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模式范文

时间:2023-07-25 17:1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公共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公共管理模式

篇1

内容摘要:新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本文阐述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实践应用和现阶段的研究状况,以期其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模式 启示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自公共行政诞生以来的100多年里,它一直是政府管理的主要形式。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又使一种具有新特色的公共管理模式凸显于世。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的话,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是政治与行政二分和官僚组织理论,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这里的经济学主要是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委托理论等)。

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松散的概念,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又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其名称在西方也不尽相同,如在英国叫“管理主义”,在美国则称为“企业家的政府”或“新公共管理”,在其他一些国家又称为“市场导向型公共行政”等,但它们都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对于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定位,学术界存在两大基本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新公共管理的出现具有库恩在科学革命中提出的“典范”或“范式”意义,是政府管理科学的革命性的变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公共管理只是“寻求政府良好治理的一种努力”,是多种管理的工具和方法的“交响乐”。

从实践上讲,“新公共管理”是一组政府针对现实问题的政府行为和政府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旨在克服政府面临的危机、提高政府的效能和合法性。从理论上讲,则是基于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考虑,对行政与管理概念的再认识,对公共部门的抨击回应,对经济理论的变革、对私营部门变革和技术变革的再审视,以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和政府自身管理手段、过程、模式的重塑为主线,以解决新时代政府管理社会和管理自身事务问题为宗旨,以经济、效率和效能为基本价值的管理理论和心智的努力。

新公共管理思想阐释

尽管与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适合于发达国家,但这是否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却不得而知。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始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方式就必然适用于不同的环境。新公共管理可能与发达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那么与新公共管理兴起并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相比,不发达国家在采用时就会受到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确也采用过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因此也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所有熟悉的官僚制度。官员通过考试获得了终身雇佣。即使在最贫穷的国家,官僚制度也要维护那些地位显赫、薪水相对较高的精英集团的利益。

有人认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传统的官僚制在许多国家都已失败。霍姆斯和尚德都主张,“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管理改革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我们相信,基本原则对每一个国家都是适用的” 。另一方面,米诺格认为,“市场检测和内部市场等复杂的改革不可能在发达国家之外行之有效” 。然而,与把新公共管理排除在发展中国家之外相反,更为合理的方法是以务实的方式具体确定新公共管理在发展中国家运用的一系列前提条件。斯蒂格利兹主张一种新的发展日程,包括国家作用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政府和私营部门进行合作,促进政府建立市场。在一些领域,政府应当更多地进行市场调节。这就要求政府改善自身的工作绩效,通过尽可能地利用和促进竞争来广泛使用类似于市场的机制。任何国家在采用这些观点推进市场经济建设的时候,都应当有足够的基础条件以采用包括市场检验和履行合同在内的新公共管理。

我国公共管理模式概述

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切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政府管理理论,中国公共管理学者还没有一致的立场和观点,更没有形成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概念。虽然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的理解不一致,但是他们都认为公共管理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从研究对象和范围来看,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两大类;第二,公共管理实现了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向外部取向的转变,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转向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使得公共管理的战略管理、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等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第三,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与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是在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指导公共部门管理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它比传统的行政学更具有现实性;第四,公共管理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第五,公共管理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它充分吸收了政治学、社会学等当代各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工商管理的方法,从而使公共管理学的知识框架更具合理性。

中国政府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当代公共管理理论成果,但是总的来说仍然是以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为主导。2008年进行的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目标是: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这次机构改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从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看,仍未突破公共行政的传统准则。

虽然东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改革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所处的社会发展背景不同,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但这并不排斥我们在改革中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使普遍的新公共管理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这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

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启示

在当前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时期,我们亟需一种全新的理论来拓宽我们的视角,作为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理论指南。新公共管理既是西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凸现出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新公共管理不失为一个全新的改革理论视角,对我国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使公共服务市场化,如实行“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鼓励私人投资和经营公共服务行业,打破政府的垄断,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长期存在着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基础瓶颈”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因此,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产业管制”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非国有产权进入这些领域与国有产权合作或单独投资和经营,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和压力结构,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中国的航空运输市场就是如此,中国的航空产业仍属国有,只是在航空运输上引进竞争机制。外国航空公司可以进入中国的航空运输市场,便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推动了中国航空运输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注重既定的法律规章制度

新公共管理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注重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这应被视为是西方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更为成熟的一种标志。当然,在我国现阶段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一套行政法规和人事法规,并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实现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法制化。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制度毕竟是手段,它是为政府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服务的。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应该同时考虑如何将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应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取向,始终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公众需求。

(三)合理借鉴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管理模式应继续完善官僚制行政方式的同时,合理借鉴私企的管理方法。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公共行政管理实际发展水平来看,官僚制对于我国行政发展并未完全过时,我国在政府改革中,有必要努力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官僚制行政方式,但这并不排斥我们在政府改革中借鉴私企的管理方法。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结果控制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管理重视效率,重视产出,重视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为公共行政管理包括中国公共行政管理所借鉴和学习。

(四)强化政府管理职责

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改革,增强政府服务中的顾客意识。目前经过几次政府机构改革,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灵活、高效的政府管理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方面,政府管了许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另一方面,本该由政府管理的职责却做得不够好。所以,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是:还权于企业、社会和公民,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不以公共权力主体的身份介入私人关系领域。在我国政府实践中,应推行政务公开、政务超市、社会承诺制、电子政务等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追求零顾客成本。为了使这些以顾客为导向的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我国政府应积极建立一些适当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标准和申诉处理标准,以便公众监督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五)注重公共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联

新公共管理重视政治对行政、对公务员的影响。这一点给我们的启发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需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其他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绩效与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政治体制不能有效地保证健全的政治责任制度,不能使政府保持一定的政治权威,那么公共行政就有政治失控的危险。在一个缺乏政治权威和政治责任的体制里,政府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质量是不能得到制度保证的。

总之,我国的公共管理模式应立足实际,科学合理学习借鉴。即使是同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欧美各国,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其实行新公共管理的进程、速度、重点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均各有特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借鉴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时,更应立足国情,走“内生化发展的道路”,简单地照抄照搬,无益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澳]欧文•E•休斯.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谢庆奎,魏娜.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高教出版社,2001

5.谢明编.公共政策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金太军.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与社区治理丛书(第二辑)[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8.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篇2

一、城市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管理职能“越位”。对于城市公共管理来说,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造就了与这种体制相适应的利益集团,由于利益的原因,总是习惯于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而行政管理模式的转变,意味着权力的减少甚至丧失,意味着掌握权力时拥有的租金的丧失,意味着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和重新学习的痛苦过程。无论哪一方面的变革都会使其既得利益减少,成本增加。因而总是倾向于加强或维持原有的管理模式,使传统的城市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客观上存在着强大的阻力。政府的“越位”行为还会造成另一种后果:如果政府在经营领域过多地插手,必然引发城市公共管理的“缺位”,在公共管理领域必然会缺乏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只管收费不管治理,担心加强治理会影响地方税费收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和精神文明建设倒退,足以从反面证明城市经营导致政府职能“越位”产生的弊端。

2.城市建设规模失控。积极推进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诸多问题的有效手段。为此,资金短缺和建设任务繁重,是政府管理城市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倡城市经营多半是想突破财政收支的约束,利用政府信用负债开发,加快城市建设进程。因此,负债经营是经营者抢抓机遇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城市建设以经营方式大举负债,其可行性值得探讨。因为城市公共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城市建设形成的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很难以经营方式回收资金。其次,政府官员为追求政绩普遍有扩大城市建设规模的偏好。虽然政府财政收入有限,但银行受其控制,考虑到政府的权力和信用,银行很少会限制政府借贷。由此极易推动城市建设负债经营超出适度范围,引发城市建设规模失控,建设债务无法按时归还。如果城市建设规模失控,建设企业垫付资金就会被长期套牢。与此同时,上游的建筑材料供应商也难于收回款项,由此产生债务连锁反应,大批企业可能被拖垮。因此,在政府作用较强的条件下必须谨慎对待城市经营,这是防止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预防债务危机,降低金融风险的需要,也是保护广大企业和社会公共利益,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

3.城市管理中政府官员的能力不足。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城市政府管理模式未能进行及时和全面的转变。究其原因,除了诸多客观因素外,在主观上还受到政府自身能力不足的制约。城市公共政策过程是社会价值分配的过程,要求综合平衡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需求。这就对城市政府人员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然而,从目前看来,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诸如失业、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政府的政策能力的虚弱。由于自身素质较低,对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完全,无法深刻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迁及其对传统公共管理模式提出的挑战,仍然因循过去的管理理念、思维方式及管理模式。尽管城市政府有时也会意识到转变公共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但对于转变什么、怎样转变及具体的操作都缺乏明确的认识,从而在根本上制约着管理模式的切实转变。

二、转变管理理念,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

1.提高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增强公民知情权。由于我国城市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城市社会网络的普及以及迅速涌起的各种利益群体,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的城市社会。在社会利益格局重新划分的城市里,城市政府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一方面,城市管理者必须处处以城市内部居民生活质量的保证,城市公共事务的处理与城市公共问题的解决为重心,推动城市整体福利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必须从城市动态发展的角度,随时关注社会的变迁带给城市的种种改变,顺应潮流,做出适时的调整,以保证城市在未来发展中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需要具备长久的战略眼光,对城市进行有效的经营与管理中,适应当前公共管理变革的趋势,不断提供城市公民参与执政的空间,增强城市的民主氛围。目前迫切而又可行的基础性工作,就是提高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增强与此直接相关的公民知情权。一些地方出现问题尤其是重大事故总是“捂盖子”,对上汇报总是“报喜不报忧”,对下则“私吞”政策和法规的现象,根本在于信息不透明,使得原本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沟通中介,成为欺上瞒下的信息阻塞者。故而城市管理及公共治理的当务之急,在于提高透明度。近年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发言人制度,建立电子政府等,都具有明显的成效。

2.转换城市治理结构,转变城市政府职能。从公共管理的职能来看,公共管理不仅包括了对自身行政组织内部的管理,同时还将管理的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政府机构过程和程序转到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公共管理的对象“外化”必然要求政府的职能作出新的定位,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不再注重对具体过程的管理,而要注重发挥政府宏观决策的作用。使政府对整个经济、文化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催化作用,政府是城市发展的“掌舵人”而不是“划桨人”。城市政府应集中精力做好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工作。把公共物品生产的具体职能让渡给企业和半行政的机构去做。

三、完善体系建设,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

1.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系统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这个系统出了故障必然打乱城市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这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一定要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更加重视埋在地下的基础设施项目,要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需求预测和管理。同时要注重管理体系的理顺和管理办法的健全。上海将供水、排水、河道、桥梁、公共交通和出租车管理等六个行业管理法规一起“打包”修订,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性、系统化的层面上加以把握,将城市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值得借鉴。

篇3

关键词:公共管理 模式创新 构建思考

为求得政府组织的有效运转和社会良好的治理状态,公共管理也应坚持创新,以回应复杂环境和社会变革的挑战。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管理功能的定位以及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参与程度。只有公共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方能调整和优化公共管理主体间的地位和关系,为其他层面的创新提供框架性指导。

1.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动力

推动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公共管理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也有源自公共管理本身的运行困境。

1.1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

整个国际社会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信息网络状态下,要保证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公共管理创新不可或缺。否则,所创新的公共管理成果不仅跟不上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而且也难以符合国际社会的运行规则。

1.2第三部门的迅速兴起

西方经历了两种危机即所谓“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他们促使人们去探索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机制。在国家--政治领域出现了“既不是自由市场、又不是福利国家”的“第三条道路”取向。

在我国,由于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体制尚不发达,往往出现公共权力不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市场交易不通过自由交易而通过钱权交易完成,这就产生了以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问题,这是第三部门发展的巨大阻力。因此,构建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第三部门才有真正发展的社会基础。

1.3官僚制与公民民主化诉求的客观存在

官僚制将“理性无知”的社会民众排斥在政府行政之外,从而使行政失去了民主政治角色的公共特质,而对于公共生活的根本价值、目的、伦理,均缺乏反省,因而忽视了公共行政对民主政治价值的捍卫与公民道德生活的提升。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向前推进,公民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其要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愿望也随之高涨。对此,我们必须对官僚制进行重新审视,积极推动公共管理创新,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关系,才能满足公民的参与夙愿。

2.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构建

个人认为,我国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最理想的模式应是:以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所拥有的公共管理创新资源,与其他非公共组织所拥有的资源通过整合所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且具有一定“独立属性”的综合性协作网络。

整个社会分为政府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离不开三大组织的合力支撑。因为构成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所需的人力资源平台、信息平台、教育平台、知识平台等,都源自于这三大社会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有机整合。这有如三条腿的板凳需要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保持它的坚实与平稳。

对于三大组织来说,如果把它们比作支撑“板凳式”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的三条“腿”,那么拆除其中的任一腿都会导致公共管理创新平台失去应有的平衡与稳定。

对于其它平台来说,如果把它们比作“板凳式”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的“面”,那么只有通过社会各组织资源的有机整合,才能使坐在这个坚实的“面”上的人排除一切杂念去全面思考有关社会公共问题的良策。由此可见,只有各子平台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统一体,或所说的“面”,才能充分发挥各子平台的功能与作用。

3.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以什么来维系我国社会各组织的紧密联系。如果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加以分析,改革官僚制、协调利益分配和转变管理理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本质、核心和首要因素。为此,我们应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改革官僚制,构建多元复合的协作网络。“在行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官僚制的组织体系,面对公共问题的挑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僵化的层级节制体系阻碍信息的纵向传播,使组织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缺乏有效的回应;另一方面“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部门格局所形成的信息“壁垒”,阻碍信息的横向联系。因此社会各组织在内部应突破严格的等级层次,在外部应加强横向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支撑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的社会各组织形成一个高效合理的组织网络。

第二,协调利益分配,建立综合平衡的利益均衡机制。公共管理的各行为主体之间,实质是种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组织作为国家的“代言人”,其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然而,政府组织本身作为一个利益主体,由于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导致“寻租”行为的发生。因此,政府组织应通过经济性分权,将部分利益适当让度给非政府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从而使自身从某些领域退出,避免发生“与民争利”的现象。通过协调利益分配培育并完善市场主体和第三部门,它们才有可能为构建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提供真实的信息、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本,也才有可能和政府组织一起形成紧密而高效的综合性协作网络。

第三,转变管理理念,构建公共管理创新的制度基础。由于适应公共问题管理需要的制度体系并不完善,因而某些政府组织对公共问题的管理仍然沿袭国家简单化的管理理念。在这种制度逻辑下,政策具有随意性,制度设计严重脱离实际而不具有可操作性和问题的针对性,常常所制定的方案因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等而失去应有的绩效性。因此,必须借鉴发达国家那种国家精密化的管理制度。

公共管理模式创新,需要我们从传统的管理理念中走出来,向着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理念转变建构公共管理创新的制度基础,才能使所建构的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更具理性化、科学化和绩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冠琼.政府管理体系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24.

篇4

【关键词】公共管理;图书馆;管理模式;改革创新

随着经济水平和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重视精神世界的建设。因此我国当前的社会公共管理服务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满足我国公民的精神发展的需求。但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的阅读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对图书馆的地位带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图书馆的革新之路是必不可少。公共管理的理论会为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带来管理理念和方法。

一、公共管理理论的概述及核心思想

公共管理理论来源于对经济学和现代管理学的深入分析,将私营企业的竞争机制和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相结合,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该理论对我国管理部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指政府的管理职能通过引导和绩效评估两种方式实现,政府的只能不仅是进行管理,还有提供公共服务。在为人民服务时,要求政府将人民的需求作为政府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在管理和服务中不能做到事无巨细,因此要求政府做好权力下放的相关工作,同时也要不断学习,进行自我工作能力的完善。

二、基于公共管理理论图书馆管理模式的革新策略

1.开展多元化服务

公共管理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与图书馆的管理相结合就体现在,优化图书馆的服务,并开展多元化的服务项目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首先图书馆的导向作用是图书馆的优势所在,所以尽量满足读者的使用需求。另外可以多开展一些其他服务,例如每月展开一次“以书换书”的活动,对于读者在购买并阅读过的一些图书,并无收藏的打算但是闲置也会是资源的浪费,对此图书馆可以组织图书交换的活动。这不仅对图书资源的重复利用,同时也是图书馆多元化服务的服务,让读者参与到图书馆的活动中。其次是对于图书馆员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馆员的福利待遇和保险制度,并重视对馆员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图书馆管理建设的重点内容。

2.提升公共影响力

公共管理理论中极其重视政府和社会关系的维系以及政府的社会形象塑造,这对图书馆管理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图书馆在现阶段应该先对自身的社会地位进行认知,重新对社会角色进行定位。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与网络在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已经日渐普及,图书馆已经由社会中唯一的信息服务机构演变为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一部分。通过对北京大学的学生走访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大学生对图书馆的认可程度不太高,95%的学生在搜索引擎上进行资料查询,不会选择图书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图书馆在完善自身的服务和管理效率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公共影响力和社会竞争力,增强人们对图书馆的使用兴趣甚至是依赖感。

3.优化组织与结构

公共管理理论中倡导政府将权利进行分权和授权,从而保障服务管理的灵活性和合理性。现阶段图书馆的管理活动较多,工作内容也较为复杂,这时图书馆的管理建设就可以借鉴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分权思想,在不同的管理层面上应该由专门的人员或组织进行管理,将权利进行合理的下放。同时在进行决策时也要听取各个管理部门人员的意见,使决策更加合理和民主。同时上层管理者对自身的管理威信力不能忽视,必须在图书馆的总体建设上进行宏观把控,对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发挥进行监督。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决策的合理化,才是在根本上促进图书馆的革新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除此之外,图书馆之间也应重视合作与交流,进行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在管理工作和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经验借鉴,致力于各大图书馆互相协作、共同进步,实现管理模式的革新发展,为读者提供更好服务的终极目标。

篇5

 

随着行政生态模式的变化,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各种复杂因素和不确定的挑战,迫使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加以调整和转型,在正视公共管理的困境前提下,需要注入治理理念,用全新的视角,创建以民众需求和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协同型、整合型公共管理创新模式。思考公共管理改革的方向和趋势,转变碎片化、官僚化的公共管理行政模式,全面建构公共管理的全新战略框架。

 

一、协同型公共管理背景及理论基础综述

 

随着公共管理高度复杂化,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公共管理牵涉众多部门、区域,这对于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跨地域、跨部门的治理,是当前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而协同型公共管理的兴起,是对传统官僚行政公共管理模式的反思,是对碎片化新公共管理模式的重组,它以公共需求为主导,通过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公共管理创新模式,它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资源依托论

 

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由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有相互之间的协作与依赖关系的存在,从这个视角下,可以认为任何一个单一的组织都不具有全部的资源,只有在群体组织的相互作用之下,才能输入全部的能量,才能得以顺利运转或提供公共服务。由于政府面临众多复杂的问题,需要运用资源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并维系持久的互动伙伴关系,从而使协同型公共管理得以实现并运作。

 

(二)交易成本理论

 

在资源交换与合作的过程中,交易成本的降低是组织的追求目标,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组织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的整体。单纯的市场机制和科层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公共管理的需要,它需要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寻求合适的协同合作伙伴,从而可以减少组织的监测成本、信息成本,防范机会主义对组织公共管理的威胁。

 

(三)跨部门协同治理理论

 

政府公共治理将跨部门协同治理视为网络,而公共管理者处于纵横交错的网络核心。因此,对于现代公共治理而言,协作网络是重要的核心内容,在这个网络之中的公共管理需要关注组织间的协同与合作,也意味着第三方政府、协同政府、顾客需求之间的融合,再利用信息技术将网络加以有效的整合,提供给社会公民更多的选择权。

 

二、当前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剖析

 

(一)显现出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的不一致性

 

公共管理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求是要实现公共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稳定和谐,文化也处于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在不断迈进。然而,这与公共管理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公共管理的法治化、民主化程度还不高。由于公共管理机制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基础,因而显现出刻板性,缺乏适宜的变通,对利益的调节和分配还有欠公平和公正。

 

第二,公共管理的治理能力还不足。在公共管理的治理主体结构中,主要有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社会公众,显现出治理主体成员的素质和能力欠缺等问题,在治理主体各成员之间,也存在分工不合理、权责模糊的问题。

 

(二)公共管理技术在实践应用中存在单一性的问题

 

公共管理技术归属于社会技术领域,它包含众多的技术内容,并与现代管理技术相契合,成为政府的追捧对象,现代公共管理技术中的数字治理技术、智慧决策和政务技术、风险评估技术、绩效治理技术等,都具有前沿性特征和先进性特征,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然而,它在公共管理职能履行的政府治理行为中,存在应用意识上的偏差,将这些先进的、前沿的现代化公共管理技术僵化为“政绩展示手段”、“便利性手段”,而没有从社会民众的意愿和需求出发,没有充分发挥出公共管理的效能,无法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治理。由此,也引发了社会民众的质疑,从社会层面传来怀疑的声音,而导致社会信任危机、公共治理危机。

 

(三)组织文化与价值的偏离,降低了公共管理的效能

 

公共管理者所处的组织文化和伦理价值体系具有“染缸效应”,这种“染缸效应”会对身处其中的公共管理者产生浸染性影响,如果组织文化和伦理价值发育健康而良好,则身处其中的公共管理者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组织文化和伦理价值发育不良,则身处其中的公共管理者难以形成道德自觉意识,而陷入道德困境。这种组织文化和伦理价值的“染缸效应”,使公共管理权力沦为个体谋求权利的工具,引发社会的异动,降低了公共管理的效能。

 

(四)由上而下发动的顶层设计在贯彻与落实上的困境

 

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转型期,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是要全面推行依法治国和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在由上而下发动的顶层设计,配套制定了各项改革举措,如“大部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等。然而,这些由上而下发动的顶层设计在地方政府的贯彻与落实上陷入了困境,由于一些激励性措施缺乏法律性依据和制度性保障,难以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同时,社会组织和民众参与公共管理治理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因而较难实现多元治理主体制度化、法治化和协同化,在我国特有的行政生态环境中遭遇了“肠梗阻”的问题。

 

三、协同型公共管理的转型与组织创新启示

 

(一)转变公共管理观念,建立公共性和区域性公共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中央分权政策中的“理性经济人”塑造目标,迫使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效益,打造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高税率产业”,而忽视了社会发展及公共利益。这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缺位”,亟须加以转变,要用整体治理的全新视野,突破行政区域和部门管辖的局限性,从公共性和区域性的视角,对公共管理服务进行审视,要由部分向整体转变,由破碎化向整合转变,抵消公共管理在行政区内和部门内的抵触和冲突,最大化地减少公共管理服务中的交易成本,达到各个利益主体共同的目标。

 

(二)创新构建以协同为特征的协同整体型公共管理组织模式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无法解决跨区域的边界问题,而协同型的公共管理创新组织模式则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整合与协同之下的组织设计或重组。基于这个视角,政府将公共管理的整体组织结构设计作为实现公共管理服务的工具,也即达成各个政府组织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的团结协同目标。

 

这种协同型公共管理组织机构模式是现代横向组织管理和网络化治理的主要模式,它的治理前提是不同组织结构之间的差异化,不同的组织结构有其不同的框架、职能和利益追求。因此,协同型公共管理模式正是符合了整体性治理的主旨和价值理念,实现了替代注重等级、注重程序的官僚政府体制与组织架构。

 

(三)创新以结果为导向的协同整体公共管理模式的目标

 

协同型公共管理模式强调的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它的实现目标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最为有效的公共管理服务,在协同型公共管理模式下,要努力将复杂而分散的各个层级和机构进行整合,以满足不断提升的公众的需求。

 

协同型公共管理模式的服务目标,总体来说是要消除不同组织机构、不同部门之间的矛盾,在特定政策的规范之下,实现各组织、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更好地运用各种资源,为公众提供整体的或“无间隙”的公共管理服务。在这个目标结果中,牵涉到政府、公众、组织等不同层次的整合目标,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就是将所有活动相结合,达到各个层面的有益结果。

 

(四)创新以整合为核心的协同型公共管理运作机制

 

在协同型公共管理转型和创新的过程中,它的对立面是碎片化、分散化公共管理模式,在这个协同型公共管理运作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它需要的是有效的整合,是基于专业化上的整合,要注重全局战略的统筹眼光,它的整合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合处于不同层次的公共治理过程;二是整合组织的功能内部治理过程;三是整合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治理过程。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我们不难看到协同型公共管理的信息分享、协同作战的宗旨和运作方式,在这个以整合为核心公共管理协同之下,可以有效地打破组织之间、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一种无缝合作的协同体制。

 

从纵向的视角来看,以整合为核心的公共管理服务创新重新界定了中央和地方的公共服务职责,赋予了地方政府更多的公共产品、管理公共事务的权限。从横向的视角来看,以整合为核心的公共管理服务创新可以对政府机构的职能进行整合,生成综合性的“一站式”服务体系,避免公共管理服务职能交叉或重叠。

 

(五)协同型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多元化

 

在整合视角下的协同创新型公共管理模式,既不是科层管理模式,也不是市场治理模式,它强调政府和非政府之间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这就使协同型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显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地方政府再也不是唯一的公共服务提供者,不是垄断公共物品供给的垄断者,而要让这些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种多元的网络形态,吸引各方的力量,实现地方公共管理服务的供给,以满足社会民众多元化的需求。当然,在这个多元化公共管理服务的格局之中, 要注重过程管理和结果控制,政府要融入其他主体的力量,提升公共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能。

 

四、结语

 

协同型公共管理的治理模式是一种新的、有益的探索模式,它可以基于利益整合的理念主导之下,促成地方利益集团的成长,从而有效地解决横向方面的跨行政区、跨部门的协同合作问题,也为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整合资源的支撑,在政府与非政府力量通力合作的条件下,充分其战略协作的功能,从而消除狭隘的部门、层级的传统官僚观念,形成运转协调有序的公共管理治理网络。

篇6

[关键词]公共住房;新模式;运行机制

住房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1998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作为住房改革纲领性的文件正式提出了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解决我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尹中立,2009);2008年国家将建设部改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志着国家将解决人民住房问题放在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虽然政府在住房问题上做出了不断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公共住房现行的运行机制仍面临着许多困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统计表明:我国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房价收入比的差距要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很多(肖晋,2008),这导致我国中、低收入家庭间接丧失住房权利。因此,实现“居者有其屋”,探索公共住房运行的新模式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公共住房运行机制面临的困境

目前,国家主要是通过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缓解住房问题。经济适用房就是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陈劲松,2006)。廉租房意在解决城市最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政府以租金或实物的方式向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的廉租住房(陈柏东,1996)。认清这两种保障性住房运行机制面临的困境是解决住房问题的前提。

(一)分配对象错位

中、低收入家庭在我国只是以单一的收入指标进行界定,而我国居民的私人收入除了以个人所得税显示以外,很难进行调查,这使得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获得购房资格,出现“福利倒置”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相对全面有效的评价标准。

(二)“夹心层”住房问题

开发商现在越来越青睐于大户型的豪华住宅,这使一些不符合公共住房准入条件而目前又没有购房实力的“夹心层”的住房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冯长春,2009)。因此,拓宽保障性住房供应途径、供应方式是目前的可行之举。

(三)廉租房资金来源问题

现在的廉租房大多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按照国家廉租住房管理办法,政府应该以财政公共预算资金维护,但是,只有少数政府将廉租房资金供给纳入资金预算,严重致慢了对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解决。由于资金缺乏,导致廉租房房源不足、保障覆盖面狭窄等问题。

(四)供需失衡

1由于房价和收入的巨大差距,许多地方出现了商品房大量闲置,经济适用房供不应求的现象。以青海省的经济适用房为例(见表-1和表2),住宅和房地产开发的比例在逐年增大,而经济适用房投资面积和投资金额的比例除在2003年和2004年相对较高以外,基本上很少突破10%。与此对应的飞速增长的房价让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者望尘莫及、望房兴叹,造成供需比例急剧失衡,贫富差距扩大化。

2模式评价。首先,非营利性组织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可以自负盈亏,这就节省了政府在公共住房分配中的工作成本支出。其次,公共住房是在机构监督下由非营利性组织直接分配,避免政府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降低分配门槛,减少了官“商”勾结的几率。实质是三者起到了相互监督的作用。再次,政府直接为低收入者提供资金补贴,实现了“砖头补贴”向“人头补贴”的转变。

但是,这种模式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制度和法律保障,需要法律约束三者的行为,防止相互监督关系的变质。同时,非营利组织的信用度考查缺少一套系统的、严谨的考查指标体系。

(五)监管不善

公共住房的管理和分配并不是完全由政府主导,由于监管不善,很多地方出现开发商将公共住房作为商品房进入市场;随意扩大经济适用房的建筑标准;有的开发商还以“放号”、“摇号”等形式决定公共住房的分配,造成住房市场混乱。

二、公共住房新模式与评价

(一)模式一

1模式简述。模式一参考了中英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比较研究项目组编写的《双城笔记》对英国保障性住房的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政府将提供公共住房的任务转交给更为专业和高效的非营利性组织(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2007)。并委托非政府性的机构对公共住房基金进行管理和运行,同时,政府与机构存在相互反馈的关系,机构的行为必须受到政府的监督和法律的制约,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机构的反馈意见,保证住房保障制度有效运行。

非营利性组织是国家公共住房的直接提供者,他直接受到政府机构的管制,因此,只有在住房结构和环境上不断优化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非营利性组织的资金来源,除了从政府得到一定的资助,还可以利用租赁廉租房获得的房租、房产抵押贷款、融资等方式,当然在政府允许的比例范围内可以开发小数量商品房,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

(二)模式二

1模式简述。政府以法律的强制性手段规定开发商的住房土地开发项目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公共住房建设和中小户型住房建设(杜泰洪,2007),如果开发商愿意加大比例,政府会在容积率、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这部分住房将直接由政府进行监督、分配和管理,避免开发商将公共住房以商品房售出。在图2中,经济适用房将直接以成本价分配给中等收入者,低收入者通过政府现金补贴获得廉租房。5%的中小户型住房是针对“夹心层”,他们可以通过贷款的形式以市场价获得住房,政府会在贷款利息上综合收入水平给予一定的减免政策。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经济适用房是不完全产权房,当住房者拥有购房经济条件以后,政府会以规定的标准房价将其收回,防止经济适用房自由流入市场。

2模式评价。模式二是与目前我国现行的住房运作模式最相似的,相比之下它还有许多的创新点:一是政府对开发商的开发比例进行了限定,特别是增设了5%的中小户型住房,满足了各个阶层对住房的需求;二是中小户型住房和公共住房都完全由政府负责验收和分配,改变过去由开发商负责住房分配的情况;三是中小户型住房获得减息优惠,使住房保障政策惠及“夹心层”;四是经济适用房不具有终身拥有制,为不完全产权房,完善了经济适用房的准人和退出机制(尹中立,2009)。

但实际运作中,政府分配中同样可能出现不公平性。最大的问题是开发商,由于政府对商品房比例的限制,会使开发商的执行动力不足,出现偷工减料、与政府“讨价还价”等现象。

(三)模式三

1模式简述。模式三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图-3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第一,规划先行,保证公共住房周围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避免公共住房的集聚建设和区位不当。第二,严格控制公共住房的建筑标准,合理确定销售价格。户型以中小套型为主,中套型住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型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徐晓兵,2009)。第三,将城市中长期闲置的商品房进行收购转化为公共住房。第四,完善公积金制度,扩大覆盖面。第五,完善公共住房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第六,严格限制公共住房拥有者的标准,避免一人多房。第七,建立土地、信贷、价格、房地产监管检测体系等(崔竹,2008)。

2模式评价。模式三主要从政策、法律、法规上保证公共住房的有效运行,其关键在于与具体实施行为相结合的政策性措施的完善性和可行性。

三、总结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发展

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促使建筑行业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对其产生了两方面的重要影响:①建筑工程管理的学术研究由此得以深入开展;②建筑企业的管理理念获得了不断补充与完善,形成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实际上,建筑企业以往的发展历程当中,通常会受限于传统管理模式,无法符合当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要求与标准规定,使管理效果大大降低。而对工程管理模式加以创新,运用计算机软件与互联网资源信息,形成先进的管理理念,无疑可以突破从前老旧工程管理模式的束缚,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拥有很大的实践价值。

1目前国内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目前国内的建筑工程已经形成了一些固有的项目管理模式。比如:命令式管理模式,属于其中一种最为常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实际上,正是由于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影响,使其得以生成。在此种工程管理模式当中存在着浓厚的传统思想内容,所以就管理效率而言,其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并且由于一些传统理念的影响,使其无法满足当下建筑工程管理发展的需求,由此导致一些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难有创新的举措,那么,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目标的达成必然会遭遇一定的困难。如此使得建筑企业的组织机构变得混乱无序,不但影响到整体的运营管理功效,而且很难完成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蜕变。另外,从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发展情况来说,已经无法符合企业现代化转型以及以创新为手段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前进需要,因此,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难有真正的立足之地,自身的优势作用无法得以发挥。通过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方面加以创新与完善,以科学、规范化为发展原则,结合实践工程项目的具体运营管理状况,制定出可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以便实现企业既定的相关发展目标,一方面可以按照规定的施工工期完成相应的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另一方面也为建筑企业节省了工程项目运营成本。不过以目前的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现状而言,呈现出诸多问题和不足,例如:工程项目的施工工期延期,难以按时交工,管理方式严重滞后,工程项目的管理成本过高等。显而易见,为了建筑企业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的综合管理能力,重视并积极落实合理的创新对策尤为重要。

2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途径

2.1工程管理制度的有效创新

为了保证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占据发展的优势地位,对其管理模式加以不断创新显得尤为关键,只有如此,才会满足建筑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在这过程当中,对于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创新又是重点的环节。开展工程项目的运营管理的过程当中,应该制定合理、有针对性的制度规定,使工程人员确定自身的工作职责,并且合理调整与改进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方案,针对其中存有的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加以改进,直至符合相关规定为止。在以创新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为宗旨的基础上,尽快落实企业工程项目的责任管理制度,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前提则需要企业进行运营的过程当中,分别构建全新的法人机构、产权关系以及法人财产机制,真正落实了具体的岗位责任,依靠该实施手段,有效提升建筑工程企业当中的法人地位,实现对企业股份的进一步控制。当然,为了做好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对建筑企业当中的环境条件的改善与提高也必不可少,如此将使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拥有较高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进而完成创新的目的,增强工程项目的综合管理水平。

2.2工程管理技术的合理创新

众所周知,在确保具备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理念与相关思想理论之后,较为先进、科学的管理技术则成为最终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方法。对比国外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技术不难发现,我国目前的工程管理技术与其差距较大,所以在进行该方面的创新过程当中,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借鉴国外的工程项目先进管理技术,并根据自身的管理状况,予以补充和利用。通过不断健全的方式,使其逐渐适用国内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运营大环境。实际上,依靠工程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优势和发挥出的作用,能够让工程项目的管理更加高效,以全新的管理模式,管理知识与技术,完成具体的实践工作任务,逐渐在建筑市场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那么显然,开展工程项目的管理技术创新,应从工程管理创新人才的培训和储备入手,对企业人员的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能力加以合理提高。针对目前的市场发展状况与形式情况,明确施工技术工艺,进而考虑是否采取合作或者研发的模式,借助其所聘用的专业技能人才,完成工程项目管理技术创新的目标。

2.3工程管理理念的果断创新

基于对建筑企业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考虑,对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理念的改变可谓十分关键,属于一项创新对策。通过对以往工程项目的传统管理理念的改变,融入创新理念,注重经济方面的投入和管控,进而提升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整体意识,摒弃落后的思维方式,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当建筑企业的重要领导层开始重视工程管理理念的渗透和宣传之后,无疑更加有益于创新理念的应用,为其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通过在财政支配方面进行帮助,并聘用大量高技术管理人才,使创新管理理念得以宣传和推广。与此同时,开展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当中,应结合实际的状况,对项目的创新管理方案加以健全和改进,依靠合理、可行的实施对策完成相应的问题解决和工程管理任务,进而满足时代对于创新的需求,不断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2.4工程管理组织机构方面的创新

在当前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当中,国内的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与管控方面出现了诸多的缺陷和不足,显然已经无法再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需要,所以,针对工程管理组织机构实施创新已经迫在眉睫。从以往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不难看出,项目经理可谓一个项目的全权负责人,主要取决于相应工程项目的承包合同情况。当承包合同完成以后,即彻底解散,由此便会形成工程项目管理的片面性,仅以自身的职责范围作为主要负责的部分,而忽视了工程项目的整体把控。另外,显然法人的地位和责任也不可由项目经理承担与负责,进而导致一旦出现工程项目的管理问题,相关部门之间的权责混乱情况便随之产生,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最终管理成效,因此,做好工程管理组织机构方面的创新是非常关键期且重要的。

3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不断发展的建筑市场大环境,为了占据良好的市场地位,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作用,建筑企业需要对工程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进而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舍弃老旧的工程管理模式,以合理的创新对策,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进而保证建筑企业可以长远、健康的前进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何继善,王孟钧,王青娥.中国工程管理现状与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李伯聪.工程创新:聚焦创新活动的主战场[J].中国软科学,2014(11):45~50.

篇8

(1)公共图书馆在人才结构和思想观念上实行创新管理。在新世纪数字化时代,公共图书馆的人员素质和人员结构情况在管理和服务中都非常重要,这里不仅包括人员的学历和业务水平,也包括他们接受适应数字化图书馆要求的管理机制情况。就目前情况看,图书馆要实现创新管理,必须尽快提高图书馆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键全人才管理机制,明确人才培养方向。这方面可实现以下创新:

①人才战略对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数字时代,为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运作中需要高级管理人才和计算机人才具有高屋建瓴的长远眼光与决策能力。因此图书馆首先必须引进一批专业人员,特别是具有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人才和具有领导才能的高级管理人才,对引进的人才实行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的管理方式,同时给予人才广阔的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氛围,让他们去施展自己的才能。

②对现有的馆员进行知识更新和专业知识培训,实行“在岗工作一批人,离岗培训一批人,人才储备一批人”的三类人员梯队的管理办法,使人人都有外出进修或内部培训的机会。

③在人才流动方面,要稳定中层骨干队伍;在用人方面,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在选拔人才方面,要不唯文凭,不唯年龄,而以业绩和才能来衡量人;在人才激励机制上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如果只是满足现状,就会限于平庸,甚至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只有大胆实行创新管理,才能再造图书馆的无限生机。

④打破当前公共图书馆人员大锅饭、铁交椅的传统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仅向读者提供收借服务的思想观念,全面贯彻读者第一、精益求精的服务宗旨。

篇9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统筹能力

1引言

公共管理强化了政府的治理能力,也提升了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当前阶段我国房地产建筑工程的施工比例明显上升,建筑工程的管理弊端也暴露的更加明显起来,公共管理应结合大数据优势发挥其应有的管理效果。

2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

公共管理是维护社会正常发展状态,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关键管理路径,大数据时代下,数字成为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成就了全新的科技时代。但是大数据时代同时也对公共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以下对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第一,现阶段中,房地产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是我国强化社会基础设施供给力度的关键路径,统筹意识缺失是公共管理在大数据时代中面临的较为明显的挑战,这一挑战的出现是大数据与建筑工程管理衔接不良导致的;第二,管理安全问题。大数据时代中,信息的传播效率明显提升,这一特征体现于房地产建筑工程的公共管理上时,整体呈现了公共管理安全性下降的趋势;第三,信息共享性不足。当前阶段,公共管理作用于房地产建筑工程时,展现了一定的孤岛效应,公共管理与大数据模块的连接性较低;第四,公共管理人才匮乏。就房地产建筑工程而言,其建筑比例逐年上升,大数据时代中,实施有效的公共管理既需要能力也需要配合[1]

3公共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创新路径

3.1实施精细化管理

现代社会中,房地产建筑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构成,在我国推进“美丽中国”规划进程时,占据了较大的规划实施比例。从概念上来看,公共管理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技术、方法的学问。因此,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于公共管理而言,更是一种全新的机遇,以下对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公共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应该以我国相关政策为指导,建立公共管理与建筑工程大数据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从大数据中获取房地产建筑工程相关信息,达到统筹管理的目的;第二,为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在房地产建筑工程中的管理力度,相关人员应该构建建筑工程大数据与公共管理之间的连接体系,保证房地产建筑工程质量。

3.2保障信息安全

现代社会中,我国房地产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难度逐渐加大,传统公共管理方式在面临新型建筑环境时,出现了一定的落后现象。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房地产建筑工程的管理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方针,为解决公共管理在房地产建筑工程上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公共管理人员在进行房地产建筑工程管理时,应具备较高的安全防范意识,在与大数据环境进行连接的过程中,强化管理信息的保障性,以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和建筑全局为基础,采取相关措施,树立有效的安全屏障;第二,公共管理人员在进行房地产建筑工程管理时,为全面保障信息安全,应立足于房地产建筑工程管理现状,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并对其进行严格推进。

3.3强化互联互通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降临,大大提升了房地产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稳定性,通过公共管理对工程进行有效监管是可行性路径之一。统观大数据时代特点,公共管理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互联互通的能力,才能发挥大数据优势,促进我国房地产建筑行业的发展,以下对强化互联互通能力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公共管理人员应立足于当前房地产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对工程管理人员的构成进行调查,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公共管理与大数据的联通网络,从而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实现数据的多方共享;第二,互联互通能力与公共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相关部门还应致力于管理人员管理意识的提升,以全面推进公共管理的发展[2]。

3.4强化人才建设

当前阶段我国实施的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管理效果,健全了社会管理体系,其在房地产建筑工程中的管理应用,也显著提升了房地产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大数据时代中公共管理要想进一步发挥管理能力,还应强化公共管理人才的建设力度,以下对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对公共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培训,并设置能力考核环节,重点考评公共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水平和公共管理与大数据之间的连接能力;第二,为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水平,解决管理难题,相关人员可邀请公共管理和大数据的行业内专家对公共管理人员进行协同教育,传授相关管理经验,解答公共管理人员的管理疑惑,从而提升公共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但是,公共管理不应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视为洪水猛兽,而应详细分析大数据优势,并将其应用于创新管理中,以全面建设我国的和谐管理局面,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二次供水;管理;考核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市高层楼房二次供水是指由房地产开发企业统一出资建设的高层楼房或机关、企事业单位建设的高层办公楼(6层以上),由于建筑高度超过城市供水服务压力,通过内部供水管道将市政管网供应的自来水经储存、加压后,再供应给高层用水设施的供水方式。

近几年来,随着高层楼房的增多,二次供水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伴随二次供水的发展及用户对用水水质要求的提高,加强对二次供水的管理,保证用户用到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和城市供水安全,已是供水企业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二、供水基本情况

民权县有两座水厂(二级供水)和一座供水加压站(直供),总供水能力3万吨/日,实际供水量约2万吨/日,出厂水压力0.3MPa,能保证五层以下楼房用户正常用水。

三、二次供水存在问题

2011年以前,民权县城超过五层的高层建筑很少,当时对仅有的几座高层楼房的二次供水没有进行集中管理,任开发商自行选购安装。开发商由于缺乏对二次供水负面影响的认识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对设备的采购存在一味追求价格低廉,性能上只满足前期少部分入住用户用水需求的短视行为,结果出现了二次供水对城市供水管网产生负压,在约30%的用户入住后,不能满足用户用水需求,设备功能丧失的问题。

2011年以后,民权县城老城区改造和东区建设步伐加快,多层、次高层、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为确保城市供水运行安全和二次供水水质水压,民权县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对二次供水实施集中规范管理。

四、加强二次供水管理的对策

针对二次供水对城市供水产生负压的问题,民权县结合城市供水系统的实际情况,多措并举,实施了对二次供水的管理,确保了二次供水水质水压和城市供水安全。

(一)出台政策文件

2011年,民权县住建局印发了《民权县城市高层楼房二次供水管理办法》(民建[2011]24号)(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第四条:由于高层楼房二次供水设施建成后要与市政公共管网连接并纳入供水企业统一管理,为保证工程质量和便于今后的运行管理,房地产开发单位应委托城市供水企业实施高层楼房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并与住宅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

第五条二次供水设备的选用:为确保二次供水设备(主要指无负压供水设备)性能稳定、合格,成立由水务公司牵头,高层楼房建设单位及用户代表参加的二次供水设备供应厂家招标领导组,通过招标形式选定2-3家设备供应厂家,准入我县二次供水设备经营市场,并定期对设备供应厂家的设备性能、售后服务进行鉴定,不能满足招标承诺条件的,清除我县二次供水设备经营市场。定期通过招标形式补充我县二次供水设备经营市场供应厂家,实行动态管理。

(二)公开招标

根据《办法》规定,委托招标机构进行国内公开招标,招标领导组及相关技术专家对投标企业逐一考察,充分了解设备的性能优势,并实地考察工程案例,招投标工作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全程在检察、监察、发改、政府采购等部门的跟踪监督下进行,最后选定3家二次供水设备厂家准入民权市场,并向中标企业颁发《二次供水设备民权城区准入证》,有效期为两年。发证单位:民权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局,监督单位:民权县监察局、民权县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局。

(三)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民权县水务公司组织开发商、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考察中标二次供水设备厂家,增强对二次供水设备性能的了解和感性认识,并定期召开座谈会宣传有关二次供水管理政策文件,分析讨论加强二次供水管理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争取开发商、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对二次供水管理工作的支持。

(四)严格二次供水设备申请使用程序

为进一步对城市二次供水设备的管理,根据《民权县城市高层楼房二次供水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民权县水务公司制定了《二次供水设备管理实施细则》。

1、凡在民权县城区内需用二次供水设备与城市供水连接的单位或个人,应先向水务公司提出书面申请,申请时应如实提交下列资料:

(1)二次供水设备使用申请书(包括用水户数、工程建设地点及二次供水设备安装地点等);

(2)完整的工程给水系统施工图纸、相关变更资料及经过二次供水设备后供水主干管预留的旁通支管(口径不小于100mm,含闸板阀、阀门井及配套附属设施等)位置;

(3)购置二次供水设备的资金到位证明。

2、水务公司专门成立二次供水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办公室根据用户申请及时到现场勘察,准确提供公共供水现状,主要包括:接水地点、管径、水压等。

3、水务公司根据办公室提供的供水现状及用户提供的相关图纸、资料,和申请人根据厂家提供的设计方案,确定二次供水设备厂家。

4、二次供水设备厂家确定后,供应商、申请人、物业公司、水务公司具体协商设备价格、供货及安装时间、安装方案、付款办法、售后服务等相关事宜,并签订四方协议。

5、申请人应按照办公室和供应商提供的相关资料,提前留足设备及供水管道安装空间,并按照要求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6、根据工程施工进展情况,供应商、申请人、办公室、物业公司共同协商设备进场及安装的相关事宜。公共供水管道安装至距离设备2.0米处,二次供水加压设备的报价应含接碰头工料费。

7、二次供水设备调试前,供应商应对现场管理人员、办公室指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达到受训人员熟练掌握二次供水运行工艺、设备所有功能使用、应急处理、常规维修等。

8、工程竣工后,由供应商向办公室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并提交完整的竣工资料,经办公室审查合格后,一周内组织申请人、供应商、物业公司共同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并通过旁通支管闸阀启闭检查其功能发挥和供水保障情况。验收合格后,由办公室发放竣工验收备案表;验收不合格的,供应商在10天内必须整改到位。竣工验收及问题整改情况作为付款的主要依据。

(五)严格二次供水设备巡检、考核、评定

对投入使用的二次供水设备实行供应商、申请人、办公室、物业公司等相关部门人员联合巡检、考核制度,每季度巡检一次,半年考核一次,年终综合评定一次。巡检情况纳入考核,考核情况计入综合评定结果,巡检、考核、评定情况均计入设备管理档案,作为对供应商奖惩的主要依据。

1、巡检办法

(1)巡检的主要内容:设备外观情况、设备运行对公共供水管网压力的影响情况、出水压力是否满足用户要求、水泵启停对管网、水表的影响情况、设备各功能运行情况、运行噪声、泵房内卫生保洁及设备日常维护情况、售后服务承诺兑现落实情况、全自动启停保护功能、控制柜接地保护及防雷击措施、在流量变化时,设备运行和供水保障情况等。

(2)积分分配

巡检实行积分制度,基准分为100分。其中设备外观情况10分;设备运行对公共供水管网压力的影响情况15分;出水压力是否满足用户要求10分;水泵启停对管网、水表的影响情况10分;设备各功能运行情况10分;运行噪声5分;泵房内卫生保洁及设备日常维护情况10分;售后服务承诺落实情况10分;全自动启停保护功能、控制柜接地保护及防雷击措施5分;在流量变化时,设备运行和供水保障情况15分。

(3)积分核算

①设备外观情况(10分)

设备表面平整、匀称,无磕碰、无划伤、无局部变形,喷塑和喷漆部位无脱落、无剥离、无起泡、无流痕,焊缝及螺栓无锈蚀等缺陷的,不扣分;每有一处不符合要求的扣2分,有多处的,累计扣分。

②设备运行对公共供水管网压力的影响情况(15分)

设备运行时,对供水管网压力影响在±0.01MPa内,不扣分;超过该范围的,不计分。

③出水压力是否满足用户要求(10分)

设备运行时,二次供水压力波动在±0.01MPa内,不扣分;超过该范围的,不计分。。

④水泵启停对管网、水表的影响情况(10分)

水泵启停对管网压力影响在±0.01MPa内,不影响用户水表正常运转的,不扣分;水泵启停频繁、压力不稳、用户水表不能正常运转的,每项扣5分,有多项的,累计扣分。

⑤设备各功能运行情况(10分)

设备各功能与招投标文件和设计方案一致,切均能正常运行的,不扣分;有一项不符或不能正常运行的,扣5分,有多项的,累计扣分。

⑥运行噪声(5分)

设备正常运行时所产生的噪声,不大于配套水泵机组的噪声。单泵噪声符合JB/T 8098要求的,不扣分;不符合的不计分。

⑦泵房内保洁及设备日常维护情况(10分)

供应商在泵房内设有规范的卫生保洁制度、操作规程及日常维护记录并上墙,且平时保持地面、墙面、设备无灰尘、无污染;设备维护及时、正常,记录齐全、真实、有效,不扣分。缺少一项扣5分,缺少多项的,累计扣分。供应商不履行日常保洁及维护义务或未按照要求进行,不计分。

⑧售后服务承诺兑现落实情况(10分)

能严格按照招投标文件和合同约定的售后服务承诺兑现落实的,不扣分,有一项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扣5分,有多项的,累计扣分。

⑨全自动启停保护功能、控制柜接地保护及防雷击措施(5分)

具有全自动启停保护功能、控制柜的金属构件有可靠的接地保护和防雷措施,且符合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不扣分。缺少一项扣3分,缺少多项的,累计扣分。发生雷击事故,引起设备故障或损坏的,本项不计分。

⑩在流量变化时,设备运行和供水保障情况(15分)

利用旁通管道及设施进行流量调节,设备反应迅速,进出水压力稳定,对供水管网压力影响在±0.01MPa内,且出水压力能满足供水要求的,不扣分。否则,不计分。

根据现场情况,参加巡检人员有2/3以上同意加分或扣分的,计入巡检分数,具体分值现场制定。

参加巡检人员,每人均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现场打分,办公室根据巡检人员的打分核算平均分,对巡检情况进行通报。

(4)巡检处罚

根据巡检情况,得分在90分以上的,对扣分项限期整改,不进行经济处罚;得分在80-90分(含90分)之间的,对设备供应商予以通报批评、罚款500元处理,并对扣分项限期进行整改。得分在80分以下的(含80分),对设备供应商予以通报批评、罚款1000元处理,并对扣分项限期进行整改。罚款由供应商交至办公室或从其履约保证金中扣除,从履约保证金中扣除罚款的,10日内由供应商补齐履约保证金。否则,视为供应商自动放弃民权准入权,准入证声明作废。

2、考核办法

①根据巡检情况,按得分高低排出名次,半年进行一次考核,考核时,将前两季度巡检得分和扣分项整改情况作为主要依据评出优、良、差格次。记入供应商在准入民权时间内的行为记录。考核格次为差的,每次记开发商不良行为一次,并予以经济处罚。

②考核处罚

考核格次为差的,每次对供应商予以通报批评、罚款2000元处理。连续两次考核为差的,予以通报批评、罚款5000元处理。罚款由供应商交至办公室或从其履约保证金中扣除,从履约保证金中扣除罚款的,10日内由供应商补齐履约保证金。否则,视为供应商自动放弃民权准入权,准入证声明作废。

3、评定办法

根据考核情况,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评定,将半年考核情况作为综合评定的主要依据。综合评定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格次。评定合格的设备,在准入民权的有效期内继续使用;评定为不合格的设备,不合格设备供应商要在评定为不合格之日起退出民权市场,准入证声明作废。办公室再从公开招标评定的后续名次制造商中进行择优补充。

4、因供应商设备质量或服务原因,造成管道爆裂、用户大面积停水或其它损失的,对供应商予以没收履约保证金(6万元/厂家)处理。没收履约保证金后,供应商在10日内,重新按原额度缴纳履约保证金。否则,视为供应商自动放弃民权准入权,准入证声明作废。

5、在巡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具有无负压功能、对公共供水管网影响较大或具有危及公共供水管网安全因素的二次供水设备,将按照《国务院城市供水条例》、《河南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责令使用单位或个人限期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罚。

五、结束语

在城市供水中,二次供水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而二次供水管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做好对二次供水的规范管理,才能满足用户对水质水压的需求。民权县结合自身实际,创新了二次供水的管理模式,杜绝了二次供水设备采购过程中的人情设备、关系设备,成功解决了二次供水设备采购和管理上的混乱无序问题,完善了二次供水考核管理机制,特别适合县级水司对二次供水的规范管理,确保了二次供水水质、水压和城市供水安全。

参考文献:

[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3]《二次供水设计卫生规范》(GB17051-1997)

[4]《管网叠压供水技术规范》(CECS221:2007)