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在教与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自主性。为实践这一新课改精神,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反思,使其具有趣味性、情感性与创新性,以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效果。
一、教学方法要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是提高学习效率最为重要的原动力。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善教与乐学”的良好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其保持着高度的求知欲,去积极探索新知。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转变传统的枯燥与单一的教学方法,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善用“表演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以及“故事教学法”等多种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转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带给学生的枯燥与乏味,积极营造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要注重立足于小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及教材实际,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注重教学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教学过程中维持学生的兴趣,注重课后强化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纵深发展。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教学时,可让学生报出自己喜欢或知道的鸟的名称,并模拟它们的叫声,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教师出一则关于珍珠鸟的谜语:“有一种鸟,灰蓝色的毛,红嘴红脚,背上背着圆圆的白珍珠,同学们猜猜它是谁?”这样,以游戏教学的方式导入,给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图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自主阅读、思考、探究。在教学结束之后,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信赖,创造美好境界,教师可运用“故事教学法”,讲述一个关于“信赖”的真实故事,或让学生自主分享生活中关于“信赖”的片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方法要具有情感性,调动学生的独立性
小学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学生语言训练以及情感教育的双重功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必须要有情感的参与。同时,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目标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说服式”以及“讲道理式”的教学方式上,积极运用情感教学,使教学方法更加富有感染力,要积极营造具有情感的课堂,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饱满情绪,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入角色,确定课文的情感基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教师还需从教材的实际出发,运用抓关键词、创造性复述、抓名言警句等多种方式,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形象地传达出来,引发学生深思。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灯光》的教学时,学生可能对灯光已习以为常,无法体会它的可贵之处,不能与课文实现情感共鸣。此时,教师可运用“故事教学法”,讲述一则“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或者借助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播放课前收集的偏远山区学生点蜡烛读书的视频,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没有灯光的可怕,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中郝副营长对在灯下读书的憧憬之情。这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使学生更加珍惜灯光,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实现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
三、教学方法要具有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积极实现读写结合的创新、学习情境的创新等,有机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将实物、多媒体技术等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的教学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玻璃进行教学,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再让学生自己想象:“若同学们是一位科学家,你们准备研制什么样的玻璃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想象:“若同学们长大后成为一位发明家,你会发明什么呢?”这样的引导充分结合了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以及教材实际,为学生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2
关键词:幼教专业;听说能力;专业技能
现代社会的竞争尤其强烈,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能力,而对于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教师应当丰富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现阶段幼教的语文课本有多种,为此,教师在选择课本时,应当充分地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
一、听说能力的重点培养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专业培养,这对于加强幼儿教师的口语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现如今幼教专业的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较差,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开口讲话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强化幼教专业学生的口语方面的训练,主要可以采取如下几方面的方法:
(1)在口语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以文本为载体,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够充分地根据课文的内容来进行故事复述或者是编故事,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交流沟通,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2)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课间时间来进行口语的训练,诸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声讲话,或者是在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几名同学在讲台上进行演讲,以此鼓励学生进行口语交流,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
二、注重写作能力的提升
能够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固然是最好的,但是,这样的交流方式也往往是局限在临时的感性思维的层面上的,而也只有写作能够充分地展示人们的思维,使人们的思维能够变得更加具有条理性和严谨性。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将整个过程想得特别完美,但是在进行写作时,又时常会语塞,为此,教师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时候,应当要求学生完全地将所想到的都写出来,为了更好地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不断地开阔眼界,以此来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平时,学生可以写一写周记、日记或者是即情作文之类的,在才开始训练写作时,学生应当先借鉴教师作文的写作方法,先让学生写短篇作文,然后再逐步加长,再慢慢地加入一些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者是内心的感受,以此来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并且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
三、巧用多种教学形式
仅仅会说话、会写作,这对于幼教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应当完善自身能力,锻炼自身多种多样的能力,诸如:听说读写、歌舞弹唱,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将整个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进行个人展示的舞台,不断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诸如:教师在讲解《鸿门宴》或者是《荷花淀》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编排话剧,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而在讲解《月迹》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深情的演唱和月亮有关系的歌曲,以此来提升学生对整个文章的认识和理解。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在讲解诗歌时,应当举行诗歌比赛,而在讲解幼儿文学时,教师可以举办讲故事比赛,而在讲解剧情性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编排话剧演出,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自身的实践能力,以此来鼓励学生不断地完善自身。
综上所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大多数的幼教专业的学生而言,真正地掌握课堂训练,将课堂训练转变为实际的教学能力,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幼教专业的学生应当充分利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来感知幼儿教学,不断地进行各种实习,以此来更好地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徐朝纯.论中职幼教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8).
篇3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改变教学思路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以学生为主
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四、师生互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把学生们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把对人生的看法,社会现象的评判,生活的忧喜,家庭的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真正做到让课堂成为学生爱学愿学的乐园。
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之中、之后进行语文学习。这是扩展语文学习的有效做法。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既可以增大信息量,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可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加阅读实践活动,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为补充,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篇4
【关键词】新时期 语文 教学方法 特征
一、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多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主要目的,视学生为单纯接受知识和记忆储存的容器,因而主要是注入式教学法。它的特征被概括为“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其致命弱点是:强调教师如何去教,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新时期广大语文教师正是以纠正这种错误偏向为突破口,进行不断实践,创造出许许多多富有时代色彩的教学方法。对此进行综合考察发现,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强调教与学并重
新的教学观念认为,学生也是教学方法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学生这种主体地位的确立,引起人们对学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视。许多语文教师都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像钱梦龙教师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课堂六步教法”等,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学法,也是教师教法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给学生现成结论,而是给学生激励、点拨、启发、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和学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是教学并重。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既重视教师教的方法,也重视学生学的方法,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首要特征。
2.注重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创造力而教,为创造力而学,是现代与未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规定。广大语文教师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位置。如陈钟梁老师的“问题教学法”、洪镇涛老师的“语文教学八字法”等等,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现,尽量地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培养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3.突出教学方法的情趣性
教学方法本身具有“刺激”功能。它的用途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他们对解决各种问题的兴趣,刺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变苦学为乐学。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地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来陶冶性情。比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造成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潜力,高效率地学习,从而“带来儿童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的协同发展和令人愉快的效果”。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情趣生活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
4.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
传统的讲授法、谈话法等都只是一种单一的具体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单独使用。从整体观点看,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难以适应当代语文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因此,教学方法必须由多因素构成,使具体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按教学的需要和一定规律排列组合,使之互相取长补短,以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如黎世法老师的“六课型单元教法”、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等等,都是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方法。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这种“整体化”特征,使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具体性区别开来,成为自身的又一重要特征。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索,但就宏观而言,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它们将是未来语文教学方法发展的大趋势。
1.追求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
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主体(学生和教师)间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之间对教学方法使用和控制的互动性。师生都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互为认识的主体,他们互相认识、互相合作对教学方法的实践和运用起决定作用。教学方法主体间的互动性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当师生配合默契、合作和谐时,教学方法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而教学主体间相互合作和谐则表现为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即师生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民主合作精神的发扬,能促进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学生创新和探求能力的培养。魏书生老师民主化教学的探索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和谐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运用的效益,乃至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因此,探索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追求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和谐性,将是今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主题之一。
2.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研究十分关注智力因素在学生智能发展中的作用,而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意侧面重视不够。近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认为人的意志力、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活动所起的动力、定向、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教育观由“智能教育”向“人格教育”的转变和人们对语文学科人文特性认识的加深,人们会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方法的情意性。这一点我们会从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中得到启示。可以说,如何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实现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是今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3.提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使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得以更新,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革命。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视听设备的日趋自动化、微型化、智能化、综合化和教学手段软件趋向灵活、专门化,更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这不仅可以扩大和改进人们的感受器官的功能,大大丰富感性认识的内容,还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人们会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难以逾越的障碍,使语文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和完善。因此,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九凤.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呈现行为的有效性[J].文学教育(下),2008,(01).
[2]周久璘.做一名有效的教师[J].江苏教育研究,2008,(02).
[3]翟志.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初步尝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1).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一、加强对教学方法的认识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语文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坏的方法。其二,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就越能找出适合特定情况的教学方法。其三,具有综合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综合体。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其四,具有多样性。正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目的呈现出多样性,所以,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二、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3、提问法
提问法又称谈话法、问答法、释疑法等。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师生的相互问答为主要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在课的始阶段,提问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紧张状况,同时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教师提问的过程就是教师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解答就是对其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对问题的评析又是思维方法的传授,一些发散性问题、求异性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课堂提问还为学生提供一个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又锻炼了说话能力和表达能力。
4、讨论法
讨论法又称议论法、研究法、研讨法、座谈法等。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集体组织形式,围绕某一论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借以获得和巩固知识的方法。讨论法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烈的讨论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增长知识。
5、练习法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03
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收获了不少成就。但是,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仍然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及时调整与改进,比如: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教学的方式呆板枯燥,教学的内容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等。上述这些不足,极大的降低了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导致语文教学成果未达到预期。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针对以上不足,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进以及创新。
一、当前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不少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他们觉得教学就应该是教和学,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只是负责教授语文知识,学生只是负责学习语文知识。还有不少初中语文教师觉得,仅靠对知识点多次的复习,使学生通过重复领会教师希望自己学会的语文知识点。不过,上面这些教师的想法严重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教师就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教,根本没有认真考虑学生是不是想要学。所以,造成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想法讲的不亦乐乎,可是学生们在座位上听的云里雾里,根本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归根结底,以上现象都是因为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造成的,他们还保持着课改以前的教学理念,根本未能深入体会课改的真正意义,从而大大限制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选择失误
不少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时,仍然使用着填鸭式教学的方法,根本无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就是借助对知识点的讲解,然后安排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完成课后的作业。不过,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是课堂上的绝对主导,学生仅仅是作为被动的接收者,教师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真正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极大降低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很低,学习的效率十分低下,进而造成教师虽然很努力的进行教学,但是没有任何教学成果,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未得到足够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们的思考方式以及思维特点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有了完全不同的需求;不过,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并未能随着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还是完全按照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想要学习的知识和教师实际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提不起精神来,对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一点兴趣也没有,学习欲望极为低下。教师的语文教学内容不适应时展的需求,也就无法实现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进而影响语文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转变教学的理念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适应学生们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需求。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尽量扮演好辅助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借助富于启发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独立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必须转变旧有的教学态度,不少教师的基本教学态度是借助对学生的知识讲解以及教授,提升他们的学习或者考试成绩。这其实是十分不正确的教学态度,教师需要尽可能的顾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训练,而不仅仅关注学习成绩的好坏。教师如果用对了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那么他们的成绩也自然而然会有相应的提高。所以,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从而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把学生定位为语文课堂的绝对教学主体,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作为主体的重要性,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安排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应尽量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安排教学。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为所有小组安排语文知识学习的目标任务,借助学习小组之间的研究与探讨,以合作的方式实现学习的目标任务,学生们在讨论的时候已经把教师讲解的语文知识进行了深入的领会。此外,教师也可以尝试推行以探究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教师并不将知识点直接向学生进行讲解,而是通过事先为学生布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设法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对教师希望学生掌握以及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学生在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时,不但可以理解语文课程中的知识点,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三)及时更新教学的具体内容
篇7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的《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谁。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可模仿的范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描写翠翠的一段话。从实际情形看,训练的目的没有达到。学生没有按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而是随心所欲,按照自己想写的方式来写。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是一种教学常态。只要把握得好,是能收到实效的。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为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浪费时间。上述那位老师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第三段的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的,而是脸谱化的肖像。《边城》(节选)中没有一处纯粹的关于翠翠的肖像描写。如何描写,老师也没有加以分析指导,这就让学生感到有点为难。很显然老师的教学目的难以凸显,教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读写结合,要看读的和写的能否结合,不能结合,不可勉强;能够结合,要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
二、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
听一位老师上《山居秋暝》一课,老师引领学生分析大多很到位,师生互动,教师点拨,都不错。但是老师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分析则有点牵强,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会关心劳动人民。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别忘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这要求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决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进行。
《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作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儿既有环境的美,也有人物活动的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一群村姑洗罢衣服踏月归来,顺流而下的渔舟划桨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诗人要写的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描写这样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场景,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类似此诗的描写在唐诗中不乏其例。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硬要从上述诗歌中分析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关系,诗人具有悲悯情怀就有些不当了。倒不是说古诗中没有这种诗,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诗圣杜甫的诗歌,他的著名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很充分地体现了这种情怀。
我们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还应教会学生从课文中自觉接受这种教育。还应教会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本质之中,从不同的内容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千万不能从任何课文中都能读出关心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来。 三、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
某地学校有一位语文老师,大学毕业出来工作才两年。有老师说她上课不讲规矩,跟一般的老师上法不一样,学校领导听了她的课后也有同感。最近,安排其上教研课,上的是《胡同文化》,她讲的时间较多,但也有提问,也有学生讨论。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几乎都认为,课堂气氛热烈,但是教法单一、传统。再从她的教学效果看,挺不错的。两年来上了两个年级,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期末考试,两个班成绩在其所教年级的十多个班中,总是名列前茅,这又让有的老师困惑。但是老师们对那位老师教法的否定,又让那位老师没有信心,书该怎么教?
古人云:“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这“规矩”绝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它指的是教学规律和原则,只要是遵循它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可行的,反之,就是不好的,无论这种教学方法被标榜得多么“先进”。教学方法没有新旧之分,因为,“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反之就无效。”(王荣生《〈世间最美的坟墓〉课例评议》,《语文学习》2007年3月号)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被指为不讲规矩,跟一般老师上法不一样,其实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传统一点而已。她的这种上法可能不对有的领导和老师的口味。在她的课堂上,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没有为了追求好看追求热闹,然而却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朴素、本真,教学目的清楚,教学重点难点明确。她的课堂气氛并不冷清,相反,倒是“热烈”的,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因而那位老师的教学效果不错。
传统的教法有什么不好?难道凡是传统的都应该抛弃吗?不是的。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到处能看到传统教法的影子,要求学生注重背诵,注重积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是很好的传统教法。只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篇8
关键词 语文教学方法创新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语文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我的体会是:
一、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年复一年,届复一届地传授着同样的内容,很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许多知识也会逐渐遗忘。作为“授业”和“解惑”者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觉的终身学习者。在学习实践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发展创新。如果教师能把自己的学识与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课堂教学活动就会变得生动而有趣,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轻松自然的获取新的知识。教师应学习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展示人格魅力,让学生因喜欢教师而更喜欢语文。中学生情感丰富,极具“叛逆”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要借用表情、眼神、嗓音的等非语言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信任和友爱。学生能按教师的“导”而自主学习,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
二、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法
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 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笔者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张载论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时,提出了“学则需疑”的原则,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张载的观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张、朱两人在这里提出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确实是很有指导价值的,但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笔者认为抓住以下几点做法来培养学生“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是十分重要的。
三、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与特定的语文教学环境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与人的外部行为是在特定的学习空间产生的。因而,促使学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语文中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为内在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决不应露出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令其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尊重、维护其在语文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
上课期间,教师应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其作业内容、完成质量等说一些鼓励的话。布置练习后,教师应在教室内来回走动,察看学生的作业情况,一个点头或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遇有学生“捣乱”时,不要大发雷霆,问一些诸如“为什么就你这样?”之类的问题,更不要如临大致,撇开教学内容,滔滔不绝地训斥一番。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抑制顽皮学生的干扰行为。
四、充分利用工具书、板书
篇9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是学生甚至学校、教师常常把学习目标聚焦在专业课程上,语文学习长期处于一种消极的应付状态。二是不少中职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听、说、读、写能力差,加之大多“分流生”自控能力差、学习兴趣淡漠,导致了中职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目前中职生的语文知识,尤其是句、段、篇章知识,语法、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掌握得不够好,不善于谋篇布局,不善于运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三是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还停留在老模式下,仍然习惯于把篇、章、句、语、修、逻等知识嚼碎,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更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二、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正视现状,和专业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学生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要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和学生结合,教法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立足课堂,营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职语文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通过自己的参与去获取知识,以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少用理论说教,多动手动脑,注重与专业和能力培养相结合。例如,学习诗歌、散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跟着配乐朗诵几遍,使学生对诗文的语言和意境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当学生渐入佳境时,再对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讲解。学习文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及注解进行预习,要求理解文章大意,再让学生以故事接龙的形式复述情节,同组或同桌同学可以进行补充,然后进行评比。
(三)立足学生,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中职生生源状况十分复杂,文化素质也参差不齐。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如果你的教学内容倾向于低水平的学生,就会挫伤高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你的教学内容倾向于高水平的学生,低水平的学生则会因听不懂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在中职学校实施分层次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分层次教学就是在承认学生之间因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着差距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对学生进行层次分割。分层次教学符合中职生的学习心理,符合中职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符合课堂教学的原则,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分层次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师生双方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学生,更要做好心理适应,避免产生心理不平衡,这样才能为实施分层次教学打下基础。
(四)加强语文教学内涵建设,运用现代课堂教学手段。一要重视及时改进教材,与时俱进,注重贴近生活实际,注入现代意识,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以赛代练,以练促学,通过普通话比赛、主题写作比赛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能力,改进日常教学;三是以教研室为单位,通过集体备课、说课等活动,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流程设置,告别单一的板书教学时代;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特征,可以进行语文视频教学,播放知名作家讲座,将阅读、口语及交际能力的培养融为有机整体,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五)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利用现有教材,大胆创新,构建新的课堂模式。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差异、学习速度差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加强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帮助其完成职业工作。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本中的人文性知识与学生的职业素质相衔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职业素质与自身息息相关。让学生搜寻几个当代企业家或职场精英从业、创业的故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会深刻领悟到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忠诚与奉献的人格精神是一切有志青年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从而激发起努力培养自己职业素质的强烈愿望。第三,在写作教学中,由于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可以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有差别性写作教学。对一般性的应用文体,如书信、应聘书、调查报告、简报等,教师都应把它作为专业思想教育内容融入到各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之中。第四,在口语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针对中职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和场景应变能力差的现状,利用日常教学时间,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口语训练内容、模拟不同的场景。通过实践,学生上台不敢讲话的缺点一定会有相当大的改观,在日常的交流对话中,他们都将会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在实践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把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活动作为主要内容,结合语文学习灵活安排。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每学期实习的契机,在实习前布置好任务,如遵守实习制度、注意实习场所安全、了解实习操作流程等。待实习结束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习体会、实习报告,有针对性地对不足部分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联合学生会、团委等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开设影视欣赏、书法等课外活动课,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可以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美丽,激发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翟丽莉.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J].职业,2010(06):88.
[2]陈佳.谈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05)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学习情境的创新
在这个提倡“和谐”的新时代里,教育者在教学的研究上不应该只关心知识的传达效果,给予学生“填鸭式”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多关心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他们一定的人文关怀,在学习情境上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创新,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更好地传递知识。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结合他们对字词掌握的不足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试着不以传统讲授的方式去要求他们认识新字词,创造新的学习情境,比如说开展识字游戏,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类似于这样的学习情境的创新可以推及到对更多知识的掌握中去,让小学生自身的心理不受到压抑同时又能在愉悦中获得新知识。
二、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小学生尚处在一个大胆无畏的年龄阶段,这样的时期的孩子不具有较年长的孩子那样的羞涩,在表意上往往能够大胆直言,无所畏惧,虽然有“童言无忌”式的荒谬,但却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而本来语文的知识强调的感悟并不像数学问题一样具有统一的答案,在关于情感体会、表情表意的问题上,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觉得只有老师说的才是对的呢?这样僵化方式培育出来的学生,永远只会跟着老师走,而缺乏自己的观点,思维方式被禁锢,这种结果是很恐怖的。
其实这些都是以前的教学方法上出现的弊端,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妨多给小学生表现的机会,而不是打压式的强加自己的想法给他们。南充市大北街小学的曹老师就试着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课堂上小学生想要表达意见时可以站起来就说,他认为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学生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反驳老师的观点,老师对站起来表达观点的学生也耐心倾听、保持尊重。根据老师的反映,他的学生不会盲从老师的观点、会动脑筋。
三、学习角色的互换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上很容易唯师命是从,这样学生很可能会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应该都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应对新时代的发展,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提出改进,比如互相学习角色,改变传统思维,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自由平等的对话者,是教学组织者,可以是学生学习的参考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在教学上既有如此多的身份,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灵活的变换角色,甚至以合作伙伴的方式加入到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这样的做法,变接受式的学习为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四、利用新兴媒体结合小学语文教学
时代在高速发展,新兴媒体随之产生,在利用新兴媒体方便生活的同时也早有教育人士把新兴媒体运用到教学课堂中的先例,如多媒体的使用,它以直观性的特点把图画、文字等教师想要传达的信息清晰的呈现,受到大多数教师的支持,这种先进的媒介其地位已经与课堂板书同样重要了,学生在观赏教师制作的课件获得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这种教学与课堂结合的方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因此在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把关注点放在新兴的媒体上。
例如,新浪微博这个新兴的网络媒介工具,它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要形式,借网络这个信息传达的高速工具,以个体的形式可以第一时间向外撒播消息,目前已经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相信老师和学生中也有不少是它的用户,既然得到了这样普遍的运用为什么不试着结合到课堂中去呢?我们可以看到在微博上往往有许多及时的新闻信息,其评者也过万,这就可以结合到语文课堂中开展对现实问题的讨论,既开拓学生视野又活跃他们的思维。老师还可以在微博中布置相关作业,如直接让学生在微博上完成小短文的作业,小学由于识字不多,在作文中往往会出现困难,经常性的练笔对写作无疑是有好处的,微博有字数140的限制,这种小字数要求方便小学生小短文练习,提高作文能力。另外,老师拥有一个微博,平时在网络上方便与学生交流,直接解答学生疑惑,以自己的发表的言论影响学生,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都是很有好处的。
五、布置“实践性”作业
小学语文重在基础知识的夯实,因此作业在小学语文教学一块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里的作业也需要创新。传统的作业目标是让学生记住相关知识,现在不仅要记住,更要求学生能够动脑筋思考,要实现这一要求,我们就要改变传统模式,在布置的作业的内涵加入实践性的特点。
在实践性作业的方面我们可以做,如布置续写的作业,根据文章开动脑筋续写,这样通过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揣摩,更全面地体会文章内涵,还能发展小学生思维、增强写作能力。再如,根据课文布置想象画图的作业,这样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更能感受到文字表达的具大魅力与作用以及作者的思想意境,增强小学生对课文的把握能力。又或者是排课本剧,根据一些故事性的课文,对话性的文字较多的,要求小学生排课本剧,让他们作一名演员一名故事的参与者,更细腻地体会人物对话的内涵。
- 上一篇: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 下一篇:海绵城市地面做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