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

篇1

【关键词】医院;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信行

医疗卫生机构是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既承担着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教育工作,也承担着医疗机构员工自身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是开展健康教育的主力军[1]。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是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易行的治疗手段[2]。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是医院的重要职能,也是医院治疗的重要手段[3]。为了解甘肃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信行,更有效的做好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课题组于2014年10—12月从全省37所三级医院[4]抽取20所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1945名护理人员。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甘肃省东、中、西、南4个区域(甘肃区域分布没有北部区域)的每个区域随机抽取5所三级医院,共抽取20所,占甘肃三级医院总数的54.05%(20/37)。

1.2.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经查阅文献、反复修改和预调查后形成,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选取的10个基本健康教育理论知识[5]的认知、医院健康教育态度和行为等。调查问卷中问题有1项及以上未做答的,视为无效卷。

1.2.3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利用Excel2003软件录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45份,回收率为97.25%,所调查对象全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分布在18~55岁,其中年龄在43~55岁被调查者占4.65%,31~43岁占19.20%,18~30岁占76.15%;本科及以上占42.93%,大专及中专占57.07%;副高级职称及以上占4.62%,中级职称占20.72%,初级及以下职称占74.65%。

2.2对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知晓情况

本次调查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方面的问题,其中对健康的定义的知晓率最高,为78.51%;对“从健康传播的效果层次看,您认为属于健康传播最终目标”的知晓率最低,为16.20%。只有2个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知晓率超过50%。在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及以下职称护理人员中“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和“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危险行为”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的关系”“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危险行为”“大众传播的特点”“(健康)传播效果的最高层次”“在人际传播技巧中的观察技巧”等问题,大专及以下学历护理人员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学历在本科级以上的护理人员(P<0.05)。而就“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的知晓率,大专及以下学历护理人员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护理人员(P<0.05)。3个年龄组仅有“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组增大,该问题的知晓率越高(χ2=35.82,P<0.05,表1)。

2.3对医院健康教育的态度

调查显示,90.33%的被调查者认为医院有必要开展健康教育;93.42%认为在随诊过程中,医生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94.81%认为医院有必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94.86%认为有必要对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培训;89.25%认为医院有必要设立独立的健康咨询门诊;86.59%认为医院应该设立专门的科室负责全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表2)。被调查者认为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动分别为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册或折页(25.86%)、病房视频健康讲座节目(21.73%)、针对个体的健康教育(21.12%)、健康讲座(17.19%)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14.09%)(P>0.05)。59.8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随诊过程中,医生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时间应在5~10min。26.52%的被调查者认为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最大的阻力是缺乏开展健康教育的技术和能力;25.08%的认为医护人员主要任务是治病救人,而不是健康教育;24.51%的认为缺乏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或平台;19.10%的认为没有报酬。

2.4护理人员医院健康教育行为

调查发现,45.83%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中最多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开展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其次是发放健康教育资料(29.25%)和开展健康讲座(19.41%)。53.27%的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中针对患者或患者家属开展健康教育的时间为5~10min。25.06%的被调查者2014年未接受过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培训;16.78%的接受过1次。57.53%的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与病人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最受欢迎,其次是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家庭保健知识、自我体检护理;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60.99%的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中主要的健康教育对象为就诊的患者。仅有1.34%的被调查者参加社区健康知识宣传活动;3.19%的被调查者参加公共场所的健康咨询活动。当有患者或患者家属咨询烟草的危害时,49.18%的被调查者不能够科学的开展烟草危害的健康教育和戒烟方法。在日常工作中,20.12%的被调查者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健康教育;37.93%的需要硬挤出来,但会影响工作;41.84%的能合理安排必要的时间用于健康教育。

3讨论

医院健康教育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6],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是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变的重要手段[7]。《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要求在2020年创建1400个健康促进医院[8]。健康促进医院是现代医疗机构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社会化而提出的,并由过去单一的医疗型向促进健康、提高生民质量的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化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7],其中对医院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调查显示,医院护理人员缺乏基本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对于某些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知晓率在职称和学历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

90%的问题的知晓率差异与被调查者年龄无统计学意义。而且只有2个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知晓率超过50%,知晓率最高的问题为健康的概念,为78.51%。最低的仅为16.20%。说明医院缺乏对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工作,护理人员也没有通过自学等方式获得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对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很少。在护理人员对医院健康教育的认知方面,8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把健康教育融入到诊疗的各个环节,并成立专门的健康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说明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已经认识到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医院患者、医护人员健康教育的需求有明确的认识,这与姜霞[9]的研究结果不同。接近60%的护理人员认为患者每次接收健康教育的时长应该在5~10min,超过60%的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者针对患者健康教育时长为5~10min。这提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制定医院健康教育规范中,应考虑针对个体健康教育时长应为5~10min。

对于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的阻力,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医护人员缺乏相应的健康教育技能,部分被调查者认识不清,认为医院是治病救人的机构,不应该重视健康教育,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健康教育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10]和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应得到医院广泛重视。综上所述,该研究认为,一是医疗机构要加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医院健康教育的主体作用。护理人员通过健康咨询工作,帮助患者解除心理障碍,了解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等知识,提高病人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识水平。这些工作对于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健康恢复,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及医院管理水平将起到积极作用;二是医疗卫生机构要制定护理人员规范的健康教育制度,通过合理的途径、规范的方案开展医院健康教育;三是医院要把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纳入周、月、季度和年度考核,通过监督评估、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切实落实医院健康教育相关制度,真正把健康教育融入到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的全过程[6];四是医院要因时、因地、因人地开展个体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活动,切实把医院健康教育作为患者诊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齐玉梅,王生锋,王桂华.湖北省农村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现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2):30-31.

[2]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71-172.

[3]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南方护理杂志,1997,4(6):14-16.

[4]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甘肃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4-09)[2014-12-01].

[5]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2.

[6]迟晓琳,纪军传.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思考[J].青岛医药卫生,2004,36(5):374-375.

[7]潘岳松,郭秀花,田向阳,等.健康促进医院的发展历程及其展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1):721-724.

[8]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EB/OL].(2014-04-15)[2014-12-01].

篇2

一、突出基础,强调应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首先,本书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全书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任务与途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十二章,它们全面系统地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逻辑体系及基本内容。其次,本书十分注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的探讨。例如书中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标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人格特征、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等问题均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有的甚至多达二十种观点,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再次,本书重点强调应用性和操作性。例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过程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评估的方法与步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与运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式与方法等专题与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得本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二、体系严整,建构合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书注重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逻辑结构,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之路。作者在深入考察和探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对实践经验进行了精心提炼和概括,不拘泥于微观和具体,突出宏观和整体,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性质、历史与发展、目标任务与原则、内容、途径与方式、技术手段、管理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规范、伦理与督导等线索展开。与此同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当代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中, 以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普遍关注的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为主线, 在事实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当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症结及其解决和超越策略。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并探索实践之路时,吸收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具体的实践中开创了一条创新之路,是一本体现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的学术著作。本书探索了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容和结构。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容和结构没有固定模式可循,然而本书的出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探索和创新,作者一方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引用国外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版可谓应时而生,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蓝本。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之路,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它的出版必将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实践指导作用。

篇3

论文摘要 为使护理健康教育有效、深入、健康的开展,3年来对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市的20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85%护士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其中92.5%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点认识不清;87.5%对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不足;84%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掌握贫乏等。本文着重对目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护理同行借鉴和进一步探讨及研究。

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是主要由护士进行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1]目前,我国各省、市医院已逐步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了了解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认识、能力及实施的情况,自1998年特对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市的20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5%护士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存在不同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及时纠正认识误区、提高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对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1998年4月至2000年4月,选自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5个省、市、地区级医院的2000名护理人员,其中护理部主任98名,护士长1520名,护理骨干及学校老师382名,年龄为25~62岁,均未参加过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培训。

1.2 调查方法

本调查为非实验性研究,采用问卷及提问的单项选项法。调查均在《护理健康教育理论与临床实践》专题讲座前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护理健康教育概念的认识;护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护理健康教育程序及技能等14个基本问题,回收率为95%。

2 结 果

3年对2000名护理管理者、护理骨干及学校老师进行调查见表1,结果显示主要的误区是:92.5%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点认识不清;87. 5%对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不足;85.5%对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改变不健康行为认识缺乏;84%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掌握贫乏;82.5%不能选择最佳健康教育时间;81%不能有效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80.5%对最佳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角色认识不够明确。

3 分析与讨论

护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实践成功的最重要环节之一。[2]目前,各医院都在积极推广健康教育活动,但从调查资料表明85%护理人员存在不同层度上的认识误区。因此,难以使健康教育工作者真正让病人享受到主动、全面、连续的恢复及保持健康需要。[3]

3.1 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是不同层次上的两个概念

目前许多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操作体系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4]护士仍习惯用“卫生宣教”替代“健康教育”。从调查表明92.5%的护理人员把“健康教育”看作是“卫生宣教”的延续,并把两者视为一同。因此,一些医院的健康教育工作还是停留在疾病知识的普及及宣教上。

3.2 护理健康教育以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

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这些学科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是我国的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而且在理论和体制保证方面还不够完善,[5]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比较少,又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及能力培训。调查表明87.5%的护士明显缺乏护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的发展。

3.3 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

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病人或家属确立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行为。[6]但是,调查显示85.5%护士对这一概念认识不足,多数护士认为进行健康教育以病人或家属掌握疾病知识为目的。护士在进行效果评价时往往只从掌握疾病知识上考虑,而缺乏从病人行为改变和态度转变上考虑,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人不健康行为。

3.4 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教育程序为工作规程[7]

开展行之有效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护士应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调查表明84%的护士对教育程序工作中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因此,临床上出现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健康教育时间安排不合理;健康教育效果缺少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有效的开展。

3.5 健康教育中护士承担多种角色

由于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护士对健康教育中护士所承担的角色认识不够明确,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疾病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把自己看作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计划者和评价者。有些护士在履行教育职责上缺乏主动意识,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

转贴于

4 对 策

4.1 加大护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

护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但由于目前各医院护士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知识老化现象突出。护士不仅缺少相关专科疾病的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知识,而且缺少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此,必须加大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理论和技能水平。[8]培训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4.1.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健康教育程序临床应用的必要性;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4.1.2 强化以健康教育程序为护理规程的教育活动。护理健康教育与整体护理相同,必须贯彻教育程序,即通过评估、确立教育项目(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循环过程,保证护理健康教育及时和有效实施。培训中应强调各步骤主要内容的学习,如评估包括:学习需要、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健康信念、学习方式等。教育项目包括:教育项目与护理诊断之间的关系、教育项目的排列顺序、确定项目的基本原则。计划包括:计划的种类和形式、目标陈述的原则和方法、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应用的原则。实施包括: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时间的安排、教育前的准备、记录的必要性和方法。评价包括:评价的目的和重要性、评价的方法和技能、评价的内容、计划的修订。[7]

4.1.3 疾病教育。疾病教育是病人恢复健康的基本知识,从文献资料表明护士对疾病知识掌握同样缺乏,所以,在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疾病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对每种疾病可以按照一定的框架进行培训,如疾病概述(定义、发病因素、症状);常见并发症及危险因素;诊断性检查和治疗;各种治疗、活动、饮食、药物治疗、手术;出院注意事项。并用这种疾病教育框架指导临床教育工作。

4.1.4 培训方法和形式。把健康教育基础理论和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作为基本知识和技能来培训,并把它列入继续教育必修学分,让每位护士都能接受这项培训。培训可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采用专题讲座或业务学习的形式。

4.2 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指导

为了达到学以致用,护理健康教育必须与临床紧密配合。病区护士长或护理骨干在初始阶段应每天检查护士运用健康教育程序和疾病教育的情况, 并指派临床指导老师以跟班的形式与护士一起进行工作。护理部定期下病房参与工作指导,让第一线工作的护士真正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法,提高健康教育能力,避免将健康教育仅仅作为疾病护理常规的宣讲。

除上述对策外,还应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如健康教育评定标准和制度、健康教育工作职责、激励机制等以促进护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稳定、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包家明,霍杰.护理健康教育临床问答.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37.

2 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327.

3 钟勤.社会发展对医院健康教育的需求.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64-365.

4 于萍,汤明维.病人对护士健康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503-504.

5 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99-123.

6 张,高德彰,吴光煜.病人教育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66-367.

7 Barbara W.Community health nursing.London:Glenview,Illinois,1990,434-458.

篇4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

一、中学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日,笔者走访了新疆石河子市教育局有关人员及一些教师、学生,了解到本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并通过问卷对该市的7所中学进行调查,其中重点中学4所,普通中学3所。调查表明,我市中学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1.对心理问题及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

很多心理咨询人员对心理咨询的功能和心理问题认识不足,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非常普遍,存在着将心理问题“思想化”的倾向,没有完全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部分心理咨询人员对心理咨询的目标认识和过程存在偏差,存在急切心理,一有学生来咨询便迫不及待地给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甚至代替学生处理问题,而且自认为一旦这样做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解决了,过后既没时间,也没精力,更没机会询问该生是否己解决了问题。这样做造成的后果是,来访学生见没什么效果便不再回访,其他的学生见没什么作用也不去咨询了。

2.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一些错误趋向与不足

一是将使用测量工具作为心理咨询的标志。在心理咨询室中,为了迎合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员往往会故弄玄虚地摆弄一番测量工具,以示咨询的规范、专业。或者认为有了测量工具才能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否则就不能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诚然,有关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咨询人员比较客观地评估和诊断求助者的有关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但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咨询都需要利用测量工具。二是心理咨询流于形式,学生主动求询少,导致心理咨询效果不显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引起了全国自上而下的普遍关注,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而已,应试教育才是根本。因此,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和研究,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了心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是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最终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咨询室往往被闲置,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或者是为满足一时之需,如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而开展一些名不符实,甚至虚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在理论知识掌握及研究上存在不足

心理咨询人员理论知识水平不高是石河子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缺陷之一。就目前石河子市各中学的心理咨询人员来看,很少有人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专门训练和实践,心理学理论素养和心理咨询的实践能力十分欠缺,绝大部分处在不合格或有待提高的水平上。此外,心理咨询人员的理论研究薄弱。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认识不一,也未作深入的研究。

二、对加强中学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思考

1.构建发展性咨询与障碍性咨询相互结合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

心理咨询通常有两种模式,即障碍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模式。当然,二者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存在着联系,即促进心理健康和发展是预防心理障碍的最好办法,而心理障碍问题的顺利解决也有助于促进心理发展课题的完成。比较而言,发展性咨询是基础性工作,障碍性咨询是补救性工作,两者都是心理咨询内容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

2.通过各种渠道,培养高素质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

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是阻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搞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对学校来说最紧迫的任务便是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人员。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小学生教育;问题与对策

1.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近30年的历史,回顾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有所贡献。

然而,近些年来,在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因而应在正确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2.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1)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清。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所以很多学校领导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学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的工作,而不能全面地掌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有的学校或机构根本就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

(2)缺乏专业的教师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教育。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部分由团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在工作中,不能自觉运用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沦为空泛的说教,缺乏科学性的指导。

(3)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偏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方面的发展重视不足,有的家庭生活中,仅仅是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方面,在他们物质生活上给予支持与帮助,却极大地忽略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两大因素,即生理和心理。

(4)心理教学理论系统庞杂,没有自己特色的材。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材及教师用书层出不穷。但也存在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不一致的现象。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的时候,忽略了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也没有考虑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问题。因而不能做到因地制宜。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学校应该快速实现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重视并努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者转变教育观念,在源头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政策和措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解决师资匮乏的有效途径就是挑选一批素质好、责任心强、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3)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我们应该确立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基础上,引导家庭开展心理教育,通过与家庭之间建立长期的联系与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同时,社会也会大力配合与支持学校的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一种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4)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撰写有特色的教材。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心理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综合体系,实现多个部门相互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形成向心力和执行力,力争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能够茁壮成长的基础,因而正确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所以,要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参与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达到综合性、科学性与教育性为一体,使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序健康地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井泉,刘 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项策略[J].北京教育,2012(02).

[2]王维平,车军社,孙福兵,等.山西省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7(07).

[3]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11(07).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73

对大学生来说,健康的心理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当代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屡见不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社会及国家的普遍关注。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1 把握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设计原则

笔者认为,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首先要把握课程的设计原则。

1.1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要以心理素质培养为目的

高校应当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贯穿到教学当中,并在课程内容构建上多增加实践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自身的抗压和耐挫能力,加强心理素质。

1.2 教学方式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心理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主动有效地应对和处理挫折的能力。所以教学方法上不能单纯进行知识理论性教学,而要通过实践体验与训练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对教材的设计要求与编写

2.1 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定位和指导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新生适应与成长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教材能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上均取得好的实效性。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更需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心理及习惯,将心理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有机结合,从而体现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特色。

2.2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的原则

笔者综合比较了一些高校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发现在教材编写上,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教材的设计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编写原则,既要注重理论性和系统性,又要结合实际,注重内容的完整性,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同时,教材版面设计上应有文字及相配的美图,增强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3 教材专题内容编写及教学板块设计

鉴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专题授课,笔者认为专题内容的编写,主要应以大学生成长为主线,应基本涵盖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概论;自我意识培养及调适;健全人格塑造;情绪管理与调节;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及性心理健康;压力管理及挫折应对及生命教育等。每个专题中可以包含“故事或者案例引入”、“知识理论讲堂”、“课堂活动”以及“自我探索-自测量表”等多个教学板块设计,从理论与应用的角度,兼顾心理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要求,既要满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需要,又要满足可读性、生活性及互动性的要求。

3 注重教学方法与教材特色紧密结合

高校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在注重教材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还需注重教学方法与教材特色紧密结合。要重视互动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创设体验情境、观察反思、分享交流、总结提升等多种环节进行教学。另外,可以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如电影视频赏析、团体心理训练、个体冥想、案例引导分析等多种方式。

4 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保证教学效果

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帮助学生最终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智慧转化为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研究透彻教材中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做到对理论的讲解能够深入浅出,有启发性;

(2)教师应学习多学科知识,扩大知识面,确保讲课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针对性教学;

(3)同时,教师应掌握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技能。教师讲课应有热情,精神饱满,做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志强.浅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功效的发挥[J].中国电力教育,2008.

[2]潘柳燕,刘惠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初探[J].高教论坛,2007.

篇7

只有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实效。作为地处甘孜藏区的民族高校,在加强民族理论教育和对大学生“四观两论”教育时,要做到理论贴近学校所处的藏区实际、学校在藏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定位的实际、学校为藏区培养人才的实际。[2]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民族理论主题,坚持民族理论主题,坚持进行“三个离不开”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藏区社会实际、贴近藏区人才培养的实际,贴近藏区学生成长的实际。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的渠道学院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活动,以宣传栏、读报栏、黑板报、LED大屏幕、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为载体,将中国化最新成果宣传给每位同学。

第一、开展党的基本理论的教育。学院党校和团校每学年举办两次培训,在党校、团校的教学内容中都包含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训以及我党的关荣历史。党团组织双管齐下,做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覆盖。

第二、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学院团委、各级党团组织都会举行各种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如每年“五•四”,“十•一”院团委组织的五•四文艺晚会,“颂歌献祖国”大型合唱比赛,各系团总支组织的知识竞赛、问卷调查、征文比赛等。3、立足本地,服务藏区学院经常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本校各民族师生之间的团结问题,推动广大学生扎根奉献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夯实学生愿意在康巴藏区工作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开展国情、州情、校情教育,四川省在藏区实施的帐蓬新生活、牧民定居工程、9+3免费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等民生工程,通过亲身感受与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藏区;开展“三个离不开”及艰苦奋斗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勇于在边远民族地区担岗尽责。在已经培养的2万余名毕业生中,近万名毕业生走向了建设民族地区不同岗位。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实效性1、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投入第一、完善教育活动设施。目前学院设有学生活动中心两个,心理咨询室两个。学生社团联合会、各系学生党支部、团总支设有专门的办公室。第二、加大经费投入。对各项工作实行专款专用制度,保证每项活动款项落到实处。第三、加强科学研究。2、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近三年,四川民族学院根据党委工作重点,曾开设“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专题网页,校园网主页现设有“康巴发展研究”、“群众工作专题”、“华西思政网”等主题网页。在学院网站“课程资源中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相关课件共享,供教职工和学生学习使用。3、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是完善选聘机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选聘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和政治鉴别力并了解州情、校情的人员作为辅导员。二是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每学年举办一次学生工作研讨会,选派辅导员外出学习培训。三是完善辅导员管理机制。辅导员队伍实行校系“双重领导”和“双重身份管理”。四是完善辅导员保障机制,健全政策保障机制。五是完善辅导员工作机制。坚持考核制度,坚持座谈会制度,周检查制度,辅导员进公寓制度等。

二、建构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种校内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碰撞、交互发展而产生的特殊文化,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家园,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3]四川民族学院是一所以汉藏学生为主的多民族的民族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掘民族文化中康巴文化,将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

(一)大力发掘民族文化资源1、2006年,学校启动了以“热爱祖国、热爱康巴”为主题,以“读康巴、说康巴、写康巴”为形式的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这两项活动相继获得教育部和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励。此外,还创编具有浓郁康巴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美术(唐卡)、书法(藏文书法)作品;开展“巧手秀康巴”活动,每周开展“跳康巴锅庄”活动;充分发挥民族节日文化的作用,用藏历年、跑马节、彝族节、羌族年等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等。2、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坚持组织师生深入康巴藏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优秀青年教师康巴行,“民族地区调研与顶岗实践”,“重走路•读康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送文化“三下乡”,追踪毕业生在藏区工作生活情况等活动。开展精神文明共建和对口帮扶活动,发挥高校的科学文明辐射功能。

(二)打造康巴学研究的学术特色鉴于康巴藏区独特的学术科研价值,学院长期致力于康巴文化的科学研究,紧紧围绕康巴藏区政治、历史、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开展康巴特色生物、民族政策与法学、旅游、歌舞艺术、方言与民间文学、民族经济、民间体育、民族教育、民族美术等研究。通过建校20多年的努力,学院建设了一支研究康巴文化的队伍,产生了一批研究康巴文化的科研成果。

三、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加强人文关怀,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运用意识和教育教学活动技能的培养,积极通过进修、函授、在职读研、参加培训、会议交流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学历与学术水平。学院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仅具有较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技能,而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有全面的认识,具备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2、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学院建立起了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牵头,各系部的书记、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共同参与的具有四川民院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体系。中心通过以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为主体的信息网络掌握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人群,并对其进行监控,防止意外发生,及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建立以来,中心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平台,构建了危机干预和预防的活动平台,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网络平台,对特殊学生人群的干预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围绕学业与就业的压力,情感挫折与性问题的困绕,人际环境适应不良,交往障碍与自卑,生活中应激事件等进行了上百人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取得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人文关怀,健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转变就业观念作为一所远离中心城市、地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边远山区的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更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了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新生入学后结合专业引导,开设一个学分、十八学时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就业市场需要进行必要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了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在学生的毕业学期,开设一个学分、十八学时的大学生择业技巧专题和就业相关知识培训及《就业指导》,来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应对能力。

篇8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心理学理论给予理论和智力支持,传统的心理学理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尚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引入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大有裨益。

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沿革和主要特点

(一)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领域内的新兴学科,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诞生的主要标志。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对于婚姻和幸福感问题的讨论,以及荣格关于人生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一度中断,心理学的功能和作用也转变为治愈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消极心理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了主要地位。直到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才开始广泛出现。一些西方学者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概况为“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挖掘个人的内在潜能和建设性的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共同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总结起来,积极心理学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1.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优点。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作用在于建设而非修补。因此,应当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身心健康的社会群体,而并非少数具有心理问题的社会群体。积极心理学倡导发现个人的优点和美德,而并非通过研究发现其弱点和不足。这种研究思路带动和恢复了心理学研究的应有功能,研究成果更加积极。

2.提出了积极的预防思想。积极心理学并不回避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而是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重视心理疾病的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疾病的预防主要依靠个体的内驱性动力,而并非是外部对于缺陷的修补。人类自身就蕴含着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心理学的作用是要引导个体将这些能力激发出来,有效地达到心理疾病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研究应当集中在对个体积极性心理因素的挖掘和引导之中,通过适当干预塑造个体良好的品质。

3.强调个体与社会融合发展。积极心理学除了对个体自身的积极性心理因素进行挖掘和引导以外,还注重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与社会的融合式发展。在对个体实施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力量。

二、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集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教育手段单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具有下列几方面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实施适当的干预,帮助学生树立健康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说教意味更浓,很难从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的共鸣。通过引进积极心理学理论,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优势,并实施更加积极地心理干预和预防,将会更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二)帮助学生树立更加积极的心态

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和繁重的学业压力,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存在着心态过于消极的问题,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引进积极心理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力,他们将会树立更加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就业竞争和学业压力,并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学习。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高职院校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指导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营造更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认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篇9

[关键词] 高等院校;辅导员;深度辅导;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13-1

一、深度辅导的涵义

深度辅导就是在深入、动态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业、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深层次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过程。深度辅导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举措,形成了大学生和辅导员之间深度交流的新型互动模式。

二、提高辅导员深度辅导能力的途径

(一)掌握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培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传统的教育方法不顾社会需求,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按一种模式培养人,这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因,也扼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我国教育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就必须尊重学生,真正把他们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价值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要义。因此,辅导员的育人理念一定要符合这种培养目标,真正以每个学生的健康成才、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良性养成,并自觉以此作为育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本职责任。

(二)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学生工作对其个体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其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不断学习。学生辅导员还应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首先应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知识点,如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等,将其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也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理论),因为气质类型不同(有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心理活动特征也就不同,对事物做出反应的速度、强度以及灵活性上也就有差别。有了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生辅导员就能正确对待不同气质的人,做到工作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搞“一刀切”,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三)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培训。心理辅导主要以沟通、交流为手段,这与辅导员找学生谈话做思想工作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共通性。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多项文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许多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或大学生成长辅导中心。利用良好契机,定期组织骨干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培训,辅导员通过积极参与心理咨询培训工作,从中借鉴好的方法和技巧,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将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以肯定的说,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是开展“深入辅导”的一项基本技能,是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是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的有力保证。

(四)采用特殊环境、网络对话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谈心教育。谈心作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深度辅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越来越得到来自理论界和一线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为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障碍,有效的促进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利用特定环境,如可在食堂通过与学生一起就餐,也可通过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在一种较为平等、放松的状态下,通过拉近师生距离,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谈心。还可以通过现代网络媒介如微信、QQ、微博、空间博客等方式进行交流,缓解面对面谈心学生的恐惧和顾及,在一个相对平等和隐蔽的条件下进行交流,让学生敞开心扉,诉说心语,亦或宣泄心中的苦闷与不满,以及寻求帮助的同学都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表达出来,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学生动态、解决学生困惑和心理问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五)提高人格魅力,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古人讲:“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不仅要把道理讲清、讲深、讲透,以理服人,而且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感染学生,做到“欲正人,先正己”。并且只有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才能与学生达到心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互动,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用自己坚定的政治人格、崇高的道德人格,具有坚韧、乐观、稳定的心理人格和知识素养高、业务水平强的智能人格去影响人,自身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文明习惯等因素,对增强其亲和力也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熊剑龙.以“深度辅导”为核心提升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J].高校辅导员,2010,(10).

[2]张宇斌,林公明.运用心理辅导技术提高辅导员深度辅导能力[J].河南教育,2011,(9).

[3]王民忠.辅导员要努力提高开展深度辅导的能力[J].北京教育(德育版),2010,(2):4-6.

[4]张美容.以深度辅导推进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2).

篇10

关键词:教师素养体育教育专业 学生 准教师 培养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是人类智慧、知识、经验世代相传的“中介人”,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是世间其它劳动无以伦比的,也难怪教师被称为“人类工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教育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教师的劳动关系到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体育教师是人类健身、进行身体教育,优秀体育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创造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主要阵地,如何培养体教专业学生的教师素养对于我们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素养

体育教师承担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使命,体育教师思想素养集中体现在其职业道德方面即师德修养上。因此,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思想素养时,应注意培养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作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与对事业的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合作;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等。

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的发展,对体育教师的知识要求是越来越严,一个称职的体育教师的只是结构应该包括工具学科只是;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工具类学科知识主要包括:语文、应用数学、外语、哲学、逻辑学、科学方法论、计算机、音乐、美学和舞蹈艺术等。专业学科知识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其中有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健康学、体质学、体育原理与方法、体育史等;二是体育专业技术理论,即各项运动技术原理;三是体育专业教育技术理论,即体育知识讲授、运动技术教学法、训练法理论,体育教学、身体锻炼和运动训练方法学知识。教育科学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因此,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培养大纲方面,要注重这三类学科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三、体育教师能力的组成

体育教师的能力构成与体育教育工作任务和体育教育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密不可分的,因此,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注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运动技术教学能力。体育教师应有一定的运动技术水平,并根据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审理、心理特点,制定因人而异的运动模式,能够形象生动的示范,运用示范与身体联系手段使得学生正确掌握走、跑、跳、投、攀、爬、滚、转等基本的运动能力,为学生锻炼身体得以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二)传授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是关于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方法和锻炼方法的综合性知识。这就要求在对体教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厚的人体科学知识,教学科学知识和体育原理与体育方法学的理论知识,一级能运用哲学知识解决学生体育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体育教师要把运动技术教学与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体教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教师素养培养时候,要加强组织与管理学生如何科学、合理的锻炼身体,养护身体,如何把卫生保健、健康教育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以达到促进锻炼者身心健康之目的。

(四)科学选材、训练和组织竞赛的能力。体育教师担负着学校运动竞赛活动的任务。因此,体教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指导运动代表队的训练、组织各种比赛能力,要有分析动作结构、战术方略、运动元心理活动有效干预能力,以及运动医学应急处理的能力。

(五)教学科研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现身精神,还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只有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才不愧于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

四、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构成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思维的灵活性,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代体育教师应当具有思维的灵活性素质,要善于变单维度为多维度,学会发散思维,是形成系统思维的基本要求,要善于从全方位思考,思路若遇难题受阻,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灵活变换某种因素,从新角度去思考,调整思路,从一个思路到另一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二是,具有严谨周密的文字组织与表达的基本素质如分析、归纳、综合、推理和论证板书等文笔素养。三是,具有明快、清晰的口语表达的基本素养如讲解、演讲、演示、朗读、口令等语言素质。四是,具有生动、直观、规范的行为表达的基本素质,一级姿态语等为师的教态素质。五是,具有组织与指挥的基本素质,如在体育课、课间、课余体育活动、集合等各种场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挥的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