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

篇1

贸易保护主义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其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纵观历史,贸易保护主义伴随着贸易的发展,在历史上不断交替出现。上世纪,西方国家历经两次大范围大影响的经济危机,国民经济滞涨。当时的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泛起。从此以后,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大范围影响世界。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各国开始推崇自由贸易。但是各国经济发展情况不一,贸易保护主义并未就此消失。

08年经济危机之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虽然各机构、政府都宣称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但各国实际贸易政策操作中却并非是这样做的。时至今日,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正在减轻,世界经济显现出稳步回升的趋势,但是各类贸易保护案却反而大幅上升。多国遭受其害。

一、经济原因

(一)直接原因: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

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根据历史经验,自由贸易主义居主导地位时,往往是经济较为健康繁荣发展的时候;而自由贸易主义被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往往是经济处于倒退停滞的时候.可见贸易保护主义总是与经济衰退捆绑出现的.尽管各国出台各类经济刺激方案,试图促进国内经济复苏,但全球经济依然陷入严重衰退。于是在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背景下,保护主义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

(二)重要原因:“去全球化”思潮的泛起

自上世纪末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的产业格局逐渐进行重组,生产要素也在重新进行高效有序的分配,大多数国家经济呈现良好发展的趋势.然而,当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逐渐扩大,开始严重影响发达国家时,这些国家的政府开始重新思考和衡量。 他们认为“全球化”的推进客观上造成了本国的就业岗位锐减,致使国内矛盾加剧;其次还使国家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是低成本生产,从而对这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所以,由此产生的“去全球化思潮”,也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三)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前各国之间的不平衡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产生的,但在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各国各地区产业及资源进行重组,客观上造成了比如以我国为代表的低成本产品逐渐蚕食发达国家原有的市场,同时,在生产链和销售链上,完成着有低端到高端的转变.所以当前,各国之间的不平衡演变成了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不平衡.

二、政治原因

(一)贸易保护主义反映了政党政治利益与选举的需要

根据历史经验,当经济低迷,国家贸易政策趋向保护性,而政府换届和选举等国内政治因素对贸易政策导向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去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上,奥巴马所在的从前受凯恩斯主义影响,主张经济干预,保障国民福利,所以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由此可见,奥巴马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政治因素的影响.

(二)各种利益集团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发达国家产业保护政策与国内利益集团具有微妙的关系。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往往是政府平衡国内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的产物。目前,发达国家国内矛盾严重加剧,甚至欧盟的希腊和爱尔兰政府陷入了濒临破产的境况,此时发达国家中,各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压力,催生出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

(三)国家利益至上的政治原则影响贸易政策的制定

贸易政策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国家核心利益左右着国家贸易政策的走向。例如,由于美国在次贷危机以及其后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美国当局意识到,美国的全球利益面临着中国这个新兴国家的严峻挑战,美国通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人民币汇率等手段阻止中国产品的出口,战略上起到了阻止和延缓中国崛起的目的。

三、制度原因

WTO规则中,有这一些模糊不清、定义不明的漏洞,为WTO成员利用制度漏洞,进行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可能。例如,发达国家可以以反倾销、反补贴的名义对发展中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例如2009年,美国就中国轮胎出口问题而展开了特保措施,以及其后我国遭遇类似的贸易摩擦案件涉及广泛,如:钢铁、鞋、玩具、轮胎、铝制品、日用品、机电、矿产、养殖品,我国遭遇损失严重。

篇2

从金融市场挖掘次贷危机的原因,强调次贷危机中金融衍生品的滥用与金融市场操作混乱造成的影响。何帆、张明(2007)认为利率提高和房价下滑是次贷危机发生的导火索,从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市场操作视角出发,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是:宽松的贷款标准和各种花样翻新的贷款品种的证券化以及人为高估的信用评级。

2金融监管不力

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对全球推广过程中日渐严重的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在马克思危机理论中,马克思通过贴切实际的生产关系、交往关系以及他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阐述紧密联系,从而得出货币和金融危机的理论。而且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金融危机有规律地出现和爆发,使它的许多特点都表现出来,这些都在无形中为马克思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条件。他在研究自己所处时代金融危机的同时,还顺势寻找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对之前的金融危机展开阐述,阐明了能够造成金融危机的实际条件,及其本质、发生机制、与生产过剩危机的关系、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等,从而形成和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危机思想。建立的金融危机思想,其出发点就是货币理论。由于货币和商品产生对立,且一定要进行互换的情况在价值形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马克思表示这种情况下在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出现货币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概率会很大。第一,买卖商品时期相互分离就包含危机的可能性。商品在买卖过程中,被分成了卖和买两个阶段,这样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处于分离环境下。在这样的环境下,商品和货币之间的转变就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进而导致兑现价值和生产商品时出现间断等危机,所谓危机就是让两种既相干又单独的个体被迫合并在一起。第二,商品买卖中货币与商品的时间分歧随着信用机构的不断改革发展而被逐步放大。纵然信用代表的是优良品质,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虽然统一货币具备多次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并可以通过信用实现,但如果其中某一个企业在支付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那么很可能促使在很多点上终止了社会支付链条,并且涉及信用机构或其他企业,最终导致金融危机。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是最深层次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只要社会经济在发展,出现经济危机的现象就无法规避,由于构成人们经济、社会活动的就是货币和商品,且二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金融危机。马克思曾在其金融危机理论里指出“:万一劳动的社会性质体现在商品的货币存在上,进而使其成为一个脱离实际生产的物品,那么不可回避的就要面对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或者独立的货币危机[3]。”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不仅组成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而且依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生产范围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是由资本的本性造成的,并导致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通常情况下,生产过剩的危机和银行信用的危机往往成为经济危机的两种类型。马克思认为,资金链条的中断表示出现了货币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债务不能变更为现实货币,货币也不能用商品转换,所以导致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以及引起商品贬值,信用货币亏损的状况最终导致工厂和银行的破产。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特征论述的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1)突然性金融危机总是毫无征兆的出现,没有人会想到它会到来。马克思根据十九世纪发生的金融危机非常明确地说出“:所以,在崩溃之前,营业都是一如既往,没什么突发状况……在崩溃即将来临之际,营业都是像平时一样,甚至比平时的生意还要好。”[4](2)传递性在危机比较广泛的时候,所有国家的支付差额,特别是商业发达的国家,都存在逆差,这样的情况是按照支付的序列,在这些国家的不同时间段像排炮一样的发生;而且,不论在任何一个国家,拿英国做一个比喻,如果英国爆发危机,那么所有的国家都会出现一样的危机,这是马克思以前的观点。马克思对危机的根本原因作出解释“:所有危机的根源,都是群众不能进行更多的消费,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金钱,但资本主义生产却无视这一问题,盲目的进行大量生产,生产量应该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的。”[6]经济危机出现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产生的有效需求不够与生产量过多。然而,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理解这一观点。对于局部意义上单纯因投机而产生的金融危机,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否认它们的存在,这些只能看做是“真正的危机”的一个环节。而并非是马克思所讲的“真正的危机”。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原因;表现形式;对策

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中,金融危机居首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金融与经济关系紧密联系,经济越来越容易受到金融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与特点

金融资产或金融市场的危机称为金融危机,常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股票债券市场暴跌等。根据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将金融危机进行分类,如货币危机、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等。近年来,金融危机呈现出多种危机形式混合的特点。

二、金融产生的原因

诱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如信用风险、经济政策等。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为例,美国社会住房需求逐渐降低导致银行提高短期利率,造成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不断提升,无形中增加购房者的还款负担。住房需求降低,买房者数量变小,使房屋难以出售,以抵押住房进行融资的方式变的难以实施。大批还款人不能按时向银行还款,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情况,只能宣告破产,大批金融机构倒闭成为金融风暴形成的导火线,随之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尽管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抵御金融风险能力,但是金融危机还是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使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大。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危机下,其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从美国次贷危机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因此必须从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对我国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进行改革。

三、金融危机的危害

金融危机犹如狂风暴雨,毫不留情的袭击着所有的金融市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层面上遭到波及和影响。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实业在很大程度上遭受损害,而伴随经济危机而来的却远远不止这些,许多国家的公民没有了消费信息,不敢再消费;一些中小企业因为信用不够而拿不到贷款,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本就是势单力薄无法同许多大型企业相抗衡,此时无法从银行贷款来缓解资金链的压力,更使他们举步维艰;根据实际调查,公民的生活受经济危机的损害也较为严重,生活质量下跌,个人幸福指数降至冰点,这些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打击与危害。我们所看到的金融危机,犹如不知餍足的野兽,时时刻刻准备侵吞国家、企业、个人的金钱、精力、时间,甚至一切。由于金融危机破产的企业和个人数不胜数,倾家荡产生活无以为继的的人也不胜枚举,各个企业单位的裁员风波不断,这些因素和问题也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而已。看不到的还有更多,数十年经济发展如霜打的茄子萎缩,这对国家、社会和整个世界的负面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

四、化解金融危机风险的具体对策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政府调节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可以人为的调节市场供应与需求,确保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可以采取许多宏观调控手段,例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以化解金融危机风险。经济手段方面通常可利用价格、税收、信贷及工资等调控经济。法律方面可以制定相关的经济、金融政策,维护市场秩序。行政手段方面可以采取强制性命令直接控制市场,宏观调控是控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可以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2.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市场的自由性和调控能力,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能拉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各方商业人员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有利于打开市场,扩大内需和外需,对中小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只要市场活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金融风险的到来。健康有序、活泼自由和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市场对化解金融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由此可知,政府要根据实际国情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科学有效地利用货币政策来化解难题。

3.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生产力

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成为一切的焦点,如何规划经济、搞好经济、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都显得至关重要。可以说,经济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经济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满足是其他任何事物都难以替代的。而发展经济当务之急和必经途径就是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大幅度上升是经济健康飞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上去了,经济就搞上去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都要清楚的认识到,谁都离不开谁,二者密切相关、互相作用。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金融 创新 经济增长

世界许多国家都经历了深刻的金融创新过程,改变了这些国家金融业传统的经营局面,为金融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在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的背景下,使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趋复杂,世界范围内都在探讨金融创新在金融危机里扮演怎样的角色,它孕育着新的风险,但也蕴含着推动经济增长的助剂。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应当持续走金融创新的道路,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1.金融创新、经济增长、金融危机三者之间的关系

1.1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现状

金融创新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70年代逐渐活跃,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进行金融创新,并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创新浪潮。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紧密相联,金融发展又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那么,是否可以认定金融创新理所应当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呢?过去20余年间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使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趋复杂。在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的背景下,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致命威胁让全世界都在探讨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金融创新就是其中之一。金融衍生品创新的泛滥,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的放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研究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较少,同时,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定性分析是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的侧重点,实证分析很少。但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众多,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探讨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探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实证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针对我国有影响力的研究仍较少见。

1.2金融创新的界定

金融创新定义纷繁多样,大多源于熊彼得“经济创新”的概念,如美国金融学家莫顿·米勒认为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组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我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并认为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市场创新。

2.中国金融创新概况

我国的金融创新是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逐步开始的经历30多年的发展和变革,我国金融创新在金融工具方面、金融业务方面、金融市场方面、金融技术方面、组织制度方面、管理制度方面等都取得了很多成就,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而我国金融创新发展时间短、不成熟,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浅层化、不彻底。

2.1中国金融创新的成就

金融创新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是由于经济发展对于金融业的需求增多;二是由于金融机构自身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的增加的金融供给;三是由于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监管当局给予了金融创新一定的空间。

金融工具种类正在逐渐增多,金融中间业务多样化,各种业务逐渐扩大。金融市场种类和层次初具规模,金融技术如金融信息、金融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银行体制,中央银行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管制,对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逐渐完善。

2.2中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a.自主创新产品较少,吸纳性创新多。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创新的金融产品达70多种,但80%左右是从外国引进的,真正具有我国自主创新的产品较少。

b.规避风险创新少,主要表现为盈利。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中,追求盈利的创新居多,防范风险的创新少。除了外汇业务有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和部分商品期货之外,一些具有重要风险管理特征的金融工具基本没有。

c.金融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更多的是当市场出现某些金融需求时,金融机构才开始进行市场创新,来满足市场需求,这样会导致创新不成熟,缺乏整体层次感。

3.金融危机下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认识

3.1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

统计800年来历史数据,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休戚相关、荣衰与共。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那就是一部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往复更替的历史。

然而,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推动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进行资本化和金融化的改良,促使金融法律与监管体系的完善,以更大力度的创新来防范金融危机的再次来袭。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一次次的金融危机使得受损国家的金融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但是,不是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促进了经济和金融发展。考察150年来,自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狂潮”(史上第一次被记载的投机性泡沫事件)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每10年就要发作一次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案例,受害国家无不痛彻心扉。

3.2经济增长与金融危机

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多次爆发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这引起了全球对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泛滥发展所带来的风险扩散负效应突出显现,“过度市场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引起广泛关注。

3.3金融危机下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解和启示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随着经济全球化成为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跨国商品、服务商贸、流动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规模和形式增加,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频繁,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这也使得金融危机在全世界或多地区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近年来金融危机呈现出多种形式混合的趋势。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给世界经济和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地冲击,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秩序在这两次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因此,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危害,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示,适当调整国家的经济政策和金融秩序,对减弱因金融危机产生的危害,维护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金融危机与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

(一)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金融运行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既有机遇,又有挑战。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也遭受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资本依赖性很高,对外币市场的依赖性也很大,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发达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从发展中国家撤回资金,从而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流动性紧张。此外,发展中国家是国际市场的主要原材料和能源供给国,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使得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下滑,外汇收入缩水。此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也因金融危机的原因减少或搁浅。这些原因造成了2009世界经济首次出现自二战以来负增长的一年。为了应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发展中国家及时调整国内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金融危机也促使了国家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一段时期内,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达国家经济也会出现增长,但是增速不会太快。

(二)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外资、投资等方面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经济和金融实力不强的问题,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较高。目前,发展中国家已然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加工厂和原材料供应地,出口商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变缓,受到直接影响的是国际贸易,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收入效应和影响相对汇率水平的价格效应。

二、金融危机与我国国家金融开放现状

我国的金融开放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遵守《服务贸易总协定》以及申贸之前的承诺,逐步对银行、保险和证券业采取市场准入,但是还存在着金融服务贸易规则层面开放度较高,实际开放度较低的现状。在资本账户方面,总体上看我国资本账户管制的程度还很高,导致了我国金融市场效率较低和金融机构缺乏真正的活力和竞争力。此外,在持续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出口产品只是产权和科技含量较低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尚存在众多的限制因素。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危机开放的启示

(一)加强、改善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扩内需、保增长

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保证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其中包括扩大投资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信贷投放,同时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增加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依靠国内需求的增长来拉动经济发展。在积极利用外资的同时,确定国家金融观念,保证银行、证券、保险业在金融开放中中资金融机构处于主体地位,加强金融监督力度,使金融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实行有限度的竞争。

(二)实行金融业务为主、自营业务为辅的模式

金融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作为中介为实体经济提供并购、融资和理财等服务,而自营业务则是金融机构依靠自有资本金从事业务经营的模式。金融行业诞生之初就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实体经济的客观需求,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综合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水平还不高,这就要求我国金融业应该以业务为主,避免以自营业务为主时出现的行业内部逐利而舍弃金融业服务宗旨的本质,防止虚拟经济过度反应和经济泡沫现象的出现。

(三)加快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金融业的国际化和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

金融体系效率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总量和规模,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结构和效率,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金融体系效率不高,金融服务业和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当前,我国应该加快金融业开放程度,转变和深化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投资关系,提高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开放金融市场,在创新和开放中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即开放和保护的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能够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得到一些启示,在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发挥金融行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促进我国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素华,胡胜德.对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自由化的思考.商业经济,2011(04).

[2]吴浩.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借鉴意义.科技信息,2011(29).

[3]黄方亮.金融危机、金融开放与金融产业的规范发展.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10(01).

篇6

金融危机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经济全球化视域下,世界经济逐渐连为一体,联系日益紧密,更加剧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广度。在此基础上对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进行相应的研究与探讨,有利于从根源处了解金融危机产生原因,从而使各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金融危机相关内容,便于预防与应对金融危机的产生。据此,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着手,简单介绍了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与内容,并且阐述对我国的一些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形成机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48

0引言

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一次巨大变革,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自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金融行业也渐渐与世界接轨。因此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在增多。自2007年4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的金融市场遭受了重大的冲击。该次贷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市场产生了消极影响,并且进一步延伸到了全球,也对我国的经济市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需做出相应的调整,减少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

金融市场复杂多变,加之大到各国经济、小到金融产业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已逐渐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形成金融危C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主要表现为三点。

1.1金融交易与交割的分离

金融的第一功能体现在以转化闲散资金的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该过程中,金融交易与交割等多个环节出现分离,使得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其风险因素以及不可控因素较大,给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壮大埋下危机隐患。同时金融创新产生的工具增多,也增加了金融危机产生与形成的可能性。在其发展过程中,风险因素与不可控因素不断累积,当其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即使是金融市场中偶然发生的事件也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而形成金融危机。

1.2经济周期的波动影响下的金融周期性波动

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金融,不仅影响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受到现代经济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其周期性波动受经济周期的波动影响。根据数据调查与分析,金融周期只有在正常、平稳状态下才有助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而经济周期的波动深刻影响着金融周期,造成金融周期性波动,从而为金融危机的产生提供条件。

1.3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

经济环境是金融产业与活动的外部环境,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美国次贷危机形成根源之一,就在于其金融监管存在漏洞,监管力度不足,使得金融活动中人与人的博弈、心理、合约、信息等诸多因素皆受到影响,其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使得经济环境较为恶劣,给金融危机的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并且,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将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金融危机的产生更具危害性。

2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

就美国而言,金融危机的出现有必然性原因。从根本上来看,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生活模式存在很大的隐患,并且就体制机制方面,金额行业一直处于宽松、疏于监管的状态,有着几个重要环节的弊端。

2.1次级房地产的按揭贷款

一般来说,购房按揭贷款是先付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首付然后再按月还本付息。可是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以往的十年里购买房子不需要首付,半年内也不需要还本付息,并且五年内只付息不用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子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贷款。这种购房按揭贷款模式使美国人民普遍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使人们都住上了大房子。这种经济辉煌的背后就潜伏着经济危机的隐患。

2.2日益膨化的住房泡沫

美国一直以来都存在借贷消费的习惯,次贷危机便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美国一些银行为了拓展业务,极大程度上放松了借贷的条件和要求,使得许多信用程度不够的人也能在银行办理房产贷款,并且存在一部分投机者利用次级房贷赚取经济利益,由此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不景气、低落等现象时,多数投机者和无能力还贷者无法完全付清贷款,便造成极为严重的次贷信用危机,房地产泡沫与金融泡沫面临破裂威胁,进一步发展成为金融危机。

2.3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

由于虚拟经济的兴盛,美国金融市场较为活跃,其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较为剧烈的竞争行为,由此各金融机构为增加竞争力,均推出各式各样的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如只需利息的抵押贷款产品,借款人使用这款产品时,在前几年无需担心本金,而只需付出一定的利息,大大削弱了还贷负担,使得许多低收入人群纷纷通过贷款购买物品。诸多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群大量借贷进行消费,滥用金融衍生品形成了次贷信用危机,从而加剧了金融危机的形成。

2.4房产债券的缩水

房地产市场与诸多金融产业存在紧密联系,其价格泡沫的形成易产生连续性与连带性影响,房产债券缩水正是其表现之一。上文中提到美国许多低收入人群在银行优惠政策支持下,纷纷通过借贷进行消费,由此造成巨大的次贷现象。金融市场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美国经济环境变化如银行加息政策的出台、人民收入下降、信用危机等使得贷款消费群体规模下降、房地产价格回落,在其形势影响下,各金融机构及个人纷纷抛售抵押债券,由此引起债券机构和发行机构陷入困境,并逐渐演变为破产和倒闭,形成金融危机。

3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出口贸易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调整经济结构加强法律法规的管理,还要扩大内需,增加国内消费。

3.1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管理,完善基础设施

金融危机的产生与危害表明,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管理、严格控制金融行业监管制度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但要实施运转就仍然需要完善。首先,应该要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设备,提出对金融行业治理结构和产品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进一步对金融行业非内部财务信息进行公开纰露等内容。

3.2调整财务政策,增加资本性支出

政府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国内需求,刺激经济消费,同时,政府还应该增加社会保障、医疗及教育的投入,使人们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消费。另外,可以M一步改革增值税,降低各企业的税负,从而促进投资,并且缓解出口型企业的压力,避免出口过快下降。

3.3化解风险,扫清障碍

金融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银行产业中存在的不良资产是影响金融行业正常、平稳运行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形成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着力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从根本上扫除障碍。

3.4协调与各国的经济关系,提供良好条件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前列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国际社会中保持自身大国形象,努力协调与各国的经济关系,为局部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将经济维持在平稳的状态,避免对外依赖性过大导致经济不平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外部带来的影响与冲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建设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在金融方面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方式与手段,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与层次,确保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昱.美国次贷危机形成机理及其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9,(8):356358.

[2]张为付,邹佳,殷英.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传导机理与对我国的启示[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2):1115.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美国人有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钱。然而。天上掉不下馅饼。这就要碰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钱保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常规的做法是借债和捞钱。

先说借债。美国人在世纪之交,储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钱花,负债的水平相当高,据说已达10多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们的人民币来说,1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08年的财政收入约6万多亿人民币。即使什么钱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有人说过。美国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如很多国家都买

美国的国债,我国到2008年底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727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的23.6%,已经超过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现在,我们还在买美国的国债。

再说捞钱。多年来,他们挥舞着美元的大棒,认为经济的增长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是热心地去制造科技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和衍生产品泡沫等等,以便捞钱。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很容易养成投机的心理。投机虽是市场的剂,但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所制造的泡沫总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使市场失去稳定的基础,引发金融危机。例如,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逐步地放弃需要资本金很少、以赚取佣金的主业务,而是不务正业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级贷款”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投资。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要交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的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一旦投资银行不能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时,就容易引起投资银行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就是教训。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虽然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具有推进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风险的一面,是把双刃剑。因此,必须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美国是推崇金融创新的国度,现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谁也无法搞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的呢?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和推动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可以说,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总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粮,终究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和有眼光。

(三)对经济疏于监管

正反的经验均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和有序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如果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而美国自由金融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峰,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受到惩罚。总理还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实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励

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而大约30年前,则是35比1。在中国,据媒体的披露,中国银行董事长是150万,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水平。金融机构对高管激励措施,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在诱人的高薪躯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助于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如前所说,美国的房贷机构、经纪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则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重奖之下放弃授信标准。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

(五)数学模型的滥用

数学模型本身是科学与严密的,但却是静止的,而资本市场则是生动活泼和瞬息万变的。数学模型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必须对模型计算结果给予科学判断。恰恰是不准确的投资模型,使得华尔街分析师、精算师忽略系统性错误,并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违约率计算上出现预测失误,最终成为这次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存在决定意识。金融危机,既然发生了,人们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对这场金融危机现有的几种认识

下面列举现有的三种认识。

(一)巴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告别经济危机

据有的媒体披露,1998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泰国人一夜醒来,每个家庭的财富缩水了20%。本次金融危机已造成世界4万亿美元损失,大体上每人平均约3万元人民币。这对非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我国有些地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对我国来说,尚未见到这样的指针和数字。尽管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蒙受了损失,其程度估计不会亚于泰国人。根据媒体的披露,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有:

第一,经济下滑。如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沪A从六千一百多点跌到一千六百多点,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因市值减少,中国经济证券化比率也从2007年157.5%回归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业面缩小,失业增加。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千多万农民工返乡,使许多家庭的收入缩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业的业绩下滑,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减少。

不难想象,上述的这些情况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又给精神上带来烦恼。甚至使人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经济和生活失去应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人比7年前还穷,历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亿万富翁自杀。4月22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杀。邻居都讲他是好人,同事讲他的能力出众,去年还获85万美元奖金。自杀原因可能是压力太大。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因金融危机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万富豪在2008年减少了6.6万人,平均流动资产(基金、股票、外汇、债券及其它流动资产)减少120万港元。因此,许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能挥手告别经济危机。

(二)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

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政府根据这一现象,采取了如运用税收和利率杠杆等调控的措施,鼓励买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进一步运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价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买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货

为了促进消费,刺激经济,政府采取了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许多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许多企业也为了使自己手头有真金白银,以便在危机中取得主动,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许多促销策略,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种策略使得部分人认为,经济危机没有什么不好,工资一分也没少,而衣食住行乐都在降价,天天有便宜货可买。有的人一买东西,就可以用好几年。

上述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与科学?

三、必须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场金融危机

针对上述三种想法,相应地讲三点:

(一)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谓的价值规律,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目前还无法加以直接计算,只能借助于价格(货币)加以表现。由于供求关系,价格会随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价值。市场经济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即通过价格信号知道要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所以,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会使生产具有很大盲目性,进而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出现开头所讲的那些经济危机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买卖双方或是某个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受到惩罚后才能知道的,属于事后的惩罚,当发现并要纠正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经济危机是无法阻挡也逃脱不了的。换言之,经济危机不是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而是具有客观性质和不可抗拒性,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另一条经济规律,叫做经济周期规律。这也是实行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形式,在创造高速生产力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为如此,认识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机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二)商品房价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价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思维上往往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首先,从理论上看,商品房价格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最终是被商品房的价值所决定的。也就是价格太高了,背离其价值,很多人买不起,这当然不行,也不可能长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亏本生意没有人会做。其价格问题,只能由市场决定,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决不能倒退到商品价格均由政府规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况且,据统计,房地产行业牵涉到五十几个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到GDP的比重10%,与相关的56个行业加起来占到GDP的40%。这里有个如何照顾到更多人利益的问题。

其次,商品房价格问题,同很多经济问题一样,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温总理2009年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过千万户以上。但是。笔者认为实际比这要多。因为每年的大学生有600万人,不久就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总理这里想说的是,商品房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可总理没有讲另一方面,也就是现在居民手中有钱,光储蓄就有25万亿多元,这还没有包括基金、股票、债券、外汇等。可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钱。又有需求,而商房却大量积压?其症结是开发商与消费方想法不一致,没有找到合理的价格。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处于究竟是倾向老百姓还是倾向开发商这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十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只有房地产行业可能与此有关。如何解决需要与价格的均冲性问题,这正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任务。最近中央发表了房地产白皮书,称由于需求的刚性,再降房价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关于是不是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实,经济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资源也高度地在流动,买个房子会感到很拖累。

总之,商品房价格要降到合理的价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价格不能严重背离价值。

(三)商品低价促销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常识,只有投入小于产出时,社会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节约,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这里讲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节约,时间节约规律被称为是最高级的经济规律。社会对节约要求的强制性,也适用于企业。现在用时间节约规律来看促销的现象,企业能长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吗?如果是这样,企业一定不能生存。现在的促销只是一种战略,而且他们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补偿。促销对于经济危机来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不是长远之计。

由此可见,上述的三种想法均不大科学,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辩证法。对于金融危机,科学的态度应是:一方面是要承认和尊重规律,人类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积极地去面对。也就是说,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

四、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这次经济危机,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显和提升财务理念的好机会,把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当今,每个企业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的建设和管理。

(一)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和建设

财务管理应采取什么战略?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相当多的企业随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询、分析和制订战略,确定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今后应看重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

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关键看能否抓住机遇。现在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投入的每一分钱,在战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不能回到传统发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长的同时,要做到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因为只有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是应对危机的长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订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战略时,我国的实体经济应名副其实,生产经营应重在实业。

虽然融资等问题离不开资本市场,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股票投资。

2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

本来,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机的根源,但如果滥用或将其视为投资工具,就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全年交易量达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已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特别是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据数据介绍,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总量适度的原则。要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要通过投资获利。否则又将演变成不可抗拒的风险。

第二,程控的原则。对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要有内控机制,如果是无法控制,则不能投资。

第三,稳步推行原则。先推行简单、风险低的产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复杂、风险高的产品过渡。

说到财务战略,热门的话题是楼市和股市,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居民储蓄以及货币量扩大的问题。可把它比喻为定时炸弹、笼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和溃堤?估计在未来GDP温和增长下还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对此,在理财战略上怎么应对?

(二)加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随环境变化,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针对现代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这一环境,COSO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认为以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说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从中明白,风险发现就是收益发现的过程。这次金融危机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20世纪30年代有15000多家银行倒闭)?2009年的头两个月,美国又有14家银行倒闭。尽管各个企业倒闭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对风险的管理不到位,资金的风险管理做得不好。根据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育与启示。当前资金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性地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现在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存在着不是内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这是造成资金风险管理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授权与监控机制。因为在风险投机收益的诱惑面前,监督往往无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责任感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风险管理绝不是管理阶层几个人的事,而是要贯穿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万能的,新的情况与问题会不断发生,这就要求做到在授权之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第三,大国之间的摩擦或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会对收汇造成致命的打击。还有不断创新金融的工具,它们都充满风险,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三)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资金是企业“血液”。对此,人们在平日里也许不能充分领悟,但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就不再难以理解了。这次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事实表明。由于现金流动性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还是盈利性破产。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尽管金融危机不是经常爆发,但又很难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希望企业的基业常青,控制负债水平,保持科学流动性,持有必要的现金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所说的“现金为王”的观念。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这并不是说持有现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从理论上说,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具有替代关系。企业现金保持量越多,流动性就越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盈利性;企业现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流动性,这就是利益与风险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很深学问。现有人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6.1%、日本为15.5%、我国台湾为11.6%。相比而言,国内大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比较高: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各国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答案。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的认识

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世界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引进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经本次金融危机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简单的回顾。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他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直存在争论并不断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经历了风风雨雨。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的焦点。对其看法有不同声音:

据资料证明,欧美政治家曾经把矛头指向了按市价计算的所谓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令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又会被迫抛售损失比较大的资产,进一步压低了这些资产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现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参加一次座谈会时指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超前消费及衍生金融产品泛滥。它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公允价值仅是一种计量工具,是一种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机发生的原因。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计量方法上还需要研究。

对这些意见怎么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计量的方法问题,这没有错。但它客观上会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发生波动,从而会影响着经营者与投资者行为,是有经济后果的。问题还在于,所谓的公允价值取得,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同时,公允价值既有如实反映的一面,又会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纵并运用于盈余管理等。具体到本次金融危机,其主要的表现是: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会成为资本市场助涨与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场狂热时,它可以加剧市场狂热;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则可以加剧市场陷入恐慌,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推波助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践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启示。现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流动性管理。流动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它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因此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要能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现金头寸。

第二,提倡交易对象的管理。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管理上,应运用该法获得交易对象的情况概要,对各项财务的指标影响进行判断,包括收益、资本、财务比率是否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第三,重视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尤其是不可观测数据的采用、管理层的判断等,更是企业需要详细披露的内容。同时管理层需要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并解释财务指标的变动,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价值等。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不是恶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现今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论上,不能简单化,而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也就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约束。今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并提出新认识。

篇8

1 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被人们称为金融风暴,它指的是金融资产、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在不固定的区域或国家范围内,全部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标在短时期内快速恶化,具有很强的国际性,最终可能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某个金融市场暴跌、企业大批量破产倒闭、失业率大幅增高等严重后果,给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有时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国家政治不稳等严重后果。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摧毁性危害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思考价值。 

2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2.1 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纵观美国人的消费观,提前消费和过度消费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美国人已经形成了超前消费的消费习惯,这是由美国的社会形式决定的。因此,在美国,“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是势在必行的,这就使得美国人要进行借债消费和泡沫炒作,这样才能让他们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而为了拥有充足的资金进行超前消费,美国人想到了借债和捞钱。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美国向全世界进行借款,来支持美国人的超前消费。目前,美国人民的透支消费水平已经达到十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另外,随着美国人民综合意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可以通过炒作科技网络、房地产以及相关衍生产品来达到捞钱的目的,而不是想着通过自身的努力工作与打拼来得到资金。这种情况势必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滋生投机心理,进而导致泡沫经济空前发展,使市场经济难以控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2.2 金融市场监管不力 

金融市场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也是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市场经济自身就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但是却有着局限性和滞后性,总是不能及时准确的对市场冲击做出调整。而欧美国家向来奉行市场经济自由主义原则,在市场运行过程中一味的放任自由,从来没有建立完善过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这必然会导致市场经济出现混乱,进而造成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2.3 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金融创新能够提高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能够大大加强金融对于整体经济运作的经济发展的作用能力,对于金融的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还拥有着放大金融风险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合理有限的运用金融创新,不能无限制的使用。美国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就是无限制的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而不考虑由此引发的后果。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助长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世界金融市场危机。由此可见,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 

3 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我们可以将这次经济危机作为提升财会管理工作能力的平台,通过经济危机得到的启示,我们可以将自身的工作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3.1 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建设和研究 

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后勤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采取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策略,才能帮助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安全度过并获得进一步发展,则是当前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大部分企业经营模式陈旧落后,只懂得照搬照抄其它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而不去结合自身实际分析研究自己的管理经营模式,这样一直下去的话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企业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财会管理,有效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只要我们立足自身实际,扎扎实实做好企业生产工作,依托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做到自主创新,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就能安然度过金融危机。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有限度的使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要在使用时坚持好总量适度、稳步推行的原则。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降低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影响。 

3.2 加强风险导向控制机制的建设完善 

金融风险不可消除,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监控而消除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要想及时准确的监控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风险导向控制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为了确保风险导向控制机制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权利监督机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出现财会人员监守自盗的现象。二是提高员工凝聚力,采用企业文化熏陶等方式,提高员工责任感,加强员工对于风险的发现和抵抗能力。 

3.3 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对于一个发展良好的企业来说,充足的流动资金就是企业强盛的血液。俗话讲“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金融危机来临时,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不能单纯的认为企业发展良好,盈利较高就减少流动资金的储备。事实表明,由于缺少流动资金而在金融危机中出现的营利性破产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因此,如果希望企业能够基业长青,持有充足的流动资金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方法上,我们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的管理放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现金使用不当带来的企业财务危机。 

篇9

【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原因;中国经济;影响

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著名经济学家雷蒙德指出,“所有或绝大部分金融指标一次急剧短暂的、超周期的恶化,这些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资产价格、偿债能力以及金融机构的破产等”。这一定义没有提及外汇短缺这一特征,显然与历史上金融危机实际不符。金融危机是指社会系统中爆发的危机,它集中表现为金融系统运行过程中金融资产价格等金融指标在短期内发生急剧变化的现象,这些金融指标包括货币利率、短期利率、证券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金融机构倒闭数目等。金融危机会使金融系统陷人混乱,丧失其配置资金、服务经济的基本功能,导致经济动荡和经济危机。

众所周知,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掘金融危机的成因,首先必须搞清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对于从事次级贷款的金融机构来说,次级债无疑是一项高回报业务,由于次级贷款借款者信用记录较差,给次级房贷发放机构带来的风险也更大。不断实现信用增级与风险分离,次级债获得市场的广泛青睐,这种封闭的投资链条最终导致了信用衍生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完全失效。一旦危机发生,通过层层的债务链条使风险在各机构间传染、扩散,导致金融机构出现大范围亏损。

次贷是美国政体经济产生的结果,次贷危机与美国政体格局是息息相关。奉行扩张性经济政策,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刺激经济,使经济稳步发展,经济快速的发展包含着经济衰退的源泉,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为今后次贷危机埋下了祸根。为了刺激投资和消费、防止经济衰退,采取大幅度减免税收的做法来刺激经济,并期望通过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来带动相关行业的复苏。为了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降低了准入门槛,即可以对“信贷偿还能力比较差”的人提供按揭贷款等,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超低利率政策更是为次级抵押债危机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美联储的降息和加息是促使房地产市场由热变冷的动因。房价的不断上涨刺激了金融房贷机构的逐利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美国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大量违约客户出现,此时,次级债危机就产生了。由于抵押品价值的相对下降,很多炒房地产短线的人士认定房价短期内只会上升,自己完全来得及出手套现,用这类贷款去负担远超过自己实际支付能力的房屋,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对于大部分困难家庭来说惟一的选择就是停止还款、放弃房产,最终酿成抵押贷款市场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次级抵押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问题,即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尤其是对金融衍生品监管的迷失。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暴露出不一致性。以负有维护美国经济整体稳定重责的美联储为例,它只负责监督商业银行,无权监管投资银行;负责投资银行的监管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只是在2004年经过艰难谈判后才获得监管权的。这就使得像美国国际集团(AIG)这样涉及多领域的“巨无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根本无人监管的灰色地带,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金融创新”。金融评级机制在此次危机中,也出现了严重问题,那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项出现了问题,金融评级机构都能“视而不见”,仍然给予“优等”的评级。标准普尔和穆迪公司未能对抵押支持债券(MBS)、担保抵押债券(CDO)等证券给出正确的评级,只要发行和担保MBS及CDO的机构是AAA级别,其发行的金融衍生产品自然可获得相应高的评级。评级的缺失使得全球投资者放松了对信贷衍生证券风险的防范。

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长期出现巨额的逆差,中国经济因此也在出口的带动下出现长期的快速增长。这次“次贷危机”,将严重打击美国的消费信心与消费实力,影响我国的外需,将对我国的出口造成巨大的影响。从最近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额较去年同期增速下降,另外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大面积的出口导向型的工厂倒闭。鉴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出口的大幅下滑会促使中国的经济出现增速放缓。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影响在于可能导致出口的负增长、投资增长的放缓以及外汇资产的贬值或损失。由于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已经高达60%,我国GDP的40%左右是由出口拉动的,在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将受到最大冲击,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受到冲击的程度不同。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影响逐月增加,从11月开始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1月份当月我国口1149.9亿美(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7页)元,下降2.2%,中国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33.3亿美元,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进口721.8亿美元,下降21.3%。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9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1.9万亿美元,其中我国的外汇储备一大部分已投向美国的国债或进行了股权投资。美国“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演化,势必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美国债市的走低,消费信贷市场的低迷,这些因素必然使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风险。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因与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相同:房价虚高,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膨胀,利率的不断调高,这次危机对中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是一个很好的预警。由于投机炒作成风,我国房价不断上扬,通胀压力迫使央行持续升息,这一情况类似于“次贷危机”爆发前的美国市场。我国房地产信贷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假按揭和假收入资产证明并不少,信贷资产没有证券化,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不明且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在央行近年来连续多次加息,我国住房按揭贷款正步入违约高风险期。商业银行必须及早采取措施控制按揭贷款和房地产项目商业贷款风险,并要做出资金安排,提足风险拨备。

(四)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负面影响集中体现在银行国际业务收入增速的下滑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加大这两个层面上。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却出现了部分银行在金融危机下的国际业务的逆市增长。深圳发展银行总行离岸业务中心主管林娜总经理介绍,金融危机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了沉重的打击,2009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相对上年同期下滑24.9%,山东下滑是20.2%,青岛下滑是15.6%。青岛的部分银行的国际业务却出现了逆市增长,增长22.6%。这其中,离岸银行业务成为了拉动经济国际业务增长的“重头戏”。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外贸企业如何真正有效的“走出去”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外贸企业有效解决“走出去”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好离岸业务,这也是中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中寻求机遇的“出路”。银行国际业务和外贸企业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企业“走出去”推动银行业务的同时,也要自身不断创新,丰富业务,为企业提供更宽的发展思路。

总之,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因素很复杂,既有体制、政策层面的原因,又有基本制度方面的深层次根源。汲取西方国家引发危机的深刻教训,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改革发展,要求我们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我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决不盲目照搬西方的模式,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又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决不能因噎废食,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投机;机遇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已经进入尾声,为什么这样说,这要从金融危机的成因谈起,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表面来看是由于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引起的,但是笔者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一次金融投机家的投机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打压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差价,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可以确切地说金融风暴已经结束,由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现象也将进入底部,由此可以推断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将好于第一季度。

一、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笔者之所以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的投机行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本次金融危机不是市场自身原因造成的,查看历史数据,2008年9月以前世界范围内经济一片繁荣,各国经济指标大多为历史最好,而2008年9月雷曼公司宣布破产保护以后,金融风暴犹如海啸一般短时期迅速席卷全球并迅速影响到实体经济,2008年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指标迅速变坏,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没有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由此可以证明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自身造成的,由此反推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人为投机因素产生的。

下面再通过一些间接现象来分析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要通过直接现象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是比较困难的,此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有很大的不同,1997亚洲金融风暴有明确的挑起者——金融大鳄索罗斯,而且投机过程非常明显,因此很容易通过直接现象证明亚洲金融风暴是一次金融投机,而此次金融危机其金融投机过程非常隐蔽和周密,很难从表面现象直接看出这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导演的一场大戏。只能从一些间接现象判断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首先看这些投机分子选择投机的时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正是美国总统换届之前,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忙于换届,是应对危机最薄弱的时期;再看金融投机家们针对的对象,此次金融投机的对象是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了五年,美国股市已经出现高市盈率高风险现象;再看本次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工具,本次金融危机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直接工具是次级贷和次级贷衍生物[1],间接工具是宣传媒体。为了使本次金融危机能够达到金融投机家们的预期效果,可以说他们是挖空了心思,实际上以美国的经济实力化解次级贷危机本来是不难的事情,但是金融投机家们根本不给美国政府机会,甚至不惜以牺牲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为代价,利用媒体导向制造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恐慌来打压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利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将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2000多点砸到6000多点。石油期货从143美元左右砸到38美元左右,有报道称专家估算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造成了十多万亿美元资产的蒸发[2],那么金融投机家们通过做空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的利润保守的估计也应当有万亿美元以上。至于说这些金融投机家们在美国证券期货市场通过抄底在未来的市场上赚取的利润更是高得难以估计。

二、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

文章开头笔者为什么说本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了呢?其实这很简单,既然本次金融危机是针对美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一次金融投机,其目的无非是要通过高抛低吸来赚取差价,只要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了,金融危机也就结束了。根据道氏理论,股市的趋势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从2009年3月10日起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三周,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可以推断美国股市的上涨趋势已经形成,因此即使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还会有一定的延续,但是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投机家们将会利用其资金实力不断推出有利于金融形势好转的消息来刺激美国股市的上涨,这当中可能有小的反复,但是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有三点:(1)美国的经济基本是与证券期货市场同步的,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经济下滑也应当见底。(2)美国实体经济生产能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破坏很小,只要金融形势好转,经济会迅速跟上。(3)世界各国提出了振兴经济的计划,特别是中国已经实施了经济振兴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也正在实施多项刺激经济和消费的方案,根据本人在《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3]一文中的论证,目前世界各国提出的宏观振兴经济计划多数将刺激经济的增长。

根据以上三点本人推测全球经济3月份见底,四五月份将开始复苏,最迟6月份各项经济指标将明显好于3月份。

三、面对机遇的措施

1.避开政治阻击,抄底矿产资源。实际上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抄底机遇,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更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低价获取矿产资源的机会。众所周知,2008年之前只要是中国准备购买的物资国际炒家都会哄抬物价,但是目前如果中国大量购进矿产资源一般不会遇到国际炒家的价格阻击,这是因为如果国际炒家用哄抬物价的方法实行阻击,必然会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而目前正是国际炒家吸筹阶段很显然对于金融投机家们而言不希望迅速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所以国际炒家不会用哄抬物价的方法阻击中国收购世界矿产资源。但是国际炒家会用政治手段阻击中国抄底世界矿产资源,3月份澳大利亚否决中国五矿收购案就是政治阻击,因此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要学会灵活运用政治手段,避开政治阻击,抄底世界矿产资源。

2.适度参与美国股市。一般来说股市的底部区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因为国际炒家需要慢慢吸筹,以获取暴利。因此短时间内美国股市不会迅速走高,它会慢慢推高或震荡走高,这正是中国资金抄底美国股市的好时机,从历史的教训来看,中国资金参与美国股市最好以民间资金的形式参与,如果以国有资金参与美国股市很难获得发言权。中国资金可以学习日本资金参与美国股市的方法不求控制上市公司,只求影响上市公司。

3.做好准备,迎接外贸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企业出口影响很大,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也会迅速复苏,中国的外贸企业此时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及时了解西方国家下一步的需求动向为新的出口做好准备。

四、金融危机后的反思

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中国的在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先后有8只QDⅡ基金陆续发行并走向海外市场投资[4],其所选时间正是世界证券市场的高点,等于将资金拱手送给国际炒家。而当前应当是参与国际证券期货抄底时间了,我们的QDⅡ基金却一点募集的迹象也没有,这说明中国的基金管理者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样在2008年中国的许多银行和大公司在国际证券市场参与了证券期货的买卖,买了个最高点,但是现在当世界证券期货市场出现了极好的机遇时,大多数中国的银行和大公司却不敢参与了。比较中国实体经济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措施——中央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可以看出中国实体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远远大于金融虚拟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虚拟经济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实体经济带来的效益,发展金融虚拟经济,提高自身金融虚拟经济的能力是中国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但是它带来的危害还会影响到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因此虽然今后金融形势会有所好转,全球经济也会逐渐回暖,但是,全球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放慢,企业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经济回暖,调整好自己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外汇通.次级贷危机的过程[EB/OL]./html/2008-03/871173.htm.

[2]环球网.美专家称金融危机让美国损失15万亿美元[EB/OL]./roll/2008-11/279106.html.

[3]胡小平.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3).

[4]经济通新闻.[QD追踪]表列去年至今8只QDII基金发行情况[EB/OL]..hk/gate/gb/.hk/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