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问题

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1.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2.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3.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4.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5.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6.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7.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篇2

关键词:中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13-01

中学生正是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高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是人生道路上最宝贵,已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追求。

一、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1、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师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此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大环境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的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3、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4、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5、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篇3

>>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应用 绘画治疗技术在青少年心理辅导中的优势 家庭治疗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 现实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中的应用 青少年学习障碍的家庭治疗 系统家庭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心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系统家庭治疗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开展哀伤辅导的尝试 评述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引导“问题少年”方面的应用 青少年网络成瘾家庭治疗效果评价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掘和应用 青少年抑郁症发病因素与家庭治疗的研究 沙盘治疗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的疗效分析 健康行为理论在青少年安全研究中的应用 目标设置理论在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道德形成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个性化训练理论在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浅析心理训练在青少年运动竞赛中赛前的应用 论电影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莫妮卡·麦戈德里克著.成长中的家庭(第三版)[M].高隽,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3]高刘宝慈,等.个人工作与家庭治疗(第一版)[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

[4]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5]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四版)[M]. 苏彦捷,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6]樊富珉.心理咨询与治疗丛书——团体心理咨询(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7]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第六版)[M]. 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8]金灿灿,邹泓,曾荣,窦东徽.中学生亲子依恋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父母亲密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6(26).

[9]郭菲,雷雳.初中生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与其互联网社交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10(25).

[10]李丹黎,张卫,李董平,王艳辉.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3(28).

篇4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①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②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③ 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月龙”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教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10月10日是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根据文件《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关于开展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教活动的通知》(国卫疾控精卫便函[2021]112号)要求,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倡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我镇紧紧围绕“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的宣传主题,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我镇领导高度重视,制定世界精神卫生日宣教活动方案,要求卫健、教管等部门牵头,动员学校、医疗机构、村(社区)等多方力量加强合作,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共同创造更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科普宣教形式

(一)举办义诊宣传活动

在9月29日,联合我镇文明实践中心,在东泊社区党建长廊举办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大型义诊活动。活动中,共派发了宣传礼品120多份,宣传折页(含青春期、健康类等折页)共200多张,悬挂横幅1条,出动医务人员10人,参加人员达200余人。

(二)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宣传手段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在9月28日结合我镇开展的健康教育巡讲讲座,选取第三小学、星辰学校,贴合主题,开展了两场心理健康教育宣教讲座,二是通过我镇“中堂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在10月10日转发来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合的【世界精神卫生日】“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为题的宣传推文,并要求村(社区)进行转发,推文阅读量达100余次。

通过活动的开展,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推动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提高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关注,本次宣传活动达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篇6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大学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据我调查和一些相关资料反应。近年来,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为了推动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北师大也在各大城市办起了有关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师研修班。

下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谈几点建议: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三、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四、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初中生阶段,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各种心理品质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过渡性的特点。古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虽然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但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切勿错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间断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成熟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古语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中小学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但中小学生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驱散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指导其健康的成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可以贯穿人一生的发展,使人受益终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7

本文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工程,指出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做法,同时给出了评价,对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一体化网络体系工程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区

1.引言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的一个时代主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保持着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所有的潜能都尽大地激发出来,行为和身心发展更加和谐。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做法与评价

2.1不断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尤其是对心理健康融入学校的考核,这样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对于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还可以让教师和家长都参与其中,从而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以“生命教育周”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合格校”评估为突破口,每一年都开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强调生活与生命、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统一。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心理健康合格学校评估,对评估工作要合理部署,目的明确,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普级化,做到规范化和科学化。学校可以通过汇报、答辩和台帐呈现等环节来展示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学校除了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活泼的心理咨询、心理社团等活动,更要培养相关的心理专业教师,全员参与培训,将心理健康渗透到各个层面,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更要走进社区,注重学校和家长的联系,营造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2.2不断创新家庭心理教育模式。

家庭心理教育模式应该从提高家长素质入手,全面推进家庭心理教育,可以以妇联为主要工作主体,形成一个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家庭心理教育工作机制,建立一批批主要的家庭心理教育工作阵地,可以是社区中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可以是学校建立的心理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可以开展心理教育巡回演讲、宣讲团,走进社区,去普及心理教育。

2.3不断创新社会心理培育模式。

社会教育指的是除去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外的其他教育活动,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要借助社会的力量、政府的力量成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心理咨询网站,开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平台等。借助社会上知名的心理学家、学者,开展公益性质的心理咨询活动和讲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尽量为每一位同学建立心理档案,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健康成长,通过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工作平台,通过信息的搜集、反馈,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参与性和实践性。

3.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一体化网络体系工程的思考

要实现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教育目标,关键一步就是首先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基础上,合理、充分的利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将教育由单一的学校渠道变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多渠道教育体系,三个资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机制是操作性很强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推进要明确三者的不同职责,要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主题,社区主动融合”的教育框架,以网络为依托,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的优势资源,三者各司其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做强。

首先,家长要明确正确的家庭心理教育目的,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要善于观察孩子在为人处事上所表现的性格特点,注重提升孩子的生活品位,不断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同时,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更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其次,作为主导作用的学校,更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第二,要让学生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水平上要多实践,不是出现了心理问题采取预防和干涉;第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课题,提升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第四,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作用,做好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桥梁,尽量做好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认可和配合,也要利用社区的优势资源,将学校教育扩展到校外,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的作用,促进社区的发展,进而来促进学校教育。

第三,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关教育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创造出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地方宣传部、文明办、团委这些职能部门更要采取多种形式、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要去关注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等弱势群体,营造出一个干干净净、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四,改革和创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和创新领导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上来抓,放到制度层面去抓去管;改革和创新投入机制,财政部门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比例,设立相关专项资金;改革和创新奖惩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都要做出奖励,对没有达要求的单位应该做出相应的惩戒。

作者:赵亮 单位: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孙雪娜,杨夕秋.网络教育、网络心理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06):48-50.

篇8

关键词 竞争 压力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33-0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每年为国内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支撑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的发展。长期以来,高中生教育一直是国家教育工作者培养的重点,他们是国家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优秀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然而,多年来,关注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当前,大部分高中生还没有完全建立或正确建立自己人生价值观,只局限于短期的目标,甚至往往把人生最终目标锁定在上大学上,认为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铁饭碗,无形中加大了精神压力。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异常激烈,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

高中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其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特别是在高中生复习冲刺阶段,即家与学校之间两点一线的学习阶段,同学往往淡化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在充满竞争的情况下,同学之间又因嫉妒而产生僵局。

3.早恋问题的困扰

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在一次对一所高中学校咨询调查中发现,早恋人数约占调查总数的1/7,有早恋症状,其主要表现为“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英语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4.自信心不足,消极自卑

受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压力以及社会压力都异常严重。在这一阶段,如果他们缺乏正确的学习和心理引导,常因一次或多次考试失败对自己的智力或能力产生怀疑,挫伤奋斗意志,灰心丧气,自卑封闭,有的甚至在外界的不良影响下发生酗酒、赌博、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成规,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然而,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味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着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大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网吧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因此,因加强教学人才的引进以及在职教师的培训,为高中素质教育教学提供新鲜血液。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因此,应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人格健全的自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篇9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初,就对健康做出如此定义:健康是一种完全的心理上、生理上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状态。 参照这一标准,中国符合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数的15%。剩下的85%则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这其中就包括至少3000万到5000万受各种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困扰的儿童。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成长、成熟的过程,成长中的儿童能否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现在,更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因此,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我担任二(3)班班主任一年了,他们天真、可爱、机灵、聪慧、善良、真诚……,我愿意用更多美好的词语去形容这些孩子们。但是,我很遗憾,他们中间有些孩子骄横成性,散漫不羁,张扬跋扈,有些孩子性格孤僻,沉默寡言,自卑消极。他们只有7岁啊,健康的心理比优异的成绩更重要!

我们班有个潘华兰同学,二年级的老师不会陌生,我几乎天天在办公室里念叨着这个名字,“好管闲事的潘华兰,无理取闹的潘华兰,惹是生非的潘华兰,……总之,是令我讨厌的潘华兰!”我固执的认为,一个女孩子就应该温文尔雅,就应该知书达理,而她的学习,品性没有一样符合我的要求。当时分班时,潘华兰是以一名好学生的名额分到我班,她一年级的钟老师向我反映,她积极向上,热情开朗,成绩优异,可是为何升入二年级,年龄长了,作风性格却判若两人!到了下半学期更加令人反感!有几次,潘华兰上课开小差,我毫不留情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数落一通,她两眼直瞪,满脸通红。我的偏心使潘华兰的成绩一落千丈。我也曾多次与她的家人沟通,可是就连她的父母也直摇头。没有父母的体贴温暖,没有老师的关心,她感到生活枯燥无味,心情跌入谷底,一蹶不振。她们的内心远不如我们成年人坚强,他们很脆弱!

于是,我开始关注。上网查资料“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儿童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怎样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和家长应对孩子做些什么?如何将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几乎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因教师的影响而在心理上烙上深深的痕迹,因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教师良好的心态、丰富的情感,充分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主动学习、友好交往、自主发展。

探索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 激励教育”,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实践中,也应是教师的职责。青岛市某小学校长说:“教师如果时常对学生进行激励为主的口头和书面评价,使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度过学校生活,对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会有很大帮助。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内观疗法;青少年;偏差行为;教育矫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4-0018-03

一、青少年偏差行为及原因

在国内通常将偏差行为称为问题行为((Deviantbehavior),通常指偏离或超越社会规范(主要是伦理道德与法制、纪律规范),不符合或违公共生活准则的行为,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本研究所界定的“偏差行为”主要表现为逃学、偷盗、学业不良、自杀、暴力、低龄化以及吸毒等诸多问题。并且,这个群体还具有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张扬出位的率直个性,引人侧目的着装打扮,出人意料的行为举止等。

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又有多种客观因素;既有宏观原因,又有微观原因。

1.个体自身因素

青少年偏差行为也是其主体性不断萌发和挣扎的过程,是青少年主体性的过程(2010,费梅苹)。受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较大。

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观点认为,青春期的个体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人生的转折点,这时期的个体由于其心理发展阶段的独特性,往往体验到较多的压力和挫折。而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功能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容易发生偏差行为。

生命意识是指对自己及他人生命的尊重意识和热爱意识。青少年时期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性,初步形成人生的意义感与责任感。青少年由于缺乏生命意识,导致自我价值感缺乏,而自我价值感的缺乏又导致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使青少年在遇到挫折与不良的外界诱因时,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应对,从而导致极端偏差行为的产生。

2.同伴关系因素

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s)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青少年之间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同伴关系是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自我成长参照,是获取各种信息和习得交往技巧的最重要关系。他们以自己的语言、服饰、行为以及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为应对方式,并在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中内化。在这一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有着相同心理和年龄的同伴自然成了心灵的寄托。

3.家庭功能因素

父母对儿童的忽视是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毁灭性”的打击。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敏感性强,因此,青少年对于家长对自己心理情感的忽视以及教育忽视的敏感程度比较高。这极易促使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发生。

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成员间缺乏互相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会使儿童承受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出现消极情绪,进一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家庭环境因素可以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妨碍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导致其不良的应对方式,产生不良的行为。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如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等都对偏差行为的形成产生作用。这些方面的负性影响使得青少年没有建立健康的“超我”,从而使青少年因心理能量缺乏、动摇导致偏差行为发生。

另一方面是爱的过度,这种现象在现代物质富裕的社会很普遍,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子女有求必应,造成亲情过剩。长此以往,孩子冷漠、自私,不会爱,甚至没有爱,认为接受是理所当然的,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特征。这种溺爱使子女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另外,在成长遭受挫败而无力承受时,容易放任自己的情绪,甚至产生自卑、偏激心理,进而引发偏差行为。

4.社会环境因素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青少年在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过程中,不良社会化的结果。由于青少年在社会关系、社会权力地位与社会生活中处于边缘状态和地位的现实,他们并不认为成人是最值得信赖的,成人世界也并不接纳他们,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否定某些社会弊端甚至整个社会,并有意无意地拒绝与成人沟通,而且在行为的选择上更多的是逃避与自虐式的宣泄。因此,当青少年与社会(所归属的团体)的联结力保持或增强时,社会(所归属的团体)对青少年就有约束力;当这些联结关系变弱或瓦解时,青少年找不到依附而得不到约束,即可能产生偏差行为。

另外,现代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电视、电影、广播、报纸、广告、杂志等触目可见,成为当前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一部分,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当代青少年社会化过程被打上了媒体的烙印,青少年的思维与行为具有现代传媒导向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模仿;其二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现实倒置”。传媒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已经深入和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和个体思维活动过程之中。在传媒营造的时空幻境里,青少年与真实世界的联系被有意或无意割断、扭曲。

二、内观疗法

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被称之为“自己观察法”,是日本学者吉本伊信于1937年创造的治疗方法。是一种通过对身边的人,特别是母亲或其他人,以“我所得到的、我所付出的、我给别人添了麻烦”的三个提问的形式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内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对自己的观察。这种对自己的观察,包括了自己意识到的体验和以往直接经历过的体验。按照吉本伊信的内观三个主题,对自己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人际关系进行回忆,在内观情境中多角度观察和感受已发生的各个事件,从而对自己存在的多种非理性认知进行察觉和矫正,改变执著的自我中心主义意识,并使自己心灵得到洗涤和升华,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趋于和谐一致。

吉本伊信说:内观的目的在于除“我执”。要除“我执”,在内观上需要先察觉自己的“我执”,如果以内观的自我省察三个观点来说,就是要察觉到自己得到别人的恩惠太多,却一直未注意,不但未感恩图报,反而带给别人太多的麻烦,自己的自我本位、放任、傲慢、体贴心匮乏是这些罪恶的根源。内观疗法是通过内省或反省自己从哪里得到的恩惠以及给别人带来的麻烦中去认识自己内心的不足和欠缺,获得对别人价值的肯定,进而达到发现自我、洞察自我、再抱有对他人的感谢回报之情,从而激发内心的深情,提升自己心灵的纯洁。

三、内观疗法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适用性

内观的目标和内容体现的是培养健康的人格,这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实施过程中,内观者回忆着大量地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照顾和爱、给别人添了很多的麻烦而自己为别人付出的甚少,随着内观过程的不断推进,内观者往往变得更具有自信、人生态度更为积极、更具有健康人格的特征,从而在内心深处体会到:既然这么大量地得到了别人的爱和帮助,那么我该怎样去爱别人,也就是日本学者三木所言的“对自我的罪和他人的爱的认识”,因此有学者将内观中产生的愧疚感和罪恶感称之为健康的罪恶感,这种健康的罪恶感的核心是心中存有“被爱的感觉”“感恩、感谢、感激的感觉”。这种健康的罪恶感的成熟,有助于勤勉刻苦、利人利他、共感谦虚、自我批判反省、创造升华等积极人格品质的发展。

从内观法的哲学性来看,他显示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人类真实生活的认识。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保障人类精神健康发展的生活原则和处世态度。吉本提出围绕“对方为我做的,我为对方做的, 我给对方添的麻烦”三项,反省与周围人交往的方式,尤其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例如母亲、父亲、祖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孩子,等等。同样,也可以反省与朋友和同事相处的习惯。从我们所受的痛苦中去审视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分析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过去到现在,或是到关系的终结。亦即检讨过去到现在的具体事实,看是“施”多还是“受”多。要去体会在过去的人生过程中有哪些人关爱到我或别人为我做的事情,包括物质的、劳力的还有精神层面的。而在内观的过程中,最强烈的心理冲击,莫过于洞察到“别人为我有献身的、牺牲行为的爱,而自己却有背叛性的行为,尽管如此,别人仍然宽恕自己”。换言之,“自我牺牲”的宽恕才是人类最高的爱。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是对人性的呼唤,是教育元点的回归。这种教育源于人们对现代社会变迁的种种反思,社会高度发展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而人的生命价值、精神方面却显现出了危机,青少年偏差行为不断呈上升趋势,恶性犯罪案件也不断出现,并呈现低龄化倾向。生命教育对处于生命发展的黄金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价值,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欣赏到生命的无限魅力,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鉴于以上分析,针对这样特殊的人群,将内观疗法引入对偏差行为青少年的教育中,可以感化最冥顽的“铁石心肠”。

内观疗法之所以有效,因为内观是“观内”“审视自己”“凝视内心中的自我”之意,“自我观照、自我启发、自我剖析、自我洞察、自我创新、自我重建”。 对于青少年来说,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人在内观时,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还会有歉意和罪恶感,会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包括他人对自己和自己对他人的;自己所面临的痛苦所在;会有动情体验,有感恩、有释放、有接受、有体谅和宽恕、有融合感和接纳感。

偏差行为青少年的教育矫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青春期教育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青少年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个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如何根据特殊时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重点。在青少年偏差行为教育矫治中引入内观疗法, 既是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矫治新的开拓, 又是内观疗法在教育领域的精彩运用。青少年偏差行为教育矫治应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情理兼容,重在感化,矫正他们“不小心”扭曲的灵魂,让内观疗法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张可创.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策略[J].教育科学,2009(2):80~84.

[2]竹中哲子.关于内观疗法应用于抑郁症的一些想法[J].上海精神医学,2005 (06):371.

[3]黄辛隐,周冶.内观疗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用性[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09):22~23.

[4]棒木美惠子.内观法基础[J].上海精神医学,2005(06):372~374.

[5]黄辛隐,徐爱兵.内观疗法与禅宗思想的关联[A].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03):83~84.

[6]王祖晨.让心灵更美丽――对“内观疗法”理念的认识[J].上海精神医学,2005 (06):366~367.

[7]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2:133.

[8]徐鹤定,王祖承.内观疗法在精神科酒依赖者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995(01):40~41.

[9]邹泓,张秋凌,王英春.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3):120~124.

[10] 张庆红.韩国女青少年新型性偏差行为的文化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52~55.

[11] 陈祉妍,李新影,杨小冬,葛小佳.青少年焦虑、抑郁与偏差行为的行为遗传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40~545.

[1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29.

[13] Kathryn LH,David AW. Childneglect: developmental is isues and outcomes [J].Child Abuse and Neglect,2002,26:679~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