58.
[15] 王海荣.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改善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实效
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研究,2010,18(2):194-195.
[16] David. W Johnson.The Impact of Conflict Resolution
Training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1997,137(1).
[17]王延.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活动课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
业,2012(33).
[18]廉欢.基于气质评定的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促进研究[D].
吉林:辽宁师范大学,2012.
[19]邓先丽.大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及干预训练研究综述[J].
社会心理科学,2014(9).
[20]经素.大学生宿舍中的人际冲突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
篇7
“互补”中的“互”指彼此:互相、互助、互利、互生;“补”:把残破的东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缝补。“互补”一词是指补足或补充;互相补充,原指两个突变型同时感染E.Colik时,可以互相弥补对方的缺陷,共同增殖,引起细菌裂解,释放原来的两个突变型。(一)教学团队的合理构建,是本土民歌传承人的培养的首要前提《民歌演唱》课程中原生民歌教学,因其没有经验可循,没有理论可依,没有现成的师资,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可以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如何有效地培养民歌传承人,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本土原生民歌唱腔特点及行腔韵味,保留民歌风格,构建一个可以“互补”的教学团队以达到知识结构互为支撑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教师“一对一”的教学,首先解决教学中的基础技术问题,其次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对专家组审核有异议的问题应协同特色教师制定有效的解决办法并督促解决,其是民歌传承人培养的主要力量;特色教师以展示、交流、讲座等形式进行阶段性讲座、表演或教学,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示范、点评,补充专业教师对原生民歌演唱了解不足的弱项;客座教授站在更高层面关注整体教学的进程,对教学效果加以评判、审核,以保证教学不偏离培养初衷。(二)学科相互渗透、课程交叉互补是本土民歌传承人培养的关键学科的互相渗透主要体现在:理论与技能课程之间、课程教学内容之间、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一是理论与技能课程的合理开设,对把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二是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渗透。利用课程间可以交叉的教学内容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三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课外的实践中应用,用实践检验课堂,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全方位、立体式的课程构建充分体现培养注重本土化演唱特色、使学生全面熟悉、掌握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人才建设需求,课程设置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本土传统艺术理论与技能的课程开设,强调特色需求,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此外,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环节的设置,为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提供锻炼的平台,使人才培养更趋于科学、合理。
二、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前面我们已经提过,《民歌演唱》课程因加入原生民歌内容,从根本上改变了一贯以来高等艺术院校《声乐》课程的教学思路,声乐教师不能照搬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的介入,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立体的平台,对那种不顾歌曲风格、特色的需要,生搬硬套固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做法起到有效的遏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原生民歌在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中不失其“原生”的风采。原生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田野采风,多方听取民间艺人和特色教师的演唱,对广西本土民歌的演唱有了初步的了解。广西本土原生民歌多用较为直白的声线来演唱,唱腔如娓娓道来的诉说,没有更多的修饰和遮掩,随歌者的歌唱条件和心情而定。无论是真声、假声或真假声混合的演唱,都很少甚至不用我们一贯以来所强调的共鸣。如广西桂南的山歌多用以本嗓为主的真声演唱,具有高亢、豪放、质朴、丰满、泼辣粗犷的特点;百色地区那坡县的壮族民歌、南部壮族地区的靖西、德保、天等、田东、田阳,其二声部山歌中的高声部也具有音域宽、旋律性强、音程跳进大、装饰音多的特点,也是用真声演唱;流传于广西龙州和宁明一带的壮族霞秀山歌演唱则多以真假声混合演唱,给人一种感官上的刺激,满足了人们听觉上求新、求异的多元审美需求。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借鉴和运用传统唱法中气息的训练方法,训练歌者达到气息下沉、喉头放松的目的;而对声音的“直喊”、“不统一”、“打架”则没有硬性的规定。这些在传统唱法中听起来“发直”、“散”、“挤”、“捏”、“不统一”、“打架”的声音有时恰恰是原生唱法特色所在,才真正活灵活现地体现了原生民歌风格特色及演唱韵味。课题组特色教师、平果嘹歌的传承人、广西平果县文化馆的农正甫老师认为在演唱原生民歌时对气息的保持控制和传统唱法教学是相同的,有准备的气息控制和喉头放松是歌唱的前提,只是在声音的“位置统一和共鸣加强”处理上不需要像“传统唱法”那样要求,尤其在演唱平果嘹歌,不主张共鸣及泛音的介入,演唱时倾向使用纯真声,即便是高音,也不主张用共鸣,延长音不需要泛音,依靠气息的支持形成发直、高亢的声线,这样才能突出平果嘹歌的演唱特色。
三、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在民歌传承人培养中的价值争鸣
观点一:在高等艺术院校中采用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培养本土民歌传承人很有必要,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民族民间艺术直接传入高等艺术院校,摆脱以往民间艺术只能在原发地自然传承的地域限制,拓展传承空间;另一方面,民族民间艺术在大学流传会使当地民众重新认识自己的艺术,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消除本土文化“落后”的自卑心理,建立一种文化自信,进而形成一种保护本土艺术的自觉意识。著名歌唱家王昆老师认为:“音乐学院不能排斥像才旦卓玛这样的人才,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到了音乐学院就改掉了原本的演唱特色,这不是我们的教育所期望的……”因此在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中加入原生民歌的教学内容,使人们更加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艺术、为民歌传承人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观点二:在高等艺术院校中采用“互补性”声乐教学方式培养本土民歌传承人如同“杀鸡用牛刀”。认为原生民歌的演唱,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可以由某个地方文化部门以短期培训班的形式来完成,在高校中演唱“原生民歌”是一件“掉价”的事,采用“互补性”的教学方式,更是浪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得不偿失。被誉为扛起“原生态唱法”大旗的代表性人物山西歌手阿宝认为,“原生态只是一种风格而不是一种唱法,不要把艺术等同于技术,也不需要用量化的标准,原始的艺术只有留存在民间才真正有生命力。”其并不看好原生民歌进入高校,也不认为自己是原生唱法,他说:“我唱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也是把别人唱得好的‘偷’过来再加入我的处理,所以我顶多也只能算是民间唱法。”
篇8
关键字技能大赛;酒店人才;高职培养;无缝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技能教育为核心的就业教育,它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饭店行业人才的基地,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酒店专业毕业生,本应在充实行业人才与提升饭店整体服务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到酒店就业率越来越低,大量人才流失导致企业招人难、酒店人力成本的增加。酒店人才供需出现严重不畅,人才不能很好的对接,究其原因,有酒店行业自身的因素,但是也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脱离酒店需求的因素。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连续几年举办规模大、竞争强、赛事规范的全国、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吸引了全国上千所高职高专院校参加。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连续两年承办了安徽省中餐组技能大赛,并且连续两年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两次分别获得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在承办省赛和参加国赛的过程中,以技能大赛为契机,进行各项实践与改革,实现了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一、高职职业技能大赛概况及特点
始于2009年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纵观这几年的技能大赛,从赛项设计来看体现了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通常紧跟市场需求,大赛组委会在比赛项目策划阶段会听取行业意见人士、走访企业获取最新需求信息,咨询专业并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从而确定比赛项目与流;从对选手的要求来看重点考察选手职业综合能力,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通常围绕主题创新设计、技能操作、动手制作能力、英语口语的表达、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即能展示选手自身素质,又能直接面对就业的良好机遇;从赛事的终极目标来看旨在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职业技能大赛引导职业院校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性人才,发挥其正确导向的积极作用,引导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技能创新。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大赛要求选手既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又必须具有较强的技能综合应用能力,而且与未来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与行业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靠近,向企业标准靠近程度提高,技能要求提高,对新的掌握要求也逐年提升。而以往的学生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不强,不仅不能取得大赛的好成绩,更不能在酒店很好的发展。
在技能大赛中职业院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对职业需求及其变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更多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大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导航灯”,从而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今后技能大赛的趋势是与市场需求更加紧密,并且有可能偏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而不局限对企业生产的再现与复制,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目前酒店人才需求状况
近年来,我国酒店行业发展尤为迅猛,截止到2012年,我国的星级酒店数量达到14327家,其中五星级361家,四星级1631家,酒店客房数达到160万间。按照国际经验,酒店客房数与员工数的合理比例是1:1.1;即每100间客房需要配备员工110人。在我国这一比例略高,一般在1:1.5左右。按此比例计算,2012年我国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理想人数是270万。据分析,2014年我国各类酒店管理人才的供需缺口至少达100万。如果进一步考虑到我国酒店业从业人员的学历现状(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酒店业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30%,其中毕业于旅游院校的不到25%),以及酒店业接近25%的员工平均流失率,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远远超过一百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不高,服务人才短缺情况严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这些都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保障。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酒店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再是简单的熟练基层服务操作人员,而是一个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酒店企业认同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应具备多方面知识素质能力要求。一是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在熟知某部门的专业知识的条件下还能够一专多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胜任不同的工作环境。二是良好的沟通和谈判能力以及流利的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能力也是企业判断是否成为高技能人才的标准之一。三是由于酒店业的综合性强,对行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精神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另外,创新能力、积极的心态、仪容仪表、领导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成为现在酒店从业者的必备素质。
对酒店中高层管理者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酒店业最为看重的人才能力是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等。目前高星级酒店业最紧缺的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依次为:市场开发能力、管理能力、外语能力、财务与资本运作能力。据相关招聘网站与猎头信息显示,具备高专业度、强综合能力、精通外语、全球化视野、高星级酒店从业经历的人才备受欢迎。饭店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是知识型员工将更受青睐、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奖更走俏。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饭店人才短缺现象突出,不仅表现在总量上的短缺,更重要的是结构性短缺:一是熟悉国际酒店管理运作与法律法规、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和丰富的国际酒店管理经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这类人才是“最抢手的人才”;二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背景,具备较高的语言沟通、组织协调和业务拓展能力,既精通业务技术又懂得一线管理的国际化管理型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是“最急需的人才”;三是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服务意识、较高的技术级别、能胜任餐厨、房务服务等一线操作岗位的技术型初中级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是“需要量最大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酒店业管理型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就显得特别突出。
三、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快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促进酒店人才需求与高职培养的无缝对接
(一)校企对接,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职业院校重视学生技能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技能大赛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带来了方便,使校企形成了很好的互动。依托技能大赛的契机,打破原有校企合作一头热即要么学校热情,企业不热情,要么企业热情,学校不热情的局面,实现了校企双赢;打破了原有的仅仅提供大赛物品的低层次的合作,更多的体现在实战场景的提供、企业技术骨干的支持、合作开发训练方案、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更多的体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模式。
为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创新性的提出了“企业学院制”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于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主动参与,搭建师生共同成长、学校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平台,真正践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实现教育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和谐统一,促进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最终获得合作共赢。在合作企业方面,选择国际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团或全国及省内知名的酒店集团企业进行合作。专业学生构成方面,经过职业倾向测试,组成“企业订单班”。在招生形式上,既可从已入校的旅游大类学生中自愿组班,也可根据安徽省教育厅相关政策,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二)构建与市场零距离的课程体系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借鉴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有益探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团队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能力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相关人员的共同研讨论证,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构建明确了培养酒店基层、中层管理者的培养目标,以“酒店入职和基础从业素质培养酒店核心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酒店管理者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为教学主线,培养过程充分体现了酒店从业者从入职成为酒店员工,到发展成为管理者的职业生涯轨迹,体现了酒店从业者岗位晋升规律。
课程体系共分为六个能力模块,即酒店入职能力、基础从业能力、餐饮核心工作能力、前厅客房核心工作能力、会议核心工作能力和酒店运营管理能力等模块。各能力模块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某一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为目标设计课程。以“酒店入职能力”模块的课程设置为例,该模块课程和项目的设置与酒店入职培训相对接,充分体现了新员工入职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课程设置对应就业岗位(群),突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均对应了酒店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行业发展与学生就业岗位(群)的需求,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对接岗位能力,体现了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突出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 打造师资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师团队,为培养与需求对接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为了尽快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采取了一些做法:
1、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工作。在教学岗位上,把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使专业教师在教学岗位上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成为“双师”,既能教学,又能在技能操作方面动手示范,身体力行。
2、招聘引进,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校中有很多课程应用型较强,需要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多年从事专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任教。
3、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共同教学”等活动,促进教师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从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人才转变。
(四)竞赛搭台,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保障学生技能训练与就业岗位间的无缝对接。
通过举办技能大赛,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吸引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企业积极投入各级技能大赛,更新实训设备,增加实训工位,优化实训情境,完善实训功能,全方位保障技能训练,使赛点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改善了实习实训和实践条件,在校内构建了礼仪实训室、中西餐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康乐实训室、案例陈列实训室等基本技能、模拟仿真实训室7个,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校中厂”1个――实习宾馆(与江苏启东宾馆共建),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拥有66间房间、休闲吧1个、会议室2个;在校外构建了江苏启东宾馆、合肥古井假日酒店、元一希尔顿酒店等多个实践基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对实验实训条件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以提高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技能训练模块的建设;进行实训课题研究开发;加强实训指导教师业务培训;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社会服务的新模式。
(五)校企共育,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训练,使学生毕业时达到酒店业基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服务人员的水平。为了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酒店管理专业设计了并执行了以下实践教学模块:(1)认知性实践,包括参观、社会调查,课堂讨论等;(2)仿真性实践,包括分别培养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模拟教学、课程实验、技能实训等;(3)综合应用性实践,如我院自2007、2008级酒店管理专业开始将实行的在旅游涉外高星级酒店12个月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
(六) 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导向,应该具有社会性、适切性、情境性、形成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为了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就要建立以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开展正有利于这样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因为凡是在技能大赛中获奖选手,不但他们所选项目是企业所青睐的,而且,所选技术的操作过程更是与在真实环境中高度相似,它的评价标准则完全是真实职场的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对传统的课程评价有了一定冲击。引起评价职场岗位要求的标准的方向改革,使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标准更合理,更与职场的岗位要求的相关标准趋于一致,更能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例如,在2009年的技能大赛中的中餐宴会摆台设计大赛中,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的教师到校企深度合作单位江苏启东宾馆、合肥古井假日酒店取经,了解中餐主题设计方面的最新趋势和最严格的评判标准,结果在大赛中获得了好成绩。通过技能大赛迫使他们对职场岗位要求标准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这势必对其课程评价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纸张经销商 内涵式发展 外延式发展
面对纸张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很多经销商因为不能适应变化和适时调整被淘汰;而部分经销商因能与时俱进,重新认识定位自己,通过强化功能、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拓展出发展新空间。因此,如何向更高层次迈进、实现做大做强,是对纸张经销商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纸张经销商面临的市场形势
目前,纸张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能增速超过消费增速;制造商有效控制市场,印刷厂商提出更高要求;纸浆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利润空间缩小;经销商为维护市场地位,在品牌和价格方面进行激烈竞争。这种由市场诸多因素所形成的压力,使行业处于“被动共处”状态中。具体表现在:
1.造纸企业数量增多,规模不断增大,品牌呈现多元化
进入天津市场的大型造纸企业共有十几家,其产品经过升级换代,质量稳定,竞争力较强,部分产品可相互替代;规模较大的企业已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如金东纸业有限公司的铜版纸凭借其价格、质量和服务优势已在天津市场占据较大份额;而大宇、亚太、晨鸣、高唐等造纸企业也积极开拓天津市场。
各厂家为形成品牌优势,获得品牌效益,更有效地控制市场,采取不同营销方式:一是在市场上选择两家以上经销商,使各经销商不能在市场上垄断其产品,以便厂家能够在价格、优惠条件上掌握主动权,防止经销商因过于追求单位利润而影响市场占有率,使其他品牌扩大市场份额。二是厂家设立办事处。由自身业务人员进行销售,增强竞争力,控制市场,并对经销商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情况说明,造纸企业在纸张市场上有较强的控价能力,处于主动地位。
2.经销商竞争激烈,很难形成规模效益
为争夺品牌权和市场份额的优势,各经销商之间通过价格战、增加对用户的服务和引进新品牌等手段进行了高强度的竞争,主要表现为:
一是纸张市场有众多实力较强的经销商,仅天津市场月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经销商就达十余家。其中实力强大的企业为维持其市场领先地位,保护销售份额,在品牌和价格方面进行针对性的竞争,使市场不稳定。二是印刷市场虽呈增长趋势,但纸张行业产能增速超过消费增速,造成利润空间降低,纸张经营扩销不增利。三是经销商为获得更高返点优惠,最大限度进货,造成库存压力增大,打破市场供需平衡,导致价格下降,出现了高库存与价格削减的周期性循环。四是一些经销商跨地区倾销,损害了本地经销商市场利益。
3.印刷行业竞争加剧
印刷行业竞争激烈,印刷价格下降。为了降低成本,印刷厂主要在采购纸张等原材料方面采取措施:要求降低价格,要求较高的产品质量,延长账期或提供免费送货服务等,使经销商加剧竞争。
二、纸张经销商的机遇、风险
1.发展机遇
(1)随着“发展商贸流通业,完善市场体系,整合行业资源,培育大型集团,增强商品集散能力,引导和扩大消费”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批发业发展纳入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重新构建适应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的批发体系。这必将产生强大的“带动”效应,为现代商贸业,特别是纸张经销商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2)市场前景广阔。印刷市场由于需求拉动,正处于一个高速成长期。尤其是在2008年以前,纸张市场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这个市场参与者,必定会从中收益。
(3)一些新造纸企业进入行业,增加了品牌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寻找、发现新的市场机会,进而创造企业机会。
(4)经营纸张时间长,熟悉市场环境,与客户有较长的业务关系,这种多年建立起来的广泛交际关系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业务人员经验丰富,企业在市场上有较好的知名度,有进一步发展潜力。
2.主要风险
(1)在经营品牌上难以做到独家,不能很好控制价格,影响竞争力。
(2)品牌档次缺乏差异化,不能深入不同市场拓展空间。
(3)市场集中度高,竞争集中在金东、晨鸣、紫兴、大宇、泉林等大中型纸厂,纸张市场的行业信息更具不对称的特点,但却越来越重要。纸张经销商借助传统方法搜集信息,存在处理速度慢、难以发现和捕捉关键有用信息的问题,从而影响与造纸厂家、印刷用户的协调和提供经营支持的信息服务。
三、纸张经销商经营对策
纸张经销商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一条自身发展、壮大的新途径,就必须在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实现发展。
1.实现内涵式发展
作为商业企业,必须能体现出在促进区域流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对市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据此,纸张经销商要着重在创造流通能力上下功夫,提高企业素质,增强自身扩张能力,创新利润增长方式。
(1)优化品牌运营,完善品类结构。纸张经销商的经营理念、完善的管理及现代化物流优势最终集中体现在其品牌形象上。在经营好现有铜版纸、白卡纸和双胶纸等传统品类基础上,积极向特种纸、办公用纸等纸张综合品类经营延伸。巩固骨干品牌,引进新品牌,开发新品类,挖掘新的销售、利润点。争取在某一品牌上先取得价格、利润优势,作为促进整体发展的着力点。同时,注意市场上不同用途新品种的开发,以适应纸张市场高档化、多元化趋势。通过品牌运营增强自身竞争力,注重建立合理的品牌架构,形成品牌梯队,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2)构建成熟的销售网络。不断完善分销网络,提高网络质量,拥有一个稳定的客户群。使营销渠道呈现“扁平化、重心低”特点,可以将产品销售到行业市场的每一个层面和角落,达到渠道充满,将渠道优势形成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
(3)加强内控管制。以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经营质量为目标,实施客户信用管理制度,按照客户基本情况、经营情况、资产情况确定信用等级,建立管理档案,划分服务层次。对客户评价从观察一时表面现象转变为注重分析长期深层问题,从而做到整合客户资源,提升企业实力。全力进行制度建设,提高经营质量,使经营工作在更高平台上运作。特别是涉及库存、应收账款等关键环节,更要制定数量、时间要求,使经营管理工作具有数字化、系统化依据。
(4)注重提高服务质量,由贸易型向贸易服务型企业过渡。服务质量不仅包括提供样品、送货、无公休日销售及24小时提货等硬服务,还包括向用户提品信息咨询、技术咨询、行业发展倾向及满足用户特殊要求等软服务,而后者因更为顾客所关心将成为服务的趋势。积极构筑企业新的信息处理和运行平台―企业网站,将企业信息化外延扩张到前端造纸厂和后端印刷厂,形成社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着力提高自身软服务水平,是未来纸张经销商发展方向,是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业务关系根本,是巩固扩大营销网络并实现企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可靠保障。
(5)实行前后一体化战略。一方面,向纸张上游产品延伸,加强与造纸厂家合作,通过及时获取市场信息,逐步建立纸浆等原材料供销渠道,拓宽市场销售领域,实现与造纸厂从供应原料到采购纸张的良性链状互动关系。既扩大经营规模,又保障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向纸张下游行业延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建立经营综合品类的纸张专营加工店,并向印刷业发展;开展纸张拆零业务,满足印刷业务“批量多,数量小”的业务需求;同时作为市场行情窗口,捕捉信息,促进批发,逐步形成配送体系。
(6)建立完善物流体系。针对印刷厂家地域分散和“多频率、少量化”配送要求,积极扩大仓库,增加配送车辆,利用计算机库存管理软件系统,实现快速配送,降低经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7)积极开展融资。认识、使用多种融资方式,充分利用扶持政策,积极为企业拓展资金渠道,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8)创建优秀的销售团队。培养一支敬业、执行力强,稳定性、凝聚力和忠诚度高的销售团队,人员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整体综合素质和营销管理能力,在行业中确立优势地位。
2.实现外延式发展
利用市场吸引力,通过加强与本地、外地厂家和经销商合作,实现借势发展,从而集中大量采购和销售业务,扩大经营规模和市场范围。
(1)纵向借势实现发展。加强与厂家合作力度,通过及时沟通市场情况、反馈渠道信息,赢得市场机遇,提高反应能力,化解风险。加深厂商利益一体化,密切合作关系,获得优惠政策和市场支持。借助厂家优势资源,快速扩充自身实力,增强市场开拓及客户服务能力。在销售训练计划、广告与销售促销计划方面加深合作,争取在契约中明确规定营销与训练方案的合作程度。创新经营思路,不是以短期利益为重心,而是与厂商通力合作,追求共同成长,永续发展。整合双方资源,提升自身竞争实力。
篇10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有效教学模式;技能教室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2802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显。构建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上议事日程。作为中职学校专业课的教师,尤其要重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实际教学,应不断总结、摸索适合自己及学生的一套“一体化”的特色,并通过较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杜威“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世界近代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创建了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从做事情中求学问、以做中学为基本原则的实用主义教学论体系。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教育理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其中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
德国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其核心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
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两种教学模式特点目前中专学生多数是中考落选的初中生,文化底子薄,理解能力差,而电算会计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会计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变换,强调突出实践技能。为此必须在电算会计课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不再觉得单调乏味,培养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能力。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校在向武汉财政学校等多所学校取经后,开始进行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对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那么如何在电算会计课程教学中贯彻“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呢,笔者谈谈我校的做法。
3 “理实一体化”技能教室的创建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所以,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技能教室。这几年乘着申报示范校的东风,我校大力建设了数控模具、会计等“理实一体化”实训场所,如电算会计技能教室即学生学习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的教室,有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有按岗位以企业实际案例为流程主线,将企业业务与软件功能有机结合的ERP实训设备,在教室里既有理论的学习,又有实操的分析和练习。技能教室的课桌既有课桌的功能,又可做学生操作台使用。专业技能可以在课堂边学理论,边动手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教学的课时时间安排
传统教学是把理论和实践分开上,以前电算会计周课时6节课(4节理论、2节上机),理论讲的很多,再在教室里用多媒体演示,几天后再去机房上机能动手的人很少。现在随着条件的改善,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入到一起,就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在大纲要求基础上,可以合理支配每节课的时间,可能10分钟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就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进行相关的操作训练,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再操作训练,这样学生可以把知识当时理解渗透,并且应用于实践。如现在电算会计周课时改成6节“理实一体化”技能教室教学,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改善,一个完整的账套,就连动手最慢的学生也能在四星期内完成,操作好的三星期就可以了。
5 “理实一体化”教材的开发
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没有好的“一体化”教材就很难取得良好的“一体化”教学效果。目前我校选用的是电算会计(用友T3版),也不是完全符合“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如会计证考试所需的购销存章节的内容就没有,但专门的电算会计考证教材理论过多,实操性不强。现在根据考证的要求,以现有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为基础进行必要的取舍与案例编写了电算会计校本教材,编写时按“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模块化的教学进程以及考证的要求编排课程内容,以任务为驱动。教材围绕技能训练,技能比赛、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技巧的培训,理论知识服从实践教学的需要。
6 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设计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穿行,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施中,其教学尺度难以把握,过多操作又类似于工艺课或实验课。2010年10月开始,我校会计教学部选择了电会092班、电会101班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试点班,并由4位教师为课改主持人(包括电算会计),主持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示范。经过两个多月的教改试点,一年多的教改推广,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经验是:学生课改准备工作到位、老师课改思想统一,集中备课导学案,狠抓预习,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各课改主持人有效地利用学校教学资源,采用多媒体大容量展示案例、及教学重点、难点,并采取小组竞争、学生课堂表现考核等各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获。不足是:教学硬件资源有所欠缺,造成学生展示舞台不足,操作性强的课程课前自主预习不是很到位、学生潜能定位不准,班额大影响了课堂教学大容量的开展。这里主要讲一下导学案的编写,“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导学案应轻内容而重组织过程和训练方案,应尽量避免在教案中罗列大量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理实一体化”教学导学案应该有以下环节:
(1)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态度)。
(2)学习重点。
(3)学习难点。
(4)课前准备:教学设备、书、资料等。
(5)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2课时):
①预习展示:自主学习:15′,讲授、操作展示:20′,点评:10′。
②提升展示:小组交流:10′,拓展提升:20′,达标检测:15′。
导学案教学过程设计体现“教学做考合一”,主要包括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讲授和操作示范、学生分组展示、操作训练、技术纠正、达标检测等等。这一部分是导学案的核心内容,要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学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7 “理实一体化”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操作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逐步把教师全部逼上“双师”型轨道。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学生的操作失误以及遇到很棘手的问题,你要在第一时间就要及时解决,知识日新月异,比如用友软件的购销存模块,都是今年中职学生考证、会计电算化国赛新加的内容,老师必须提前学习,并学会在现实工作中熟练业务处理方法。因此要加大“理实一体化”师资的培养力度,使教师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结合我校实际,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利用各种渠道每年将骨干教师派到企业学习或参加国家各级专业技能培训,或是请用友公司、银行专家到学校指导教师技能讲座,或是通过中职的全国各级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指导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另外学校每年组织一定的人力和财力,鼓励和指导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组织教师编写教材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对表现出色教师,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提高了教师的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目前各专业教师已能担负起“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各项任务。
8 有效学生成绩考评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