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风险导向;高校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经济责任审计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都有一种共性:以官员经济责任审计为核心的审计体系始终是统治者考察各级官员的一种主要手段,也是巩固其统治地位的一种重要措施。在古希腊,官员经济责任审计带有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它是被作为监督官员、遏制贪赃枉法、加强民主建设的一种有力但非绝对有效的手段。当时官吏的责任观念已深入人心,渗透到整个希腊政府。在我国,周王朝时期就已经将官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官员的主要依据。在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已逐渐成为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打击和遏制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在反腐败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显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重视,我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入了又一个深化发展的时期。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

2000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00]21号),对教育系统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中办发[2000]16号文件精神,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07]13号)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校级领导干部在任职期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都应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建立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制度,将审计报告列为省属高校领导干部工作交接的内容。2011年《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11]2号)要求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明确经济责任,加大审计力度。并肯定了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近几年,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取得了进展。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所有部属高等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各校为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和规范化,都结合实际,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并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或规定。有的以学校文件的形式颁布,有的以内部规定的形式颁布,并能健全有关经济责任的配套制度,规范运作。审计覆盖面不断扩大,审计对象的职级逐步提高,审计力度明显增强,已逐步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二)存在的问题

1.高校审计工作主动性不强

在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流程中,多数是以根据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委托,审计部门成立审计组进行审计,可以看出审计部门被动地服从组织、人事部门的安排。委托多少,审计组就审计多少,难以突破固有的审计模式。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应以注重预防为原则,预防重点环节和重大方面出问题,从源头上控制问题的发生,从源头上防止腐败。所以只有先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意识发展到实践,用科学的计划指导实践,科学地开展审计工作。

2.高校审计缺乏客观公正性

目前“审计”这一概念在高校中认识模糊,行动力欠缺,发展的历史短。作为辅助高校工作的一个“新兴”部门,通常是在高校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审计人员根据单位情况和利益关系进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审计的可能性,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以客观公正性为中心原则,严格按照审计流程和规章制度办事,做到审计工作的相对公正。特别是在涉及学校领导违纪等情况时,本着为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应合理恰当地反映问题,不能纵容事态的发展。

3.高校审计内容缺乏全面性

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多数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内部审计实施办法。但是大多数高校在审计内容中都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审计对象分类不明确,概念模糊,没有突出审计重点,二是未能跳出财务收支审计的模式,鉴于这种情况,必须拓宽审计领域,有针对性的选择项目,进行专项审计,例如基本建设工程、物资采购、科研经费等等。同时应注重经济责任审计和日常审计工作相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责任、管理责任、法律责任进行全面地审计,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4.高校审计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人员在进行一系列的取证和审查之后需要得出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审计评价,对高校干部就以后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还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审计评价自成一派,层次不齐。对于审计结果如何定性和定量没有具体的规定,就审计结果如何对责任人和领导干部如何处理没有具体的操作标准,使审计人员难于对被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三、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解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规范难,评价难,结果运用难等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价体系和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技术,是指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核心,旨在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的一种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思想就在于:审计小组将其努力集中在具有较高风险的领域。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宏观和微观背景的综合评估,准确判断重大风险点和风险区域,将其作为下一步审计测试的重点,而审计小组也以此为基础设计并执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和其他审计程序,从而达到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的目的。

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应用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而且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一方面,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业务现状及矛盾进行分析,在整体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高低不同的风险领域和风险点。另一方面,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使内部审计关注到对组织产生威胁的各类风险,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为所在组织进行全面风险管理,达成组织目标,提供更切实可行的建议,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对高校不断加大投入,各高校的办学自越来越大,各种经费的来源渠道及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这就对资源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了审计目标多样化,审计范围广泛化,审计风险复杂化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找准审计定位的前提下,努力在各项审计任务中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形势,真正体现出高校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根据实践调查不同高校的情况,我们提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实施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程序和重点步骤包括:

1.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要在具体审计业务实践中发挥其指导作用,关键之一就在于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为此,审计组在每次经济责任审计之前,需要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审前调查,根据审前调查的结果,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应对的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程序,从而完成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初步明确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目标责任和风险因素;二是积极收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信息;三是编写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

2.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与督导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只是风险导向审计的起始关键点,要想使风险导向审计取得效果,审计程序的实施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经常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这些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审计重点。对应审计人员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编写的工作底稿,有序地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突出相互监督相互复核的思想,审计组组长根据审计组成员的知识与技能等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现场审计的督导工作,对于那些审计经验不太丰富的审计人员,审计组组长指导他们严格执行常规审计程序,对于那些经验较为丰富的审计人员,审计组组长指导他们大胆运用分析性复核。对于不存在重大风险和问题的风险点,审计组组长可以授权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转入下一项风险点的审计。对于高风险点和重要风险点的审计结果,对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合理,职业判断是否恰当进行层层复核,确保审计结果谨慎准确。

3.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编制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对于领导干部任期内工作能力与效果的衡量标准之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中之重。编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以审计风险点为中心,全面评估各阶段风险点、内部控制评价及实质性测试的结果,评价时应该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反映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在编写审计报告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审计的优与劣。我们应该围绕审计流程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责任界定依据,建立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运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把被审计对象具体化,尽可能用数字说明问题,不可盲目评价。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指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以审计结果为依据,提请并予以表彰,或依法依纪做出处分、处理等决定的行为;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根据审计结果做出的整改、执行决定、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的行为。作为组织人事部门应在干部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与干部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和考核等工作相结合。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评价、选拔任用、教育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作为审计部门审计处应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分析研究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提出建议等。作为财务处应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作为加强财务、资产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作为纪检监察部门应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风险导向模式下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可以规避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审计模式的局限性,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翠芬.对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0.

[2]罗霞.适应形势需要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发展[J].管理学家,2010.

[3]陈莉.经济责任审计之管见[J].经济师,2006.

篇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审计为发展服务”的科学理念,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审计工作推进教育发展、推进依法行政、推进制度创新的作用。

    二、工作重点

  (一)继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认真执行《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做到凡“离”必审。同时加强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使审计关口前移,变审计发现型为预防型。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尝试实行经济责任审计预告制、工作联系制、情况报告制、跟踪落实制、结果公告制等。

  (二)继续深入开展财务收支审计。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实施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努力深化审计内容,不断改进审计方法。积极开展食堂、房屋出租等情况的审计,逐步规范核算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内部审计制度和操作规程,搞好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

  (四)认真抓好跟踪审计。以审计意见、建议的落实和审计成果的运用为重点,实行跟踪审计回访制度。督促检查单位自觉执行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三、主要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以法治审的原则。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努力学习《审计法》、《会计法》、《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等法律、法规和审计业务知识,继续发扬“依法、求真、严谨、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

  2.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做到认识到位;强化管理、夯实基础、质量到位;突出重点、落实责任,成果到位。开展文明审计树立公开、公正、文明、廉洁的审计形象。

  3.坚持求真务实,讲求实效的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科学发展观来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

  4.发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把它贯穿到审计业务的全过程,力求做到从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的撰写到审计成果利用,都严谨细致,以避免审计风险的产生。

篇3

关键词: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平衡计分卡;层次分析法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育经费的增加,高校作为承担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职能的经济组织,对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院系负责人受校长委托全面领导和主持本院系的工作,成为受托经济责任的承担者,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而建立全面、客观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公正、合理的评价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基础。本文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提供科学评价结果,以便委托人参考。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现状

第一,缺乏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自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来,教育部虽然了多项关于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文件,但只在相关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中对审计评价内容进行了宽泛的规定,没有对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和规范。审计人员在缺少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情况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多依据主观经验作出判断,会导致经济责任定位模糊,难以全面、合理地进行量化和界定,造成审计评价系统性不足,影响了审计质量。第二,审计评价偏重于高校财政财务收支领域,对非财务指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不足。在审计实践中,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依据财务数据和相关规章制度对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内容也仅是对财政财务收支数据的陈述性说明和粗略分析,弱化了对院系负责人经济活动的社会及环境效益和长期战略目标实现情况的监督,导致很难全面反映其任期内履行经济职责的全貌,增加了评价的难度。第三,不同的审计对象评价内容相似,审计重点不明确。高校主要有教辅部门、院系和附属单位等机构,不同机构有不同的职能和经济活动,教辅部门主要是为了维持高校正常运转而设立的,负责日常管理协助工作;院系主要负责培养学生,完成教学科研任务;附属单位主要为校办产业,独立经营并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不同机构负责人因为工作职能和目标的不同,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也应存在差异。但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经济责任制度的不健全,不同机构的负责人职责不明确,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评价范围和重点无法随着审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导致评价内容相似,重点不明确。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平衡计分卡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平衡计分卡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将战略分解为可衡量的指标,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层面进行业绩评价。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业绩情况进行评价,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引入平衡计分卡是可行的。作为一种新型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具有严谨的科学理论基础,能对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其采用的多层面评价机制,在传统的单纯考核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了客户要素、内部流程要素、学习与成长要素等非财务指标,从而能够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首先,财务指标仅能反映已发生的历史信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主要为定量指标,非财务指标则包含了定性指标。其次,财务指标只关注到结果,不能说明影响业绩的重要因素和实现途径,非财务指标则揭示了业绩的创造过程。再次,财务指标主要是对组织内部的评价分析,非财务指标则强调了组织对外部社会的贡献程度。最后,财务指标会导致组织负责人过度关注短期业绩,非财务指标则加强了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注,避免了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利益的倾向。平衡计分卡有机融合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达到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平衡,结果与过程的平衡,内部与外部的平衡,短期业绩和长期业绩的平衡,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引入平衡计分卡,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二)构建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原理,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层面进行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财务层面评价指标的构建。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所属院系具有传授知识、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等公益性职能。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预算拨付和学费收入,经费支出主要为事业支出和基建支出,虽然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但充足的经费保障、较高的资金利用率等依然是其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所以财务层面主要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内所在院系的财务管理效率,包括预算收支情况、资产管理状况和资金使用效率等指标。(2)客户层面评价指标的构建。高校院系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用人单位培养才人、推动社会创新的基层实体组织,面对客户主要为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该层面应关注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情况。对于学生而言,要在所在院系学习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高校院系要为其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对于社会而言,高校院系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所以客户层面主要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内所在院系对客户需求的响应程度,包括学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和社会认可情况等指标。(3)内部流程层面评价指标的构建。内部流程层面是高校院系提高管控能力、加强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为院系内部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被审计人的职业操守,包括教学、科研、财务、风险等方面内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等。所以内部流程层面主要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内所在院系有关规章制度建设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和遵守廉政法规情况等指标。(4)学习与成长层面评价指标的构建。学习与成长层面是高校院系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要重点关注教师科学研究能力、教育培训机会、教师个人素质等方面。高校院系负责人要积极探索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与院系目标的一致。所以学习与成长层面主要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内所在院系教师的科研情况、培训情况和教师素质提高情况等指标。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及综合评价

(一)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其将复杂问题逐级依次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从而构造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再借助专家的判断确定各层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并进行量化处理,最后确定各要素在整个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水平。对于包含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而言,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水平。其计算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构建成对比较矩阵。在层次分析法中,为了避免同时对所有要素进行比较而出现可比性差的问题,采用了专家判断对每一层次中要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若某一层次包含n个元素,则要做出n×(n-1)/2次的成对比较。成对比较后,使用数值1-9及其倒数作为比较结果的衡量,其中aij表示某一层次中要素i与要素j的重要性水平比值。(2)计算各指标权重向量。构造矩阵A后,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和与其相对应的最大特征向量w,使之满足公式AW=λmaxW。(3)一致性检验。由于在对同一层次要素进行两两比较时,存在人为判断现象,为了避免由于主观性而可能出现的逻辑性矛盾,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4)整体层次总排序。这一步骤是确定最低层次要素对于最高层次的相对权重水平,以上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为例,总目标A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包含4个要素,分别为A1,A2,A3,A4,其层次单排序后权重值分别为a1,a2,a3a4;指标层包含22个要素,分别为B11,B12,...,B46,其层次单排序后权重值分别为b11,b12,...,b46。那么指标层各要素对于总目标A的权重值为wij=aibij(i=1,2,3,4;j=1,2,...,6),然后再按照步骤(3)进行一致性检验。

(二)综合评价

在计算出指标层各指标对于总目标权重值后,审计人员对各指标按照百分制打分。

四、结论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克服了指标单一的弊端,达到了更加全面评价的效果。但是由于评价指标的选取、计算和分析都有一定的主观性,且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因此平衡计分卡在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运用还需要实践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韦小泉、王立彦:《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审计研究》2015年第5期。

[2]黄勇、查道林:《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大学院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财会通讯理财版》2010年第6期。

[3]范经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审计研究》2013年第2期。

篇4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依法依规对高校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在近年来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发现了高校主要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对促进高校主要领导干部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重大经济决策方面的问题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发现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对各项重大事项决策的机制和程序不明确、不细化,导致一些重大经济事项未经集体决策即执行,或虽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但决策的依据不够充分或经济事项执行完后再来补相关的手续。另外,有些高校的重大经济决策内容违反国家有关的规定,部分重大事项因决策不当或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

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高校预算必须按照批准的规定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但在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常常发现以下问题:一是超预算支出或未完成预算支出等预算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二是执行预算过程中随意调整、追加预算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实际支出与预算核定的开支标准和用途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预算起不到应有的刚性和权威的作用。

(三)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不透明,科研经费的收支明细没有完全公开,出现了很多科研人员拿非科研项目的发票来进行冲账的现象。科研经费使用的违规成本过低,科研人员强化科研经费合理合法使用的积极性不高,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研项目经费开支范围不符合规定。科研项目经费都有其特定的开支范围,但审计中经常发现超范围支出科研项目经费的情况,如将项目经费转化为个人家庭消费或支出其他与项目无关的开支问题,使用经费购买日用品、手提包、衣服、保健品、酒水等,甚至使用经费旅游、美容等;二是冒领劳务费或虚列劳务人员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等。审计中发现部分劳务费签领单上的签名是同一个人的笔迹或经调查发现所列劳务费名单的人员并没有领取过该劳务费等;三是部分大额项目报销手续不全。对于大额报销学校一般有规章制度要求有一定的审批与招投标程序等,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大额报销只有一张发票,而无其他相关的证明手续完备的附件。

(四)物资采购管理方面的问题

高校一般都会对物资采购制定出各种专门的管理规定,比如招投标管理办法、招标采购工作程序、科研设备管理办法、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并没有严格按相关规定执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大额物资采购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标;二是一定金额以上的物资采购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三是有些物资采购未按规定由学校组成的验收小组进行验收;四是有些采购项目先实施后进行形式上的补审批或补验收。

(五)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购建的部分物资未按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的报增,形成账外资产;二是管理权分散,职责不清。高校实行的是账物分管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统一采购和固定资产的报增,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各职能部门负责归口固定资产实物的使用与管理,而对各大类固定资产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的部门,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出现重复、交叉,相互间又缺乏沟通,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报废和清查等常常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导致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难以落实,固定资产流失、账实不符、家底不清、固定资产盘盈或盘亏等问题严重;三是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高校固定资产的投资缺乏统筹安排和可行性的论证,没有形成资产共享的机制,不同院系常常重复购置相同的设备且长期闲置,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投资过于盲目,资源浪费严重。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的改进对策

(一)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现代高校制度的有关要求,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全校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等治理体系建设,促进高校运用制度管理各方面工作的治理能力水平的提升,严格高校各项制度的执行力。特别要注重完善高校重大经济决策机制的建立,并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贯彻落实到位。

(二)加强预算管理,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随意性使得高校预算执行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高校需要加强预算管理,规范预算的编制工作,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的可靠性;完善预算调整机制,控制预算执行进度与开支金额;规范预算执行,将预算执行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执行预算。同时,为了激励各单位或各部门更好的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可以考虑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以考核促进预算管理的完善。

(三)严格执行科研经费使用内部控制制度,加大科研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

项目经费包干制是国外通行的做法,我国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该做法,科研项目研究质量或研究成果只要达到了预期要求,课题组成员就可以自由支配和使用项目经费,或者明确总经费中的一定比例用于补偿课题组成员的劳动支出,从而避免科研人员过多依赖发票进行报销现象的发生。

建立成果绩效拨款机制的科研项目经费资助方式,即启动经费拨款相同,但要根据项目研究质量的情况预留一部分经费,质量优秀的追加经费,质量低下的就要扣减经费,以此激励科研人员努力提高科研研究的质量,重视科学研究,减少重立项轻研究质量现象的出现。同时,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分批拨款同步,可以有效对科研项目进行调控,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

高校要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严格科研经费报销的审批。科研处要严格依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相关科研经费补充规定和项目经费支出管理计划等严格审批经费报销。财务处要依据相关财务报销管理规定,结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不符合规定的支出或手续不全的支出不予以报销。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劳务费支出的管理,以防出现冒领劳务费或以劳务费的名义套取科研经费的问题。另外,要发挥高校财务、科研、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协同配合作用,以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加大滥用科研经费的查处力度,发现滥用或挪用科研经费的问题,应及时依法处置,严格追查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控制度,规范物资采购行为

要做好物资采购工作,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加强物资采购的审批和验收工作管理,严格执行物资采购报销和相关招投标的规定。各高校要针对物资采购各环节容易出现问题的风险点,制定出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一是物资采购审计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求一定金额以上的单件物资或批量物资需要经审计后方可进行采购,特别是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要督促实行公开招标,审计全程跟踪监督;二是对物资采购项目审批表、采购项目验收报告、招投标采购申请表和相关合同书等证明相关采购项目手续完备的报销附件不齐全者,财务部门一律不能给予报销。同时要明确物资采购工作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一旦采购工作的某些环节出现了问题,可以明确归责相关部门及人员,从而增强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意识,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这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制度管理采购行为,以制度管理人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对物资采购行为进行全程的控制。

(五)强化固定资产的报增及清查盘点管理

一是高校加强固定资产的报增及核算管理,对需要进行固定资产报增的,在未进行固定资产报增前不予以报销。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首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对学校的全部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其次,各职能部门负责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并且要接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最后,各教研室或实验室等负责所使用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负责人、故障发生和维修等日常登记和维护保管工作,并且接受归口职能部门的监督。三是建立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统筹全校的固定资产投资,做好全校固定资产的整合工作,鼓励各院系之间互相租借固定资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现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闲置浪费,盲目投资固定资产和重复投资固定资产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晓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6,5.

[2]潘云霞.高校往来款管理探讨[J].会计师,2012,10.

[3]黄永林,李茂峰.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教育与经济,2013,3.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教育内部审计监督服务职能,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为我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根据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部17号令)等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教育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科教兴省”、“教育强省”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注重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同时,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办学自的逐步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对外交往日趋密切,资金运行日趋复杂,面临的资金风险也越来越大。

面对这一形势,全省各级教育内部审计机构紧紧围绕本单位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在强化规范管理,防范经济风险,提高资金效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还不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要求,审计工作进展不平衡,审计基础薄弱,审计覆盖面不广,审计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逐步暴露出一些教育资金使用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甚至出现严重违规违纪等问题。

审计是管理监督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卫士”,是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控制及防护功能,对促进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防止各类违规问题及职务犯罪的发生,维护教育经济秩序健康有序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感,明确教育审计工作的职责和任务,理清教育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把教育审计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切实抓紧抓好。

二、进一步加强审计制度建设,依法确保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依照教育审计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开展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根据《审计法》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联系教育系统实际,不断完善教育审计规范体系,加强教育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管理规定、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各项制度,制定和修订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大宗物资采购审计、计算机审计等实施办法。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遵守审计准则,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促进教育内部审计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

三、进一步充实审计力量,努力推进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依法审计能力,是加强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根据教育部17号令等精神,我省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办学规模较大、经济活动较多的省属高校和设区市教育局应率先按要求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近期暂不具备条件设置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审计工作可与本单位财务部门之外的内设监督部门合署,并配备与审计业务相适应的专职审计人员。

各单位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充实内部审计力量,有计划地补充审计人员,不断完善审计人员知识和能力结构。要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业务水平。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践行职业道德,严格职业操守,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本着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而公正地履行审计职责。要积极探索教育内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握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努力推进审计创新,不断提高审计水平。

四、进一步加大审计力度,积极促进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基本方针,加大审计力度,全面开展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积极促进教育内部审计工作从单一的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向与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转变。要加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抓住重点、关注热点、突破难点。要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审计手段方法,不断提高审计效率。要重视审计结果运用,加强跟踪审计,积极促进有关问题的整改落实。要每年提出年度审计要点,年初制订审计计划,年中检查落实情况,年终开展总结评估。

认真开展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大力开展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对项目招投标、设计、施工、竣工结算、财务决算等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加强专项资金审计,有效防止挪用、截留、挤占教育经费行为的发生;积极开展内控制度审计和管理审计,促进本部门、本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经济管理水平。

篇6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尤其是高校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实行,建立健全高校总会计师机制已成为了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总会计师; 机制

早在1988 年,《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工作试行规程》就对总会计师的职责、权限、任免和奖征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91 年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高等院校贯彻〈总会计师条例〉的实施意见》规定:在校学生规模在3000 人以上,年资金流量在1000 万元以上的普通高等学校应逐步设置总会计师。2010 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应在高等学校试行总会计师制度。1997 年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应设置总会计师来协助校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就高校总会计师的岗位级别、任免、职权和监管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为总会计师制度在高校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 年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规定,应建立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教育部2013 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直属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

一、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

1.高校领导缺乏重视

高校领导大多是某领域的专家或学者,普遍缺乏内部控制意识,未建立相应的总会计师制度。绝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未设置总会计师,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高校领导大多对内部控制关注程度不够,而高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在高校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总会计师职权无制度保障

总会计师应对高校重大财务收支事项进行审批,对本单位的会计机构设置、高校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作出决策。不能仅停留在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在我国现行制度中未明确界定责任和权限,导致总会计师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出现“乏力”现象。

3.总会计师职业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高校内外部环境、管理体制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法规、制度也在不断变化。这就使得总会计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保证学校经济决策与各项活动的科学性,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建立健全总会计师机制的措施

1.建立健全总会计师制度保障机制

国家应适时修订《总会计师条例》,对总会计师的资格条件、选拨程序、职责权限作出具体规定。高校应当根据《总会计师条例》的规定,明确总会计师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领导地位。首先,各高校应从制度上明确总会计师主要职责权限并监督保障实施。总会计师的工作应包括制订会计政策并监督实施、制订财务收支计划、参与预算的编制并监督、监督会计核算、全面掌握财务状况并进行财务分析、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参与财务部门的管理及人员聘用、参与学校重大投资等决策。其次,应对各部门的财务收支和物资管理的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对检查出的问题应明确相关责任并监督改进。除此之外,还应督促重大经费开支的内部专项审计。总会计师的职责就决定了其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独立、客观、公正,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及监督的有效性。

2.建立健全总会计师日常监管机制

总会计师负责协助校长主管学校财务工作,容易滋生腐败。因此,高校总会计师的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高校总会计师的常态化管理。对于地方高校,建议由省教育厅、财政厅等部门共同成立高校总会计师管理机构,建立总会计师的年度考核、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加强高校总会计师的组织化管理。可以在全国建立“高校总会计师人才库”,根据各高校特点选拔合适的总会计师。总会计师制度在实施时应建立“定期轮换制”,根据年度考核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依据“相同地区、相同行业、相同背景”的原则对符合任职条件的总会计师在各高校进行定期轮换,这样就能杜绝违法犯罪。

3.建立健全总会计师选拔激励机制

总会计师的选拔应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设定高校总会计师的准入门槛,对社会公开选拔。总会计师的选拔应由教育部门负责。教育部门应根据高校的规模和特点结合总会计师的自身情况实行集中委派和定期考核制度。总会计师的工资和年度奖金由财政部门负责,财政部门应根据其履职能力、工作表现发放绩效工资。

对总会计师进行激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总会计师的才能,提高高校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从绩效工资中体现。可以实行高校总会计师薪酬激励机制,由财政部门进行绩效考核评分,按照月度考核情况设定不同等级的绩效工资。其次,可以使用精神激励方式。各大媒体应加大对总会计师所作贡献的宣传力度,提高总会计师在学校的影响力和地位,以提高总会计师的责任意识。

4.建立健全总会计师考核评价机制

各高校应当对总会计师从事的管理活动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可将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职能设置为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二级指标,以科学、合理地对总会计师的工作进行绩效评价。

此外,高校应树立成本观念,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实行开源节流奖励机制。对资金的结构、效益等进行系统分析,按照社会效益指标来评价成本效益。通过建立事业发展效率指标、自筹经费能力指标、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为高校实行绩效管理提供准确的资料。

5.建立健全总会计师培养提升机制

高校总会计师必须熟悉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有丰富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敢于坚持原则、廉洁奉公、遵纪守法。所以必须不断提高总会计师的综合素质。

应加大对总会计师的教育、培训力度。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总会计师应提升以下能力:(1)学习能力。(2)决策能力。(3)沟通能力。(4)分析能力。(5)战略管理能力。(6)预测能力。(7)风险防范能力。

总之,高校实行总会计师制度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在校长领导下的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有效保障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研究成果: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2C1266《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

[2]余雯. 高校设立总会计师的思考[J].审计与理财,2012(12).

篇7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确立与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格局逐步形成,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由于办学、培训、对外咨询服务等,掌管的资金越来越多。同时,高校的收支总额和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成倍增长,教育资金总显得短缺。因此,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和高校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财务部门加强财务核算和监督外,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对高校内部各种与资金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效益进行监督、鉴证、评价和服务。它是促进学校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规范内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风险,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含义

(一)审计的含义

国内的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普遍认可的定义是: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这个定义充分说明了审计工作的内涵,明确提出了审计工作的对象和范围,指出了审计目标,对审计要求更具体化。最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审计工作是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内部审计的含义

1999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把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

2003年3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含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2009年9月1日起施行)中对高校内部审计定义为: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内部审计是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部分高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教职员工对审计的职责范围及作用不太了解,认为审计可有可无,认为内部审计是相互不信任的行为。被审计单位一般情况下对内部审计怀有排斥心理,认为内部审计是“鸡蛋里找骨头”,是来找麻烦的,所以不配合、阻挠,对整改也是消极应付。教职员工对内部审计的真正意义认识不清,制约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2003年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第四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的内设机构,独立性不如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有独立设置、与纪委监察合署办公、与财务合署办公或在财务处下设审计科室等几种不同的形式。在合署办公等形式下,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范围、实施审计、作出审计评价以及通报审计结果时极易受到本单位的利益制约。内审人员面临的是与单位领导层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与各科室、部门之间的同事关系,所涉及的人或直接或间接,不是领导就是同事,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为因素的干扰。过于密切的行政关系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审计职能难以发挥。

(三)高校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不足

高校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不足首先体现在数量方面。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审计项目逐年增加,审计内容逐年扩大。《内部审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配备足够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应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2%。一方面学校对审计部门寄予厚望,要求审计部门挑重担,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又深感人手不足,难以完成繁重的审计工作任务。

高校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不足还体现在质量方面。按照《内部审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的要求,内部审计队伍应由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方面专业素质的人员组成,并具备必要的职业资格。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还是以具备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为主,无法对高校内部物资采购招投标、基本建设工程等领域开展有效审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得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难有突破性的发展。

(四)审计职能较为单一

随着高校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拓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延伸到了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资产管理等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但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还局限于以监督为主,审计作用不够凸显。

(五)审计作用层次低

早期的内部审计的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保护资产安全,而现代的内部审计的重点已逐渐转向事先发掘问题、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方面。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还是大量的搞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等方面的常规性审计,合同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资源审计等审计开展很少,有的甚至还没有开展。忽视学校教育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忽视对教育经费整体运作的定性分析、未来效益的预测、偿债能力研究以及经济责任界定。

(六)事前、事中审计力度不大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本质不同,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应更多地体现在事前、事中的控制,审计的目的,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监督行为。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已开始尝试事前、事中审计,但不够普及,开展的审计项目大部分还是事后审计,内部审计控制职能体现还不充分。

(七)审计方法落后

部分高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仍然采用手工查账方法,审计工作效率比较低下。有的采用手工方法计算工程造价,造成审计结果不准确,无法保障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无法保证审计报告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被审计对象的配合,还要考虑与各部门长期合作的关系,所以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充分配合和支持。学校领导的重视是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应注重与领导的沟通,及时向管理层汇报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站在管理层的角度,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并通过显著的成绩促使校领导将审计工作纳入重要议程,保障内部审计有效开展,营造“尊重审计,支持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的和谐审计环境。

(二)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职责和权力的实施

《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机构作了规定:“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

2004年6月,教育部为了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规范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重新修订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其第四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实行内部审计制度,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第五条规定:“单位,是指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事业、企业单位。”

另外,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较弱,内部审计风险也比较大,所以,要树立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

由此可见,一般的高等学校均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三)有效整合审计人力资源,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高校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主要由内部审计人员组成,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人员数据库,充分、翔实地掌握内部审计队伍的年龄和性别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政治思想状况及业务水平。要解决审计部门的编制问题,构建具有合理结构的专业队伍。要多渠道、多层次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吸收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通过工作实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尽可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完善审计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重视服务职能,实现面向对管理、效益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审计。强化审计服务的“内向性”认识,要消除“局外人”意识,更多地从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的角度去研究审计出现的问题,把被动的“敬而远之”变为主动的“一审二帮三促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从而促进高校加强管理、避免和减少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内部控制、保障高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五)不断开辟工作新渠道,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内容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己经从单一的会计核算审查发展成为包含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房产管理、设备管理、物资采购管理活动进行评价的内部控制审计,对预算执行和决算、建设工程项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审计检查并进行评价的多元化审计趋势。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最近举办的培训计划中,效益审计开始出现。高校管理者现在不仅仅关心高校的资金怎么用,更关心资金使用的效益。内部审计应关注国家审计的新进展,积极扩展审计范围,拓宽审计领域,加强审计深度,开展多元化审计。

(六)转变审计类型,重视事前、事中审计

高校内部审计应把审计转型与发展放在首位,要从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对尚未实施的经济事项进行事前审计,对其他部门实施决策的具体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事中监控。有效利用内部审计的经常性、及时性特点,推行日常审计方式,对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审计。传统审计普遍使用的是事后审计监督,只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要将监督“关口”前移,做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要有预防胜于纠正的服务意识,以便更好地发挥审计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作用。

(七)转变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内部审计从手工方式向计算机审计方式发展。以前在开展财务审计时采用手工查账方式,当财务部门所有的财务数据及信息都在计算机上处理的时候,手工查账方式将会忽略或不能发现哪些财务信息存在风险。通过与财务部门计算机进行联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高校的信息技术管理部门共同研究,可以解决硬件问题。从软件角度上看,内部审计机构应购买财务审计和工程造价审计方面的软件,实现从手工计算审计转变为计算机计算审计,这样的审计结果更准确,更具有可信性。

总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管理层应该积极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开创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沈明文.高校内部审计有效性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4).

2.段慧敏.我国审计资源整合的理论分析[J].审计月刊,2006(2).

3.张文杰.整合管理思想对审计资源管理的启示[J].审计月刊,2004(12).

篇8

一、偿债的对象*范围

20*年12月31日前,县、镇政府,村级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中小学校,为完成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施工单位垫资以及向教师、学生家长*其他个人借款等形成的债务。主要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不包括教职工宿舍修建及设备购置、农村中小学人员工资*运转债务、20*年12月31日以后发生的债务、民办学校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明显超标准兴建的非教学必需硬件设施形成的债务、债权债务关系不明晰导致难以认定的债务。

二、总体目标

20*年,全面完成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化债工作本着先易后难,优先偿还与分段偿还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并建立健全制止发生新债的长效机制。

三、偿债资金管理

偿债资金主要来源于省补助资金,不足部分由县财政承担。偿债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中央、省拨付的“奖补资金”及县自行安排的偿债资金,按照省财政厅财库〔20*〕385号文件规定拨入“县级财政特设专户”,所有债务偿还一律由县财政部门通过“县级财政特设专户”直接支付到债权人。偿债资金支付的具体流程、国库集中支付使用的有关支付凭证及会计核算管理按规定执行。县化债办要进一步细化偿债资金筹集与支付的核算,设立化债债务会计核算帐套,并建立债务项目的偿债台账。

四、偿债方法及步骤

(一)偿债方法。

1、对锁定的债务进一步核查,切实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不违规。

2、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按照商业化原则,由债务人与债权人银行充分协商,通过债务重组、停止计息,债务核销等方式处理。

3、区分轻重缓急,明确偿债顺序,坚持三个“优先”:优先偿还教师、学生家长等个人*工程业主的债务;优先偿还因病致贫、遭受灾害的农村债权人的债务;优先偿还债务本金。

(二)偿债步骤。

1、债务偿还先由债权人提出还款申请,并由债务人进行确认。债权人按要求填写《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还款申请审核表》(见附表一),连同证明债权的有效凭据*身份证复印件,提交给县化债办(设在县财政局);县化债办收到申请后及时通知债务人,由债务人对债权人填写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还款申请审核表》予以确认,并提供能证明借款存在的有效凭据,核实债权人提供的相关资料,并签署具体意见。

2、县化债办收到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签署的意见后,会同县教育、财政部门进行审核。县财政、教育部门主要是审核债务的真实性,剔除不实债务,提出审核具体意见,并附相关审核资料。县化债办根据部门的审核意见及其提供的审核资料进行复核,对最终的还款数额进行确认。经复核无误后,县化债办将拟偿还债务的相关情况同时在债务人所在地*项目学校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公示无异议或有异议经查实,报县化债领导小组审批后,由县化债办与债务人签订债务认定责任书。

3、县化债办根据领导小组审批的结果,开具一式五份的书面《还款通知书》(见附表二),一份留存,其余四份分别通知债权人、债务人、项目所在学校*财政部门,同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供已经审批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还款申请审核表》的复印件。县财政部门按照省财政厅财库〔20*〕385号文件规定,根据《还款通知书》及所附的复印件,在5个工作日内从“县级财政特设专户”直接将款项支付给债权人(债权人应出具收条),同时将转账凭证的复印件交化债办。

4、县化债办根据留存的《还款通知书》以及财政部门转账凭证复印件,填写《*县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偿清项目销号确认表》(附表三),并将销号情况录入“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监管系统”软件,对已偿还的债务实行销号,直到全部债务偿还完毕。

5、每个债务项目偿还完毕后,县化债办将债务项目的申请审核、审批、资金支付等资料全部归档,装订成一个卷宗,保证债务审核资料真实、完整。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工作,各级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由财政、教育、农业、审计、监察、法制办、金融办等部门单位参加的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亲自抓、负总责;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分工协作,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制定预案,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确保农村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农村社会稳定,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顺利进行。

(二)坚决制止发生新债。对涉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项目严格把关;对学校的各项预算支出,严格审核;对超标准、超预算*没有资金保障的建设项目与投资,不予批准立项;严格控制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严禁将用于偿还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资金挪作他用,严禁动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偿还债务。在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保障农村中小学的正常经费需要的基础上,确保不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篇9

关键词:教育内部审计; “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教育内审对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部把今年确定为“教育经费管理年”,对相关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由此可见,强化教育部门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已刻不容缓。一是规范教育经费管理的需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06年建立已来,免除了学生杂费和教科书费,实行了寄宿生贫困补助;同时,高中(中职)阶段也实行了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免除学费等政策,改善办学条件的长效机制已稳固建立。但部分学校在经费管理和使用上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急需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入实施监管。二是回应社会对教育经费质疑的需要。一边是财政投入大幅增长,一边是边远山区和城市(镇)入学难矛盾仍然显现,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教育经费使用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已成为社会舆论质疑教育经费管理的焦点。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如何应对,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思和重视的问题。三是励行勤俭节约的需要。中央提出励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八项规定”,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教育内部审计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进一步规范“三公”等经费的使用。四是强化教育财务管理的需要。从本次教育财务审计的情况来说,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客观上存在诸多不足,亟需改进和完善,容不得我们有半点的懈怠。总之,随着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管理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更为迫切,社会关注度更高,用好管理好教育经费事关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

二、教育内审要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教育内审和教育事业要得到健康发展,长效保障机制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一)强化内部审计对内控制度的分析评价机制

1.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的分析评价机制

一是审计学校是否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二是审计各项制度是否交错重复,是否过时,是否违法违规,是否与本校实情相符,是否可操作;三是审计各项制度是否解决了发生情况谁管、谁负责,结束后整改的问题。审计后作出客观的评价和后续的要求。

2.建立健全学校财务内控制度的分析评价机制

目前,各级学校均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控制度。审批者与执行者分离,形成了权、账、钱岗位分离的基本制度格局。但是,部分学校经济活动程序不够规范。完善的经济活动程序应是:决策经办验收审核审批支付入账反馈。

教育内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内控制度的分析评价机制,弘扬先进,鞭笞落后,传播正能量。

(二)强化教育经费预算的内部审计

1.强化年初综合预算和年终调整综合预算的审计

财政和教育部门在年初综合预算、年终预算调整中,各校要按上级的要求,及时编制和上报。重点掌握自筹资金,合理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预算的编制。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密切配合,及时准确编报。教育内部审计对预算编制的审计原则:除政策规定的原则外,主要是:做到年终略有结余;单位资金累计赤字的,要制定计划,逐年按计划足额偿还负债。对不按上述原则编制年初预算和年终预算调整、隐瞒实情的,预算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将追究责任。

2.强化单一经济事项预算及预算调整的审计

专项资金安排的经济事项的预算及预算调整按其专项资金管理的要求办理。对学校自筹资金及财政安排公用经费单一经济事项的预算及调整预算的审计原则如下:

单一经济事项立项:在有资金来源的原则下,要经学校领导集体研究,较大项目经教代会讨论通过,严禁校长一人确定。

单一经济事项预算及调整:经学校集体研究确定其范围、标准、数量、资金总额及质量要求,应报批的有报批资料,有协议、合同、检查、验收等资料。在单一经济事项的实施过程中,如需调整,增加资金量的,按立项程序处理。对无立项批复和不按规定程序调整项目的,将追究责任。

只有严格预算的编制及执行监管,才能有效控制新增债务和缩小原有债务规模,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决执行。

(三)强化对公用经费的内部审计

1.强化对负债和公用经费结余学校的审计

负债(赤字)学校,在规定的时限内向主管部门上报化债计划。化债计划经本校教代会集体审议通过后,抄送教育审计室,以此作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内审依据。化债好的学校,建议财政部门在专项资金中适当倾斜。

公用经费有结余的学校,要在规定时限内向主管部门上报结余资金使用计划。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购买学生文体器材、实验室作药品、设备设施等。结余资金使用计划经本校教代会集体同意后,抄送教育审计室,以此作内部审计依据。

2.强化租车费、伙食费支出的审计

长期以来,学校租车费、伙食费严重超标,挤占学校其他公用经费,严重违反教育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成为教育经费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关注点。提倡在工作中轻车简从;压缩会议次数、规模和时间;减少接待陪餐人员、用餐次数,不超标用餐;严禁学校内部会议集体用餐。学校不得巧立名目,以会务费之名发放补助。

3.强化挤占公用经费发放奖金、补助的审计

教职工的奖金、补助严格按文件规定发放,各单位不得以代课补助、加班补助、假期值班补助、会议用餐补助等名义发放奖金补助,不得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发放奖金补助。按标准和政策规定的范围计提职工福利费,职工福利费主要用于集体福利和对贫困教职工的补助,不得平均发放。要规范工会经费和退休人员活动费管理。

4.强化公用经费支出项目追踪审计,评价资金使用效益

在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审计中,我们发现:学校公用经费在确保基本运转后被挤占的现象严重,用于学生图、音、体、基本实验实作的金额极小,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今后的教育内审,将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支出将作定性定量的分析,对其资金使用效益作出客观评价。对那些盲目绿化、美化校园的项目,对那些可纳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长效机制的项目,对那些购置办公用品数量超过一学年使用量的项目,将进行追踪审计。

三、教育内审要加强专业队伍和制度建设

教育内审人员是其他制度和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有力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需加强内审队伍和制度建设。

(一)加强教育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我市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起步早,专、兼职人员配备整齐,审计业务正常开展,对规范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发挥教育资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当前部分内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针对这种情况,一是要继续稳定教育审计室的专职内审人员,充分发挥审计室的龙头作用,各学校要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兼职审计人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使其安心工作、创造性地工作;二是要积极为专兼职人员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的内审队伍。

(二)建立健全教育内审人员激励考评机制

为全面实现我市教育的发展战略,只有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激励考评机制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才能调动内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觉性;才能营造出内审人员爱岗敬业、自我约束的内审文化,从而带动和提高内审人员整体的工作效率。

(三)建立健全教育内部审计制度

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 信贷资金 财务风险 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116-02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

1.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教育资源的紧张。由于国民及国家总体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这为高校的发展创造出新的历史机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增强竞争力,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各高校纷纷以“做大做强”作为发展方向。但是,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类专业设置的增加,学校原有的教室、校舍、教学设备等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以及高级教育科研人才无法满足需要。各学校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及重金引进高水平人才。

2.财政投入不足,学校寻求举债发展。高校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对教育加以投资,但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总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从近几年情况来看,财政预算中教育投入的比例偏低。所以总量不够,增长缓慢的教育经费,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此情况下,各高校都在努力尝试打破原来单一的财政拨款筹资模式。除依靠政府拨款、学费收入、科研经费、社会捐助外,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债就成为最直接、有效地选择。

3.学校固有模式,导致对财务风险控制不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作为事业单位被列入社会非生产部门,实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对有形资产缺少现值估价,对无形资产也无法确认,特别是缺少对举债规模、资金使用成本的科学有效控制和评价体系,使财务风险徒然增加。

二、财务风险控制不当的危害及后果

1.财务风险控制不当的危害。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务资本而产生的在未来收益不确定情况下,由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小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财务风险控制不当将直接危害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直至发展与生存。

2.财务风险控制不当的后果。高校的信贷资金属于高校的借入资金,属于高校的负债,与政府拨入经费和学费有着本质的区别。高校利用信贷资金,需要支付资金成本和按期归还本金。如果高校在使用信贷资金中不能坚持“经济效益”原则;控制举债规模、注重投资质量;分析预测投资后为学校带来的资金回流量。高校会因债务负担过重而影响正常财务支付,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职工收入福利无法保障,使学校正常工作难以为继,并可能导致无法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如果贷款不能展期,甚至还存在着被债权人而破产还债的可能性。

三、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几点意见

为有效控制高校信贷资金财务风险,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高校贷款的指导思想、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管理均作了规定。进一步加强了高校贷款行为和资金管理,这是政府部门为指导高校规避财务风险而制定的指导性政策。各高校应自觉遵守,积极行动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一)强化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融资观

1.充分认识高校在举债中应承担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贷款高校作为贷款的主体,必须承担还贷责任。银行作为经营性股份制企业,股东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商业行为,决无可能不顾自身利益而为学校发展买单。

2.严重依赖政府的思想是危险的,一切要靠自己把握。高等教育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高等学校具有非盈利性质。理论上说学校发展应该由财政投入。但这是不可控的,国家会不会承担这些债务,怎么解决、什么时候解决?因此,那种认为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无视风险,不顾后果的思想是非常无知和可怕的。它可能断送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民主决策,树立“效益第一”的思想。要科学规划学校发展,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实事求是正确处理好学校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坚决反对追求奢华、超标准的浪费行为。贷款项目和额度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并充分征求广大教职工意见,经学校最高决策机构集体研究决定。

3.正确认识财务风险并积极应对。必须充分认识到贷款的高额利息支出及本金偿还对现有教育资源产生的负效应。应注重分析投资后是否能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资金回流,也就是能否创造新的更多的收入。在此基础上预测预期偿还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还贷计划和措施,以保证高校事业健康、平稳的发展。

(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

高校贷款规模要与学校的发展规模及预期偿债能力相适应。如果学校贷款规模超过学校的承受能力,学校将面临财务风险。因此,高校为防范风险,应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评价模型来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高等学校贷款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保证未来债务偿还期间内,每年具有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可偿债资金。高校的收入来源可分为限定性收入(有指定用途)和非限定性收入(无指定用途)两大类。只有非限定性收入才能作为高校偿还债务本息的资金来源。

非限定性收入=(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附属中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交款+其它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

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必要的刚性支出。

必要的刚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必要刚性支出

贷款余额规模≤债务期(n年)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还贷系数(非限定性净收入用以还贷的比例)+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资金(比例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

其中:债务期(n年)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基期非限定性净收入*(1+预计非限定性净收入年增长率)n*以n年期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i为折现率、期限为n年的复利现值系数。

贷款规模应控制在此范围之内,超过就应对财务风险发出预警。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降低风险系数,加强内部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

1.多渠道筹集资金降低风险系数。为有效规避财务风险,高校应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分散风险,增强还贷能力。

(1)政府拨款是大学经费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这部分资金属于高校的自有资金,既没有资金使用成本,也不需要归还。因此,大学应积极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根据政府的需要,尽可能多地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

(2)学费收入是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目前,宏观经济面通胀预期明显、人们对高学费非常反感。高校通过提高收费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可行性非常小。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拖欠学费是全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这其中也不乏恶意欠费。因此,通过高校收费制度创新、多种形式办学、做好助学贷款等工作,多渠道增加学费,尽量降低欠费率,为高校增加经费来源。提高高校的自有资金比例,增强高校的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3)大学争取社会捐赠也是一条有效增收渠道。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传统筹资渠道的优势,大学应该设立专门的募捐机构,发挥大学董事会及校友会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募捐范围争取更多的办学资金。

(4)创新筹资资渠道。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人才、科研成果、仪器设备、建筑及场地增加收入;进行资产整合、债务重组、创立教育基金、发行教育债券、实行期权激励等增加经济来源,化解财务风险。

2.加强内部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

(1)科学民主决策。高等学校要切实履行重大决策集体决定制度。在申请贷款前,要充分评估未来还本付息能力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把贷款的余额限制在可控制范围内。在重大项目支出前,要科学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效益性,避免出现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

(2)建立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强化财务管理。高校债务情况要作为领导干部任期考核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范围,对擅自举债,给国家、学校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其责任。

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收支,对应收的款项要坚决收上来,确保收入的稳定。对超预算的支出,要严格控制,确保支出不超预算。加强成本核算,增强增收节支意识。如通过一定渠道盘活闲置不用教学设备、设施;对急需的教学设备、设施采用租赁等方式,以减轻财政压力;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减轻学校负担等。

(3)培养全员风险意识。要培养广大教职员工的风险意识,使他们主动关心和参与学校财务风险管理。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从自身和身边的事情做起,为学校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分钱。

四、结论

通过分析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及危害,我们可以增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和警惕。通过强化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融资观;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严控贷款规模;实施多渠道筹资,分散财务风险;加强内部管理,严控收支水平,财务风险就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使高等教育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Z].2004

2.杨朝晖.试论我国地方公立高校债务的化解途径.教育财会研究,2009(4)

3.靳远文.化解高校债务的途径探析[J].财会通讯(理财),2007(1)

4.黄祥林.高等学校债务的行为分析与风险防范[J].教育与经济,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